大發趣论注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序说
依正等觉说如实言。于顺發趣.依二十二种三法所广说.名为三法發趣。依百种二法所广说.名为二法發趣。由是更取二十二种三法.涉入百种二法中而说.名为二法三法發趣。更取百种二法.涉入二十二种三法中而说.名为三法二法發趣。又三法涉入于同三法中而说.名为三法三法發趣。二法涉入于同二法中而说.名为二法二法發趣。如是颂曰。
于逆發趣。亦依二十二种三法.名三法發趣。依百种二法.名二法發趣。二十二种三法.涉入百种二法中.名二法三法發趣。百种二法.涉入二十二种三法中.名三法二法發趣。三法涉入于同三法.名三法三法發趣。二法涉入于同二法.名二法二法發趣。如是于逆發趣.亦以六论法而广说之.故说颂言。
由是更于顺逆發趣.亦依前式所示六论法。故颂之曰。
其次.于逆顺發趣.亦同依此六论法而广说之。故颂之曰。
如是于顺六發趣.于逆六發趣.于顺逆六發趣.于逆顺六發趣.综此二十四全部發趣.乃与之以發趣大论之名。
已说由综斯等二十四全部發趣.名發趣大论.则其發趣名义.应亟先知。
由何义故为钵多那.为由种种品类之缘义故。何以故.钵之为语.表种种品类之义。多那之声.是表缘义。在『处非处善性』等中所谓缘义.实即多那声故。今就种种品类之缘而有所说.故于此等二十四钵多那中.一一名之为钵多那。又为此等钵多那之总合故.以此全论为钵多那应知。
有余理趣。由何义故.名钵多那.为由分別义故。何以故.谓于随处『显示施设故.建立故.开示故.分別故.』故知钵多那之为分別义。今将善等诸法.就因缘等而分別之.故于此等二十四钵多那.一一名之为钵多那。又为此等钵多那之总合故.综此全论名为钵多那应知。
有余理趣。由何义故.名钵多那.为由發趣义故。谓有由进發义.如云『从牛舍出而行之牛』时.用钵多那〔之语〕而言『出行之牛.』则由是义为进發故。何以故.于理趣不甚详之法集论等.一切智性智不易无碍进發.及将善等由因缘等之类而分別之.遂得详审理趣之结果〔一切智性智.〕转展无碍而进發。以此之故.于此等二十四钵多那.一一名之为钵多那.然又以此等钵多那之总合故.亦名此全论为钵多那应知。
此中先就顺發趣言.初就三法而说故名为三法钵多那.分解其句.则以此处所云诸三法之钵多那〔缘.〕为三法钵多那。在此说中有对于三法之种种品类之缘之义也。其次考察.诸三法之钵多那〔分別.〕即为三法钵多那.由因缘等分別三法之义也。第三考察.由因缘等类所分別中.有宗义之广说故.向于三法之钵多那〔發趣.进發.〕即为三法钵多那。为一切智性智无碍發动地之义也。二法钵多那等.亦同此理趣。
如是知顺六發趣.则逆等六發趣.亦可由此方法而知。然于顺、逆、顺逆、逆顺等四各各有六.成二十四.故言二十四全發趣。此等二十四各个趣称为小發趣.总合而为全發趣.由此二十四全發趣之总合.名之为發趣大论。
然此依三法等而广说.故言三法發趣.二法發趣.乃至三法三法發趣.二法二法發趣等.分別论列。今为开示分別三法之诸缘.先于初所说.名为论母设置分.亦名缘分別分。此由略说与广说二部所成。因缘乃至不去缘者.为略说也。
略说分释
〔因缘〕
〔一〕
[-1]此中.以之为因.又以为缘.谓之因缘。为因故为缘。故谓依因而为缘。所缘缘等.亦同此理趣。
此中『因』者.为[-1]论之成分.因由及根之异名。论之成分.谓『宗因』等.属世间语之为因也。然在佛教.言『凡因生之诸法』等时.〔因者〕因由也。『[-1]三善因三不善因』等者.谓根即为因。今正为是〔根〕义。
又此处言〔缘〕者.为如次语.『[-1]以缘故由此而行』之为缘.非排斥彼而转之义也。何以故.凡某法非排斥某法而或住或生者.则谓其〔后〕法对于〔前〕法为缘。若就相言.则以助成为相者为缘。何以故.凡某法对于某法之住.或于其生.助之成者.则谓其〔前〕法对于其〔后〕法为缘。缘、因、因由、绪缘、生起、出生等.义一而语殊。结合此由于根义而为因.助成义而为缘之二语.则以由于根义助成之法为因缘也。
彼因缘者于对善等而成就善等之性者.实如对于稻等之籾种.对于宝珠光等之宝珠色等.此是诸阿阇梨之意趣也。然若如是.则于[-1]彼〔因缘〕等起诸色不得为因缘性。何以故.彼非成就彼等〔色〕之善等性故。然亦非不为因缘.何以故.论有是言『[-1]因者于因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因缘而为缘』故。而于诸无因心无之者.则为成立〔彼之〕无记也。[-1]又虽为诸有因〔心.〕〔彼之〕善等性.为依于如理作意等者.非依于相应之因也。若于诸相应之因中自性便有善等性.而彼等为依于诸相应中之因者.则无贪应是善.亦应是无记。然以两者俱有故.如于诸相应之因.于如是诸因.亦应许为善等性矣。
然以诸因之所有根义.不取善等性之完成.而少取善安住性之完成.亦应无碍。何以故.已得因缘之诸法.虽如树有已生长之根.坚固而善安住.然诸无因〔法.〕如胡麻芽等之水草.非善安住故。此则由于根义而助成.由于善安住性之完成而助成.其法当为因缘。
〔所缘缘〕
以下〔诸法〕中.助成法之由于为所缘者为所缘缘。彼由于色等者六种。论举『色处对于眼识界』为始.乃至结论『凡以如如之法为缘.而如如诸法即诸心心所法生.则为如是如是诸法于如是如是诸心心所法由所缘缘为缘』终.故不论何法莫非所缘缘。恰如力弱士夫攀棒或绳得起伫立.诸心心所法以色等所缘为缘而生而住.亦复如是。故所缘诸法于一切心心所法为所缘缘.应知。
〔增上缘〕
依于主义而助成之法为增上缘。此依俱生及所缘二种。此中由『欲增上对于欲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增上缘为缘』等语观之.可知名为欲、勤心、观之四法为俱生增上缘.而非为一切〔增上〕也。何以故.以欲为主〔为〕首而心转时.以欲为增上.而他则不然故。其余亦与此同理。
然以某法有力而使诸非色法转.则彼法于彼等非色法.为所缘增上。故〔本文〕云.『凡以如如诸法为主而如如诸法即诸心心所法生.则如是如是诸法于如是如是诸心心所法由增上缘为缘』。
〔无间缘〕
依于无间而助成之法为无间缘.依于等无间而助成之法为等无间缘。此二缘虽多戏论.然此处之要义如次。凡眼识之次〔必〕意界.意界之次为意识界等心之规则.由于前前心之力而成立.非于他也。因是之故.于各各自分之次.对于所应之心生而可能使之生起者.其法为无间缘。故论曰.『无间缘.谓眼识界及彼相应诸法.于意界及彼相应诸法.由无间缘为缘。』
〔等无间缘〕
无间缘即等无间缘。何以故.此处唯名称有別.如集与相续等.如增语与训释之二等.意义无別也。虽诸阿阇梨思以事无间性故为无间缘.时无间性故为等无间缘.然此与论云.『于自灭尽定出者而非想非非想处善对于果等至.由于等无间缘而为缘』相违。复次.此处所言.谓诸法之等起能力性尚未消失.由修力而遮止之故.令诸法于等无间不得生起.此正为时无间性不存在之证明。何以故.谓由修力故.于其处无时无间性.此亦我等之所主张故。无时无间性故.而名为等无间缘.不应道理。故谓时无间性故为等无间缘.但无执著彼等之宗义。此处唯依名称有別.不依意义有別.应作如是结论。何故尔耶。谓于此等无中间者.为无间.无余地故.全无间者.为等无间也。
〔俱生缘〕
〔自〕所生时.依于俱生性.〔于他〕而为助成之法.为俱生缘。如对于光之灯。此由于非色蕴等有六种。如〔本文〕言.『四非有色[-1]蕴相互由俱生缘为缘.四大种相互亦然.入胎刹那.名之与色.相互亦然。诸心所法对于心等起诸色亦然.〔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亦然.诸有色法对于诸非有色法.或时由俱生缘而为缘.或时由俱生缘而不为缘.』此正指心所依而言也。
〔相互缘〕
使相互生起.依于支持和合性质.而助成之法.为相互缘。如相互支合之三杖。此依色蕴等而有三种.如〔本〕文言.『四非有色蕴.由相互缘为缘。四大种乃至入胎刹那名之与色.由相互缘而为缘。』
〔依止缘〕
依于作住处作依止事而助成之法为依止缘。如大地布帛之对于树木绘画等。论云『四非有色蕴相互由依止缘为缘.』如是与俱生所述.为同理趣应知。然此处第六部分云.『眼处对于眼识界.耳、鼻、舌、身处对于身识界.及其相应诸法.由依止缘为缘.凡依止于某色而意界及意识界转.则彼色对于意界、意识界.及彼相应诸法.由依止缘而为缘』者.斯有別矣。
〔亲依止缘〕
亲依止缘云者。且于此处.作如次语以达其义。[-2]依之而转.依于自果为所依止.而不违拒者.是为依止。又如[-1]激之使恼而成激恼.强力依止者为亲依止.此与强因缘〔因由〕之语同义。故以强力因缘之性质而助成之法为亲依止缘应知。有所缘亲依止.无间亲依止.本性亲依止三种。
此中有云.『施施.受戒.作布萨业.尊重其事而省察之。尊重前诸善行而行省察。从静虑出尊重静虑而行省察。诸有学者尊重进姓而行省察.尊重清净而行省察。诸有学者从道出.尊重其道而行省察。』依如是等论法.且将所缘亲依止与所缘增上似无区別而判別之。盖凡尊重某所缘而诸心心所法生.则彼决定于彼等〔心心所法〕所缘之中为有强力者。故但依应所尊重之义为所缘增上.若依强力因由之义为所缘亲依止.应知如是判別。
无间亲依止.亦由『前前诸善蕴对于后后诸善蕴由亲依止缘为缘』等论法.与无间缘无区別者而判別之。论母设置〔缘广说〕中.就无间缘文.有『眼识界及彼相应诸法对于意界及彼相应诸法.由无间缘为缘』等论法.〔又〕就亲依止缘文.有『前前诸善法对于后后诸善法由亲依止缘为缘』等论法.为出亲依止故.虽有设置之別.由其意义.亦但一而已。虽然.于各自直接后起所应之心生起之可能性故.为无间性.后心生起时.由前心有强力性故.为无间亲依止性.应知。譬如因缘等中之任何法.倘若无者心亦得生.如是无自无间心而心生起.决定不成。以故此为强力之缘。盖由于各自之无间〔直接在后.〕生起适应之心者.为无间缘。由于强力之因由者.为无间亲依止缘。此等区別.应如是知。
复次.本性亲依止者.所造之亲依止为本性亲依止。名为所造者于自相续中生.或已曾修习之信戒等.或为时节.食等。或由具此本性之物而为亲依止者.为本性亲依止。不可混同所缘〔亲依止、〕无间〔亲依止〕义。此本性亲依止者.论云『亲依止于信而施施.受戒.作布萨业.起静虑.起观.起道.起通.起等至。亲依止于戒、闻、施舍、慧。而施施乃至起等至。〔其时〕信、戒、闻、施舍、慧.对于信、戒、闻、施舍、慧.由于亲依止缘而为缘.』由是等理趣.应知有多种类以上信等.若正以本来性质故.及由强力因由之义.而为亲依止.则谓之为本性亲依止。
〔前生缘〕
依于自生于前而转之性质而助成之法.为前生缘。此由于五门之所依、所缘及心所依而有十一种。如〔本文〕言.『眼处对于眼识界及彼相应诸法.由前生缘为缘。耳、鼻、舌、身、色、声、香、味、所触处.对于身识界及彼相应诸法.由前生缘为缘。色、声、香、味、所触处.对于意界彼相应诸法.由前生缘为缘。凡依止于某色而意界及意识界转.则彼色对于意界及彼相应诸法.由前生缘为缘。对于意识界及彼相应诸法.或时由前生缘而为缘.或时由前生缘而不为缘。』
〔后生缘〕
对于诸前生之色法.依于支持之义而助成之非色法.为后生缘.如对于馋贪儿童身体求食之思.故〔本文〕言.『后生之诸心心所法对于前生之此身.由后生缘而为缘。』
〔修习缘〕
依于修习之义.对于直接后〔法〕之德及强力性而助成之法.为修习缘。如于典借等之豫习。此由善不善及唯作、证用而有三种。如〔本文〕言.『前前诸善法.对于后后诸善法.由修习缘为缘.前前诸不善〔法〕.乃至诸唯作无记法.对于后后诸唯作无记法.由修习缘而为缘。』
〔业缘〕
所谓心加行者.依作用性而助成之法.是为业缘。此由异刹那之善、不善思.及俱生之一切思而有二种。如〔本文〕言.『善不善业对于异熟诸蕴及业果诸色.由业缘为缘。思对于诸相应法及彼等起诸色.由业缘而为缘。』
〔异熟缘〕
依于不勤寂静性.对于不勤寂静性而助成之异熟法.为异熟缘。此在转变时对于心等起诸色.及结生时对于业果诸色.又常时对于彼相应诸法.皆为异熟缘。如〔本文〕言.『异熟无记之一蕴对于三蕴及诸心等起色.由异熟缘为缘.如是乃至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一蕴对于三蕴亦然.三蕴对于一蕴亦然.乃至二蕴对于二蕴及诸业果色.由异熟缘而为缘.诸蕴对于所依.由异熟缘而为缘。』
〔食缘〕
依支持义.于诸色非色.而助成之四食.为食缘。如〔本文〕言.『段食对于此身.由食缘为缘.诸非有色食对于诸相应法及彼等起诸色.由食缘而为缘。』又在[-1]问分亦言.『结生刹那.诸异熟无记之食.对于诸相应蕴及诸业果色.由食缘而为缘。』
〔根缘〕
除女根男根.依增上之义而助成之二十根.为根缘。此中唯眼等五根.但对于诸非色法.其余对于诸色非色〔法〕为缘。如〔本文〕言.『眼根对于眼识界.耳、鼻、身根(乃至)对于身识界及彼相应诸法.由根缘为缘色命根对于诸业果色.由根缘为缘。诸非有色根对于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根缘而为缘。』又于[-2]问分亦言.『结生刹那之异熟无记诸根.对于诸相应法及诸业果色.由根缘而为缘。』
〔静虑缘〕
除身之苦乐二受.[-3]二〔种〕五识中.依审虑义所助成者.有善等別之一切七静虑支.为静虑缘。如〔本文〕言.『诸静虑支对于静虑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静虑缘而为缘。』又于[-1]问分亦言.『结生刹那之诸异熟无记之静虑支对于诸相应蕴及诸业果色.由静虑缘而为缘。』
〔道缘〕
于任何处依诱导义所助成者.有善等別之十二道支.为道缘。如〔本文〕言.『诸道支对于道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道缘而为缘。』又于[-4]问分亦言.『结生刹那.诸异熟无记道支对于诸相应蕴及诸业果色.由道缘而为缘。』复次.此等静虑及道.如其名.于诸二种五识无因心中不可得.应知。
〔相应缘〕
依于所谓同一所依.同一缘.同一生.同一灭之相应性而助成之非色法.为相应缘。如〔本文〕言.『四非有色蕴相互由相应缘而为缘。』
〔不相应缘〕
不依同一所依等性而助成之诸有色法对于诸非有色法.又诸非有色对于诸有色.由不相应缘而为缘。此有俱生、后生、前生三种。何以故.有如是言.谓『[-5]俱生之诸善蕴对于诸心等起色.由不相应缘而为缘。后生之诸善蕴对于前生之此身.由不相应缘而为缘。』然于无记句之俱生分別亦言.『[-2]结生刹那之诸异熟无记蕴对于诸业果色.由不相应缘而为缘。诸蕴对于所依.所依对于诸蕴.由不相应缘而为缘。』又前生由于眼根等之所依亦然.应知。如〔本文言〕.『〔前生〕眼处对于眼识.乃至身处对于身识.由不相应缘而为缘。所依对于诸异熟无记.唯作无记蕴.所依对于诸善蕴.所依对于诸不善蕴.由不相应缘而为缘。』
〔有缘〕
由现在相.由有性、对于同法依支持义而助成之法.为有缘。以是而设置非色蕴、大种、名色、心心所、大种、处、所依之七种论母。如〔本文〕言.『四非有色蕴.相互由于有缘为缘。四大种亦然.入胎刹那名之与色相互亦然.诸心心所法对于心等起诸色.〔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眼处对于眼识界.身处、色处、乃至所触处对于身识界及彼相应诸法.由有缘为缘.色处乃至所触处对于意界及彼相应诸法.由有缘为缘。〔凡〕依止于某色而意界及意识界转.则彼色对于意界及意识界及彼相应诸法.由有缘而为缘。』复次.于问分亦设置俱生、前生、后生、食、根。于俱生者.由『[-6]一蕴对于三蕴及诸心等起色.由有缘而为缘』等之理趣而广说之.于前生者.由于前生之眼等而广说之。于后生者.由对于前生之此身.以后生之诸心心所为缘而广说之。又于食根者.段食对于此身.由有缘而为缘。色命根对于业果诸色.由有缘而为缘。如斯广说云。
〔无有缘〕
诸等无间已灭之非色法.依于自之直接后生之诸非色法与以转生之余地而助成者.为无有缘。如〔本文〕言.『等无间灭之诸心心所法.对于现在之心心所法.由于无有缘而为缘。』
〔去缘〕
同前云之〔非色法〕.依其已去者而助成故.为去缘。如〔本文〕言.『等无间已去之诸心心所法.对于现在之诸心心所法.由于去缘而为缘。』
〔不去缘〕
诸有缘法.即依其不去者而助成故.应知为不去缘。然于此处或为严饰教说.或为教导所化.说此二法。恰如已说有因之二法.更说因相应之二法。
以上略说二十四缘.未甚明了。
此中法判別者.实于此等诸缘之中.因缘为诸名及色法中.为名法之一分。所缘缘.与施设及非有俱.为所有名色法。增上缘中.俱生增上.为名法之一分。业、静虑、道缘亦然。所缘增上者.堪为所谓一切主力之所缘法.无间、等无间、后生、修习、异熟、相应、无有、去缘.唯为名法。涅槃无所摄故.亦可得谓名法之一分。前生缘色之一分。余如所应.为名色法。以上先依法判別.如是应知。时判別者。
实此等中因缘、俱生、相互、依止、前生、后生、异熟、食、根、静虑、道、相应、不相应、有、不去、以上十五缘.但为现在法。无间、等无间、修习、无有、去缘之五.但为过去。然业缘之一.于现在过去任何二时.皆为依止。余之所缘缘、增上缘、亲依止缘、此等三缘为经于三时者。与施设俱涅槃所摄故.亦有离于时者。如是依时判別应知。其他『依种种类別及依缘所生』二句.其义当于广说分说明之。
缘广说分释
因缘广说
二
今为依略说诸缘全部之顺序将示广说。言『因缘者.谓诸因对于因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因缘而为缘』等。此中所言『因缘』者.依二十四缘中设置之次第.而先引出第一应分別者之句于余诸缘.亦由此理趣.引出第一应分別者而有所解答.应知。又为此处之句之关系。于缘略说已略说所谓『因缘』者.广说之则曰『因者对于因相应诸法及彼等起诸色由于因缘而为缘.』如是应知。依此方法.于全部诸缘.所应分別之句与答.其关系应知。
今于所言『诸因者对于因相应〔之诸法〕』之际.不言『对于因相应〔之诸法〕.』何故说言『因者对于因相应〔之诸法〕』耶。为欲确立能缘及诸缘所生故。何以故.言『对于因相应〔之诸法〕』时.可得谓为『对于因及相应〔之诸法〕.由因缘而为缘』之义。假若如是.则『如斯如斯名法由因缘而为缘.』则能缘之决定.为不可知。复次.『因及相应〔之诸法〕.』即不作『因相应之诸法』之解释.而亦可得为『因者对于凡相应法由因缘而为缘』之义。假若如是.则与因不相应之眼识等及与因相应之善等同为相应〔法〕.此际所云『此因者对于如斯如斯名相应法为缘』者.其缘所生之决定为不可知。故欲为决定能缘及缘所生.而言『因者对于因相应〔之诸法〕。』此义盖谓对于因相应之善等诸法.而凡为所相应之因者.由于因缘而为缘也。
此处又不言『缘』而言『由于因缘』者.为遮由因他之缘性。何以故.此因既由于因缘.亦由于俱生等缘而为缘故。此处为欲遮因之由于俱生等他之缘性.故言『由于因缘』耳。
又复如是.不言『对于彼相应〔之诸法〕.』何故说言『对于因相应〔之诸法〕』耶。为应广说者之未明故也。何以故.若言『对于彼相应〔之诸法〕』时.彼等所言为『彼相应法.』彼实为是.而于应广说者未明。今欲明其所指故.诸法与孰相应故.将『彼相应〔之诸法〕』之言.具体正示.故言『对于因相应诸法』也。
『对于彼等起〔之诸色〕』云者.此处以应广说者.已明显.是故言『彼』也。此义如是。彼等之因与因相应诸法.皆得对于此等〔色〕为等起(起因)者.故『彼等起〔之诸色〕.』即为彼等『对于彼等起〔之诸色〕』也。有对于由因及由因相应诸法而生者之意。由此而言心等起之色。
然则此由心以外而亦等起耶。然也.亦为等起。何以故.一切心心所各能使色等起故。然依世间说.心胜性故.言斯类色为心等起。正以此故.而言『诸心心所法对于心等起诸色.由俱生缘而为缘。』
又若如是.此处亦言『对于彼等起〔之诸色〕.』何故不言『对于心等起〔之诸色〕』耶。为亦摄诸非心等起〔之色〕故也。何以故.问分有云.『结生刹那.诸异熟无记因对于诸相应蕴及诸业果色。由因缘而为缘』故。为摄此故.此处不言『对于心等起〔之诸色〕.』而言『对于彼等起〔之诸色〕』也。此义云何。谓此等之因及因相应法.虽心生色不生.由俱生等缘.而对于此等为等起〔因〕.即于『彼等起〔之诸色.〕』此等为『对于彼等起〔之诸色〕』也.对于转时之诸心生〔色〕及结生时之业果诸色.因由于因缘而为缘也。其他有云『对于彼等起〔之诸色〕』之地位.由此方法.可知其义。
然则此因何故但于结生时.对于诸业果色.由因缘而为缘.于转时则不尔耶。以结生时诸业果色为心系属转性故。何以故.结生之时.诸业果色.随心系属而转.由于心力而生而住故也。于其刹那.心虽不能使心生色生.然若无心.则此等〔业果色〕亦不能生不能住。正为此故.说『缘于识而有名色.』『此识住时.有名色入胎。』然于转时.虽亦有心.而此等〔业果色〕之转.全为业系属故.而非心系属故。然又于入灭尽〔定〕之人.已是无心.其时亦仍有〔业生色〕生也。
然则何故于结生刹那而心不能使心生色生耶。业力所引性故.无安住所依性故.及无力性故也。此为其时由业力而引生者.无前生之所依故.因而若无安住所依.是为无力。恰如危崖堕落之人.任何事业亦不能为。不能使生色者.亦复如是。虽然业生色对于心.正在心等起色之位置.又心对于业生色在种子之位。业之对于业生色如田地.烦恼如水.如虽有田地及水.然在初生时.由种子力而树木生。在结生刹那.由心力而色身生.亦复如是。已离种子之时.更由地水之力而渐渐长成.虽无心但由业而诸业果色转者.如是应知。又所谓『业如田地.识如种子.渴爱如湿润』云。
然又此义.由于容有.而可理解。有三容有.即名容有、色容有、名色容有故。此中无色有曰名容有。何以故.若于其处.虽无色缘唯心所依.但生诸非色法故。无想有.曰色容有。何以故.若于其处.虽无非色缘.唯结生心.但生诸色法故。五蕴有.曰名色容有。何以故.若于其处.结生之时.虽唯无所依.诸非色法不生.又虽无结生心.业生诸色法不生.以联合故.但诸色非色法生。譬如有主人有王有门卫之家.在初虽无王命则不得入.在后虽无王命由于最初命令之力而得入。正以如是.于五蕴〔有.〕无结生识之俱生等缘性.由结色生而初生者.决定非有。然于后时.虽无结生识之俱生等缘力.已得入之〔色.〕以前力之影响.但由于业而转也。又无想有.以无非色容有故.于其处无非色缘.而非想容有性故.色之转生.恰如人入于无主之空家或自家也。无色有以亦无色容有故.于其处全无色缘.知容有性故.诸非色法转。然而五蕴有.若色非色容有.则于此处.无非色缘.则结生刹那不生诸色。如此之因,于结生时.唯于诸业果色为缘.而于转时则不尔也。
又因若言对于诸俱生由因缘而缘时.为全有此义耶。若然何故言『对于因相应诸法及彼等起〔之诸色〕』耶。为否定对于转时之业果色等为缘也。何以故.若如是者.凡于转时.对于因与同一刹那所生诸业果色并时节、食等起〔色〕.亦应言以因为因缘。然因之对于彼等则非为缘.是故为否定对于彼等之缘性而云然也.应知。
今将所谓『依种种类別.及依缘所生』之句.于此处判別之。依种种性类別者.实谓此因依种类有善、不善、异熟、唯作之四种。此中善因.依地不同.有欲界系等四种之別。不善因.唯欲界系。异熟因.有欲界系等四种之別。唯作因者.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之三种。此中欲界系善因者.谓无贪等三种。色界系等善因.亦同此理趣。不善因者.为贪等三种。又异熟〔因〕唯作因者.于无贪等各各有三。然为与各各心相应.于各各诸因有种种性类之別。是故先于此处依种种性类而判別.应知。
『依缘生』者.谓依此缘而此等诸法生.谓对于此等诸法.确以此为缘.如是判別.义可了解。
此中先就因缘言。欲界系之善因者.于欲有色有.对于自与相应诸法.及诸心等起色为因缘。于无色有.则唯对于诸相应法。色界系善因者.于欲有色有.则唯对于诸相应法并心等起诸色为因缘。无色界系善因.等于欲界系善因。非所摄善因.亦尔。不善因.亦尔。然欲界系异熟因者.于欲有则唯对于自与相应诸法.对于结生时诸业果色.又对于转时心等起诸色.皆为因缘。又色界系异熟因者.对于色有所谓性类.唯为因缘。又无色界系异熟因者.对于无色有之诸相应〔法〕唯为因缘。非所摄异熟因者.于欲有色有.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诸色.于无色有对于诸非色法.皆唯为因缘。又三地之唯作因.其缘之理趣.等于善因。此处之依缘所生判別.如是应知。
所缘缘广说
三
今就所缘缘广说之。云『色处』者.色之处也。余亦与此同理。云『对于眼识界』者.对于眼识之界也。余亦与此同理。云『对于彼相应诸〔法〕』者.为对于与彼眼识界相应之〔受想行〕三蕴.复对于全以净眼为所依之〔受想行识〕四蕴.其色处由所缘缘而为缘之义也。此后亦与此同理。云『对于意界』者.为对于相应法之三种意界.色等之五.由所缘缘而为缘。然亦非所论于一刹那也。云『一切诸法』者.为此色处等五及余全体之所知法.对于除此等六界(眼识界乃至意界)外.余相应法之意识界.由所缘缘而为缘之义也。云『凡缘如如之法』者.谓凡对于此等七识界为所缘法者.此等法对于彼等〔七〕界为所缘.由是而〔七界〕生.于其刹那.〔对于七界〕名为所缘缘。虽然此非全体也。谓一一缘于某〔法〕而一一诸某〔法〕生.则一一〔之诸法〕对于一一〔之诸法〕.各別为所缘缘亦可知矣。所言『生』者.如言川流山峙.含一切时而为斯言应知。复由于是而成立所谓缘于某诸〔法〕而某诸〔法〕已生或当生.此等亦皆正由所缘缘而已生或当生。所云『诸心心所法』者.为具体指示所言『如如之诸法』者也。云『如是如是诸法者』者.为一一之诸所缘法。云『于如是如是〔诸心心所法〕』者.为对于一一之诸心心所法也先将此处之本文注释如是。
复次.此所缘云者.若以色所缘.声、香、味、所触法所缘.分类则为六种。除此中施设之余.依地则为欲界系乃至非所摄之四种。此中欲界系者.以善、不善、异熟、唯作及色之別为五种。色界系者.以善、异熟、唯作为三种。无色界系亦尔。非所摄者.以善、异熟、涅槃为三种。或其全体.以善、不善、异熟、唯作、色、涅槃、施设等別为七种。此中善者.依地別为四种。不善者唯欲界系.异熟者四地.唯作者三地.色为一地.但欲界系.涅槃亦一地.为非所摄.施设则离地。此中种种性类如是判別.应知。
然如是分別此所缘中.欲界系善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及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及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六聚.由所缘缘而为缘。色界系善所缘.对于是等六聚中.除欲界系异熟之余五聚.为所缘缘。无色界系善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无色界系善及不善.无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及无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八聚.为所缘缘。非所摄善所缘.于欲界色界者.唯对于善及唯作.为所缘缘。不善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及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六聚.为所缘缘。欲界系异熟所缘者.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及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六聚.为所缘缘。色界系异熟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及不善.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五聚.为所缘缘。无色界系异熟所缘.亦对于如是等五聚.为所缘缘。非所摄异熟所缘.于欲界色界者.唯对于诸善及唯作.为所缘缘。欲界系唯作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及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及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六聚.为所缘缘。色界系唯作所缘.对于是等六聚中除欲界系异熟之余五聚.为所缘缘。无色界系唯作所缘.对于是等五及无色界系唯作.如是六聚.为所缘缘。四等起色蕴之色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及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六聚.为所缘缘.涅槃所缘.对于欲界系善.色界系善.非所摄善及异熟.欲界系唯作.及色界系唯作.对于是等六聚为所缘缘。或有色界系善及唯作是非所许者.其理可知。然一一种类之施设所缘.对于三地之善及不善.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异熟.三地之唯作.对于是等九聚为所缘缘。
此中一一所缘.对于一一诸法为缘.则一一诸法为一一之缘所生.此中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增上缘广说
四
增上缘广说云『欲增上』者.名欲为增上。于以欲为首以欲为主而心生起之时.欲如是作之欲望之名是也。余三增上.理趣亦与此同。
然则何故.如因缘广说所言『因者对于因相应诸法.』而此处不言『增上者对于增上相应诸法.』乃以『欲增上者对于欲相应诸法』等之论法为说耶。然一刹那间无有故。何以故.前之论法.二三个因于一刹那亦为因缘。依于根义而不舍助成之性质故也。然增上者.若依最胜义而助成.则于一刹那间无有多个最胜者。是以虽为合一而生起.然彼等于一刹那间.无增上缘之性质。以此增上缘性于一刹那无有故.此处作如是说。
如是已说俱生增上.所缘增上以『以如如之法为主』等文为始.今当说。此中云『如如之法』者.为一一之某所缘法也。『以为主』者.尊重之.尊敬之.或赏味之.或郑重之.以为重要.当得不当舍.及不可侮者也。『如是如是诸法』者.谓应以为主之彼彼诸法也。『对于如是如是诸〔心心所〕法』者.对于以彼彼为主之诸法也。『由增上缘』者.由于所缘增上缘而为缘也。此为本文之注释。
然此名为增上者.分俱生及所缘二种。此中俱生者为欲等[-1]四种.一一依欲界系等地而为四种。此中欲界系者.为善不善唯作三种。然此处得不善者不得观增上。色界系、无色界系者.为善及唯作二种。非所摄者.为善、异熟二种。又所缘增上依性类之別.有善、不善、异熟、唯作、色、涅槃之六种。以上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
然如是分別俱生增上之中.初称欲界系善、唯作之增上者.于[-1]二因三因心生.以欲等之随一为主而生起时.对于与自相应诸法并心等起色为增上缘。于称色界系善唯作者。理趣亦与是同。然此究全一向可得。何以故.彼等〔色界系〕诸法.无俱生增上.则不生故。称无色〔界系〕善、唯作者.若五蕴〔有〕.全等于色界系增上。而四蕴〔有〕对于诸相应〔法.〕但为增上缘。于其生起之欲界系增上亦全尔也。非所摄者.若善、若异熟.于五蕴〔有〕完全一向对于诸相应法及心等起诸色为增上缘。而四蕴〔有〕者.唯对于色法。
不善增上者.若于欲有之[-1]邪性决定心.完全一向对于诸相应法及对于心等起诸色为增上缘。不定者.在欲有、色有,于自之增上时,同对于彼等〔心等起色及相应法.〕于无色有.但对于诸非色法.为增上缘。是为于初俱生增上之理趣也。
然所缘增上中.欲界系善之所缘增上者.对于欲界系善.对于贪俱行不善.对于此等二聚为所缘增上缘。在色界无色界.其善所缘增上.理趣亦与此同。非所摄善之所缘增上者.若在欲界.对于智相应善.并对于智相应唯作为所缘增上缘。又所称不善之所缘增上者.若谓贪俱行心生.则但对于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又欲界系之异熟所缘增上者.唯对于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色界、无色界系〔异熟所缘增上〕亦尔。出世间之异熟所缘增上者.若在欲界.唯对于诸智相应之善、唯作为所缘增上缘。又別有欲界系等之三种唯作所缘增上亦对于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称四等起色之色蕴所缘增上者.唯对于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涅槃若在欲界者.对于智相应善.对于智相应唯作.对于出世间善.对于出世间异熟.对于此等四聚为所缘增上缘。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无间缘广说
五
无间缘广说中.云『对于意界』者.对于异熟之意界也。云『对于意识界』者.对于推度作用之无因异熟意识界也。又复由此更得说为建立、[-1]证用、彼所缘、有分作用之意识界。虽无此等言.然由此理趣可知.以略说示理趣于『前前诸善法』等六理趣摄是等故.于此应知。
此中『前前诸〔善法〕』云者.亦于六门可作无间〔直前〕之过去诸善证用法观。『对于后后诸善法』云者.即对于无间〔直后〕所生诸〔法〕也。『对于诸善〔法〕』云者.对于相等之诸善〔法〕也。『对于诸无记〔法〕』云者.若于善之无间.此以得彼所缘、有分、果而言者也。在以不善为根.言『对于诸无记法』者.与对于所谓彼所缘、有分之诸〔法〕相同。在以无记为根.云『对于诸无记〔法〕』者.为对于由向转、证用或由有分而转之诸唯作、异熟无记〔法〕也。从唯作意界出發乃至至于建立作用之意识界止.就其转时之经路心.亦得与此理趣相同。云『对于诸善〔法〕』者.若在五门.为对于建立之无间〔直后〕最初之诸证用.若在意门为对于〔意门〕向转之无间最初之诸证用也。于『对于诸不善〔法〕』之句.理趣亦与此同。云『对于如是如是诸〔法〕』者.又为一切无间缘法之畧相也。以上为注释此处之本文。
然此名为无间缘者.除涅槃外正为四地非色法聚应知。其关于性类者.由善、不善、异熟、唯作之別.分为四种。此中善者由欲界系等別为四种。不善者唯为欲界系。异熟者属于四地。又唯作无间缘属于三地。以上由种种性类之別如是判別应知。
于如是分別中.欲界系善者.对于与自相等之欲界系善为无间缘。若智相应之欲界系善.对于色界系善.对于无色界善.及对于出世间善.以上对于此等三聚为无间缘。欲界系善.对于欲界系异熟.对于色界系异熟.对于无色界系异熟及对于出世间.以上对于此等四聚为无间缘。色界系善.对于色界系善.对于与智相应之欲界系异熟.及对于色界系异熟.以上对于三聚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善亦然.对于此等二异熟及对于自善.对于异熟.以上对于四聚为无间缘。他若此中非想非非想处善.对于名为不还果之出世间异熟亦为无间缘.出世间善唯对于出世间异熟为无间缘。不善亦然.对于不善.并对于善〔异熟、〕不善异熟.他若此中.〔乐受相应〕中性受相应之不善者.亦对于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以上对于此等四聚为无间缘。欲界系异熟对于欲界系异熟.智相应或智不相应异熟对于欲界系唯作向转.若此中智相应异熟亦对于由结生所生之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以上对于此等四聚为无间缘。色界系异熟对于有因欲界系异熟.对于色界系异熟.对于无色界系异熟.及对于欲界系唯作向转.以上对于此等四聚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异熟对于三因欲界系异熟.对于无色界系异熟.及对于欲界系唯作向转.以上对于此等三聚为无间缘。出世间异熟对于三因欲界系异熟.及对于色界系、无色界系、出世间异熟.以上对于此等四聚为无间缘。欲界系唯作对于欲界系善.对于不善.对于四地异熟.及对于三地唯作.以上对于九聚为无间缘。色界系唯作.对于三因欲界系异熟.对于色界系异熟.及对于色界系唯作.以上对于三聚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唯作对于三因欲界系异熟.对于色界系、无色界系、出世间异熟.及对于无色界系唯作.以上对于五聚为无间缘。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等无间缘广说
六
等无间缘广说.全与无间缘同趣。唯此二缘作广大说。是故若于一切心之生起而精察之.则此等所广说者.可得而理解也。
俱生缘广说
七
俱生缘广说中云『相互』者.谓他对于他也。因显此等二法.于同一刹那.为能缘者及为缘所生者也。云『于入胎刹那』者.在五蕴〔有〕之结生时也。何以故.于此刹那而名色之来.犹如飞跃.从他世而来此世.生也如入.故此刹那.谓之入胎刹那。此际云『色』者.意为[-1]心所依而已。何以故.此之与名.名之与此.相互满足俱生缘义故也。云『诸心心所』者.转时之四蕴也。云『由俱生缘』者.此中心等起诸色对于诸心心所未满足能缘之义。故不置相互之言。诸所造色对于四大种亦如之。『诸有色法对于诸非有色法』云者.心所依对于四蕴也。『某时』云者.于若干时也。云『由俱生缘而为缘』者.指结生〔时〕言。云『由俱生缘而不为缘』者.指转〔时〕言。然此『四非有色法相互由俱生缘而缘』云者.由六类建立.其中三类言相互.三类不言相互。此中最初部类非色.即为能缘且缘所生。第二为色。第三为名与色。第四非色为能缘.而色为缘所生。第五若能缘若缘所生为色。第六色为能缘.非色为缘所生。以上为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此俱生缘以性类之善、不善、异熟、唯作、色、分为五种。此中之善.依地为四种。不善唯一种。异熟四种。唯作三种。色唯欲界系一种。于此中种种性类之殊.判別应知。
复次.如是类中.四地之善.任何五蕴有.对与相应诸法并心等起色.为俱生缘。不善亦如之。复次此中.若凡生于无色〔界〕者.唯对于非色法为俱生缘。欲界系、色界系异熟对于心等起色并诸相应法为俱生缘。再于此中.凡非等起色唯对于诸相应法。凡结生时所生者对于诸业果色为俱生缘。无色界系异熟唯对于诸相应法。出世间异熟.其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诸色。其四蕴者.唯对于非色。欲界系、无色界系唯作.其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诸色为俱生缘。其四蕴者.唯对于诸非色。色界系唯作.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诸色.一向为俱生缘。四等起色中之业等起色.一大种对于三.三对于一.二对于二大种.〔四〕大种对于所造色为俱生缘。欲界色界结生刹那之所依色对于诸异熟蕴由俱生缘而为缘。然于时节、心、食等起〔色〕.其四大种相互并对于所造色.由俱生缘而为缘。如是判別缘生应知。
相互缘广说
八
相互缘广说之本文.已由俱生义广说之前三类示知。对此注释.因与彼所述完全相同.故不复说。又此相互缘亦由性类之善、不善、异熟、唯作、色.別为五种。此中善者依地分为四种。一切全等于前。如此判別种种性类应知。
复次如是分別此中.一切四地之善.亦对于与自相应诸法由相互缘而为缘。不善亦如之。然于异熟.若欲界系〔异熟、〕色界系异熟.在结生时者对于所依色.在转时唯对于诸相应法.无色界系〔异熟〕、出世间异熟.唯对于相应诸法由相互缘而为缘。一切唯作亦唯对于诸相应法由相互缘而为缘。于四等起色中之业等起.则一大种对于三.三对于一.二对于二大种.由相互缘而为缘。于欲界、色界之结生.所依色对于诸异熟蕴由相互缘而为缘。于诸时节、心、食等起〔色〕.则〔四〕大种对于相同之〔四〕大种.由相互缘而为缘。以上判別缘所生.如是应知。
依止缘广说
九
依止缘广说者.由俱生缘广说之前五类而示俱生依止之理趣.再为由第六类而说前生依止之理趣.故以『眼处对于眼识界』等文为始。
此中『依止于某色』者.指所依色言。何以故.依止于彼而除三种意界与无色异熟而上七十五心与七十二种意识界转故也。上为此处注释本文。
此依止缘亦由性类善等別.分为五种。此中善者依地四种、不善唯一种。异熟四种。名为唯作者三种。色唯一种。此为判別种种性类应知。
然如是分別中.四地之善.其任何五蕴〔有〕对于诸相应蕴并对于心等起色由依止缘而为缘。不善亦如是。然此中凡在无色〔界〕生者.唯对于诸非色法为依止缘。欲界系、色界系异熟.转时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在结生时对于业果色.亦由依止缘而为缘。无色界系异熟唯对于相应诸法.出世间异熟其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其四蕴〔有〕者.唯对于非色为依止缘。欲界系、色界系唯作之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为依止缘。其四蕴〔有〕者.唯对于诸非色。色界系唯作之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一向为依止缘。四等起色中于业等起色.一大种对于三.三对于一.二对于二大种.〔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所依色之五蕴有者对于四地之善.对于不善.对于除无色异熟及二种五识之余三地异熟.对于三地唯作.以上对于此等四法聚为依止缘。眼处等五对于与相应俱之眼识等为依止缘。于时节、心、食等起者.若〔四〕大种对于〔四〕大种并对于所造色由依止缘而为缘。如是亦于此处判別缘生应知。
亲依止缘广说
一〇
于亲依止缘云『前前诸〔善法〕』者.若在无间亲依止.为于等无间过去〔诸法〕之谓.若在所缘亲依止本性亲依止.就种种[-1]经路之次前〔诸法之谓〕也。在由于善而善〔生云〕之句.虽此等三聚皆可能.在由于善而不善〔生之句〕.则于等无间过去〔诸法〕为不适当.是故作此言.『对于若干之不善法由亲依止缘而为缘』云。所以问分如是言.『善法对于不善法由亲依止缘而为缘。所缘亲依止、本性亲依止。所缘亲依止者.施施.受戒.作布萨业.尊重彼故味著欢喜.尊重彼故贪生.见生。尊重前之诸善行.味著欢喜.尊重彼故贪生.见生。从静虑出.尊重静虑.味著欢喜.尊重彼故贪生.见生。本性亲依止者.亲依止于信而语.慢.执见。亲依止于戒、闻、施舍、慧而语慢而执见。信、戒、闻、施舍、慧对于贪、嗔、痴、慢、见及欲愿.由亲依止缘而为缘。』指此理趣而言者也。
在由善〔法〕而无记〔法生之句〕.则三〔聚〕亦皆可能。在由不善〔法〕而不善〔法生之句〕亦然。若在由不善〔法〕而善〔法生之句〕.则等无间过去〔诸法〕为不适当。是故本文言.『对于若干善法由亲依止缘而缘』云。又云『不善法对于善法由亲依止缘而为缘。本性亲依止者.亲依止于贪而施施.受戒.作布萨业.起静虑.起观.起道.起通.起等至。亲依止于嗔、痴、慢、见、欲愿而施施.乃至起等至。如是贪、嗔、痴、慢、见、欲愿对于信、戒、闻、施舍、慧.由亲依止缘而为缘。杀生物已为避彼而施施』等。由此理趣.故问分指本性亲依止以立言。
复次.不善对于善非为所缘亲依止。何以故.若重不善.不转为善故。如无间亲依止.所缘亲依止亦于此际不可得应知。在由不善而无记〔生句〕所缘亲依止决不可得。何以故.诸无记法不重不善故。然得有无间性.故于此处不置『对于若干』之言。若于由无记而无记、善、不善之三论法.则三亲依止正俱可得。云『补特伽罗及床座.』此二者就本性亲依止而为言。何以故.此二者对于善不善之起成强力之缘故也。然此等缘性.此处依经所说应知。此为本文之注释。
然此名为亲依止缘者.与一分施设俱.一切四地之诸法也。若分別之.则为所缘亲依止等三种。此中所缘亲依止者.与所缘增上无別。故可由前所述之理趣.就种种之性类而理解之。无间亲依止者.与无间缘无別。此亦正可由前所述之理趣.就种种性类而理解之。因此由彼处所述理趣.而判別缘所生.亦可了知。然本性亲依止者.其性类有善、不善、异熟、唯作色之五种。更依善等地別分为种种。此处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复次.于如是分別中.三地之善.对于四地之善.对于不善.对于异熟.对于唯作.对于以上四聚悉为本性亲依止。出世间唯对于不善为非〔本性亲依止〕。然云『我等为阿阇梨故已得成就出世间法.』由此理趣.对于他人之不善为〔本性亲依止〕。凡对于某人将生无上解脱而起嫉.由此理趣正为〔本性亲依止〕。又不善之对于一切四地诸蕴为本性亲依止。三地异熟亦然。若于出世间异熟.下之三果唯对于不善为非〔本性亲依止。〕最上〔果〕对于善亦〔非为本性亲依止〕。然由前理趣而对于他人.或某人之于相续中将生一切出世间异熟.对于一切善等之非色蕴等.为本性亲依止。名为唯作者.亦对于四地不善等蕴同为本性亲依止。名为色者亦然。然色.依此發趣大论所表之理趣.不得为亲依止缘.唯依经所说不可不言得也。又于此处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前生缘广说
一一
前生缘广说云『前生缘』者.此处所名前生.对于某物而为缘.亦由彼正生在前.经生之刹那而达于住之刹那者也。『眼处』等者.由所依前生而说。『色处』等者.由所缘前生而〔说〕。『或时由于前生缘』者.指转〔时〕而说。『或时非缘』者.指结生时而言也。如是五门之由于所依及所缘〔虽已全述〕.意门之由于所依此之本文完全未述。然于问分云.『所缘前生者.谓诸有学或异生从无常、苦、无我观眼。』有所述故.是于意门亦正得所缘前生。此处作说留有余地耳。是为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此前生缘者.即唯纯色。其实又不外经生之刹那而达于住之十八种坏色而已。此等又有所依前生、所缘前生之二种。此中『眼处乃至身处所依色』者.名为所依前生。其余于此本文或述或不述.即色、声、香、味、四界、三根、段食之十二种色.名为所缘前生。此处种种性类之殊.如是判別应知。
然此如是分別之中.眼处者对于二种眼识由前生缘而为缘。其他之四处对于〔二种〕.耳识等亦如是。若所依色者.除二种五识及四无色界系异熟.对于余之一切四地善、不善、无记心心所法为前生缘。又色等之五所缘.对于二种五识并对于诸意界.一向为前生缘。又此十八种坏色.对于欲界系善.若在色界对于通善.对于不善.对于彼所缘之欲界系异熟.对于欲界系唯作.及在色界对于通唯作.对于以上六聚为前生缘。如是判別缘生应知。
后生缘广说
一二
后生缘广说中云『后生』者.凡对于身之诸缘.其身生已而生住时者也。『对于前生云云』者.为由彼等之生起.对于自初生经生之刹那而达于住者也。『对于此身』者.为对于名此为四等起、三等起、大种所造色之身也.又此处云『三等起之身』者.无食等起故.为梵众〔天〕等之身应知。以上为本文之注释。
然此名为后生缘者.略言之则为除无色界系异熟.余四地之非色蕴也.其为性类.由善、不善、异熟、唯作之殊.別为四种。如是判別种种性类应知.
然如是分別之中.于五蕴有而生之四地善及不善者.对于经生之刹那而达于住之四等起三等起之色身为后生缘。其于异熟.亦除结生异熟外.余之欲界系、色界系异熟对于其相同者.一向为后生缘。于五蕴〔有〕而生之出世间异熟亦对于其相同者为后生缘.于五蕴〔有〕而生之[-1]三地唯作.亦对于曾所述性类之身同为后生缘。如是此处判別缘生应知.
修习缘广说
一三
修习缘广说所云『前前之诸法』者.就全理论.可与等无间过去法同观。然则此处何故不如无间缘.由『前前之诸善法对于后后之诸无记法』等之理论所分別之性类俱广说耶。盖不能使取自趣故也。所以者何.不能同于〔于无间缘〕所分別之性类对于所分別之性类.由修习之德.使完成熟练强力之性质.且使取自善等性之趣.是故不与彼等俱广说。应知凡由名为习气之修习.而以更熟练更强力之殊胜性.即得使取名为自善等性之趣.与彼等及同性类俱广所说。异熟无记何故不说.以非修习故。所以者何.异熟为由业而得异熟性者.业所回向而转.不勤无力也.此则由修习之功德使得自性使其成满而决不能使生他异熟。〔又〕亦非得前异熟之力而生者.复次业力所引如于险崖下落而生.在异熟全无所谓修习义.由修习无故.不言异熟也。又此虽为于善、不善、唯作无间生者.然系属于业而转故不取修习之德.则虽对于善等亦非修习缘。又此等亦决无[-2]异种性.又依地依所缘亦决无异种性故。欲界系善唯作对于[-1]大善、唯作.又以行为所缘之[-1]随顺善对于以涅槃为所缘之[-1]进姓地善.正为修习缘。此为本文之注释。
然此修习缘.所谓性类.有善、不善、唯作无记三种。此中善者.依于地.有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三种。不善者唯欲界系。唯作无记者.同为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之三种。出世间者.无所谓修习缘。此处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
且如是分別之中.欲界系善对于自之无间同欲界系善.复于此中.凡与智相应者对于与自相等受之色界善.对于无色界善.对于出世间善.对于以上诸聚为修习缘。复次.色界系善唯对于色界系善.无色界系善唯对于无色界系善.又不善唯对于不善为修习缘。复次.在于唯作者.其欲界系唯作.先唯对于欲界系唯作.又于此中.凡与智相应者对于与自相等受之色界系唯作.对于无色界系唯作.对于以上诸聚为修习缘。其色界系唯作.唯对于色界系唯作。其无色界系唯作.唯对于无色界系唯作为修习缘。然异熟之对于一法.或任何一法之对于异熟亦非修习缘。此处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业缘广说
一四
业缘广说所云『业』者.即思业也。云『对于业果诸色』者.对于因作业而生之诸色也。云『由于业缘』者.因隔几千万劫亦得生其自果.由于异刹那之业缘之义也。何以故.善不善业于自转之刹那.不与果故。若与果者.设人作当升天界之善业.由其力故.实于此刹那当成为天。复次.于此刹那所作.在异刹那.虽全不知.但以所作故或即现〔法〕.或于后世与余缘相应时生果。恰如已灭前之工巧等所作之于隔时后之工巧等所作。以是故言『由于异刹那之业』也。云『思对于诸相应法』者.为任何思对于与自相应之诸法也。云『对于彼〔相应法〕等起诸〔色〕』者.亦谓结生刹那之业果色也。云『由于业缘』者.指此俱生之思而言也。何以故.善等中之任何〔俱生思〕.对于余之诸法.亦依名为心加行之作为性而助成之者故也。是故谓之俱生业缘。是为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此业缘.其义正为四地之思。依性类之异.分为善、不善、异熟、唯作之四种。此中善者.依地分为欲界系等四种。不善唯一种。异熟为四种。唯作但为三种。以上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
如是所分別中.俱生之欲界系善思.其五蕴〔有〕者.对于与自相应诸法.并对于心等起色.其四蕴〔有〕者.唯对于与自相应诸蕴.由俱生业缘而为缘。又生而灭者.对于自之异熟及业果诸色.由于异刹那业缘而为缘。然此但于五蕴〔有〕为然.非于他处。俱生之色界系善思.对于与自相应诸法.并对于诸心等起色.一向由于俱生业缘而为缘。又生而灭者.对于自之异熟及诸业果色由于异刹那业缘而为缘。又无色界系及出世间之俱生善思.于五蕴〔有〕者.对于与自相应诸法并对于心等起诸色.于四蕴〔有〕者.唯对于与自相应诸蕴由俱生业缘而为缘。又生而灭之此等二种〔之思〕.亦唯对于各自之诸异熟蕴.由异刹那业缘而为缘。俱生之不善思.于五蕴〔有〕者.对于与自相应诸蕴.并对于诸心等起色.于四蕴〔有〕者.唯对于诸非色蕴.由俱生业缘而为缘。又生而灭之〔思〕.对于诸异熟蕴.并对于诸业果色.由异刹那业缘而为缘。在欲界色界.异熟之思对于与自相应诸法.于转时对于诸心等起色及结生时对于诸业果色。由俱生业缘而为缘。无色界系异熟思唯对于与自相应诸法。由俱生业缘而为缘。出世间异熟思。于五蕴〔有〕者对于与自相应诸法。并对于心等起色。于四蕴〔有〕者唯对于非色。由俱生业缘而为缘。三地唯作思。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由俱生业缘而为缘。然此中凡生于无色者。唯对于诸非色法由俱生业缘而为缘。于此处判別缘所生如是应知。
异熟缘广说
一五
异熟缘广说云『异熟之四蕴』者。虽为由业等起色然非为异熟。故言『异熟之』而又言『四蕴』也。此之本文。但就对于诸非色法之异熟缘言。传说如是。
然于问分有云。『异熟无记之一蕴对于三蕴及诸心等起色。由异熟缘而为缘。乃至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一蕴对于三蕴及诸业果色。由异熟缘而为缘』故。对于诸心等起业等起色。亦得为异熟缘。唯此处所说留有余地耳。以上为本文之注释。
然此异熟缘者。依异熟者之性类则为一种。依地別者。由欲界系等分为四种。此处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
虽如是分別。然欲界系、色界系异熟对于与自相应诸法。若转时对于诸心等起色。若结生时对于诸业果色为异熟缘。无色界系异熟唯对于诸相应法。出世间异熟。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于四蕴〔有〕者。但对于诸相应法为异熟缘。以上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食缘广说
一六
于食缘广说云『段食』者于四相续等起色之营养名之为食。但作为分段而吞咽者。为食之作用。在外者则不〔作〕。故不言食而言段食也。或因作为分段而后可为食事。则段之名但为食专名矣。云『非有色食』者。为触、思、识食也。云『对于彼等起诸色』者。亦但谓业等起〔色〕也。何以故。在问分有此言故。云『[-1]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三〕食。对于相应之四蕴及诸业果色。由食缘而为缘。』以上为本文之注释。
然此食缘约之则为段食、触、思、识之四法。此中除段食外。余之三非色食。依性类而別为善、不善、异熟、唯作之四种。复依地別。善为四种。不善一种。异熟四种。唯作三种。如是分別。若段食依性类为无记。依地唯欲界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
然虽如是分別。四地之三善食。于五蕴〔有〕者。对于与自相应诸法。并对于心等起色由食缘而为缘。除色界系。余于无色者。唯对于诸相应法由食缘而为缘。于诸不善食。理趣亦与是同。复次.四地之诸异熟食对于遍诸相应为食缘。然而欲界系、色界系异熟于五蕴〔有〕而生而转时。对于心等起色。结生之时对于业果色亦为食缘。出世间〔异熟〕但对于心等起色。于无色界生者对于色非为缘。复次。三地之唯作食。于五蕴〔有〕。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然欲界系、色界系.于无色者。唯对于诸相应法由食缘而为缘。四相续等起之段食。如谓『对于此身.』虽不为分別。然分別之。则对于食等起色为能生者并随护者。由食缘而为缘。对于余三相续等起〔之色〕但为随护者。由食缘而为缘。又于此处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根缘广说
一七
根缘广说所云『眼根』者。以眼为名之根也。云『由根缘』者。为自前生者。对于诸非色法。从生起乃至破坏止。由根缘而为缘。于耳根等理趣亦与是同。于此处云『诸非有色根者.』亦摄非色命根也。于此处云『对于彼等起诸〔色〕』者。依与前述相同之理趣亦摄诸业果色也。何以故。于其问分有说故。云『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八〕根。对于相应〔之四〕蕴及诸业果色由根缘而为缘。』此处本文之注释。先应如是理解。
然此根缘者。除女根、男根.正由二十根所建立。何以故。女根男根虽为女相男相之种子。然在[-2]歌罗逻等时期不定有之。无女相男相故。彼等之对于彼等。对于其他。皆决不成满根缘性。何以故。根缘若对于自存在刹那[-1]不分离诸法。则无不成满根缘事者。是故彼等非为根缘。虽然若对于某者而此等为种子。则对彼等从经说方面则演为本性亲依止之性。根缘之正由二十根所建立者应知。
此由性类之善、不善、异熟、唯作色分为五种。此中善者。依地別为四种。不善者但欲界系。异熟为四种。以唯作为名者有三种。色者但欲界系。以上种种分別。于此处判別种种性类。先应如是知。
然虽如是分別。四地之善根缘。又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由根缘而为缘。不善亦同。复次.除色界系善余之诸善不善于无色者但对于诸相应法由根缘而为缘。四地之异熟根缘亦但一向对于诸相应由根缘而为缘。然欲界系、色界系〔异熟〕者。于五蕴〔有〕生故。于其转时对于心等起色。于结生时对于业果色。亦由根缘而为缘。出世间异熟者。但对于心等起色。于无色生之出世间异熟诸根对于色非为缘。又三地之唯作。根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然欲界系、色界系之〔唯作〕。于无色者唯对于诸相应法成满根缘性。于由眼根等之六种色根。其眼根对于善不善异熟之诸相应法与俱之二种眼识。耳根等亦对于其全相同种类之耳识等。色命根对于与自俱生之诸色。在住之刹那。由根缘而为缘。然于彼无俱生缘性。如是于此处判別缘生应知。
静虑缘广说
一八
静虑缘广说云『诸静虑支』者。除二种五识。余心所生之寻、伺、[-3]喜、快、忧、舍、心一境性之七支是。盖五识身但有接触故。在彼等〔五识〕中之舍、乐、苦无审虑之相。不取为静虑支。又于其处简畧故。余之无因〔心〕中静虑支亦复不取。此处所取者正在法要。约中也。云『对于彼等起诸〔色〕』者。此处亦摄业果色应知。何以故。在问分有斯言故。云『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四〕静虑支。对于相应〔四〕蕴及诸业果色。由静虑缘而为缘。』此为本文之注释。
此静虑缘。虽由七静虑支所建立。依其性类亦分善、不善、异熟、唯作四种。复依地別分为四种、一种、三种及十二种。此处判別种种性类如是应知。然虽如是分別。而四地之善静虑支。又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心等起色。除色界系.余无色〔界〕者。唯对于诸相应法。由静虑缘而为缘。不善亦同是理趣。欲界系、色界系异熟于转时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于结生时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业果色。无色〔界系〕异熟唯对于诸相应法。又凡生于无色〔界〕之出世间异熟亦然。于五蕴〔有〕生彼〔出世间异熟〕对于心等起色亦由静虑缘而为缘。三地之唯作静虑支.亦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又此中凡生于无色〔界〕者。但对于诸相应法。由静虑缘而为缘。又于此处判別缘生应知.
道缘广说
一九
于道缘广说云『诸道支』者。于除无因心生起。余心所生起之慧、寻、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志、邪精进、邪定等十二支是。然道缘为因之最后者.故在无因心不举诸道支。云『对于彼等起诸色』者。亦于此处同摄业果色。何以故。于问分言之故。云『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诸道支对于相应之〔四〕蕴及诸业果色。由道缘而为缘。』是为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此道缘虽由十二道支所建立。而于性类之別则有善等四种。又善等依欲界系等地之別分为十二种。此处之种种性类判別应知。
然如是分別中。四地之善道支。又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对于心等起色。除色界系。余无色〔界〕者。唯对于诸相应法由道缘而为缘。以下应全如静虑缘所广说。又于此处判別缘生应知。
相应缘广说
二〇
相应缘广说本文之义全体明了。然此名为相应缘者。畧言之则为任何无色蕴也。若分別之则依其性类为善等。又依地为欲界等之种种。如是判別种种性类应知。
然于如是分別中。四地之任何善蕴。一蕴对于三蕴。三蕴对于一蕴。二对于二。如是任何相互。由相应缘而为缘。于诸不善、异熟、唯作蕴。其理趣亦与此同。如是判別缘生应知。
不相应缘广说
二一
不相应缘广说云『诸有色法对于诸非有色〔法〕』者。此先应就心所依及眼根等而理解之。何以故。诸色法正为此等六[-1]身分对于诸非色蕴由不相应缘而为缘。然色处等诸所缘法设为不相应法然非不相应缘。依云何因缘耶。无相应疑故也。何以故。诸非有色蕴之生。如从眼等所依之内部出。故于其处有疑。谓『是等原与是等相应耶或不相应耶。』若诸所缘法对于依止所依而生者。不过为所缘。于彼等无相应疑。因无相应疑故。彼等则非不相应缘。若唯于心所依等。此之不相应缘性可知。又于问分作斯言。云『[-1]所依对于善之〔四〕蕴由不相应缘而为缘。[-1]所依对于不善之〔四〕蕴由不相应缘而为缘。[-1]眼处对于眼识由不相应缘而为缘。耳、鼻、舌、身处对于身识由不相应缘而缘。所依对于异熟无记、唯作无记之〔四〕蕴由不相应缘而为缘。』
云『诸非有色法对于诸有色〔法〕』者。是则应由四蕴而理解之。何以故。诸非色法中。四蕴正对于俱生前生之诸色法由不相应缘而为缘故也。盖涅槃虽非色法对于色非为不相应缘。所以然者。所谓与四[-1]相应与四不相应故也。故唯四非色蕴为不相应缘应知。又于问分作如是言。云『俱生者谓善之〔四〕蕴对于诸心等起色由不相应缘而为缘。后生者谓善之〔四〕蕴对于前生之此身由不相应缘而为缘。结生刹那异熟无记之〔四〕蕴。对于诸业果色由不相应缘而为缘。〔四〕蕴之于所依由不相应缘而为缘。』如是此处本文之注释.应先理解。
然此名为不相应缘者.畧言之则为于五蕴有转之诸色非色法也。其中。色者依所依及眼等分为六种.非色者依于五蕴有所生之善、不善、异熟、唯作分为四种。依地別则有欲界系等四种、一种、三种、三种、为十一种。何以故。无色〔界系〕异熟非不相应缘故也。此为判別种种性类应知。
然如是分別中。又于五蕴有而生之四地善与不善.对于使自等起之心等起〔色〕。由俱生不相应缘为缘。对于经生刹那而达于住刹那之前生四等起、三等起色身.由后生不相应缘而为缘。此中.三等起身者.无食等起故。为梵众等之身应知。然欲界系、色界系异熟于转时对于心等起〔色〕。又于结生时对于业果色由俱生不相应缘而为缘。出世间异熟唯对于心等起。然此三种▆于前生之四等起、三等起身.亦由后生不相应缘而为缘。三地之唯作对于心等起〔色〕亦由俱生不相应缘而为缘。对于前生之四等起、三等起身。由后生不相应缘而为缘。复次.六种之住色中。所依色之于结生刹那对于欲界系、色界系异熟。由俱生不相应缘而缘.于转时对于所生一一四地诸善不善。对于二种五识。对于三地异熟.及对于三地唯作。由前生不相应缘而为缘。眼处等对于眼识等由前生不相应缘而为缘。又于此处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有缘广说
二二
有缘广说云。『四蕴』等者。为由俱生广说有缘。『眼处』等者。为由前生也。此处云『依止于某色』者。由俱生及前生而广说有缘者也。此之本文。传说但为由俱生、前生之有缘耳。
然在问分传说为由『[-2]俱生、前生、后生、食、根』等故。亦由于后生、食及根得成有缘。但此处留有余地而不说。上述本文注释如是。
然此名为有缘者。为由相互及由非相互之二种。此中相互者。为非色与非色。色与色。色非色与色非色之三种。此处云『四非有色蕴』者。实就一切心生起而言。非色与非色〔相互为有缘〕也。此处云『四大种』者。就一切相续〔等起色〕而为色与色也。此处云『于入胎刹那之名与色』者。就诸结生蕴及诸所依而言。色非色与色非色〔相互为有缘〕也。非相互者。亦有非色与色、色与色、色与非色三种。此处云『诸心〔及〕心所法』者。实就五蕴有而言非色之对于色也。此处云『〔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者。就一切相续〔色〕而为色之对于色也。『眼处对于眼识界』等者就所依〔及〕所缘而言。色对于非色而为有缘也。复次。此名为有缘者。略之则亦可言以三刹那所得之名与色及转起一一五蕴也。此由性类之別。分为善、不善、异熟、唯作、色之五种。此中善者有俱生、后生二种。不善、异熟、唯作亦如之。此等中善者由欲界系等分为四种。不善唯欲界系。异熟四地。唯作三地。名为色之有缘者。唯欲界系。更有由俱生及前生之二种。此中五所依及所缘唯前生。心所依者俱生或前生。然于问分所传说之食及根者不得俱生等之別。此为种种性类判別应知。
然如是分別中.四地之善亦为俱生有缘。于五蕴〔有〕者。由『一蕴对于三蕴』等之理趣。相互对于诸蕴。并对于心等起色。复次于除色界系善余无色〔界〕。俱生善唯对于诸相应蕴由有缘而为缘。复次。此四地后生之善。于五蕴〔有〕者对于四等起、三等起身为有缘。于不善亦与是同理趣。所以然者。此俱生不善亦于五蕴〔有〕者。对于诸相应蕴并对于心等起色。又于四蕴〔有〕者。唯对于诸相应蕴。由有缘而为缘故也。于五蕴〔有〕之对于四等起、三等起身.后生不善者由有缘而缘。复次。于异熟者。欲界系、色界系有缘必在结生刹那对于诸蕴并对于业果色.由俱生有缘而为缘。又在转时对于诸相应蕴并对于心等起色。由俱生有缘而为缘。对于达于住之四等起、三等起身。由后生有缘而为缘。然无色界系异熟及生于无色之出世间异熟唯对于与自相应诸蕴。由俱生有缘而为缘。于五蕴〔有〕之出世间异熟对于与自相应诸蕴并对于心等起色。由俱生有缘而为缘。对于四等起、三等起身由后生有缘而为缘。属于唯作者。色界系有缘对于诸相应蕴并对于心等起色。由俱生有缘而为缘。对于四等起、三等起身。由后生有缘而为缘。复次。欲界系、色界系者.于无色者唯对于诸相应蕴。于五蕴〔有〕者对于心等起色亦由俱生有缘而为缘。对于四等起、三等起身。由后生有缘而为缘。
复次。名为色之有缘者。有俱生、前生、食、根之四种。此中。俱生色有缘者由于等起而有四种。此中。业等起俱生有缘。谓『一大种对于三大种。三对于一。二对于二。〔四〕大种〔乃至〕对于诸所造色。』如是由俱生有缘而为缘。结生刹那之所依色对于欲界系、色界系之诸异熟蕴由俱生有缘而为缘。此等之中。又三等起色。谓『一大种对于三大种。三对于一。二对于二。〔四〕大种〔乃至〕对于诸所造色。』如是由俱生有缘而为缘。又前生有缘。有所依前生与所缘前生二种。此二种者。以前生缘中相同理趣。亦可解释。食有缘者。以段食缘中相同理趣亦可解释。然今所云者。为由于自不灭刹那之能缘性。而为有缘。色命根亦以根〔缘〕之色命根相同理趣而可理解。然今所云者。亦但由于自不灭刹那之能缘性而为缘。此处判別缘生。如是应知。
无有缘广说
去缘广说
二四
去缘广说云『等无间去』者。为已于等无间去尽者也。谓去缘之由于此去已完性质而为缘。然则无有缘之与此。唯于言有別而于义无別也。
不去缘广说
二五
不去缘广说。由于『四蕴』等之一切〔说〕相。与有缘广说同其理趣。意义可解。何以故。此缘亦与有缘。唯于言有別而于义无別故也。
今于如是略说广说此等二十四缘。为欲明其[-1]智用.作[-1]杂判別十句。〔一〕多法之一缘性。〔二〕一法之多缘性。〔三〕依一缘之多缘性。〔四〕依缘同分。〔五〕依缘非同分。〔六〕依双。〔七〕依能生非能生。〔八〕依一切处非一切处。〔九〕依色对于色等之分別。〔十〕依有之別。
〔一〕
此中依多法之一缘性者.于除业缘余之二十三缘。得多法共为缘故。盖业缘者但一思法。如是多法之一缘性.判別应知。
〔二〕
依一法之多缘性者。如因缘之无痴一法。此唯前生、业、食、静虑缘。由余之二十缘而为缘。无贪、无嗔.则更去根、道缘。由余之十八缘而为缘。贪、痴.更去异熟缘。由余之十七缘而为缘。嗔.更去增上缘。由余之十六缘而为缘。
所缘缘之色处对于眼识界.由所缘、前生、有、不去之四种缘。对于意界及无因意识界亦尔。然对于有因亦由所依增上、所缘亲依止而为缘。由此理趣而一切诸所缘缘法之多缘性可知。
增上缘中。诸所缘增上。由所缘缘所述之理趣。其多缘性可知。于诸俱生增上缘。观者。如无痴因为二十种缘。欲者非因、前生、业、食、根、静虑、道缘。由余十七缘而为缘。心者。非因、前生、业、静虑、道缘。由余十九缘而为缘。勤者。非因、前生、业、食、静虑缘.由余十九缘而为缘。
无间缘.由『眼识界者』等之论法所说之四蕴。受蕴。非因、前生、业、食、道缘。由余之十九而为缘。梦想蕴。则更去根、静虑缘。由余之十七而为缘。其于行蕴。[-1]因者。由于因缘所说之理趣。欲、勤者.由于增上缘所说之理趣同而为缘。触者。非因、前生、业、根、静虑、道缘。由余之十八而为缘。思者。非因、前生、根、静虑、道缘。由余之十九而为缘。寻者。非因、前生、业、食、根缘。由余之十九而为缘。伺者。更去道缘。由余之十八而为缘。喜者。同由此等十八而为缘。心一境性者。更去因、前生、业、食缘。由余之二十而为缘。信者。非因、前生、业、食、静虑、道缘。由余之十八而为缘。念者。由此等及道缘之十九而为缘。命根者。由信所说之十八而为缘。惭、愧者。于此去根缘而由余之十七而为缘。身轻安等之诸双亦尔。于同类中有胜解、作意、处中性、悲、随喜。然离者.由此等及道缘为十八种之缘。邪见者。又于其中去异熟缘而为十七种〔缘〕。邪语、〔邪〕业、〔邪〕命者。由此等及业、食缘而为十九种〔缘〕。无惭、无愧、慢、惛沈、睡眠、掉举等者。去因、前生、业、异熟、食、根、静虑、道缘。由余之十六缘而为缘。疑、嫉、悭、恶作者。更去增上缘而为十五种缘。识蕴之多缘性者。由与增上缘所述同其理趣可知。
等无间缘。与无间缘同理趣。
俱生缘中。四蕴一一法之多缘性者。由于前所述理趣而可知。四大种者。由所缘、所缘增上、俱生、相互、依止、亲依止、前生、有、不去为九种缘。心所依者。由此等及不相应为十种缘。
相互缘无新者。
依止缘中.眼处等者由所缘、所缘增上、依止、亲依止、前生、根、不相应、有、不去为九种缘。
亲依止缘。无新者。
前生缘中。色、声、香、味处者。由所缘、所缘增上、亲依止、前生、有、不去为六种缘。是于此处为唯新者。
后生等。缘无新者。
食缘中之段食。由所缘、所缘增上、亲依止、食、有、不去为六种缘。
根等。亦无新者。如是由一法之多缘性判別应知。
〔三〕
依一缘之多缘性者。因缘等之任何一缘。彼由某相由某义。对于诸缘所生而为缘。不舍此相、此义而由他之诸相、诸义。于同刹那。对于彼等诸法为多缘。则依此多缘性。其判別可知。欲明其义。如无痴为因缘。仍不舍此因缘义。又依增上、俱生相互、依止、异熟、根、道、相应、不相应、有、不去.〔因〕以外之十一相而为多缘。无贪、无嗔。此中更去增上、根、道之三缘。由余八缘而为多缘。是唯于诸异熟因得之。诸善〔因〕唯作〔因〕则缺异熟缘性。贪、嗔、痴者。除彼等三及异熟四。由余而为多缘。
所缘缘者。仍不舍此所缘缘义。更依所缘增上、依止、亲依止、前生、不相应、有、不去.〔所缘〕以外之七相而为多缘。此为精细分解则然。盖诸过去未来之诸非色法或诸色法。有所缘缘性时。以上所得者唯为所缘增上及所缘亲依止耳。
增上缘中。观者等于无痴。欲者。仍不舍增上缘义。依俱生、相互、依止、异熟、相应、不相应、有、不去缘。〔增上〕以外之八相而为多缘。勤者。更由此等及根、道之十相为多缘。心者。更由于此等中除道缘加食缘之十相为多缘。复次。所缘增上者。由前所缘缘所述之同理趣而成多缘应知。
无间等无间者。无间等无间义。又依亲依止、业、修习、无有、去〔无间等无间〕以外之五相而为多缘。此际唯圣道思得业缘性。余之诸法则不得焉。
俱生缘者。仍不舍俱生缘义。更依因、增上、相互、依止、业、异熟、食、根、静虑、道、相应、不相应、有、不去〔俱生〕以外之十四相而为多缘。此为精细分解。盖此际若则所依俱生等。则亦无因缘等应知。
于相互缘。亦同理趣。
依止缘。仍不舍依止缘义.于二十四缘中。除去自之依止缘义。及无间、等无间、后生、修习、无有、去之六。而具其余之缘。〔依止〕以外之十七相而为多缘。此为精细分解。盖此际若则所依依止等。则无因缘等应知。
亲依止缘中。所缘亲依止者。等于所缘增上。无间亲依止者。仍不舍无间亲依止义。依无间、等无间、业、修习、无有、去缘。〔亲依止〕以外之六相而亦为多缘。此中唯圣道思得业缘性。余之诸法不得焉。本性亲依止者。唯为本性亲依止而已。
前生缘。仍不舍自之前生缘义。依所缘、所缘增上、依止、亲依止、根、不相应、有、不去〔前生〕以外之八相而亦为多缘.此为精细分解。盖此际若于所缘前生。则不得依止、根、不相应缘性。此外亦得亦不得。应知。
后生缘仍不舍自之后生缘义。依不相应、有、不去〔后生〕以外之三相而亦为多缘。
修习缘仍不舍修习缘义。依无间、等无间、亲依止、无有、去〔修习〕以外之五相而亦为多缘。
业缘。仍不舍业缘之义。先一刹那〔业.〕依俱生、相互、依止、异熟、食、相应、不相应、有、不去〔业〕以外之九相而为多缘。若异刹那业。依亲依止、无间、等无间、无有、不去〔业〕以外之五相而为多缘。
异熟缘。仍不舍异缘义.依因、增上、俱生、相互、依止、业、食、根、静虑、道、相应、不相应、有、不去〔异熟〕以外之十四相而为多缘。
食缘之中。段食仍不舍食缘之义。依有、不去〔食〕以外之二相而为多缘。余三者仍不舍食缘之义。如其所应而依增上、俱生、相互、依止、业、异熟、根、相应、不相应、有、不去〔食〕以外之十一相而为多缘。
根缘之中.有色五根者。仍不舍根缘之义。依依止、前生、不相应、有、不去〔根〕以外之五相而为多缘。色命根。亦仍不舍根缘之义。依有、不去〔根〕以外之二相而为多缘。无色之诸根。亦如所应仍不舍根缘之义。依因、增上、俱生、相互、依止、异熟、食、静虑、道、相应、不相应、有、不去〔根〕以外之十三相而为多缘。
静虑缘。仍不舍静虑缘义。如其所应。依俱生、相互、依止、异熟、根、道、相应、不相应、有、不去〔静虑〕以外之十相而为多缘。
道缘。仍不舍道缘之义。如其所应。依于静虑缘所说之十及因、增上等。〔道〕以外之十二相为多缘。
相应缘。仍不舍相应缘义。如其所应。依因、增上、俱生、相互、依止、业、异熟、食、根、静虑、道、有、不去〔相应〕以外之十三相为多缘。
不相应缘。仍不舍不相应缘义。去无间、等无间、修习、相应、无有、去之六缘。如其所应.〔不相应〕以外之十七相而为多缘。此中。色与非色缘有別应知。
有缘。仍不舍有缘之义。去无间、等无间、修习、无有、去之五缘.如其所应。〔有〕以外之十八相为多缘。
无有缘、去缘。等于无间缘。
不去缘.全等于有缘。以上如是。依一缘之多缘性判別应知。
〔四〕
依缘同分者。此等二十四缘中。实以无间、等无间、无间亲依止、修习、无有、去为同分。所缘、所缘增上、所缘亲依止亦然。以是方法。此处依缘同分之判別应知。
〔五〕
依缘非同分者。于此中前生缘与后生缘为非同分。相应缘与不相应缘亦然。增上缘与无有缘。去缘与不去缘。以是方法。此处之非同分应知。
〔六〕
依双者。此等中。又依义相似性。声相似性。时相对性。因果性。相互相对性。依此等相而依双之判別应知。如无间与等无间。依义相似性而名为一双。依止与亲依止。依声相似性。前生与后生。依时相对性。业缘与异熟缘。依因果性。相应与不相应。依相互相对性而名为一双。有与无有缘。去与不去缘亦如之。此为依双判別应知。
〔七〕
依能生非能生者.又此等中。无间、等无间、无间亲依止、本性亲依止、修习缘、异刹那业缘、无有、去缘。此等之缘但为能生而非非能生。后生缘者。但全为支持而非能生。余者为能生与非能生及支持之义。如是依能生非能生判別应知。
〔八〕
依一切处、非一切处者.又此等中。俱生、依止、有、不去缘。名为一切处。对于一切有为之诸色非色法为处为因之义。谓无是等.虽一法亦不生。所缘、所缘增上、无间、等无间、无间亲依止、本性亲依止、前生、修习、相应、无有、去缘。名为非一切处。虽非一切诸色非色法之处。但对于诸非色蕴有为处为因之义。何以故、唯诸非色法依是等生。诸色法则不尔。前生与后生亦为非一切处。对于非色及色如其次第为缘故上所述也。外余亦为一分诸色非色法之生因。故非为一切处。如是依一切处非一切处判別应知。
〔九〕
依色对于色等之分別者.又于此等二十四缘之一缘。虽无一向但名为色对于色为缘。然有一向但名为色对于非色为缘。然则俱是为前生缘也。何以故。前生缘者。一向但为色对于非色为缘故也。
一向但名为色而对于色、非色为缘者无之。然一向名为非色而但对于非色为缘者有之。然则俱是依无间、等无间、修习、相应、无有、去之六种。何以故。此等任何一向但为非色而对于非色为缘故也。
一向但名为非色而一向但对于色为缘者有之。然则俱是为后生缘也。何以故。此一向为非色而但对于色为缘故也。一向但为非色而对于色、非色为缘者亦有之。然则俱是依因、业、异熟、静虑、道之五缘。何以故。此等一向但为非色而对于诸色法对于诸非色法为缘故也。
一向名为色、非色而但对于色为缘者无之。然但对于非色为缘者有之。然则俱是为所缘缘及亲依止缘也。何以故。此二〔缘〕者一向为色及非色而但对于非色为缘故也。
若一向为色、非色而同对于色及非色为缘者有之。然则俱是依增上、俱生、相互、依止、食、根、不相应、有、不去之九缘。何以故。此等又皆一向为色、非色而同对于色及非色为缘故也。如是由对于色及非色等之分別应知。
〔一〇〕
依有之別者。先于五蕴有。此等二十四缘中。任何缘无不得名。若于四蕴有。去前生、后生、不相应之三缘。但得余之二十一缘。于一蕴有。依俱生、相互、依止、业、根、有、不去.但得七缘。若于外之不与根结合之色。依俱生、相互、依止、有、不去。但得五蕴。以上依有之別。判別应知。
善三法發趣释第一
施设分释
如是依顺發趣等〔四〕中三法發趣等〔六〕。二十四之全發趣。合成發趣大论。于此大论。概依止一切三法等所有广说故。将三法發趣。二法發趣乃至二法二法發趣次第言之。于未言之前。先就分別彼等之诸缘。以论母设置及缘分別分之部分略说广说。今已说竟。乃概依止一切三法等而广说之。即以三法發趣、二法發趣乃至二法二法發趣之三法等。依是等诸缘广为开示。依止一一三法各以七大分说明之。即名为相缘分、俱生分、缘依分、依止分、相杂分、相应分、问分是也。
此中有云『缘于善法而善法。』依斯『缘于』之语而说者。名相缘分。有云『与善法俱生而善法。』依斯『俱生』之语而说者名俱生分。此与前相缘分义虽无別。然依『缘于』之语为依诸觉他者第一说。而依『俱生』之语为依诸觉他者第二说。又是二者不论何种。其诸缘法及诸缘所生法通色非色应知。又实彼等但为俱生不得前生、后生。有云『以善法为缘而善法。』依斯为缘之语而说者。又名为缘依分。亦如前之二分通色非色应知。然于此际亦得为前生缘。此与前二分异者也。其次有云。『依止于善法而善法。』依斯『依止』之语而所说者。名为依止分。此与前缘依分义虽无別。然依诸觉他者以缘依之语为第一说。以依止之语为第二说。由此更有云。『杂于善法而善法。』依斯相杂之语而所说者。名相杂分。有云『于善法相应而善法。』由斯相应之语而说者名相应分。此与前相杂分义虽无別.然以相杂之语诸觉他者第一说。以相应之语为第二说。又是等二者.不论何种.其诸缘及缘所生皆但为非色法应知。更于第七分。依『善法对于善法由于因缘而为缘耶』等之论法而起彼彼之间.再由『诸善因对于诸相应蕴』等之论法解明一切彼等之间而有所分別故。此分为诸问之善巧分別者。故名问分。更于此处诸缘及缘所生皆正为色而非色法应知。
此中最初名为相缘分者。有依略说与依广说之二种。此中最初之畧说分.亦名问分。云施设分者。亦同为其名也。何以故。盖缘于善等而〔生〕善等由因缘等而畧说者。故为畧说分。缘于善等而善等生者由因缘等而有所问。故为问分。缘于善等而善等生者。由因缘等而有所施设。故亦谓之为施设分。
二六
此中云『若缘(Paticca)于善法而善法生为从因缘耶。』此为假定之问。然此处之义。即谓『凡善法之为从因缘生者则彼为缘于善法耶。』或复谓『缘于善法而某善法生。则彼为从因缘耶。』是此处之义也。此中 Pati 云者。用等义(Sadisattha)。何以故。等人(Sadisapuggala)者。为匹敌之人(Pa-tipuggala.)等分(Sadisabhāga)者.谓相对分(Patibahga)故也。Iccā 云者.是为努力欲行之语(Gamanussukkavacana).两者合一而云 Paticca 者。『相对而行』也。〔换言之〕以名为俱生起之类似性质而到达之。为与彼俱于一处生起状态之意义而为言也。『善法』之为物。依如是俱生起之性质。问言『缘于善法而善法生为从因缘耶。』或复 Paticca 云者『为缘』也。然此为缘。虽前生缘及俱生〔缘〕皆得。而在此处则为俱生义。
『缘于善法而不善法』等云者。其理趣亦同。
此中以俱生故。虽无有缘于善法而有不善法者。于此问分所有诸答。依义有得者亦有不得者.一切皆由问所引出。然后于答.凡不得者舍之.得者答之。
如是已知此处问之意义及问之方法。今者应由于数而知问之分量。此中『缘于善法』者以善之句始。以善、不善、无记终三问.复同以此〔善〕为始而以依善〔及〕无记等二种类为终者三。复同以此〔善〕为始而以〔善、不善、无记〕三法为终者一。如是『缘于善法』以善为始之问有七。以不善为始者亦然。以无记为始者亦然。以善、无记为始者。以不善、无记为始者。以善、不善为始者。以善、不善、无记为始者皆同。以上一一。由于七各有七。故依止善三法而于因缘有四十九问。
此中。一法为根一法为结者有九。一法为根二法为结者有九。一法为根三法为结者三。二法为根一法为结者九。二法为根二法为结者九。二法为根三法为结者三。三法为根一法为结者三。三法为根三法为结者一。如是等〔问〕由根与结应知。
又如于因缘四十九问。若于所缘缘等亦皆同之。则于二十四缘全体。当得如是。
三六
从此更将『为从因缘及所缘缘耶』之问为始作二根论法。此中。因及所缘二根。乃至因及不去二根。以上与因缘俱者有二十三个二根。如于因缘。于彼等中因及所缘之二根亦有四十九问。本文所示唯彼等中之二而已。又如因、所缘二根之四十九。于因、增上二根亦尔。此中于最初问之方法已示因、增上。因、无间。因、等无间。顺次之三个二根.众示因、不去.余即从畧。此处问之分量如是应知。
三八
从此更将『为从因缘、所缘缘及增上缘耶』之问为始作三根论法。此处增上缘等二十二根中一一与因、所缘二根结合。于是有二十二个三根。彼等中。由最初问。示第一三根第二三根已。示终之三根。余从略。又如于二根。如是于诸三根亦将一一三根作四十九。则于二十二个三根全体。当得如是。
三九
更此『将从为从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耶』之问为始。作四根论法。此处无间缘等二十一缘中一一与最初三根结合。有二十一个四根。彼等中示二个四根。而畧其余。此处于一一四根作四十九。于二十一之四根全体。当得如是。
从此更以五根为始乃至说一切根。略此一切而以前所述者与更应述者无异。故于本文示以『作一根、二根、三根、四根、五根、一切根、应广说无混乱』之论法。此中于一根等所应述者已述讫。于五根者。正于等无间缘等二十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四根结合。于是正有二十个五根。彼等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于六根者。俱生缘等十九缘中一一与最初之五根结合。于是有十九个六根。彼等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于七根者。相互缘等十八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六根结合。于是有十八个七根。彼等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于八根者。依止缘等十七缘中一一与最初之七根结合。于是有十七个八根。彼等一一作四十九问。当得如是。
于九根者。亲依止缘等十六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八根结合。于是有十六个九根。彼等一一作四十九问。当得如是。
于十根者。前生缘等十五缘中一一与最初之九根结合。于是有十五个十根。彼等一一作四十九问。当得如是。
十一根者。以后生缘为始之十四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根结合。于是有十四个十一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二根者。以修习缘为始之十三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一根结合。于是有十三个十二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三根者。以业缘为始之十二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二根结合。于是有十二个十三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四根者。以异熟缘为始之十一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三根结合。于是有十一个十四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五根者。以食缘为始之十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四根结合。于是有十个十五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六根者。以根缘为始之九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五根结合。于是有九个十六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七根者。以静虑为始之八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六根结合。于是有八个十七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八根者。以道缘为始之七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七根结合。于是有七个十八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十九根者。以相应缘为始之六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八根结合。于是有六个十九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二十根者。以不相应缘为始之五缘中一一与最初之十九根结合。于是有五个二十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二十一根者。以有缘为始之四缘中一一与最初之二十根结合。于是有四个二十一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二十二根者。以无有缘为始之三缘中一一与最初之二十一根结合。于是有三个二十二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二十三根者。以去缘为始之二缘中一一与最初之二十二根结合。于是有二个二十三根。一一作四十九当得如是。
更于二十四根者。为一切缘之总合应知。以此故称为一切根。此处唯四十九问。是等完全但取因缘之句。以一根为始。一切根为终。自昔大师为诸天众广为分別。此处虽略示问句。更于彼等全体有此合计。何以故。于一根论法所传说者为一千一百七十六问故也。于彼等中之因缘论法。但以因缘为根成四十九。应取此因缘根。余者应入于余缘根中。于二根为一千百二十七。三根为千七十八。四根为千二十九。五根为九百八十。六根为九百三十一。七根为八百八十二。八根为八百三十三。九根为七百八十四。十根为七百三十五。十一根为六百八十六。十二根为六百三十七。十三根为五百八十八。十四根为五百三十九。十五根为四百九十。十六根为四百四十一。十七根为三百九十二。十八根为三百四十三。十九根为二百九十四。二十根为二百四十五。二十一根为百九十六。二十二根为百四十七。二十三根为九十八。一切根者四十九。如是以因缘为始而于所分別之一根等。当得如是。
四一
如是以因缘为始从一根乃至一切根示问之分別。今为欲示以所缘缘为始。故言『若缘于善法而善法生为从所缘缘耶。为从因缘耶。』
此中云『为从所缘缘耶乃至为从因缘耶』者。即示以此所缘缘为始以因缘为终之一根论法也。于此更云『为从所缘缘及增上缘耶』为以二根为始也。此中示此最初之二根并所缘、不去之二根。余者从略。亦未示『为从所缘缘及因缘耶』为终之二根。若更于何处诵道者亦同此诵道所应理解。于此更不全示由所缘缘之三根等。为示以增上缘为始之一〔根〕等故。但言『为从增上缘。从无间缘。从等无间缘。从俱生缘。从相互缘耶。』此为一根或为多根应知。
于此更为示但以不去缘为始之二根。故始云『为从不去缘及因缘耶。』此中言不去、因二根。不去、所缘二根。不去、增上二根。顺次三个二根。正所以终示不去、去之一个二根也。
四二
于此但由不去缘应示三根。而言『为从不去缘、因缘及所缘缘耶。』又云『为从不去缘、因缘及增上缘耶。为从不去缘、因缘及无间缘耶.』如是顺次言三根已.而言『为从不去缘、因缘及去缘耶』为最后之三根。
四三
于此但由不去缘应示四根.而以『为从不去缘、因缘、所缘缘及增上缘耶.为从不去缘、因缘、所缘缘、及无间缘耶』说二个四根已.出所谓『为从乃至去缘耶』之句而记之.其余一切概从略云。
四四
为示此所略一切故云『一一句之一根、二根、三根、四根、五根、一切根应广说无混乱。』
是故如以因缘为始.由因等句于一根之一千一百七十六问.乃至于一切根之四十九.如是于所缘缘等亦一一为始.由所缘等句之一一句于一根一千一百七十六问.乃至于一切根之四十九.此一一句于一根等分別时.有一万四千七百问。于一切二十四缘问之分量当得如是。
又如善三法.受三法等之〔问〕亦如是。此亦于诸一切二十二之三法.当得如是。
又于二法〔發趣〕云『缘于因法而因法生为从因缘耶』如是云缘于因而因.缘于因而非因.缘于因而因及非因.缘于非因而非因.缘于非因而因.缘于非因而因及非因.缘于因及非因而因.缘于因及非因而非因.缘于因及非因而因及非因.于一一二法就因缘等中一一之缘而有九问。是等中.以因缘为始.于一根有二百十六问。是等中不涉及他.但就因缘应得九问。于是等之二根等二十三分.各各九问一一除去.乃至尽一切根.有次之分量。先于二根者于一根所示二百十六问中除去九则有二百七问。于此去九.则于三根为一百九十八.如是从前前递除去九.则于四根为一百八十九.于五根为一百八十.于六根为一百七十一.于七根为一百六十二.于八根为一百五十三.于九根为一百四十四.于十根为一百三十五.于十一根为一百二十六.于十二根为一百十七.于十三根为一百八.于十四根为九十九.于十五根为九十.于十六根为八十一.于十七根为七十二.于十八根为六十三.于十九根为五十四.于二十根为四十五.于二十一根为三十六.于二十二根为二十七.于二十三根为十八.于一切根为九.更如由是等因缘.于一根之二百十六问乃至于一切根之九问.如是亦于所缘缘等.以一一为始.由所缘等句于一一句之一根为二百十六问乃至一切根为九问.如此一一句于一根等分別时有二千七百问。更于是等一切二十四缘其分量如次。
又如因二法之〔问〕.有因二法等问亦如之。因此于全部一百之二法中当得如是。
是为先于单纯之三法發趣及二法發趣问之分量也。
且更取二十二之三法、令入于百之二法中.而说所谓二法三法發趣者。此中如云『缘于因善法而因善法生为从因缘耶』此二十二之三法中一一三法与百之二法结合应说问之分量.由前所述方法.就一根等.全体可以算知。
复次.更取百之二法.令入于二十二之三法中.而说所谓三法二法發趣者。此处如云『缘于善因法而善因法生.为从因缘耶.』此百之二法中一一二法与二十二之三法结合应说问之分量.由前所述方法.就一根等.全体可以算知。
复次.更取诸三法令入于相同诸三法中.而说所谓三法三法發趣者。此处如云『缘于与乐受相应之善法而与乐受相应之善法生.为从因缘耶.』此二十二之三法中一一三法与余之二十一之三法结合应说问之分量.由前所述方法.就一根等.全体可以算知。
复次.更取诸二法令入于相同之诸二法中而说所谓二法二法發趣者。此中如云『缘于因有因法而因有因法生为从因缘耶.』是百之二法中一一二法与余九十九之二法结合应说问之分量.由前所述方法.就一根等.全体可以算知。
所以者何.由如来全示此分別.对于天众.曾为说法故。然如来对于法将〔舍利弗〕.略谓『今日所说如是如是.』但以论法说示而略述之。长老〔舍利弗〕亦以相同之略说而转诵出.以此长老所转者.于结集时依同论法.而为编辑.为示此略论法.故置此『三法妙發趣云云』之偈也。
此云『三法妙發趣』者.殊谓『为妙为最妙之三法發趣』也。『及最上二法』者.谓『殊最上殊胜之二法發趣』也。『并二法三法』者.谓『二法三法發趣.』『三法二法』者.谓『三法二法發趣.』『与三法三法』者.谓『三法三法發趣.』『二法二法俱』者.谓『二法二法發趣.』『顺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者.谓『是等三法發趣甚深之六个论法于顺中应知』也。
此有二顺.谓法顺缘顺。此中『缘于善法而善法』者.为于阿毘昙论母句所摄.依诸法顺说而转.故名为法顺.『从因缘从所缘缘』者.依二十四缘顺说而转.故名为缘顺。
此中注云『三法妙發趣.乃至顺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之偈.指法顺言。然于此处此偈指此法顺中之缘顺言.是故『顺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之注偈.谓法顺中之三法發趣等之六论法为甚深.如是之义应知。然于此处以『从因缘从所缘缘』如是转者.正谓于缘顺中之法顺.是等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如是之义应知。是等中于顺三法發趣.但由善三法.于相缘分此施设分.略说问分別.于余之三法二法及余發趣且不说一问。再于由后之俱生分等善三法.亦不引问.唯就可能仅作答说。然而由『顺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之语.则于此缘顺.更应示此等六發趣论法.以问引出者.是为释發趣之阿阇棃辈之责务也。
四五
今论于逆。为说彼故.以『缘于善法而善法生为从非因缘耶』为始。其处有与顺问相同问之分量。正以此故.此处则言『如于顺而广说因缘者.如是于逆之非因缘亦应广说.』于〔四七〕终.复言『如于顺说一一句之一根、二根、三根、四根、乃至二十三根.如是于逆亦应广说』也。又二十三根云者.此处仅指二根而言.终则有一切根之二十四根虽亦如之.然一切但从略。
『三法妙發趣.乃至逆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者.此处所云.亦有二逆.为法逆与缘逆。此中云『诸善法』者.即为阿毘昙论母句所摄诸法.云『缘于非善法而非善法.』由逆说转故.名为法逆。云『从非因缘从非所缘缘.』如是由二十四缘逆.说而转故.名为缘逆。此中注云『三法妙發趣.乃至逆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偈指法逆言。然于此处.此偈正指法顺中缘逆而言。故『逆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云者.于注偈为法逆中之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是义应知。然于此际之『从非因缘从非所缘缘.』于如是转之缘逆中顺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之如是之义应知。是等中但由顺三法發趣中唯善三法.于相缘分之施设分.略说此问分別.于余之三法二法及余之發趣且不说一问。
更于后之俱生分等之善三法.亦不引问.唯就可能作答说。然而由『逆中之六论.其法为甚深』之语.则于此逆缘.应说此等六發趣论法由问所引出者.实释發趣论阿阇棃辈之责务也。
四八
今论顺逆。为说彼故.以『缘于善法而善法生为从因缘及非所缘缘耶』等为始。此中『为从因缘及非所缘缘耶』乃至『为从因缘及非不去缘耶』之因句.与余之二十三缘中一一结合以之为缘.于以因为始之一根而有二十三之顺逆。于彼等之一一而作四十九则有一千一百二十七问。复于二根因、所缘句.与余之二十二缘中一一结合.由此而有二十二之顺逆。如是于顺说者全于一根等而逐一句减.由其残余而问数可知。又此处一根等之问.全于本文传说亦有亦无且置.然彼等一切正顺于前所述之理趣应知。
五一
复于此处.云『三法妙發趣.乃至于顺逆六论.其法为甚深』者.与前所述相同理趣.而有二种顺逆。法者.即为法顺逆及缘顺逆。此中『善法』者.为由阿毘昙论母句所摄诸法.『缘于善法而非善』者.为由顺逆说而转者.名法顺逆。『为从因缘及非所缘缘耶』者.于斯二十四缘中所得诸句.由顺逆说而转者.名缘顺逆。此中于前注所云.『三法妙發趣.乃至于顺逆六论.其法为甚深』之偈.虽指法顺逆而言.然此处之偈.正指法顺中之缘顺而言。故『于顺逆六论.其法为甚深』云者.于注偈则为法顺逆中之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是义应知。然于此际.云『为从因缘及非所缘缘耶.』谓如是所转之缘顺逆中.于法顺之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如是之义应知。是等中但由顺三法發趣中唯善三法.于相缘分中之施设分.略说此问分別。然于余之三法二法及于余之發趣.且不说一分。更于后之俱生分等由善三法而不引问.但于可能仅作答说。然而由『于顺逆六论.其法为甚深』之语.则于此缘顺逆中应说是等六發趣论法.由于问而引出者.实亦为释發趣论阿阇棃辈之责务也。
五二
今论逆顺。为说彼故.以『缘于善法而善法生为从非因缘及所缘缘耶』等为始。此处与顺逆之问同问量。又于此处一根等之问.凡于本文传说亦有亦无且置.然彼等一切正顺于前所述之理趣应知。复于此处.所云『三法妙發趣.乃至逆顺中六论.其法为甚深.』由于同前所述之理趣而有二种逆顺.即法逆顺及缘逆顺。此中『善法』为阿毘昙论母句所摄诸法.云『缘于非善法而善法.』由逆顺说而转者.名法逆顺。云『为从非因缘及所缘缘耶.』是二十四缘中所得句.由缘逆顺而转者.名缘逆顺。此中于前注云『三法妙發趣.乃至逆顺中六论.其法为甚深.』此偈指法逆顺而言。然于此处之偈正指法顺中之缘逆顺而言。故于注偈云『逆顺中六论.其法为甚深』者.谓法逆顺中之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如是之义应知。然于此际.云『为从非因缘及所缘缘耶』者.谓缘逆顺中之法顺.是等三法發趣等之『六论.其法为甚深.』如是之义应知。彼等中但由顺三法發趣中善三法.于相缘分中之施设分.略示此问分別。然于余三法二法及于余之發趣.且不说一分.更于后之俱生分等由善三法而不引问.但于可能仅作答说。然由『逆顺中六论.其法为甚深』之语.则于此缘逆顺中应说是等六發趣论法.由于问而引出.实亦释發趣论阿阇棃辈之责务也。
相缘分义释
缘顺
五六
今于施设分.依止于善三法.由因缘等四十九为始.但示论法而说是等无量之问。此中无善不善等之俱生故.凡云『缘于善法而不善法从因缘生』如是〔之问〕.不可答者舍之.而但答凡可答者.职是之故.对于相缘分之广说分.亦始于此『缘于善法而善法从因缘生』等之论法。
此中.从因缘等之是等四十九问.若悉不可答者.则何为而说耶。非应但说可〔答〕之〔问〕耶。诚然.亦将应〔如尔所〕说.〔若〕如尔所说时.一切三法.二法發趣中之一一三法、二法、二法三法、三法三法、二法二法.于此无略.必须说所应说。何以故.于善三法可答者.于受三法非必可答。又于法顺逆之三法發趣中.对于寻三法及喜三法之答.是等一切〔之问〕任何可答.是故精为分解于一一三法有尽可答之问.全于善三法说之。所以者何.在如是说时.此中凡不可答者舍之.虽唯说其可答.亦顾及使得容易了別.为欲容易了別故.一切俱于善三法说之。是故此处不可答者舍之.但答所可答者应知。
此中『缘于善法』者.缘于四地诸善法中之受蕴等类之一法。〔换言之.则〕为相对而进.〔或〕以等于名为俱生起之性质而到达.〔或〕于与彼俱至转之状态之义也。云『善法』者.同四地诸善法中之想蕴等类之一法也。云『生』者.为从生至灭而生起.或出生之义也。有谓之『得自我亦得生、〔住、灭〕之三刹那。』云『从因缘』者.从于由善因而成因缘性也。如是对于『生从因缘耶』之问而作『生』之答.今以缘于某法而某法生时.此法就蕴可示.故言『于善之一蕴』等也。
此中『于〔善之〕「一」〔蕴〕』者.为受等四〔蕴〕中之任何一蕴也。云『三蕴』者.取随一蕴为缘则舍随一蕴外之余三蕴也。云『于三蕴』者取受等中之某一蕴『生』则舍此外之余三也。云『于二蕴』者.为受想之二〔蕴〕等.六〔聚〕之二蕴中缘于任何二蕴也。云『二蕴』者.取随〔二蕴〕为缘则舍随〔二蕴〕外之余二蕴.从于由善因之成因缘性者而生之义也。然一蕴唯对一〔蕴〕.或唯对二〔蕴〕.或二〔蕴〕唯对一〔蕴〕而为缘者决无.故不言『缘于一蕴而一蕴.』『缘于一蕴而二蕴.』『缘于二蕴而一蕴。』『缘于善法而无记法〔从因缘〕生』等.由与前述者同理趣意义可知。
云『心等起色』者.其『缘』义为俱生义故.此言为示凡与善俱生者同时亦得因缘.后遇如是处.理趣亦同。云『异熟无记、唯作无记』者.此处无因.为无有因缘故〔不应取.〕又无色〔界系〕异熟无与色俱生故不应取。云『于结生刹那』者.谓为示名业为果色之无记缘于无记〔蕴〕而生起者。云『异熟无记』者.谓由于存在于此刹那之无记〔蕴〕。云『缘于〔四〕蕴而所依』者谓以业果色之意义而取所依时.亦为缘于〔四〕蕴而所依生。云『缘于所依而〔四〕蕴』者.为欲说示缘于所依而〔四〕蕴生起故。云『于一大种』等者.为欲说示缘于色无记而色无记生故。更因与『于一蕴』等所言同其理趣.而此处意义之关系可知。
如是已述色无记之缘〔四大〕种而〔四〕大种生.今为欲说缘〔四大〕种而诸所造色生.故言『缘〔四〕大种而心等起』等。设如是.则但言『所造色』已足.何故言其他二者耶。缘于〔四〕大种亦生.故为说之也。何以故.于后所示『心等起色及业果色.』非全然但缘〔四〕蕴而生者.亦缘于〔四〕大种而生.为欲说此故为此言应知。此中.心等起〔色〕唯于转时.业果色亦于结生时。『所造色』云者.正为彼二者之別。『缘于〔四〕善蕴及〔四〕大种』云者.于此处唯取诸心等起之〔四〕大种。又云『心等起色.此中亦取〔大〕种色及所造色。何以故.由『缘一大种而三大种』等之理趣而〔大〕种色亦缘于〔四〕蕴及诸大种而生.由所言『缘于〔四〕大种而所造色』之理趣.所造色亦〔生故也〕。对于『不善及无记』之问.其答亦与是同其理趣。如是于因缘但九问为所答也。实唯是等.于此处得.余之四十为空问而无有答。由此方法亦于所缘缘等对问之答.其义应知。然于处处但有应伺察之价值者.〔我〕应伺察之。
五七
于所缘缘.先以色由所缘缘不生故.是等九〔问〕中.舍其杂于色者.唯答三问。再以与之同理趣.而言『缘于所依而〔四〕蕴.』而不言『缘于〔四〕蕴而所依。』何以故.是为由所缘缘不生故也。
五八
于增上缘云『异熟无记』者.但指出世间〔异熟〕而言.故于此处不说『于结生刹那。』余全等于因缘。
五九
于无间.等无间亦不得色。故如于所缘缘唯三问耳。
六〇
于俱生缘云『于结生刹那』者.为就于五蕴〔有〕之结生而言。然前于缘分別分.有云『于入胎刹那。』彼此是一.但语之异耳。又依『三事和合故有入胎』之语.则『入胎』云者.是五蕴〔有〕之名结生也。『结生』云者.虽通于一切有.此处依业果色等之语.则但为五蕴〔有〕之结生义。所以者何.彼摄色之能缘性及缘所生性亦摄非色故也。是故以『全答』说之。『于外之一大种』云者.指不与根结合之地石等大种。所以者何.于缘分別云『四大种』者.虽兼内外而言.然彼为略说.此乃广说.故分別一切逐一说之.而言『于外之一大种』等也。『缘于诸无想有情之一大种』者.就二相续等起〔大〕种而言。云『缘于〔四〕大种而业果色』者.则但就业等起而言。云『所造色』者.此但就时节等起〔而言。〕
六一
于相互缘.云『缘于〔四〕蕴而所依.缘于所依而〔四〕蕴』者.为欲说四蕴俱与所依为相互缘言。
六二
于依止缘.其『缘』义即俱生义.故前于缘分別分所说眼处等之依止缘性.〔此处〕不说。何以故.眼处等虽为前生而为缘.然此处但取其俱生者。故唯言『依止缘等于俱生缘。』
六三
于亲依止缘.无色之亲依止.故但得三答。是故言『等于所缘缘。』于此处虽或一切善不、善、无记.不得所缘亲依止.然依凡可得者故作斯言.应知。
六四
于前生缘.云『以所依为前生缘』者.为从缘所依.由所依而完成前生缘性而生之义也。云『于异熟无记之一蕴』者.此处言入胎刹那.对于异熟无记.不应取与俱生缘之所依.应分別前生缘故也。再凡于无色〔界〕之善等不得前生缘。彼等亦应分別同前生缘故.于此处不应取。又所缘亦必不得前生缘性.何以故.色处等但对于眼识等成前生缘性.对于意识界亦有过去未来之缘故也。是故此处不取〔色处等〕。所以然者.此说由于蕴而不由于识界故。再于所说『于异熟无记之一蕴』云者.虽取一切识界但非眼识界等。
于后生者.对于诸善不善不为缘。对于无记亦为支持者而非能生者.是故『从后生缘生』如是之言应无一法。故由于后生缘者不作答。
六六
于业缘者.在诸善不善之位为一刹那之业缘应知。在唯作无记之位亦尔。然于异熟无记之位.亦为异刹那之〔业〕。对于结生刹那之〔四〕大种亦尔。然对于诸心等起色者但一刹那之〔业〕。对于诸业果色者但为异刹那之〔业〕。对于诸无想有情之色亦尔。然此处云业果色者为命根。其余一向非业等起者.故言『所造色。』虽然如是.此处正以业等起〔色〕为义。
六七
于异熟缘者.不得善不善及唯作.此但就无记作答耳。云『心等起』者.但异熟心等起。云『业果色』者.随应而为根色及所依色。云『所造色』者.为其余之存在于其时之所造色。
六八
于食缘者.一切善等蕴及心等起色.由非色食而生应知。『于结生刹那之〔四〕大种』亦尔。云『心等起』者.从有分等心之等起。云『食等起』者.为段食等起。云『心等起』者.实唯善不善心等起。于缘分別分者.依食之顺序.最初说段食。然此处对于『善法』云云之问.于最初说非色食.应知。
六九
于根缘者.于〔前〕缘分別依根之顺序.虽最初说眼根.此处依善等之问.最初说非色根之缘性也。此中于善等如其所应.取诸非色根。于诸无想有情之〔大〕种色.亦〔应取〕命根。
七〇
于静虑道缘者.全等于因缘之答。故此处言『等于因缘』云。
七一
关于相应缘之答.次于所缘缘。故此处言『等于所缘缘』云。
七二
于不相应缘.云『是以所依为不相应缘』者.为缘于所依而从不相应缘.〔换言之.〕由于以所依而成不相应缘性而生之义也。云『是以〔四〕蕴为不相应缘』者.为缘于〔四〕蕴而从不相应缘.〔换言之.〕由于以〔四〕蕴而成不相应缘性而生之义也.云『〔四〕蕴是以所依为不相应缘』者.为〔四〕蕴缘于所依而从不相应缘.〔换言之〕由于以所依而成不相应缘性而〔四蕴〕生之义也。云『心等起色是以〔四〕蕴为不相应缘』者.为缘于〔四〕蕴而从不相应缘.〔换言之.〕心等起色由于以〔四〕蕴而成不相应缘性而生之义也。其余诸答.云『是以所依为不相应』等.亦与前述同其理趣.其义应知。又于异熟无记.由此取所依.故应摄眼等。『于一大种』等者.为示色无记之缘性而言。云『心等起』者.为无记心等起及善、恶心等起也。
七三
有缘于俱生缘.故此处言『等于俱生缘』云。
七四
无有、去.次于所缘缘。
七五
不去次于俱生。故于此言等于俱生缘。
云『是等二十三缘』者.总略上说而言。云『应广说』者.就凡可回答之问应为广说。
是为于善三法答中.相缘分.缘顺中.以因缘为初一根之义释也。
七六
今于此处.就因缘等中.一一缘可得答分计其数而说示之.以『于因九』等为始也。此中『于因九』云者.关于因者.问答分有九如下。由于善而善.由于善而无记.由于善而善及无记.由不善而不善.由不善而无记.由不善而不善及无记.由无记而无记.由善及无记而无记.由不善及无记而无记。
云『于所缘三』者.由于善而善.由于不善而不善.由于无记而无记也。
云『于增上缘九』者.全于因所述者等。所以然者.于十二个缘各各言九.任何问答皆全等于因缘故。然于分別则有不同。〔于十缘各各言三.任何问答全等于所缘。然于分別则有不同。〕于相互缘.对于无记句之答.以色亦可得。于前生缘亦然。于修习缘.为诸异熟又经路心者不可得。云『于异熟一』者.唯由于无记而无记也。
要约言之以九、三、一为〔答〕分之分量者正有三种。若广说者.九〔答〕十二.三〔答〕十.一〔答〕一.此于二十三缘全部有一百三十九。一百三十九问与一百三十九答.皆同此称。
七七
以因缘为始之一根已如是示数.此后就二根等略其广说而于示一根所说中但取所得之数而示〔答〕分之分量.关于二根先言『于从因缘与所缘三』等云。此处之〔说〕相如是。多数〔分〕之缘与少数〔分〕之〔缘〕结合则正与此〔少数〕为同数。故言『于从因缘与所缘三』云。于因、所缘二〔根〕之际.为与于所缘所说同得三答之义也。然同数分之缘与同数分之缘结合则全数无减。故言『于从因缘与增上九』云。于因、增上之二〔根〕.为同得九答之义也。云『于异熟一』者.为因、异熟二根.于异熟所说同得一答也。如是于二根〔答〕分之分量应知。
七八
于三根等亦与是同〔说〕相。故言『于从因缘及所缘缘与增上三』云。此为于因、所缘、增上三〔根〕.与于所缘所言同得三答之义也。
如是于一切之论法应如是推理。
七九
然于十二根不得异熟缘。故言『于从修习缘与业缘三』已.不接异熟而言『于食三』等云。于十三根等理趣亦与是同。
八〇
然省略彼等但将二十三根于此处说示之。彼有二种.谓具修习或具异熟。此中最初说具修习.彼正得三答。故言『于从修习缘乃至与不去三』云。
八一至八二
然具异熟者不得修习。故舍彼而从异熟以示数.迳云『于从因缘乃至异熟缘与食一.』说一论法已而后说二十三根。然于此等二个之二十三根.一则无异熟缘.一则无修习缘.虽于二处皆无后生缘.然由惯用语故.称是等为二十三根应知。是等之中.于具修习者随修习而同三答.于具异熟者随异熟缘而唯一。以上为以因缘为始而一根等之数也。
然此因缘之次.所言『置所缘时不论于何处.但有三问』者.若以此所缘缘为始.则于一根于二根等徧于所缘句.并所缘与余缘配列.否则于应有九问.但说三问.故作此言耳。然于异熟句及异熟句与余缘之配列.则为一问。以上先于多数〔分〕之缘与少数〔分〕者配列.则但以此〔少数〕与等数言.已全说之。
八三至八四
今由所缘等可说之一根等中.以一根与前因一根全等之意.故关于一缘都不说。然应示由所缘缘关于二根之数.而言『于从所缘与因三.与增上三.乃至与不去三』云。然于此处虽可言『于从所缘缘与增上三乃至与不去三.』凡与因缘等多数〔分〕之〔诸缘〕配列时.可示所得之数.置于所缘缘前之因缘.亦置于后.而言『于从所缘缘与因三。』由此而明次事.〔即〕所缘缘随一一多数〔分〕或与等数〔分〕缘之为二〔根〕三〔根〕等类.不拘何时亦唯有三问答。然与异熟缘配列时唯得一。此于以异熟缘为始之〔答〕数.意可明了故.此处不说。又凡于二根所示是等之数.于三根等.亦有与是同数之意.故于由所缘缘而三根等不广说之。
今应示由增上缘等而于二根等之数.为言『于从增上缘与因九。』是与前所述者同其理趣.缘广说可应知。又如『于从增上缘与因九.』如是于余与因等数〔分之缘〕者亦同为九。若某缘为始.与彼等数〔分之诸缘〕配列时.顺于为始之〔缘〕而有〔答〕数。反之.与彼少数〔分之缘〕配列时.正顺于少数而有答数应知。又如由于所缘缘.于增上缘亦然.于其他无间等亦然.三根等不为广说.故但于二根示其数而一切处皆可成立。由是故言『以一一之缘为根由于讽诵而计算之』云。
缘逆
八七
然逆缘中不得善句.以善法无因缘不生故。是故以『缘于不善法』等始也。此中云『从非因缘』者.否定因缘.即无因缘而由他缘以生之义也。所以者何.若此『疑俱行、掉举俱行之痴』者.对于诸相应法并心等起色.虽以自为因缘.然对于自.无他之相应因故.云『从非因缘生.』除因缘外.亦从于适当余自之缘而生故也。由此理趣.凡否定之义.如是应知。此『无因异熟无记』者.就使色等起者言应知。其他如是处.亦同此理趣。
八九
非增上缘者.实即无增上.亦无与自俱之第二增上.故不得增上缘。然如疑〔俱行〕掉举俱行之痴为无因.诸增上为非无增上。又欲等中之随一不为增上.善等生时一切善等亦无增上。是故如痴唯不別別举增上.而摄一切.故作此『缘于〔善之〕一蕴而三蕴』等说应知。
九〇
非无间、非等无间者.亦如非所缘.唯色为缘所生。以是故言.『等于非所缘缘。』
俱生缘缺。又如是依止、有、不去缘亦尔。何以故.无是等者.俱不生故。若除俱生、依止、有、不去缘者.实无有一色、非色法得生.故缺是等。
九一
于非相互缘分別云.『于结生刹那缘于异熟无记之〔四〕蕴而业果色』者.为除心所依应知。
九二
于非亲依止分別.唯色为缘所生。所以者何.彼不得亲依止缘故也。若非色者设不得所缘亲依止、本性亲依止.亦脱无间亲依止故也。以是故言『等于非所缘缘。』
九三至九四
于非前生.云『心等起色』者.就五蕴〔有〕言。云『从非后生缘』者.此处摄俱生、前生缘。故此处之本文等于俱生缘.然于非增上缘已广说故从略。
九五
非修习缘者.由善、不善最初之证用应知。唯作无记亦尔。然此处本文亦通于非增上缘广说.应知。故言『非后生缘及非修习缘皆等于非增上缘』云。
九六
非业缘者.非谓异熟思得异刹那业缘之意。
一〇二至一〇三
非相应、非无有.非去者.唯色为缘所生。故云『等于非所缘缘。』
一〇五至一〇六
云『于非因二』一根之〔答〕数者.如本文所出。于二根云『于从非因缘与所缘一』者.此处设多数〔分缘〕与少数〔分缘〕配列时.从少数〔分缘〕.虽可如非因缘二.然由非所缘无诸非色法故.指缘于无记而色无记生而言『一』也。凡一〔答〕处.悉与是同理趣。然言『二』之处.于非因所得通为二分应知。复于三根等之一切者.缺非所缘缘时.故唯一答。以上为以逆说因缘为始.一根等之数。
一〇九
又非所缘缘等者.先说一根与前等故.此处亦同不示。于非所缘缘二根.云『于从非所缘与非因一』者.与同于非因二根言之。云『于非增上五』者.以通于非所缘缘所得者应知。如是于一切配列.准于少数〔答之〕缘为〔答〕数应知。然不论何处.非所缘缘加入之处.唯色为缘所生也。非无间、非等无间、非相互、非亲依止、非食、非根、非相应、非无有、非去缘加入之处.亦与之同理趣。非食、非根、非静虑、非道缘.不论何处.其答相等。非俱生等之四.此处亦同缺。以上为此处之〔说〕相。然由是〔说〕相于一切之二根等以此缘为根.又是为此处之二根.为三根.为一切根.考察是等而依于少数〔答之〕缘以为〔答〕数应知。
缘顺逆
一三三
今当于顺逆缘示其〔答〕数.以『于从因缘与非所缘五』等为始。此中因、增上、道缘之顺置时.俱生、〔依止、有、不去〕等四[-1]一切处缘〔与〕食、根、静虑、道缘之四.是等八者.若是逆缘则不可得。所以者何.由因缘等而生之法.言不得是等八缘.决无有故。复次.所缘、无间、等无间、亲依止、相应、无有、去缘之顺置时.则[-1]非色处〔缘〕逆则不得。所以者何.由所缘缘等而生者.无不得无间、等无间缘等故。复次.俱生、相互、依止、业、食、根、有、不去缘之顺置时.唯四一切处不得逆。所以者何.以此等缘力而生时.不得一切处〔缘〕者.决无有故。后生缘若是顺则不存在.如是其余亦于顺而存在者中.考察其所不得者.就一切二根等之论法.于一一缘之配列.依少数〔答〕当知〔其〕答数。
缘逆顺
一九二
今当于逆顺缘示其数.以『于从非因缘与所缘二』等为始。此中.因之逆置时.除增上.余皆得为顺。然后生为顺者于一切处不得。所言『[-2]九缘唯对于非色』中.除前生与修习外余七逆置时.余非色处则不得为顺。何以故.由所缘等而不生者.不得无间等故。然结生异熟从前生.又一切异熟与唯作意界俱.虽由修习不生亦得无间等.以是故言『除前生与修习。』前生、后生、修习、异熟、不相应之逆置时.除不去.余顺得。业缘之逆置时.除异熟缘.余顺得为顺。食、根之逆置时.除一切处〔缘〕与相互、业、食、根缘.余得为顺。其他者依结合之〔缘〕而得。静虑缘之逆置时.因、增上、修习、道缘、不得顺。道缘逆置时.因、增上缘不得为顺。不相应缘逆置时.除前生缘.余皆得为顺。如是彼等诸缘逆置时.知凡得为顺者.与一一诸缘之配列.依于少数〔分之诸缘〕当知其〔答〕数。
又就二根等之论法.凡以某缘为始而说某等之二〔根〕等.则一一由可得、不可得缘.如于所说.应善考察。
一九五
此中.当说由于非因二根等之论法.而言『从非因缘、非所缘缘修习缘.』『到修习止完全相等』云者.此与『于从非相互缘与俱生一』等相等应知。又『非业算入时则有五问.』以锡兰语所书义.非因缘为始.『谓从非业缘.』如是与非业配列云『于俱生一.』如是所说之五缘依顺可得.其他则不〔可得〕也。然于其他如是之处.虽不引文.所谓之义亦可理解。何以故.为如是之文.萦于己怀.托古人等.而以自语书之故也。更就此逆顺说之缘所生法中.有得业缘而不得根缘法。此为属于无想及五蕴有转时之色命根应知。有法得道缘不得因缘。此为疑、掉举俱行之痴应知。有法得静虑缘不得道缘。此为意界及无因意识界应知。此中业果色唯由异刹那业而得业缘。此中诸色法不得因、增上、异熟、根、静虑、道缘。一切处〔缘〕之逆无。于非因者无增上.由是等复杂情形.而此处之数分.循序应知。
此中此之论式.『于从非因缘与所缘二』之在此处者.是以无因痴与无因异熟、唯作为缘所生。故指由不善而不善.由无记而无记.而言『二』也。其余亦与之同理趣。然于修习者.不得异熟。唯作之意界亦尔。是故此处『由无记而无记』云者.为唯作无因意识界应知。云『于异熟一』者.『由无记而无记』也。云『于道一』者.由不善而不善也。
一九八
于非所缘根而云『于因五』者.唯色言。何以故.此为缘于善.不善.无记.善、无记.不善、无记之五类而生。于一切之『五』亦与是同理趣。云『于相互一』者.指〔大〕种色与所依言。何以故.是等从非所缘与相互缘生故。三根亦与是同理趣。
二〇〇
于非增上根而云『于因九』者.与顺因所言者同。云『三』等者.亦与前顺所言者全等。于三根而云『二』者.与前言『从非因缘与所缘』者全等。
二〇五
于非前生根而云『于因七』者.由前『无色者缘善之一蕴』等之论法.通于非前生而说者也。于一切之『七.』与同理趣。
二一四
于非业根之『于因三』等者.唯思为缘所生。是指缘于善不善及无记而生者.故言『三。』
由是理趣.于所传说『一』『二』『三』『五』『七』『九』之答处.其〔答〕数可知。然云『四』『六』『八』等之三〔答〕数.全无。
俱生分释
于俱生分云『与善法俱生』者.谓缘于善法而与彼俱生者之义也.其余.与相缘分所言者同其理趣.应知。复次.于此终末.云『相缘义即俱生义.俱生义即相缘义』者.为欲说是等两分.于义非异。盖是等二.于义非异种。虽然为欲决定相互之义而说之也。何以故.于『缘于眼及诸色』等者.言非俱生亦『缘而生.』又所造色对于〔大〕种色虽为俱生而无缘义故.如是由相缘分者.为欲决定俱生缘性.以俱生缘性由俱生分者则言『缘.』故是等两者俱说。又随诸觉他者之意乐.为修饰言说故.为词无碍解分別了知故.说是等两者也。
缘依分释
二四六
于缘分而云『以善法为缘』者.谓于善法而安住者.〔或〕由依止善法作为缘义。云『以善之一蕴为缘』者.谓以善之一蕴作依止而三蕴从因缘生者。以此方法.于一切句.意义可知。云『以所依为缘而异熟无记、唯作无记之〔四〕蕴』者.是就于五蕴〔有〕转而言。何以故.于五蕴〔有〕转者.前生之所依对于〔四〕蕴而为依止缘故。然于相缘分.相缘之义为俱生义故.则不得此理趣.但指结生之俱生所依.而言『缘于所依而〔四〕蕴』也。于『以善之一蕴及所依为缘而三蕴』等.亦与此同理趣.意义可知。云『以无记法为缘而善及无记』者.指善〔及〕无记俱由因缘生而言。何以故.善之生起刹那.依止于所依而〔四〕善蕴.与依止于诸心等起之〔四〕大种而心等起之所造色.由于因缘而俱生。然于异时无记为缘.亦指诸缘所生由于因缘而俱生者.而作斯言应知。其他此种地位.亦与是同理趣。
如是于此因缘者.俱生与前生由依止义而为缘.答十七问。此中谓〔四〕蕴及〔四大〕种由于俱生.所依由于俱生、前生也。然于相缘分由于俱生而为缘。以此故.于彼处但答九问。更于此处所答是等十七问中.于始一终一之答者.善等中之有从一缘一缘所生.于始一终二〔之答〕者.有从一缘多缘所生.于始二终一〔之答〕者.有从多缘一缘所生.于始二终二之〔答〕者.有从多缘而多缘所生也。
二五一
于所缘缘等亦以同法而问答之种类可知。然于此所言『以所依为缘而〔四〕蕴』者.但指于结生刹那之异熟〔四〕蕴而言。为示眼识等依止于无记由于所缘缘而生者之类也。再云『以所依为缘』者.为示转时之诸异熟、唯作无记之生而言。余于前理趣通.应知。如是于此所缘缘.以俱生与前生为缘答七问。此中.谓〔四〕蕴由俱生.所依由俱生及前生.眼处等由前生〔而为缘〕也。然于相缘分.但由俱生而为缘.故彼处但答三问。
二五六
于增上缘之异熟无记.但出世间.应知。无间、等无间.因非色〔之缘所生〕.等于所缘。又于修习、无有、去.亦同此理趣。
二五八
于俱生缘.云『所造色之业果色』者.称所造色之业果色。但指诸无想有情之色而言。眼处等依五蕴〔有〕而言也。
二五九
又于相互缘.云『如所缘缘』者.指答之相等而言。然于缘所生则有异。
二六一
于亲依止缘.云『等于所缘缘』者.非色〔之缘所生〕故.亦指答之相等而言。
二六二
『以所依为前生缘』等义者.应知与在相缘分所述者同其理趣。
二六四
于业缘云『三』者.应知为『以善为缘而善』『以善为缘而无记』『以善为缘而善及无记』之三也。于不善亦与是同。
二七〇
于不相应缘云『以〔四〕蕴为不相应缘』者.谓依止于〔四蕴〕〔以之〕为不相应缘而生之义。云『〔四〕蕴以所依为不相应缘』者.谓诸蕴依止于所依〔以之〕为不相应缘而生之义。余与前所述同.应知。
二七二
今准所得答数.以数字示之.言『于因十七』等也。此中云『于因十七』者.如『由于善而善』『由于善而无记.』『由于善而善及无记』之由于善者.始于一终于一者二.终于二者一.以上有三。由不善者亦然。『由无记而无记.』同而由之而『善、』『不善、』『善及无记、』『不善及无记。』由于善及无记而『善、』『无记、』『善及无记。』由于不善及无记而『不善、』『无记、』『不善及无记。』以上如是有十七应知。
云『于所缘七』者.即『由于善而善.』『由于不善而不善.』『由于无记而无记.』『由于无记而善.』『由于无记而不善.』『由于善、无记而善.』『由于不善、无记而不善.』以上为七。
云『于异熟一』者.但『由于无记而无记』也
如是此处之〔答〕分分量为十七〔答〕.七〔答〕.一〔答〕之三.其中.十七〔答〕者十二.七〔答〕者十一.一〔答〕者一.以上是等一切善为考察.而后之由于二〔缘〕三〔缘〕等缘之配列.其〔答〕数.顺于少数可知。何以故.以其数于二根等之〔答〕分分量可得而知故。
二七三
复次.不接『以善法为缘而善法.』但应依数而示〔答〕分之分量.以『于从因缘与所缘七』等为始也。于其处云『以善法为缘而善法从因缘及所缘缘生。〔曰〕以善之一蕴为缘而三蕴.』由此论法于所缘所得之答.应广说之。以上先说顺之理趣。
二八三
然于逆不得善.故云『以不善法为缘.』此以不善为初而开始答句。此全仍本文之原文为限。何以故.凡此处所应言者.同于相缘分之逆说故。更于此逆所得答之分量.为欲就数以示.而以『于非因四』等为始。此中有四、十七、七、五、三、一之六分量。由是而于二〔根〕三〔根〕等之缘配列.其〔答〕数可知。何以故.得十七答之缘.与彼〔得等数答之缘〕配列为十七.少数答之缘配列亦得余之分量。如是于余.除增加分量.亦得正等及减少。又于此处不得有增加.是此处之定则也。又正等与减少若意义相违时则不得。是故此处言『于从非因缘与非所缘一』等。何以故.此处传说有于非因四.非所缘五故.虽顺于非因而得言『四.』然与非所缘配列之结果.有所缘法相违.故舍此『以不善法为缘而不善法.』『以无记法为缘而不善.』『以不善及无记之法为缘而不善法』之三答.但举『以无记法为缘而无记』之色之一句。如是于一切处知相违不相违.而其所得〔答〕之分量应知。
二九二
更于此处说此唯论法云.『于非增上四』者.与于非因所得者同。其余之四.亦与是同。云『于非无间一』者.为无因心等起〔色〕并余色之『由于无记而无记』也。如是凡一〔答〕者.谓所应之色.应知。云『于非前生二.』亦于此处.虽顺于非因可得言四.然与非前生配列故.由所依为前生而舍『以无记法为缘而不善.』『以不善及无记之法为缘而不善』之二答。但就无色之无因痴及无因唯作而言二〔答〕也。云『于非不相应二』者.就无色之无因不善〔无因〕唯作而为二也。云『于非无有、非去一』者.就一切色而得视为『由于无记而无记。』于三〔根〕等无新者。
二九四
又于非所缘之二根云『于非增上五』者.与于非所缘所得者同。云『于非业一』者.此处不取心等起〔色〕及业果色.就余之色而可知为『由于无记而无记』也。于非增上根.云『于非前生七』者.与于非前生所得者同。云『于非后生十七』者.亦与彼处所得之十七同。非无间、非等无间、非相互、非亲依止、非相应、非无有、非去根.全等于非所缘缘根。由以上唯论法之说明.而于一切处有所传说者.无所传说者.所得者.非所得者.应知。
依止分释
三八〇
于依止分.云『依止于善法』者.谓由于安住义而以善法作依止也。其余与缘依分所言者.同此理趣应知。又于其终.云『缘依义即依止义.依止义即缘依义』者.为示是等两分若从义言则非有別。何以故.若从义言是亦如相缘〔与〕俱生之义无別种。虽然如是.为欲决定相互之义而说。何以故.于『以无明为缘而行』等者.非依止而转之异刹那者.亦得言『为缘而生』也。于相互依附而立之棒等者.非一对于一而为依止缘。如尔所造之色对于大种决非依止缘。为以上若从依分则言依止缘性.若从依止分则言『为缘』者之俱生前生性故.为决实彼亦说是等两者。更以依诸觉他者之意乐.为使所说庄严.为词无碍解分別了知故.说是等两者.应知。
相杂分释
三九〇
于相杂分,云『杂于善法而善法』者.意谓由善法以同一生等为相之相应义而为缘也。云『杂于善之一蕴』者.谓以善之一蕴为相应缘而『三蕴从因缘生』义也。依此方法.于一切句之意义应知。然于此因缘中.但由非色法之相应义而以为缘答三问。又如因缘于所缘缘等亦尔。但于异熟缘唯一答。
三九八
今准所得之答.应依〔答〕数示之.故言『于因三』等。此中凡三〔答〕者.决定唯是『由于善而善.』『由不善而不善.』『由无记而无记。』然于一〔答〕者.唯『由无记而无记』耳。如上所述.此处分量有二种.于二十三缘为三〔答〕.于异熟为一〔答〕。于后生无顺。是故依此三〔答〕一〔答〕等〔诸缘〕.于二〔根〕三〔根〕等之缘配列.若异熟缘入者为一.余则为三.如是〔答〕数应知。此处唯顺说余义可明。(释顺终)
四〇九
然于逆缘.善不可得。故当以不善为始而作答。此等意义易明。再应于逆缘.算答之分量而示之.故言『于非因二』等。其处有二、三、一之三〔种〕分量。由此而关于二〔根〕三〔根〕等之缘之结合者.其〔答〕数应知。又于此处若多数与少数配列时.但得少数.与等数〔配列时〕则得等数.又于此处.唯非色法缘所生故.唯就由于非因、非增上、非前生、非后生、非修习、非业、非异熟、非静虑、非道、非不相应之十逆缘示之.不得余之十四缘。于是等所得中.又于异熟缘生时.不得非业及非异熟。云『于从非因缘与非增上二』者.不外于非因所得者二也。于余之二.亦同此理趣。云『于非业一』者.以无因唯作为缘所生.而『由于无记而无记』也。云『于非异熟二』者.就无因痴、唯作之为二也。云『于非静虑二』者.由无因五识而无记为答应知。云『于非道一』者.由无因异熟唯作而无记为答。依此方法于一切配列.意义应知。(释逆终)
四三二
于顺逆缘者.唯得前所述非因等之十逆.余不可得。于可得中.在因〔根〕处者.为顺则存在之静虑、道.若为逆则不可得。由与前所言者同应知。(释顺逆终)
四五七
于逆顺缘者.于非因缘之缘所生中.唯无因痴得静虑、道缘.余不得。于非静虑缘亦为八无因心。云『于从非业、非因、非增上、非前生缘与所缘一』者.就无色界中之无因唯作思而为『由于无记而无记』也。由此方法.而随凡所得及不得者、一切处之〔答〕数应知。(释逆顺终)
相应分释
四七五
于相应分.云『于善法相应』者.以善法作相应缘义。余于此处.与相杂分所述同理趣.应知。又于终云『相杂义即相应义.相应义即相杂义』者.为欲示此等两者从意义言则非异类。虽然如是.为欲决定相互之意义不可无说。何以故.于『诸马相杂而系之』之际.则不相应者亦得言相杂。若于『凡修观而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者.』则言不杂相合而亦相应。于是为欲决定相杂分边以同一生起等为相相应之相杂性.又相应分边以同一生起等为相相杂之相应性.而俱说是等两者。更又依诸觉他者之意乐.为庄严教说故.为词无碍解分別了知故.于是俱说是等两者。应知。
杂论
更于是等六分.有某缘一向于顺不存在.唯于逆而得存在。有一向于逆不存在.唯于顺而得存在.有于顺于逆俱存在。以上是为杂论应知。此中就最初之问为后生.第二为四大.第三所应之余。应知。
问分释
问分分別释
四八四
在问分.依『善法对于善法由因缘而为缘耶』等.于善三法所应提出诸问中.当说所有应得之答.故言『善法对于善法由因缘而为缘』等也。然所谓善者.其自生时.除后生与异熟.由于余之二十二缘而生.对于善而为缘时.除前生、后生、异熟、不相应.由余之二十缘而为缘。故就凡善对于善为缘之诸缘.顺次表示以『由于因缘』等为始。
此中不作如缘分別分云.『诸因对于〔因〕相应之诸法.』而作如是法.诸因对于诸相应蕴』云者.为有次义。盖在彼为欲明泛义.故言『对于诸法.』此处为欲明聚义故.指从缘生者.依法聚生.非为一一生.故言『对于诸蕴』也。或于相缘分等说以蕴为缘所生故.随于此处亦同此说。然则何故于是等如斯说耶.为欲无混杂分別而说耳。所以然者.以『缘于一法而余之诸法』等之理趣而说时.云『确依如是如是之法而如是如是之诸法.』则不能知无混杂之诸能缘与缘所生也。如是则应.简別略说广说.故为无混杂分別而说.而作此说应知。
云『对于诸心等起色』者.或为『对于无记法由因缘而为缘.』为欲示此〔无记法〕之为物而言也。然于缘分別.非由于善等而分別.为欲总示由一切诸因而生之色.故不言『对于心等起诸色』而言『对于彼等起诸色』也。故彼处摄诸无记因等起色.及入胎刹那之业果色。其余如是答者.其义亦由此方法而可知。
四八七
云『施施』者.已施舍可施之物也。或下施字.依彼而以施之思为施。上施字为净其思.使清净也。云『受戒』者.依五支十支等而常持戒也。此但示受离。盖不言得离、断离者.于世间戒非所明故。然亦正为所缘缘。此中.断离但对于诸有学之善为所缘.其他则否。云『作布萨业』者.如『愿不杀生物.愿不取不与.』于此布萨日作八支布萨行也。云『省察之』者.有学异生省察其善也。阿罗汉亦同此省察。所以然者.阿罗汉于前所作善亦同为善故也。但阿罗汉以省察心乃名为唯作心故.此云『善法对于善法』不适于此条件。云『前之诸善行』者.谓施、受作.指近所作事.非〔谓〕是等近所作者应知。或为说示施等以外诸欲界系善而言。
云『出静虑』者.『从静虑出』也。或于本文.不尽如此。云『有学者(省察)进姓』者.指预流而言。所以然者.彼省察进姓故也。云『清净』者.指一来、不还言。所以然者.彼等此心.名清净故。云『诸有学』者.预流、一来、不还也。云『从道出』者.超道果有分而从自得之道出也。然唯单从道出而无省察者。云『从无常(观)善』者.应知此处不外正观随行三地之善。然观善唯欲界系。云『由他心智』者.示色界系善。由『空无边处』等者.以唯无色界系善为所缘而生之无色界系善。由『诸善蕴对于神通类智』等者.示非于人但依于法.正以此故.前所言之他心智.又于此处再言之。
四八八
云『味著』者.以快俱行贪相应心而味而著之也。云『欢喜』者.以具喜渴爱而有欢喜愉悦。或以现前之欢喜而欢喜之也。云『贪生』者.味著者必贪生。此义亦取贪俱行〔心〕而言。云『见生』者.欢喜者依『为我为我所』等四心相应之见生。又于此处.未至究竟者『疑生.』散乱者『掉举.』后悔者以『我未曾作善』『忧〔生。〕』云『缘彼』者.意谓以此等前之诸善行为所缘也。此复数说.亦说单数。若就性类则此唯单数。
四八九
『阿罗汉从道出』云者.于道经路.从超越果无间之有分而出也。然阿罗汉之省察心为唯作无记。如是已示唯作无记之所缘缘.再为欲示异熟无记之所缘缘.言『诸有学或』等也。『于善灭时』云者.为观证用经路断时。『异熟』云者.欲界系异熟也。『为彼所缘性』者.以彼所缘性也。彼之对于善证用为所缘者.以所观善.为所缘而生之义也。然非悉但以彼所缘.亦为以结生有分死没。所以然者.在异熟以业为所缘而所取之结生〔心〕者.同以善为所缘故也。然以难了別故.此处非所示。云『于善味著』等者.为欲示于不善证用终之善所缘异熟而言也。
云『对于识无边处之异熟』者.虽等难了別.无大异熟为彼所缘而生者.故侭就可得者言之。云『对于唯作』者.已得阿罗汉果.于前未等至之空无边处.逆溯或渐次对于等至之唯作也。又『对于他心智』等者.可作向转解。对于是等〔诸智之〕向转而诸善蕴以所缘缘而为缘.是实为此处之义也。
四九〇
云『于贪』者.然或他之贪也。然此处之释以自之贪为普通。云『味著』等者.同于前述之意义。然于疑等之三.以无可味著者.故不言『味著。』然于此处见生。彼等以『味著』句之阙如.故所出之次第.不言其最初。唯以疑等之中各各自分者最初言之.而以各各之次者续之。然于是贪等.何故而是等恶法生者.须知或由无忍而作恶法.而起恋著.或由后悔等而忧生也。
四九三
云『从无常(观)眼』者.谓依次第观使明瞭十粗处及所依色之十一色。再度谓色处等对于眼识等是所缘故.然此依识身而说.非依界故.不说意界。如是于全部有说之者有不说之者应知。云『省察其果省察涅槃』者.为示对于省察善之所缘而说也。
四九六
所缘增上广说.依诸有学异生而说四地之善也。俱生增上广说亦同.阿罗汉已证最上法故.于诸世间善无所尊重.故所唯说最上道耳。
五〇五
于无间缘.云『前前之诸』者.总言就同一地之善及异地之善也。云『随顺对于进性.随顺对于清净』者.谓由于异所缘。云『进姓对于道.清净对于道』者.谓由于异地。
五〇六
然于此处云『善对于出起』者.此所谓『善』乃三地善。所谓『出起』乃三地异熟。所以然者.彼等从善证用经路出起是故言出起。此有二种.为彼所缘及有分。此中.于欲界系善俱有两出起.于大唯有分。此云『道对于果』者.出世间异熟为证用经路所摄故.无名为出起者.故特別言之。云『诸有学之随顺』者.在无学若无善之无间则令作分別。云『对于果等至』者.亦对于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等至。又云『对于果等至』者.对于不还果等至也。于不善者二种出起任何皆得。
五〇九
此处云『诸异熟无记、唯作无记』者.诸异熟无记但对于诸异熟无记.诸唯作无记但对于诸唯作无记.应知。『有分对于向转』等者.杂说之也。此中『唯作』云者.为欲界系唯作。此对于二种出起之随一.皆为无间缘。大唯对于有分。
然于前缘分別广说.始以『前前之诸善法对于后后之诸善法由无间缘而为缘.』而以善对于善.善对于无记.不善对于不善.不善对于无记.无记对于无记.无记对于善.无记对于不善.七分为所说。亦由于彼等而略分別无间缘。此处若广说者。
所以然者.此无间缘不但以七种得广说.善对于善及异熟.不善对于不善及异熟.异熟对于异熟及唯作.唯作对于善及不善及异熟及唯作.以上十种皆得广说。不但十种而已.善对于善及善异熟及不善异熟.不善对于不善及不善异熟及善异熟.善异熟对于善异熟及不善异熟及唯作.不善异熟对于不善异熟及善异熟及唯作.唯作对于唯作及善及不善及善异熟及不善异熟.如是十七种得广说之。
不但十七种而已.由六十种.亦得广说。然则如何。以欲界系善由地別而对于四种之善为无间缘。色界系、无色界系但对于各各自地.以上善对于善由六种而为无间缘。然欲界系善对于欲界系善异熟.对于不善异熟.对于色界系异熟.对于无色界系异熟.对于出世间异熟.色界系善对于色界系异熟.对于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善对于欲界系善异熟.对于色界系、无色界系、出世间异熟.出世间善对于出世间异熟.以上善对于异熟由十二种而为无间缘。不善对于不善.对于不善异熟.对于三地之善异熟.以上由五种而为无间缘。欲界系善异熟对于欲界系善异熟.对于不善异熟.对于色界系异熟.对于无色界系异熟.以上欲界系善异熟对于异熟.由六种而为无间缘。色界系异熟对于三地之善异熟.由三种而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异熟对于无色界系异熟.对于欲界系善异熟.以上由二种而为无间缘。出世间异熟对于四地之善异熟.以上由四种而为无间缘。如是善异熟对于异熟由十三种而为无间缘。不善异熟对于不善异熟.对于欲界系善异熟.以上由二种而为无间缘。如是任何地位.异熟对于异熟.由五种而为无间缘。然欲界系善异熟对于欲界系唯作.不善异熟亦同.色界系异熟亦同.无色界系异熟亦同.如是异熟对于唯作.由四种而为无间缘.欲界系唯作对于三地之唯作.色界系、无色界系唯作.但对于〔各〕自之唯作.以上唯作对于唯作.由五种而为无间缘。欲界系唯作对于不善异熟及三地之善异熟.色界系唯作对于欲界系善异熟、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唯作对于任何四地之善异熟.以上唯作对于异熟.由十一种而为无间缘。又欲界系唯作对于欲界系善.对于不善.以上对于善不善.由二种而为无间缘。如是正由六十种皆得广说。
又不但六十种而已.由于多种亦复可得。然则何如。以欲界系初大善心.先对于自及对于四色界系善.为根本观行而对于十六之快出世间.以上对于二十一善于证用终.对于为彼所缘及有分而生之十一欲界系异熟.对于为彼有分而转之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对于为果等至而转之十二出世间异熟.以上如是对于二十一善.对于三十二异熟.以上对于五十三心为无间缘。第二善心亦同然。然第三及第四.除上地诸善及出世间异熟.对于余为二十一心。第五及第六对于自及对于九个上地舍善.及对于二十三异熟.以上对于三十三。第七第八唯对于二十一。五个色界系善对于各自后之色界系善.又对于四个智相应大异熟.对于五个色界系异熟.以上对于十。由与是同理趣故.无色界系诸善之中.最初与自之异熟俱对于十一.第二对于十二.第三对于十三.第四对于十四及果等至之十五。出世间善但对于各自之异熟。于八之贪俱行之一一不善.对于十一之欲界系异熟意识界及九之大异熟.及各自后者之二十一。二忧俱行对于舍俱行之六个欲界系异熟意识界及自后者之七。疑、掉举俱行之二.与快俱行无因异熟俱.对于十一欲界系异熟意识界及九个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及自后者之二十一。善异熟五识对于善异熟意界。意界对于二个异熟意识界。此等二个中之快俱行对于十有分之异熟意识界及彼所缘时之自.并后之建立唯作之十二。然舍俱行之无因意识界.对于向转意界及向转意识界二处.对于十之异熟意识界正为十二.
三因大异熟.除快俱行推度.对于十欲界系异熟意识界及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及二向转共二十一。二因异熟.除大异熟对于余之十二。五个色界系异熟对于十七之三地善异熟之有因结生心及二个向转共十九。无色界系异熟中之最初.对于四个欲界系善异熟之三因结生心及四个无色界系异熟心及意门向转共九。第二除下异熟而对于八。第三除二个下而对于七。第四除三个下而对于六。四个出世间异熟对于十三之三因异熟及各自后之十四。不善异熟五识对于不善异熟意界。意界对于不善异熟无因意识界.此对于彼所缘时后之自.对于死没时而为结生及为有分而转者九.对于欲界系异熟之二舍俱行小唯作之十二。唯作意界对于十识。發微笑唯作.在五蕴〔有〕者.对于为有分而转之九个三因异熟.对于为彼所缘而转之五个快俱行异熟.及对于自之后者.以上若不重说则对于十三.建立唯作.除唯作意界而对于十之欲界系唯作.对于欲界系之诸善不善.于五蕴〔有〕为有分而转之十五异熟心.以上对于四十五。欲界系三因快俱行二唯作对于为有分而转之十三个三因异熟.对于为彼所缘而〔转之〕五个快俱行异熟.对于为净治而转之四个色界系唯作.对于为阿罗汉果等至而转之四个快俱行.阿罗汉果等至.对于自之后者.以上若不重说则对于二十五。二因快俱行二唯作对于如上述之十三有分心.对于五个彼所缘.对于自之后者.以上若不重说则对于十七。二欲界系三因舍俱行唯作.对于与彼等相同之十三有分.对于为彼所缘而转之六个舍俱行异熟.对于为净治而转之一个色界系唯作.对于四个无色界系唯作.对于阿罗汉果等至.对于自之后.以上若不重说则对于二十四。二个二因舍俱行唯作对于彼等相同之十三有分.对于六个彼所缘.及对于自之后.以上若不重说则对于十八。色界系唯作中之一一对于五蕴〔有〕之九个三因有分.及对于自之后者.以上对于十。无色界系唯作中之最初.对于五蕴〔有〕之九有分.对于四蕴〔有〕之一及对于自之后.以上对于十一。第二者于四蕴〔有〕而得二有分。第三者三。第四者得四个及果等至.以上于彼等之一一如次第对于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为无间缘。如是就多种而得广说。故曰由于十种十七种.又正则由六十种.更复广说于多种.当以善审而观察。
等无间缘意义明瞭。
五四四
于亲依止缘云『亲依止于信』者.以于业、业果、此世间、他世间等之信为亲依止也。譬如人信下方地中有水而掘地.此有信之善男子.信施等之果及利益而起施等。是故为言『亲依止于信』也。
『亲依止于戒』等.亦以是戒等诸法为亲依止之义也。所以然者.戒具足者.熟知戒伟力及戒利益故.亲依止于戒而于戒具足者辈与之施.亦受几重清净无缺之戒.于十四〔日〕等半月之日作布萨业.依戒成就而令生静虑等。多闻亦然.一切成就依施等之福行.及施等之染污及清净等之別.由闻所成之慧而辨別而住者.依于闻而起施等。胜解施舍之施舍具足者亦然.依自之施舍成就而与施。若于戒具足者则与之大果.受戒.作布萨业.由行此故而清净心令生静虑等。慧具足者亦然.一一探求此世间、他世间之利益及世间超出之方便者.由行此〔慧〕故而得成就此世间利益及他世间利益及世间超出方便.亲依止于慧而起施等。然信等但对于施等不仅为亲依止.为于自之后分所生信等亦为亲依止.故言『若信.若戒.若闻.若施舍.若慧.对于信、戒、闻、施舍、慧』也。
云『净治』者.不作现前〔之净治〕解.应作前分之净治解。『对于如业生智乃至对于未来分智』云者.对于是等二个同为天眼净治也。净治非他.但为天眼之附带智〔如业生智未来分智〕等者.于是〔天眼〕成就时成就。如是则又对于与此胜解性俱之天眼净治.为对于此等之净治应知。〔虽然〕是等非对于全部天眼而俱起者.故于此处应为別个之净治。
『天眼对于天耳界』云者.见远方之色.而欲闻彼等之声者.为天眼对于耳界净而为亲依止。再由闻彼等之声而欲行于彼处等为天耳界对于神通类智而为亲依止。如是全部亲依止缘性.由助成性可知。
『亲依止于道而(起)未生等至』云者.依如是如是之道而使障碍缓和.障碍断除.由是而起如是如是之等至.以此义故.而彼等道对于等至为亲依止。云『观』者.为更求上位之道而观者也。云『对于义无碍解』等者.诸无碍解唯由于道获得而成就故。复次.如是成就是等后.于如是如是诸所缘而转.故道即与以亲依止名。
五四五
云『亲依止于信而语慢』者.为以『我能信能净信』而起慢也。云『执见』者.于如是如是之说但以信而归依.不以慧而观察义理.由于『有补特伽罗(人我)』等而执〔邪〕见者也。
云『于戒.于闻.于施舍.于慧』者.为『我是戒具足者.闻具足者.施舍具足者.慧具足者』之语慢也。又如于戒、闻、施舍、慧之慢矜.生见矜而执见者也。
『对于贪』等者.依具足信等.于自赞时.彼(信)等中一一法对于贪.于他毁时对于嗔.对于与两者相应之痴.对于前述之慢及见类.〔又〕依具足信等对于欲得〔后〕有受用之欲愿为亲依止。如是于此处但示世间善。反之.出世间〔善〕.为寂静.为至善.为最上〔而〕为摧破不善者.是故如对于月之黑暗.非谓对于不善不为亲依止也。
五四六
云『使苦』等者欲说属于身苦之无记法而言也。所以然者.信者依于信而不辞极寒极热.作种种工事或经营事等.责令自苦.〔因之〕『欲作福以致富.』享受以所求为本之苦。戒具足者亦为欲护持其戒.依露地住等事而苦责自己.依常乞食等事而享受以所求为本之苦。闻具足者.亦以『欲修适于多闻之行.』与上述同理趣.随逐修行苦责自己.享受以所求为本之苦。施舍具足者.亦依胜解施舍事.以仅能自己生存之必需品施舍无余.或作肢体等之施舍.如是苦责自己.为生应施舍之事物.享受以所求为本之苦。慧具足者.亦以『我益欲增长智慧』而依于智慧毋问寒暑.精勤讽诵思惟.苦责自己.见邪命(不正生活)之过患.正命(正之生活)之利益.舍邪命而依净命而求生计.享受以所求为本之苦。
『对于身乐』云者.于得信等为亲依止而受用所生之乐资具时.从信等等起之妙善色所遍满之身.及从〔信〕等而以无悔为本之胜上喜悦所等起之色遍满之身.于此等身所生乐时.又因作此信等而生之异熟乐时.〔此信等〕对于身乐〔为亲依止缘而为缘〕。于前述之理趣而苦之生时.及由不能得信等之德而从事于杀缚等时.〔此信等〕对于身苦〔为亲依止缘而为缘〕。又亲依止于信等而起果等至时.对于果成就.应知此信等中一一为亲依止缘而为缘。
『善业』云者.善思对于自己之异熟而为亲依止缘。然此为强力思之谓.非为微力〔思〕也。此处有如次之故事。传闻.某妇人为欲缢死.系绳于树.而应准备者准备已讫。时有一盗.夜间近彼妇家.思『以此绳缚物持去.』欲以刀断而近诣之。时此绳变为蛇.嘶嘶之音作。盗惊遁去。妇从己家出以绳索缳首而缢死。强有力之思排除支障而对于自己之异熟为亲依止如是。然非可一概论也。所以然者.但已与以机会之业.排除对于异熟之支障而异熟.又异熟能生之业对于异熟.不可谓非亲依止故。所谓『业』者.在此处为四地之任何〔业〕应知。然后云『道对于果等至』者.非就思言。此事甚明。凡任何异熟能生之法对于自己之异熟为亲依止缘云。
五四七
『亲依止于贪而杀生物』云者.凡于染著之事物而为所障.或欲求之而杀生物也。于不与取等亦然.意义可知。云『切开(汉译校者按:本文中意译作「闯窃」。)〔家宅〕侵入口』等者.就不与取言之也。此中云侵入口者为家宅入口处。『偷盗』云者.隐而持去也。『袭掠(汉译校者按:本文中意译作「入家袭掠」。)一家』云者.结多伙伴包围一家共行掠夺也。『路傍邀掠(汉译校者按:本文中缺译「邀掠」二字。)』云者.作路傍掠夺业(追剥)也。
『亲依止于嗔』等者.由『彼行〔于我〕不利益』等而生之嗔.以之为亲依止也。
『亲依止于痴』云者.覆蔽杀生等过患之痴.以之为亲依止也。
『亲依止于慢』云者.以『我何者不能杀.不能取』之慢为亲依止也。或为对于任何人皆所卑视轻贱而陵侮之者.以此轻蔑为亲依止之义也。
『亲依止于见』云者.如作施会等之婆罗门等.又如贝露西耶人.弥兰迦人等之见.为亲依止。
『亲依止于欲愿』云者.谓『若我如是如是成就.则〔我〕于彼身当致如彼如彼之供献.』如是名为天愿.或『愿如是如是赐与于我.』或『愿如是如是得取人所有物.』或『来.为我作是等业之介绍.』以如是等欲愿为亲依止。
『贪、嗔、痴、慢、见、及欲愿对于贪』云者.此处贪对于贪亦对于嗔等为亲依止。嗔等亦与是同理趣。
五四八
『杀生对于杀生』云者.住于杀生非律仪故.又此人杀害他之生物.或复此人为此人所杀害者之亲戚朋友所杀害.则并杀害及彼亲戚朋友中之他者。如是杀生对于杀生以亲依止缘而为缘。复次.杀害财货之持主或其管理人而夺取他人之财货时.杀持主而与其妻通奸时.云『非我杀』之妄语时.为欲隐蔽所作事.或为欲捏造未作而设立离间语时.或与此同趣而说麤恶语时.作杂秽语时.杀害他已而欲贪他之财宝什器时.于彼所杀者之友人同僚思加杀害等时.如是由我而得果遂杀生.对于难作等妄思之时.杀生对于不与取等亦为亲依止缘。以此方法.以不与取等为本.而循环论之.其意义亦可知也。
五五〇
『杀母业对于杀母业』云者.见杀害他人母.思应如是于杀害己之母者.若于某生因杀害故.于后生亦复杀害.若但依于某生再三命令『去.杀我之母.』或为欲以二次打击决定使死.而加第二之打击者.由是杀母业对于杀母业为亲依止。余亦应然与此同理趣而可知也。
然而强力之不善对于微力之不善不为亲依止.故业道之中.但就无间业作是说.人皆云然.非必应作是解。何以故.作杀生等已云.『何故作斯耶』非难时.不但愤慨.且亦后悔.以至更生无量烦恼.于彼续作使之远离。是故强力者对于微力者.又微力者对于强力亦同为亲依止。然释缘分別略说所言.『就强力因由之义而为亲依止』云者.但言因由性之强力性.非诸亲依止缘之〔强力性〕也。何以故.业及烦恼.无论强力者微力者.等为强力之因缘故。
五五一
『亲依止于贪而施施』等者.云『呜呼.我将生为四大天王之友乎』之生有.或受用之贪.于此亲依止而与所施。于受戒.布萨业.亦同此理趣。然静虑为欲伏贪.观为欲弃贪.道为欲断〔贪〕.名为亲依止于贪而起。后求离贪性而起通起等至者.名为亲依止于贪而起。此则唯名为离贪者。
『对于信』云者.对于由施等而起之信也。于戒等亦与是同理趣。何以故.如由施等而起信等.名为依于贪而起故。如是贪等亦对于信等名为亲依止缘应知。
『为避彼故』云者.为欲排除彼.为使不生异熟身之义也。于可避免者且尔。然在凡诸不可避之无间业者.云何而言『为避彼故』耶。由于以彼为志愿云尔。『我为避彼而转』云者.为彼之志愿故.取此而为斯言耳。
五五二
『亲依止于贪而使自苦』云者.谓以所染著者由难行而得.如是思已如是作者.一切与前同理趣.应知。
『对于身乐』云者.对于由违越贪等作善而得之乐.或从贪等不见过患之人由享受诸欲而生之乐也。
『对于苦』云者.对于由刻苦等而生之苦.或对于因贪等而起杀缚等.由之而生苦也。
『对于果等至』云者.对于断贪等而生之〔果等至〕.或由贪等或由辛苦.于等至之〔果等至〕也。
五五三
『身乐』等者.乐生时味著之者.而后由于再三相同之缘.使生之人.前者对于后者为亲依止。反之在寒等之中而取于过度焚火等使之乐者.前分之乐对于后分之苦〔为亲依止〕。或于『此出家尼柔輭毛臂之触觉.实美感哉.』或堕落于诸欲之中者.此世身乐对于地狱之身苦〔为亲依止。〕然由无病性而安乐者.将等至于果等至之者.身乐对于果等至为亲依止缘。复次.为欲避苦使乐其乐者.及为欲避苦如世尊镇伏其病而果等至之者.身苦对于身乐及果等至为亲依止缘。适应之『时节』对于乐及果等至.不适应对于苦〔为亲依止〕。制伏不适应之时节而欲享受由等至等起色而生之乐者.不适应之时节亦对于果等至同〔为亲依止〕缘。于『饮食、床座』等.亦与是同理趣。再『身乐』等者.关于全体而言。与前所述同理趣而其缘可知。『果等至对于身乐』云者.就由等至等起色而生之乐为所对也。何以故.以彼从等至出而享受故。
五五四
就『为亲依止于身乐而施施』等者.如云『呜呼.我乎.愿不失此乐.』为欲不失已得者也.或云『呜呼.我愿于未来亦得如是之乐.』为欲得所未得也.就于苦也.亦为欲退灭之.而云『呜呼.愿苦其灭乎.』或为愿其不生而云『愿未来亦如是不生.』是故应知乐苦为亲依止。时节、饮食、床座.与前所述者同其理趣。
复次.云『身乐』等中.亦有信生.如得乐者辈云『善哉.尊者目犍连.归命于彼佛.』得苦者辈云.『遍知如是苦而说法之佛陀.实住正等觉者。』又为欲与乐相应与苦不相应故.当成满戒等.故说乐苦对于信等而为亲依止。时节等亦可如是理解。
五五五
于『亲依止于身乐而杀生物』等.亦与前述同理趣.而乐等为亲依止应知。然于此亲依止分別.善对于善由三种皆以亲依止缘为缘。对于不善由二种.对于无记由三种〔为亲依止缘〕。不善对于不善由三种.对于善由一种.对于无记由二种〔为亲依止缘〕。无记对于无记由三种.对于善亦然.对于不善亦然。以上善由八种.不善由六种.无记由九种.如是由二十三种而亲依止分別应知。
五五六
于前生者.就眼等麤〔色〕而言之也。又水界等亦然.为前生所缘。『所依前生眼处』等者.凡为所依悉指前生者言之也。『所依对于异熟无记之〔四〕蕴』云者.指转时之前生缘而言也。
五五九
于后生云『对于此身』者.为对于四大种所成之身也。云『由后生缘而为缘』者.为支持故以后生为缘也。何以故.由于支持者之义而为缘故.唯此谓后生缘.此顺问分之顺所传说者。
五六二
于修习缘云『随顺对于进性』等者.就特別处言.由前所述理趣而可知其所以〔然。〕
五六五
于业缘云『善思对于诸相应〔蕴〕.』此中无俱生与异刹那之区別.故不言『俱生.』然对于无记之答有此分別.故于彼处言之。云结生〔思〕者.对于业果色言也。『思对于所依』云者.于结生刹那.安住于所依之诸非色法.虽以所依为缘而转.然为欲表示思亦对于所依为缘.故为是言。
五七二
异熟缘之结生分.与是同理趣.意义可知。
五七三
于食缘云『对于此身』者.就此由四相续而转之四大种所造身.对于食等起为能生者.对于余三为支持者.由于食缘为缘也。
五八〇
于根缘等之结生分.亦与上述同理趣应知。余者任于何处意义明了。
问分配列顺〔答〕数
六二五
今于此处.应示依答所得之〔答〕数.言『于因七』等也。此中云『七』者由于善而善、无记、善及无记之三.由于不善亦〔三.〕由于无记而唯无记.如是为七。云『于所缘九』者.为根一而终一者九。云『于增上十』者.善对于善为俱生并为所缘.对于不善但为所缘.对于无记为俱生并为所缘.对于善无记为俱生.以上以善为根者四。不善对于不善为俱生并为所缘.对于无记但为俱生.对于不善无记亦然.以上以不善为根者三。无记对于无记为俱生并为所缘.对于善但为所缘.对于不善亦然.以上以无记为根者三.如是为十。更于此处得所缘增上七种.俱生亦七种。云『于无间七』者.以善为根者二.以不善为根亦同.以无记为根者三.如是为七。于『等无间』亦然。云『于俱生九』者.善为根者三.不善为根者三.无记为根者一.善、无记.为根及不善、无记为根者皆为一.是为九。
云『于相互三』者.由于善而善.由于不善而不善.由于无记而无记.是为三。
云『于依止十三』者.但为俱生则以善为根者三.以不善为.根者亦如之.以无记为根者亦如之。然此处亦得前生。何以故.无记对于无记.于俱生有于前生亦有也。对于善但前生.对于不善亦如之。复次.善无记对于善为俱生、前生.对于无记但为俱生.不善、无记亦然.如是为十三。
云『于亲依止九』者.为根一而终一者九。于彼等之分別说有二十三种类。其中.于所缘亲依止七.无间亲依止七.本性亲依止九也。
云『于前生三』者.无记对于无记.对于善.对于不善.如是为三。
云『于后生三』者.善对于无记.不善对于无记.无记对于无记.如是为三。
云『于修习三』者.等于相互。
云『于业七』者.等于因。此中.于二答传说亦异刹那业.五〔答〕但俱生。
云『于异熟一』者.由于无记而无记也。
云『于食、根、静虑、道七』者.等于因。然此中.传说根由于俱生、前生也。
云『于相应三』者.等于相互。
云『于不相应五』者.俱生、后生.则由于善而无记.由于不善而无记.俱生、前生、后生.由于无记而无记.所依、前生.则由无记而善.不善亦然。如是以善为根者一.以不善为根者一.以无记为根者三.故为五。
云『于有十三』者.俱生.由于善而善.俱生、后生.由于善而无记.俱生.但由于善而善、无记.以上善为根者三。以不善为根者亦如之。复次.俱生、前生、后生、食、根.由于无记而无记.所依、所缘、前生.由于无记而善.不善亦然。俱生、前生而善及无记.对于善.同彼对于无记.俱生、后生、食、根而不善及无记.对于不善.同彼对于无记.是为十三。
云『于无有、去七』者.等于无间、等无间。
云『于不去十(汉译者按:日译本作「七」.今改正。)三』者等于有也。
以上为于此处〔答〕数分量有一、三、五、七、九、十、十三之七种。其中.一〔答〕者唯异熟之一。三〔答〕者.相互、前生、后生、修习、相应之五。五〔答〕者.唯相应之一。七〔答〕者.因、无间、等无间、业、食、根、静虑、道、无有、去之十。九〔答〕者.所缘、俱生、亲依止之三。十〔答〕者.增上之一。十三〔答〕者.依止、有、不去之三。如是于彼彼之缘所说分.由〔答〕数而善考察之.由是于二根三根之缘结合者.其〔答〕数可知。
然而某诸缘对于某诸缘而为非同分或为相违者.则不能令其结合。例如对于因与所缘、无间、等无间、亲依止、前生、后生、业、修习、食、静虑、无有、去、增上缘.及除观余之增上.为非同分.俱生等为其同分。何以故.同依无有与有故。所以然者.因缘对于某法而为因缘.则对于彼等而俱生等亦为缘故也。然以所缘缘等不为〔缘〕故.对于彼名为非同分。以是故.因与彼等.或彼等与因.不可结合。前生与后生.相应与不相应.有与无有.去与不去.亦于于相互相违.是等亦不可结合。
六二六
此中去不可结合.而从可结合者.于结合所得彼等诸分.略而示之.故言『于从因缘及增上四』等也。此处就因缘与增上之配列.顺于少数.虽当有七分.〔四〕增上中.但观为因缘.他不然故.去非同分而从同分故言四也。彼等如下应知。〔即〕善法对于善法由因缘而为缘。由增上缘而为缘〔即〕善观对于诸相应蕴.善法对于无记法.由缘而为缘.由增上缘而为缘.即善观对心等起诸色。善法对于善及无记之法由因缘而为缘.由增上缘而为缘.〔即〕善观对于相应诸蕴.及对于心等诸色。无记法对于无记法由因缘而为缘.由增上缘而为缘.〔即〕异熟无记、唯作无记之观对于相应诸蕴及心等起诸色。然此处异熟无记之观但依出世间可得。所缘缘、无间缘等非同分故.向不结合。依此方法于一切处.而知得与不得.故顺于所得而诸分可以引出矣。
云『于俱生七』者.同于因所得者也。
云『于相互三』者.唯同于相互所得者也。
云『于依止七』者.同于因所得者也。
云『于异熟一』者.唯同于异熟所得者也。
云『于根、道四』者.同于先所述之理趣也。
云『于相应三』者.唯同于相应所得者也。
云『于不相应三』者.应知以从善等心之等起诸色为缘所生。
云『于有、不去七』者.同于因所得者也。
六二七
如是因缘与增上缘等十一缘.共得结合故.由于彼等已示二根之〔答〕数.今欲示三根等之〔答〕数.设定其型.而言『因、俱生、依止、有、不去七』等也。
然于书籍所载为Nissa-Upanissa-Adhipa(依止、亲依止、增上、)如是不完全文字之诸缘名。盖彼唯载记号。故于如彼之处.可作完全本文.此所设定之型.依彼而说明之。此之因缘.与俱生等四之配列.与从自分別而所得者同得七答。若入相应缘则得同于彼等之三。若入不相应缘则得因与不相应二〔根〕所得之三。若入异熟缘则唯得与诸异熟同分之配列一答.若复于此中入根、道缘则与彼等二根之所得者同得四。若与彼等俱入相互缘则于因、增上二根所说示之四答中.除善法对于无记法.善法对于善及无记法之二.而得余二。若更于彼中入相应缘亦得同于彼等之二。若复入不相应则得余二。若复于彼等中入异熟缘则于全局唯得一。复自与增上俱因、增上二根不入少数之〔诸缘〕时.则同得四.入少数之〔诸缘〕时.则顺于彼等而得二、一。如是于彼彼诸缘之结合而知所得之〔答〕数.故于三根等之〔答〕数可引出矣。
然此等配列中.最初四配列.设由无记而无记之答虽亦可得异熟因.但通依九因全部但言非异熟。此后配列.就异熟因言。在彼处者.全为俱生异熟.并异熟与俱生之色。彼等中于最初之配列得异熟并彼等起诸色。于第二得异熟及结生之所依色。于第三但得诸非色法。于第四得异熟心等起色。于第五但得所依色。
以后之十五配列与根结合者就无痴因言。其中最初之九.无增上。后之六.有增上。于无增上最初之四.总就全部之无痴言。后之五.就异熟无痴言。又此无增上中最初之〔四〕者.与前所示于因、增上二根者同。第二缺心等起色。第三缺所依色。第四但善法对于诸心等起.无记对于诸心等起.得如是色。此后与异熟结合之五.与前所述同理趣。有增上之最初三配列.总就异熟、非异熟因言之。彼等中最初〔之配列〕之『四.』同前所述理趣。第二缺色。第三缺非色。此后之三就异熟因言之。彼等中之最初者得色及非色。第二但非色。第三但得色。如是复于彼彼之缘知其结合之〔答〕数.则于三根等之〔答〕数可引出也。(因根终)
六二八
所缘根亦然.增上缘等七与所缘为同分.余十六为非同分故不结合.而但结合于七也。
彼中云『于增上七』者.谓善法对于善法.对于不善法对于无记.如是以善为根者三.以不善为根者一.以无记为根者三.如是为七。
云『于依止三』者.由所依故.但以无记为根也。云『于亲依止七』者与前同。云『于前生三』者.由所依及所缘故.以无记为根也。云『于不相应三』者.但由所依故。云『于有、不去三』者.由所依及所缘故。
六二九
复次.如于因根示型所设配列.于所缘根等亦然。此中先于此所缘根设五个配列。此中最初者就所缘增上而为有增上。其云『七』者.同于所缘增上所得之答。第二为无增上。其云『三』者.由所依及所缘故.或由所缘故.以无记为根者也。第三为与依止结合。其云『三』者.由所依故.以无记为根者也。第四第五为有增上。其中第四云『一』者.由所依及所缘故.或由所缘故.以无记为根之不善也。第五云『一』者.由依止故.以无记为根之不善也。如是亦于此处顺于所得而三根等之〔答〕数可知。于增上根等亦尔。就所缘、根、异熟.不详说其结合.我侪但于彼彼处将有可说之价值者说之耳。
六三〇
于增上根云『于俱生七』者.由俱生增上故.以善为根者三.以不善为根者三.以无记为根者一。然与俱生俱之所缘增上.又与所缘增上俱之俱生.则不得。
云『于相互三』者.但由俱生增上也。
云『于依止八』者.以善为根者三.以不善为根者三.以无记为根者二也。何以故.无记之增上对于无记.以俱生及所缘而为依止.对于不善为所缘.然对于善两方皆非.是于以无记为根者唯二.故为八也。
云『于亲依止七』者.全等于所缘。云『于前生一』者.无记增上对于不善而为所缘也。云『于异熟一』者.由于无记而无记即为出世间。
云『于食等七』者.同于前一根所得者。
云『于不相应四』者.由于善而无记.由不善而无记.由无记而无记及善也。
云『于有、不去八』者.全等于依止。
六三一
然于此处之诸配列.从顺序而不令与所缘等结合.最初与有、不去为结合.依何理由耶。两增上混入之故也。此中于最初之配列.为所缘增上而得所依及所缘。第二以依止故.但为郑重而味著者之所依。第三为俱生增上而诸善对于诸色.为所缘增上而所依对于不善也。
此后之三配列就所缘增上而言之也。此中于最初云『七』者.同前所言。第二云『一』者.前生之诸所依、所缘对于不善也。第三但所依对于不善耳。
此后之三配列异熟、非异熟一般为俱生增上而言。此中最初者得色非色.第二者但非色.第三者但得色。
此后之三就异熟增上而言。此中亦于最初得色非色.第二得非色.第三但得色。
此后为食、根结合之六个配列.就心增上而言之也。此中三为无异熟.三为有异熟。彼等之〔答〕数完全明了。
此后之六配列完全同于勤增上而言。
然从增上之顺序.而于最初不可就勤增上而说耶。何故不如是说耶。以与后之就因而说诸配列相等故也。何以故.后之诸配列.由因故.无痴之观增上性故.观之正见性故.与道结合.又勤之为道.亦依有正精勤性.邪精勤性.与道配列故.与以后由因而说之诸配列相等故.转倒而说之。此等〔答〕数完全明了。
六三二
于无间、等无间根云『七』者.善对于善及无记.不善亦然.无记对于三之随一.如是为七。云『于业一』者.善道思对于自之异熟无记也。然是等配列唯有三.为从多分之顺序而说也。
六三六
于俱生、相互、依止等之根者.但就二根而说彼彼诸缘.与置于初者同分故.若知二根之数.则彼以上诸缘所配列全部之〔答〕数.可从少分之数而知。
六三七
此中以俱生为根者为十配列。彼中五为无异熟.五为有异熟。
此中.无异熟之最初者.为善对于善.对于无记.对于善与无记.及善与无记对于无记.以上为四.不善亦然.无记但对于无记.如是为九。此中善、不善等之八答得非色并心等起色。于无记亦得所依色。第二配列之无记答.但得诸色中所依〔色〕。第三之三〔答〕于善、不善、无记亦但为非色。第四但为心等起色。第五为与结生所依相俱之诸非色法也。
有异熟中之最初者.为异熟并异熟心等起色。第二为异熟与所依色。第三但为异熟。第四但异熟心等起色。第五但得所依色。
六三九
相互根有六配列。此中最初之三为无异熟。后三为有异熟。此等之〔答〕数完全明了。
六四〇
于依止根.云『于从依止缘与所缘三』者.谓以所依为缘而转之善等可知。
云『于亲依止一』者.为以所依为所缘亲依止而生之善也。其余与前于二根所说者同理趣可知。
六四一
然于此依止缘有二十配列。此中.前六配列属于前生、俱生所说.其后四者但属前生.其后之十但属俱生。
此中于最初之配列云『十三』者.同于依止缘分別所说。第二云『八』者.从俱生增上七.及以崇重所依而不善.是为八。第三七者.同于根缘所得。第四云『五』者.同于不相应所得。第五云『四』者.谓善等对于心等起及所依对于不善也。第六云『三』者.善等对于心等起也。
由前生故.四〔聚〕之中.其最初云『三』者.谓所依对于善等.眼等对于无记也。第二但所依对于善等。第三云『一』者.为所依对于不善。第四为眼等对于五识。
由俱生故十〔聚.〕由有异熟、无异熟分为两种.应知与俱生根所说同。
六四二
于亲依止根.云『于所缘七』者.与所缘亲依止所得者同。云『于增上七』者.同于彼等。无间、等无间与无间亲依止所得者同。云『于依止一』者.所依对于不善也。云『于前生一』者对于不善而所依或所缘。云『于修习三』者.为由于无间亲依止。云『于业二』者.为由于本性亲依止。但出世间善思为无间亲依止。云『于不相应一』者.为由于所缘亲依止。于有、不去亦然。无有、去之七全等于无间。
六四三
又以亲依止为根有七配列。此中前三由所缘亲依止言之。其最初云『七』者.善对于善等.无记亦然.不善但对于不善.如是为七。第二云『一』者.眼等之无记对于不善。第三为所依对于不善。
此后二〔聚〕属于无间亲依止而言。此等〔答〕数完全明了。
次之二〔聚〕属于无间本性亲依止而言。其最初者可取世间善、不善思为缘.第二但出世间善。
六四四
于前生根.云『于所缘三』者.为无记对于善等。云『于增上一』者.无记对于不善也。其余亦同理趣。
六四五
又此处有七配列。彼中最初.就所依及所缘言。第二但就所依。第三就所缘。第四就所缘所依时.第五就所缘增上。第六诸所依.就所缘增上时。第七就眼等。
六四六
于后生根二十缘不相应.唯三缘得相应。此处但有一配列。谓彼对于身之善等.可知。
六四七
于修习根唯一配列。
六四八
于业根.云『于无间一』者.谓就于道思。云『于相互三』者.此处亦可取结生之所依。云『于亲依止二』者.属无间与本性亲依止同于前所说。如是之余.亦可如前所说理解之。
六四九
又于此处有十一配列。此中最初之二〔聚〕分別本性亲依止与无间亲依止.就于异刹那业言。
其后之四为异熟、非异熟.就于一刹那业而言者。此中最初得与非色俱心等起色。第二与非色俱所依。第三但非色。第四但心等起色。然于结生亦得业果色。次之五为有异熟。与前所言.为同理趣。
六五一
异熟根之五配列.意义全明。
六五二
于食根.云『七』等者.与前所说.同其理趣。然此处有三十四配列。彼中最初之五.就一般异熟、非异熟言。于最初亦得四食俱.第二唯三食.第三为所依亦为缘所生。第四缺彼。第五唯色为缘所生。其后之五〔有异熟〕配列.与前所说同理趣。其后之九配列.就思食说。其后之九就无增上识食。其后之六配列.就有增上识食。此中三者.通就于异熟、非异熟说。三者唯就异熟。此中无世间异熟.故缺所依。
六五四
于根根.云『于前生一』者.由眼根等故.由无记而无记也。余之二根.可如前所说理解之。
六五五
此处之配列有七十六。此中最初者.一切根由任何为缘而得者。第二缺色命根。何以故.彼无依止故。第三为诸非色根对于诸色。第四为眼等对于眼识等。其后之九配列.就俱生之非色根说。次九就于道之诸根。此后九〔就于〕静虑分者。此后九〔就于〕静虑与道者。此后九但就意根。此后有六个有增上.此后由勤、观增上故道之结合者有六。此后由无痴因而无增上九.有增上六。于彼等一切异熟缘之非相应及相应.可同前说理趣而理解之。
六五六
于静虑根之二根.亦可同前说理趣而理解之。复于此处有三十六个配列。其中最初之九.不关于根道之性.就一般静虑分说.次九就根之静虑分.又次九就道之静虑分.后九就根道之静虑分。复于此等四种九〔聚〕.各各初之四〔聚〕通于异熟非异熟.余之各五但为异熟。彼等理趣与前说同。
六五八
于道根之二根.亦可同前说理趣而理解之。然此处有五十七配列。其中最初之九.无关于根静虑性.唯说道分。此后之九.就根之道。此后之九.就静虑之道。此后之九.就根与静虑之道。此后之六.就增上之道。此后之九.就无增上道因。此后之六.就有增上道因。此中于九各各五.于六各各三为异熟.余为共通。彼等理趣与前说同。
六六〇
于相应根之二根.意义明了。然于此处.但有二个配列。此中一聚就于通说.一聚就于异熟说。
六六二
不相应根之二根.意义亦全明了。此处有十三配列。此中最初云『五』者.善对于无记.不善亦然.而无记则对于任何三。又此处.此等之不相应等.有俱生亦有后生、前生。第二但前生与俱生。第三就彼等〔四〕即唯增上。其中.善对于无记.不善亦然.又无记对于无记及对于所缘增上而不善.此为四。第四云『三』者.善等对于无记也。然此处诸根为色及非色。第五诸缘唯非色。第六所依而唯色。第七唯为所依。此由观故.为对于善、无记.由味著故.为对于不善。第八同对于不善。第九眼等对于无记。第十善等对于心等起〔诸色〕。十一结生所依对于诸蕴。十二为诸蕴对于业果色。十三为结生诸蕴对于所依。
六六四
于有缘根.云『于亲依止一』者.为所缘亲依止之无记对于无记也。余二根易明。
六六五
此处有三十一配列。其中最初者.由于非色、所依、所缘、大种、根、食.而得俱生、前生、后生缘。第二.得后生、段食、色命根。第一第二配列与增上俱.又作第三第四。复于同第一而与四食俱作第五。与诸色根俱作第六。与色非色之诸根俱作第七。复以同第二与诸根俱作第七。同第一及第二与不相应俱作第八第九。此中第九与增上俱作第十。此后第十一除为缘所依。第十二唯诸非色法为缘。第十三为所依、所缘。第十四唯所依。第十五唯所缘。第十六唯所依为所缘。第十七同此由于所缘增上故。第十八亦同此由于所缘亲依止故。又第十九唯眼等为缘。今十九之名杂聚者.不取俱生而言。此后更有十聚依俱生而言也。
六六七
无有、去根.如无间、等无间唯由亲依止.修习及业之三聚。
六七一
不去根全与有根等。
然凡此等问分所说之配列.大別仅二种.一由于杂.一由于俱生。此中凡所缘根等之初.不取俱生者.名之为杂。此等于所缘根五.于增上根六.于无间根三.于等无间亦然.于依止十.于亲依止七.于前生七.于后生唯一。于修习同.于业根二.于食根一.于根根四.于不相应根九.于有根十九.于无有根三.于去根亦然.于不去根十九.以上总有一百零三。盖是等决定无有俱生.故言『杂』也。
然凡得俱生者.说此等名俱生聚。此等于所缘根不得无间、等无间、亲依止、前生、后生、修习、无有、去根。何以故.此等诸缘对于俱生非为缘故。如对于俱生非为〔缘〕.因、俱生、相互、异熟、静虑、道、相应缘对于无俱生者不〔缘〕也。故于因根凡十四.任何配列唯为有俱生配列。如是于增上根二十四.于俱生根十.于相互根六.于依止根十.于业根九.于异熟根五.于食根三十三.于根根七十二.于静虑根三十六.于道根五十七.于相应根二.于不相应根四.于有根十.于不去根十.以上三百十二.皆为〔有俱生聚。〕与前之一百零三及后之三百十二.凡四百十五配列.于问分传说如此。
此中凡诸缘法由名而明.其不知者.随可于以因根等之理趣为初.共异熟、非异熟所说之诸配列示之。所以然者.十二因、六所缘、四增上、四食、二十根、七静虑分、十二道分.名为缘法故。此中一向善之诸法.一向唯不善.一向唯善异熟.一向唯不善异熟.一向唯异熟.一向唯非异熟.一一善考察之.凡此中异熟者于异熟配列.凡非异熟者于无异熟配列.如其所应结合可也。
缘摘出分之义释
今论逆缘。此处如以前相缘分等『缘于不善法而不善法从非因缘生』等之论法.所得之问由所得之缘而具体所广说.为不如是广说.而就一型式略而以逆说之.摄法以『善法对于善法由所缘缘而为缘』等之论法.将顺说对于善等之诸缘摘出之。然此等之缘为〔诸缘〕集成而〔说之者〕.决非为一一之缘〔而说之者〕。故凡此处为集成而说之诸〔缘〕.可分別而理解之。何以故.此等二十四缘之全部摄于八缘之中故。于何等八中耶。曰于所缘中.于俱生中.于亲依止中.于前生中.于后生中.于业中.于食中.于根中。何故尔耶。以除此等八缘.余之十六缘中.因缘、相互、异熟、静虑、道、相应缘.此等六缘一向为俱生.唯由对于诸俱生者而为缘故.摄于俱生缘。复次无间缘、等无间、修习、无有、去缘、此等五者.但生灭之法对于自之无间〔次〕生者而为缘故.由无间亲依止之相而摄于亲依止。
依止缘由俱生与俱生之別有二种。此中.俱生依止但对于诸俱生者为依止缘故.摄于俱生缘。前生依止摄于前生缘。增上缘亦由俱生增上、所缘增上而有二种。此中.俱生增上但对于诸俱生者为增上缘故.摄于俱生缘。所缘增上不外所缘亲依止.故由所缘亲依止之相而摄于亲依止缘。
不相应缘由俱生、前生、后生之別有三种。此中.俱生不相应.对于诸俱生者.唯由不相应缘故.摄于俱生缘。前生不相应者.生于前而对于生于后者为缘故.摄于前生。后生不相应者.生于后而对于生于前者以支持而为缘故.摄于后生缘。
有缘、不去缘者.由俱生、前生、后生、食、根、及有、不去之中各一而设为六种。此中.俱生之有、不去.对于俱生者唯有有、不去缘故.摄于俱生缘。前生者.生于前而对于生于后者为缘故.摄于前生缘。后生者.生于后而对于生于前者以支持而为缘故.摄于后生缘。食者.摄于段食缘。根者.摄于色命根。以上十六缘摄于此八缘中.如是应知。
复次.此等八缘亦互相摄。何以故.初所广说之所缘缘.有增上、非增上二种。此中增上者由所缘亲依止之相而摄于亲依止。非增上者唯单所缘缘。
业缘亦由俱生及异刹那有二种。此中俱生业唯由对于自及俱生者为业缘故.唯摄于俱生。异刹那业由有力无力有二种。此中有力业对于诸异熟法.有以亲依止而为缘义故.摄于亲依止。又有力对于诸色.无力对于诸非色由异刹那业缘而为缘。
食缘亦二种.为色、非色。此中非色食唯有对于自及俱生者为缘.以此义故.摄于俱生缘。色食对于俱生、前生、后生则不为缘。经自之生起刹那.而达于住者成食缘性.以此义故.唯为食缘。
根缘亦有色、非色二种。此中非色根缘.但对于自及俱生者成根缘.以此义故.摄于俱生缘。色根缘又由内外之別有二种。此中内根缘.对于生于前生于后之相应法俱之眼识等为根缘.以此义故.但摄于前生缘。称外根缘者.为色命根。此虽对于俱生者为缘.但由维持以为〔缘〕而非由能生.故唯为根缘。如是此等八缘又更互相摄应知。是为前之八缘与余之十六及此等八相摄之理趣也。
即今应知二十四缘中.各各摄于此等八缘之一一中者。此中先论最初之所缘缘.此但所缘缘摄.非余之二十三〔摄〕也。第二俱生缘.为因缘、俱生增上缘、俱生缘、相互缘、俱生依止缘、俱生业缘、异熟缘、俱生食缘、俱生根缘.静虑缘、道缘、相应缘、俱生不相应缘、俱生有缘、俱生不去缘.此等十五缘摄。第三亲依止缘.为增上之所缘缘、所缘之增上缘、无间、等无间、亲依止、修习缘、异刹那强力业缘、无有、不去缘.此等九缘摄。第四前生缘.为前生缘、前生依止缘、前生根缘、前生不相应缘、前生有缘、前生不去缘.此等六缘摄。第五后生缘.为后生缘、后生不相应缘、后生有缘、后生不去缘.此等四缘摄。第六业缘.唯为异刹那业缘摄。第七食缘.但由段食而食缘、食有缘、食不去缘.三缘所摄。第八根缘.为色命根缘、根有缘、根不去缘.此等三缘摄。于此等八缘之一一.所摄之缘.以如是知。凡于其处所摄者.由其数而有所言应知。
如是由此等摄一切缘之八缘.于此之逆者.摘出四十九问中『善法对于善法由所缘缘而为缘』等之十五问而为答。此中.善对于善.善对于不善.善对于无记.善对于善、无记.以上以善为初者四问。以不善为初者亦然。又无记对于无记.无记对于善.无记对于不善.以上以无记为初者三。善及无记对于善.如是对于无记.不善及无记对于不善.如是对于无记.以上以二为根以一为终者四。此等中.于最初之问者.全摄凡应有诸缘而说三缘。于第二者二缘.于第三者五.第四者唯一.第五者三.第六者二.第七者五.第八者一.第九者七.第十者三.第十一者三.第十二者二.第十三者四.第十四者二.又于第十五亦同四缘。此等不言『由于俱生缘』而言『为俱生.为后生.』其理趣于后应释。
然略举缘之分量于此处适有一、二、三、四、五、七之六种。是〔限〕问分之逆问上分量.且又〔限〕于摄彼彼诸缘而说示缘之分量也。何以故.无论于『从非因缘』等二十四缘逆中或一逆中.由是以上.问与缘皆不可得.而以下则可得故也。是故凡于诸问云『善法对于善及无记法由俱生缘而为缘』者.传说唯有如是一缘.若此缘为否定时.则无彼等之问。然于此问『善法对于不善法由所缘缘而为缘.由亲依止缘而为缘.』传说虽有如是二缘.而此中云『从非所缘缘』者.如是一缘虽否定.由于余缘而此问亦可得。若彼等二缘皆为否定.则无其分。
如是凡于三、四、五或七之所得彼等之问.除所否定诸缘.由于其余而得彼等之问。若全体诸缘为否定时.彼等一切分皆不可得.正是于此处之相也。由于此相.从初彼彼诸问略而说之诸缘种类.于彼彼之缘而彼彼之问其缺不缺可知也。
六七四
此以下为广说。先于最初之问.由三缘而示十九缘。为何然耶。以善对于善.唯由于前生、后生、异熟、不相应为无缘。由于余之二十而为〔缘。〕所缘唯为彼等中之。一若于俱.生由摄一切而曾说摄十五缘。彼等因缘否定时为十四。然善对于善无异熟缘无不相应缘.以此义故.除彼等二.指余十二.而言由于俱生缘而为缘。于亲依止缘亦摄一切而曾言摄九缘。其中.增上之所缘缘、所缘之增上缘为所缘增上.但已同入于亲依止。然善对于善以非异刹那业缘之意味除之.而指余六言由亲依止缘而为缘。如是可知最初之问由三缘而示十九缘。
此等中.于此因逆.云『善法对于善法由因缘而为缘』者.谓由于如是『施施、受戒、作布萨业而省察之.省察前诸善行』云等.但以与所缘缘等所言同理趣故.当出示本文。然除所缘缘时.不用如是广说.应入因缘广说而示本文。于余缘之否定处.理趣亦与是同。然此缘否定时所无之诸分.皆可于后释之。
然于第二问.由二缘而示三缘。如何然耶。以善对于不善无无间等为缘。故除彼等.而指由所缘亲依止所摄之所缘增上并本性亲依止.而言由亲依止缘而为缘也。是故单就所缘缘、所缘增上之增上缘、亲依止缘.此为第二问由二缘而示之三缘应知。
然于第三问.由五缘而说十八缘。如何然耶。以善对于无记但不由相互、前生、修习、异熟、相应而为缘.由余之十九而为〔缘。〕其中所缘缘则一。又善对于无记不由相互、异熟、相应而为缘.舍弃因缘.別言业缘.是故除是等之五而说与俱生之十缘。由亲依止缘者.于前所说之中.除修习而余五。后生唯一。俱生、异刹那之二种业缘亦然。如是第三问由五缘而示此等十八缘应知。于第四问由一缘而正说十缘。何故尔耶。善对于善、无记.于俱生所说十五中.不由相互、异熟、相应、不相应为缘.否定因缘。除此等五.而余十缘.此处由一缘说应知。又如此等以善为初者四.则以不善为初之四问.亦由彼彼诸缘而示彼彼诸缘应知。
六七六
此中无记之三问中.于第一问.由七缘而说二十三缘。何故尔耶。无记对于无记.任由二十四缘皆得为缘.在否定因缘时.则为二十三。其中所缘缘唯一。又于此处为欲摄非俱生.別言食、根缘故.除此等三.由俱生说十缘也。由亲依止者为先说之六。前生唯一。后生、食、根缘亦然。如是此处.由七缘而说示是等二十三缘应知。
于第二亦依三缘而说示十二。何故尔耶。所缘缘一。又依亲依止者.由所缘亲依止而说示所缘增上、无间、等无间、无有、去、亲依止缘之六缘。依前生者为前生、依止、不相应、有、不去缘。如是此处.依三缘而说示此等十二缘应知。于第三理趣亦与是同。
六七七
此后之二根四问中.其最初问.不言『由俱生缘.由前生缘.』而言『为俱生、为前生』者.由此二而说示依止、有、不去之三缘也。何以故.善蕴与所依俱于善.不成缘性.且如虽为俱生而非俱生缘。所以者何.所依混入故。是以对于此等俱生者以依止、有、不去故.言『俱生』也。于所依理趣亦与是同。如是虽为前生.以蕴混入故非前生缘。但依以前生为依止等而言『前生』也。
于第二问.言『为俱生、为后生、为食、为根.』依此四者而示俱生、依止、有、不去之四缘也。何以故.于此分得俱生缘.后生等不得故也。然就称后生之食、根者之有、不去言。所以然者.诸善蕴与无记大种对于诸所造色.由俱生缘.由依止缘.由有、不去缘之四种为缘。然后生之诸善.同与此等大种俱.同对于此等所造色.由有、不去而为缘。段食亦与后生诸善俱.对于前生之身.但由有、不去而为缘。色、命根.亦与后生诸善俱.对于诸业果色.但由有、不去缘而为缘。指有上四类缘.故言俱生、后生、食、根也。然后生、食、根缘于此处决不可得。于后不善混入之二问.理趣亦与是同。如是于此处各各诸问.略要而说诸缘种类应知。然就彼彼之缘而说明彼彼诸缘之缺不缺.且待后文。
六七九
今已说是等『善法对于善法』等依顺之十五分。于逆亦但为是等.虽是以上非有.以下有故.彼彼逆所得分.都可依初之算数而示之.始言『于非因十五』等也。此中云『于非因』者.全准已说由诸缘而得十五。于『非所缘』之俱生中入因缘.于彼彼分无单所缘缘.依所余之缘而彼等之分得其答。又如于非所缘.余亦如是.俱生之中入因缘。又于彼彼分.云『于非亲依止.于非无间.』无如是逆而设置之诸缘.依余缘而彼彼之分而得其答。然于『非俱生』者.善法对于善及无记.不善法对于不善及无记.善及无记法对于善.不善及无记法对于不善.无此等四分。何以故.是等四分中于初之二者.以由俱生缘而为缘.说由十一缘而一摄缘.则彼等否定俱生缘时.由余相不能得答。于最后之二.指依止有、不去缘而言俱生、前生也。彼等否定俱生时.余之因等及前生.皆由依止、有、不去而不得答。是故此等四分任何亦无。由其余而言十一也。此中如因被否定时.由余之增上等而得彼等之分.然如俱生被否定时.由余因等何故不得耶。无分故也。何以故.因等以唯俱生之一分为有分.是故彼等被否定时.由于其余尚得彼等之〔答〕分。然俱生为无分而亦全摄取因等.是故彼被否定时.彼等得全被否定。所以然者.非俱生之因缘等决无有故。是以俱生无分故.彼被否定时.彼等两分皆不可得。又于『为俱生、为前生』之答分者.设虽为俱生缘.于此处俱生之非色蕴.以依止、有、不去为缘故.又俱生被否定时.俱生、依止、有、不去全被否定。是以被否定故.彼等之分任何不得。如是此处无此等之四分.但由其余而言十一也。
于非相互、非依止、非相应亦无彼等诸分。何以故.顺俱生故。所以者何.如非色法之俱生缘.由无分而摄取四非色蕴.相互、依止、相应亦然.由顺于俱生故.是等被否定时.彼等〔答〕分不得应知。是故言『于非相互十一.于非依止十一.于非相应十一』云。此中.设此等无区別.摄善等別四蕴故.虽顺俱生.然善对于善、无记.除俱生缘.非为別缘.是故彼被否定时.虽彼分应无.然善对于善、无记决非相互缘.彼定时.何故无分耶。由于相互缘法而生转故也。恰如善、无记对于善.虽无俱生缘.以俱生法故.由依止缘等而生转.因是彼否定时.其分即无.如是于此处亦以相互缘法故.由俱生等而生转.因是彼否定时.其分即无。『由非相互缘而为缘』句义如下。凡诸法虽非由言相互缘者而为缘.然善对于善、无记.由俱生等而为缘.由诸相互缘法而为缘.是故彼被否定时.彼分即无。如是余三亦尔。故四分无。
『于非依止十一』者.亦于此处.一向为俱生缘法之依止故.依止被否定时彼等之分即无。
『于非前生十三』云者.除『为俱生、为前生』二根之答外.为十三也。何以故.如彼等在否定俱生时.由前生之依止、有、不去而不得答.如是在否定前生时.亦由俱生之依止、有、不去而不得答。是故除彼等而为十三应知。云『于非后生十五』者.此处或由后生而为缘.然传说或为俱生、为前生、为食、为根.故除后生.由其余而亦得彼等之问.故言十五也。
『于非业』等者.业、异熟、食、根、静虑、道.皆不外善等別四蕴之一分.是故除此等法.由余法而为俱生诸法之缘者.非无一问答也。
云『于非相应十一』者.就彼等四分相应诸法.由俱生等之缘法为缘.是故由否定相应缘而无彼等之分应知。
云『于非不相应九』者.以二为根以一为终者四.以一为根以二为终者二.此等六分一向与不相应法相应。此等由俱生等为缘。故不相应被否定时.此等全无.唯得九矣。故言『于非不相应九』也。于『非有、非不去.』亦不外此等应知。所以然者.此等一向与有、去缘法相应.故由彼等被否定时.此等即无也。于所得者.亦可由所缘或由无间等作答。依俱生、前生、后生、食、根別之五.由有、不去.或不相应法.不可作〔答〕云。
六八〇
如是于逆所得分.已示其数.今应示依二根等之算数以『于从非因缘与非所缘十五』等为始也。此中.就非因根二根者多数与少数.俱所结合者从少数。
六八一
于三根.云『与非亲依止十三』者.除善对于不善.不善对于善之二分。何以故.与非所缘俱非亲依止之配列故。所以者何.由所缘及由亲依止而此等转。然并去此两者故。不外取所缘增上之为所缘亲依止也。
六八二
于六根.亦云『于非亲依止十三』者.不外此十三也。
六八三
然于七根.云『于非亲依止七』者.与非俱生配列故.是处与无四俱.善对于善.善对于不善.不善对于不善.不善对于善.此等由无间亲依止、本性亲依止而转之四.故无此八。由其余而言七也。
云『于非前生十一』者.与非俱生俱配列故为十一。云『于非后生九』者.于此等十一中『为俱生、为后生、为食、为根』所得二根答之无记.除此等分。所以然者.此等于俱生被否定时.由后生虽不无.然与俱生俱后生被否定时.故为无义.由余而言『九』也。
六八四
于八根.云『于非依止十一』者.全等于前之所说。
六八五
于九根.云『于非亲依止五』者.善三法等终于无记者三.及二根终于无记者二.是为五。于彼等由异刹那业、段食、色命根、后生法而答应知。
六八六
于十根.云『于非前生五』等.亦不外彼等。云『于非后生三』者.除由后生所得之无记为终者二.而计其余。于『于非不相应.』亦同此三.云『于非有二』者.由异刹那业而善与不善之对于业果色也。然于此处之异熟.与非亲依止配列故不得。
六八七
于十一根之算数.全同于前所述。
六八八
于十二根.云『于非业一』者.由无记而为无记。又此处之答由于食、根者可知。于十三根等.全云『一』者.亦不外是可知。然于非食者.由根而答应知。于非根者由食而答应知。
六八九
于十四根.与非业配列故.非有、非不去不言得。云『从非食缘及非静虑缘』者.除非根言。故于其处.由根而得一应知。云从非异熟缘从非根缘者.除非食缘(汉译者按:此处「除非食缘」.原译无非字.今补之。)而言.故于其处由食而得一应知。然此等二置之逆中者无算数.故一概无所示。(非因根终.)
六九五
于非所缘根等.亦于全二根有十五、十三、十一、九之四个根本〔答〕数之別。然于三根等多缘结合.更得七、五、三、二、一答数之別。于彼等中.凡于诸缘结合所得者.可由前述之理趣善思察而摘出之。又全于此等非所缘根等.超越非所缘等句.以非因句结于最初而轮说之。然彼等全等于非因根所言.故不广说而略说之。
此中.如于非因根.非所缘、非亲依止.亦各各得十五分.且于结合者唯得十三。如是于一切处.唯得十三。又与非所缘、非俱生共非亲依止.者有七分。与非亲依止、非所缘共非俱生者亦有七。云『于从非依止缘〔云云〕.非亲依止缘〔云云〕.与非后生三』者.为善等而终无记者也。彼等以业果色及食等起为缘所生。
七二六
于非食、非根根之四〔根〕者.不与非业俱配列故.如于非因根.一向得之。
七三七
于非根根者.置非亲依止及非前生而可作『于非食三』云者.为非根缘以下.配列此等二缘.如『于从非根缘乃至非亲依止缘与非食三.』『于从非根缘乃至非前生缘与非食三.』是等二缘与非食缘相共计算〔答数〕之义也。此中云三者.唯善等对于无记也。此中.善不善对于诸业果色及前生之身.以后生缘为缘。然无记之心心所唯为后生缘.以上三答为是等应知。然于后者.与非后生配列故.言『于非食二』也。此处就业果色善对于无记.不善亦然.唯以上得此.然食被否定故.段食虽由有、不去.亦不得缘性。
七四一
非不相应根之四根.云『于非亲依止五』者.为善对于俱生善.善对于名为业果色之无记.不善对于俱生不善.对于名为业果色之无记.无记.对于无记.如是五也。云『于从非不相应缘乃至与非亲依止三』者.由与前述同理趣.而为善等之三对于无记也。
七四五
云『于从非有缘与非因九』者.同于前说『从非因缘与非有』之九。何以故.全以一为根以一为终者.由无间、本性亲依止而得故。云『与非所缘九』者.亦唯是等。置非所缘于非亲依止应为二。乃至依止者.于此就非有根之论法.云『从非有缘、非因缘、非所缘缘.』如是次第进而至于非所缘缘.与此等之三.或与由此以后之非增上等随一相俱.乃至达于依止缘而进行.于非亲依止应作二答之义也。
七四七
设如是论式.再从非所缘乃至非依止止.取此七缘而言『与非亲依止』也。此处云『于从非有缘、非因缘、非所缘缘、〔乃至〕与非亲依止二.』『于从非有缘、非因缘、非所缘、非增上缘与非亲依止二.』如是以从非所缘后之非依止为终之一切句.应与之结合。然于此处云二者.为善对于无记.不善对于无记.由异刹那业对于业果色为缘应知。与非亲依止句相俱之非前生等.于一切处为二。然业缘则此中不取。何以故.若取彼时.则亦舍此等之分.所以决不得彼答也。如是与彼彼相俱.彼彼结合时.以所得者与不得者全体.善考察之.可按出一切缘之〔答〕数。
顺逆
七五二
于顺逆云『于因七.』『于所缘九.』如是于顺.及『于非因十五.』『于非所缘十五』如是于逆.其所得〔答〕数诸缘.可由凡逆置者所得逆诸分中.与凡顺置者所得顺诸分之相等分量.而知其答数。
何以故.于顺之因缘.以『于因七』而得七分。于逆之非所缘缘.以『于非所缘十五』而得十五分彼等中凡所言『于因七.』与于非所缘所言十五中之善对于善.对于无记.对于善无记.不善对于不善.对于无记.对于不善无记.无记对于无记.是等之七相等。指是而言『于从因缘与非所缘七』也。『与非增上七』等.亦与是同理趣。然于非俱生者.无因缘故.于非俱生一亦不得.故无与之共结合者。于『非相互』者.得善等三对于色无记.指此而言三也。于『非相应』亦然.然于『非不相应』者.善对于善.不善对于不善.无记对于无记.由非色法而为三应知。非依止、非有、非不去者.如非俱生.以全不得故.亦无与彼等作结合也。如是于此处但有七及三之二分量。由彼等与少数俱时.减多数之〔答〕数.而可知缘配列之〔答〕数。
七五三
此中云『因、俱生、依止、有、不去.则于非所缘七』者.为善法对于善法由因缘而为缘.由俱生、依止、有、不去缘而为缘.由非所缘缘而为缘也。善因对于诸相应蕴.由因缘而缘.由俱生、依止、有、不去缘而为缘.由非所缘缘而为缘也。由以上理趣而按出七分。『于非增上七』等.理趣亦与此同。
七五四
于第二配列相互入故.除非相应.于余言三也。然于非相应指相互不相应之结生名色而言一。又相互缘于此处入于顺配列中.由逆者不得故.不言『非相互。』又同此处如是于余之配列.既入〔顺配列中〕之缘.由逆者不得.亦不言之。
七五五
于第三配列.相应入故.全唯是三。
七五六
于第四配列.不相应入故.全由无记而无记为一.此后异熟相应时.理趣亦与是同。
七六二
云『因、俱生、依止、根、道、有、不去.则于非所缘四』者.善对于善.善对于无记.善对于善无记.无记对于无记.由以上等应知。于余理趣.亦与是同。云『于非相互二』者.善对于善无记.无记对于无记也。以下云『二』者.理趣亦与是同。
由此方法.于一切配列之〔答〕数.准所得者应知。又于此顺逆者.由俱生并由于杂而说是等.全四百十五之配列。是等中.于彼彼配列.凡为顺置之缘.则虽一逆而不得。又于此处之因根.于最初之配列.顺置五缘故.逆则出十九缘。如是于余亦以顺置之余.为逆出者也。又于此处顺置多〔缘〕.逆亦唯一一引生应知。又如于因根.于所缘等根.全式与此同形应知。
逆顺
一〇〇八
于逆顺亦然.顺如『于因七.』『于所缘九.』及逆如『于非因十五.』『于非所缘十五.』于得〔答〕数之诸缘.凡逆而置之者.逆所得诸分中.与凡顺而置之者顺所得分相等诸分.由是而答数可知。何以故.于逆之非因缘.以『于非因十五.』得十五分.于顺者以『于所缘九.』得九分故也。此中.凡言于非因十五等中.其九分等于所缘所言之九。由是而〔答〕数可知。此中.所缘所言之九者.与非因所言十五中之九相等.即善对于善、不善、无记.不善对于不善、善、无记.无记对于无记、善、不善也。云『于从非因缘与所缘九』者.指此等言之也。『与增上十』等.理趣亦与是同。何以故.所缘等之顺算数所言诸分.与非因缘一概尽得.应知。善法对于善法由非因缘而为缘。由所缘缘而为缘.〔即〕谓『施施、受戒、作布萨业而省察之.省察前之诸善行.』由此方法而可按出此等本文。
于此处云『于从非因缘〔乃至〕与增上十』者.除观增上.由余增上.于顺分別所出诸分可按出之。如是于此处有九、十、七、三、十三、一〔答〕数之別。由是与少数俱减多数之算数(等于少数.)非因根等论法之一根等一切结合.其〔答〕数可知。是为一般之论式.然不通于一切结合。某缘与某缘结合时.除凡相违分外.由余分而可知此处之〔答〕数。
一〇〇九
此处云『于从非因缘及非所缘缘与增上七』者.所谓善对于不善.无记对于善.无记对于不善等.由所缘增上所得之三分相违。何故尔耶。所言『从非所缘缘』故也。故此处除彼等而但由俱生增上之理趣.为善对于善.对于无记.对于善无记.不善对于不善.对于无记.对于不善无记.无记对于无记.如是七分应知。彼等亦由从非因缘之语.除观增上由余增上。如是全由少数缘及相违数而可知其〔答〕数。凡诸缘逆置时.其顺者不存在.亦可知。譬如无间逆置时.等无间、修习、无有、去之顺者不存在。俱生逆置时.因、相互、异熟、静虑、道、相应之顺者不存在。依止逆置时.所依前生之顺者不存在。食或根逆置时.因、相互、异熟、静虑、道、相应之顺者不存在。然所缘逆置时.虽增上.亲依止之顺者存在.而不得所缘增上、所缘亲依止。由此方法而知凡所得者与所不得者.顺于所得者而摘出诸分可也。
此中全部三根等所得诸分.同『于无间七』等之二根所得。
一〇一三
然于七根等.云『于从非俱生缘〔乃至〕与依止三』者.就由于前生而所依止者三。『与业二』者.唯异刹那业。『与食一』者.由段食。『与根一』者.由六色根。次进而云『与不相应三』者.由于善等而终无记之后生也。与有、不去云『五』者.彼等三及善无记对于无记.不善无记对于无记.由此二后生根也。然后生缘逆之以后.云与有、不去一者.无记对于无记.由于食根言。非食时.不可言『从非根。』言非根时.〔不可言〕『从非食缘』亦然。何以故.二者并言时.无可算之分故也。静虑、道等逆置时亦然.食或根之一作顺而终者.为『与根一.与有一.与不去一。』故言『与食一〔乃至〕与有一.与不去一』也。余在此处义亦已明。(非因根终)
一〇三〇
非所缘根等中.于相互根而云『于从非相互缘与因三』者.为善等对于诸心等起〔色〕也。云『与增上八』者.于增上所言十中.除善对于善.不善对于不善之二.而为余之八也。云『与俱生五』者.于因所述之三.及善、无记对于无记.不善、无记对于无记之二也。云『与依止七』者.此等之五.及无记对于善.无记对于不善之二由所依者也。云『与业三』者.不外于因之所述者。于余之『三.』理趣亦与是同。云『与增上三』者.不外前所述者。
一〇四八
于非食根中.云『与相互三』者.除食而由余之心所可知。此处亦如前但言非食.非根中之各一.不并言二者。
一〇五四
云『于从非相应缘与因三』者.同于前非相互所述。云『与增上八』者.不外前所述也。
于非不相应根.云『与业五』者.善等思对于俱生善等.异那刹之善不善思对于异熟.对于业等起色.是为五也。与食、根三者等于俱生。与静虑、道三者等于因。
一〇六九
于非有根.因者无以非有为名.决定唯有.故此不言.而言『与所缘九』也。又如因.于他亦然.与有缘之相相应者.与此处若为顺则不存在。然云『与业二』者.由异刹那业言之。从逆者全得。
一〇七二
又从顺所得者.任何不取.后之诸分逆者.取之.其顺者得结合于后。故于此处言『于从非有缘、非因缘乃至非不去缘与业二』也。然则何故是于自处不言耶。余全逆置唯一顺可得故也。
一〇七三
此处云『于从非有缘、非因缘乃至及非不去缘与亲依止九.』理趣亦与是同。然此由本性亲依止言。由此方法.而凡所得者所不得者.前后所述应知。
校注
以下随用 puṭṭhāna 之音译。 此处将 paṭṭhāna 之语义作 pa 及 ṭhāna 之合成观。 处非处善巧性 ṭhānāṭhāṇa-kusalatā 之处(ṭhāna)乃为缘(paccaya)之义也。 發趣 patthāna.乃为与建立 paṭṭhapana 同义。 發趣(paṭṭhita)。 进發(gamana)。 一切智性智(sabbañnnutā-nnāṇa)。 [0414001-1] 以下略说分之注.悉引用 visuddhi-magga 中(暹罗本卷二之百二十八页以下)。 [0414002-1] 「论之成分」者.宗因喻也。因者为彼之一也。 [0414003-1] 无贪.无嗔.无痴.贪.嗔.痴也。 [0414004-1] 「以缘故由此行」 paticca etacmāeti。 [0414005-1] 于阿阇梨所说之第一失。 [0414006-1] 本文二。 [0414007-1] 第二失。 于无贪无嗔无痴之相应心.亦有善心.亦有异熟心.唯作心之无记心。若阿阇梨所说之因.为完成善等之性者.则于异熟心唯作心之无记心中相应之无贪无嗔无痴.不得不为无记因矣。然无贪等决为善因而非无记因.故阿阇梨之所说.为不成立云。 以下立自说也。 「胡麻芽」云者.应是一种水草(tila-btiakādi-sevalā)之名。 底本原文为 addhānantaratāya 应译所无间.或世无间故。然无间缘唯为非色缘.则所无间不相应。又为前刹那法与后刹那法之关系.则世无间亦非。然依清净道论英译六三八页.则诸本有读作 atthānantaratāya 者.乃采之而译此。 [0415001-1] 「蕴」本文作「法」。 如眼识等之所依为眼处等.意识之所依为心所依也。 [0415001-2] 说依止 nissaya 之语义。 [0415002-1] 亲 upa 义说为强力之义也。 本文五四四之文也。 由于原字 pakata 有所造及本性二义故依两方解释之。 本文五四四之文也。 本文为五七二之文也。 [0416001-1] 本文參照五七九。 [0416001-2] 本文參照五八六。 「法」字本文作「蕴」字。 [0416001-3] 为不善异熟无因五识中与身识俱之苦受.及善异熟无因五识中与身识俱之乐受也。 [0416002-1] 參照五九三本文。 [0416001-4] 參照六〇〇本文。 [0416001-5] 本文六〇四。 [0416002-2] 本文六〇六。 本文六〇六至六〇八。 [0416001-6] 本文六一一。 本文七。 本文四八六。 「蕴」底本作「法」。 暹罗本虽是 asannnnokāsattā 从 PTS 本取 annnnokāsattā。 出缘略说分最后之注。 sampayuttadhammāya tividhāya manodhātuyā 意界有三层。对于刺戟面向五官(pannca-dvārāvajjana)及二种领受(sampaticchana)也。此中向转在五识之前.领受在其后也.以此故.非在一刹那云。 pannnnatti 非实法名.概念之类也。 apariyāpanna 非所摄云者.同于出世间 lokuttara 不摄于三有之意也。 [0418001-1] 「四种」者.谓欲 chanda 勤 viriya心citta 观 vimaṁsā。 [0418002-1] 欲界系有因善、异熟、唯作心各有八中.与智不相应者为二因心.与智相应者为三因心。于唯作心.理趣亦同。 [0418003-1] 十二欲界系不善心也。 从 PTS 本补。 异熟之意界(vipākamanodhātu).外界之刺戟.刺戟感官或五感.先向五官而转.谓之五门向转(panncadvārāvajjana)。在此地位.尚未至于起何等之认识。于其次乃起眼识(cakkhu-vinnnnāṇa)乃至身识。然南方言.此五识者.仅为感任何物之极弱程度者。在次刹那乃至刺戟领受(sampaticchana)之位.至于此位领受刺戟而感少许之快与不快.此有善异熟领受及不善异熟领受之二种。在南方称此五门向转及二种领受为意界.称之为三种之意界(ti-manodhātu or manodhātutika)。此位尚为前世之业报而为无意志的动作故名异熟.以其不能引起未来善恶之果报.故名无因。 推度作用之无因异熟意识界(sāntiranakiccā ahetukavipākamanovinnnnānadhātu).次于前述领受之位者为推度。由此入于意识界.至此而对于刺戟物.起寻求之作用.而生快、不快、中性之感觉.然尚未至决定为何物也。此亦如前述之为异熟而无因也。此有三种.不善异熟无因心所摄与舍俱行之推度.善异熟无因心所摄与快俱行之推度.及与舍俱行之推度。 建立(votthabbana, vottppana).意识界中之第二位.至此而决定刺戟之为何物。此亦名意门向转.欲界无因心中.无因唯作心所摄。 [0419004-1] 证用(javana).意识界中至于此位而认识达到完全地位.离前世业报之束缚而自由动作。以其由善恶之业引业果于未来故为有因。 彼所缘(tadārammana).重习证用.位之所缘也.为一心作用之结果.为异熟。经过此位.有迳没于有分心者。 有分作用(bhavangakicca).异熟心.为成三有因之位也。为转心未起时之心.亦得谓之潜在意识.为阿赖耶识之先驱思想。 中性受相应之不善(majjhatta-vedanāsampayutto akusalo).舍俱行之不善心也。 三因欲界系异熟(tihetukakā-māvacara-vipāka).与智相应之欲界系异熟心也。此为无贪、无嗔、无痴相应故。 [0419001-1] 心所依(hadaya-vatthu).谓意界及意识界之物质所依.如眼识界等之所依为眼处。昙摩商伽尼等于阿毗昙不明其为何物.于其注释采用当时一般所用之心脏说.故于此指为心脏.应知。 不善异熟五识与善异熟五识也。 [0420001-1] 经路(vithi).心之现行.谓由眼识等五门起及由意门之起种种。 本文问分五四五。 本文问分五五一。 本文问分五五七。 四界为地、水、火、风之四大种。 三根为女根.男根.色命根。 所依.为心所依(hadaya-vatthu)。 坏色原文为(rūparūpa)。 [0421001-1] 三地为欲、色、无色。于出世间无唯作心。 [0421001-2] 「异种性」者.同一有情之有分(及结生死)心.依性类.依地.依所缘.常为同一.则欲界系善得为色界系善之修习缘。 [0421002-1] 大(mahaggata).谓色界系.无色界系。 [0421003-1] 随顺(anuloma).入定之阶梯.进性之前位也。 [0421004-1] 进姓(gotrabhu).入定之阶梯.由此入于本定也。 本文五七二。 [0422001-1] 本文五七九。 心等起。业等起。时节等起。食等起也。 [0422001-2] 歌罗逻等时期(kalaladikala).托胎中初期也。 [0422002-1] 不分离者(avinibbhuta).暹罗本作 avinibbnuta.PTS 本作 avinibbatta。 [0422001-3] piti 虽译为喜.然在南方则当于兴感(interest)之义。somanassa 当为快、愉悦(joy).somanassa 虽汉译通例作喜.然欲与南方 piti 区別而用.故以快字译之。(參照 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P. 243.) 因为贪、嗔、痴之三不善因及无贪、无嗔、无痴之三善因六种.八十九心中.五门向转.二种五识、领受、推度、建立、發微笑之十八为无因心.余之七十一为有因心也。 慧(panna).同于正见。 寻(vitakka).此际与正志同。慧乃至定为八圣道。 PTS 本有云「邪语、邪业、邪命」.參照 Abhidhammatthasangaha, P.33.此中邪志(miccha-sanksppa)通常译为邪思。在南方如杂阿含 saṅkappa 字为志愿.志望之义(compendium of ph. P. 238)。 本文六〇〇。 [0423001-1] 身分(kotthasa).身体自三十二分所成。此中是眼处乃至身处及心所依之六分也。(參照 compenbium of philosophy, p. 206. n. 4) [0423002-1] 本文六〇七。 [0423003-1] 本文六〇八。 [0423004-1] 本文六〇六。 [0423005-1] 谓圣者省察涅槃.异生不省察涅槃。 本文六〇四。 本文六〇六。 三等起身。PTS 本有云四等起身。 [0423001-2] 本文六一五。 本文六一五。 本文六一五。 缘所生事(paccayupanna-bhava).虽在暹罗本为paṭupanna-bhāva〔现在之事〕.今从 PTS 本。 [0424001-1] 智用(nnāna-cāra).智之作用也。 [0424002-1] 杂判別.原文为 pakinnaka-vinicchayo。 [0424003-1] 因者.无贪、无嗔、无痴、贪、嗔、痴也。 身轻安等之双者.心身轻安、心身轻、心身柔软、心身堪任、心身熟练、心身直性等之诸双也。 处中性(tatra-majjhata).对于一切法之中庸者。 随喜(muditā).汉单译喜。在南方之意.为对于自身之美观及对于所作善事而喜也。(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p. 97, n. 4) 离(virati).谓正语、正业、正命之三善心所。 觉他者 bujjhanaka 于梵语 bodhanaka 相当。 nayaṁhi ekam~ulako 之译。「为从因缘耶」等之一缘为根之论法之义也。(CBETA 按:大藏经补编原书有注解条目,但此页缺相对应之注标,故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法集论初之论母 matikā 也。 「从因缘从所缘缘」者.谓由此缘顺论法而分別者。 發趣论注之序说所云者。 因缘性(hetupaccayabhāva)者.善安住性义.可參照缘略说分释因缘处。 法.本文作蕴。 指十八种之无因欲界系异熟心.同唯作心。 为时节等起色食等起色也。 M. N. I, 265。 「二相续等起」.谓业等起及时节等起。 无因唯作心、五门转向、意门转向、發微笑.为非修习缘.故除之。 指八种有因欲界系唯作心.五种色界系唯作心.四种无色界系唯作心。 括弧内暹罗本缺.从 PTS 本补之。 「经路心」vithicitta 者.有分心断.从心现行至再于有分没也。此处所言.为善、不善及唯作证之三也。 PTS 本「得非增上」.亦可。 指时节等起色.业等起色。 指时节等起色.食等起色。 指无因欲界系异熟及同唯作。 指时节等起色及食等起色。 [0431001-1] 「一切处缘」(Sabbatthanika-paccaya).处者因也。谓使色一切色.非法生之缘也。应阅缘广说释杂判別之八。 [0431002-1] 非色处缘者.唯使非色法生之缘.即所缘、所缘增上、无间、等无间、无间亲依止、本性亲依止、前生、修习、相应、无有、去缘也。 [0431001-2] 所缘、无间、等无间、〔前生、修习〕、相应、有、无、去之九缘。參照缘广说末杂判別。 五门转向心。 意门转向心及与喜俱之微▆心。 「有所缘法」(Sarammana-dhamma)者.为非色之四蕴。何以故.心法无所缘则不生起故也。 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与色、声、香、味及地、火、风。(CBETA 按:大藏经补编原书有注解条目,但此页缺相对应之注标,故 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參照本文四八四至四八六。 參照本文四八七至四九五。善对于善、不善、无记.不善对于不善、善、无记.无记对于无记、善、不善为九。 參照本文四九六至五〇四。 參照本文五〇五至五一一。 若完全书之.应为 nissa-yaupanissaya-adhipati。 贪、嗔、痴之三不善因.无贪、无嗔、无痴之三善因.无贪、无嗔、无痴之三无记因。參照因缘广说分释。 此处依 PTS 本.暹罗本则由是以上问分之缘不可得.“ito uddham pannhāvārapaccaya nalabbhanti”。 暹罗版 PTS 本.皆云 na labbhantiti na vattā.然观本文相当处前之 na 应为误插入也。【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6 册 No. 8 大發趣论注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3-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