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释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旨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顿教。普被于无穷。方广真诠。遐该于有识。岂谓后五百岁。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无得而称者。其唯法界欤。法界者。一切众生之身心本体也。从本以来。灵昭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相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开示宗旨。三复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穿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大哉。真界。万法资始欤。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我佛。得之而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融身刹而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虚极。不有太虚。曷展无涯之照。不有真界。岂净等空之心。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忘。性相。融通而无尽。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语其定也。冥一如于无心。即万动而恒寂。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罗法身。影落心水。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忘照而齐修。自晋译微言。则双童现瑞。唐翻至教。则甘露呈祥。冥卫昭然。亲纡御笔。论成西域。则地震光流。志彻清凉。则感通玄悟。其书写也。则经辉五色。楮香四达。冬葵發艳。瑞鸟啣花。读诵。则渺然履空。焕若临镜。每含舍利。适会神僧。涌地。现金色之身。升天。止修罗之阵。观行。则无生入证。偈赞排空。海神𦗟。而时雨滂沱。天童迎。而大水溺漫。讲说。则华梵通韵。人天共遵。洪水断流。神光入宇。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盥掌之水。尚拯生灵。读诵思修。功齐种智。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迹昭彰。备于传记。
山僧。升于此座。提唱华严大意。或有问。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既有自他。因甚不隔。答云。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或问。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既有始终。因甚不离。答云。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进云。此会。翻宣教典。[母-(、/、)+〡]劳说禅。且望禅师。直谈教义。答云。山僧。何曾有两个舌头。或问。一真法界十种玄门。还有自他终始也无。答云。那得许多骨董来。进云。既无许多骨董。毕竟。华严所说。何义。答云。说华严。或问。离却法界玄门。华严经。还在甚处。答云。现在诸人手裡。进云。与么。则见者。闻者。存者。亡者。皆得信受奉行去也。答云。赠汝三文。买草鞋。僧礼拜。山僧答云。禅客问禅。嘱山僧。直谈教义。山僧。只有一个舌头。禅客。却有两片耳朵。如今。曲顺人情。擧此。且现成说话。大众。一真法界。无边世界以俱收。十种玄门。无量法门而总摄。即事即理。即性即相。即俗即真。即因即果。即主即伴。即凡即圣。即正即依。即多即一。如帝网珠。重重显现。如香水海。处处含容。非神通使然。乃法尔如是。迷之者。触途成滞。悟之者。当处全彰。这个。是华严圆顿称性之谈也。华严者。吾世尊。七处九会。所谈之经也。七处九会者。最初菩提场。第二普光殿。第三忉利天。第四夜摩天。第五兜率天。第六他化天。第七、第八重会普光殿。第九逝多林也。第一会。说如来依报正报。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说十住。第四会。说十行。第五会。说十回向。第六会。说十地。第七会。说等觉妙觉。如上七会。并是次第而说。谓之行布法门。第八第九两会。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写二千酬。凡说一法。则一切法。总在裡许。谓之圆融法门。行布。如桃花李花。先花后果。圆融。如莲花。花果同时。圆融又有二义。一因该果海。二果彻因源。因该果海者。擧十信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在裡许。果彻因源者。擧等觉时。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亦都在裡许。所以道。行布。则教相差別。圆融。则性相无碍。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故则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则无量为一。圆融。不碍行布。无量为一。则融通隐隐。一为无量。则浅入重重。如是九会之经。共成八十卷也。然此八十卷经。分作四分。谓之信解行证也。最初有十一卷。为众生开發信门。其次。有四十一卷。为众生开發解门也。又其次。有七卷。为众生开發行门。又其次。有二十一卷。为众生开發证门。一部大经。不出信解行证四分。四分所诠之义。不出五周。六相。十玄门。四法界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斯一经本末之大旨也。一经大旨。既而。昭然。然则兹所谓迷之者。触途成滞。此义何耶。此即当时二乘在座。有耳不闻圆顿之教。有眼不见舍那身者。是也。悟之者。当处全彰。此又何义耶。此即现前诸山大德。为某指示十种玄门。显扬一真法界者。是也。岂不见道。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诸人还会么。即今山僧。数珠头上。十种玄门开分也。数珠下。一真法界现了也。恁么见得。便见尽虚空徧法界。无尽光明功德藏身。现在这裡。佛刹微尘数菩萨海会。亦在这裡。佛刹微尘数诸善知识。天龙八部。亦在这裡。佛刹微尘数宝座宝床宝网宝帐。宝树。宝莲。宝华鬘缨络。亦在这裡。佛刹微尘数香焰云。花焰云。灯焰云。摩尼云。狮子幢云。亦在这裡。问也。在这裡。答也。在这裡。圆融也。在这裡。行布也。在这裡。信也。在这裡。解也。在这裡。行也。在这裡。证也。在这裡。弥勒弹指。开楼阁门也。在这裡。文殊伸手。摩善财顶也。在这裡。乃至五周。六相。十玄门。四法界。都在这裡。此。岂不是当处全彰者哉。我今更为某。向亲切简要处。总而收之。绝断圣凡境界。世尊七处。我这裡只一处。世尊九会。我这裡只一会。世尊说经八十卷。我这裡只一句。且道。那个是一句。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其了则了。毕竟。向何处。与某相见。听取一偈。了心心了了无心。当处全彰义转深。沥渎变为华藏海。觉花开徧杂花林。
毘卢华藏庄严海。遍在一切处。大方广佛华严经。徧该一切法。华藏海。既遍一切处。且道。牛栏马厩。酒肆婬坊。剑树刀山、镬汤炉炭等秽恶境界。又向何处安着。既无安着处。便将炉炭镬汤刀山剑树。唤作华藏海得么。便将婬坊酒肆马廐牛栏。唤作华藏海得么。若不唤作华藏海。则不可谓之遍在一切处也。华严经。既该一切法。且道。神号鬼哭。水响风声。犬吠鸡啼。驴鸣马叫等秽恶声音。又向何处分別。既无分別处。便将马叫驴鸣鸡啼犬吠。唤作华严经得么。便将风声水响鬼哭神号。唤作华严经得么。若不唤作华严经。则不可谓之遍该一切法也。灵利丈夫。英俊上士。向这裡指点不出。分踈不过。山僧。今日为某。指点去也。无量无数浮幢香水海。无量无数世界轮围山。无量无数菩提解脱场。无量无数摩尼宝光聚。无量无数宫殿楼阁云。无量无数莲花狮子座。无量无数变化庄严身。无量无数国城善知识。即今山僧。数珠头上。同时显露了也。教主遮那金口所说。普贤愿王菩萨所说。文殊大智菩萨所说。七处九会诸菩萨当会所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大心众生天龙阿修罗等众会所说。地神说。水神说。火神说。风神说。山神说。林神说。树神道场神等所说。乃至云台说宝网说。尘说。刹说。炽然说。今日山僧。数珠下。同时擧扬了也。且道。数珠。因甚如此奇特。若知他奇特处。便知他变现融通处。若知他变融通处。便知他变遍在一切处。徧该一切处。徧该一切法也。恁么见得。方知神号鬼哭水响风声犬吠鸡啼驴鸣马叫等。无一法。不是华严经也。牛栏马厩酒肆婬坊剑树刀山镬汤炉炭等。无一处。不是华藏海也。此心未了。则各相万殊。此心既了。则体用一致。了心三昧能如是。不是了心人不知。了了顿除佛祖见。明明绝断圣凡情。灵台不隐丝毫物。妙用玄微尽扫除。
知识五十三员。在儞眉毛眼睫上。大经八十一卷。在儞鼻孔口唇边。儞若要向眉毛眼睫上求。则千里万里蹉过了也。儞若要向鼻孔口唇边讨。则千差万差打失了也。岂不见道。有大经卷。在一尘中。有一智人。破此微尘。出大经卷。若见得这个大经。那八十一卷。都成闲故纸。又不见道。真善知识。不离自家。道在己求。不从他觅。若见得这个知识。那五十三员。总是路傍人。儞若未能恁么承当。却又不许。等闲放过。八十一卷。有始有终。政好从头读去也。五十三员。有前有后。不妨逐位參来。所以经中道。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花不着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又云。见善知识。心不散乱。见善知识。破障碍山。见善知识。入大悲海。救护众生。见善知识。得智慧光。普照法界。见善知识。普能睹见十方佛海。见善知识。得见诸佛。转于法轮。又云。由亲近善知识。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由亲近善知识。能速疾出生诸大愿海。由亲近善知识。能代一切众生受无量苦。由亲近善知识。能于一微尘中说法。声遍法界。由亲近善知识。于念念中。行菩萨究竟安住一切智地。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徧往十方国土。善哉善哉。善知识者。乃至如是之利益哉。虽然如是。要见善知识。须有大因缘。有因缘者。千里相逢。无因缘者。当面蹉过。优昙钵花。容易见。大善知识。最难逢。此语。岂欺人哉。唯此某。宿有大因缘。多见善知识。且如山僧。固无长处。某也。曾纳香问道。求语策进来。如今四大幻身。虽曰已死。向其求语问道之心。昭昭灵灵。明明了了。两眼对两眼。何曾有生死去来。所谓真善知识。不离自家。既见外边知识来。參取自家知识去也。某。还会么。茫茫烟水百余城。谁肯随人背后行。脚未跨门相见了。到家元不涉途程。解尽见除功已毕。更无玄妙可论量。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令心所向皆无碍。何谓佛境界也。空有迭彰。理事无碍。一多相即。小大互容。夫是之谓佛境界也。由是观之。一尘一毛。皆佛境界。一沙一滴。皆佛境界。一四天下。一大千世界。乃至佛刹微尘数华藏海。皆佛境界也。争奈汝诸人。举手所指。纵自所观。高而盖者。谓之天。下而载者。谓之地。运而行者。谓之日月。列而布者。谓之星辰。静而住者。谓之山。动而流者。谓之水。有情者。谓之人。无情者。谓之物。森罗者。谓之万像。却将真佛境界。当面讳却。岂不大可怜哉。此无他。只是汝诸人意根下。不曾清净。故有种种妄想。既有妄想。乃有分別。乃有名相。既有名相所拘。于是。见天。只是天。见地。只是地。见山水。只是山水。见人物。只是人物矣。又于名相之中。妄生种种取着。或取着山。或取着水。或取着人。或取着物。又于取着之中。妄生种种障碍。或被色碍。或被声碍。或被山水人物万像森罗之所障碍。既是所向皆碍。要见佛境界。驴年更驴年。虽然如是。汝若端的要见。也不难。但将种种妄想。种种取着。种种障碍。和盘掇转。直教意根下。清净如虚空。向顶门上。豁开正眼。洞照世间。然后。天也。是佛境界。地也。是佛境界。日月星辰也。是佛境界。 山川人物也。是佛境界一尘一毛一沙一滴。乃至佛刹微尘数世界海。无往而非佛境界也。当此之时。和个妄想取着障碍。直下。皆是佛境界。如是境界也。非有也非空也。非理也非事也。非一也非多也。非小也非大也。非迷也非悟也。非修也非证也。唤作佛境界。也得。不唤作佛境界。也得。如是微妙不可说。如是圆融不可说。如是自在不可说。如是无碍不可说。如是利益不可说。是名不可说又不可说之佛境界也。恁么。则某平生所闻。是佛境界。平生所见。是佛境界。平生所乐。是佛境界。平生所參。是佛境界。某且道。于佛境界。还曾亲到也无。若也未到。更𦗟从头说破。若人欲识佛境界。头上安头。当净其意如虚空。谁曾染污。远离妄想及诸趣。拨波求水。令心所向皆无碍。满目青山。林中孤坐大巍巍。六载方知苦行非。野鹊不樔黄面顶。雪山深处突云飞。世尊昔日。摩竭陀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初成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別。此是大开一口。吞尽十方世界了也。又复叹曰、奇哉。我今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看。而不证得。此又将菩提场中所证所得底。尽情分付诸人了也。汝诸人。现在菩提场中。人人头戴虚空。个个脚踏实地。悟则妄想为菩提。梵语菩提。此翻曰觉。欲成正觉者。须發菩提心。故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园林。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莲花。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能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哉。菩提心。乃有如是之功德也。既發菩提心。当修菩萨行。行若不修。心成虚發。某。岂不见。善财童子。每參知识。必曰。我已先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我问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此。乃善财發心修行之样子也。由是而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故经云。如人说美饍。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盲绘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恭惟。某则不然。一生所發。都是菩提心。一生所修。都是菩萨行。妄想执着。念念远离。智慧德相。时时体究。其于当来世中。蒙佛授记。坐道场。成正觉。决定少他一分不得。且道。有何凭据。经云。初欢喜地。菩萨多劫修行。生于王宫。此其证也。满散华严会。山僧升座。或问。一法若有。毘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毕竟。如何和会。答云。儞在那裡。见他厮鬪来。进云。争奈前话何。僧云。某甲。到这里。有耳如聋。有眼如盲。山僧云。更要和会个甚么。有僧云。某甲会也。山僧云。你作么生会。僧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山僧喝云。三十年后。思量者。一喝在。乃云。遮那净法身。藏在一毛孔裡。普贤行愿海。散在百草头边。虽在一毛孔。奈争拄地撑天。虽在百草头。毕竟扫踪灭迹。低声低声。遮那与普贤来也。诸人。要见一毛孔么。答云。横亘十方。竖穷三际。诸人。要见百草头么。答云。石火电光。不容眨眼。有时。一毛孔。重重吞却百草头。有时。百草头。即是一毛孔。直得遮那普贤。辊作一片。使无边开士大地众生讨头不着。投身不入。用力不到。剳脚不牢。既无定体。亦无定名。有时。唤作一真法界。有时。唤作大光明藏。有时。唤作法菩提场。有时。唤作妙庄严域。有时。唤作六相义。有时唤作十玄门。有时。唤作一心三观。有时。唤作直指单传。有时唤作故家田地。有时。唤作向上牢関。或号金刚圈。或名鉄馂馅。或称暗号子。或曰本来人。乃至用之为棒。变之为喝。放去收来。千差万別。及乎尽底掀飜。从头勘破。元来。只是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在天同天。在地同地。在人同人。在物同物。于自分上。或说本具。或说本空。或说悟迷。或说修证。引起许多闲络索。春色无高下。花枝自长短。只如某。宿有资薰。不肯昧却自己。所以一出母胎。便自灵利。虽现如类身。同行世间事。其不昧者。终自了然。指廪损金。不待劝而行矣。诵经解义。岂待教而通乎。又能痛念生死事大。力參禅门话头。日用功夫。心心不间。自己面目。念念究明。寿至天年。临终。端然而逝。既有贤父贤子。为之广作佛事。又有孝女孝婿。为之飜阅大经。向普贤行愿海中。满注八功德水。就遮那净法身上。庄严万行因华。某自己一着。可谓美矣善矣。如今。满世间人。皆不知有自己一着。以其不知故。不肯信。以其不信故。不能行。只有富贵功名中。酒色财气上。乾弄一生。有何成就去。死日不远。犹自不回头。岂不哀哉痛哉。又有一等。虽信自己。虽曰參禅学道。而用心不切。不能勇猛精进也。要口头胡说乱道。腊月三十日到来。十个有五双。虚生浪死。其视某得。无愧于心乎。山僧。只擧末会。将一抱龟毛拂子。搅飜华藏海。曲顺教家之情。做个座主模样。牵经引教。忉忉怛怛。要与某。發扬自己一着。而今看来。發扬也。發扬不着。赞叹也。赞叹不及。徒尔闲言长语。弄成满地葛藤。且请。大众出来。自家收拾去也。诸人。还会么。记得善财童子。徧參南方五十三员善和识。末后。遇普贤菩萨。教發十种愿王。引导往生乐土。唤作一生參学事毕。大小善财。參方无眼目。走得脚生疮。带累后人。长年在途路。争似不出门庭。遍參知识。不离华藏海。亲见安养邦。不待往生。何烦引导。敢保善财童子。羡慕不及也。某。还会么。
(佛纪二千九百五十三年四月。岭北寺刹巡礼时。尚州佛教堂布教师。李雪翁和尚云。梅月堂金时习。即清寒子雪岑撰刊本。华严释题。秘藏为宝。年前。法住寺。徐震河和尚借去。和尚借与宗教课渡边彰。尚今不返还。荣州郡喜方寺住持。李震云许。得雪岑撰华严释题。莲经別赞。静明国师撰莲经赞。写本合部一册而李雪翁许。借钞云。梅月堂金时习。李朝端宗时。生六臣之一也。悲观世事无常。入山为僧。住于江原道雪岳山五岁庵。华严法界图注。十玄注。华严释题。莲经別赞。各一卷撰也。今读此等书。皆以禅教两宗义理解释。理趣磊落。可谓义龙禅虎一场。同时跃动者也。)
(佛纪二九五三五月望乡晃震记。)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90 华严经释题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0-03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