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如是语经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觉者

一集 第一品

(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者一法诸比丘所谓贪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焚有情     依贪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贪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P.2]者一法诸比丘所谓嗔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嗔之有情     依嗔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嗔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者一法诸比丘所谓痴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痴之有情     依痴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痴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者一法诸比丘所谓忿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忿之有情     依忿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忿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P.3](一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者一法诸比丘所谓覆法我说法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覆之有情     依覆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覆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断一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何者一法诸比丘所谓慢法我说汝等不再来之成就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慢之有情     依慢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慢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七)

[P.4]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徧知一切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一切徧知一切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一切知一切     任何时不贪者
彼实为持徧知     得超越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徧知慢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徧知慢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缠慢慢结     诸人喜有
不徧知慢     即将转生
[P.5]无慢断慢     而解脱者
彼伏慢结     越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徧知贪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徧知贪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婪有情     依贪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贪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〇(一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徧知嗔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徧知嗔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6]「嗔之有情     依嗔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嗔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成就者品第一

摄颂曰

贪(一)嗔(二)及痴(三)忿(四)覆(五)慢为(六)一切(七)慢(八)贪(九)嗔(一〇)更为二说谓第一品

一集 第二品

一一(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痴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痴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痴之有情     依痴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痴
[P.7]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二(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遍知忿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遍知忿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忿之有情     依忿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忿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三(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通知不徧知覆不能自彼而抛弃不断心者不能尽苦然则诸比丘通知徧知覆自彼而抛弃断心者得尽苦」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覆之有情     依覆行恶
胜观之人     正知断覆
断于此世     决不再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四(一四)

[P.8]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不观之一盖如无明盖依彼〔无明〕盖所覆众生长时驰骋流转生死何以故诸比丘依无明盖所覆众生长夜驰骋流转」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他无一法     有覆群生
日夜流转     如为痴覆
然如舍痴     破除暗聚
更不流转     亦无他因」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五(一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不观他之一结如爱结依彼结相应有情长夜驰骋流转何以故诸比丘与爱结相应有情长夜驰骋流转」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9]「爱为第二     长夜流转
生此生彼     不超轮回
知此灾祸     爱之生时
无执爱心     比丘游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六(一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为有学未得之人为续住希求无上安稳之比丘等作内缘之言者诸比丘我不观他有一缘如如理作意之饶益诸比丘如理作意比丘舍离不善修习善」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10]「正当之作意     有学比丘法
他无斯至要     将为得最善
比丘已正勉     将成苦之灭」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七(一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为有学未得之人为续住希求无上安稳之比丘等作外缘之言者诸比丘我不观他有一缘如善知识之饶益诸比丘善知识之比丘舍离不善修习善」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善知识比丘     从顺而恭敬
守知识言辞     有正知正念
一切结缚灭     次第将遂愿」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八(一八)

[P.11]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所生一法为众生之不利为众生之不安乐为众生之不义为不利为天人之苦生何之一法为破僧伽诸比丘僧伽之破坏时有相互诤论事有相互诃责又相互凌蔑又相互弃舍于此处若未敬信者则不敬信又既敬信者为不敬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恶者破僧伽     永劫生奈落
悦众住非法     彼由安稳堕
破僧伽和合     永劫诃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九(一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所生一法为众生之利为众生之[P.12]安乐为众生之义利为天人之乐生何之一法为僧伽之和合诸比丘僧伽和合时无相互诤论无相互诃责无相互凌蔑无相互弃舍于此处若未敬信者而起敬信既敬信者而增敬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僧伽和合乐     有和合之德
住法悦和合     不由安稳堕
僧伽为和合     永劫乐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〇(一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我以〔自己〕心〔差別智〕分析知有染污心一类人之心此人死时如负重担〔将生于〕地狱所以者何诸比丘实彼心污染诸比丘于世一类之有情因心被污而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13]「知世一类人污心     比丘之前佛宣义
彼心污者应死时     将生奈落入地狱
如彼放置所拾物     实因心污行恶趣」

我闻世尊说此义

摄颂曰

痴(一一)忿(一二)及覆(一三)痴(一四)欲(一五)有学(「二」一六一七)破(一八)悦(一九)及人(二〇)以称品第二

一集 第三品

二一(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我以〔自己〕心〔差別智〕分析知净[P.14]心一类人之心此人死时如舍重担〔生〕天界所以者何诸比丘彼心之清净诸比丘则因于世一类有情心净身坏死后生往善趣天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知世一类人净心     佛宣此义比丘前
彼心净者应死时     将生善趣往天界
如彼放置所拾物     实因有情心清净」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二(一二)

[P.15]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勿畏于福诸比丘此为乐悦之同义语此即是福诸比丘则我长时行作福时能知长时之希悦果报之经验七年间修习慈心七坏成劫间不再来此世诸比丘于退转劫间正入光音天于进转劫间生于空梵天宫诸比丘于此处我正见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见一切之权威者诸比丘我已三十六次为诸天主帝释更为法法王战克四方使住民得安全成就七宝转轮王已几百次然对地方王国教说为何诸比丘于彼我如是思惟『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如斯大威力者此于我为如何业果耶为如何业之果报耶』于彼我已如是思惟『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者如斯大威力者此于我为三业之果为三业之果报为布施调御节制之〔果报〕』」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16]「彼学未来乐根福     又修施静与慈心
三之乐因修此法     无嗔乐界智者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三(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有一法若修习多作为者摄持安住于现法之利与未来〔之利〕何之一法为向善法不放逸诸比丘若修习此一法多作为者摄持安住于现法之利与未来〔之利〕」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作福不放逸     智者摄持二之利
[P.17]现法之利未来利     持现观利智者言」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四(一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一人于〔一〕劫驰骋流转者之骸骨骨之堆积骨之积聚如彼毘补罗山之大若善集彼者且不被坏者〔可知此〕」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一人一劫所积骨     如山之量大仙宣
摩揭陀耆梨跋提     灵鹫山毘补罗山
比前者高后者大     如山之量大仙宣
圣谛苦与苦之集     苦灭之道超苦事
[P.18]由观圣八支之道     最高七度驰骋后
其人已无一切结     为灭苦者大仙宣」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五(一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有一法我说犯此之人无不为恶业何为一法诸比丘彼故为妄语」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犯一法者为妄语     无不犯恶遮他世」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六(一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我所知若众生知布施均分之果报[P.19]则不与而食将不存不住怀悭悋之污心即令彼最后一搏虽有最后一口食或有可爱之物将无不均分何以故诸比丘如我所知众生不知如此布施均分之果故不与而食住于怀悭悋之污心」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均分果报有大果     如大仙宣众生知
以清心拂悋啬污     适时善施与圣者
与多人饭施应施     施主逝世到天界
行天上者满欲喜     均分果报无悋啬」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七(一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一切之有依福业不彼慈心解脱十六[P.20]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脱光卓绝且为照渡诸比丘譬如一切星光不彼月光十六分之一值惟月光卓绝且为照渡如是诸比丘一切之有依福业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且为照渡诸比丘譬如秋季雨期最后一月清朗无云太阳升空中善灭空中一切暗而光辉照渡诸比丘如是一切之有依福业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惟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且为照渡诸比丘譬如夜至晨时东方之明星照渡光辉诸比丘如是一切之有依福[P.21]不彼慈心解脱十六分之一值彼慈心解脱光辉卓绝且为照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若人无限修慈念     见生依灭有结少
人若有慈无邪心     由彼而得为善人
向一切人有愍情     圣者施行无限福
法治众生于满地     王施如仙续游行
马之供牺人供牺     钉座强饮坐闩房〕
此与善修慈者比     不值十六分之一
[P.22]不为杀业不使杀     不为征伐不使征
一切众生使为慈     对于何人亦无怨」

我闻世尊说此义

摄颂曰

定心(二一)福(二二)二利(二三)毘补罗山(二四)知而故妄语(二五)知布施(二六)修习慈(二七)此七经等与前二十此对一法说集经二十七

一集终了有关二法于下叙之

二集 第一品

二八(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苦有患[P.23]有恼有焦虑身坏死后恶趣当可期待何之为二为不护诸根门及食不知量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苦有患有恼有焦虑身坏死后恶趣当可期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眼耳鼻舌与身意     比丘不守此等门
食不知量不制根     身之苦受心之苦
日夜烧身又烧心     如此之人住于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九(二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乐无患[P.24]无恼无焦虑身坏死后善趣当可期待何为二于护诸根门食为知量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乐无患无恼无焦虑身坏死后善趣当可期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眼耳鼻舌与身意     比丘坚守此等门
食之知量制诸根     身之乐受心之乐
日夜不烧身与心     如此之人住于乐」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〇(二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焦恼有二法何之为二诸比丘[P.25]处某者不作善不作拂恶不作护畏作恶作顽固作罪过彼谓『我已不作善』而烦恼『我已作恶』而烦恼诸比丘此等为焦恼之二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为恶行     或语恶行
为意恶行     言他恶者
不为善业     多为不善
愚者身坏     生于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一(二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不焦恼之二法二之为何诸比丘此处某者作善作拂恶作护畏不作恶不作顽固不作罪过彼谓『我已[P.26]作善』而无恼『我已不作恶』而无恼诸比丘此等为不焦恼之二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断恶行     语断恶行
断意恶行     断言他恶
不为不善     多为善业
贤者身坏     超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二(二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人如负重担如此〔生〕于地狱何之为二为恶戒与恶见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负重担如此〔生〕于地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恶戒与恶见     成就二法者
如彼之愚者     身坏生地狱」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三(二六)

[P.27]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人如舍重担如此〔生〕于天界何之为二为善戒与善见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舍重担如此〔生〕于天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善戒与善见     成就二法者
贤者身坏后     成就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四(一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无勤无愧之比丘不能〔证〕等觉不能〔证〕涅槃不能证无上之安稳诸比丘有勤有愧之比丘得〔证〕等觉得〔证〕涅槃得证无上之安稳」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无愧懒惰缺精进     无惭不敬惛眠多
如此比丘不努力     无上等觉不得至
[P.28]有念有定有深虑     努力有愧不放逸
断除生死之结缚     无上等觉今可至」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五(二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非为诡诈矫妄利养恭敬称誉胜利非为众人如是知我言我而住于梵行反而诸比丘为律仪为舍离而住于梵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为舍为律仪     梵行不患打
沈行于涅槃     世尊之所说
如此之大道     大仙步行者
[P.29]善守师之教     如佛之所示
遵彼之人人     将达灭苦边」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六(二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非为诡诈矫妄利养恭敬称誉胜利非为众人如是知我言我而住于梵行反而诸比丘为通知为徧知而住于梵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为通知徧知     梵行不患打
沈行于涅槃     世尊之所说
此之为大道     大仙步行者
善守师之教     如佛之所示
踏彼之人人     将应为苦边」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七(二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快乐欢喜[P.30]对有漏之灭有如理之努力何之为二忧可忧与对忧如理之努力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于现法住于快乐欢喜对有漏之尽如理之努力」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对可忧事智者忧     有勤观慧贤比丘
以此勤静住无慢     苦尽相应心寂静」

我闻世尊说此义

品第一

[P.31]摄颂曰

两种之比丘(二八二九)焦恼不焦恼(三〇三一)善恶依他世(三二三三)有勤与无诈(三五三六)快乐与欢喜此等共为十

二集 第二品

三八(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多修行二寻思为安稳寻思与孤独寻思诸比丘如来无害之欣喜且无害之悦乐诸比丘如来多修行此无害之欣喜与无害悦乐处之寻思『我依此威仪对任何有情与非情无有害事』诸比丘如来有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诸比丘如来多修行此孤独之欣[P.32]喜与孤独悦乐处之寻思『舍离不善者』是故诸比丘亦应住于无害之欣喜与无害之悦乐诸比丘汝等之中住于无害之欣喜与无害之悦乐则将多修行寻思『我等依此之威仪对任何有情非情无有害事』诸比丘应住于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诸比丘汝等之中住于孤独之欣喜与孤独之悦乐者则将多修行寻思『我等舍离所有不善所有未舍离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耐无可耐如来佛     修行彼之二寻思
一思安稳二孤独     消暗大仙行彼岸
得利得力无有漏     竭尽渴爱解脱者
[P.33]惟牟尼得最后身     断慢老达彼岸者
立于山颠之岩者     下见每人于四方
彼之每有一切眼     贤者登上法之殿
彼无忧者沈于忧     下见生者恼人人」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三九(二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有二种之说法差別何之为二『见恶知恶』此为第一之说法『由见恶知恶而嫌厌解脱』此为第二之说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愍诸众生如来佛     见差別教说二法
[P.34]见恶能知故离心     是为苦之将有终」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〇(二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无明为到达不善法之先驱于后有无惭与无愧然则诸比丘明是到达善法之先驱于后有惭愧」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世彼世诸恶趣     无明为根望欲累
无惭不敬有恶欲     由彼生恶堕地狱
是故离贪欲无明     生明比丘断恶趣」

[P.35]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一诵品

四一(二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甚不足者乃圣慧不足之众生彼等于现法住于苦有患有恼有焦虑身坏死后恶趣当可期待诸比丘其非不足者非圣慧不足之众生彼等于现法住于乐无患无恼无焦虑身坏死后善趣当可期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以慧不足执名色     见世同天思为真
良慧洞察世未来     生存之亡为正知
[P.36]有思念者自觉者     羡有慧者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二(二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二种白法为护世间何之为二为惭及愧诸比丘若此等二种白法不护世间在此世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或师之妻将无被识〔差別〕恰如山羊雄鸡野猪世间将陷于混乱是故诸比丘此等二种之白法护世间故有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或师之妻被识〔別〕」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若人常知惭与愧     白法为根免生死
[P.37]若人常近惭与愧     增长梵行尽后有」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三(二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有无生无有无作无为诸比丘若无无生无有无作无为于此处应不能知生为之出离是故诸比丘有无生无有无作无为故应能知生为之出离」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生有起作为不定     老死所袭病巢脆
渴爱导因不得悦     安越静疑出离彼
[P.38]无生无起无忧染     诸行静安苦法无」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四(二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二涅槃何之为二为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诸比丘有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处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辨应作之事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彼五根安立无伤彼事故经验喜与不喜能感乐与苦彼为灭贪灭嗔灭痴者诸比丘说彼为有余依涅槃界诸比丘无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应作已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诸比丘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无喜悦而清凉诸比丘说彼为无余依涅槃诸比丘此为二涅槃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等二种涅槃界     具眼者依无依明
初界导者现法有     灭尽〔爱等〕有余依
[P.39]他灭未来一切有     成为临终无余依
知此无为之道者     尽导有者心解脱
逮达法味悦灭者     彼已舍此一切见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五(二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心喜独居悦乐独居内住于心寂静与随顺不离静虑成就胜观增长空处诸比丘心喜独居悦乐独居内心寂静与随顺不离静虑成就胜观增长空处而住者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于现法智〔阿罗汉果〕或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40]「心静慎思专念者     胜观正法离诸欲
悦不放逸安稳者     因得减损近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六(二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有应学者之胜利有最上之慧有解脱味应住于四念处观诸比丘有应学者之胜利有最上之慧有解脱味住于至上四念处观者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于现法智〔阿罗汉果〕或如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圆满有学不断法     生之灭尽最上慧
彼牟尼持最后身     舍慢老之达彼岸
[P.41]是故静虑悦等持     热心者见生灭尽
拥兵制魔比丘众     超越为踰生死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七(二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应住于觉悟正念正知等持悦豫胜观此等于诸善法胜观时宜而住诸比丘觉悟正念正知等持悦豫胜观此等于诸善法胜观时宜之比丘二果中被可期待一果于现法智〔阿罗汉果〕或有烦恼之余依成不还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醒者闻此眠者觉     醒而胜寝醒无畏
[P.42]醒为正念为正知     使胜观者悦等持
彼于时宜修正法     集中于心可消暗
是故实而得觉醒     热心成为有静虑
生死断绊贤比丘     无上菩提此将证」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八(二一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彼等二人以不舍彼为堕无幸处奈落者二人者谁凡非梵行者称为梵行者又凡以无根非梵行诽谤修圆满清净之梵行者诸比丘此等二人以不断彼为堕无幸处奈落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将言为而不为人     偽言堕落奈落人
[P.43]此之二人身逝后     他世等为恶业者
颈披袈裟守恶法     恶人恶业生奈落
破戒无惭食团饭     如火灼热之铁丸」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九(二一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依二见所障碍之人与天或执著或超越而具眼者得见然则诸比丘执著者为何诸比丘喜有受天与人〔之身〕享乐有说彼灭有法时心不踊跃不晃耀不成安稳不成爱著如是诸比丘或为执著者然则诸比丘超越者为何为有所恼惭耻于〔有〕续为嫌厌[P.44]喜有灭此见真实身坏死后被切断而失无再度死事可谓安稳此最胜此为真实诸比丘如是或者成为超越诸比丘具眼者见为何诸比丘于此见存在者为存在见使存在者为使存在成为入于存在之嫌恶离贪灭尽诸比丘具眼者如是见」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若见存在超存在     如实解脱尽有爱
知离有非有之爱     比丘灭于无后有」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二集终了

摄颂曰

二根(二八二九)二焦恼(三〇三一)依戒他世二(三二三三)无愧(三四)二诡诈(三五三六)可忧此等十(三七)[P.45]寻思(三八)教说(三九)明(四〇)慧(四一)依法(四二)第五无生(四三)界(四四)独居(四五)学(四六)及依觉悟(四七)无幸处(四八)及见(四九)被明共十二

三集 第一品

五〇(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不善根三之为何为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不善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嗔痴害恶心者     如竹自果自身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一(三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界三之为何为色界无色界灭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能识色界者     不停无色界
[P.46]解脱灭界人     已为舍死者
无漏正自觉     身触不死界
舍死离依著     现依著之舍
善说此三界     无忧离染道」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二(三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受三之为何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受」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念受与受之生
知导灭道止心时     灭受无欲入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P.47]五三(三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受三之为何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等为三受诸比丘乐受由苦可见苦受由投枪可见不苦不乐受由无常可见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虽由苦见苦受由投枪见不苦不乐受由无常见者诸比丘正见断渴爱退转结缚洞察正慢灭苦处之比丘为圣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苦能见乐     由投枪见苦
贤者由无常     见不苦不乐
此正见比丘     此处解脱受
悟神通贤者     离世成牟尼」

我闻世尊说此义

[P.48]五四(三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求三之为何为欲求有求梵行求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求」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念求与求之生
知导尽道止心时     尽求无欲入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五(三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求三之为何为欲求有求梵行求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求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欲求有求梵行求     贪等见处之堆积
由此执之以为真     解脱尽爱离诸贪
[P.49]离欲舍求灭见处     尽求比丘无疑欲」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六(三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漏三之为何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漏」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贪漏与漏之生
知导灭道止心时     尽漏无欲入涅槃」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七(三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漏三之为何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漏」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50]「尽欲漏舍无明     破有漏无依著
解脱者服魔象     得成为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八(三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爱三之为何为欲爱有爱非有爱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与欲之世相应     心染有与非有
已结于魔之世     人人不得安静
迷于生死众生     死后将赴轮回
是故应须断离     有与非有之爱
能使达于漏尽     此世渡彼岸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九(三一〇)

[P.51]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阳之光辉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此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阳之光辉」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持戒定慧者     超魔域如日」

我闻世尊说此义

品第一

摄颂曰

根界(五〇五一)及受二(五二五三)且求二(五四五五)漏二(五六五七)爱(五八)更魔之域(五九)始终最上品

三集 第二品

六〇(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福业三之为何为布施福业戒福业修习福业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福业」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52]「未来乐根将学福     又施与静修慈心
三之乐因修斯法     无嗔乐世智者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一(三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眼三之为何为肉眼天眼慧眼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眼」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肉眼天眼与慧眼     此等三眼为佛说
肉眼之生天眼道     无上慧眼以智生
得此慧眼比丘众     此世将脱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P.53]六二(三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根三之为何为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勤学有学者     彼行直道者
灭尽烦恼智     由彼有知〔根〕
斯知解脱者     有世之灭尽
解脱成不动     我有无上智
贤者具此根     喜静道〔涅槃〕
服魔与其象     成得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三(三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时三之为何为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时」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54]「想名之众生     而立名之上
不识圣名者     为死所绊缠
是故识名者     不思为说者
识者心解脱     触无上静道
贤者实畏名     悦静道〔涅槃〕
住法慎从戒     识者不入数」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四(三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恶行三之为何为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恶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为恶行或语恶     为意恶行言他恶
[P.55]不为善业多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五(三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妙行三之为何为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妙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舍身恶行语恶行     舍意恶舍语他恶
不为不善多为善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六(三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清静三之为何为身清静语清静意清静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清静」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56]「身语意净三无漏     离一切者持白净」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七(三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寂默三之为何为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诸比丘众此等实为三寂默」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语意静三无漏     谓无罪者持寂默」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八(三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嗔恚不断愚痴者诸比丘此为魔所缚〔陷于〕不解脱之魔网者云为恶之傀儡诸比丘断贪欲断嗔恚断愚痴者诸比丘此不为魔所缚不〔陷于〕魔网之解脱者谓非恶之傀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P.57]「贪嗔无明之已去     修为如来梵天者
断一切者超怒怖     不陷魔网为所缚」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九(三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嗔恚不断愚痴之比丘比丘尼诸比丘此有波浪有涡卷有种种之罗刹言非渡海者诸比丘断贪欲断嗔恚断愚痴之比丘比丘尼诸比丘此无波浪无涡卷无种种罗刹而渡海渡于彼岸立于陆地言为婆罗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嗔无明已离者     种种罗刹有怖浪
[P.58]今已渡过难渡海     脱世断死止烦恼
已离苦者无后有     彼已逝者不还生
在世清静修行者     我云死王增困惑」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二品

偈颂曰

福(六〇)眼(六一)及根(六二)时(六三)行二(六四六五)为清净(六六)寂默(六七)贪欲二(六八六九)最上第二品

三集 第三品

七〇(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P.59]诸比丘实我说此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者亦未曾闻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实亦唯我完全知此完全见完全理解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处堕处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处邪心谈邪语     在身有为邪业者
短生学尠为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一(三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P.60]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我实说此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者亦未曾闻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实唯我完全知此完全见完全理解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处正心谈正语     在身有为正业者
多学为善短生涯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P.61]七二(三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出离界何之为三欲〔界〕出离此为舍弃色〔界〕出离此为无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缘起者出离此为灭尽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出离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欲界之出离     知已越色界
勇猛者常触     一切行之静
正见之比丘     解脱在此处
贤者悟神明     离世成牟尼」

我闻世尊说此义

[P.62]七三(三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由色无色胜由无色灭尽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入〔色〕界众生     停无色界者
不知有灭〔界〕     唯知往他生
认识色〔界〕者     不停无色〔界〕
解脱灭界人     成为舍死者
无漏正自觉     身触不死界
离依舍依者     无忧离染道」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四(三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儿存在三之为何为优[P.63]随生劣生然则诸比丘优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不归依佛不归依法不归依僧不慎杀生不慎不与取不慎欲邪行不慎嘘言不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为犯戒成恶法者对彼等之子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为具戒成善法者诸比丘如是实为优生儿然则诸比丘随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具戒成就善法者彼等之子亦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诸比丘如是实为随生儿然则诸比丘劣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P.64]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具戒成就善法者然而彼等之子不归依佛不归依法不归依僧不慎杀生不慎不与取不慎欲邪行不慎嘘言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犯戒成恶法者诸比丘如是实为劣生儿诸比丘于世间知此等三儿之存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欲儿优随生     不欲劣生损善家
世间儿等具信戒     不吝成为美信士
如同清净之明月     出于丛云之上端」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五(三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间存有此等三者三之为何为旱魃者一处降雨者一切处降雨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人为旱魃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对一切人非为施与者〔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不与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为[P.65]旱魃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之人为一处降雨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对部份人为施与者对部份人为非施与者〔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与者或不与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为一处降雨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之人为一切处降雨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向一切人施与〔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与者诸比丘于世间知有此等三者之存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沙门婆罗门     贫者与旅人
[P.66]不施饭水食     被拟恶旱魃
不施与某者     某者则被施
贤者拟此人     一地降雨者
总怜一切人     约泽乞食人
觉悦与夸赞     彼云多施与
雨云立升起     严轰空降雨
霁晴路流水     如浸高与低
此世之某者     所为乃如斯
彼以法为集     勉励得富时
[P.67]正以饭与水     将悦旅众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六(三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希求此三乐智者应护戒三之为何谓与我名誉智者应护戒谓使我生富智者应护戒我身坏死后欲生天界智者应护戒诸比丘希求此等三乐智者应护戒」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应护戒     续求之三乐
彼得誉与富     逝将乐天界
纵然不为罪     如交已犯者
如将被疑罪     更为生非难
所有已犯者     如交为恶友
[P.68]彼为如斯者     共住实如斯
于交者交     于触者触
染污之箭     渎净箭束
智者如耀岩     非是为恶友
吉祥草之叶     人喜欲包鱼
草亦放恶臭     亦似如交愚
然以叶之人     欲包多揭罗
叶亦如放香     亦似交贤者
是故善与恶     自知叶笼中
[P.69]智者交善人     不与恶人交
恶被曳奈落     善被导善趣」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七(三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色〕身毁灭识为染法一切依著为无常转变之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知身之破识移易     见畏依著知生死
最胜寂静克己者     为待涅槃之时至」

我闻世尊说此义

[P.70]七八(三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谓劣习之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之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虽于过去时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谓劣习之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之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劣习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虽于现在时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劣习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众生必交胜习众生」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交杜下生     不交则被芟
[P.71]如凭木片者     将沉于大海
营生虽正直     将沈于懈怠
应避懈怠者     远离无精进
禅思之圣者     智者应共住」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九(三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之退失三之为何于此诸比丘有学之比丘有喜业享乐业耽于事业有喜谈话享乐谈话耽于谈话事有喜睡眠享乐睡眠耽于睡眠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退失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不退失三之为何于此诸比丘有学[P.72]之比丘无喜业无享乐业无耽于事业无喜谈话无享乐谈话无耽于谈话无喜睡眠无享乐睡眠无耽于睡眠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不退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乐谈喜事业     喜眠为不逊
如斯比丘者     不得证菩提
然实无斯务     不耽亦无夸
如斯比丘者     得证正菩提」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三品

摄颂曰

二见(七〇七一)出离(七二)色(七三)儿(七四)及旱魃拟(七五)乐(七六)及断灭(七七)世(七八)退失(七九)共为十

三集 第四品

八〇(三一)

[P.73]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三不善寻思三之为何无轻蔑相应之寻思利养善称誉名声相应之寻思希求世利相应之寻思诸比丘有此等三不善寻思」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亲富誉敬受拘泥     与友共悦绊远离
舍种种物离童兽     如斯比丘证菩提」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八一(三二)

「诸比丘我见由恭敬而已被服〔慢心〕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不被恭敬事而已被服〔憎心〕使心之消耗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恭敬由不被恭敬由彼之两者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P.74]奈落是故诸比丘实我说此他之沙门或婆罗门无有说『诸比丘我见由恭敬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不被恭敬事而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恭敬由不被恭敬由彼两者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是故诸比丘实我完全知完全见完全理解者为如是说『诸比丘我见由恭敬而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我见由恭敬由不被恭敬由彼两者已被服使心消耗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

「续有被敬时     又不被尊敬
虽依彼两者     不动三昧入
[P.75]入于彼三昧     致密为胜观
悦者尽执著     斯谓为善人」

八二(三三)

「诸比丘于诸天中时时生此等三种天声三种为何诸比丘圣弟子之剃发著黄衣思将出家为无家时彼之心专诸比丘于诸天中生天声『此圣弟子已思与魔斗』诸比丘此于诸天中时时生第一天声复次诸比丘圣弟子住于相应住于行七菩提分法修习时彼之心专诸比丘于诸天中生天声『此圣弟子开始与魔斗』诸比丘此于诸天中时时生第二天声复次诸比丘圣弟子住于现法自证通达以尽无漏无漏心解脱与慧解脱时诸比丘彼之心专于诸天中生天声『此圣弟子战捷住于征服彼之战线』诸比丘此于诸天中时时生第三天声实诸比丘于诸天中成为生此等三种之天声

[P.76]「我见战胜者     自觉之弟子
诸天亦常誉     业话将称赞
打胜死之军     解脱无障碍
赞此气高者     『汝已捷难捷』
实续有得彼     诸天之称赞
如服死之力     彼等将赞彼」

八三(三四)

「诸比丘天子将殁天身时显五前兆『花鬘萎衣服破腋下汗流体成丑天子已不欣天之座』依此诸比丘诸天知『此天子将死』而以三种语鼓舞之[P.77]『君行于善趣行于善趣而得善得得善得君将成善安立』」被如是言有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诸天称为善趣者为何处耶又世尊诸天之称为善得者为何物耶又世尊诸天称为善安立者为何事耶」「诸比丘唯人间界称为善趣者为人得信如来所说之法与律诸比丘此为诸天称为善得者而其信安立根深定著于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由任何者坚固而无被舍去诸比丘此称为诸天之善安立者

「天子天身命终时     诸天勉励三声起
君行与人亲善趣     人得正法无上信
[P.78]此外立信定生根     克知正法命不摇
身断恶行语断恶     意断恶行断言他
身善语善以为行     以意为善不依身
由施依身为大福     使他亦死入梵行
天子死时诸天知     几度勉励天子行」

八四(三五)

「生于世间此三种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义[P.79]乐而生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此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出现于世佛于始善中善终善开阐善法说具义具文具法明无比类完全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为生于世间之第一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复次诸比丘彼师之弟子有阿罗汉尽诸烦恼已无所作舍重担得自义利离诸有结依正智而为解脱彼于始善中善终善说具义具文具法明无比类完全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为生于世间之第二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复次诸比丘彼师之弟子有有学者多闻修道具戒行彼于初善中善终善说具文具义具法明无比类完全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为生于世间之第三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实诸比丘生于此世间此等三种人为多数人之利为多数人之乐为对世中之哀愍为天人之义乐而生

「师为世大仙     从彼者心厚
[P.80]有学者克学     多闻且具戒
天人师三人     与光与宣法
开不死之户     诸人将尽绊
无上之导师     示以攀寻道
善逝之教真     成为苦之终」

八五(三六)

「诸比丘应修不净观汝等紧持出入息念于内心之前就诸行住于无常观诸比丘若住不净观则应于净界舍贪心若贤持出入息念于内心之前则由外无有[P.81]碎寻思者若对诸行住无常观则舍离诸无明成为生诸明

「思身不净念呼吸     诸行之静常熟见
正见比丘实解脱     贤者离世成牟尼」

八六(三七)

「比丘入于法随法有此随法如说明所谓此『入于法随法』彼唯续说法而不说非法或唯继续法之寻思而不寻思非法之寻思灭此两者而住于忍辱正念正知

[P.82]「乐法欣法随念法     顾法比丘持正法
若行立坐又亦卧     调整内心入安稳」

八七(三八)

「诸比丘此等三不善寻思为作诸暗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三之为何诸比丘欲寻思作诸暗黑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诸比丘恚寻思作诸暗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诸比丘害寻思作诸暗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实诸比丘此等三不善寻思作诸暗黑者不作〔慧〕眼者作无智者为慧尽者碎〔恶之〕灭者不资〔烦恼之〕寂灭者诸比丘此等三善寻思不作诸暗黑者作〔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三之为何诸比丘出离寻思不作诸暗黑者作〔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P.83]比丘无恚寻思不作诸暗黑者作〔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诸比丘无害寻思不作诸暗黑者作〔慧〕眼者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藏者资〔烦恼之〕寂灭者然诸比丘此等三善寻思不作诸暗黑者作〔慧〕眼作智者增长慧者不碎〔恶之〕灭者资〔烦恼之〕寂灭者

「怀三善寻思     更舍三恶者
彼静寻伺事     如雨之除尘
寻思之静心     彼入安稳道」

八八(三九)

「诸比丘此等有三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三之为何诸比丘贪欲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诸比丘嗔恚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诸比丘愚痴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实诸比丘此等有三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

「贪者招不义     贪者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P.84]贪已服人时     有盲与暗黑
是故舍贪心     应贪不贪者
由彼能舍贪     如由莲落露
嗔心招不义     嗔使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嗔者不知义     嗔者不见法
嗔已服人时     有盲与暗黑
是故舍嗔心     应嗔不嗔者
由彼能舍嗔     多罗果落枝
愚者招不义     愚者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愚已服人时     有盲与暗黑
[P.85]是故舍愚痴     应痴不痴者
彼总断愚痴     如日升于暗」

八九(三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由三恶法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三之为何诸比丘恶欲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诸比丘恶友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且〔未达〕最上应作之事仅依此世事又彼停止修习〔上人法〕功终于半实诸比丘由此等三恶法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心怀恶欲者     勿生任何世
如复为恶欲     彼应知恶趣
[P.86]彼提婆达多     我闻谓智者
崇为修身者     誉己高如焰
一切为懈怠     彼恼佛如来
可怖阿鼻狱     彼入四之门
以谓无恶业     背反清静者
心污失恭敬     只将触恶果
思将以毒瓶     沾污大海人
以彼应不得     实海较彼大
彼以恶言辞     损害如来者
[P.87]行正心善佛     彼之言不及
智者作斯友     一切应从彼
成道之比丘     将成苦之灭」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四品

摄颂曰

寻思(八〇)恭敬(八一)声(八二)死(八三)世间(八四)不净(八五)法(八六)暗黑所作(八七)污(八八)提婆达多(八九)以上第四品此等共为十

三集 第五品

九〇(三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三胜信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想非非想之诸有情中[P.88]应供正自觉者如来宣说为胜者诸比丘信佛之人为信最胜者更有信最胜之胜果诸比丘于有为无为之诸法中离贪宣说为最胜者彼已离慢无渴舍执著断流转尽爱无贪灭尽之涅槃诸比丘信法之人为信最胜者更信最胜之胜果诸比丘于诸僧伽众中为四双者八辈者如来之弟子僧伽宣说为胜者此世尊之弟子僧伽被尊敬被恭敬被供养应被合掌为世间无上之福田诸比丘信僧伽之人为信最胜者更信最胜之胜果实此等三之胜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信最胜者知胜法     无上应施信胜佛
无贪安静信胜法     无上福田信胜僧
[P.89]施与胜者增胜福     胜寿色誉增悦力
贤人胜法与胜者     为天或人悦胜果

我闻世尊说此义

九一(三二)

「诸比丘此最后之生活即为托钵诸比丘此托钵者手持钵游行世间之谓诸比丘此贤善男子为〔胜〕义而成行不曾被王捕者不曾被盗贼拉致者不为负债〔而为出家者〕不为怖畏〔而为出家者〕不为生息〔增加气力〕而为者不只如此已使陷入生恼之苦者为灭苦者是故应知此无比类苦蕴之终诸比丘若出家之善男子而有切望对欲而怀剧情怀恚心[P.90]怀邪思为放逸而无知解不坚固怀惑心有自性根者譬如诸比丘如火葬场之炬火两端已燃其中间涂粪于聚落不为薪之用于林间〔不为木材之用〕同样诸比丘我为此说此者〔一方〕为舍在家之享乐而亦〔另一方〕未成满沙门之胜义

「世间人之乐     恰舍沙门义
续被失弃舍     如舍烧场火
破戒无惭者     将食国之饭
灼热如火焰     不外食铁丸」

九二(三三)

[P.91]「诸比丘若比丘执和合衣之裳由后随行将亦踏我足迹彼若有切望对欲怀剧情怀恚心怀邪思惟放逸而无知解不坚固怀惑心如有自性根则彼由我或我由彼相远所以者何诸比丘彼比丘不见法不见法者则不见我诸比丘若彼比丘虽住百由旬之处彼若无切望对欲不怀剧情不怀恚心不怀邪思惟不放逸而为知解坚固而为一境心若有护根则彼于我或我于彼相近所以者何诸比丘彼之比丘见法见法者则见我

「若彼虽随者     大欲心颠倒
欲求由无欲     清凉不清凉
贪婪由离欲     更应见远离
解法善学法     斯则为智者
[P.92]如深池之底     无欲者镇心
无欲者无欲     清凉者清凉
离欲者离贪     更应见接近」

九三(三四)

「诸比丘此等有三火三之为何为贪火嗔火痴火实诸比丘此等为三火

「贪之焰染欲     烧人已麻痺
嗔之焰杀生     〔烧〕怀恶心人
痴之焰烧迷     不知圣法者
悦我身之人     此等不知焰
奈落与傍生     修罗饿鬼境
[P.93]彼等被魔缚     诸苦不得脱
日夜依法者     正自觉之教
常由不净想     消灭贪之焰
胜人以恩慈     消灭痴之焰
以证所得慧     〔消〕灭痴之焰
贤者消灭彼     日夜不厌倦
无残越诸苦     无残为圆寂
有识圣见者     智者依正智
善知生灭者     不行于后有」

九四(三五)

[P.94]「诸比丘比丘应以种种方法考察彼考察彼知解不流于外〔不使颠倒〕不安立于内不取爱等不怖未来无有生老死之苦因

「断除七之绊     比丘切诱因
破彼生流转     于彼无后有」

九五(三六)

「诸比丘此等有三欲生三之为何为现欲化乐〔欲〕他化自在〔欲〕实诸比丘此等有三欲生

「有现在欲者     向他受用欲
他化自在天     与化乐诸天
智者于欲乐     此处彼处有
天与人舍离     断除一切欲
[P.95]切爱喜执著     切断难越流
无残为圆寂     无残越诸苦
有识圣见者     智者依正智
善知生灭法     不行于后有」

九六(三七)

「诸比丘与欲之系缚相应与有之系缚相应为再来者彼归来此世之生诸比丘不被欲系缚之束缚不与有之系缚相应为不还彼不归来此世诸比丘不被欲系缚之束缚不被有系缚之束缚为阿罗汉〔应供〕有漏尽

「欲绊与生世     两者缠众生
[P.96]生死于轮回     断欲未尽漏
缠绵于生世     言为不还者
如是断轮回     无慢与后有
能得漏尽者     此世达彼岸」

第三诵品

九七(三八)

「诸比丘戒善法善慧善比丘完全住于此法律而可谓上人然则诸比丘戒善比丘为如何诸比丘此处有有戒比丘住于波罗提木叉律仪之抑制具足行与行处对微细罪亦见畏怀学学处如是实诸比丘为戒善比丘此为善于[P.97]戒者又法善者为如何诸比丘于此比丘住于相应七菩提分法之修习行如是实诸比丘为法善比丘此为善于法者又慧善者为如何诸比丘于此比丘尽诸漏于现法自以通知住于实证到达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如是实诸比丘成为慧善比丘如是戒善法善慧善者完全住于此法律而言为上人

「身语意无恶     言为善戒者
知惭之比丘     善法达正觉
随念之比丘     言为善法者
知苦舍此世     言为善慧者
无漏之比丘     无恼断轮回
一切世间暗     言为皆舍者」

[P.98]九八(三九)

「诸比丘有此等二施是财施及法施诸比丘此等二施中法施为最胜诸比丘此等有二均分为财均分及法均分诸比丘此等二均分中法均分为最胜诸比丘此有二摄益为财摄益与法摄益诸比丘此等二摄益中法之摄益为最胜

「世尊宣均分     胜施言无上
心静得胜觉     智者常不祀
谈善逝之教     闻者心安静
善逝教厚者     可净彼胜的」(阿罗汉果为胜的)

九九(三一〇)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识婆罗门依法证三明非唯用口语[P.99]诸比丘我识婆罗门依法证三明非唯用口语为何诸比丘于此比丘随念种种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几坏劫几成劫几坏成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为如是族如是〔吃〕食受如是苦乐为如是寿限彼由其处殁已生于彼处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为如是族如是〔吃〕食受如是苦乐为如是寿限彼由彼处殁而生于此处如是彼忆相状而随念种种宿住此为彼证第一之明无明灭而明生暗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时复次诸比丘比丘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众生之死妙色恶色善趣恶趣之业而知众生之生实此等之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之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或实此等众生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谤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之业彼等身[P.100]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以清净超人天眼乃至知应众生业而生此为彼证第二明无明灭而明生暗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时复次诸比丘比丘住于到达实证于现法以自通知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为彼证第三明无明灭而明生暗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时如是我非唯用口语依法识〔证〕三明婆罗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非只唯口〔语〕     随念为宿住
我知婆罗门     天界恶趣知
种种宿住知     天界恶趣见
或者得尽生     神通为牟尼
[P.101]依此三之明     三明婆罗门
我非只唯口     言彼为三明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五品

摄颂曰

胜信(九〇)与生活(九一)和合(九二)火(九三)考察(九四)生(九五)欲(九六)善(九七)施(九八)法(九九)此等共为十

三集终了

四集

一〇〇(四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为净手之乞者最后身之婆罗门为无上之内科医外科医汝等为我实子由口生由法生依法为法之后继者非财之后继者诸比丘此等有二施为财施及法施诸比丘此等二施中法施为最[P.102]诸比丘此等有二均分有财均分及法均分诸比丘此等二均分中法均分为最胜诸比丘此等有二摄益为财摄益及法摄益诸比丘此等二摄益之中法摄益为最胜诸比丘此等有二供养为财供养及法供养诸比丘此二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一切有类如来愍     法之供养为不惜
有之彼岸人天到     有情归命于如来」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一〇一(四二)

「诸比丘此等四为琐物而易得且此等为无诃责者四之为何衣之粪扫衣为琐物而易得且此为无诃责之物诸比丘食物之饭团为琐物而易得且此为无诃[P.103]责之物诸比丘坐卧树下为琐物而易得且彼为无诃责之物诸比丘作家畜之尿为药品是琐物而易得且为无诃责之物实诸比丘此等之四为琐物而易得且彼为无诃责之物是故诸比丘比丘依琐物且易得之物而满足我谓此为沙门分

「不恶琐琐易得物     衣食卧药心满足
就此四物心离苦     快乐之敌无能击
比丘知足不放逸     沙门保法应修者」

一〇二(四三)

「诸比丘我说知者见者有有漏之尽非不知者非不见者然诸比丘于知何者见何者有有漏之尽诸比丘此为苦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诸比丘此为[P.104]苦之因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诸比丘此为苦之灭尽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诸比丘此为到苦灭尽之道知者见者为尽有漏者实诸比丘如是知者见者有有漏之尽

「勤学有学者     能行直道者
灭尽〔烦恼〕上     知根第一智
更知解脱者     胜有解脱智
尽世离轮回     生智于漏尽
放任懈怠者     无智为愚者
一切绊离脱     不能到涅槃」

一〇三(四四)

[P.105]「诸比丘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此是苦』不如实知『此是苦因』不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尽』不如实知『此是到苦灭尽之道』亦不如实知诸比丘我不以彼等为沙门或婆罗门于诸沙门中不思为沙门于诸婆罗门中不思为婆罗门且命终之时于现法彼等不能以自通知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未到达实证是故实诸比丘如何之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因如实知苦之灭尽如实知苦灭尽之道诸比丘以彼等为沙门或婆罗门且于诸沙门中思为沙门于诸婆罗门中思为婆罗门且命终之时于现法彼等以自通知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住于到达实证

[P.106]「不知苦与苦之因     何处皆苦无不现
又复不知苦灭道     心慧解脱遗失者
不得根绝生老到     虽然知苦与苦因
何处皆苦无遗者     又知苦灭之行道
能持心慧解脱者     不到生老得根绝」

一〇四(四五)

[P.107]「诸比丘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之比丘为说谕者教授者说示者训诫者使感动者使满足者正法完全说明者是故诸比丘我告如是比丘众所闻之事甚为有益又诸比丘我告近如是比丘众甚为有益诸比丘我告侍斯比丘众甚为有益又诸比丘我告随念斯比丘众甚为有益又诸比丘我告模倣斯比丘众甚为有益所以者何诸比丘对斯比丘众奉仕尊敬扈从者若戒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定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慧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解脱蕴虽未圆成则修习至圆成若解脱智见蕴虽未圆成则修[P.108]习至圆成如是诸比丘彼等言为教师言为商主言为离过患言为灭暗者言为与明者言为荣光辉耀者言为放光彩者言为揭炬火者言为与光者言为圣者言为具眼者

「心镇气高正生者     知因而知悦之生
照辉正法放光辉     与光与明贤伶俐
为具眼者离过者     持有正智实闻法
[P.109]贤者深知生之灭     不往后有离生死」

一〇五(四六)

「诸比丘比丘生起渴爱此等为四爱生起之因四之为何诸比丘比丘因衣服生起渴爱处或诸比丘比丘因团饭生起渴爱处或诸比丘比丘因坐卧处生起渴爱处或诸比丘因此处之有彼处之有比丘生起渴爱处

爱为第二者     长时有流转
此处彼处有     不超轮回有
于爱生之时     能知此过患
无爱心不执     比丘将游行」

一〇六(四七)

「诸比丘于家父母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梵天之家诸比丘于家父母[P.110]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古天人之家诸比丘于家父母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先师之家诸比丘于家父母被子等尊敬彼等之家同于应受崇拜者之家诸比丘所谓梵天者此乃父母之谓诸比丘所谓古天人者此乃父母之谓诸比丘所谓先师者此乃父母之谓诸比丘所谓应受崇拜者此乃父母之谓所以者何诸比丘父母是子等大照顾者保护者养育者引导此世者

「梵天与先师     家庭之父母
子等应供养     爱愍子孙者
如此实智者     饮食与衣床
[P.111]涂身与沐浴     以之清洗足
归命于父母     应与施恭敬
智者为如此     以之事父母
为世所称赞     逝将乐天上」

一〇七(四八)

「诸比丘婆罗门及居士为卿等之大援助者彼向卿等供养衣服团饭坐卧处疾病之药品道具等诸比丘虽然卿等亦为婆罗门及居士之大援助者不论如何初善中善终善指示彼等之法具义具文使知无比类圆满清净之梵行如是诸比丘相互支持和合将横断瀑流为正灭苦而住梵行

「有家与无家     互相合支持
无此之安逸     为悟正法者
[P.112]住家衣资具     由有家者济
危害之避难     由无家者受
有家在家者     善逝为凭借
信阿罗汉者     圣慧入三昧
于是应修法     往至善趣道
乐往天界者     怀望自成悦」

一〇八(四九)

「诸比丘若比丘众欺瞒任性多言虚偽不为专心处者诸比丘此非我[P.113]比丘诸比丘彼比丘由此离法又诸比丘彼比丘于此之法律不增长發达开發实诸比丘不欺瞒不多言贤慧不任性为专心处之比丘诸比丘彼等实是我比丘僧诸比丘彼比丘僧不离此法诸比丘彼比丘僧于法律达增长發达开展

「诈顽喧虚偽     高傲不专心
正自觉者示     于法不进步
不诈无骚贤     不顽为专心
正自觉者示     于法为进步」

一〇九(四一〇)

[P.114]「诸比丘犹如人于河流乐气嬉气前行时岸边站立之具眼者曰『君君何故从河流乐气嬉气前行耶此河之下有波有涡鰐鱼栖夜叉栖河下有湖水君至其处死或可受死等之苦』彼时诸比丘彼人闻彼之声以手足横断水流〔而出〕实诸比丘我说此譬喻欲为教之义此为如斯之义诸比丘所谓河流即此爱之谓诸比丘所谓乐气嬉气即此六内处之谓诸比丘所谓河下之湖水即此五下分结之谓诸比丘所谓有波即此忿与绝望之谓诸比丘所谓有涡即此五欲乐之谓诸比丘所谓鰐鱼栖夜叉栖即此女人之谓诸比丘所谓横断[P.115]即此出离之谓诸比丘所谓手足横断水流即此精进努力之谓诸比丘所谓立于岸边之具眼者即此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谓

「如舍诸欲苦与共     来世将有静安宁
心解脱者有正智     到处解脱触涅槃
住于梵行识     〔四谛〕识世之终到彼岸」

一一〇(四一一)

「诸比丘比丘若步行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若比丘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步行亦言为无勤无愧因循常为懒怠缺精进者诸比丘比丘若立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立亦言为无勤无愧[P.116]常为懒怠缺精进者诸比丘比丘若坐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坐亦言为无勤无愧因循常为懒怠缺精进者诸比丘醒卧之时比丘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怀彼不断不拂不除不灭诸比丘如斯比丘虽醒卧亦言为无勤无愧因循常为懒怠缺精进者然则比丘若步行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灭之诸比丘如斯比丘虽步行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果断者诸比丘若立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灭之诸比丘如斯比[P.117]丘虽立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坐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灭之诸比丘虽坐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若卧醒时生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诸比丘比丘若不怀彼以断灭之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卧醒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果断者

「亦行亦立     亦坐亦卧
基于恶家     怀寻思者
入于恶道     已痴且弱
比丘不胜     不证菩提
亦行亦立     亦坐亦卧
[P.118]止寻思者     乐寻思止
入于善道     已智且强
比丘已胜     证大菩提」

一一一(四一二)

「诸比丘住具足戒具足波罗提木叉住调御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行与行处虽对微细罪亦见怖畏应学自学处诸比丘住具足戒住调御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行与行处虽对微细罪亦见怖畏对学自学处者诸比丘此上当有何所作[P.119]诸比丘若步行时比丘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沈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为勤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静然而不粗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斯比丘虽立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立时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沈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勤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为静然而不粗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斯比丘虽立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坐时[P.120]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忱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勤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静然而不成精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坐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诸比丘比丘若卧醒时已灭贪欲已灭嗔恚已灭惛忱睡眠已灭掉举恶作已舍疑勤精进而为正直念安立而不惑乱身静然而不成粗暴心专心成一境诸比丘如斯比丘虽卧醒亦言为热心知愧相续常勤精进为果断者

「若为步伫与坐卧     〔肢〕可屈伸比丘心
进于前横后地时     五蕴之法见生灭
[P.121]如此笃静住不夸     心为心静直常学
如斯比丘谓断除     被人称为果断者」

一一二(四一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如来为离世间者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因如来是舍世间因者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灭如来实证世间之灭者诸比丘如来完全自觉世间灭之道如来修至世间灭之道者诸比丘如来完全已自觉与天俱魔俱梵天俱沙门婆罗门之族俱天及人俱对世间能见能闻能思能识能达能徧求能回想能思考故言为如来[P.122]又诸比丘如来由完全自觉为无上正等觉之夜至般涅槃于无余依涅槃界之夜于此之间已说一切法语为如而非不如故言为如来诸比丘如来说如行如行如彼之为如说是故说如彼之行如行如彼之说如故言为如来诸比丘如来与天俱魔俱梵天俱沙门婆罗门之族俱天与人俱于世间为征服者非被征服者见一切之权威者故言为如来」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一切世间为如实     徧知一切之世间
已由一切世间离     一切世间无比者
贤者世间胜一切     脱离一切世间累
彼为最上之寂止     彼悟无畏之涅槃
[P.123]一切无恼尽有漏     切断轮回此之佛
一切之业已得亡     灭尽烦恼为解脱
此之应供无上佛     演说胜法狮子吼
与天俱世转梵轮     天与人信佛之教
御者中之优御者     隐者中之寂静仙
解脱中之最上者     度脱中之最胜者
群行归命大无畏     与天俱世无等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四集终了

摄颂曰

婆罗门(一〇〇)四(一〇一)知(一〇二)沙门(一〇三)戒(一〇四)爱(一〇五)梵(一〇六)大之援助者(一〇七)欺骗(一〇八)与诸人(一〇九)步行(一一〇)具足(一一一)世(一一二)此等为十三

在于如是语经为一一二经


校注

依 Visuddhimagga P. 201译为自觉者 本事经一三(大正藏一七卷六六五页)增一阿含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一(大正藏二卷五六六页)參照 「成就者」为得不再来者如债主由负债者得贷金而为证者之意(注释暹罗版 Itivutta-kavaṇṇanā 四九页)參照 本事经一四(大正藏一七卷六六五页)增一阿含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二(大正藏二卷五六六页)參照 本事经一五(同上)增一阿含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三(同上)參照 本事经一八(同上)參照 本事经一六(同上)參照 本事经二三(同六六六页)參照 本事经四七(同六七〇页)參照 依过去等不贪一切诸种之有身法为不生贪以达圣道之意(注释七〇页) 本事经四五(同上)參照 蠕虫蝗等虽各有自性依慢而被束缚与慢结相应然住于长夜依利己心而「此为我物」非常执著于诸行于此处以常我等之颠倒心为喜欲等之有(注释七〇页) 本事经三五(同六六八页)參照 本事经三六(同上)參照 「二」指第九第一〇之二偈此两偈为第一第二之再说 本事经三七(大正藏一七卷六六八页)參照 本事经四〇(同六六九页)參照 本事经三八(同六六八页)參照 本事经一(同六六二页)參照 「随观」有见之随观与智之随观之二随观其中以色为我说随观等此名之为见随观更随观无常说为非常等此名之为智随观今之场合为智随观之意(同上)(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今除说无明盖为他之意(注释七二页)(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一盖」为一障碍之法(同上)(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本事经二(同上)參照 以爱为友者之意 以之人间世界与彼以外之有情居或指有情有现在之自性与未来之自性等种种之意义(注释七六~七七页) 本事经五〇(同六七〇页)參照 未得者为未得阿罗汉之意 「安稳」不为欲有见无明之四流所恼事 指在自己内心存在之因汉译有「内强缘」 本事经四九(同上)參照 亲近善知识比丘之意 恭受善知识之教而为随顺尊敬事(注释八四【南传】~八五页) 本事经九(同六六四页)參照 原文 ehaeeānaṁ aññathattaṁ hoti(有某变化)在注释为「有变化为凡夫欣乐信仰消失之变化」(九〇页)有汉译有已敬信者还不敬信以此意义意译为至不敬信 于称之为破僧伽众(vagga)之悦(注释九〇页) 本事经一〇(同上)參照 本事经四(同六六三页)增一阿含经第四一子品五(大正藏二卷五六二页)A. N. Vol. I. P. 8(南传藏一七卷一二页)參照 原文虽只为 cetasā(由心)依注释插入(注释九三页)(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依注释有 paricchinditva将为精神分析之意(同上)(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污心」指嗔恚或贪等之心(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 本事经五(大正藏一七卷六六三页)增一阿含经卷第四一子品六(大正藏二卷五六三页)參照 本事经无中阿含卷第三四第二二福经(大正藏一卷六四五页)增一阿含卷第四护心品七(大正藏二卷五六五页)參照 在其处为任何众生不生之空之初禅地之梵天宫(注释九九页) 「地方王国」为小王国(khuddakarajja)(注释一〇一页) 以摩尼宝象宝为始之宝之所有者及使住民之得安全者如是为「大神力」(同上) 以轮宝等为所有更亦不作如何之苦痛者受一切王之尊敬行于虚空等如是为大威力(注释一〇一~二页) 「布施」喜舍饭等之施物「调御」眼根等之调御而依取如此事调御贪等之烦恼「节制」身语之节制在此处亦依调御有烦恼之调御依彼之修习成为福(注释一〇二页)在中阿含有布施调御守护 本事经一二(大正藏一七卷六六四页)增一阿含卷第四护心品一(大正藏二卷五六三页)參照 本事经一二(同六六二页)杂阿含卷第三四九四七(大正藏二卷二四二页)S. N. XV, 10(Vol. II, P. 185)參照 指极七有或极七返 本事经五四(同六七一页)中阿含卷第三度经(大正藏一卷四三五页)偈在法句经世俗品(同四卷五六六页)Dhammapada. v. 176(本卷四四页)參照 本事经五一(同上)參照 「满欲」可求天之享乐等实现满足一切之欲自为浸于欢喜事(注释一一七页) 本事经四八(同六七〇页)參照 「有依」依(upadhi)即意味有蕴之事 「慈心解脱」依慈之修习得第三第四之禅定所以慈亦能言为近行(禅)upucāra 或为得安(定)appanā 事「心解脱」只能言得安定事所以由有关障碍等法依修习良解脱心能言心解脱(注释一一八页)就近行禅与安定详于清净道论 「光」谓烦恼之清净 「辉」于残余之一切法为等辉事 「照渡」远离慈心解脱之烦恼譬如能言为在月世界 原语 rājisi 为如仙之法王(注释一二三页) S. N. Vol. I. P. 76(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三九页)有同文在英译之脚注參照佛音之注之说明 本事经六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七三页)參照 本事经六二(同上)參照 本事经六三(同上)參照 善(Kalyāṇa)与拂恶(Kusala)为同义语前者生利事未来之乐幸福之义后者意味拂恶事(Kucchitasalana) 护畏苦畏轮回事(注释一三四页) 本事经六四(同上)參照 本事经六七(同六七四页)參照 本事经六八(同上)參照 本事经八二(同六七九页)參照 「等觉」圣道之义「涅槃」烦恼之绝对休止之不死大涅槃「无上之安稳」意味阿罗汉果(注释一三九页) 本事经七四(同六七六页)參照 「不患打」为 anitiha 之译文读为 an+iti+ha(n)在渴爱等之杂染于现世来世无被患事之意(注释一四七页) 本事经七三(同上)參照 无汉译相当经 怀畏生老病死之苦及对亘过去现在未来之根本苦(注释一五一【南传】~二页) 为观生出苦等依精进方便依正精勤舍不善法而修习善法(同一五二页) 本事经八六(大正藏一七卷六八〇页)參照 本事经七六(同六七六页)參照 本事经九〇(同六八一页)參照 无汉译相当经 本事经八五(同六八〇页)A. N, Vol. I. P51(汉译南传藏一九卷六八页)杂阿含卷第四七(大正藏二卷三四〇~一页)增一阿含卷第九惭愧品(同五八七页)參照 汉译无相当经 在 Udana, VIII, 3(P. 80-81)有同文(本卷一三六页) 在底本虽有 jaramaraṇasaṅrkhataṁ 依暹罗本之注改为 Sanghataṁ 本事经七八(同六七八页)參照 「重担」指蕴烦恼现行(现前之诸行) 「自义」意味阿罗汉果 「阿罗汉」依诸行无常与如实智为知见成为有断尽一切烦恼心解脱及涅槃解脱(注释二一七页) 有佛一切眼之五眼者 不依忧与见者或不依贪结等者 原文虽有 pahaṁsu(已打)在注释「已打为已舍」(pajahaṁsu)(注释二一九页) 本事经八一(同六七八页)參照 「减损不可得」为寂静(止)与胜观(观)或依道与果故不能退步事未达者之进而成满事(注释二二三页) 指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在底本虽只有「念」依注已补 本事经八〇(同六七八页)參照 本事经九三(同六八二页)參照 A. N, Vol. I. P. 266 參照(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三八〇页) 「无根」以无见等之根已疑见闻所谓依其等应非难根以为遮(注释二三〇页) Dhammapada VV. 306-308 參照 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七七页)S. N. Vol. I. P. 70; 98(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二页一六六页)參照 在杂阿含卷第二八有譬如芭蕉竹芦生果即死来年已坏在法句经一六四偈有「竹芦之果唯有自灭之实」 中阿含第四八多界经(大正藏一卷七二三页)杂阿含卷第一七(大正藏二卷一一八页)參照 杂阿含卷第一七(同上)參照 杂阿含卷第二八(同一九九页)S. N. Vol. V. P. 21 等參照 所谓「正」为由于原因所谓「洞察慢」为洞察慢之见解又洞察舍离(注释二九八页) D. N. Vol. III. P. 216(汉译南传藏八卷二三三页)A. N. Vol. II. P. 42(汉译南传藏一八卷七六页)等參照 S. N. Vol. V. P. 56中阿含卷第七(大正藏一卷四六二页)參照 魔乘于象Dhammapada V. 175(本卷三〇页)參照 本事经一二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九三页)參照 本事经一三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六页)參照 有关三福业事详细于增一阿含卷第十二三宝品(同二卷六〇二页) 本事经一三〇(同六九五页)參照 S. N. vol, I, P11(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五页)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八二页)參照「想『名』」(akkheyyasaññino)能告能语慧之动为「名」(已被宣之事)言于论事作为「义」则为色等之五蕴于五取蕴则为想众生人等者之义(注释二七六页)见 Kathāvatthu Vol. I. P. 140-1; S. N. Vol. III, P. 71 识者(vedagū)应能了解四谛之行于彼岸故为 vedagu(注释二七八页) 本事经六九(大正藏一七卷六七四页)參照本事经六九七〇相当于巴利文六四六五两经之合揉者增一阿含卷第一二三宝品八(同二卷六〇四页)两经成为一经A. N. Vol. I, P. 49(汉译南传藏一九卷六四~六五页)參照 本事经七〇(同上)A. N. Vol. I, P. 49(同上)參照 A. N. Vol. I, P. 273(南传藏一七卷四五〇页)參照 波浪烦恼涡卷为五欲乐海意味轮回海(注释二八三页) 最初之一行 S. N. Vol. I. P. 131 出于(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二二二页) 以下出于第五一经 本事经一二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四页)參照杂阿含卷第三一(大正藏二卷二二〇【南传】~一页)有相当经 本事经一二二(同六九三页)參照 所谓「依著」(upadhi)指蕴依烦恼依行依五欲乐依 本事经一一一(同六八九页)參照 倾向于五欲乐者(注释三二〇页) 倾向于善出家者(同上) 本事经一二七(同六九四页)參照 本事经一二六(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四页)參照 本事经一三七(同六九八页)參照 杂阿含卷第二六见品三(大正藏二卷六九三【南传】~四页)參照 本事经一三六(同六九七页)參照 本事经一三二(同六九六页)參照 本事经一二五(同六九四页)说尊重正法之点一致 在此处造名为法为九种之出世间法(四向四果涅槃)彼法之随法为戒清净之前分修行之法(注释三五二页) 所谓「此有随法」为彼相应之自性适当之自性(同上) A, N, vol, II, P. 14(出于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二二页) 在本事经一〇〇一〇一于说同法数之点类似 指由不放逸之单禅智 指上人法 虽思未有义务然已为多义务为堕沙门法之失(注释三六五页) 本事经一三五(大正藏一七卷六九七页)A. N. Vol, II, P. 34-5; vol, III, P. 35-6(汉译南传藏二〇卷六二~六三页同二一卷四〇~四一页)參照 胜果(aggappatta)言于各众生类所生者证各为胜生为秀生或证为胜生之出世间之道果而悦欢喜快乐(注释三七八页) 本事经九二(同六八二页)中阿含一四〇至边经(大正藏一卷六四七页)杂阿含卷第十(同二卷七一~二页)S. N. Vol. III, P. 93(南传藏一四卷)參照 Milindapañha, P. 31 说出家之目的同于说「般涅槃为我等之胜义(paramattha)」 食王之所有谓系于牢而逃走者怖王之捕缚而出家(注释三九一页) 谓为被贼拉致于森林将被杀时向贼约定出家约定供养佛约定与财之事而被许可而后出家(同上) 指爱忿无明烦恼恶行之七系缚(soṁga)(注释三九一页) 本事经一一四(同六九〇页)參照 本事经九七(同六八三页)惟说施增一阿含卷第七有无品三~五(大正藏二卷五七七页)A. N. Vol. I. PP. 91, 92(南传藏一七卷一四八一四九页)參照 A. N. Vol. I. P. 164(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二三七页)D. N. Vol. I. P. 825(汉译南传藏六卷九一~九二页)參照 「宿住为牟尼」S. N. Vol. I. P. 175(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二九四页)Dhammapada V. 423 出自(本卷五五页)「宿住言为三明」A. N. Vol. I. P. 165; PP. 167-8 出自(同一九卷二三九页) A, N. Vol. II. PP. 26-7(汉译南传藏二〇卷四九【南传】~五〇页)參照 所谓「沙门之义」称为沙门之意义云为四沙门果之意所谓「婆罗门之义」为与彼为同义语又所谓「沙门之义」四圣道所谓「婆罗门之义」言为四圣果(注释四三一页) uppajjamana 为 uppajjanasilā(注释四三七页) 同于第一五经之偈 A. N. Vol. I. P. 132; Vol. II. P. 70(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一九二页同二卷一一八页)參照 A. N. Vol. II. P. 6(同一八卷一〇页)參照 A. N. Vol. II. PP. 13-14(同二二【南传】~四页)參照 A. N. Vol. II. PP. 14-15(同二五【南传】~六页)參照 A. N. Vol. II. PP. 23-24(同四二~四页)中阿含世间经(大正藏一卷六四五页)參照
[A1] 办【CB】辨【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如是语经
关闭
如是语经
关闭
如是语经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