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空性论科摄
七十空性论本论有七十三个颂,以少从多或以整摄零,所以叫做「七十」。七十颂为能诠的文字,毕竟空的「无依法」为其所诠的义理,这就是「空性」。以七十颂表达诸法毕竟空的真理,或由七十颂显示缘起诸法的实性不可得的意义,所以叫做「七十空性论」。
七十空性论释论也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
七十空性论全部文义可以科摄为十个方面,因成十章。
一、标宗立义
生、住、灭、有、无、劣、等、胜是等一切,佛唯依世间名言故说,非依真实。问:如现说我等,此岂非有?后有无我慧转,故定应有我。答:
何以故?
问:汝说一切诸法皆自性空者,为依国王教𠡠而说,为有通达一切法皆性空之正理耶?答:
一切诸法之自性,于诸因缘,或于因缘和合,随于一一法上,悉皆非有,故说一切诸法自性都空。
二、即法破相
(一)就现象开四门约三时破
一、四门无果破生等
法若已有,则不从因生;已有,乃名有故。无,亦不从因生,以无故。有无相违亦不得生,不相顺故。如有无相违,其非有非无又岂能生?是相违法故。生无故,住灭亦无。
二、三时无果破生等
问:佛说有三有为相,谓生、住、灭,又说生时有生,故有为法定应有生?答:
且已生则非所生,何以故?已生故。故已生者则非所生。又未生者亦非所生,何以故?尚未生故。诸未生者则非所生,离生作用、势力,自体非有,故非所生。又正生时亦非所生,何以故?此即已生及未生故。若是已生、未生,仍如前说,非是所生:其已生者已生讫故非是所生,其未生者尚未生者故,离生用故,无势力故及无体故非是所生。由离已生、未生,无別第三生时,故亦非所生。
(二)就原因开三门约三时破
一、三门无因破生等
复次:因不成故亦无生。何以故?
若有果者,具足果故说名为因。若无彼果,则同非因。若非有果非无果,则成相违,有无应不俱故。
二、三时无因破生等
又于三世因亦非理,何则?因若在前,因为谁因?因若在后,何用因为?若因果同时,此同时所生之因果,谁为谁因,谁是谁果?如是三世因亦非理。
三、缘起无性
(一)缘起
一、什么叫缘起
问:有一、二、多等数,数应理故,非一切法皆空;若有诸法,此数乃有,故一切法非皆是空?答:
若无一者则无有多,多若无者一亦非有,故诸法皆是缘起;以缘起故即为无相。
二、缘起的内容
(一)正破法
甲、出体总非
问:经中广说缘起能有苦果,诸传教者亦说一心中有及多心有?答:
经说十二缘起有苦果者,此即无生,以于一心中有、多心中有不应理故。何则?若一心者,则因果俱生;若多心者,则前支已灭,应非后支之因。俱非理故,缘起即无生也。
乙、明义別释
1、缘起即相待
何故无生?以诸缘起因无明生,佛说无明缘颠倒起,而彼颠倒自性空故。何以故?
言无常者,谓非有常;常若无者,即无能治之无常。余三亦尔,故无颠倒。复次:
若无四倒,则无从彼所生无明;无明无故,则不起诸行;余支亦尔。
2、相待即无性
复次:
若离诸行,无明则不生;若无无明,亦不生诸行。此二互为因生故,皆无自性。若自无自性,云何能生他?是故自体不成之诸缘,非能生他。
(二)旁引喻
复次:
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离,亦复非同时,有支亦如是。
父非是子,子亦非父,非相离而有,复非同时。如父子不成,十二缘起当知亦尔。
复次:
如梦境中实无依境所生之苦、乐,亦无彼所依境。如是因缘所生诸法及所依之缘,悉皆非有。
(二)无性
一、法上无自性
问:
是故汝说诸法皆无自性,不应正理。答:
若谓诸法有自性者,应非依他之法。若谓虽不依他可有法者,故曰不依云何有,谓不依他则不成法。若谓虽不依他亦成法者,则应不成无性;性若是有,应不灭坏,终不成无。
二、缘性心是倒
问:缘自性、他性、无性之心非无所依,故性不空?答:
无者,谓非有义。于此无中,岂可说有自性、他性及以灭坏?是故自性、他性、有性、无性皆颠倒摄。
四、特究生灭
(一)生灭与性空
一、合破自性生灭
(一)问自性空应无生灭
问:
若谓诸法皆自性空,则应无生无灭。汝说性空而有生灭,然于自性空中有何可灭及可生耶?
(二)答性不空则无生灭
甲、就生灭非同时破生灭自性
答:一切法皆唯是空,何以故?
生灭非同时者,谓生灭不同时有。
乙、破转救唯生
若谓唯有生者,破曰无灭则无生,谓无灭中生不应理,以无无常性则无有生故。
丙、破还计生灭同时
又应常有生灭者,谓应常有生与无常性。
丁、破以別义救生灭同时而逼计唯灭
若谓无常性恒随法转,于生、住时不起作用,要至灭时方灭其法者,破曰无生则无灭,谓无生时灭亦非有。若无灭,则无灭相之无常性,以无灭者,说是无常性不应理故。故唯应有灭也。
戊、破唯灭
若谓即唯有灭。答:
无生时无灭。不从自他生,是故生非有:无生则无灭。
于无生时应无有灭。彼生非从自、他生,由此生非有。非有生者,即不生也。无生则无灭者,谓无生者则无彼生之灭,故彼灭即非有。
二、特破自性生
(一)性生堕常断
复次:
苦有生性应堕常过,至无生时定有断灭之失。以说有生性犯上二过,故不应许有彼生也。
(二)实续落异同
问:
生与灭是相续故,无有常断二失,与因力已其法乃灭。答:
生灭非同时,我前已说,故许相续,如前不成。又汝相续,亦应有断灭失。
(二)生灭与湼槃
一、生灭与湼槃
(一)性生性灭不得湼槃
问:
由见生灭,佛说湼槃之道,非为空性故。答:
此非见无生,是见生灭故。又见生与灭相违,见灭与生相违,彼生灭二相互违故,故见生灭知成错乱。依生乃有灭,依灭乃有生,故唯是空。
(二)性不生灭即是湼槃
问:
若无生灭,何所灭故而名湼槃?答:
若性无生无灭,岂非即是湼槃耶!
二、灭与湼槃
(一)灭或不灭皆非湼槃
复次:
若谓灭是湼槃,则应成断。若是不灭,则应成常。是故湼槃非有、无性,无生无灭是湼槃。
(二)灭非常住
甲、直斥常灭不成
问:灭应是有,是常住故?答:
若灭常住者,应离法有灭;复应无依。然此非理。复次:
若离法及无法,俱无有灭。
乙、明常灭不成之总因并例余法
云何应知?
能相待所相而立,所相亦待能相而立,离此,不能自成。亦非展转成者,谓互不成。由此理故,能相、所相二俱不成。此自未成之能相所相,亦不能成诸法。复次:
(三)特破生灭存在之形式(时)
问:诸时论者说有三世,故时应有。答:
时不成,何以故?不安住故。时不安住,作不住想。若不住者,则不可取。不可取者,云何施设?故时不成。又相待故,谓互相观待而立;由依过去成立现、未,依待现在成立过、未,依待未来成立过、现;由是相依而立故时不成。又即此时观待现在说名现在,观待未来则是过去,观待过去则是未来;如是杂乱故时不成。又无自体故,由自体不成故时亦不成。又无性故,时亦非有。要先有性,其时乃成,遍求彼性全无自体,故时亦非有性,唯分別耳。
五、即相破法
(一)就生、住、灭三相破为、无为法
问:如说一切有为皆具生、住、灭三相,与此相违是名无为,故有、无为皆应是有?答:
所说生、住、灭诸有为相,若审观察皆不应理,故彼非有。由彼无故,有为、无为都无所有,纵许有为,若审观察,不应理故,说为非有。何以故?
此当问彼:为已生者生,抑未生者生?若已生者是则不生,何以故?已生故。未生者亦不生,何以故?尚未生故。即此生法为已住者住,抑未住者住?若已住者是则不住,已住故。未住者亦不住,何以故?未安住故。又彼为已灭者灭,抑未灭者灭?俱不应理。设许有为,若以此三次第观察皆不应理,故无有为。有为无故,无为亦无。
(二)就有、无、一、多等相破为、无为法
复次:
若审观察,有为与无为非多,非一,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应知此中此二法之一切相悉已尽摄。
六、业、果、作、受
(一)正破业、果、作、受
一、单独破业
(一)业有自性即无生灭业无自性可说生灭
问:
世尊于经中多门说业及业果,复说诸业非无有果,及说诸业皆不失坏,及说有情各受自业;故业及业果决定是有。答:
如前已说业无自性,故彼无生亦无有灭。颂言由我执造业,故业是我执所起。此执复从分別而生。
(二)业有自性即成我业无自性不失坏
复次:
若业是有自性,则从彼业所感之身应是真实,应成恒常自性。彼业应无苦异熟果,彼业常住,故应成我;以无常为苦,苦即无我故。由业无自性,故业无生,由无生故即无有失。
(三)业之无性与缘成
复次:
业从缘生即非是有,从非缘生,更不得有。何以故?由诸行如寻香城、幻事、阳焰,故业无自性。复次:
业从烦恼因生,诸行从业及烦恼为因而生,身从业因而生,是故此三皆自性空。
二、连环破四
(一)总连环
如是,若以正理观察:果无自性,则业非有;若无有业,作者亦无;若无业及作者,则亦无果;若无有果,即无受者;是故皆成远离。
(二)別合破
甲、逆明业、果无性
复次:
由见真故,善能了知业自性空,不复造诸业。若无彼业,则从业所生者亦悉非有。
乙、顺明作、业缘成
问:为全无耶,抑少有耶?答:可有。如何而有?
如佛世尊以神通力示现化身,其所化身复现其余之化身。当知业亦如是。如来所化自性且空,况被化身所化余身耶?如是二事唯以分別可名为有。其业亦尔。
三、重斥性业
复次:
若谓业有自性者,有自性则定无湼槃,亦应无作业者,何以故?即无作者,亦有业故。若有自性者,则业所感之爱非爱果亦皆非有。
(二)別释圣言密意
问:经广说有,云何言无耶?答:
经中有处说有,有处说无,亦有处说亦有亦无。诸佛密意语言,于一切种不易通达。
七、根、境、识等
(一)境、识(所取、能取)
一、色境
(一)约能生因破
甲、大种生色色即无自性
问:此中说色是大种生故有,余非色诸法亦应是有?答:
若说色是大种所造,色则从非真实生。从非真者,谓非从自,是故色非从自性生。
乙、色无自性色不从他生
问:是事实尔,非从自性生,是从他生,以诸大种是他故。破曰彼无非他生,谓色非从他生。何以故?以彼无故。彼无,即他无。云何他无?谓自性不成故从他非理;说无从他生固非理,说无之他亦非理故。
丙、所依无性能依亦无性
复次:大种非有故。若说大种从相生,彼相在大种前,不应正理。若无能相,则所依之大种亦不得成。复次:
由四中无一?一中无四故,依止无体之四大种,其色云何得有耶?无者,谓非有也。
(二)约能了因破
甲、直明色不可取逼外转敕
复次:
最不可取故,色即非有。何以故?由最不可取故。色是最不可取,若无可取,云何是有?
乙、心无自性心非色因
若谓由因,因即缘色之心。若有缘色之心,则能成彼色,以若无境,则心不生,由此心为因,故知有色。答:由因因亦无。因亦无者,因非有也。何以故?从因缘生故。其为因之心从因缘生,故彼非有。
丙、色若非无色应有因
又:有,无因,非理;若谓色是有,而无成立有色之因,亦非正理。谓因非有,非正理也。
丁、心不取自体即不取他色
复次:
若能取色者,则应取自体。然以自体能取自体,未见此事。从缘所生之心由自性空故无体,彼云何能取无色?
戊、刹那不能取何能及过未
问:经说过去色、未来色,故取色应有。答:
此约刹那色心而破。刹那生心尚不能取刹那生色,况能通达过去及未来之色;以非有故,不应通达。云何者?是除遣义。由此理趣,色最不可取。
己、显形性非异心亦不能取
又虽许显色、形色,然说取色亦不应理。何以故?
若显色、形色有异者,取彼二为异,容应正理。然许显、形同是色法,故不应理。
二、眼识
复次:
若审观察:眼识非眼中有,非色中有,亦非彼二中间而有。徧计依眼及色有彼生者,即是颠倒。
(二)根、境(能见、所见)
一、直约能见、所见义破
(一)约不自见义破
问:眼等诸处是有,眼所见等亦有,谓眼见色、耳闻声等?答:
若眼不见自性,云何能见于色?由不自见,亦不见色,故说眼无我,即无自性。又色亦无我,如不可见,即非是色。余处亦尔。以此次第,则余诸处皆成无我,即无自性。
(二)约自性他性空义破
问:眼能自见,非是识见。何以故?识是能取故,由能取细色等,故名曰识。眼能自见,眼以清净大种为体,此即眼之自性。能取此者,是识;如是能取显色、形色等诸色差別者亦唯是识。是故汝说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不应正理。答:是事不然。何以故?
眼由依他起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体也。若许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无,岂复有他性?他性亦无,故是他性空。又言他性空者,他即是识,即是眼由识空异名;何以故?以眼无知故。若无知者,则不应有识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识亦即是空也。由何知空?以识是依他起故。云何依他?谓识依所知等而有。凡是依他有者即无自性,故识无自性;是故说识能取细色等,不应正理。
色亦如是者,谓与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云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说一切法自性于一切非有;若审观察,一切法皆非有,即是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之异名。空者,即不可得之异名也。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故亦是他性空。
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
二、曲就触俱、不俱义破
复次:
若时一处与触俱起,则余者皆空。是空则不依不空,不空亦不依空。
(三)触、受、识、识者
复次:
三非有者,谓彼无。于不住自性中则无和合。和合无故,则无彼性触,谓无从彼所生之触。由无触故,受亦无。复次:
由依内外处而有识生,故识非有。如幻事,如阳燄,其性本空。若作是念:有识、有识者,亦不应理。何以故?
识依所识而生,故识非有。由所识、能识俱非有故,识者亦无。
八、流转还灭
(一)正明流转还灭无自性
一、预启其门
问:如说一切无常;以说一切无常故,即显不空。答:
一切无常者,当知意说非常或无有常。若有性者,可说常或无常。其性岂能有,谓无有也。
二、正明其义
(一)流转无自性
问:贪、嗔、痴应有,经中广说故?答:
从爱缘、非爱缘,颠倒缘生贪、嗔、痴,故贪、嗔、痴非由自性而有。复次:
于一境上起贪、嗔、痴,故贪、嗔、痴并由分別而生。分別非实有故,分別所生贪、嗔、痴亦非实有。云何非实?
所分別全无。若无所分別,岂有能分別?由缘生故,所分別自性空,能分別亦自性空。
(二)还灭无自性
复次:
由见真实故,不复从四倒而生无明。由此无名无故,则不生诸行,如是余支亦不生。
(二)特示流转还灭之律理
复次:
若依彼而生此,则此从彼生,彼无此亦非有。有性、无性寂灭及有为、无为寂灭,即是涅槃。复次:
谓于缘起法贪著、顾恋、分別、执持。
复次:
如实了知诸法性空,即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无明灭故,十二支悉灭。何以故?若审观察,诸行如幻,如阳燄,如寻香城等,是故性空。善了知此,则无明不起,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皆当息灭。
九、真、俗、空、有
(一)佛说缘起即显性空
复次:
若审推求,全无少许有自性法,亦无少许无法。法与无法皆因缘生,故悉是空。复次:
由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是缘起。
(二)真空不可说俗有不可坏
复次:
于胜义中,一切缘起诸法皆自性空,唯此而已。然佛世尊依止世间名言如实施设种种一切诸法。复次:
于世间诸法不破不坏,于真实中则全无法可说。由未了知缘起胜义,不逮如来所说,故诸愚夫于无立、无相、无分別而起恐怖。
十、结义劝学
(一)结定缘起性空
复次:
世间说依于彼法有此法生,此世间理不可破坏。然凡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何能说有?决定如是!
(二)劝学中道了义
复次: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所说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复次:
(编者按:本文是龙树菩萨造论、法尊法师译、弘悲科摄。凡本颂一律低三格,长行为论释,有「」者为摄颂。)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9 册 No. 32 七十空性论科摄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