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我国译经史上所传译的经典大多属于印度大乘中期以前的佛典至于大乘后期的佛书则为数甚少印度大乘后期的佛教發展有两大潮流其一为思辨系统此即包含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因明学其二即密教尤其是晚期的金刚乘与时轮乘这两大潮流的典籍在中国佛典传译史上的份量颇为不足这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项缺憾

本册所收诸书都是民国以后的新译各书时代虽非尽在大乘中期以后但绝大部份都是印度佛教思辨系统上的要籍稍可以补充我国旧译之不足这些书大体可以㓰归下列几类:

「中观学派」类七十空性论入中论中论略义中论文句释等书

「瑜伽行派」类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摄大乘论三自性论集量论安慧三十唯识释正理滴论释量论等书

其他类大乘修心七义论释

印度的大乘佛学思想主流为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两大系统本册所收诸书即多属于这两系其中中观学派的七十空性论入中论瑜伽行派的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集量论正理滴论释量论等书都是甚为重要而为大正卍续等藏经所未收的佛典在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

在这些书中像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正理滴论与释量论等书都是近代西洋及日本之佛教学者所至为重视的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这些书是知识论与论理学方面的核心要典它们的作者陈那与法称曾分別被欧洲学者如彻尔巴斯基(Th. Stchrbatsky)等人比喻为印度的康德用以称誉他们在知识论上的成绩由这些著作乃使今人瞭解印度佛教不祇在神秘层面震古铄今而且在思辨层面也有不凡的成果一向在思辨层面不曾充分發辉的中国佛教徒对这些书也许更应该多加注意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编辑说明
关闭
编辑说明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