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略义

宗喀巴大师根据佛护月称二大论师所作的「中论释」而制「中论疏」这部疏是成为西藏佛教学者学习龙树菩萨中观宗的主要论典全书共十四卷以疏释中论二十七品论文每品疏文都分为「释品文」「引经证」「示略义」三段兹将每品疏文中的「略义」译出冠以「中论略义」供研究中观宗义者的參考译误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观缘品略义

此品略义有三即说明对于所破的是如何执法和以正理破除之后结论如何以及如何建立因缘及果兹约言之

由种生芽及从薪起火等作用当眼见耳闻之时若认为因果二法不仅是唯名安立而且执为彼名言所安立境之能生所生是有自性者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彼所执境若许为有则应观察果之生起与因缘法是自性一还是自性异如是观已即从果的方面破所生有自性又应观察因中有果还是无果此是从因的方面破能生有自性总的说明若有自性则因缘及果都不能建立即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要之其所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者由于对因果等法执有自性是从无始时来串习所致欲破除之非常困难又彼自性若已破除则于无自性上建立因果极为容易因此自宗不以说明于名言中建立因果作用为主

此中破时纯用自生他生等方式观察名言所安立的境是如何有已而破此亦只是破彼「非唯名言所安立的生」(有自性的生)不破「生」者义甚明显因此在各品中于所破上大半未加简別语(即「非唯名言所安立的」或「有自性的」等)而加简別语者亦有多处一处已加则易了知其余未曾明加之处亦须例加其理同故「明句」(月称论师所著的中论释)中说明「无灭亦无生」等与经中所说有灭等义不相违者此中是说生灭等法非无漏智所缘境体只破「胜义生」不破「世俗生」又对经中所说从四缘生之密意亦如是释破所缘缘亦是破「胜义中有」不破「世俗中有」等等于所破上加简別语最为明显加的处所亦多因此在释文义时对于未加简別之处不可误解「又百论释」(月称论师著)中亦说「有人认为此种观察方式是破一切生即是说明有为无生者那末彼生等法不成如幻而成如石女儿如此推度一切即成没有缘生之过为免此种谬解不说如石女儿而说如幻」此中所说极为明显又「明句」中引「楞伽经」云「我依无自性生密意说一切法无生

若能破除有自性之因果即成唯名安立及唯由名言所安立之因果如「佛护释」(佛护论师所著的中论释)中第一品初说「所云生者唯就『名言中』说」又于品末亦说「所云生者唯是『名言中有』」由见若许有自性则因果不能成立而有损益(苦乐)作用之因果谁亦不能否认其有既不能立为有自性故许为唯由名言之所安立方为合理

由于对所生能生执有自性之积习极为深厚故于破此执后唯于名言所安立中安立因果心中固觉不惯但应思维安立之法只有二种前者(有自性的)若不应理就应依据后者(唯名言安立的)安立故须令心趋向这一方面有人认为既有所生能生就有因果义若说是唯名安立者即不应理云云此种想法不应道理因为「唯」字既不遮遣有非名之义亦不遮遣量所成立之义又「唯名安立中有」一语虽说明绝对没有非由名言所安立的有然亦非说凡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皆有

由此观之从内外因缘而生诸法如由种子而生芽等及依根境而起识等随取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观察己心是如何执取次从果品及因品中随拈一法用破「有自性」之正理破除其余一切自性若有少许未破即被此执所缚不得解脱再于因果等法见为是唯名安立而起损益(苦乐)作用之因果不能说为没有故从唯假安立之因而生果是有的今执此等为有自性实是颠倒如此思已而生定解然而对于因果缘起的定解不应破坏若谓自宗不立因果只是就迷乱识前有立为「世俗中有」者则是极大错误的损减之见

观去来品略义

首须了知对于去者和所去处及去的动作等如果认为不是唯由名言安立为有而是有自性者即是实执之行相

次应思维如彼所执之境是否实有若认为有即被此品众多理门之所破斥于此应当引生定解但是依多种观察以理破除的亦只为令得了知若执有自性则作和所作以及作者等皆不能成立之故而非为说明去来等无

若欲如此通达须将此中所说「于去来等一切名言执为有自性」之心而换成为「自性空故彼等作用皆能成立」之意于此正理须生定解如云「由作者及作当知其余法」「明句」释曰「由破有自性之去及去者已当知唯是互相观待而有」亦可作为「依去有去者依去者有去唯此能成事未见有余因」(此偈是宗喀巴大师将第八品中「依业有作者依作者有业唯此能成事未见有余因」一偈中之业及作者换为去及去者意在使人由破业及作者有自性之理已推知去来等法亦皆无自性其理相同)

先于现见之粗去来等如实了知已次当结合从前世到此世来及从此世往他世去都无自性之理發生定解又应以此正理推知其余诸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亦无所去对于一切作用亦应如是了知由此可使观察真理之慧逐渐扩大以至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皆能见为犹如幻化

观根品略义

首须了知若谓既于六境立为所取六根立为能取六补特伽罗立为取者则彼等诸法非唯由名言之所安立而是有自性的如斯执著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复次思维如果真是如彼所执则所作能作以及作者皆不能安立如此品正理之所抉择而生定解又观彼十八法都无自性见彼彼法皆是如幻而现的能作所作作者之想不须策励即可生起故应了知眼等一切建立唯如幻有之义最为合理

复次以正理观察者只是推求眼等诸法有无自性并非总观诸法有无因此若是观察未得仅破有自性决定不是破除眼等此义亦如「百论释」云「或谓眼等若是没有如何安立眼等诸根是业异熟体答曰我们何曾破业异熟体耶问者又云既破眼等如何不是破异熟体答曰我们观察唯是推求自性所以我们此处只破诸法有自性不破眼等缘起是业异熟正由彼有说为异熟故彼眼等一定是有」此中指示出对于齐此当破齐此不破之界限非常明显

此中说「有」的轨则亦如说「依眼有见者依见者有眼唯此能成事未见有余因」并应由此正理推知其余诸法

由上各品所说之理虽亦能破「处」是实有但为通达破眼等有自性之不共正理而说此品对于其余诸品亦应如是了知由此正理能使观察真理之慧得到无限运用如在受用六境时一切皆如幻化士夫受用诸境的见解即可生起

观蕴品略义

此品说明蕴的因果若非唯名安立而象实执所执是有自性者(云何)以正理抉择之时彼因果等法皆不能安立

复次思维唯名安立之上能够建立四大种和所造色以及触受等一切法使了知显品之心与了知空品之心成为互相帮助的缘起正理于此正理应当修习

观界品略义

经中所说界等所相能相以及有体无体等法若非唯名言安立而是有自性者(云何)以正理抉择之时彼能相所相等法皆不能安立复次(应)于唯名言所安立上之能相所相有体无体等法皆能安立应当依此轨则于二谛义引生定解

观贪贪者品略义

此品说明能贪所贪贪者三杂染法以及所信能信信者三清净法若象实执所执而有自性者(云何)以正理抉择之时彼等一切名言皆不能成立于此正理应生定解

次思彼等名言定应承认其有于有自性上既不能安立则唯有于「自性空」上安立一切法最为合理(如是)于缘起义应当引生定解并可如上所说换为「依贪有贪者」等句承认其有

观生灭品略义

灭等如果不是唯名言安立为有而象实执所执是有自性者(云何)以正理观察之时彼生等三法都不能安立应于此理引生定解

复次思维于唯名言上安立彼等诸法皆能成立以及一切有为法虽是自性本空而现为彼法者皆能见为如幻如梦而有于此等义应当修学

观作作者品略义

此中说明作及作者等法若非唯由分別心之所安立而象实执所执是有自性者则作者及作都不能安立当知此二唯是互相观待而有

观本住品略义

如云彼身之取者是此补特伽罗或曰此补特伽罗之所取是彼身等法所谓取者所取若非唯由名言安立而象实执所执是有自性者(云何)所取和取者之名言皆不能安立于此等义生定解已又当思维唯由名言安立缘起法上取者及所取理能成立

观火薪品略义

有用火与薪为例对于我我所和因果以及支有支等法安立一异者当思此等是从有自性而安立呢还是从名言而安立次用此品所说正理观察之时了知若如前(有自性)则所烧能烧等名言皆不能安立即于此等法上破除实执若如后(从名言)则彼等一切名言皆能成立应于缘起义起坚定解

观前际后际品略义

轮回者之补特伽罗和轮回事之生老死以及因果等法若有自性则生死等名言都不能安立因此当知经中所说轮回者及彼在轮回中生死相续等事都是依唯名言安立而说极为合理

观自作他作品略义

或谓内外诸法应是有的若无自作等四彼等又从何有呢答曰如就观察彼等有无自性来说则苦等诸法若有自性必须于自作等四种方式中任随一种方式而有然依此品所说正理观察之时都不可得因此定知苦等诸法皆无自性但由颠倒执为有自性若欲推求苦等世俗缘起建立则须放弃自作等四种方式而如第八品所说应当承认唯由缘起而有如云「別人许苦等是自作他作共作及无因汝说是缘起」又佛护释云「或谓若无苦等佛陀为何对迦叶说『以有苦故说我知苦见苦』答曰谁说无苦我岂未说『若是自作者则不从缘起』故说苦等是缘起法不是自作等」因此即由是缘起故之理由正破自作兼破他作在二释(「佛护」「明句」二释)中都如是说又由此理破除其作及无因生亦极明显是故决定应当承认缘起因果次第

此中说明破有自性已即于无自性上一切作用皆能成立本论从始至终都应如是了知极为重要如果认为对于因果缘起次第也用观察胜义中有无之理而破除者必执自宗不承认有因果故云对此等人暂时不能说「细无我理」须用「粗无我义」而引导之

观行品略义

此中所说「虚妄」是指本无自性而现为有自性之义又于此「虚妄」法上一切作用皆能成立因此「虚妄」之义不是说一切作用皆空变异及无常等义亦是如此彼「虚妄」法由遮实有故说为空虽非实有然亦不是没有诸求解脱者由缘何法修行能净诸障当知此即道之所缘极为应理

观会合品略义

诸法会合具有和合以及聚集等若有自性则彼等法都不能安立于既自性上彼等一切建立皆极应理应于此二谛法生坚定解

观自性品略义

总则有体无体別则自体他体以及诸法真性本体等若有自性则都不能安立故唯于无自性上彼一切建立乃为合理应当于二谛之理生起决定知见

观缚解品略义

生死湼槃以及为烦恼之所系缚和断烦恼之解脱等若有自性则都不能成立如此通达之后于彼等法不执实有复次思维唯由名言所安立者彼等一切皆为合理应于此缘起深义生坚定解

观业品略义

此品对于作者烦恼和彼等之果以及受用彼果等事由诸正理破其有自性已了知如果是有自性则彼等建立皆不应理又应通达彼等诸法皆如梦幻而有

观我法品略义

此品说明对于前后各品所抉择的甚深义理把它总摄起来(作为)受持的方法因此当知由甚深正见所抉择的一切都可摄为是说明我法二者皆无自性已应如此中所说而受持之

观时品略义

过去已生和未来当生以及现在生已未灭等三时皆无自性只有在无自性上彼等一切才能成立应当如是思维使对于二谛所生定解逐渐坚固

观聚集品略义

(中论)「佛护释」云「或谓若无时及因果聚集等更有何法因此彼唯是说『一切皆无』而已答曰不然此中只说于时等法若执为有自性者即不应理依缘起安立而有者彼等皆能成立」如此所说当知时及因果聚集等法若如「实事师」(许诸法自性为胜义有的)许为有自性者应当破除由于自性本来无故凡依因缘而生的缘起有法一概不破

观成坏品略义

生灭及生死等次第相传的三有相续之法如果认为有自性者即可用观察真性之理而破除之但是亦不可说彼等为名言中无因此彼等诸法只有在「自性空」上才能成立应于此正理引生定解

观如来品略义

诸法若有自性则如来以及如来所说之正法皆不能安立只有在自性空的缘起法上一切安立才为合理因此安立如来皈依处等亦唯有依此理安立方为正确

观颠倒品略义

若有自性则从可意境等与分別寻思而生烦恼及由计常等而成不成颠倒之差別以及断烦恼等皆不能成立只有于「自性空」上彼等一切才能成立须令自心于此正理引生定解

观圣谛品略义

中观师说世出世法全无自性他宗闻者兴问难云如此则汝宗中对于世及出世一切诸法皆成不可安立答曰观察之时如此破除由于以理观察之时无有尘许自性可得故在他宗确有不能安立此是此非等过失自宗不但没有此等过失而且对于一切建立皆能如理成立是为此品主要所诠然如此中「空义」即是「缘起义」破除诸法作用不是空义此种分析最为重要如果对于中观正理具有胜解的聪慧之士当照此轨则而说

观涅槃品略义

诸法若有自性则断彼所断和得湼槃等都不能成立唯有于「自性空」上彼等一切方能成立于此应当如实了知

观十二有支品略义

对于缘补特伽罗及法缘起而起我执的二种无明是如何执著二种我的俱生无明之行相先须认识清楚次知此中所说一切正理皆是破除二种无明所执的二种我以及通达二无我见的正因又于获得彻底通达无我之正见后应从闻思修三尽力使成为缘起还灭门

观见品略义

诸具大乘种姓者深为大悲之所激發对于长被三苦所逼迫的一切有情生起「我当救出苦海令住佛地」之心为度彼等故先须發起自己求得无上菩提以愿菩提心为体的坚固誓愿次见若不修学六波罗蜜行则此誓愿亦难成就因此依照仪轨正受行菩提心已担荷修学菩萨广大之行又见以修学六度为主的首要行持即是远离二边之中道是故应如圣者(龙树)论中所说以理抉择了义之方法而求洞澈实际真理的正见又思若没有有止单凭通达真性之正见亦不能断烦恼故进而求止得止之后应当励力勤修正见并如此中所说以见抉择了义轨则而受持之如斯次第广如「菩提菩提道次第」中所说兹不重述此诸法之真性了义不仅为到彼岸乘之所需要即金刚乘次第中亦须唯如此论所说求见之方法而得了义因为二种大乘对于真实性的义理毫无差別故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论略义
关闭
中论略义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