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摄义论

分別摄心品第一

无上正等正觉者 及诸正法最上僧 归命敬礼我当说 阿毗达摩摄义论
说此对法义 胜义有四种 心及心所色 湼槃摄一切

论曰此中先说心法彼有四种谓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及出世间心

此中云何为欲界心谓喜受俱行邪见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喜受俱行非邪见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邪见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如是八种名为欲界贪俱行心

忧受俱行嗔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如是二种名为嗔俱行心

舍受俱行犹豫相应者一舍受俱行掉举相应者一如是二种名为痴俱行心

颂曰

八种贪为根 及嗔根二种 愚痴根有二 是为恶十二

论曰舍受俱行眼识如是耳识鼻识舌识及苦受俱行身识舍受俱行等寻求心及舍受俱行等贯彻心如是七种名为不善异熟心

舍受俱行眼识如是耳识鼻识舌识及乐受俱行身识舍受俱行等寻求心喜受俱行等贯彻心及舍受俱行等贯彻心如是八种名为无因善异熟心

舍受俱行五根门能引發心如是意门能引發心喜受俱行阿罗汉笑心如是三种亦名无因业心如是已说总为十八不具因心

颂曰

不善异熟七 善异熟八种 业心有三种 斯十八无因
离不善无因 是即名为善 心有五十九 或为九十一

论曰喜受俱行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喜受俱行智不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非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如是八种名为欲界善心

喜受俱行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喜受俱行智不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智不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如是八种名为欲界有因异熟心

喜受俱行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喜受俱行智不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智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舍受俱行智不相应无疑非他教者一有疑及他教者一如是八种名为欲界具因业心

如是一切即是二十四种欲界具因善心异熟心及业心颂曰

依受智行別 数有二十四 在欲界具因 善异熟及业
欲异熟二三 二十善不善 及业有十一 共有五十四

论曰心一境性相应初静虑善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二静虑善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三静虑善心心一境性相应第四静虑善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五静虑善心此五名为色界善心

心一境性相应初静虑异熟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二静虑异熟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三静虑异熟心心一境性相应第四静虑异熟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五静虑异熟心此五名为色界异熟心

心一境性相应初静虑业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二静虑业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三静虑业心心一境性相应第四静虑业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五静虑业心此五名为色界业心

如是一切共十五种名为色界善心异熟心及业心颂曰

由静虑有五 色界心差別 善异熟业故 总有十五种

论曰空无边处善心识无边处善心无所有处善心及非想非非想处善心此诸心名为无色界善心

空无边处异熟心识无边处异熟心无所有处异熟心及非想非非想处异熟心此四名为无色界异熟心

空无边处业心识无边处业心无所有处业心及非想非非想处业心此四名为无色界业心

如是一切共十二种是为无色界善心异熟心业心颂曰

四种无色心 所缘差別故 由善异熟业 更立十二种

预流道心一来道心不还道心及阿罗汉道心此四名为出世善心

预流果心一来果心不还果心及阿罗汉果心此四名为出世异熟心

如是共八种为出世善心异熟心

颂曰

出世四善心 由于四道別 异熟心彼果 是八种无上
恶心唯十二 善心二十一 三十六异熟 业心有二十
十二无色心 出世有八种 如此应知心 总有八十九
若再广分別 一百二十一

论曰云何八十九种心而成一百二十一谓寻心一境性相应初静虑预流道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二静虑预流道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三静虑预流道心心一境性相应第四静虑预流道心心一境性相应第五静虑预流道心此五种名为预流道如是一来道心不还道心及阿罗汉道心共有二十心如此如是其果心亦尔则出世心有四十种

颂曰

一一禅道果 分別各有五 谓此无上心 共有四十种
应知如色界 初静虑等中 出世道亦尔 及无色第五
故初静虑等 一一静虑末 各说十一种 共有二十三
善心三十七 五十二异熟 是故一切心 一百三十一

阿毗达摩摄义论分別摄心品第一竟

分別摄心所品第二

同一生灭故 及一所缘事 心相应心所 法数五十二

论曰此复云何心一境性命根及作意此七心所徧一切心

胜解精进及欲此六心所名为別境如是十三心所应知通一切心

无惭无愧掉举恶作惛沉睡眠如是十四名不善心所

不贪不嗔平等性身寂静心寂静身轻安心轻安身柔软心柔软身堪任心堪任身熟练心熟练身正直心正直如是十九名善心所

正语正行及正命如是三种名为远离

名曰无量若俱慧根应知诸善心所共有二十五

如是颂曰

十三徧心所 不善有十四 善有二十五 故说五十二
彼心相应法 随应而相应 如实一一摄 此事后当说
七一切相应 如次成別境 十四唯不善 善唯在善心

论曰云何如是谓一切心悉皆相同且初七心所可于一切心中有亦得于余八十九种心中生起

次別境中且初寻者除欲界二种五识心外唯于余十一心中及初静虑心中生起是故得于五十五心中生起伺者亦唯于彼十一及第二静虑心如是可得于六十六心中生起胜解者除二种五识及疑于余心中生起精进者除五根门及二种五识及等寻求等贯彻于余心中生起喜者除苦受相应舍受相应者身识及第四静虑于余心中生起欲者除无因及痴于余心中生起

彼诸心生起如其次第颂曰

六六与五五 十一并十六 七十及二十 如次唯別境
五五与六六 七八及七三 五一并六九 与各別境俱

论曰于不善中且说痴无惭无愧及掉举四者不善体故可于余十二不善心中生贪于八心中生谓即唯于贪相应心中生邪见于四种邪见相应心中生慢于四种邪见相应心中生嫉妒及恶作于二类心中生昏沉睡眠生于五种有疑有他教心中唯疑得于疑相应心中生

颂曰

四于诸不善 三种在贪根 四种在嗔根 二于有疑教
疑唯在疑心 此十四唯于 十二不善心 相应有五类

论曰于善心所中且初十九心所是善体故于彼一切十九善心中而得生起且禁戒等三及所得果一切亦皆生于出世心中然于世间唯在欲界善心遇缘可別別生其无量者除第五静虑唯于余十二色界心善欲善心及有因欲界业心之二十八心中生若遇缘者则別別生起有说于舍相应心中无有悲喜慧者唯于十二种智相应欲界心及三十五种大果出世心生如是有四十七心而得相应

颂曰

一十九种法 生于五十九 三于十六心 二十八中二
般若应当知 四十七种中 善唯于诸善 相应如是四
嫉妒与恶作 禁戒悲喜意 別別遇时起 昏沉睡眠俱
所余诸心所 依处如上说 今依彼次第 分別彼所摄
出世三十六 上界三十五 于欲界善中 亦得三十八
二十七不善 十二在无因 由于何因缘 有此五种摄

论曰此云何耶谓出世八种心中于第一静虑心中有徧行別境十三心所及除无量余二十三善心所是故摄有三十六法于第二静虑心中除寻于第三静虑心中余寻伺于第四静虑心中除寻于第五静虑心中唯舍相应如是一切心所于八种出世心中由五静虑別故摄为五种

颂曰

三十六与三十五 三十四种应如次 如是二种三十二 建立五种出世心

论曰上二界中于初静虑三种心中有徧行別境十三心所及除三业余二十二种善心所是故总摄三十五法如是应知悲喜于此各別而起如是第二静虑心中除寻第三静虑中除寻伺第四静虑心中除寻其第五静虑十五心中无有无量依此道理于上界二十七心中由五静虑別故所摄有五种

颂曰

三十五与三十四 三十三种应如次 三十二及三十二 如是五类在上界

论曰于欲界善趣诸善心中其初二种有三十八法相应谓十三徧行別境心所及二十五善心所其无量戒三种于此各別而起如是于次二中除智于第三二中有智相应而除喜受于第四二中除智与喜此唯如是相摄其于业行四种二类中所摄如前唯少三戒如是于异熟心除无量及戒摄余一切是故由二別故于欲界二十四种善心中摄为十二种

颂曰

于欲界有因 善异熟业中 善心三十八 二种三十七
及三十六种 次业三十五 二种三十四 及三十三种
异熟三十三 二种三十二 及三十一种 业及上界中
无有远离戒 于出世无上 亦无有无量 欲界异熟中
无有此二类 出世上界中 由静虑无量 而或有不同
于下欲界中 戒及智与喜 有时或相应

论曰于不善根本贪中摄十九法谓初于无疑无他教中有徧行十三心所及共不善四如是十七并贪邪见于第二无疑无他教中所摄如前唯贪意別故其于第三亦复如是唯应除喜有贪及邪见故有十八种如是第四亦尔唯贪意別故其第五嗔相应无疑无他教心中摄二十法谓嗔及恶作四然唯除善此嫉恶作于此各別而起其于五种有疑及他教心中亦复如是其所別者增昏沉睡眠而已

除欲及喜余十一徧行并四共不善如是十五法与掉举俱生而起又于疑俱生心中除胜解唯疑俱生是故如前得十五法如是一切于十二种不善心中各摄七类各別生起其数相同故

颂曰

不善心中有七种 十九十八与二十 二十一种又二十 二十二类并十五
共不善有四 及徧行十种 如是十四类 谓是不善俱

论曰诸无因心中其笑心者先除欲唯摄十二徧行法如是于令起心除欲及喜于乐等贯彻心中除欲及精进于意界三种无因及结生二心中除欲及精进于二种五识中除诸別境唯摄彼所余如是一切于十八种无因心中由计算故相摄有四种

颂曰

十二及十一 十种又七种 此四类生于 十八非因心
于诸非因心 各可有七种 如是所解释 此摄三十三
如是已了知 摄心相应类 如前之所说 知心之自性

阿毗达摩摄义论分別摄心所品第二竟

分別摄类別品第三

心与心所法 法尔所相应 摄数五十三 如次彼等现
从受及其因 所用与根门 所缘所依事 心生由此摄

论曰且初摄受者有其三种谓苦与乐非苦非乐又分乐如是差別则有五种

其与乐受相应者唯一善异熟身识如是苦受相应者唯不善异熟喜受相应之心有四贪根欲界十二善乐受相应等贯彻心及笑二者如是为欲界十八心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有四十四心及上界出世心总有六十二种忧受相应唯有二嗔心所余一切唯舍受相应者有五十五

颂曰

乐与苦及舍 是谓三种受 应知由喜忧 差別成五种
乐苦各有一 忧则有二种 喜于六十二 五十五为舍

论曰次因所摄者因者谓有食嗔痴及不贪不嗔不痴六种

由五根门转二种五识等寻求心等贯彻令起心笑心別故是谓十八种无因心所余一切七十一心唯是有因

愚痴心虽有二种然唯一因其所余十种不善心及智不相应欲界十二善心如此二十二心谓是俱二因心十二智相应欲界善心及上界出世三十五心如是四十七心谓是俱三因心

颂曰

贪嗔及愚痴 是三不善因 无贪无嗔痴 则名善无记
无因十八心 二心唯一因 二心二十二 应知四十七
具有三种因

论曰三作用所摄者作用谓有结生有分能引發等寻求等贯彻令生起势用反缘死心別故有十四种结生有分能引發应知依五识处等別故彼等差別成十种

二种舍受俱行等贯彻心及八种大异熟心九种色无色异熟心如是十九心名为结生有分及死亡作用有二心为能引發作用其次见及等寻求亦复如是有三心为等贯彻作用意门唯有能引發作用五根门唯有令生起作用除二种引發其善不善果业诸心五十五种是势用心作用八种大异熟及三种等贯彻如是十一是反缘作用

于彼等中二种舍受俱行等贯彻由结生有分死亡反缘等贯彻別故是谓五种作用其八大异熟心有四作用谓结生有分死心反缘上界九种异熟心有三种作用谓结生有分死心喜受俱行等贯彻心有二种作用谓等贯彻及反缘如是令生起心有二作用谓令起与能引發所余诸心有一作用谓势用心三种意界及二种五识如其自性各有一种作用

颂曰

所谓结生等 十四作用別 十种由处异 心生如是说
六十八及二 九八二如次 一二三四五 即显作用处

论曰四根门所摄者门谓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六种

此中眼即眼门耳等即耳门然唯有分说明意门

五根门能引發者谓由眼识等寻求等贯彻令生起欲界势用反缘差別故有四十六心如次从眼门生如是由耳识等五根门引發亦各有四十六心从耳门等生又于五门以欲界故应知有五十四心

于意门中由意门引發有五十五心反缘別故有六十七心由结生有分死亡別故各有十九心唯离根转

于彼等中唯有二种五识并上界出世势用等三十六心如其次第从一门生惟三意界从五根门生乐受相应等贯彻令生起欲界势用从六根门生舍受俱行等贯彻及大异熟心从六根门生或离根门而生上界异熟唯离根门

颂曰

心由一门生 五门及六门 远离于六门 及远离一切
三十六及三 三十一如次 十种并六种 五种所显示

论曰五所缘所摄者所缘有六种谓所缘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及所缘法

唯色是所缘色如是唯声等是所缘声等净色微细色心所涅槃及诸假立如是六种摄所缘法

色者唯是眼根门所生为一切心所缘此唯是现在如是声等唯是耳门所生诸心所缘此等亦是现在但意门所生心可缘六种境或现在或过去或未来及或非时随其所应皆得所缘其离根门者所谓结生有分死亡心亦缘六种境应知此所缘可能常有若六门所取者通于过现或是假设以业或业相及所趣相为所缘

于彼等中眼识等唯有色等一种境是其所缘意界等三色等五种是其所缘其所余者谓欲界异熟及笑心如是一切亦唯欲界是其所缘唯有不善及欲界非智相应势用心除出世法缘一切所缘智相应欲界善及第五静虑及神通善心除阿罗汉道所余一切是其所缘智相应欲界业心及其业通心令生起心如是一切以一切法为其所缘于无色中第二第四如次以第一第三为其所缘所余上界心以一切假立为所缘出世间心以涅槃为其所缘

颂曰

二十五从下 六心从上界 二十一假立 八缘涅槃境
除出世二十 五离圣道果 及六从一切 如是摄七类

论曰六所依事所摄者事者有六种谓眼心依处于欲界中有此一切于色界中无鼻于无色界一切不显现

次五识界如其次第谓其各別依五净事而转所谓五根门引發等寻求心依意界及肉团心转所余意识界及等贯彻心大异熟心二种嗔恚心初道心笑心及色界诸心谓皆依肉团心而转所余善不善及业心出世间心或有所依或无所依无色界异熟不依肉团心转

颂曰

欲界依六事 色心依三事 应知无色界 各自依一界
四十三依止 四十二得生 依止无依止 无色无依止

阿毗达摩摄义论分別摄类別品第三竟

分別摄毗提品第四

如是心生起 如前已略摄 由地人异故 以次分前后
所谓摄转变 转变在结生 依诸力能故 我略作解说

论曰于摄毗提中应知有六六法谓六所依事六根门六所缘六识六毗提六现境

离毗提者谓业业相及所趣相三者

此中所依事根门及所缘如前已说

六种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

六毗提者谓眼门毗提耳门毗提鼻门毗提舌门毗提身门毗提以门別故或眼识毗提耳识毗提鼻识毗提舌识毗提身识毗提及意识毗提以识別故根门转故如其所应心得转起

于五根门境有极粗大粗大微细极微细境然于意门境有分明及不分明应知六种境界现前

云何如是谓一刹那心有生灭三刹那故住于色法有十七刹那心于五根门五种所缘来现前住或经一刹那心或经多刹那心是故若所缘色经一刹那心来现眼前从此彼有分心波动二次有分心之流停止转向彼所缘色生五根门引發心生已即灭从此无间而生能见彼色眼识次等寻求等寻求心次等贯彻等贯彻心次令起令起心如其次第生已而灭从此于欲界二十九种势用心中随得一缘即动七次随其势力有二次返缘心如实现前从此仍堕有分

由如是故生十四毗提心二波动有分心及过去一刹那心是则足成十七刹那心从此彼生即灭此所缘者谓是极粗大境界若所缘迟至不能生返缘心者名粗大境如是于势用心即堕入有分故无返缘心生若所缘仍迟至不能生势用心者名曰微细境其势用心既不生则令起心亦未能生起即沉没者是名极微细境此虽有分心无有心毗提生此于眼门如是于耳门等亦尔于一切处于五根门有四级心转谓反缘势用令起无用如其所应知所缘境界亦有四种

颂曰

毗提心有七 心生十四种 如次依五门 总说五十四

论曰于意根门若所缘境分明来现前者从此则有分心动次生意门能引發心势用心反缘心成就现前从此堕入有分若非分明境于势用心位便堕入有分位不生反缘心

颂曰

毗提心有二 心生说有十 若要广分別 欲界四十一

论曰根本静虑势用心中所缘无有分明不分明別反缘心亦不生起于八种智相应欲界势用心中随于一种有初业近分随顺种姓心依次生起或三或四刹那生已无间即灭如其所应于其第四或第五刹那随其所愿于上界出世间二十六心中证得一种势用心退至根本静虑毗提此从静虑末仍沉没于有分位

若势用心喜受俱行如是无间所证静虑亦可喜受俱行若势用心舍受俱行如是无间所证静虑亦可舍受俱行复次善势用无间所证静虑及下三果亦复是善业势用无间所证亦尔是名阿罗汉果

颂曰

三十二种善功德 此后舍受十二种 复有八种乐受业 应知证得六种舍
诸凡夫有学 欲界三善因 阿罗汉证得 从三因善行

如是名为意门毗提心转道理

于此一切若不可意境是不善异熟有五识等寻求等贯彻及反缘心若可意境即善异熟若极可意境其等寻求与反缘心有喜受俱行彼亦如是谓喜受俱行业势用末其反缘心亦喜受俱行舍受俱行业势用末彼亦舍受俱行

忧受俱行势用心终以舍受俱行故堕入反缘心及有分心是故其于忧受俱行终位若得喜受相应结生心则不生反缘心于是生舍受俱行等贯彻心缘欲界中随于所缘彼于过去曾所习者有诸余师作如是说即于彼后堕入有分如是唯于欲界势用心及欲界有情及于欲界所摄所缘有反缘心

颂曰

于欲界势用 有情及所缘 分明与粗显 得起彼事心

论曰诸势用心于欲界势用毗提欲界毗提动七次或六次若昏弱位若命终等时惟动五次有作是说世尊现双神变时极迅速故其势用心可有四刹那或五刹那初修行人证第一静虑上界势用及神通势用恒唯动一刹那从此堕入有分四种道心生起唯有一刹那此从其证果心如其次第生二三刹那从此堕入有分于证灭尽定时其第四静虑及无色界势用动二次已即证灭定若出定时如其次第或得不还果或阿罗汉果其势用心起一次已堕入有分如是于一切三摩钵底毗提心中犹如有分流其毗提心无有间断是故势用多亦可得

颂曰

下界有七次 神通道有一 应知于余处 势用心有多

论曰于此其具二因及不具因者不得业势用心及证静虑势用心如是虽生善趣亦不得智相应异熟心若在恶趣其智不相应大异熟心亦不可得

于具三因者中其漏尽者不得善不善势用心如是有学凡夫业势用心亦不能得诸有学者不得邪见相应或疑相应势用心诸不还者无有嗔忿势用出世间势用如其次第唯圣者生起

颂曰

无学四十四 五十六有学 余者五十四 如是说具因

论曰欲界地中此一切心毗提如次而得色界地中唯除嗔恚及反缘心无色界地中除初道心色界心及下下无色心于一切处若离彼彼净色者则不能得此此根门毗提心无想有情无有一切心

颂曰

欲毗提八十 六四色如次 如是在无色 可得四十二

论曰如是由六根门诸心得转现堕入有分相续不断乃至命存无间而转

阿毗达摩摄义论分別摄毗提品第四

分別摄离毘提品第五

如是前已说 此毘提心转 现前摄结生 是事今当说

论曰有四种地四种结生四种业四种死应知此四各又有四摄离毘提

四种地者谓恶趣地欲界善趣地色界地无色界地

此中地狱傍生饿鬼阿修罗名为四种恶趣

人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史陀天乐变化天及他化自在天是名欲界七种善趣地此十一种唯名欲界地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谓初静虑地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是第二静虑地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是第三静虑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及净居天是第四静虑地净居天有五种谓无热天无烦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是名色为界十六种天

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是四种名为无色界地

颂曰

凡夫不可得 生诸净居天 预流及一来 斯人亦不得
圣者皆不生 恶趣诸地中 圣者非圣者 得生余诸处

论曰四种结生者谓恶趣结生欲界善趣结生色界结生及无色界结生

不善异熟舍受相应等贯彻心于恶趣中初刹那结生已从此即成有分直致死位方断此谓恶趣结生者

其善异熟舍受相应等彻贯心唯于善趣人中生育等及地居神劣阿素罗有结生有分及死心转其八大异熟亦于欲界善趣转现结生有分死亡此谓欲界九种结生此九及前一名曰欲界结生

于彼等中四种恶趣人及恶阿修罗寿量无决定四大王众天寿量为天寿五百年合人寿为九百万年从此四倍计算是三十三天寿量此四倍夜摩此四倍睹史陀此四倍化乐天此四倍他化自在天

颂曰

此人间寿量 岁九十二亿 一千六百万 是彼天人寿

论曰第一静虑异熟于第一静虑中转起结生有分死心如是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异熟于第二静虑地中第四静虑于第三静虑地中第五静虑于第四静虑地中(结生)无想有情唯于色界结生如是从此而住唯于死时色转起已而即灭亡此为色界结生

于彼等中其梵众天寿量为一刼三分之一梵辅天半刦大梵天一刼少光天二刦无量光天四刼极光天八刼少净天十六刼无量净天三十二刼徧净天六十四刼广果天及无想天五百刼无热天千刼无烦天二千刼善见天四千刼善现天八千刼色究竟天一万二千刼

第一无色异熟等如其次第于第一无色等地中转起结生有分死心此四名为无色结生

于彼等中空无边处天寿量为二万刼识无边处天为四万刼无所有处天为六万刼非想非非想处天为八万四千刦颂曰

结生并有公 及后死心位 唯于一生(命)中 同境同性相

论曰业有四种者由作用別故有生业有住业扰乱业及杀生业由所受果別故有重业死前造业数数所造业及已作业由成熟时別故有现受业后受业后后受业及非受业由受果地別故有不善趣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及无色界善业

不善业有三种谓身业语业意业以业门別故

此复云何谓由于身门身表多时所作杀生不语取及欲邪行是名身业

由于语门语表多时所作妄语两舌恶口及绮语是名语业

唯于意识由他所表多时所作贪嗔邪见是名意业

于彼等中其杀生恶口及嗔由嗔根所生欲邪行绮语及邪见从贪根生余四从二根生此诸不善由心生故有十二种

欲界善业依于身门有身业转依于语门有语业转及依于意门有意业转如是由业门別故而有三种施戒修別亦复如是此依心生所成八种又十种者谓施修尊敬作事回向随喜听法说法正直见此二十种唯名欲界业

色果善业唯是意义彼即摄修证由静虑支別故成五种无色善业亦尔即是意业亦唯摄修证以所缘別故有四种除掉举外此中所余诸不善业于恶趣中而得结生于现生中十二不善业于欲界中随堕何处皆可现起七种不善异熟色界如其所应生起异熟

欲界善业亦唯在欲界善趣结生如是于现生中生大异熟由不具因于欲界中随于何处生八善异熟于色界中如其所应生起异熟

具三因胜善业者亦复如是唯与具三因结生于现生中有十六种异熟现起复次具三因劣业及具二因胜业此二与其二因善业结生并于现在生中生十二异熟除具三因其具二因劣业者唯与无因善者结生于现生中唯生无因异熟

颂曰

无疑非他教 不能生异熟 有疑及他教 有疑及他教
亦不生异熟 无疑非他教 此是异师说 如是依次第
彼异熟十二 十种及八种 如前已宣说 我今随力说

论曰色界善者修习下品第一静虑已生梵众天若修习中品则生梵辅天若上品修习则生大梵天如是修习下品第二第三静虑则生少光天修习中品则生无量光天修习上品则生极光净天修习下品第四静虑则生少净天中品修习已则生无量净天上品修习则生徧净天修习第五静虑生广果天如是修习于彼离想则生无想天阿那含人唯生净居天中

修习无色界善如其次第生无色界

颂曰

此二界善业 依彼地决定 引生同异熟 结生与现行

论曰死有四种者谓由寿尽故死由业尽故死由俱尽故死及由业坏故死

如是死者于其死时由业力故六根门中随于其一有心现前由过去生现起此业而得结生次或现起过去彼作业时所成色等业相及造作业相及其作具次或现起无间将受生有所受苦及应受乐之所趣相此后即住于如是境相心恒相续数数而转依其已成熟业有染有净或随顺所趣应得后有唯此业能生后有可于六门现前而转

若彼死者正在死时谓即在其毘提心终位或在有分心尽时而死其死心生已还灭即是最后生有于彼灭后无间结生意识现起而住起始执取彼所缘境如其所应或有所依或无所依由无明随眠缠缚及爱随眠为其根本行故而得生起由相应故而有执取是俱生依处由结续前有及结合后有故是名结心意即此现生住于后有

于正在死时死心毘提由心微弱故其势用唯五刹那是故当其死心现前时若所缘境确实来现其前者则结生心有分心亦即获得所缘现前以是现前已若在欲界结生由六根门取得业相或取所趣相属于现在或过去所缘但所缘业唯是过去及为意根所取如是一切所缘法唯属下界

色界结生心唯以假立业相为所缘如是无色界结生以上界或以假立业相随其所应而为所缘无想有情唯于命九色结生而住是故彼等名色结生者其无色者名无色结生者所余名色无色结生者

颂曰

无色界灭已 除生下无色 结生上或等 欲界具三因
色界有情死 不生无因类 诸欲三因者 依业生三界
欲界他有情 唯生于欲界

论曰如是已取结生者于其结生心灭从彼无间其心直缘彼所缘境乃至毘提心未生起时此有分心相续不断犹如河流乃至死心生位此相续业以是有之分故名曰有分乃至最后以死缘故死心生已则灭从此即再取结生如是次第犹如车轮展转流转

颂曰

结生及有分 毘提并死心 如是至后有 再结生有分
如是此即是 心相续转变
如是择灭了无常 智者得入涅槃路 最善断除爱缠缚 具戒人证恒寂静

阿毘达摩摄义论分別摄离毘提品第五竟

分別色品第六

如是前已说 心及心所法 自性用分別 今当说色法
性及类作用 聚集并形相 如是此五种 略摄诸色法

论曰有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此二种色总摄十一种

云何尔耶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名大种色眼耳鼻舌身名为净色色声香味及除水界所余大种触名为境色女男根名为性色心所依处名为肉团心色命根名为命色段食名为食色如是十八种色总摄有性色有相色所生色变异色及定色

空界谓断色身表语表谓表色轻色柔轻色适宜行色及二表色谓殊胜色相续老无常谓相色此中生色谓缘生相续如是此十一种色各各自性別故得成二十八种

颂曰

大种净及境 性与肉团心 由命根及食 此有十八种
断色及表色 及变异相色 此十非所生 共有二十八

论曰此一切色依一门分別者谓是非因有缘有漏有为世间欲界非有所缘非可断多门分別者谓内外等

此复云何所谓内色者谓五种净色別者为外色净色与肉团心谓六种所依色其余为非所依色净色表色谓七种根门色所余非根门色净色性根命根谓八种为根色余者为非根色净色境谓是十二种色粗色近色有对色所余为微细色远色无对色业所生色谓有执受色余者为非有执受色色处名有见色所余为无见色眼等二种取境非合鼻等三者合故取境如是五种名境界色所余为非境界色食色及四大种如是八种谓无差別色所余为差別色

颂曰

斯二十八种 智者应依次 由内等別故 如此而分別

论曰有四种等起色谓业气候及食物所等起故

欲界及色界所作善不善二十五种业名等起色业于内相续取结生时刹那刹那令等起故

除无色异熟及二种五识有七十五种心名等起色心于取第一有分时令等起故其静虑势用心能加强威仪安立欲界势用心及神通能等起表色其十三种喜相应势用心亦能生笑

所谓冷热气候者即火界热性是等起色气候如其所应能等起内外色故

食物及所谓滋养物谓是等起色食至内消化已能等起而住故

其肉心及诸根色唯从业生二种表色唯从心生声音从心气生轻等三色从气候心及食物生非离色及空界色从四种生四相色非从他生

颂曰

十八与十五 十三及十二 从业心气食 如次第生起
即彼色自性 自始具生等 是故四种相 不从他所生

论曰诸色有二十一聚同生同减同所依同住

命根与八不可分离色是名命根九色聚此若与眼俱即名眼十色聚如是与耳等俱则名耳等十色聚鼻十色聚舌十色聚身十色聚女性十色聚男性十色聚及心依处十色聚如次相应由八不可分离色与命根色俱是谓命根九色聚此九种谓是业等起色聚

心等起色聚有六种谓不可分离八种净色若此与身表俱有是谓身表九色聚若与语表声俱有是谓语表十色聚与轻等俱有则有轻等十一聚身表轻等十二色聚语表声轻等有十三种色聚

净八色聚声九色聚轻等十一及声轻等十二色聚此四种色聚由气候等起

净八色及轻等十一此二种色聚由食物等起

又净八色聚及声九色聚此二种色聚由气候等起亦由外得一切所余唯得内色聚

颂曰

业心食气候 如次而等起 九六四及二 成二十一聚
空色谓类界 相是类自性 智者说空相 非属此色聚

论曰此一切色如其所应于欲界中皆得现起谓于结生时若湿生类及化生类极多可得眼心依处七种十色聚有时化生不得眼性根等十色聚由此应知彼所缺聚初受胎有情可得身心依处五种十色聚有时亦或不得性色聚从此以后在其现生时眼等十聚少分少分渐得生长

如是初取结生时为业等起色第二刹那为心等起色其取住时由气候等起其取增长时由食物等起于欲界中由此四种等起色聚相续而转乃至命终犹如灯燄亦如河流

其于死时从十七刹那死心最后住止时已无业等起色生起前此已生业所生色唯与死心同时生灭从此其心所生及食物所生色亦灭从此以后彼气候等起色展转相续乃至尸尸存在

颂曰

如是死灭已 随处而再生 于取结生时 彼色即转现

论曰于色界中不可得鼻性根各十色聚及食所生色聚是故彼于结生时可得眼依处三者各十色聚及命九色聚如是四种由业等起于现住位可得由心气候等起无想有情无有眼心依处声其心所生一切色亦尔是故彼等于结生时唯有命根九色聚于现住位除声有余气候等起色如是欲及色无想三处中应知有二种色转现谓结生现住別故

颂曰

欲界二十八 二十三色界 十七无想天 无色无所有
初结生不得 声表老及死 其于现住位 无何而不得

论曰言涅槃者谓是出世由四种道智所应证得是道是所缘境槃者谓爱欲(涅者谓出离)出离爱欲故名涅槃依其自性分別唯有一种二种者谓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如是由行相別故有空无相无愿三种涅槃

颂曰

大仙解脱爱 无灭无穷极 无为而无上 是说为涅槃
如是心心所 色法与涅槃 是胜利谛故 如来说四种

阿毘达摩摄义论分別色品第六竟

分別摄集法品第七

七十二法种 谓有实事相 彼等心相应 性结我今说

论曰应知摄集法有四种谓摄不善法摄和集法摄觉支法及摄一切法

此复云何初摄不善法者有四漏谓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

次有四瀑流谓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及无明瀑流

次有四轭谓欲轭有轭见轭及无明轭

复次有四系缚谓贪身系缚嗔生系缚戒禁取身系缚及见取身系缚

复次有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见取

复次有六盖谓贪欲盖嗔恚盖睡眠恶作盖掉举散乱盖疑盖及无明盖

复次有七随眠谓欲贪随眠有贪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疑随眠及无明随眠

复次契经中说有十结谓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嗔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及无明结

复次对法中说有十结谓欲贪结贪有结嗔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嫉结悭结及无明结

复次有十烦恼谓贪昏沉掉举无惭无愧

此所说漏等中欲漏有漏谓即是爱有彼境界如是戒禁取执此是实及执有我故说邪见唯由此转

颂曰

所说漏瀑流 四轭及系缚 实事各有三 取一盖有九
烦恼十应知 九种摄要法

论曰摄和集法者有六因谓贪无贪无嗔无痴

复次静虑支有七谓寻心一境性

道支有十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维邪精进邪定

有二十二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力有九种谓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惭力无愧力

有四增上谓欲增上心增上精进增上慧增上

有四食谓段食第一触食第二思食第三识食第四

于此根中其未知当知根即是预流道智具知根是阿罗汉果智中间六智谓所余根命根有二色无色別故

于五识中诸静虑支不可得于非精进中诸力不可得于无因中诸道支不可得如是于疑心中心一境性修道根力皆不可得唯于具二因或三因势用心中随所依力有一增上可得

颂曰

因六禅支五 道支有九事 十六即根事 力有九种法
增上说四事 如是食亦尔 此七摄和集 善等得圆满

论曰摄菩提分者谓有四念处循身观念处循受观念处循心观念处循法观念处

有四正断谓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有四神足谓欲神足心神足精进神足慧神足

有五根谓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有五力谓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有七觉支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三摩地觉支舍觉支

有八正道支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三摩地

今此所说四念处者谓与正念是一其四正断者谓即正精进

颂曰

欲及心与舍 信轻安并喜 正见正思维 三离正精进
正念与正定 实性唯十四 分別三十七 总摄成七种
思维轻安及喜舍 欲心正语等三离 精进有九念有八 定四慧五信有二
三十七种无上法 是为最善分別者
一切皆出世 或无思维喜 如次于世间 清净有六种

论曰摄一切法者有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有五取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有十二处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有十八界谓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有四圣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由心所柔輭色涅槃別故有六十九法摄在法处法界中意处唯摄七识界

颂曰

色与受及想 余心所为行 心识为第五 是说为五蕴
又有五取蕴 应知即三有 以无差別故 涅槃非蕴摄
根门所缘別 故成十二处 根门及所缘 并所生为界
苦三有轮回 爱即诸有因 涅槃名为灭 应知出世道
道相应为果 是名为四谛 如是由五类 谓摄一切法

阿毘达摩摄义论分別摄集法品第七竟

分別摄缘品第八

颂曰

彼诸有为法 云何诸法缘 如所应次第 我今分別说

论曰摄缘者应知有二种谓缘起正理与發趣正理

缘起正理者谓唯显示此有故彼有相發趣正理者谓由依缘住故由论师采集故二者合论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具足忧悲苦恼纯大苦蕴聚此即所谓缘起正理

此中应知有三时十二支二十种相三种结续四种分类三种轮转及二根本

此复云何三时者谓无明行在过去时生老死在未来时中间八种是现在时

十二支者谓无明名色六处老死忧悲等言显等流果

此中若摄取无明行者则已摄取爱如是若摄取爱有者无明行亦已摄取若取生老死者则已摄取识等五果

颂曰

过去因有五 现在有五果 五因为现在 未来果亦五

论曰如是即成二十相三结续及四分类

三轮者谓无明是烦恼轮业有一分及诸行是业轮所谓生有一分及余支分是异熟轮二根本者应知即是无明与爱

颂曰

乃至根本断 彼轮回始灭 以诸老死集 故恒受逼迫
无明为缘起 诸漏而随转 如此轮回缚 三有而无始
是故大牟尼 建立缘起法

论曰發趣正理者谓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互依缘助缘具足缘先生缘后生缘数数生缘业缘异熟缘不相应缘有缘无缘离缘非离缘此是發趣正理

颂曰

名与名依有六种 名与名色唯有五 若名与色唯有一 色与名依一亦然
诸假立名色 依名有二种 二依二有九 六种缘云何

论曰名与名为缘有六种者谓心心所无间灭由无间缘等无间缘无缘及离缘故可生现在心心所法由数数生缘故前势用心引生后势用心由相应缘故俱生心心所法互相为依

名与色为缘有五种者谓由因缘等故则因静虑支道支与俱生名色为缘由业缘故其俱生思与俱生名色为依缘及不俱生思与过去业所生名色为依由异熟缘故异熟蕴与异熟蕴及俱生色彼此互依

名与色为缘有一种缘者谓由后生缘故此身先生已然后生心心所法

色与色为缘有一种者谓六所依事于现生中由前生缘故能生七识界五种所缘于现生中由前生缘故能生五识毘提

假立名色与名为缘有二种者谓由所缘缘及近依缘所缘缘者即是色等六种

近依缘有三种谓所缘近依无间近依及有自性近依

所缘近依者谓唯重境无间近依者谓无间灭心心所法自性近依者有多种谓贪等信等法乐苦数取趣气候卧具如其次第为内为外或恶及业与异熟法为缘

名色与名色为缘有九种者谓如其次第由增上缘俱生缘互依缘食缘根缘不相应缘有缘不离缘等

此中增上缘有二种由所缘增上故心有粗重所缘由俱生缘则四种俱生增上与俱生名色为缘

俱生缘有三种谓心心所法与心心所及俱生色互相依止大种与自类及所造色彼此互依于结生时肉团心与异熟彼此互依

互依缘有三种谓心心所法彼此互依诸四大种彼此互依于结生时肉心与异熟彼此互依

依止缘有三种谓心心所法与心心所及俱生色彼此互相依止四大种与自类及所造色彼此互相依止六所缘事与七识界互相依止

食缘有二种谓段食于身及无色食于俱生名色为缘

根缘有三种谓五净色根于五识为缘色命根于所执受色及无色诸根于俱生名色为缘

不谓应缘有三种谓趣结生时肉心于异熟心心心所法于俱生色虽是俱生而不相应后生心心所法于前生此身以后生故而不相应六所依事于现生中七识界由前生故而不相应

有缘与不离缘有如是五种谓俱生前生后生段食及色命

此一切缘可由所缘缘近依缘有缘而总摄之

此中所谓俱生色者应知有二种谓俱生色于现在生中一切皆由诸心等起结生位色过去业所作

颂曰

此诸三世法 及离系诸有 如此内与外 有为及无为
由名色假立 皆三者相摄 發趣论中说 二十四种缘

论曰此中色法者唯摄色蕴心心所法摄无色四蕴及涅槃如是五种无色说之为名所余名为假立假立有二种谓假立所知及假立能知

云何如是谓由执取彼彼大种所变行相则假立此山此地等执取所造行相则假立房舍车乘等执取五蕴等则假立人我执取月分位等则假立时方等执取无触行相则假立井穴等执取彼彼地相而多修习者则假立徧处相等如是等分別于胜义谛非真实有唯是名义影像是心执取以为所缘以此为因故有彼彼执取故有此此所徧计所示现所想所说所知如是说为假立此假立名为假立所知

假立能知者谓有六种唯是名字之所诠表此谓假立实有假立非实有假立实有非实有假立非实有实有假立实有实有假立非实有非实有

谓色受等恒时于胜义谛有由此了知此即名为假立实有谓地山等恒时于胜义谛非有由此了知此即名为假立非实有所余二相合假立者如其次第应知即是具六神通者女人声音眼识及王子

颂曰

随顺言音故 及耳识毘提 此有而无间 意门即生起
此成彼境界 则随顺何境 后即生意门 彼成意门境
应知此假立 安立世间法

阿毘达摩摄义论分別摄缘品第八竟

分別摄行境品第九

此后我当说 修习奢摩陀 及毘婆舍那 二行境如次

论曰且初摄奢摩陀谓十徧处十不净观十念处四无量一想观四大种及四无色如此七类摄奢摩陀

食欲行者嗔恚行者愚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求行者如是六种摄修行者

有三种修习初业修习近分修习证得修习

应知有三种相谓下品观影取影相及似质影相

此复云何所谓十徧处者谓地徧处水徧处火徧处风徧处青色徧处黄色徧处赤色徧处白色徧处空徧处光明徧处

所谓十不净想者谓膨胀青淤浓溃皮裂食啖斩砍离散支残血涂染虫骚扰

所谓十随念者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寂念死念身念出入息

慈悲喜舍此名为四无量亦名为梵住

一想者谓厌食想一分別者谓分別四大种

空无边处等名四无色如是一切共有四十所行境界释奢摩陀

诸行者中贪欲行者宜修十不净及循身念嗔恚行者宜修四无量及青色等四徧处阿那波那是愚痴行者及寻求行者所行境界念佛等六是具信心行者所修境界念死念寂念食念四大种是觉者所修境界所余一切行境适于一切行者如是于修诸徧处其广大圆相是愚痴行者所行境界若寻求人应唯修小圆相此是分別适宜相

于修习时初业修习随处可得念佛等八种及厌食想分別四大种于此十种行境中唯得修习近分定非根本定其所余三十行境亦得依止修习根本定

其修十徧处及阿那波那证五种静虑修十不净想及观身念处可证初静虑修慈等三种无量证得四种静虑修舍无量证得第五静虑如是修此二十六种行境证色界四静虑若修四种无色者证得无色静虑此是分別修习相

于诸相中一切行境如其所应略而言之得下品观相及取影相其似质影相唯由修徧处不净想循身观及阿那波那而能证得由证似质影相彼可转进得近分定及根本定

此复云何谓初业行者取地圆相等以为所缘此即说为下品行所修观相彼即于此而修习之是名修习下品行观相

如是修习此观相此相由心善为观取乃至若于意门分明显现犹如眼见是名影相彼应守持而修习之

从此以后专注影相专意修习者由修下品行三摩地故若时似质影相离所依事体即名假立所缘由修习所成于其心中善为安立善为集中是即名为最善修习似质影相自此以后由断障缚故由成就所修近分定故是名成就欲界所修三摩地此后修持似质相者由得净分三摩地力故证色界第一静虑此后彼修第一静虑者由五种修习谓转向回观修习此五种即舍寻求等粗恶支证伺察等微细支由此次第精勤修如其所应证得第二静虑等如是于地徧处等二十二种行境如法修习皆可证得似质影相

所余行境其四无量唯于假立有情转

若彼行者除空徧处随破任一徧处即得空无边际下品行观相而证第一无色静虑若彼行者以能观初无色识为所缘而修下品观相证得第二无色静虑若得彼者以无初无色识则为无所有故而修下品观相证得第三无色静虑行者如是以此第三无色静虑修下品观相得最寂静最妙乐者证得第四无色静虑

所余十行境中以佛功德等为所缘修习下品观相已善取此相时唯住下品观行或证近分

若有从色界第五静虑起为现神通者彼从神通足第五静虑起其意专注所缘作下品修习即于所缘色等如次证得神通静虑

所谓神通者如有颂曰

神变与天耳 及知他心智 宿命及天眼 是名为五种

此是分別境界中明三摩地行境正理已竟

毘婆舍那行境者摄七种清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断疑清净道非道清净修行知见清净及知见清净

有三种相谓无常相苦相无我相

有三种观谓无常观苦观无我观

有十种观智谓有为智生灭智坏灭智恐怖智障智厌离智出离智观察智行舍智随顺道智

有三解脱谓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如是应知有三解脱观谓空解脱观无相解脱观无愿解脱观

此复云何谓別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命清净戒及缘依具足戒如是四种清净名戒清净

近分三摩地根本三摩地如是二种三摩地名心清净

由依相用作缘起亲因別故持取名色是谓见清净

持取彼名色之缘是名断疑清净

断诸疑后修等持者依蕴等正理于三界有为过去等差別及如前说通达名色之缘而为依类分別谓由尽故无常由布畏故苦由无自在故无我彼修等持者依时分位故或依相续故或依刹那故由有为智故而观三相修等持者于此等相由缘故刹那故生灭智故数数而观诸法生灭如有颂言

光明喜轻安 胜解与精进 智证并安乐 舍受及少欲

若执取光明等者是为毘婆舍那烦恼障缚此是建立非道相是名道非道知见清净

其修定者解脱此障已由证得生灭智乃至随顺智彼相续观三相有九种毘婆舍那智是名正行知见清净

如是修正行者毘婆舍那修成熟已现在生中当生根本定生起意门能引發心断诸有分从此无间有二三刹那毘婆舍那心随观无常等一相则是下品观相近分随顺转生彼观若至顶位有随顺行舍谓引趣生出世毘婆舍那彼生种姓心缘于涅槃则转舍异生种姓转得圣种姓彼于此无间唯生圣道心由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故生起证果毘提从此转生圣果心二三刹那已即堕入有分心复次有分心断已转生妙观察智

颂曰

断尽诸烦恼 智者则观见 涅槃及道果 有余则不见
如是应修习 六种清净道 由四种渐次 是名知见净

论曰由观无我故断除坚固我执亦名观空解脱道由观无常故断除不正相亦名观无相解脱道由观苦故断除爱欲亦名无愿解脱道是故由毘婆舍那所引出世道得三种名谓若毘婆舍那观法无我是名空解脱道若毘婆舍那观有为无常是名无相解脱道若毘婆舍那观有漏皆苦是名无愿解脱道如是果位随道毘提由所修道別故亦得三名

证果毘提如前所说随其毘婆舍那后如其次第而证其果而得其名谓空解脱等虽由所缘及业別故而此三名一切皆共是为分別观相

若修预流果道者由断邪见疑故离生恶趣极多七次往返故名预流

若有已修一来道者伏贪嗔痴唯一次来生此世故名一来

若有已修不还道者断除欲嗔別无所断不来生此世故名不来

若已修阿罗汉道者无別烦恼所断是漏尽者名阿罗汉应受世间最上供养是名分別补特伽罗

此中其证果毘提一切相同如其次第唯自果別故证灭尽等至者唯不还人及阿罗汉

如是如其次第证初静虑等上界等至从彼起已于彼有为法唯观彼彼相乃至证得无所有处从此作先所应作证得非想非非想处于彼起二刹那证得势用心彼相续心即灭自此以后名得灭尽等至者

从定起时若是不来得不来果心若是阿罗汉得阿罗汉果心唯有一刹那转已即是有分从此转生妙观察智此是分別等至毘婆舍那行境正理竟

颂曰

愿通达圣教 受用正行果 智者应修习 二种修无上

阿毘达摩摄义论分別摄行境品第九竟


校注

[A1] 已【CB】己【补编】
[A2] 已【CB】巳【补编】
[A3] 已【CB】巳【补编】
[A4] 已【CB】巳【补编】
[A5] 已【CB】巳【补编】
[A6] 已【CB】巳【补编】
[A7] 已【CB】巳【补编】
[A8] 已【CB】巳【补编】
[A9] 已【CB】巳【补编】
[A10] 已【CB】巳【补编】
[A11] 已【CB】巳【补编】
[A12] 已【CB】巳【补编】
[A13] 已【CB】巳【补编】
[A14] 已【CB】巳【补编】
[A15] 已【CB】巳【补编】
[A16] 已【CB】巳【补编】
[A17] 已【CB】巳【补编】
[A18] 已【CB】巳【补编】
[A19] 已【CB】巳【补编】
[A20] 回【CB】迥【补编】
[A21] 回【CB】迥【补编】
[A22] 已【CB】巳【补编】
[A23] 已【CB】巳【补编】
[A24] 已【CB】巳【补编】
[A25] 已【CB】巳【补编】
[A26] 已【CB】巳【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阿毗达摩摄义论
关闭
阿毗达摩摄义论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