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述记序释

窃以六位精微资象翼而筌理二篇玄玅借蒙列以探机

今此序中分为七第一窃以六位至湛幽章而海濬者明如来所证之理甚㴱难量第二匪属具体至归真上迁者明世亲菩萨造论三十颂释佛经唯心之义第三义繁文约至竞响而已者明护法等十菩萨造论释本颂义第四在昔周皇至其详可略者明先代三藏等译为非也第五惟我亲教至云尔而已者解玄弉三藏所飜为是也第六斯本彚聚至依士释也者总明成唯识论名也第七基学慙融恺至详幽致尔者叙基师自谦述作也始中有二先举外书儒道二教微玅不测后况乎下明内典佛教幽㴱难解始中又二先举儒书周易六爻为六位后举道教老子五千文为二篇也窃以者斯發端之辞也言六位者释名曰位立也说文又曰位列也爻所陈列故称为位位既有六故曰六位则六爻也爻効交切效习也案爻易卦之画也布宣于爻放效万象也且约人事说者一位为士二位为太夫三位为三公四位为诸候五位为天子六位为宗庙但三爻始造总于万象未尽故因而重之乃有六爻也三爻者即三才谓天地人此天地人各有体用也体三者则三才也天用者隂阳也地用者刚柔也人用者仁义也且此周易三圣所造何者易曰(乾下乾上)(此上下三画合六爻位也是伏[怡-台+(羲-ㄎ+乃)]所画时未出文书也)谓天地未分时混合纯然犹如鸡子阳气上清为天隂气下凝为地人物感隂阳而生其中书来经云啻至文王时方作卦字卦者挂也周易者如虚空万象以八卦而该罗万物故曰卦也周公作爻字谓六爻別广释故文王者緫六爻而说故孔子作十翼即伏[怡-台+(羲-ㄎ+乃)]文王周公孔子合为四圣然名三圣者周公者文王之子故不別举耳言精微者易道玄㴱难测名为精微言象翼者有人云周公造象者不然孔子所造十翼内有上下二象则此象也然象则別翼则通除翼已外更无別象也翼者即十翼也翼羽翼也孔子賛明易象为之羽翼也有士云象者非十翼内象也象者指根本文王之书也翼指技末孔子之传也言筌理者取鱼为筌取兔为蹄由其筌蹄以求鱼兔鱼兔既获筌蹄喻能诠之教鱼兔喻所诠之理(此出庄子)言二篇玄玅者此出道教也言二篇者谓老子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也篇者书也编也所以二者取象天地先道而后德经云道之尊德之贵天为上地为下天以四时生地以五行成也言老子者亦老亦子故云老子则说二家一道家二德家但有二卷故难知也此三玄之一也言道德者道是本德则末也道术也谓经术政教之道也德者得也谓美所归无有不得故曰有德也体即忠信贞实也夫论道德者孕气精至虚至一应群变而常寂生万物而无心不为也而无不为不化也而无不化若幽谷之应声也不阻宫商之殊如明镜之照物也岂隔奸(恶)𠹛(好)之异也言玄玅者老子云玄之又玄众玅之门故云玄玅也蒙列者蒙则是庄周庄周姓庄名周宋国蒙县人也列者列子得风仙乘风而行号为风仙列子八卷庄子卅二卷二篇玄玅慿蒙列以通幽故言探机者机居依切微也即几微之道无形无声不可且慿蒙列影响𡬶得也探勅切㴱取也故曰六位精微至探机也

况乎非有非空息诠辨于言蹄之外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下第二出其释教释教中先出理㴱难见次至觉下出证理之人所谓佛及弥勒也言况乎非有非空及不生不者般若经曰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不可说示肇公解云言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然则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无所说等(云云)今直应云所证真理离有无边故云非有非空亦无起尽故云不生不

至觉逈照其宗将圣独甄其宰

此次出证理之人也至觉者大觉如来也将圣者弥勒尊也有人云将圣者佛大圣也至觉将圣俱佛何劳重言故前解好将大也甄去绵切明也宰哉改切本也将圣出论语(子罕)又宰割也出庄子

无言之言风惊韬𨗉彩而月玄非有之有波腾湛幽章而海濬

此出佛所说言教也惊觉也和风惊动卉木即令生牙出花佛教亦尔惊觉有情令生道牙开七觉之花也韬吐劳切藏也𨗉私醉切㴱远也彩光彩也如高天玄月光彩而应于万水之中皆影现也佛教亦尔应万机现于众生心镜也言非有之有等者此出教玄标理㴱言海思𨳝切㴱也所说之理湛然甚㴱也湛直斩切满也安也水不流也幽㣲也有本作涵下䧟切没也幽字可也章美也明也又采也

匪属具体隣智演𧷤鈎㴱则空性了义几乎息矣

下第二明世亲菩萨作三十颂释佛经唯心之理教也匪万尾切非也属属著也世亲菩萨也言具体隣智者普叹世亲菩萨具能体解唯识之理释经所说唯心之教故云具体位居十向终心隣于见道无漏智故言隣智演頥鈎㴱者周易文易曰探𧷤(仕麦切幽深也)(求也)隐鈎(倭言加气出之)㴱致远言物在重局幽隐之处则能索钥令其出鱼在㴱泉之下则将鈎鈎之令出也菩萨造论释经亦同于此也言几乎息矣者几近也言菩萨不作论释佛经㴱义其佛经义近将休息没也故云匪属具体隣智等

唯识三十颂者十支之一支天亲菩萨之所制也

上叹造论之人此下标所造之论言世亲菩萨蒙无著诱㴱悔先非研精潭思制大乘论凡百余部后移憍賔弥国情恢■奥㫖用畅㴱极采撮幽机提控精𨗉遂著唯识三十颂破斥余乘摧伏外道以申大乘之玅趣略颂虽毕广释未就以率陀天生于弥勒内众中莲中生莲𦆵开慈氏赞云善来广慧生经六日下报无著即时复有火辨亲胜二大论师正释本颂以探论意如西域记(云云)言十支者支支分也是瑜伽之支分也唯识灯曰谓百法五蕴显扬摄大乘杂集中边二十唯识庄严分別瑜伽又除摄大乘加正理门论则为十也

白虹飞祲素毫销景綫奥㫖[舛-夕+歹]凤讹风贝叶灵篇乖鱼谬日(日字一本作鲁)

言白虹飞祲者祲(子鸩切)度时西方有白虹十二道亘于上天祲隂阳气相侵渐以成灾也又妖气也礼中有观祲篇大史登高台观于上天天上有妖异祲气知有不祥之事也周书异记曰周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怱起损坏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天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隂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达夜不明王问大史庖多曰是何征也庖多对曰西方有圣人度表相也当此之时入涅槃至汉明帝时合一千二十年也言素毫销景者谓白毫消不复有放光之期也素白也销隐也景光也言綫奥㫖者如线贯等即训经五义中是一义也言[舛-夕+歹]凤至谬日者谓佛度后经教传者多有错失乖谬也如人写风字则错作凤字以相似故言舛(倭言阿夜末都)凤讹风也贝叶灵篇乖鱼谬日者言贝叶者有人曰夫梵本板似贝其叶似树皮者非也今按新严经慧师音义上卷云贝牒贝北[盖-去+(大/ㄙ)]切牒徒颊切贝谓贝多树叶意取梵本经也牒谓简牒即经书之通称也(已上)按云贝者贝多则梵语也贝多罗此则树名既是梵语何云似贝且如鲁字元是一字也怱有人不解开为两字谓鱼与日也俗语曰书三写帝成虎鱼作鲁佛经亦尔去圣既远传者多乖清浊难分也写苏于切

顾惟法宝斯文行坠诞兹融识秀迹传灯

此文兼叹世亲及父母也惟(于毛比美波)行坠(于知[(嘹-口)-(日/小)+示]牟土须流尒)(有美工)(比伊天多利)(阿土乎)行正训将也大王古帖中言行老只是将老今意亦尔顾此佛经文将坠零落也诞兹融诞者谓明世亲菩萨九百年间出兴于世造论释经也融识者谓菩萨自能虚融其心识传灯于世即传法二十四人中世亲当第二十人也

晦孤明于俱舍示同尘而说有解惠䌸于摄论表纵圣而谈空

此菩萨徤䭾罗国人也本于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三藏非此不解真空道理且依方便同尘说有故西明壁记曰此菩萨初学小乘洽滞名相执法有性造小乘论凡五百部菩萨有兄名曰无著㴱愍亲弟将回小道乃现卧病用启迷心闻兄㴱患𠊳来问病为何所作答曰由汝小志专学小乘致令入大道尔无其分是故吾忧世亲曰吾隐大乘显小乘㴱發于舌舌为罪本今宜除断即执铦刀将自断舌无著又曰尔以此舌显小隐大亦以此舌通大明小斯吾病愈无劳遂不斩舌𠊳则从之㪅造大乘五百部论由是大乘日广布时人号为千部论师因虑愍传十地经与摄论方得悟解依实说空故言也纵圣者人天所许圣人是也传法圣者二十四人中是一人也

[鉴-(罩-卓)]洽智周竆神尽叡研精此颂用标玄极释文未就归真上迁

[鉴-(罩-卓)]察也洽沾也谓此菩萨[鉴-(罩-卓)]察暜洽智周万物诞生世间利生既讫摄俗浮生归真𣵀槃舍𨶒浮报迁上都史故西域记曰无著世亲师子觉二三贤哲每相谓云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生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亦舍寿时经六月且无报命时诸异学咸讥诮以为世亲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命徃都吏天慈氏内众莲中生莲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处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躭著欲乐无暇相顾谁能来报无著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玅法义不异此然菩萨玅音清畅和雅闻者惓受者无厌等故曰归真上迁也就徐袖切尔雅就成也

义繁文约泉源重秘

下第三明护法等菩萨造论释本颂义也义繁等此之二句發起下文所以造释者义繁文约泉源重秘故也有人言可属上世亲本颂■者非也文不𠊳故据前取之

爰有护法等十大菩萨澂情七啭激河辩而赞微言游神八藏振金声而流玅释(藏一本作识)

十大菩萨者谓护法德慧乃至胜子智月等十菩萨广如述记澂情七啭者澂者与澄义同也湛也清也激盛也动也七啭者谓体业具为因属依等如第二述记言河辩者语林曰王大尉问孙兴公郭象何如人对曰吐章陈文如悬河泻水而不竭言八藏者谓戒定慧三藏更加杂藏以之为四大小合八也又八蕴即是八藏谓世根业随眠贤圣智定也此八蕴义如毘婆娑论广说其相

净彼真识成斯雅论名曰成唯识论或名净唯识论

此略释所造释论之名也问次下文具说成唯识论名何烦预释答将标释论义理胜玅故先预略释耳

义苞权实陵鹫巚而飞高理洞希夷揜龙宫而腾彩(巚一本作岳又作岭)

义苞权实者外小宗义名之为权大乘正义名之为实理洞希夷者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曰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无所不通无所不徃洞通贡切㴱𨗉貌揜衣俨切今竝作掩字覆也匿也巚鱼偃切尔雅重甗隒郭璞曰山形如累两甑貌也又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

总诸经之纲领索隐涵宗括众论之菁掇奇提异

言索隐涵宗者索尽也涵胡蚕切大也泛也洽也(倭云宇加边多利)菁春盛也掇猪劣切拾也取也异(倭云米豆良之)括结也诸经之纲领者正约六经名为纲领兼通诸经言六经者所谓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阿毘达磨楞伽厚严也言众论之菁者亦通兼正正依十一部论名为菁所谓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別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杂集论等如此皆是为此论证明唯识等因果行位了相大乘

风飞三量而外道靡泉涌二因则小乘乱辙

辙直列切车辙迹也三量者现比圣量言二因者生了二因言靡乱辙者谓齐与鲁二国交战齐将相共谋为令鲁贼退时有材人姓曹名珪谓相公曰食肉是公之能谋军旅之事非公所知时将相即令曹珪从军齐与鲁战鲁果退时军中将卒不知鲁退失问珪珪曰侍登车望之则知见鲁陈乱辙而行邪曳地而去走者为实退而已今借此事以喻菩萨作论立量破外道退𢿨则同于此也

故以仪天地而齐载孕日月而融明

仪语奇切尔雅曰知仪匹也匹者比也融明也故以(合云麻公止尒)孕怀也

岂只与潢河争流雷霆竸响而

潢后荒切说文积水池也又音胡广切雷力回切震为雷也霆达丁切雷为霆也

在㫺周星閟色至道郁而未扬汉日通晖像教宣而遐被

下第四明先代三藏等译为非也周星閟色者㔫传云周鲁二庄者周庄王十年当庄公七年也复四月五日辛夘夜明此时佛生西国也然则周庄王与鲁庄公为同时也据此文则佛生之日其夜明也夜中星陨如雨与雨偕[云/日](落也)已偕俱也又周书异记曰周昭王即位廾四年甲寅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怱然泛涨井水悉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天地咸悉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大微遍于西方画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大史蘓由曰是何祥也蘓由对曰有大圣人生西方故见此瑞昭王于天下何如对曰即时无化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当之时佛初生也閟鄙异切闭也郁塞也盛也汉日通晖者谓汉明帝时佛法到洛也汉法内传曰明帝永平十年夜梦丈六金人光明奇恃色相无比明帝悟不自安其旦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事舍人[豸*殳]奉答曰臣闻西方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必是云即遣使十八人访佛法至于天竺国遇见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至于洛阳也明帝大悦甚尊重之即于洛阳城西立精舍即今白马寺是也本白马负经来因以为名也摩腾既至飜译众经也言汉日者汉明帝梦所见金人其顶之上有似日相则佛顶上相好光明也指彼相名曰汉日被及也

译经律义继武联踪多觌葱右之英罕闻天竺之秀

译经律义者此有二说一云律述也释经义也一云经者素怚藏律者毘奈耶藏论者阿毘达摩藏译三藏也继武者武迹也书曰文王临武武即前天子迹也联力然切连踪(阿由美)觌徒答达寂二切见也葱者葱岭右者从彼山以西也通曰胡地谓从葱岭以西从五天竺以东彼此中间名胡地也意者见胡地胜人等而闻天竺胜者少也

音韵壤隔混宫宇于戎文字天悬昧形声于胡𣈆

壤隔者壤如掌切大块言壤言西方异域音韵为隔如地为隔也混合也(训比多多气)宫宇者五声之中第一宫第五羽也汉书律历志曰宫中也居中央阳四方唱始生为四声纲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其五行者则角为木东春商为金西秋征为火南夏羽为水北冬宫为土中央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今意者取二声也何故不取余声者且举声中初后也又宫宇者同屋舍藏也其羽训宇者羽义属冬冬节藏物如宇覆物也所以五声屈曲別者从十蠒出糸名为一忽(比止余利乃糸)八十一忽为宫声置中央也宫声分为三分更加余一分为商声即七十二忽七十二忽分为三分除一分余二分为征声即四十八忽分为三分而更加一分为羽声即六十四忽言增糸减糸而声成大中小即声之音韵屈曲显也戎者京也则指印度也戎如终切夷也则指胡地也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指四荒也)天悬者如天为悬也言形声者说文序曰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解云指事者上下字等谓事好故彼上字点上置也事恶故彼下字点下置等也象形者日月字等谓月阙故字体长作也日圆故字体短作也形声者江河字等谓江字者形置㔫而声置右也水边置㔫即是形工边置右则声也河等字准之可知言胡𣈆者𣈆即大唐胡即西国也

虽则髣髴糟粕未能曲尽幽玄大义或乖辞致𠁊鸿疑硕滞雾拥云凝幽绚屡彰其详可略

髣髴糟粕者糟(酒糟可牛吃也)(糓皮不牛吃也)士传云昔王居高楼高声读书干时楼边有作车人自事已止望高楼边闻王读声𠊳问王言为何事王𠊳答曰读先圣书作车人言今王所读唯有糟粕其真实㴱事唯在先圣心中读而无益何为虚事王即大怒将处其罪作车人曰我迄八十作车子习而子唯得糟粕不得㴱术其㴱术者唯在我心今王所读与此无异唯得糟粕不得真实王忍其语𠊳生一解还敬彼人等(云云)今借此事故云糟粕可勘诚文言前译经论但得外皮不得美味也𠁊也硕滞者硕大也言鸿疑者不能令氷消解[(林/日)*ㄆ]也言幽绚屡彰者绚许悬切文貌也聚五色彩为绚也译言缀文亦尔前后三藏等所译经论等种种文义如绚文彩然其详审且可略矣又言幽绚者高僧传等记书之名言前后三藏所译经论种种文义文彩之相于幽绚中数彰示故言详可略

惟我亲教三藏法师玄弉𭠮萃烛𣏢景于灵台蓄德居宗涌谈漪于智沼

下第五显弉三藏所翻为是也言𭠮萃者周易云章告章谓尊𤰞书绘之上彰明也萃音醉聚也章美也明也采也言烛抟景于灵台者文字集略曰抟音枎海外大桑防虞切山海经曰有谷曰温源谷(注二即汤谷也)汤谷上有枎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注云言交会相代)皆载于乌(注云日中有三足乌)言灵台者庄子曰万恶不可内于灵台注云心为神灵之台也涌谈漪于智沼者论语曰智者乐水也漪于宜切重波也

骛三轮之宝躅逈𣈆金砂澄八解之真波辽清玉井

𣈆进也金砂者李善曰[跳-兆+(乂/友)]提河一名金河也骛亡具切兽奔也又乱驰也三轮者谓三转法轮也又云戒定慧又三业轮也清玉井者蜀中有玉井西方圣人以箭射地遂成其井言水白如玉故为玉井又云佛在太子时与提婆达多弓射天处地即为玉井三藏至此间求佛法故(云云)辽力𭛹切远也

躯殉法委运祈通

殉辞峻切求也从也其身从物曰殉言三藏在此土發愿而徃西方求法祈祷通达也

契天真微假资习

言天真者天然之异名也三藏天真宿解今徃西方求法得法微假资习亦更心明也微隐也

匪摛灵而显异固蕴福而延祥

摛耻离切希也舒也匪摛灵而显异者三藏所解所学非是显异或众事但在其法也蕴积也延陈也延祥者谓延陈吉祥也

俻践神踪竆探秘府先贤未觌咸贯情枢曩哲所遗竝包心极

神踪者佛化众生所游履处等也三藏亦游践此处如西域记广说也秘府者即圣教也探秘(可奈倍流)觌达寂切见也枢齿榆切门户扉枢也曩奴朗切昔也

誓志弘抚言旋旧邦

言弘抚者上求佛道名之为弘下化众生名之为抚言旋者笺曰言云也广雅曰言从也旋还也(加倍礼利)邦国也

德简帝心道延天藻

德简帝心者论语曰帝臣不蔽简则在帝心苞曰桀居帝臣之位也有罪过不可隐蔽也简在帝心道延天藻者三藏道德天子玉笔之所陈赞也如圣教序曰有玄弉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㓜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仙露明珠谁能方其朗润(云云)

遂此宝偈南赞金牒东流畅翳理于玄津荡疑氛于缛思

宝偈南赞者赞子且切出也见也言此宝偈从中天竺南出见也言金牒者如徤䭾罗国瑜伽等恐水火所损于金牒之上刻勒成文藏于宝室言东流者今佛法东流也畅通也言疑氛者氛者祥也吉㐫之先见也有本作气去既切谓吐吸出入也可为氛字言缛思者缛如属切采饰也谓三藏心中所解大小经论文章义理等如缛也

颖摽三藏殚驾一人擢秀五天陵揜千古

颖摽三藏殚驾一人者传有二说一云颖役饼切禾穗禾末也殚终也尽也驾乘也一人者天子也谓终所乘一人也谓文武圣皇帝(太宗名世民)贞观廾三年则于大内卧疴苦避京𤍠就山凉宫消息养病渐渐损临终之日卧三藏法师膝上奄然迁化故曰殚驾一人一曰颖居领切明也摽显也一人者自三藏身也于明显三藏尽唯乘驾三藏一人擢达卓切出也抽也

谁与夫家依骧誉空擅美于声明童寿流芳徒见称于中观云尔而已矣

家依者谓真谛三藏也骧思良切扬也驾也超也童寿者即罗什法师也见称者所称赞也见所也非见闻见也而已合训耳也不必对句故曰所称也

斯本彚聚十释群分今总详译糅为一部

下第六略释三藏所翻成唯识论名也彚胡贵切类也糅女救切杂饭也群(多牟吕又牟罗加流)十菩萨释糅为一部乃三藏之功也

商攉梵征诠轻重陶㼼诸义之有叶一师之制

言商攉者商则人行求财是也攉去学切水上横木所以度也言梵者大唐也梵印度也征明也诠显也言轻重者有无义也又轻重者声轻重也依声轻重诠义有別也有于九切专也有叶一师之制又轻重者则有无义者谓三藏法师翻译之时商量审定梵与汉语亦明显十大菩萨释本颂互有有无也叶合也

成唯识者举宏纲旌一部之都目复言论者提藻镜简二藏之殊号

旌子盛切表也藻镜者镜背文采也如藻文故曰藻镜二藏经律二藏也阿毗达磨种种文义如镜背藻慧学照明如镜靣照故举藻镜喻慧藏也

成乃能成之称以成立为功唯识所成之名以简了为义唯有识大觉之㫖隆本颂成中道之义著

成乃能成之称以成立为功者偏约释论释成字本论亦成唯识故今则非彼本论成字言唯识所成之名以简了为义者唯就本论释唯识字也著炳著也明也

唯谓简別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体则唯持业释也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

此文则释上唯有识大觉之肯隆也以三十颂显唯识中境行及果存识性相遣心外境由此经中唯心义弥㪅明隆也言心所心王以识为主者心所以识为主其义可尔云何心王以识为主解云传有二说一曰心意识中心合为主第八心故今且对境论以识为主也一曰心唯自体通因果位识则因用唯因强胜今约胜心明主义故名唯识不名唯心若尔唯识不通果位如唯识章

境有执有者[啬-回+(衣-〦)]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

此文则释上本颂成中道义著也由释论师释成本颂外境有遣内识空空有之执既除中道之义弥明也

三十本论名为唯识借此成彼名成唯识唯识之成以彰论㫖三摩娑释依士立名蘓漫多声属主为目

此能所相对依六释八啭说论名也六释如总料简章八啭如

论则賔主云烈旗皷载扬幽洞开玅义斯𧷤

云烈者云爰也于此也烈猛也火猛也也韵集曰列罗列烈刚士(倭训多计久之工)载扬者两阵交战则旗皷急扬也载者则也幽关洞开玅义斯𭭻者如军阵交战破门打开时城内事物皆显见也即因问答破邪显正诸法实相𣸧玅之义皆显现也

以教成教资教成理即成是论持业释也以理成理因理成教是成之论依士释也

以教成教者谓以三十颂略教案立佛说三界唯心教故资教成理者谓三十颂教成所说唯识道理故以理成理者谓境行果成立教所说唯识道理故因理成教者谓以境行果案立本教境即八识二谛三性等行谓唯识观智及五度等果则智断菩提𣵀槃也

基学慙融恺沗陪译以操觚业谢颜游谬厠资于函杖

此第七叙基法师自谦自述也此则举道中二胜人及俗中二胜人以谦自身也沗天点切怗簟切辱也陪蒲坏切侍也融者道融法师即罗什弟子也恺者慧恺法师即真谛弟子也操刀切持也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书犹今之简也[(立/((厂-一)*(泳-永)))*页][(立/((厂-一)*(泳-永)))*页]回也游者子游也此二人并孔子弟子也厕交也资弟子也函杖者函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㓰也

嘱诸雅吹诚事滥竽顾异良工叨晖蕰玉(滥一本作监)

诸于也诚事滥竽者韩子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诣为吹竽王悦之宣王𣦸闵王亦好竽欲一一吹之南郭处士听之逃(走也)广雅曰竽象笙三十六簧(舌)𮅬在中央也事业也顾异良工者则楚国指能知玉之人名为良工为玉人下和是也叨晖蕰玉者蕰积也叨他劳切贪也文赋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言顾异良工叨晖蕰玉二句意者此序文拙而义绝玅文如韫玉石义似所韫玉知玉良工不舍矿石知义哲人岂讥文哉韫于昆切裹也

凡斯纂𨥁受指麾[鉴-(罩-卓)]来英镜详幽致云尔(一本无云字)

纂子缓切绩也组也指麾举手曰麾又指也尔语然也

成唯识论述记序释(竟)

支那日相宗先德所撰成唯识论末章篇目

  • 成唯识论
    • 同论䟽 十卷(现本分本末为二十卷) 大乗基撰
    • 同论开發 二卷 同
    • 同论別钞 三卷(分为五卷) 同
    • 同论应钞 五卷
    • 同论光钞 八卷
    • 同论料简 一卷 顺璟
    • 同论开發 一卷 醴泉沙门玄应
    • 同论䟽 十卷 西明寺圆测
    • 同论论导 极太
    • 同论䟽 四卷 惠观
    • 同论要集(亦云文义记) 十卷(或为十三卷) 神[耳*方]
    • 同论论集 十四卷 道证
    • 同论贬量 廾五卷 璟兴
    • 同论贬量钞 七卷 极太
    • 同论古迹记 五卷 太贤
    • 同论决择 一卷 同
    • 同论本母(一百行亦云广释唯识本母颂)三卷 同
    • 同论未详决(亦云別钞) 三卷 义寂
    • 同论同异义 一卷(廾四叶) 东都太平寺利涉
    • 同论演秘(释本论及基䟽) 七卷(分本末为十四卷) 智周
    • 同论义蕰 五卷(或分本末成十卷) 道邑
    • 北京钞(亦云北钞) 三卷
    • 东京钞(亦云东钞释基䟽) 二卷
    • 同论显述难知钞五卷
    • 同论太钞 十八卷(调卷有异) 灵泰
    • 同论义演(释本论及基䟽) 十三卷(善珠本分成廾四卷) 如理
    • 同论谈微钞 五卷 同
    • 同论义翼(释论及基䟽) 七卷(天竺寺莲峰崇俊撰惟扬禅智寺法清释)
    • 同论羽足 四卷 元兴平备
    • 同论䟽记 五卷 哲师
    • 同论记 十卷 清素
    • 显轮集 守千
    • 同论记 五卷 松室忠筭
    • 同论记 信[(止/(脊-月+口))*殳]
    • 同论佥记 卅卷 行贺
    • 同论肝心记 八卷 善珠
    • 同论分量决 一卷 同
    • 注唯识论 廾卷 崇俊
    • 注论记(内题云要钞) 四卷
    • 显唯识䟽隐文钞 十卷 常腾
    • 成唯识论决 三卷 胜庄
    • 同论同异补阙章二卷 东土德一
    • 开题(释基䟽序) 一卷 嘉遁访集记
    • 义精(释基䟽序) 一卷 行贺
    • 序释(延暦十八年冈寺讲) 一卷 护命
    • 序释(释基䟽序) 一卷 善珠
    • 义镜钞 十二卷(或六卷) 清素
    • 同论义景钞 廾卷(或十四卷) 澹凝
    • 同论科 五卷 从式集澹凝𠜂补
    • 同论䟽序钞 一卷 从式
    • 同论详镜幽微新钞 十七卷 诠明
    • 同论应新钞(科文四卷大科一卷) 同
    • 同论辨玄钞 二十卷 义幽
    • 同论科 七卷 同
    • 同论纂要 廾卷(或十卷) 圆测
    • 同论纲要 十三卷 道证
    • 同论要集决明章 四卷 神雄
    • 同论要集略述 十卷 同
    • 同论䟽 廾卷 玄范
    • 同论义津钞 六卷 藏明
    • 同论集解 三卷 慧素
    • 同论义钞 三卷 悟真
    • 同论广述 六卷 神雄
    • 同论宗要 一卷 元晓
    • 同论要决 二卷 遁伦
    • 唯识比量遣偽兴真章 一卷 行贺
    • 同论解节 三卷 宗廓
    • 同论唯量钞 藏俊
    • 同论同学钞 六十八卷(南都古本调卷不同又问答有具略)(兴玄等徒艸创大德编集置今)
    • 同论知足钞 英弘
    • 同论玄尘钞 十卷 凝然
    • 同论科 子嶋真兴
    • 同论训论闻书 廾八卷 清净院光胤
    • 同论略同学钞 十卷
    • 同论泉钞 三十一卷 發心院善圆

(于明朝虽有智旭等义章稍违基疏故不载此)

  • 掌中枢要 二卷(开为四卷) 基
    • 枢要方志 二卷(或一卷) 智周
    • 同记 二卷 憬兴义濵
    • 同义晖 一卷 行贺
    • 同记 二卷 憬兴
    • 同记 二卷 宪
    • 同记 二卷(或分四卷) 常腾
    • 同记 二卷 信
    • 同记 二卷(分为三卷) 印师
    • 同记 二卷 哲师
    • 同注枢要 二卷 西大寺胜均
    • 同解节记 护命
    • 同记 达
    • 同唯识枢要义 一卷 行贺
    • 同要节 二卷
    • 同记 二卷 义斌
    • 同钞记 四卷(或一卷) 圆证
    • 同要决 八卷 常腾
    • 同私记 一卷(廾二叶) 玄壹
  • 了义灯 七卷(分本末为十三卷) 淄州慧沼
    • 同了义灯记(讫灯第六)一卷 智周
    • 同增明记(尽灯第一) 四卷 善珠
    • 同钞 七卷 常腾
    • 同解节记 三卷 命
    • 同钞 四卷 信
    • 演秘释 五卷 如理

今据兴福寺藏俊注进录同永超东传灯录东大寺圆超目录同平祚注进录义天海东现行录列章目

唯识论引证六经十一部论

疏云又今此论爰引六经所谓严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毘达磨楞伽厚严十一部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別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集论等为证

  • 一大方广佛严经

    • 一𣈆义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䟦陀罗(此云觉贤)于扬刕谢司空寺(即道塲寺也从檀呼之)翻梵本三万六十颂成𣈆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

    •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照)于西京太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脱文

    • 三证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经八十卷义净三藏弘景律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同译复礼法师缀文

    • 四于前第三本中虽益数处却脱日照三藏所补文殊按善财顶之文即贤首师以新旧两经勘以梵本将日照补文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

    • 五唐罽賔国般若金刚三藏(译暜贤行愿品成四十卷)

  • 二解㴱密经五卷(解节经一卷陈三藏真谛译是解㴱密经初五品异译也又相续解脱经一卷求那䟦陀罗译是后二品异译也)

    唐三藏玄奘贞观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于弘福寺译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未翻译经本

  • 四大乘阿毘达磨经 未翻译经本

  • 五入楞伽经(此经凡有四译今存者三本)

    • 一刘宋元嘉二十年天竺求那䟦陀罗于道塲寺译成四卷慧观等笔受曰楞伽阿䟦多罗宝经

    • 二元魏延昌二年天竺菩提流攴译成十卷僧朗道湛笔受曰入楞伽经

    • 三唐于阗实叉难陀与复礼等久视元年五月五日于东都三阳宫译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讫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经

  • 六厚严经 未翻译经本

六经终

  • 一瑜伽师地论百卷 (弥勒菩萨说无著菩萨造)

    唐贞观二十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玄弉三藏奉诏译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毕沙门灵会明濬等笔受

  • 二显扬圣教论(本颂一卷释论二十卷) 无著菩萨造

    唐贞观十九年十月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玄弉三藏译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毕沙门智证等笔受

  • 三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或十五卷) (本颂弥勒菩萨说无著菩萨造释论世亲菩萨造)

    唐贞观四年夏于胜元寺沙门波罗颇迦罗密多罗(唐言作明知识)与般若灯论同时译出至七年春讫

  • 四集量论(四卷开元录为阙本有二译) 陈那菩萨造

    • 一梁大清二年真谛三藏译

    • 二唐景云二年沙门义净译

  • 五摄大乘论(有三译) 无著菩萨造

    • 一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成三卷

    • 二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成二卷

    • 三唐玄弉三藏贞观二十二年𨳝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阙紫微殿西弘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笔受

  • 摄大乘论释 (世亲菩萨造无性菩萨造)

    • 一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成十卷或十五卷真谛法师历陈梁二朝故诸文摽梁论

    • 二世亲菩萨释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成十卷

    • 三世亲菩萨释唐玄弉三藏贞观二十二年二月八日于北阙弘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笔受成十卷

    • 四无性菩萨释唐玄弉三藏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于慈恩寺翻经院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成十卷

      日东檗山所刻藏本梁论中误杂入隋唐二论覧者察焉

  • 六十地经论(十二卷或十五卷释严经中十地品) 世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永平元年四月于大极紫亭译帝亲笔受后付沙门僧辨等讫尽论文至四年夏首毕

  • 七分別瑜伽论 未翻译本 弥勒菩萨造

  • 八观所缘缘论一卷(与真谛所译无相思尘论同本) 陈那菩萨造

    唐玄弉三藏显庆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东都大内丽日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观所缘缘论释一卷 护法菩萨造

    唐义净三藏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知积等笔受

  • 九二十唯识论(与元魏般若流支所译破色心论又真谛所译修道不共他论同本) 世亲菩萨造

    唐玄弉三藏龙朔元年六月一日于玉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成一卷

  • 二十唯识顺释论五卷 护法菩萨造

    唐义净三藏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十辩中边论颂一卷 弥勒菩萨造

    唐玄弉三藏龙朔元年五月一日于玉寺嘉寿殿译至三十日毕大乘基笔受

  • 边中边论(有二译) 世亲菩萨造

    • 一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成论本二卷或三卷曰中边分別论

    • 二唐玄弉三藏龙朔元年五月十日于玉寺嘉寿殿译至三十日毕沙门大乘基笔受成三卷

  • 十一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七卷 无著菩萨造

    唐玄弉三藏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三月二十八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云笔受

  •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本论无著菩萨造释论觉师子造) 安惠菩萨糅

    唐玄弉三藏贞观二十年正月十七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𨳝二月二十九日毕沙门玄𧷤等笔受成十六卷又曰对法论

十一部论(终)

瑜伽十攴论

义灯云谓诸菩萨所造论意非但为弘佛经亦为广显瑜伽中义诠教不同略有十攴攴谓攴分竝是瑜伽所有攴分

  • 一略陈名数攴论 百法明门论
  • 二粗释体义攴论(又名依名释义论) 五蕴论
  • 三总包众义攴论 显扬论
  • 四广包大义攴论(又云总摄大乘义攴论) 摄大乘论
  • 五分別名数攴论(又云广陈大义攴论) 杂集论
  • 六离僻处中攴论 辩中边论
  • 七摧破邪山攴论 二十唯识论
  • 八高建法幢攴论 三十唯识论
  • 九庄严体义攴论 大乘庄严论
  • 十摄散归观攴论 分別瑜伽论

或十攴中除摄大乘彼论別释阿毘达磨经非瑜伽论攴分之义应加正理门论

十攴论(终)


校注

[A1] 已【CB】巳【国图】
[A2] 已【CB】巳【国图】
[A3] 但【CB】伹【国图】
[A4] 已【CB】巳【国图】
[A5] 但【CB】伹【国图】
[A6] 采【CB】釆【国图】
[A7] 菩【CB】萻【国图】
[A8] 升【CB】[日/舛]【国图】
[A9] 已【CB】巳【国图】
[A10] 已【CB】巳【国图】
[A11] 已【CB】巳【国图】
[A12] 已【CB】巳【国图】
[A13] 已【CB】巳【国图】
[A14] 傅【CB】传【国图】
[A15] 已【CB】巳【国图】
[A16] 但【CB】伹【国图】
[A17] 采【CB】釆【国图】
[A18] 采【CB】釆【国图】
[A19] 已【CB】巳【国图】
[A20] 已【CB】巳【国图】
[A21] 采【CB】釆【国图】
[A22] 却【CB】郤【国图】
[A23] 但【CB】伹【国图】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成唯识论述记序释
关闭
成唯识论述记序释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