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法舫兄朗禅法师的遗稿我看了一遍它里头的科目不一致有时按全书的文义分排有时又照八品中七十事的次序分列所以你看不懂尤其是第六品全无科目第七品也杂乱无章第八品即三果一科也缺初二段我觉着是他的遗宝的关系不便修改仅就其有的七十事上加了个甲字作符号其没有的也就不便越俎代庖了

我知道你数了甲字之后因为不够七十个一定还是不明了七十事为何物我今天闲着无事先给你开个清单略解一下以后有了空再写个解释给你你该喜欢吧

现观庄严论即是把般若经无论那一会分作八大段来解释换句话说它就是一本般若经的科目八段的名字一切相智又名一切种智道相智又呌道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次现观加行或叫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菩堤加行八法身这八段就是全论广开的八品了若稍为收敛一下前三品呌性相次呌彼加行次彼极顶次彼次第次彼边际后呌异熟共是六段若更收一下前三品是境次四品加行是因后一品法身及事业是果摄为境因果三大段亦可若把这八段分开初段中便有十事二段有十一事三段九事四段十一事五段八事六段十三事第七八段各有四事凑在一齐就是七十件事了这七十件事又名呌七十义八品的八事呌八事通常说为八事七十义即是此也

第一段的十事者發心二教授顺决择分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呌能成之依所缘所为事铠甲趣入资粮出离

第二段中十一事一映夺等二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發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隣近五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五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死湼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四世第一法的心徧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戎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中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化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上来所列的就是你久欲知道的现观论中之八段七十事了我今天写的高了兴再略略的解释一下给你看我知道你看了更是意外的欢喜无疑了

我先把般若波罗密多下个定义由三別法差別所显的究竟智便是般若波罗密多的体相这个定义唯限在佛位才有连地上的般若都简別了可是若想辩论地上或地前的般若是不是般若波罗密多的话我觉着话太多说出来也不容易就会领悟得到所以暂且放一下待译本论广释的时候再说吧

般若波罗密多就假名方面分別起来可分三类一教二道三果般若波罗密多国内通常分为文字般若等也是就假名而分的为证大乘道果佛说的究竟言教便是般若教「般若经」之相如像大般若经等由最殊胜方便智慧二所摄持之菩萨瑜伽便是道般若波罗密多之相可分大乘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之四由四別法差別所显的究竟智便是果般若波罗密多之相四別法者一所依差別唯限佛身中才有二自体差別体是正智三行相差別全无二相四离障差別性空如幻前言三別法者便是把第二第三合成一个谓无二之智耳这便是论文中般若波罗密一句的略释了

论中又说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这便是八品的总颂

一切相智者發心等十法无余现观的究竟智便是一切相智之相此分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许多差別略而不述界限唯在佛位

道相智者由最殊胜方便智慧二所摄持的大乘圣智便是道相智之相此分了知声闻道的道相智了知独觉道的道相智及了知大乘道的道相智之三又分不住生死和不住湼槃之二例如现观人无我之大乘见道现证外境空之大乘见道现证空性之大乘见道又现证人无我之大乘见道见道位菩萨身中之大悲心此五如其次第即配五道相智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位皆有

一切智者安住小乘证德种类之圣智是一切智之相此分声闻之一切智独觉之一切智大乘之一切智之三依次举例如现证人无我之声闻见道现证外境空之独觉见道现证人无我之大乘见道界限从见道乃至于佛地

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者能把三智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作为作慧之境得此堪能之菩萨瑜伽便是满证一切相加行之相此中共分一百七十三种加行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不通佛位

顶加行者总修三智超出大乘资粮道之菩萨瑜伽是顶加行之相此分加行道之顶加行见道之顶加行修道之顶加行无间「即金刚复心」之顶加行之四初又分煖世第一法之四煖之顶加行相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煖三名义同顶之顶加行福德增长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顶三名义同忍之顶加行坚稳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忍三名义同世第一法之顶加行心徧住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世第一法三名义同加行道顶加行和大乘加行道之顶加行名有別而义同见道顶加行和大乘见道地同修道顶加行和大乘修道义同无间顶加行和最后心无间道义同凡是顶加行则徧是满证一切相加行然若是满证一切相加行则不定是顶加行如大乘资粮道虽是满证一切相加行而非顶加行故界限从大乘加行道煖位一直到一地最后心

渐次加行者为于三智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三智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渐次加行之相此与顶加行有四句料简一是此而非彼者如大乘资粮道是彼而非此者如十地最后心俱是者如大乘加行道俱非者如声闻资粮道此分六度渐次加行之六及六随念渐次加行之六并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共为十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除最后心之以前

刹那加行者能于所作圆满最短之一刹那顷尽把三智一百七十三相顿现为觉慧之境得此堪能之菩萨瑜伽便是刹那加行之相此分四类界限唯在十地最后心

法身者由修四加行力所得之究竟果便是法身之相界限唯在十地上来是略释八段略义下再说说七十事的差別吧

论中又说發心及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或能成」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离是佛徧相智这便是第一段中十事之总颂了

發心者为利他故缘大菩提与自眷属欲心所相应之大乘入门的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是大乘發心之相此分与欲相应所生之發心乃至与法身相应所生之發心共二十二种又此分別如国王之發心如船师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若就界限则分胜解行之發心增上意乐清净之發心异熟清净之發心离障之發心若就假名而分也可分胜义發心和世俗發心之二若就發心摄持而分则可分愿發心和行發心「趣入發心」之二菩萨律仪中之六度随一修持所摄持之發心即行菩提心亦即此之行發心未得彼摄持之發心即愿菩提心亦即此处之愿發心也界限从大乘资粮道直通佛位广释此义即论中「發心为利他」以下三颂也

教授者开示无错谬能得發心所为事之方便的清净语便是大乘教授之相此分正行等十种教授界限从未入道前乃至佛位皆容得有广释此义即论中「正行及诸谛」等四颂

四决择分者从自因大乘资粮道圆满而生胜解行地所摄之菩萨瑜伽即大乘顺决择分相此分煖等四位界限唯在加行道广释此义即论中「所缘及行相」等十二颂

正行所依者既是自所依法菩萨心之法性复是大乘正行所依之事即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之相此分十三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最后心论中「通达有六法」等三颂即其广释

诸所缘者大乘正行遣除增益之所依即是大乘正行所缘之相此分十一类论中「所缘一切法」等两颂即是广释

所为事者菩萨为得何事而趣正行其所得究竟即是大乘正行所为事之相分別有三界限唯在佛地论中「思有情皆胜」等一颂即广释

铠甲者于一一波罗密多中皆摄六六波罗密多如是修持之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铠甲正行之相此分三十六种界限从资粮道乃至十地最后心论中「彼別別施等」一颂即是广释

趣入者大乘因果诸法如应加行修所成为主之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趣入正行之相此分九事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乃至十地發心论中「静虑无色施」等二颂即广释

资粮者由二种广大资粮所摄持胜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能直生自果大菩提之菩萨瑜伽即是资粮正行之相此分十七种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乃至十地后心论中「悲及施等六」等二十六颂即是广释

出离者决定无疑出生一切相智之净地瑜伽即是出离正行之相此分八种界限唯在三清净地论中「所为及平等」二颂即是广释也以上是略说一切相智品中的十事论中又说令其映蔽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引發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善巧菩萨如是说道智这便是第二段中十一事的总颂依次略释

作映夺等者若是能圆满道相智之支分的菩萨瑜伽即是此处所说的道智支分之相分別有五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本论第二品首「调伏诸天故」等一颂即是广释

知声闻道者由發心回向通达空性慧三法摄持为摄受声闻种姓所化机故所应了知之现观种类而体是大乘圣智便是了知声闻道之道相智之相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论中「道相智理中」等四颂广释

知麟喻道者由上说三法摄持为摄受独觉之机所应了知之现观种类的大乘圣智即是了知独觉道之道相智之相界限同前论中「自觉自证故」等五颂即是广释

大乘见道者大乘的谛现观便是大乘见道之相此分十六心界限唯局大乘见道位论中「谛及谛上忍」等六颂即是广释

大乘修道之作用者证得大乘修道人之身中由修习大乘修道之力所得胜利即是大乘修道作用之相分別有五论中「徧息及一切」等一颂即是广释

胜解修道者深信般若是三利随一之出生根源大乘有漏之随现观即是胜解修道之相分別有三界限从初地乃至十地后心论中「胜解谓自利」等二颂广释

赞美承事称扬者证得大乘修道人之身中由修习大乘修道之力所得功德即是大乘修道胜利之相此分二十七种界限从初地直通于佛位论中「般若波罗密」等一颂便是广释

回向修道者能转诸善根成大菩提之大乘有漏随现观即是回向修道之相分別有十界限从初地通十地后心论中「殊胜徧回向」等三颂是其广释

随喜修道者于诸善根修习欢喜之大乘有漏随现观即是大乘随喜修道之相分別有二界限同前论中「由方便无缘」等一颂广释

引發修道者正能安立究竟证德之大乘无漏修道即是大乘引發修道之相分別有五界限同前论中「此自体殊胜」等一颂广释

十一最清净修道者正能安立究竟断德之大乘无漏修道是最清净修道之相分別有四界限同前论中「依佛及施等」等六颂即是广释上来就是略说道相智品中的十一事了

论中又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寂灭非方便遥远方便即非遥所治能治品加行及平等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这便是第三段中九件事的总摄颂我也依着次第的在每一事上说他几句你不嫌烦吗

不住生死的智者观待着世俗事能灭除生死边的大乘圣智便是由智不住生死的道相智之相例如现证人无我的大乘见道

不住湼槃的悲者观待着世俗事能灭除寂灭边的大乘圣智便是由悲不寂灭的道相智之相例如见道位菩萨身中的大悲本论第三品起首之「非此岸彼岸」等一颂即广释上来两事

非方便遥远者舍离了大悲心并被实执所系缚的圣人的正智即是所治品一切智的相此与远果般若的一切智义思相同界限是从小乘的见道乃至到他们的无学道

方便非远者具足大悲及通达空性慧之所摄持的小乘证德种类而是大乘圣智即是对治品一切智之相此与近果般若之一切智义思全同界限是从大乘见道乃至佛位一切皆有论中「彼由攀缘相」等一颂即是广释此上二事了

所治品者实执所缚之一切智是所治品一切智之相界限从小乘见道乃至其无学道

对治品者菩提心及证空性慧所摄持的大乘证德种类之大乘圣智是为对治品一切智之相界限与近果般若之一切智同论中「色等蕴空性」等五颂便是广释上来的两段了

加行者于世俗性及胜义性修习对治颠倒邪执之菩萨瑜伽即是一切智品中所说的菩萨加行之相此分十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最后心都有论中「色等无常等」等二颂半即是广释

加行平等性者于诸法自性差別能所相理及境灭除实执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一切智品中所说的菩萨加行平等性之相分別有四界限同前论中「色等无憍慢」二句即是广释

见道者此处正说的大乘谛现观即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见道之相此分十六界限唯在大乘见道才有论中「于苦等诸谛」等五颂便是这一小段的广释论中还有一个颂是总结上来三品的并非此品九事所摄第三品的九事也算略说过了

论中又说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决择有学不退众有寂静平等清净刹无上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这便是第四大段十一件事的总摄颂也来逐条略说一下

行相者善取善修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这样的菩萨瑜伽便是菩萨身中能修加行之相广分別有一百七十三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都有本论第四品起首之「一切智差別」等五颂即是广释

加行者无论是心是境及事相三修习实空永离戏论止观双运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此品所说的正加行之相分別有十九若但就此处所说的算就有二十种加行界限从大乘加行道煖位一直到十地后心皆有论中「已承事诸佛」等六颂即是广释但其中之初二颂是说能修般若之人的资格谓现前有善知识摄受往昔已曾承事诸佛等内外二缘悉皆具足之菩萨乃是真修般若之机耳

功德者证得加行之补特伽罗身中由修加行之力所得之胜利即是加行功德之相分別有十四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菩萨之最后心论中「摧坏魔力等」等二句即是广释

过失者若加行生或加行住而能为障碍便是加行过失之相分別有四十六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皆有论中「过失有四十」等两句广释

性相者能得果般若波罗密多之方便菩萨瑜伽即是道般若波罗密多瑜伽之相其中广分別有九十一种限界同前论中「由何相当知」等十九颂即是广释

顺解脱分者此品正所说的一切种智于自身善巧修学之菩萨法现观即是此品正说的大乘顺解脱分之相分別有五界限唯在大乘资粮道才有论中「无相善施等」等三颂即广释

顺决择分者此品正所说主要由方便分所显的菩萨之义现观便是此品正说的大乘顺决择分之相分別有四界限唯在大乘加行道才有论中「此煖等所缘」等三颂即是广释

有学不退众者遣除色等上之实执现行等相证得此诸相随一之菩萨瑜伽即是有学不退转僧之相分別有三界限从大乘加行道煖位乃至十地论中「从顺决择分」等二十二颂即是广释此不退僧之行相也

有寂静平等者己摧伏粗相之功用堵绝实执现起之机会的净地瑜伽即是三有寂静平等加行之相界限唯在三净地乃有论中「诸法同梦故」等一颂即广释此义

无上净刹者自己当来成佛之殊胜国土现前净修之净地「即第八九十三地」瑜伽即是清净刹土加行之相分別有二界限同前论中「有情世如是」等一颂即广释也

十一善巧方便者由己摧伏粗相功用事业任运之净地瑜伽即是善巧方便加行之相分別有十界与前同论中「境及此加行」等两颂即是广释上来把第四段中的十一件事也算略略地交代了

论中又说此相及增长坚稳心徧住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別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着是为顶现观这便是第五段中八件事情的总摄颂兹当照例的解释他一下

相者获得顶加行的十二种相随便证得一种的大乘之初顺决择分即是煖位顶加行之相本论第五品起首之「梦亦于诸法」等一颂广释此义增长者已得福德十六增长之随一增长的大乘第二顺决择分即是顶位顶加行之相论中「尽赡部有情」等一颂广释坚稳者已得三智随顺于利他事更不破坏之大乘第三顺决择分即坚稳顶加行之相论中「由三智诸法」等一颂广释心徧住者已得成熟發生见道功德之三摩地心徧住无边之大乘第四顺决择分即是心徧安住顶加行之相论中「四洲及小千」等一颂即其广释见道者安住对治见所断分別之种类大乘之谛现观即见道顶加行之相论中「趣入及退还」等十九颂广释见道之所治品等修道者安住对治修所断分別之种类大乘之随现观即是大乘修道之顶加行相论中「灭等九等至」等十三颂广释无间定者总修三智超出大乘资粮道之菩萨瑜伽正为所知障之能对治即是无间顶加行之相论中「三千生声闻」等三颂广释邪执者于一法上妄执二谛不可共有之心或种子即是此处所说应除遣的邪执之相论中「所缘成及彼」等三颂广释此等之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乃至十地最后心皆有上来是略说第五品八事之义

论又说「渐次有十三」这便是第六段中十三事之总摄颂也当折散了说说由布施修持之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布施渐次加行之染如是推而言之由戒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由忍修持所摄由精进修持所摄由静虑修持所摄由般若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如上说由念佛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念佛渐次加行之相由念法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由念僧修持所摄由念戒十一由念天十二由念舍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念舍渐次加行之相中间略者一切例推十三由能现证一切法实性空之堪能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无性自性渐次加行之相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唯除十地最后心一刹那之前一切皆有论中「从施乃至慧」等一颂广释其义第六品十三事仅此一颂而已

论中又说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这便是第七段中的四事了兹亦挨次的解释一下

若于作事最短之一刹那顷现证一种无漏异熟法时与此同类之余一切法皆能现证由此功能正对治所知障者即是无漏异熟刹那加行之相又于彼一刹那现证一种无漏非异熟法时与此同类之余一切法悉能现证即此功能正治所知障即是无漏非异熟刹那加行之相由能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故正对治所知障即是无二刹那加行之相由现证一切法空故而正对治所知障即是无相刹那加行之相界限唯十地菩萨最后心位才有论中「施等一一法」等五颂广释此刹那加行之相也

论又云自性及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这便是第八大段中四事的总摄颂也当略为解说几句自性身者具足二种清净之无为身即是自性身之相此分本性清净之自性身和离垢清净之自性身之二佛陀身中之内心法性即初者之相断障之断德即第二之相界限唯佛地才有本论第八品起首之「能仁自性身」等十一颂广释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即是报身之相五决定者一处决定唯住色究竟天二身决定定有相好庄严三眷属决定皆是圣位菩萨四法决定专说大乘正法五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而作饶益有情事论中「相有三十二」等二十一颂广释化身者非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即化身之相此分巧变化身生变化身胜变化身之三论中「乃至有三有」等八颂广释化身及事业法身者观待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所立之究竟见智即是智慧法身之相此分通达如所有性之智法身和通达尽所有性之智法身之二此等之界限唯于佛地才有以上便是略说第八大段中的四事了

舫兄我整整地写了一天才把八品七十事的略义说了这一点滴你虽不能全懂想必也能略略地得一点概念吧我再把现观庄严论的颂文给你开个清单

第一品有七十三个颂第一颂是归敬次二颂是造论之所为这三颂就算全论的帽子吧第四五两颂便是我上文引过的八品总颂自第六颂以下有十三颂便是上文所引的七十事的总颂自第九颂以后乃至到第七十三颂完便是详细解说初品十事之文了

第二品中有三十一颂即是解释十一事之文上来已详为分开第三品有十六颂前十五颂是依次解说一切智中九件事的末了一颂略结上来三品之义的第四品有七十三颂第五品有四十二颂第六品一颂皆如上文分別讫第七品有五颂其中前二颂说一事次三颂各说一事第八品有四十颂前十一颂释自性身次之二十一颂释圆满报身后之八颂释化身及事业其智慧法身亦即附属而说并无专释之颂也在第八品完后又有两颂是将八品或收为六或收为三观待前八品之全论视之也就一个附属品的结束罢了

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五日写在缙云山世苑汉藏院翻译处


校注

[A1] 敛【CB】歛【补编】
[A2] 己【CB】已【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关闭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