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义依释卷二
◎十一色法
○法处所摄色。
百法论疏曰法谓䡄持处谓处所十二处中处也。
○法处实色。
法处色章云分別假实者下第六云极微无体由慧分拆显扬第五云慧拆麤色至最细边建立极微非由有体(乃至)唯识亦云至色边际假立极微五十四等皆说因此故初二色皆是假有也唯识曰谓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乃至受所引色亦是假有显扬第十八说七事无实三影像四响音故遍计色亦是假有五十四说堕法处色有实有假若有威德定所行境如变化彼果彼境及彼相应识等境色是实物有乃至故定果色体是实有也伦记云堕法处色有二种若有威德定所行境犹变等者备景同云三乘圣人定心境界谓作八一切处观当心而现此是实有为缘令他自见心变八相分如变化心起变化色与他为缘亦令他见自所变色定现色是定心果复是定所缘名境故言彼果彼境问变实境者为局菩萨为通二乘耶答本疏演秘畧纂云通义灯及同学云局更应究寻。
○极微为性。
唯识论云为执麤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拆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麤色相渐次除拆至不可拆假说极微伦记云问大乘何故不计有㝡细极微集成根境设许集成有何过耶解云一切有情从业生眼拟有见用从业生耳拟有闻用余根亦尔故彼眼等从业全生成其根用五尘亦尔必从先业全体而生成境界用㝡细极微不成根境又云若大乘中无实极微何故复教观细极微答为破有情执实心故故教假拆从头至足众微集聚由作此观于内外色起虗空假想顺三脱门。
○极畧色。
演秘云拆根器等为极微者名为极畧。
○总略众色。
景云此乃意识假想分拆诸色作极微解非大乘实有细极微体伦云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等者此显顿变非渐积不同萨婆多聚中有极微又非极微集成色聚者极微无体不同经部积成大义合前二种不同胜论麁细俱实。
○极微。
对法疏云梵云波罗摩阿拏此云极微微者少义色中至小立极微名从七波罗摩阿拏成一阿拏即从七极微方成一微义旧语音讹故名阿称成极微者是边际义成唯识亦言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拆若更拆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故极微是色边际瑜伽论第三又云色聚有方分极微亦尔色聚有分非极微极微即是分故更无余极微故显扬第五第十六第十八文义并同故不烦引。
○极逈色。
又云极逈色中言即此离余碍触色者即是此前所说极微即此极微离余碍触者名极逈色即此极微不离余碍触者名极略故或即此者一即此极逈色是离余碍触逈色之极微色故名极逈色由彼逈色离碍触故彼碍触物即名为余。
○谓明暗光影空一显色等。
如上卷解不更劳引。
○一切处中。
对法第八云非律仪非不律仪业者谓彼所有善不善业若布施若欧系等律仪不律仪所不摄业皆此所摄。
○定道二戒。
婆娑云定共戒者發得初二三四禅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共發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是有漏戒道共戒者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共發此初二三果所得即无漏戒。
○转不随心。
俱舎业品颂疏曰唯定道二名心随转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与定心俱名心随转別解脱戒非心随转异心无心亦恒转故异心者恶无记也。
○胜定力故。
○于一切色皆得自在。
○果从彼起。
果谓五尘境由定通因变起彼谓自在定。
◎能造大种
○地谓坚劲等。
解云地者非谓土地土地坚法故为显彼坚义以坚性名地大种余三亦尔以世间所见水火风即非为实能造之大种为显湿等性名水火风等也。
○能造大种与所造色俱时而有。
问若一大造者云何瑜伽羯剌蓝时能造及身根眼等大俱时而有次第造耶若別大造何故说七物与眼同处乎同学云色蕴中眼几物所摄答相离摄故唯有一物故今随三藏解说一地大造也各別不立四大也根依者扶根内四大种所造色为依故地大坚法故为显彼坚义以坚性名地大种余三亦尔以世间所见水火风即非为实能造之大种为显湿等性名水火风等也问世间所见水火风等何物答彼所造大种也非能造大种谓世间所见地等非唯坚性亦余湿等性及色香味触和合而成故彼四尘中三尘四大种所造也既四尘所成也故非能造微细大种。
○名想聚中。
名谓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契约义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如说色名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为作意若契约义想即是名谓诸贤圣共为契约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能有诠表故名作意。
◎五种因力
伦记云如对法第一卷云即依五因说名为造生因者即起因谓离大种色不起故。
○依因者。
○立因者。
即随转因由大变异能造色随变异故。
○持因者。
即是住因谓由大种诸所造色相似相续生持令不绝故。
○养因者。
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义灯曰四大能资色即说四大长养因。
◎变异因缘
○士夫用者。
伦记景云非人㓛用名士夫用四大出生名士夫用。
○谓由地夫所拆触故者。
如木石打著人身青赤色生。
○由胜定者。
如修天眼耳根入初禅胜定胜定力故于先引起能造大种如是后时方乃修得天眼耳根所造之色。
◎二种造色
○自类差別。
自谓能造类谓同类差別谓有澁滑等別也。
○法处一分。
五种中自在所生色。
◎瓶等假有
下易解故不记。
◎不相离色
大种造色章云此有三一同处二和襍三相杂又瑜伽第三说诸色处有二不相离一同处不相离二和杂不相离同处不相离者如一眼根阿拏色四大阿拏与造色阿拏随应所有并相涉入合成一处无別处所即一阿拏色中有八阿拏加声为九加身为十随余根十一或眼身地色香味触七阿拏一因一果同在一处互相涉入非如萨婆多宗极微各別合成阿拏亦不同经部合成阿拏今者大乘本无极微如色等微至阿拏时随其所应多少同在一处诸根于彼能遍受用以心知境故尔由境生心故然为同处不相离也。
○和杂不相离者。
即前同处不相离阿拏色能造所造相涉入者虽在一处同处而住而不相入合为一体诸根得时各各別故然不可说如胡麻豆等聚可分拆得故名和杂不相离又解大造同类相望同一处住名同处不相离异类大造相望亦同在此一处住名和杂不相离非如他宗同类异类极微各別非同一处。
○七各极微。
畧纂云如一眼根所有七极微同处同时不相障碍如一眼根极微如蒲桃果大此中微细皆可容受余之极微如是展转乃至广说于一聚中有彼七物若㨿实言之既无別极微体何故得有七物耶义曰以即如蒲桃菓色是清净色为眼用故名眼乃至为触用故名触皆可拆色极微故言一聚中有七极微非实极微而有七物此乃同处不相离也。
◎大种得名
○或种是类义也。
大种造色章曰谓种者因义或是类义也此四能为生等五因起众色故(因义)种种別故(类义)。
○体性宽广于造色。
论云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所造色其体宽广。
○成坏世界。
谓如地能持世界火能坏初禅水能坏二禅风坏三禅杂集论云器世成坏相者谓水火风三种成坏由水火风灾令大地等𢿘成坏故。
○四大即种等。
大种造色章云由此地等亦大亦种故名大种持业释也若言四大种四是𢿘名即帯𢿘释。
◎共不共相
○且诸种子总有二种。
○实非下。
论作实非自变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缘心外法故。
○共不共中总分为四。
唯识义章私记曰问此四句意何答如山河等名共中共者上共言明共变义下共言者明共用义其山河等四趣有情同变山河等故云共四趣有情同共受用故亦云共合云共中共也如己田宅房衣等及鬼等所见猛火名共中不共若人类多少有情业同类辈共变田宅房衣等若鬼等多少之类其业同辈共变猛火等故望同业有情共变云共也然人类虽同变田宅等自己田宅他不能用他人田宅自不能用故云不共又猛火等同业鬼等虽同所变然人天等不能受用故云不共所以合言共中不共也如眼根等名不共中不共者唯自识变他人不变故云不共唯自识依用他人不依用故亦云不共所以合言不共中不共也如扶根尘名不共中共者眼等扶根自识所变非他所变故云不共然他亦有少分受用故云共也所以合言不共中共也乃至问就不共中共句扶根尘他亦变之故论云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其依处者扶根也而何云不共答自扶根自变执受安危同故他人变非执受非安危同故故虽同变然名不共但有少分他受用义如手摩等故亦名共是不共中共也伦记云然共中有二谓共中共共中不共如一外器世界他共缘受用故名共中共如衣物等唯自所用他虽有用义名共然自受用业胜名共中不共不共中亦二谓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谓如自眼根他识不依唯自识依名不共中不共其扶根尘等自不共业招然亦他第八变即不共中共问如自身中眼识所变亦非意等所见者何况他人如何名共中共不共中共叙曰然以理唯无共者皆自第八所变他即不受用今据相似如眼唯自受用义他无用名不共中不共其外器世间虽自变者非他用然受用中有相似义谓言共用故名共业余二句准此应释。
◎共变不障
○譬如众多灯明。
唯识义章私记云明共相境同在一处不相障碍引小乘义为喻也譬如一室中有百千灯別別放光遍一室内其光相相状相似无异不互相障共照一室诸有情类各各第八所变器界虽无量种相状相似所所无异不互相障总名一界。
○一一自別。
众多灯其光各別也。
○灯明既多等。
◎不相应行
瑜伽论记曰释名具足应言非色不相应行言非色者即𫈉于色不相应者复𫈉于心心是相应以非心故名不相应行𫈉无为无为之法亦非相应乃是有为故为行则从𢿘𫈉別为名別名可知。
○依诸有情等。
有解云诸有情身中由有可成法尔力或可成业力成就彼此色心法时以此法成就分位名得然萨婆多宗意所成色心外別有能成得法非色非心其体不相应实法也依此法力云令得色心法也。
○众同分。
䟽云众者种类义如婆罗门等同是一义同是一婆罗门故分者相似义同虽通能所今属能同众之同分依士释也。
○异生性。
䟽云异生性者或五四蕴成有情法性唯染汙异生之性名异生性异有二义一別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变异名异此转变为邪见等故生谓生类异圣人之生类名为异生。
○谓有异生等。
䟽曰异生性者一显得大圣猒之故遍净者谓第三禅天第四禅以上贪犹未伏二显离欲也出离想者三显行相即作涅槃想也(外道凢夫误以无想天无心报执为𣵀槃也)不恒行等灭者四显所灭识多少也又云前之六识名不恒行𢿘间断故违不恒行心及心所者显六转识灭全不行非如七八无不行(猒麤动前六心心所起期愿或一日或一刧住无心住其无心分位假立无想定)又云想灭为首等者五释定名也谓有心定令身心俱平等名安怡悦名和今无心定由定前心力令身心平等和悦如有心定亦名为定又云若六识皆灭何独名无想想灭为首于加行位唯偏猒之故言为首首是头首先首义故名无想天诸外道以想为生死因今偏猒之唯前六识想非第七八问第七八何不灭答又云七八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虽总言六远三近一有云远者眼耳身三也近者意识一也鼻舌二识一界一地前断讫眼耳身二界二地未灭也故灭远三近一也。
○有无学或有学圣。
第一明得人䟽云有无学者六十六云即𫈉二乘非俱解脱者不得入故此中独觉亦有不得灭定者不以义今准此文故有独觉不得灭定即部行中乃至亦有不得通者独一者必得故或有学圣者除初二果唯身证不还以有学中有异生故以圣言𫈉贤圣章云定慧二障全俱能尽名俱解脱能断慧障未断定障名慧解脱(文)上𫈉慧解脱之意可见。
○已伏或离等。
第二明得所以及伏断差別也上贪不定者有云常论议也义云于贪定障俱行伏之不俱行不伏故云不定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依初修二乘者离菩萨不伏离贪。
○由止息想。
第三明与前出离想別疏云止息想者谓二乘者猒患六识有漏劳虑或观无漏心麤动若菩萨等亦欲發生无心寂静似于𣵀槃㓛德故起俱舍论根品云若诸圣者乃至为求静住暂欲息心故。
○令不恒行等。
第四明灭识多少疏云恒行染者谓若二乘即除人空之染菩萨亦除法空之染各望自乘说为染故有云不恒行六识恒行染汙第七染汙一分也于此大小异也如本疏心心所灭言可通不恒行恒行。
○无想异熟。
○文体是字。
俱舍根品颂疏云文者谓字如说恶阿壹伊等字是不相应行中字不同此方墨书之字等。
○依语声分位差別。
瑜伽五十六云依假言说分位建立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当知亦尔。
○相续不断立流转。
杂集二云于一刹那或于间断无此言故因果种种差別者谓可爱果玅行为因不可爱果恶行为因诸如是等种种因果展转差別又云因果相称者虽复异类因果相顺亦名相称由如布𭤸感富财等。
又云因果一一流转者谓不俱转又云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又云一一差別者于一无別二三等𢿘不应理故又云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次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
○流转。
伦云流转中念念生灭断还谢名刹那流转三界徃还名生展转流转三性等法起流转名染净展转。
○定异。
瑜伽论五十二云云何定异谓无始时来种种因果决定差別无杂乱性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伦记定异中景云言相定异者如青黄等因定异者善恶別故果定异者苦乐別基云相定异谓因果中体相等。
○相应。
景云善灭招乐恶招于苦因缘具时名和合相应如谓得住后时废𡚶还依昔时诵经方便遂须历得名方便相应随作善恶称加旧法所为成办名所作相应基云方便相应谓加行智与一切根本事名方便也。
○势速。
伦云诸行势速如一弹指顷经六百生灭士用势速者如世间中断根士夫三业速疾神通势速者如屈申臂顷到色究竟等。
○次第。
次第中刹那流转次第者前念流转次第内身流转次第者如一身中十时次第成立所作流转次第者如外器成立前后安布。
○时者。
谓现在法当灭名过去未灭名未来正生名现在即于现在法上法相立三世三神通说三即诸佛等通力法尔有若对相现故谓现在法既曾有㓛能名过去当有㓛能名未来即现法上亦有尔所㓛能义说三世也。
○方中。
对法亦云依色法因果建立诸方若㨿在方名方四蕴亦名为方故。
○𢿘。
𢿘中云依法斋量表了分位立𢿘者或就意思或就语业表了分位假立为𢿘。
○和合。
景云集会者如大众聚假立名为集会一义和合者如立义支具足亦可诸心心所同起一境境名为义名一义和合圆满和合者如彼世间眷属圆满基云一义和合谓同依一所作事圆满和合谓得究竟时。
○不和合。
又云不和合中若分位差別者景云若前后分位不和合若同若差別并立不和合。
○命根二定等。
谓命根于第八种子假立心法分位二定心心所都灭分位假立心心所分位无想报亦尔异生性有分別起二障分位假立此心所分位也。
○生灭无常。
此一句释行字兼释𫈉无为故䟽云行𫈉无为(文)二十四法俱生灭无常法故𫈉非无为。
◎三种成就
○所有染汙法等。
疏云即是一切见修烦恼三无记法任运起者及生得善所有种子皆是成就从无始来此等种子𢿘修习故。
○生得善者。
○染法未为等。
三性种子为奢摩佗等不损伏于引發缘势力自在名为种子成就。
○此等未损等。
为奢摩他未损则缘合现行者或缘不合未现行者俱名成就不损伏则于引發缘势力自在故伦记基云未为定伏等乃至名为成就等者此据㓛能不成就非体故对法云若得无漏对治道方名种子成就得不成就若生色界等欲界亦名成就其不成就性是何性如何今有別非得非得摄一切非得尽然今不立有何意也一为遮繁论亦应立同分及不流转等故略不论。
◎命根细辨
○命根。
○非取生识之义。
第八名言种子有二㓛能谓住识谓生果也明今不取生果。
○以非根本。
次下文云由种生故此种不由现行有故种为诸法之根本故。
◎二无心定
伦记云谓无想定唯厌于想作出离想修渐断次能入若灭尽定从悲想心求上进心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便作暂时止息受想作意思惟从麤至细九品渐灭灭而不转此二定中灭尽定者欲界身中初起以欲界有教依教修行故得初起后住四定及生四空皆得后起六十三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起现前俱舍云二界初起灭定通于生后定不定业大乘业门明三时业及不定业皆通定与不定依下决择文一切罗汉欲入无余时要入灭尽定灭六识心唯住頼耶而命终也余处文云唯欲界初起灭定者此约缘教若初学时必依欲界后初起时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时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于欲界初闻此教后于色界方生又云谓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心无之处种子上而𭤸设故若其二定入定前心熏成种子于种子上有违心不起义边而假建立无想异熟亦就彼无异熟种建立故又云猒心思种能灭无想故云能引發无想定思感彼异熟即说无想定能灭无想测云道理即无想定得灭无想论主据所依处故云思能灭彼天果基云定俱思能灭別报。
有解云为者为作造作之义也四缘所为作也有为作法必生灭无常也无为者离为作之义也若离为作法必不生不灭。
○说名不动。
有云苦乐麁动法也生第四静虑离苦乐二受之时立不动无为也。
○理非𡚶倒故名真如。
疏云真以𫈉𡚶如以別倒初𫈉所执后𫈉依他。
○此五依至假𭤸设名。
又云善等真如约诠而论体唯是一此五为依真如上假名空等而真如体非如非不如故真如名亦是假立如食油虫等不称彼体唯言显故(文)且如虗空无为真如体离诸障碍离其障碍分位假立虗空无为等。
伦记明世中凡论有三一道理三世则依种子曾当义说有去来世当有名未来曾有名过去现有名现在于现在法上义说三故又云三世是时时无別法则就色心前后分位假建立时若已与果功能灭者立过去世若已与果及未与果㓛能现续立现在世若未与果功能当起立未来世俱舍界品颂疏云义有五门第一三世门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第二内外门自身名内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约十二处辨眼等五根名内色等五境名外第三麁细门色有三种一有见相对谓色境也二无见有对谓眼等五根声香味触也三无见无对谓无表色也此三色中有体名麁无对名细或相待立如无见有对色望有见有对色名细望无对色名麁第四劣胜门染汙名劣不染名胜(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触八是无记性色声两种通三性无表唯善恶于三性中善无记名不染恶名染汙也)第五远近门去来名远现在名近。
○识生长门之义。
瑜伽论云处是何义诸心心所生长门义也颂疏云谓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长门处由六识生必诧根境方能起故。
○界谓能持为义等。
杂集论第一取意文也全文云问何因界唯十八答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生故身者谓眼等六根具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能受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等。
对法论文述记二本引用之演秘二本亦释疏文曰谓曾现见色等者释论解云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以显界性释曰受者取也即释前现见义者是境即明前色由能持识根方取境故举所持以明界也疏及此种子者释论云谓眼种子或唯积聚为引当来眼故或已成就为生现在眼根释曰由此种子能生二世现行眼根眼根因故亦名眼界乃至总以持因二义名界(文)曾现见色一句以持义释界及此种子一句以因义释界。
○依眼缘色似色了別。
此二句释眼识界能持义谓眼识能持所依眼根缘色境及变似本质相分了別义也及此种子下释因义。
○如色界相。
◎三科因由
○于愚根乐等。
俱舎界品云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愚有三者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为说五蕴以五蕴中一蕴是色一蕴是心分心所法为受想行三蕴故说五蕴能破彼执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以十二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或愚色心总执为我为说十八界以十八界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是心故说界门能破彼执根亦有三者谓上中下根上根[听-(德-彳)+((囟-乂+夕)/心)]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蕴中根稍遅说处方解下根最钝要须广说故为谈界亦三者为乐畧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蕴等三。
◎六种有漏
唯识云以有漏言表漏俱故疏云以有漏言正表此法与漏俱故灯云今者此间表漏俱者取能有体名为有漏不取烦恼故。
○漏自性。
测云若依萨婆多三义解漏从漏生能生漏故漏处所故名有漏今大乘六义解漏漏谓漏自性故乃至种类故广说如对法论即此有漏能有四取名为有取灯云余之五种由此自性名为有漏。
○谓余地法。
法者谓上界法也有解云求上定人修六行事观𢿘猒下地欣上地时依彼欣厌力先初得初未至定以定相应修慧重修欣上厌下观时定慧力殊胜故所伏彼𫈉择力欲界第六相应俱生烦恼不起故自身第八所持上定种子现行生也则上地第六意识现行与彼定相应也戌伏能障碍欲界烦恼得彼定已故亦击發彼地色等诸法种子令现前自在也。
○顺决择分。
依身在欲界依地第四禅定修四善根名顺决择分然则四善根上界所系法也随身界系第七烦恼不增益上界同地烦恼得增益故云异地不增同地得增异地具漏俱一义同地具漏俱及增益二义于中以漏俱为有漏正因故论云以有漏言表漏俱故(文)顺决择分欲界异地第七烦恼不增益异地同地烦恼俱生俱灭故成有漏也。
○或虽漏俱等。
顺决择分设异地设同地唯有漏俱义无互相增益义也论所谓现行烦恼俱生俱灭者通一切有漏互相增益文唯说决择分外余有漏也又云于第十回向满心依地四禅定修煗等四善根名顺决择分故唯识第九云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异地不增等。
下地烦恼不能增益第四禅烦恼得增益也。
○称损力益能转。
唯识云转依位別畧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然成有漏等。
唯识成立有漏义云现行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方成有漏(文)如是成立六种有漏中除漏随顺㨿余五种漏说。
○谓无学身。
灯云漏种类者无学诸蕴前生烦恼之所起故唯识云无学有漏虽非漏俱而从先时有漏种起故成有漏。
◎有漏正因
○正表漏俱。
疏云以有漏言正表此法与漏俱故。
○谓诸有漏等。
○自相续中等。
疏云第六识中漏与𭤸等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虽亦由之發而傍因故灭有漏非是正因正因之言必俱起故。
○虽由烦恼引施等。
有解此有两释谓依无明起不知三界皆苦为求人天果發于行思造作𭤸等善业故云由烦恼引𭤸等业或由發业润生烦恼感此身依于此身所造作施故云由烦恼引施等施等成位有第六善心与烦恼不俱故第六相应烦恼非有漏正因也。
◎分极无漏
○诸漏永尽等。
疏云初是染法自性断后是离䌸断初性唯染后通一切有漏言性净者𫈉二乘无学善有漏等蕴虽亦离二䌸而性非净前有漏类故有第七所知障漏俱非性净故言圆者𫈉一切有学无漏因未圆故明者𫈉二乘无学无漏显彼虽圆果之极故而非是明非胜玅故。
◎性等三境
同学抄云于三类境废立曾有异论南寺云偏于见分之境而论之北寺云亦通后二分之境。
○性境。
枢要云一者性境诸真法体名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实心此真实法不定随心三性不定如实五尘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通三性故。
○从实种生等。
有云自有能生种子生起非如水月镜像等是云从实种生也色等体用实有非如空华等是云有实体用也能缘心对彼之时心现量任运得境自相非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见分之时本质第八见分虽缘虑实见影像见分非缘虑法故能缘第七见分不得境自相是云得彼自相。
○因缘变。
○此相分等。
灯本文亦是性境下有相从质故四字。
○余法准知。
解云余法指第八所变三种境乎有人论性境体云眼等五识及五俱意五同缘色等五境并第八所缘三种境故更可审思同学抄云问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相分亦是性境摄耶答善珠为帯质境智周记为性境善珠为正。
○独影境。
枢要云独影之境唯从见分性系种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石女无为他界缘等所有诸境如是等类皆是随心无別体用假境摄故名为独影有云偏依能缘分別力始反起非移本质▆不依本质独反相故名独影境也谓第六识搆画分別缘空华等之时所变相分等也。
○或有杖质等。
有解云问帯本质独影境者何物哉答第六识缘无为所变相分也谓实无为不生不灭法无引起相分之力故此相分偏依能缘心分別力安立相分故独影境问若全无引起相分力者何名本质耶答分別第六识闻说无为相心上分別安立变无为相此相分依闻教所说无为相起故似无为为本质故虽名本质真无为非分別心境界又不生不灭法无引起相分力故此时相分随能缘心起独影境也。
○同一种生。
有云独影境相分不熏种子不可然其故者独影境无本质故虽假境非无法心前实现彼相分其体是有也龟毛空华都无者于本质名都无心内相分非都无法而一切有为法必自因缘种生独影境相分若不熏自种从何生耶答虽无自熏种之力被帯见分熏自种之力生也谓见分缘空华帯空华之相熏自见分种子而此种子既帯空华相见分种子故后生见分现行之时亦帯空华相分生故虽无別自种被帯见分种子生也。
○帯质境。
枢要云三者帯质之境谓此影像有实本质如因中第七所变相分得从本质是无覆无记等亦从见分是有覆所摄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义不定故性种等随应者随应是不定义有二随应一者义显三境诸心聚生有唯有一有二二合有三同聚有一者如前已说有二合者如第八识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是初性境心所所缘是独影境五识所缘自地五尘是初性境亦得说是帯质之境如第六识缘过未五蕴得是独影亦得说是帯质之境熏成种子生本质故有三合者如四第八缘定果色心所所缘唯是独影心王所缘是实性境亦得说为帯质之境第六所变定果色为本质故二者又性种等随应者显上三境随其所应或性虽同而系种不同如在下地缘上界天眼耳或系虽同性种不同如缘五识自界五尘或种虽同而系不同约聚论之即有一法论之即无如第八识聚心所所缘与见同种心王所缘而系不同二合三合思准可知。
○不得自相。
有解云问既正帯本质能缘心何不称境哉答分別故不称境自相也谓心对境之时唯有缘虑分別不起余计度等分別时心一向逼苻此境自体无余念故所变相分一向住本质变故得境自相若分別之时虽向本质不住本质作异相之分別依自力变故不称境自相也。
○答彼境不依等。
又云泛尔非云依帯本质名帯质境是不得自相而帯本质名帯质境也(文)然如性境虽帯本质不依能缘分別力故而得境自相心境俱真实故名性境也。
○对独影等。
又云言帯质境者对独影一向无本质约有本质边唯名帯质耳。
◎三种不随
枢要上未可捡。
◎三通情本
解云情者能缘心本者本质也此下枢要上未可考。
◎性等同异
○如在下地等。
疏云如除如来得有漏通者身在下界地起上天眼耳及大扶根尘持第八识缘彼为境即自通力缘异地身(文)是即上界天眼耳与下界第八无记性故同也系种不同易知。
○如五识缘等。
前五识通三性五尘唯无记性故性不同也种不同易知下界五识缘下界五尘系同也。
○如第八识聚等。
第八识聚缘上界天眼耳等时心所边得同种义心王边得系不同义也。
◎二三合等
枢要上未可寻。
○缘过未五蕴。
过未无体无本质故云独影境也。
◎三藏伽陀
下易解枢要上末应考。
◎四分种子
○且依一义以別种为正。
解云义灯虽有同种別种二义可存相质別种传意云本质影像亲踈所缘能生种子定可各別凡诸有体法其种各別也如有实体相见定別种也灯云相质种別理亦应好(文)且相质同种义有何过耶答灯有三过一种生虑非虑过二身根俱过一种生假实过也。
◎因等四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
疏云非一切法有为皆是今取亲者此即总出体讫。
○及起同时自类果。
此种现相望种现相望时因果非异时故云同时也。
○此唯望彼。
约种种相望此指前灭种子彼指后生种子也约种现相望此指种子彼指现行也前灭种及种子俱为生自类果之因故云是因缘生也有云谓种子者现行习气也此种子生现行法故为现行亲辨自果辨生因缘也种为因现为果故也。
○自类。
伦云自类者谓自种子类种子生种子自类相生故非即此刹那若种望现行名异类是即刹那。
○此唯望彼是因缘生。
有云此现行熏生自习气种故为所熏种子亲辨自果自体辨生因缘也种为果现行为因故。
○谓八现识等。
疏云八现识及心所者出缘体开者避义与后处义也导者招引义即前法避其处招引后令生自类者显非他识为缘无间者显虽前无间为后缘非中有间隔要无间者虽经百年等断亦是此缘故等而开导者显前灭一心为后心心所缘前一切心所为后一心缘意即齐等而开导故名等开导。
○心所与心虽恒俱转。
解云通难疏云问心与心所既非自类如八种识恒俱时转体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后并得互为缘义也。
○谓若有法等。
疏云谓若有法者谓非遍计所执乃至所执无体不能發生能缘之识故非是缘缘者必是依他无为可有力用發能缘识名为缘是帯己相者。
疏云帯者是狭帯义相者体相非相状义(文)明诠云己相者境相通体相与相状二也体相为正所虑所诧者唯识义章私记云所虑者缘虑义又显所缘义也所诧者依诧义又显缘义。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
疏云𫈉他识所变及自八识各別内所虑诧也。
○谓若有法等。
疏云若有法亦是有体此𫈉所执乃至能于余法者𫈉其自体显不同前所缘缘故或顺或违显与违顺能为缘与后生异法为缘非前灭法。
○虽前三缘等。
有云前三缘亦虽有此义而彼等依別义立別缘故除彼缘外余诸法踈助缘皆为增上缘也。
○住成得。
疏云风轮上令住水轮等住增上缘也成者成立义得者明诠道云证得𣵀槃等通有为无为疏云今此所说是顺所生此缘之果若违之果一切皆通令不生不住不成不得故。
◎种子二缘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
此约现行为因种子为果边。
○非亲种。
○种望亲种等。
疏全文云于异性非亲种亦一增上。
◎因果同时
○三法展转。
解云三法者能生种子所生现行所熏种也。
○如炷生熖。
疏云举增上缘喻因缘义如灯炷与灯熖展转生烧由炷生熖如种生现由熖烧炷如现熏种故名展转此影三法解云初举三法喻喻三法体后举二法喻喻因果义。
○因果俱时理不倾动。
疏云不同经部因果异时故说俱时理不倾动。
◎名言种子
○名言种子。
○名最胜故。
○一切七识等。
第八非能熏故除之本文非相分心下有不能显境故五字显所诠法下有此心心所能显所了境如彼故名之为名体非名名体是彼不相应行故等字疏云一切熏种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熏种有因外缘有不依外不依外者名显境名若依外者名表义名。
◎执非执受
伦记云七明执受及非执受景云五执受者五根五执受非执受者五尘也不离根者为识执离根则非执受对法云眼等五全四一分谓不离根色香味触此中云五通受非受者以声起时不离根故说为执受基云大乘真理唯第八名能执受若随顺理门通六识测云以离于彼五根五外境余心法为能执受执受于彼根境可得故彼根境是所执受然离于彼心心所法外余非心法为能执受执受于彼心心所法不可得故八界非执受。
○有根身。
唯识云有根身谓诸色根及根依处。
◎十二因缘
○發业润生烦恼。
对法四云一切欲界分別烦恼皆發业润生烦恼指爱取。
○感后有诸业。
疏云即通一切总报別报现后等业除无记业及无漏业皆名为业能感异𤏅故。
○众苦名苦。
又云苦中摄三苦八苦。
○惑业苦种至亲生苦故四十字。
疏以三种望果谈其亲踈文也。
○与行得为因缘。
依痴无明于三业造作诸业故。
○行支。
疏云行者当体彰名造作是行义。
○心心所为体。
指与思同时俱行心心所也。
○行体是思。
解云此思第六相应思问思心所是遍行故与八识相应何故唯第六相应思成业答發业非任运必依意乐力以故思成也无意乐识不可發业故唯限第六相应思也问依意乐力义如何答發业必依寻伺推度分別力或發语言读诵经典或發身业行杀生等事业也而余识不与寻伺相应故无此义也。
○唯取阿頼耶识亲因缘为体。
疏引瑜伽九十三云在母胎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剌蓝等非余七识随转不绝任持故彼下文云又即此识当来后有名色等种之所随遂非余七识诸种所随故。
○爱取合润等。
○谓从中有至皆生支摄。
明生支分位也。
○老死。
疏云老死即前五蕴变灭。
○因果定不同世。
疏云前十支因与后二支果定不同世以总异𤏅因非造之身即受果故亦非现业得果是十二支故约身死生为世十因二果决定不同。
○或异或同。
疏云若顺生受业受初生时其世必同(命终位爱取润业故同世)第二生已去乃至后报业等世不同也今身造业至后后世将爱果时方起爱取故。
○若二三七等。
又云由痴發业熏發报种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別世起烦恼水润前六种转名为有亦非异时非起能润隔世异时方成所润生及老死同世可知。
◎无明细辨
○取發业者。
疏云谓能發起善不善业故五无明唯取前四前四中有能發业谓见道全修道一分(文)疏取分別俱生为体然有人局取分別痴无明𢙢不是。
○助發恶趣至多唯见断。
会瑜伽五十九言發恶趣之行唯分別惑文曰瑜伽言唯分別惑助發恶趣总报业多唯见断故约多分言唯分別惑耳。
○名为相应。
唯识云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
○不与本俱名为不共。
不共无明有二种谓恒行不共独行不共今文明独行不共也一恒行不共无明第七相应无明也谓虽与贪等余惑俱一切凢夫心恒行无间断不共余六识相应无明故名不共无明也非不余惑俱义二独行不共无明谓非贪等余本惑俱唯独起与心相应故名不共无明对相应无明名不共也疏云但言非贪等俱即令知第六识俱无明非谓第七不障与忿等二十俱起故知唯在第六识也。
○主独行。
有云主独行非与忿等小随惑俱独行无明也谓独行无明者非与贪等余本惑俱义也非遮随惑其中主独行无明亦非随惑之中忿等俱也问何故依此义名主耶答忿等十惑行相麤猛各为主法也若与彼俱时此无明成伴非主若非与彼俱时此无明独为主故也。
○非主独行。
又云即与忿等俱独行无明也亦主独行于独行不共无明建立故独行无明有二类一主独行无明二非主独行无明也。
○然多说主独行。
诸经论中多取主独行为十二支中无明。
○迷因果理等。
以下释经论偏取主独行所由依无明起迷三界皆苦理希求人中天上善趣生由此發行思造善业又迷皆苦理不𢙢当果故造不善业也。
◎十一殊胜
○發业位无明力增。
解云正發业无明为局一念起为通多念起若多念起何念为正發业耶答无明多念相续中正發业用取初念无明力增胜故。
○惑业生本故。
依无明不了起一切业起一切烦恼是则无明起惑业根本因缘。
○胜法。
一切有漏无漏善法广法谓真如理体无边际故。
○有顶。
悲想天二十五有顶名有顶。
◎五种熏發
○名言熏习。
名言谓一切七识见分等心见分心等实非名言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此心等显所了境如彼故名名言见分等心熏色心等种名熏习。
○于生死位。
此一段疏八末文死疏作老能生自果下有于生老位触种子生触现行等字。
◎识等次叙
○当来生起分位。
有解云光云实当来其体性如此非前后生起是分位门前后也虽识支最初生起余不生起与体同时有六处支体第八所变五根故应有触受第八相应心所故诧生一刹那位名色等余支相貌隐而识支相貌显也余分位可准之如此当来生起分位有于前后今于现在种子上说识等五支也实五支前后相貌不可有因种子上寄当谈之也。
○谓续生时。
◎爱取润业
○且依初后等。
疏云今者且依爱之初后分爱取二其实有多现行爱惑十地第八经云爱增名取故初名爱后名取也伦记云五十九云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相续爱既唯贪故取通摄诸烦恼尽然此中说缘四取贪为取支者与十地经同彼云爱增上名取成唯识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滋润故要𢿘溉灌方生有牙且依初后分爱取二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润故爱望于取成因缘故。
◎润生相貌
易解不记。
◎中有爱润
○若有于此至结生相续。
无著论文也无性释云非等引地所谓欲界没即是死依中有位者谓依生死二有中间起染汙者与爱恚俱有颠倒故释云男女互于父母之处起贪恚也言意识余识尔时久已没故释云余眼等识中有末位而久已灭唯意识在中有初中六识皆有连持生故名为相续摄受生故名为结生。
○与赤白渧等。
无性释曰识与赤白损益并俱和杂成身。
○羯罗蓝。
◎能所引生
文相可知。
◎缘起得名
◎五性各別
○十卷入楞伽。
枢要云依十卷楞伽经中第二卷末四卷者第一卷说大分亦同佛告大惠有五种性证法一声闻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则𧩂菩萨藏一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是菩萨也若众生不入𣵀槃我亦不入大惠白佛此二何者常不入𣵀槃佛言菩萨常不入𣵀槃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𣵀槃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大庄严论。
又云大庄严论第一卷种性品说五种种性三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第五性中说有二种一时边二毕竟时边有四颂曰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毕竟无者以无因故此中时边应云暂时则暂时无圆寂法余义如枢要上本及伦记九下等说。
◎三时教相
○遂分三时。
伦记云此云等引旧云三摩提讹略也基师解云此有七名一云三摩呬多释论解云谓胜定地离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云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故即以三义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
○唯定非散。
灯云等引通有无心唯定非散瑜伽五十一云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等持有心通定及散。
○二名三摩地。
又云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旧云三昧讹也。
○三名三摩钵底。
又云此云等至旧云三摩䟦提讹也。
○四名駄衍那。
又云此云静虑旧云禅义不正也或云持阿那讹也。
○五名质多翳迦阿羯罗多。
伦云此云心一境性质多名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多云性旧云一心略也六十三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荅畧有二种所缘境界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者定地所缘境界此中一境所谓定所缘境界非第二境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余如伦记委辨。
○从果得名。
现法乐住谓由四禅定力离见慢等得清净故定之果也。
义灯三慧章中边疏等意也同学抄传云义说三慧者一念中能起闻思修三用更无胜劣故十地经说第十地云能堪能思能持(矣)堪思持皆加能字显三用俱胜也七地已前地位浅有㓛用位故一时唯有一用余用劣也闻思二用相违文义不同故一体修慧难备两用者也八地已上圣智迅速位一时能起三用。
○谓能取外境等。
三慧章文也本文外境境字作教有云义说三慧者修慧上以义说闻思二慧也谓修慧文义并照慧故照文用名闻慧照义用名思慧文义俱明了用名修慧也。
○七地以前等。
◎四重出体
○一摄相归性体。
对法疏云凡论出体总有四重一摄相归性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无垢称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有无为䓁有別体法是如之相。
○摄境从识体。
又云即一切法皆是唯识故心所䓁不离心䓁华严等说三界唯一心。
○摄假随实体。
又云摄假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体如不相应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为体此论下说不相应中假立门是也。
○性用別论体。
又云性用別论体色心假实各別处收有解云诸法体用等各各別论非相从门也。
◎故不故思
○此与意俱故作动意故。
疏云前二审虑决定思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意业(文)次上云意相应业名意业隣近释。
○彼或错乱等解。
云前二思具足则正發业时或错乱或不错乱俱名故思业。
◎增不增长业
伦记增长不增长业中自性无记业者基师解云善不善非业道摄中下品性非三性中无记性也自体不增名无记故或三性中无记之业。
伦记云定受业者故思所造重业作亦增长不定受业者故思所造轻业作不增长者是也非故思造业是其不定易了不论。
○由田故者。
伦云谓于有恩者父母及若住正行者即四向及正行果者即四果及佛等也此于有恩及敬田作善恶业。
◎三业四业
○顺现法受业。
伦云顺现法受业等此及对法皆说有三从初为名现唯別报余通总別。
○谓从慈定起等。
俱舎业品疏云一从灭定出谓此定中得心寂静以无心故极似𣵀槃故初出此定是胜上依身二从无诤定出谓此定中止他烦恼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初出此定无量胜㓛德熏身相续转三从慈定出谓此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安乐意乐随遂故初出此定无量胜㓛德熏身相缚转四从见道出谓此见道永断见惑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修惑得阿罗汉故出此道时净身相续起此上五种取初出定名㓛德田。
○又于佛为上首等。
伦云对法说佛为上𩠐僧谓对佛前诸所有僧或是佛弟子凡圣无学僧名佛为上𩠐僧此言僧故非是別人。
◎定不四业
○时定而报不定。
问若时不定异𤏅可不定若异𤏅不定时亦可不定受报时既决定何有报不定义荅虽受报不定若遇缘受者顺次生等定也譬如干地植种具雨露增上力生果其时决定春分也解云此喻分明此果虽春分可生时决定因雨露缘有无结果不定也如是造业时此果或虽顺生等定随缘有无取所定果不定故。
◎决定三业
◎五种故思
伦记对法论说有五种故思造业一他所教勅二他所劝请三无所了知四根本执著谓三毒蔽心猛利执著所起诸业五颠倒分別谓胜无罪所行恶业于此五中根本执著颠倒分別若作若增长非不受异熟重故余三虽作而不增长不必受异熟轻故彼论释作者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
○故思业者。
伦记云谓感善趣异熟等者福业于人天受总异熟。
○及顺五趣受者。
四趣受別异熟其地狱中受等流果相似別报总言顺五有义不然成唯识说余处说彼有等流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故大乘中彼无善果由善业故受苦轻微名为得果㪅无別报不同小乘地狱四尘复善业感又释离非天为一合成六趣故说善业顺五趣有地狱实无备云有义善业亦得能感地狱別果故如小地狱得凉风等。
○后是五趣別业也。
疏云且福之名通三界满业然说地狱亦有別善业者受等流果如凉风触身等与別相似业名为善也又令地狱诸苦轻微名为善业。
○此业以定所摄等。
解云此约异熟不可改转义释不动。
○或定地摄名为不动。
此约定地所摄释不动也。
○不动业。
畧述法相义依释卷第二终
校注
【经文资讯】《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 33 册 No. 8892 略述法相义依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伦记云前言色色五识缘色体意识缘色法谓缘彼色上生住异灭是色家假四相法名为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