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滴论

梵语 拿亚屏度那纳玛札嘎若啦

藏语 日比耶涕巴谢甲威耶绕都杰巴

汉语 正理滴论

敬礼妙吉祥童子

现量品

士夫成办诸事正智必须先行故于此处当叙述之

正智有二谓现量及比量

其中现量者谓离分別不错乱分別者谓混言诠名种显现之识当离之耳不错乱者谓未被眩瞖速转乘舟混乱等迷惑所生之智

此智分为四种其中五根现量者谓各取现境之等无间俱缘境识意现量者谓与五根认识相应之等无间缘所生之意识自证现量者谓由心及心所所生之诸自证分瑜伽现量者谓修习正确境物最终所生之瑜伽识

现量智所缘之境为自相自相者谓从近或远之境物所生之认识各照自境现见各异此种境物之所以名为胜义有谓是因为彼为物之实相唯表彼之功能故

其余皆为共相此为比量所缘之境物

现量之智即为量之结果盖唯以了境为其性故与境物相应为彼之量者由彼之力方立了境故

自利比量品

比量分为二种谓自利及利他其中自利比量者谓由具三相因所生诸认识于此建立量果之理与现量相同

具三相之因者谓于所推论比度之事上必须具备于同品上定有于异品上遍无所比度之事者于此指欲了知之各別有法同品者谓概与所成立之法相符之事异品者谓非同品包括彼外之异品与彼相违之异品彼上没有之异品三种

三相所在之处唯有三种因谓未缘到因自性因果因

其中未缘到因者如云于各別地方无瓶若有则当为缘虑之所明瞭但未缘到故所谓缘虑之所明瞭谓具备缘虑之其他缘及所缘物之特殊自性即说凡有自性之处而能缘识之其他条件若亦具备必然成为现实

自性因者唯自具有所成立法之因如云此是树木是沉香树故

果因者如云彼处有火以有烟故

此三种因概括为二种一为立物因一为否定因

若自性相系属者乃由意义得了知若与彼物不相系属亦不肯定与彼物不相混淆

所成立之义与因相系属复分为二种即直接为所成立义之自性及从所成立义出生凡非彼之自性及非从彼出生者乃为与彼无相系属之自性自性及从生二者唯是自性因及果因唯由此二因成立事物故

虽亦成立否定唯就未缘到而言谓物若有不致未缘到彼故若于他处因域性原因隐秘之物未被缘虑之所明瞭者虽因自之现量识错觉而彼物亦不定为无既未受迷惑并有念行之立者其现量识若将过去错觉为现在容有所谓无物之言诠因彼物必定无故彼之量式分別列出有十一种

自性未缘到者如云此处无烟若有则应为缘虑之所明瞭但未缘到故

果未缘到者如云此处生烟之因力非无障碍以无烟故

能遍未缘到者如云此处无沉香树以无树故

缘到自性相违者如云此处无冷触以有火故

缘到相违果者如云此处无冷触以有烟故

缘到相违遍者如云物出现后未定为变坏者须待他因故

缘到果相违者如云此处冷因之力非无障碍以有火故

缘到能遍相违者如云此处无霜触以有火故

因未缘到者如云此处无烟以无火故

缘到因相违者如云此处无所谓寒毛竖起等之各別现象以接近制服彼之各別物故

缘到因相违果者如云非是具有所谓寒毛竖起等差別之人以有烟故

由于对他物之存在及否定缘故所立量式虽异然由义势之门果未缘到等未缘到之十种量式皆摄于自性未缘到之中由于屡见立量而串习使自己亦如是领悟其遮破故于自利比量时亦分別叙之

为成立所谓无之名言此等未缘到因之量式中亦有缘到自性相违等以及未缘到原因等凡所说之否定唯从缘虑之所明瞭而言缘到及未缘到者亦当了知

于他处不必成立相违及有或无因果对隐秘之物未缘到之现量及比量其正确与否尚为疑惑之因素因为不能以量识之错觉成立无物故

利他比量品

利他比量说为三相因者谓于因安立果故由于立量之別此分二种谓具同品法及具异品法无论立何种量式皆具此二义无有差別

其中具同品法者谓凡缘虑之所明瞭物若未缘到即为所谓无之名言安立之处如云如所见某物于所立宗上之瓶为缘虑所明瞭却未缘到如兔角等

如是立自性因之量式如云凡有皆是无常犹如瓶等此为纯自性因量式如云凡有生皆是无常此属自性差別法之自性因量式如云凡所作皆是无常此为特殊之差別者为成立自之性质而观待別有作者之性质故说为所作性如对勤勇无间所發性及由缘之差別而异等亦应如是观之

所谓有或有生所作等语乃显示为近于宗之法一切能立之法无论成立自之何等体性能立之法与所立法唯随逐相系属而立应通晓之实则彼为彼之自性其自性亦为因故在成立彼时若彼不能成立或因为无彼之自性或因为谬误故

果因之量式如云谓何处有烟则必有火犹如灶房等此处亦有烟于此唯就成立因与果物之关系时为了成立原因而以结果为因立量式

具异品法之量式如云于何处有即为缘虑之所明瞭此则唯就缘到而言如云若是青色等支分而于此处缘虑之所明瞭者为瓶以未如实缘到瓶即未缘到之量式

若无无常则是有或是有生或是所作性皆必然无所谓声是有或是有生或是所作性皆为自性因量式

如云若无火则不出烟此处有烟此为果因之量式

就意义而言由同品法对所立量式之异品法亦能领悟若无彼法则所成立法即无随因后行故如是由异品法亦能领悟随因后行者若无彼法则无所成立法无有因即不能成立宗若于自性不相系属反一方则另一方未必能遣

复次一切量式皆概括为二种谓彼之自性及因果是故言遣则须叙其相系属如是遣之一词唯摄相系属凡诠表何种相系属亦即名为随因后行如是不论从随因后行门抑或随因遣行门虽仅用一词而于同品及异品即可诠表其有因与无因是故勿须定用上之二语以诠表所立之量式

未缘到因之量式如云凡是有者必为缘虑之所明瞭此则唯就缘到而言若未缘到则彼为无领悟此理随因后行即得成立此二种量式亦非必须皆标明宗

于此凡有同品法之量式亦为凡缘虑之所明瞭而缘到者为所谓无之名言所诠境如言于此缘虑之所明瞭之瓶未缘到则由此义势显示此处无瓶

如是凡有异品法之量式亦为所谓有之名言所诠境为缘虑之所明瞭则必为缘到于此言如此之瓶未缘到则由此义势谓此处所谓有之名言所诠境为无所谓宗将如何显示谓显示为唯自之自性自己意乐非被排除等皆说为宗所谓自之自性谓许为所成立法

所谓唯自之自性唯许为所成立法非堪为能立如为成立声是无常乃以眼所见为因于声则不极成故若此为所成立法彼于此处则唯诠为能立不许为唯所立

所谓自己即于彼时立论者所诠表之能立是故若有人根据某种论典虽诠表能立由于此种论典对彼有法已许多种法但于彼时之立论者乃随自意乐而为所立并非为立论之敌方

所谓意乐谓无论净议何义而立之宗皆为随自意乐之能立在此以多言表述所成立者以彼为所诤之事故如云眼等必为他用是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支分于此虽未直言为我所用但实唯为我而有所立以此仅为言诠非真所立故

所谓非被排除(玄奘译作「相违」)谓虽具上述彼等相但所爱乐能立之义凡被现量比量世许(世间共许)自语等所排除者皆非宗

此中被现量排除(玄奘译作「现量相违」)者如云声非所闻

被比量排除(玄奘译作「比量相违」)者如云瓶是常住

被世许排除(玄奘译作「世间相违」)者如云怀兔非月

被自语排除(玄奘译作「自语相违」)者如云比量非量

以上所列均为似宗以犯被四种排除过(又可名为似宗之四种相违过一一译注)故

如是不论极成与否皆许为宗于彼时由于立论者自己非意乐之宗唯以言诠及遣被排除遂为所成立法具其自性及立论者之意乐未被排除三者方可为宗唯其如是宗之性相始为无过

利他比量者谓诠因三相于三相中若缺一相未言及即名似成立虽已言三相立论者或敌论者不极成或有疑义亦名似能立与有法相系属之一相不极成或疑惑时皆为似因不成过如为成立声是无常以眼所见故为因则两俱不成如为成立树木有心以剥去其皮即死为因对敌论者有不成过盖彼敌论者只许识根寿之灭相为死而树木无此等相故如为成立苦乐等无意识以有生或无常为因立论者数论派于自己则犯不成过(以上之二不成过合称立者敌者任何一方随一不成──译注)

如是若对性质及事起疑惑时亦犯不成过如为成立有火而以疑惑雾气等物为大种和合为因(此名「犹豫不成」因为远处似是烟实为蒸气雾气等──译注)又如以孔雀鸣故为因成立在此山间有孔雀但对鸣处尚未明瞭(因所系属的地方不能确定称为「所依不成」──译注)

有法不成亦犯不成过如为成立我于一切处以于一切处缘到之功德为因(胜论派主张随处有和灵魂同样的我以随处可以發现知觉等属于我的性质为理由因敌论者中如佛家不许有我其理由又从何处發生此种错误由有法连带而来故名「有法不成」──译注)

如是于异品遍无一相不成亦为似因不定过如为成立声是常等法以所量性故等法为因则遍于同品及异品或遍于任何一品(此为「共不定」细分为「同品遍转异品分转」「同品分转异品遍转」「俱品一分转」三类──译注)如是对此相若起疑惑亦唯为不定因过者如云对欲言之某甲为成立其非一切智者或具贪者而以言说等法为因乃于从异品上遣除起疑惑对一切智者言未见其言说之所谓未缘到之相者以未如境见之故为疑惑之因尤其为遣除非一切智者而遣除言说等乃成为疑惑因为言说与一切智二者不相违故

如云虽未见到但凡一切智者皆未言说此说所遣亦不成立者因为生起疑惑故诸物之相违有二种一者谓非未全具因而生之果有他则自无之相违如冷触与热触二者谓一方排另一方而存之唯实相者如有与无言说及一切智者均无此二相违过不相违故虽缘虑亦非了知为无

贪等及言词等并不能成立为因果之物盖遣他事非因并非亦遣言词者如是若遣言词等则有犹豫不定二相颠倒成立亦是相违二相者何谓同品定有及异品遍无

以所作性及勤勇无间所發性为因成立常住是相违因盖此二于同品中无于异品中有乃为颠倒成立此二相皆因颠倒成立所立法故为相违因

违意许故岂非第三相违耶如以积聚性故为因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卧具等支其中许非积聚为他用乃颠倒成立故相违其何故不明言因唯摄入此二之中故此二颠倒成立所立法与此二非异故而意许与言诠二者为所立法则无差別从二相中一为不成一为犹豫故不定如云以言说故而为离贪者或为一切智者此之随因遣行为不成因于随因后行乃为生起疑惑因为尚不明瞭一切智与离贪欲者故对此则于言词等尚疑惑为有或无故此为犹豫不定如以有生命等为因成立活身体有我不论有我与无我五蕴之外別无生命存在以我之存在及灭亡摄一切故于此二之中亦不定存在于一处盖成立有我或无我而命等不极成故尤其是与活身体有相属关系之命等遣除其有我与无我皆为不定故不能离此二于一我亦不成者以彼无随因后行故有我与无我无随因后行与随因遣行皆不肯定因为随因后行与遣行其性质唯互相排除故一方既然必定无而另一方当然必定有乃为无可置疑者也是故对随因后行与遣行因为犹豫故为不定因所立法与其反面不肯定故

如是三相中之每一相皆各有二过即不成或犹豫有犯三种似因过者谓不成相违不定

相违决定亦说为犹豫之因何故于此处不叙述之以其不成为比量推理之对象故于叙述果因自性因未缘到因之性相时既然无相违决定于他处更无相违决定可言因此由于未见物体乃依言教而比度之对此等义进行辨析所构成之相违决定乃说为宗之过诸制造论典者或因误解意义可能颠倒显示自性因为自性因及果因未缘到因不能像如所见诸物之存在故于此例如凡处于一诸物之中与自身有相属关系之物但唯独自呈现自身相属关系皆普遍存在犹如虚空等

总之一切境物之中凡与自身有相属关系者必与之同时显现相属关系因为与彼有相属关系之自性所随逐之自性唯是于彼境物上所存在之自性所谓于何物而无何性者是说于其境物自性乃非能周遍此为自性因之量

第二种因凡可以为缘虑之所明瞭而未缘到者即无如云某处无瓶于诸明显之处亦复为缘虑之所明瞭之物但皆未缘到此未缘到因与自性因虽为相互成立相违之义但于对其一生起疑惑

以上所略述因三相之义获领悟已所谓喻者虽为能立之支分但离之別无有体故未另立其相盖随能立已瞭解其义故

因者谓于同品定有于异品遍无其原理虽无差別复次果因与自性因之构成分別言其随因后行应明瞭者谓无论何处凡有烟必有火若无火则烟亦无譬如灶房及他处

无论何处凡有所作性必有无常性若无无常性则所作性亦无譬如瓶及虚空

于他处不能任意论述同品及异品之有与无

所谓果因唯于其果上决定之所谓自性因乃由自性所遍此等理路仅如是耳

由此亦须排除喻之诸过如云声是常住非有身故如业极微此等喻于所立法及能立法上皆无故如是于所立法生起疑惑等如云以言说故成立具有贪欲等如大路之人以此人有贪欲等故又如云此又为死亡之有法如大路上之人如云有贪欲等故非一切智人如大路上之人

无随因后行或未全示随因后行之量如云凡言说者皆为有贪欲等之人如欲界之人如云所作性故声是无常犹如瓶等如是随因倒行者如云凡是无常者皆所作性此为同法而异法亦如极微虚空此为未遣所立法等

如是从所立法遣除尚有疑惑者如云缁素等人非一切智人或非信赖者盖因实无显示一切智人与离欲者之因所生之究竟量故

于此异法喻者如云凡一切智人或离贪欲者皆能显示星宿知识等如导师及益群等人以异法喻遣除所成立法非一切智人及非信赖者尚有疑惑

遣除宗立生起疑惑者如云三明之婆罗门不可用某甲所欲诠述之词而言者以具有贪欲等故

于此异法喻者凡所诠述之言词皆不具贪欲等犹如乔达磨等所作宗教经典从乔达磨等宗之法遣除具贪欲等犹有疑惑

于二者俱遣尚疑惑者如云缁素等人执著一切及普遍执著故末离贪欲

于此异法喻者谓凡离贪欲之人皆不执著一切及不普遍执著如导师等其中所立法及宗之法为离贪欲而对从导师等身上遣除执着一切及普遍执著尚存疑惑

不遣者如云以言说故非离贪欲谓凡非未离贪欲者皆非言说者譬如石块若从石块可以俱遣但如云诸离贪欲者皆非言说者此有遣遍不成过因无所遣故

未全显所遣者于异法喻如云声为所作性之无常犹如虚空

倒遣者如云凡非所作性皆为常住

以上述似因不能显示量式之共同性相为同品定有及异品遍无亦不能显示个別之性相是故应当瞭知从意义上排除此等之过失能指出不具足量式之相者为能破之功如前所说凡能指出不具足能立之各种条件者皆名为能破以此对对方成立所爱乐之之义有违害故所谓似能破即诸邪破谓不能正确显示他宗之过

班智达兴纳彭巴桑布等同西藏翻译家罗登喜饶合译审定

译者跋

《正理滴论》是公元七世纪印度的因明学家法称(dpal ldan chos kyi grags pa)所著七部量理论典(tshad ma sda bdun)中的一部《七部量论》又叫七部因明论著(1)释量论(tshad ma rnam vgrel)(2)定量论(tshad ma rnam parnges pa)(3)正理滴论(rigs pavi thigs pa)(4)因滴论(gtan tshigs kyi thigs pa)(5)观相属论(vbrel ba brtag pa)(6)成他相续论(rgyud gzhan grub pa)(7)诤理论(rtsod pavirigs pa)

七部量论是法称继承和發展陈那因明学的重要著作七部原著加上印度十五家学者的注释共有五十九种(根据德格版《丹珠尔》)形成了因明学从原理到论证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些宝贵文献目前还完整地保存于藏文佛教典籍《丹珠尔》(bstan vgyur)即《论藏》之中

从这些书目裡我们可以看到印度解释《正理滴论》的注疏有

  • (1)《正理滴论广注》作者律天(dul bavi lha)

  • (2)《正理滴论广释》作者法胜(chos mchog)

  • (3)《正理滴论前宗略》作者莲花戒(Ka ma la shiv la)

  • (4)《正理滴论摄义》作者胜友(dsi na mi tra)

这些论著先后译成藏文后使法称的因明学说得以逐步传播并应用于西藏等地区的佛学研究公元十世纪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错综發展的原因西藏产生了若干佛教教派各教派出了不少学行都有成就的学者其中有些人曾为法称的因明著作写过注释而专为解释《正理滴论》的而贾曹达尔玛人钦(rgyl tshab dar ma rin chen)作的《正理滴论善说心藏注》(tshad ma rigs thigs kyi vgrel pa legs bshed snying pavi gter)

近代东西各国研究因明的人也都取材于法称的著作特別是《正理滴论》一书由于精简扼要地对法称自己的因明学体系作了概括的叙述表现了在逻辑上的价值受到东西方学者的重视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正理滴论》开宗明义就说「士夫成办诸事正智必须先行」其中「正智」即「正确的认识」「士夫」即「有志之士」这句话的整个含义可以理解为立志做成一番事业的人们要使自己的行动适应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换句话说对有关问题必须有正确的了解而阐述获得这种认识的途径和进行推理论证的法则正是因明学的旨趣

原书分三部分即现量品(mngon sum gyi levu)自利比量品(有译为「为自比量品」「自义比量品」)(bdag gi don rjes su dpag pavi levu)利他比量品(有译为「为他比量品」「他义比量品」)(gzhan gyi don gyi rjes su dpag pavi levu)这裡所提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量」它有三方面的含义因明论式叫量成立论式叫立量量是有关知识性质的故把《因明论》叫做《量论》即带有认识论的意味量的作用和它的结果即对事物得到正确的认识如象用尺子量布一尺一尺地量下去是量的作用而所瞭解到的长度乃是量的结果

佛家因明其先也承认有限量比量声教量三种到公元六世纪印度杰出的因明学家陈那(Slob dpon phyogs kyi glang po)集量理之大成写了一部巨著名《集量论》(tshad makun btus)否定了声教量他分析量的对象既所谓「所量」(gzhal bya)不超出「自相」(rang mtshan)和共相(spyi mtshan)两大类自相即事物自具的特性共相即事物间的共性因此认识它们的量也只有了解自相的「现量」和了解共相的「比量」两种法称遵其说以现量和比量(分为自利比量利他比量两部分)来概括了因明的全部内容

什么叫做现量呢如《正理滴论》说「自利比量者谓由三相之因所生诸认识具三相之因者谓于所推论比度之事上必须具备于同品上定有于异品上遍无」即列出具因三相的论式以正确的理由为根据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什么叫做利他比量呢如《正理滴论》说「利他比量说为三相因者谓于因安立果(即将真能立语说为比量──译注)故由于立量之別此分二种谓具同品法及具异品法无论何种论式皆具此二义无有差別」意谓能成立因须具三相在自立立他上并无差別但自利系就个人进行思维而言利他则就对他人以语言建立为论式所收效果而言

具备三相之因方为正因只有三种如《正理滴论》说「三相所在之处唯有三种因谓未缘到因(ma dmigs pavi rtags)(有译为『不可得因』)自性因(rang bzhin gyi rtags)果因(vbras rtags)(有译为『果性因』)」据此是以成立比量不得多亦不得少

法称在他利他比量品中认为利他比量的语言结构为了运用方便起见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格式去表达一种是带著同品法性质表示因与同品相结合的叫做随因后遍(rjes khyab)又叫做随因后行(rjes su vgro ba)一种是带著异品法性质表示因与异品相离的叫做随因遣遍(ldog khyab)又叫做随因后遣(rjes su ldog pa)联合起来构成随因遍行遍遣(rje su vgro ldog gi khyab pa)这两种格式只是在正面和反面的形态上有所不同其实质却都能够表明因有三相属于完全的比量法称认为可以把同法式与异法式分开单独运用再同未缘到因自性因果因的论式分別结合起来便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量式以进行广泛的推理论证

佛教因明原来是为了探求真理而同印度当时的別种宗派学说进行辩论的过程中發展起来的法称在《正论滴论》这一书中既继承了陈那的因明学思想又有了新的创见和發展试举几点略加说明

1.法称改革了利他比量三支格式主张合因喻为一体不必再沿用喻支的名目如《正理滴论》说「以上所略述因三相之义获领悟已所谓喻者虽为能立之支分但离之別无有体故未另立其相盖随能立已瞭解其义故

2.法称不用「相违决定」如《正理滴论》说「相违决定亦说为犹豫之因何故于此处不叙述之以其不成比量推理之对象故于叙述果因自相因未缘到因之性相时既然无相违决定于他处更无相违决定可言」因此由于未见物体乃依言教而比度之对此等义进行辨析所构成之相违决定乃说为宗之过

3.法称重视事物的关系为因明理论奠定了较稳固的基础例如在比量方面因和所立法的「不相离性」乃以事物之间的相属关系为依据如《正理滴论》说「所成立之义与因相系属复分为二种即直接为所成立义之自性及所成立义出生凡非彼之自性及非从彼出生者乃为与彼无相系属之自性自性及从生二者唯有自性因及果因唯有此二因成立事物故」这裡所说的自性因是就事物自具的一种特性或概念的本质加以分析所得果因则由一般事物中的因果关系而建立有了这样的相属关系因明本身就有了客观的保证用不着去对它犹豫不决了

4.至于未缘到因如《正理滴论》说「虽亦成立否定唯就未缘到而言谓物若有不致未缘到彼故若于他处因域性原因隐秘之物未被缘虑之所明瞭者虽因自之现量识错觉而彼物亦不定为无」这儿所讲的未缘到因主要是以否定的形式反成某种难见的事物所谓「缘」是「缘虑」的意思作为「见到」理解凡未见到的东西当然没有但由于地域空间过现未的时间事物的特性等原因所未见到的东西从主观认识上讲是没有的但并不能因为自身的认识受到限制即肯定那种未见到的东西绝对没有这是法称的一个创见在汉译因明论典中未见「未缘到因」之说所以我对这个专用词采取了按藏文字义的对译法

5.书名我译为《正理滴论》考虑到「滴」字的藏文为「thigs pa」是滴的泛说词并无数量的限制如果用「一」来限制它即成为「一滴」还原为藏文就该为「thigs pa gcig」但原书并无「gcig」字藏文中有「滴水积成大海」之说可见这个泛说的「滴」字没有必要用数字去限制它法称用「滴」字冠以书名可见其有妙用


校注

[A1] 竟【CB】意【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正理滴论(译自西藏文本)
关闭
正理滴论(译自西藏文本)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