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经集
一 蛇品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五)
六
(六)
[P.2]七
(七)
八
(八)
九
(九)
一〇
(一〇)
一一
(一一)
一二
(一二)
一三
(一三)
一四
(一四)
一五
(一五)
一六
(一六)
[P.3]一七
(一七)
以上蛇经毕
一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一)
一九
世尊曰:
(二)
二〇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三)
二一
世尊曰:
(四)
[P.4]二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五)
二三
世尊曰:
(六)
二四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七)
二五
世尊曰:
(八)
二六
牧牛者陀尼耶曰:
(九)
二七
世尊曰:
(一〇)
二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一一)
二九
世尊曰:
(一二)
三〇
(一三)
三一
(一四)
三二
(一五)
[P.6]三三
恶魔波旬曰:
(一六)
三四
世尊曰:
(一七)
陀尼耶经毕
三五
(一)
三六
(二)
三七
(三)
三八
(四)
三九
(五)
四〇
(六)
四一
(七)
四二
(八)
四三
(九)
四四
(一〇)
四五
(一一)
四六
(一二)
四七
(一三)
四八
(一四)
四九
(一五)
五〇
(一六)
五一
(一七)
[P.9]五二
(一八)
五三
(一九)
五四
(二〇)
五五
(二一)
五六
(二二)
五七
(二三)
[P.10]五八
(二四)
五九
(二五)
六〇
(二六)
六一
(二七)
六二
(二八)
六三
(二九)
六四
(三〇)
六五
(三一)
六六
(三二)
六七
(三三)
六八
(三四)
六九
(三五)
七〇
(三六)
[P.12]七一
(三七)
七二
(三八)
七三
(三九)
七四
(四〇)
七五
(四一)
犀牛经毕
[P.13]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摩揭陀国,南山之「一茅」婆罗门村。尔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播种时,约有五百轭牛之犁锄。时世尊晨早著衣(僧伽梨)、持钵,来至(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耕作之处。尔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食物分配农夫等。时世尊走近食物分配之处,立于一方。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食而立。见已,白世尊言:「沙门!我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而后食。沙门!汝亦当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婆罗门!我亦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然我等未见卿瞿昙之轭、犁锄、锄头、鞭及牛。世尊当时却言:『婆罗门!我亦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偈白佛曰:
七六
(一)
七七
(二)
[P.14]七八
(三)
七九
(四)
八〇
(五)
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大青铜钵,盛乳粥供献世尊曰:「卿瞿昙请食乳粥;因卿所耕耘,可获甘露果。」
八一
(六)
八二
(七)
[P.15]「卿瞿昙!我此乳粥应与何人?」「婆罗门!我未见含括天、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之中,除如来与如来弟子外,不见能消化、食此乳粥。故汝婆罗门应将此乳粥弃于无草之地或沉于无生物之水中。」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将此乳粥流入无生物水中。当乳粥投注水中,立起沸烟,發出嘶嘶声音,一如为日光炽然之锄头投入水中所發嘶嘶声音。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身毛竖立、大为悚惧,即来至世尊前,以头伏于世尊足下,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譬如使倒者起,使蔽者开,教迷者以道,又如于暗夜揭举灯火使具眼[P.16]者得见诸色。卿瞿昙!汝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教法及比丘众。我欲在卿瞿昙之处出家,欲得受具足戒。」
如是,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即于世尊之处出家、受具足戒。而于受戒后不久,尊者婆罗阇独处远离、不放逸、热心精勤独住。不久——正如诸善男子正得由家出家、达非家之目的——于现世具足作证了达,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槃),于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了知更复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此,尊者婆罗堕阇,即得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以上耕田婆罗堕阇经竟
八三
(一)
八四
世尊宣说:「淳陀!
(二)
八五
(三)
八六
(四)
八七
(五)
八八
(六)
八九
(七)
九〇
(八)
淳陀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貌壮丽之天神,于夜稍过时分,遍照祇园各角落。走近世尊前,然后作礼,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九一
(一)
九二
(二)
九三
(三)
九四
(四)
九五
(五)
[P.19]九六
(六)
九七
(七)
九八
(八)
九九
(九)
一〇〇
(一〇)
一〇一
(一一)
一〇二
(一二)
一〇三
(一三)
一〇四
(一四)
一〇五
(一五)
一〇六
(一六)
[P.20]一〇七
(一七)
一〇八
(一八)
一〇九
(一九)
一一〇
(二〇)
一一一
(二一)
一一二
(二二)
一一三
(二三)
一一四
(二四)
一一五
(二五)
败亡者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世尊晨早著衣持钵及僧伽梨衣,为行乞而入舍卫城。尔时,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所,然神火之灯、供养供物。时世尊于舍卫城内次第行乞,走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处。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遥见世尊前来。见已,白世尊言:「汝!止于彼处,低级偽滥沙门!止于彼处。汝贱民者,贱民者!止于彼处,勿近神圣之处。」世尊闻是言已,即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次宣示:「汝婆罗门!然汝知贱民者?汝知贱民者之法耶?」「卿瞿昙!我不知秃头者事,亦不知贱民者之法。卿瞿昙!愿汝说示,我欲知贱民者事与秃头者之法。」「汝婆罗门!然者,谛听善思念之,我为汝说。」「卿!唯然!」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答世尊已,世尊宣说如次:
一一六
(一)
一一七
(二)
[P.22]一一八
(三)
一一九
(四)
一二〇
(五)
一二一
(六)
一二二
(七)
一二三
(八)
一二四
(九)
一二五
(一〇)
一二六
(一一)
一二七
(一二)
一二八
(一三)
一二九
(一四)
[P.23]一三〇
(一五)
一三一
(一六)
一三二
(一七)
一三三
(一八)
一三四
(一九)
一三五
(二〇)
一三六
(二一)
一三七
[P.24]一三八
(二三)
一三九
(二四)
一四〇
(二五)
一四一
(二六)
一四二
(二七)
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闻此言后,白佛言:「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譬如使倒而复起,蔽者开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P.25]得见诸色,如此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教法、比丘僧。卿瞿昙!由今日以后,以至寿尽,认受我归依为优婆塞。」
贱民经竟
一四三
(一)
一四四
(二)
一四五
(三)
一四六
(四)
[P.26]一四七
(五)
一四八
(六)
一四九
(七)
一五〇
(八)
一五一
(九)
一五二
(一〇)
大悲经竟
一五三
萨达其罗夜叉曰:
(一)
一五四
黑摩瓦特夜叉曰:
(二)
一五五
(三)
一五六
喜玛远达夜叉曰:
(四)
一五七
(五)
一五八
喜玛远达夜叉曰:
(六)
一五九
(七)
一六〇
喜玛远达夜叉曰:
(八)
一六一
(九)
一六二
喜玛远达夜叉曰:
(一〇)
[P.29]一六三
一六三
(一一之一)
一六三
(一一之二)
一六四
(一二)
一六五
(一三)
一六六
(一四)
一六七
(一五)
一六八
喜玛远达夜叉曰:
(一六)
[P.30]一六九
世尊告喜玛远达:
(一七)
一七〇
(一八)
一七一
(一九)
一七二
(二〇)
一七三
(二一)
一七四
(二二)
一七五
(二三)
一七六
(二四)
一七七
(二五)
一七八
一七九
(二七)
一八〇
(二八)
雪山〔夜叉〕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旷野夜叉栖息处。时旷野夜叉来诣世尊前,近前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再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三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四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汝欲我去,我不去。汝可作汝想欲之[P.32]事。」
「沙门!我将问汝,若汝不给我解答,我将令汝心错乱、撕裂汝心脏、或捉汝两足投向恒河彼岸。」〔世尊曰:〕「友!含括天、魔、梵天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等大众之中,未曾见能令我心错乱、撕裂我心脏、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问,即当问。」
时旷野夜叉以偈白世尊:
一八一
(一)
一八二
(二)
一八三
(三)
[P.33]一八四
(四)
一八五
(五)
一八六
(六)
一八七
(七)
一八八
(八)
一八九
(九)
一九〇
(一〇)
一九一
(一一)
一九二
旷野〔夜叉〕经竟
一九三
(一)
一九四
(二)
一九五
(三)
一九六
(四)
一九七
(五)
一九八
(六)
一九九
(七)
二〇〇
(八)
二〇一
(九)
[P.35]二〇二
(一〇)
二〇三
(一一)
二〇四
(一二)
二〇五
(一三)
二〇六
征胜经竟
二〇七
(一)
二〇八
(二)
[P.36]二〇九
(三)
二一〇
(四)
二一一
(五)
二一二
(六)
二一三
(七)
[P.37]二一四
(八)
二一五
(九)
二一六
(一〇)
二一七
(一一)
二一八
(一二)
二一九
(一三)
二二〇
(一四)
二二一
(一五)
牟尼经竟
以上蛇品第一竟
总摄颂:
[P.39]二 小品
二二二
(一)
二二三
(二)
二二四
(三)
二二五
(四)
二二六
(五)
二二七
(六)
二二八
(七)
二二九
(八)
二三〇
(九)
二三一
(一〇)
二三二
(一一)
二三三
(一二)
二三四
(一三)
二三五
(一四)
二三六
(一五)
二三七
(一六)
二三八
(一七)
宝经竟
二三九
〔苦行婆罗门帝须向迦叶佛曰〕
(一)
二四〇
(二)
二四一
(三)
二四二
(四)
二四三
(五)
二四四
(六)
[P.44]二四五
(七)
二四六
(八)
二四七
(九)
二四八
(一〇)
二四九
[P.45]二五〇
(一二)
二五一
(一三)
二五二
(一四)
臭秽经竟
二五三
(一)
二五四
(二)
[P.46]二五五
(三)
二五六
(四)
二五七
(五)
惭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姿美丽之天神,夜半过后,徧照祇树园各隅。接近世尊之前,敬礼世尊,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二五八
(一)
二五九
(二)
二六〇
(三)
[P.47]二六一
(四)
二六二
(五)
二六三
(六)
二六四
(七)
二六五
(八)
二六六
(九)
二六七
(一〇)
二六八
(一一)
二六九
大吉祥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伽耶村单奇他满杰(Taṁkita-mañca)之针毛夜叉栖[P.48]息处。尔时粗皮夜叉与针毛夜叉过世尊之近处。时粗皮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门。」「彼似沙门而非沙门,我所知,彼为沙门、或似沙门非沙门。」时,针毛夜叉趋近世尊前,近前复更挨至世尊身旁。时世尊将身回避。时针毛夜叉白世尊言:「沙门!汝畏我耶?」「友!我非畏汝,但恶触汝,故我回避。」「沙门!我将问汝。汝若不能回答,我将使汝心错乱、或裂汝心脏、或捉汝两足投至恒河彼岸。」「友!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乃至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中未曾见能使我心错乱、裂我心脏、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问,可即问之。」时针毛夜叉以偈白世尊:
二七〇
(一)
二七一
(二)
[P.49]二七二
(三)
二七三
(四)
针毛夜叉经竟
二七四
(一)
二七五
(二)
二七六
(三)
二七七
(四)
二七八
(五)
二七九
(六)
二八〇
(七)
[P.50]二八一
(八)
二八二
(九)
二八三
(一〇)
法行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国婆罗门之权威长老、耆宿年迈高龄众人来至世尊前,近至世尊之座,共同问候,交谈述怀喜、慰之语后,彼等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诸众白世尊言:「卿瞿昙!今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符合于往昔之诸婆罗门否?」「汝众婆罗门!今诸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与往昔诸婆罗门不相符合。」「卿瞿昙!若无不便之障难,卿瞿昙为我等说往昔诸婆罗门之婆罗门法。」「若然,汝等婆罗门!当自善作意谛听,我当宣说。」彼等婆罗门回答世尊:「唯然!卿瞿昙。」世尊作斯言曰:
二八四
(一)
[P.51]二八五
(二)
二八六
(三)
二八七
(四)
二八八
(五)
二八九
(六)
二九〇
(七)
二九一
(八)
二九二
(九)
[P.52]二九三
(一〇)
二九四
(一一)
二九五
(一二)
二九六
(一三)
二九七
(一四)
二九八
(一五)
二九九
(一六)
三〇〇
(一七)
三〇一
(一八)
三〇二
(一九)
三〇三
(二〇)
三〇四
(二一)
三〇五
(二二)
三〇六
(二三)
三〇七
(二四)
三〇八
(二五)
三〇九
(二六)
[P.54]三一〇
(二七)
三一一
(二八)
三一二
(二九)
三一三
(三〇)
三一四
(三一)
三一五
(三二)
斯言已,彼等长老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善哉,卿瞿昙!善哉。汝瞿昙如使倒者起,使蔽者露现,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见诸色。
[P.55]如斯卿瞿昙以诸多教说而为宣示。我等归依瞿昙与法及比丘僧,卿瞿昙!自今日以后,容纳我等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罗门法经竟
三一六
(一)
三一七
(二)
三一八
(三)
三一九
(四)
三二〇
(五)
[P.56]三二一
(六)
三二二
(七)
三二三
船经竟
三二四
(一)
三二五
(二)
三二六
(三)
三二七
(四)
三二八
(五)
三二九
(六)
三三〇
(七)
何谓戒经竟
三三一
[P.58]三三二
三三三
(三)
三三四
(四)
起立经竟
三三五
(一)
三三六
(二)
三三七
(三)
三三八
(四)
[P.59]三三九
(五)
三四〇
(六)
三四一
(七)
三四二
(八)
世尊实以此等偈对罗睺罗屡屡教诫。
罗睺罗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阿伽罗婆庙。尔时尊者婆耆舍之和尚尼拘卢陀劫波长者,于阿伽罗婆寺般涅槃不久。时闲处禅思之婆耆舍尊者之心中起如斯思念:「我和尚果然已般涅槃或未般涅槃耶?」时尊者婆耆舍于下午由禅思出,至世尊所。[P.60]至后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婆耆舍白世尊言:「世尊!我于此闲处禅思,我心起是思念:『我师和尚已般涅槃或未般涅槃耶?』」时尊者婆耆舍即从座起徧袒衣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曰:
三四三
(一)
三四四
(二)
三四五
(三)
三四六
(四)
三四七
(五)
三四八
(六)
三四九
(七)
三五〇
(八)
三五一
(九)
三五二
(一〇)
三五三
(一一)
三五四
(一二)
三五五
世尊曰:
(一三)
三五六
(一四)
三五七
(一五)
三五八
(一六)
鹏耆舍经竟
三五九
(一)
三六〇
世尊曰:
(二)
三六一
(三)
三六二
(四)
三六三
(五)
三六四
(六)
[P.64]三六五
(七)
三六六
(八)
三六七
(九)
三六八
(一〇)
三六九
(一一)
[P.65]三七〇
(一二)
三七一
(一三)
三七二
(一四)
三七三
(一五)
三七四
(一六)
三七五
(一七)
正普行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昙弥迦优婆塞共五百优婆塞,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昙弥迦优婆塞以偈白世尊言:
三七六
(一)
三七七
(二)
三七八
(三)
[P.67]三七九
(四)
三八〇
(五)
三八一
(六)
三八二
(七)
三八三
(八)
三八四
(九)
三八五
(一〇)
三八六
(一一)
三八七
(一二)
三八八
(一三)
三八九
(一四)
三九〇
(一五)
三九一
(一六)
三九二
(一七)
三九三
(一八)
三九四
(一九)
三九五
(二〇)
三九六
(二一)
三九七
(二二)
三九八
(二三)
三九九
(二四)
四〇〇
(二五)
四〇一
(二六)
四〇二
(二七)
四〇三
(二八)
四〇四
(二九)
昙弥迦经竟
[P.71]小品第二终
小品之摄颂(总偈):
[P.72]三 大品
四〇五
(一)
四〇六
(二)
四〇七
(三)
四〇八
(四)
四〇九
(五)
四一〇
(六)
四一一
(七)
四一二
(八)
四一三
(九)
四一四
(一〇)
四一五
(一一)
四一六
(一二)
[P.73]四一七
(一三)
四一八
(一四)
四一九
(一五)
四二〇
(一六)
四二一
(一七)
四二二
(一八)
[P.74]四二三
(一九)
四二四
(二〇)
出家经竟
四二五
(一)
四二六
(二)
四二七
(三)
[P.75]四二八
(四)
四二九
(五)
四三〇
(六)
四三一
(七)
四三二
(八)
四三三
(九)
四三四
(一〇)
四三五
(一一)
[P.76]四三六
(一二)
四三七
(一三)
四三八
(一四)
四三九
(一五)
四四〇
(一六)
四四一
(一七)
四四二
(一八)
四四三
(一九)
四四四
(二〇)
四四五
(二一)
四四六
(二二)
四四七
(二三)
四四八
(二四)
[P.78]四四九
(二五)
精勤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尊师!」
世尊如是曰:「诸比丘!具备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云何四支?诸比丘!有比丘只语善说、不语恶说;只语法、不语非法;只语爱语、不语不爱语;只语真实语、不语虚偽语。具备此等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世尊如斯说,善逝如斯说已,师〔世尊〕更曰:
四五〇
(一)
[P.79]时尊者婆耆舍由座而起,徧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善逝!我已明解世尊所说义。」「婆耆舍!汝言明解。」时婆耆舍尊者于世尊前,以适当诸偈赞叹世尊:
四五一
(二)
四五二
(三)
四五三
(四)
四五四
(五)
善说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萨罗国孙陀利迦河边。尔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祀火婆罗门,于孙陀利迦河边,行祀圣火之火供养。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祀火之火供养已,即由座起,回望四方自谓:「此残余供物,应使谁受耶?」孙陀利迦[P.80]婆罗堕阇婆罗门由不远之树下见世尊以衣披缠至头而坐。见已,以左手持残余供物,行近世尊之处。时世尊闻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之足音而开启头衣。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光头圆顶,即谓:「此是沙门。」便欲转回。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是思念:「虽为光头圆顶,此世亦有一部分光头圆顶之婆罗门;我且近前,问彼之出身。」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近世尊之处。诣前白世尊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时世尊以偈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曰:
四五五
(一)
四五六
(二)
[P.81]四五七
(三)
四五八
(四)
四五九
婆罗门曰:
(五)
四六〇
(六)
四六一
(七)
四六二
(八)
四六三
(九)
四六四
(一〇)
四六五
(一一)
四六六
(一二)
四六七
(一三)
四六八
(一四)
四六九
(一五)
四七〇
(一六)
四七一
(一七)
四七二
(一八)
四七三
(一九)
四七四
(二〇)
四七五
(二一)
四七六
(二二)
四七七
(二三)
四七八
(二四)
[P.85]四七九
(二五)
四八〇
(二六)
四八一
(二七)
四八二
(二八)
四八三
(二九)
四八四
(三〇)
四八五
(三一)
[P.86]四八六
(三二)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使倒者起,蔽覆者露现,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说之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法与比丘众。我愿在卿瞿昙之前出家,得具足戒。」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得于世尊前出家,得受具足戒。而后不久,尊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远离独自,虔诚不放逸,住于精勤,不久即了知——诸善男子由家出家而达非家之目的——「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如斯(轮回苦界)之状态」,现世而自通达、作证、具足、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槃)。此尊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时摩伽学童诣近世尊之所。近已,与世尊相问候,交谈喜庆怀念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P.87]瞿昙!我为施主、施者,宽容仁慈而应他所求,依法徧求诸财。依法徧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施二人、施三人、施四人、施五人、施六人、施七人、施八人、施九人、施十人、施二十人、施三十人、施四十人、施五十人、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卿瞿昙!我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否?」「学童!汝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学童!汝为施者、施主,宽容仁慈而应他求,依法徧求诸财。依法徧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乃至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斯人生多之福。」
时摩伽学童以偈白世尊:
四八七
摩伽学童曰:
(一)
四八八
世尊曰:
(二)
四八九
摩伽学童曰:
(三)
四九〇
(四)
四九一
(五)
四九二
(六)
四九三
(七)
[P.89]四九四
(八)
四九五
(九)
四九六
(一〇)
四九七
(一一)
四九八
(一二)
四九九
(一三)
五〇〇
(一四)
五〇一
(一五)
五〇二
(一六)
[P.90]五〇三
(一七)
五〇四
(一八)
五〇五
摩伽学童曰:
(一九)
五〇六
世尊曰:
(二〇)
五〇七
(二一)
五〇八
(二二)
五〇九
世尊曰:
如斯言已,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使倒者起,令覆蔽者显露,如迷者教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斯,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归依卿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卿瞿昙受我自今日以后至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摩伽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萨毘耶普行者,因昔日与之具血缘之天神提示问题,并曰:「萨毘耶!汝可至沙门或婆罗门处,若解答此疑问,汝得行梵行。」时萨毘耶普行者于彼天神处受其问已,即至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众之[P.92]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末伽梨瞿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毘罗弗多、尼犍若提子等(六师)沙门婆罗门处,向彼等请问。彼等受萨毘耶普行者之问,而不能满足答覆,不能满足答覆更又现嗔怒不愉快,且反问萨毘耶普行者。时萨毘耶普行者即自思念:「尊者沙门婆罗门,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对我之问,不能满足答覆而现嗔怒不悦,且反问我有关此者。如是,我转居于劣位(在家之状态)退受诸欲耶?」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沙门瞿昙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于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尊者沙门婆罗门长老耆宿,达高老龄者而多经验,出家甚久,有弟子众、有群为群[P.93]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尚不能满足解答我之问而现嗔怒不悦,且反问有关此事,然沙门瞿昙又何能得解答此等之质问耶?盖以沙门瞿昙年少、新出家。」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不可以沙门年轻而轻视侮蔑。纵令沙门虽年少而彼有大神变、大威力、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时萨毘耶普行者向世尊之住处旅行前去。次第近至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世尊之居处。诣近已,与世尊共致问喜庆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萨毘耶普行者以偈白世尊言。
五一〇
萨毘耶曰:
(一)
[P.94]五一一
世尊曰:
(二)
五一二
(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思念:「尊者瞿昙实甚稀有,尊者瞿昙实未曾有!我实于其他诸沙门婆罗门处,不获请益之机会,而沙门瞿昙则予我询问之余地。」萨毘耶欢喜踴跃、心生喜悦,向世尊询问。
五一三
萨毘耶曰:
(四)
[P.95]五一四
(五)
五一五
(六)
五一六
(七)
五一七
(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踴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一八
萨毘耶曰:
(九)
五一九
(一〇)
五二〇
(一一)
五二一
(一二)
(一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踴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三
萨毘耶曰:
(一四)
五二四
世尊曰:
(一五)
五二五
(一六)
五二六
(一七)
(一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踴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P.98]五二八
萨毘耶曰:
(一九)
世尊曰:
(二〇)
五三〇
(二一)
五三一
(二二)
五三二
(二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踴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三三
萨毘耶曰:
(二四)
五三四
世尊曰:
(二五)
五三五
(二六)
五三六
(二七)
五三七
(二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闻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踴跃、喜悦,[P.100]即从座起,上衣徧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前,以适宜之偈,赞叹世尊:
五三八
(二九)
五三九
(三〇)
五四〇
(三一)
[P.101]五四一
(三二)
五四二
(三三)
五四三
(三四)
五四四
(三五)
(三六)
五四六
(三七)
五四七
(三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两足以头面顶礼,白世尊言:「希有,尊师!希有,尊师!尊师犹如使倒者起,覆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能见诸色。如斯尊师以诸多教说说法。我归依尊师与法及比丘众。我欲于尊师世[P.102]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萨毘耶!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应四月之间別住。四月后心能决定者,诸比丘可使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然此情形,亦将因人而有不同。〔汝未及四月之別住,而得出家〕。」
「尊师!若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四月间別住,过四月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之规定,我不但四月之间,我将四年之间別住。过四年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我出家,令我成戒具足之比丘。」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前即得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而于具戒后不久,尊者萨毘耶独一远离,住不放逸,虔诚精勤,不久即于诸善男子正由家出家趣非家之目的,自行通达作证具足无上梵行之终局(即涅槃),更得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斯尊者萨毘耶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萨毘耶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入[P.103]于鸯崛多罗波国,名为阿波那村。适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闻:「实乃释迦族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来至阿波那。而尊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自通达作证,对含括诸天、恶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而教说。彼有初善、中善、后善而说有义、有文之法,说明完全徧净之梵行。其善名声四布。如得见如斯阿罗汉,堪称幸福。」
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诣近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致问候,交谈庆慰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世尊向坐于一面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之悦喜。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因世尊之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得悦喜,而白世尊言:「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如斯言已,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故施食婆罗门,更又供养我大比丘众,实汝之大负担,请止供养我等。〕」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再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世尊再又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P.104]「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又三度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许受我之请食。」世尊闻已,默然而听许。
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知世尊之听许,即从座起,归己住院。归后,告诸友人、同僚、亲戚、缘者:「诸友人、同事、亲戚、缘者请听我言,我将招待沙门瞿昙与比丘众共明日之食。故请汝等帮助我。」「唯然、卿!」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友、同事、亲戚、缘者等答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已,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自行预备(圆堂)假屋(用帐幕围盖)。
[P.105]尔时,有施罗婆罗门通晓三吠陀,并通语汇、仪轨、音韵语源论、(阿闼婆吠陀)之类,及古传说为第五诸圣典之句与解说(文法),并熟达顺世论、大人相论,住于阿波那,向三百人之学童,教吠陀圣典。
尔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信奉施罗婆罗门。时,施罗婆罗门从三百人之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各处作游步伸膝之行,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施罗婆罗门见迦尼耶属诸结发苦行者,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迦尼耶则自行预备假屋。施罗婆罗门见已,问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卿迦尼耶!为子娶妇耶?为女嫁夫耶?现起大供养耶?又对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耶?」「卿施罗!我非为子娶妇、非为女嫁夫、又非对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但我现起大供养。即由释迦族出家之释子沙门瞿昙游行鸯崛多罗波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已达阿波那。[P.106]而此尊者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名声善扬。我将请彼与比丘众俱明日之食。」「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
时施罗婆罗门思念:「此佛之声,尚为世间所难得。而我等圣典中述三十二大人相,具备三十二相之大人,唯此二而无其他:即若彼住家则为转轮圣王,作如法正义之王,征服四边诸国,使国土安定。具备七宝,彼有此等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之主兵宝。又彼奋勇豪迈、击破敌军,有千人以上之子。彼之全境不用杖罚、不用刀剑,住于正义以法征服。然若彼由家出家而趣非家者,彼成阿罗汉、等正觉者,开现世间诸烦恼蔽。」
[P.107]「卿迦尼耶!然此阿罗汉、等正觉者尊瞿昙,今住何处?」于是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伸右腕谓施罗婆罗门言:「卿施罗!此方一带有青树林,〔世尊等即住彼处〕。」
时施罗婆罗门共三百学童,即赴世尊之处。于是施罗婆罗门告彼等学童:「汝等须分作小班静肃步入。盖彼等世尊难近如师子,可一人行之。而我与沙门瞿昙共谈时,汝等勿容置言其间。汝等应待我至谈论终止。」时,施罗婆罗门诣近世尊之住处。近后,与世尊共致问,交谈述怀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施罗婆罗门探望世尊身中有否三十二大人相。施罗婆罗门除世尊身中之二相,大致见三十二大人相。但所谓马阴藏相、广长舌相之二大人相,〔彼世尊是否有?〕则起疑惑,即对佛不能信解信受。时世尊以作神变使施罗婆罗门得见马阴藏相;世尊更又出舌,以舌[P.108]触抵两耳孔上下、触抵两鼻孔上下、更以舌蔽前额之一面。如此施罗婆罗门思念言:「沙门瞿昙完整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而无所缺。我虽不知彼是否为佛陀,然我曾闻诸年老耆宿婆罗门师,又更其师婆罗曾言:『阿罗汉等正觉之人,当被赞说及己身时,现自己之面目。』如是我应以偈赞叹。」如此施罗婆罗门于世尊前以偈赞叹曰:
五四八
(一)
五四九
(二)
五五〇
(三)
五五一
(四)
五五二
(五)
[P.109]五五三
(六)
五五四
世尊曰:
(七)
五五五
施罗婆罗门曰:
(八)
五五六
(九)
五五七
世尊曰:
(一〇)
五五八
(一一)
五五九
(一二)
[P.110]五六〇
(一三)
五六一
(一四)
五六二
〔施罗对三百弟子等言曰:〕
(一五)
五六三
(一六)
五六四
(一七)
五六五
(一八)
五六六
(一九)
五六七
世尊曰:
(二〇)
[P.111]施罗婆罗门与徒众于世尊前出家受具足戒。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其夜过后,翌晨于自己住处,准备美味之软食硬食,以告世尊:「尊者瞿昙!备食已就,现至食时。」于是世尊晨早著衣,持钵、著僧伽梨衣,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至后与比丘众共坐设席。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亲自奉侍,以美味之软食、硬食使世尊与比丘众满足饱食。如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世尊食讫由钵放手时,自就低座,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方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次偈随喜曰:
五六八
(二一)
五六九
(二二)
如是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此等偈随喜后,起座离去。
时,尊者施罗与徒众远离独处、虔诚不放逸、自住精勤、不久即住于诸男子确[P.112]实达于由家出家而趣非家之目的,得无上梵行之究竟(涅槃)。于现世住于自知、作证具足,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如斯施罗与徒众皆成阿罗汉之人。时,尊者施罗与徒众复俱诣世尊之住处。诣已,徧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
五七〇
(二三)
五七一
(二四)
五七二
(二五)
五七三
(二六)
施罗经竟
五七四
(一)
[P.113]五七五
(二)
五七六
(三)
五七七
(四)
五七八
(五)
五七九
(六)
五八〇
(七)
五八一
(八)
五八二
(九)
五八三
(一〇)
五八四
(一一)
[P.114]五八五
(一二)
五八六
(一三)
五八七
(一四)
五八八
(一五)
五八九
(一六)
五九〇
(一七)
五九一
(一八)
五九二
(一九)
五九三
(二〇)
箭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伊车能伽罗村之伊车能伽罗森林。尔时,有颇负盛名之众多婆罗门诸长老住于伊车能伽罗村。所谓: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刀提耶婆罗门及其他之盛名婆罗门诸长老。时,有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伸膝游步、各处漫行。彼等因「云何婆罗门?」而生议论。婆罗堕阇学童曰:「人由父母之正当因缘,宿纯洁之母胎,乃至七世祖先系统未曾被指责非难故,故为婆罗门也。」婆私咤学童曰:「能具戒、[P.116]能完成其义务,是故方成婆罗门。」婆罗堕阇学童未能说服婆私咤学童;又婆私咤学童亦未能说服婆罗堕阇学童。时,婆私咤学童告婆罗堕阇学童曰:「汝婆罗堕阇!由释迦族出家之释〔迦族〕子沙门瞿昙住伊车能伽罗森林。而此尊者瞿昙被称:『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名扬四布。婆罗堕阇!我等往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昙,依沙门瞿昙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罗堕阇学童答婆私咤学童。如是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诣至世尊之处,彼等与世尊共相问候,谈叙欢愉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咤学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一)
五九五
(二)
[P.117]五九六
(三)
五九七
(四)
五九八
(五)
五九九
(六)
六〇〇
世尊曰:「婆私咤!
(七)
六〇一
(八)
[P.118]六〇二
(九)
六〇三
(一〇)
六〇四
(一一)
六〇五
(一二)
六〇六
(一三)
六〇七
(一四)
六〇八
(一五)
六〇九
(一六)
六一〇
(一七)
六一一
(一八)
[P.119]六一二
(一九)
六一三
(二〇)
六一四
(二一)
六一五
(二二)
六一六
(二三)
六一七
(二四)
六一八
(二五)
六一九
(二六)
六二〇
(二七)
六二一
(二八)
[P.120]六二二
(二九)
六二三
六二四
(三一)
六二五
(三二)
六二六
(三三)
六二七
(三四)
六二八
(三五)
六二九
(三六)
六三〇
(三七)
六三一
(三八)
[P.121]六三二
(三九)
六三三
(四〇)
六三四
(四一)
六三五
(四二)
六三六
(四三)
六三七
(四四)
六三八
(四五)
六三九
(四六)
六四〇
(四七)
六四一
(四八)
六四二
(四九)
[P.122]六四三
(五〇)
六四四
(五一)
六四五
(五二)
六四六
(五三)
六四七
(五四)
六四八
(五五)
六四九
(五六)
六五〇
(五七)
六五一
(五八)
六五二
(五九)
[P.123]六五三
(六〇)
六五四
(六一)
六五五
(六二)
六五六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昙!希有瞿昙!〔犹如令倒起者、使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法说示〕。我等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众。卿瞿昙容许我等自今而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私咤经竟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拘迦利耶比丘诣至世尊之处。[P.124]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师!舍利弗、目犍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以我为可信赖者,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信赖我语,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时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礼世尊右绕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后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脓疱。渐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渐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渐成枣核大。由枣核大渐成枣粒大。由枣粒大渐成余甘子[P.125](庵摩罗菓)大。由余甘子大渐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渐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大,而溃裂出脓血。时拘迦利耶比丘终因此病而命尽。拘迦利耶命终后,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遂生红莲地狱。
时,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徧照祇园各隅,而诣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有嗔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顶礼世尊右绕,而由其处消逝。
时,世尊于是夜过后告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徧照祇园各隅,诣至我处。至已礼我,立于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白我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怀有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P.126]敬礼我右绕,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红莲地狱寿量几何?」「比丘!红莲地狱寿命极长。彼处几年、几十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难以计数。」「尊师!然以譬喻能说明耶?」「比丘!能说明。」世尊曰:「比丘!譬如依憍萨罗国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萨罗国容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尽,其年时较短于一阿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婆婆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诃诃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诃诃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咤咤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咤咤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红莲地狱之寿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而生红莲地狱。」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告诸比丘曰:
[P.127]六五七
(一)
六五八
(二)
六五九
(三)
六六〇
(四)
六六一
(五)
六六二
(六)
[P.128]六六三
(七)
六六四
(八)
六六五
(九)
六六六
(一〇)
六六七
(一一)
六六八
(一二)
六六九
(一三)
六七〇
(一四)
六七一
(一五)
六七二
(一六)
六七三
(一七)
六七四
(一八)
[P.131]六七五
(一九)
六七六
(二〇)
六七七
(二一)
六七八
(二二)
拘迦利耶经竟
〔序偈〕
六七九
(一)
[P.132]六八〇
(二)
六八一
(三)
六八二
(四)
六八三
(五)
六八四
(六)
六八五
(七)
六八六
(八)
六八七
(九)
六八八
(一〇)
[P.134]六八九
(一一)
六九〇
六九一
(一三)
六九二
(一四)
六九三
(一五)
[P.135]六九四
(一六)
六九五
(一七)
六九六
(一八)
六九七
(一九)
六九八
(二〇)
序偈竟
六九九
(二一)
七〇〇
(二二)
七〇一
世尊曰:
(二三)
七〇二
(二四)
[P.137]七〇三
(二五)
七〇四
(二六)
七〇五
(二七)
七〇六
(二八)
七〇七
(二九)
七〇八
(三〇)
七〇九
(三一)
七一〇
(三二)
七一一
(三三)
七一二
(三四)
[P.138]七一三
(三五)
七一四
(三六)
七一五
(三七)
七一六
世尊曰:
(三八)
七一七
(三九)
七一八
(四〇)
七一九
(四一)
[P.139]七二〇
(四二)
七二一
(四三)
七二二
(四四)
七二三
(四五)
那罗迦经竟
一二 二种随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高堂。尔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满月[P.140]之夜,受比丘众围绕,露地而坐。时世尊默然回顾众多比丘,告诸比丘言:「诸比丘!出离世间至成圣之正觉有诸善法。诸比丘!汝等何故出离世间至圣正觉,闻此等善法耶?诸比丘!若有问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无他,是为如实知二法。』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随观;『此是苦灭、此是至苦灭道』,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又更言曰:
七二四
(一)
七二五
(二)
七二六
(三)
七二七
(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缘依而生』,此乃一随观;『然依之离灭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二)若烦恼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八
(五)
「『其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无明而生』,此乃一随观;『然无明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P.142]七二九
(六)
七三〇
(七)
「『又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行而生』,此是一随观;『然诸行离灭之无余,故无苦可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一
(八)
七三二
(九)
七三三
(一〇)
[P.143]「『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识』,此是一随观;『然识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四
(一一)
七三五
(一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触』,此是一随观;『然因触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六
(一三)
七三七
(一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之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受』,此是一随观;『然受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当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P.144]七三八
(一五)
七三九
(一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渴爱』,此是一随观;『然渴爱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〇
(一七)
七四一
[P.145]「『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取』,此是一随观;『然因取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二
(一九)
七四三
(二〇)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龌龊』,此是一随观;『然龌龊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告曰:
七四四
(二一)
七四五
(二二)
七四六
(二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食』,此是一随观;『然食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七
(二四)
七四八
(二五)
[P.146]七四九
(二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动转』,此是一随观;『然动转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發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〇
(二七)
七五一
(二八)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诸人有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有依止者有动摇』,此是一随观;『依止无者动摇无』,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二
(二九)
七五三
(三〇)
[P.147]「『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四
(三一)
七五五
(三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虚妄」』,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虚妄」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六
(三三)
七五七
(三四)
[P.148]七五八
(三五)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乐」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苦」』,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苦」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乐」』,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九
(三六)
七六〇
(三七)
七六一
(三八)
[P.149]七六二
(三九)
七六三
(四〇)
七六四
(四一)
七六五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意悦欢喜。世尊说此法时,有六十比丘,心无取著,解脱诸漏。
[P.150]二种随观经竟
此〔二种随观经之〕摄颂:
大品第三竟
摄颂:
七六六
(一)
七六七
(二)
七六八
(三)
七六九
(四)
七七〇
(五)
七七一
(六)
欲经竟
七七二
(一)
七七三
(二)
七七四
(三)
七七五
(四)
七七六
(五)
七七七
(六)
七七八
(七)
[P.153]七七九
(八)
窟八偈经竟
七八〇
(一)
七八一
(二)
七八二
(三)
七八三
(四)
[P.154]七八四
(五)
七八五
(六)
七八六
(七)
七八七
(八)
嗔怒八偈经竟
七八八
(一)
[P.155]七八九
(二)
七九〇
(三)
七九一
(四)
七九二
(五)
七九三
(六)
[P.156]七九四
(七)
七九五
(八)
净八偈经竟
七九六
(一)
七九七
(二)
七九八
(三)
[P.157]七九九
(四)
八〇〇
(五)
八〇一
(六)
八〇二
(七)
八〇三
(八)
第一八偈经竟
八〇四
(一)
八〇五
(二)
八〇六
(三)
[P.159]八〇七
(四)
八〇八
(五)
八〇九
(六)
八一〇
(七)
八一一
(八)
八一二
(九)
[P.160]八一三
(一〇)
老经竟
八一四
尊者帝须及弥勒曰:
(一)
八一五
世尊曰:「弥勒!
(二)
八一六
(三)
八一七
(四)
八一八
(五)
八一九
(六)
八二〇
(七)
[P.161]八二一
(八)
八二二
(九)
八二三
(一〇)
帝须弥勒经竟
八二四
(一)
八二五
(二)
八二六
(三)
[P.162]八二七
(四)
八二八
(五)
八二九
(六)
八三〇
(七)
八三一
(八)
八三二
(九)
八三三
(一〇)
八三四
(一一)
波须罗经竟
八三五
(一)
[P.164]八三六
(二)
八三七
世尊言曰:「摩健地耶
八三八
(四)
八三九
世尊曰:「摩健地耶
(五)
八四〇
摩健地耶曰:
(六)
八四一
世尊曰:「摩健地耶
(七)
八四二
(八)
八四三
(九)
八四四
(一〇)
八四五
(一一)
八四六
(一二)
八四七
(一三)
摩健地耶经竟
八四八
(一)
八四九
世尊言曰:
(二)
[P.167]八五〇
(三)
八五一
(四)
八五二
(五)
八五三
(六)
八五四
(七)
八五五
(八)
八五六
(九)
八五七
(一〇)
八五八
(一一)
八五九
(一二)
八六〇
(一三)
八六一
(一四)
死前经竟
八六二
(一)
八六三
(二)
[P.169]八六四
(三)
八六五
(四)
八六六
(五)
八六七
(六)
八六八
(七)
八六九
(八)
八七〇
(九)
八七一
(一〇)
八七二
(一一)
八七三
(一二)
八七四
(一三)
八七五
(一四)
八七六
(一五)
八七七
(一六)
斗诤经竟
八七八
(一)
八七九
(二)
[P.172]八八〇
(三)
八八一
(四)
八八二
(五)
八八三
(六)
八八四
(七)
[P.173]八八五
(八)
八八六
(九)
八八七
(一〇)
八八八
(一一)
八八九
(一二)
八九〇
(一三)
[P.174]八九一
(一四)
八九二
(一五)
八九三
(一六)
八九四
(一七)
小集积经竟
八九五
(一)
[P.175]八九六
(二)
八九七
(三)
八九八
(四)
八九九
(五)
九〇〇
(六)
九〇一
(七)
九〇二
(八)
九〇三
(九)
九〇四
(一〇)
九〇五
(一一)
[P.177]九〇六
(一二)
九〇七
(一三)
九〇八
(一四)
九〇九
(一五)
九一〇
(一六)
九一一
(一七)
九一二
(一八)
九一三
(一九)
九一四
(二〇)
世尊如斯宣说已
大集积经竟
[P.179]九一五
(一)
九一六
世尊曰:
(二)
九一七
(三)
九一八
(四)
九一九
(五)
[P.180]九二〇
(六)
九二一
(七)
九二二
(八)
九二三
(九)
九二四
(一〇)
九二五
(一一)
[P.181]九二六
(一二)
九二七
(一三)
九二八
(一四)
九二九
(一五)
九三〇
(一六)
[P.182]九三一
(一七)
九三二
(一八)
九三三
(一九)
九三四
(二〇)
世尊如斯宣说已
迅速经竟
九三五
(一)
[P.183]九三六
(二)
九三七
(三)
九三八
(四)
九三九
(五)
九四〇
(六)
九四一
(七)
九四二
(八)
[P.184]九四三
(九)
九四四
(一〇)
九四五
(一一)
九四六
(一二)
九四七
(一三)
九四八
(一四)
九四九
(一五)
九五〇
(一六)
九五一
(一七)
[P.185]九五二
(一八)
九五三
(一九)
九五四
(二〇)
世尊如斯宣说已
执杖经竟
九五五
尊者舍利弗曰:
(一)
九五六
(二)
[P.186]九五七
(三)
九五八
(四)
九五九
(五)
九六〇
(六)
九六一
(七)
九六二
(八)
九六三
(九)
九六四
(一〇)
[P.187]九六五
(一一)
九六六
(一二)
九六七
(一三)
九六八
九六九
(一五)
九七〇
(一六)
[P.188]九七一
(一七)
九七二
(一八)
九七三
(一九)
九七四
(二〇)
[P.189]九七五
(二一)
世尊如斯宣说已
舍利弗经竟
义品第四毕
摄颂:
[P.190]九七六
(一)
九七七
(二)
九七八
(三)
九七九
(四)
九八〇
(五)
九八一
(六)
九八二
(七)
[P.191]九八三
(八)
九八四
(九)
九八五
(一〇)
九八六
(一一)
九八七
(一二)
九八八
(一三)
九八九
(一四)
九九〇
(一五)
[P.192]九九一
(一六)
九九二
(一七)
九九三
(一八)
九九四
(一九)
九九五
(二〇)
九九六
(二一)
九九七
(二二)
[P.193]九九八
(二三)
九九九
(二四)
一〇〇〇
(二五)
一〇〇一
(二六)
一〇〇二
(二七)
一〇〇三
(二八)
一〇〇四
(二九)
一〇〇五
(三〇)
一〇〇六
(三一)
[P.194]一〇〇七
(三二)
一〇〇八
(三三)
一〇〇九
(三四)
一〇一〇
(三五)
一〇一一
(三六)
一〇一二
(三七)
一〇一三
(三八)
[P.195]一〇一四
(三九)
一〇一五
(四〇)
一〇一六
(四一)
一〇一七
(四二)
一〇一八
(四三)
一〇一九
(四四)
一〇二〇
(四五)
[P.196]一〇二一
(四六)
一〇二二
(四七)
一〇二三
(四八)
一〇二四
(四九)
一〇二五
(五〇)
一〇二六
(五一)
一〇二七
(五二)
一〇二八
(五三)
[P.197]一〇二九
(五四)
一〇三〇
(五五)
一〇三一
(五六)
序偈讫
一〇三二
(一)
一〇三三
(二)
[P.198]一〇三四
(三)
一〇三五
(四)
一〇三六
(五)
一〇三七
(六)
一〇三八
(七)
一〇三九
(八)
阿耆多学童所问讫
[P.199]一〇四〇
尊者帝须弥勒曰:
(一)
一〇四一
世尊曰:「弥勒
(二)
一〇四二
(三)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讫
一〇四三
尊者富那迦曰:
(一)
一〇四四
世尊曰:「富那迦
(二)
一〇四五
尊者富那迦曰:
(三)
一〇四六
世尊曰:「富那迦
(四)
[P.201]一〇四七
尊者富那迦曰:
(五)
一〇四八
世尊曰:「富那迦
(六)
富那迦学童所问讫
一〇四九
尊者弥多求曰:
(一)
[P.202]一〇五〇
世尊曰:「弥多求
(二)
一〇五一
(三)
一〇五二
(四)
一〇五三
世尊曰:「弥多求
(五)
一〇五四
(六)
一〇五五
世尊曰:「弥多求
(七)
一〇五六
(八)
一〇五七
(九)
一〇五八
(一〇)
一〇五九
(一一)
一〇六〇
(一二)
弥多求学童所问讫
一〇六一
尊者度多迦曰:
(一)
一〇六二
世尊曰:「度多迦
(二)
一〇六三
(三)
一〇六四
(四)
一〇六五
(五)
一〇六六
(六)
一〇六七
(七)
一〇六八
世尊曰:「度多迦
(八)
度多迦学童所问讫
一〇六九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一)
一〇七〇
世尊曰:「优波私婆
(二)
一〇七一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三)
一〇七二
世尊曰:「优波私婆
(四)
一〇七三
(五)
一〇七四
(六)
一〇七五
(七)
一〇七六
世尊曰:「优波私婆
(八)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讫
一〇七七
尊者难陀曰:
(一)
一〇七八
(二)
一〇七九
尊者难陀曰:
(三)
一〇八〇
世尊曰:「难陀
(四)
一〇八一
尊者难陀曰:
(五)
一〇八二
世尊曰:「难陀
(六)
一〇八三
(七)
难陀学童所问讫
一〇八四
尊者醯摩迦曰:
(一)
一〇八五
(二)
一〇八六
(三)
一〇八七
(四)
醯摩迦学童所问讫
一〇八八
尊者刀提耶曰:
(一)
[P.211]一〇八九
世尊曰:「刀提耶
(二)
一〇九〇
(三)
一〇九一
(四)
刀提耶学童所问讫
一〇九二
尊者劫波曰:
(一)
[P.212]一〇九三
世尊曰:「劫波
(二)
一〇九四
(三)
一〇九五
(四)
劫波学童所问终
一〇九六
尊者阇都乾耳曰:
(一)
一〇九七
(二)
[P.213]一〇九八
世尊曰:「阇都乾耳
(三)
一〇九九
(四)
一一〇〇
(五)
阇都乾耳学童所问讫
一一〇一
尊者跋陀罗浮陀:
(一)
一一〇二
(二)
一一〇三
世尊曰:「跋陀罗浮陀
(三)
一一〇四
(四)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讫
一一〇五
尊者优陀耶曰:
(一)
一一〇六
(二)
一一〇七
(三)
[P.215]一一〇八
一一〇九
(五)
一一一〇
(六)
一一一一
(七)
优陀耶学童所问讫
一一一二
尊者布沙罗曰:
(一)
一一一三
(二)
[P.216]一一一四
世尊曰:「布沙罗
(三)
一一一五
(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讫
一一一六
尊者莫伽罗阇曰:
(一)
一一一七
(二)
[P.217]一一一八
(三)
一一一九
(四)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竟
一一二〇
尊者宾祇耶曰:
(一)
一一二一
世尊曰:「宾祇耶
(二)
一一二二
(三)
一一二三
世尊曰:「宾祇耶
(四)
宾祇耶学童所问竟
世尊住于摩竭陀国波沙那迦塔寺庙时,教说以上诸偈。为应婆和利门弟子十六人婆罗门之请问而为解说。若于其所问一一知义、知法已者,则当应法、随法行道,应到达老死之彼岸。此等诸法〔依行道〕而可到达彼岸故,此教法即有彼岸道之名称。
一一二四
(一)
[P.219]一一二五
(二)
一一二六
(三)
一一二七
(四)
一一二八
(五)
一一二九
(六)
一一三〇
(七)
一一三一
尊者宾祇耶〔向婆和利〕曰:
(八)
[P.220]一一三二
(九)
一一三三
(一〇)
一一三四
(一一)
一一三五
(一二)
一一三六
(一三)
[P.221]一一三七
(一四)
一一三八
(一五)
一一三九
(一六)
一一四〇
(一七)
一一四一
(一八)
一一四二
(一九)
一一四三
(二〇)
[P.222]一一四四
(二一)
一一四五
(二二)
一一四六
(二三)
一一四七
(二四)
一一四八
(二五)
[P.223]一一四九
(二六)
彼岸道品竟
校注
本经非是一时所说的,如「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之句,凡在诸说法中,有此等句之偈文,集合而成此经。而与此相类似之句,如「苾刍胜彼此,如蛇蜕旧皮」之偈句,本经不存,而在法句经之异译本赵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卷四苾刍品(大正藏四、七九七页)中,则多有此文。 本偈为 SnA. P. 2; P. 14 所引用。本偈与法集要颂经卷四苾刍品(大正藏四、七九七c)相应。參照法句经卷上教学品(大正藏四、五五九c)。 「彼此岸」(orapāra)依注:(a)在本偈则具忿结全断之阿那含向、已断下五分结者称为 orapāra。(b)本经全偈的一般情况,orapāra 有轮回大海之此岸(ora)与彼岸(Pāra)之义。又(c)orapāra 是住于阿那含果比丘所断之事。此有六种解释:(一)以自己身体为此岸,他人之身体为彼岸。(二)内六处(六根)为此岸,外六处(六境)为彼岸。(三)人界为此岸,天界为彼岸。(四)欲界为此岸,色、无色界为彼岸。(五)欲有、色有为此岸,无色有为彼岸。(六)身体为此岸,资助身体与乐之物为彼岸。 与本偈相当之偈,引用资料有:阿毘昙八犍度论卷二(大正藏二六、七七六c),阿毘达摩發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二二c),大毘婆沙论卷二八、卷九三(大正藏二七、一四五b、四〇八a),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五、卷四六(大正藏二八、一一二c、三五二c以下)。 本偈參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b),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本偈參阅 V. II, P. 184; Ud. P. 20(II10)。 本偈參阅 Ud. P. 71(VI, 7),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〇、三八四c)。 本偈參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七c),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本偈參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b),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b)。 本偈參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a),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本经中之陀尼耶是具有数万头牛和许多妻子眷属、佣人等,过游牧生活之一位长者,住于摩企河畔。世尊在度过雨期四个月中,对他说法。本经之名,为在 Milindapañha P. 369 中之牧牛者陀尼耶经(Dhaniyagopālakasutta)。 「动贪」(lola)妇女有食物、装饰品、其他男性、财产、旅游之五种动贪。 「乳牛」(dhenupā)依注为吮食母乳之犊、或是授乳之母牛。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369。 本偈亦见于 S. I, P. 6; P. 107f,被引用于 Netti. P. 34,与本偈相当偈为 Mahāvastu III, p, 417,见杂阿含一〇〇四经(大正藏二、二六三a)、別译杂阿含一四二经(大正藏二、四二八a)。 「依」(upadhi)有二欲依(kāmūpadhi)、蕴依(khandhūpadhi)烦恼依(kilesūpadhi)、行依(abhisaṅkhārūpadhi)四种。五欲乃喜乐之止住所(adhiṭṭhāna)故、五蕴乃根本苦止住所故、烦恼乃恶趣苦止住所故、善恶诸行乃有苦之止住所故、以上四者谓之依。其中本偈所指为欲依。 本偈亦出于 S. I, P. 6; P. 108,被引用于 Netti. P. 34,与本偈之相当偈见 Mahāvastu III, P. 417f,出于杂阿含一〇〇四经(大正二、二六三a)、別译杂阿含一四二经(大正藏二、四二八a)。 本经是对辟支佛具有缘觉、独觉诸德而说。在注书中是由三五到七五之四十一偈,即:由三五~四四(十偈)、四五~五四(十偈)、五五~六四(十偈)、由六五~七五(十一偈)共分为四品。各偈均附有偈名。本经四十一偈,系采用原 Apadāna PP. 8-13 辟支佛之说明。又在 Cula-Niddesa PP. 317-429(暹罗本),对本经各偈,有逐字的注释。希望读者參阅南传大藏经「小义释经」。又在 Mahāuastu I, PP. 357-359, eko care khaḍgavisānakalpo 有最终一句与本偈同类之偈十二个。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UdA, P. 3 參阅 Mahāvastu I, P, 358。 「如犀牛」(khaggavisānakappa)梵语 Khadgaviṣāṇakalpa、汉译为「麟角喻」。麟角喻是指辟支佛。辟支佛自觉而不救他。不与他人相交往,具行独一,故譬喻为犀牛之具有一角。故本偈终句说:「应如犀牛任独行」。 本偈可參阅 Mahāvastu I, P. 358 Divyāvadāna P. 294 金色王经(大正藏三、三八九b)及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藏二七、六六〇a)。 本偈參阅 Mahāvastu I, P. 359。 本偈被引用于 UdA P. 163。 本偈被引用于 DA. I, P. 207; MAII, P. 213。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khpA. P. 147。 昼度树(pāricchattaka)一名(koviḷāla)是一种落叶树,据云产于三十三天。 次二偈可參照 M. III, P. 154; V'IP. 350; J. III, P. 488; Dhp. 328, 329偈、中阿含七二经长寿王本起经(大正藏一、五二五c)、四分律卷四三(大正藏二二、八八二c)、法句经卷下象喻品(大正藏四、五七〇b)等。 本偈可參阅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大正藏二三、九一五b)。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SnA. P. 509。 「五种欲」(pañca Kāmaguṇā)是对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 「时解脱」(sāmayika-vimutti)依注为世间定。世间定之根本,在每入四禅定时,得解脱烦恼,故谓世间定为时解脱。 与本偈稍相类似之偈,见辟支佛因缘论卷下(大正藏三二、四七八b)。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 P. 358。 「昼度树」可參照前之注。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 P. 357。 本偈參照 Sn. 213 偈。 本偈參照 Mahāvastu I, P. 357。 本经大部分出自 S. I. P. 172f(S. 7. 2. 1. kāsi)。本经与 kāsi 耕田经之相违处:本经是婆罗堕婆罗门闻佛之说法而出家,随后遂成阿罗汉;而耕田经则说此婆罗门归依三宝成优婆塞,而未说出家。可參照杂阿含九八经(大正藏二、二七a以下)、別译杂阿含二六四经(大正藏二、四六六b以下)。 「晨早著衣」是世尊与诸比丘日常乞食生活之一般状态。佛教出家者生活,中夜吉祥卧就寝入眠、初夜与后夜坐禅或经行。天晓即起、洗面漱口。年少比丘为长老比丘备水及杨枝,乃至作其他之琐务以及洒扫僧房内外。行托钵之前,再度坐禅至世人早餐之时起座。著好安陀衣(内衣)、郁多罗僧(上衣)、系带,以僧伽梨衣(重衣)披肩,盛钵入袋、挂于头颈而出行乞。彼等至村落或近城市,出钵持于手上,以僧伽梨衣缠身,威仪庄正托钵。以上晨早著衣,即是携钵与衣之谓。 以下之五偈,亦出于 S. I. P. 172f。相当于汉译于偈參照杂阿含九八经(大正藏二、二七a以下)、別译杂阿含二六四经(大正藏二、四六六b以下)。 本偈亦出于 S. I. P. 167; P. 168; P. 173. Sn. 480 之偈。被引用于 MIL. P. 228 偈。又參照別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〇九a)。 本偈亦出于 S. I. P. 167; P. 168; P. 173; Sn. 481 偈。又參照別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〇九a 以下)。 本经是世尊临入灭之前,住于波婆城铁匠之子淳陀所有庵婆园时,佛受淳陀最后之供养,于彼时佛应淳陀之讯问有关四种沙门而作此说法。此一说法,在叙述佛入灭前后之巴利长部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bbanasuttanta)中无存,此为別出之单独经。汉译长阿含游行经及其他之涅槃经类,均未別立而另说此法,乃是包含在涅槃经中。即在:长阿含游行经(大正藏一、一八b)、佛般泥洹经卷上(大正藏一、一六七 c 以下)、般泥洹经卷上(大正藏一、一八三b)、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藏二四、三九〇b以下)包含有与本经相当之说法。在有部毘奈耶杂事中,亦有与本经极为相似之说法。 依本经之注书为佛说吉祥经(经集小品第四、大吉祥经),因只说示有情繁荣之一面,故诸天更问世尊,世间之有情,缘何理由而衰亡。于是佛于说吉祥经之次日,为彼等说本经。又与本经相当诸偈,见杂阿含一二七九经(大正藏二、三五二a以下)、別译杂阿含二七七经(大正藏二、四七〇b以下)。 本偈參照 Sn. 124 偈及 J. IV. P. 184。 本偈參照 Sn, 129 偈。 本经之注释书中以事火婆罗堕阇经(Aggika-Bhāradvāja-sutta)之名为标题。汉译本与本经相当之经为杂阿含一〇二经(大正藏二、二八b以下),別译本杂阿含二六八经(大正藏二、四六七b以下)。 本偈亦出于 PTS. I, P. 160。 本偈參照 Sn. 98 偈及 J. IV. P. 184。 本偈參照 Sn. 100。 本偈參照十诵律卷二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一二b、三五六c)、有部毘奈耶卷一〇(大 正藏二三、六七六a)、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四(大正藏二三、九二七b)。 本偈与 Sn.142偈同。 摩檀迦(Mātaṅga)故事出自 SnA. PP. 184-191; J. IV. PP. 376-389 等。 本偈与 Sn. 136 偈同。又出自 SnA, P. 192。 本经亦出于 khuddaka-pāṭha P. 8(小诵经第九经)。依据 Manoratha-pūraṇī II, P. 342、本经一名慈护咒(Metta-paritta)。是故可知本经常用为护咒。本经乃世尊在雪山之麓、为诸天神所恼乱之比丘,作为护咒及业处(禅定观法之对象)所说之经。 以下之二句被引用于 Visudahi-magga P. 297。 「已生者」(bhuta)指已生更无生之阿罗汉。 依本经之注:前世有出家积善根之二人,一人为过失,今生作夜叉王,各为五百夜叉之首领;一夜叉住雪山,一夜叉住中印度七岳。彼等知世尊出世成佛,共来闻佛说法。与本经汉译本相当之经典,见杂阿含一三二九经(大正藏二、三六五 c 以下)、別译本则为杂阿含三二八经(大正藏二、四八三 c 以下)、义足经卷下兜勒梵志经(大正藏四、一八三 b以下)、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夜叉神品(大正藏三二、一七七b以下)等。此等之中,立世阿毘昙论与本经最为接近,义足经则居次,杂阿含经与本经相差最差远。但由以上汉译诸经相互关系作比较,亦有与本经之关系相近者。 以下二偈被引用于 AA. I, P. 239。 本偈前半与次偈,亦出于 S. I, P. 16。 次二偈亦出于 S. I, P. 41。与此等汉译之相当偈,见杂阿含一〇〇八经(大正藏二、二六四a)、杂阿含一三二六经(大正藏二、三六四 c)、別译本杂阿含二三五经(大正藏二、四五九a以下)、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四c)。 「六」系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处与色、声、香、味、触、法之外六处。 本偈亦出于 S. I, P. 16。与 Mahavastu III, P. 417 杂阿含六〇二经(大正藏二、一六一a)、请參阅別译本杂阿含一七七经(大正藏二、四三八a以下)。四分律卷三二(大正藏二二、七九二c以下)之偈,部分亦与本偈相类。 以下三偈与 S. I, P. 53.杂阿含一二六九经、一三一六经(大正藏二、三四八c、三六一b以下)、別译本杂阿含一七八经、三一五经(大正藏二、四三八b、四七九c)、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〇、三七六b)请參阅。 本偈亦出于 S. I, P. 33。 欲阿赖耶(kāmālaya),关于欲是指渴爱与邪见二者。阿赖耶有执著之义。 本偈前半其表面意义是:「今日我等迎接好日,天明美丽的曙光,使我等神清气爽而出。」而本偈所译乃是其两面的含义。 本偈參照 SN. 192 偈。 本经说示佛对旷野夜叉化导。本经亦出于 S. I, PP. 213-215(SIC. 12. Āḷavaṁ),是为此经之原貌。可參照汉译杂阿含一三二六经(大正藏二、三六四b以下)、別译本杂阿含三二五经(大正藏二、四八二c以下)、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四b以下)。此等汉译相当之经中,以杂阿含三二五经与本经最为接近。 以下之二偈亦出于前注之诸经及 S. I, P. 42。在杂阿含一〇一三经(大正藏二、二六五a)、別译本杂阿含二四〇经(大正藏二、四六〇a)、出曜经卷一二(大正藏四、六七三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二a)中亦有此等相当偈颂。 以下之二偈,除出于前注之诸经外,可參照杂阿含六〇三经、一三九经(大正藏二、一六一a以下、三六七a),別译本:杂阿含三二八经(大正藏二、四八五a)、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〇、三七五c以下)。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36。又与本偈之相当者,见大毘婆沙论卷一四二(大正藏二七、七三一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七(大正藏二八、二七三c)。 本偈与一八七偈为稍相类似之偈,出于杂阿含一二八二经(大正藏二、三五三a),別译杂阿含二八〇经、三二五经(大正藏二、四七一b、四八三a)、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〇、三七五b)。 本偈可參照出曜经卷一二(大正藏四、六七三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二a以下)。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KhpA. P. 139。 以下二偈之相似偈颂可见杂阿含一三二九经(大正藏二、三六七a)。一八九偈后半被引用于 Sn. I, P. 26。 本偈被引用于 DA. I, P. 232; MA. I, P. 133; AA. II, P. 110。參照一八〇偈。 在注释书中,本经之标题为身断坏经 kāyavicchedanika-sutta。本经之由来,依注所示,因佛访问迦毘罗城,令使多数释迦族子弟出家。醯摩迦释迦王(khemaka-Sakkarāja)之女,许婚佛弟难陀。彼女为国中第一美人,名为 Janapada-kalyāni-Nandā(即孙陀利难陀)。彼女因失夫,不得已而出家,实则并非真信佛教。世尊为止彼女之欲心,使感世间之无常,于是化作妙龄绝世之美人,令奉侍自己。此化女最初十五六岁,次第成为二十岁、三十岁、四五十岁乃至百岁之老妪,老衰而无昔日之容貌,遂即死去。其尸体膨胀、腐败、烂坏、化现为白骨。遂令彼女入正修行,成阿罗汉果。本经即是当时为彼女之说法。本经之经名征胜经,即意味说示征服欲爱之经意。如注释书为身断坏经之经名,乃最适切。以上孙陀利难陀故事在本经之注(SnA. P. 241-243)以外,亦出于 Dhpa, III, P. 113-119。 以下之六偈亦出于 J. I. P. 146。 九孔(nava sotā)指两眼、两耳、两鼻、口、大小便孔。 本偈亦出于 Thag. 453 偈。 本经依注释文所示,并非一时对一人所说,而是在种种场合对种种人所说,是对有关牟尼(真实之比丘)之行,汇集所说。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211, P. 385。 本偈可參照 S. II. P. 284,杂阿含一〇七一经(大正藏二、二七八c),別译杂阿含一〇经(大正藏二、三七六b)。 「禁行」(vata)是头陀行(dhutaṅga)。有关头陀之事,參照「清净道论」第二品。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II, P. 110,四分律卷一六(大正藏二二、六七三c)。 以下之三句參照 Sn.71偈。 本偈被引用于 DhpA. Iv, P. 99。 「由上之食」是由瓮中最初取出之食。「由中」是由中之食,乃由瓮之中间取出之食。「残余」之食是残留瓮底中之一匙二匙之食。 与本偈相当之偈见別译杂阿含卷(大正藏二、三七四b),三法度论卷上(大正藏二五、一七b),大智度论(大正藏二五、八四b)。 依注所示:在毘舍离城發生饥馑等灾祸时,毘舍离之离车族欲消除此难,特至王舍城招请世尊来毘舍离。世尊赴毘舍离,为除其灾祸而说此经。本经亦出于 khuddakapāṭha PP. 3-6(小诵经第六经)。在 Milinda-Pañha P. 150; Visuddhi-magga P. 414; Samanta-pāsādikā P. 159; ptsA. I, P. 367 等之中,作为世尊所说护咒(Paritta)之一乃最初举出本经之名。又在 manoratha-pūraṇī II. P. 342 中,以本经为保护咒(Ratana-paritta)。故知本经是用为重要的护咒经。又与本经相当之经有 Mahāvastu I; PP. 290-295,两者类似之偈极多。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 P. 290。 本偈可參照 ibid. P. 294。 本偈可參照 ibid. P. 290F。 以下之三偈,可參照 ibid. P. 291。 「无间定」(ānantariya-samādhi)谓之无漏之道定(magga-samādhi)。此定于无间之后无任何障碍,即可得圣果,故云无间定。 「八辈」(aṭṭha puggalā)是八种圣者,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四双 cattāri yugāni 是向与果为一双,以上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为四双。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 P. 293。 本偈可參照 ibid. P. 292。 本偈可參照 ibid. P. 292f。 「第八有」(bhavaṁ aṭṭhamaṁ),虽谓极七反生之最劣者,但今后只生于七次生存世界(有),以为最极时,其后即般涅槃,更不再来。故得见道圣者,不受第八回之有。 本偈是说有关得见道者。本偈被引用于 Kathā-vatthn P. 109; P. 179; P. 185f; P. 193。又可參照 Mahāvastu P. 291f。 「四恶趣」(cattāro apāyā)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六重罪」(cha abhiṭhānāni)是在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五逆罪上,再加就他师外学。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 P. 292。 本偈可參照 ibid; P. 294。 本偈可參照 ibid. P. 293。 「作如来」tathāgata 原本作「如来」,在本偈亦可译为如来,但次二偈系指法与僧,故不译为如来。全部使共通而译为如来。以下二句可參照 Mahāvastu I. P. 295。 本偈之后半及次偈之后半被引用于 UdA. P. 153。 本经乃对于鱼肉为臭秽而不食,信为成圣者之条件,世尊为苦行婆罗门说示,持来迦叶佛之臭秽说法。是即过去迦叶佛之时,迦叶佛为信以鱼肉为臭秽之帝须婆罗门说真正臭秽为何物之说法,而成为本经。 不食鱼肉兽肉乃至断食、裸体(na maccha-maṁsaṁ nānāsakattaṁ)。依注释,古人解释为鱼、肉、断食,亦可解释为鱼与肉之不食(na maccha-maṁsānansakattaṁ)。但今则从古说。 「季节激烈行」(utūpasevanā)。暑期太阳照射,雨期中不入屋簷之下而住于树下,冬季入水中,此种习行以为苦行。 「胜根」(vijitindriya),在异本及注释书为(viditindriya)知根之义。注为「以智徧知六根,明察六根」。 本经之五偈乃一婆罗门请问世尊:「何为不可亲近之友,何为友人应可亲近?修如何之加行?得如何之上味?」等四种意义。世尊察彼之心而为说此五偈法。在本生经三六三惭故事(Hiri-jātaka. J. III. P. 196)中有此五偈。除二五四偈前半不同之外,其他全部相同。然依本经注文,不谓释尊之说法,而是释尊前生为菩萨作婆罗奈长者时所说。又与本经五偈同源所出有汉译杂阿含九七八经(大正藏二、二五三c)、別译本杂阿含二一二经(大正藏二、四五三a以下)等。于此等经中,其说法乃释尊之所说,虽非本生谭,而其说法因缘亦与本经大不相同。盖此为忘却说时、说处、说法因缘等之偈语,如此传承下来,而为后人附以种种之因缘谭而成为如现在之种种经典。 本偈亦出于 J. III; P. 192f。 本经乃向诸天说示有关吉祥之教法。本经原出自 Khuddaka-pāṭha P. 2f(小诵经第五经)依吉祥经之名。又在法句经卷下吉祥品(大正藏四、五七五a)、法句譬喻经卷四吉祥品(大正藏四、六〇九 a 以下)中,与本经诸偈比较甚为一致及类似之偈亦多。 本偈可參照成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七b)。 本偈被引用于 J. III; P. 369。 诸世间法(loka-dhammā)为利得(lābha)、不利得(alābha)、名声(yasa)、不名声(ayasa)、赏赞(pasamsa)、毁誉(ninda)、乐(sukha)、苦(dukkha)之八法。 本经原文亦出于 S. I. P. 207f(S. 10. 3Ṣūciloma)。汉译相当此经有杂阿含一三一四经(大正藏二、三六一a以下),別译杂阿含三一三经、三二三经(大正藏二、四七九b四八一c以下)等。 以下四偈之相当偈,见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〇、三七六c)。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16; P. 471; CNd. P. 352(小义释暹逻本)。与本偈相当之偈,除上揭示之汉译杂阿含之外,在別译杂阿含等则无存。 本经乃在迦叶佛灭后出家,通达三藏,傲慢唱尊邪说,诽谤他人,堕入阿鼻地狱,今世为鱼,更死入地狱之迦毘罗比丘(Kapila)之故事,世尊用以对众比丘说法。在注书中本经标题为迦毘罗经。 本偈被引用于 DhpA. IV, P. 42。 「恶行处」(Pāpa-gocara)为淫女、寡妇、处女、比丘尼、黄门之居所及酒家等处,详请參阅 Visuddhi-magga P. 17。 以下三偈亦出于 A. IV, P. 172。 以下半偈及次偈前半偈被引用于 MilP. 414。以下半偈及次之二偈被引用于 MA, II. P. 119; SA. II, P. 49。又此等亦可參阅四分律卷六〇(大正藏二二、一〇一〇a)。二八二偈前半,被引用于 SnA. P. 165。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411。 本经虽与汉译中阿含一五六经、梵波罗延经(大正藏一、六七八a 以下)相当,但两者之间则有很大的不同。 「甘蔗王」(Okkaka),往昔之大王,为日种族,乃释迦族之祖。 「献马祭」(assa-medha),以马牺牲献神,杀而为供祭。献人祭(purisa-medha),杀人为祭祀,亦为牺牲祠神方式之一,其情即当可推知。 掷棒祭(sammāpāsa),投掷祭祀用之棒,以为献供祭,详细不明。 「苏摩祭」(Vāja-peyya),是饮苏摩酒献供祭。无遮会(niraggaḷa)是施一切众生之供养法会。 本经依注释文:舍利弗对于引导彼入佛教之马胜(Assaji)比丘,常尊敬为师。当马胜离至他方时,舍利弗向马胜所在之方向礼拜。比丘等见此而不知此事,思惟舍利弗之礼拜方隅,未弃外道之邪习,对舍利弗出以恶口。世尊知悉此事之后,对诸比丘宣说本经以为对师之敬。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之经题为法经(Dhamma-sutta)。 依据注释文:舍利弗为令其在俗友人出家,施与种种教法及业处(禅家观法的对象),惟因未得圣果,舍利弗知此比丘,于自己之教化无缘,须更得佛之教化,于是携彼同至佛所。此比丘乃以本经最初之偈向佛请问。佛对之解答,遂成本经。与本经大体相当之经、见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二八c以下)。 本经乃佛为出家后不久之五百新參比丘之放逸、食事时杂谈高声,而说之法。 本偈可參照S. I, P. 198. 杂阿含一三三二经(大正藏二、三六七c),別译本杂阿含三五二经(大正藏二、四八九c),大智度论卷一七(大正藏二五、一八四b)。 与本偈相当之偈,见出曜经卷五不放逸品(大正藏四、六三四c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放逸品(大正藏四、七七八c)。 以下三句亦出于 Thag. 403 偈。 本偈与 Thag. 404 偈同。 佛子罗睺罗出家为比丘,以舍利弗、目犍连为师。佛为使他对自己之出生、种姓、容貌等不起骄慢、不为虚谈,佛在其出家以来至得圣道时止,屡屡对他教诫。本经即是教诫之一。 本偈可參照 Thag. 195 偈。 以下之二偈,被引用于 MA. II, P. 380。 以下之半偈,亦出于 Thag. 1225 偈后半 S. I, P. 188。又被引用于 Vm. P. 38。杂阿含一二一四经(大正藏二、二三一b)、別译杂阿含二三〇经(大正藏二、四五八b)、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〇、三七二b)中有相当之偈。 本偈亦出于 Thag. 1224 偈后半 1225 偈前半、S. I, P. 188。又被引用于 Vm. P. 38。可參照杂阿含同上、別译杂阿含同上、瑜伽师地论亦同上(三七二a)。 本偈亦出于 Thag. 1226 偈 S. I, P. 188。又被引用于 Vm. P. 38。DhsA. P. 223,于杂阿含、別译杂阿含皆同上,瑜伽师地论同上(三七二a以下)有相当之偈。 「止灭之故」(abhisamayā)此语非现观意义之 abhisamaya(abhi+sam+i),乃由 abhi+sam+ya 而成。在注释书中说明为灭尽之故(khayā)、衰灭之故(vayā)、舍断之故(pahānā)、舍遣之故(paṭinissaggā)。又如以上诸用语可參照七三七偈。 在注书中,本经系以尼拘卢陀劫波经(Nigrodhakappa-sutta)为标题。本经与汉译杂阿含一二二一经(大正藏二、三三三a以下)相当。 以下十六偈全部与 Thag. 1263-1278 偈一致。 「五者最胜」(pañca-seṭṭha),按注释文是指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最胜者,或以信、勤、念、定、慧之五根,或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为最胜之人。 「第七仙人」(isi-sattama),释尊为次于毘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之过去六佛之第七佛。 按注释文:本经因在大会之日所说,故又云大会经(Mahāsamaya-sutta)。世尊于迦毘罗城之大林,由五百阿罗汉围绕,为化导闻法集会之诸天,世尊对自行化作化佛之质问而说此经。此为向具有贪行倾向之诸天所说之法。 本偈被引用于 DA. II, P. 684。 持三归五戒、多闻而通晓经典、得阿那含果之昙弥迦优婆塞,与彼同样之五百优婆塞俱,诣至世尊前,请益有关在家者及出家者之行道,佛为解答,即成本经。 「天王」(Vāsava)为帝释之別名。 本偈可參照 Mahāvastu III, P. 328。 以下之二偈被引用于 Visuddhi-magga P. 45。 以下至最后十一偈,与之相当之偈颂,可參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六(大正藏二八、五七四a以下)。 以下之二偈亦出于 A. I, P. 214f; A. IV, P. 254; P. 257f, P. 261。可參照增一阿含卷一六(大正藏二、六二五c)、长爪梵志请问经(大正藏一四、九六八c)。 本偈可參照 A. I, P. 144; P. 145 杂阿含一一一七经(大正藏二、二九六a),別译本杂阿含四六经(大正藏二、三八九a)以下。 「神变月」(Pāṭihāriya-pakkha)依注释文,为入雨季前之月 Āsāḷha-māsa(额沙茶月——五、六月),雨季三个月及雨季后之月 Kattika-māsa(迦剌底迦月——九、十月)共五个月。此外一般人以神变月为 Āsāḷha Kattika 及 phagguṇa-māsa(额勤娄那月——一、二月)之三个月,此外更有人以每半月布萨日之前后日一日、十三日、七日及九日为神变月份。 本经乃世尊踰城出家后,由迦毘罗城南下入王舍城行乞时,与摩竭陀国王频毘娑罗会见时所述之状况。为佛传之一部。此与会见频毘娑罗王之故事,虽出于多种佛传,但如本经之以偈文出者,与本经同源而来者有 Mahāvastu II, P. 198f、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七九c以下)、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四(大正藏二四、一一八b以下)等。特別是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与本经各偈极为相似。 本偈以下至最后之各偈可參照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四(大正藏二四、一一八b以下)。 本偈以下之很多偈,可參 Mahāvastu II, P. 198f。 本偈以下至最后之各偈,与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七九c以下)相当一致。 在 Mahāvastu 中无与本偈相当者。 以下之四偈,不与 Mahāvastu相当。 以下之二偈,可參照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二五、七七a)。 在 Mahāvastu 中无与本偈相当偈。 本经与前经之最后偈:「意喜精勤非诸欲」,精勤是佛在成道前六年间有关与恶魔争斗而说者。此亦成为佛传之一部分。此一故事亦多由佛传中出。与本经同源之偈者有 Mahāvastu II, PP. 238-240 佛本行集经卷二五(大正藏三、七六九b以下),Lalitavistara(Lefmann)PP. 261-263,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大正藏三、五八二b以下)等。 以下四偈被引用于 MNd. P. 96; P. 174; P. 333f CNd(暹罗本)P. 144f。又与此等四偈相当之偈,可见大智度论卷五、卷一五(大正藏二五、九九b以下、一六九a)。而在其卷五则被引用于杂藏经所说与此四偈及以后数偈相当之偈。 「文邪草」(muñja)为世尊于成道时在菩提树下敷座之草。属禾本科,汉译吉祥草。 以下三偈可參照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二五、九九c)。 本偈被引用于 DA. III, P. 994; MA, III, P. 373; SnA, P. 37。 以下二偈亦出于 S. I, P. 124。与之相当之偈可參见杂阿含二四六经、一〇九二经(大正藏二、五九b、二八六c),別译杂阿含三一经(大正藏二、三八三b)。 本偈亦出于 S. I, P. 122 被引用于 DhpA. I, P. 433。汉译相当之偈可參见杂阿含一〇九一经(大正藏二、二八六b)。 本经其原形出于 S. I, P. 188f(S. 8, 5, Subhāsitā)。汉译之相当经,则杂阿含一二一八经(大正藏二、三三二a),其別译杂阿含二五三经(大正藏二、四六二b以下)等。尤以杂阿含与巴利很类似。 本偈出于上述诸经外,被引用于 KhpA, P. 135,在出曜经卷一一(大正藏四、六六七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四分律卷五二(大正藏二二、九五二b),大毘婆沙论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八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大正藏二八、二〇c),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〇、三八一b)均有相当之偈。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 Thag. VV. 1227-1230。更在出曜经卷一一(大正藏四、六六七a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c),四分律卷五二(大正藏二二、九五二b)均有相当之偈。 本偈被引用于 KhpA. P. 136。 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为献菓经(Pūralāsa-sutta)。本经序文之长行部分与 S. I. P. 167f(S. 7, 1, 9, Sundarika)相一致。 「僧伽梨衣」(Saṅghāṭi)义译为重衣,内衣(安陀衣)、为著于外衣是于上者(郁多罗僧),此等谓之三衣,普通比丘之衣服原则上限于此三衣。可參照蛇品第四耕田婆罗堕阇经之注。 「娑毘底」(Sāvtti)偈,由三句二十四字组成,见 Rigveda III, 62, 10,为对太阳神 Sāvittī 之赞歌。此赞歌普通称为 Gāyatrī,为婆罗门学习吠陀者最初学习之物。与娑毘底偈相同在佛教最初唱念有由三句二十四字所组成之三归文。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归依佛),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归依法),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归依僧)。今所说之娑毘底,乃指佛教之娑毘底三归依文。又有关婆罗门之娑毘底可參照五六八偈。 本偈前半同一〇四三偈。 本偈可參照 S. I, P. 168 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〇c),別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〇九a)。 本偈及次之前半偈亦出于 S. I, P. 168。汉译相当之偈可參见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〇c),別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〇九a)。(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SA. I, P. 26。 「吠陀」(Veda)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以下二偈同于四九七偈、四九八偈。 「罗睺」(Rahu)为印度信仰传说中之阿修罗(鬼神),吞月及太阳。罗睺吞月及太阳时,起月蚀及日蚀。 「心栽」(cetokhila)乃心之荒芜。此有五种,即:疑佛不信、疑法不信、疑僧不信、疑戒定慧三学不信、对同梵行者嗔而不喜,自不精勤。 以下二偈与八一偈、八二偈相同。亦出于 S. I, P. 167. P. 168,前偈被引用于 Mil. P228。此等二偈汉译相当之偈可參见別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〇九a以下)。 本经相当于汉译杂阿含一一五九经(大正藏二、三〇九a以下),別译杂阿含八二经(大正藏二、四〇二b以下)。汉译极为简洁,偈数较少,虽与巴利文多少类似,但一一偈比较,字义难令相当。 学童(Mānava)汉译为儒童。谓为就师受学时代之婆罗门子弟,多为青年,故译为学童、儒僮等。其中如一一二〇偈之宾祇耶学童,乃极为老年者亦称学童之名,盖彼当时,尚为婆和利弟子之故。 本偈可參照四六九偈。 以下之二偈与四六四偈、四六五偈相同。 「一切三时」(Sabbattha)指施前、施时、施后之三时,此三时应以欣心供养。 「三种」參照前注。 合与本经相当者有 Mahāvastu II. PP. 389-401,佛本行集经卷三八、三九(大正藏三、八三三a以下)等。而于 Mahāvastu 等有萨毘耶之详细故事。于巴利文之萨毘耶故事则出有本经之注(SaA. PP. 420-422)及 Thag. VV. 275-278 之注,后者实则近于 Mahāvastu 等。 不兰迦叶等乃所谓六师外道,彼等于释尊时代,即以摩揭陀为中心,在中印度居一派之宗祖,立说率徒众成沙门僧园。有关彼等之所说请參照所出之诸种文献。例如长阿含沙门果经(大正藏一、一〇八a以下),Sumaṅgala-vilāsinī I, P. 142ff。 以下本经各偈,可參 Mahāvastu III, PP. 394-401,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三c以下)。 本偈被引用于 DA. I, P. 155; MA. II, P. 274。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71; CNd,(暹罗本)P. 31。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170; CNd,(暹罗本)P. 244; Netti, P. 170。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87; CNd,(暹罗本)P. 100; P. 113。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202; CNd,(暹罗本)P. 98; P. 373; MA. I, P. 153. SA, I, P. 77。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58; P. 336; CNd,(暹罗本)P. 84f 等。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93; P. 205; CNd,(暹罗本)P. 70。 吠陀指须陀洹道等四圣谛之智。 障碍(papañca)指渴爱与恶见。汉译为戏论。 三种想(tividha-saññā)为欲想(Kāma-Saññā)、恚想(Vyāpāda-Saññā)、害想(Vihiṁsa-Saññā)。 六十三异见(tīṇi saṭṭhi osaraṇāni)为于六十二见加入邪见。六十二见可參照长部第一梵网经(D. I, P. 13ff)。 疑(Vicikicchā)于底本为 vicikicchaṁ,今从异本读音。 日种(Ādicca-bandhu)意为「太阳之亲戚」,是种族之名称,释尊属由日种族之释迦族出身,故谓释尊为日种。 次二偈与五七一偈、五七二偈及 Thag. vv. 839, 840相同。 因人而不同者,谓由异学归依佛教时,原则上须经四个月之试验时期,始得被允许出家之规定。但如曾为事火外学、结发外学者,为释迦族而曾作异学徒者,及任何具得四向果之具因者,均得除外之规例,将得立即允许出家。今萨毘耶之情况,适应于后者之除外规例。有关前述之三项除外规例亦可參照 V. I, P. 71。 本经其原形出自中部九二经,亦与PTS本相重复,故予省略。因此在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亦予省略。与本经相似者,见增一阿含卷四六、四七(大正藏二、七九八以下),此与本经或有若干之类似情节,但大部分不同。 「鸯崛多罗波(Aṅguttarāpa)即 Aṅga-Uttrāpa,Uttarāpa 是系指摩企河水(āpa)之北(uttara)地方之意,鸯伽(Aṅga)地方在摩企河之北方,故此云鸯伽地方。 以下至底本一〇四页十六行止,与 V. I, P. 245f 大体一致,双方或部分出入。 「阿罗汉」等,此为如来十号之一。有关如来十号,本书注释中亦有有略说,详细可參照 Visuddhi-magga PP. 198-212; Samantapāsādikā PP. 112-125 等。 「三吠陀」云云之语,乃形容博学多识婆罗门而用之佛典中之定型句。 顺世论(lokāyata)为世俗之学问,按哲学之说法,指唯物论。注释中为诡辩论(Vitaṇḍa-sattha)。 「卿」(bho)之一字,在本藏经中由异本借来补用,底本无此语,盖「卿」之意为高贵官吏之称谓,与经中尊称他人不太符合。故在底本译文中概称为「汝」。 以下五、六、七偈至二十偈与 Thag. VV. 818-837 之二十偈同。 「欲见」(cārudassano)依注为「有美眼」之解释。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183。 本偈被引用于 Vm. P. 201; VDA. P. 84; MNDA. P. 186。 「实」(Vo)在异本中亦用(Ve),Vo 有时与 Ve 同用。可參照七六〇偈。 「时」(atha),底本(attha)系误植。由底本一一一页下至第二行止,其原形系出自 V. I. P. 246。 次之二偈亦出于 V. I, P. 246。乃与五六八偈及五六九偈之前半偈相若,见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c),杂阿含一一〇经(大正藏二、三七b),別译;杂阿含五二经、二五九经(大正藏二、三九一b四六五a以下),增一阿含卷九(大正二、五八九b)、卷一八(六三七c)、卷二五(六八四a)、卷二六(六九四c)、卷三〇(七一七a)、卷四〇(七六八b)、卷四一(七七五b),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大正藏二、八五六c),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大正藏三、六四七b、c、六四八a、b),五分律卷一(大正藏二二、二〇),十诵律卷一四、卷二六(大正藏二三、一〇〇b、一八八c以下一八九c以下、一九二b),佛本行集经卷三三、卷五五(大正藏三、八三五b、九〇九a),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三b),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一(大正藏二四、一五八b),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五(大正藏二四、三八〇a)、鼻奈耶卷四(大正藏二四、八六七a以下)等。 「娑毘底」(Sāvittī)为婆罗门偈颂中最重要之偈,见 Rig-Veda III, 62, 10。即由 oṁ tatSavitur vareṇyaṁ, bhargo devasya dhīmahī, dhiyo yo naḥ Pracodayat 之三句二十四字而成。更可參照四五七偈之注。 以下四偈与 Thag. VV. 38-41 相同。 次之二偈与五四五偈、五四六偈相同。 依注释文所示,有一檀越优婆塞丧子,忧愁之余,七日间未曾摄食。世尊怜悯,赴彼之家,为说本经。 本偈可參照 J. IV, P. 113。 本偈亦出于 J. IV, P. 127; J. IV, P. 28 被引用于 MND, P. 121; Vm. P. 231。又与本偈相若之经可參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六(大正藏二、六九〇c),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〇c),法句经卷下〈生死品〉(大正藏四、五七四a),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四、六一六a),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a)等。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121; Vm. P. 231。又可參照 D. II, P. 120。与本偈相似者,可參见法句经卷上〈无常品〉(大正藏四、五五九a),法句譬喻经卷一(大正藏四、五七五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c),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 本偈被引用于 MNd. P. 121 又可參照 D. II, P. 120; J. IV, P. 127。 以下五八一偈前半至二偈半被引用于 MND. P. 121。 本偈亦出于 J. IV, P. 127。 本偈亦出于 J. IV, P. 127。 本偈亦出于 J. IV, P. 127。 本经原形出自《中部》九八经,但在PTS版本则只列出本经之题目而略去经文,或系因与本经重复之故。在南传大藏经中,中部经典对婆私咤经亦予省略。 以下之长行(散文)殆与 D. I, P. 235f 之经文一致。 「卿」(bho),底本作 kho,今从异本。 「耕作土地」(gorakkhaiṁ),按语义有护牛之义,依注释作「护田」、「耕作」。 本偈被引用于 MA. III, P. 39; SA. I, P. 149; UDA. P. 332。 以下至六四七偈共二十八偈与 Dhp. VV. 396-423 之二十八偈相同。与此相若之偈之汉译偈颂,可參见:法句经卷下、〈梵志品〉(大正藏四、五七二c以下),出曜经卷二九、卷三〇(大正藏四、七七〇b以下),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八b以下)等。 「卿」之称呼(bhovādī)系指婆罗门族。盖彼等相互尊称其他为「卿」之称呼(bho)。 本偈被引用于 khpa. P. 149。 以下二句被引用于 Vm. P. 295。 本偈被引用于 VA. P. 273; DhpA. II, P. 51。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386。 本偈可參照:S. I, P. 236 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二二、二〇〇a、二〇六b),五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二二、二一四a),十诵比丘戒本(大正藏二三、四七八c),十诵比丘尼戒本(大正二三、四八八b)等。 本偈被引用于 AA. I, P. 277。 「净」(Subha)指高价值物品;「不净」(asubha)指廉价物品。 本偈被引用于 DhpA. II, P. 200。 本偈被引用于 AA. I, P. 247。 本偈被引用于 ibid, P. 268。 本偈被引用于 ibid, P. 269。 本偈被引用于 ibid, P. 363。 本偈被引用于 DhpA. III, P. 187。 本偈可參照:M. II, P. 144; S. I, P. 167; P. 175; A. I, P. 165; P. 167; It, P. 100; Thig. VV. 63-64,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a),杂阿含一一六一经,一一八一经(大正藏二、三〇九c、三一九c),別译:杂阿含八四经、九五经(大正藏二、四〇三a、四〇七c)等。 本偈被引用于 KV. P. 546; DhsA. P. 66。 本偈与 Thag. V. 631 同。 本经前半至六六〇偈,殆与 S. I, PP. 149-153(S. 6. 1. 10. Kokaliko)全文相一致;又与 A. V, P. 170ff(A. 10. 89)相类似。或系相应部经典另附加十数偈而成本经。与汉译相似之经有杂阿含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朋b以下),其別译杂阿含二七六经(大正藏二、四七〇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〇三b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一五七b以下)等。 以下四偈亦出于 S. I, P. 149; P. 152f; A. V, P. 171; P. 174,系引用于 Netti P. 132f。此等四偈之汉译相似之偈有:杂阿含一一九四经(大正藏二、三二四a),及同部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c,但缺乏与六六〇偈相似者),別译杂阿含一〇六经、及二七六经(大正藏二、四一一c、四七〇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〇三c),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法句经卷上、〈言语品〉(大正藏四、五六一c),出曜经卷一〇(大正藏四、六六四a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金色童子因缘经卷一二(大正藏一四、八九三a),五分律卷二五(大正藏二二、一六五c以下),十诵律卷四、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以下),有部毘奈耶卷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七b),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c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一五八a),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一七三c)等。又与六五七偈相似之偈,可參见正法念处经卷一、卷八(大正藏一七、五b、四六b),诸法集要卷五(大正藏一七、四八四a)等。又与六五八偈相似者,可參见阿毘达摩發智论卷二〇(大正藏二六、一〇三一c),而与六六〇偈相似者,可參见三法度论卷下(大正藏二五、二七b)、成实论卷七(大正藏三二、二九一b)等。 以下三偈亦出于 A. II, P. 3f。 在本经注释书中并无任何之说明,依于本偈相应部之注(Sāratthappakasinī I, P. 216)三十六为与尼罗部陀有关。 本偈亦出于 Dhp. V. 306、Ud, P. 45(自说经第四品第八经)、It. P. 42f(如是语经第四八经)、J. II, P. 416f 等。汉译相似之偈,可參见法句经卷下〈地狱品〉(大正藏四、五七〇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十诵律卷四、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等。 本偈亦出于 S. I, P. 13; P. 164; Dhp. V. 125; J III, P. 202; PV. P. 124;被引用于 Vm. P. 301f 与汉译相似之偈见杂阿含一一五四经、一二七五经(大正藏二、三〇七b以下、三五〇c)。別译杂阿含七七经、二七三经(大正藏二、四〇一a、四六九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b)、法句经卷上〈恶行品〉(大正藏四、五六五a)等。 次之二偈被引用于 Netti. P. 133。 「大鹫」(Patigijjhā)在注书为 Paṭigddhā(贪婪)但一说大鹫为(Mahāgijjhā)。 本经部分与佛传有关。即释尊于迦毘罗城降诞,阿私陀仙人为佛占相,预言释尊之将来,且自悲哀不能遇佛之成道,并自遗言其外甥那罗迦,命其如闻佛成道,即直就佛前修学梵行。那罗迦从其遗言,闻佛转法轮之消息,于第七日即至佛前问牟尼行。以下故事为本经〔序偈〕,有关牟尼之行、佛之说法,为本经之本文。而在〔序偈〕中与之相似之故事,虽出自种种佛传,但未见有与本经类似之偈。然与本经本文相似诸偈,可见出于 Mahāvastu III PP. 386-389,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三〇a以下)。此或系本文诸偈,自古即已存在,而〔序偈〕乃后加之者。 此等故事例如佛本行集经卷九(大正藏三、六九三b以下)可为參照。 「昼住」(divāvihāra)亦云昼卧(午睡),即于食后日中之休息。此非必定为卧,多为乐住坐禅。 「黑妙」(Kaṇha-sirī)系指阿私陀仙(Asita-isi)即 Kaṇha 与 Asita 相当,Sirī 与 isi 相当。盖 Kaṇha 与 Asita 同为黑色之义,sirī 为吉祥人之义,此处指为仙人。 本偈被引用于 DA. II, P. 438; MA. IV. P185。 以下至本经最后之偈,虽稍有不同,大体与 Mahāvastu III, PP. 386-389 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三〇a以下)相当。 「坦然」(rukkhaṁ va)直译为「如对树木」。依注文,求果实之人行近树前,得与不得,亦无得意与失意,坦然而去。 本偈被引用于 SA. II, P. 109。 本偈被引用于 KV. P. 89。 本偈被引用于 CND(暹罗本)P. 109。 本偈被引用于 Mil. P. 414。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 S. V, P. 433(S, 56. 22 Vijja); It, P. 106 亦出(如是语经之一〇三经)。该偈參见杂阿含三九二经(大正藏二、一〇六a)。 本偈与一〇五〇偈后半及一〇五一偈前半同。 「吠陀」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止灭故」(abhisamayā),有关此语可參照三四二偈之注。 本偈及前四偈亦出于 S. IV, P. 205。 「离贪」(Virajjati)在注书中使用 Vijānāti(识)之语,说明此等识诸受及识苦。 次偈亦出于 A. II, P. 10; It. P. 9; P. 109 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五经、一〇五经),被引用于 MND. P. 455; CND(暹罗本)P. 291; P. 320; DHSA. P. 364; SNA. P. 64 等。更只在七四〇偈被引用于 CND(暹罗本)P. 363; SNA. P. 17; MNDA. P. 39。 本偈亦出于 J. IV. P. 354。又在出曜经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八c),有与本偈类似之偈。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 It. P. 93; P. 95; P. 108f 亦出(如是语经之九三经、九四经、一〇四经)。 本偈亦出于 Ud. P. 46 亦出(自说经第四品第九经)。更与本偈类似之偈,可參见大毘婆沙论卷五六、卷一九六(大正藏二七、二八八b,九八〇b)及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一(大正藏二八、二二三a)。 以下之二偈可參照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三、卷一五(大正藏二八、六一三b,六二五a)。 本偈亦出于 S. I, P. 133。七五四、七五五之二偈亦出于 It. P. 62(如是语经之七三经)。与此二偈相当之偈,可參见杂阿含四六二经(大正藏二、一一八a),为阿毘达磨集异门是论卷三(大正藏二六、三七八c)。 本偈可參照 It. P. 45f(如是语经之五一经)。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 It. P. 35(如是语经之四一经)。 以下至七六五偈之七偈,原形其出于 S. IV, P. 127f。在杂阿含三〇八经(大正藏二、八八c)有与此等七偈相似之偈。 义品原文之 Aṭṭhaka-vagga,乃有「八品」之意义,或应为「八法品」或「八偈品」亦说不一定。本品之第二经为 Guhaṭṭhaka-sutta(窟八偈经)第三经为 Duṭṭhaṭṭhaka-sutta(嗔怒八偈经)、第四经为 Suddhaṭṭhaka-sutta(净八偈经)、第五经为 Paramaṭṭhaka-sutta第一八偈经 aṭṭhaka 者,此等诸经皆由八偈而成故,明显为「有八」、「八偈」之意义。若依此意 Aṭṭhaka-vagga,亦可解作「八偈经之群」的意义。然除去本品由第二经至第五经之四经以外,其他十二经均非由八偈而成。故本品若全部冠以「八偈品」之名,亦并不适切。加之 Aṭṭhaka-vagga,如在梵文 Arthaka-vargīya(JRAS. 1916. P. 712)又 Artha-vargīya(Ya'somitra, Abhidharmako'sa-vyākhyā P. 33; Bodhisatva-bhūmi P. 48)皆为「义品」,于汉译诸文献,亦于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藏二二、四一六a)为八跋祇经以外 atthaka 并未采作八(asṭaka)之意义,又在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除阿他婆耆经之音译外,总解为义(artha or arthaka)之意。即在汉译中其译语当如左示:义品:杂阿含五五一经(大正藏二、一四四b、c),义足经:义足经(大正藏四、一七四以下),十六义品经:五分律卷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四四b),十六句义:四分律卷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五c),句义经:同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八b),说义:毘尼母经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众义经: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〇c),义品:同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众义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〇六a),义品:同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众义经: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卷一六、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a、一一三c),义品:俱舍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三b),义部经:俱舍释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义品:顺正理论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义品: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卷三六(大正藏三〇、三八七b、四八九a)。上列义足经之义足与四分律之句义与毘尼母经之说义,其原文或为 Artha-pada 或 Pada-artha 亦未可知,其他经典则总为 Arthaka-vargīya 或 Artha-vargīya 当可以推知。此可见于 V. I. P. 196; S. III, P. 9; P. 12; Ud. P. 59 等内所被引用,相当于 Arthaka-vargīya 依用,Aṭṭhaka-vaggika 之名由之可知。即由多数部派所传之 Aṭṭhaka-vagga 是「持义集经」与「持利益集经」之意,故称之为义品,今亦译作义品。此义品或可通于各部派所集之十六经,巴利文之本品、汉译之义足经均有十六品,如左表所示,在五分律及四分律有云十六义品经、十六句义。于 Udāna P. 59 亦有 Soḷasa Aṭṭhakavaggikāni 各点,当可明瞭。与本品相似者有吴支谦译义足经二卷。义足经与本品比较,各有十六经,但顺序则稍有不同。各经彼此相似,与本品之偈相似者,在义足经中皆有。今将两者之十六经相互比较如左:【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7 册 No. 12 经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