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摄阿毘达磨义论(Abhidhammatha-saṅgaha)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一 摄心分別

无比之等正觉者正法及无上之众
归命敬礼我当说摄阿毘达磨义论
其中阿毘达磨论于第一义言四种
心所涅槃摄一切〔尽无余〕

其中先述「心」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之四种此中云何欲界

〔一十二不善心〕

(一)喜俱相应无行一〔心〕(二)〔喜俱恶见相应〕有行一〔心〕(三)喜俱恶见不相应无行一〔心〕(四)〔喜俱恶见不相应〕有行一〔心〕(五)舍俱恶见相应无行一〔心〕(六)〔舍俱恶见相应〕有行一〔心〕(七)舍俱恶见不相应无行一〔心〕(八)〔舍俱恶见不相应〕有行一〔心〕此等之八名为「贪俱心」

(九)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一〇)〔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此等之二名为「嗔恚相应心」

(一一)舍俱疑相应一〔心〕(一二)舍俱掉举相应一〔心〕此等之二称为「愚痴心」

贪根有八种嗔根有二种
痴根有二种为十二不善

[P.2]

〔二十八无因心〕

(一三)有舍俱眼识同样有〔舍俱〕(一四)耳识(一五)鼻识(一六)舌识(一七)有苦俱身识(一八)有舍俱领受心(一九)有舍俱推度心以上此等之七名为「不善异熟心」

(二〇)有舍俱眼识同样有〔舍俱〕(二一)耳识(二二)鼻识(二三)舌识(二四)有乐俱身识(二五)有舍俱领受心(二六)有喜俱推度心(二七)有舍俱推度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善异熟心」

(二八)有舍俱五门转向心(二九)同样有〔舍俱〕意门转向心(三〇)有喜俱笑起心以上此等之三名为「无因唯作心」以上如斯十八皆称为「无因心」

七不善异熟及善异熟之八种
唯作心三之十八是无因〔心〕
除恶与无因〔之三十心〕为五十九心
又说九十一心是净〔心〕

〔三二十四有因心〕

(三一)喜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三二)〔喜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三三)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三四)〔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三五)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三六)〔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三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三八)〔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欲界善心」

(三九)喜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四〇)〔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四一)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四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四三)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四四)〔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四五)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四六)〔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欲界有因异熟心」

(四七)喜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四八)〔喜俱智相应〕有行一〔心〕(四[P.3]九)喜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五〇)〔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五一)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五二)〔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五三)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五四)〔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欲界有因唯作心」以上如斯二十四皆称为欲界有因之善异熟唯作心

由受行之区別有二十四之
有因欲界善异熟唯作
于欲中二十三之异熟二十之善不善
十一之唯作一切为五十四〔心〕

〔四十五色界心〕

(五五)与寻一境性俱初禅善心(五六)与伺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五七)与喜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五八)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五九)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以上此等之五名为「色界善心」

(六〇)与寻一境性俱初禅异熟心(六一)与伺一境性俱第二禅异熟心(六二)与喜一境性俱第三禅异熟心(六三)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异熟心(六四)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异熟心以上此等之五名为「色界异熟心」

(六五)与寻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六六)与伺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六七)与喜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六八)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六九)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以上此等之五名为「色界唯作心」以上如斯十五皆称为色界之善异熟唯作心

色界之意由禅之区別为五种〔更于〕
异熟唯作之区別为十五种

一〇

〔五十二无色界心〕

(七〇)空无边处善心(七一)识无边处善心(七二)无所有处善心(七三)非想非非想处善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无色界善心」

(七四)空无边处异熟心(七五)识无边处异熟心(七六)无所有处异熟心[P.4](七七)非想非非想处异熟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无色界异熟心」

(七八)空无边处唯作心(七九)识无边处唯作心(八〇)无所有处唯作心(八一)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无色唯作心」以上如斯十二皆称为无色界之善异熟唯作心

一一

无色界之意由所缘之区別为四种更于
异熟唯作之区別而立十二种

一二

〔六八出世间心〕

(八二)须陀洹道心(八三)斯陀含道心(八四)阿那含道心(八五)阿罗汉道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出世间善心」

(八六)须陀洹果心(八七)斯陀含果心(八八)阿那含果心(八九)阿罗汉果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出世间异熟心」以上如斯之八皆称为出世间之善异熟心

一三

由四道之区別而善为四种其果亦同样
故〔异〕熟亦〔四种〕此八种为无上(出世间)
十二是不善善是二十一
异熟三十六唯作心二十
欲中五十四色中言十五
无色十二心又无上八种
如斯当知意区別八十九
慧者又分別一百二十一

一四

〔七百二十一心〕

云何八十九种心成为百二十一与寻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与伺一境性俱第二禅须陀洹道心与喜一境性俱第三禅须陀洹道心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与舍一境[P.5]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以上此等名为须陀洹道心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罗汉道心亦同样为〔各五种〕如斯正有二十道心果心亦同样为〔正二十〕如斯出世间心正为四十心〔世间心八十一共为一百二十一心〕

一五

由禅支相应之別而一一为五
无上(出世间)心言为四十种
如斯解色界无上亦如斯
由初禅等之別无色是第五禅
故初〔禅〕等之一一禅言〔各〕十一种
然终之(第五禅)有二十三种
善三十七种〔异〕熟五十二种
故诸慧者说心一百二十一

于此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摄心分別第一品

[P.6]二 摄心所分別

同生及同灭同所缘与基(所依)
心相应心所有五十二法

云何

〔一五十二心所〕

一境性命根作意此等之七名为「一切心心所」胜解精进喜(pīhā)此等之六名为「杂心所」以上此等之十三当知「同他(同于他)心所」

无惭无愧掉举恶作惛沈睡眠此等之十四名为「不善心所」

无贪无嗔中舍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端直性心端直性此等之十九名为「共净心所」正语正业正命之三名为「离〔心所〕」喜(mudifā)名为「无量」〔心所〕如斯共「慧根」当知此等一切二十五心所名为「净心所」

以上十三之同他又十四之不善
及二十五之净说为五十二
彼等心不离(心所)及生起(八十九心)
各自之相应适宜以下说
七〔心所〕于一切杂〔心所〕适合于相应
十四唯不善〔心〕净唯与净〔心相应〕

〔二共一切心所及杂心所相应心〕

云何先述共一切心之此等七心所得于一切八十九心中生起其次杂〔心所〕寻先除去二之〔前〕五识在欲界[P.7]心及十一初禅心之五十五心中生起其次伺是彼等〔五十五心〕与十一之第二禅心之六十六心中〔生起〕胜解是除去二之五识及疑俱〔心之十一种心〕于诸〔七十八〕心中〔生起〕精进是除去五门转向〔心〕及二之五识〔二〕领受〔心〕〔三〕推度〔心之十六心〕于诸〔七十三〕心中〔生起〕喜是除去〔二〕忧〔俱心〕〔五十五〕舍俱〔心二〕身识〔十一〕第四禅〔之七十心〕于诸〔五十一〕心中〔生起〕欲是除去〔十八〕无因〔心〕〔二〕痴〔心之二十心〕于诸〔六十九〕心中〔生起〕而〔与杂心所相应〕之彼等心生起之次第如下

六十六〔心〕与五十五十一〔心〕与十六〔心〕
七十与二十〔心〕除去杂〔心所〕
七十五与六十六〔心〕七十八与七十三〔心〕
五十一与六十九〔心〕有俱杂〔心所之心〕

〔三不善心所相应心〕

其次不善〔心所〕中无惭无愧掉举此等之四名为「共一切不善心所」得于一切之十二不善〔心〕中〔生起〕贪唯得于八贪心中〔生起〕见是于四恶见相应〔心〕中〔生起〕慢是于四恶见不相应〔心〕中〔生起〕恶作之此等四心所是于二嗔恚相应中〔生起〕惛沈睡眠是于五有行心中〔生起〕疑是唯于疑俱心中〔生起〕

〔痴等〕四一切不善〔心〕中〔贪慢〕之三是于贪根中〔生〕
〔嗔恶作之〕四是于嗔根〔心〕中又〔惛沈睡眠之〕二
是在有行〔心〕中
疑是在疑心中〔生〕如斯十四〔心所〕
成为五种唯与十二不善〔心〕相应

〔四净心所相应心〕

其次于净心所中先述共净之十九心所是存在于一切五十九净心中其次〔正语正业正命之〕三离皆于〔八〕出世间心中必决定一起得于世间〔心〕唯在欲界〔八〕善心中〔而且其时三离〕有时各別存在〔生起〕其次〔悲喜之二〕无量除去第五禅唯十二之〔色界〕大心及欲界〔八〕善〔心〕欲界有因〔八〕唯作心之二十八心或有时多种(別別)而[P.8]又此处〔欲界〕之舍俱〔心〕有人言无悲其次与十二之智相应欲界心及一切三十五之大〔心〕出世间心与四十七心相应

〔共净之〕十九法于五十九〔心〕中生说明
三〔离〕于十六心中二〔无量〕于二十八〔心〕中
慧是在四十七种〔心〕中〔生〕
如斯净为四种唯与净〔心〕相应

一〇

恶作〔三〕离悲〔喜〕等〔之九〕有时多种(別別)生
慢及惛沈睡眠〔有时于各別有时而〕共〔生〕
余〔之四十一〕如所说决定相应〔起〕
今我说彼等适宜相摄
三十六在法无上(出世间)三十五在大(上二界)中
三十八于欲界净〔心〕中〔得〕
二十七于不善〔心〕中十二在无因〔心〕中〔得〕
〔此〕由發生〔地〕相应者其〔心所之〕摄为五种

一一

〔五出世间心相应心所〕

云何先述于出世间八之初禅心中同他之十三心所除去〔二〕无量〔余〕摄二十三净心所共三十六法同样于第二禅〔之八〕心除去寻〔摄三十五法〕第三禅〔之八〕心除去寻伺〔摄三十四法〕第四禅〔之八〕心除去寻〔摄三十三法〕第五禅〔之八〕心是舍俱同摄彼等〔三十三法〕一切八出世间心中之心所法由五种禅而为五种摄

一二

无上(出世间)之〔心所法〕如斯次第立五种
为三十六三十五三十四三十三二种

一三

〔六与色无色界心相应心所〕

其次于大(上二界)中先于〔善异熟唯作之〕三初禅心中同他十三心所除去三离摄二十二净心所共三十五法而悲喜于此必各別相应同样于第二禅心中除去寻〔摄三十四法〕于第三禅心中除去寻伺〔摄三十三法〕于第四禅心中除去寻喜〔摄三十二法〕于十五之第五禅心中更不得〔悲喜之二〕无量〔而摄三十法〕如斯一切二十七大心中之〔心所法〕依五种禅成为五种摄

[P.9]一四

大〔心〕中之〔心所法〕如斯次第立五种
为三十五三十四三十三又三十二及三十

一五

〔七欲界净心相应心所〕

其次欲界净〔心〕先述善〔心〕中最初智相应之二〔心〕中同他之十三心所摄二十五净心所之三十八法而〔二〕无量与〔三〕离之五于此各別相应同样于第二之二〔心〕中除去智〔摄三十七法〕第三智相应之二〔心〕中除去喜〔摄三十七法〕第四之二〔心〕中除去智及喜而摄彼等〔三十六法〕在唯作心中亦除去〔三〕离同样于四之二〔心〕中而摄四种同样在异熟〔心〕中亦除去〔二〕无量及〔三〕离而摄其余彼等〔心所四种〕如是一切二十四欲界净心中之〔心所法〕如二〔心〕为摄十二种

一六

善净中有三十八三十七二种及三十六
唯作中有三十五三十四二种及三十三
异熟中有三十三三十二二种及三十一
言〔此〕为欲界有因之善异熟唯作〔心相应心所〕
唯作与大(上二界)无有三离
无上(出世间)与欲界异熟〔无有〕二无量
无上禅法异中(上二界)〔禅法与〕无量
于小(欲界)〔无量〕喜各异

一七

〔八不善心相应心所〕

其次不善心先述贪根中之第一无行〔心〕同他之十三心所共不善之四〔心所〕之十七摄贪见共为十九法同样于第二无行〔心〕摄贪慢共〔为十九法〕于第三〔无行心〕亦同样除去喜与贪见共为十八〔法〕于第四之〔无行心〕同样〔摄〕贪慢共〔为十八法〕其次五之嗔恚相应无行〔心〕与嗔恶作之四皆除喜摄彼等二十法而嫉恶作于此各別相应五种之有行〔心〕亦与〔无行心〕同样其不同者〔但有行心更〕与惛沈睡眠相应其次〔由同他之十三心〕除去欲十一之同他共不[P.10]善四之十五法相应于掉举俱〔心〕疑俱心除去胜解俱疑同得十五法〔如斯〕一切于十二不善心生起〔心所法十二心〕各別相应由〔相应心所法之〕数即摄七种

一八

于不善中立十九十八二十二十一
二十二十二十五之七种
共〔不善〕之四及同他十之此等
十四言与一切不善〔心〕相应

一九

〔九无因心相应心所〕

其次无因〔心〕中先述笑心〔由十三同他〕除去欲摄十二之同他法同样于确定〔心〕除欲喜而〔摄十一法〕于乐〔俱〕领受〔心〕除去欲精进而〔摄十一法〕无因意界之三〔心〕及双之结生〔意识界〕除去欲精进而〔摄十心所〕二之五识除去〔六之〕杂〔心所〕摄彼等〔七心所〕如斯一切无因〔心〕中之〔心所法〕若由数唯摄四种

二〇

十二十一七之四种
乃十八之无因心生起中摄
于无因〔心〕之一切处有七〔心所〕余适当而〔推知〕
若如斯详言〔心所法〕者言为摄三十二种
已知是心不离〔心所法〕之相应与摄
得举示适宜依心相等〔心所法之〕差別

于此摄阿毘达义论名为摄心所分別为第二品

[P.11]三 摄杂分別

于适宜相应心与心所法
彼等依自性成为五十三其等由
(一)受(二)因(三)作用(四)门(五)所缘(六)基(所依)
所摄者依心生起而适宜

其中

先就〔一〕「受之摄」

受是乐不苦不乐之三种又依乐舍之区別而为五种其中为乐俱唯善异熟身识之一同样于苦俱〔唯〕不善异熟〔身识〕其次于喜俱心称为贪根四欲界净之十二乐〔俱〕推度〔心〕笑〔心〕二共十八之欲界喜俱心及初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四十四之大(上二界)出世间心为六十二种其次喜俱心唯二之嗔恚相应心余之五十五唯舍俱心

其中受是苦舍之三种
〔更〕由喜忧之差別而为五种
苦〔各〕一处忧在二〔处〕
喜有六十二〔处〕余(舍)五十五〔处〕

〔二〕对于「因之摄」

所谓因是贪无贪无嗔无痴之六种其中五门转向〔心〕二之〔前〕五识〔二〕领受〔心〕〔三〕推度〔心〕确定〔心〕笑〔心〕之十八心名为「无因」余一切之七十一心是「有因」又其〔有因心之〕中二愚痴心是「一因」余之十不善心智不相应欲界十二净〔心〕之二[P.12]十二心是「二因」智相应欲界十二净〔心〕出世间三十五心之四十七心是「三因」

贪嗔与愚痴是三不善因
无贪嗔愚痴善因无记〔因〕
无因为十八二是唯一因
二十二二因四十七三因

〔三〕对于「作用之摄」

所谓作用是结生有分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死之十四其次由结生有分转向五识之处等彼等〔八十九心〕当知有十种处之差別其中舍俱之二推度〔心〕八之大异熟〔心〕九之色无色异熟〔心〕之十九心名〔为〕结生有分死之作用其次〔无因唯作之〕二〔心为〕转向作用同样于〔各二心〕为见领受之作用〔无因异熟之〕三〔心〕为推度作用意门转向心唯于五门成为确定作用〔以上〕除〔世间异熟及〕二转向〔唯作〕心其余〔二十一〕善〔十二〕不善〔四圣〕果〔十八〕唯作之五十五心为远作用八之大异熟心三之推度〔心〕之十一〔心〕为彼所缘作用

其次其等〔八十九心〕之中舍俱之二推度心依结生有分彼所缘推度〔名为〕五作用八之大异熟〔心〕依结生有分彼所缘〔名为〕四作用九大(上二界)异熟〔心〕依结生有分死〔名为〕三作用喜〔俱〕之推度〔心〕依推度所缘为二作用确定〔心〕亦依确定转向〔为二作用〕而其余一切之速行〔心〕三种意界〔二之前〕五识〔之六十八心〕是随于發生为一作用

结生等之別作用有十四
若说处之別心生为十种
六十八二九八二如次第
说示作用处一二三四五

[P.13]

〔四〕对于「门之摄」

所谓门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之六种其中眼是眼门同样耳等即是耳门等又〔转向前之〕有分言为意门其中〔一〕五门转向〔心〕〔二〕眼识〔二〕领受〔心〕〔三〕推度〔心〕〔一〕确定〔心〕〔二十九〕速行〔心〕〔八〕彼所缘〔心〕之四十六心于眼门适宜生起同样于耳门等亦有〔一〕五门转向〔心〕〔二〕耳识等之四十六〔心〕于五门〔右之〕一切五十四心唯欲界〔心〕其次于意门有〔一〕意门转向〔心〕五十五速行〔心〕〔十一〕彼所缘〔心〕之六十七心依结生有分死之十九〔心〕是离开门

其次其等〔八十九心〕中〔二之前〕五识大(上二界)出世间之〔二十六〕速行〔心〕之三十六心适宜于〔六门中〕一门之〔作用〕又三意识界是五门〔作用〕〔一〕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二十九〕欲界速行〔心之三十一〕心是六门〔作用〕〔二之〕舍俱推度〔心〕〔八之〕大异熟〔心〕者有六门〔作用〕亦在离门大(上二界)之〔九〕异熟〔心〕唯是离门

心生由一门五门及六门
六门或离门及离一切门
次第三十六三与三十一
十种与九种说示五种类

一〇

〔五〕对于「所缘之摄」

所谓所缘者是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之六种其中色是色所缘同样于声等是声所缘等其次法所缘是摄净〔色〕细心心所涅槃施设(假法)之六种

其中一切眼门心唯色为所缘此等〔唯〕现在同样于耳门心等唯声等[P.14]〔为所缘〕此等亦唯现在其次意门心之所缘为六种〔此〕适宜于现在过去未来离时称为结生有分死之离门〔心〕之所缘为六种多于〔前过去〕有之末所把取六门之现在过去或称为施设(假法)之业业相趣相

其等〔色等现在等业等为所缘诸心〕中眼识等如次唯色等一一为所缘其次三意界以色等之五为所缘其余欲界异熟〔心〕与笑心唯以欲界一切为所缘不善〔心〕智不相应之欲界速行〔心〕除出世间其余者一切为所缘智相应之欲界善〔心〕与称为第五禅之神通善〔心〕除去阿罗汉道其余以一切为所缘智相应之欲界唯作〔心〕〔第五禅〕之唯作神通〔心〕确定〔心〕者以普徧一切为所缘无色中之第二〔心〕第四〔心〕以大(上二界)为所缘其余之大(上二界)心以一切施设(假法)为所缘出世间心以涅槃为所缘

一一

二十五对于小(欲界)心对于大(上二界)
二十一对于言说(施设)对于涅槃境〔为所缘〕
二十除无上除最上之道
乃缘一切处如是其处摄七类

一二

〔六〕对于「基(所依)之摄」

基是眼心基之六种其等一切于欲界中得其次于色界中无鼻〔舌身〕等三又于无色界一切皆不现

其中五识界如次第专依止于〔眼身之〕五净基而转起其次称为五门转向领受之意识界是依止于心〔基〕而转起又其余称为意识界之推度〔心〕大异熟〔心〕嗔恚之二〔心〕初道〔心〕笑〔心〕色界〔心〕亦依止心〔基〕而转起其次余之善不善唯作无上(出世间)〔心〕或依止〔心基〕[P.15]或不依止无色之异熟〔心〕不依止心〔基〕而〔转起〕

一三

欲中之七〔识界〕依止于六基色中之四
依止于三基无色中一〔意识〕界无所依
四十三有依止四十二依止或不依止而
无色之〔异〕熟无依止

此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摄杂分別第三品

[P.16]四 摄路分別

如斯已〔说〕以上心生起之摄〔更于〕
由地人之差別而决定前后之〔继起〕——
于结生转起——说〔心〕活动之摄
从〔其〕所生我略说

〔一六六法〕

六基六门六所缘六识六路六种境之转起此于「路之摄」当知为六六法其次于「离路」有业业相趣相之三种境转起

其中如前所说基所缘此「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其次「六路」是门而为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意门路又依识而为眼识路耳识路鼻识路舌识路身识路意识路〔依〕门活动当知与〔依〕心(识)活动有关连

〔二五门作用〕

在〔眼身之〕五门有极大极小之〔所缘〕其次于意门有明瞭不明瞭之〔所缘〕当知此是「六种境之转起」云何由生之三刹那名为一心刹那其次依斯〔心刹那之〕十七刹那为色法〔生灭〕之寿命经过一心刹那或经过心刹那——以达住〔位〕——五所缘来现于五门故若经过一心刹那色所缘现于眼之视界由此有分〔识〕二次活[P.17]动后遮断有分之流顾念(注意唤起)彼色所缘之五门转向心〔一次〕生灭由此其后见其色之眼识领受之领受心推度之推度心确定之确定心如次第〔各一次〕生灭其后二十九之欲界速行〔心〕中得〔生起之〕缘最多行七次之速行又随结速行之二〔刹那〕彼所缘〔异〕熟〔心〕适合转起由此而堕于有分以上十四〔刹那〕路心之生起及二〔刹那〕有分之动摇前已过去以一心刹那〔色法〕使充足十七心刹那其后而灭此〔十七心刹那相续之〕所缘名为「极大之境」若现来所缘以不可能至彼所缘之生起而过去者〔此名为〕大之〔境〕其时速行完了〔立刻〕堕于有分即无有彼所缘之生起若所缘来入不可能至速行〔心〕生起而过去者〔此〕名为「小境」其时亦不起速行心唯二三次之确定〔心〕转起然后堕于有分其次现来近于灭之所缘不可能至确定〔心〕之生起而过去者〔此〕名为「极小〔境〕」此时唯有有分之动摇而无路心之生起如斯于眼门为〔心作用〕于耳门等亦然如斯于一切五门当知称为四种时分彼所缘〔时分〕速行〔时分〕确定〔时分〕空时分如次第为所缘境而转起

路心有七心生起有十四〔刹那〕
详言之五门适合于五十四〔心〕
此于〔境转起〕中之五门为路心转起法

〔三欲界之意门作用〕

其次于意门若「明瞭之所缘」现来识阈由此〔二刹那〕有分之动摇〔一刹那之〕意门转向〔心〕〔七刹那之〕速行〔心〕之后〔二刹那之〕彼所缘〔异〕熟〔心〕转起然后堕于有分其次有「不明瞭之[P.18]所缘」时速行之立刻堕于有分即无彼所缘之生起

路心有三心生起言为十〔刹那〕
若详细辨知此有四十一〔心〕
此为〔境转起〕中之小(欲界)速行时分

〔四上二界出世间之禅定作用〕

其次述安止(根本定)速行时分〔于所缘〕无有明瞭不明瞭之差別又〔无有〕彼所缘之生起即其时八智相应欲界速行〔心〕中之随一成为徧作近行随顺种姓者而四次或三次如次第生起而灭后适合于第四或第五〔速行〕而引發二十六之大界出世间速行〔心〕中随一之速行〔心〕随入于安止路由此安止之后而堕于有分其时喜俱〔欲界心〕之速行后亦当唯期望安止喜俱〔心〕舍俱〔欲界心之〕速行后〔当唯斯望〕舍俱〔心〕其时亦善速行〔欲界心〕之后安止于善速行及下三界〔心〕唯作速行〔欲界心〕之后〔安止于〕唯作速行及阿罗汉果〔心〕

依乐善有三十二〔安止心〕又舍〔善〕有十二〔安止心〕
乐唯作有八〔安止心〕〔唯作〕六〔安止心〕生
由欲善三因有凡夫有学之〔安止〕
由三因欲唯作有离欲者之安止
此于〔六门〕中之意门为路心转起法

〔五彼所缘之决定〕

其次于〔六门之〕一切处对于不好所缘〔各〕有不善异熟之〔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又对于好所缘〔各〕有善异熟〔之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又对于极好〔所缘〕唯有乐俱之推度〔心〕彼所缘〔心〕而已即于〔彼所缘心〕中喜俱唯作速行〔心〕之后唯有喜俱之彼所缘〔心〕于舍俱唯作速行〔心〕之后唯有舍俱〔之彼所缘心〕又忧俱速行〔心〕之后彼所缘及有分必是舍俱故若〔依〕喜〔俱心〕[P.19]而结生者〔于彼〕忧俱速行之后即无彼所缘生其时曾经验而缘任何彼小(欲界)所缘而生起舍俱之推度心其〔推度心之〕后堕于有分是诸阿阇梨之所说又〔彼阿阇梨〕于欲界速行〔心〕之后主张欲界有情唯欲界之诸法为所缘而有彼所缘

一〇

决定欲中有情之速行〔心〕之诸所缘时
且明瞭极大〔所缘时〕言有彼所缘

此是〔路心转起〕中之彼所缘之决定

一一

〔六速行之决定〕

速行之中在小(欲界)速行路之欲界速行〔心〕七次或六次速行其次于死时等之迟转起唯有五时分〔速行而已〕〔但诸义疏师〕说于世尊双示导〔神变〕等之速行起有四或五〔刹那〕之观察〔速行〕心又于初习者之最初〔速行之〕营作即大界速行〔心〕神通速行〔心〕亦常唯于一时分〔一次〕速行然后堕于有分其次四〔圣〕道〔速行心〕之生起为一心刹那其后二三〔刹那之〕果心适合生起然后堕于有分在灭尽定之时第四无色之速行〔心〕二次速行然后证达灭〔定〕而〔由灭定〕出起时适合阿那含果〔心〕或阿罗汉果〔心〕一时分(一次)生灭已而堕有分〔如斯〕于一切处之等至(禅定)路如有分之流无决定路故有多数〔种之速行〕

一二

小(欲界速行)七次道与神通各为一
其余速行有多数

此是〔路心转起〕中速行之决定

一三

〔七路心由人之差別〕

其次在此二因者无因者皆不得唯作速行及安止速行又善趣之〔二因者无因者〕〔有三因〕〔不得〕智相应异熟〔心之彼所缘〕在〔无因之〕恶趣〔有二因〕亦不得智不相应大异熟〔心之彼所缘〕其次于三因者中漏尽者不得善不善〔心〕之速行又在有学凡夫〔不[P.20]得〕唯作〔心之〕速行有学〔不得〕恶见相应〔心〕疑〔心之〕速行又阿那含人不得嗔恚〔心之〕速行出世间〔心之〕速行唯适合圣者之生起

一四

无学四十四〔心〕有学五十六〔心〕
余者之(凡夫)所示發生五十四〔心〕

此是〔路心转起〕中由人而差別

一五

〔八路心由地之差別〕

其次于欲界地适合得此等一切之〔八十〕路心于色界地除去嗔恚〔心之〕速行及彼所缘〔心等得六十四心〕于无色界地〔由此更〕除去初道〔心〕色界〔心〕下无色〔心等〕而得〔路心〕于一切处各各缺净(根)者不得各各门之路心其次无想有情一切心之转起

一六

在欲〔界〕中有八十路心于色〔界〕中适合
六十四〔心〕于无色〔界〕中得四十二〔心〕

此是〔路心转起〕中由地而差別

一七

如是随六门之心转起之發生以渡〔越〕有分只限于要有命寿即不断绝而活动

于此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摄路分別第四品

[P.21]五 摄离路分別

由路心之〔心〕活动如上所述
今说结〔生之心〕活动之摄者

四地四种结生四业四种死之生起此于「离路」之摄当知为四之四法其中

〔一四地〕

是恶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无色界地此名为「四地」其等〔四地〕中(一)「恶趣地」是地狱畜生界饿鬼界阿修罗众此为四种(二)「欲善趣地」是人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为七种而以上十一地亦称为「欲界地」(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此为初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此是第二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此为第三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此为第四禅地以上十六种是色界地净居地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阿迦腻咤〔天〕之五种(四)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志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之四种此为「无色界地」

净居〔天〕凡夫及
须陀洹斯陀含人不得〔生〕
圣者不生无想〔天〕及恶趣地
其余圣非圣所共得

此是〔四之四法〕中为地之四法

[P.22]

〔二四种结生〕

恶趣结生欲善趣结生色界结生无色界结生此为「四种结生」其中(一)不善异熟舍俱之推度〔心〕是转生恶趣为刹那结〔生〕其后成为有分〔心〕有分之后成为死〔心〕而断绝此名为「一恶趣结生」〔心〕其次(二)善异熟舍俱之推度〔心〕是于欲善趣(甲)生盲等之人人(乙)依止地者(土地神)及(丙)于堕处转起阿修罗之结生〔心〕有分〔心〕死〔心〕其次大异熟之〔八〕心于欲善趣之一切处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此等之九〔心〕名为「欲善趣结生」〔心〕而以上十种称为欲界结生〔心〕

其中四恶趣堕处阿修罗之寿量无有定数四大王天之寿量依天之〔数〕为五百岁依人间之数为九百万岁三十三天之〔寿量是四大王天〕之四倍夜摩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都率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乐变化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他化自在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

〔他化〕自在〔天〕之〔寿量以人间之数〕
为九十二亿一千万年又六百万岁

(三)初禅异熟〔心〕于初禅地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同样于第二禅异熟〔心〕及第三禅异熟〔心〕者于第二禅地第四禅异熟〔心〕者于第三禅地第五禅异熟〔心〕是于第四禅地〔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无想有情之结生唯是色同样其〔结生〕后之转起及于死时亦唯是色转起而灭此等之六名为「色界结生」

其等中梵众天之寿量为三之一劫梵辅〔天〕之〔寿量〕为半劫大梵〔天〕之〔寿量〕为一劫少光天之〔寿量〕为二劫无量光〔天〕之〔寿量〕为四劫[P.23]光音〔天〕之〔寿量〕为八劫少净〔天〕之〔寿量〕为十六劫无量净〔天〕之〔寿量〕为三十二劫徧净〔天〕之〔寿量〕为六十四劫广果〔天〕及无想有情之〔寿量〕为五百劫无烦〔天〕之〔寿量〕为千劫无热〔天〕之〔寿量〕为二千劫善现〔天〕之〔寿量〕为四千劫善见〔天〕之〔寿量〕为八千劫阿迦腻咤〔天〕之〔寿量〕为一万六千劫

(四)初无色等之异熟〔心〕如次第于初无色等之地而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此等之四名为「无色结生」而于其等生于空无边处天之寿量为二万劫生于识无边处天之〔寿量〕为四万劫生于无所有处天之〔寿量〕为六万劫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之〔寿量〕为八万四千劫

结生有分〔心〕乃至死意位
皆是为同一〔同〕境〔同〕一生

此是〔四之四法〕中之结生四法

〔三四业〕

今生〔业〕支持〔业〕妨害〔业〕破损〔业〕此由作用为〔四业〕重〔业〕近〔业〕宿习〔业〕已作业此依取异熟之异门为〔四业〕现法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既有业此名依异熟时之四业又不善〔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无色界善〔业〕此依异熟处为〔四业〕

其中「不善」〔业〕是由身业语业意业之业门为三种何以故杀生不与取邪欲行此称身表于身门数数行故名为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称语表于语门数数行故名为语业贪欲嗔恚邪见此不依表(身语)于意数数行故名为意业其等中由杀生恶口是由嗔根嗔恚而生邪欲行贪欲邪见是由贪根而〔生〕余之〔不与取妄语两舌绮语之〕四是由〔贪痴之〕[P.24]二根而生而〔八十九〕心生起者此不善〔业〕共为十二种

「欲界善」〔业〕亦于身门转起为身业于语门转起为语业于意门转起为意业由如斯业门者〔欲界善业〕为三种又由施修〔之別〕亦为〔三种〕而〔八十九〕心生起者此〔欲界善业〕为八种若由〔财物之〕施〔持〕戒〔禅定之〕修〔长上之〕恭敬〔看病等之〕作务得〔福之施〕对得〔福无悭垢〕随喜听法说法〔离邪见〕见正直业即为十种而以上〔十二不善心八善心〕之二十种皆称为欲界业

其次「色界善」〔业〕唯是意业此是修所成而由安止(根本定)之所得若由禅之差別〔色界善业〕为五种同样「无色界善」〔业〕是意业此亦是修所成而由安止(根本定)之所得由所缘之差別〔无色界善业〕为四种

此〔诸业〕中〔十二〕不善业除去掉举〔心〕而〔十一心〕于恶趣地生起结生然于转起一切十二种七不善异熟〔心〕在欲界及色界之一切处适合于异熟欲界善〔心〕亦唯于欲界善趣生起结生〔一切八善心〕于转起〔八〕大异熟其中三因殊胜善〔心〕给与三因之结生于转起使异熟十六异熟〔心〕三因之劣与二因殊胜之善〔心〕给与二因之结生于转起除去三因使异熟十二异熟〔心〕其次二因之劣善〔心〕唯与无因之结生于转起唯使异熟〔八〕无因异熟〔心〕

某人人〔宣说〕无行〔心〕不令熟有行异熟〔心〕
有行〔心令熟〕无行异熟〔心〕
若依彼等〔之说〕如次第有十二八之异熟
随顺其说从發生而举示

一〇

其次色界善〔心〕若修初禅之小者生起于梵众〔天〕若其中修者〔生起〕于梵辅〔天〕若修胜者〔生起〕大梵〔天〕同样若修第二禅第三禅之小[P.25]者于少光〔天〕若修中者于无量光〔天〕若修胜者〔生起〕于光音〔天〕若修第四禅之小者于少净〔天〕若修中者于无量净〔天〕若修胜者〔生起〕于徧净〔天〕若修第五禅于广果〔天〕若修其想之离者〔生起〕于无想有情〔天〕又阿那含是生起净居〔天〕如次第修无色界善者生起于无色〔天〕中

一一

从如斯地转起大(上二界)之福
于结生转起生其同〔界地之异〕熟

此是〔四之四法〕业之四法

一二

〔四四种死及结生之次第〕

由寿尽业尽两者之尽由断业而有「四种死之生起」又如是而死之人人(一)于〔近〕死之时——适合业力现前——于〔两〕有之中间令生结生(有与有之连结)「业」又(二)曾其业之作时得——〔为业〕——资助色等之「业相」(三)生起之后当得有受用之「趣相」依业力而现起六门之随一

然后如斯现起缘彼〔业业相趣相等之〕所缘随顺于业以起异熟为徧净又随染之〔心相续〕——随顺应得之有心相续倾向其处——数数多转起或唯业令生其〔结生〕使其新鲜而达于〔意〕门彼死之接近者于路心之终又于有分之灭尽由死为现在有之终了生起死心而灭其灭完了其后如斯缘所得之所缘无明随眠所围渴爱随眠为根本之行而令生由相应〔之诸法〕而徧取令住于俱生〔之诸法〕以令连结其次之有而称为结生之先行——适合于有基或无基——生起意住立于次之有

[P.26]一三

其次于近死之路〔心〕于徐缓转起所期望唯五速行若现在之〔色〕所缘现存于识阈时而死者结生有分之所缘亦应为现在如是由欲界结生而把取六门之业相及趣相而得现在过去所缘又业〔一心刹那相续故〕唯为过去〔所缘〕而把取于意门此等一切为小(欲界)法之所缘

其次由色界结生唯施设(假法)之业相为所缘同样于无色之结生亦唯大界(上二界)及施设之业相适合为所缘其次无想之有情仅以命九法为结生而存立故彼等〔无想有情〕名为「依色之结生者」无色(有情)为「依非色之结生者」其余〔之有情〕是「依色非色之结生者」

一四

无色〔有情〕之死后除去(不生)下无色
有结生于无色及〔结生〕欲〔界〕三因
色界之死〔后〕除无因应有〔二因三因之结生〕
由欲界三因死而有一切〔之结生〕
由其他(二因无因)有〔结生〕于欲界

此是〔四之四法〕中死结生之次第

一五

如斯取结生者由结生灭后以来缘同一所缘而同一心至死心生起止不生起路心时依有之分称为有分相续而意无断绝如河流之转起而于最后由死成为死心而灭然后又〔生〕结生等如车轮如次第转转而转起

一六

〔如〕斯于此世有结生有分路〔心〕
次更有结生有分〔等〕如斯转转心相续
而省察此为不恒常得证无死句(涅槃)
善务之慧者正实善正断爱润之结

于此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离路分別第五品

[P.27]六 摄色分別

以上有心心所法种种转起之分別
已分別者今当说明色
关此〔色〕依列举分別等起
缘起之次第有五种之摄

〔一色之列举〕

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此二种色摄十一种何以故(一)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名为「大种色」(二)眼身名为「净色」(三)色味及除水界称三大种之触名为「境色」(四)如性(女根)男性(男根)名为「性色」(五)心基名为「心色」(六)命根名为「命色」(七)段食名为「食色」以上此十八种色称为自性色自相色完色色色思惟色(八)虚空界名为「限界色」(九)身表语表名为「表色」(一〇)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及〔身语之〕二表名为「变化色」(一一)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名为「相色」而于此生色由积集相续之名而说以上此十一种色由自性而成二十八种

何以故
〔四〕大种〔五〕净〔四〕境〔二〕性心及
食色为十八种
限界〔二〕表〔三〕变化〔四〕相之
十不完〔色〕而成二十八种

[P.28]

〔二色之分別〕

其次此一切之色唯无因有缘有漏有为世间欲界无所缘非所缘故为一种又依内外等种种差別何以故(一)称为净者有五种名为内色其他为外色(二)称〔五〕净心〔基〕有六种名为基色其他为非基色(三)称为净表之七种名为门色其他为非门色(四)称为净命之八种名为根色其他为非根色(五)~(七)称为净境之十二种是麤色近色有对色其他是细色远色无对色(八)业生〔色〕是执受色其他是非执受色(九)色处是有见色其他是无见色(一〇)眼等二是不到达〔境〕鼻等之三是到达〔境〕以上五种皆是取境色其他是不取境色(一一)色食素(段食)四大种之八种是不简別色其他是简別色

如斯二十八种〔色〕聪慧者
宜分別内等三法之差別

此是〔色摄〕中之色分別

〔三色之等起〕

时节食名为四色等起其中(一)欲界色界之二十五种之善不善业所行作以取结生〔其〕刹那刹那于内相续而令等起业等起色(二)除无色之异熟〔心〕及二之〔前〕五识余七十五种心亦含括最初之有分〔其等诸心〕生时令等起心等起色其中安止(根本定)速行〔心〕令起威仪确定〔心〕欲界速行〔心〕神通〔心是不仅威仪〕即表亦使等起又其中十三之善速行〔心〕亦令生笑(三)称寒热之火界达于住位[P.29]内外适合令等起时节等起色(四)称食素之食咽下时达于住〔位〕而即令等起食等起色

其中心〔色〕根〔色〕之〔九〕唯是业生二表唯是心生声是心时节生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等之三是由时节食而生〔八种之〕不简別色及虚空界是由〔业时节食之〕四發生〔四种之〕相色不从任何而生

如次第十八十五十三十二
是由业时节食而生
〔四种之〕相〔色〕单生业等色之自性故
说不从任何而生

此是〔色之摄〕中色等起法

〔四色聚〕

一起一灭一所依俱行之二十一名为色聚其中命与〔八种之〕不简別色与眼共言眼十法同样〔命与八不简別色之九〕共与身耳等组合如次第〔言〕耳十法鼻十法舌十法身十法女性十法男性十法基十法〔八〕不简色与命共言命九法此等之〔眼十法乃至命九法之〕九为「业等起聚」

其次〔八〕不简別色是纯八法其〔八法〕与身表共为身表九法〔八法是〕共语表及声为语表十法〔八法〕是〔共〕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等为软快性等之十一法〔八法〕是共身表轻快性等为十二法〔八法是〕〔共〕语表轻快性等为十三法此〔纯八法乃至十三法之〕六是「心等起聚」

纯八法声九法轻快性等之十一法轻快性等之十二法此四是「时节等起聚」

纯八法声九法轻快性等之十一法此二法是「食等起聚」

其中纯八法与声九法此二之时节等起聚亦得于〔身体〕外其余一切唯于内

时节食等起如次第
而〔合为〕二十一聚
诸聚之限界相故聪慧者
虚空与〔四〕相不言为聚分

此是〔色之摄〕中聚之结合

[P.30]一〇

〔五转起之次第〕

其次此等一切不缺得适合于欲界之转起其次于〔欲界之〕结生湿生者与化生者称眼基十法之七十法于最多时现前而最少时性十法或时不得故其等〔之任何或全部灭〕而应知聚〔之数〕其次于胎生有情称为身基十法之三十法现前其处〔胎生有情〕亦于性十法时不得其后于转起于次第眼十法等现前如斯结生以来有业等起〔色〕第二心以来有心等起〔色〕〔第二心之〕住时以来有时节等起〔色〕食素周徧于〔身体〕以来有食等起〔色〕如斯四等起色聚之相续于欲界如灯焰如河流如有寿之限内无断绝而转起而于死时死心以前第十七心之住时以后不生起业生色其以前生起业生色与死心同时转起而灭其后心生食生之色断绝其后时节等起色展转称为死尸而转起

一一

如斯死之有情更于次之有
结生以来同样色转起

一二

其次于色界中不得鼻性十法及食生聚故彼等之结生时基之三十法与命九法〔得〕四之业等起聚于转起得心时节等起〔之四聚〕其次于无想有情不得眼又〔不得〕一切之心生色故彼等〔无想有情〕之结生时唯有命九法又转起时除去声存留时节等起色如斯当知称为欲无想依三处中之结生转起是二种色之转起

一三

〔一切〕二十八〔色〕在欲中二十三〔色〕在色中
于无相〔有情〕唯十七无色无何物
[P.31]于生起(结生)不得变化〔色〕老性死(无常性)
然于转起无有不得者

此是〔色之摄〕中色转起之次第

一四

〔六涅槃论〕

其次涅槃称为出世间依四道智而作证者为道果之所缘放弃所谓瓦那(vana)之渴爱故言为涅槃若由自性为一种若由原因之异门为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二种若由行相之差別者是空无相无愿之三种

一五

脱瓦那诸大仙宣说无死究竟
无为无上之句为涅槃
如斯如来宣说心心所
涅槃四种第一义

此于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摄色分別第六品

[P.32]七 摄集分別

七十二种是基法言为有相
我今适宜说其等〔基法〕之集

集之摄当知是摄不善摄杂摄菩提分摄一切之四种何以故

〔一〕先述「摄不善」

之四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四暴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四系贪欲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在著身系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六盖欲贪盖嗔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无明盖七随眠欲贪随眠有贪随眠嗔恚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无明随眠十结于经中有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嗔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无明结在论中另有十结欲贪结有欲结嗔恚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嫉结[P.33]悭结无明结十烦恼惛沈掉举无惭无愧而此中于漏等依欲有之名以此为基渴爱之意义戒禁取此实住著我语取如斯转起言不外是恶见

暴流系依基(自性)为(贪无明之)三
取是说(贪见)之二盖应为八
随眠为六结为九
烦恼言十此九种是恶之摄

〔二〕「摄杂」

有六因无贪无嗔无痴七禅支喜(pīti)一境性喜(somanassa)十二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惟邪精进邪定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九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惭力无愧力四增上欲增上心增上精进增上观增上四食段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而于此中于〔二十二〕根言须陀洹道智是未知当知根阿罗汉果是具知根中之六智是已知根又于命根有色非色之二种于前五识〔不得〕禅支无精进中〔不得〕诸力于无因中不得道支同样于疑心中无有一境性〔定〕道〔支〕〔定〕根〔定〕力之状态从二因三因之速行中其發生得〔随〕一之增上

若依基(自性)因六禅支五道支九
根法十六力法言九
增上言四食亦同〔四〕斯七种
善等之杂合言为杂之摄

[P.34]

〔三〕「摄菩提分」

有四念处身随观念处受随观念处心随观念处法随观念处有四正勤已起诸恶令舍断之精进未起诸恶令不起之精进未起诸善令生起之精进已起诸善令增大之精进四神足欲神足心神足精进神足观神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八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于逦中四念处言为一正念同样四正勤〔可言一〕正精进

若依自性轻安
正见思惟精住三离正念
及禅定此等十四其中
其中分別三十七总摄者便成七种
思惟轻安喜舍欲心三离九各一处
精进有九〔八处〕定有四慧有五
信二处此三七法为最胜最上分別
出世间总〔三十七〕但有时无思惟
世间〔戒等〕六清净于转起时适合〔存〕

[P.35]

〔四〕「摄一切」

有五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有四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而此中〔五十二〕心所〔十六〕细色与涅槃之六十九法称为法处法界意处分別为七识界

色受乃至想及余诸心所
识之此等五而说为五蕴
五取蕴亦然其等属三界
无分之涅槃免除蕴之摄
门及所缘別而有〔十二〕处
门所缘生起异门〔十八〕处
三地之轮回集是苦渴爱
涅槃名为灭与此出世间
之相应〔法〕道及果亦是道
如斯摄一切不出四圣谛
宣说五种別

此于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摄集分別第七品

[P.36]八 摄缘分別

一切有为法以为何法缘
今如其适宜我当分別说

缘之摄当有缘起法及發趣法二种其中「缘起法」是言观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唯性质之行相其次發趣关于说差別而〔转起〕缘及住立诸阿阇梨混合〔缘起法与發趣法之〕两者为论注

〔一缘起法〕

其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渴爱渴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而發生愁如是此一切为苦灭之集

此是〔缘摄〕中之缘起法

其中当知三时十二支二十行相三连结四略三轮转二根本何以故无明行是过去时老死是未来时中八是现在时此为「三时」无明名色六处老死此为「十二支」而此时愁等之语以示等流果〔而非別支〕其次此〔缘起支〕中由无明行之语亦含摄爱有之意义于同说爱有而含有无明行〔之意义〕又言生老死有识等五果之意义故

过去之因五现在有五果
现在因之五未来成五果

[P.37]

此是「二十行相三连结四略」

无明取是烦恼轮转所称业有有之一部分与行为业轮转称为起有有之一部分与余〔之七支〕为异熟轮转此为「三轮转」当知无明与爱为「二根本」

彼等根本由此〔轮转〕灭
老死之昏迷人人所逼恼
数数诸漏生无明益增大
斯无始连相轮转于三地(三界)
是故大牟尼施设缘起法

〔二發趣法〕

〔「發趣法」者〕是〔二十四缘〕于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互相缘依缘亲依缘前生缘后生缘习行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禅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非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

此是〔缘摄〕中之發趣法

(一)名对于名缘六种 (二)对于名色缘五种
(三)更对色只缘一种 (四)色对于名亦唯一
(五)施设与名色对名 亦缘二(六)〔名色〕之二
对〔名色之〕二缘九种 如是成为六种缘

(一)于前灭之心心所法对于现在之心心所法是依无间等无间非有离去〔缘〕为〔缘〕前速行对于后速行是依习行〔缘〕为〔缘〕俱生之心心所法互相依相应〔缘〕为〔缘〕此是「名对于名为六种缘」

(二)因禅支道支对于俱生之名色依因〔缘禅缘道缘〕等为〔缘〕俱生之思对于俱生之名色〔依业缘为缘〕多刹那之思对于依业生起之名色而依业〔缘为缘〕异熟蕴对于互相及俱生之色而依异熟〔缘〕为〔缘〕此是「名对于名色之五种缘」

[P.38](三)后世之心心所法对于前生之此身而依后生〔缘为缘〕如斯「名对于色唯一种缘」

(四)六基于转起对于七识界是〔依前生缘为缘〕又五所缘对五识路是依前生〔缘为缘〕如斯「色对于名亦一种缘」

(五)「施设名色对于名」是依所缘〔缘〕亲依〔缘〕之「二种缘」其〔所缘缘亲依缘之〕中所缘是色等而为六种亲依是所缘亲依无间亲依自然亲依之三种其中不重所缘是为所缘亲依于无间(前)灭之心心所法是无间亲依又贪等之法信等食物时节卧坐具于适合对内外善等之法而为〔自然亲依〕又业对于异熟为〔自然亲依〕如斯自然亲依有多种

一〇

(六)「名色对于名色」于适宜依增上俱生互相不相应不离去〔缘〕之「九种缘」其中〔一〕所尊重之所缘对于名而依所缘增上为〔增上缘〕俱生俱增上之四种亦对俱生之名色依俱生增上为〔增上缘〕有斯二种之增上缘〔二〕心心所法互相及对于俱生之色为〔俱生缘〕大种是互相及对所造色为〔俱生缘〕于结生刹那之基〔色〕与异熟〔心心所〕于互相为〔俱生缘〕有斯三种之俱生缘〔三〕心心所法于互相〔为互相缘〕大种于互相为〔互相缘〕于结生刹那之基色与异熟〔心心所〕于互相〔为互相缘〕有斯三种之互相缘〔四〕心心所法互相及对俱生色而〔为依缘〕大种互相及对所造色而〔为依缘〕六基对于七识界〔为依缘〕有斯三种之依缘〔五〕段食对此身〔为食缘〕非色食对于俱生之名色〔为食缘〕有斯二种之食缘〔六〕五净〔根〕对于五识〔为根缘〕色命根对执受色〔为根缘〕非色命根对俱生之名色〔为根缘〕有斯三种之根缘〔七〕于下生(结生)刹那之基〔色〕对于异熟〔心心所依俱生为不相应缘〕心心所法对俱生色而依俱生〔为不相应缘〕后生之心心所法对前生之此身体而依后生〔为不相应缘〕于转起六基对七识界而依前生〔为不相应缘〕有斯三种之不相应缘

[P.39]一一

〔八〕~〔九〕普俱生前生后生段食
色命之此五种为有缘及不离缘

一二

其次于所缘〔缘〕亲依〔缘〕业〔缘〕有缘之〔四缘〕中包含一切之〔二十四〕缘其次于此俱生色在一切转起中有心等起〔色〕于结生中有已作(业作)色当知如斯有二种

一三

如斯由發生〔过去未来现在之〕三时及〔涅槃施设之〕离时
内外与有为及无为诸法
为施设(假法)色之三而住立
于〔此〕發趣〔论〕一切为二十四缘

一四

〔三施设〕

其中色蕴是色法称为心心所之四非色蕴与涅槃之五种是非色亦言为名其〔名色〕以外者为施设(假法)〔于施设〕有能施设之施设及所施设之施设之二种何以故

(一)各各依大种之变化行相而各各施设地山等依资料(材料)之集合行相而〔施设〕家荷车等依五蕴而〔施设〕男人等依〔日〕月之运行等而〔施设〕方时等依不触之行相而〔施设〕坑窟等依各各大种相及特殊之修习而〔施设〕徧之相等而如斯类之物虽不存在第一义但〔第一〕义之影行相为心起(心)之所缘又〔此〕各作自比较于各別〔计度〕而施设命名号称言说故而言为施设此施设言为「施设所施设」

(二)其次「施设能施设」是依名名业等之名而说其为存在施设非存在施设存在非存在施设非存在存在施设存在存在施设非存在非存在施设之六种而此中于第一义以存在之色受等依此而施设时言此为存在施设其次于第一义以不存在之土地山等依此而施设时言此为非存在施设其次依两[P.40]者之混合其余当知如次第之六神通(存在非存在施设)女声(非存在存在施设)眼识(存在存在施设)王子(非存在非存在施设)

一五

随顺于语音 依于耳识路
无间转起后 生起意门境
随顺其施设 然后知其义〔意门〕
当知彼施设 世间世俗法

此于摄阿毘达磨义论名为摄分別第八品

[P.41]九 摄业处分別

此后修习止与观二种
我当说如次第之业处

其中先述「止之摄」是十徧处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一想一差別四无色之七种为止业处摄贪行者嗔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行者之六种行者(性格者)摄当知有徧作修习近行修习安止修习之三种修习及徧作相取相似相之三相何以故

〔一四十业处〕

地徧水徧火徧风徧青徧黄徧赤徧白徧虚空徧光明徧此名为十徧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此名为十不净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此名为十随念此名为四无量亦言为〔四〕梵住食厌想名为一想四界差別名为一差別空无边处等名为四无色如斯解徧止者为四十业处

〔二六行者与四十业处之适不适〕

其次于〔六〕行者称为贪行者适合修十不净及身至念之〔身体四十二〕部分修习嗔行者〔适合修〕四无量及[P.42]青等之四徧痴行者与寻行者〔适合〕安般念信行者〔适合〕佛随念等之六觉行者〔适合〕死〔随念〕寂止〔随念〕〔食厌〕想〔界〕差別其余一切之业处适合一一之行者(性格者)其中又于徧或大之〔徧适合〕痴行者小〔徧适合〕寻行者

此是〔业处〕中适〔不适〕之差別

〔三三修习〕

其次于〔三〕修习徧作修习于一切〔四十〕业处中皆必得近行修习于佛随念等八〔食厌〕想〔四界〕差別之十业处中亦可成就安止〔修习在此十业处中〕没有而余在正三十业处中〔不仅可徧作修习近行修习〕且亦能成就安止修习在此〔三十业处〕中十徧安般念是属于第五禅十不净与身至念是属于初禅慈等之三是属于〔下〕四禅舍属第五禅斯〔以上〕二十六业处是属色界禅又四无色是属无色禅

此是〔业处〕中修习之差別

〔四三相〕

其次于〔三〕相若依徧作相取相者于一切〔四十〕业处中皆适宜必得其次似相唯于〔十〕徧〔十〕不净部分(身至念)安般念〔之二十二业处〕可得不论如何在其处〔二十二业处〕缘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及安止定何以故谓于地曼陀罗等把取〔其〕相初学者之彼所缘言为「徧作相」又此修习名为徧作修习其次此相〔更〕由心把取由眼见者之来现于意门时同其所缘名为「取相」其修习即能等持其次如斯等持者于此后缘取相依徧作定而继续修习者如是类似于〔取相〕——以离基〔所依〕法——及称为施设修习所成之所缘建立于心中而善安止之时此言为生起「似相」由此以来舍离障碍——可称为欲界定——名为圆满近行修习然后以其同似相依近行定善修习[P.43]即安止色界初禅其后从初禅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观察〔自在〕由此五自在而使自在训熟而舍离寻等之麤支为生起伺等之细支而努力者于次第适合安止于第二禅等

如斯于地徧等之二十二学处可得似相又余〔之十八业处〕中〔四〕无量对于有情施设而转起其次除虚空〔徧〕并在〔九〕徧中除弃任何之徧以所得虚空而行徧作「无边」者证初无色〔业处〕之安止其初无色识行徧作「无边」者证得第二无色〔业处〕安止又其初无色识之无而行徧作「无所有」者证得第三无色〔业处〕安止第三无色而行徧作「此是寂此是胜」者证得第四无色〔业处〕安止而于余之〔佛随念等之十四〕业处缘徧作佛德等之所缘能把握其相时对此而徧作〔定〕可等持而成近行〔定〕

其次以神通转起于色界第五禅为神通立足处由第五禅定而〔豫想〕顾念〔神通之期间〕决定等之后行徧作〔修习〕者缘色等之所缘而适宜于安止而神通是

神变天耳他心知
宿住随念天眼之五种

此是境之差別及止业处法毕

其次「观之业处」当知摄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之七种清净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之三相[P.44]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之三观思惟智生灭智坏智怖畏智过患智厌智脱欲智省察智行舍智随顺智之十观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之三解脱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之三解脱门何以故

〔五七种清净〕

(一)別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徧净戒资具依戒之四徧净戒言为「戒清净」(二)近行定安止定之二种定言为「心清净」(三)由相(特相)味(作用)现起(现状)足处(直接因)而把握名色言为「见清净」(四)把其等名色之缘言为「度疑清净」(五)其次之后如斯把握——有过去等之差別——于有缘之三界诸行缘蕴等之理趣而由聚简略之由〔其等之〕尽灭义而无常由怖畏义而苦由不坚实义而无我〔即思惟以上三相〕又依于〔三〕世依于〔一期〕相续又依刹那灭以〔诸行之〕思惟智而思惟〔无常无我之〕三相者又于其等〔诸行〕依于缘与刹那以生灭智随观生灭者

言为光明轻安胜解
策励

由把握光明等〔十〕观随染之障碍而差別道非道之相此言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六)又其次脱离斯障碍而生灭智以来至随顺〔智〕展转〔无常无我〕三相之观(继续)行道彼〔瑜伽〕者之九观智言为「行道智见清净」(七)其次斯行道彼〔瑜伽〕者由观之成熟「今生起安止〔定〕」以断有分而生起意门转向〔心〕之后二三(刹那)之观心缘无常等任何之彼相名为徧作近行随顺之下转起以到顶点之观此言为随顺〔观〕行舍〔观〕至出起观然后[P.45]种姓心所缘涅槃超克凡夫之姓得成圣者之姓而转起其后徧知苦谛舍断集谛作证灭谛修习道谛入于〔圣〕道〔心〕之安止路其后转起二三〔刹那〕之果心而灭然后堕于有分更断有分〔而如次〕转起观察智

贤者观察道涅槃已断烦恼及
观察残余(未断)〔之烦恼〕或不观察
如斯经过六清净之顺观应〔最后〕修习
此〔须陀洹道等之〕四种道言为「智见清净」

此是〔观业处〕中清净之差別

一〇

〔六三解脱门〕

其中无我随观以脱离我住著故言空随观为解脱门无常随观以脱离颠倒相故言无相随观〔为解脱门〕苦随观以脱离渴爱之愿求故言无愿随观〔为解脱门〕故若至观出起而观「无我」者〔此〕言为空解脱道若观「无常」者〔此〕言为无相解脱〔道〕若观「苦」者〔此〕言无愿解脱〔道斯〕道由观之道程而得此三名称同样果亦在道〔心〕之路中由道之道程而〔得空无相无愿之三种名〕又在果定〔心〕之路中依上述之方法而修观生起〔其〕各自之果由某人之观的道程言为空等之解脱而依涅槃所缘由自味(自相)而在〔道之路果定之路〕一切处而相等〔道果之〕一切而有三种名

此是〔观业处〕中解脱之差別

一一

〔七人之別〕

其次修习须陀洹道已依见疑之舍断而舍断恶趣行者极七还(最高七次生此世间者)而名为「须陀洹」(预流)修习斯陀含道已淡薄贪痴者名为「斯陀含」(一来)彼唯再一次来此世间修习阿那含已舍断而无残留之欲贪嗔恚者名为「阿那含」(不还)〔彼〕不还来此世间修习[P.46]阿罗汉已舍断而无残留之〔一切〕烦恼者名为「阿罗汉」〔彼〕漏尽者为世间最上之应供者

此是〔观业处〕中人之差別

一二

〔八定之差別〕

其次「果定」是随各自之果而〔得〕共通于一切者得入定于「灭定」是阿那含与阿罗汉其〔定〕中如次第入定初禅等之大(上二界)定而出定在其处观各处诸行之法而至无所有处止然后〔在定期间之〕决定等行多所作而入定于非想非非想处于二〔刹那〕安止速行之后彼心之相续断绝此为入灭定者其次出定之时阿那含即一次转起阿那含果〔心〕阿罗汉一次转起阿罗汉果〔心〕而随有分然后转起观察〔智〕

此是〔观业处〕中定之差別

一三

而于〔佛〕教冀求行道之乐味者
应修习最上〔止观之〕二修习

此于摄阿毘达磨义论名摄业处分別第九品

摄阿毘达磨义论毕


校注

阿毘达磨义(abhidhammattha)底本之 abhidhammatha 是误植 以下说十二不善心对十二不善心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4(汉译清净道论三三四页以下) 以下说七种不善异熟心有关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6(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七页) 以下说八种之无因善异熟心有关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4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五页以下) 以下说三种之无因唯作心对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6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九页) 九十一心者由百二十一心除去三十心也 以下说欲界八善心对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2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二页以下) 以下说欲界有因八异熟心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5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七页) 以下说欲界有因八唯作心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7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九页) 本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一七偈一致 以下对于说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參照 Visuddhi-magga pp. 453; 456; 457(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二页三七页三九页) 以下说无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參照 Visuddhi-magga pp. 453; 456; 457(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二页以下三七页三九页) 以下说出世间善心异熟心參照 Visuddhi-magga pp. 453; 456(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三页三八页) 不善是十二(dvādasākusalān 'eva)于底本有 dvādasākusalān' evaṁ但今从暹罗本以下二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二五偈一致 三十六(chattiṁs' eva)于底本有 chattiṁs' evaṁ但今从暹罗本 禅支(jhānaṅga)底本之 Thānaṅga 是误植以下二偈參照(Nāmarūpa-pariccheda)第二三二四偈(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有二个对应之注标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 十一者就初禅而言者色界初禅之三出世间之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果之八初禅计为十一 二十三者色界第五禅之三无色界之十二出世间之八种第五禅计为二十三 三十七种者欲界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二十计为三十七 五十二种者欲界二十三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二十计为五十三 关于心所法之说明參照 Visuddhi-magga pp. 460 f; 462 f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八页以下四九页以下五一页以下)如以下所述心所法之分类于本书最初生起 相应(sampayogo)于底本有 sabbayogo但今从暹罗本及注书 本偈參照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四一偈 本偈同參照上第三一偈(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恶见相应是十二不善心中之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心 五有行心是十二不善心中之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心 或者人人是指佛授(Buddhadatta)等彼是于色非色分別论(Rūpārūpa-vibhāga)之心所分別品中说「悲喜是除第五禅色界心喜俱欲界善心有因喜俱唯作心之正三十心中时別別生起」不承认欲界舍俱心与悲喜相应(Buddhadatta's Manuals I, p. 158) 慧(paññā)底本之 pannā 是误植 本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四〇偈一致 惛沈睡眠之三同时共生是第四第八不善心唯慢之生是第三第七不善心唯惛沈睡眠之生是第二第六第十不善心尚且在 Visuddhi-magga p. 469 ff.(汉译清净道论三六三页以下)慢惛沈睡眠三者当不定心所生时也不生于右之任何状态下 二十七是不善中(sattavīsaty apuññamhi)于底本有 sattavīsati puññamhi今从暹罗本 十五是色界第五禅之三及无色界之十二 本偈參照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四五偈 以下二偈与同上第五一五二偈一致 确定(voṭṭhappana)是意门转向唯作心之事相当于八十九心中之第二十九心 乐领受是喜俱无因异熟意识界之事是八十九心中之第二十六心 三者是三意界即八十九心中之第十八第二十五第二十八心 双结生是舍俱无因异熟意识界为八十九心中之第十九第二十七心 基(vatthuto)于底本之 vatthuko 是误植 心生起(cittuppāda)是指八十九心同于单言心以下本书中常常出心生起又心起之语应知亦同样 关于受之说明參照 Visuddhi-magga p. 460 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八页以下) 识(viññaṇa)于底本之 viñāṇa 是误植 对于作用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7 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〇页以下) 十种是结生有分转向前五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死之十 作用(kiccāni)底本之 kiccani 是误植 六种(chabbidhāni)底本之 chabbidhāṁ 是误植 于门(dvārikaṁ)底本之 dvarikani 是误植 乐(sukha)底本之 sukka 是误植 在离门(离门)(dvāra-vimutta)不关系于认识等之显现作用是指结生有分死之作用此亦言为离路(vīthi-mutta) 关于施设(paññatti)參照后方第八品第十四项 离时(kāla-vimutta)不关系时间亦言不可说所缘指涅槃施设等 关于业业相趣相參照后方第五品第十二项以下 第四(catutthāni)底本之 catukkāni 是错误依暹罗本订正 二十五是七不善异熟心八无因善异熟欲界八大异熟心笑心及唯作意界 六是第二第四无色界之善异熟唯作心 二十一是色界十五心及第一第三无色界善异熟唯作之六心 八是出世间之八心 二十是十二不善心及欲界智不相应之四善心四唯作心 五是欲界之智相应四善心及第五禅之神通善心 六是欲界智相应之四唯作心第五禅之神通唯作心及确定心(意门转向唯作心) 七是眼识乃至意识之六及意界 四是眼识耳识意识及意界 三基是眼心基 一界是无所依(dhātv ekānissitā)于底本之 dhātv ekā nissitā 是错误 四十三是欲界十五无因异熟心二无因唯作心(除笑心)二嗔恚心初道心欲界八大异熟心十五色界心 四十二是十不善心(除二嗔恚心)笑心欲界八善心八唯作心无色界四善心四唯作心七出世间心(除初道心) 路(vīthi)者指依五门转向意门转向而生起认识禅定等一连之心作用所谓显现意识作用 离路(vīthi-mutta)是前注指路以外之结生有分死之潜在意识作用 灭(bhaṅga)底本之 bhavaṅga 是错误从暹罗本订正 于如上之五门作用对四种之境在本书之注说「过一心刹那有十六心刹那之寿为极大〔境〕过二或三心刹那十五或有十四心刹那之寿为大〔境〕过三乃至九心刹那有十三乃至八心刹那之寿为小〔境〕过十乃至十五心刹那有七乃至二心刹那之寿为极小〔境〕 七是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 五十四是一五门转向心十前五识二领受心一确定心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十二不善心笑心八欲界善心八欲界有因唯作心)十一彼所缘心(八欲界有因异熟心三推度心) 三是意门转向速行彼所缘 四十一是一意门转向心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十一彼所缘心(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以下于禅定关于心作用參照 Visuddhi-magga p. 137 f.(汉译清净道论一二二九页以下) 速通行者是欲界速行三回生灭后为第四之安止心生起于迟通行者为第五安止心生起 乐善是喜俱三因善心即欲界八善心中之第一第二心由此乐善色界初禅乃至第四禅善心之四除阿罗汉果出世间之各下四禅二十八计三十二心生 舍是欲界之三因舍俱善心即八善心中之第五第六心由此舍心色界第五禅善四无色善之五除阿罗汉果七出世门第五禅之七计十二心生 乐唯作是三因喜俱欲界唯作心即八大唯作心中之第一第二心由此乐唯作色界初禅乃至第四禅唯作之四阿罗汉果之下四禅计八心生 舍是三因舍俱欲界唯作心即八大唯作心中之第五第六心由此舍色界第五禅唯作四无色唯作阿罗汉果之第五禅计六心生 明瞭极大(vibhūte 'timahante)于底本之 vibhūte ti mahante 是错误 对于双示导(yamaka-pāṭhāriya)參照 Visuddhi-magga p. 393(汉译清净道论二三八五页) 道心果心之生起是前方第七项之安止速行依智相应欲界心三次或四次之速行后而生起尚关于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675(汉译清净道论三四〇九页以下) 对于上之诸说參照 Visuddhi-magga p. 138 f.(汉译清净道论一二三〇页) 二因者无因者有异熟障故于阿罗汉无有又修安止禅亦无因此彼等无唯作速行及安止速行 就此点參照后方第五品第八项 同前注 漏尽者唯有唯作速行 在有学凡夫是唯无学存在而无唯作速行 有学既舍断恶见疑故于彼等无恶见相应疑相应之速行 阿那含是超脱欲界之一切故于彼唯存欲界而无嗔恚速行 四十四心是欲界之二十三异熟心三界之二十唯作心阿罗汉果心 五十六心是七不善心(除见相应之四及疑心之五)欲界之二十三异熟心无因二唯作心(除笑心)三界之十七善心七出世间心(除阿罗汉果心)有学各別而言者于须陀洹斯陀含各五十一心阿那含有四十九心 五十四心是十二不善心欲界之二十三异熟心无因之二唯作心三界之十七善心凡夫各別而言者三因者有上之五十四心二因者无因者除四之智相应欲界异熟心及上二界九善心有四十一心于恶趣者更除四智不相应欲界异熟心而有三十七心 八十路心是由八十九心唯存离路除上二界之九异熟心 叶均认为底本 Bhavaṅgantaritā 译为渡有分文意不明确改为堕有分文意恰好相反依水野弘元监修之《南方佛教哲学论义概说》注亦作渡(taritā)而依原文(悟醒注) 关于以下之诸结生參照 Visuddhi-magga p. 548(汉译清净道论三二〇〇页以下) 有分(bhavaṅgaṁ hutvā)此语底本虽没有但由暹罗本补之 死(cavanaṁ)在底本虽有 javanaṁ但今从暹罗本 生来之盲者生来之聋者生来之哑者生来之愚者生来之狂者宫刑人两性者非男女等 关于诸天等之寿量參照 Aṅguttara I, p. 213 f; Vibhanga p. 422 ff. 等 天之(dibba)数者天之一昼夜相当于人界之五十年故天之一年三百六十日相当于人间一万八千年如斯天之五百岁为人间之九百万岁 他化自在天之寿量是四大王天寿量五百岁之四倍乘五即为千二十四倍之十一万二千岁此若换算人间之数即为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 关于以下之诸业參照 Visuddhi-magga p. 601 f.(汉译清净道论三二九四页以下) 掉举心不取结生之理由掉举是修所断若不得阿罗汉果者不得舍断因此掉举心是有学亦会生起若为有学掉举心之结生者彼由此不得不生于恶趣有学既离恶趣居故掉举心当不受结生如斯掉举心不取结生(注)參照 Atthasālinī p. 261 十六异熟是善异熟之前五识一领受心二推度心及彼所缘之欲界有因八异熟心 十二异熟是由前之十六为彼所缘之除欲界三因异熟之四心 无因异熟是由前之十二更为彼所缘除欲界二因异熟此时合彼所缘作用由二推度心而行 以下一偈是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四六三偈一致 此 Moravāpivāsi-Mahādattatthera 等之说參照 Atthasālinī p. 284 ff 若依此在有行心者有行心之彼所缘无行心者有无行心之彼所缘故由三因之结生心善异熟前五识一领受心二推度心有行或是无行四异熟心计十二异熟心生由二因之结生心由前状态除有行或无行之三因异熟心之二而生十心由无因之结生心生无因异熟之八心 阿那含是(anāgāmino)于底本之 anāgāmito 是错误由暹罗本正订 以下至本品之最后关于死结生之说明參照 Visuddhi-magga p. 548 ff.(汉译清净道论三二〇二页以下) 有基(savatthuka)之意是有心基之心指欲界色界之心无基(avatthuka)意是无心基之心而指无色界之心(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现在过去所缘云云于意门现业相趣相及死时既留一二刹那寿之色为业相趣相时此为过去所缘如本文所述为现在所缘故在结生有分所缘之业相趣相有现在过去所缘 此半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二八二偈后半一致 此偈与仝前偈前半一致 结生之灭(paṭisandhi-nirodha)底本之 patisandhini-nirodha 是误植 有种种转起之差別(sappabheda-pavattikā)于底本有 sabba-bheda-pavattikā 因为是错误今从暹罗本 以下说明色法关于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450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一二页以下) 所称(saṅkhaṁ gacchati)于底本有 saṅgahaṁ gacchati但今从暹罗本 关于以下色之分別參照 Dhamma-saṅgaṇi p. 124 ff; Visuddhi-magga p. 450 f.(汉译清净道论三二七页以下) 六种(chabbidhaṁ)于底本之 chabbidaṁ 是误植 关于色之等起參照 Visuddhi-magga p. 614 ff.(汉译清净道论三一二页以下) 二十五种者是十二不善欲界八善色界五善其中十二不善中之掉举心不取结生故实际应取二十四种结生但今概说之(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十三是四喜俱不善心四喜俱欲界善心四喜俱欲界唯作心笑起心 不简別是色食素四大种之八前方第四项有说明 相色之说明出于前方第四项 以下一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五八六偈一致 业生色唯由业生九与四等起之九为十八种心生色加二表轻快性等之三为六及四等起之九合十五种时节等起色是于加轻快性等之三四与四等起之九合十三种食等起色于轻快性等之三加四等起色之九合为十二种 二十一是说以下及次项之偈 关于色聚虽于 Visuddhi-magga pp. 552; 559 f; 614 ff; 626; Atthasālinī p. 316 等有说本书由其等较發达解脱道论卷一〇(大正三二四四六b以下)之说是两者之中间程度俱舍论卷四(大正二九一八b以下)亦有此等多少类似之说 命九法(jīvita-navakan)于底本有 jīvita-dasakan(命十法)是错误由暹罗本订正 业等起之九者是眼十法耳十法鼻十法舌十法身十法女性十法男性十法基十法命九法心等起之六是纯八法身表九法语表十法轻快性等十一法十二法十三法时节等起之四是纯八法声九法轻快性等十一法十二法食等起之二是纯八法轻快性等十一法 虚空(ākāsaṁ)于底本有 akaram 是错误由暹罗本订正 关于以下之说明參照 Visuddhi-magga p. 552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〇八页) 或时(kadāci)于底本之 tadāci 是误植由暹罗本订正 第十七(sattarasama)于底本之 sattarasa ma 是错误 业等起聚于转起心时节等起是(kammasamuṭṭhānā kalāpā, pavattiyaṁcittotusamuṭṭhānā ca)以上之句在底本脱漏今由暹罗本补之 二十三是由二十八色除鼻身根男根女根之五 十七是由前之二十三更除眼心基身表语表之六 次第(kamo)于底本之 khamo 是错误 关于涅槃參照 Visuddhi-magga p. 507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一二七页以下) 七十二种者是指一心五十二之心所十八之完色(參照第六品第二项)一之涅槃 基法(vatthu-dhamma)是有实体之自性法 关于诸不善烦恼參照 Vibhaṅga p. 345 ff; Visuddhi-magga p. 682 f. 等 取(parāmāso)于底本之 parāmāro 是误植 八者是六盖中之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各各为二故 六是七随眠中欲贪随眠有贪随眠之二为一(贪)故 九是十结中欲贪结有贪结之二为一 诸力(balāni)于底本有 phalāni今从暹罗本 五是十结中舍之三为一(受) 九是十二道支中正思惟邪思惟正精进邪精进正定邪定之各二为一而减三 十六是二十二根中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之五为一(受)慧根及三无漏根四为一(慧)而减七 以下关于三十七菩提分參照 Visuddhi-magga p. 678 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一五页以下) 本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二〇三偈一致 三离是正语正业正命 九是一(nav' eka)于底本之 naveha 是误植 九处是四正勤精进神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念是四念处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之八处 四是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五是观神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二是信根信力 亦有无之时(na vā)底本之 nava 是错误由暹罗本订正 思惟是为寻心所者不存于出世间之第二禅乃至第五禅喜不存于出世间之第四第五禅 关于细色參照前方第六品第四项 关于缘起參照 Visuddhi-magga p. 517 ff.(汉译清净道论三一四六页以下) 以下之说明參照 Visuddhi-magga p. 578 ff.(汉译清净道论三二〇六页以下) 本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七四八偈一致 根本之(mūlānaṁ)于底本之 mūlāṁ 是误植由暹罗本订正 依死之昏迷(maraṇa-mucchāya)于底本有 maraṇam uñchāya 是错误今从暹罗本 益益增大(pavaḍḍhati)于底本有 pavattati但今从暹罗本 关于以下二十四缘之说明發趣论及注有详述又 Visuddhi-magga p. 532 ff.(汉译清净道论三一八〇页以下)亦有 以下二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八〇一八〇二偈一致 对于识路(viññaṇa-vīthiyā)于底本之 viññāṇa-vithiyo 是错误 依俱生增上(sahajātādhipati-vasena)于底本有 sahajātāvasena但今从暹罗本 本偈參照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八四九偈 以下论施设关于施设 Puggalapaññatti-Aṭṭhakathā(JPTS. 1914, p. 171 ff)Abhidhammāvatāra(Buddhadatta's Manuals I, p. 83 f)等亦有论述 依路(vīthiyā)于底本之 vīthiyo 是错误 本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八七一偈一致 此半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八七二偈前半一致 此半偈与同上第七四偈前半一致 以下说四十业处对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110 ff.(汉译清净道论一一八八页以下) 就以下之说參照 Visuddhi-magga p. 114(汉译清净道论一一九四页) 部分修习(koṭṭhāsa-bhāvanā)是以身体分地水火风由此细分四十二部分而观法身至念处关于四十二种參照 Visuddhi-magga p. 351 ff 三修习之中徧作修习是初学者之禅定为豫行修习近行修习是至根本禅前欲界之速行安止修习是色界等之根本定 关于以下參照 Visuddhi-magga p. 111(汉译清净道论一一八九页以下) 关于四禅(catukkajjhānikā)于底本有 catutthajjhānikā 是错误今由暹罗本订正 地曼陀罗(paṭhavi-maṇḍala)是地徧业处之观法对象以地作圆相有关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123 f.(汉译清净道论一二一一页以下) 关于五自在參照 Visuddhi-magga p. 154 f.(汉译清净道论一二六三页以下) 可得(upalabbhati)底本之 upalabbhanti 是错误 识之无(viññāṇābhāvaṁ)底本之 viññāṇā bhāvaṁ 是错误 关于神通 Visuddhi-magga p. 373 ff. 在(汉译清净道论二二七二页以下)有详说 以下说七清净对此參照 Visuddhi-magga p. 587 ff.(汉译清净道论三二七二页以下)言各別之七清净者戒清净是在清净道论第一品心清净是在第三品乃至第十一品见清净是在第十八品度疑清净是在第十九品道非道智见清净是在第二十品行道智见清净是在第二十一品智见清净是在第二十二品有所说明 足处(padaṭṭhāna)底本虽无此语但由暹罗本补之 本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一六七七偈一致关于光明等之十观随染參照 Visuddhi-magga p. 633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六三页以下) 观生灭智乃至随顺智之九观智參照 Visuddhi-magga p. 633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四五页以下) 关于以下观之说明參照 Visuddhi-magga p. 672 f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〇六~四一〇页) 以下一偈与 Nāmarūpa-pariccheda 第一七八五偈一致关于圣者之观察參照 Visuddhi-magga p. 676(汉译清净道论三四三五页以下) 关于三解脱门參照 Visuddhi-magga p. 657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八一页以下) 对于至出起而观(vuṭṭhānagāminī-vipassanā)參照 Visuddhi-magga p. 661 f.(汉译清净道论三三八五页以下) 关于以下诸圣者參照 Visuddhi-magga p. 709 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六五页) 关于灭定參照 Visuddhi-magga p. 702 f.(汉译清净道论三四五五页以下)
[A1] [-]【CB】【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摄阿毘达磨义论
关闭
摄阿毘达磨义论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