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人施设论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觉者

论母

一 〔一人〕

有六施设是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

几许之蕴是蕴施设耶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此之蕴是蕴施设

几许之处是处施设耶是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如此之处是处施设

几许之界是界施设耶是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触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如此之界是界施设

[P.2]几许之谛是谛施设耶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如此之谛是谛施设

几许之根是根施设耶是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女根男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此之根是根施设

几许之人是人施设耶

时解脱

不时解脱

动法

不动法

退法

不退法

思不能

护不能

凡夫

一〇

种性

一一

怖畏抑制

一二

不怖畏抑制

一三

不能行

一四

能行

一五

决定

一六

不决定

一七

〔四〕向

一八

〔四〕果住

一九

首等

二〇

住劫

二一

二二

非圣

二三

有学

二四

无学

二五

非学非无学

二六

三明

二七

六通

[P.3]二八

正自觉

二九

独觉

三〇

俱分解脱

三一

慧解脱

三二

身证

三三

见至

三四

信解

三五

随法行

三六

随信行

三七

极七返

三八

家家

三九

一种

四〇

一来

四一

不还

四二

中般涅槃

四三

生般涅槃

四四

无行般涅槃

四五

有行般涅槃

四六

上流趣阿迦腻咤〔天〕

四七

预流预流果能作证向人

四八

一来一来果能作证向人

四九

不还不还果能作证向人

五〇

阿罗汉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

二 〔二人〕

忿与恨

覆与恼

嫉与悭

诳与谄

无惭与无愧

恶言与恶友

[P.4]

不护根门与食不知量

失念与不正知

破戒与破见

一〇

内结与外结

一一

不忿与不恨

一二

不覆与不恼害

一三

不嫉与不悭

一四

不诳与不谄

一五

惭与愧

一六

善言与善友

一七

护根门与食知量

一八

正念树立与正知

一九

戒具足与见具足

二〇

于世间难得二人

二一

难满足二人

二二

易满足二人

二三

漏增二人

二四

不漏增二人

二五

劣意向与胜意向

二六

自足与他足

三 〔三人〕

无希望正希望离希望

三病喻人

身证见至信解

粪语华语蜜语者

漏疮喻心人电光喻心人金刚喻心人

一眼两眼

覆慧人膝慧人广慧人

[P.5]

此处有欲与有之未离欲一类人此处于欲而离欲于有而未离欲一类人此处于欲与有之离欲一类人

石刻喻人地刻喻人水刻喻人

一〇

三树皮衣喻人

一一

三迦尸迦衣喻人

一二

易计量难计量无计量

一三

此处有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恭敬尊重而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

一四

此处有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

一五

此处于戒完全行而于定与慧一分行一类之人此处于戒与定完全行而于慧一分行一类之人此处于戒与定与慧完全行一类之人

一六

三师

一七

其他之三师

四 〔四人〕

不善士由不善士更为不善士者善士由善士更为善士者

恶人由恶人更为恶人者善人由善人更为善人者

[P.6]

恶法由恶法更为恶法者善法由善法更为善法者

有罪多罪少罪无罪

略开知广演知所引导文句为最

以相应辩非为自在辩者以自在辩非为相应辩者以相应辩为自在辩者非相应辩为非自在辩者

七四

说法人

八四

云喻人

九四

鼠喻人

一〇

四庵摩罗果喻人

一一

四瓶喻人

一二

四池喻人

一三

四轭牛喻人

一四

四蛇喻人

一五

此处有不查不究不应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应称赞者而不称赞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于不应信之处而生信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于可信之处而生不信一类之人

一六

此处有查究不称赞不可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称赞可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于不可信之处而生不信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于可信之处而生信一类之人

一七

此处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其时又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不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可称[P.7]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不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亦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一类之人

一八

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依功德之果而不生活者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依起策之果而不生活者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者亦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亦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者

一九

以阇而趣向阇者以暗而趣向明者以明而趣向暗者以明而趣向明者

二〇

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以〔今〕上而为〔当来〕上者

二一

四树喻人

二二

以色为量而信色者以声为量而信声者以麤为量而信麤者以法为量而信法者

二三

此处有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一类之人此处有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一类之人此处有行自利及行利他一类之人此处有不行自利及不行利他一类之人

二四

此处于自苦而勤自苦一类之人此处令他苦而勤令他苦一类之人此处于自苦自勤苦者令他苦而勤令他苦一类之人此处勤于自苦自苦者勤于他苦他苦者一类之人此处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他苦不勤于他苦一类之人

二五

有贪有嗔有痴有慢

二六

此处有得内心之止依增上慧不得法之观一类之人此处依增上慧得法观[P.8]不得内心之止一类之人此处有得内心之止又依增上慧得法观一类之人此处亦不得内心之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观一类之人

二七

顺流行人逆流行人自住人已渡彼岸而住于到彼岸果之婆罗门人

二八

以少闻而闻不达成以少闻而闻达成以多闻而闻不达成以多闻而闻达成者

二九

不动沙门红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

五 〔五人〕

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违犯之〕行又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违犯之〕行不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作〔违犯之〕行亦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作〔违犯〕之行不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

[P.9]

施已而轻蔑者共住而轻蔑者轻信者不确信者钝痴者

五之战士喻人

五之乞食者

五之不后食者

五之一食者

五之粪扫衣者

五之但三依者

五之树下住林者

一〇

五之树下住者

一一

五之回处坐者

一二

五之常坐者

一三

五之随得座者

一四

五之塚间坐者

六 〔六人〕

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又于彼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成为自在性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彼处不获一切智于诸果不成为自在〔性〕一类之人此处曾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为声闻之最上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不成为声闻之最上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成为不还于现状不来一类之人此处曾于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不为苦之边际成为一来还于现状一类之人

[P.10]七 〔七人〕

七水喻人是一次沈而沈下者浮出已而〔再〕沈下者浮出已而住立者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者浮出已而前进者浮出已而得立足点者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且为住果之婆罗门

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八 〔八人〕

四道具足之人四果具足之人

九 〔九人〕

等正觉独觉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十 〔十心〕

以五之此世为终者以五之此世为舍已而终者

人施设论母〔毕〕

[P.11]第一章 一人

如何是时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待时机而身证八解脱而住依其智慧见已一类之诸漏尽此云为时解脱人

如何是不时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不待时机而身证八解脱而住依其智慧见已而〔一类之〕诸漏尽此称为不时解脱人于圣之解脱一切之圣人亦为不时解脱

如何是动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欲之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所欲处于欲之时于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实又为其人之放逸以此等之等至而动摇此言为动法人

如何是不动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得随欲处不难得不苦得于欲处于欲时于欲之间亦入〔定〕亦出〔定〕〔于是〕其人之放逸此等之等至动摇亦无如此亦无兴起此言为不动法人于圣之解脱一切之圣人等亦不动法

[P.12]

如何是退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欲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实又因其人之放逸由此等之等至退有如是此云为退法人

如何是不退法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得随意之欲处得不难得不苦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入〔定〕亦出〔定〕〔于是〕因其人之放逸由此等之等至退亦无如是亦无兴起此称为不退法人于圣之解脱一切之圣人等亦为不退法

如何是思不能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欲之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若彼专念者则由此等之等至不退若彼不专念由此等之等至退此言为思不能人

如何是护不能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若得色俱行无色俱行之等至彼实不得随意欲处不容易得不安易得于欲处欲之时欲之间亦不入〔定〕亦不出〔定〕若彼而防护者由此等之等至不退若彼而不防护者由此等之等至退此云为护不能人

如何为凡夫之人耶其人之三结不废舍又断彼等之〔结〕无特別之行向此称为凡夫之人

[P.13]一〇

如何是种性人耶于彼等法之等无间有圣法之出现具彼等之人此言为种性〔人〕

一一~一二

如何为怖畏抑制人耶七有学及持戒之凡夫是怖畏抑制人阿罗汉是不怖畏抑制人

一三

如何是不能行人耶以具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而为不信无希望劣慧鲁钝彼等之人人是决定不能入于善法之正性此言为不能行之

一四

如何是能行人耶不具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而持信心希望智慧彼等之人人是决定能入于善法之正性此言为能行人

一五~一六

如何是决定人耶持有五无间〔业〕之人及所有之邪见者是决定八辈之圣人亦是决定其余者为不决定人

一七~一八

如何是〔四〕向人耶具足道之四人是〔四〕向之人具足果之四人是住于〔四〕果之人

一九

如何是首等人耶其人漏之尽灭与命终为非前非后此云为首等人

二〇

如何是住劫人耶以此人者是预流果能作证向者彼劫之燃烧时此人只要[P.14]不证预流果者劫可无燃烧者此称为住劫具足一切之道者亦言为住劫人

二一~二二

如何是圣人耶八辈之圣人是圣其余之人即非圣

二三~二五

如何是有学人耶具足四道与三果者是有学人阿罗汉是无学其余之人则非有学非无学

二六

如何是三明人耶具有三明者是三明人

二七

如何是六通人耶具有六通者是六通人

二八

如何是正自觉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先未闻诸法而由身现等觉诸谛于是得一切智于诸果成为自在此言为正自觉人

二九

如何是独觉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先未闻诸法而由身现等觉诸谛于是不得一切智于诸果而未成自在此称为独觉人

三〇

如何是俱分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诸漏此名为俱分解脱人

三一

如何是慧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不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诸漏此言为慧解脱人

[P.15]三二

如何是身证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此称为身证人

三三

如何是见至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至苦灭之道依如来所悟法之智慧而〔善〕见〔善〕行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此言为见至人

三四

如何是信解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依如来所悟法之智慧而〔善〕见〔善〕行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然而不如见至〔人之时〕此云为信解人

三五

如何是随法行人耶彼之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慧根是殊胜推展智慧先立智慧而修圣道此称为随法人预流果能作证向〔人〕是随法行人而入果者为见至〔人〕

三六

如何是随信行人耶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信根是殊胜推展信先立信而修圣道此言为随信行人预流果能作证向〔人〕是随信行人而入于果者为信解脱〔人〕

[P.16]三七

如何是极七返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为〔预流〕向不堕法决定等觉为终极者彼七次流转于诸天人间之间轮回而作苦之边际此言为极七返人

三八

如何是家家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为〔预流向〕不堕法决定等觉为终极者彼流转于二或三家轮回而作苦之边际此称为家家人

三九

如何是一种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为〔预流〕向不堕法决定等觉为终极者彼生于世间之有而作苦之边际此称为一种人

四〇

如何是一来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三结而使贪痴稀少且入于一来果唯一次来世间而作苦之边际此言为一来人

四一

如何是不还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此处〕者此云为不还人

四二

如何是中般涅槃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于〔此处〕者彼若生之等无间或不达于寿量之中断上结而圣道生此称为中般涅槃人

[P.17]四三

如何是生般涅槃人耶此处有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于〔此处〕者彼若超过寿量之中或至于死时断上结而圣道生此言为生般涅槃人

四四

如何是无行般涅槃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来〔此处〕者彼是无行断上结而圣道生此名为无行般涅槃人

四五

如何是有行般涅槃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来〔此处〕者彼以有行断上结而圣道生此称为有行般涅槃人

四六

如何是上流趣阿迦腻咤〔天〕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而由彼世界不还来〔此处〕者死于无烦〔天〕而行于无热〔天〕死于无热〔天〕而行于善现〔天〕死于善现〔天〕而行于阿迦腻咤〔天〕于阿迦腻咤〔天〕断上结而圣道生此言为上流趣阿迦腻咤〔天〕人

四七

如何是预流预流果能作证向人耶随断灭三结之人是预流果能作证向人若彼人之断灭三结此言为预流之人

四八

〔如何是一来一来果能作证向人耶〕随稀薄贪欲与嗔恚者是一来果能证向人彼之贪欲与嗔恚至为稀薄者此称为一来之人

四九

〔如何是不还不还果能作证向人耶〕断贪欲与嗔恚无余行向之人是不还[P.18]果能作证向人彼人者断贪欲与嗔恚不剩余者此云为不还之人

五〇

〔如何是阿罗汉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耶〕依断除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而无余之人是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若彼断除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而无余者此言为阿罗汉

第一章毕

第二章 二人

如何是忿之人耶此中忿者如何〔耶〕忿忿恨忿之状态是嗔毁辱事毁辱状态是恶意恼害敌意敌对狂暴之状态暴恶心之不喜是言为忿不断此忿之人是称为忿人

如何是有恨人耶此中恨者如何忿在前而恨〔续〕于后以恨猜恨之状态〔忿之〕固定〔忿之〕不间断〔忿之〕连续忿而坚固此言为恨不断〔此〕恨之人是云为有恨之人

如何是有覆之人耶此中覆者如何是覆隐蔽隐蔽之状态偽善偽善行为此言为覆不断此覆之人此称为有覆之人

[P.19]如何是有恼之人耶此中恼者如何是恼恼害恼害之状态成为恼害诤论处成为斗争而不舍离者此言为恼不断此恼是云为有恼之人

如何是有嫉之人耶此中嫉者如何是与他有关所得名闻尊重恭敬礼拜供养之嫉嫉之状态羡慕羡之状态此言为嫉不断此嫉之人此称为有嫉之人

如何是有悭之人耶此中悭者如何〔是〕五悭住处之悭家族之悭所得之悭容色之悭法之悭〔也〕如此之悭悭之状态贪婪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悭不断此悭之人是云为有悭之人

如何是诳人耶此中诳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诳而徧诳于彼处其诳诳之状态虚偽欺瞒者此言为诳不断此诳之人是称为诳人

如何是有谄之人耶此中谄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依身而行恶行依语而行恶行依意而行恶行为隐蔽彼等而怀恶愿望想以「勿知我」语出「勿知我」以身动作「勿知我」如此有谄谄之状态隐蔽欺瞒诈欺瞒著隐藏覆藏完全之覆藏隐蔽完全之隐蔽作不显事作不明事隐伏恶行此言为谄不断此谄之人是云为有谄之人

[P.20]

如何是无惭人耶此中无惭者如何是不惭应惭不惭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言为无惭具足此无惭者称为无惭人

如何是无愧人耶此中无愧者如何是不愧应愧不愧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名为无愧具足此无愧者云为无愧人

如何是恶言人耶此中恶言性者如何是有同法者之告言时以非法而为恶言恶言之状态采取反对而乐敌对不尊敬不尊敬之状态不尊重而任性此言为恶言性具足此恶言性之人是为恶言人

如何是恶友人耶此中恶友性者如何是与不信破戒少闻恶慧其等人人之交往追随侍奉交际亲密尊敬尊重亲近此言为恶友性具足此恶友性之人是为恶友人

如何是不护根门人耶此中不护根门人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眼见色已而取相取状由如此之作以不防护眼根而住时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作而不修行不防护眼根不随制御眼根以耳闻〔声〕已乃至以鼻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触〕已乃至以意知法已而取相取状由如此之作以不防护意根而住时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作而不修行不防护意根不随制御意根不护此等六根不守护不制御此言为不护根门具足此等之不护根门者是为不护根门之人

[P.21]如何是食不知量人耶此中食不知量性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思择而不如理摄食为游戏酒醉装饰美丽之故于此对食物不满足不知程度不思择此言为不知量性具足此食不知量性者是为食不知量人

如何是失念人耶此中失念者如何是失念不随念不专念无有记忆之状态无有忆持之状态不注意忘却之状态此言为失念具足此失念者是为失念人

如何是不正知人耶此中不正知者如何是无智无见不现观不觉不正觉不洞察心常不取完全不取不正确考察对此不善考察如在目前而不明确凡愚不正知强痴之愚迷乱于周围全体无明无明之暴流无明之轭无明之随眠执著于无明之状态无明之横木不善根此言为不正知具足此不正知者是为不正知人

如何是破戒人耶此中破戒者如何是与身有关之罪与语有关之罪与身语有关之罪此言为破戒一切之恶戒亦为破戒具足此破戒者是为破戒人

[P.22]如何是破见人耶此中破见者如何是无惠施无供养无祭祀亦无妙行恶行之业果无此世无彼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而于此世及彼世无自通达作证宣说如此之邪见邪见相遮见见违见之无秩序见之动转见结摄取承受拘泥执著曲道邪道错误之状态外道处颠倒而捉此言为破见具足此破见者是为破见人

一〇

如何是内结人耶其人不断灭五顺下分结此言为内结人

如何是外结人耶其人不断灭五顺上分结此言为外结人

一一

如何是不忿人耶此中忿者如何是忿忿事乃至〔二一參照〕心之不喜此言为忿断灭此忿者此言为不忿人

如何是不恨人耶此中恨者如何是忿于前而恨〔续〕于后乃至〔二一參照〕以忿为坚固此言为恨断灭此恨者此言为不恨人

一二

如何是不覆人耶此中覆者如何是覆隐蔽隐蔽之状态偽善偽善行为此言为恨断灭此恨者此为不覆人

如何是不恼害人耶此中恼害者如何是恼害乃至〔二二參照〕此言为恼害灭此恼害者此言为不恼害人

[P.23]一三

如何是不嫉人耶此中嫉者如何是与他有关所得名闻尊重恭敬礼拜供养之嫉争嫉之状态羡慕羡慕事羡慕之状态此言为嫉断灭此嫉者此言为不嫉人

如何是不悭人耶此中悭者如何〔是〕五悭住处之悭家族之悭所得之悭容色之悭法之悭〔也〕如此之悭悭事悭之状态贪婪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悭断灭此悭者此言为不悭人

一四

如何是不诳人耶此中诳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诳而徧诳于此其诳诳之状态为诳虚偽欺瞒此言为诳断灭此诳者是为不诳人

如何是不谄人耶此中谄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依身而行恶行依语而行恶行依意而行恶行为隐蔽其等而怀恶意之愿望愿「勿知我」思「勿知我」语出「勿知我」身以「勿知我」而动作如此有谄之状态隐蔽偽瞒欺诈瞒著隐藏完全之覆藏隐蔽完全之隐蔽作不显事为不明事隐伏恶行此言为谄断灭此谄者此言为不谄人

[P.24]一五

如何是惭人耶此中惭者如何是惭应惭惭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言为惭具足此惭者是为惭人

如何是愧人耶此中愧者如何是愧应愧愧具足〔于身之〕诸恶不善之法此言为愧具足此愧者是为愧人

一六

如何是善言人耶此中善言性者如何是有同法者之告言时以如法而善言善言之状态不取反对不好敌对采纳〔彼等〕采纳之状态尊重尊敬此言为善言性具足此善言性者是为善言人

如何是善友人耶此中善友性者如何是有信具戒多闻宽大具慧之人人侍奉事务奉事交通相交协力尊敬亲近此言为善友性具足此善友性者是为善友人

一七

如何是护根门人耶此中护根门者如何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眼见色已而不执相不取状由如此作不防护眼根而住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护如此而修行防护眼根从制御眼根以耳闻声已乃至以鼻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触已乃至以意知法已不执相不取状由如此之作不防护意根而住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为防[P.25]护如此故修行防护眼根从制御眼根守护此等六根防护防卫制御者此言为护根门具足护此等根门者是为护根门人

如何是食知量人耶此中于食知量者如何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思择而如理摄食不为游戏酒醉装饰美丽只为滋养此身息〔饥渴之〕毁害以行梵行如是「我断故受而不令生新受」又「我应生存」「应无罪」「应住于安稳」于此对食物有知足知量思择此言为食知量具足此食知量者是为食知量人

一八

如何是树立正念之人耶此中念者如何是念随念记忆之状态总持不散乱不忘却性念根念力正念此言为念具足此念者是为树立正念之人

如何是正知人耶此中正知者如何是智慧明智简择拣择择法见分伺察对察该博善巧深妙沈思思索近解解了智慧徧导者正知刺棒慧根慧力慧之武器慧之官殿慧之光明慧之光耀慧之光华慧之宝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为正知具足如此之正知者是为正知人

一九

如何是戒具足人耶此中具戒者如何关于身之无罪关于语之无罪关于身语之无罪此言为具戒一切之戒禁戒亦是具戒具足此具戒者是为戒具足人

[P.26]如何是见具足人耶此中具见者如何即有惠施供养祭祀亦有妙行恶行之业果有此世彼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而于此世及世自通达作证宣说如此之智慧明智乃至〔二一八參照〕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为具见一切之正见亦是具见具足此见者是为见具足人

二〇

如何是于世间难得之二种人耶一者则先施恩之人他者是知恩感恩之人此等于世间是难得之二种人

二一

如何是难满足之二种人耶一者随得而积蓄之人他者随得而舍之人此等为难满足之二种人

二二

如何是易满足之二种人耶一者则随得而不积蓄之人他者随得而不舍之人此等为易满足之二种人

二三

如何是增漏之二种人耶一者悔不应悔之人他者不悔应悔之人此等为增漏之二种人

二四

如何是不增漏之二种人耶一者不悔不应悔之人他者悔应悔之人此等为不增漏之二种人

二五

如何是劣意向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为破戒恶法亲近倚亲给侍于彼他之破戒恶法人此言为劣意向人

如何是胜意向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为具足戒善法亲近倚亲给侍于彼他具戒之善法人此言为胜意向人

[P.27]二六

如何是自足人耶是独觉与如来之声闻阿罗汉是为自足〔人〕等正觉者是自足〔人〕而为他足〔人〕

第二章毕

第三章 三人

如何是无希望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破戒而为恶法以不净而为疑之行状作阴蔽之业非沙门而自称为沙门非净行者而自称为净行者内生朽废漏泄污秽彼闻「实有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然而〕彼不如是思惟「何时耶我亦由漏尽而乃至具足而住耶」此言为无希望人

如何是正希望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具戒而为善法彼闻「实有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然而〕彼如是思惟「何时耶我亦由漏尽而乃至应具足而住耶」此言为正希望人

如何是离希望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彼闻「实有某名比丘由漏尽而乃至具足而住」〔然而〕彼如是不思惟「何时耶我亦由漏尽乃至应具足而住耶」是何故耶先不解脱而彼解脱之希望耶则〔今〕止息于彼此言为离希望人

如何是三病喻人耶

[P.28]有三种病人于此处有一类之病人虽得滋养食或不得滋养食虽得有效验之医药或不得有效验之医药虽得适当之看护人或不得适当之看护人不愈其病

此处复有一类之病人虽得滋养食或不得滋养食虽得有效验之医药或不得有效验之医药虽得适当之看护人或不得适当之看护人而愈其病

于此处复有一类之病人虽得非得滋养食虽得非得有效验之医药虽得非得适当之看护人而愈其病

于此处复有一类人得非得滋艰食得非得効之医食得非得适当之看护人而愈其病

此中以病人而得非得滋养食得非得有效验之医药得非得适当之看护人有人其病愈因于此病人故世尊制定病者之食制定病者之药制定病者之看护人因于此病人故其他〔二种〕之病人亦应看护

如是〔此等之〕三病喻人者有存于世三者谁耶

此处有一类之人虽得见奉如来或不得见奉如来虽得听如来所说之法律或不得听如来所说之法律于诸善法不入于正性决定

此处复有一类之人虽得见奉如来或乃至虽不得听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此处复有一类之人虽得非得见奉如来虽得非得听如来所说之法律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此中得非得见奉如来得非得如来所说之法律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之人因于此人故世尊制定说法因于此人故其〔他二种〕人亦应为说法此等[P.29]之三病喻人亦存在世

如何是身证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以灭尽诸漏此言为身证人

如何是见至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一三三參照〕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善〕见〔善〕行依其如来所悟之法依其智慧而见〔四谛〕已以灭尽诸漏之一类此言为见至人

如何是信解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一三四參照〕灭尽诸漏然而不如见至〔人〕此言为信解人

如何是粪语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赴于公会若行于民众若往返于亲属之间若赴于组合员之中若往返于亲属之间若赴于组合员之中若行于法廷之中召唤为作证人讯问「来亲者语所知」彼不知而〔云〕「我知」或知而〔云〕「我不知」不见而〔云〕「我见」见而〔云〕「我不见」如此若为自若为他人若为任何少许之利益以正知而语虚妄此言为粪语人

如何是华语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断灭虚妄语远离虚妄语若赴于公会若至于民众若往亲属之间若赴于组合员之中若行于法廷之中召唤为作证人讯问「来亲者语所知」彼不知而〔云〕「我不知」或知而〔云〕「我知」或不见而〔云〕「我不见」或见而〔云〕「我见」如此若为自若为他人若为任何少许之利益以正知而不语虚妄此言为华语人

[P.30]如何是蜜语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所有之言无过失乐耳愉快而透彻于心底优雅而多人之爱好多人之所悦语如是之语此言为蜜语人

如何是漏疮喻心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易怒多扰恼虽少言而现结怨愤怒于凶勃狠戾愤發憎恶忧恼譬如恶漏疮者以棒尖或瓦砾敲打脓血越發漏泄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易怒乃至现忧恼此言为漏疮喻心之人

如何是电光喻心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三三參照〕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譬如有眼者于夜黑暗中电光之间得见于物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此言为电光喻心之人

如何是金刚喻心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譬如金刚能断珠石如无任何物者如是此处有一类人由漏尽而乃至具足而住此言为金刚喻心之人

如何是盲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无眼即如能得未得之财物或增殖已得之财物无有其眼又彼能知善不善之法能知有罪无罪之法能知劣胜之法能知黑白相对之法无有其眼是言为盲人

[P.31]如何是一眼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眼即如能得未得之财物或增殖已得之财物有其眼又彼能知善不善之法能知有罪无罪之法能知黑白相对之法无有其眼此言为一眼人

如何是两眼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眼即如能得未得之财物或增殖已得之财物有其眼又〔彼〕能知善不善之法能知有罪无罪之法能知黑白相对之法有其眼此言为两眼人

如何是覆慧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于比丘等之前欲听法比丘等为彼说法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开示梵行〔然而〕彼坐于其座不思惟彼所说之初不思惟中不思惟后又由其座而起彼所说之初乃至不思惟后犹如注于覆瓶之水者流出不留于其处如是[P.32]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不思惟后此言为覆慧人

如何是膝慧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于比丘〔等〕之前欲听法比丘等为彼说法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开示梵行〔然而〕彼坐于其座思惟彼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又由其座而起不思惟其所说之初不思惟中不思惟后犹如将种种之胡麻硬米糖果枣子列置于人膝上彼失念而由其座起而令其坠落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不思惟后此言为膝慧人

如何是广慧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思惟后又由其座而起思惟彼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犹如注于立瓶之水者留于其处而不流出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屡次往诣〔僧〕园乃至亦思惟后此言为广慧人

如何是于欲与有之未离欲人耶于预流与一来此等即言为于欲与有之未离欲人

如何是于欲之离欲而于有之未离欲人耶是不还者此言为于欲之离而于有之未离欲人

如何是于欲与有之离欲人耶是阿罗汉此言为于欲与有之离欲人

如何是石刻喻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种种之忿怒而其忿怒弥久永附随于彼譬如石上之彫刻若因风因水而不迅速消失永久存在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附随〔于彼〕此言为石刻喻人

如何是地刻喻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种种之忿怒而其忿怒弥久永不附随于彼譬如地上之痕迹若因风因水而迅速消失不永久存在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不附随〔于彼〕此言为地刻喻人

如何是水刻喻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虽强言或粗暴言亦非可意之[P.33]无言中之言有理而欢喜譬如水上之痕迹者迅速消失不永久存在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乃至欢喜此言为水刻喻人

一〇

如何为三树皮衣喻人耶

有三种之树皮衣〔一〕树皮衣者虽是新而色泽坏又或触麤糙且价值少〔二〕树皮衣者虽是中古而色泽坏又或触麤糙且价值少〔三〕树皮衣者使用老旧而色泽坏又感触麤糙且价值少使用陈旧之树皮衣者或使用于单拭或投弃于尘堆之中如是于比丘等之中有可喻此等三种树皮衣之人存在三者如何

若新比丘无戒而恶法者此是彼色泽之恶劣犹如彼之树皮衣色泽之恶劣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倣效〔彼〕动作之人为此经长夜招来不饶益与痛苦此乃彼触〔之〕麤〔糙〕犹如彼树皮衣之感触麤〔糙〕此人亦然施舍衣病缘药资具于彼为此〔能施者〕于彼无大果无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少犹如彼树皮衣之价值少此人亦然〔又〕若中年之比丘乃至长老之比丘以无戒而恶法此是彼之色泽恶劣犹如彼树皮衣之色泽恶劣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倣效于〔彼〕动作之人此经长夜招来不饶益与痛苦此是彼者之感触麤〔糙〕犹如彼树皮衣之感触麤〔糙〕此人亦然施舍衣病缘药资具于彼为此〔能施者〕于彼无大果无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少犹如彼树皮衣之价值少此人亦然若如此之长老比丘于僧伽中而语者对此而比丘等如此言是以如何愚痴暗昧者之言汝亦为有所言耶彼乃忿怒不欢而發语僧伽即应对而语宛如弃彼树皮衣于尘堆中舍弃彼〔语〕此等可喻[P.34]于三〔种〕树皮衣之人存在于比丘中

一一

如何是三迦尸迦衣喻耶

有三种迦尸迦衣〔一〕新迦尸迦衣是有色泽触之细滑而价值又大〔二〕中古迦尸迦衣是亦有色泽触之细滑而价值又大〔三〕使用陈旧之迦尸迦衣是亦有色泽触之细滑而价值又大人人虽使用陈旧之迦尸迦衣或似裹宝或蓄此于香箧之中如此于比丘等之中此等可喻于三种迦尸迦衣之人存在三者如何

若新比丘而持戒善法此是彼之妙色犹如彼迦尸迦衣有色泽此人亦然与彼交往亲近倣效〔彼〕行道之人因此招来长夜之饶益安乐此是触彼而细滑犹如触彼迦尸迦衣之细滑此人亦然又施舍衣病缘药资具于彼人〔彼〕有大果有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大犹如〔彼〕迦尸迦衣之价值大此人亦然〔又〕若中年之比丘乃至长老之比丘而持戒善法此是彼之妙色犹如彼迦尸迦衣是有色泽此人亦然又与彼交往亲近倣效〔彼〕行动之人因此招来长夜之饶益安乐此是之触彼细滑犹如触彼迦尸迦衣之细滑此人亦然又施舍衣病缘药资具于彼人因此〔彼〕有大果有大胜利此是彼之价值大犹如〔彼〕迦尸迦衣之价值大此人亦然若如此之长老比丘于僧伽中有所言对此比丘等如是而言具寿众肃静长老比丘将语[P.35]法与律彼之言语如香箧中之彼迦尸迦衣蓄至于〔心中〕此等可喻三种之迦尸迦衣之人有存在于比丘中

一二

如何是易计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傲慢自满轻躁饶舌谈散漫失念不正知心不定心散动而放纵诸根此言为〔容〕易计量之人

如何是难计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傲慢不自满不轻躁不饶舌不谈散漫正念正知心定心之专注而拥护诸根此言为难〔计〕量之人

如何是无计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诸漏灭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作证具足而住此言为不可〔计〕量之人

一三

如何是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戒卑劣如是之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除悯与悲

如何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戒定慧等同如是之人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何故耶可语戒相等之善人与我等语戒又其〔戒之谈话〕我等可生安乐又其〔依戒之谈话戒〕可转我等可语定相等之善人与语定又其〔定之谈话〕于我等可生安乐又其〔依定谈话定〕者可转我等可言慧相等之善人与我等语慧又其〔慧之谈话〕于我等可生安乐又其〔依慧之谈话慧〕者可转我等故如此之人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

如何是恭敬尊重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戒定慧殊胜如此之人是可恭敬尊重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何故耶如是[P.36]我可令未圆满之戒蕴圆满已圆满之戒蕴以慧顺益彼彼或令未圆满之定蕴圆满或令已圆满之定蕴以慧顺益彼彼或令未圆满之慧蕴圆满或令已圆满之慧蕴以慧顺益彼彼故如是之人是可恭敬尊重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

一四

如何是可厌弃之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破戒而为恶法不净惹起疑惑之行状作阴蔽之业非沙门而称为沙门非净行者而称为净行者于内生朽废漏泄污秽如是之人是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何故耶譬如虽不堕于如此人之见解尚且彼恶名声扬以彼恶人为友以恶人为朋尊敬恶人犹如进入粪中之蛇虽不咬人尚污秽人正是如此譬如虽不堕于此人之见解尚且彼恶名声扬即以彼恶人为友以恶人为朋尊敬恶人是故如此之人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

如何是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侍亲不可侍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易忿怒而多扰恼虽少言而结怨愤怒于凶丈敖现狠戾愤發憎恶与扰恼犹如恶漏疮以棒尖或瓦砾敲打多量浓血漏泄如是此处有一类人易忿怒多扰恼乃至犹如镇头迦树之燃烧作火以棒尖或瓦砾扰乱则越發發出咭咭哒咕咭咭哒之音正实如此此处有一类之人易忿怒而多扰恼乃至犹如[P.37]粪坑以棒尖或互砾搅乱则越發出恶臭正实如是于此有一类人易怒多扰恼虽少言而结怨愤怒凶敖现狠戾愤發憎恶与扰恼如此之人是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何故耶〔彼谓〕彼是毁辱我彼是呵駡我彼是损害于我故如此之人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侍候

如何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人以持戒作为善法如此之人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何故耶譬如虽随从如此人之见解尚且彼善〔良之〕名声扬即以彼善人为友以善人为朋尊敬善人故如此之人是可亲近可倚亲可侍候

一五

如何是完全于行戒而于行一分定与慧之人耶是预流一来此等言完全行于戒而于行一分定与慧之人

如何是完全于行戒与定而于行一分慧之人耶是不还者此言为完全于行戒与定而于行一分慧之人

如何是完全于行戒慧之人耶是阿罗汉此言为完全于行戒慧之人

一六

此处如何是三师耶于此处有一类之师是施设欲之徧智不施设色之徧智不施设受之徧智于此处有一类之师是施设欲之徧智施设色之徧智不施设受之徧智于此处有一类之师是施设欲之徧智施设色之徧智施设受之徧智

此中施设欲之徧智不施设色之徧智不施设受之徧智之师是依彼无不见得[P.38]色界等至之师此中施设欲之徧智施设色之徧智不施设受之徧智之师是依彼无不见得无色界等至之师此中施设欲之徧智施设色之徧智施设受之徧智之师是依彼无不见正自觉者之师此等是三师

一七

如何亦为他之三师耶于此处有一类之师于现法我是施设实又于当来我施设实此处有一类之师于现法我是施设实于当来我不施设实此处有一类之师于现法我是不施设实于当来我亦不施设实此中于现法我施设实于当来我亦施设实真之师依彼无不见常住论之师此中于现法我虽施设实于当来我不施设实真之师依彼无不见断论之师此中于现法我不施设实于当来我亦不施设实真之师依彼无不见为正自觉者之师此等是其他之三师

第三章毕

第四章 四人

如何是不善士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虚诳语者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者此言为不善士人

[P.39]如何是由不善士更为不善士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人亦杀生自身是不与取者而又劝他人亦不与取自身是欲邪行者而又劝他人亦欲邪行自身是虚诳语者而又劝他人亦虚诳语自身是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者而又劝他人为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此言自不善士更为不善士之人

如何是善士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此言为善士之人

如何是自善士更为善士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远离杀生而又劝他人远离杀生自身远离不与取而又劝他人远离不与取自身远离欲邪行而又劝他人远离欲邪行〔自身远离虚诳语而又劝他人远离虚诳语〕自身远离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而又劝他人远离有谷酒木酒之酒精分放逸处此言为自善士更为善士之人

如何是恶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麤恶语者杂秽语者有贪欲有嗔恚心邪见者此言为恶人

如何是自恶人更为恶人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为杀生者而又劝他人杀生自身为不与取者而又劝他人不与取自身为欲邪行者而又劝他人欲邪行[P.40]身为虚诳语者而又劝他人虚诳语自身为离间语者而又劝他人离间语自身为麤恶语者而又劝他人麤恶语自身为杂秽语者而又劝他人杂秽语自身有贪欲而又劝他人贪欲自身有嗔恚心而又劝他人嗔恚心自身为邪见者而又劝他人邪见此言为自恶人更为恶人之人

如何是善士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诳语远离离间语远离麤恶语远离杂秽语无贪欲者无嗔恚心〔者〕正见者此言为善人

如何是自善人更为善人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远离杀生而又劝他人远离杀生自身远离不与取而又劝他人远离不与取自身远离欲邪行而又劝他人远离欲邪行乃至劝告〔他人〕正见此言为自善人更为善人之人

如何是恶法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杀生者乃至〔前节參照〕邪见此言为恶法人

如何是自恶法更为恶法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为杀生者而又劝他人杀生乃至〔前节參照〕劝邪见此言为自恶法更为恶法之人

如何是善法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远离杀生乃至〔前节參照〕正见者此言为善法人

如何是自善法更为善法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远离杀生而又劝他人远杂杀生乃至〔前节參照〕劝告正见此言为自善法更为善法之人

[P.41]

如何是有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有罪之身业具足有罪之语业具足有罪之意业此言为有罪人

如何是多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多分有罪之身业而无罪之〔身业〕少具足多分有罪之语业而无罪之〔语业〕少具足多分有罪之意业而无罪之〔意业〕少此言为多罪人

如何是少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多分无罪之身业而有罪之〔身业〕少具足多分无罪之语业而有罪之〔语业〕少具足多分无罪之意业而有罪之〔意业〕少此言为少罪人

如何是无罪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无罪之身业具足无罪之语业具足无罪之意业此言为无罪人

如何是略开知人耶于于其人所说之同时有法现观此言为略开知人

如何是广演知人耶于广说于其人所略说之义而有法现观此言为广演知人

如何是引导人耶于其人所说与所问且有如理作意亲近倚亲侍候于善友如此依次而有法现观此言为所引导人

如何是文句为最人耶其人是多闻多话多受持多语而且生存中无法现观此言为文句为最人

[P.42]

如何是以相应辩而非自在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而适切回答但不迅速此言为相应辩而非自在辩之人

如何是自在辩而非相应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而迅速回答但不适切此言为自在辩而非相应辩之人

如何是相应辩而自在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而适切迅速回答此言为相应辩而自在辩之人

如何是非相应辩非自在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受质问时亦不适切亦不迅速作答此言为非相应辩非自在辩之人

此中如何是四说法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说法者仅有少说又不得要领如此彼听众即不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得要领或不得要领如此之说法者对如此听众说法当被见弃此处有一类之说法者仅有少说〔法〕得其要领如此彼之听众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有得其要领或不得要领者如此之说法者对如此听众之说法当被见弃此处亦有一类之说法者〔人数〕众多言不得要领如此彼听众不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得其要领或不得要领者如此之说法者对于如此听众之说法当被见弃此处亦有一类之说法者〔人数〕众多又说得其要领如此彼听众不能善巧〔判断〕〔其所说法〕得其要领或不得要领者如此之说法者对于如此听众之说法当被见弃

此中如何是四云喻人耶是有四云鸣而不雨雨而不鸣鸣而又雨不鸣[P.43]又不雨正是如此可比喻此等四云之人于世有存在四者如何是鸣而不雨雨而不鸣鸣而又雨不鸣又不雨

如何是鸣而不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说而不作如此之人是鸣而不雨犹如彼云鸣而不雨此人亦然

如何是雨而不鸣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而不说如是之人是雨而不鸣犹如彼云雨而不鸣此人亦然

如何是鸣而又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说而又作如此之人是鸣而又雨犹如彼云鸣而又雨此人亦然

如何是不鸣又不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说又不作如此之人是不鸣又不雨犹如彼云不鸣又不雨此人亦然

此中如何是四鼠喻人耶有四〔种〕鼠掘穴而不住住而不掘穴掘穴而又住不掘穴又不住如此于世间有比喻于此等四鼠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掘穴而不住住而不掘穴掘穴而又住不掘穴又不住

如何是掘穴而不住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通达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法彼如实不知此是苦不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不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不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掘穴而不住犹如彼鼠掘穴而不住此人亦然

[P.44]如何是住而不掘穴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通达于契经乃至吠陀罗法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住而不掘穴犹如彼鼠住而不掘穴此人亦然

如何是掘穴而又住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通达于契经乃至吠陀罗法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则是掘穴而又住之人犹如彼鼠掘穴而又住此人亦然

如何是不掘穴又不住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通达契经乃至吠陀罗法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不掘穴不住之人犹如彼鼠不掘穴又不住此人亦然于世间有比喻此等鼠之四〔种〕人之存在

一〇

此中如何是四庵摩罗果喻人耶有四种庵摩罗果有生而色熟熟而色生生而色生熟而色熟如是于世间有比喻此等四种庵摩罗果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有生而色熟熟而色生生而色生熟而色熟

如何是有生而色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前观左右视僧伽梨衣钵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生而色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生而熟色此人亦然

[P.45]如何是有熟而色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前观左右视僧伽梨衣钵不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乃是熟而色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熟而色生此人亦然

如何是生而色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僧伽梨衣钵不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生而色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生而色生此人亦然

如何是熟而色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僧伽梨衣钵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熟而色熟之人犹如彼庵摩罗果熟而色熟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庵摩罗果之人存在

一一

此中如何是四瓶喻人耶有四种瓶空而闭满而开空而开满而闭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瓶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是空而闭满而开空而开满而闭

如何是空而闭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钵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不如实知至此是导苦灭之道如此之人是空而闭之人犹如彼瓶空而闭此人亦然

如何是满而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钵不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满而开之人犹如彼瓶满而开此人亦然

[P.46]如何是空而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不端正〕彼不如实不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空而开〔之人〕犹如彼瓶空而开此人亦然

如何是满而闭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满而闭〔之人〕犹如彼瓶满而闭此人亦然〔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瓶之人存在

一二

此中如何是四池喻人耶有四种池浅而见深深而见浅浅而见浅深而见深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池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浅而见深深而见浅浅而见浅深而见深者

如何是浅而见深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四一〇參照〕〔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是如此之人是浅而见深之人犹如池浅而见深此人亦然

如何是深而见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不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深而见浅之人犹如彼池深而见浅此人亦然

如何是浅而见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不端正〕彼不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浅而见浅之人犹如彼池浅而见浅此人亦然

[P.47]如何是深而见深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持〕往乃至〔端正〕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此之人是深而见深之人犹如彼池深而见深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池之人存在

一三

此中如何是四轭牛喻人耶有四种轭牛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四〔种〕轭牛之人存在四者如何即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他者之牛群凶群我之牛群不凶恶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

如何是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令自己之徒众战栗而非他之徒众如此之人是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犹如彼牛我之牛群凶恶他者之牛群不凶恶此人亦然

如何是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令他者之徒众战栗而非自己之徒众如此之人是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犹如彼之牛他者之牛群凶恶我之牛群不凶恶此人亦然

如何是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令自己之徒众战栗而又令他者之徒众战栗如此之人是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犹如彼之牛我之牛群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凶恶此人亦然

如何是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令自己之徒众战栗又不令他者之徒众战栗如此之人是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犹如彼之牛我之牛群不凶恶而他者之牛群亦不凶恶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轭牛之人存在

[P.48]一四

此中如何是四蛇喻人耶有四种之蛇毒出而毒不激毒虽激而毒不出毒出而毒又激毒不出毒亦不激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蛇之人存在四者如何毒出而毒不激〕毒虽激而毒不出毒出而毒又激毒不出毒亦不激

如何是毒出而毒不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虽数数忿怒但彼忿怒长夜不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出而毒不激犹如彼蛇之毒出而毒不激此人亦然

如何是毒虽激而毒不出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虽不数数忿怒但彼之忿怒长夜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虽激但毒不出犹如彼蛇之毒〔虽〕激但毒不出此人亦然

如何是毒出而毒又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数数忿怒而彼之忿怒又长夜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出而毒又激犹如彼蛇之毒出而毒又激此人亦然

如何是毒不出而毒又不激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勿数数忿怒而彼之忿怒又不长夜长久持续如此之人是毒不出而毒又不激之人犹如彼蛇之毒不出而毒又不激此人亦然于世间有可喻此等四种蛇之人存在

一五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称赞不应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称赞说恶向行邪向行之外道外道之声闻亦〔言为〕善向行正向行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称赞不应称赞者

[P.49]如何是不查不究而不称赞应称赞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称赞说善向行正行向行之佛陀佛陀之声闻亦〔言为〕恶向行邪向行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不称赞应称赞者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不应信处生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恶向道邪向道之处生信亦于善向道或正向道者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于不应信之处生信者

如何是不查不究而于应信之处生不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善向道正向道之处生不信亦于恶向道或邪向道者如此之人是不查不究而于应信之处生不信者

一六

如何是查究不称赞不应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称赞语恶向行邪向行之外道外道之声闻亦言恶向行邪向行者如此之人是查究而不称赞不应称赞者

如何是查究称赞应称赞者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称赞语善向行正向行之佛陀佛陀之声闻亦〔言为〕善向行正向行如此之人是查究而称赞应称赞者

如何是查究而于不可信之处生不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恶向道邪向道之处生不信亦于恶向道或邪向道者如此之人是查究而于不可信之处生不信

[P.50]如何是查究而于可信之处生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于善向道正向道之处生信亦于恶向道或邪向道者如此之人是查究而于可信之处生信者

一七

如何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不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说之如此之人是其时有真实正当称赞不可称赞者其时有真实正当不称赞者

如何是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之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非不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其时又有其中不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说之如此之人乃是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地称赞之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非不称赞之〔之人〕

如何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其中不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说之于彼之问答时知之如此之人则是其有不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其时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之

如何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非不称赞之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有称赞亦有不称赞者其时有其中不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说之其时有其中称赞者真实正当不语之以舍而为正念正知[P.51]此之人是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地亦非不称赞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之

一八

如何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依功德之果而不生活之人耶其人之生活乃是由起策勤勉精进之结果而非依功德也此言之为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

如何是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之人耶是以他化自在天为起其以上之诸天乃是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

如何是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耶是其人之生活是由起策勤勉精进之结果又由功德之结果此是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

〔如何是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之人耶〕是地狱者等是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亦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

一九

如何是以暗而趣暗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下贱之家〔即〕若生于旃陀罗之家兽猎人之家竹匠之家车匠之家尘芥净除之家贫穷而饮食穷乏生计困难辛苦始得衣服又彼血色不好容貌衰弱身体短小多病或只眼或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食物饮食衣服车乘涂香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是以身行恶行而终以语行恶行而终以意行恶行而终身坏死后而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如此言为以暗而趣暗之人

如何是以暗而趣明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下贱之家乃至不得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妙行以语行妙行以意行妙行彼即是以身行[P.52]妙行而终以语行妙行而终以意行妙行而终于身坏死后而生于善趣天界如此是为以暗而趣明之人

如何是以明而趣暗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尊贵之家〔即〕若生于刹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长者大家丰富而多货拥有大禄有多金银资产杂具与财物有稻谷又彼美丽而堪见令人喜欢他而成就最上之姿色乃至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恶行乃至以意行恶行而终于身坏死后而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如此是为以明而趣暗之人

如何是以明而趣明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尊贵之家乃至住家灯具彼是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而终于身坏死后而生善趣天界如此是为以明而趣明之人

二〇

如何是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參照〕如此是为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之人

如何是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參照〕如此是为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之人

如何是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參照〕如此是为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之人

如何是以〔今〕上而为〔当来〕上之人耶乃至〔四一九參照〕如此是为以〔今〕上而为〔当来〕上之人也

二一

此处如何是四树喻人耶有四种树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坚为坚而为眷属如此于世间有可比喻此等四种树之人存在四者如何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以坚为坚而为眷属

[P.53]如何是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无戒恶法然而彼徒众是具戒善法如此之人是为以不坚为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之不坚为坚而为眷属此人亦然

如何是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之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是具戒善法然而彼徒众是无戒恶法如此之人是为以坚为不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之坚为不坚而为眷属此人亦然

如何是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无戒恶法彼徒众亦无戒恶法如此之人是为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以不坚为不坚而为眷属此人亦然

如何是以坚为坚而为眷属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是具戒善法彼徒众亦具戒善法如此是为以坚为坚而为眷属犹如彼树以坚为坚而为眷属之人此人亦然

二二

如何是以色为量而信色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见长见广见形见满而终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言以色为量而信色之人

如何是以声为量而信声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于其他之称赞追随赞叹赞辞之处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是以声为量而信声之人

如何是以麤为量而信麤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见衣麤钵麤卧具之麤种种之苦行而终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其为以麤为量而信麤之人

[P.54]如何是以法为量而信法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见戒见定见慧而终则于其处取量而生信此言为以法为量而信法之人

二三

如何是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具足戒然而不劝他人具足戒自身具足定然而不劝他人具足定自身具足慧然而不劝他人具足慧自身具足解脱然而不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具足解脱智见然而不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有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之人

如何是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不具足戒然而劝他人具足戒自身不具足定然而劝他人具足定自身不具足慧然而劝他人具足慧自身不具足解脱然而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不具足解脱智见然而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有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之人

如何是亦行自利亦行利他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具足戒又劝他人具足戒自身具足定又劝他人具足定自身具足慧又劝他人具足慧自身具足解脱又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具足解脱智见又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有行自利亦行利他之人

如何是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自身不具足戒亦不劝他人具足戒自身不具足定亦不劝他人具足定自身不具足慧亦不劝他人具[P.55]足慧自身不具足解脱亦不劝他人具足解脱自身不具足解脱智见亦不劝他人具足解脱智见如此是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之人

二四

如何是勤于自苦而自苦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裸体而为〔人〕厌弃之行舐手而呼不来待而不止持来而不受故所作而不受招待而不应彼即是自瓮口〔取出〕而不受自锅口〔取出〕而不受隔〔离〕门阈而不受隔手杖而不受隔捣杵而不受人食之时〔由其一人〕而不受由孕妇而不受由授乳之妇人而不受由与男子嬉戏之妇人而不受得〔由〕布告而不受狗于近居之处而不受于蝇群行之处而不受鱼不受肉不受谷酒木酒谷类之酸粥不受彼即是〔由〕一家〔而受〕〔唯〕一搏〔而生活〕或〔由〕二家〔而受〕〔唯〕二搏〔而生活〕乃至或〔由〕七家〔而受〕〔唯〕七搏〔而生活〕于一施亦生活于二施亦生活乃至七施亦生活一日摄一食二日摄一食乃至七日摄一食如此勤循环于半月间食而住彼亦食生菜栗粒野上之谷类皮之削屑藓苔树脂米糠丢弃之焦饭折胡麻牛粪林中树根果实以及掉落之果实而生活彼亦著麻衣尸衣杂衣粪扫衣树皮衣鹿皮衣破裂之鹿皮衣结茅草衣连结之树皮衣连结之木屑衣人发褐〔衣〕尾毛褐〔衣〕鸺鹠翼衣拔须发勤拔发须又直立而却座又蹲踞而修蹲踞者之精勤又住于荆棘之上且卧于荆棘之床又修于〔早上白天〕晚〔上〕之三〔时〕水浴行而住如以上[P.56]多异种类之修身痛徧痛之行而住如此是为勤于自苦而自苦之人

如何是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猎兽者残酷之捕鱼者盗贱魁脍司狱或又有其余所有残忍之行为者如此是为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

如何是勤于自苦而自苦又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为刹帝利灌顶王或为婆罗门大家彼于城东方令造新之祠坛剃除须发被著鹿皮之衣以酥油涂抹肢体以鹿角揩磨其背与第一王后及宰辅婆罗门共同进入祠坛彼于其处不敷座而卧于青草所生之地有相同〔颜色之〕犊之一母牛以一乳房之乳供王生活以第二乳房之乳供第一王后生活第三乳房之乳供宰辅婆罗门生活以第四乳房之乳祀祠火天其余之饲养犊彼即如是言为祭祀〔宰〕杀如此〔数〕量之牛王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犊子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牝牛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山羊为祭祀而宰杀如此数量之猪为系上牺牲于柱而砍伐如此数量之树木为敷设祭场而可割如此数量之茅草所有者为彼之从属或奴仆或差役或僮仆一切皆惧怕责罚恐怖而胆怯流泪哭泣而为事如此之人是为勤于自苦而自苦勤于他苦而令他苦之人

如何是不勤于自苦而不令自苦不勤于他苦而不令他苦之人耶于彼不自苦不令他苦者是已于现法而无渴爱安稳清凉领受快乐自身为梵而住

[P.57]此处有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应调丈夫御者天人师觉者世尊生于此世彼于此之世间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人民众而自了知作证已彼宣说法而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开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长者或长者之子或生于任何家之人闻其法彼闻其法已而于如来获得信心

彼获得信〔心〕获得成就而作此思惟在家迫迮而是尘秽之处出家是宽旷染著于家之人即是一向圆满一向清净而不容易行如珂贝所研磨之梵行我今剃除须发而著坏色之衣出家而趣向非家彼于后时或舍弃少财位聚或舍弃多财位聚或舍弃少亲属或舍弃多亲属剃除发须著坏色之衣由家而出趣向非家

彼如是出家而为沙门具足比丘所学之同住断绝杀生远离杀生舍弃刀杖有耻有悲怜愍一切有情而安住断绝不与取远离不与取取所应与者企望所给与者不偷盗清净自身而住断绝非梵行而为梵行者远行者远离婬秽法断绝虚诳语远离虚诳语持续谛语与实语坚实应予信认不欺世间断绝离间语远离离间语由彼闻已为破它向此而不语或由此闻已为破它向彼而不语如此使已破坏者和合或令赞美和好者坚固爱和合乐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语断绝麤恶语远离麤恶语所有之清美顺耳可乐彻心可爱令多人爱[P.58]多人乐發如是之语断绝杂秽语远离杂秽语应时而语语真语义语法语调伏可留〔于心中〕应时具足譬喻因缘有边际能作引义利之语

彼远离危害种子类植物类为一食者夜不食远离非时食远离观赏舞踊歌咏音乐娱乐物远离华鬘涂香〔此等〕之装饰远离高床大床远离接受金银远离接受生谷远离接受生肉远离接受妇人与童女远离接受婢仆远离接受山羊远离接受鸡远离接受象牝马远离接受田远离送达通信又作使远离作买卖远离偽秤偽函偽斗远离收贿不当利得欺瞒偽造之行为远离割截埋伏掠夺强盗之事

彼〔唯〕覆身之衣〔唯〕以养腹之食而满足出行之时〔经常〕携带而出行譬如有翼之鸟飞翔于何处必以翼之担翔正实如此比丘〔唯〕以覆身之衣〔唯〕以养腹之食而满足出行何处〔经常〕携带而出行彼成就此圣戒蕴而感受内心无罪之乐

彼以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好所以彼不防护眼根而住之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彼为防护而修行防护眼根拥护眼根以耳闻声已乃至以声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触已乃至以意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好所以不防护彼意根而住时则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P.59]彼为防护而修行防护意根拥护意根彼成就此圣根律仪而感受内心无罪之乐

彼以正知作往来以正知观前视左右以正知作屈伸以正知持僧伽梨衣以正知食以正知大小便以正知行以正知住

彼成就此圣戒蕴又成就此圣根律仪又成就此圣正念正知又成就此圣知足而得空闲树下塚间林薮旷野秆堆之远离处彼食讫由行乞而还结跏趺坐以正身端直对面念住彼断绝世间之贪欲远离心贪而住由心贪而远离断绝嗔恚无嗔心而住利益哀愍一切之有命苦由心嗔恚而远离断绝惛眠远离惛眠而住有光明想正念正智而远离心惛眠断绝掉悔无掉举而住于内心寂静由心掉举而远离断绝疑虑已渡疑而住于善法不犹豫由心疑而远离

彼断绝此等之五盖远离诸欲不善之法以有寻有伺具足离生喜乐之第一静虑而住〔更〕以寻伺寂静内等净心定一趣之故无寻无伺具足定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由喜离贪之故于舍而住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具足圣者宣说之舍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更〕由于断乐断苦之故及先已断喜不苦不乐之故具足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P.60]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能而住得无动之时心趣向宿住随念智彼随念无数若干之宿住即随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数成劫生无数坏劫生无数成坏劫谓「于彼处感受如是之名种姓姓生苦乐为如是之长寿彼由其处死去而生于他处于其处感受如是之名种姓姓生苦乐有如是之长寿彼由其处死去而于此处」具有如此之形相方处而随念无数若干宿世之住处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能而住得无动之时心趣向于有情死生智彼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观有情而有死有生妙色恶色知有情如业之至善趣恶趣「诸贤实此等之有情成就身恶行语恶行[P.61]恶行诽谤圣者以邪见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诸贤实此等之有情成就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不诽谤圣人以正见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超人〔界〕清净之天眼观有情而有死有生妙色恶色知有情如业之至善趣恶趣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远离随烦恼柔软堪能而住得无动之时心趣向于漏尽智彼如实证知此是苦乃至如实证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等漏如实证知此是漏集乃至如实证知此是至导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于解脱而解脱之智慧生生已尽梵行已修所作已作证知不再来此生

如此之人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他苦不勤于他苦之人彼不自苦不他苦者已于现法无渴爱安稳清凉领受乐自为梵而住

二五

如何是有贪人耶是其人之贪而不舍离此言为有贪人

如何是有嗔人耶是其人之嗔而不舍离此言为有嗔人

如何是有痴人耶是其人之痴而不舍离此言为有痴人

如何是有慢人耶是其人之慢而不舍离此言为有慢人

二六

如何是得内心之止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若色俱行或得无色俱行之等至或不得出世间道如此之人言为得内心之止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

如何是得依增上慧法之观不得内心止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有得出世间道或色俱行或不得无色俱行之等至如此之人是为得依增上慧法之观不得内心止之人

[P.62]如何是得内心之止又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色俱行或得无色俱行之等至又或有得出世间道如此之人是为得内心之止又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

如何是不得内心之止又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或色俱行或不得无色俱行之等至又或不得出世间道如此之人是为不得内心之止又不得依增上慧法观之人

二七

如何是顺流行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染习诸欲又造恶业此是顺流行人

如何是逆流行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不染习诸欲又不造恶业彼虽有苦有忧泪流泣于面但修圆满清净之梵行此言为逆流行人

如何是自住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以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其世界而不退还此言为自住人

如何是已渡到彼岸而住果之婆罗门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此言为已渡到彼岸而住果之婆罗门人

二八

如何是以少闻而闻不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少闻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彼不知其少闻之义[P.63]知法不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少闻而闻不达成之人

如何是以少闻而闻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少闻契经乃至吠陀罗彼知其少闻之义知法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少闻而闻达成之人

如何是多闻而闻不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多闻契经乃至吠陀罗彼不知其多闻之义亦不知法不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多闻而闻不达成之人

如何是以多闻而闻达成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多闻契经乃至吠陀罗彼知其多闻之义知法行法随法如此之人是为多闻而闻达成之人

二九

如何是不动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徧尽三结而入预流不退堕法决定趣正觉此言为不动沙门人

如何是红莲华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徧尽三结淡薄贪痴而为一来唯一次来此世间而作苦之边际此言为红莲华沙门之人

如何是白莲华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徧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此处般涅槃而由其世界为不退还法此言为白莲华沙门之人

如何是沙门中之柔软沙门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由漏尽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此言为沙门中之柔软沙门之人

第四章毕

[P.64]第五章 五人

「此处所谓有人作〔违犯之〕行又〔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生诸漏是存在由生后悔而诸漏增加善哉具寿是断绝由行所生之诸漏排除由后悔所生之诸漏而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彼之第五人」

「此处所谓有人作〔违犯之〕行而不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所生之诸漏是存在由后悔所生之诸漏不增加善哉具寿断灭由行所生之诸漏而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彼之第五之人」

「此处所谓有人不作〔违犯之〕行而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所生之诸漏是不存在由后悔所生之诸漏乃增加善哉具寿排除由后悔所生之诸漏而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此之第五人」

「此处所谓有人不作〔违犯之〕行而不后悔又不如实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之此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因此应如此述「实由具寿之行所生之诸漏是不存在由后悔所生之诸漏乃不增加善哉具寿可修心与慧如此具寿可完全相等彼之第五人」

该等之四人是依此第五之人如此所教授如此所教诫而如次达漏之尽

[P.65]

如何是施已而轻蔑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施衣床座病缘药资具彼谓「我施此而彼受之」前者施于后者已而轻蔑如此是为施已而轻蔑之人

如何是共住而轻蔑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与人俱或二年或三年共住共住前者而轻蔑后者如此是为共住而轻蔑之人

如何是轻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他者或语称赞不称赞之时随信彼如此是为轻信之人

如何是不确信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少信少仰少爱少欢如此是为不确信之人

如何是以钝为痴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不知善不善之法不知有罪无罪之法不知劣胜之法不知黑白相对之法如此是为以钝为痴之人

如何是五战士喻人耶有五战士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唯见尘埃聚恐惧而發抖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一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聚见幢群恐惧而發抖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二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群亦忍受幢群闻其喊声恐惧發抖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三

[P.66]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亦忍受其喊声〔方才〕相击而负失神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有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四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忍受喊声忍受相击彼胜战斗而为胜者即住其本营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战士此战士而存在于世之第五

有可喻于此等战士之五人存在于比丘众中如何为五

于此有一类比丘唯见尘埃而恐怖战栗蹈足不止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其尘埃聚者如何于此处有比丘闻某村或邑或女人童女美丽而见胜为殊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闻已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此为彼之尘埃聚譬如彼战士唯见尘埃聚而恐惧战栗践踏不已不能战斗此人亦然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人即是可喻于第一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唯见幢群而恐惧战栗践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而退转彼幢群者如何于此处有比丘不只闻某村或女人童女美丽而见胜为殊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由见或女人童女之美丽而见胜为殊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见彼女已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此为彼幢群譬如彼之战士忍受尘埃聚见幢群则恐惧而战栗践踏不已不能战斗此人亦然此处亦有一类之人是可喻于第二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亦忍受幢群闻其喊声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彼之喊声者如何此处有女人或近居住于林中树下空屋之比丘已發嘲笑谈话拍手哄笑轻弄之语彼女人所嘲笑谈话拍手哄笑则恐惧而战栗足踏不已不能继续梵行表示弱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喊声譬如有战士忍受尘埃聚亦忍受幢群闻其喊声[P.67]而恐惧战栗足踏不已不能战斗此人亦然此处有如此一类之人是可喻于第三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亦忍受彼喊声〔才〕相击而负失神其相击者如何即此处有女人或近居住于林中树下空屋之比丘已而侵坐侵卧覆蔽彼女人即侵坐侵卧覆蔽而不弃学不示羸弱而行淫此为其相击譬如有彼之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亦忍受彼之喊声于相击而负失神此人亦然此处有一类之人是可喻于第四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P.68]复次此处有一类之比丘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忍受彼喊声亦忍受其相击彼克胜其战斗而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战斗之克胜者如何此处有女人或近居住于林中树下空屋之比丘而侵坐侵卧覆蔽彼女人侵坐侵卧覆蔽而解逃去随意之处彼即用丛林树下山龛塚间高原回处稻秆积所离之坐卧处彼或住于林中树下空屋而结跏趺坐愿端身对面念安立彼断绝世中之贪心无贪而住净治心之贪断绝嗔失心无嗔而住饶益悲愍一切有情净治心之嗔失断绝惛眠无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净治惛眠之心断绝掉悔无掉举而住以内心寂静而净治心之掉悔断除疑虑而住于善法而无疑虑净治心之疑彼染污人以慧弱断绝此等之五盖离欲不善法以有寻有伺而具足离生喜乐之第一静虑而住具足寻伺寂静之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而住

彼如是心得定而净洁白无垢远离染污柔软得堪能不动而住时为灭尽诸漏而引發心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实了知此是漏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故解脱心欲漏解脱心有漏解脱心无明漏于已解脱者有已解脱之智生已尽梵行已住应辨已辨更不还于现状此是战斗之克胜譬如有战士忍受尘埃聚忍受幢群[P.69]忍受彼喊声忍受彼相击彼胜此战斗而为战斗之胜者即住于彼之本营此人亦然此处亦有如此一类之人即可喻于第五战士之人而存在于比丘众中

如何是五之乞食者耶是钝痴之故有乞食者恶欲恶性之故有乞食者憍慢之故有乞食者诸佛诸佛声闻所赞之故有乞食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唯依正为乞食者

此中所谓彼之乞食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唯依正为乞食者此是此等五之乞食者中之第一为最譬如由牛之乳由乳之酪由酪之生酥由生酥之熟酥由熟酥之醍醐者为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此所谓彼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唯依正为乞食者此为此等五乞食者中之第一此等为五之乞食者

五~一四

如何是五之不后食者耶五之一食者耶五之粪扫衣者耶五之但三衣者耶五之住林者耶五之树下住者耶五之回处坐者耶五之常坐者耶五之随得座者耶五之塚间坐者耶

此中如何是五之塚间坐者耶是钝痴之故有塚间坐者恶欲恶性之故有塚间坐者乱心之故有塚间坐者诸佛诸佛声闻所赞之故有塚间坐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依正为塚间坐者

[P.70]此中所谓彼之塚间坐者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唯彼依正为塚间坐者此为此等五塚间坐者中之第一譬如由牛之乳由乳之酥由酪之生酥由生酥之熟酥由熟酥之醍醐者为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此所谓彼唯依少欲喜足俭约彼依正为塚间坐者此为此等五塚间坐者中之第一此等为五塚间坐者

第五章毕

第六章 六人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又于其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为自在之人耶是正自觉者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又于其处不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不为自在之人耶是独觉者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成为声闻最上之人耶是舍利弗目连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不为声闻最上之人耶是诸余之阿罗汉乃依此可见

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为不还不来于现状之人耶是不还者乃依此可见

[P.71]此中〔如何〕是先不随闻诸法自身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不为苦之边际为一来还于现状之人耶是预流一来者乃依此可见

第六章毕

第七章 七人

如何是一度沈而沈下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具足一向黑之不善法如此之人是为一度沈而沈下

如何是浮出已而〔再〕沈下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善法而浮出善哉于惭善法而浮出善哉于愧善法而浮出善哉于精进善法而浮出善哉于慧善法而浮出于彼其信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惭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愧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精进不住立不增唯减于彼其慧不住立不增唯减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再〕沈下

如何是浮出已而住立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善法〕乃至于慧善法而不浮出于彼其信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惭〕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愧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精进不减不增而住于彼其慧不减不增而住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住立

[P.72]如何是浮出已而观察省察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三结而为预流者不退堕者决定者趣向菩提者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观察省察之人

如何是浮出已而前进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三结使贪痴淡薄而为一来者一度来此世为苦之边际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前进

如何是浮出已而得立足处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其世为不退转之人如此之人是为浮出已而得立足处之人

如何之人是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住立果之婆罗门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善哉于信乃至于慧善法而浮出彼乃灭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已而住如此之人为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住立果之婆罗门

如何是俱分解脱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且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诸漏而住此为俱分解脱人

如何是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脱随法〔行〕人耶

如何是随信〔行〕人耶乃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信根为殊胜而运作其信先以立信先而修圣道此言为随信〔行〕人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随信行若住于果者是为信解脱

第七章毕

[P.73]第八章 八人

此中如何是四道具足四果具足之人耶是预流与预流果能作证向一来与一来果能作证向不还与不还果能作证向阿罗汉与阿罗汉果能作证向此等言为四道具足四果具足之人

第八章毕

第九章 九人

如何是正自觉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先于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其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自在此言为正自觉之人

如何是独觉之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其处不获得一切智又诸果不自在此言为独觉之人

如何是俱分解脱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诸漏而住此言为俱分解脱人

如何是慧解脱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不能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诸漏而住此言为慧解脱人

如何是身证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身证八解脱而住又依其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而住此言为身证人

[P.74]如何是见至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依慧而〔善〕见〔善〕行依如来所悟之法依慧而见彼〔四谛〕已灭尽一类之漏而住此言为见至人

如何是信解人耶于此处有一类之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一三四參照〕灭尽而住然而不如见至〔人之时〕此言为信解人

如何是随法行人耶是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乃至〔一三五參照〕〔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以随法行人若入于果者为见至〔人〕

如何是随信行人耶于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之乃至〔一三六參照〕〔预流果能作证〕向人以随信行人入于果者为信解〔人〕

第九章毕

第十章 十人

如何〔人〕以五之此世而终之人耶是极七返家家一生一来及所有之现法阿罗汉此为以五之此世而终之人

如何之〔人〕以舍五之此世已而终之人耶是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天之者此为舍五之此世已而终之人

此处所谓诸人之人施设也

第十章毕

人施设毕


校注

[A1] 己【CB】已【南传】
[A2] 己【CB】已【南传】
[A3] 闭【CB】开【南传】(cf. N50n0027_p0385a12)
[A4] 〔-〕【CB】见【南传】(cf. N50n0027_p0386a01; N50n0027_p0386a03)
[A5] 贫【CB】贪【南传】
[A6] 三【CB】〔-〕【南传】(cf. N20n0007_p0152a04)
[A7] 涅【CB】労【南传】
[A8] 羸【CB】嬴【南传】
[A9] 醍【CB】醒【南传】
[A10] 回【CB】迥【南传】
[A11] 八【CB】人【南传】(cf. N50n0027_p0348a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人施设论
关闭
人施设论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