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解题
本书为南北朝时,后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撰。作者之姓名,刘知几史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作「羊衒之」。广弘明集卷六辨惑篇作「阳衒之」。近人余嘉锡之四库提要辨证断「杨」字为确。杨衒之生平及作书原意,载在广弘明集卷六。其文云:「杨衒之,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捐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后上书述释教虚诞(中略),请沙门等同孔老拜俗(中略)行多浮险者,乞立严勅。知其真偽,然后佛法可遵,师徒无滥。则逃兵之徒,还归本役。国富兵多,天下幸甚。」可见洛阳伽蓝记之撰,非为护教弘法。其本意实在针砭当时佛教之冒滥。
杨氏先后曾任秘书监、抚军司马、期城太守诸职。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摩传载,杨氏早慕佛乘,归心三宝,故曾与达摩对语而自称弟子。景德录此等记载,显与前引广弘明集所载者不合。故余嘉锡以之为「僧徒造作诬词」不足采信(四库提要辨证八)。
本书所载,为北魏时洛阳城内外四十余所伽蓝(samghārāma 一语音译之节略,指寺院)之有关掌故。包含建筑缘起、寺院地势、风景、建筑规模,以及佛教或政冶、社会掌故等。故此书,不惟可作瞭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政治社会史之辅助资料,且可作研究当时洛阳城之建制、及佛寺建筑之重要參考。由于所记多为作者所亲自闻见,因此其史料价值甚高,颇可补正史之不足,历代治史者所以重视此书,此亦一因。至于文章之美,亦此书为人所乐道之一优点。四库提要卷七十(史部地理类三)洛阳伽蓝记条云:「(此书)其文艶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
本书内容之具史料价值及可读性,可由下列诸例,以见一斑。卷一永宁寺条云:「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十略)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归涉诸国: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此达磨,有以为系禅宗初祖之达磨。此论果确,则此文在禅宗史研究上之重要性可知。即使不能确定,然其所载之必有补于考史,亦可想见。盖此条所记,多出于作者亲自闻见,故可作为扑朔迷离之达磨传记之一參考资料。日人孤峰智璨撰中印禅宗史(第五章)引用此文以说明达磨生平。然误以为此文出自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此盖不知开元录系采自洛阳伽蓝记之故。
卷一景乐寺条云:「至于大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中略)后汝南王悦复修之,悦是文献之弟。召诸音乐,逞伎寺内。奇禽怪兽,舞打殿庭。飞空幻惑,世所未赌。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尼寺之中而有女乐,且有幻术,此真系旷世奇观。
此外,卷五凝圆寺条,记僧惠生与炖煌人宋云于孝明帝神龟元年(五一八)赴西域取经,计得百七十部。此处叙述其经过甚详。此事为北魏佛教大事,而诸书所记皆略,故本书颇可为研究此一问题者提供较详细之内容。法国汉学家沙畹撰宋云行记笺注(西城南海史地考证译丛戊集一至六八页,冯承钧译,商务人人文库本)即甚重视本书。
本书自古以来,即有甚多不同版本。明清两代之刻本即有七种之多。其中以如隐堂刻本及吴琯所刻之古今逸史本为较古。后代所刻,多半依此二种。四部丛刊三编之影印本,即为如隐堂本。大正藏本亦据如隐堂本排印,而參校诸本,列其同异于每页下栏(按:此亦为全部大正藏之特色),故颇可为欲校勘此书者參考。
本书内容文字有一大问题,此即为正文与子注之连写成文,混合难分。故初读其书者,常觉其书文辞固美,然每读数行,即遇似不成文之滞碍碍通处。此系后世刊本误将正文与子注混淆所致,杨氏原书并非如此。此据刘知几史通补注篇内所言者可知。陈寅恪先生谓伽蓝记之体裁,实即「摹拟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体。」(读洛阳伽蓝记书后),诚不可易之论。后代学者之立意将该书复原者(即重新分別正文、子注),颇不乏人。清代校仇学者顾广圻始發其意而未成书。其后,吴若准为伽蓝记集证,即本顾氏之说而撰。然所定正文太简略,而注文太繁琐。后又有唐晏之洛阳伽蓝记钩沉,复重新分別文注。其书虽较吴本为稍佳,然仍不能尽满人意。故中外人士如张宗祥等人起而改作仍大有其人。已故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徐高阮先生,即尝撰重刊洛阳伽蓝记,为该书重別文注,并加校勘。
然近人诸作中,用力最勤,方法最新,而能后来居上者,当推周祖谟之洛阳伽蓝记校释,其书除判別文、注之外,并杂采众书以加注释校勘。故对初学者及专门研究者,皆甚有參考价值。至于卷首之叙例数则,不仅可视为洛阳伽蓝记研究史及研该书之入门,且实不啻一篇校仇学及考证学之方法论。对有志研习吾国中古史地之学者,实为至佳之导引。此外,范祥雍之「校注」,在国内已流行多年,其书亦为「洛阳伽蓝记」之名注,故与周氏「校释」一并刊之于此。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12 册 No. a010 洛阳伽蓝记解题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1-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