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复问文殊师利「發意久如应發道心

殊答曰「止族姓子勿怀妄想一切诸法皆无所生假使有说『我發道心吾当行道』堕大邪见所以者何今观察心都永不见心發道意亦复不观彼發道心者也吾亦不见道心所存吾由是故不發道心

又问「仁者以无所见今何以故宣此章句

文殊答曰「无所见者乃为等教无所见趣名是章句平等言

又问「何故言曰趣平等乎

文殊答曰「如族姓子所言等者无若干故其平等者彼无行法于其平等无有譬喻不见诸法是乃平等若宣斯训则宣一业若寂然业无有尘劳不为嗔恨而说经法不有断灭不计有常不起不灭不有吾我亦无所受不举不下不高不卑虽有所说无有妄想亦无思求若族姓子有晓此法而奉行者乃曰平等又有菩萨广入于法不见若干亦复非一乃曰平等其平等者则无偏党其无偏党是甚清净

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文殊师利所说巍巍乃如是乎發道心以来为几何耶众会思渴愿乐欲闻

佛言「族姓子文殊师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复不得心以无所得故不说之久如發心为發道意唯佛今当为汝解说本初發心乃往过去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乃尔世时有佛号雷音响如来至真等正觉乃在东方去此七十二姟佛土世界名曰快成其佛土在彼颁宣道教弟子声闻八十四亿百千姟众诸菩萨等复倍是数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安拔号为法王治以文法王四天下王有七宝圣王尔时往诣雷音响如来所供养尽意八万四千岁随其所安王心念言『我已积功德行难量不用斯心宁以德本并修劝助』复更思惟『以德劝助当求何劝天帝梵王号转轮圣王声闻缘觉耶』适發是意上虚空中演大音声『大王如是莫兴贱意当發无上正真道心』王闻是言即时大悦王弘慈心不转道意所以者何用其天人开示意之故知我心念时安拔王与大众俱九十六亿姟人往诣雷音响如来稽首足下右绕七匝退住一面以偈叹曰

「『欲问殊胜法  以奇雅答我
「云何人在世  而致最超异
以普俱供养  自归于世护
用无所著心  永无所劝助
世尊察知之  吾独寂發心
以兴广供养  云何劝助之
志天帝梵王  为四方之
若求于声闻  当慕缘觉乘
我适發是  空中宣洪音
「仁者慎莫得  劝助下劣心
当为一切故  兴發微妙心
开显大道意  饶益于世间
今欲问于佛  在诸法自由
「云何起發心  不失于道意
唯说斯义趣  何因逮是处
如我所像人  而發菩提心
天中尊愿说  宣上妙章句
大王且听之  当宣以渐训
「愍哀于众生  乐住于法本
如所誓志愿  转得成所趣
吾亦往宿世  因發起道心
愍哀于众生  而兴斯誓愿
如本所志愿  亦若心所念
逮无动佛道  在世寂上圣
大王当强志  造立极上心
若修诸正行  仁亦当成佛
以闻是言教  王意便欣然
在一切普世  颁宣师子吼
「假使于本际  不知生死
为一一人行  如若干众生
今發于道心  在一切世
普请于众生  令不堕贫匮
从今日以往  假使生欲心
辄当欺诸佛  现在十方圣
若生嗔恨厌  嫉妬及贪
未曾犯不可  至成人中尊
常当修梵行  弃欲舍秽恶
当学于诸佛  戒禁调和性
不以斯四色  疾成佛正觉
心切之故  当行于本际
严净佛土  无限不可议
当宣传名称  通彻于十方
唯圣见授  成佛人中上
其心清净  永无众犹豫
常修治身行  口言亦如是
亦当净心念  不犯众瑕疵
假使我成佛  在世人中尊
以是正真言  地当六反动
设我言至诚  真正不虚诈
由是见证明  虚空宣伎乐
若实不谀谄  无贪嫉不厌
以是诚信故  雨清净意花
适宣斯言已  至诚言无异
十方亿万国  则六反震动
于上虚空中  有巨亿音乐
天雨杂意华  积地四丈九
其王以学是  二十亿众人
口宣柔和音  必成佛上道
二十亿众等  一切建佛道
见王發大道  亦效学洪业』」

佛语师子步雷音菩萨「欲知尔时安拔王乎

答曰「不及也

佛言「则今文殊师利身是也發道心已来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佛土满中尘逮无所从生法忍已过六十四江河沙劫于彼世等则具十住成就十力普备一切诸佛道地辨诸佛法从初以来未曾一反生心而有發意也皆以逮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我亦不念言『当云何成最正觉』其二十亿人在往古雷音响如来所發道心者悉已逮致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已转法轮为诸众生兴立佛事灭度去已悉是文殊师利之所劝發皆悉供养勤修众行六度无极普以执持传宣正法于今现在适有一佛说法未灭度耳下方界分去是四十四江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地底其佛号持地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与无央数诸声闻俱其寿无限

佛说是往古喻时七千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于是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师利「仁者在往古佛具一切法如来十力已备十地用何等故不成正觉

文殊师利答曰「不以往古过去诸佛一切诸法成最正觉所以然者此言得道则为不得亦无所逮

又问「云何具足佛法

答曰具本无故

又问「云何具足本无

答曰「备悉虚空乃具本无晓了虚空及诸佛法本无之义等无有二不可分別

又问「云何以具一切诸法

答曰「具足五阴乃能具三界一切备十方诸佛之法

又问「云何具足诸色

答曰「仁等见色色有常乎若无常耶

答曰「不也

「诸法有常若无常乎又彼五阴有增有减耶

答曰「不也

文殊师利曰「是故族姓子若于诸法不增不减故曰具足

「何以具足

答曰「备诸法慧不所解亦如如慧不转尔乃不知诸妄想处以无妄想不造具损其不具损乃曰平等是故族姓子等见诸色尔乃等见一切诸法痛想行识亦复如是等无有异

于是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师利「又察仁者逮得法忍以来久远悬绝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当得道仁者云何劝化众生使發道心

答曰「吾不劝众生令發道心

又问「何故

答曰「众生不实众生寂所在颠倒故劝化之令發道心假使众生不处颠倒则无有道何所發乎吾以是故不劝众生使發道心亦不化之令悉求道所以然者无所想者乃曰平等其平等义无所志求亦不退转是故名曰无所归趣无所从来当观生死所谓平等斯章句空空无志求族姓子向者所问『逮得法忍以来久远悬绝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当得佛』卿宁见心以何等心得成佛道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心者无形不可睹见道亦复然亦无形色复不可见以道者假有号耳所曰言心及与佛道是悉假托

「是故族姓子吾宣斯辞不一發心吾当得佛其无發无所生亦无所毁以无所生无所毁者乃名曰逮

又问「何所是时曰约时乃曰为时耶

答曰「族姓子所云时者畅平等觉所可觉者不增不损永不起想亦无所灭尔乃名曰随其等时其不妄想本无本是则名曰随等时也若逮正见等于平等达于诸法都无所获则不造计若干种品一无所念尔乃名曰随等时也若身证明一切诸法诸所相者皆为法相晓了如是故有心著若无有相则无所倚尔乃名曰等随时矣

又问「何谓为逮

文殊师利答曰「无所行也谓名所迹故曰为逮而于三界悉无所行假有斯辞其得尘劳则不能逮所以然者意无所存斯法无言以是之故不可逮得族姓子无所得者乃曰为逮其无所言则不逮法便无所住若不得法乃曰为逮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唯如来说文殊师利成佛道时国土何类

佛告之曰「汝以是语问于文殊师利」即受佛教问文殊师利曰「仁成佛时国土何类

文殊师利答曰「族姓子仁好乐佛道者当问成佛国土何类

又问文殊师利「仁者不乐佛国土乎

答曰「不也

又问「何故

答曰「其有所乐则为乐欲其乐欲者则有恩爱其恩爱者则有所受若有所受则有苦患其苦患者则无有护是故吾身不成正觉所以者何无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无乐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国土何类说其本末』吾不堪任自亏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萨用叹己故便自亏灭佛及国土功勋严净面见如来无极法藏

时佛告曰「文殊师利宜用时说成己佛土功勋严净以何志愿如来听之或有从仁闻说所愿诸余菩萨缘是發意具足斯业

文殊师利答曰「唯然不敢违教」即从坐起偏袒右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承圣旨今当宣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求佛道者且共听之闻已具得行是所愿」应时十方各如江河沙诸佛国土六反震动

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之本愿如佛所言从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行菩萨业不成道场不致正觉道眼彻视光睹十方悉见诸佛普劝化一切众生悉成佛道吾心坚住咸开化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劝助之皆是吾身之所劝化唯然大圣今观十方以无罣碍清净明眼所见诸佛皆以劝助建立无上正真之道斯等皆乃吾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也虽有是言故尔续立不成正觉假使所愿若具足者乃成佛耳

时彼众会诸菩萨等各心念言「文殊师利前后所见诸佛世尊为几何

于时佛即知诸菩萨众心之所念告师子步雷音菩萨曰「犹如族姓子有一丈夫出现于世取是三千大千佛土满其中尘取破碎之一一诸尘各各碎之各如一佛国满中诸族姓子所趣云何岂宁有人知是尘数多少者不」答曰「无能知者天中之天

佛言「假使族姓子悉能晓了知是尘数佛国多少不足言也文殊师利明眼所睹十方佛土见过是尘数之国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兆载劫数不可限无量无边所愿如是不成正觉正使佛国如江河沙周匝十方满中佛树一一树下有坐菩萨须臾一时皆成无上正觉之道逮最正觉临灭度时不须佛树道场起焉普为一切复过十方不可计量诸佛国土化于众生说法使度所愿巍巍致此佛国乃成佛道使其国中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灭除疲厌嗔恨之难净修梵行周遍佛土悉复不闻女人之名使诸菩萨皆得化生身被法服加趺而坐佛国严净纯诸菩萨炽盛巍巍除小乘法

于是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成佛之时所号云何

佛言「名曰普现如来至真等正觉所以号曰普现者何其佛功德普现十方无限国土其有得见普现如来若睹光明皆当得逮成无上正真之道于今若佛灭度之后得闻将来普现佛名亦当得决然后成无上正真之道除入灭志得道迹者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所誓愿得成佛时生我国者令无饥渴饮食之想众味馔具自然满钵在右掌适在掌中心则發念『不先供养十方诸佛声闻缘觉及诸贫匮危厄乞匃下劣众生先自食者则为不宜先饱一切然后乃食』寻如所念神通备足在所至凑无有罣碍行疾如所念即到十方供养诸佛下遍众生宝衣法服俱亦复然先供养诸佛次及所尊穷贱下劣皆先使安无有八难众苦恼患语则可意不闻恶言学无禁戒是非之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其生我国皆同一伦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尔时彼土无名号字

佛言「如本誓愿所志具足世界名曰离尘垢心

复白佛言「在于何方

佛言「在于南方去是忍界极在其边妙宝摩尼明珠合成佛土十方一切未曾见闻奇珍众宝流布遍现未曾朽败而有减损菩萨所作欲令其地化成众宝如念即成在作何宝众妙香华所欲备有亦无日月明冥昼夜若菩萨身光所照随意唯华开合別昼异夜无有寒暑老病死事唯行菩萨便成正觉他方亦无异业天上世间悉行菩萨临命终没皆成正觉无有终没无中灭度虚空之中不见伎乐悲和之音自然而作其音不宣爱欲之辞恒出佛法六度无极菩萨箧藏经法之音随意所好闻经法音如念即解皆發正觉见佛疑灭闻经解达

于时会中有无央数诸菩萨众同时举声謦扬大音佛闻是号适得其宜名曰普现无违道教「若有众生闻普现名乃获快利无极之庆况生其国得见普现值遇神化法则其行若有闻是所说决者则为见佛闻经入心藏之不忘但逮得闻文殊师利成佛名德巍巍乃尔何况目见

时佛告是诸菩萨曰「若有得闻百千亿佛名号功称利益众生开化度人不如文殊师利一一劫中化导众生永安无患何况得遇普现如来其庆无喻诚如所云

于是众会闻佛赞是诸菩萨言应时座中诸天神王及世间人各万亿姟俱时稽首礼文殊师利同發声言「今自归命普现如来」自归适讫便有八万四千姟众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余无量人积众德本立不退转

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今我愿是诸不可计无量佛土功勋严净目之所睹从所愿瑞应处所使合并成一佛土不计声闻缘觉严净五浊恶世發意之顷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称叹诸国功勋严净无有限量不得其底我所誓愿复过越彼无能究竟证明我者独佛缕练明知我耳

佛言「善哉诚如仁言如来通慧三达无碍真尔真尔等无有异

尔时会中诸菩萨众又心念言「如佛咨嗟文殊师利成佛国时功勋严净何如西方安养世界无量寿佛严净等不

时佛即知诸菩萨心便告师子步雷音菩萨「欲知西方安养世界无量寿佛功勋严净比于文殊师利难以喻哉假譬言之如取一毛破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水一无量寿佛如一分毛水一渧耳文殊师利成佛汪洋如海巍巍荡荡不可思议

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曾颇有余方如来国土严净如是者不

佛言「有东方去是百亿江河沙界名曰超立愿其佛号名普照常明德海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与诸菩萨眷属围绕而说法经兴演以来江河沙劫其佛寿命亦无有限比普现国严净正等有四菩萨被弘誓铠得不可议

又白佛言「唯愿加哀宣布未闻具说普照常明德海王如来其土严净又四菩萨名号何等在于何方游何佛土净德普备能具斯处

佛言「第一菩萨名曰光游于东方无忧首如来佛土第二菩萨名曰慧上在于南方慧王如来佛土第三菩萨名曰寂根在于西方智积如来佛第四菩萨名曰意愿在于北方钩锁如来佛土

于时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其三昧名悉现严净应时见东方普照常明德海王如来佛土及诸菩萨功勋严净自昔以来所希见闻譬如掌中视宝珠耳如普现佛国土无异众会睹之莫不欣喜诚如世尊所言无有异也

世尊即便告诸菩萨「当如文殊师利所行为法

诸菩萨众同發声曰「唯然受教当学文殊师利本發心行成就严净不敢懈废

于时世尊寻便欣笑光从口出五色晃昱普照十方掩覆日月绕身三匝还从顶入弥勒菩萨即从坐起长跪叉手前问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是何因缘愿佛说之

佛言「弥勒向佛说法现三昧力皆见东方普照佛国具足备悉严净功德众会欣悦誓愿志学今现八万四千菩萨咸共發心成严净国复有菩萨八万四千十六正士發仁慈心性弱和雅所愿具足斯等如是当逮文殊师利其余菩萨不能若斯虽尔缘是功德疾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国土成就不及文殊师利严净之德

佛言「弥勒若有菩萨心性至真口宣誓愿不犯本心亦当具足如文殊师利身其心怯弱而有信乐缘是口勇宣辞誓愿转得超越六十万亿姟劫终始之难六度无极则以具足

时四菩萨各从其方化作重阁众宝挍络各从诸天无数百千雨众天华鼓众音乐神足威变地为动震四面俱进来趣世尊光照众会见莫不欣

弥勒长跪而白佛言「今地大动天华纷纷重阁晃曜四方来臻鼓乐弦歌天香苾芬此何瑞应谁之威神

佛言「弥勒是四菩萨即来见佛用自神力感动众会故现此瑞劝化于法

时四菩萨即进诣佛稽首礼足绕佛三匝佛命使坐退而就榻时佛宣告诸会菩萨「此四正士多所劝發兴建誓愿不可称计设族姓子谦敬渴仰于此正士因问法义疑网永止行菩萨业灭除终始必逮无上正真之道超二十亿劫周旋之恼普具诸法六度无极若有女人闻是正士名号之称速转女身疾解正觉

尔时世尊敛复威神一切众会还自如故彼佛国土忽然不现于是文殊师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一切诸法犹若如幻幻师所作适起寻灭诸法展转亦复如是其不起灭乃曰平等平等学者必逮正觉逮正觉已度脱一切

慧上菩萨问文殊师利曰「菩萨何行而成正觉

文殊师利答曰「无逮无失是曰正觉

慧上又问「宁可复得不可逮乎亦复无乎若不逮有则无有众不可逮众

文殊师利答曰「亦不可逮亦复不无所以不逮是诸法过悉无所生初无所有非方当有不怀无得

文殊师利又复问慧上曰「何所一业敷演经法

于是慧上答曰「其无所生亦无所不造异住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光英菩萨曰「其无来无往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寂根菩萨曰「其无所得亦无所等亦不造证亦不寂然亦无淡怕无去来今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意愿菩萨曰「其不妄想佛法圣众不念菩萨无国土想无地狱念不断章句倚有常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弥勒菩萨曰「不见五阴衰入诸种不视不盲无妄想法不畅入法不积不舍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师子步雷音菩萨曰「其于乱法而无所乱不造若干是凡夫法斯习学法此诸佛法不怀妄想不受一法其业寂寞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爱见菩萨曰「其逮本无不想今无斯深妙法悉无妄想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无碍辩菩萨曰「诸法皆尽究竟尽者乃曰无尽演一切法不可尽者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善心念菩萨曰「其于诸念而无所思若有所入亦不无心不得不失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觉离尘菩萨曰「于诸尘法而无所染亦无不染不著不忧不忘不念不作无不作不取不舍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海底菩萨曰「其志如海永难得底深入法要不见妄想如所应行而颁宣法不我无彼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十上月童真菩萨曰「普等众生若如月满心不见等无所等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消诸忧冥菩萨曰「其能休息一切忧疮不忧不戚以能割除众愦诸本何所是本吾我之本其有等经共吾我行而说法者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鈎锁菩萨曰「若说于法其不倚著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不著声闻缘觉之法不慕佛道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普现菩萨曰「等宣诸法等于空无不念于空不得平等所说如是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三品净菩萨曰「其讲说法净三品场何谓三场不得吾我不想法会不倚诸法是曰三场清净之业宣布法训如斯说者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在所吉菩萨曰「知一切法归于平等若晓了斯而为分別不宣文字以无所宣一切诸法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深行菩萨曰「若有睹见一切诸法亦无所见若讲如是言辞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如是要言一切菩萨各言其志说是一业经典法时七千亿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八十万四千姟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七千比丘漏尽意解九十六载诸天世人远尘离垢诸法眼生

于是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文殊师利成普现佛时诸菩萨能有几所其寿久如何时成佛

佛言「卿自以是问于文殊师利即如佛教

问文殊师利曰「仁当久如成最正觉

文殊师利答曰「虚空有形乃成正觉假使幻人成佛道者我身尔乃无著漏尽成最正觉若呼有形而响有影月能昼明日而夜照尔乃我身成最正觉志求道者乃当问之成佛之期

又问「仁者为不志求道

答曰「不也

「何以故

答曰「道是文殊文殊是道所以者何假有号耳文殊及道其名寂寞了无解空空则曰道

佛告师子步雷音菩萨言「宁曾见闻无量寿佛国中菩萨声闻众不

答曰「唯然亦见亦闻

佛言「为多少乎

答曰「不可思议能称限

佛言「普现佛国菩萨之喻如积尘满十方界无量寿佛菩萨声闻比数多少如一尘耳又普现佛寿命无限取譬言之破碎十方三千世界皆使作尘布散此尘过千佛国乃著一尘周匝十方而尽其尘于族姓子宁能计知此尘数不

答曰「无能限焉

佛言「普现如来以劫之寿当一尘耳计尘之喻尚不足言欲知其要如虚无边年寿劫数无以比焉

于时弥勒菩萨前白佛言「假使有人学于大乘为是大智无极之慧当忍勤苦无央数劫自归普现行菩萨法如斯大道不当懈废

佛言「如是弥勒诚如所云谁有闻是无极大慧不發道意爱乐之乎唯有懈废小节之类不解正真不乐之耳」佛说是时十千众人發大道心

尔时世尊告师子步雷音菩萨言「今叹文殊师利自昔所行本心志愿度佛无量菩萨无数道慧高德不可思议周匝十方诸得道者不能究尽为作譬喻

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假使有人立弘誓愿无极之行当如文殊师利志愿等不忍勤苦行于无数劫而无懈厌不發劳想

「族姓子意趣云何虚空宁念我行昼夜日月时节年限劫数不

答曰「不也

「如是族姓子晓了诸法亦如虚空虚空寂定不念昼夜日月时节年限劫数也所以者何空无念思岂有劳想过江河沙劫亦无增损不衰不盛不坏不毁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去不来所以然者虚空与有假有号耳文殊师利名号如是其能晓了如虚空者知诸法一切无辞皆无所有便无恐怖不以为劳文殊师利成佛久远乃尔志同文殊师利等亦如是

时海底菩萨谓文殊师利「所被弘誓不可比喻若有学者当云何进

文殊师利答曰「若有学我弘誓铠者志存誓愿若如幻化则无所有亦无所为

佛说是经时四大天王天帝释梵天王及余尊大神妙诸天佥然同音俱共叹曰「唯然世尊其闻是经为得善利无极之庆何况受持讽诵学者我当受持讽诵修学广为人说普令流布将护行者使法久存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受持讽诵斯经得何福庆若有闻者即便發心追慕志学文殊师利景则复云何乎

佛言「若有菩萨学是法者犹如如来已无罣碍若于将来最后末世则以七宝积满十方诸佛之国则贡上佛供养一切等心众生历劫不废又兼法施备具六德此之功德又不足计不如闻是严净经法發心慕学文殊师利谟式讽诵经行七步之内德过于彼巨亿万倍无以为喻不可称计

时弥勒菩萨前白佛言「是经所名云何奉持

佛语弥勒「斯经典者号曰『娱乐所愿殊特』当奉持之又名『文殊师利佛土功勋严净』亦复名曰『其發道心志怀悦豫』当坚持之

尔时十方诸来菩萨皆散天华供养是法咨嗟文殊师利无量之德法泽普润弘覆三界开心受者皆逮正觉前礼佛足绕佛三匝忽然不现各还本国佛说是时化江河沙诸菩萨等立不退转信是菩萨具成德本

于是文殊师利有三昧名光普照辞训如幻以斯定意而行正受适三昧已一切众会皆见文殊师利普在十方不可称计诸佛之国各各佛前文殊师利住立咨嗟己国严净之德众会见已叹未曾有「文殊师利所愿无尽道德巍巍超绝无比乃使其身遍显十方端坐在此而不转移威神功德堂堂不

佛说如是诸菩萨众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阿须伦世间人皆大欢喜稽首佛足作礼而去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


校注

殊【大】殊师利【宋】【元】【宫】 观【大】睹【明】【宫】 辞【大】词【宋】【元】【宫】 趣【大】起【宫】 甚【大】其【宋】【元】【明】【宫】 时【大】是【明】 唯【大】惟【宋】【元】【明】【宫】 江【大】恒【宋】【元】【明】【宫】 二【大】一【宫】 土【大】〔-〕【明】 文【大】正【宋】【元】【明】【宫】 并【大】普【宋】【元】【明】【宫】 王【大】生【明】 之【大】〔-〕【宋】【元】【明】【宫】 人【大】仁【宋】【元】【明】【宫】 王【大】主【宋】【元】【明】 慕【大】募【宋】【元】【宫】 念【大】意【明】 于【大】于【宋】【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宫】 逮【大】建【宫】 提【大】萨【宋】【元】【明】【宫】 转【大】辄【宋】【元】【明】【宫】 寂【大】家【宋】【元】【宫】最【明】 颁【大】班【明】 元【大】源【明】 间【大】前【宫】 辄【大】转【宋】【元】【宫】 苦【大】悋【明】 成【大】诚【宋】【元】【明】【宫】 心【大】一【宋】【元】【明】【宫】 严净【大】净严【宋】【宫】 于【大】于【宋】【元】【宫】 慧【大】决【元】【明】 令【大】今【宫】 其心【大】心甚【明】【宫】 嫉【大】疾【明】 意【大】香【宋】【元】【明】【宫】 建【大】逮【明】 已【大】以【明】 等【大】尊【宋】时【明】 辨【大】辩【宋】【元】【宫】 以【大】已【宋】【元】【宫】 具【大】具足【明】 三【大】足三【宋】【元】【明】【宫】 备【大】徧【明】 等【大】者【宋】【元】【明】【宫】 不所【大】所不【宋】【元】【宫】所【明】 寞【CB】【丽-CB】【宫】莫【大】 悉【大】志【宋】【元】【明】【宫】 以【大】已【明】 以【大】曰【明】 心【大】心以【宋】【元】【宫】心则【明】 时【大】时所【明】 本【大】本无【明】 尔【大】〔-〕【宋】【元】【宫】 斯【大】所【明】 唯【大】*惟【宋】【宫】* 仁【大】人【宫】 佛【大】佛时【明】 任【大】住【宋】 臂【大】肩【元】【明】 光【大】先【宋】【元】【明】【宫】 办【大】辨【宋】【宫】 于【大】乎【宋】【元】【明】【宫】 中【大】中诸【明】 尘【大】尘于【明】 知【大】如【宋】【元】【明】【宫】 见【大】见佛土【明】 无量无边【大】量无有譬喻八方上下各尔之数皆是文殊师利所可开化令成佛土【明】 起焉【大】自起【明】 遍【大】匝【宋】【元】【宫】 加【大】跏【宋】【元】【明】【宫】 前【大】莂【元】【明】 成【大】成于【明】 在【大】在于【宋】【元】【明】【宫】 如【大】如风【宋】【元】【明】【宫】 妙【大】妙好【宋】【元】【明】【宫】 遍【大】偏【宫】 若【大】若乐【宋】【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宫】* 昼异【大】异昼【宋】【元】【明】【宫】 至【大】生【元】【明】 他【大】池【元】 世【大】人【明】 伎【大】妓【元】【明】 謦【大】磬【宋】【元】【宫】 从【大】是【明】 使【大】便【宋】【元】【明】【宫】 又【大】各【元】【明】 分毛【大】毛分【宋】【元】【宫】 渧【大】*滴【宋】【元】【宫】* 时【大】*是【明】* 法经【大】经法【明】 以【大】已【宋】【元】【宫】 英【大】莫【宫】 土【大】上【宫】 锁【大】*销【宫】* 当【大】常【宋】【元】【宫】 言【大】曰【宋】【元】【明】【宫】 福【大】〔-〕【明】 转【大】辄【明】【宫】 挍络【大】校成【宫】 礼足【大】足下【明】 此【大】四【明】 学【大】觉【明】 不可【大】可不【宋】【元】【宫】 坏【大】怀【宫】 淡【大】惔【宋】【元】【宫】憺【明】 倚【大】*猗【宋】【宫】* 干【大】千【宫】 受【大】度【宫】 爱见【大】见爱【宋】【元】【宫】 今【大】本【宋】【元】【明】【宫】 不无【大】无有【宋】【元】【明】【宫】 见【大】有【宋】【元】【明】【宫】 颁【大】班【宋】【元】【明】【宫】 等【大】等等【宋】【元】【明】【宫】 经共【大】住于【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业【大】等【宋】【元】【明】【宫】 法【大】法法【宋】【元】【宫】 久【大】何【明】 无【大】不【明】 而【大】能【明】 能【大】可【明】 数喻【大】喻数【明】 取【大】耳【宫】 虚【大】空【宋】【元】【宫】虚空【明】 叹【大】观【宋】【元】【明】【宫】 言【大】言于【宋】【元】【明】【宫】 与【大】无【明】 如【大】知【宋】【元】【明】【宫】 知【大】如【宋】【元】【明】【宫】 辞【大】词【宋】【元】【宫】 时【大】是【宋】【元】【宫】 大【大】天【明】 景【大】竟【宋】【元】【明】【宫】 则【大】用【宋】【元】【明】【宫】 谟【大】模【明】 显【大】满【宋】【元】【明】【宫】 呰【大】訾【宋】【元】【明】【宫】
[A1] 咨【CB】【丽-CB】咨【大】(cf. K06n0031_p1123b12)
[A2] 一【CB】【丽-CB】不【大】(cf. K06n0031_p1125a24; T11n0318_p0901a10)
[A3] 咨【CB】【丽-CB】咨【大】(cf. K06n0031_p1126c11)
[A4] 咨【CB】【丽-CB】咨【大】(cf. K06n0031_p1126c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2)
关闭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