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二 车二

○第四明入实相门中为二初明来意次正开章解释初文二初正明来意

第四明入实相门者夫实相幽微其理渊奥如登绝壑必假飞梯欲契真源要因教行故以教行为门

○次下文下引证又三初证教门

下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次佛子下明行门功能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教能通行使行入理故云成佛此中具明十六皆为实门文中虽无开废等文意在第九卷故此不论

○三结名

门名能通此之谓也

(△次正开章解释)

○次释中二列

略为四意一略示门相二示入门观三示麤妙四示开显

○释初明门相中乃至历四教教教之中皆初先明用门之意及引教证是故不同止观中文止观但为令知诸教四门皆破见思此为并堪入于实相于中为二初緫释次历教別释初文五初释门名谓能通也次大论下緫示四相三又云下明功能四又云般若波罗蜜下明门中得失五若以下辨教行不同

示门相者夫佛法不可宣示赴缘说者必以四句诠理能通行人入真实地

大论云于如是法说第一义悉檀所谓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如是皆名诸法之实相实相尚非是一那得言四当知四是入实相门耳

初二如文

○三功能中二初明能摄根性功能

又云四门入清凉池是门无碍非唯利者得入钝者亦入非唯定者散心专志精进者亦得入

○次又云下有能通至实相功能

又云般若有四种相所谓有相无相乃至非有非无相般若尚非一相云何四相当知亦是入般若门也

既云入般若门般若即是所入之理理谓实相般若亦得是种智般若

又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燄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若不触火温身熟食若触火者火则烧身身既被烧温食无用四门本通般若除烦恼办大事若取著者则成邪见烧于法身法身既烧四门通何等若不触火门则能通也

四得失者此并通论四教四门悉有得失故也

○五教行者行秖是观于中又二初通立教行二门

若以佛教为门者教略为四(云云)若于一教以四句诠理即是四门四四合为十六门若以行为门者禀教修观因思得入即以行为门

○次借教下明根性悟入不同又五初明一向根性

借教發真则以教为门若初闻教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者不须修观若初修观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者不更须教并是徃昔善根习熟今于教门得通名为信行于观门得通名法行

○次若闻下明回转根性

若闻不即悟应须修观于观悟者转成法行若修观不悟更须听法听法得悟转名信行教即为观门观即为教门

○三闻教下相资根性

闻教而观观教而闻教观相资则通入成门

○四教观合下明门数

教观合论则有三十二门此语其大数耳细寻于门实有无量五百身因三十二不二门善财游法界值无量知识说无量教门无量观行如喜见城千二百门实相法城岂唯一辙

○五经云下明门意

经云说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次历教別释)

○次正释中四四十六相別不同

今且约四教明十六门相

○初三藏四门中二标

三藏四门者

○释释中四別初有门为二先明门中四谛次此是下明申门之论初文又二先苦集次灭道初文又二初破邪

初明有门谓生死法本非世性微尘父母所作

○次乃是下立正又二初略举烦恼及业

乃是无明正因缘法出生诸行

○次烦恼下明三道结成有门

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是有

苦道即苦谛余二即集

○次一切有下明道灭又二先道次灭初道谛又三初明门观

一切有为无常苦空无我

○次能發下明门中功能

能發得煗顶世第一法發真无漏因用真修道

○三此则下结门

此则道谛亦是有

○次子果下灭谛又三初正明灭次引证三此则下结门

子果既断得有余无余涅槃

(△次引证)

故大集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实义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

引证中以真实证有

(△三结门)

此则因灭会真真亦是有

(△次明申门之论)

此是诸阿毗昙论之所申见有得道即有门也

○次空门中三先正明四谛次故须菩提下引证三恐下明申门之论初文又二先四谛次發真下功能初又二先苦集次三假下道灭

二空门者即是彼教析正因缘无明老死苦集二谛三假浮虚破假实悉入空平等

此门不言破邪者破邪之用事在有门无明与老死略标二谛三假是道谛之观入空是灭谛大意

○次功能中二先明功能

發真无漏

○次因空下结门

因空见真空即第一义之门也

○次引证中二先正引

故须菩提在石室观生灭无常入空

○次因空下结门

因空得道见佛法身

(△三明申门之论)

恐此是成实论之所申也

○亦空亦有门略云正因缘即是略举四谛之相于中为四先略明四谛

三明有空门者即是彼教明正因缘生灭

○次略结门

亦有亦空

谛相不殊故略而不辨

○三若禀下明门功能能有所通第一义也

若禀此教能破偏执有无之见见因缘有空發真无漏因有无见真有无即是第一义之门也

○四此是下门中通门之论

此是迦旃延因门入道故作昆勒论还申此门也

○次第四门中分文不殊三门加[后-口+十]第四门中异解有人云已去是也

四非有非无门者即是彼教明正因缘生灭非有非无之理若禀此教能破有无边邪执见见因缘非有非无發真无漏因非有非无见真非有非无即第一义之门也恶口车匿因此入道未见论来有人言犊子阿毗昙申此意彼论明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我非三世故非有我非无为故非无我此恐未可定用也

○次通教四门中二初緫次別初又二初明衍门所通长远

二明通教四门相者此是摩诃衍门通通通別不可偏取

○次今下与三藏辨异又二初体㭊不同

今约通通论四门者上三藏四门皆灭色入空如析实人头等六分求人不得故名为空通教四门皆即色是空如观镜像六分即空不待析尽为空大论云佛告比丘观空即叠观叠即空此是体门异析门也

○次三藏下明观生法二空不同又二初正明二空不同次有人云下破古释疑

三藏观生空得道三藏观生空得道已又更观法空生法二境不融今通门生空即法空法空即生空无二无別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此二皆如幻化

初文中云生法二空者见惑若破得须陀洹名得生空后进断思方得法空

(△次破古释疑)

○次文三先破古

有人言三藏破计实性约实法求我不得但是观性空大乘明相自性是空不须捡己为空此乃一徃之言

○次大品下释

大品云常性空无不性空时晓了诸法如幻化水月镜像岂止相空而

○三引论重立门又三初略緫立

秖约此幻化即判四门

○次论云下正引论立

论云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

○三佛于下明四门通意

佛于此四句广说第一义悉檀

○次別释中四先释次结三若三乘下明根性不同四故青目下引证初文自四初有门者为二初正释次如镜像下结门

一切实为有门者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乃至涅槃皆幻化

初中略举三谛略无道谛故云乃至也初业是集若果是苦涅槃是灭知法幻是道法还属于因果二义

(△次结门)

譬镜中像虽无实性而有幻化头等六分为有门也

○次空门中二先释次如镜下结门

诸法既如幻化幻化本自无实无实故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镜中像假有形色求不可得是为空门

大意如前此中文略

(△三有空门)

诸法既如幻故名为有幻不可得故名为空如镜中像见而不可见不可见而见是亦空亦有门

(△四非有非空门)

幻有尚不可得况复幻空而当可得即是两舍为门

三四二门例前可见

(△次结)

是通教即空之四门也

(△三明根性不同)

若三乘共禀而根性不同各于四句入第一义故此四句皆名为门

(△四引证)

故青目注论云诸法实相有三种今是三乘人同入此门见第一义者是即空之一种也

○別教门中为五初緫依教建立次所言下释名立相辨异三此意下別依教立门四判功能五判圆別初文又二初依中论第三句

三明別教四门者若用中论偈亦名为假名也

○次而辨下明亦用大论一切实等四句

而辨四门者即如大论四句亦是此四句意

故初文所引今且从別通于四教

(△次释名互相辨异)

所言別者下异藏通有七义故別上异圆教又历別入中故言別

言七別者准四教本应有八別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今不取教者谓一教之下有此七故故不论教

○別依教立门中二初緫明门相次別释

此意正出大经但多散说今约乳等喻即显別四门也

初明当教四门多依大经

○別释中四

文云佛性如乳有酪石中有金力士额珠即是有门若明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大般涅槃空迦毗罗城空即是空门又云佛性亦有亦无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又譬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即是亦有亦无门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双非两遣又譬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门

初从文云下有门中言乳中酪性者大经出处非一今应约乳略出相状从缘故有无性故无两存即第三双非即第四细对佛性由缘修显以合乳譬对于四门其意则显石中有金具如止观第六记佛藏十喻为有力士额珠如止观第三记此別四门亦约略示相不暇委悉若委论者应如三藏有门中具明谛相引证及得益之人功能辨异等

(△四判功能)

別教菩萨禀此四门之教因见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即是別教之四门

(△五判圆別)

一徃用拟別门经文或时为圆门此义在下料简(云云)

○次圆教四门

圆教四门相者此门明入佛性第一义一徃与別门名义是同细寻意趣別有多途分別同异在下委论(云云)

指在第九卷论之

○次示入门观者亦有一十六门入观不同文自为二

二示入门观即为二先略示入门处二略示入门观

处论所通观论能入

○初文又二先释次料简初文二初略立所通偏圆二理

略示入门处者能通教门大为十六所通之理但是偏圆两真前八门同入偏真后八门同入圆真

○次何故下以理问门

何故偏真理一门八耶

问中虽但举一偏真为问意则通于圆真故后释圆真不复更问但直列而

○次三藏下释先释所通偏真八门中二先法

三藏四门纡回隘陋名为拙度通教四门是摩诃衍宽直巧度门有巧拙之殊能通为八真理无二所通唯一

○次譬

譬如州城开四靣门四靣偏门以譬三藏四靣直门以譬通教偏直既殊能通为八使君是一所通不二也

○次別教下释所通圆真亦有八门者意亦同前

別教四门偏而未融圆四门圆而且融偏圆既殊能通为八圆真不二所通唯一

譬如帝城开四靣门四靣偏门以譬別教四靣直门以譬圆教偏直既殊能通为八帝尊不二所通唯一(云云)

(△次料简二初一问答)

问小乘一种四门摩诃衍何故三种四门答小乘浅近一生断结喻如小家大乘深远通处则长譬如大家须千门万户也三四何足为多耶

次料简中先问意者衍应通圆门但应八何故十二答中有譬有合如文

(△次一问答)

问摩诃衍门那得三人见真答此门正意通大傍通于小譬如王国有通门別门別门通朝士通门通朝市不可以民庶登践谓为民门摩诃衍通门亦如是正通实相傍通真谛故三乘灰断兼由此门不可以兼通偏真而名小乘门也

○二示入门观者具足应如止观第五至第七末止观但明圆教空门余之三门略而不说乃至三教一十二门门门并应明其相状但此中文意在教相故观法存略于中初三藏四门初有门中二先立信法两行

二略示入门观者先明三藏有门观彼有门中具于信法信行闻说即悟此心疾利得道方法难可示人

○次于法行即立观法于中又三初列

且约法行观门即为十意一识所观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知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对治八善知次位九善能安忍十者法爱不生

○次称叹以[后-口+十]

阿毗昙中具此十意其文闲散论师设欲行道不知依何而修如惑岐路莫识所从今撮其要意通冠始终则识有门入道之观也

○三正释为三初正释十观次重指本论三五百下破计正释中十初明正境中五初略立次若谓下简邪滥三故大论下正出正境之相四如阿毗昙下指论五是名下结显正辨异

一明所观境者即是识正无明因缘生一切法也

初如文

○次文二先明邪次明滥初又二先列邪境次緫非初又二初邪因

若谓世间苦乐之法从毗纽天生或言从世性生微尘生皆邪因缘生

○次无因

若言自然法尔无谁作者此无因缘生

(△次总非)

无因缘生是破因不破果邪因缘亦是破正因果是等悉非正因缘境所不应观

○次明滥中二初略[后-口+十]

数存隣虚论破隣虚此与邪无相滥殆非正因缘境

○次何者下释滥意又二先正释

何者隣虚有无未免二见犹是无明颠倒倒故是集集故感麤细等色

○次[后-口+十]

无明颠倒既其不实所感苦果报那得定计有无

(△三正出正境之相)

故大论云色若麤若细緫而观之无常无我无我故无主若麤若细若因若缘若苦若集若依若正皆无常无主悉是无明颠倒所作

(△四指论)

如阿毗昙门广说

(△五结显正辨异)

是名识正因缘所观之境不同外道邪无因缘也

○次明發心中三初重明境次欲休下明能發心三其心下简邪

二發心真正者既识无明颠倒流转行识乃至老死如旋火轮欲休息结业正求涅槃發二乘心出离见爱不要名利但破诸有不增长苦集唯志无余其心清净不杂不偽此心正真名正發心不同外道天魔也

此中所以不辨菩萨心而独语二乘心者以二乘偏于一门从门义便故耳非无菩萨但菩萨四门徧学观同二乘复未断惑故不论之一门既尔余门准知

○次明安心中六初緫明不安次为修下略明治法三又定下依德立名四行者下正明用治五是名下结功能六不同下简[后-口+十]邪偽

三遵修定慧者行人既誓求出有依波罗提木叉住修道但罪障纷驰心不得安道何由克

为修四念处学五停心破五种障五停事观即是定定生念处即慧慧定均停故名安心

初二如文

○三依德立名中四初略出法名人

又定慧调适故名停心若无定慧若单定慧若不均调定慧皆不名贤人

○次举世贤为例

如世间贤人智德具足智则靡所不闲德则美行无许由巢父乃可称贤

○三若多下非贤

若多智寡德名狂人多德寡智名痴人狂痴皆非贤也

○四贤名下结得名

贤名贤能亦名贤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智德具足故称贤人

○四正明用治中二先重緫举

行者亦尔修四念处慧学五停心定定慧具足

○次云何下別明文自为五

云何数息具足定慧制诸觉散从一至十知息及数无常生灭念念不停又若观不净当深猒秽恶能观所观无常生灭速朽虚诳诳诸众生猒观起恚须慈定相应见他得乐亦知此定及彼乐相无常生灭因缘观时横观四生悉是因缘生法竖观三界亦是因缘生法从缘生者悉是无常无我诸障起者应须念佛亦如是

(△五结功能)

是名五停具修定慧有定故不狂有慧故不愚依此安心为众行基址發生煗顶入苦忍真明隣圣为贤义在于此

(△六简邪偽)

不同外道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酪酥等也

○四明破法徧又五初立二根性次佛初下引佛化仪明观功能三今阿下救彼论师悮被他破四故五百下引人证正五当知下结正斥邪初文二初正立次破见下指教可凭

四破法遍成见有得道其安心定慧若五停心后修共念处时带不净等遍破诸法事理悉成若五停心后单修性念处时一向理观以无常之慧遍破诸见

初文即慧俱二种初心不同之相也

○次正指教

破见之观如中论下两品所明也

佛初转法轮不说余法但明无常遍破一切外道若有若无乃至非有非无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六十二见使得清净

次引佛化仪中言六十二见如止观第二第五记世间即是国土及五阴也神即神我计此神我与阴即离等

(△三救彼论师悮被他破)

今阿毗昙师受他破云无常是小乘常是大乘常得破无常无常不得破常若得前意此不应然未得道前执心所计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法尘对意根而生诸见见从缘生从缘生者悉是无常云何外道有常乐我净如是四倒悉用无常破之

故五百比丘语达兜言但修无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如六群比丘为他说法纯说无常

四引人中云五百语达兜者调达从于五百学通皆悉不教但云但修无常可以得通可以得道后时有一比丘名曰修陀不知因通而起逆罪依世间禅教其通法六群虽复麤犷凢所说法不违圣旨乃至不违佛之所制

(△五结正[后-口+十]邪)

当知见无深浅悉为无常所破不同旧医纯用乳药也

○识通塞中四初略示通塞意次若有见下示通塞法三若不下斥失以示通塞之观四如是下结正辨非

五知通塞者前虽遍破诸见之过未见其德过即是塞德即是通

初如文

若有见中八十八使乃至非有非无不可说见中八十八使悉从缘生名之为塞塞故须破复识其通者所谓有见中道灭乃至非有非无不可说见中道灭如是道灭从因缘生名之为通通何须破

次文中言八十八使者具如止观第五记

(△三斥失以示通塞之观)

若不识诸见谓是事实余妄语执见成业爱润感果岂非塞耶能于诸见一一皆知无常颠倒不生计著不执则无业无业则无果

(△四结正辨非)

如是达者则有道灭岂不名通不同外道如虫食木是虫不知是字非字也

余并如文

○次道品中七初略明须道品意

六善修道品者岂唯识此通塞而已当修道品进诸法门

○次正明道品

谓观此有见乃至不可说见皆依于色汙秽不净即身念处若受有受乃至受不可说受皆依三受受即是苦名受念处观于诸见所起想行悉是无我名法念处观诸见之心念念无常名心念处观此四观名有为法中得正忆念得是念故四倒则伏是名念处勤修四观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善根生故名五根五根增长遮诸恶法故名五力定慧调停名七觉分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三今非下简示

今非约位道品但就通修论三十七耳

○四若一下略例

若一停心门作三十七品余停心亦如是

○五示教门

阿毗昙道谛中应广分別(云云)

○六此三十七下明道品后三空门

此三十七品是行道法将至涅槃城有三门所谓苦下二行为空解脱门集道各四苦下有二是无作解脱门灭下有四是无相解脱门若涅槃门开即得入也

○七故佛下辨正简邪

故佛于须跋陀罗经中决定师子吼唯我法中有八正道外道法中尚无一道何况八道耶

○对治中三初明须助道意

七善修对治者若利人即入若不入者当修助道故论云十二禅等悉是助开门法正慧既弱遮障得起修助道为援

○次论云下示对治相

论云贪欲起教修不净背舍等缘中不自在当教胜处缘中不广普当教一切处若少福德当教无量心若欲出色当教四空

○三如是等下显正辨非

如是等悉是助道助开门法不同外道于根本禅起爱见慢也

○次位中三初明须次位意

八善识次位者虽修如此正助等法不得即言我是圣人叨滥真似不识贤圣

○次今明下略辨位及功能

今明识真似阶差自知非圣增上之慢则不得生

○三不同下辨非

不同外道戒取见取计生死法以为涅槃也

○安忍中四初正明转外凢入内凢

九善修安忍別相念处力弱未甚通泰转修緫相念处或緫一緫二乃至緫四是时应须安忍使谛观成就转入煗法似道烟生

○次引证

大经云煗虽有漏有为还能破坏有漏有为我弟子有外道则无

○三又若下明须意

又若安忍即成顶法顶法成名忍到彼边如其不忍则退还此边故云顶法退为五逆煗法退为阐提是故此中善须安忍内外诸障

○四不同下辨非

不同外道不能安忍细微遮法也

○无法爱中三初明须无法爱意

十法爱不生者上来既得四善根生若起法爱虽不退为五逆阐提而不得入见谛

○次是则下正明观法

是则三番缩观进成上忍世第一法發苦忍真明十六刹那得成初果或成超果或重用观断五下五上得成无学

○三若利下判至第十之人

若利人用观节节得入若钝用观具来至十

(△次重指本论)

阿毗昙中虽复广解不出十意

(△三破计)

五百阿罗汉作毗婆沙正申有门得道云何而言是调心方便四门调适俱能得道若生取著俱不得道若但云见有得道见空不得道云何异于外人故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则堕有无今以十法为方便直入真门永异外道也是为有门入真之观也

(△次三门例)

余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入真之观始终方便比于有门各各不同然俱会偏真断三界惑更无异也其三门凖有例应十观大同小异可以意得今不能烦记(云云)

○通教中十初是境

次明通教有门观者例为十意列名(云云)体解诸法皆如幻化

○三人下發心

三人發心虽同亦有小异(云云)

○次破古

中论师云此中是大乘声闻今言非也经云欲得声闻缘觉当学般若论云声闻及缘觉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经论不云是大人师谬耳

虽知定慧不可得而安心二法以幻化之慧遍破四见六十二见及一切诸法知幻化中苦集名为塞知幻化中道灭名为通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品以无所治学诸对治识乾慧地乃至佛地幻化之慧不为外魔所动内障所退诸法不生而般若生亦不爱著即得入真若智若断无生法忍比前为巧凖作可知不复委记

余如文

余三门十意大同小异可以意得亦不烦记文也

○次別十法有四门于中初有门十中初境中二初辨非显正

次明別教有门观即为十意(云云)一观境者超出凡夫四见四门外亦非二乘四门法亦非通教四门法诸四门法为境不名实相非生死涅槃如来藏者乃名为妙有有真实法

○次结功能等

如此妙有为一切法而作依持从是妙有出生诸法是为所观之境也

○次發心中四初明所缘境次菩萨下明發心三思益下引证誓相四如是下结

二明發心者菩萨深观实相妙有不为生死所迁金藏草秽额珠鬪没贫穷孤露甚可愍伤

初文中言金藏草秽如前所引贫女金藏大小不知

菩萨为此起大慈悲四弘誓愿

(△三引证誓相)

思益有三十二大悲华严云不为一人一国一界微尘人乃为法界众生發菩提心

思益三十二大悲者思益第二佛告思益梵天能知如来五力说法是菩萨能作佛事一说二随宜三方便四法门五大悲前四如经大悲者有三十二救护众生一一大悲皆为众生不知不解而起大悲如云诸法无我众生不解而起大悲无众生无寿命无人无所有无住无归等

(△四结)

如是發心有大势力如师子吼

(△三明安心)

既發心已安心进行如前所说种种定慧如是时中宜应修如是定如是时中宜应修如是慧定爱慧䇿安心修道依止二法不余依止是为安心法也

(△四破法徧)

还以妙有之慧遍破生死一切诸见六十二等功德黑暗皆悉不受遍破涅槃沉空取证犹如大树不宿怨鸟

○次通塞中三初緫标

于一一法中明识通塞如雪山中备有毒草亦有药王

○次菩萨下明通塞法

菩萨须知如此心起即是六道苦集名为塞如是心起即是二乘道灭名为通又如是心起是二乘苦集名为塞如是心起是菩萨道灭名为通如是心起名为菩萨苦集如是心起名佛道灭

○三于苦集下明通塞观

于苦集中能知非道通达佛道能知佛道起于壅塞了了无滞是为识通塞

○次道品中三初緫标

善修道品者夫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

○次破倒下正明道品

破倒念处勤行定心五善根生能排五恶定慧调适安隐道中行

○三离十相下明三脱

离十相故名空三昧亦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不作愿求名无作三昧是行道法近涅槃门

十相者大经二十三云色香味触生住异灭男相女相俱舍文同大般涅槃离此十相所离同小约能观所证以简偏圆

○对治中三初緫标次所谓下正明治相三常乐下明开三脱

若修诸法对治之门所谓常无常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乐观察诸对治门助开实相也

若修诸法等者此別教修治助开实相实相既在初地已上治法并在十向已前此引大经列优婆塞众云无垢称王优婆塞等常乐观察如是诸对治门章安解云味俗为苦沈空为乐沈空为苦分別为乐常我净等亦复如是乃简云恒与常云何异不从因缘为常始终不异为恒余文不释准例应知释名辨异虽尔释义应从一例皆以空假相对而释真理为安果为增上

○次位中二初正明

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次功能

圣位深浅悉知无谬终不谓我叨极上位

○安忍中二初正安忍

内忍善恶两觉违从二贼外忍八风

○次以忍下功能

以忍力故不为倾动

○法爱中四初正明离爱

设证相似之法法爱不起不堕菩萨顶

○次生名下明离意

生名法爱无是爱故即入菩萨位

○三破无明下功能

破无明秽草显出妙有金藏得见佛性入于实相

○四是为下结

是为有门修入实观也

余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入实之观例亦为十诸门方便虽各不同俱会圆真理无差二三门观法凖有可知不复委记(云云)

余门准知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二

音释

(乃管切与煖同)

(慈演切践蹋也)

(祖官切穿也)


校注

[A1] 已【CB】巳【龙】
[A2] 己【CB】已【龙】
[A3] 已【CB】巳【龙】
[A4] 已【CB】巳【龙】
[A5] 已【CB】巳【龙】
[A6] 已【CB】巳【龙】
[A7] 已【CB】巳【龙】
[A8] 已【CB】巳【龙】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32)
关闭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3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