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所缘释论会译

凡例

  • 本篇以藏译论文为主逐段对录陈奘二译并附净译护法注疏以明意旨
  • 藏译另有颂文论本此作解颂故名释论与护法注疏立名有別
  • 藏译文句与净译最近今即多用成文以便对照
  • 陈译论前有论本十一颂今随文会入篇内括弧別之
  • 净译简拗难解今循文增字以畅之牒论之文则用引号剔出
  • 陈奘净三译字句皆对校宋丽元明诸本取理长者订正

【藏】

观所缘释论 规范师域龙造 西藏传本失译

【陈】

无相思尘论 陈那菩萨造 陈世三藏真谛译

【奘】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释】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藏】

诸有意许眼等识所缘为外境者

【陈】

若有人执眼等「六」识缘外境起

【奘】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

【释】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诸许眼等识」者(此论简持所缘真义)于所(应)弃事及所(应)收事或舍或取(皆)观察果故(论名观所缘也今文先举)所舍事体及(彼)颠倒因是所显示

此中「等」言谓摄他(宗共)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宗)于彼(五识)一向执为缘(外)实事故(于)意识(则)不然非一向(执)(亦)(彼境)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诸)识相似之相(类例以)离无其境(此则)于眼等识境不相离(之义)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今文)于此(意识)不致殷勤又复于(修行者)惯修果智(意识)所了(之)色诚非呾迦(即寻思)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所成)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智中)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诸法)不能(亲)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变相而缘)无为为此等言(但)摄五识身(不摄意识)若尔(前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此非共其(五)根识同时或复无间(而有)(以)灭色等为所缘故(设)(许意识)缘现在(境)此非根识曾所领故(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无根亦缘)遂成无聋盲等(如意依五根)复违比量知別有根(今)(但)(他宗于前五识)(益)(境)是所欲故然于意识不复存怀(又)眼等诸识(必须)色为依缘而方有故无表(色)但是不作性故自许是无(非此所论云依缘色者)本意如此(中他宗)于所缘(色)将为现量(眼等)所取性故(于此执着)深履邪途故为此正意(但)(彼)所缘性(其)因便方遮(之)斯所依性(即识)同时之根功能之色(者今)(先)设许之(不正遮也)

言「外境」者(宗)执离斯(识)而有別境(故名为外)此显其倒(又)显彼执(实)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难云若尔)如何(下文)当说或缘总聚(耶)由非总聚(为)实事(可)应理(故答云)诚如来难(宗)自前后道理相违余复何失缘其(极微)实事及缘总聚是(彼宗自)所许故(今者)将欲叙其別过为此且放斯愆

【藏】

是或计为极微以是彼因故

【陈】

是人或分別隣虚为境是识因故

【奘】

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

【释】

「或许极微」(者彼执)虽复极微(皆)唯共聚已而见生灭然而(极微)实体(眼等)一一皆缘不缘(彼)总聚犹如(缘)色等(和合境)设自诸根悉皆现前(而各別缘)境不杂乱彼根功能各决定故(今此亦然即于缘时)而于(极微)实事断割有能(是故)一一极微(皆)成所缘境

「彼因性故」(者即)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等)生起亲支分义然而(如)有说(云)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内)

【藏】

或复计为彼聚以有现彼之识生故

【陈】

或分別隣虚聚为境似聚识起故

【奘】

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

【释】

「或复于彼为总聚」者彼诸论者(或复)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眼等)所缘

「相识生故」(者眼等识)由于总聚而生其(分別之)是故定知彼(总聚)为所缘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

此二论者咸言彼(所缘相)相应斯理故(以为正因但)若不言(別)此因无喻犹如(以)因等(还)成因等性(如何能立又即此相应因以)极微(或)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为宗)又若(分別因义)自许(所缘)不于识外缘其实事(此因遣彼宗中有法)应有有法自相(相)违过(今)(云所缘)称不(共)斯乃于他亦皆共许(之所缘法)即以为喻若但如所说(二因)应于所立义而属当之(以为)前量意云论本二因但(可)是明因所以不即是因以无共成之喻(故)为此须(先)出彼相应因何以如此(乃有二因也)

【藏】

「此中且说」

设即许彼诸极微 能为「诸根识」之因 由非现彼故彼境 非是极微犹如根(一颂)

【陈】

【若说隣虚 是「根等」因 不似起故 非境如根(一颂)

【奘】

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于「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无故 犹如「眼」根等(一颂)

【释】

次复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妄(说破量因)明他共许(应)置第五声(云故今云)「设许为因」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性故(之)非因极微(今)且纵许(此)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

「由非彼相」(者非)极微相故

此云「根识(于彼)极尘非境如根」者言犹如于根纵实是识亲依之因(然而识上)无根相故非彼之境极微亦尔

【藏】

其「名」境者谓识「决了自性」生彼相故

【陈】

「尘者何相」若「识能了別其体相」如其体相识起是故「说此名尘」

【奘】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

【释】

(上释)诸无其相彼非斯境者何谓也(答)此说「其名境者」等

言「自性」者(诸法)(相)共相「了」者定也

如何此复(得)名为了耶(识上)「如彼相生故」此言意者(谓)同彼相貌而识生起(识相)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而实离识无別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也)然而但有前境相状于其(识)自己犹如镜(现)像而安布之共许名斯为了其境

【藏】

极微纵是彼因性而非彼相其犹如根

【陈】

隣虚无此事若隣虚实是识因譬如「五根」

【奘】

「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

【释】

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能令)识随彼状(而起)由此极微而(许)为境体「纵有因性」(者)由非因义(即是)所缘「如根」虽是(识)因性(而)不为所缘(极微亦如是)(但)由因性(便)许作所缘(者)根亦同斯应成彼也斯言(则显)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法上无)有不成过然而(此文)意显非唯(有)因性即是其根所缘之相若如(前)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唯有)因性故为所缘性耶于根亦有成不定过

(难云)若如是者(但因性非所缘即已能破)「由非彼相」其义何也(答云)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过故己义便成(故)此言(即)为彰(其)非即能生自识相故境非极微犹如眼(根)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此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非彼相)言矣(共)(者为)定彼(故)不定他宗恐其不许(又难)向者与他(宗)出不定(已)即是能破何假自宗更申比量(答)凡言(因有)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

(复次)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识所)定了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既彼(极微)(生识相)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极微)(识)决了性故唯出此因(亦)不是所缘「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別(立量)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如是余识翻此应言(是则)如根之言诚为乘(剩)其喻別须义准而出(故)又复(上文)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原意)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此言)实为有用(谓)然非声等所有极微可是余根之识生因(也)

有说「非彼相」(者谓)于识自体(一一微)无聚(相)现故非是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于识(此方)是彼(所缘)相性(相极微)非有故理即说其无有聚现

【藏】

如是极微且非所缘

【陈】

是故隣虚非尘

【奘】

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释】

「如是且述钵啰摩怒(即极微)不是所缘」(者)彼之能立(因言)不相应故(今极微)非境性(之)量善成故

若尔总聚是境(耶)然由所说诸有能立(道理)若望谟诃((大))宗皆有不成性理实如此

【藏】

总聚纵是现似彼性

【陈】

【「识」似聚起 不从彼生 「聚」无有体 譬如二月(二颂)

「若尔邻虚聚应是」境如聚识起故虽复如此

【奘】

「和合于五识」 设所缘非缘 彼体实无故 犹如第二月(二颂)

「色等」和合「于眼识等」有彼相故设「作所」缘

【释】

然而总聚实有彼相(应)可是所缘(但又)无因性故

【藏】

如所现者不从彼

【陈】

如其相起识不从此生

【奘】

(前出)

【释】

(此)「由彼相识不能生(即)其总聚相识总聚不(能)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此与)所缘之相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故因)斯乃不成

若尔何谓所缘之相

【藏】

凡是义者理须生其现己之识乃是所缘「此即所说彼生缘性」

【陈】

「是故聚亦非尘」何「以」故若尘能生识似其体相可信为尘何「以」故可「说此尘为识生缘故」

【奘】

(前出 但缺末句)

【释】

「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者)(彼)(相)之识(境)是能生(即)(境)是所缘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即心所)之因也(心心所)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于时名此为所缘境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谓)是能生性(又是)所缘之境

(次)引阿笈摩(云)「此即便是说生缘性(意谓)由是生因(为)彼识生缘(而后)共许是其所缘之境(前文)自体相现(一义)此中无益故不言之

【藏】

然非「总聚」可尔

【陈】

「聚者」则不如此

【奘】

然无缘义

【释】

非总聚是能生者

【藏】

非实事故如二月

【陈】

非实有故譬如二月

【奘】

(前出)

【释】

「非实事故」(者)由于总聚不是实事此于有聚(之法)一异二性(俱)不可说故

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犹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识(上)第二月相

若尔何因有斯相现

【藏】

根缺损故见第二月「纵现彼性然非斯境」

【陈】

由眼根乱识似二月起「二月非识境」界「实无有故」

【奘】

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

【释】

「根损害故」(者)若时眼根由翳等害损其明德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其二月相)非实境故「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识)故不名斯境

【藏】

如是「由非实事」而非因故总聚「不为所缘」

【陈】

聚亦如此「离隣虚无有实体」故「聚非识境界」

【奘】

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

【释】

「此由非实事有性等(之)总聚不是识之生因非实性故」如第二月(此既立已)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如二月

又复将此第二月喻于(现)彼相(之)应知说其不定之过(可)由识义理成就故(说其)过是相违复缘眼识不缘青等聚集极微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如余根识此喻共许故不別言(又)第二月喻非实事故应知此是于非因性而成立之(前)所说之纵有相性然非彼境斯言(亦)复是非彼因义

(难)若言无有第二月者如何现见有二相生(答)谓从内布功能差別均其次已似相之识而便转生犹如梦时见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于其月处乘更睹余(又)诸有说云而于眼识双现之时此二次第难印定故将作同时于斯二种相貌之后意识便云我见月之第二月也或复有云于共许月数有错乱由根损故若望不许外境之宗如斯众见但是妄执(且初见者)由非眼识所缘无间引生意识能于一时双缘两相作如斯解见二月耶又于声等缘彼之识不知其次应有二声等见同时起耶好眼之人意识次第尚多难解何况依于色根之识测其差別便成多有(又次见者)二相等见一旃达罗((月))若时离识许实有者斯乃何劳妄增二月而言于数有其错乱

【藏】

如是识外二种俱 以为心境不相应(二颂)

【陈】

【由此二义 外物非尘

【奘】

(缺)

【释】

(是故他宗)「离识之外执有二种(即)极微总聚此皆阙其一分义故又如(上)所说能立能斥道理力故「以之为境成不相应

【藏】

阙一分故所谓外义「极微及」聚皆非所缘

【陈】

是故外尘「由此二义」非识境界一一分不具故

【奘】

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释】

「阙一分故」(者)自体相现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缘于极微处(无自体相现)即阙初支于第二边(非能生性)便亡第二若如是者如向所论(极微总聚于所缘相)二种过失(今此总说)重更收摄令使无差

【藏】

「此中」

复有说诸总聚相 意许以为能成立

【陈】

【有说隣虚 聚成万物(三颂) 「识似彼起」 故立为尘

【奘】

(缺)

【释】

「有说集相」者(谓)于诸极微处各(微)(聚)集相即此(所)集尘(中)而有(彼集)相现随其所有多少极微(相)皆实有(如是)在极微处有总聚相(复能)生自相识(以是)实有性故应是所缘斯乃(能生相现)双支皆是有故

【藏】

由诸境义具众多相即将此中有相意许是现量性

【陈】

「有诸师说」隣虚聚集成万物有多种相具足「立此为境界」「何以故」有別相生证智「非但隣虚及隣虚聚」

【奘】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

【释】

(执)即于前所有成立(已被破斥)求进无由(故转计也)为集聚相即是极微为不尔耶(故说)「由诸境义有众多相」(等)即此诸微许有微状亦有集相如何得令两相共居一事为应理乎(次复应释)

「有众多相」(者)凡诸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为性(四大)皆自性有胜功能(色)(声)美等相随事随根而为(识所)了別

即此于其(有)众多相处极微之处「有总集相」即将此相为眼等识所行境故(许)「是现量性」若如是者于诸微处识(上亦)有聚相何不言之(既说)尘有聚相何不(亦)言识有聚相耶所以复云

【藏】

于诸微处亦「复为因」性能生现总聚识

【陈】

是故于隣虚「及隣虚聚中有相为六识作境」

【奘】

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發生似已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

【释】

「然于微处(乃至)有总聚相」(者)即以此言为其方便亦显识(上)有极微总相(难云)若尔一一极微有此相者何故复云总集相也(又)色聚众多极微分別是论所许(若)(集相)即是其总聚性故不是实有如前已陈何劳重述(答云)有別意趣纵令(极微)实事別別体殊然此相状但于(诸微)集处更相借故而可了知(以是)说观集相更无余矣又复设使诸有极微合聚为性(有众多相)然而一事(诸相)有其胜劣随事观之且如(观为)苍色(即)是其地界如是等说诚为应理纵许如是如极赤物初生起时多事(诸相)皆强遂无容矣(今但)依容有处作此诪议

【藏】

此极微相即非是 识义犹如坚性等(三颂)

【陈】

【隣虚体相 「若是实有」(四颂) 「识不似故」 非境如坚

隣虚相者非尘譬如坚等

【奘】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和集如坚等 「设」于眼等识 「是缘」非所缘 许极微相故(三颂)

【释】

若尔(诸微相借不相借曾无变异)如何说诸极微非根所见又复如何(说)唯有如(实)知能见极微(耶故知)「由其尘相非是识义」非是依根(诸)识之境界故曰非根(既)非根之义独是如知之所观察(此)复如何理(耶次文意云)现见极微尘形不睹「如坚性等

【藏】

如坚性等纵有其事而非眼识之境界极尘性亦与彼相似

【陈】

「隣虚中有」坚「湿热动」触此物实有非眼识境界「眼识不如其起故」隣虚中万物亦如此

【奘】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释】

「如坚润等」于彼青等(有色之法)「纵有其事非是眼等识之境界」根之功能各决定故

「尘亦如是(彼相亦非识境喻应)无违共许岂非显(极)(中)无其坚性由体別故(耶)此对宗(之)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坚亦是微)斯言无过然此(前文)已陈(所谓色聚四大为性也)

【藏】

即以是故「瓶瓯等」 彼觉应皆相类似

【陈】

【隣虚「如坚」 则识无別(五颂)

「何以故」隣虚者于万物中若生识是识则无差別

【奘】

「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別失」

「瓶瓯等」觉相 彼执应无別 非形別故別 形別非实故(四颂)

【释】

「汝瓶瓯等觉」者(谓)汝如是证(集相为所缘)(应)于瓶及瓯便成根觉「相似而观」于其(集相)自境识不差(別)复由根觉随现有境而相生故

(所云)识境不別如何得知

【藏】

亦匪于其瓶瓯等处以微「多体」遂有差別

【陈】

以万物中隣虚无有异故

【奘】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別

【释】

「由匪于其瓶瓯等处众微有別」(者)而此言说然诸极微以总聚相而为其境固非于彼瓶等自体(生起)了別之时于众多聚(相)(上)(其)片別彼之(极微)实事相貌之外无別积聚体(相)可得故(是则)缘彼(诸)根识便成相状无有差殊由此方成于(集)尘自体是所缘性复非于彼(集尘)无別相处覆审之缘(得生)异解性故如缘青等(覆审非黄)

【藏】

若相殊故而后殊

【陈】

【若言相异 则「识」不同

若「汝」言由相差別故「生识异」

【奘】

(前出)

【释】

「若相殊故所言殊」者相谓形状布置(之)有殊

【藏】

若作是说随彼「咽等」相殊异故觉乃遂殊是为差別然此殊异瓶等纵有

【陈】

「瓶等诸物」相貌不同缘此相起故识有异「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此相貌差別于瓶等「假名物」中不无

【奘】

若谓彼物形相別故觉相別者「理亦不」然「项等」別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

【释】

(此谓)「于其瓶瓯咽腹底等殊异状故由境有別觉乃遂殊」诚为应理

【藏】

彼相「极微」实有处(四颂)则无

【陈】

【异相在假 故体非真(六颂)

于「隣虚」实物中则无

【奘】

(颂前出)

非极微故

【释】

(但微相中)「无如是事」非于(眼等)根识所观境处极微有殊(故)然此总聚是三佛栗底(即世俗谛)而此总聚非根识境此已斥破复非非境有別而令识(所缘)相有殊可为应理

复如何知诸极微处別状非有

【藏】

量无別异故

【陈】

【「隣虚」体量 「众处」无別

「隣虚」体量不异故

【奘】

「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別形相」所「以者」何

「极微」量等故 形別唯在假 「析彼至」极微 彼觉定舍故(五颂)

【释】

「极微形相无別异故」(者)凡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別状于(各)方处转然诸极微体无方分至穷极处斯即何曾得有形別

【藏】

由诸极微纵令「事」別而彼圆相曾无有殊

【陈】

于「万物」中隣虚体量所谓圆细无有差別

【奘】

「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別舍微圆相

【释】

「于瓶瓯等纵令(极微安布)事別而极微(圆)性曾无有殊」斯乃(诸微相类)一体无增减故是故定知于总聚处非实物有凡有方隅布列形状皆非(眼等)根识所行之境

上来如是众多诘责意欲显其(诸极微中)有別相故(但)瓶瓯等觉非以(极微)別事为所缘境犹若苏佉毒佉(即乐苦之)(异相)然而(今说)极微是不別境即是(但)彰其非彼(所缘)境性

(又解)「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显向(所)(者)非以不別之事而为境者(亦非)是立已成彼意说言极微为境其实无殊然为形相別故別也(盖)极微无殊我亦共许是立已成「由诸极微(圆)量无別故(今)此显(集相)殊事是其別境答非已成(又解)或可此明诸根之识(缘)于瓶瓯等无有极微相状性故(彼)非是所缘犹如余识余识谓意或余根识但缘青时无黄相故(黄即非所缘)「于诸极微虽体众多(而)无差別故」而诸根识(缘)差別相故斯乃共成(集相)非尘状性颂于极微差別之言同前问答

【藏】

以故彼是非实有

形相殊异唯于幻有中有非于诸「微」又「瓶等即幻有性」

【陈】

是故万物相貌非是实有

是假名「有」是「假名相者谓瓶等诸物」

【奘】

故知別形在假非实

【释】

(云瓶等幻有者)若其总聚许覆相(即幻有)(彼)(別)非实境理方可成如斯胜理是应成立(次文)言「离极微」如是等

【藏】

设若「全离」极微者 现似彼识即坏故(五颂)

【陈】

【若「除」隣虚 万识不起(七颂) 「是故万物」 「悉是假名」

若除隣虚似瓶等识不生故

【奘】

(前出)

【释】

「如离彼者彼觉便无故」(者)犹如军等(离人等无)此言瓶等是非实(有)由非实事(故)

【藏】

诸实有者纵复遣离「细分」而「如色等」自觉不舍

【陈】

实物者若「析相应法」似实物识不灭如「未析时于瓶中五尘识生」析「竟五尘识亦不灭故」五「尘等是实有」

【奘】

「又形別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別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

【释】

此显余宗诸非不实皆非舍彼(之)相违事也(即舍彼得有)如于声等青觉非有(即得离声而存)此形相別是覆相有以其瓯等为境性故(以上)虽引众多异见道理而竟不能显其极微(实事之)体有(其)差別

【藏】

是故「诸根」识境得成非外

【陈】

「由此隣虚及聚万物不能生」识是故外尘非识境界

【奘】

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藏】

即内「所知之体性」 如在于外而现者 为义

【陈】

「若尔何法名尘」

【于内「尘相」 如外而显(八颂) 立为识尘 「识似现故」

于内「尘相」如外显现是名识尘

【奘】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六颂)

【释】

(下文次明所取事体云)「据内境体」(等)谓立自宗所缘之事(他难)若也(如前)总拨无所缘境便有违世(间及)自许(二种)宗过(因缘等)四种缘性于经说故(如何拨无所缘今文通彼)

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而有所缘言「境体」者(识)所取分(即)是识变为境相之义(如是内法为所缘不违自许)(情计)在识外別分而住(乃)将以为境(今)违世(间)之过如前尚在由诸世俗共许于境在外而住(故次)应云「如外」(等)(即)不离识(为)其所取分(者)「如外而现(由此执)云我见(外)境生其慢想(以为)(有)(境)为因(生识)(病眼)于眼识(上)现其发等

【藏】

外境虽无而有内境如似外相显现即此是其所缘缘也

【陈】

外尘实无所有于内「识」中「众生乱心分別故」起「六尘分」別此「分別」如在于外如此显现是「四缘中」名识缘缘

【奘】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

【释】

「外境虽无」(者此)谓实无其在外之境(识所)了性故以理究寻(识)不可了其(境)自体定在于外纵令许彼(境)实有外相(亦)非识(所)非彼(所缘)相性故(亦)非极微相现

「如似外相显现之时此即是其所缘缘也」(者与)(所缘)相相应故由若与(此法)(道)理相应故者(说)此即是此(法)如因性等由与自相理相应故(能生自法即是因法此相应因显其总相次)复显所缘(之)差別体相(下)云「识有彼相故」等

【藏】

「以是识体」故 又复是彼因性故(六颂)

【陈】

「以是识体相」故由此识生故

【奘】

(前出)

【藏】

内识现义及从此生二法合故「唯有内法是所缘缘」

【陈】

「所以者」何是识作内尘相从内尘生具二法故「是故内尘名境界」

【奘】

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释】

(此)明不假借外事为境(但)如情所计境相随生又情所计若离于识非外有故此之境相元不离识由此名为「内境相」也此中「内」声言不离识(不然)本无其外望谁为内(耶)

「及从此生」(者)有此(境)方生(彼识)或可从此(方生)由第七(转依声第)(转从声)义有別故(但今云)由非离境得有其识是故(应解)有此方乃识生(即第七依义)不言第五(从义)

「二法合故」明其(与)所缘(二相)道理合故显能立也此即但以(诸识)共相之境为其能立若差別者其仳若南(即意识)不缘外事(即应)于其梦位以为显示(上所)说二种为一能立(即)识有彼相(从)是识生缘此二用方成一(能立)

【藏】

且复纵许是如彼显现者如何「为彼一分」同时生起而得作缘

【陈】

「问」曰如尘起识是亦可然内尘「是识一分」共一时起云何得作「缘缘」

【奘】

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释】

(此难)「且复纵许有其内相」(者)但观外境妄有相故言无他(即)如情计境生其领受(如是)境之相状列在于内将为应理

「如何是彼(识)一分得作同生之缘」(者)(识)所取分离识无(体)(识)之一分复还生识(者)便成自体相违之过(能生者)复还是彼(所生)一分性故(喻)如能取分(不能自生)斯乃便成匪能生性(可)由外相染识而生(又)此即(所取)相分与识同(时生)非二同时(之法)有因果性如牛两角又匪于其不异之事同在一时(可)以同伴声而合说之亦非于识別说有境斯乃如何名同伴性(答云)理实如此然由(识起时)相状差別力故猜卜(能所)为异而表宣之(此)有见分相分之殊遂将此识而有差別(难云)若如是者(所缘等)缘性亦应但是(妄计)所执非分別事(即依他)有自性体斯乃应成非真缘性(答云)此罔相违由其缘义于(此)余所执差別之境亦共许之如等无间灭(即于)同分之识为断割时(而说为缘故)此识亦(得)以四种多缘而为缘也(以下释文残缺)

【藏】

「虽分」决定故为缘

【陈】

「答曰」

【是识「缘」缘 随生决定(九颂)

立「缘」缘者识缘此生无有二故

【奘】

决定相随故 「俱时」亦作缘 或前为后缘 「引彼」功能故(七颂)

【藏】

纵复俱时而转无不定故亦得以自余法为其生缘

【陈】

缘者或一时共起能成余法从他生决定随逐「生不生故」

【奘】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

【藏】

「如是因明」说若彼有无相应是则为因又「因果相应次第生者亦为其相」

【陈】

「问」曰「若次第生所缘能缘相云何答」曰「因在」前「果在」后「果随因因不随」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无果必无果随因或有或无是名因果相

【奘】

「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

【藏】

复次

「立」功能故是次第

【陈】

复次

【「共立」功能 令次第起

为「安置」功能次第故「立所缘能缘」

【奘】

(前出)

【藏】

复即次第而现义者能生同自所现之果是为功能此「依识有亦不相违」

【陈】

是似尘识次第起为生似果起功能「生识相续」

【奘】

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藏】

若尔唯以内色为所缘缘云何复说依彼及眼而生眼识

【陈】

「问」曰若内「尘」是识缘缘「是缘生经」当云何释「经言」依根缘色眼识得生「广说如经」

【奘】

若「五」识生惟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

【藏】

「即彼俱时作增上」 功能体性又为根(七颂)

【陈】

「答」曰

【「二根共生」 胜能为根(十颂)

功能体相「能共造」果说名为根

【奘】

识上「色」功能 名五根应理 功能与境色 无始互为因(八颂)

【藏】

根者依「生自果」比知是功能体非由大种转变为性

【陈】

「问」曰根者「体用云何」「答」曰胜能为体此体因何法可比度知「有由生自果」故是其胜能可得了別非有四大色

【奘】

以「能發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所造

【藏】

此亦在识不相违

【陈】

【于识无碍

此功能于识中无有妨碍

【奘】

(前颂云识上应理当此

故「本」识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违理

【藏】

功能得在识中有亦得在自体中有而难显示但其生果曾无差別

【陈】

此功能在识中离识其体不可显示「如我所立根与汝所立根同功能为体」此有何异

【奘】

功能發识理无別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

「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

【藏】

如是境界之体性 与彼功能互为因 复是无始时来转(八颂)

【陈】

【更互为因 胜能为尘 互生无始(十一颂)

如此功能及似尘相更互为因从无始来悉尔

【奘】

(前出)

【藏】

名眼功能及与内色为依而识从现似义所缘生难可显示

【陈】

依功能说名根缘内尘相名境是「乱」识不可言其相得生

【奘】

(缺)

【藏】

此二互相为因又无始「时」有时功能成熟故由识生起境相有时即依彼相而有功能

【陈】

此法更互为因亦无有「始何以」故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尘识或似尘识故功能得成

【奘】

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

【藏】

彼二与识是异非异随应可说

【陈】

识者或异二或不异二「或」不可说

【奘】

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

【藏】

如是内所缘有二法故得「观」为境性

【陈】

如此内尘具二法故可为「识」境

【奘】

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附论奘译本之特征

是篇以陈奘净藏诸译互比又以论文与注疏对裁章句义解同异皎然大抵陈译与藏译本文与注疏体势皆同惟奘译本独別夫奘译之异陈译犹可以新旧传本相解其异藏译亦可慧护学系为言至依藏译沟通注疏剔出本论奘译仍复持异时代未悬远也学说应相蒙也何以至此诚有费思索者今姑设假定之说逐次论之

一者两家原本本相类也而奘师翻译润饰改之

此一假定盖以奘译文词最觉通畅无余为净译所不及以译例格之净若毘于直译则奘应毘于意译本是以言奘净两译虽有文质繁简之殊核实相当则两家原本犹无害为一类今从论文取例证之颇有符者

(一)净译第一颂

设许为因(一) 由非彼相(二) 极尘(三) 非境(四) 如根(五)

奘译

极微(三)「于五识」 设缘(一)非所缘(四) 彼相识无故(二) 犹如眼根等(五)

陈那论本为颂释论随牒不必全文此印土作例尔也奘译力求整齐每释必先引全颂于是文句有未段落者亦必限以断句有未达意者亦必引申足之错综遣词全改面目此意译之一式今举即其例也更勘两译长行亦有然

(二)净译 如坚润等纵有其事非是眼等识之境界尘亦如是

奘译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奘译据文敷演不觉其词之详尽此又为同本意译之一式其尤甚者

(三)净译 由诸极微量无別故

奘译 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別舍微圆相

极微以圆相为量量同则相同量异应相异奘译谓非量有別而舍圆相此诚曲畅其致之文而意译之上乘也又为一式

据例类推奘译原本与净译不必异特敷畅其词见有不同而已然此犹著其表也细按所据以敷畅者每见特殊之意义则所译犹不止文质之殊矣如一例云于五识二例云俱执为极微相皆非明见论文必更有所自受也于是应重为之假定曰

二者奘译之润文非但畅意而已亦取注释家言以改论

用释改本此译家惯技罗什真谛诸译多然奘师既取意译引申晓畅越于辞意势必依诸释文今存护法之作或即当之取例证成又有符者

(四)论文「眼等识」决定译为「眼等五识」

论云眼等识藏译净译皆不言所等有几陈译且解作六识盖本无明文也护法注疏乃反复辨证等其五识奘译改为五依此无疑

(五)「色等境」决定改译为「色境」

此随上五识而改也其他陈净藏三译云内境奘译亦改为内色限前五尘此与护法释眼等诸识色为依缘者又合

(六)「功能为根」决定改译为「色功能」

此亦因说五识而改陈藏译皆但云功能为根不致分別此义盖本之二十论识自种子生一颂彼以根为识自种则不必色功能也护法注疏乃云斯所依性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奘译之改当亦从之由是二十论颂本云为成内外入故佛说为二((从梵本))奘译亦改为佛说彼为十限以色根又集量论云自证离言为根境界((从藏本))奘译亦改为色根境界微梵藏本色根之言固不辨所自起矣

(七)内境「是识一分」决定改译为「不离识」

净藏诸译说内境是识一分此义盖本之摄论色等皆识分別为性陈那集量亦云识生现似自体及境二分护法注疏乃云内声言不离识奘译之改本此无疑

然则奘译即直据护法注疏以译论耶细勘又不尽尔有注疏待解而论已预出或注疏有牒而论又从删皆不为注疏稍留余地至如颂文设所缘非缘等言则又注疏所全未见矣于是重为之假定曰

三者奘译改论非直宗护法之解也乃別取诸后起之说

本论辨析心境故梵本名云 alambana藏云 dmigs-pa陈译云尘皆但说所缘也奘译独云观所缘缘标题既异绎义全殊举其要例

(八)释所缘缘而分截「所缘」与「缘」言之

净译论文释所缘义一则曰其名境者如彼相生故二则曰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此二鈎鏁连环生必似自相似相必随生非可割截为言也奘译糅合改文曰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此意以带相为所缘托生为缘晰然如不相涉故谓有所缘而非缘又有缘而非所缘者此义不必尔也盖理实有缘而非所缘护法所谓非因义即所缘至所缘则无不为缘者本论成所缘缘义而题曰所缘二名固一实矣且以二义分解勘之护法注疏又未见其然如云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是则不以能生为缘也又云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故不名斯境是又不以带相为所缘也所谓第二月者内布功能均其次已似相之识而便转生此内影像为所缘亦即为缘也奘译必云有所缘非缘固已变于护法之说矣不宁唯是护法释聚相云有色合聚之物四大为性随胜现相而奘译云色等各有多相故译和集不以为聚相也护法释离彼极微一段云瓶等是假故形別亦应是假而奘译畧此章句故云形別物析至极微不以为离分无总也使尽依护法释文不应如此

是故奘译释义大同护法而不尽同其所依据殆在继承护法而变其说者此复何所属乎或即护法门下胜子三家或即戒贤其人今虽不可指然胜子著书犹存西藏戒贤立说亦散见伦记等籍苟董理之学说所从当有可考研唐人学抉其真相是固所必务矣今论译文姑为之说曰

奘师译文与其谓为忠实之直译宁谓为忠实之意译

奘师意译与其谓为信于原本宁谓为信于所学

奘译所宗与其谓为护法之学宁谓为晚起变本之说

是数者皆与历来所以论奘译者相反然文献之证历历具在治唐人学不可易此观念也然而是义难言盖自奘门诸贤已惑之矣请得更端证之

唐人解观所缘论之说见于基师二十述记三十述记太贤唯识学记慧沼了义灯诸书今以论文衡之且举二义以为例

和合和集义

本论成立唯识破斥极微和合之执远源于二十唯识论论释第十一颂云

((梵藏本))彼一非是境 多极微亦非 彼聚亦非是 谓不成微故

此复云何谓若一切色等处为色等识各別境者此则或应是一如诸胜论者计有分体或应是多极微或应是彼诸极微总聚((Samhata 唐译作和合及和集下同))然彼一体且非是境离诸分外无所可取有分体故多体亦不然彼各各极微不可取故此等总聚亦非境如是极微不成一实故

此于多体为境分別极微与聚言之其词犹畧安慧释三十唯识乃引申此义曰

((梵藏本))彼无外境唯识有境相起云何可知外境者应以能生现己之识乃许为识之所缘缘非唯由因性与等无间缘等应无別故又执五识身能缘和合Samcita 似彼相故然和合不外诸分总聚离彼诸分即无有和合相之识故是故实无外境而有和合识生又即极微和合亦非所缘诸极微无彼相故极微合时与不合时自体曾无所异故极微和合亦如不合不成所缘又诸余云各各极微不观待余虽非根分別相互观待则为根取然彼有待无待自体不异即应一向为根所取或一向非根分別又若相待极微乃为识境则应识中无瓶壁等相差別极微无彼相故又理不应识相与境相互异有太过之失故(奘译成唯识论卷一糅有此文)

此分析和合极微和合极微相待形相差別诸义而谈实启陈那之论绪释观所缘必应探此本源乃尽其意此云和合谓诸分总聚之假相极微和合谓共聚生灭之极微极微相待谓极微集处相借而有异相第一是观所缘总聚第二是极微第三是总聚相勘顺正理卷四缘总聚假色是上座所执缘和合极微是正理师义其总聚相虽未见文而依护法释此计所由云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四大为性又云此对宗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勘婆沙一百二十七俱舍卷二此觉天说顺正理卷五引此复云譬喻论师作如此说是则聚相之义当属诸譬喻师也护法注疏亦谓此计于前所立求进无由前立和合是上座此文转计出诸譬喻于理顺矣唐人之解独异于此以奘师总聚译和合总聚相译和集也遂不审二义相关而以为相对其实和合和集词义本通奘译顺正理卷四释上座计云众微和合方成所依所缘事故下文又云众多和集此用亦无故处是假和合和集明明绮互用之执为对待固有所惑矣因此又谓和合是经部说和集是顺正理说其实正理师仍执极微为所缘即彼论云和集极微为所缘故又云即诸极微和集安布恒为五识生起依缘无有极微不和集故此固无相资有相之明文也以聚相之计相属又大可疑矣

立破比量义

陈那立论必善因明此盖可想像而知者然其委细应由护法注解抽绎而出如破极微和合二义先引他量云

(一)极微是所缘性与所缘相道理相应故

(二)总聚是所缘性因同前

此因无共许喻所缘惟是极微或总聚故复应明此所以依论二因设二前量

(三)极微与所缘相道理相应是彼识因性故如共许所缘法

(四)总聚与所缘相道理相应是识现故喻如前

此设许他宗之义破之因本不共亦以许为共也次乃就他量出过破云

(五)极微与所缘相理不相应许是因性故如根

此出前(三)量因有不定过亦即显(一)量因不成次更以能立门显前宗过云

(六)极微与所缘相理不相应生识非现己相故如根

今重出此量者护法所谓凡因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故应能立能斥遮他显己而并破之此生现已识为所缘是共许故((见安慧三十释))不待再成次破总聚执先由能立门出量云

(七)总聚与所缘相理不相应不能生己相识故如第二月

此显前(二)量因有不成过亦即破(四)量讫次复由能破门先出前量云

(八)总聚非识因性非实有故如第二月

成立此已次乃出正破量云

(九)总聚与所缘相理不相应非识因性故如第二月

此二次第而立护法所谓此由非实事有性等总聚不是识生因非实性故如第二月既成立已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取喻如第二月也理门论谓因是宗法理须决定共许方成能立能破今此慇勤正为斯义唐人之解又复不尔以奘译改颂云设缘非所缘也即谓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合为宗言是则无因以立(五)量而能破不彰改宗不成(六)量而能立亦失遮他显己遂不可知至于破和合义以所缘非缘立宗又与(七)(九)立破之量全违正破不为所缘乃复设为宗法亦大昧于立言方便矣要之唐人学者皆深信奘译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无原本之推勘无学说之溯源恃其天才纵横演绎其短长得失固有可议者矣


校注

藏译论名 Dmigs-pa brtag-pahi hgrel-ba载丹殊经解部九十五函 Mdo Ce奈留旦版本函一八〇页下至一八三页上安土版本函八六页上至八七页下对勘两本字句畧有出入今依文理刊定取舍 呾迦是寻思梵名 Tarka 音译故随文注出以下钵啰摩怒三佛栗底等皆同此例 藏译 Snan当于梵文 abhasa有光辉色彩显现诸义我国旧译为光为现为似为有相奘译作带相盖从不离之义而立言也 安土版此句作 gan-gis ran-gi no-po意云随彼而取自性奈留旦版无随彼二字与净译合今从之 藏译此句本作 de-lta ma-yin意云不尔今顺净译注疏改之便勘 然字诸本皆作能今依义改 此解与旧传瞿波论师之说有关可勘唯识学记卷七了义灯卷二本 奈留旦版缺此具众多相句但安土版有此句作 rnam-pa du-ma can与诸译合今从之 因性依奈留旦版 rgyubi dnos-po 译安土版无此性字 坚字各本皆作尘今依义改颂下句云如坚之坚同此 离字藏译作 bsal-ba是遣除义奘译为柝意异 不舍依奈留旦版 hdor-ba-med 译安土版作 hdor-bar byed 意义相反 他字各本皆作地今依义改 此叚安土版有脱误今依奈留旦版译有无相应则为因此因明说见集量释论第六品第二十一颂释文因果次第同是因明所说奘译缺略 此云内色指内五尘与藏译内色但指色尘者意异 因下各本皆有如此功能及似尘相八字应是衍文 此难可显示句依安土版 ma-bstan-pa 译奈留旦版字迹不明
[A1] 己【CB】已【补编】
[A2] 已【CB】巳【补编】
[A3] 己【CB】已【补编】
[A4] 净【CB】凈【补编】
[A5] 己【CB】已【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观所缘释论会译
关闭
观所缘释论会译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