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4]界论注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恶魔之破折者大勇〔佛陀〕依分十八品〔章〕
阐述分別论以连续说界论
且说界分別
吾当明其意入三昧者谛听

言本论是依摄非摄等分十四〔章〕其一切亦是说明与问答之二种说明以其论母分为五种定式论母内论母定式面论母相论母外论母俱备所摄非摄乃至不相应者之摄非摄等之十四句足者称为定式论母原因于此论母之示处是依此所摄等之定式依分界论之诸法称为定式论母此论母是由成就三学之根本处亦言为根本论母

具备五蕴乃至作意等之百二十五句足者称为内论母因此于此等不云一切为法聚论界论之论母蕴等之诸法是依摄等之定式所分別说明时以形相[P.115]表示界论内所说之处称为内论母蕴等之句〔足〕不存于法聚论之论母称为特殊论母较为适当

所摄于三〔法〕非摄于三〔法〕与四〔法〕相应与四〔法〕不相应依此四句而俱备者称为定式面论母因此于此一切五蕴等列于善事等之论母法中非摄于蕴又可被结合〔于彼等〕同样有四非色蕴之相应不相应此为示此等摄非摄等之定式面所置之处称为定式面论母

同分不同分依此二句〔足〕而俱备者称为相论母因此于依同分相法有所摄之定式依不同分相法有非摄之定式同样于相应非相应之定式可连结依俱行非俱行相为示摄等之相由所置处称为相论母

一切法聚论界论之论母与彼三法类之六十六法二法类之二百法皆具备者称为外论母因此于此五蕴乃至作意如此于界〔论〕内部不言一切法聚云云者置于如此界〔论〕外之处名为外论母如以上所知论母有五种此是于所摄非摄等所摄是依生同生数而有四种此处言「一切刹帝利者来一切婆罗门一切毘舍一切首陀罗者来友毘舍佉(visākha)一切正语正业正命之诸法是戒蕴之所摄也」此称为生所摄一生族云来之时一切之族姓者是如入于一所摄

[P.116]「一切之拘萨罗人来一切之摩诃陀人来一切之巴尔卡查人来友毘舍佉(visākha)一切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定蕴之所摄也」此名为同生所摄生于一处而共成长者来之时一切皆依共生依〔持有〕共住之机会如入于一之所摄

「一切乘象者来一切乘马者来一切乘车者来友毘舍佉(visākha)一切正见正思惟之法是慧蕴所蕴也」此称为业所摄因此凡依自己之业因如入于一所摄

「眼处是入于如何之蕴数耶」眼处是入于色蕴数若眼处入于色蕴数者则眼处是可言为所摄于色蕴此名为数所摄以上于是有所了解依其相反而非摄可知依其分配而有摄非摄之句〔足〕依同起同灭同事同所缘而有相应其相反者乃不相应依此二之分配有相应者之不相应等依彼两者之连结分配而有所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等五蕴等是于蕴分说等依所说之定式而可知触等是作为结论所叙述为共通于一切心生起之所说

〔以上〕论母之注毕

今依五蕴等而俱备之论母与摄非摄等定式论母之句〔足〕结合而示之[P.117]色蕴是依几何之蕴云云之定式而开始有说明文依摄非摄等之定式论母则〔如言〕所摄于三〔法〕非摄于三〔法〕虽建立定式论母从此为示色蕴等之所摄于几何之蕴界〔云云〕举三之蕴界之句〔足〕〔云云者〕亦无一提及四谛等

如同分不同分建立相论母之同理由依其问答而云色蕴是等一蕴此等之蕴等是其同分

此处于一蕴者是于色蕴〔之意〕依如何亦色亦色蕴与同分而入色蕴之摄被列为色蕴之数限定于色蕴

十一处者是除去意处凡色蕴是依〔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与法处而为十一〔处〕是故被列为十一处之数所限定〔云云〕

十一界者是除去七识界〔其余〕之十一〔界〕因此〔此等〕十一界无非于色所摄

于非摄定式之说明「几何非摄耶」是概要而问于回答是四蕴一意处七识界者是由于色蕴之不同分云四蕴等依此定式而于一切之句〔足〕之摄非摄可知

于此蕴之说明色蕴于几何蕴等〔之文〕有一根〔法〕摄之定式者五问五答者以表示完整形状有非摄之定式是五问五答以示概要之(畧形)依此方法而二根〔法〕等之问答亦可知由色蕴根而至二四〔根〕所列示于第五[P.118]之色蕴乃至识蕴者〔如言〕分拆再者五蕴是几何之蕴者〔如云〕不分拆〔如此〕成二种形式之问答

如此所知言圣文之定式者是依于内论母也

蕴句〔足〕之问答毕

一七

于处句〔足〕之问答等〔首先〕于处句〔足〕之问答眼处之依于一蕴者可知是所摄于一色蕴一眼处一眼界

一八

于耳处等亦依前项之定式而知摄与非摄

二八

无为〔法〕除蕴而外此处又有理由而无为法处即是涅槃不入彼蕴之摄以此云除蕴外依四蕴者是以色行蕴而除涅槃之法处是依此等之所摄其〔法处〕是共依识蕴除法处法界外即依余之处界亦非所摄是故云非摄于一蕴十一处十七界可进行一方之色蕴根分等同于他方之眼处等之判断

四〇

示于圣文二法〔迄〕十二处〔云云〕不予分拆而问答

四一

于界之问答是此定式

七七

于谛问答一切之二四〔法〕亦示于圣文又云于道谛之答亦由相似于二三法集谛之处其〔答案〕即连续于集

九〇

于根之问答命根是依二蕴〔即〕色命根是于色蕴非命根是所摄于行[P.119]其余追忆依既述之定式而知圣文之决定是如处界之问答

一三四

于缘起之问答不以无明开始问于几何之蕴无明缘行于一蕴如是以答示此处〔如言〕行缘识〔有伺身识之〕结合进展一切为异熟识因此云所摄于七界

一三七

名色可知依结合〔身识〕之进展因此又由此取六处而示为十一处之所摄

一三九

于触等可知蕴之分拆因此于触是一蕴所摄受是他之〔蕴〕又爱业有是行蕴所摄有之句〔足〕是依业有等十一种而分

一四三

业有是由触等与相似之答处以示此等〔触〕与共一起生有欲有想有五蕴有是〔有〕由相互相似之答处一起表示此等是由有执受法处云十一处十七界因此于声处是无执受此处不予采纳

一四八

于色有之问答于五处者是于眼法处于八界者是于眼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

一四九

非色等之三是由〔有〕相似之答处一起表示

一五二

同有无想有一蕴有此处于二处者是于色处与法处于界亦同定式因此由于住同一处俱有其余梵天之眼〔即〕由举示其所缘之色处

一五四

生于二蕴是色生之色蕴与非色生之行蕴对老死亦同一定式

[P.120]一五七

于愁等于一蕴者忧是于受蕴悲是于色蕴恼等是于行蕴同可知其他之蕴

一六三

神足于二是行识蕴法处意识界

静虑于二〔蕴〕者是受行蕴也

一六四

无量等是由〔有〕相似问答之〔处〕一同说明

一七五

心是置于思之后由答相异处之问而成于无量等于一蕴者是于受蕴〔又〕想者是于想蕴心者是于识蕴其余所摄于行蕴同可知其余之蕴

一七六

以上示内论母所摄今为示外论母所摄述出善法等于三受是于三界为身识意识法界于七〔界〕者是是眼舌之各识界与意意识界于三异熟八界者是于〔前述之法〕与身识界

一八二

异熟法法是由〔有〕与染污〔法〕相似答〔之处〕一同摄取于一切之二三句〔足〕然有句〔足〕与句〔足〕相似之答一同摄取而答因此追忆既说而可知摄非摄之定式

非摄句〔足〕毕

[P.121]

今为分別所摄〔者之〕非摄句〔以〕〔与〕眼处〔共〕等之〔文〕为始此处有如下之说明此时有何等之彼〔法〕所摄于蕴之句足非摄于处界之句足或有所摄于蕴处之句足非摄于界之句足依此蕴等问非摄之答此〔问之句足〕是不适当于色蕴等因此于色蕴是为色蕴之所摄色蕴确实没有非摄于十一之处界者(与如眼声乃至法处之十一色有关之句足)受蕴是受蕴之所摄而受蕴又无非摄于法处法界如此由无所谓非摄者此等以及其他同类于此之意处法处等之句足于此时不予采纳而有何等之句足不混淆非色而包摄于色且明确者以及不混淆其他而包摄于识且明确者于此处给予采〔用〕又最后

十处十七界
念根无想有一蕴有
有见有对
无见及有对所造性

如是摄颂之偈示之故依此等非可知〔其〕所摄与非摄因此于此时对于质问有关处得同样之答设缠二十法一问缠七识界一问缠七根一问缠二有一问依悲以及有见有对一问依无见有对一问依有见一问依有对与所造性一[P.122]如此设八问此等之中蕴等之分拆可知如下即于第一问依于四蕴是依非色之蕴〔受识〕依于二处是依于眼处等之一与意处依于八界是依于眼界等之各一与七识界以上为定式色蕴(耳声乃至法处)是与眼处共为蕴摄所摄彼〔眼处〕具摄色蕴之时于处之摄是〔处中之眼处〕唯眼处所摄其余十〔处〕乃非摄唯眼界是界摄所摄其余之十界乃非摄如是彼〔处〕非摄十处是非摄于眼处与意处等之二处于彼〔界〕非摄十界者是非摄于眼界与七识界对有关色处等亦是〔此法〕为定式

于第二质问以识蕴所摄于如何之识界是无非摄于意处故言处摄所摄此处又依于四蕴是色等之四〔蕴〕于十一处是除去意处十二界是由原来之〔十八界〕除去六识界所剩下之十二界〔其中含〕眼识界唯眼识界所摄其他非摄于(眼识界)对耳识界等亦同定式

于第三问眼根等之答等于眼处等对于女根男根以含法含二处法界之八界应当知

于第四问三处者是色处法处意处因此于此等色处法处之二[P.123]处是非摄于此等(有)其余之九色处是〔所摄〕于此等(有)言非摄于〔此〕二(色处法处)与意处之二(或三)九界是色界法界与七识界

于第五问二处者是关于第一句乃声处法处意处而关于第二句是色处意处界亦此等之一与识界可知之

于第六问十处是除去色处与法处十六界是除去色界与法界如何之理由因为云无见有对法是为九麤之处与此等共所摄于蕴摄者是色蕴此等九处是所摄于处摄而〔与此共〕色处法处者乃非摄此等九界是所摄于界摄而色界与法界者是〔与此共〕非摄如此与此等共非摄之二处者是除去色处之九麤处与意处即为非摄于十〔处〕与此等共非摄之二界者是除去色界之九麤界与七识界即可知为非摄于十六界

于第七问二处者是色处与意处八界者是色界与七识界

于第八问十一处者是关于有对法除去法处于所造性法除去触处于界亦同定式八结亦可依此述之定式而知之

所摄〔者之〕非摄之文毕

[P.124]

今为分拆非摄〔者之〕所摄之句足与受蕴共〔之文〕始此处〔有〕说明如下此时非摄于蕴摄而所摄于处界之句〔足〕者问蕴所摄之答如此之〔句足〕者不适当于色蕴识蕴眼处等因为于四蕴与色蕴共非摄于蕴摄虽为此等〔四蕴〕之一法而无与此〔色蕴〕共所摄于处界之摄然而受等是所摄于法处耶所摄也色蕴乃非〔所摄〕于法处因为于由色蕴唯精妙之色入于法处是故所摄于法处者即无所摄于色蕴于识蕴其余之四蕴为非摄虽为彼等〔四蕴〕之一法而无与彼(识蕴)共所摄于处界之摄如此依其无所摄此等其他同种之眼处等之句〔足〕者于此时不予采用识或者不混淆麤色之法处唯明确之句〔足〕在此处给予采用以下为彼等〔句足之〕摄颂

三蕴谛与十六根
于缘相之十四更有十四句〔足〕
及于十类聚之三十句〔足〕
小二法〔中〕之二大〔二法中之〕八

又于此等句〔足〕〔有〕相似答句〔足〕为一起成为十二问当知此等中蕴之分別可是无处界之分拆于第一问三蕴者是色蕴想蕴行蕴界者应知是法处法界以上于受蕴之定式所谓涅槃与精妙之色行者乃非[P.125]摄于蕴摄所摄于处界之摄其中涅槃是不入于蕴摄余者入于色行蕴之摄而且涅槃亦入于处界之摄故云无为〔法〕除蕴而外所摄于三蕴一处一界

于想之部分于除想含受之三蕴行等应知是除行蕴而外之色想之三蕴于第二〔问〕四蕴者是除识〔蕴〕而外之〔余蕴〕此等与灭共非摄于蕴摄所摄于处界之摄于第三〔问〕二〔蕴〕者是受〔蕴〕想蕴因为于受识蕴是与色非色之命根共非摄于蕴摄可是其中之受想是所摄于处界之摄故云与受想蕴共依此方法一切所涉蕴之分拆乃可知再者于其〔他〕以言蕴之名

于第四〔问〕三蕴者于女根男根是受于第五受是色〔与〕信根等于最后之触是色想蕴于受相似于受蕴者于爱业有相似于行是不同之点

于第五〔问〕有生死乃相似于命根而且涅槃精妙之色及想与静虑共非摄于蕴摄所摄于处界〔之摄〕由此与彼等一起之色想二蕴是可理解

于第六〔问〕愁等之三是相似于受恼等乃相似于行受是相似于受蕴[P.126]想是相似于想蕴思是相似于行蕴等之区別依此方法于第七问等摄亦可理解

非摄〔者之〕所摄之文毕

今为分拆所摄〔者〕所摄之文以集谛等为始此处〔有〕所摄于蕴等〔更〕〔与彼共〕所摄于蕴等如此为问所摄之答涉及蕴界一切之句足而采纳其一则不相应所举之文因为于涉及一切蕴等之句足或与蕴等之句足共或无云与蕴等〔之句足〕共所摄〔一旦〕为自身共取得所摄可再与彼等进入〔回到〕所摄故如上所述之句足者于此时不予采纳与他无混淆之单一行蕴或者单一之受或精妙之色或单一之想而明确者此处乃给予采用以下为彼等之摄颂

二谛十五根
十一缘起
更有十一〔法〕
类聚句足三十种

此处有二于问题所举之句足是〔共〕所摄于蕴之〔摄〕如彼诸法一起皆言于一蕴等此处有如下之定式除爱而外其余之行与集谛(爱)共所摄于蕴[P.127]爱者又与彼等(其余之行者)所摄彼爱是与诸行共所摄于蕴摄此为涉及一切之定式

于非色法之问行蕴或受蕴乃言一蕴于色法之问色蕴是悲之问声处言一处又声界言一界于其他之时依法处法界而意义可理解

所摄〔者之〕所摄之文毕

今为分拆非摄〔者之〕非摄文而依于色蕴等〔文〕为始于蕴等〔有〕非摄〔有〕与彼共〔更〕非摄于蕴等如此为蕴等非摄之问答在五蕴之领域苦谛等识与精妙色之领域无见有对等之句足〔此问是〕不适当因为于涅槃乃与如此句足共同不入于蕴摄无非摄于余蕴之诸法故如此之句足于此时不予采用而且于五蕴之识是很明白不与精妙之色共在此处给予采用彼等之摄颂者如左

一切之蕴同处三谛
由根缘二十三
由他十六句〔足〕作者四十三
类聚之七十小〔二法〕之七句〔足〕
大〔二法〕之句〔足〕十八乃更述
十八〔法〕乃可知余此处不语

问与类似之答者一起共有三十四此处于问所举之句足与何等之〔法〕共[P.128]非摄于蕴以何等之法一起言于一蕴等此处定式者如下

与色蕴共四蕴(受识)及涅槃是非摄于蕴摄可是于处界之摄除识余(受行)是〔与色共〕所摄如此虽唯言识与三〔法〕共非摄于蕴摄等此识与涅槃乃四蕴(色行)为非摄于蕴等之摄此等一切是(四蕴)与识共非摄于蕴等之摄如此言非摄于一蕴一处七界或〔有如此之解释〕识与色蕴共同非摄于蕴等三蕴又彼色法与彼之识法共非摄于三者之摄识乃于蕴是一识蕴于处是一意处于界是七识界故言于一蕴等依此方法凡举所问之句足何等之彼法非摄于蕴等之时关于其何等彼法蕴等乃可知之

于第二问依色识可知因为于受等与色识共非摄于蕴等之摄而此之二蕴〔色识〕者是十一处十七界

于第三问识乃非摄于色等之四如此依此〔四〕蕴等可知

于第四问眼处[-1]者是与受等之四〔句足〕共〔非摄〕依此方法而凡涉及蕴等可知最后于〔章末〕于色与法处〔等〕摄颂之偈所示之法是依其他之方法结合而所示

[P.129]

为示分拆相应不相应之文而〔以〕色蕴等〔之文〕为始此处可能者或不可能者者一切寻问于不能回答者乃不拒为无由言四〔法〕相应与四〔四〕不相应同分不同分依四〔法〕唯于非色蕴同分之于唯一之连续刹那生唯得非色蕴之互相相应色法与色或涅槃之〔相应〕又云涅槃与色无相应者同云色涅槃与非色蕴〔无相应者〕是此等〔色涅槃〕是彼等(非色蕴)之不同分又如非色蕴与色涅槃之无〔相应者〕间断连续刹那相异无与非色法之〔相应〕如此对于连续刹那之依不同分而为不同分此不同分是依所摄无碍不存所摄之定式因为在于所摄只不过入数而已于相应之定式有依同一生起等之互相相应如是与彼一法相应之互相不适当者于虽问所摄亦不拒绝与彼不相应之互相为适当者即示不相应于句足虽为七识界之一为不相应明是色或与涅槃混合之法者此处视为不适当而决不予采用彼等之摄颂如下

法处法界苦谛与命
于三〔法〕之十九
于类聚之五十于小〔二法〕之八句足
大〔二法〕之十五其他之十八
百二十三句足乃如是依相应而得

[P.130]因为于法处是由色涅槃之混合者即依非摄于识亦不能言相应又云受蕴等是由于与识蕴相应不得言〔有〕不相应者于余亦同定式如是凡涉及此等即不适当且不予采用其余之蕴等为适当则采用彼等而一一一起问答

于其第一问于一处是意处于一部分是包含法处法界之受

于第二〔问〕三者是除各问者而外之余者(四非色蕴中之三)与一部分相应者是受行与(法处法界中之行)他(行)亦除其自身以外与一部分不相应者是色与涅槃(法处法界中之无见无对色与涅槃)如此凡涉及一切色之不相应于法处法界可见非色与非色及不相应之色

于第三问者是意义明瞭

于第四〔问〕者即不言〔几何之蕴等而言无相应此处又依蕴等可知他于如是问亦同一定式因为于第一问以示俱形于其他圣文乃给予简略依此定式应知凡涉及一切之意义学习终了之时是以其完成为进

十六界者是自除眼识界乃六识界与十色界对于其余是同定式

三蕴者是除行蕴而外其余〔之非色蕴〕一界者是意识界所言集道〔谛〕[P.131]者是无与〔其〕他之界者相应一蕴者是行蕴一处者是法处一界者是法界因为于此等彼二谛者是〔其〕一部分相应

一一

于乐根等之问三者是想一界者是身识界〔或者〕意识界〔十六界中之〕六界者是除去身识界〔余之六识界〕

一八

于色有之问有一切之非色蕴〔或者〕非色处之〔想应〕故如何言〔蕴处亦〕无〔非相应〕又无与鼻身识界之〔相应〕故言与三界不相应

二九

于胜解之问二界者是意界意识界十五者是〔其〕余之十色界与眼等之五识界

三〇

于善之问依善而所把握〔非色之〕四蕴拒绝相应

三一

于三受之问一蕴者是受蕴十五〔界〕者是眼舌识界与意界及十一(十)色界又身识界与色界(

三五

于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之问五〔界〕者是眼识界等

三六

于无执受无取法之问三(六)者是除去意识界

三七

于有寻有伺之问十五〔界〕者是五识与〔十〕色界

三八

于无寻唯伺之问一蕴者应知是行蕴言第二禅者是除伺而外其余之无寻唯伺除喜而外其余之喜俱行伺是伺与喜无与喜相应故言与行蕴法处法界之部分相应十六〔界〕者是除去法界意识界

[P.132]三九

于无寻无伺之问一界者是意界

四〇

乐俱行与舍俱行〔四一〕〔即〕或者称为三受者见所断〔四二〕是等于善〔法〕〔三〇〕小所缘〔四四〕是等于异熟法〔三三〕于彼一界者是法界与一部分〔相应〕者是见此小所缘因为于此处之法界为小所缘之六心起由处所摄于四分配第一之否定

四五

大所缘法等者是等于善〔法〕

四六

于非已生之问五界者是眼识等因为于此等以完全生起法之性质者为属于已生之部

四八

现在所缘等是等于小所缘因等(五〇)是等于集〔谛〕(八)有因非因(五二)是等于喜俱行(七四)取见相应(六一)是等()于无执受非已生(三六无执受无取法)余者一切意义明瞭

相应不相应之文毕

今为分拆相应〔者之〕不相应之文而以受蕴等为始此处说明如下此处有与所举句足相应之法更有与此法不相应之法于其〔不相应法之〕蕴等以问不相应而答之其〔相应法〕于色蕴等言不适当是言无相应于色蕴故此[P.133]色蕴及他色之句足(处等)于此时不予采用相应于法界之诸法与他不混淆之识明确而予采纳彼等之摄颂者如下

四蕴一处
二根七界足
三缘七触
三法之三大〔二法〕之七
一一有寻有伺
结合于舍者之一

最后四蕴者是亦含有最初之意义关于有同样之答与〔此〕一起为受等之问于此等如以下蕴等之分说可知之

于受蕴等之问一〔处〕者是意处七〔思〕者是识界一部分者是于法处之受等

于识界之问此等之诸法者如何〔亦与〕蕴处非为〔不相应〕者是除了所举句足之识界而外余为六识界涅槃依此等而一切蕴处是由所摄与任何之蕴处皆不为不相应一界者是所举问也

于舍根之问五〔界〕者是舍相应之眼识界等于依此定式与一切所举问之句足不相应者其意义可知

相应〔者之〕不相应之文毕

今为分拆不相应〔者之〕相应之文以色蕴等为始此处一切之问是愚[P.134]因为于与色蕴不相应之四蕴谓与其〔四蕴〕以外者无相应与受蕴不相应之色涅槃者亦无与任何者相应如是于一切之句足无不相应者之相应可知之如是由于为愚问故无一切之答无者乃是解问也

不相应〔者之〕相应之文毕

今为分拆相应〔者之〕相应之文而以受蕴等〔之文〕为始此处〔更有〕相应于蕴等者而问与蕴等相应为答如此之〔法〕混淆著色或色之间或凡色蕴所摄之句足者不应柑挟之又言对于混淆色或色者与其他不存相应凡色蕴所摄者〔又〕与凡得把相应蕴等握之相违者则不存在与色相应故如此之句足此处乃不予采用于此色不混淆非色明确乃采纳之彼等之摄颂者如下

非色之四蕴意处
七识界二谛十四根
十二因缘更有十六句足
三〔法〕之八类聚之四十三
大二〔法〕之七句足后二法
问答所摄九

[P.135]于一切之问由于所举问法与相应蕴分拆乃可知又言受蕴与其他三蕴是相应更于此等与受蕴是相应其(受)是与想等之三蕴意处七识界法处法界之一部分〔即〕想行相应涉此一切之定式

相应〔者之〕相应文毕

一〇

今为分拆不相应〔者之〕不相应之文而以色蕴等之文为始于相应不相应句足之问答所举出色蕴等法于此一切之问类似答之句足为令一致置于其他连续由于所举问之句足不相应故知蕴等之分拆因为于受蕴等是与色蕴不相应色蕴又与其〔受蕴等〕不相应属于涅槃〔与〕精妙之色者〔亦然〕彼色蕴是四蕴一处七识界法处法界之一部分〔即〕与受等之法不相应此为涉一切之定式

不相应〔者之〕不相应之文毕

十一

一一

今为分拆所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文而以集谛等〔文〕为始〔首先〕所摄者于所摄文之问答(第七章)所举彼集谛等之诸法是于举一切之问〔有〕类似之答〔者〕即由处一起采纳句足是连续其他而来于举问之诸法是与句足[P.136]共所摄于蕴摄而此等又与他法相应或不相应之时则关系他法蕴等之分拆乃可知之此处有如下之定式集谛中行蕴所摄之诸法是所摄于蕴等之摄此等与余之三蕴一意处七识界相应〔又〕言于法处法界除爱之余者行蕴是与由处相应之一部分相应又与一色蕴十色处〔十〕色界不相应又于一法处法界与〔其〕色涅槃不相应而〔即〕与一部分不相应依此方法而一切所涉之意义可知

所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毕〕

十二

一二

今为分拆相应者之所摄非摄之文而以受蕴等为始于所摄者之所摄文之问答所举受蕴等之法此等所举一切之问所举于问之诸法是与句足相应由于所摄此诸法或非摄故蕴等之分拆乃可知之有以下之定式受蕴是与想等相应彼想等是所摄于想等之三蕴法处意处之二法界与七识界之八界其余非摄于蕴依此方法而涉及一切之意义可知之

相应者所摄非摄之文毕

十三

[P.137]一三

今为分拆非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文而以色蕴等说为始于第五〔章〕非摄者之非摄文之问答举出有问色蕴与类似之诸法及非色有与类似者〔其〕余非有效者不予举出因为于色非色之诸法是与受蕴共非摄于蕴等又言无此等〔色非色〔非色有〕之诸法〕相应者故唯有效之句足乃与类似之答共一起给予举示所举问之诸法而与诸法共非摄于蕴等由于与此等相应又不相应者则蕴等之分別可知有以下之定式识蕴是与色蕴共非摄于三〔蕴〕之摄与受等之三蕴以及法处法界中之受等相应与一色蕴十色处〔十〕色界以及法处法界中之色涅槃法不相应以上一同言此等之诸法是与三蕴相等依此方法涉一切之意义可知之

非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文毕

十四

一四

今为分拆不相应者之所摄非摄文而以色蕴等说为始此处其不相应且不适切之句足者于此时不予采用如此者是法处等因为于言法处乃与蕴等之一不相应者为不适切于法界亦同为定式彼等之〔法〕摄颂如下

法处处界命根
名色句足及六入
生等之三一句足三〔法〕中之第二十
三〔法中〕终之一小〔二法〕中之七句足
类聚中之十大〔二法〕之十四
更于六句足所举出一切有关联
十四〔法〕及七〔法〕乃为不可能

[P.138]章末之法处法界之偈颂亦明此意义除此等而外余之一切者为可能对此等蕴等之分別应依忆念既述定式而可知

不相应者之所摄非摄文毕

如来界分別之善事
彼之界说如以下曰
彼〔如来〕说明此定式面分別毕
依此定式面分別之说明
贤者即得知一切
定式之约说乃如是所说
若增修一一句足者详细之说明
增修极多之措词
不予分別意义者
二倍者乃唯灭其圣句
依予〔所为〕此悲心所达之功德
成为世间之幸福

界说论注毕


校注

依此注释而知分配法处于五蕴之时即想示知除去含于法处中之无为法「无为法除去蕴」者以无为法除去蕴分配含于无为法之法处中之无为法亦想此以示除外者 依以上注释之要领是与眼处共所摄于蕴之句足是眼根外之四根及五境与法(含无见无对色 cf. vibh. p. 72: 9)此等可摄于色蕴于处此等无与眼处共所摄之句足于界亦然除眼处外仅言有关十法者非摄于此等之句足是于蕴应是受识之四蕴于处应是眼处与意处于界应是眼界与六识界意界等之八界 对于摄非摄十七界中之十界与其他之七界是如本文所示相异于蕴界之摄与非摄 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中除去色处之九处 法处中之色是无见无对色 色处与法处 与受蕴共非摄于蕴摄所摄于处及界摄者应是色(但色是与五蕴之色蕴及法处法界中之色其内容相异如注释文所云故此点严密缺乏)即此等三法蕴虽无与受共所摄于此等三法之句足于处界有法处法界则起摄于此等因此等三法是所摄于三蕴一处一界他者无包摄于此等之句足但蕴者非摄于无为法法处法界分配于蕴则无为法可由法处法界中除外是理所当然 集谛者是如杂阿含经转法轮经所示如爱(taṇhā)(分別论 vibhanga 扩大爱之范围可从 p. 108~p. 109 涉及之文知之)注释即以爱为行蕴所摄所摄于行蕴者是心相应(vibh. p. 40: 20; vism. p. 462; p. 472)在汉译论书裡之阿毘达磨俱舍论第四五法之行唯摄心不相应法品类足论卷一五法之行亦是心不相应法但是另方面同品类足论第二于五蕴之行蕴与心不相应法共摄于心相应法又见舍利弗阿毘昙论第三于五蕴之行蕴亦与心不相应法共摄于心相应法今若取行蕴中之思是与爱共摄于行蕴中因此所摄于法处法界而非摄于其余者更如行蕴中其他之法无惭是与思共摄于行蕴法处法界而非摄于其余者由此可知与爱同一句足之诸法是所摄于一蕴一处一界 采纳与色蕴共非摄于蕴界者之识更于采用与识共非摄于蕴界者之色行之四蕴此等之四蕴是蕴而非摄于识之一蕴于处此等四蕴是占有眼处乃至触处之十色与意且非摄于意之一处于界即非摄于七界 采纳与受共非摄色或者采用与色识共非摄受可得二蕴十一处十七界之答 [0310001-1] 采纳与眼处共非摄色外四蕴之其一或者采用与其中其一共非摄色蕴则云得答色外四蕴法之二处十色界外之八处 色蕴无相应故言无因此不相应者于蕴应是非色之四蕴于处其中之色即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者与意处不相应且法处中除无见无对色即与法处之一部分不相应又于界其中之色法即眼界乃至触界之十界是与眼识界乃至意界之十界及法界之一部分不相应 与受蕴相应者是想识之三蕴与此三蕴不相应者是色蕴色蕴是蕴乃与自己以外之非色四蕴不相应于处色即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是与意处不相应且与法处一部分之受无为法不相应于界乃其中之色即眼界乃至触界是与眼识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一部分不相应 想參考十四之第四项于法界中之受行之各各中是应有与眼识界相应不相应若采用其相应则其不相应者亦于受行之各各中又应以意识始眼识外之识及色不相应今若将此等统一采纳应涉及五蕴十二处之全部于蕴更于此等不相应者当无所举唯于界应得举出眼识界尚可严密为一部分行之三蕴法处法界之一部应举为不相应 与色蕴不相应者是非色之其他四蕴今若统一采用此四蕴其他于此四蕴无相应因此如此无关系者之蕴界相应者不予考虑采用与色不相应之无为法而非色之四蕴者色是同样与无为法不相应 与受蕴相应者因为是想故若采用其中之想或亦采纳与想相应之行则行对于蕴是与受行之三蕴相应对于处乃与意处相应法处之一部分即其中之受想相应对于界是与眼识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分相应对想行亦可同样得论之注释者异于采用蕴之法而以反覆采用受 若按照注释与色蕴不相应者是其他之四蕴与此等四蕴不相应是色蕴此色蕴与四蕴不相应与意处法处之一部分不相应与眼识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不相应 集谛即爱(爱是行蕴之所摄者说明于四一之注处)共所摄于蕴者乃如应属于行蕴之寻伺等此等于处界爱共为所摄于法处法界此之寻伺等与非色四蕴中行蕴外之三相应于处则与意处相应又言与法处之一部分相应于界与眼识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分相应所谓与一蕴之一部分相应是行蕴中本身以外之诸法不相应为色之一蕴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法处之一部分即无见无对色无为法又应为眼界乃至触界之十法与法处之一部分 若按照注释与受相应之想识是分摄于三蕴于处则所摄意法之二处于界则所摄于眼识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等之八界 若按照注释采用识蕴者识蕴与色蕴共非摄于蕴界之摄而识蕴是蕴与受行之三蕴相应于处是法处之一部分即所摄于法处中之受行相应又于界则与其中之识即眼识界乃至意界之七界及法界之一部分相应其不相应之蕴是与色蕴之一蕴不相应于处是与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及法处之一部分所摄于其中之无为法无见无对色不相应于界则与眼界乃至触界之十界以及法界中之一部分不相应 与色蕴不相应者于蕴则是受识之四蕴与此色蕴不相应此等之法是除无为法而外应摄于非色之四蕴于处其色不相应于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之法应摄于意法之二处又于界则不相应于其色即眼界乃至触界十界之诸法是应摄于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之八界其非摄之句足应是色蕴之一蕴眼处乃至触处之十处眼界乃至触界之十界章末之摄颂是不相应之对象以举不适当者乃注释所指示之处
[A1] 己【CB】已【南传】
[A2] 涅【CB】労【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界论(卷2)
关闭
界论(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