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文句释

──原名「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

观缘品第一

法界空中恒放出辨法是非正法光徧知所知净智燄众生方慧莲花友
尽所有际作胜火燃烧三有诸稠林破除疑暗胜日辉愿日亲教恒增胜
贪离而饰妙庄严嗔断而持锋利剑痴尽而捧妙经函敬礼胜者妙吉祥
谁身众宝所庄严如绿宝山星罗布观者无厌悦意母敬礼本尊绿度母
夺雪山光非尊身众生服之甘露乳梵音和雅非尊语是摄他意之铁鈎
现见诸法非尊意大慈悲愍宝藏母具彼众德非妙音敬礼唯一佛母尊
善说恒河滙众流却无自满骄慢过不为名闻风动摇事业波鬘恒荡漾
浅识乌鸦虽远离明智群鹅常依止成办诸龙智者愿无分別海恒敬礼
能仁八功德水经充满龙树智慧海出生中论白花园作盛开敷礼月称
善慧日光除障暗光大圣教莲花园功德无等宗喀巴随念师恩信毛竖
从师善说正理海摄取文义成宝鬘金线连缀贯串已愿为智者慧项饰

(译者按以上四十句颂是僧成大师论前赞礼颂首赞礼释迦佛二颂次赞礼妙吉祥菩萨一颂第三赞礼救度佛母一颂第四赞礼妙音佛母二颂第五赞礼龙树菩萨二颂第六赞礼月称菩萨一颂第七赞礼宗喀巴大师一颂第八造释宗旨一颂)

释中观慧论 分四(一)名义(二)翻译敬礼(三)正释论文(四)结尾义

甲(一)名义梵语巴甲藏语喜饶(汉语慧)梵语纳玛藏语谢甲瓦(汉语名为)梵语玛得玛嘎藏语邬玛(汉语中)梵语嘎日嘎藏语彻勒唔杰巴(汉语颂)合为「中观根本慧论颂」

甲(二)翻译敬礼

敬礼圣者妙吉祥童子

甲(三)正释论文 分三(一)从佛说缘起离八边门礼赞大师(二)释缘起离八边之理(三)念大师恩德而申敬礼

乙(一)于谁敬礼谁说缘起圆满大觉是诸说中第一者即于彼前敬礼彼如何说即开示在圣者根本智前无刹那灭之灭无成为一法之生无前相续断之断无相续之常无从远处来无从近处去非义异非义一的真如能诠所诠等戏论寂灭生死无余苦恼寂灭的湼槃何人敬礼即龙树何时敬礼造论之先为何敬礼为自己随顺正士行如开示所化众生于佛生净信龙树在造论之先从佛说缘起离八边门礼赞大师「有法」(前陈)是有所为(后陈)为令了知大师超胜其余诸说法者已于佛生清净信心故(因)

乙(二)释缘起离八边之理 分三(一)示缘起自性空(二)示由通达缘起与未通达缘起即于生死中流转和还灭之理(三)示通达缘起则恶见自行息灭之理

丙初 分二(一)正示(二)断诤

丁初正示 分二(一)略示二无我(二)广释二无我

戊初略示二无我 分二(一)观察因果作用已破法有自性(二)观察去来作用已破补特伽罗有自性

己初 分二(一)破所生果中之生有自性(二)破能生因中之缘有自性

庚初 分二(一)破四边生(二)断破他生违教之诤

辛(一)破四边生 问曰若谓先说「不灭亦不生如何是缘起离八边之理」答曰由破生有自性其余灭等易破今立破彼之宗云内外诸有为法「有法」无论何时何处何宗皆无有从自生否则犯再生无义和生无穷过故又「有法」(如前)无论何时何处何宗皆无从他生否则应从一切生一切故又彼「有法」无论何时不从自他共生何以故已分別破从自生和他生故又彼「有法」无论何时皆不从无因生否则有一切功用应成无义故

辛(二) 分二(一)断诤(二)答难

壬(一)断诤 自部诸实事师云自生和自他共生固不应理无因生之说更卑劣故皆不合理但汝说「非从他」一语若破他生即非善巧何以故世尊说诸有为法是从有自性的四缘而生故缘有四种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更无第五缘是故破他生者违佛教义

壬(二)答难 诸有为法的自体「有法」在自(芽)未生时于缘(种)等中应非有因为尔时未现见故若许自未生时于缘等中非有则他生应非有自性因为自(芽)未生时于缘(种)等中自体非有故又彼(芽)「有法」在缘(种)未成时于缘等中应非有若在彼缘中有(芽)应成无因故若许未成时缘中无有芽则不从缘而生有自性的他法在缘等未成时自体非有是故破他生并不违佛教义何以故若实有从他生即是正理所破故

庚(二)破能生因中之缘有自性 分(一)总破缘有自性(二)別破四缘有自性(三)示其他总破之理

辛初 分二(一)破由能作故执为缘(二)破由作业故执为缘

壬初 分二(一)破由能成办生的作用执为缘(二)破由能生果执为缘

癸(一)破由能成办生的作用执为缘 有分別者问曰由缘成办作用由作用而生识答曰作用若是实有应不具缘作用非实有故没有不具缘的作用否则果应从无因生故因此实有作用不能生识若谓由缘即能生识则眼等「有法」在胜义中非缘因为不具作用故问曰作用在胜义中有答曰胜义中不具作用胜义中无用故

癸(二)破由能生果执为缘 有云何须观察具不具作用我是说由依眼等根而生眼等识故因此许眼等为缘若尔眼等「有法」在识未生以前应为缘因为由具有生识的作用即建立为缘故

壬(二)破由作业故执为缘 问曰种子是芽的缘因为依种子为缘而生芽故答曰芽在因位时无体则种子不能有自性地为缘芽尚无有种子又为何法的缘耶又芽在因位时有自体亦不应为缘何以故若自己在因位已有又何须用缘呢用缘无义故

辛(二)別破四缘有自性 分四(一)破因缘的相(二)破所缘缘的相(三)破等无间缘的相(四)破增上缘的相

壬(一)破因缘的相 问曰因缘有自性因为有它的相故──能成办果是因缘的相故答曰能生果是因缘的相然不可说有自性因为果法在因位时有亦有亦无皆不成有自性故如是以因缘有相遂许因缘有自性不应道理

壬(二)破所缘缘的相 问曰所缘缘有自性因为是生识之处故答曰在缘所缘境以前已有的识上为所缘缘耶抑在缘所缘境以前未有的识上为所缘缘耶若如第一此识「有法」应当说是无所缘因为在缘所缘境以前已有故若如第二此识「有法」缘虑云何有自性因为在缘所缘境以前无故

壬(三)破等无间缘的相 问曰等无间缘有自性因为种子无间灭即是芽的等无间缘故答曰种子无间灭是芽的等无间缘不应道理因为芽等法未生以前种子不能灭故若谓种子已灭灭法则应不能为芽的等无间缘故

壬(四)破增上缘的相 问曰增上缘有自性由有此因即有彼果此因即是彼果的增上缘故答曰诸有为法「有法」若由此因而生彼果那就不是有自性因为汝(增上缘)之有即非由自性有故是无自性故

辛(三)示其他总破之理 一问曰缘有自性现见从纱生布故答曰此布果「有法」云何有自性地从纱缘而生呢应不生因为在彼纱等缘中本无布故彼纱等缘一一之中及聚合中均无布故问曰缘中虽无彼果但彼果是有自性地从彼等缘中而生答曰彼布果「有法」何故不从非缘生

问曰缘与果之体是异者诚如汝说但果即是缘之自体故无过答曰缘等「有法」自体非有自性是于自己众多支分上假安立故若许缘等自体无有自性那么彼果等「有法」应如缘的自体非由自性有诸缘自体非由自性有故若许缘的自体非由自性有则缘的有自性之果亦无问曰如此则果是非缘的自体答曰果「有法」由不是缘的自体亦不须是非缘的自体如由不是布的自体亦不须是草的自体故

问曰果虽不是缘非缘的自体但是缘及非缘二种决定各有自性如从芝蔴出蔴油不出酥油从酪出酥油不出蔴油沙则酥油和蔴油皆不出生故答曰所知(指一切法)「有法」缘及非缘应非决定各有自性因为缘及非缘之果皆无自性故

观去来品第二

己(二)观去来作用已破补特伽罗实有自性 分二(一)广释(二)略结

庚(一)广释 分二(一)別破所作及作者中有作用(二)总破所作及作者中有作用

辛(一) 分四(一)观所作已而破(二)观作者已而破(三)观有作用之能立已而破(四)观作用已而破

壬(一) 分二(一)总破三时中有作用(二)別破正去时中有作用

癸(一)总破三时中有作用 问曰由破生已固能成立无灭等义今请別说于缘起中破去来之不共正理答曰去的作用若有自性须于三时中随一而有且说已去时中不去由于去的作用是现在时已去时去的作用已灭故未去时中亦非有去的作用何以故去的作用是现在时未去时去的作用尚未生故正去时去的作用无有自性除已去未去则正去时有自性不可得故

癸(二)別破正去时中有作用 分二(一)牒诤(二)答难

子(一)牒诤 问曰正去时有去因为欲往何处时有举足住足的动作即是有去彼动作只是正去时有已去非有未去亦非有故

子(二)答难 分二(一)去时与去二语一有去义一即无去义(二)若两语都有去的意义即有太泛的过失

丑(一)去时与去二语一有去义一即无去义 正去时去的作用无有自性因为去的作用只有一个这个去的作用若在「去时」一语中有则去时即成无去的作用做若谓去的作用在后一语「去」字中有如此则承认「去时去」一语的后一个「去」字中有去的作用「有法」去时即无去的作用何以故去的作用只有一个这个去的作用已在「去时去」一语的后句「去」字中有故

丑(二)若两语都有去的意义即成太泛的过失 若去时去前后两句义中去的作用都有自性则有两足的天授「有法」右脚应同时有安立与去两个异体的作用因为既由有去的作用安立为去时又由谁补特伽罗往彼道去故有两个有自性的去的作用若许有两个作用那么彼天授「有法」亦应成两个去者因为有两足的补特伽罗的右脚有两个异体的去的作用故此又何故若无去者即不应有去故

壬(二)观作者已而破 问曰去的作用有自性去之所依的去者有自性故答曰去之所依的去者不能有自性因为与去者异体的去法本来没有故若谓有则去的作用应不待去者而有而实不然因为若无去者则去法不能成立故又去者「有法」非有自性何以故为下述正理破故非去者「有法」不去离去的作用故除去者与非去者外更无第三者去无有是事故问曰余二(非去者与第三去)不去去者是有自性地去答曰说去者有自性地去不应道理因为若无去的作用即不应成为去者故若谓「去者」一语即含有去的作用那么汝宗许「去者」一语中即含有去的作用「有法」则「去」的一语中应成无有去的作用的去者去因为去的作用只有一个汝许这个作用已在去者一语中有才许去者去故若谓去者与去两语中均有去的作用那末两足的天授「有法」右足应成两种异体的安立和去的作用由彼作用显示去者及由成为去者已而有去的作用故

壬(三)观有作用之能立已而破 分五(一)破初去的發足(二)破去的时间(三)破不去的住(四)破返回(五)破有住之能立

癸(一)破初去的發足 问曰有去由舍住已将欲發足而去故答曰无论何时發足而去皆无自性已去时无去的發足未去时亦无去的發足正去时去的發足亦非有自性故發足去时无自性因为在去的發足以前住的时候既无正去的去时亦无已去在未去时更无去的發足故

癸(二)破去的时间 问曰三时中虽无去的發足但三时是有答曰已去正去和未去皆不应分別执为实有自性因为于三时中皆不见去的發足有自性故

癸(三)破不去的住 问曰有去去的反面有住故答曰住无自性因为去者不住不去者非有自性地住除去者与不去者別无第三者住故问曰初因不成由于去者是有自性地住故答曰皆非正理因为既去则不成去者去与住二种作用于一事中不同时有故

癸(四)破返回 问曰有去有从去返回故答曰去时非有自性地返回去时无自性故已去未去皆不返回于彼二中无去的作用故是故返回无自性

癸(五)破有住之能立 问曰住有自性因为住的反面有去故有将要住故有从住返回故答曰将住和从住返回等「有法」不能成立住有自性与用去有自性之因成立住和去的發足以及从去返回等犯同类过失故

壬(四)观作用已而破 分二(一)观去者与去一异已而破(二)观有否第二作用已而破

癸(一)观去者与去一异已而破 问曰去者与去有自性现见天授迈步故答曰不应说彼去与去者是有自性地体一亦不应说去与去者有自性地体异何以不应说呢若说体一则作者与所作应成体一由于彼去即成去者故若是体异应成无去者的去与无去的去者于是可许去与去者是有自性地体异故去去者「有法」应无自性彼等有自性体一和有自性体异皆非有故

癸(二)观有否第二作用已而破 问曰无有前过即由安立去者的作用而安立去故答曰彼能安立去者之去不能使去者去因某天授欲往何处去在起去的作用之前尚非去者故彼去法除显示去者外不能使去者去因为一个去者不应有两个去法故

辛(二)总破所作及作者中有作用 去者「有法」非有自性地去三时中不能有自性地去故不去者「有法」亦不去何以故三时中不能去故亦是去者亦是不去者亦不于三时中去无有是事故

庚(二)略结 去去者和所去之处「有法」皆非有自性观察时不可得故

观根品第三

戊(二)广释二无我 分五(一)別释法我及补特伽罗无我(二)法自性空(三)通达真实之理(四)时自性空(五)三有相续自性空

己(一)別释法我及补特伽罗无我 分二(一)释法无我(二)释补特伽罗无我

庚(一)释法无我 分二(一)破蕴处界三法上有我(二)破有我之能立

辛(一)破蕴处界三法上有我 分三(一)破处上法我(二)破蕴上法我(三)破界上法我

壬(一)破处上法我 分二(一)牒诤(二)示答

癸(一)牒诤 问曰去等虽无自性但限等是有自性对法经云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和能了別等为六根彼等所行即说为所见等六境故

癸(二)示答 分二(一)破见的三法(二)由如是理类推余法

子初 分二(一)破能见者(二)破所见的事及见的作用

丑初 分二(一)破眼是见者(二)破我或识是见者

寅(一)破眼是见者 彼见色的眼「有法」不能自见自对于自无能所故又见色的眼「有法」非有自性地见他因为不能自见故问曰虽不见自但能见他譬如火虽不自烧但能烧他答曰汝的火喻不能成立见有自性即用破已去未去去时中去有自性之理答破见等有自性之喻故又眼根「有法」非有自性地见因为见自见他无有少许是有自性地见故眼根「有法」见色说为有自性地见极不应理因为是非有自性地能见故若眼是能见的话那么眼是见的自体呢或非见的自体呢若如第一则彼是见之自体的眼「有法」即非有自性地见没有两个见的作用故若如第二则非见之自体的眼「有法」即不能见因为离见的作用故

寅(二)破我或识是见者 问曰眼根非见者我或识是见者答曰我或识「有法」不是有自性的见者成立见无自性之理当知亦释见者无自性故又见者「有法」由不离见知汝非有自性成立见者与否非有自性地观待见故见者「有法」离见非有汝(见者)汝须观待见而有故

丑(二)破所见的事及见的作用 问曰虽无见者但所见与见是有的答曰所见与见应无自性因为见者无自性故问曰所见与见有自性如云依父母生子而说依眼及色生识答曰此非中论本文(藏译「中论」本颂「观根品」中此处有「如说依父母而生彼儿子依眼根及色生识亦如是」一颂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中论疏」中说「其余三种印度释论中皆无此颂当是翻译时所依之版本有误」因此僧成大师说该颂非中论本文又汉译中论本中亦无此颂)识等四法非有自性所见与见无自性故若许识等四法无自性则取等亦无自性

子(二)由如是理类推余法 问曰见虽无自性但闻等有自性答曰思量以及闻者和所闻等「有法」皆无自性由成立见无自性之理当知亦说耳等无自性故

观蕴品第四

壬(二)破蕴上有法我 分三(一)破色蕴有自性(二)由彼正理类知余法(三)辩论和讲解时答问者之轨则

癸初 分二(一)破异体因果(二)破因中有果无果及因果相似与不相似

子(一)破异体因果 问曰虽破根等但蕴是有自性未破故答曰除果色的因四大种外果色非有自性若除果色的因而果色有自性则果色应成无因但任何时处皆非有无因的色境故不但果色无自性即果色的因亦无自性因为若离果色有色因者色因则成无果因但无果的因终非有故

子(二)破因中有果无果及因果相似 四大种中有果色耶抑无果色耶若如第一谓有果色则四大种「有法」应不能为色果因因为四大种已有果色故若如第二谓无的果色则四大种「有法」亦非有自性地为色的因因为四大种中无有果色故问曰色因虽然没有但果色是有答曰眼根「有法」不能为果色无因故在破无因生时曾两次说「唯不应不应」「有法」是有意义为令了知无因生果之见最下劣故又于有对无对等色皆不应分別(执有自性)因为色无自性故果色「有法」与色因四大种非有自性地相似因为果色与四大种的相不同故果色「有法」与色因四大种亦非不相似由于果色是四大种的果色故

癸(二)由彼正理类知余法 受识等诸有为法「有法」亦无自性由成立色无自性故受等诸法与色相同故

癸(三)辩论和讲解时答问者之轨则 中观师在论辩中立「由自性空故色无自性」之时诸实事师设若答以「色有自性因为受有自性故」等语皆非正答因为能立与所立相同故又讲空性时若有弟子出过云「色有自性因为受有自性故」彼诸诤论皆非真能出过由于能立与所立相同故

观界品第五

壬(三)破果上有法我 分三(一)破空界有自性(二)由彼正理类知余法(三)呵责有无边见

癸初 分三(一)破空界上的能相所相(二)破有体无体(三)总结

子(一)破空界上的能相所相 问曰界有自性因为佛告大王当知此士夫补特伽罗是六界所成故答曰经中虽先说地界而此论中先破空界有自性者因为世间共许虚空为空不许余界为空为了由世间共许之理成立不共许的义故云「先说虚空相」无质碍非有自性地为虚空相因为在虚空相的能相──无质碍之前无有少许虚空故设若在能相──无质碍之前有虚空那么虚空则成无能相其实不尔因为于任何时处皆没有无能相的所相法故能相无质碍非有自性地于何处转因为在无能相之前所相的法非有故无能相处能相不转没有无能相的所相故有能相处能相亦非有自性地转彼中不复需要能相转故除有能相与无能相外更无別处有能相转无有是事故所相非有自性因为能相转无自性故能相亦非有自性因为所相无自性故所相应非有自性能相转无自性故若许所相无自性则能相──无质碍亦非有自性

子(二)破有体无体 毘婆沙师说云空界是有体答曰空界「有法」非有自性地为有体因为能相与所相皆无自性故此理决定离能相所相的有体法并非有故经部云空界为无体法是有自性答曰空界「有法」为无体法非有自性因为有体法无自性故问曰有体与无体皆有自性因为有了知有体无体之补特伽罗故答曰了知有体无体的补特伽罗「有法」本无自性有体无体和亦有体亦无体皆无自性故云何亦有体亦无体是无自性有体与无体二法不共有故

子(三)总结 空界「有法」彼为有体无体所相和能相皆无自性彼等诸义前已破故

癸(二)由彼正理类知余法 其余五界「有法」亦无自性与成立空界无自性之理相同故

癸(三)呵责有无边见 诸邪见劣慧「有法」暂时不能现见所应见的息灭戏论及湼槃由见诸法为有自性及断灭无故

观贪贪者品第六

辛(二)破有我之能立(因) 分三(一)破能依杂染(二)破生住灭三相(三)破业因与作者

壬初 分三(一)破贪与贪者有自性(二)总结(三)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癸初 分二(一)破前后生(二)破同时生

子(一)破前后生 问曰蕴处界有自性因有能依杂染故答曰若贪有自性不越二种轨则而有即先有贪者后有贪或后有贪者先有贪若如第一先有贪者后有贪则应先有贪者而无贪因为若在贪之先有无贪的贪者即应依彼贪者而有贪如此因成先有贪者后有贪但是无有离开贪的贪者故若如第二后有贪者先有贪则无贪者云何有贪以无所依则能依非有故问曰贪者有自性未破故答曰贪者亦无自性贪者之先有贪或者无贪皆与破贪之先有贪者或无贪者的理相同故

子(二)破同时生 问曰贪与贪者同时俱有答曰贪与贪者有自性地同时生起不应道理因为若是有自性地同时生起则贪与贪者彼此互不相待故又贪与贪者是有自性的一体呢或异体呢若如第一体性是一即无同时俱有何以故彼与彼自己非同时俱有故若是有自性的异体亦不应为同为俱有若谓虽只一个亦是同时俱有那么无体的一头黄牛亦应成同时俱有又若谓虽是有自性的异体而是同时俱有则无体各別而住的黄牛亦应成同时俱有若谓有自性的异体上亦有同时俱有那么贪与贪者「有法」非有自性的同时俱有因为若是有自性地体异固是同时俱有但是非有自性地体异故若谓贪与贪者是有自性的体异那末贪与贪者「有法」何故分別说为同时俱有如是分別不应道理故问曰单独之异则不能成立由此贪者贪此所贪之境为了欲成此义而许同时俱有答曰那么为了成立同时俱有又必须许自性体异因为单独一个不能成立由此贪者贪著所贪之境故又贪与贪者「有法」不是有自性地同时俱有之法因为有自性的异体之法本来无故贪与贪者「有法」若是有自性的异体之法即不应许为同时俱有之法因为有自性的异体之法本来无故

癸(二)总结 由此观之贪与贪者等「有法」无有自性因为同时俱有与非同时俱有皆无自性故

癸(三)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一切诸法「有法」无有自性同时俱有与非同时俱有皆无自性故如贪及贪者等

观生住灭品第七

壬(二)破生住灭三相有自性 分三(一)破有为有自性(二)由此正理破无为有自性(三)断违教之诤

癸(一)破有为有自性 分二(一)破总相(二)破別相

子(一)破总相 分二(一)总破(二)別破

丑(一)总破 分三(一)观察是否有为已而破(二)观个別与聚合已而破(三)观有无余相已而破

寅(一)观察是否有为已而破 问曰蕴处界有为法有自性有生住灭有为相故答曰彼生「有法」亦应具有生等三相是有为故若谓生是无为则彼生「有法」应非是有为相

寅(二)观个別与聚合已而破 生等三相个別不能作有为相因为没有生的住灭非有故又生等三相不能在一法上同一时中有自性地聚合若是有自性地住则与灭相违故

寅(三)观有无余相已而破 分二(一)出过(二)破救

卯(一)出过 生住灭三法中是否更有生等有为相若有则生等相「有法」应成无穷若无则生等「有法」应非有为

卯(二)破救 分二(一)破第一救(二)破第二救

辰(一)破第一救 正量部云生等不成无为因为有生生等故亦无无穷过因为有本相与随相彼此互相成办故又若善法或烦恼法随一生起时与本法共有十五法生起1.即彼法2.彼法的生3.成就4.住5.老6.无常7.若是烦恼法即有邪解脱8.若是善法即有正解脱若是出离法即有彼法之出离法若是非出离法即有彼法之非出离法此中以彼善法或烦恼法为主体彼法之生乃至非出离即是眷属烦恼法共有八法善法亦然1.彼法之生的生2.成就的成就3.住的住4.老的老5.无常的无常6.若是烦恼法即有邪解脱的邪解脱7.若是非出离法即有非出离的非出离此是眷属的眷属(共有七种)彼十五法生生唯生本生本生亦能生生生故没有无穷过答曰如此说来汝的生生能生本生但是汝的本生尚未生生生时则彼法不能生本生因为生生尚待本生而生故若谓由本生生生生即由彼生生生本生那末彼生生未生本生时此本生不能生生生因为此本生尚待生生生故若谓彼此正生时能互相生那末生生「有法」在正生本生时不能生汝(生生)因为若许未生之本生能生汝(生生)者固可但是汝正量部只许生时能生生生因此本生未生则不能生生生故

辰(二)破第二救 分二(一)牒救(二)破救

巳(一)牒救 若谓如灯明能照自他如是生亦能生自他有为法故没有无为和无穷两种过失

巳(二)破救 分二(一)破喻(二)破义

午(一)破喻 许灯明是有自性地照不应道理由能除暗乃名为照但是何处有灯明则彼处与灯皆无暗故若谓灯明正生时能除暗那末灯明正生时亦不是有自性地破暗因为灯明正生时不能有自性地到暗故若谓灯明虽未到暗亦能除暗那末一处有灯即能破除一切世间所有的暗若谓灯能自照亦能照其他之物因为它是能照故那末暗亦应无疑地既能障自亦能障他物因为它是能碍故

午(二)破义 彼生是已生耶抑是未生若是未生则此生「有法」自体非生尚未生故若生已而生则此生「有法」不应由自生已生故

丑(二)別破 分三(一)破生有自性(二)破住有自性(三)破灭有自性

寅(一)破生有自性 分三(一)观三时已而破(二)观有亦有亦无已而破(三)观是否正灭时已而破

卯(一)观三时已而破 生无自性已生未生和正生时皆非有自性地生此义于前已去未去和正去时破去的作用有自性中已说故问曰依生的作用而正生时名生答曰亦不应说依生作用而正生时为有自性因为若已有生即无正生时故内部诸实事师云汝在表面上是讲佛经其实即破坏了缘起法甚为可惧因为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显示缘起而汝则说「已生未生生」等语破坏生法故答曰生时与生皆自性寂灭(无自性)凡是缘起皆自性寂灭故问曰汝说「若生法是有」等语不应道理因为(我)约当生说由生法令生答曰生时亦非有自性地生因为若法在未生以前已有彼正生时固可为生但是彼法未生以前彼无有故复次今当问汝若由彼生法令生时生但是彼生又为那一个生法所生若谓另有一个生法生彼生法如是则生法无有穷尽若谓彼生法不待別的生法而生如是別一切有为法皆如彼生法亦不待別的生法而生

卯(二)观有亦有亦无已而破 生「有法」非有自性地生因为在自位时有(有体)与无(无体)皆非有生有无体共亦非有生如上已破故不繁说

卯(三)观是否正灭时已而破 何法正灭时「有法」非有自性地生尚有灭故何法非正灭时「有法」(过去未来)亦不应生非有为法故(如瓶已坏灭和未来瓶皆非瓶故)

寅(二)破住有自性 已住法「有法」不住住的作用已灭故未住法「有法」非住离住的非用故法正住时亦非有自性地住住的作用没有两个故有为法「有法」非有自性地住因为生无自性故为有为法正灭时不是有自性地住住与灭的作用不共故非正灭法「有法」非有自性地住非有为法故不老不死而安住的有为法非有因为一切有为法于一切时中皆是有老死之法故住无自性自住他住皆不应理故如生不自生不他生

寅(三)破灭有自性 分五(一)观三时已而破(二)观是否住已而破(三)观自他分位已而破(四)观有体无体已而破(五)观有无其他能灭已而破

卯(一)观三时已而破 问曰生住有自性有灭故答曰灭若有自性不越三时而有已灭即不成灭过去与现在相违故未灭是在未来亦不成灭离灭故正灭亦非有自性地灭正灭无自性故诸有为法「有法」灭无自性先无自性故

卯(二)观是否住已而破 有为法住时非有自性灭灭与住的作用于一事上相违故有为法自未住时不应言灭无有是事故

卯(三)观自他分位已而破 灭无自性在自分位时不灭自分位在他分位时亦不灭他分位故诸有为法之灭皆无自性因为诸有为法之生无自性故

卯(四)观有体无体已而破 有体非有自性地灭在一法上有体无体不能并有故无体亦不应有灭无体故譬如本无二头云何言断二头

卯(五)观有无其他能灭已而破 灭无自性非由自灭亦非由他灭故如生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子(二)破別相 问曰虽破有为总相但坚温暖动等別相是有答曰有为无自性因为生住灭等总相无自性是故別相亦无自性

癸(二)由此正理破无为有自性 问曰有为有自性因为有与有为法相违之无为法故答曰无为无自性因有为无自性故

癸(三)断违教之诤 问曰生灭倘若无自性则与经说「有为有生」之义相违答曰不相违经说若生若住若灭之法皆如梦如幻如寻香城故

观著作及业品第八

壬(三)破业与作者有自性 分三(一)破业与作者有自性(二)名言中安立业与作者之理(三)由此理类知余法

癸(一)破业与作者有自性 分二(一)破顺品的作用(二)破违品的作用

子(一)破顺品的作用 问曰有为法有自性有作业与作者故答曰定是作者非有自性地作定是业为下述正理所破故定非作者亦不作定非业亦为下述正理所破故如何破答曰应成不观待作者的作业因为作者是有自性地作业故此理决定如是则作一业时应有二种异体作用但定是作者并无第二种作用故又应成无作业的作者作者有自性地作彼业故此理决定如是则作一业时应有二种异体作用但定是业并无第二种作用故若谓定非作者能作定非业则业与作者当成无因若许业与作者无因则因果亦不成立业与作者无因故若许因果不能成立即不应有所作作者和作业无因果故若许无所作作者和作业则不应有法(善)及非法(恶)无所作等故若许无法及非法则法及非法「有法」应无所生的果无有法及非法故若许无有从法及非法所生的果则应无解脱和增上生的道一切作业应成唐劳无功无果故亦是作者亦非作者不作亦是业与亦非业因为是作者与非作者在一法上决定非有彼此相违故

子(二)破违品的作用 定是作者不作定非业否则应有无作者的业及业无因之过故定非作者亦不作定是业否则当成作者无因及作者不作业的过故定是作者不作定非业和业非业否则当成无作者的业及业无因过如云「是业与非业」其因如上已说(「彼此相违故」)定非作者不能作定是业及业非业否则当成作者无因及作者不作业的过如云「是业与非业」其因如上已说亦是作者亦非作者不作业及非业否则亦成「是业与非业」「作者不作业」及「亦成业无因」过当知其因如上说故

癸(二)名言中安立业与作者之理 问曰作用若无自性当成无作用了答曰无如是过因为作者是依业而有业亦依作者而有除彼此互相观待外不见別有成办因故

癸(三)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如是当知取等亦无自性因为业与作者无自性故其余诸有为法「有法」当知无有自性因与作者及作业等之理相同故

观本住品第九

庚(二)释补特伽罗无我 分二(一)正释(二)破补特伽罗有自性的能立(因)

辛(一)正释 分二(一)牒诤(二)答难

壬(一)牒诤 问曰有声闻部云「中论说『取者亦如是』极不合理因为眼耳等根及受等心所为缘而有取者取者在眼耳等根及受等心所之前已有」如此则在彼等所取以前已有取者一法何以故若先无有取者一法则眼耳等根不能成为所取故颂文前一「等」字是摄鼻等余根后一「等」字是摄其余心所「亦」字是指其余诸根及心所亦是属此中所摄之义

壬(二)答难 分三(一)破取者有自性(二)破所取有自性(三)断诤

癸(一)破取者有自性 分三(一)破取者在一切所取之前而有(二)破取者在一一所取之前而有(三)破一切所取之先有取者的能立(因)

子(一)破取者在一切所取之前而有 彼补特伽罗──取者一法「有法」应无安立之因取者在眼耳等根和受等心所之前有故如是则未有彼补特伽罗之时亦应决定有眼耳等根及受等心所因为无有眼等之时亦可先有彼补特伽罗故其实不然何以故无有所取应无取者由有所取显示取者故无有取者应无所取由有取者显示所取故

子(二)破取者在一一所取之前而有 问曰非说补特伽罗在眼等一切之前而有是在一一所取之前而有如从眼等根中由眼见色显示有补特伽罗时余根则不显示余耳鼻等根则于闻声嗅香等时显示有补特伽罗因此并没有无安立所依的过失答曰彼补特伽罗「有法」在眼等一一之前非有在眼等一切根之前非有故又彼补特伽罗「有法」在眼等一一之前非有设若见者即是闻者亦是受者如是可说一一根之前有补特伽罗但非有如是事故若谓见者闻者受者是有自性的异那么有见者时闻者亦应当有如是则一个补特伽罗应成多数我

子(三)破一切所取之先有取者之能立 问曰彼我虽在一切根等之前而有但没有无安立所依的过失何以故有眼等根的因四大种故答曰彼我「有法」在能生眼等根及受等心所的四大种上亦非由自性有何以故与前说前后有和同时有的过失相同故

癸(二)破所取有自性 问曰虽破取者但所取是有自性答曰彼眼等根(与受等心所)亦无自性因为眼耳等根与受等心所是谁所属的我亦无自性故

癸(三)断诤 我「有法」执汝(我)有自性之分別应当息灭因在眼等根之前后及同时皆无自性故又执为完全没有之分別亦应息灭(我)能显示所取有故

观火薪品第十

辛(二)破补特伽罗有自性之能立(因) 分二(一)破能立之喻(二)破能立之因

壬(一)破能立之喻 分三(一)破火薪有自性(二)由此正理类知余法(三)为破彼执呵责其见

癸(一)破火薪有自性 分三(一)用前未说之理而破(二)用前已说之理而破(三)总结

子(一)用前未说之理而破 分二(一)破自性一(二)破自性异

丑(一)破自性一 问曰取者与所取互相观待而有故无自性之语不应道理如火与薪虽是互相观待而有但有自性答曰彼所取与取者若有自性是自性一耶抑自性异耶若如第一是自性一则作者与所作应成一彼薪与火是自性一故

丑(二)破自性异 分二(一)破所立宗(二)破能立因

寅(一)破所立宗 分二(一)应不观待(二)应不会合

卯(一)应不观待 若如第二是自性异则火「有法」无薪亦应生起并且恒常燃烧和不从能燃的因生起又于工作当成无有意义如是则薪亦非有及应不观待余──薪因为与薪是自性异故若许不待余──薪是故火应不从能燃的因──薪而生若许火不从能燃的因──薪而生则火应恒常燃烧因为不从能燃的因生故若许火常燃则加薪的工作当成唐劳无功若谓在正烧时是薪没有无薪生火的过失则火应非有自性地能燃彼薪何以故在正燃时方是薪故

卯(二)应不会合 火「有法」应不至薪与薪自性异故若不至薪应不成为燃薪若不燃薪应不止息若许不息应自然燃烧与恒常燃烧彼燃不止息故问曰离薪虽別有火但火与薪会合如女可会见男男亦会见女答曰火薪既自性异又能会合极不应理因为火薪等若成互相遮遣(火不是薪薪不是火)则离薪別有火固可许火与薪能会合但是火薪非如是而有故

寅(二)破能立之因 问曰火薪有自性是彼此观待故答曰若观待薪而立火观待火而立薪但是火薪观待谁先成立设若先成立薪然后待彼立火则火有成已复成之过并且所烧的薪上应成无火的过失因为薪有自性地先成火待彼而成故问曰火薪同时成立所以无过答曰火薪二者既是互相观待而成即无自性因为观待薪而成立火亦观待火而成立薪故又若待薪有火彼火已成耶抑未成耶若是未成则观待薪而成立之火「有法」应不成观待薪火未成故设若已成彼火「有法」有自性地观待薪不合道理已成故复次火薪皆无自性因为观待薪的火无自性亦没有不观待薪的火观待火的薪无自性亦没有不观待火的薪故问曰火薪有自性何以故现见由火烧薪故答曰火不从无薪处来不见从无薪处来故薪中亦非有火因薪中不见有火故

子(二)用前已说之理而破 如是其余说明火薪无自性的理在成立已去未去和去时中去的作用无自性的理中已说不过把「且已去不去」等句换为「且已烧不烧」等语而破除之

子(三)总结 薪不是火因为作者与所作非一故但离薪亦无火无薪火不生故火与薪非有自性地互相具有火与薪亦非有自性地相依因为火薪非是有自性的一和异故

癸(二)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由我与取一切次第「有法」亦可说明瓶等诸法皆无自性何以故与成立火薪无自性理相同故

癸(二)为破彼执呵责其见 诸实事师「有法」龙树不认为汝等善巧佛陀教义因为说我及诸法是有自性的一和有自性的异故

观前际后际品第十一

壬(二)破补特伽罗有自性之因 分二(一)破有生死作用的因(二)破有苦的因

癸(一)破有生死作用的因 分二(一)破流转有自性(二)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子(一)破流转有自性 分二(一)破流转初中后三分(二)破生死前后同时分

丑(一)破流转初中后三分 问曰我有自性因为有流转故答曰彼流转「有法」前后皆无自性因为始与终无自性故如能圆满等问佛曰世尊流转有前际否佛答非有故若尔则应有中彼流转中「有法」中际应无自性流转中始与终皆无自性故

丑(二)破生死前后同时分 分三(一)总示(二)广释(三)略结

寅(一)总示 彼流转中「有法」生死前后与同时的次第无有自性因为初中后三无自性故

寅(二)广释 分二(一)破前后(二)破同时

卯(一)破前后 若谓生在先老死在后则生之先应无老死及前世未死亦应于此世中生设若后有生先有老死则老死「有法」应成无因先无有生故若许老死无因无因云何成──应不成由生为缘而有故

卯(二)破同时 生与老死等不应有自性地同时否则正生时应当为死并且生死二者应成无因故

寅(三)略结 若于彼生与老死「有法」戏论执为有自性者不合道理因为生死中前后同时的次第皆无自性故

子(二)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不仅流转无有前际即因相依受与受者诸有义等一切有为法亦无前际故

观自作他作品第十二

癸(二)破有苦之因 分二(一)正破苦有自性(二)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子(一)正破苦有自性 分二(一)立宗(二)示因

丑(一)立宗 问曰我有自性因为有与我相联系的苦故答曰有许苦是由自作有许由他作有许由自他共作有许从无因生等说皆不应理

丑(二)示因 分二(一)破自他各別作(二)破自他共作和无因作

寅(一)破自他各別作 若谓彼苦是由自作则苦「有法」应非从因缘生彼是自作故而实不尔因为依死时的蕴等而有生时之蕴等故又所知「有法」彼苦非有自性地由他作因为在此死时之蕴以外若另有生蕴说为他者及在彼生蕴以外另有死蕴说为他者固可说由彼死蕴的他作彼生蕴及说苦由他作但是彼二非是有自性的他故若谓补特伽罗自作苦非苦自作故无过失那末自作苦的补特伽罗「有法」即非有自性地作苦彼补特伽罗即是苦故苦谓从人补特伽罗的他而生天的苦则人非有自性地授予天苦人补特伽罗的他作苦授予天彼天亦是苦故又从人补特伽罗的他而生天的苦则由人作苦已授与天补特伽罗的他但是人补特伽罗的他仍是苦故苦「有法」非他作自作不成故此理决定何以故他所作的苦从他补特伽罗来说即成自己所作故又苦非自作因为苦自己不作苦故苦「有法」非是有自性的他所作因为他亦非他自己所作故

寅(二)破自他共作和无因作 苦「有法」非自他二者共作因为若自他各各能作方有共作但是自作他作皆非有故又苦「有法」非无因作是暂有之生故

子(二)由此正理类知余法 不但有情的苦非四种生即外界一切法「有法」亦非有自他各各生共生和无因生等四种何以故从彼等生由以上的理已破故

观行品第十三

己(二)示有为法自性空 分二(一)正示(二)破能立(因)

庚(一)正示 分三(一)以他宗共许之教成立(二)断诤(三)破对经义之异释

辛(一)以他宗共许之教成立 彼等诸行「有法」是妄世尊说「何法虚诳彼即是妄」行是虚诳法故

辛(二)断诤 问若诸行是妄则一切有为法皆无作用即成损减答曰佛说何法虚诳彼即是妄非由损减说为虚妄未说一切有为法完全无故问曰既未说一切法完全无有是说什么呢答曰世尊说诸行皆妄「有法」非说诸有为法没有是说诸法自性空故

辛(三)破对经义之异释 分二(一)破误解经义(二)破彼误解经义之能立(因)

壬(一)破误解经义 有声闻部云经义是说有为法无有常住的体性因为现见有变异故又有为法非是无性法何以故须许有为法有空性故若无自性即无变异

壬(二)破彼误解经义之能立(因) 分二(一)破变异为有自性之能立(二)破空性为有自性之能立

癸(一)破变异为有自性之能立(因) 有为法「有法」应无变异有自性故前自分位时应无变异因为少年非有自性地老故他分位时亦非有自性地老何以故老亦无须再作老故若谓即彼少年变为老则乳应成酪若谓含乳分位变为酪此亦非理因为离乳外非有別法变为酪故

癸(二)破空性为有自性之能立 空无自性因为若有少许不空法则空应有少许自性但是非有少许不空法故问曰世尊为解脱所化众生故说空而汝(指中观师)今谤空故与汝辩论且止答曰有执空性是有自性故说彼等无法教化诸佛说由空见即能远离一切实执故

观和合品第十四

庚(二)破有为有自性之能立(因) 分三(一)破和合有自性(二)破因缘生起有自性(三)破系缚解脱有自性

辛(一)破和合有自性 分二(一)正破(二)示由此理亦遮合时有自性

壬(一)正破 分二(一)立宗(二)立因

癸(一)立宗 若谓蕴处界由自性有因为有同时和合故答曰(眼根)所见(色境)见者(眼识)三法彼等二二合(根与境或识与境)或一切(根境识三)互相和合皆非由自性有如是贪所贪贪者及其余烦恼以至其余处等三法和合亦无自性

癸(二)立因 分二(一)由异无自性破和合有自性(二)观察一异已破和合有自性

子(一)由异无自性破和合有自性 见(眼根)所见(色境)和见者(眼识)等「有法」非有自性地和合因为若是有自性地和合则彼此观待为异的「异」法亦应有自性但是异无自性故和合亦无自性不但见(眼根)所见(色境)和见者(眼识)等异「法」无有自性其余瓶衣等「有法」和合亦无有自性因为「异」法无自性故依彼而有此则此不是有自性地「异」于彼所依如瓶是因衣而异若无衣则瓶不成为异于衣故衣非有自性地异若瓶是有自性地异于衣则于无衣时瓶亦应因衣而为异但是若无衣则瓶不因衣为异故又若谓由有泛说异的总名而名为异故无过失答曰异的总名在异的別名中无有因为彼別名中无须安立总名故不异(一)中亦非有彼异的总相何以故不异中只有一故此因应许又异与一非有自性异的总名非有故

子(二)观察一异已破和合有自性 和合无自性何以故自法不与自法合异法与异法亦非有自性地和合故

壬(二)由彼理亦遮合时有自性 若谓有和合因为有合时故答曰正合时合者皆非由自性有因为和合的事无自性故

观自性品第十五

辛(二)破因缘生起有自性 分二(一)破有为法有自性(二)示许有自性者不离边执

壬(一)破有为法有自性 分二(一)破能立(二)示违教理

癸(一)破能立 分三(一)正破能立的理(二)示由此理遮其余三边(三)破执呵见

子(一)正破能立的理 问曰有为法有自性因为是从因缘生起故答曰有为法「有法」应不从因缘生有自性故问曰自性是从因缘生答曰自性「有法」应成有所作从因缘生故而实不尔何以故自性无所作故问曰自性若无所作如何是有自性答曰瓶实有空「有法」是自性因为是非所作及不如长短等观待他而有的法性故

子(二)示由此理遮其余三边 问曰虽破自体但他体是有自性答曰他体无有自性观察时彼非有自性故此理决定他体之自性即说为他体故问曰虽破自体他体但诸法是有自性答曰诸法若有自性须许有自体他体因为离自体他体即无有诸法故问曰虽破有体但无体法是有答曰因为有体法无有自性无体法亦无自性何以故如世间人说有体法变异坏灭名为无体故

子(三)破执呵见 凡执自体他体有体和无体有自性者彼即不能见佛法真实义因为诸法是无自性故

癸(二)示违教理 分二(一)违教(二)违理

子(一)违教 有为法无自性因为世尊如实了知有体无体曾在圣者迦旃延那教授经中破有无二边故

子(二)违理 有为法「有法」应当永不变异有自性故此理决定何以故自性而有变异之法毕竟非有故问曰有为法「有法」应不变异非有自性故答曰有为法「有法」应非有变异有自性故

壬(二)示许有自性不离边执 智者不应住有无二边因为若许诸法有自性则为常见若许有为法无则为断见故由许诸法是自性有则不成无即为常故若许先由自性有而今无者当成断见故

观缚解品第十六

辛(三)破缚解有自性 分二(一)正破(二)破其能立之因

壬(一)正破 分三(一)破流转湼槃有自性(二)破缚解有自性(三)断造作唐劳无益过

癸(一)破流转湼槃 分二(一)破流转有自性(二)破湼槃有自性

子(一)破流转有自性 问曰诸法有自性因为流转有自性故答曰若尔蕴与有情是谁流转耶若谓是行蕴流转彼亦应为常与无常随一而定彼等若是常法则不流转离去来的作用故若是无常即非有自性流转因为刹那与相续皆非有自性地流转故若谓是有情流转则有情亦与行蕴相同无论常与无常皆无自性流转故正量部问云是常无常皆非的补特伽罗流转答曰彼补特伽罗「有法」应非有自性地流转在蕴处界中以五种推求不可得故(蕴处界即我异我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此相应)如从人的取蕴流转至天的取蕴时是舍人的取蕴而流转耶抑不舍而流转耶若舍取蕴而流转则前后二者之中间应无有蕴因为前蕴已舍后蕴尚未取故若许前后二者之间无「中有」蕴则彼补特伽罗应无流转既无有有(中有)则取亦无故若不舍取蕴流转则一补特伽罗应成人和天两种身因为人的蕴未舍即流转为天的蕴故

子(二)破湼槃有自性 问曰有流转因为有湼槃故答曰湼槃无自性诸行寂灭是无自性有情寂灭亦无自性故

癸(二)破缚解有自性 分二(一)总破(二)別破

子(一)总破 问曰诸法有自性因为系缚与解脱有自性故答曰具足生灭法的诸行非有自性地系缚及解脱因为刹那与相续皆非有自性地系缚和解脱故如先所说有情亦非有自性地系缚和解脱因为刹那与相续皆非自性地系缚和解脱故

子(二)別破 分二(一)破系缚有自性(二)破解脱有自性

丑(一)破系缚有自性 问曰系缚有自性因为贪等系缚所取有自性故答曰在任何分位系缚皆无自性因为有所取和无所取皆不系缚故若在所系之先有能系缚固可系缚然彼非有故其余破法同观去来品中所说已去未去和去时等可以换为「已缚无有缚」等而破

丑(二)破解脱有自性 问曰有系缚因为解脱有自性故答曰此执非理何以故由于已系缚则非有自性地解脱未系缚则解脱亦无谛实故若谓系缚正在解脱时是有自性则系缚与解脱有同时的过失

癸(三)断所作唐劳无益过 问曰设若解脱无有自性则为求解脱而修善行应成唐劳无益答曰不成若执湼槃实有谓我不受后有当证湼槃湼槃为我所有谁起如是执彼即于所取起莎迦耶见大谬执故因此于彼流转与湼槃不应分別为胜义中有因为诸法实相中无湼槃可生而流转还灭亦非胜义中有故

观业品第十七

壬(二)破缚解有自性之能立(因) 分二(一)牒诤(二)答难

癸(一)牒诤 问曰流转有自性因为是业果的所依故何谓业果此中分二(一)建立善不善(二)离断常之理

子(一)建立善不善 自善防护(律仪)饶益于他和慈心等任随一种「有法」皆是善法是感现世和后世悦意乐果的种子故大仙(佛)「诸业是思业和思已业」彼业差別共有多种许彼(1)思业即是意业彼(2)思已业许为身语业(3)善(4)不善语及身行动如是名为未远离无表和远离无表亦许为业如是从受用所生的(5)福(6)非福业及(7)思业彼七法即许为业

子(二)离断常之理 分二(一)疑问(二)答难

丑(一)疑问 问曰彼业直至异熟生时若仍然安住者则当成常设若生已无间即灭即成灭法云何生果因为灭法是无体故

丑(二)答难 分二(一)由许相续离断常(二)由许不失法离断常

寅(一)由许相续离断常 芽等相续从种子生由彼相续生果若无种子则彼相续不能生因为从种子生相续从相续生果种子在果之先而有是故非断非常凡是心相续皆从初心生起从彼相续而生果此初心若无则彼相续不生因为从初心生相续从相续生果而业在果之先而有是故非断非常如此十白业道是成办法(善法)的方便此善法果即是受用现世和他世五妙欲故

寅(二)由许不失法离断常 分二(一)破他宗所答(二)自答

卯(一)破他宗所答 许相续义极不合理何以故若以种芽相续之同法作为离断常之理则过失大而且多如从青稞种子生青稞芽及从彼仅生青稞一样的果则有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亦应唯生同类及天应唯生天等过失故

卯(二)自答 分三(一)略示(二)广释(三)总结

辰(一)略示 诸佛独觉声闻等所说的道理极为甚善今当略说作业时即生不失法如借债券业如债务彼不失法有三界无漏等四种差別彼亦是无记性非善性因为在断善根的相续(身)中亦有故亦非不善性者在离欲者身中亦有故

辰(二)广释 彼不失法非见所断是修所断由于业虽坏灭不失法不坏灭故由不失法生起业果问曰由于业断(对治断)则不失法亦断由于业灭(度果灭)则不失法亦灭又有何过答曰如此则有业坏灭所作亦失坏的过失在结生时同界之业一切同分非同分的不失法唯生一种余诸异法尽皆坏灭而现在法(现世)中有漏无漏二种业与业的不失等异法皆可生起又果虽成熟而不失法仍然安住彼不失法在预流向等度果即灭及死时灭又不失法有有漏无漏二种差別

辰(三)总结 业非常何以故生已无间即坏灭空故业非断因为由不失法的能力流转生死故业等不失法是佛所说唯应承认

癸(二)示答 分三(一)业无自性故离断常(二)破业有自性(三)引喻示业虽无自性而有作用

子(一)业无自性故离断常 若许业有自性则不能离断常何以故若业初生乃至成熟时犹安住者即成为常不住则成断故业「有法」非有自性住的常及非有自性灭的断因为生无自性故何以故彼业无自性故业「有法」不失坏因为生无自性故

子(二)破业有自性 分二(一)示能破(二)破彼之能立

丑(一)示能破 分二(一)若常则有非所作过(二)有异熟无穷过

寅(一)若常则有非所作过 业「有法」应是常因为有自性故若许是常则成非所作何以故常则无所作故若谓业非所作则当成不作业而感果的过又彼宗虽修梵行亦应成不住梵行的过因为有不作的业故又与世间所说「诸作瓶」等一切名言相违因为有不作之业故又应成无作福作罪的差別因为有不作之业故

寅(二)有异熟无穷过 彼业异熟果虽已成熟应再重生异熟果因为业有自性故何以故若业有自性则应常住故

丑(二)破业有自性 问曰业有自性因为业的因──烦恼有自性故答曰诸烦恼「有法」非实有因为它是从非理作意而生故业非实有因为烦恼非实有故何以故此业是从烦恼生故问曰业及烦恼有自性因为有彼业的果──身故答曰说身有自性不合道理因为业与烦恼自性空故何以故经说业与烦恼等是身的缘故问曰业有自性因为有受业果者故由无明所蔽及具足爱缠的众生即是受果者而受者与作业者非异亦非一故答曰作业者亦无自性因为此业非有自性地从缘生亦不从非缘生故业所生果无有自性因为业与作业者皆无自性故受者亦无自性因为所受之果无自性故

子(三)引喻示业虽无自性而有作用 问曰业果若无自性则不应有作用答曰无过如佛由圆满神通力变化一个化人复由化人又化作一个化人如是作业者犹如第一化人而彼作业者所作的事即如第一化人所变现之化人是故烦恼作者和果皆如寻香城如阳燄如梦故

观我法品第十八

己(三)趣入真性之轨则 分五(一)正示(二)断违教之诤(三)导入真性之次第(四)真性之体相(五)示于真性定须修习

庚(一)正示 分二(一)抉择见(二)由修(无我)灭除过患之次第

辛(一)抉择见 问曰业及烦恼若不是真性那末什么是真性趣入真性之方法又是怎样呢答曰内外诸法毕竟远离我及我所执即是真性趣入真性的轨则者谓若执我有自性那末我与蕴是有自性的一体耶或是有自性的异体耶设若蕴与我是有自性的一体那么「我」即成有自性的生灭法设若我与蕴等是有自性的异体那么我「有法」蕴应无有为的相(我是有为蕴即应无生住灭相汝许我与蕴是有自性的体异故)我所应无有自性因为「我」无自性故

辛(二)由修(无我)灭除过患之次第 分二(一)灭除过患之次第(二)得解脱的轨则

壬(一)灭除过患之次第 修我及我所无自性的瑜伽行者「有法」应无我执及我所执因为彼现证我我所相本来寂灭的真如故问曰蕴应有自性因为有断我及我所执的瑜伽行者故答曰谁见(计)修无我执和无我所执的瑜伽行者有自性谁就不能见真性因为彼无我和无我所执的瑜伽行者亦不是有自性故若能灭尽对内外诸法执为我及我所的莎迦耶见则「取」亦灭取若灭则由业为缘所引的「生」亦灭何以故莎迦耶见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故

壬(二)得解脱的轨则 业及烦恼灭尽即得解脱因为业和烦恼若能灭尽则生老死亦息灭故若尔业和烦恼由何而息灭耶答曰由修空性即能灭除业惑因为业和烦恼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別心而生的彼等分別复由实执戏论而起所以须修空性才能灭除实执戏论故

庚(二)断违教之诤 问曰设若灭尽莎迦耶见即是真性那么与经说「我自为依怙更有谁为依由善调伏我智者生善趣」的话岂不相违吗答曰不相违由于诸佛为令毁谤业果者离不善故假说有我又为深信业果者趣入解脱故亦说无有主宰的我诸佛又为殊胜所化(上根利智)说我与无我皆无自性故问曰设若佛说我与无我俱无自性然有何法可说答曰在胜义谛中本无可说因为在胜义中息灭心的行境故在胜义中不生不灭的法性与湼槃相同故

庚(三)导入真性之次第 问曰真性在胜义中虽不可言说但在言说中请示导入真性的次第答曰可尔佛先(为许刹那不变异的众生)说一切有情和器世间实有(为许刹那变的众生)说非实有而是变异的次又说观待异生是实有观待圣者非实有再次说非实而变异的亦无自性真实而不变异的亦无有自性因此佛是随顺众生的心量而说法故

庚(四)真性之体相 问曰若尔什么是真性的体相呢答曰瓶谛实空「有法」是有真性之相的具相者非从別人言说而能现量了知自性寂灭非由语言戏论所能言说现证彼真性时离诸分別和是无异体的法性故又因相续不断亦不常因为依何因生起之果即与彼因非一亦非与彼因有自性地异故

庚(五)示于真性定须修习 对于彼非有自性的一不断和不常的真性「有法」应须励力修习因为诸佛──世间依怙的教法是灭除老死的甘露故又修彼非有自性的一不断和不常的真性「有法」此世虽未得湼槃然仍须励力修习因为由修习真性之力此世虽未证得湼槃但在佛未出世声闻已尽之时独觉的智慧能够不依师教而能生起故

观时品第十九

己(四)示时自性空 分二(一)正示(时自性空)(二)破彼能立之因

庚(一)正示 分二(一)总破时有自性(二)別破自他部所许

辛(一)总破时有自性 问曰诸有为法应有自性是安立三时的所依故答曰现在未来若有自性不外乎二种而有(一观待过去)即现在与未来应在过去时有因为现在未来有自性地观待过去故但是现在与未来不应有自性地观待过去因为在过去时中无有现在和未来故(若是观待须同时有故二不观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亦无自性因为不观待过去则无现在和未来二时故由此正理次第之轨则亦当了知类破其余二时即用「过去与未来若观待现在」等句破之由观察三时次第之理当知对于上下等和一三等亦尔

辛(二)別破自他部所许 別部有人问曰时有自性因为具足有刹那须臾等分齐故答曰时不能以刹那等分齐量可取因为时非恒常安住不变故以刹那分齐量所取的时非有因为彼不可得见故如此之时不能以刹那等量施设因为量不能取故内部诸实事师问曰时虽不是常法但依有为法的时是有自性的答曰诸有为法既无自性时云何有自性呢因为时是依有为法而安立的没有与有为法异体的时故

观和合品第二十

庚(二)破时有自性的能立 分二(一)破时是果的俱有缘(二)破时是果的生灭因

辛(一)破时是果的俱有缘 分三(一)破果从因缘和合生(二)破果唯从因生(三)破果从因缘和合再生

壬(一)破果从因缘和合生 分三(一)破果在和合之后而生二)破果与和合同时生(三)破果在和合之先而生

癸(一)破果在和合之后而生 问曰时是有自性因为它是果的俱有缘故答曰果若从因缘和合而生则和合中即已有果那末果「有法」应不是从因缘和合中生因为因缘和合中已有果故(若因缘和合中无果)则果「有法」应不是从因缘和合有自性地生因为是从因缘等和合而生因缘和合中无果故(若和合中有果)果「有法」在因缘和合中应无因为若因缘和合中有果那么和合中应有所见但和合中都不可见故又若果是从因缘等和合而生则和合中无果那么果「有法」因缘等亦应与非因缘相同因为因缘中是有自性地无果故若谓由和合而生亲因由亲因与果已其因即灭那么与因及灭因应成二体设若因未与果即灭那么果芽等「有法」当成无因因为在自己的亲因灭了以后才生起故

癸(二)破果与和合同时生 设若果与因缘和合同时生则能生与所生应成同时

癸(三)破果在和合之先而生 毘婆沙师有云「果在和合之先而生」答曰果「有法」应成无因生因为果在没有自己的因缘之先而生故

壬(二)破果唯从因生 分二(一)破因果体一(二)破因果体异

癸(一)破因果体一 问曰果唯从因生不从因缘和合生即无于果与因和不与因的过失由于因灭已即住果体故答曰(若因灭生果)一因应至一切果又先生的因应当再生

癸(二)破因果体异 分二(一)破因生果的作用有自性(二)破因有自性

子(一)破因生果的作用有自性 若因是有自性地生果那么因是在果之先灭已而生耶还是未灭而生耶又果是生已而生呢还是未生而生耶若如第一则因灭已不能生果由于因坏灭已其因即无故又既已生那就不须再生故若如第二则与果相属之因现在安住未灭亦不能有自性地生果因为因未变坏则不能生果故又设若在因位时与果不相属而生则彼因有自性地生果即不合理因为在因位时尚无果故又因不是有自性地生果因为因见不见果皆不是有自性地生故又因应非有自性地生果因为因果不相合故过去果不与过去因未来因和现在因同时相合现在果不与未来因过去因和现在因同时相合未来果不与现在因未来因和过去因同时相合故如是观察因果二者既不是有自性地相合那么因就不能有自性地生果问曰因果是有自性地相合答曰(因果若是有自性地相合)因就不能生果若谓果空(无果)的因能生果不应道理由于离果故若谓由果不空的因是有自性地生果亦不应理因为(有果)不须再生故又果「有法」应成不生不灭因为自性不空故此理决定如是由于彼自性不空即成不生不灭故又果「有法」应非有自性地生灭因为自性空故此理决定如是因为彼果若有自性当成不生不灭故又若谓因果体一毕竟非理因为若因果体一则能生与所生即成为一故因果体异终不应理因为若因果是有自性的体异则因与非因应相同故又因应不能生果因为果有自性故若谓因(果有自性之因)不能成立那么因应不是有自性地生果因为果无自性故

子(二)破因有自性 因应不是有自性因为能生无自性故属于任何因之果皆无自性何以故因无自性故

壬(三)破果从因缘和合再生 彼诸因缘等和合「有法」不应是有自性地生果何以故自己不生自己故若许不是有自性地生果那么因缘和合应不是有自性地生果因为自己不生自己故问曰由因缘和合所生的果虽无自性但有不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果答曰不从因缘和合而生的果应当没有何以故因缘和合所生的果无自性故问曰果虽无有自性但因缘和合是有自性答曰因缘和合应无自性由于果无自性故

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辛(二)破时是果成坏的因 分二(一)破生灭有自性(二)示若许生灭有自性应有断常的过失

壬(一)破生灭有自性 分二(一)破所立(二)破能立

癸(一)破所立 分三(一)观察是否俱有已而破(二)观察依何有已而破(三)观察是否一异已而破

子(一)观察是否俱有已而破 问曰时有自性因为果是成坏的因故答曰离成或共成皆无有自性地坏离坏或共坏皆无有自性地成为下面所说之理所破故破法如何谓离成云何有坏呢实则离成应无坏因为离生即无死故共成应无有自性地坏死生不能在一时中有自性地共有故离坏应无有成因为诸有为法无论何时皆不离无常故共坏亦无有自性地成因为生死不能在一时中有自性地共有故又成坏等「有法」应无自性汝等(成坏)彼此非有自性地相共亦非有自性地不共故

子(二)观察依何有已而破 尽中非有自性地成因为尽与生二者不能一时有故不尽中亦不是有自性地成何以故若不尽是有自性则离有为法的相故尽中非有自性的坏因为彼中不依有自性的坏故不尽中亦不是有自性地坏何以故若不尽有自性则应离坏故问曰成坏是有自性因为有为法是有自性故答曰有为法与成坏皆无自性因为没有有为法即没有成坏没有成坏即没有有为法故由于成坏若有自性那么彼是空耶抑不空耶若空即不能言成坏有自性若自性不空即无有成坏等法故

子(三)观察是否一异已而破 成坏若有自性那么成坏应非体一成坏亦不是有自性的体异故

癸(二)破能立 分二(一)示现见非能立(二)示彼能立

子(一)示现见非能立 汝若作是思维成坏有自性因为现见有成坏故此不一定何以故由痴暗所覆乃见成坏有自性故

子(二)示彼能立 分二(一)破成坏从同不同类生(二)破有为法从自他生

丑(一)破成坏从同不同类生 问曰由痴暗所覆见成坏实有之说依何成立答曰依理成立成坏应无有自性因为有体法不从有体法生有体法不从无体法生无体法不从无体法生和无体法不从有体法生故

丑(二)破有为法从自他生 有为法「有法」应非有自性地生因为不从自生不从他生和不从自他共生故

壬(二)示若许生灭有自性应有断常的过失 若许有为法有自性应成断常见何以故若见自性有的有为法是常则成常见若见自性有的有为法是无常则成断见故问曰虽然许有为法有自性但不堕断常二边因为因果的生灭相续是有故答曰若有彼因果的生灭相续那么因相续应当成断灭由于因已坏灭就不再生故又有体法「有法」后来成为无体法不应道理有自性故又证无余湼槃时应成断因为证无余湼槃时有蕴相续已寂灭故又三有相续无自性何以故后有(即死有)灭时非初有(即生有)生故后有不灭时亦不是初有生故问曰后有正灭时即是初有有自性地生时答曰那末一个有情应有二个不同的「有」同时共有因为正在灭时的人的死有为一个而正生时的灭的生有另成一个由于若是有自性的生则因果同时故又住于何蕴死时不应即于彼蕴有自性地生因为正灭与正生不应同时共有故又三有相续无自性因为三时中三有相续有自性不应道理故三时中既无有自性的三有相续则三有相续有自性即不应道理故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巳(五)示三有相续自性空 分二(一)破如来有自性(二)破烦恼有自性

庚(一)破如来有自性 分四(一)正示(二)示如来非生邪分別之处(三)示执邪分別的过失(四)由此理类知余法

辛(一)示如来非生邪分別之处 分三(一)破取者有自性(二)破所取有自性(三)总结

壬(一)破取者有自性 分二(一)破如来有实体(二)破依蕴有自性

癸(一)破如来有实体 问曰三有相续有自性因为如来有自性故答曰如来「有法」无自性与蕴非一与蕴非有自性地异蕴非有自性地依如来如来非有自性地依于蕴如来非有自性地具有蕴故

癸(二)破依蕴有自性 分二(一)正破(二)破取者和所取有自性

子(一)正破 正量部云佛是依蕴安立的不可说与蕴体一和体异答曰如来「有法」应非从自性有何以故是依蕴假安立名故若许如来非从自性有则彼如来「有法」应非从他生因为不从自体生故问曰如来虽不是从自体生但依他法是有答曰如来「有法」应无自体是依他而假安立故若许如来无自体则如来应非实有何以故彼无自体故又如来「有法」应非离蕴有他体因为无有自体故如来「有法」无自性因为离自体和他体不可得故

子(二)破取者和所取有自性 问曰如来和蕴是取者和所取皆有自性答曰彼等应无自性因为若不依蕴而有如来(固可说为有自性)但彼仍须依蕴则依蕴后即成蕴的取者由于不依蕴即无如来故又如来「有法」不是有自性地取于五蕴何以故不依蕴即无如来故又如来「有法」应非彼蕴的取者蕴非所取故又如来无自性因为取无自性故如来「有法」不应立为有自性的取者何以故若以五种寻求之时与蕴非一非异故

壬(二)破所取有自性 彼所取蕴「有法」非从自性有是缘起有故彼所取蕴「有法」在胜义中非从他体而生因为不是从自体生故

壬(三)总结 蕴空故则如来空不应在胜义中安立为有因为所取和取者在胜义谛中空故

辛(二)示如来非生邪分別之处 问曰若说如来无有自性岂不成损灭执吗答曰不成何以故如来言说中有我不说为空(无)亦不说在胜义中不空不说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是说由名言假安立故又如来「有法」在胜义中应无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和非常非无常何以故自性寂灭故如来「有法」应非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和非有边非无边何以故自性寂灭故又彼诸实事师「有法」以实执深厚说如来灭度后有或由虚妄分別说如来灭度后无佛「有法」灭度后不应思维有或无何以故自性空故

辛(三)示执邪分別的过失 一切实事师「有法」不能见如来法性因为如来离诸戏论而非有自性地尽彼等但由戏论所复损害慧眼故

辛(四)由此理类知余法 如如来无自性一样众生亦无自性如来的体性——空性即是众生的体性故

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庚(二)破烦恼有自性 分二(一)正破(二)破救

辛(一)正破 分五(一)以缘起因破(二)以所依无自性的因破(三)以因无自性的因破(四)以所缘无自性的因破(五)以其余的因无自性的因破

壬(一)以缘起因破 问曰三有相续是有自性作为彼因之烦恼是有自性故答曰烦恼非实有经说贪嗔痴是从分別心生由依净不净颠倒分別而生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烦恼既依净不净颠倒分別所生那么彼等就不是有自性地生故

壬(二)以所依无自性的因破 诸烦恼有与无皆无自性因为彼所依的「我」有与无皆无自性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由于彼等烦恼的所依本无自性所依既然全无自性则能依的烦恼亦无自性故问曰烦恼所依的我虽无自性但是心是有自性答曰此不应理如观察于自身起的萨迦耶见彼见所执之我本来无有在有烦恼的心上以五种观察求诸烦恼亦不可得又于自身起的萨迦耶见彼见所执的我本来没有一样在烦恼上以五种寻求有烦恼的心亦不可得故

壬(三)以因无自性的因破 依净不净颠倒所起的烦恼在胜义中非有由于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故

壬(四)以所缘无自性的因破 问曰烦恼有自性因为烦恼的所缘有自性故答曰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有法」是贪嗔痴的所依由于增益为净不净颠倒而生三毒故色声香味触法「有法」唯是假安立何以故如寻香城阳燄和梦故

壬(五)以其余的因无自性的因破 分二(一)破贪嗔的因有自性(二)破痴的因有自性

癸(一)破贪嗔的因有自性 于彼等境(色声香味触法)「有法」净不净在胜义中非有何以故犹如幻化人和影像故胜义中非有净因为观待不净安立为净的那个不净若不观待净则非有不净故胜义中非有不净因为观待彼净安立为不净的那个净若不观待不净则非有净故是故胜义中云何有贪和嗔呢胜义中无有净与不净故

癸(二)破痴的因有自性 分三(一)破颠倒有自性(二)破有颠倒者有自性(三)观察有无颠倒境已而破

壬(一)破颠倒有自性 若于无常计常谓倒执则蕴「有法」执为是常在胜义中应不是颠倒因为胜义中没有无常故何以故胜义中空(没有无常)又若于无常计常谓是倒执则蕴「有法」是无常执为在胜义中有即是颠倒何以故胜义中空(没有无常)问曰胜义中虽无常执但「执」在胜义中是有答曰「执」在胜义中非有因为能执执的业用执者和所执皆寂灭(胜义中)无故

壬(二)破有颠倒者有自性 问曰颠倒在胜义中是有因为有颠倒的天授(某甲)有故答曰何补特伽罗有颠倒及何补特伽罗无颠倒在胜义中皆非有因为在胜义中没有执为颠倒或执为正确故又何补特伽罗有颠倒若观察其自性则不可得因为已成颠倒未成颠倒和正颠倒时在胜义中寻求颠倒皆不可得故又颠倒等「有法」在胜义中应非有因为胜义中无生故在胜义中应没有「有颠倒者」因为在胜义中不生诸颠倒故又在胜义中应无有颠倒者有为法不从自生他生和自他共生故

壬(三)观察有无颠倒境已而破 常乐我净应不是颠倒因为有常乐我净故若谓有常乐我净的因不能成立那么无常苦无我不净在胜义中应无有因为无有常乐我净故观察胜义中有无颠倒是有大义利的由于如是观察之后生起修习则能息灭颠倒颠倒灭已无明即灭无明若灭行等自息灭故

辛(二)破救 问曰烦恼是有自性有它的对治故答曰诸烦恼「有法」应不能断灭因为有自性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若是有自性谁也不能断故又若诸烦恼是有自性地无(即断灭无)那么诸烦恼「有法」应无须断(因为有自性地无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既是无有即无须断故

观圣谛品第二十四

丁(二)断诤 分二(一)观圣谛(二)观湼槃

戊(一)观圣谛 分二(一)牒诤(二)答难

己(一)牒诤 问曰汝宗应无生无灭无四圣谛等法因为彼等一切法空故若许无生无灭和无四谛那么应无知苦断集修道和证灭因为没有四圣谛故若无知苦断集修道和证灭那么应没有四果因为没有知苦等故若无有四果则无住果者向亦应无有因为没有四果故若无有住果和住向者则应无有僧宝何以故无有住果向的八补特伽罗故又正法亦应无有因为无有诸圣谛故若许无有正法及僧宝那么云何有佛呢因为没有正法和僧宝故若许无有佛则汝应是破坏三宝因为汝说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从而即破坏了有果是法非法和世间一切名言因为一切有为法自性空故

己(二)答难 分四(一)示未通达缘起之诤(二)示空即缘起义(三)他宗一切建立皆不应理(四)若见缘起真性即见四圣谛真性

庚(一)示未通达缘起之诤 分二(一)正示(二)示自宗能建立他宗不能建立的差別

辛(一)正示 分二(一)示如是兴诤是未了达三法(二)示未通达二谛

壬(一)示未了达三法 答彼诤曰实事师「有法」若执为自性空是无有则于汝有违害由汝不了达说空性的所为空性的体性和空性的意义故说空性的所为即是破除实执空性的体性如说「非从他知性寂灭」(自性本来寂净)空性的意义是一切法自性空

壬(二)示未通达二谛 分五(一)二谛的体性(二)若不知二谛即不能了知经义(三)佛说二谛的所为(四)倒执二谛的过患(五)二谛甚深难知故佛最初不说法的理由

癸(一)示二谛的体性 问曰谁未了达空性的所为等妄兴诤论者又是谁答曰即诸不知二谛的差別者是为除彼等无知痴暗当说二谛差別诸佛说法「有法」正依二谛即依世俗谛和胜义谛故

癸(二)若不知二谛即不能了知经义 诸实事师「有法」不知佛教甚深真实义因为彼等不知二谛的差別故

癸(三)佛说二谛的所为 佛说二谛是有大义因为不依世俗谛即不能说胜义谛若不能通达胜义谛则不能证得湼槃故

癸(四)倒执二谛的过患 实事师「有法」诸劣慧者自受损害彼于空性生恶见故犹如不善捉蛇和不善持明咒一样

癸(五)二谛甚深难知故佛最初不说法之理由 所知(一切法都是所知此处是指胜义谛)「有法」佛知此法甚深微妙诸浅智难得了知故佛密意暂不说法因为若倒执空性则有极大过患故

辛(二)示自宗能建立他宗不能建立的差別 汝实事师所有毁谤空性的过失于我中观师则非有因为生灭不能安立等过失于说空性者非有故又中观师「有法」一切建立皆应道理因为中观师许有空性故实有宗「有法」一切建立皆不应理因为汝不许有空性故又汝实事师是将自己的过失推向我中观师因为(我)许缘起(汝)反说我有过譬如乘马者自忘所乘之马又实事师「有法」汝应是见诸有为法无因无缘者因为若见一切有为法由自性有则见诸法无因无缘故又汝应是破坏因作者所作和生灭果因为见一切法有自性故

庚(二)示空即缘起义 所知「有法」无有一法不是空性因为无有一法不是缘起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凡是缘起所生之法即说彼(缘起所生法)是空性亦即依彼(空性)假立名言(空性)亦即是离边中道故庚(三)他宗一切建立皆不应理 分三(一)不能建立四谛及知苦等(二)不能建立三宝和作用等(三)不能建立世间和出世间的名言

辛(一)不能建立四谛及知苦等 实事师「有法」应没有生灭因为(汝许)一切有为法不空故若许无有生灭则汝不能建立四圣谛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若不是缘起云何有苦呢但是经说「无常是苦义」非自性有故又破坏空性者则不能建立集谛因为苦若是有自性则不从集谛生故又应不能建立灭谛何以故苦有自性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若有自性则应恒常安住不变如是则破坏灭谛又应不能建立修习因为道自性有故但是道「有法」汝应非自性有因为汝(道)是所应修故又许修道灭苦而得灭亦不应理何以故无有苦集和灭谛故又苦谛「有法」后来(在圣者位时)应不能知因为先(在凡夫位时)未知苦一事是有自性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自性是常住不变故如是汝应不能建立断集证灭修道和证四果因为先(在凡夫位)未断集等是有自性故不能建立知苦亦是如此又四果「有法」后来应不能得因为先(在凡夫位)未得果是有自性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由执有自性而有自性则不能变异故

辛(二)不能建立三宝和作用等 (实事师)应无住果向者因为无果故若许无住果者则应无僧宝何以故无有住果向的八补特伽罗亦应没有正法因为没有四圣谛故若许无有正法那么佛亦应当没有因为无有正法和僧宝故又汝应许佛不依菩提菩提亦不依佛因为(汝许)佛与菩提有自性故又诸异生「有法」汝为得菩提虽修菩提行应不能证得菩提何以故在非佛位是有自性故又法(善业)及非法(不善业)终不能作因为自性不空故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不空何须所作自性非所作故又无有法(善业)及非法(不善业)亦应有果生由法及非法为因而生果报之事于汝则应无因为(汝许)果由自性有故因此从法非法所生的果报应是自性空因为从法非法为因所生果报汝亦许是有故

辛(三)不能建立世间和出世间的名言 实事师「有法」应是破坏世间一切名言因为(汝)破坏缘起的空义故又作应成无作未作而成有作不作亦应成作者何以故破坏空义故又诸趣「有法」应成不灭常住不变而离一切分位因为是自性有故又未得不应得亦无尽苦际亦无有断一切业烦恼因为无有空故

庚(四)若见缘起真性即见四圣谛真性 所知「有法」谁见缘起自性空彼即见苦道四谛的真实性若许诸法实有者则一切建立皆不应理故

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戊(二)观涅槃 分二(一)牒诤(二)答难

己(一)牒诤 问曰此诸有为法「有法」应是不生不灭何以故自性空故若许不生不灭那么许断烦恼灭苦而证涅槃则不应道理

己(二)答难 分四(一)示他宗不能建立涅槃(二)明自宗所许涅槃(三)破涅槃实有(四)断诤

庚(一)示他宗不能建立涅槃 此诸有为法「有法」应是不生不灭何以故自性不空故若许有为法不生不灭那么许断烦恼灭苦而证涅槃则不应道理

庚(二)明自宗所许涅槃 自宗没有不能建立涅槃的过失因为在胜义中彼无断无得不断不常不生和不灭以及远离一切戏论者说明涅槃故

庚(三)破涅槃实有 分三(一)破涅槃有四边(二)破证涅槃者有四边(三)成立生死与涅槃义

辛(一)破涅槃有四边 分四(一)破许有边(二)破许无边(三)破许亦有亦无边(四)破许非有非无边

壬(一)破许有边 毘婆沙师说涅槃是有体何以故是灭除业及烦恼的相续故答曰涅槃不是有体若是有体则涅槃应当成为有老死的相因为没有离开老死的有体法故又若涅槃是有体法那么涅槃则当成为有为法何以故凡是有体法没有不是有为法故又若涅槃是有体那么涅槃云何不从因缘生呢因为凡是有体法都是从因缘生故

壬(二)破许无边 经部师说涅槃是实有的无体答曰若涅槃是无体无体云何有自性呢彼涅槃既是无体那么无体则不应有自性故又若涅槃是有自性的无体则涅槃应是依因缘生因为不从因缘生的无体法非有故问曰有体与无体若无自性那么涅槃则应成完全没有答曰不成因为从前世到现世和从现世到后世(三有相续的)有体法皆是依因缘而安立的或是以无明为因而有的若不依因缘及没有无明为因的一切戏论寂灭的灭谛即说为涅槃故又涅槃有体与无体皆不应有自性何以故佛说断除三有生灭名为涅槃故

壬(三)破许亦有边亦无边 有一种裸形外道说涅槃是亦有体亦无体由于若就无烦恼与无生来说即是无体若就涅槃自己来说即是有体答曰涅槃非是亦有体亦无体何以故若涅槃是亦有体亦无体则凡是有体无体应成解脱此不应理若涅槃是有自性的有体无体那么涅槃应不是不依因缘生因为有体无体若有自性则必须依因缘生故又涅槃应非是有体无体因为涅槃是无为法而有体(生)与无体(坏灭)皆是有为法故又涅槃如何有有体与无体此二法相违故因为有体与无体二法在一法上不能同时共有故如暗与明不能共有

壬(四)破许非有边非无边 若说涅槃非有体非无体是自性有亦不合理何以故若有体无体是有自性固可说非有体非无体有自性但是有体与无体二法皆非自性有故又涅槃「有法」是非有体及非无体应无自性何以故若亦非有体与亦非无体是有自性那么须有现证彼是亦非有体亦非无体的人但是无有如此现证的人故

辛(二)破证涅槃者有四边 如来「有法」无有自性何以故如来涅槃后和现在住世皆不应说有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是自性有故

辛(三)成立生死与涅槃义 生死与涅槃真妄无有少分差別涅槃与生死真妄亦无有少分差別因为涅槃的实际是自性空生死的实际亦是自性空故因为就生死与涅槃二者的自性空来说毫无差別故无记见「有法」有十四种(一)依涅槃际有四种谓于如来灭度后见彼为有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二)依后际有四种谓于我与世间见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和非有边非无边(三)依前际有四种谓于我与世间见为是常无常亦常亦无常和非常非无常(四)依身命有二种谓于身命见为是一体和是异体一切有为法「有法」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一体异体是常是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皆无自性何以故自性空故

庚(四)断诤 问曰湼槃若无自性那么佛为令得湼槃故而说法当成唐劳无功答曰佛于任何处所对任何补特伽罗皆未曾说一法有自性因为佛陀息灭一切实执行相及诸戏论常住寂灭湼槃故

观十二有支品第二十六

丙(二)由未通达缘起与通达缘起而有流转与还灭之理 分二(一)流转缘起(二)还灭缘起

丁(一)流转缘起 问曰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因缘是什么答曰(即十二有支)能引后有的因有三支有情由无明所覆而有后有故身口意业起三种行随彼诸行趣于六趣由行为缘令识流转六趣故所引果有四支若识入胎即有名色若有名色即生六处依于六处而有触生由触为缘而生诸受故触「有法」是有因的即依眼根色境和作意而生故如是依名(作意)(根境)而有识生的根境识三和合以为触后有的能生因有三支即由受为缘生爱谓为受生爱若有爱即有取而有四取生若有取即生取者的有故若无取即得解脱何以故不生起有故彼有亦是五蕴所摄所生果有二支从有即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扰乱等又皆由生而有故如是已说由无明为缘而生唯是苦之蕴

丁(二)还灭缘起 诸智圣者不新作能引业愚痴异生是作业者何以故行是生死的根本故又圣智者现见诸法实相故若断无明即得解脱何以故无明若灭则诸行亦不生故圣者「有法」息灭无明是有因由的即由了知而修诸法实相故所知「有法」如是正灭唯彼苦之蕴因为无明等灭已则行等亦不起故

观见品第二十七

丙(三)若通达缘起则恶见自息的理由 分二(一)说明十六种恶见(二)通达缘起则不住恶见的理由

丁(一)说明十六种恶见 恶见有十六种谓我于过去世是有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见我与世间是常是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见此等是依前际所生的见我于未来世是有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见我与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等四见此等是依后际而生的见故

丁(二)通达缘起则不住恶见的理由 分二(一)通达名言中缘起如影像则不住恶见(二)通达胜义中息灭一切戏论则不住恶见

戊(一)通达名言中缘起如影像则不住恶见 分三(一)破依前际后际所生的第一类四见(二)破依前际所生的第二类四见(三)破依后际所生的第二类四见

己(一)破依前际后际所生的第一类四见即我于过去世是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四是依前际所生的见我于未来世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四是依后际所生的见 若我在过去世是自性有不应道理因为过去世的彼我非即现在世的此我故若谓前世的彼我即今世的此我则不应理何以故前后世的五蕴各別故此理决定如是因为离开取蕴即没有汝的我故问曰若离开取蕴没有我那么取蕴就是我答曰如此则汝的我应是没有自体仅是蕴的异名故又取蕴「有法」不是补特伽罗的我何以故是生灭法故又所取应不是取者因为能与所非一故又我「有法」非是离开所取(蕴)外另有异体何以故若我离所取蕴外另有异体那么无有所取时亦应有我但是离所取则没有我故又我「有法」非是离开所取(蕴)另有异体否则离开所取应见有我但我不可见故又我非即是所取(蕴)亦不是没有所取我亦不是完全无因为依蕴安立之我是有的又不应说在过去时无有我因为在过去一切生中的彼我与现在的此我非是有自性的体异故问曰前后世的我是有自性地体异答曰那么无有前世的彼我亦应有现在的此我又前世的我亦应即于前世而住于后世则前世我未死亦应生现世我又前世我的相续则应断灭而灭等即应失坏又此人作业別人受报并且未作业者应当得果(计前世我与现世我异者)有如是等过失又此我亦不是先无今有否则即有过失有何过失我应成所作及是无因生故由此看来计过去世中我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见皆不应理因为对于我有我无前面已各別破故又我在未来世中有与无等见为自性有亦不应理破的方式与破过去世中有我无我相同故

己(二)破依前际所生的第二类四见即我与世间是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从人生天时天与人二者是有自性地体一耶或体异耶若天与人是体一那么彼天「有法」应当是常因为与彼人是自性体一故若许彼天是常那么彼天「有法」应成无生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常法则不生故又若天与人是有自性地体异则彼人应是无常(断灭)而相续即成断灭其理决定如是何以故若天与人自性体异则不成一相续故问曰无有整体的常和无常的过失因为舍人的身后受天的身故答曰从人生天的补特伽罗「有法」应成亦常亦无常因为此人就我一分来说是天就身一分来说是人故若许从人生天的补特伽罗是亦常亦无常此亦非理又从人生天的补特伽罗「有法」是非常非无常亦应无自性由于若亦常亦无常俱能成立固可成立非常非无常但是亦常亦无常不能成立故问曰我是常从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故答曰我应非是常因为我从何趣来往何趣去无论到何趣若有自性则应有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我但是彼我是无有故又无常应非有自性何以故常无自性故亦常亦无常和非常非无常皆无有自性因为常与无常二者一一皆无自性故

己(三)破依后际所生的第二类四见即我与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应无后世因为(汝许)世间有边故又应无后世因为世间无边──不变坏故又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不变坏亦不应理何以故诸蕴相续犹如灯燄前灭后生故又世间非有边因为前蕴坏灭时若不依彼蕴而生此后蕴固可许世间有边但是前蕴灭时后蕴即生故又世间无边亦无有自性因为若前蕴不灭不依彼蕴而生此后蕴固可许世间有边是有自性但是由前蕴生后蕴故又世间应非亦有边亦无边因为一分是有边一分是无边之事如果真有则世间亦有边亦无边固可以有但无此理故又取者一分坏灭一分不坏灭应无此理由于取者一分坏灭一分不坏灭无此事故又所取一分坏灭一分不灭应无此理由于所取一分坏灭一分不灭无有此事故又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应无自性因为若能成立亦有边亦无边固可成立非有边非无边是有自性但是亦有边亦无边非有故

戊(二)通达胜义中息灭一切戏论则不住恶见 已说缘起犹如影像断诸过失复次一切有为法「有法」彼常等见无论何处于何相续从何因缘生皆无自性何以故自性空故

乙(三)念大师恩德而申敬礼 谓敬礼具足大悲为断一切恶见而宣说正法的大师瞿昙

甲(四)结尾义 分二(一)由何阿阇黎作(二)由何译师翻译

乙(一)由何阿阇黎作 此中观根本慧论颂是建立大乘对法正确显示胜义谛的真性阐明般若波罗蜜多之理的大阿阇黎圣者龙树具足大悲和坚定智慧而开显如来无上乘法者所造(楞伽经中佛为龙树授记云)「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另大云经中授记龙树未来成佛云)「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无智生光如来

乙(二)由何译师翻译 此中论有二十七品共四百四十九颂合为一卷半是印度大寺主甲那戞巴(智藏)中观师和西藏比丘觉若龙幢译师奉吉祥天王制译其后在迦湿弥罗无比城宝藏寺中由迦湿弥罗大寺主哈苏马底和西藏巴草日称译师依据月称论师的「明句释」重新校正此后在拉萨竹朗寺中由印度大寺主嘠那嘠和西藏日称译师又重新校阅

远离二边中观道  为自如理修习故  中观根本慧论颂  我已如是作解释
开我及一切众生  安乘暇满大舟航  获得善妙根本宝  具足殊胜大吉祥
又愿未得佛位时  诸佛所说一切法  依佛密意善受持  佛子妙音我愿成

此「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是僧成依据圣者文殊长子宗喀巴大师等诸大德的教授于甲寅年六月十四在奈塘大寺中造

谨以此善祝愿佛教于一切时处兴隆久住妙善增长

(编者按这部「宝鬘论」是西藏僧成大师造的宗喀巴大师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即鸠摩罗什三藏汉文译出的「中论」──造「正理海」大疏僧成大师以「正理海」文字浩瀚初学者有望洋之叹因而就「正理海」大疏提纲挈要摄取它的文句玄旨以成「宝鬘论」由常浩翻译)

附录明句中论疏归敬偈疏

〔归命文殊师利法王子〕

疏主归敬偈

舍二边依住者(四一)等觉智海得生出
解妙法藏本性深复以慈悲称性述
(四二)所述哲见今犹炳光燄
尽烧敌见薪又除世心暗
(四三)绝智语矢聚烈无余三有怨敌灭
于天与所化世间三界王威(八一)庆建设
于斯龙树(四四)我稽首欲造彼颂净明疏
缀言不扰究理风易解正直语义注

中论归敬偈疏

今欲说论不自不他不共此论摄属并所诠体用云何于此咨问先如「入中论」立方轨所示修学无倒般若波罗蜜多方轨轨范师龙树以无二智所庄严方便大悲为先之如来智生因初發心为始迄以悲心觉他故造此论是皆论所摄属如偈

烦恼怨敌悉征御恶趣与有俱防护
征防功德故论也此两于他宗里无

又轨范师自示将欲说此一论所诠体用彼所诠体以显于无倒而示大威德于不离此威德起行无上师如来愿行造论敬礼以故说言

不灭不生兮不断不常兮
不一不异兮不来不去兮
将是缘起显

等者是即以不灭等八相所相缘起而为论所诠体

戏论灭而吉

之湼槃示论宗用

佛说法中至我今稽首礼

云者以示归敬礼者也

上来第一首出两偈总义自下別释此两偈分支语意

其中灭者息灭刹那灭谓灭

生者生起以自体现起义也

断者断绝相续断绝云云义也

常者常住于一切时坚固不变云云义也

此为一且为义者一义也非別物非种种义也

异义者差別义种种义也

来者到来在远方者到近处来

去者离去在近处者到远方去

eti 者往义Prati 者至义依辞头力界义变易偈曰

界义为辞头强引于异地
加恒河甘流味入大海水

故兹末带辞尾 tya 之 pratitya 一语跃然缘至义也samutpāda 一语作现起义故诸法因缘相待生起是缘起义(pratītyasamutpadārthaḥ)

然余人iti 者去也坏也itya 者适去也prati 谓种种重重于是视 itya 一语为末带字缘而作语义分別于种种集聚诸法说彼诸适去坏灭者之现起为生起是即彼等疏释

案彼等所释所作如此语义分別其撰当符「诸比丘当为汝等说缘起见缘起者即见法」云云经文所用缘起一语此中得具种种义且具缘起合词故然今于「缘眼及缘诸色而眼识生」云云文中则全无种种义所亲知者唯一物故曰「缘眼」者Pratītya 一语以一眼根为因而生一识之生起为眼所向故然若为「至」义则于 Pratītya 一语即于一物未为所知时亦得得谓「缘眼至眼待眼」以释故也然如视 itya 一语为末具字缘曰「缘眼缘诸色而生眼识」则是 pratītya语中既无不变词连续体亲近复无合词故其辞尾所传将堕「眼坏灭识与诸色」(cakṣuḥpratītyaṁ vijnnānaṁ rūpāṇi ca)之破格然不得有是事是故必以 tya 为附于字末成不变词而作是语义分別

然今有人引诸异解而难是曰「有人言辞头 prati 具种种重重义eti 具至义而 Saṁutpāda 具生起义故合具仗彼彼缘而起彼彼缘至会合而起义有人言一一坏灭诸法生起者缘起此种引述异宗义释难称善巧诵 pratītya为至义者不诵 prati 为种种重重义故又不解 eti 为至会义故不如是诵解但以 Prati 为至会义iti 为往义以 pratītya 一语合斯二者解于至义故

今缘起一语依如上作「至而起者缘起」以为语义分別且若欲总所有法入思量以言时则如「彼彼因缘聚至会合而起者缘起也」云然可与种种重重生缘若但言一法相时则如「眼与诸色会合」云然以为解而与种种重重毋用缘

毕竟以如是故彼论师于引述所破异论终非善巧

又如下述亦不应理述云彼释不当「眼识缘眼根与诸色生」时无二物「至」故然如是云云彼难不当云何「无至而生」因故未陈但立宗故无此宗意趣或如是即「识非色性故无缘眼根至会事唯见是色者缘彼色眼至会故」然此亦不应理经文「此比丘至果」中认有至故又以「至而」(prāpya)云云语与「待而」(apekṣya)为同义异词故是于轨范师龙树以「缘而」(pratītya)语为「至而」(prāpya)

彼彼至而起
非从自性起

是故见彼诘难终不契理

又立自宗曰「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云云『此处有缘则「有果」(idampratyayata〔phalam〕)即缘起义』」此亦不当于缘(pratitya)(samutpāda)二语各义未明言故而今于此语源不可不疏解故

又曰是如「林饰」为世俗语而作上解此亦不然轨范师于 pratit yasamutpāda缘起云云语以有各支分义结合意

彼彼至而(=Prāpya)(=utpanna)非从自性起

又观清辩

此有则彼有如有短有长

云云疏解盖作同解如云缘短会短待短而有长如是故同其所难故彼所论理非谛当

以上止应成论

以如上故世尊开显「诸法生起因缘相待」时即由之而遮「诸法无因一因异因生」义及自共生义矣又依此遮遣举示世法实相世法体性今彼世俗缘起非自性生义故令待于圣智则以彼中无灭乃至彼中无去云云不灭等八相所得而相而于彼缘起不灭等一切相轨范师龙树将以此中论全论说示缘起虽有无尽相唯出此八相者此等成论主体故

于诸圣者见缘起实相时具所诠能诠所相能相等相之戏论圆寂故于今戏论寂灭说言唯彼缘起可言

戏论灭

又彼中无诸心心所转现息诸能知所知行相言说时则彼处尽舍生老死等害

而吉祥

上述所相缘起自说教业言为无上所愿事故以业格说示之也

不灭不生兮不断不常兮
不一不异兮不来不去兮
将是缘起说戏论灭而吉
佛说法中至我今稽首礼

又轨范师以如来独悟上述缘起知如来为无倒论者而诸外论悉是愚众无义饶舌故遍满净信愈益殊崇世尊

佛说法中至

然此中先遮灭者为欲令明生灭无先后定位故是后所说故

(易陶天译)


校注

《明句中论疏》梵文为 prasannapadā nāma mādhyamikavṛttiḥ原作《净明句论品题中观疏》法尊法师似飜《显句论》业师山口益博士译《净明句论中论释》今则折衷繁略如是飜又本疏藏传见丹珠尔部作 mula-madhyamakavṛṭi-prasannapadānāma, dbu-ma Rtsa-Baḥiḥ Grel-Pa Tshig-gsal-Ba Shes-Bya-Pa飜《根本中道偈明颂》法尊法师应系据此藏传至其梵本印度 Buddhist Text and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校刊本有庖僧(Louis de La Valle Poussin)教授校俄国圣彼得堡帝国学士院刊佛教文库(Bibliotheca Buddhica)第四卷本前者校订草率不堪应用后者对照藏译复考梵藏有关诸文献稽征十余载而成允为善本迄今五十余年矣有零散英日译其中业师山口益博士所译为最都十一品今即取庖僧教授校本參酌业师日译并俄国学士院院士 Stcherbatsky 著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āna 一书附录英译观因缘品而试飜者(注译亦多出此三书不敢掠美)幸贤达匡正俾获机版行定稿时修订也 月称(Candrakirti, Zla-Ba Grags-Pa)论师南印萨曼多(Samanta)产出家后从跋毘耶(Bhavya, Legs-Ldan)诸弟子暨佛护(Buddhapālita)弟子羯磨罗佛提(Kam alabuddhi)习龙树宗义受诸优婆提舍成学界巨擘座主那烂陀显性空正义是曰应成中观其著书据传有1. Madhyamakāvatāra《入中论》具颂文与自疏长行现存仅藏传而颂文则曾由法尊法师译汉演培法师《入中论颂讲记》应系用法尊法师译文者《讲记》诚佳构唯讲中多立三支比量窃疑未必当然以月称榜「应成」(prasangika)而非如清辩之标「自续」(svatanrika)也又中有谓小乘言六识大乘言八识似亦失甄盖稽诸「五蕴论」世亲著固于识蕴言八识月称著则但同小乘言六识也2.本译原本《明句中论疏》3. Yuktiṣaṣṭikāvṛtti《六十颂如理论疏》藏译仅存4. Catuḥsatakatikā《四百论广注》藏译现存梵本仅断片业师山口博士已日译布其第九破常品余正在大谷大学讲授5. sūnyatasaptativṛtti《空七十论疏》藏译仅存6. Panncaskandhaprakaraṇa《五蕴论》藏译仅存7. Madhyamakaprajñāvatāra《入中观般若论》藏译仅存8. Trisaraṇasaptati《三皈七十论》藏译谨存 此依梵本校订者庖僧挟入庖僧则采自藏传论疏部之一般形式 此中(四)(四一)「彼者」(四二)(四三)之「彼」字其原语为关系指称词 yad而「彼者」为主格Stcherkatsky 以「that Nāgājunawho」迻英业师山口博士以「轨范师龙树は」译日「彼」为属格(俗曰所有格)Stcherbatsky 以「whose」迻英业师以「彼龙树论师の」译日今如是飜与(四四)「斯龙树」相呼应于汉文为简明且近原文 二边自生命宇宙论言为「八不」中「不生不灭」之生自存在论言为有自知识论言即能知所知能相所相今舍二边意即二边涅槃而入不二中道(Madhyamā pratipad)唯此中道一如 Stcherbatsky 所注明辞虽同而义趣不同于小乘即 S. N. III. 135 中所示「一切有与都无」间之中道而为即「中观」(Mādhyamikas)之中道其义为缘起性空(Madhyamā pratipad=sūnyatā=pratītyasamutpāda)參见四谛品第十八偈而月称更指出以下诸词为同义异形(visesasamjñā)antad-vayarahi-tatva=sarvasvabhāvānutpatti=pratī-tya-samutpāda=Sūnyatā=upādāyapra-jñapti=madhyamāpratipad因此Stcher-batsky 指出德译《中论》为《中道论》即「Die Mittlere Lehre」语意含糊与小乘中道混故此想系指德人 Walleser 所译汉传《青目释》一书之书名等也 saddharmakosa 原为 darsana古译「见」章炳麟似曾谓哲学宜为见且龙树所述者为智见故作如是飜 (八一)此二可为同义语 即中观论颂也 究理风原为 tarkanilao Stcherbatsky 译英作 The fires of dialectics并指此乃嘲弄究理论者清辩而影射其中观心论疏「思择焰」(Tarkajvāla)者 本偈亦见安慧造中边分別论释疏Sthiramati Madhyāntavibhāngaṭikā法人 M. Sylvain Levi 尼泊尔發见残缺本业师山口博士校刊并译于唯识学界诚殊勋也 本偈罗什译《青目释》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瞿昙般若流支译《顺中论》作「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不一不异义不来亦不去佛已说因缘断诸戏论法故我稽首礼说法师中胜」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作「不灭亦不起不断亦不常非一非种种不来亦不去缘起戏论息说者善灭故礼彼婆伽婆诸说中最上」今复据原文改译如上者并非标新立异而有以下诸故(1)以四兮字殿八不四句者赞叹缘起形容缘起也(2)第五句着一「将」字者示缘起及其形容词均属「业格」一如下文所释故着一「是」字者「是」犹云「如此这般底」属指示形容词用以上指八不四句下指「戏论灭而吉」一句示彼等皆为缘起之形容词也换言之依原文意应作「将不灭不生戏论灭而吉祥之缘起开显之佛」云云但为照顾其为偈文并原偈语序故未如是译也 本偈安慧造《中边分別论释疏》亦引用《智心髓集》第一偈吉祥尊(sīnātha)释 nātha 语义时所引 月称所作此种缘起语义解释与世亲于《俱舍论》卷九所作者同pratīty=prāpti, apekṣa. samutpāda=prādurbhāva. pratītyasamutpāda=hetupratyayāpekṣo bhāvānāmutpādaḥ 即大德室利罗多(srīlabdha, srīlābha)经部毘婆沙师等人《西域记》卷五云「室利罗多唐言胜受于是制造经部《毘婆沙论》」至于其所以为室利罗多一派人者以此下所述与《俱舍论》世间品卷九所出缘起语源异说相同而称友《俱舍论释》(荻原云来校本二九六页)且明记此异说为室利罗多所说也 称友《俱舍论释》谓此为《缘起经》文 与此同样之评难早为世亲所提出见《俱舍论》卷九 指清辩 指佛护 指室利罗多 汉译《般若灯论》释归敬偈文为略抄归敬偈后释缘起语义者仅「缘起者种种因缘和合得起故名缘起」而已藏传《般若灯论》则于清辩自释缘起语义前先揭此月称所举二说(1)pratītyasamutpāda=prāpyasamutpāda;(2)pratītyasamutpāda=prati prati vināsinām utpādah(ses-rab-sgron-ma, Bibliotheca Indica, New Series, No. 1396, edited by Max Walleser, P. 3-4) 如后出第一偈「诸法不自生」下所详清辩所持自续方轨必备宗因喻三支比量今此不然故持应成之月称于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 《六十颂如理论》第十九偈 今兹所举见上引藏传《般若灯论》第四页
[A1] 三【CB】(三)【补编】
[A2] 子【CB】【补编】
[A3] 二【CB】三【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论文句释
关闭
中论文句释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