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多等造像记
之一 碑阳
夫大道幽玄。以妙寄为宗。灵教沾泽。以虚寂为所。是以群方。而功不在己。生成万物。不以存私为 称。故 能苞罗六合。而品类咸熙。纤介通微。而感物不彫。经云。大道如 昧。而研之者明。至言若讷。而寻之者辨。故真文弥梵。非高何以可宗。李 耳和生。非玄教无以合空。郁陵齐禅。以致其真。当今世道。教纷群惑兹 甚。假道乱真。群聚为媚。大道之□清虚唯真素。为洁练身。克修大道之本。 有北地姚伯多兄弟等。承帝舜之苗胄。珠紫奕世。仰论士爵。书不可讫。九 族雍穆。贞 素清洁。略肃至孝。通于神明。望标青族。雅量渊廓。神心肃悮。發自天然。虽形寄时俗。超然远敬。乃自克削。内怀欢心。于大代太和廿年岁在丙子九月辛酉朔四日甲子。姚伯多。伯龙。定 龙。伯养。天虎等。上为帝主。下为七祖眷属。敬造皇老君文石像一躯。营构庄饰。 极工匠之奇彫。隐起形图。瑍若真容。现于今世。绮错尽穷巧之剬。修奉清颜。有若真对。非夫道协幽宗。理会亡言。焉能若此者。于时奉敬之徒。钦太极以兴观。信悮之宾。望玄门而丧偶。不胜欣跃之至。即而颂之。其辞曰。 芒芒太上。叠叠幽微。于矣皇老。诞精云湄。纯风渐鼓。品物沾晖。非至非成。熟启冥机。 洸洸尹生。妙契玄理。远其城都。皓变素起。微言既畅。万累都止。陈文五千。功不在己。冲虚缠邈。如昧俞深。不知其谁。像帝先人。化治西域。流波东秦。至感无其崇之者。因 既建石像。图藻灵仙。在轩云遘。岳峙霄间。庄丽严饰。妙观闲 闲。髣髴神仪。载扬真贤。 济济川原。雍穆开关。俄 俄风流。君子 交齐。降生哲 人。叙此熟资。清为时范。动为世师。非唯立德。 政化是妣。其妣唯何。唯政是匡。其政唯何。柔而能刚。造立石像。德立弥章。唯我皇老。与日 齐光。伯多。伯龙。姚定龙。姚伯养。姚天□。从始供养。千载不忘。寿身舍身。道气将自。如此种福。□□苌入天堂。子孙□□后更烦昌。后人见之。供养如常。若当不信。□□
之二 碑侧
清信梁冬姬供养清信胡女焦供养清信胡恶女供养清信牛妙姜供养清信王职女供养
愿造功者就。修德者成。殖果有因。因中果生。信者善终。从明至明。福来照果。果以瑍荣。虚中游翔。梵音希声。神仙为友。历观玉京。舍俗就道。贵在心精。 愿星宿群僚。牧守令长。以德导民。立条众备。处物理均。善教既舒。民乐仰遵。邑景宁太。雅咏日新。道能济物。信与宜纯。 坦坦原隰。仁义可亲。左平右大。北顾频山。众泉合流。注于兹川。洸洸济济。仁林侠边。穆〃英儒。得生于闲。神像功就。于兹有缘。安所仁理。不歪不偏。其 图玉莹。绮饰交连。既建岳峙。与山齐连。兆劫不移。往来 神仙。所愿成□。寿命苌延。
之三 碑侧
道民姚文迁供养
姚伯多供养姚伯龙供养姚定龙供养姚伯养供养姚天虎供养
愿帝主国王以□□物。敷教济济。休问远彰。边 夷宾伏。灾害自亡。德流兆庶。善瑞榛祥。民乐贞信。 臣节忠良。道协灵应。族延未央。以道为基。与仙相 望。愿道民姚伯多。三宗五祖。七世父 母。前亡后死眷属。若在三徒。速得解脱。得远 离囚徒幽执之苦。上升南宫神乡之土。若更下生。侯王为父。当令伯多父母兄弟。妻息大小。均心同信。尊道为主。学以苌生。神仙为侣。福庆隆昌。子孙斯与。所愿克成。若□神□。如此种福。功德□□□□
校注
虚【佛拓】,虚【史】 [一/(月*二)]【佛拓】,所【史】 辨【佛拓】,辨【史】 欝【佛拓】,郁【史】 克【佛拓】,克【史】 [(色-巴+(烈-列))/廾]【佛拓】,奕【史】 爵【佛拓】,爵【史】 𥟡【佛拓】,穆【史】 于【佛拓】,于【史】 [叟-又+王]【佛拓】,望【史】 虽【佛拓】,虽【史】 远【佛拓】,远【史】 营【佛拓】,营【史】 图【佛拓】,图【史】 [王*(蔑-戍+成)]【佛拓】,瑍【史】 亐【佛拓】,于【史】 丧【佛拓】,丧【史】 [叠-畾+(文/(ㄇ@口))]【佛拓】,叠【史】 风【佛拓】,风【史】 皼【佛拓】,鼓【史】 冥【佛拓】,冥【史】 变【佛拓】,变【史】 邈【佛拓】,邈【史】 𧀉【佛拓】,藻【史】 [矛-(甬-用)+口]【佛拓】,柔【史】 㓻【佛拓】,刚【史】 [恙-土+(上@一)]【佛拓】,忘【史】 炁【佛拓】,气【史】 軄【佛拓】,职【史】 [鸟*羽]【佛拓】,翔【史】 [((嘹-口)-小)-日+贝]【佛拓】,僚【史】 乐【佛拓】,乐【史】 [(尸@(十-〡+ㄅ))*(自/八)]【佛拓】,顾【史】 [橆-林+心]【佛拓】,歪【史】 [ㄐ-〡+((乳-孚)@(丁-一))]【佛拓】,兆【史】 国【佛拓】,国【史】 [〦/中/成]【佛拓】,夷【史】 灾【佛拓】,灾【史】 [前-刖+(上@一)]【佛拓】,亡【史】 [夕*巳]【佛拓】,死【史】 𩀌【佛拓】,离【史】【经文资讯】《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第 1 册 姚伯多等造像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所编辑
【原始资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