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序

「法句」(Dharmapada)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Udana)(參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Dharmatrata)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沙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西元二三〇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別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西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法句或译法迹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名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与法句相对的「句义」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这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Arthapada)相合在其他的学派中称为「义品」(Arthavarga)释尊的时代亿耳(Sona Kotikarna)于佛前诵义品古曲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释尊住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一直到现在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为初学者入门的书其实这不但是「始进者之鸿渐」还是「深入者之奥藏」呢

支谦的法句偈序说『法句经別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在支谦以前中国已有法句初译的七百偈本如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但在我国的译经史上已无可考见维祇难(Vighna)于黄武三年(西元二二四)到武昌来支谦从他受法句偈是第二译的五百偈本但『译所不解则缺不传故有脱失』后来支谦又从竺将(或作律或作持)炎重新校定竺将炎所传的又多了十三品成为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即是现存的吴译法句经本这应该与葛氏的七百偈本相近吧这已是第三译了考究起来维祇难的五百偈本实与锡兰(铜鍱部)所传的法句大致相当如现存吴本的三十九品中

  • 无常品一~言语品八锡兰本缺

  • 双要品九~爱欲品三二

  • 利养品三三锡兰本缺

  • 沙门品三四~梵志品三五

  • 泥洹品三六~吉祥品三九锡兰本缺

锡兰传本恰好缺十三品(十三品共二五七偈)维祇难所传的二十六品为四百九十五偈虽与锡兰本不能尽合(次第是十九相合的)大体可说一致至少这是大陆分別说系(铜鍱部也属分別说系)如化地或法藏部等所传与铜鍱部相近到西晋惠帝末年(西元三〇五顷)法炬与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四卷这是法句的解说——叙事由与释颂义品目与竺将炎本一致但仅是一分而已(法句偈多依旧译)姚秦皇初五年到六年(西元三九八~三九九)僧伽跋澄(Samghabhata)与佛念译出曜(出曜即譬喻的意译)经三十卷所解说的法句偈『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经序)从无常品第一到梵志品三十三这是一切有部所传的法救集本宋太宗时(西元九九〇顷)天息灾译法集要颂四卷与三十三品近一千章的数目相合引用秦译的原颂极多约法句偈说这是第四译第五译了支谦传说的九百偈本大抵即指这有部所集本而说铜鍱部所传的巴利语本法舫法师在锡兰时曾有一译稿可惜不曾精勘整理他就去世了最近由了參法师译为华文參考舫师的旧稿只引用了数颂其他都从新译出这在我国法句偈的译史中是第六译

记得三十五年暮春我与了师在重庆分別他去锡兰修学而我回浙江竟是六个年头了今已开始迻译这真是值得庆慰的巴利语的圣典希望能不断的译出来锡兰来信要我写一篇序我不会巴利文典从何谈起所以略述法句偈的译史以代序

我觉得一切佛法同源于释尊的身教语教在后后的流传中或重于句义的集理或重于微言的發挥或宁阙无滥的偏于保守或适应无方而富于进取或局而不通或滥而不纯这才因时因地而成为众多的学派现存的一切佛教一切圣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现代的佛教者应该兼收并蓄从比较的研考中了解他的共通性与差別性从發展演变的过程中理解教义的进展停滞或低落这才能更完整更精确的体解佛意才更能适应这无常流变的世间如执一为是或自称为原始或自誉为究竟自是非他这于世界佛教的前途将是一重可怕的阴影

一切佛法同源异流任何学派文典都难以绝对的推为一如佛说而应从比较中去理解这可举法句偈为例来说明新译第一偈『如轮随兽足』旧译作『车轹于辙』Pada 可译为足所以新译解说为如车轮随于拖车的兽足但也可译为迹「辙」即车迹所以旧译都解说为如车轮的压于车迹而过由于释义不同传说的事由也就不同这是源于同一语文而释义不同的例子

新译第五颂的『从非怨止怨』旧译法句以及中阿含长寿王经各部广律都是「以怨止怨决不可能」的意思「从非怨止怨」「非以怨止怨」这是本于同一语句而传诵不同的一例

新译的五八五九颂上颂为喻说如粪秽聚中能出生清香而可爱的莲华旧译也都是一样的下颂是合法依旧译于生死秽恶众生中有佛弟子——慧者从中出离而得道出曜经作于下贱人中能出生解脱的圣者据新译在盲暝的凡夫中佛弟子以智慧光照这对于从粪秽出生莲华的比喻似乎不相合这在菩萨行者此喻即解说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必须生于淤泥卑湿处惟有不离生死的秽恶世间才能修行成佛以慧光觉照众生这是同闻异解因机而差別的一例

新译四四颂『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旧译作『孰能择地舍鉴(应作监即监狱)取天』征服旧译为择即抉择锡兰的解说为「如实了解」这是一样的𦋺宾所传地为爱欲锡兰传者以地为自己以阎魔界为四恶趣以天界为人及六欲天意义都不明显妥贴原来阿含经中佛不一定说五趣六趣每以现生人间为本使人了解何善何恶不致下堕于地狱而能上生于天趣所以征服地界即人类如实了解而能自主的(不为他转即征服意)离地狱而生天是大地人类监——阎魔界是地狱天即三界诸天这如下颂所说惟有(人间的)「有学」(依有部说顶位或忍位)才能决定的于来生不堕地狱而生天趣这岂非文从义顺学派的解说可能为一是一非的也有可以两存的也有应该再为确训的这又是一例

略读新译的法句偈使我向来所有的——一切学派一切圣典同样尊仰而决不偏从自由择取的信念更加深了世界三大文系的圣典在彼此交流以后佛法必将發扬出更精确更丰富更伟大的光芒

民国四十一年六月印顺序于香港

南传法句经目次

  • 印顺导师序
  • 凡例
  • 双品
  • 不放逸品
  • 心品
  • 华品
  • 愚品
  • 智者品
  • 阿罗汉品
  • 千品
  • 恶品
  • 一〇刀杖品
  • 一一老品
  • 一二自己品
  • 一三世品
  • 一四佛陀品
  • 一五乐品
  • 一六喜爱品
  • 一七忿怒品
  • 一八垢秽品
  • 一九法住品
  • 二〇道品
  • 二一杂品
  • 二二地狱品
  • 二三象品
  • 二四爱欲品
  • 二五比丘品
  • 二六婆罗门品

南传法句经 DHAMMAPADA

一 双品 YAMAKA-VAGGO

  •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 「彼骂我打我败我刧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

  • 「彼骂我打我败我刧夺我」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

  • 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 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如此则诤论自息

  •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如风吹弱树

  • 愿求非乐善摄护诸根饮食知节量具信又精进魔不能胜彼如风吹石山

  • 若人穿袈娑不离诸垢秽无诚实克己不应著袈娑

  • 一〇若人离诸垢能善持戒律克己与诚实彼应著袈娑

  • 一一非真思真实真实见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达真实

  • 一二真实思真实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达真实

  • 一三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

  • 一四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入

  • 一五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见自恶业已他悲他苦恼

  • 一六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乐他极乐

  • 一七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苦(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 一八现世此处喜死后他处喜修诸福业者两处俱欢喜(现)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 一九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 二〇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灭贪嗔痴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双品第一竟 Yamakavaggo Pathamo

二 不放逸品 APPAMĀDAVGGO

  • 二一无逸不死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 二二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 二三智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解脱得安隐证无上湼槃

  • 二四奋勉常正念净行能克己如法而生活无逸善名增

  • 二五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

  • 二六暗钝愚痴人躭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 二七莫躭溺放逸莫嗜爱欲乐警觉修定者始得大安乐

  • 二八智者以无逸除逸则无忧圣贤登慧阁观愚者多忧如登于高山俯视地上物

  • 二九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 三〇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 三一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犹如猛火炎炎烧去大结小结

  • 三二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彼已隣近湼槃必定不易堕落

不放逸品第二竟 Appamādavaggo Dutiyo

三 心品 CITTAVAGGO

  • 三三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 三四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 三五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 三六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 三七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 三八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 三九若得无漏亦无诸惑乱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 四〇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著

  • 四一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 四二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 四三(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

心品第三竟 Cittavaggo Tatiyo

四 华品PUPPHAVAGGO

  • 四四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谁善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 四五有学克地界阎魔界天界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 四六知此身如泡觉悟是幻法折魔罗花箭越死王所见

  • 四七采集诸花其人心爱著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 四八采集诸花已其人心爱著贪欲无厌足实为死魔伏

  • 四九牟尼入村落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蜜去

  • 五〇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

  • 五一犹如鲜妙花色美而无香如是说善语彼不行无果

  • 五二犹如鲜妙花色美而芳香如是说善语彼实行有果

  • 五三如从诸花聚得造众花鬘如是生为人当作诸善事

  • 五四花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尔德香逆风薰彼正人之香遍闻于诸方

  • 五五栴檀多伽罗拔悉基青莲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 五六栴檀多伽罗此等香甚微持戒者最上香薰诸天间

  • 五七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正智解脱者魔不知所趣

  • 五八犹如粪秽聚弃著于大道莲华生其中香洁而悦意

  • 五九如是粪秽等盲昧凡夫中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照

华品第四竟 Pupphavaggo Catuttho

五 愚品 BALAVAGGO

  • 六〇不眠者夜长倦者由旬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

  • 六一不得胜我者为友与我相等者亦无宁可坚决独行居不与愚人作伴侣

  • 六二「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

  • 六三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

  • 六四愚者虽终身亲近于智人彼不了达摩如匙尝汤味

  • 六五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舌尝汤味

  • 六六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 六七彼作不善业作已生后悔哭泣泪满面应得受异熟

  • 六八若彼作善业作已不追悔欢喜而愉悦应得受异熟

  • 六九恶业未成熟愚人思如蜜恶业成熟时愚人必受苦

  • 七〇愚者月复月虽仅取(少)食以孤沙草端(彼所得功德)不及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 七一犹如𤚲牛乳醍醐非速成愚人造恶业不即感恶果业力随其后如死灰覆火

  • 七二愚夫求知识反而趋灭亡损害其幸福破碎其头首

  • 七三(愚人)骛虚名僧中作上座僧院为院主他人求供养

  • 七四「僧与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无论大小皆由我作主」愚人作此想贪与慢增长

  • 七五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湼槃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莫贪著世利专注于远离

愚品第五竟 Balavaggo Pancamo

六 智者品 PANDITAVAGGO

  • 七六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 七七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 七八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 七九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 八〇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 八一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 八二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智者闻法如是心清净

  • 八三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 八四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 八五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 八六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 八七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 八八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 八九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著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湼槃

智者品第六竟 Panditavaggo Chattho

七 阿罗汉品 ARAHANTAVAGGO

  • 九〇路行尽无忧于一切解脱断一切系缚无有苦恼者

  • 九一正念奋勇者彼不乐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 九二彼等无积聚于食如实知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

  • 九三彼等诸漏亦不贪饮食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

  • 九四彼诸根寂静如御者调马离我慢无漏为天人所慕

  • 九五彼已无愤恨犹如于大地彼虔诚坚固如因陀揭罗如无污泥池是人无轮回

  • 九六彼人心寂静语与业寂静正智而解脱如是得安隐

  • 九七无信知无为断系因永谢弃舍于贪欲真实无上士

  • 九八于村落林间平地或丘陵何处有罗汉彼地即可庆

  • 九九林野甚可乐世人所不乐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

阿罗汉品第七竟 Arahantavaggo Sattamo

八 千品 SAHASSAVAGGO

  • 一〇〇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 一〇一虽诵千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句偈闻已得寂静

  • 一〇二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

  • 一〇三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 一〇四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 一〇五天神乾闼婆魔王并梵天皆遭于败北不能胜彼人

  • 一〇六月月投千(金)供牺牲百年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 一〇七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 一〇八若人于世间施舍或供养求福一周年如是诸功德不及四分一礼敬正直者

  • 一〇九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四法得增长寿美乐与力

  • 一一〇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 一一一若人寿百岁无慧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禅定

  • 一一二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

  • 一一三若人寿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

  • 一一四若人寿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 一一五若人寿百岁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千品第八竟 Sahassavaggo Atthamo

九 恶品 PAPAVAGGO

  • 一一六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

  • 一一七若人作恶已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 一一八若人作善已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

  • 一一九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 一二〇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 一二一莫轻于小谓「我不招报」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愚夫盈其恶少许少许积

  • 一二二莫轻于小善谓「我不招报」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许少许积

  • 一二三商人避险道伴少而货多爱生避毒品避恶当亦尔

  • 一二四假若无有疮伤手可以其手持毒药毒不能患无伤手不作恶者便无恶

  • 一二五若犯无邪者清净无染者罪恶向愚人如逆风扬尘

  • 一二六有人生于(母)胎中作恶者则(堕)地狱正直之人升天界漏尽者证入湼槃

  • 一二七非于虚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逃遁恶业者世间实无可觅处

  • 一二八非于虚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可觅处

恶品第九竟 Papavaggo Navamo

一〇 刀杖品 DANDAVAGGO

  • 一二九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 一三〇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 一三一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 一三二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 一三三对人莫说粗恶语汝所说者还说汝愤怒之言实堪痛互击刀杖可伤汝

  • 一三四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铜锣已得湼槃路于汝无诤故

  • 一三五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

  • 一三六愚夫造作诸恶业却不自知(有果报)痴人以自业感苦宛如以火而自烧

  • 一三七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 一三八极苦痛失财身体被损害或重病所逼或失心狂乱

  • 一三九或为王迫害或被诬重罪或眷属离散或破灭财产

  • 一四〇或彼之房屋为刧火焚烧痴者身亡后复堕于地狱

  • 一四一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

  • 一四二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 一四三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 一四四如良马加鞭当奋勉忏悔以信戒精进以及三摩地善分別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当念勿忘消灭无穷苦

  • 一四五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

刀杖品第十竟 Dandavaggo Dasamo

一一 老品 JARĀVAGGO

  • 一四六常在燃烧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 一四七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

  • 一四八此衰老形骸病薮而易坏朽聚必毁灭有生终归死

  • 一四九犹如葫芦瓜散弃于秋季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

  • 一五〇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偽

  • 一五一盛饰王车亦必朽此身老迈当亦尔唯善人法不老朽善人传示于善人

  • 一五二寡闻之(愚)人生长如牡牛唯增长筋肉而不增智慧

  • 一五三经多生轮回寻求造屋者但未得见之痛苦再再生

  • 一五四已见造屋者不再造于屋椽桷皆毁坏栋梁亦摧折我既证无为一切爱尽灭

  • 一五五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如池边老鹭无鱼而萎灭

  • 一五六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悲叹于过去

老品第十一竟 Jaravaggo Ekadasamo

一二 自己品 ATTAVAGGO

  • 一五七若人知自爱须善自保护三时中一时智者应醒觉

  • 一五八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

  • 一五九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 一六〇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证难得所依

  • 一六一恶业实由自己作从自己生而自起(恶业)摧坏于愚者犹如金刚破宝石

  • 一六二破戒如蔓萝缠覆裟罗树彼自如此作徒快敌者意

  • 一六三不善事易作然无益于己善与利益事实为极难行

  • 一六四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

  • 一六五恶实由己作染污亦由己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他何能净他

  • 一六六莫以利他事忽于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当专心利益

自己品第十二竟 Attavaggo Dvādasamo

一三 世品 LOKAVAGGO

  • 一六七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 一六八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 一六九行正法善行勿行于恶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 一七〇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

  • 一七一来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王车愚人沉湎此中智者毫无执著

  • 一七二若人先放逸但后不放逸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 一七三若作恶业已覆之以善者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 一七四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 一七五天鹅飞行太阳道以神通力可行空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脱离于世间

  • 一七六违犯一(乘)法及说妄语者不信来世者则无恶不作

  • 一七七悭者不生天愚不赞布施智者随喜施后必得安乐

  • 一七八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

世品第十三竟 Lokavaggo Terasamo

一四 佛陀品 BUDDHAVAGGO

  • 一七九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于世无可从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 一八〇彼已不具于结缚爱欲难以诱使去佛(智)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 一八一智者修禅定喜出家寂静正念正觉者天人所敬爱

  • 一八二得生人道难生得寿终难得闻正法难遇佛出世难

  • 一八三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

  • 一八四诸佛说涅槃最上忍辱为最高苦行害他实非出家者恼他不名为沙门

  • 一八五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

  • 一八六即使雨衣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 一八七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

  • 一八八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支提

  • 一八九此非安隐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离一切苦

  • 一九〇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 一九一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

  • 一九二皈依安隐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 一九三圣人极难得彼非随处生智者所生处家族咸蒙庆

  • 一九四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伽和合乐修士和合乐

  • 一九五供养应供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

  • 一九六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佛陀品第十四竟 Buddhavaggo Cuddasamo

一五 乐品 SUKHAVAGGO

  • 一九七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于憎怨人中我等无憎住

  • 一九八我等实乐生疾病中无病于疾病人中我等无病住

  • 一九九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 二〇〇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 二〇一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

  • 二〇二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 二〇三饥为最大病为最大苦如实知此已湼槃乐最上

  • 二〇四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信赖最上亲湼槃最上乐

  • 二〇五已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

  • 二〇六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 二〇七与愚者同行长时处忧悲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会亲族

  • 二〇八是故真实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乐品第十五竟 Sukhavaggo Pannarasamo

一六 喜爱品 PIYAVAGGO

  • 二〇九专事不当事不事于应修弃善趋爱欲却羡自勉者

  • 二一〇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 二一一是故莫爱著爱別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 二一二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 二一三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 二一四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 二一五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 二一六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 二一七具戒及正见住法知真谛圆满自所行彼为世人爱

  • 二一八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著是名上流人

  • 二一九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 二二〇造福亦如是从此生彼界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

喜爱品第十六竟 Piyavaggo Solasamo

一七 忿怒品 KODHAVAGGO

  • 二二一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 二二二若能抑忿發如止急行车是名(善)御者余为执韁人

  • 二二三以不忿胜忿以善胜不善以施胜悭吝以实胜虚妄

  • 二二四谛语不嗔恚分施与乞者以如是三事能生于诸天

  • 二二五彼无害牟尼常调伏其身到达不死境──无有悲忧处

  • 二二六恒常醒觉者日夜勤修学志向于湼槃息灭诸烦恼

  • 二二七阿多罗应知此非今日事古语已有之默然为人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

  • 二二八全被人诽者或全被赞者非曾有当有现在亦无有

  • 二二九若人朝朝自反省行无瑕疵并贤明智慧戒行兼具者彼为智人所称赞

  • 二三〇品如阎浮金谁得诽辱之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称赞

  • 二三一摄护身忿怒调伏于身行舍离身恶行以身修善行

  • 二三二摄护语忿怒调伏于语行舍离语恶行以语修善行

  • 二三三摄护意忿怒调伏于意行舍离意恶行以意修善行

  • 二三四智者身调伏亦复语调伏于意亦调伏实一切调伏

忿怒品第十七竟 Kodhavaggo Sattarasamo

一八 垢秽品 MALAVAGGO

  • 二三五汝今已似枯燋叶阎魔使者近身边汝已𥩟立死门前旅途汝亦无资粮

  • 二三六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得达诸天之圣境

  • 二三七汝今寿命行已终汝已移步近阎魔道中既无停息处旅途汝亦无资粮

  • 二三八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

  • 二三九刹那刹那间智者分分除渐拂自垢秽如冶工锻金

  • 二四〇如铁自生銹生已自腐蚀犯罪者亦尔自业导恶趣

  • 二四一不诵经典秽不勤为家秽懒惰为色秽放逸护卫秽

  • 二四二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此界及他界恶法实为秽

  • 二四三此等诸垢中无明垢为最汝当除此垢成无垢比丘

  • 二四四生活无惭愧卤莾如乌鸦诋毁(于他人)大胆自夸张傲慢邪恶者其人生活易

  • 二四五生活于惭愧常求于清净不著欲谦逊住清净生活(富于)识见者其人生活难

  • 二四六若人于世界杀生说妄语取人所不与犯于別人妻

  • 二四七及躭湎饮酒行为如是者即于此世界毁掘自(善)根

  • 二四八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莫贪与非法自陷于永苦

  • 二四九若信乐故施心嫉他得食彼于昼或夜不得入三昧

  • 二五〇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则于昼或夜彼得入三昧

  • 二五一无火等于贪欲无执著如嗔恚无网等于愚痴无河流如爱欲

  • 二五二易见他人过自见则为难扬恶如飏糠已过则覆匿如彼狡博者隐匿其格利

  • 二五三若见他人过心常易忿者增长于烦恼去断惑远矣

  • 二五四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 二五五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五)蕴无常住诸佛无动乱

垢秽品第十八竟 Malavaggo Atthārasamo

一九 法住品 DHAMMATTHAVAGGO

  • 二五六卤莾处事故不为法住者智者应辨別孰正与孰邪

  • 二五七导人不卤莾如法而公平智者护于法是名法住者

  • 二五八不以多言故彼即为智者安静无怨怖是名为智者

  • 二五九不以多言故彼为持法者彼虽闻少分但由身见法于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 二六〇不因彼白头即得为长老彼年龄虚熟徒有长老名

  • 二六一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节制并调伏彼有智慧人除灭诸垢秽实名为长老

  • 二六二嫉悭虚偽者虽以其辩才或由相端严不为善良人

  • 二六三若斩断此(心)拔根及除灭彼舍嗔智者名为善良人

  • 二六四若破戒妄语削发非沙门充满欲与贪云何为沙门

  • 二六五彼息灭诸恶无论大与小因息灭诸恶故名为沙门

  • 二六六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行宗教法仪亦不为比丘

  • 二六七仅舍善与恶修于梵行者以知住此世彼实名比丘

  • 二六八愚昧无知者不以默然故而名为牟尼智者如权衡

  • 二六九舍恶取其善乃得为牟尼彼知于两界故称为牟尼

  • 二七〇彼人非圣贤以其杀生故不害诸众生是名为圣者

  • 二七一不以戒律行或由于多闻或由证三昧或由于独居

  • 二七二谓「受出家乐非凡夫所能」汝等漏未尽莫生保信想

法住品第十九竟 Dharmatthavaggo Ekunavisatimo

二〇 道品 MAGGAVAGGO

  • 二七三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离欲法中胜具眼两足胜

  • 二七四实唯此一道无余知见净汝等顺此行魔为之惑乱

  • 二七五汝顺此(道)行使汝苦灭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荆棘

  • 二七六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随禅定行者解脱魔系缚

  • 二七七「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 二七八「一切是苦」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 二七九「一切法无我」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 二八〇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怠惰意志消沉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

  • 二八一慎语而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示道

  • 二八二由瑜伽生智无瑜伽慧灭了知此二道及其得与失当自努力行增长于智慧

  • 二八三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

  • 二八四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 二八五自己断除爱情如以手折秋莲勤修寂静之道善逝所说湼槃

  • 二八六「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为愚夫想而不觉危险

  • 二八七溺爱子与畜其人心惑著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 二八八父子与亲戚莫能为救护彼为死所制非亲族能救

  • 二八九了知此义智者持戒律通达湼槃路迅速令清净

道品第二十竟 Maggavaggo Visatimo

二一 杂品 PAKINNAKAVAGGO

  • 二九〇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 二九一施与他人苦为求自己乐彼为嗔系缚怨憎不解脱

  • 二九二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长

  • 二九三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观者漏灭尽

  • 二九四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刹帝利族二王(破)王国杀其从臣趋向无忧婆罗门

  • 二九五杀(爱欲)母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杀其虎(将)第五(疑)趋向无忧婆罗门

  • 二九六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

  • 二九七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达摩

  • 二九八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僧伽

  • 二九九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于身

  • 三〇〇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常乐不杀生

  • 三〇一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心常乐禅定

  • 三〇二出家爱乐难在家生活难非俦共住苦(轮回)往来苦故不应往来随从于痛苦

  • 三〇三正信而具戒得誉及财彼至于何处处处受尊敬

  • 三〇四善名扬远方高显如云山恶者如夜射虽近不能见

  • 三〇五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彼独自调御喜乐于林中

杂品第二十一竟 Pakinnakavaggo Ekavisatimo

二二 地狱品 NIRAYAVAGGO

  • 三〇六说妄语者堕地狱己作言「我无作」此二恶业者死后他世同受(地狱)苦

  • 三〇七多袈裟缠颈恶行不节制恶人以恶业终堕于地狱

  • 三〇八若破戒无制受人信施食不如吞铁丸热从火焰出

  • 三〇九放逸淫人妻必遭于四事获罪睡不安诽三地狱四

  • 三一〇非福并恶趣恐怖乐甚少国王加重罪故莫淫他妇

  • 三一一不善执孤沙则伤害其手沙门作邪行则趋向地狱

  • 三一二诸有懈惰行及染污戒行怀疑修梵行彼不得大果

  • 三一三应作所当作作之须尽力放荡游行僧增长于欲尘

  • 三一四不作恶业胜作恶后受苦作诸善业胜作善不受苦

  • 三一五譬如边区城内外均防护自护当亦尔刹那莫放逸刹那疏忽者入地狱受苦

  • 三一六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 三一七不应怖见怖应怖不见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 三一八非过思为过是过见无过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 三一九过失知过失无过知无过怀此正见者众生趋善趣

地狱品第二十二竟 Nirayavaggo Bavisatimo

二三 象品 NĀGAVAGGO

  • 三二〇如象在战阵堪忍弓箭射我忍谤(亦尔)世多破戒者

  • 三二一调御(象)可赴集会调御(象)可为王乘若能堪忍于谤言人中最胜调御者

  • 三二二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为优良憍罗大象亦优良自调御者更优良

  • 三二三实非彼等车乘得达难到境地若人善自调御由于调御得达

  • 三二四如象名财护泌液暴难制系缚不少食惟念于象林

  • 三二五乐睡又贪食转侧唯长眠如猪食无厌愚者数入胎

  • 三二六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鈎(制御)泌液象

  • 三二七当乐不放逸善护于自心自救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 三二八若得同行伴善行富智虑能服诸艰困欣然共彼行

  • 三二九若无同行伴善行富智虑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

  • 三三〇宁一人独行不与愚为友独行离欲恶如象独游林

  • 三三一应时得友乐适时满足乐命终善业乐离一切苦乐

  • 三三二世中敬母乐敬父亲亦乐世敬沙门乐敬圣人亦乐

  • 三三三至老持戒乐正信成就乐获得智慧乐不作诸恶乐

象品第二十三竟 Nāgavaggo Tevisatimo

二四 爱欲品 TANHĀVAGGO

  • 三三四若住于放逸爱增如蔓萝(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 三三五若于此世界为恶欲缠缚忧苦日增长如毘罗得雨

  • 三三六若于此世界降难降爱欲忧苦自除落如水滴莲叶

  • 三三七我说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毘罗那掘去其甜根勿再为魔王屡屡害汝等如洪水(侵)苇

  • 三三八不伤深固根虽伐树还生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

  • 三三九彼具三十六(爱)流势强奔流向欲境是则彼具邪见人为欲思惟漂荡去

  • 三四〇(欲)流处处流蔓萝盛發芽汝见蔓萝生以慧断其根

  • 三四一世喜悦(欲)滋润亦喜驰逐六尘彼虽向乐求乐但唯得于生灭

  • 三四二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缠缚于(烦恼)再再长受苦

  • 三四三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比丘求无欲故须自离欲

  • 三四四舍欲喜林间离欲复向欲当观于此人解缚复向缚

  • 三四五铁木麻作者智说非坚缚迷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 三四六能引堕落者智说为坚缚彼虽似宽缓而实难解脱断此无著者舍欲而出家

  • 三四七彼耽于欲随(欲)流投自结网如蜘蛛断此(缚)而无著者离一切苦而遨游

  • 三四八舍过现未来而渡于彼岸心解脱一切不再受生老

  • 三四九恶想所乱者求乐欲炽然彼欲倍增长自作坚牢缚

  • 三五〇喜离恶想者常念于不净当除于爱欲不为魔罗缚

  • 三五一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垢秽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

  • 三五二离欲无染者通达词无碍善知义与法及字聚次第彼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 三五三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无染离弃于一切灭欲得解脱自证谁称师

  • 三五四诸施法施胜诸味法味胜诸喜法喜胜除爱胜诸苦

  • 三五五财富毁灭愚人决非求彼岸者愚人为财欲害自害如(害)他人

  • 三五六杂草害田地贪欲害世人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 三五七杂草害田地嗔恚害世人施与离嗔者故得大果报

  • 三五八杂草害田地愚痴害世人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 三五九杂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爱欲品第二十四竟 Tanhāvaggo Catuvisatimo

二五 比丘品 BHIKKHUVAGGO

  • 三六〇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 三六一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 三六二调御手足及言语调御最高(之头首)心喜于禅住于定独居知足名比丘

  • 三六三比丘调于语善巧而寂静显示法与义所说甚和婉

  • 三六四住法之乐园喜法与随法思惟忆念法比丘不复退

  • 三六五莫轻自所得莫羡他所得比丘羡他(得)不证三摩地

  • 三六六比丘所得虽少而不轻嫌所得生活清净不怠实为诸天称赞

  • 三六七若于名与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 三六八住于慈悲比丘喜悦佛陀教法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 三六九比丘汲此舟(水)(水)去则舟轻快断除贪欲嗔恚则得证于湼槃

  • 三七〇五断及五弃而五种勤修越五著比丘名渡瀑流

  • 三七一修定莫放逸心莫惑于欲莫待吞铁丸烧然乃苦号

  • 三七二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兼具定与慧彼实近湼槃

  • 三七三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 三七四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 三七五若智慧比丘于世先作是摄根及知足护持別解脱

  • 三七六态度须诚恳行为须端正是故彼多乐得灭尽诸苦

  • 三七七如跋悉迦枯萎而凋谢汝等诸比丘弃贪嗔亦尔

  • 三七八身静及语静心寂住三昧舍俗乐比丘是名寂静者

  • 三七九汝当自警策汝应自反省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 三八〇自为自保护自为自依怙汝应自调御如商调良马

  • 三八一比丘具欢喜心诚信佛陀教法到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界

  • 三八二比丘虽年少勤行佛陀教彼辉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比丘品第二十五竟 Bhikkhuvaggo Pancavisatimo

二六 婆罗门品 BRĀHMANAVAGGO

  • 三八三勇敢断除于欲流汝当弃欲婆罗门若知于诸蕴灭尽汝便知无作(湼槃)

  • 三八四若常住于二法婆罗门达彼岸所有一切系缚从彼智者而灭

  • 三八五无彼岸此岸两岸悉皆无离苦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 三八六彼人入禅定安住离尘垢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证最高境界是谓婆罗门

  • 三八七日照昼兮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辉耀婆罗门禅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昼夜

  • 三八八弃除恶业者是名婆罗门行为清净者则称为沙门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 三八九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嗔打彼者可耻忿發耻更甚

  • 三九〇婆罗门此非小益若自喜乐制其心随时断除于害心是唯得止于苦痛

  • 三九一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者是谓婆罗门

  • 三九二正等觉者所说法不论从何而得闻于彼说者应敬礼如婆罗门敬圣火

  • 三九三不因髻发与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谁知真实及达摩彼为幸福婆罗门

  • 三九四愚者结发髻衣鹿皮何益内心具(欲)林形仪徒严饰

  • 三九五诸著粪扫衣消瘦露经脉林中独入定是谓婆罗门

  • 三九六所谓婆罗门非从母胎生如执诸烦恼但名说「菩」者若无一切执是谓婆罗门

  • 三九七断除一切结彼实无恐怖无著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 三九八除皮带与韁及断绳所属舍障碍觉者是谓婆罗门

  • 三九九能忍骂与打而无有嗔恨具忍刀强军是谓婆罗门

  • 四〇〇无有嗔怒具德行持戒不为诸(欲)润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〇一犹如水落于莲叶如置芥子于针锋不染著于爱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〇二若人于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〇三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证无上境界是谓婆罗门

  • 四〇四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无家无欲者是谓婆罗门

  • 四〇五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自杀不教他杀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〇六于仇敌中友谊者执杖人中温和者执著人中无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〇七贪欲嗔恚并慢心以及虚偽皆脱落犹如芥子落针锋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〇八不言粗恶语说益语实语不触怒于人是谓婆罗门

  • 四〇九于此善或恶修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谓婆罗门

  • 四一〇对此世他世均无有欲望无欲而解脱是谓婆罗门

  • 四一一无有贪欲者了悟无疑惑证得无生地是谓婆罗门

  • 四一二若于此世间不著善与恶无忧而清净是谓婆罗门

  • 四一三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 四一四超越泥泞崎岖道并踰愚痴轮回海得度彼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无著证湼槃寂静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一五弃舍欲乐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除灭欲乐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一六弃舍爱欲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除灭爱欲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一七远离人间缚超越天上缚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

  • 四一八弃舍喜不喜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间是谓婆罗门

  • 四一九若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 四二〇诸天乾闼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烦恼漏尽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二一前后与中间彼无有一物不著一物者是谓婆罗门

  • 四二二牛王最尊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无垢)及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 四二三牟尼能知于前生并见天界及恶趣获得除灭于再生已完成无上智一切圆满成就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婆罗门品第二十六竟 Brahmanavaggo Chabbisatimo

法句终 Dharmapan Nitthitan

译后记

「法句」(Dharmapada)是集录关于佛教道德的格言属于巴利(Pali)三藏的经藏是小部(Khuddaka-Nikaya)十五卷中的第二卷这个小经在南方的上座部(Theravada)佛教国中有其最崇高的地位东西各国的文字亦有甚多译本现在我能先把它译成中文和师友们见面自己也觉得是在困苦中所得到的一点愉快

一九六四年夏天依据中锡交换学僧的五年条约太虚大师选派光宗和我来锡兰研究巴利佛学当时住在布教师学院(Dharmaduta Vidyalaya)(该院仅二年即停办)因语言不通先事学习英文伙食由锡兰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供给但学费和教师方面仍须自己设法补救所以有三年时间曾于每日下午去教华侨的子弟们读中文借以收入一部分酬金维持学费后来听懂了英语学习巴利又因教师大成问题对于所学不能有如理想的进步一九五〇年法舫法师来锡后我的生活稍得安定但因巴利教师问题于一九五一年五月间自哥伦坡(Colombo)迁到古罗难格拉(Kurunegala)的摩利耶智护学院(Maliyadewa Vidyarakshaka Pirivens)去攻读巴利不料十月三日舫法师突然入灭我的内心又未免受了很大的打击后来深蒙各方师友们的慈爱及护法们的保护予以安慰支持使我又得安心研究这些困难环境及其变化都是来锡之前未曾想到的一九五二年初身心既得安定我便决心先译「法句」约三个月在摩利耶智护学院内译出二十四品后因金刚智博士(Ven. Dr. P. Vajirarana Maha)Thera 恢复了布教师研究院(Dharmaduta Ashrama Vidyalaya)所以三月杪我又迁回哥伦坡住在该院研究并继续译出后二品

在翻译期间对于巴利原文方面曾蒙 Ven. Pandit H. Upatissa Thera 与 Ven. Pandit P. Pannananda Thera 二位法师的很大帮助译完此经后深蒙印顺导师慈悲为之润文及详细的指示匡正并承作序详述中国法句的译史心中实觉无限的荣幸和感谢校印之事全仗续明法师费心封面蒙竺摩法师题字增光又承妙钦法师在菲律滨劝助印资一一敬致谢意

同时对于各方师友护法及摩诃菩提会的关心援助使我能在锡兰安心继续研究与翻译此功此德都是他们的自己只有十分的惭愧和诚意的感激而已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六日了參记于锡兰布教师研究院


校注

旧译双要品 「法」即「达摩」(Dhamma)这里为不善法第二颂为善法 原文 Cakkam Va Vahato Padam 应译为「如车轮随于拖车之兽足」 原文 Sanantano 为古代之意古法(Sanantano Dhammo 或 Poranako Dhammo)即指一切诸佛与诸佛弟子所共同遵守的永久不易之法 「彼人」指诤论的人因此经乃世尊在祗陀林中针对俱生皮(Kosambi)的诤论比丘而说 原文 Mayam Ettha Yamamase 直译应作「我等将灭亡于此(诤论)中」即为此诤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 见色身以为净而好乐之 「魔罗」(Mara)这里指情欲 「非乐」(Asubha)指不净观如观三十二不净身等 贪欲等 如四种资具及十种邪见等 如戒定慧及正见等 由于他作了种种恶业而引起的现世悲哀称为「悲我作恶」然而这种悲哀尚属有限将来堕在恶趣中受报的时候其苦无穷 巴利 Sahita 或 Samhita 有集合合理感化等多义这里是佛陀所说三藏的名称 替別人放牛的人早上把牛放出晚上数过了牛的数目交还牛主换取一天的工资而已如果他希望去吃从牛所出的乳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则不可得(CBETA 按大藏经补编原书有注解条目但此页缺相对应之注标故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湼槃(Nibbāna) 因不放逸的人证得湼槃境界便不会再有生死轮回的继续放逸的人如死尸一样不知向好的方面去努力 此颂接续前颂而来「此」即不要放逸而住于不放逸 辟支佛及阿罗汉的境界 证得湼槃必须解除四种轭——欲轭(Kamayogo)有轭(Bhavayogo)见轭(Ditthiyogo)无明轭(Avijjayogo) 犹如较高的陆地可以作避免水灾的安全处智者自己证得阿罗汉果即不为烦恼所扰 是贪嗔痴等烦恼 「摩伽」(Maghavā)是帝释(Sakka)的別名他未成帝释之前在人间的名字叫摩伽因他勤于扫地以此功德得为诸天之主 「结」(Samyojana或Sannojana)在佛教的特殊意义是指烦恼(Kilesa) 这两句都是形容心的 不漏落于贪欲 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便不作新业无论善业恶业都是超越了的 易碎的 「胜」利的果实是指进步的禅观境界 不要染著于某种禅定境界必须更求精进努力向上 将被丢在一边 在南方佛教国中佛弟子将死时例请僧作最后供养僧人即为诵此偈三遍 恶害 使她的心趋向于十种恶(Akusala)——杀生(Panatipato)偷盗(Adinnadanam)邪淫(Kamesu micchacaro)妄语(Musavado)两舌(Pisuna vaca)粗恶语(Pharusa vaca)绮语(Samphappalapo)悭贪(Abhijjha)嗔恚(Vyapado)邪见(Micchaditthi) 使他的心趋向于十种善(Kusala)——布施(Danam)持戒(Silam)修禅定(Bhavana)尊敬(Apacayanam)作事(Veyyavaccam)回向功德(Pattidanam)随喜功德(Pattanumodana)听法(Dhammasavanam)说法(Dhammadesana)正直见(Ditthujjukammam) 吴译华香品 「征服」(Vijessati)据巴利原注为「如实了解」缅甸本作 Vicessati则应译为「择觅」或「探究」「地界」(Pathavi)为自己或自身(Attabhava)锡兰 Narada 所译的 Dhammapada 第八页英文原注「This is one who will understand this self as it really is」即如实了解自己之意 「阎魔界」(Yamaloka)原注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Asura)四界(Catubbhidham apayalokan ca)Narada 的英文原注「The four woeful states vsz: hell(地狱)Animalkingdom(畜生)Petarealm(饿鬼)and the Asura realm(阿修罗)」 「天界」(Sadevakam)原注包括欲界六天及人界(Imam sadevakan it manussalokan ca)Narada 的英文原注「Namely the world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ix celestial realms」印顺法师对这两句有不同的解说见序 「法句」(Dhammapada)即法迹乃向法入法的轨辙如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kadhamma)等 「巧匠」乃鬘师即贯华为鬘者善说法句次第不乱如贯华者故以为喻 「自学」(Sekha)即初果须陀洹(Sotapattiphala)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phala)三果阿那含(Anagamiphala)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的贤人因他们都依然有戒定慧可学故直至证得四果阿罗汉(Arahatta phala)才称为无学(Asekha) 前颂是问此颂是答 喻此身不能久住 欲境的诱惑 欲乐 深夜里熟睡于村落中的人被瀑流洗去而不知 「牟尼」(Muni)有寂默者仁者智者圣者等意这里是指乞食的沙门 此句原文 Na paresam katakatam 直译为「不观他人作不作」 「栴檀那」(Candana)「多伽罗」(Tagara)是二种香木之名「末利迦」(Mallika)是一种小小的香花其树丛生如籐 「跋悉基」(Vassiki)意为「雨季花」 这二颂是连贯的前颂是譬喻后颂是合法 「由旬」(Yojana)路程距离的单位 「轮回」(Samsara)生死流转不停的意思 「异熟」(Vipaka)是指将来的善恶果报这里是恶果 是未来的善果 「孤沙」(Kusa)是香草名原文 Kusaggena 是用孤沙草的尖端(取食)的意思 「思法者」(Sankhata-Dhammanam)是深入正法的人依注解说是觉悟四谛(苦道)的人 以牛乳作醍醐须经一日一夜才能凝结 「头首」指他的智慧 日文译作「贤品」 据故事中说佛陀叫二位上首弟子驱逐那些邪恶者训诫教示那些可能服从的人劝阻他的过恶可是去训示的人却会被邪恶者所憎恨 无身语意之恶而从事于济度一切众生者 诸佛及诸阿罗汉 克制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离生死之湼槃 生死界 生死界 「黑法」是恶业「白法」是善业「无家」是出家 此颂与前颂之意是连贯的 湼槃 「觉支」(Sambodhiyangam)是「七菩提分」或名「七觉支」念觉支(Satisambojjhango)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o)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ngo)喜觉支(Pitisambojjhango)轻安觉支(Passadhisambojjhango)定觉支(Samadhisambojjhango)舍觉支(Upekhasambojjhango) 证湼槃而解脱 原文 Khinasava 译为「灭尽诸漏」或「诸漏已尽」即灭尽一切烦恼之意 「阿罗汉」(Arahant)是断尽一切烦恼证得湼槃不会再有生死的圣人 有为的路业已行尽即所谓「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 「系缚」(Gantha)有四贪(Abhijjha)嗔(Vyapada)戒禁取(SilabbhataparaMasa)见取(Idan saccabhinivesa) 如鹅离池而去则不想这是我的池水和草等阿罗汉离家而去则不著其家与财物等 没有业力的活动了 如实了知仅为维持生命及正念故饮食 证得湼槃名为解脱(Vimokkha)又名为空(Sunnata)因为已无贪嗔痴等烦恼故又名为无相(animitta)因从贪欲等相已得自由无著故 「漏」有四种——欲漏(Kamasava)有漏(Bhavasava)见漏(Ditthasava)无明漏(Avijjasava) 原文 No virujjhati各英译本不同有译作无烦恼无障碍无愤恨的日译本则作忍辱今依注释作「无愤恨」 「因陀揭罗」(Indakhila)各译本多作「门限」谓大门中间安一坚固的石头作为闭门时安放门橛之用的又一说 inda+khila 梵文为 indrakila即因陀罗(帝释)的柱子——那是在进城的地方所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象征因陀罗(印度的守护神)之所在的当即古译的「坚固幢」或「帝释七幢」又古译作「台座」 「无信」(Assaddho)或译为「不信」这是说圣者有自证知悟不由他之意 生死轮回 更无善业和恶业了 原文 Ninna 是低处Thala 是高处 据锡兰版本此字为 Dhammapada 故译为「法句」但巴利圣典出版协会本作 Gathapada 则应译为「一句偈」 下二颂是连贯的 「乾闼婆」(Gandhabha)是天界一种乐神的名字 这里的魔王是一天神之名 梵天即婆罗门天(Brahma) 原文 Sahassena 译作「以一千」依注解为一千钱 用以祭神 原文 Yittham va Hutam va 二字原有供牺牲及祭祀与供养等义和前颂的祭祀是同一个字故日译本及英译本亦多译作「供牺或祭祀」但注解说Yittham 是在节期盛会的施舍Hutam 是预备供给过客或为一种作业与果报的信仰而行供养今译依注解意 指四果的圣人 年长而有德者 南国诸僧侣受人礼敬时常念此颂 五蕴生灭即一切因缘和合法都不是常住的 原文 Mappamannetha 可作二义Ma+appamannati 意为「莫轻视」Ma+appa+Mannati 则为「莫想少」之意 「刀杖」(Danda)亦可译为「刑罚」 以下四颂连贯 依各种注释为诸漏己尽的阿罗汉 前面的「失财」是部分的这里是说全部破灭 此颂是叙述种种的苦行全颂之意是说作此等无益苦行不会获得清净涅槃的 这是一种特別的蹲踞法两脚前后參差地站著其人把身体蹲下来然后把后一只脚跟微微的升起前一只脚跟则依然著地如是动作直至其股憇息于小腿上而腿部则离地大约六吋的光景并将其肘放于膝上以平衡其自己佛教徒或僧侣向诸大德敬礼或请法白词的时候也采取这种形式不过不以此为修行法此即旧译之「右膝著地」或称为「胡跪」 「必然」(Niyata)据注释为四果之道 即知与行具足 「燃烧」(Pajjalita)亦可译为火燄注释谓世界有十一种火常在燃烧贪(raga)嗔(dosa)痴(moha)病(vyadhi)老(jara)死(marana)愁(soka)悲(Parideva)苦(dukkha)忧(domanasa)恼(upayasa) 喻无明或痴 喻智慧 身有九疮——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 谓此身由三百余骨节聚成的 思惟此身美丽微妙等 喻形骸 「虚偽」(makkho)古译为「覆」 指佛辟支佛及阿罗汉 以下二颂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心生欢喜自说此颂后来又在阿难尊者的發问中而答以此颂 生死轮回的原因 喻情欲 喻身体 喻其他的一切烦恼欲 喻无明 即涅槃 通常说三时为初夜分中夜分及后夜分这里是指人生的三时——青年中年老年我人在青年时代应该努力学习中年时代则须教学弘法修禅定等如果前二时中未能适时工作则在老年时代必须觉悟加紧修学否则虚度人生自受苦痛了 佛教是主张一个人必须依赖自己的力量而获得解脱的佛教徒的皈依佛皈依法及皈依僧并非说光是做做祈祷便可依靠三宝而得解脱其实是说三宝是我人的教师是我们思想行为的指导者依照其指导去实行可得解脱所以要真的达到自由解脱境界则完全需要依赖自己作正当的努力 指阿罗汉的果位 「蔓萝梵」(Maluva)是籐属裟罗树若为此所缠便会枯死 「格他格」(Katthaka)是芦苇之属名为「格他格竹」(Velu-sankhata-kattha)结实则死 指生死解脱事 锡兰注释家说是轮回 佛陀自从出家而成正觉之后第一次回到他父亲的王城——迦毘罗(Kapila)的时候第二天照常挨门次第托钵他的父亲净饭(Suddhodana)王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跑到佛的面前对他说『儿啊你为什么侮辱我你以前在这城内是坐金轿的现在却一家一家的步行托钵这实在使我无限的羞耻』佛陀便对他说此乃一切诸佛的传统习惯并对他说此二颂若依注解的意思则此二颂将成这样一六八——莫懒于沿门托钵谨严行此(托钵)行谁行于此行此世他世均快乐一六九——谨严行此行莫行于放逸谁行于此行此世他世均快乐 世界的人没有智慧 太阳所走的路便是虚空 「一法」(Ekam Dhammam)注为「真谛」(Saccam) 「预流果」(Sotapattiphalam)是证涅槃的第一阶段 此二颂是佛陀对魔女说的 征服情欲 全句的意思是「被他所征服的情欲在此世间中不可能再随从他了」 已无爱欲 意指涅槃 原文 Patimokkha 为「別解脱律仪戒」有二百二十七条主要的律文为一切比丘所遵守的 指八定(Atthasamapatti)——四禅定及四空定 下二颂连贯 以下五颂相连 「树支提」(Rukkha-cetya)为「树庙」乃印度之树神以树为崇拜的对象犹如塔庙 「苦之因」即集谛「苦之灭」即灭谛 「八支圣道」(Ariyam atthangikam maggam)即正见(Sammaditthi)正思惟(Sammasankappa)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anta)正命(生活)(Sammājiva)正精进(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正定(Sammasamadhi)此二句即指苦灭之道——简称道谛 即三宝及四圣谛 指佛陀 下二颂连贯 日译本为「安乐品」 「我等」是佛陀自称 「疾病」意为种种烦恼的苦痛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障 佛陀寄居于一个婆罗门村叫做五娑罗(Pancasala)的时候有一天往村内去乞食但没有得到什么饮食一个魔王站在村门口看见佛陀空钵而回便嘲笑他说『你没有得到饮食必须再到村内去乞食以解决你的饥饿问题』于是佛陀答以此颂 指湼槃 原文 Sankhara 直译为「行」──即有为诸行但巴利原注作 Khandha──蕴 这句是用以承前起后的不是颂文 比丘为欲乐所迷放弃行道过著俗人生活后见修道成就者却空自羡慕 指四果向四果及湼槃九种殊胜法 指四圣谛 指戒定慧 湼槃 「上流人」(Uddhamsoto)指近于湼槃的不还果(Anaggmi) 「名色」(Namarupa)即精神与物质亦可说心身 若能主急止忿乃是善于调御者余则如徒能执韁而不能控制于马者 原文尚有一「少」(appam)字即自己所有物虽然是少许的都得分施与乞者 「阿多罗」(Atula)是一个在家佛教徒的名字 过去与未来无有 「阎浮金」(Jambunada)是一种品质最佳的金的特別名词意为来自阎浮(Jambu)河的金 由身而起的忿怒 「诸天之圣境」指五净居天(Panca suddhavasa bhumi)——无烦(Aviha)无热(Atappa)善现(Sudassa)善见(Sudassi)色究竟(Akanittha)——为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 懒于整理为身体住处之秽 下二颂连贯 下二颂连贯 「格利」(Kali)是一种不利的骰子(CBETA 按大藏经补编原书有注解条目但此页缺相对应之注标故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沙门」(Samano)这里是指觉悟四果道者 原文Papanca有虚妄障碍等意这里特別指爱(Tanha)见(Ditthi)慢(Mano)而言 「法住」(Dharmattha)乃依法而行安住于奉之意亦可译为「奉法」 「卤莾」(Sahasa)含有急躁草率独断之意这里是说受贪嗔痴及怖畏所影响的不正确观念 「由身」(Kayena)原注释为「由名身」(Namakayena)巴利文中分五蕴为二类名身(Namakaya)即名蕴——仅指受想行识四蕴而言色身(Rupakaya)仅指色蕴而言故「身见法」即心见法——内自证于法不由他悟——之意 「长老」(Thera)本为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尊称但实重于久修实证否则徒有长老的空名而已 指四谛 指四果四向及湼槃 指一切戒律 特別指调伏眼耳鼻舌身五根说的 下二颂连贯 知戒知定知慧 下二颂连贯 内界和外界 下二颂连贯 「戒律」指別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及资具依止戒「行」指十二支头陀(Dhutanga)行 多学三藏(Tipitaka) 原文 vivicca-sayanena 直译「以独卧」 原文 vissasam apadi 是结合的句子即等于 vissasamma apadi 直译为「莫生信赖」各英译本多作「莫生满足想」 「四句」——苦(dukkha)苦集(dukkhasamudaya)苦灭(dukkhanirodha)苦灭道(dukkhanirodha gamini Patipaka)古译简称「苦集灭道」 指湼槃 指佛陀佛具五眼——肉眼(mamsa-cakkhu)天眼(dibbacakkhu)慧眼(panna-cakkhu)佛眼(buddha-cakkhu)一切智眼(samanta-cakkhu) 喻贪嗔痴等 锡兰和尚有时开会议论重大事情常以此颂为呼喊的口号 如来仅为说示其道路而已 一切存在的东西 「瑜伽」(yoga)即定 「善逝」(Sugato)即佛陀 不知何处何时及怎样死的危险 指前颂的意义 此二颂都是从譬喻而显义的 常见(sassata-ditthi)与断见(Ucche da-ditthi) 指十二处(dvadasayatana)——眼 指欢喜欲(nandirago) 指漏尽者——阿罗汉 「虎第五」(veyyagghapancamam)即等于「疑第五」(vicikicchapancamam)因为在五盖(Pancanivarana)的次第中疑盖(vicikicchanivarana)是属于第五的五盖为贪欲(kamacchanba)嗔恚(vyapada)惛沉睡眠(thina-middha)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a) 「乔达摩」(Gotama)即佛陀 即观发毛爪齿等三十二分身 「财」指信慧等七财 「雪山」(Himavanto)即喜马拉雅山 下二颂连贯 「孤沙」(Kuso)香草的名字 「信度(Sindhu)骏马」即印度河地方所产的骏马 「憍罗」(Kunjara)象名 指湼槃 「财护」(Dhanapala) 象在發欲之期从它的颞颥分泌出一种臭液这时它的性情最难调制 故事说明此象如何思念它的象母意思是说我人应该孝顺父母 指生死轮回 「毘罗那」(Birana)草名 爱欲有三重欲爱(Kamatanha)有爱(Bhavatanha——与常见有关之爱)非有爱(Vibhavatanha——与断见有关之爱)如是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爱及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爱合为十二欲爱十二有爱十二非有爱十二合为三十六 从六根门生 涅槃 离俗家而出家 出家复还俗 证湼槃 此颂保留法舫法师原译 指贪著过去未来及现在的五蕴 指阿罗汉 此后再没有生死轮回了 此二句原文 Niruttipadakovido 直译为「通达词与他句」即指四无碍解(Catupaisambhida)——义(Attha)法(Dhamma)词(Nirutti)辩说(Patibhana)(知字聚次第一句当指辩说无碍) 这是佛陀成道之后从菩提场去鹿野苑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一位异教的修道者——优波迦(Upaka)问佛陀道『你从谁而出家谁是你的师父你信什么宗教』于是佛陀答以此颂 「舟」喻身体「水」喻身中的念头 「五种断」指断除五下分结(Panca orambhagiyasamyojanani)即欲界贪(Kamarago)嗔(Vyapado)身见(Sakkayaditthi)戒禁取(Silabhataparamaso)疑(Vicikiccha) 「五种弃」指弃舍五上分结(Panca uddhambhagiyasamyojanani)即色界贪(Ruparaga)无色界贪(Aruparaga)掉举(Uddhacca)慢(mana)无明(Avijja) 「五种修」指勤修五根──信 「五著」指贪 「瀑流」(Ogho)有四──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 「屏处」(Sunna-agara)即空闲处或静处 跋悉迦(Vassika)是名花据说此花之香胜于诸花 这里所说的婆罗门(Brahmana)是指断惑证真的人和通常所讲的婆罗门意义不同读本品颂文可知 生命的要素 止与观二法 「彼岸」为内六处(Ajjhattikani cha ayatanani)——眼耳鼻舌身意「此岸」为外六处(Bahirani cha ayatanani)——色声香味触法不著我与我所故说彼无内外六处 原文 dara 亦可译作「怖畏」 这里是指印度的婆罗门教徒 指四谛 「幸福」(Sukhi)锡兰版本作 Suci则应译为「清净」 在印度有些异教徒用鹿皮作坐具或作衣穿 「粪扫衣」(Pansukula civara)是出家人把人家丢掉的碎布检来洗乾净后把它联缀起来作袈裟穿的 原文 Bhovadi 为 bho+vadi译为「说菩」因为印度的婆罗门教徒谈话之时称呼对方为「菩—— Bho」(喂)但这是他们一个特別尊称的字 本颂都是从马的各种束缚的譬喻说的「皮带」喻嗔恚「韁」喻爱欲「绳」喻六十二邪见「所属」(马勒等)喻潜伏的习性(Anusaya)(旧译作「随眠」有七种——欲贪随眠有贪随眠嗔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无明随眠)「障碍」喻无明 指贪欲等烦恼 克服五蕴不使再生之意 「前」是过去「后」是未来「中间」是现在 原文 Usabha 译为牡牛或牛王但这个称呼含有特殊的意义是指一个强而超群无畏的人 克服烦恼魔蕴魔和死魔故名「胜利者」 印度人迷信他们于恒河洗浴即可消除罪业但这里是说他的心中没有垢秽之意
[A1] 采【CB】釆【补编】
[A2] 𤚲【CB】搆【补编】
[A3] 已【CB】巳【补编】
[A4] 已【CB】巳【补编】
[A5] [-]【CB】【补编】
[A6] 己【CB】已【补编】
[A7] 已【CB】己【补编】
[A8] 已【CB】巳【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南传法句经
关闭
南传法句经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