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卷下
颂古
世尊初生
夜睹明星
世尊拈华
阿难持缽
女子出定
镇州萝卜
联芳偈
浩然读印
皎月光文
嗣宗光悠
续之光世
蓝田光碧
长目光电
慧初光定
月霞寂慧
玄微彻禅人
真赞
初祖
天童密祖老和尚赞
双桂师翁破老和尚赞
中峰幻老和尚赞
自赞
归根请
真才请
光电上座请
普明请
书问
复刘太史(讳莅)
护法道学笃至。绝去世味。斫额相望非一日矣。故每接德音。一读三叹不谓老。护法垂念法门之深切且喜能以正知止见。振起儒释。从上家声。得不令人私心。爱之慕之。但未审何时。下我久县之榻耳。承谕戒以迟起。谨遵药石。然边地瘴雾不时长作。似不能久处。待来春戒期之后。轻衣薄裳。曳杖而来。与护法徜徉于松石之间。一开怀抱。或可期也。
通本师幻老人
昔年钝置。深蒙痛棒。撇转机轮。亲承印可。是以法乳之恩未报。省觐之礼还亏。恭惟老和尚。击大法鼓。吹大法螺。纵夺随宜。绝万端之穿凿。生杀自在。翦诸见之稠林。化顽石而作佛标。黄叶以为金法门。有赖祖燄重光(發林)樗栎庸材伶仃泉石。窃拟混迹白云。无如檀护之坚请。虽然出丑人前。诚恐罪戾于法社。间有一二偈语。未就赍呈慈览。暂修寸敬。聊表芹私。恕百千之罪咎。乞亿万之仁慈也。前辛亥秋。专使双桂赍奉片檀。扫师翁之塔。并此以闻。统祈慈炤。宽宥不情。不胜惶悚之至。谨启。
上天童法叔大和尚启
伏以慧日。光通万汇。森罗裡许慈云瑞霭。一天净绝。微尘那边引带。霎时人境悉翻空者畔昭垂满座。主宾齐踊跃。妙契心传媲饮光。如是如是。严提法令超临济。谛观谛观。恭惟天童堂上法叔大和尚。灵钟大峨峰。香象撑天。建极秀毓沧溟水铁航破浪乘风。数载乌藤雨点。只期桶底惟穿。几经白昼雷轰。看取米筛相应。北到南參。都卢手眼翻筋斗。西来东印。微细毫毛辊绣毬凛凛禅风第一绵绵记莂无双灿然佛祖宗猷(允矣)帝王师范(發林)。双桂嫩杪。不忘木本灵。根万工余。波有溯水源。清致奈缘调恙滇土。举步维艰。犹愧守愚。绿萝将敬。何似特令光定等怀片檀香。致烦西峰。我净代为(發林)拜扫祖翁宝塔。虔备𬨎礼专伸法叔狮𢋇。治斋治供献嚫献芹。伏愿握向上风规。惊起鸡足之定展衲僧巴鼻挽回熊耳之宗。俯念遐私。垂青法语。顿令迤云。方惺惺得俾苾草更欣欣(發林)曷胜激切屏营之至。
复西峰法侄我净禅师并谢
一花五叶。幽香荫继于双桂。而双桂之幽香亦荫遍于天下也。虽则各擅家声起。化门之铎。未有如我法。伯福深德厚感招克家之后裔。令双桂之幽香又有托于静公操手弘兴。从唐至清。千有余年之。萧寺焕然一新矣。兼之请藏及安置上二代之塔。并二代之语录。俱刊归藏海。可见家声者。亦未有如贤侄迥出世人头地也。欣羡。欣羡。兹虽专使扫我伯塔者。六千里程。止赍片檀。奉薰灵幢。因三十年前侍巾瓶于大酉洞天。蒙施十戒。深受训益不过。聊表寸心。何乃敢烦金心代为上堂。垂示法语。附还山中。令天末是善益深加。信念愈弘。赞扬其君子成人之美不过是也。此段因缘岂独愚之深感则青松必不敢笑象幻二老矣。临颖神驰葛藤谢复原韵。
滇山楚水万千重。走侍鞋穿字脚空幸得静公伸只手频拈柏子触翁翁。
复寿官保城壁马檀越
山埜在万峰时。耳食威名向往十有六年矣。及壬辰萍寄阡阳。为武陵杨公所留。相去麾幢仅百里。不获一觐龙光为歉。后晤燕和尚。备道护法。留心此事。时有所得。山僧深为助喜信乎。无始以来。慧灯不昧。照耀今古。非寻常根器可同日而语也。昨接来教。字字似从拈花微笑处融会而来。虽然碍处非墻壁。通处没虚空。护法应久彻此理也。待躬谒戟门把手一笑。
复开化米二尊
昔佛印禅师与苏端明以文字交为禅喜三昧。心切慕之而竟不能仿佛其万一。昨以中秋后一日。得聆謦欬。所谓吐白凤而吞云梦者。公之谓也。直令山埜过屠门而大嚼。不亦快乎。佳作既成。便中相示。以此代玉带之镇何如。
复沅江王护法
数蒙注念。殊缺报谢。云水萍踪。谅不以世法相拘也。老居士弘护法门。深根固蔕。加以坚持。淳素厌薄浮嚣。举家事佛。清净为业。得不出庞公一头地也。山僧敢为饶舌。且道者一头地是何意旨。幸通消息。堪作驴年旧友。承颁鼎贶。向人天众前。结一不思议功德缘耳。他时后日自尔受用不尽时值风便裁。复并谢。
与余山法兄和尚
向在东山一晤。临风击节。忽焉几易岁星矣。无如老病相侵。樗栎自守。岂若老法兄之令行滇南而道播寰海者。历三十余载。持此一片不倦之婆心。岂小补哉。当嘉运初度之日。任竖刹竿于昆池。使一切人未得者得。未证者证。弟以事不从心。坐乖嘉会。耑遣侍僧代为致敬。聊具不腆。惟冀莞存。愿言珍爱。以臻遐嘏为祝。
与密印法兄和尚
湖海茫茫。五浊遍地。当此际者。驾铁船游陆地。格格难入矣。奈何奈何。客秋策杖。欲上鸡足。忽遇贵门人。得读尊录。不但顿开弟之茅塞。真令法门生色。祖灯长耀。于兄有后望焉。闻有退闲之举。曷不再声涂鼓。使百千年后。当有闻之而死者则法兄后之垂范宁有穷乎。愚固若此。兄意何如。今贵执旋楚聊附菲供以致芹私伏惟莞存不尽依驰。
杂著
复白谿戴居士次来韵(二首)
游华藏寺次太史刘护法韵
步灵隐法伯和尚紫皇阁元韵
同文燮姚护法坐雨华舫姚拈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八字于首并限韵
赠久默静主
分松岭步天隐法兄和尚韵
示真玄上人
圣征管护法同真玄上人及诸子请游太平寺
除夕
初夏步法叔莲月和尚韵
夏日过题清凉庵
山行
舟中
水墨画屏
庚申秋再至皈依寺
重九登烟霞山
航园中作
山居
同庭表王先生登东山楼次韵
丙申访刘太史
谢刺史王护法饭僧
复语嵩法兄和尚来韵
初雪王护法索偈
与梅眼法侄禅师
示玄微记录
示辨才侍者
与慧光禅人
示湛微禅人
示含微禅者
示灵虚库司
示以权监院
示朗朗禅者楚归
示融然禅者楚归
示馨埜行者
示自心禅者楚归
示门人扫天童塔偈二首
酬藿思李先生给照门人扫天童塔兼感怀(二首)
示月辉禅者
示震音静主
示月霞书记回川
示镜微知客
示天生书记行脚
示覆隐监院
示归根禅人
示尼闻庵
示闻一监院
示光照任居士
与光相安护法
喜光中陈居士得子
复东山法兄止和尚冰泉弄影次来韵
示真阳李居士
示真直杨居士
示真德道婆
示弘珗李夫人
瀑布
蚤梅
半松轩偶吟
卜吉塘
绿萝八景
绿萝山
继祖堂
龙松崖
九曲溪
上方阁
双狮峰
烟竹岭
乐农村
示玉琢侍者归里
示玉璋侍者
示參识禅人
示尼光相
示真麟张夫人
示真镜道婆
示纯和禅人
示太枝静主
春晴
壁间竹影
寒潭秋月
示玄印侍者
行实
师于辛亥冬。染疾日久。上首弟子读印。率众上方丈作礼。白云某等虽亲侍老和尚有年。未敢叩请和尚行脚乞慈悲。为说作将来模范。师曰某才疏智浅德凉行寡自救不了。岂可为后学作范模耶。众坚请不已。师曰山僧乃西蜀邻阳人也。祖讳许逊。父讳仲登。母何氏。弟兄四人。予处最小。生前胜国天启丙寅实今 皇代天命七月念三日也。时方髫龄。见伯父仲科日修静业。偕僧梵呗整肃。遂猛出尘之念。白父。父不允。即不食。母曰若食即许。遂送辩融师剃落。法名行林。后易發林。未几。融师別去。父兄接回。予不茹荤。后依伯父言。转送至碧云庵云峰师处供事。有尊宿号笑破者。予敬礼焉。一日影师兄问如何是生死大事。破应声曰将得生死来也未影礼拜破便打。予在旁。不觉惊疑汗出。遂屡求指示。破曰欲明生死大事。须參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话头若破。则生死不必问人也。予虽耿耿在怀。不知下手工夫。后往隐微座主处听讲楞严至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与万法归一。疑情顿發。遂请益座主。主以道理释之。又到埜愚座主处问。答一如。乃归本庵。见破师。破便问你这许多时在甚么处。予吐实情。便蒙开示。稍觉有些进益时。闯寇入川。有长者曰国运将倾。死生何逃。予愕然曰生死未明乃遭此际。奈何哉。于是急回省亲。不日寇至。焚杀殆尽。父兄散去。渐离乡井。几至饿死途中。走到镇安。访卓尔座主随敏悟师卖薪度日。有邹士谓敏曰吾欲此子赘婿何如。敏曰你自问他。予闻逃去。敏亦尾后。同參破石和尚。寇亦至石又遯去。敏死生相顾。谓予曰吾老朽。勿我虑。恐汝年幼。虚却前工。予曰誓不以此苦退失初心。敏曰汝若此。吾何多嘱。潸然別去。予趋酉阳。參象崖和尚。值佛诞日得禀沙弥十戒。更号恒秀。一日象问曰如何是有主沙弥。予曰和尚尊重。象曰山僧耳。聩时长破和尚自川来。与方丈和尚夜话予。瞌睡长曰者瞌睡汉。予微笑。长忽以袖掩予口云笑什么。便打。予通身汗下。思此大事。愈加迷闷。便染大病。汤水不入者屡日转更惶恐。自忖參禅日久。今在病中。工夫全无灵验。走白象。象曰你今日方信老僧话也。予遂死誓拚舍身命。咬定牙关。单提一归何处。三四日间。病乃稍退。放身便卧。忽生惭愧。急起扑地。有省。次日上方丈礼谢。象问病中还作得主么。予云时起时倒。象曰万法归一𫆏。予曰红炉燄里雪花飞。象曰拶。予礼拜。象便打。自此巾瓶三载。因象和尚示寂。事毕便回本庵。破曰久不见汝。还我艸鞋钱来。予作掌势破休去。一日破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予曰道什么。破便打。予曰赵州犹在。便随破师阅藏于思南。得參丈雪和尚。丈问那里来。予曰思南观音阁。丈曰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予便喝。丈便打。又到石谷和尚处。石曰小者何来。予云老者何住。石云大家在这里。予礼拜。云适来触忤和尚。石曰先师去世时。上座在否。予云忝侍巾瓶。石曰有何祥瑞。予云红霞荫碧落。白日丽须弥。石曰即今又作么生。予云天下太平。石曰不妨惊人辞去抵石扦得圆具于破石和尚处。不意通城殿下及刘太史强住须谿。遂约同參念。余人打七。至第六夜。闻报钟声。脱然彻去。不见有一物为碍。悲喜交集。又值戒和尚示寂。门下无人。予于庐塔一十三载。时天隐和尚有书。欲予出山。不得已。往见之。隐便问向闻子名未见子形。觌面一句。作么生道。予云十个指头八个又隐。曰大似保福道底。予便问世尊未出母胎。度人以毕。意旨何如。隐曰梅开不待春风發。予云百杂碎了也。次日隐示予偈曰。坐破蒲团一物无。已知无物是工夫。云云。遂辞回向梵晋山住。静三载。庚子秋。有万峰之行。与本师云幻和尚邂逅相逢。冤家聚首。是年三十五岁也。壬寅元旦。师上堂。拈拄杖示众云。吞却乾坤世界了也。你诸人若眼目定动。白云万里。予出问乾坤世界即且置。子承父业时如何。师云好手手中呈好手。红心心里中红心。便将源流拄杖袈裟一齐掷下。曰吾得本师宝印三昧以来。未常轻许一人。今日事不获已。转授于汝。善自护持。云云。予意秪图自了隈嵒傍穴以适余生。岂敢出丑人前。却被你诸人及刘太史众护法勉予应个时节。做成不了公案。以至逗漏。及此是不唧溜中之不唧溜汉也。若是伶俐。衲僧举尾知头。那有许般工夫。毋劳久立。伏惟珍重。
绿萝禅寺碑记
夫佛祖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究其所以。无非开觉群迷。俾明自性而已。然众生根器不齐。则自性岂易明欤。且尔迷途未复。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苟不遵修福慧以基之。何由得达于彼岸哉。盖恒禅师之辟绿萝继祖堂者。原佛祖之心行。知众生不能自拔。方便演唱。随机浅深。譬如大海。蚊虻阿修罗饮者皆得饱满。而弘法利生之心至悉矣。秀师得法于蜀都破山师翁。嫡嗣云幻和尚。自是游黔而来。说法于滇之开化吉祥。蒙自鹿苑弥勒。大隐沅江万寿。虽住诸大名刹。毫无假借。既谢事吉祥。退隐绿萝。顿成宝所。千峰拱峙。叠嶂飞云。谿流环涧。洄绕平田。可耕可食。无适不好。独怪绿萝。乃荆棘场地。虎迹狼迹。樵歌放牧俱不敢入。不知几许年来。特留此片袈裟地以待恒禅师作开山鼻祖。事亦奇矣。总之。时节因缘斯院也。始创于丁巳之春。而成于戊午之夏。虽猓僰之众。趋走恐后。而佛殿法堂。而方丈三门。而厨库寮舍。而宝像庄严。金辉玉射交光。映彻前后。所费岂止一二千金。而工不下万余也。饭堂食众济济。多士法席之盛。滇南罕见。成千古之祖域。为现今之法窟也。时节因缘苟可强乎。时有里人谭琏王伯鼎等。将谜奈寨无主荒田若干亩。该粮一石五斗。岁岁赔纳。民甚苦之。于是佥议送入绿萝。而作焚修。常住听其徒众。招佃开垦。惟辨正项钱粮。特以此意达之于余。余亦为国赋有赖。民累以除。梵刹可永。一举而三得焉。乃尽免其杂派差役。任给照以存之。乃勒石垂诸久远。以为后之不知者示也。嗟乎。莫为之前虽盛而弗传。不为之记虽美而弗彰。今有其地。有其堂。有其田。有其僧。俾能世世守之。灯之。续之。于以供奉千百年之香火。晨昏钟鼓以提撕警觉于愚不肖。则此一宝坊虽在蠢尔椎结之中。端不异西方极乐国土矣。因为之记。而说偈曰。
天生绿萝。不崩不骞。星雾在址。云泉在巅。神龙守之。破荒立禅。绿萝既开。式是莲台。瞻之仰之。以奉如来。维彼夷方狡焉。其狂仇则尔记。恩则尔忘。一眦一睚。何时可解。其愆如山。其业如海。愿尔有众。勿贪勿嗔。种此菩提。以树尔身。愿尔有众。勿轧勿倾。饮此甘露。以净尔心。世界何窄。心性何宽。诸天佛祖。与尔同欢。罔念则狂。返念则觉。虽则殊方。有同极乐。
康熙己未孟夏开郡守建陵恕庵何清撰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卷下(终)
(沅江开郡安南乐农四众同刻 沅江阿迷弥勒蒙白既山县开化安南乐农皈依 弟子信官李寿等同刻伏愿法界之内华藏海中 人人自性宗通个个心华灿發情与无情同缘种 智)
门人 光定 玄微 校对 嘉兴吴知先书 倪尔绳刊康熙甲子仲春 吉旦禾郡楞严寺般若坊藏板
附录
天童叔翁。上山下晓。老和尚为云南恒秀法姪。扫 南山先老和尚祖塔。请上堂。
佛佛授手。祖祖传持。开凿人天眼目。挽回上古风 规。此乃我 密祖崛起。太白勒转滹沱。时之机用普天匝地。缁 流莫不遭其涂毒。受其嘘吹。然克绍嫡传。秖获二 六真种。兹驰瓣香远供 塔头即法伯双桂老人 之嫡孙恒秀林公也。能于滇黔。绳其祖武。饮水知 源。难忘木本。不远万里虔赍净资。恭启山僧。向人 天众前。为伊拈出蓦竖拂子云大众。且道拈出后 如何。优昙花正开。清香来不彻。掷拂子。下座。
复书
伏以大道无方敲唱。全凭乎师子。祖灯赫奕弘扬。 必赖乎伟人。虽域有九区。而法无二致。纵途分南 北。而辙合古今。惟我恒公贤姪和尚。心传双桂。派 出天童。宝剑横挥。开瘴疠于桂林象郡。慈云遍溥。 振滹沱于滇水黔川。化被南天。声驰岭表。实惟师 门有幸。三十八世之獦獠重见于今。真乃孝念殷 诚。十千余里之窣堵。遥虔瞻礼。三门增彩。四众欢 腾。切惟朽 发白齿颓。德凉道俭。肩祖庭之巨任。 日夕徬皇。接玉启之揄扬。中心愧悚。清斋上献。大 惠均沾。远承申请。欲鼓两片唇皮。深自思惟。却无 一言可说。凭宣肤语。勉应来机。即所谓惊鸡足之 定。挽熊耳之宗者。奚不深有望于贤姪也耶。云天 修远。良晤难期。草复神驰。曷胜缱绻 寄赠。
太白灯传黔水外。绳其祖武最艰时。不忘木本驰 天末。信是吾家白额儿。
校注
【经文资讯】《嘉兴藏》第 36 册 No. B355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嘉兴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之部份经文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