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研究中国佛教史,主要的史料大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佛教内部所收集的资料;这一类以大藏经所辑者为主,以及一些佛教徒所编而未曾入藏的史料,譬如「祖堂集」、「玉琳国师语录」等书。第二类是外典中的佛教史料。所谓「外典」,指的是佛书以外的世俗典籍。世俗典籍记载的佛教故实,多半较零散、较不成体系。但是其中也有不少足供考史、论史的重要根据。第三类是上述两类以外的史料,包含新近發现的地下史料(如佛教遗迹、或石经、石碑等),以及散佚在民间、国外,而一向为古代佛教徒及世俗学者所未注意的文物或典籍,如三阶教籍与敦煌出土的佛教史料等都属此类。
本书所收辑的,大部份属上述三类中的第二类。除了「象教皮编──是明代陈士元所编的佛教辞典之外,其余各种都是世俗学术界的名著。这些书当然都不是专门叙述佛教史实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某些佛教记载,凡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人都不能不注意。现代的佛教内部的研究者(如出家众),往往对这类资料太过陌生;而非佛教徒的研究者,又往往对佛教的内部资料(如大藏经)茫然不解。这样的研究,当然有相当大的缺陷。作为一个现代的佛教史研究者,对于上述这三类史料,是绝对不能偏废的。
在外典中,佛教史料收集最多,也最具规模的,当推「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神异典。其中的佛教资料,已全收到「补编」第十五、十六两册,读者如能统合「补编」之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四册资料,则对外典之佛教史料,常能获得一初步的轮廓。
至于本册所辑的这些外典史料,则分別取自若干种古代要籍。在研究上它们的重要性与价值,当然都是可以肯定的。下面是这些书的大略内容。
一、「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宋、太平兴国二年,李昉等奉勅撰。是一部采辑异闻、奇谈的笔记小说式的类书。全书分神仙、道术、方士、异僧……等五十五部。分別采自数百种古书。有关古来之轶闻琐事、僻笈遗文,收集甚富。本书(指「大系」第十二册,下同)选录其与佛教有关者四十七卷。
二、「酉阳杂俎」:全书二十卷,续集十卷。唐、段成式撰。正集共分忠志:礼异、天咫、玉格……等三十篇。续集分支诺皐、贬误、寺塔记……等六篇。所记多为神怪之谈。书名取自梁元帝赋中「访酉阳之逸典」之句。本书选录其中六篇。
三、正史:即通常所谓之二十五史。这是二十五部被后世公认为最能正确地记载各时代历史的史书。正史所用的体裁是包容性极广,且体例具有褒贬意义的「纪传体」。大部份正史都未列专篇来记载佛教史事。本书所采诸文选录自六部正史。
四、会要、会典、与「明书」:「唐会要」,一百卷,宋、王溥撰。为唐代典章制度之分类记载。「五代会要」,三十卷,宋、王溥撰,为记载五代典章制度之书。「明会典」,明、徐溥等人奉勅撰,一八〇卷,亦为典章制度之书。会要与会典体裁与正史中之诸志相同,其所记往往能补正史之不足,故历来也颇为治史者重视。「明书」,一七一卷,清、傅维麟撰。为仿照正史体例所编的明代史书。
五、「象教皮编」:明、万历间,陈士元撰。全书六卷,是一部佛教类书。分梵译、名数、异谈、禅语、评经、移牍等六部分。由于该书为各种大藏经所未收,所以我们将六卷全部收入。
六、「册府元龟」:全书一千卷,宋、王钦若等人奉勅撰。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一〇一三),为记载历史大事的一部大类书。全书分三十一部,一一〇四门,起自上古,终于五代。其中记载佛教故实者虽不多,但亦颇可供考史之用。
上述诸书中,除了「象教皮编」为本书所全录之外,其余各书,我们都只采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一部分。与汗牛充栋的古籍比较,此处所撰录的佛教资料,当然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我们希望这一工作能引起研佛者对外典佛教史料的注意。有朝一日,如果佛教界或学术界中人,因此而能将外典中的佛教记载汇编为一大丛书,或编一「外典佛教资料索引」,则对中国佛教研究水准的提高,当可以产生相当程度的助力。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17 册 No. a016 编辑说明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1-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