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光豁禅师语录卷四
机缘
师过西邑观音寺僧问作家相见时如何师云礼拜了向你道进云见与未见是同是別师便掌僧亦拟掌师云和汝相打进云意旨毕竟如何师指净瓶云观音瓶内艸鳞龙掌上珠僧作礼而出。
僧至值案上有书师看问字云者是甚么字云不识师又问一字云者个是甚么字云不识师云一字不识又问亦云不识师云虽有隐身之术而无出路之条僧问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万法本空知个甚么师云超然直透威音外目前无法可商量复问云如何是偏中正正中偏师竖拳云你且道我者个是偏是正云偏正俱无师便掌僧作礼师更与一踏。
维纯居士问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弟子即不疑和尚目前以何法示人师云五曲山前溪水秀炉烟叠嶂几千重士作礼次日又作礼拟开口师摇手云那有者事那有者事士作礼而出。
有僧请斋对众作礼云乞师指示师云饥食渴饮闲坐睡眠我无佛法向汝道僧茫然作礼而退。
僧问如何是大音希声大器晚成向盛忙百闹里佯痴待七古千年后慢板是什么意师云众花發时我不發我若發时众花杀僧致敬而退。
梁山邑侯胜幢曾公问如何是死句师曰饿虎岩前逢李广如何是活句曰啼鸟枝上占花绽满溪头如何是不死不活句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
友人问我适来见一则语不契借问得么师云得问如何是坐断十方犹点頞师云死水里不藏龙云如何是密移一步看飞龙师云翻江攫海吐雾兴云有僧与师游至一树下指云者一株树因甚么有一枝荣一枝枯师云为他解掌生杀底权衡僧致谢。
师在众时遣香鼻于转角柱上触损了曾公见指而问曰是作么底了师云神游象外鼻头与露柱相交公呵呵师便掌。
师至一庵适无水僧取水烹茶奉至云某常闻龙行到处有水因甚么龙来无水师作吐沫势云者个从什么处得来底僧作礼。
师与数僧行至打鱼湾过跳磴子河云各照脚下僧云作么生是学人脚跟下事师云好生跳著。
时友人问赵州行脚时至一庵主处问云有么有么主竖起拳头州云水浅不是泊船处便行至下庵主处问云有么有么主亦竖起拳头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问荅一般因甚赵州肯一处不肯一处是什么意思师云此老亦能顺水张帆逆风把柁友云恁么则分为两段去矣师呵呵大笑而出。
僧问游云落太阳光影临三千时如何师动步云恰遇我行脚。
僧问我手何似佛手师云弄香花满袖云如何是我脚何似驴脚师云一踏柴门两扇开如何是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缘在甚么处师云饥来吃饭困来打眠。
遇一座主座主曰儒书有两句颇相似师曰是那两句主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师曰即如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作么生闻主曰用耳闻师又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又作么生主曰用心闻师曰两个主曰又作么生师曰心尚不可得闻从何来主无对师呵呵笑而已。
教谕何亨久访师于千佛寺问曰此者一行师曰以四海为家久曰莫非我此方俱是顽石无和尚可教之人师曰玉向石中求久曰未审作么生剖师与劈面一掌久问讯云谢和尚指示师曰切莫错承当少顷又问弟子适从胖土地来因什么有一关弟子过不得师曰为你脚下无力曰因什么前面有一人又过得师曰只为他直而不顾又问弟子有两子一孙近日二子俱亡未审是今生之咎耶多生之业耶师曰二子不能全忠孝一孙可以绍远宗又问因甚么者个意思我儒门道不出来师举茶杯云会么久云不会师曰吾无隐乎尔久致谢而去。
云巢禅人呈颂云师姑是女人沙盆不是瓮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师接住云住住进云今日下雨只待天晴师便休去良久复问云曾闻汝有几则颂古是否进云有则有不堪呈似师便竖起拳云还颂得者个么巢把住拳云者个现成用颂作么师云你作道理会耶云偶尔成文何道理之有耶师微笑巢便掉身而去师召云放过即不可。
像赞
释迦赞
观音像赞
出水观音像赞(云巢禅人请)
初祖像赞
出山文殊像赞
文殊像赞(宝珠禅人请)
天童密师翁像赞
本师破和尚像赞
漂海布袋像赞
下棋罗汉像赞二
送子观音像赞(马继祖请)
自赞(月辉首座请)
忍悟禅人请
端倪禅人请
福海禅人请
瑞舌禅人请
笑苍不问二禅人同请
渊明先生像赞
次古德十可行
入室
普请
粥饭
洗衣
扫地
经行
讽经
礼佛
道话
四威仪
坐禅铭
书问
复苟斗南书
向接手教贫道捧读一过始知檀越于务冗纷纷之际犹自昭昭鉴觉可谓荆棘林中有翻身手脚然虽如是秖在门外打之绕何也若具丈夫风骨向世界未分形名未立之际著得只眼来自然妄想情虑彻底平沉活鱍鱍地如水上葫芦觅他起止处了不可得到此田地人不能谋神不能测方是檀越本命元辰立地处便中奉复数字以为他日觌面一笑之因缘耳伏惟希鉴不宣。
复春元罗君贶老先生书
向接手教细展目过贫道不觉失声大笑云劫运之后末法际时吾郡中犹有回心弘护法门之伟士且说话中迥异儒流不触乌纱气复何让他无尽张公丞相裴公他日必出古人一头地多矣来谕中欲贫道同二舍弟住常乐梵刹自揣德微识浅形疏辞讷焉于名山大泽与诸明公把臂共游滴水滴冻提纲挈领者哉秖可于林泉下岩壑边支个折脚铛饥食涸饮闲玩困眠自适也罢惟祈鉴谅谨此奉复。
又
自渝城一別屡承惠书贫道真木偶人也未走只字奉候虽然君子神交千里如面想老居士已得一知半解者自是不以情见为情也来谕中欲贫道代祈嗣之说据贫道之见求诸人未若求诸己何也秖要日用中内则以契道为主外则以方便为门自有长庚星应于房门复何虑焉又云近来为人所憎处之未当者总因内有能是之心外必有所憎之境人我未空故也内既无受憎之人则外境自寂矣胡不直使物我一如是非一致不待平沉而自平沉矣此是颖脱生死之要枢若不尔者他日何以敌阎家乎虽然如此犹有圭角在自当珍重所惠佳章字字珠玑秖有出字失其平未若超字好贫道逐句著语一便书上为僧须教嬾如云(道著一半)笑指青山可赠君(未是好手)此日剑南随异类(好个畜生)他年冀北蚤出群(又恁么去也)谁当猊座散花雨(也不消得)我且琼筵书练裙(驴拣湿处尿)何事玄沙不度岭(试道看)相逢岂复吝雄文(那得元字脚来)谨此奉复。
行实
一日大众赴方丈请问师行脚因缘师云此是家常事何必形容于口角众云虽然如是也要闻与人始得师笑曰余乃果城南充人父姓杨母李氏命赋己未十一月二十四子时俗居第三幼负出尘之志奈父母鞿鞚不许遂持金刚为业年至三十父母厌世遂弃室投法雨禅师落发即戊子岁也欲往南方參学行至汉上因兵戈阻隔不惬本怀闻南北两山有居茅庵者俱往叩及并无一语打著心下事遂与白斋禅师偕行每每叩及此事斋曰闻你乃名家之子恐受不过我们澹泊问他何益行至一寺名曰呜鸦寺适寺主留斋往殿中经行值案上有一函经随手揭开有偈曰求佛在己弥陀在心要行三岐路便问去来人即掩卷复行疑曰求佛在己弥陀在心作么生是心要行三岐路便问去来人作么生是去来人斋毕辞行且行且疑至石灰窑口闻瀑布声忽会得去来人驰求之心稍歇又至汉城东关外万仙寺遇无著禅师教參万法公案于此疑来疑去或在行住坐卧之处胸中不自由或半偈或全偈数数涌之不知是何意思亦不管他只管疑去然虽如此要人证据始得遂回川中闻本师破和尚在于明朝地方不便往谒又闻南部有允册大师遂往參拜师问甚处来余云汉中来师云汉上主法道者是何人余向前拱而立师曰不是者个人余曰我也是暂来礼拜底师笑而已余与之一喝便行值奇轩苏公请至高峰山居静日夜孳孳以此事为极则众檀互相议曰此僧似痴愚者余亦不管他瞬息间将三载矣一日维纯杨公送午斋至手中执一枝花至榻前作献花势云鲜花入禅榻之语余闻忽悟盖不自由云鲜花入禅榻青松物外春摇指游玩去举步任纵横踏翻须弥顶扶起杖月轮玅貌果如斯秖是不知名杨公云此语从何而来余曰亦不知从何而来其时闻本师破和尚已至梁山金城寺告辞苏公下山亦不与之云去处行至西邑有知者曰清明两兵正在宕渠地方交锋其势不可往也众檀越留住书楼山又二载余犹然两地烽烟未息秖得拚身潜去将至年余方抵双桂见了和尚师问云从那里来余曰北道来师曰人心险于山势怎得到者里云不险师曰既不险用来作么云若有来又险也师顾知客云好生安排著值开板三日后往方丈问云如何是空劫已前底事师咳云佛法大有只是咳嗽余便一喝师将火筋便打余大笑而出复呈偈云绝后再苏梦里回髑髅粉碎顶门开通身毛孔通身汗是处逢人笑满腮师看云一人传虚百人传实余撤得便行至晚适落堂余出问云如何是诸佛道不得底句子师蓦头便打余与一喝而出师对众云问话者到好个气骨只是犹欠转身在余复进堂师按拄杖云因甚老僧又道得云和尚纵道得总要开天下人眼目师拽杖而出一晚树南禅师设茶师吃药酒举杯云诸方吃茶说茶话老僧吃酒说酒话虽然茶酒不相侔总要令人快处恰作么生是快处恰底事余曰一花百亿国何处不风流师曰老僧只是不肯在余便掩耳而出复呈偈云赵州茶曹山酒上古风规至今有醉却街前无知汉两头三面解开口开甚口咄笙歌丛里过线音不著叟一日师患恙大众不敢进方丈问安值师出木寮里看工匠执事者来云众师可往彼处问候和尚一众齐赴木寮礼拜方起师问云作甚底余曰问安和尚师曰老僧所患者是常病余曰总为天下人害病师曰天下人无病余曰若恁么和尚亦当万福傍僧云何甚觜多余便掌云你作觜多会那一众吟吟而退一夕师与大众同吃茶师举茶杯云道道一僧撤杯而饮师再与一杯其僧欲接余喝曰再吃则不堪师云若不是傍观者亲淹杀者汉了师顾余云你也须吃一杯余两手向师手中撤杯于棹上作击碎势便行师笑云得恁么无礼也一日有僧对余云你底落发师已顺世矣余即往醉佛楼辞师奔丧师云也是好事怎奈老僧年迈如风烛中人恐他日后悔且四路兵马把如铁桶作么去得余曰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师将禅状一拖云你去通去你去通去余一喝便行至水室中师随后却来顾余曰作么底余指水器云者里水得与么盈那里水得恁么渴便行师却又往前门迎著余曰者老汉到处撞头磕頞作么便下寨至堂中收拾行装师即發侍僧来语执事设茶苦留云幻长兄云千个万个去和尚未曾如是今發侍者来与弟等相留虽我们不足与兄为友不可辜负和尚德意茶毕复强安至堂中遂乃止焉越数月适己亥岁冬初朔日师出源流拂子信金予往方丈拜辞师云不可将去随处住山遂乃受之山僧者些家丑愧欲无言奈众兄弟勤请何敢吝也有劳神立一众礼谢而退。
分灯
月辉常明禅人
雪轩發一禅人
笑苍發育禅人
忍悟寂昭禅人
雪岸發𠁼开士
福海德源禅人
不问净慧禅人
端倪發理禅人
波转發本禅人
天倪發昱禅人
【经文资讯】《嘉兴藏》第 36 册 No. B367 寂光豁禅师语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嘉兴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