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行道六成就法
皈敬
皈敬尊圣光荣诸宝上师足下
引端
今于此中,开演训导微妙心要,使自本具之俱生正智,得以无比光显。须依调摄煆炼,具足金刚胜报身者之身心灵命,乃能出生。此心要有两部,一谓精勤修习于启请祈祷历代宗承,此无上心要法门诸宝上师,求垂加被之前导作持,此中不述。二即精勤修习于诸宝上师所宗承之密要法门,此复分二:一为如咒道次第共学之教示。二为诸己成就相上师,感应道交由本尊示现,亲得宗承,口耳授受,不共教学之极秘要妙。今所开演,即此极秘要妙之大纲。共有六者成就法门:一「灵热」成就。二幻观成就。三梦观成就。四净光成就。五中阴成就。六转识成就。
第一章 灵热成就法
灵热成就分三步修习:一前行修习。二根本修习。三实验修习。
第一节 前行修习
前行修习又分五段:一观外粗身空。二观内细身空。三观身拥护轮。四灵息之训练。五灵力之加持。
第一段 观外粗身空
观外粗身空者,已作皈依發心修合上师等,即观自身刹那变作金刚佛母。梵名「嚩资啰瑜祇尼」。藏名「多杰勒卓玛」。全身红色,放射如红宝石之光明。一头三目两臂,右手擎举雪亮晃耀之金刚湾刀,扬舞头上,所有一切幻想妄念,能齐根断绝。左手曲臂平胸,持人脑盖碗,内满贮红白物,以表甘露。现充分满足无量安乐相,戴五骷髅之额箍,五十鲜血人头之项圈等,共具足如常六种庄严之五种,惟除身涂烧尸灰之一种。(此云五庄严者,除所述之额箍,项圈两者外,其他三者,即臂钏并腕钏为第三,踝钏为第四,护业心镜为第五。此护业心镜,用人筋系于身前当胸处,此六种庄严品,总表六波罗密多。)左臂湾夹一白色长杖,此表金刚佛父之圣体。佛母裸体曼妙,如十六少女,作蹈舞姿势,右小腿向左上踡,足心上仰,左足直立,踏压于一偃伏之人尸上,表了生死之意。智火光燄,通身围绕,于中安住。行者即如是观想自身外表,一如上述佛母之形色,内体则观作如一红色空囊,通明透亮,乃至手指足趾之甲尖,亦无不中空,内无一物;正同用极薄红绢所鼓张之帐篷,或吹气鼓张一极薄皮膜之气球,内外红色通明。初则观其体积之大,与自体身量相等;继渐增大之,如房如舍如山,终乃大至所有整个宇宙之大,皆为所囊括而无余。如是专一心念,住此观若干之时。次则观想体渐缩小,竟小至于一芝蔴,乃至尤较细于一极小芝蔴之微,然其体量虽小,身色肢分内外一切,仍必一一了了分明,如是专一心念,住此观又若干之时。
第二段 观内细身空
观内细身空者,谓灵识脉道观。其法先观自身变成金刚瑜祇尼佛母,体如常人之量,其内有备具如下四相之灵识中脉道,下抵密处,上抵梵穴。四相者,谓红如渥丹之色,明如酥油之灯,直如芭蕉之干,空如纸卷之筒。脉管之大,不过箭杆,观其渐大,如棍如柱如舍如山,乃至全宇宙之万相皆可包罗之。同时自体亦观其渐渐大至无外,举体全空。惟此中枢灵识脉道,即手指足趾之甲尖,亦具为之充满贯达。旋复观其如上法,渐渐收小,至较极小芝蔴而尤细,乃至观此脉管小至有若一毫毛百分之一尚不能比之微,此如教所云:
第三段 观身拥护轮
观身拥护轮者,复分三:曰正身、正息、正意是也。
初:正身者。即著坐安身(此详见第二节第一段中)之法。
次:正息者。将体中陈息,呼出尽已,引入深长吸息,极令满足,乃提举膈膜,将息逼紧于胸腔中,勿令下洩,如水壶不漏。于是保持其息,至尽力能持之久。(此于下文更有详述)
后:正意者。即作意观息法。呼息出时,观想无数无量之五色光芒,由一一毛孔,向外放射,充满空中。吸息入时,观想无数无量之五色光芒,由一一毛孔,吸入自体,充满体中。此随息观五色光芒,一一毛孔出入于体,各行七遍已。继则观五色光芒变成吽字,具备五色。(吽字所具五色,即表五佛之五智体。可參看吽字瑜珈法。)亦如上。由一一毛孔,随息出入于体,此亦作七遍。复次,观想此具备五色之吽字,一一变成无数无量五种身色之忿怒金刚,各各一面二手,右手舞五钴金刚棒,左手当胸作降伏手印,两足右踡左伸而立,现极忿怒可畏之相。然其体分之小,不过极细芝蔴,观其随出入息,由一一毛孔,出入于体,此亦各作七遍。最后乃观身之一一毛孔,各皆塞驻有此无数无量之五种身色小体金刚,面朝于外,立于毛孔,犹之驻守护卫门户者然,谓之金刚甲胄,即成就行者之身拥护轮矣。
第四段 灵息之训练
灵息之训练者,于中枢灵脉道之两侧,观有两傍脉道上,自左右两鼻孔通入,上行入脑,绕顶及后脑,分循中脉两侧,下行均抵近密处,以与中脉会合。此左右两傍脉,亦各中空,于其左傍脉管之空腔中,观有依序舖叠之十六母音藏文字母之字珠,于右脉道中,观有三十四父音字母。
观各字笔画,细于藕丝,俱作红色,依次平舖,叠成一串,连续随息出入。惟出由鼻孔,入由密处,如是一心专注,观此左右两道真言字珠串,循环交替,出入于体,同时左右替换,呼吸其息,以相应之。此犹先治沟渠,而后乃使水流无碍,是为以真言字母,加持左右灵脉道之要妙修习。
第五段 灵力之加持
灵力之加持者,于中央灵脉道中部,即当心之处,观想自之传法上师,作瑜伽者之坐式,于其头顶,顺序逆溯而上。各于头顶,坐有此明行道六成就法之历代宗传上师,叠成一串,如小珠一直行。其最上端为金刚大持,(藏名多杰羗)佛尊,其最下端为行者之亲教传法上师。于是至诚恭敬,诵如下之祈祷加持颂。
或用如下简略文曰:
如前祷已,观诸上师,一一融化,入于传法上师一人之身。而此诸圣融合之一身,又即转成至极圆妙无上安乐之净智光明,摄入充满自己身中,与己合体无二。
第二节 根本修习
根本修习者,分三:一灵热之發生。二灵热之经验。三灵热之超胜。
第一段 灵热之發生
灵热之發生,又分四:一、著坐安身。二、轻调风息。三、重调风息。四、灵热观想。
(初)著坐安身者:诀云:
端身如佛之坐,即跏趺坐。(梵云珀玛桑那)直竖脊梁,如直垜铜钱一串。伸放膈膜,令极宽松。低首前俯,令地角抵压食管上端之喉结。舌抵上腭,两手于脐以下,各以掌上曲,湾腕,令两腕外湾处,分置两跨湾际。视线取一适可之角度,即注视之,不得高低欹斜改动。且必制伏思潮,令心识惟与呼吸维系相应。其所以作跏趺坐者,为令行者不久趣入菩提道,然亦可方便作瑜伽坐式。(梵云悉达桑那)此式较舒适,法以左足跟湾入,抵近密处,而以右足加左足之上,右足跟亦湾向内,且令掌上仰,靠近脐下。
著如佛之坐式,须跏趺,右加左。两手上仰叠掌,亦右加左。而平持于脐下,作弥陀印式,或仰掌曲腕,以腕背分置两大腿跨湾处,借以支身,直竖脊椎,如直叠铜钱。张放脐膜,安适为度。地角抵喉结。舌抵上腭。注视鼻尖,或向前平视。如不能跏趺,可方便著悉达桑那之瑜伽坐式。(即如上所述者)
行者须备一禅坐之带圈,四倍头箍许大,用以上套于颈,下兜膝外湾际,令入定后,不致倾仆,此带圈谓之「禅定带圈」。又须备一方垫,一尺七八寸见方,厚约四指,内实柔物,此名禅定垫。
(二)轻调风息者:分二,即三三九之风箱式,及呼吸四种合法,是也。三三九之风箱式者,先用右鼻孔三呼吸,吸时头须随之由右转向左。次用左鼻孔三呼吸,吸时头须随之由左转向右。末次头不动,两鼻孔同用,亦三呼吸。此三三呼吸,共三作,即共作三九二十七呼吸也。
第一遍之九息,极轻细,几不自闻其声。第二遍之九息,略可闻声。第三遍之九息,不惟可闻呼吸之声,且吸时须扭动身体,使息得充分满达肺部,故此亦名为「扭息」。次:呼吸四种合法者,如诀云:
又诀云:
释曰:言引息者,于身前约十六指之距离处,想有灵息轮圈,用两鼻孔,轻缓无声,饱满引吸入体中之谓也。引息入已,务须极尽充满,达到肺之最下端。于是收束腹筋,令隔膜上提,以抵逼胸腔。同时闭气下压,使此上下不漏,中满风息之胸腔,如同瓦壶,满满盛水,而不渗漏点滴,是即满息,或云壶式息。既作此壶式已,当更力挺胸骨,以提隔膜,令其膜之中凸者,愈再上抵胸腔,同时膜之两旁,愈向下收窄,弹力亦愈大,所谓如抽弦弯弓之式。但此时也,胸腔纵已被逼于其下端之高凸膈膜,然犹一面紧之再紧,扭动胸肋各骨,愈益挺出胸腔。一面更由鼻孔吸入短息数口,使胸中风息,极尽紧满,无以复加,而各处无不极尽均匀达到,是之谓均息。息既满而且均,于是保持勿洩,至侭力能持之久。然后乃由两鼻孔,先轻微和缓,继略粗重,终乃一冲而出,如射箭,是之谓射息。此四法须合作,打成一片,所谓引、满、均、射,一气依次行之,方为完整之瑜伽息。否则无益,而反有害也。
(三)重调气息者:与上诸法大率相同,惟作时加重气力而为之。此有五意义:谓用力以作风箱式之三三九息,所以防息之破断,一也。用力满引吸息,令能充分达入各应到之处,二也。肺量务令极尽扩张,俾能充分纳入风息,则灵息入体多,而灵热易發生,三也。用力保持风息,极令满足,俾灵脉穴道,得充分摄入风息中之灵力活素,四也。弛息时,亦用力为之,使体外及体内之灵力活素,震荡加剧,则混合交融,及引摄力亦大,五也。
(四)灵热观想者:此复分三:一、外灵热。二、内灵热。三、秘密灵热。
初、外灵热者,诀云:
换言之,即专注观想于上所述,刹那所变体量同己身之金刚瑜祇尼母,等等表法,了了分明,则外之灵热加持具足矣。
二、内灵热者,诀云:
释之曰:谓行者所观习于上述之皮囊空体,其中脉穴道亦中空者,乃表「法尔」一大实相之如实空也。其红色者,表大安乐也。其透明者,以其妙明无染,能豁破无明重障也。其体直者,表「生本」之树干也。(中脉为一切灵脉之大本营,在此脉道中,近命门处,有为生命本原。识种初植之「穆拉达啰」基本灵火轮。中脉由此而發生,五官百骸亦由之长养而成。故此中脉,即吾人身心灵命树之总干,瑜珈行人,由此修习,得解脱之果。)行人须观想具此四德之中枢灵识脉道,上达梵穴(即顶门),下达脐下四指之处(即命门),有穆拉达啰轮。又观此中脉,上下端皆平头,靠近中脉两傍,有「以达纳底」之左脉道,及「丙嘠拉纳底」之右脉道,如瘦小羊肠之大。上行绕脑巅,由前脑下折,通入两鼻孔下端,与中脉道会合之前,各挽一圈,如藏文之◇字形。又三脉道并通于脑巅之处,谓之「洒哈沙啰(顶)洽格啰(轮)」,亦名千叶莲台。此处有依止中脉为轴之三十二支脉道,向下俯张。于喉际有「微素达洽格啰」之喉轮,亦有依中脉为轴之十六支脉道,向上仰张于心际。有「阿那哈达洽格啰」之心轮,有八支脉,向下俯张。于脐际有「嘛尼补啰洽格啰」之脐轮,有六十四支脉,向上仰张。凡诸轮处之各小支脉,观其如伞盖之骨,或如轮盘之辐,依中央之中脉,为柄为轴,及其傍脉为联贯,而系聚者。行人须依是观想,了了分明。
三、秘密灵热者:诀云:
于脐下四指,左右脉与中脉会合处,观想半「阿」字,细如毫毛,长仅半指,色粽红,飘动,發如风吹绳索之蹦蹦声,有热触。又于顶轮千叶莲台处之中脉内,观想「涵」字,白色,如欲降滴甘露之状。于是引入风息,而摄灵力入于左右脉道中。此灵力下行膨胀,由中脉底端鼓入,上触细如毫毛之半阿字,令其不惟加粗,且炽然转为鲜明之红色。此之观想,须与均息之法相应而作。当呼息出时,虽实际由鼻孔出息,然同时须观中脉道中,𢌞出有蓝色「灵力流」,与息俱出。又于保持住息时,观想由红色半阿字体,發生火燄,半指长,上端尖锐,炽然上浇,此火燄同赋有如中脉道之四德。即直、明、红、空。且此火燄,速速转动,如纺椎之不停。又每一吸息入体后,此火燄即上升半指。经入息后,即升至脐轮处。又经十息,则凡由脐轮中脉分出之各各支脉道中,皆充满灵热。又经十息,此灵热燄下转,令下体各部,无不充满灵热,即足趾尖端,亦皆贯到。又经十息,灵燄复上炽,达于心轮处。又经十息,达喉轮。又经十息,达顶轮。如是递上,遂至于如诀所云「渐得神牛降圣乳」之妙境。(此译神牛,藏文为朗喀巴,乃上述涵字之密称,盖半阿阴字之性,表阴。而此涵字之性,表阳。圣阳得合于圣阴,如甘露之圣乳降澍矣。)此诀言极深秘意即谓至斯又经十息之入体,则千叶莲台处中脉道中之「涵」字,为灵热力所溶化,而菩提「月液」,乃滴降而下,周润脑顶之各各灵脉穴。如是又经十息,周润喉轮之各各灵脉穴。又经十息,周润心轮之各各灵脉穴。又经十息,周润脐轮之各各灵脉穴。又经十息,全身上下,无不周润,即手指足趾之尖端,亦皆贯到而无余。此灵热乳露妙法,总共须作百零八息,修习者所应知也。初修习者,一昼夜间,须六次如是为之。嗣后可减四次,但同时其住息所占之时间,即亦已随之而渐经加长。每日除眠食等外,余时皆须常作如是修习而无间。此为调摄身心灵力之主要功夫,亦名灵热發生之主功,为瑜伽者之最要修习也。
第二段 灵热之经验
灵热之经验,有普通及特胜之两种。
(初)普通之灵热经验者如教所云:
释上偈曰:令出息展缓,使灵力与心识不散乱者,是为「持法」。依于持法,风息之往来次数减少者,是为「动持」。减少出息之时间者,是为「时持」。出息之力减少者,是为「力持」。明了息之色用者,是为「色持」。明了入息之诸「大」体德用者,是为「大持」。如是既得灵力之诸「持」,则灵热之波流,自得平定稳固。又心及灵力,如各各得其本来平等境者,则灵热力亦自得源源而發生。复次,当灵热初炽时,所有各灵脉穴,一时开张,由灵力载运菩提「月液」滴入种子于其中,遂有如媾精之微痛觉生起。斯时生死六趣之境相,有现前者,是为灵热经验之初期。或曰初转种经验期,或曰痛经验期,或曰煖经验期。此后灵脉穴,即当一度萎缩,旋又开张;同时灵力载运滴入之菩提月液量亦增多,满灌其中,使之成熟。如是不久即当生起极安乐之境界,是为灵热经验第二期。或曰安乐生起经验期。此后不久心为内安乐之所澄定,于是举观外界一切诸法,无不安乐,是乃为安乐之正经验期。于是妄想波流,自然寂静,而心得其本自在境。即正安住,或三摩地之境界,是为灵热经验之第三期,或曰无差別境。即修习者,成功于第十三步之境界。然而此之安住境界,并非一无觉受之境界。其时当有如烟雾,如幻城,如阳燄,如曙光,如灯光,如黎明,如晴空,乃至无数莫可备述之种种现相。每每现于行者前,当此菩提「月液」三转之期内,然所现见之一切景相或瑞兆,行者不可漠然视之。但又不得于所未现见者,妄欲求其现见。要当一向精勤修习,于如上所述灵热發生之主功。至若行者之灵热作用,已生效能时,则行者自能免除疾病衰老,及他种种生理上丧损之作因,且能不久证得有漏之五通等,世间诸胜果。
(二)特胜之灵热经验者,如诀云:
及云:
且当得现证于特胜之五相与八德。
释曰:上述诸普通灵热经验中,其灵力之得入于中脉,端赖行人用其自体活力方法,以取得之。不外于瑜伽者之自力法,乃令外体之灵力活素,与内体灵力活素,以瑜伽法,使之结合,成为一如管形体之灵力活素聚,因以生起诸妙用者也。于此当知,更有其第二微妙功用者,谓由脐下命门处,三大灵脉会合之所,灵力入于中脉道已,即贯通灵脉中枢之四轮,成为灵热之智体。此智体能渗透所有一切精窍之脉穴,而开解其中之结系;此诸结系得开解放,于是有特胜之五相,一一现前。五相者:一、如火爆發之光明。二、如月光。三、如日光。四、如土曜之光。(连菩提按:土星之周围,附有极强大之星聚光圈,此今日天文家已有推论,然此土星,距日球既有不可算定之程隔,吾人今但习近于此一太阳系,固尚未能领略于彼土曜之光量,究竟较此太阳之光若何耳。)五、如闪电之光。其如火爆發之光燄为黄色,月之光燄为白色,日之光燄为红色,土曜之光燄为蓝色,闪电之光燄为淡红色。此种种之光燄,组成圆虹光圈,围绕行者之身。复次、行者又必有其已得证于八胜德之经验。八胜德者:一、由于地大之胜德。行者当得有如「无爱子」(梵名那啰衍那)之神力。二、由于水大之胜德。行者柔輭光滑,入火不焚。三、由于火大之胜德。行者有镕解消散一切物质之能,而入水不溺。四、由于风大之胜德,行者当得足捷身轻,落地如棉。五、由于空大之胜德,行者当得飞行自在,空际无碍,地水皆不能阻。六、由于月之胜德,行者举身透明,而无影。七、由于日之胜德,行者粗色体质皆已净化,举身转为各色光燄,而能不为人所见。八、由于已获得上述瑜伽成就,诸胜功德能,则身之九窍门闭,语之四窍门(喉舌唇腭)闭,而心之两窍门开。(谓障于正意正念之结系得开解也)于是,于内则得证于无上安乐境,外则见闻觉知一切时处之经验,无一而非正三摩地之相续流。所谓胜安止境者,即此是矣。(此即完全安止境,亦即瑜伽者,身语意三轮之最胜调伏境。盖是时为左右脉道日月两胜灵力调整者之土曜灵力,已生妙用,贯满于中灵力,脉道中,其由灵燃發生所得之胜果境界,于是得为行者一一圆满证验之。)
灵热之超胜者如教云:
释曰:五蕴之灵,表佛性之阳极,显于左方灵脉。五大之灵力,表佛性之阴极,显于右方灵脉。当入体灵力中所含佛性之两极,循左右两灵脉道,降入而会合转入中枢灵脉道之时,即得俱生之净智灵力,此即无上觉智之灵明本体。具有无尽之无漏大安乐,又于脐轮中,有业之灵力,能令业因与业果持平。心轮中,有业之灵力,能使业果成熟。喉轮中,有业之灵力,能令业行增盛。顶轮中有业之灵力,则能令一切业之因行果,尽归寂静。(此之业者谓善净业)又当菩提心月液下降,令灵热上溯,贯通四轮时,使彼彼业之灵力等,一时依次活跃,直至到顶时顶际灵力脉中,乃生起无比之震动;而菩提心月液,愈益增盛,此所以圣者于顶际必有其肉髻隆起者也。此能生肉髻之顶轮灵热脉穴,得有由灵热力增盛之菩提心月液充满时,即是已证得大手印俱生净智之大安乐;而获得大金刚法界之体性矣。方其如是体证之时,又有由极下端生死根原密处(此即命门)發出之白色甘露液,盈溢至顶,灌溉周遍已。如是即于顶轮,变成红色之甘露液,倾降而下,周润及于全身,直达手指足趾之尖端而无余。如是灵热成就之根本修习,至此方达至极超胜之境界。
第三节 实验修习
实验修习者,分二:一、获证热益之修习。二、获证乐益之修习。
第一段 获证热益之修习
获证热益之修习,复分三:谓练身。练息。及练观。
初、练身者:交两小腿作蹲踞之坐,右小腿在外,两足跟垫置两大腿之下;两足之趾,适压于两膝之下;又于膝内湾隙中,插入两手,以兜攀抓住大腿。如手臂过长,可交叉之。即左手抓右腿,右手抓左腿;如不过长,不必交叉。稳适坐已,乃扭动胸腹,先由右而左,次由左而右,各作三遍。继用力鼓动胸腹前壁,搅动内部,复用力抖动全身,如烈马振毛。随即依于两膝着地,及两手抓住膝湾大腿之势,将身用力提举,离地至侭量能至之高,后乃用力向下猛然抛跌,而顿坐于禅座上。(此以愈能高举、离地,及愈能猛力抛跌顿坐者,则愈有效。)以上各三作后,复于最后,再加一极着力之高举抛坐,如是为一课,总作三课。
次,练息者。即前文所详述,用力将吸息逼入肺部最下端已,乃更收窄膈膜,愈紧逼胸腔,令如盛水不漏之壶式等法。
后、练观者。观想自身为内体空明之金刚瑜祇尼母,体内左右中三大灵脉,及脐下四指之半阿字等,如上述者,一一专念观想,务极了了分明。后乃观想两手两足之掌心,各有一日,令此四日,两两对合,即两手两足各合掌。又观想脐下命门处,亦有一日,正当三脉合孔处。如是以手足心各对相搓,观有热极之火爆生,此火生已,即触發命门处日轮之火,彼火亦即爆生,延烧半阿字。半阿字遂亦發爆生之火,延及全身,无处不炽,然而有灵热之火,勃然怒生。如是当呼息出体时,观想此灵热之火,喷出充满空间,作此观想,须随作上述之举身离地,及猛力抛跌而坐之法,三七遍。又为此修习,除手足相搓时外,余即保持如上述蹲踞坐式。
第二段 获证乐益之修习
获证乐益之修习,复分三:一、观于意变胜慧女身。二、菩提液之镕降。三、秘密之体功。
初,观于意变胜慧女身者,于自面前,宛然观想,有极尽美妙之女体,具足牵起欲乐之美妙。(此观想法,特为助發欲乐,使表阳极之菩提心月液,居于顶轮中「涵」字体者,得以镕解流降。莲菩提谨按,此属「欲乐定」之极秘密法。「大乘要道密集」,述载详明。读者可參考彼书。然此法,非于阳极圣觉,阴极胜慧之悲、智、合体真空观修。非具有根基者,不可妄为。故本书原文此段及遗译相传者之此下注语,皆甚简单,微旨乃在欲详知者必由师授。依例,密乘上师,要必极审慎于其弟子之心,性德能者,方为传授。若此身最大危险性之极秘法,亦恐其误,反戕生耳。此可浅譬。如道家所谓丹铅,岂是服食之陋。坎男离女,又岂采补之邪。然而今误于彼者,亦极愚而堪悯之甚。故鄙见此「欲乐定」之大法,非其根器,切莫妄为。)
此菩提液之镕降者,须行者先于灵热六体功法,呼吸四种合法,及种种發生灵热观想法等。(六体功法见下文。此外诸法,均见于上述根本修习法中。)均已修习惯熟后,乃可为此。此时行者,观想自身变作蓝色之「火集轮」,(梵名「桑巴啰洽格啰」,藏名柯尔罗董巴。蓝色者,表如一大晴空之真实不变,无上大自在空。无德不集,故名大集。)金刚通体空明,如蓝色极薄绢所张之篷幕,通明透亮,中有三道大灵脉,及四灵脉轮,乃至半阿字,涵字等,一一均如前文所述者。灵力触动半「阿」字,發生火燄,上升至顶轮中,镕化「涵」字,降滴月露,落于半「阿」字上。又当「涵」字一经镕化,即猛然一声爆炸,其半「阿」字之火燄,即复速速退降,至于脐轮中。是时「涵」字,更增其镕化,菩提月露,沛然下澍,令彼火燄,愈益炽然,复上升延烧于心喉顶各灵脉轮。最后「涵」字,全部镕化,降落于喉轮,此时即有「大」喜乐生。(此为四喜之初喜,与二三喜等均尚属于有漏之世间成就,惟得第四俱生净圣喜乐,方为无漏之出世间成就。)同时当有刹那即转变之种种境相现前。(此诸境相,犹之遭没顶而被救活之人,悲喜交集,自述其沉气遭溺时之觉受诸境相。瑜伽者修行至本段之大喜乐生时,其本身已徃之种种悲懽苦乐,等等对待之境相,现在其目心之前,然当了悟一切法皆幻,及色空不二之无二真空性。)行者即得安住于一切法平等之真空境。随后「涵」字之菩提月液,降滴下降,达于心轮时,当进而有「上」喜乐生起。即应证于一切善净业之正意念,及正知见,而得安住于无边际之空境。随后菩提月液,降滴下降,达于脐轮时,更进而有「妙」喜乐生起。即获证于通体灵脉,一时振奋,豁然而得入住于大自在之空境。最后「涵」字菩提月液,降至脐下命门轮中,即一时获证于俱生智之「圣」喜乐。斯时极微细分之时间法性,亦皆了达,而得入住于一切空境,惟一清净光明,任何世间法,皆不足以动此妙明真空之心境矣。此为依于菩提月液,镕化流降,入于四灵脉轮,而顺序获证于「大」「上」「妙」及「圣俱生」四喜乐之微妙实验修习也。
后秘密之体功法者,谓纳喏巴祖上师之秘传根本体功法,分六事,二十事、及五十事各种,行者当修学者也。(原书至此,第一章之灵热成就即已截止,下述之「六体功法,不见于原书中。乃英译遗传原书之达瓦喇嘛,得于彼之上师,布丹国之大修行者,诺尔布喇嘛之所传。原名曰『由大乐行金刚胜报身』之体功法中,別出简述训练五肢之根本心要」。达瓦喇嘛,本已原为宗传迦居尔派嫡脉上师之一,既發大慈利众之心,并将此大事体功一法,亦加入译传于此,然有嘱示修学之者,必当首知皈敬于历代上师。)
纳喏巴祖上师秘传根本六事体功法
纳谟嘛哈穆雅礼皈敬大手印。
(一)两拳安膝上,两足跏趺而坐,齐腰际,扭转身体,由右而左,由左而右,各三作。此功、能使脐部诸患消除,且能开解脐轮灵脉中之结系。(结系开解已,身中乃得健康之作用也。)
(二)次则扭转及俯仰,以活动头项。此功、能使顶喉际之结系得开解。
(三)开掌覆于膝上,坐式仍如前,由右而左,由左而右,扭动上节身躯,则身之上部疾患,得以消除,而其各脉道之结系,得以开解。
(四)伸缩四肢,(手连膀臂及腿连足各为一肢)以消除其疾患,而开解其脉道之结系。先以两手及膀臂为之,(原书此语太略,亦缘密法之书,往往但示名目,详解待师口授。幸达瓦喇嘛慈悲,已将此解,口授于此法要之纂集者。并许其笔之于书,如下曰:所谓伸缩四肢者,先以两手云云者。法先以左手开掌并指,将右膀臂平直向前伸出,亦开掌并指,向下俯放平。而以左手,由肩而下,用力擦摸之,至右手指尖。𢌞转,由右掌心用力擦摸,至臂至膀,末乃以击拍式用力拍止于右脇窝处。此作三遍已,同样将左膀臂平直前伸,俯掌并指,而以右手,如上用力擦摸,及用力拍入左脇窝,亦作三遍。于是如上所述,侭力提举其身,离地至侭力能至之高,后乃用力向下抛跌顿坐。此乃以左右手,擦摸两腿足,亦各三作。后亦作一举身抛跌而坐之结式。此即伸法也。缩法者,但以两手揑拳曲臂,紧靠两乳际,而以两膀夹拍两肋骨,用力拍击,如鸟夹拍翼膀。如是每一夹拍,间以举身跌坐式,共三作。此即缩肢之法。余者下文原书已详明。)后乃两手开掌,平放于身后地上或坐垫,以撑支其身,用臀部坐稳,乃将两腿足,互换向前上空中,用力伸踢直出,而抖动之。
(五)提举身体,(此时归入上文所已述之交小腿蹲踞坐)离地高起,用力向下抛跌而坐,则全身之脉道,所有结系,皆得开解。然此须同时于举体高起之际,向左右扭动,且用力抖振其身体,此时以两手展掌覆压两膝,以稳定其著地之小腿及足。
(六)身向前俯曲,以两手撑支于地或坐垫,用力抖振其体。且力作「鸣」声,以呼出陈息,乃起而以手周身擦摸之。如是所有全身中之脉道,皆得恬静,而各安于其部位矣。
第二章 幻观成就法
幻观成就法,分三。一、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嘛雅」。二、认证清净之幻色身,亦为「嘛雅」。三、认证一切法,皆为「嘛雅」。(嘛雅、即幻变也。)
第一节 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嘛雅
初,认证不清净之幻色身为「嘛雅」者、如教云:
行者于自面前,于适宜处,以架座大镜一面,自照其身,而细心观察之。谓于此中之幻我相,想有某种荣耀美誉谄谀等法,一时加于其身,心生喜乐,现于颜面之状。继又反之,想有其某种所有物被人剥夺,或受人之讥毁不善名称等,心生不喜乐,现于颜面之状。观时、设想镜及己身之间,宛然悬空而有若是之人者,如上以种种顺遂其情意之事,加于其身,则其面容改变不一而足。行者但如是细心观察之,(此观察法,为令行者自能窥盼其幻色身所依止之我及我所诸执。盖镜中观己,即同他人观我,我观他人,观其一遇顺遂之事,加于身,生于心,即有种种之相状现于面者,正亦犹之世愚及猢狲也。行者深刻修作此观其结果自能明了于我我所执之非,而解达于凡一切我慢贡高之愚痴,实为修学于圣道之障碍。)
次则观此镜中幻相,与我之幻身,原为一体,无二无別。且以十六比喻法,以自忖思,而观之。(十六比喻法者,即所谓如幻城,如白云,如水中月,如幻术,如梦中身,如镜中相等。)如是精勤惯习此观法已,即能认证此身原为幻化之身,所谓「嘛雅」。并非实在者也。
第二节 认证清净幻色身亦为嘛雅
认证清净幻色身亦为嘛雅者,有二:一、为观想所成之清净幻色身。二、为圆满现出之清净幻色身。
初,观想所成之清净幻色身者,如偈云:
法以塑铸或绘画金刚萨埵,或他种本尊之妙肖圣像,于适宜位置,令其照射,而反映于面前之净镜中,专注视觉及心念以观之。久即能见其像,活泼如生,在镜与己身之中间,悬空宛然而住。继则观想自己之身,与此圣像,一一正同,无二无別。此自身等同圣尊之观法功候成熟已,继复举任何他人之身,亦观之等同所观修之圣尊,无二无別。此之功候各成熟已,后又进行观修举凡一切现见于眼者,能一观想,而即能令其等同圣尊,无二无別。此之功候,又成熟已,则所有一切情器世间之各体现见者,行者能观其无一而非本圣诸尊之游戏神通所变现。此即成就本圣诸尊之实相如如观,或如幻观,或曰转一切现见成父佛或母佛观也。
次,圆满现出之清净幻色身者,如教云:
行者修习于毗卢遮那佛七式之坐仪,能得了知于一切身心灵命之真实妙谛;谓勿追念于过去,勿预念于未来,更勿寄念于现在,惟以一心不乱,专注观于当前无尽之天空;于是心念之力,得随灵力活素,安住于中枢灵脉,而一切杂乱心想,得寂静境。即得于此境中,出生如前文所述,如烟雾等现相,乃至五胜现相。其时尤有最胜者,即于彼无云晴空之中,忽然而现出至极圆满相好光明之佛相,正同水中映现清净月轮,或如镜中现出胜相;此佛像为净妙应化身者,则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且了了分明。惟如增胜为其无上报身者,则光燄骤盛,未堪细睹分明,而行人犹能领闻至极胜妙之音声耳。圣提婆菩萨。(即继龙树菩萨而著三论之百论者)偈曰。
第三章 梦观成就法
梦观成就法分四:㊀明悉梦境,㊁转变梦境,㊂认识梦境为「嘛雅」,㊃习观梦境之实相。
第一节 明悉梦境法
明悉梦境之修习法有三:㊀依心愿力,㊁依风息力,㊂依观想力。
(一)依心愿力之修习者
此亦云初步之明悉梦境法。谓依修习,使能了別之识,得恒常相续而无断。即于日间一切缘务不失觉念,于一切法皆为梦幻。又当坚具心愿,必欲明悉梦境真相,于是入夜当眠寝时,更复诚恳祈祷上师,且必坚具定当了知之心愿。如是缘是心愿之力,自当于其所梦之境,明悉无遗。如偈教有云:
(二)依风息力之修习者
谓右侧体眠,如狮子卧。以右手之名指大指,抵压喉部颤动脉管,而以左手指遮揜鼻孔,合口贮液。如是眠睡者,于其所梦境相,当得同于醒时,一一经历分明,而无散失。如是修习惯热已,即得所有梦中醒中,一切幻法现相,历历明悉,而无遣矣。
(三)依观想力之修习者此复分三
(其一)初谓观想本义。此即观想自身,成就前述之金刚佛母体,于其灵脉之喉轮中,有红色「阿」字放射光明,此为金刚报身之真体。
注:喉轮至喉管间,有穴管状,长三寸余。当灵力活素静止其中之时,熟睡无梦。若于其中动荡之时,则梦境生。
缘于此红「阿」字光,照射法界,于是世间幻法,得以现见。但当知其惟是幻现,元无实体。此则同于光明入境,映现诸相;而镜中幻相,本非实有。行者如是作观成熟已,自得于所梦境,明悉照了也。
(其二)次:观想之効益。此谓夜间眠时,如上作观,晨朝醒起,即作前述之壶式息七反,又坚诚祈愿十一反。欲求明悉所梦各境,复于眉间骨际,专念观想白色明点。(此眉间明点观能成就慧目)若为血分过盛之人,当改观此明点作红色。若为神经过敏之人,则改观此明点作绿色。惟如依此法而仍未明悉其梦境者,则当改于眠时增作此明点观法外,于晨朝醒起时,修壶式息二十一反,坚诚祈愿亦作二十一反,又复于密处根部,观想如丹丸之黑色明点,则所有梦境,当得明悉而无余矣。
注:大凡密乘行者,未克成就于某色相之明点观者,必其神经系统有何阻碍,或空行众等發生留难,则其上师能审察知之,而随其机宜,改示以他种色相之明点观法。
(其三)三:防梦散失者此复分四
一者:人于梦中,方欲明悉其梦之境相,乃忽然醒起,散失其梦。对治之法,为多服食滋益于体之饮食及多运动身体,使其睡梦得安久深入。
二者:人因疲劳过甚,则所梦繁杂,且多重复。对治之法,则为于其所梦,常观想之,且坚具欲求明悉之心愿,更加以壶式息及明点观之合作法。
三者:人于身心,感受剧烈忧苦恐怖者,所梦之境,往往极多,醒后又复散失,一无所忆。对治之法,则为避免一切秽恶堪刺激之境事,再加复受三摩地之大灌顶,及于密处中央作明点观。
四者:偏于沉寂消极过甚者,则无其梦境。对治之法,于修壶式息时,同时于密处中央作明点观。且须特依仪轨,精诚修作,于喜悦护法空行等众,谓如「毗啰」及「扎格尼」众等,诸供养法。
第二节 转变梦境法
转变梦境者,譬如梦中见火,当自思惟斯梦中火,有何足畏。如是坚定自信,猛利以足踏蹈火上。凡于梦中见任何种似此之境,皆猛利以足踏伏之。修习于此已纯熟时,即堪进發心愿,深信欲乐求得见于诸佛净乐国土。于睡眠时,修习于上述喉轮穴内之阿字红色光明观想法。同时坚诚祈愿,即令得见于其所欲之净乐胜境,所有彼中依正庄严,如教所示,于心念中一一分明。能如是专一其心念以观修者,定当得见于其所欲之净胜境界。如都史内院,西方极乐世界,东方金刚喜知世界等诸胜境,此乃梦观修习中之一实验法门也。
第三节 认识梦境为嘛雅
认识梦境为嘛雅者,如偈教云:
注:此为教瑜伽者,对于一切大小一多等诸幻色,發展自心灵力,使之随于心念,而能转换。盖即缘于心灵作用之实地验习,能依己之意志力,改变幻梦中之境相。进一步,则为明了幻梦之法,原为随心所变现,等同海市蜃楼。又进一步,则为明了于醒时,一切见觉知,都是生死梦幻,无一实在,所谓嘛雅而已。其最后之一步,则为得大认证,岂惟生死梦中,无一而非幻相;即如所谓十法界中,自其最极卑劣,上达以至于最极高胜之佛土中,其中所有情与无情,依正庄严,亦可等观之,同于此心所变一绝大梦境中之种种容物。于是方得印证于根本正智,而尘刹相入滴海交融无二无別之涅槃大乐境界。一时举体当前,彼无所不具,无尽无余,一切智智之真实体性,妙明净心之究竟真相,即此是矣。
行人至是,当自观察,我今所有之身,无异梦中之幻身。其他各各有情之身,亦复如是。又当善观彼彼诸身,等同本圣诸尊嘛雅所幻化。(參看前章幻观成就法第二节)如是自得认识所有一切,皆是嘛雅矣。
第四节 习观梦境之实相
习观梦境之实相者,即修习于所云「诸法一如观」。谓即应用于梦中能生诸圣净相境之薰习,使成究竟清净也。行者对梦境中现见圣相,专念注观,不作任何他想,保持安住于其净境,则此圣净相境,久之自与无相之心,调融无间,合为一体。而真实际清净光明,同时曙發。修习于此已成熟者,则可任于醒中梦中,所有一切境相,悉皆洞达其幻,且明悉其皆由彼一大清净光明藏中之所出生。至是乃得了了于色心诸法,究竟一如也。
第四章 净光成就法
成就于净光者,先须知有三种之净光,一、根本净光。二、道净光。三、果净光。
第一节 根本净光
如偈教云:最极上妙教,厥为净光法。根本道及果,是三应善学。所谓此心之真体,诸法之实相,不二不异之真空,当彼已得受用于无上清净大安乐境时,即获证于超乎一切之法者,是即根本净光也。
第二节 道净光
道净光之修学有三:㊀日中道行,融合净光。㊁夜间道行,融合净光。㊂中阴现前,融合净光。
(一)日中道行,融合净光者,此有所谓「五要妙教授」。
注:五要妙教授者,一、实相之认识。二、净光之等差。三、净光之三喻。四、明满道行程。五、明行之果境。
凡行者于「明满道行程」进修中,但究其对于净光等差及三喻,已能得有若何之功候,则其于真实际修行上,已达至于何等程度者,即可加以测定。
注:密乘瑜伽上师,于摄纳弟子时,每作测验;其测验之标准,即试探讨其对于净光之三喻功候,有何程度,而拣择其于实相认识之切实工夫,造境若何?净光三喻者,一曰「子净光」,由勤习于谛洛巴祖上师之六不教授,而有证得者。二曰「母净光」,此即证得于前念方灭,与后念未生之间者。三曰「和合净光」,此为于上二者,已修证得其和合为一之正智净光明境也,此于下文当广详。
道行之首要为何?谓修合上师之瑜伽为极首要。道行之总相为何?谓当如甫从母体出生婴儿之喻。道行之境界为何?则曰光,曰燃,曰持,三者是也。
注:彼母净光或根本净光者,行人所当首先求证。得此母净光,子净光乃能出生,故有母体生婴之喻。又彼三境界者,证得母净光,则谓之曰「光」。由此母光,显發出生炳然照烛,是之谓「燃」。由于燃照德能,则得长久安住于灵明之境,是之谓「持」。
莲菩提谨按:密法首重师承,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极略颂之第一颂曰:
是故此中有「修合上师之瑜伽,为极首要」一言也。
净光之曙發,要必伏于前念已灭,后念未来之际。而道行中,能得生起净光妙用,要必修习于谛洛巴圣者大师之六不要妙教授。其偈曰:
光境界。
当彼之时,无二无异,非有非空之唯一实相光明,豁然现前者,即其子净光之已得出生也。彼原无垢染本元真心之清净光明,先已曙發于其前念已灭,后念未来之际者,则其根本母净光也。而其灵灵明明,至斯一切皆能认证者,则为其子母净光融合为一体之光明。如是所谓「净光融合于道行」者,即此是矣。
(二)夜间道行融合净光者,如偈教云:
又偈教云:
人甫入睡,即得安止者,则彼境界,譬如海面平静,风波不兴。然其间,亦有「光」「燃」「持」之三种境界。
注:此所云「光」者,谓彼空明大乐现前之境。所云「燃」者,谓此乐境持续,及与明悟。而其所云「持」者,则谓诸境相,依次显發而不失,与前段同名之三境不同。
(莲菩提谨按:下文但引申上述两颂中之第一颂意而其第二颂意,虽无引申,然读者取此段再与前梦观成就一章之法,同研究之其意自明也。)
又净光之认证于此时者,要必在于醒境方终。睡境初至之中间时际,而其能得显發彼净光妙用者,则须以禅定法门之要妙教授,于睡眠境,善巧施之。此谓先须修作祈祷于诸上师,求其加被,令能究竟认证净光。嗣当猛利坚愿必行认证等。(莲菩提谨按:于此当可加作如梦观成就法中之风息等法,原书未详。殆为略文,故谨加入一「等」字。)即于自身,观成本尊怙者于自心内。观一四叶莲华中心蕊台上,真言「吽」字,面前叶瓣上,真言「阿」字,如是右「努」、后「打」、左「啰」于各莲瓣,依次安立,了了分明。(莲菩提谨按:此阿、努、打、啰四字者,即旧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言之前,四梵文字也。学藏密者,多用由梵文胎化之藏文字体以作观想。本书中所应用之藏文曾学藏密者皆可知之。)于是睡态朦胧境,将欲来前之际,即观彼所有一切见闻诸法,皆融化没入自身中。自身举体,亦渐融化入没于彼心莲真言字轮。次于睡意渐浓时,再观所有一切之法,皆融化入没于此真言字轮前面之一「阿」字内。由彼又皆融化入没于右方之「努」字。如是由「努」入「打」,由「打」入「啰」,乃至由「啰」入没于中央之「吽」字。继复观此「吽」字下端之长音母音两符号,亦渐融化入其中段之「哈」根字中。次则「哈」字,融入其颈部半仰月之符号中。次由半月融入首端之圈体。次此圈体渐亦融化,入没于其最极尖顶如火燄尖处。最后此最极微细之燄尖,亦完全融化,入于大自在空际。如是观空已,而入睡境者,即能成其安然而入之「睡眠净光定」境。此即所谓「返观」禅定法也。或不如上遂字观想融化之法,惟于彼五真言全轮组,集中心念观其融空亦可,此则名为全轮融空观也。如上观修者,即可于醒境睡境中间之时际,证得根本母净光,即为「光」境。由是得其安稳之睡境,即为「燃」境。及其已得深入于睡眠定者,即为「持」境也。又其甫行入睡,而得现前之净光,此即其母净光。一时专注,心无他念,但依止上法观得者,即其子净光。如是既得母净,又得子净光,终至如同旧识重逢,一见即行认证之者,则是母子净光融合无间之境也。
(三)中阴现前融合净光者,此于下文第五章,中阴成就法中广说之矣。
第三节 果净光
第三、果净光者,如教示云:
证入如是果地者,即为已登第十二地金刚大乐地,此地果德,如下偈示云:
如是之境地者,即是金刚大持,(或多杰羌佛),明行足之佛地。至斯已具更无所教授之智,道之究竟已达,自无能教所教故。又如偈云:
第五章 中阴成就法
成就于中阴者,分三种证入:㊀证入净光境之清净法性身,㊁证入净报身,㊂证入胜化身。
第一节 证入净光境之清净法性身
于中阴境内,证入净光之清净法性身者,如偈示云:
死亡之法,紧接于中阴境以前,中阴境临前时,景象如秋日无云之晴空,其间亦有光燃与持三种之界分。认证净光者,要必在于生世知见方息,死后知见未生中间之时际。于此道中,显發净光妙用者,要须善巧运用于其所受之上妙教授,使其道行能与真心之境,和合为一,是为极要。
方死时境之要妙
当彼前五识并眼识界,内返退失之际,凡一切具显形幻色之对象,皆内返散降退灭,即所谓「光消灭」(此光指世间光)也。此时即觉地大降于水大。谓此肉体,消失其系着性。次则水大降于火大,谓如口鼻乾枯。次则火大降于风大,谓体温消失。次则风大降于识大或空大,是时具诸恶业者,即受其痛苦。具诸善净者,有其圣众上师及扎格尼等,来相接引于最后之一呼息终了已。则此色身内返退丧,于是于其内驻体中灵力活素,犹尚持存之前半时际,(即其气息已停但其识神尚未出体之际)当生起能认知之各觉境。其所觉在于外者,有似乎月之光明。在于内者,如烟雾之状。此时即为方死时光明现前之境,是谓「光」境。此之景象,旋复转为「燃」境。此即死者经验于其方死境象时,其嗔恚三十二性妄,当令遣除。如是外所觉者,则有其如日光之照。觉在内者,有如流萤之光,此则正是「燃」境之时。此之「燃」境时,不久即当转入「持」境。谓彼之贪欲四十性妄,又当遣除。则其所觉于外者,当有如月蚀日时,日中所现黑月光影。而其内所觉者,则如油灯外蒙半透明之罩,此为方死者所经验之「持」境。由此「持」境,再转即入净光明境。谓彼无明之七性妄者,当令其根本遣除。此际幻识皆已消灭,而后外所觉者,有如黎明欲曙之光。内所觉者,则为一片无云秋日之晴空。此第四境,即「净光」境矣。已上所述之中阴前行境,与死亡法之诸境,啣接而生,彼修习有成就者,称之曰初期中阴,或曰「起海」中阴,谓此尚是死后中阴诸境發轫之期也。
莲菩提谨按:此中所云贪嗔痴诸性妄法数,原书未注出。大乘要道密集中,不惟述之于小注中,且其嗔性妄三十三,较此尚多一数,今谨录该书此段法数于下。(至其中亦多善法之名,列成性妄者,则以其从于毒性,善亦能毒,其理可知也。)
八十性妄者,从嗔有三十三:
一、下离贪。二、中离贪。三、上离贪。四、来。五、下烦恼。六、中烦恼。七、上烦恼。八、寂。九、寻。十、下怖。十一、中怖。十二、大怖。十三、下爱。十四、中爱。十五、上爱。十六、取。十七、不喜。十八、饥。十九、渴。二十、下受。二十一、中受。二十二、上受。二十三、明了。二十四、明执。二十五、分別。二十六、不知惭。二十七、无悲。二十八、下慈。二十九、中慈。三十、上慈。三十一、老。三十二、收。三十三、妬。
从贪有四十:
一、贪。二、遍贪。三、下喜。四、中喜。五、上喜。六、踴跃。七、胜变。八、希有。九、掉举。十、憎。十一、相抱。十二、作吻。十三、咂。十四、固。十五、勤。十六、憍。十七、作。十八、求。十九、势。二十、乐。二十一、下合喜。二十二、中合喜。二十三、上合喜。二十四、紧。二十五、誉。二十六、不睦。二十七、欲。二十八、句显。二十九、真实。三十、不真实。三十一、决定。三十二、不取。三十三、布施。三十四、警策。三十五、勇健。三十六、无愧。三十七、慎。三十八、恶。三十九、劣性。四十、欺诳。
从痴有七:
一、中贪。二、失忿。三、迷乱。四、不语。五、恹嫌。六、懈怠。七、疑悔。
临终瑜伽之要妙
当临终时,其瑜伽之要妙如下:临终时,应行舍割于所有一切牵缘于此世间,及其所有于此世间者,或其宿现任何冤对存亡人等之情。于上述死灭退降之法进行中,极善安止其心,排除任何思念。如是则凡所当经验于诸境受,一经来前,即得各各自在安然,合入安止之境,于此即能得其子净光之现前。由是继复得其第四净光境之母净光朗然现前。(此所以母净光又复现于子净光之后者,盖实际生「子」以后,其「母」方成立也。)而一念灵明朗照,了了于此两净光之体性,有如旧交重逢,(因生死死生本曾久经不知多少次。)是即母子净光融合为一之谓也。安住于此净光明境,随乐久暂,如是善巧于彼「三步反观」瑜伽要妙修持已纯熟者,即能运灵识,由顶门梵穴而出,(此即下章之转识成就法)直行超登圆满觉道之佛地。即令修持稍逊,亦可成就第十地菩萨持金刚之位。
注:此中所云三步返观瑜伽要妙者,为极匪易之瑜伽法。其大略如下:谓如上所述,紧接舍命以前之顷,有白如月,红如日,及其黑昏之三种光现前。瑜伽者,即依此之相反次第,遣除一切妄念,观想于彼黑昏红光及白光。同时又以相返之次第,溯想死后三境。此谓:一第四次现前之母净光,二幻识之消亡,三色身之消亡。且同此三者返溯观想时,尤应作意自问,究三事曰:我今在何所?我究为何物?我今历境究为何者?善巧纯习于此已,其下即行修作于下章所述之「颇哇」转识法。若于彼「颇哇」转识之法,已会修习娴熟者,则其识神自能由其中脉上端之顶门梵穴,脱然而去,而不由常人之九窍。如是者,即成就其佛地也。
第二节 证入净报身
中阴成就之次者,为证入净报身,如偈教曰:
未能认证净光之业力果
由于未能认证清净光明,根于无明而来之七种性妄,于是生起,而有其业果光现前者,则当经验于大空境。
注:此业果光者,甚劣于净果光,以其未得觉悟,已自障其净光,有如云遮,故称为业果光。谨按此业果光境,即当前述三境界中之持境,因下文言燃境无境故。
次则根于贪欲而来之四十种性妄,继之生起。于是燃境现前,而经验于其最极空境。次则根于嗔恚而来之三十三种性妄,继又生起。于是所谓光境者现前,而经验于其自性空境。惟以其未得觉悟故,妄自奋起轮𢌞道之灵力活素,致令其识神由九窍之一而出体,徒以此故,始自形成其中阴之身。
中阴身之概况
中阴身者,意生身也。具诸识处,其报、色,则依于其所应投之趣而异。其行动自由,毫无止碍。惟一时尚未能随乐而入母胎,其来往一大千世界,随其意想,亦即可能。中阴界中,彼此之因道果及所当投之趣別同者,即可彼此相见。谓如同属应入天道之中阴有情,即彼此相见于天趣。余趣亦然。此界有情,惟以香嗅为食。界中日月不见,故无昼夜之分。长居一种似明似暗,如将破晓或黄昏入夜之景况。初时其识神经过一度昏迷时期,约人世三日又半之久。(吾人居母胎十月之间,亦是昏迷期。)过此醒觉,而知其已死。则极悲忧苦恼。当此之际,彼已能知中阴界之真相。然在普通之人,往往于彼昏迷相,即已受生于相当业感之趣中,更不复能如是醒觉,认证中阴境及取受中阴身。但一经认证中阴境界,随即而有种种之猛利倒妄,生于其心,故此际亦谓之曰此正是时之际。谓当此之际,最要者,应历历忆念于其已曾受学(于生时)之中阴教训,作其匡正。(莲菩提谨按:达瓦喇嘛另行译传有中阴救度密法一书,详述中阴各期境象,以及如何导示死者灵识自拔之法。此书亦经鄙译,读者须參习之。)
中阴界内之证悟
舍报命终者,要当使其能了知已死及认知中阴之灵识,持续而不断,如偈教云:
一经了知于自既已舍报命终,即想自身成就本圣尊体,猛利修作如上文。(即净光成就法中夜间道行融合净光法)之返观禅定及五真言,(即阿努打啰吽五字)观空等法,置自身于净光境中。于是更依修持于逆溯三光境,(即上节注中所述之三步返观瑜伽)之力。结果所至,当得金刚大持尊悲空不二之圣净境相现前,而证获如彼之圆满净妙报身佛地也。
第三节 证入胜化身法
中阴成就第三,即如何证入胜化身法。
趣求复生之中阴境
谓若于中阴第二期,(藏名「踵倚」中阴)未得证入圣道者,即当经受于彼四种所谓大恐怖之声音。此为:㊀由于地大之生死力,出生如山倒之巨声。㊁由于水大之生死力,出生如海啸之巨声。㊂由于火大之生死力,出生如林烧之巨声。㊃由于风大之生死力,出生如千雷齐鸣之巨声。不胜其响,而狂行逃逸之处,则轮𢌞也。且其狂逃时,又忽临三处最极险恶可怕之峭绝岩壁。一白色,一红色,一黑色。下望不知其底之深,坠此任何一峭壁下,即是坠入轮𢌞之内也。
注:堕白色峭壁者,生入天趣。堕红色峭壁者,生入饿鬼趣。堕黑色峭壁者,生入地狱趣。皆为轮回生死,终苦无乐。非瑜伽道之行人,所宜往投者。又此三色峭壁,在中阴救度密法书中,以其即表嗔恚贪欲愚痴之三毒障积染,为轮回生死之因也。
又当现出五条有光亮之径道,已善学习教授者,一见即当了別。如误循其任一径道而行,即是又被导入茫茫生死轮𢌞也。
注:此中白色光径,导入天道。如烟雾光径,导入地狱道。黄色光径,导入人道。红色光径,导入饿鬼道。绿色光径,导入阿修罗道。又所云「已善学习教授」等者,谓瑜伽行人,一见此各色径道,即当明了,而不可误入彼茫茫轮回生死之径道也。
此外更有他种现相,亦当生起。谓如至极强烈發光之巨球体,间夹于无数无量之火燄喷發四射中。或于身后有极可怖畏之狂风暴雨,相紧逼追逐而来。或忽出现极形忿怒之男女怪身,来相攫捉。或忽值遇于彼依凭业行镜牌顿施惨刑之极可怖畏,「啰咋」司命鬼王众等,乃至或被囚入铁围之地狱内等等怖畏无穷之境。于是彼狂奔逃逸于树穴中地洞中等处者,或即堕生饿鬼或畜生道中矣。若其堕入一湖中,水面有雁类游行者,即生东胜神洲。若堕一湖,岸际有牛方啮草而食者,即生西牛贺洲。若堕一湖,岸际有马啮草食者,即生北俱卢洲。若见大厦中有父母方行房事者,即生南瞻部洲。若见天宫辉煌壮丽而入其中者,则得生天趣矣。
根于业染积习,令人迷妄颠倒,至此等境,仍极盛强,炽然亟欲求生。故此时期,即名曰「食香者(即中阴之有情)求生期」。
拣择生门之瑜伽法
于拣择生门瑜伽教授中,有切要法。如偈教曰:
于欲求复生之中阴期中,(莲菩提谨按:即上段所述之诸境界,藏名此期为「悉罢」中阴。)种种怖畏之惊奇声相。但当如实了知其一切无非幻妄者,则诸不堪投入之生趣门,自能闭息。复次当善忆念于生时所受学之要妙教授,了达其自性空理,惟专注观念于自之生时上师及所修本尊,则彼不堪投入之生趣门,亦自闭息。如是善作意以观想于己所欲生之处,必其尊贵且富资财之人间贤善族中,俾得具缘持续于圣教事业,则如此之生,随念即得。此即获生于所谓胜化身者也。又于瑜伽道已善修习于生时,则于命终顷即未能证见净光,亦得随愿取证,不退菩萨之位,往生十方净土,如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东方金刚萨埵,「喜知」世界。种种净乐佛土。(莲菩提谨按:此段似太略,然其意固在于生时修学瑜伽有成者,则死后自能随愿往生。况即颇哇一法修成时,其转识往生,自在均在握也。读下章及「颇哇」心要转识自在法中所述自明也。)
第六章 转识成就法
转识成就法者,藏文名曰「颇哇」,有三等成就之分:㊀上等者,转识成法性身。㊁中等者,转识成净报身。㊂下等者,转识成胜化身。
第一节 三等成就身
(一)上等转识成就法性身者,即初期中阴际,证入净光明境。
(二)中等转识成就净报身者,即中期中阴境,证入圣空悲合成体。
(三)下等转识成就胜化身者,即取获于胜善转生身。
此就身言,虽分三等,而其教授要妙之修习道,则非有三种,惟是一法也。(谨按下文虽但示一修合多杰羌佛之法,须知此多杰羌佛者,为五方五佛之总体。一切智智,一切身身,但能成就于此,即自无不成就矣。)
第二节 上师本尊瑜伽转识法
依于作修上师本尊瑜伽之「颇哇」转识法者,如偈教云:
此法有恒修及临用二者,如下分述。
(一)恒修(恒常所修)
恒修法者,先当坚愿,誓成佛道。次即观想自身成为金刚瑜祗尼母,当体空明。于体干中心,观有中脉犹如支持篷帐之中央大柱。惟上大下小,下端封口,而上端开孔如天窗。此天窗孔外,上面坐有圣根本上师多杰羗佛,其体亦空。体之中心,亦有智慧中脉。此中脉与自之中脉,通连为一直管道。自心与本尊之心,遥遥相望而可通。次即观本尊心中有蓝色吽字,细如毫毛。自之心中,亦有同样之吽字,即为自己之识种。于是修习壶式之息令身成壶。持息已,即观本尊心中吽字下端母音符,伸长如鈎,垂下于自心中;将自心之吽字,向上提升,于是呼一出息,即同时呼出一「醯」字。(按此即偈文所云全声字)侭力高声呼喊之,犹如在极恐怖之下呼救者然。如是连续二十一呼,(即经由灵轮一一提升之谓也)即想自心吽字,已被提升至达顶门天窗之口。至是即改「嘎」声,(此即偈文所言之半声字)使此自心吽字,循中脉管渐渐下降,退于自心原处。呼「嘎」字之声,亦同于呼「醯」时之高而响。亦连续呼二十一次,且观其顺彼二十一轮,一呼一轮,而渐下降。如是修习,往复上下,令极纯熟。
(二)临用(临终所用)
临用之时,即令自心吽字更被上提,投入上师本尊心中吽字合而为一。于是自身,即已举体投合上师本尊,即随之往生永无退堕及生死之净乐土中,而住入非可言喻之圣境矣。
原书跋尾云
于西藏之古哩郡,圆妙山茅蓬,缘于遏阿哩之赞喀儿国以王位而修道士名赞判赞波者之所劝请,博学比丘珀玛迦尔(波作)普愿祯祥。
又跋云
此依于圣教所作之六成就法心要,为先辈已感应道交于圣本尊,而有成就诸祖德所依止修行之至极要妙。为欲使此珀玛迦尔波大喇嘛所慈垂之希世法宝,得以流传。由其令姪湼勇班禅校订,由信心财富俱足之艺术家却准多杰,施资刻版。愿此胜施圆善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即此一生,同证多杰羌位。
(明行道六成就法要全书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