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法句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一 双品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秽意或语或〔身〕行苦事则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清净意或语或〔身〕行乐事则随彼如影之随形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于怀如此念忿怨事不息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不怀如是念忿怨终自息

[P.2]

实于此世中非以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为古常法

彼人不晓悟「我等终毁灭」惟有此悟者彼诤自然息

唯求享乐事不摄护诸根饮食无限度怠惰不精勤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

不求享乐事善护摄诸根饮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魔王不胜彼如风吹岩山

虽为缠袈不脱垢浊者无真实克己不应缠袈

一〇

离弃诸垢浊[*]善住于戒律真实以克己彼应缠袈

一一

非真思为真真实为非真住于邪思惟则不达真实

一二

于真知为真非真知非真住于正思惟能达于真实

一三

粗茸劣家屋必受雨漏浸如此不修心贪欲则浸入

[P.3]一四

善茸精家屋不受雨漏浸如此善修心贪欲不浸入

一五

现世于此悲死后他世悲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忧悲见自秽业已彼悲彼苦恼

一六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见自净业已彼乐彼欢喜

一七

现世于此苦死后他世苦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受苦「今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一八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今造善业喜往善趣更喜

一九

纵多诵经典放逸不实行如牧算他牛不入真沙门

二〇

虽诵经典少举止遵法行具足正智识弃灭贪嗔痴善净心解脱舍离此世欲此世或他世入真沙门列

[P.4]二 不放逸品

二一

不逸不死道放逸为死路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

二二

智者悟此理所行不放逸不放逸者乐喜乐圣者境

二三

贤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离轭获安稳得无上涅槃

二四

奋励常正虑净行能制己正法而生活不逸善誉增

二五

奋励不放逸胜己自调御贤者自作洲免没于瀑流

二六

痴钝愚昧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护〕最上宝

二七

勿耽于放逸勿嗜爱欲乐唯勤住禅定始得大安乐

二八

智者无放逸除逸时无忧圣者登慧阁观察愚多忧如立于高山俯视地上物

[P.5]二九

放逸中无逸睡众中独醒智人如骏马驽𫘣所不及

三〇

摩伽婆无逸得天之主位人赞不放逸放逸常被责

三一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犹如猛火炎烧除大小缚

三二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彼既近涅槃决无退堕事

三 心品

三三

摇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令调直如匠矫直箭

三四

水中鱼离栖弃投陆地上如是心战栗离脱魔世界

三五

心轻随欲转操动难制服善哉心调御调御得安乐

[P.6]三六

心转随欲转微妙猛难见智者当护心护心得安乐

三七

远行与独动无形隐胸窟若谁制彼心脱出魔系缚

三八

若心不安定不辨于正法信念不坚者智慧不成满

三九

若得心无恼亦无思虑惑超脱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四〇

知身如水瓮心安如城廓慧剑击魔王守视真懈怠

四一

此身实不久当置于地上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片

四二

仇敌对仇敌怨家对怨家若心住邪行恶业更增大

四三

〔善〕非父母作亦非亲属作若心住正道业更增大

[P.7]四 华品

四四

谁服此地界阎魔与天界谁集妙法句如熟匠〔摘〕华

四五

有学服地界阎魔与天界有学集法句如熟匠摘华

四六

知身譬泡沫悟此同幻影灭魔王华箭将无死王见

四七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著死神将捉去宛如眠村落瀑流〔漂荡〕去

四八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著贪欲无厌足实被死王伏

四九

圣者入村落犹如蜂采华不害色与香唯取甘蜜去

五〇

不〔观〕他人过他人作不作唯观自己行或作或未作

[P.8]五一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无香善说无实行彼终无结果

五二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芳香善说有实行彼终有结果

五三

如由堆诸华得造众华鬘一生之为人应作诸善事

五四

华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然德香逆风芬彼正人之薰普闻一切方

五五

栴檀多伽罗越系基青莲此等诸香中戒香最为胜

五六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轻微持戒香最上薰香诸天间

五七

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正智解脱者魔王不能近

五八

犹如尘秽聚被弃于大道莲华生其中悦意而芳香

[P.9]五九

如此尘聚等盲昧凡夫中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辉

五 愚品

六〇

不眠者夜长疲者由旬长不知达正法愚者流转长

六一

若得不胜己为友与己相等者亦然宁可坚决之独行不与愚者为伴侣

六二

「此我子我财」愚者常烦恼我且非有我何况子与财

六三

愚者自知愚彼已是智人愚者自为智实称真愚者

六四

愚者虽终生亲近于贤人不了达正法如匙尝羹味

[P.10]六五

纵然须臾间亲近于智者能达于正法如舌尝羹味

六六

愚者之无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赍得众苦果

六七

自作不善业作已生后悔哭泣泪满面当得受业果

六八

若自作善业作已不后悔欢喜而愉悦应得受善果

六九

恶业未熟间愚者思如蜜恶业成熟时愚者彼受苦

七〇

愚者月复月虽唯取少食似草之尖端〔功德〕不值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七一

犹如拘牛乳不立即凝固愚者造恶业不即感恶果业力随其后如火灰复燃

七二

愚者求知识反而成灾厄破碎彼头首毁灭其幸福

[P.11]七三

愚者欲虚名僧中作上座僧院居上位他人求供养

七四

「僧俗皆共知此事由我作无论大小事应从于我意」此为愚者想贪慢心增长

七五

一则导世利一则导涅槃佛弟子比丘如是应了知莫贪世尊敬专注于远离

六 贤品

七六

如见彼智者能指责罪过当与彼交往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常与彼交往有善而无恶

七七

训诫与教示阻不当恶事善者爱此人而成恶人憎

七八

勿与恶友交勿友下劣者应与善友交应友最上士

[P.12]七九

以饮法〔水〕者清澄心快适贤者常喜乐圣者所说法

八〇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贤者自调御

八一

犹如坚居岩不为风所摇毁谤及赞誉贤者不为动

八二

犹如深之池静明而澄清贤者闻法已如是心澄清

八三

善人离诸欲不语诸欲事苦乐所不触贤者无喜忧

八四

无论自或他不求子与财及望诸国土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此为彼具戒智慧正法人

八五

于此人间中达彼岸者少其他诸众生徘徊此边岸

[P.13]八六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将能达彼岸度难度之境

八七

应弃黑恶法贤者修白法由家到无家喜独处不易

八八

应求是法乐弃欲无所有智者自清净心离诸垢秽

八九

菩提之支分正心而修习弃舍诸执著远离爱贪欲灭尽而光耀现世得涅槃

七 阿罗汉品

九〇

有为路尽无忧患一切〔烦恼〕已解脱断尽一切之系缚此人已无忧苦恼

九一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P.14]九二

彼等无蓄积于食知正念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道如鸟飞虚空足迹不可得

九三

彼灭尽烦恼亦不贪饮食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迹如鸟飞虚空足迹不可得

九四

诸根归寂静如御善调马断慢无烦恼天人所羡慕

九五

敬虔之圣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坚居幢如无污泥地斯人无轮回

九六

圣者意寂静语与业寂静正直而解脱如是得安稳

九七

无信悟无为断系因永灭舍弃诸贪欲实成最上士

九八

于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阿罗汉住处其地则可爱

[P.15]九九

森林其可爱众人所不乐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

八 千品

一〇〇

纵聚一千言若无意义者不如一义语闻而得寂静

一〇一

纵聚千句偈若无意义者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

一〇二

虽诵百句偈若无意义者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

一〇三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一〇四

能克服自己实胜过他人若有克己者常为自制御

一〇五

天神乾闼婆魔王或梵天皆遭于败北不能胜此人

[P.16]一〇六

月月投千金供牺祀百年不若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如是此供养胜祭祀百年

一〇七

若人于林中事火一百年不若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如是此供养胜祭祀百年

一〇八

若人于世间求福一年间供牺牲祭祀彼一切功德不值四分一礼敬正直者〔阿罗汉〕

一〇九

守乐敬礼者常尊于长上增长四种法寿乐与力

一一〇

若人百岁寿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住禅定

一一一

若人百岁寿无智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住禅定

一一二

若人百岁寿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坚固行精进

一一三

若人百岁寿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

[P.17]一一四

若人百岁寿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一一五

若人百岁寿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九 恶品

一一六

应急速为善远离罪恶心懈怠作善者其心则喜恶

一一七

人纵作恶已不应重重作勿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一一八

若人作善已应复重重作应喜于作善积善受快乐

一一九

恶业未成熟恶者见为福恶业成熟时恶人始见苦

[P.18]一二〇

善业未成熟善人见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方见福

一二一

勿轻视小恶「我不招报」依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愚者盈其恶微微少许积

一二二

勿轻视小善「我不招报」于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贤者盈其善微微少许积

一二三

商人避危道伴少财宝多受生避毒品避恶业亦然

一二四

若如无疮手其心可捉毒无疮毒不患不作者无恶

一二五

若害无邪人清净无秽者恶反及愚人如逆风扬尘

一二六

有人宿胎中造恶堕地狱正直升天界漏尽证涅槃

[P.19]一二七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欲求逃脱恶业者世间实无有是处

一二八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有是处

一〇 刀杖品

一二九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惧死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

一三〇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

一三一

欲自安乐者刀杖害有情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P.20]一三二

欲自安乐者不以刀杖害以求自己乐后世得安乐

一三三

对人莫言粗暴语汝已言者返言汝忿怒之言实甚痛刀杖互击可触汝

一三四

汝若破铜锣自默而不言既得涅槃道汝无忿怒诤

一三五

如牧者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有情命

一三六

愚者作恶业却不能自知痴者感业苦如以火自烧

一三七

若以刀杖害无罪无邪人十事中一事忽然彼应遇

一三八

剧烈苦〔失财〕身体受毁损或为重病逼乃至心错乱

一三九

或由王迫害或遇诬重罪或亲族离散或破灭财产

一四〇

或彼之家屋遭遇却火烧愚者身灭后堕入于地狱

[P.21]一四一

裸行螺髻者污泥及断食卧地自尘身蹲踞不住立不断疑惑人无得清净事

一四二

其身住寂静调御心自制必然持梵行不以诸刀杖加害诸有情彼为婆罗门彼则是沙门彼则是比丘

一四三

惭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如良马避鞭彼善避诽辱

一四四

如良马加鞭当奋励努力以信戒精进乃至住禅定善识別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念当勿忘消灭大穷苦

一四五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德者自调御

[P.22]一一 老品

一四六

世常燃烧中有何喜何叹汝等黑暗蔽何不求光明

一四七

汝观粉饰身疮伤骨积集病患多思惟非坚常住者

一四八

此衰老形骸病巢而易坏秽聚必毁灭有生终必死

一四九

犹如葫芦瓜秋至将散弃骸骨成鸽色观此有何乐

一五〇

此城骨所造涂以血与肉藏著老与死及虚偽与慢

一五一

美饰王车亦必朽肉体老迈终亦然唯善人法无老事善人相传与善人

一五二

寡闻之愚人生来如牡牛增长彼筋肉无增彼智慧

[P.23]一五三

经多生流转予求作屋者但未得见之受苦再再生

一五四

已见作屋者勿再为造屋椽桷皆毁坏栋梁被摧折得灭尽爱欲心既证无为

一五五

壮时不得财亦不修梵行如池边老鹭无鱼而死灭

一五六

壮时未获财亦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思叹于过去

一二 自己品

一五七

若人知自爱应善自保护三时中一时智者应觉醒

一五八

首先于自己安置正法道然后诲他人贤者将无过

[P.24]一五九

若欲诲他者应如自己行自制可制他制己实最难

一六〇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获得难依所

一六一

恶业由己生由自生自起摧坏于愚者金刚破宝石

一六二

破戒如蔓草覆缠沙罗树自己求此作以快仇敌意

一六三

不善事易行有害于自己善及有益事实为极难行

一六四

愚痴恶慧者持执邪见故讥蔑罗汉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而自取破灭宛如佳他伽结果而自亡

一六五

恶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自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由己他无净他事

[P.25]一六六

即他有大事勿为己利益善知己利事当专心利益

一三 世品

一六七

勿从下劣法勿住于放逸勿随于邪见莫为世俗徒

一六八

奋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随法善行者此彼世安乐

一六九

应行法善行不行恶法行随法行善者此彼世安乐

一七〇

视如水泡沫见如蜃气栖如是观世者死王不见他

一七一

来观此世间犹如饰王车愚者湎此中智者不执著

[P.26]一七二

若人先放逸而后不放逸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

一七三

若作恶业人覆之以善业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

一七四

此世间黑暗善知此者少少有升天者如鸟之脱网

一七五

天鵞飞行太阳道以可神通行虚空贤者破魔王眷属得以脱离此世间

一七六

违犯一法者及说诸妄语不信来世人无恶而不作

一七七

贪不生天界愚不称扬施贤者随喜施来世得安乐

一七八

地上王权者或趣天界者一切世界主不及胜预流

[P.27]一四 佛陀品

一七九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此世不能随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惑〔此佛对魔女说〕

一八〇

不具于结缚缠爱难诱使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惑

一八一

智者专禅定喜出家寂静正念正觉者天人且羡敬

一八二

得生人道难生得长寿难得闻妙法难遇佛出世难

一八三

不作一切恶应当行诸善自净之己意此为诸佛教

一八四

诸佛说涅槃最胜忍辱为最上苦行出家实无害他者恼他不称为沙门

一八五

不诽及不害严守戒律仪饮食知足量静处坐独居专念增上定此为诸佛教

[P.28]一八六

虽天雨金钱欲心无满足贤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

一八七

故虽于天乐彼不喜悦求正觉者弟子喜灭于爱欲

一八八

恐怖所驱使去归依山岳森林或园苑种种树支提

一八九

此非安全依非最上依处如此之归依不离一切苦

一九〇

若人归依佛归依法及僧依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一九一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及八支圣道灭尽一切苦

一九二

此为安全归依处此为最上归依所若人如此之归依由此解脱一切苦

一九三

圣者极难得彼非随处生贤者所生处彼家蒙惠荣

一九四

诸佛出现乐宣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诸人修行乐

一九五

供养应供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供佛及弟子

[P.29]一九六

如此之供养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甚难被计量

[P.30]一五 安乐品

一九七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于怨憎人中我等无怨憎

一九八

我等实乐生苦恼中无苦于苦恼人中我等无苦恼

一九九

我等实乐生贪者中无贪于贪欲人中我等无贪欲

二〇〇

我等实乐生无有何物障如光音天神我等喜为食

二〇一

胜利生怨憎败者卧苦恼胜败两具舍寂静住安乐

二〇二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憎恨无苦如五蕴无胜乐寂静

二〇三

饥饿最大病行为最大苦如是实知此涅槃最上乐

二〇四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富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

[P.31]二〇五

已饮独居味乃至寂静味喜饮于法味彼去怖离恶

二〇六

善哉见圣者与彼共住乐由不见愚者彼常为安乐

二〇七

与愚者共行实为长忧愁与愚共住苦如与敌共住与贤者共住乐如会亲族是故实如

二〇八

贤智博学者诚持戒圣者如随善良游此贤明之人如月从星道

一六 爱好品

二〇九

专注不当事不专于应作弃道取爱欲却羡成就者

[P.32]二一〇

勿与爱者会勿会不爱者不见爱者苦见憎人亦苦

二一一

是故勿爱者爱別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人无桎梏

二一二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三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四

由贪欲生忧由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五

由欲乐生忧由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六

由爱欲生忧由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七

具戒与正见住法知真实圆满自己行彼为世人爱

二一八

希求不可说〔涅槃〕富有思虑心诸欲心不缚被称上流人〔近涅槃者〕

二一九

久在异乡者由远地安归亲友及知己羡喜欢迎彼

[P.33]二二〇

作福业亦是由此生彼世福业如亲族迎彼爱来者

一七 忿怒品

二二一

应去于忿怒应弃我慢心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精神物质〕彼无一物者无苦相随事

二二二

止勃發忿怒如止急行车是名善御者余为执韁人

二二三

由忍胜忿怒由善克不善以施胜吝啬由实胜虚妄

二二四

语实不嗔怒分与施乞者人由此三事得至诸天前

[P.34]二二五

圣者不杀生常摄制护身则达不死境——彼无忧患处

二二六

恒常觉醒者昼夜勤勉学志于涅槃者终息其烦恼

二二七

阿托罗〔优婆塞〕应知此非今日始由古来即然默然被人诽多言被人诽寡言被人诽不为诽谤者是世极少有

二二八

只被人诽者或只被褒人过未已无有现在亦应无

二二九

智者日日善反省行无过失有贤明智慧持戒具行者彼为智人所赞叹

二三〇

质如阎浮金有谁得诽彼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称赞

二三一

摄护身忿怒制御于身行弃身之恶行依身修善行

二三二

摄护语忿怒制御于语行弃语之恶行依语修善行

二三三

摄护意忿怒制御于意行弃意之恶行依意修善行

二三四

智者制御身亦复制御语于意亦制御实成善御者

[P.35]一八 垢秽品

二三五

汝今已似焦枯叶阎魔使者近汝边汝已立于死门前然汝旅途亦无粮

二三六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心垢无烦恼汝将到达天圣地

二三七

汝今寿命行既终汝已近于阎魔前途中汝无停住所汝之旅途亦无粮

二三八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心垢无烦恼不复再来生与死

二三九

刹那刹那间智者渐次断拂除自垢秽如冶工锻金

二四〇

如铁自生垢〔銹〕生已自蚀铁恶业者亦然自业导恶趣

[P.36]二四一

不诵圣典秽不修为家屋懈怠为美秽放逸护卫秽

二四二

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此世及彼世恶法实为秽

二四三

此等诸秽中无明秽为最汝须弃此秽成无垢比丘

二四四

无惭愧厚颜暴戾与大胆傲慢罪恶者其人生活易

二四五

有惭求清净不执著谦逊营清净生活富有见识者其人生活难

二四六

若人于此世杀生说妄语取人所不与侵犯他人妻

二四七

沈于窣罗酒〔谷酒〕及迷丽取酒〔果酒〕是人于此世毁掘自善根

二四八

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勿贪与非法自陷于永苦

二四九

人实由谛信所乐而施与若得食不满昼夜不得定

[P.37]二五〇

断除如此心由根灭绝者无论昼与夜得入于三昧

二五一

无等贪欲火无等执著嗔无等网愚痴无等流爱欲

二五二

易见他人过难见自过失揭發他人过如撒布糠谷己过则隐匿如狡睹博者覆蔽其格里

二五三

诠索他人过心常易怒者增长于烦恼彼远漏尽事

二五四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二五五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诸行不常住诸佛无扰乱

[P.38]一九 法住品

二五六

急燥处事故非为法住者智者应辨別正邪之两者

二五七

导他不燥急如法而平等智者护正法若有贤虑人是为法住者

二五八

不以多言故彼即是贤者平静无怨怖则称为智者

二五九

不以多言故彼即持法者彼虽闻少分但以身见法于法不放逸实为持法者

二六〇

不因头发白即称是长老彼年之〔虚〕熟空为长老名

二六一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制伏与调御彼具清净慧弃心之垢秽被称为长老

二六二

嫉妬悭偽者虽以辩舌才或以容色美非是端正人

二六三

若断此〔恶德〕除根以绝灭弃过彼智者是名端正人

二六四

破戒妄语者剃发非沙门欲贪具充满云何为沙门

[P.39]二六五

彼镇灭诸恶不分大与小[*]灭诸恶故是名为沙门

二六六

唯向他行乞非即是比丘[*]奉行诸法仪亦非为比丘

二六七

以弃善与恶勤修梵行者慎重行此世彼实为比丘

二六八

愚昧无知者不以寂默而名为牟尼[*]贤者如权衡

二六九

舍恶取其善彼得为牟尼[*]彼知于善恶故称为牟尼

二七〇

以害生类彼非为圣者[*]不害[*]诸生类是名为圣者

二七一

不依戒律行或由于多闻或由于禅定或由于独居

二七二

「非凡夫得享受出家乐」汝比丘汝烦恼未尽勿生安意想

[P.40]二〇 道品

二七三

道中八支圣道胜诸谛中四句最胜诸法中离欲最二足中具眼者胜

二七四

无余知见净实唯此一道汝等顺此道惑乱魔王者

二七五

汝等顺此道可使苦终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欲箭

二七六

汝等自努力如来唯说示住于禅定行可脱魔王缚

二七七

「一切行无常」依智观照时则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七八

「一切行是苦」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七九

「一切法无我」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八〇

应努力时不努力少壮时陷怠惰意气销沈又懦弱懒惰不以智得道

[P.41]二八一

慎语善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说道

二八二

由瑜伽智生无智灭瑜伽知得此两道及其得与失应自努力行可增大智慧

二八三

当伐欲稠林但勿伐树木欲林生畏怖应脱欲密林

二八四

男女欲微少彼心被系缚如饮乳犊子不离彼母中

二八五

自己断爱情如手折秋莲勤修寂静道善逝宣涅槃

二八六

「雨季我住此冬夏不住此」此为愚者想不觉死到来

二八七

溺爱子家畜彼心执著此死神将捉去如睡村瀑流

[P.42]二八八

子亦不能救父子及亲戚莫为能救护彼为死神捉亲族非能救

二八九

知此之意义智者持戒律应速令清净至达涅槃道

二一 杂品

二九〇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二九一

施与他人苦离求自己乐彼为嗔系缚怨憎不解脱

二九二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增长烦恼

二九三

常勤以念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念者烦恼尽

[P.43]二九四

杀母〔爱欲〕与父〔我慢〕杀刹帝利族二王〔断见常见〕灭王国〔十二处〕杀从臣〔喜食〕行无苦患婆罗门

二九五

杀母[*]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同上〕杀虎第五者〔五盖虎=疑盖〕行无苦患婆罗门

二九六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佛陀

二九七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达磨

二九八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僧伽

二九九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则常念于身

三〇〇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念不杀生

三〇一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心常乐静虑

三〇二

爱乐出家难在家生活难非辈共住难轮回往来苦故不应往来然将陷于苦

三〇三

正信而具戒得誉与财者彼至于何处到处受尊敬

三〇四

善名扬远方光耀如云口恶者夜放箭虽近不得见

[P.44]三〇五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彼独自调御可乐于林中

二二 地狱品

三〇六

语不实者堕地狱或自作言我无作此两恶业者死后他世地狱同受苦

三〇七

多袈裟缠颈不节制恶行恶人由恶业终堕于地狱

三〇八

破戒无节制享受檀信施勿宁吞铁丸热由火焰出

三〇九

放逸犯他妻遭次之四事获罪卧不安诽三地狱四

[P.45]三一〇

罪业堕恶趣恐怖得乐少国王加酷杖则莫犯他妻

三一一

不善执茅草则伤割其手沙门修邪行则趣入地狱

三一二

懈怠诸行为污染于戒行逡巡修梵行斯者无大果

三一三

应作所当作遂行必卖刀懈怠游行者增多于欲尘

三一四

不为恶业胜作恶业受苦为善业者胜为善无苦事

三一五

犹如边境城内外皆防护护自亦复然刹那勿轻过刹那轻忽者地狱受忧患

三一六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三一七

不应怖见怖应怖见不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P.46]三一八

无罪思为罪是罪见无罪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三一九

有罪知有罪无罪知无罪怀此正见者众生达善趣

二三 象品

三二〇

如象于战塲堪忍弓箭射我堪忍诽谤世多破戒者

三二一

调御象可往战塲调御象可为王乘若能堪忍人诽谤人中最胜调御者

三二二

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亦优良侨罗大象亦为良调御自己人更良

三二三

实非此等之车乘到达难到之境地〔涅槃〕若人善调御自己由此调御得到达

三二四

如象名财护發情暴难制繁缚不少食唯念于象林

[P.47]三二五

懒惰又贪食多眠辗转卧如猪饱无厌愚者再入胎〔即轮回〕

三二六

以前我此心随欲乐徘徊今我悉制御如持钩象师制御發情象

三二七

乐时不放逸常护自己心救自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三二八

若得同行伴正行富智虑征服诸危难欣然与彼行

三二九

若无同行伴正行富智虑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

三三〇

独行为殊胜以不愚为伴独行离恶事如象独游林

三三一

现时得友乐满足适当乐命终善业乐弃一切苦乐

[P.48]三三二

世中敬母乐敬父亦为乐世敬沙门乐敬圣者亦乐

三三三

至老持戒乐安立信仰乐得有智慧乐不作恶业乐

二四 爱欲品

三三四

若行于放逸爱增如蔓草彼生而此生如猿求林果

三三五

若于此世界为欲所征服忧患日增长如毘罗得雨

三三六

若于此世界征服恶欲者忧患自离去如水滴莲叶

三三七

我告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毘罗那掘取其饴根勿使为魔王再再坏汝等如流毁华苇

[P.49]三三八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再生爱欲不断根亦然〔苦〕再生

三三九

彼具三十六爱流盛势奔向于乐境彼具如是邪见人思惟为欲漂荡去

三四〇

欲流到处流蔓草茂發芽汝见此蔓生以慧断其根

三四一

人喜爱滋润亦喜逐六境向乐求乐人实尝生与灭

三四二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系缚于执著再再常受苦

三四三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比丘求离欲故除其爱欲

三四四

去欲喜林间离欲又向欲诚实观此人脱系又向缚

[P.50]三四五

铁木麻作绳智言非坚缚贪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三四六

贤者谓能引恋著者是为坚牢缚断此无恋著弃欲而出家

三四七

彼著于欲流蜘蛛自结网断此离欲著弃苦而游行〔出家得解脱〕

三四八

弃过现未来而达于彼岸意脱一切处无再受生老

三四九

疑恶所扰乱炽烈求享乐爱欲愈增长如是此类人自作坚系缚

三五〇

喜静止恶想常观身不净当灭诸爱欲不为魔王缚

[P.51]三五一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罪秽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即不更轮回〕

三五二

离爱无染著通晓圣典语善知法与义及字之顺序彼为最后身被称大丈夫及为大智者

三五三

我征服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无染舍弃于一切灭欲而解脱自悟谁称师

三五四

法施胜诸施法味胜诸味法乐胜诸乐灭爱胜诸苦

三五五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愚者财欲害自害如害他

三五六

杂草毁田地贪欲损世人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三五七

杂草毁田地嗔恚损世人施与离嗔者故得大果报

三五八

杂草毁田地愚痴损世人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P.52]三五九

杂草毁田地欲望损世人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二五 比丘品

三六〇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三六一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三六二

善调手足与言语最善调御身与首心喜善住于三昧独居知足是比丘

三六三

比丘调于语贤明而寂静明正法与义所说甚柔软

[P.53]三六四

住法之乐园乐法与随法思惟忆念法比丘不退堕

三六五

勿轻自所得勿羡他所得比丘羡他得不入三昧地

三六六

比丘虽得少不轻嫌所得清净活不怠诸天实称赞

三六七

若于名及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三六八

比丘住慈悲信喜佛陀教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界

三六九

比丘汲舟水水出则舟轻若断除贪嗔汝证得涅槃

三七〇

五断与弃五五种善勤修越五著比丘名为渡瀑流

三七一

修定勿放逸勿使心迷欲勿待吞铁丸烧然而叫苦

三七二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具定与智慧实彼近涅槃

[P.54]三七三

比丘入空屋彼心之寂静谛观于正法享超人界乐

三七四

人若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已知得不死〔涅槃〕

三七五

有智慧比丘于现世作是摄根及知足随护戒律仪

三七六

态度尽好谊行为应善行依此彼多乐至灭尽诸苦

三七七

如夏之生花枯萎而凋落汝等诸比丘须弃贪嗔恚

三七八

身静及语静意静住三昧弃俗乐比丘称为寂静者

三七九

汝当自警策自行自省察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三八〇

自为自护己自为自依怙故须自制御如商调良马

三八一

比丘具喜心乐教信佛陀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

[P.55]三八二

比丘虽年少精勤佛陀教如月离云翳照耀于此世

二六 婆罗门品

三八三

勇敢断「欲」流弃欲婆罗门若知灭诸蕴汝则知无作

三八四

若常住于二法〔止观〕婆罗门达彼岸如是彼智慧者息灭一切系缚

三八五

无彼岸此岸〔现世〕两岸皆悉无苦无系缚是名婆罗门

三八六

彼人入禅定安住无垢秽应作皆已作去诸烦恼漏到达最上义〔阿罗汉果〕是名婆罗门

三八七

日照昼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耀婆罗门定光辉然佛陀其光明普照全昼全夜

[P.56]三八八

除弃恶业者是名婆罗门所行清净者则称为沙门[*]自去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三八九

勿打婆罗门婆罗门勿嗔打婆罗门者忿嗔灾极甚

三九〇

婆罗门若制其心此对彼不少利益随时消灭于害心亦随得止于痛苦

三九一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人是名婆罗门

三九二

正觉所说法不论从何闻向彼宣说者恭敬与敬礼犹如婆罗门恭敬于圣火

三九三

不因螺髻及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谁知真实及法者彼为幸福婆罗门

三九四

汝愚螺髻者衣羊皮何用内心具欲林汝仅外严饰

三九五

诸著粪扫衣瘦而露脉管林中独入定是名婆罗门

[P.57]三九六

所谓婆罗门不由母始生执著世富裕但名说「普」者不著任何物[*]是名婆罗门

三九七

断一切结缚彼实无畏怖著无系缚是名婆罗门

三九八

断纽与带绪及断网所属除障碍觉者是名婆罗门

三九九

能忍骂与打刑缚忍强军如是安忍者是名婆罗门

四〇〇

无嗔具德行持戒远离欲调至最后身是名婆罗门

四〇一

如水落于莲叶如介子在锥尖不染著诸欲者称名为婆罗门

四〇二

若人于此世觉悟灭自苦舍重担离缚是名婆罗门

四〇三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证无上义者是名婆罗门

[P.58]四〇四

不混在俗者亦不杂于僧无家寡欲者是名婆罗门

四〇五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杀不教他人杀是名为之婆罗门

四〇六

于他敌中无害意于持刀杖有温顺执著者中无执著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〇七

食欲嗔恚与慢心以及虚偽皆脱落犹如介子落锥尖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〇八

不言粗暴语说益言实语不触怒于人是名婆罗门

四〇九

于此善或恶长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名婆罗门

四一〇

对此世彼世均无有爱著离系解脱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一

不存执著者了悟无疑惑到达甘露地是名婆罗门

四一二

若于此世间超脱善与恶无忧清净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三

如月净无垢清净而澄明灭尽再生欲是名婆罗门

[P.59]四一四

超越泥泞难行道并越愚痴轮回海得渡得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无著证涅槃寂静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五

舍弃欲乐于此世出家游行成无家灭尽欲乐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六

舍弃爱欲于此世出家游行为无家灭尽爱欲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七

远离人间缚超脱天上缚断除诸缚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八

舍弃乐不乐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间是名婆罗门

四一九

若徧知一切有情之生灭无执善逝佛是名婆罗门

四二〇

诸天乾闼婆及人具不知彼所趣道灭尽烦恼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一

前〔过〕后〔未来〕与中间〔现在〕无有任何物不著一物者是名婆罗门

[P.60]四二二

牡牛最胜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洗涤心垢与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三

牟尼知前生见天界恶趣达生之灭尽业成无上智一切圆满者是名婆罗门

校注

原文 Kasāva-(污浊)与 Kāsāva-(袈裟)之音韵类似 所谓正念食者(pariññāta-bhojana-)当对食物知食物之为何物知彼之不净此谓悟者对食事无真正之悦乐 「无信」谓圣者自证知悟不由他 裸行以下皆为苦行之种类 hāsa- = sktḥarṣa-(欢喜)或「笑」 = sktḥāsa- 但 N. P. Chadravarti; L'UdānavargaSanskrit P. 1-2 參照 Panthaṁ ca(ed PTS)应读为 Pantañ ca(Fausb, comm)Diet. PTS: Pattha 之项下參照 光音天又称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三天 nekkho jambonadassa 用由阎浮河所采之金制造之良质货币 「沙门」samaṇa- = skt, s'ramaṇa-(√'sram)恰为 √sam = skt, √sam 如由镇静所造samiti「使镇静」由 samitatt-「镇静」说明 「比丘」bhikkhu「行乞」bhikkate 「牟尼」muni 本质非为寂默而有 mūāti「知」之意在语源的假面之下说明者 「圣者」ariya——非为由以杀生(hiṁasati-hiṁsā)为事之敌(ari)而来a-riya = ahiṅsa可解为「不杀生」之说明云在此场合恐将成为如 rissati = skt, risyati(Dhātup IV. 120: riṣa hiṁsāyan 參照)置动词于念头 vissāsam āpādi(ed. PTS)应正为 vissāsa māpādi(= vissāsam mā āfadi) Pamocanaṁ(ed. PTS)应改为 Pamohanaṁ. Diet. PTS: Pamocana- 项下參照 vana「井」及「欲」vanatha-「丛」及「欲」nibbana-「由林脱出」及「离欲」之两义兼有nibbana- 与 nibb-āna「涅槃」之音韵相似第三四四颂(本卷七〇页)參照 从注释解为譬喻的说法十二处指眼及色五盖为五种之障盖云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恶作 或与「不同辈共住事」(a-)Samānasaṁvāso(ed. PTS)但 N. P. Cnakravarti: L udānav. Sanskrit P. 129-130 參照 raja兼有「尘埃」与爱欲之两义 Vama- 兼具「林」及「欲」之二义第二八三颂(本卷四一页)參照 若从注释「五」之顺次为五下分结(欲界五种之烦恼)即欲界贪身见戒取见五上分结(色界无色界之烦恼)即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无明五根即信又五著指贪然大约「五」应成为五著者之意味此时 uttari-bhavaye 非为「勤修」之意应解为「克服」之义 于本品之婆罗门指去烦恼灭罪业之人既已于第一四二颂被用于此之意义 「婆罗门」brāhmana-「除恶业者」bāhita-pāpa-「沙门」Samaṇa-「行寂静之人」Sama-cariya-(第二六五颂注參照)「出家」Pabbājayaṁ(attano malam)去自己之垢秽以上之语源的说明之中最后者至少动词之语根为共通Pabbajita-: pabbajati, Pabbājayaṁ(pres, nom.): pabbājeti(Caus.)Pāli pabbaj- = SKT. Pra+vray- 叶均译为鹿皮依原文 ajjna应是羊皮或羚羊皮(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原文使 Sa-kiñcana- 与 a-kiñcana 对立若从注释在 kiñcana- 有「贪欲执著」等义Sa-kincana- 兼有「富裕」「执著」之两义a-kiñcana- 兼有「无一物」「无执著」之两义亦须參照第四二一颂尚有 Sa ce hoti(ed. PTS)改译为 Sa ve hoti(Fausb.)(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若从注释「纽」为忿怒「绪」为爱著「网」属于此者为六十二邪见「障碍」指无明或许纽网皆应成为譬喻系缚缠结而言者(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译文不依 abhiñña, vosito(ed, PTS)而从于 abhiñña-vasito(Fausb.)(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A1] 裟【CB】娑【南传】
[A2] 裟【CB】娑【南传】
[A3]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4] 裟【CB】娑【南传】
[A5] 业【CB】恶【南传】
[A6] 怒【CB】奴【南传】
[A7] 法者【CB】者法【南传】
[A8]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9]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10]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11]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12]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13]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14] 胜【CB】欲【南传】
[A15] 力【CB】[-]【南传】
[A16]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17] 无【CB】应【南传】
[A18] 苦【CB】若【南传】
[A19]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20]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21]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22] CBETA 按「彼实无畏怖」一句疑应作「不再有渴爱」
[A23] 著无【CB】无著【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句经
关闭
法句经
关闭
法句经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