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须赖

闻如是

一时世尊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五千人

尔时世尊游近舍卫大城为国王大臣梵志长者及诸细民供养世尊给所当得

尔时城中有极贫者名曰须赖信佛法众奉持五戒修行十善奉行慈心终不起心于一切众生行于悲心志不疲极行于喜心常乐正法行于护心苦乐不动坚固无上正真道心以方便善欲度人故居舍卫城示现极贫

于是释提桓因以天眼净彻视于人见舍卫城中极贫须赖执坚固德善行纯备心无恚怒执志坚强无有瑕秽坐起经行不失威仪出入周旋常怀等行饮食坐卧常怀等心左右睡寐已皆除尽少欲知足充易可损于利求利衰毁誉心不倾动至心坚固离于贡高摄持谦顺心靖纯淑质直善说言信不华奉八关斋知节少食普城所敬无有厌足诸造见者与之说事莫不欢喜食节衣又致供者让而不受树叶为器茅草为席衣食之余辄以转施无所藏积清净洁白离于求业于一切生无所志愿常以昼夜各三诣佛如来常开闬瑕容其礼拜供养咨受法言若其须赖欲诣佛时干百人常从与俱若其须赖所游居处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其地界分无有空闲人众围绕

于是释提桓因取心念言「如是族姓子净戒淳淑善行威仪恐子将夺我处当下试知审求何道」于是释化作数人住须赖前骂詈须赖言不顺理又以瓦石刀杖加于是须赖以其忍力专行慈心不嗔不恚于是释提桓因复化作人住须赖前谓须赖言「唯然须赖如是人等骂詈无限言不顺理又以瓦石刀杖加汝仁见听为汝杀之

须赖答言「莫说是语所以者何不善谗人者杀生之报正使彼等刀割我身破如跋跙树尊尚不發恶意加于彼等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报应有二种善者生善道种恶者堕恶道以是故我不敢恨彼况欲断彼命

于是须赖说是偈言

「其种于苦者  必生获苦果
其有种恬者  必生得恬果
如此报应者  是知为现事
恶者报应苦  善者报应乐
是故不当三  为恶身口心
是故有智者  不当以劝人
当常行三善  于是身心口
常以此劝彼  若人乐善者

于是释所化人不能动须赖于是舍去

于是释提桓因于须赖前化作七宝金宝现须赖前复化作众人住须赖前谓须赖言「取是金宝可用布施亦可作福可以作服饰卧具亦可好衣亦可美食云何守是贫行

须赖报言「前之恶行诸仁者我之此报令我如今贫鄙然不能守是贫当犯不与取也

「惟须赖宜可乐活尽寿何为乃远虑后世之报以为言说

须赖报言「诸仁者是为愚法夫见法者虑是重报能虑重报者是则为明达不明之士悭贪他有犯不与取能离悭贪则为明智夫不智者贪得多积以护身命无所护虑则为明达于无常有常想于苦有乐想无我有我想不净有净想如是者犯不与取观无常计苦计空计不净者是则为明智计吾我猗居家是者犯不与取不计我不犯他如是辈则明智先饱不知足如是辈犯不与取先饱知足是则明智不净戒者犯不与取其净戒者是则明智不见报应愚痴之士犯不与取见报应者是则明智夫饕餮者犯不与取不饕餮者则为明智图他所有贡高躁扰犯不与取让一切有则为明智」当于是时则说偈言

「伏藏至千亿  彼不闻舍心
如是世之贫  是则非明智
家无一食储  而有舍施心
如是为大富  明智者所
圣贤善显现  而能不为恶
叹加严饰  为恶则不显
愿为智所骂  不为愚所叹
愚者叹于恶  明者叹于善

天所化诸士不能令须赖犯不与取于是释化已为长者形持名上宝价直百千住须赖前谓须赖言「我于王波斯匿前有所诤讼引仁为一证以宝相与愿仁为我证

须赖谓言「仁者莫作是说我不能以不知故而作妄言何以故人者为自欺身亦欺他人欺诸圣贤妄言人者令人身臭心口无信令其心恼夫妄言人者令其口臭令身失色天神所弃夫妄言人者亡失一切诸善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夫妄言人者一切恶本断绝善行闲居之本」于是时说此偈言

夫口臭秽者  妄言者语时
忘失清白法  意志多妄误
为护己诸神  圣贤所欺误
彼士常羸疲  夫喜妄言者
诸恶之根本  断善本于彼
必当趣恶道  夫妄言人者
若以满天下  金真珠相与
夫守持法者  不为之發言

释提桓因不能使须赖妄言便舍去于是释提桓因谓阿须伦女首耶日行王女识乾执乐第一夫人「汝等诣国贫须赖动其闲居试知为审离欲为故服欲不耶

于是首耶阿须伦女日行王女识乾执乐第一夫人于冥夜静时于须赖所止地之分界行诣于彼温暖甜辞与须赖言「起仁者我等故来相事且观须赖我等形容之严好涂栴檀香璎珞被服鲜明适在盛时视此须赖以汝之福故得我等执事

须赖视已便作是说「汝等尽是地狱饿鬼畜生行事非天人之执事又观汝等身如幻化之自然观汝等之形聚沫泡之相栴檀香之涂我观其如是审谛法聚会不净向所娆服严净见如是幻化所作心之躁疾合会愚所观无常散灭法以己福观汝等行趣地狱类以失志六不护己志欲何不明不净者是则贪于欲附臭处者是则贪于欲附秽恶者是则依于欲纯荷诸苦者是则贪于欲谓贪欲乐者是则附于欲欲入地狱者是则附于欲欲入畜生者彼则附于欲欲入饿鬼者是则附于欲欲亲恶人者是则附于欲不成就贪者是则附于欲鬪诤怨讼会者是则附于欲欲被系闭者是则附于欲颠倒之所生增益爱结者是则附于欲狂悖迷惑者是则附于欲醉乱暗冥者是则附于欲不善之所近善之所舍离一切诸不善之所缠缚者是则附于欲迷失径路者是则附于欲修行不善者是则附于欲羸劣夺人力者是则附于云之所覆者是则附于欲欲近鬼魅者是则附于欲欲返足鬼者是则附于欲近牛驴狗猪驼象羖羊豺者是则附于欲欲近非人者是则附于欲欲离戒闻施者是则附于欲放舍闲居者是则附于欲专惑专冥专益劳尘专损减于无上道者是则附于欲」当于是时便说偈言

「臭秽不净者  欲腐亦如是
专苦不附乐  狱鬼畜生处
与不消者会  欲丑亦如是
处非法之处  诤讼与怨恶
系缚之缚者  颠倒之所生
爱欲所增益  从是所生者
是则附于欲  迷惑之所惑
和协与同尘  是则附于欲
烧然之景热  合会成众恶
毁灭于众善  诸恶之根
如云之所盖  附欲亦如是
鬼魅之同处  反足亦如是
形色之所惑  视欲亦如是
牛羊狗犬猪  驼象羖羊豺
附欲之所亲  离于一切法
或闻施鬪靖  零落附于欲
专惑增劳尘  损减无上道
是则附于欲  欲脱者离色
如汝满天下  妙容胜汝等
不能污吾意  诸功德备悉

首耶阿须伦女日行王女识乾之夫人不能动须赖皆舍而去诣释提桓因「诣彼已勿疑也天帝彼已见谛无复女色彼已离于欲普于世无著」于是释提桓因益增惊恐衣毛为竖「无疑也族姓子必从于我生

于是释提桓因自往诣须赖住须赖前叉手说偈言

「發何愿仁者  汝行如是法
闲居清白戒  日月释梵帝

于是须赖说偈答言

日月释梵帝  三界之上业
此皆无常存  如幻之示现
云何明智者  当著三界耶
所可无生长  亦无老病死
亦无有憎爱  所处平如秤
愿普安一切  成佛觉未觉

于是释提桓因即欢喜踊跃善心生劝仁普慈如是之言说善哉当成就如是无上愿速降伏众魔雨于甘露法为行众生故必成世普愍

于是国贫须赖彼于异时行于舍卫大城之中便于城中得先时人瑞应天金之珠价直普世宝于是国贫须赖提持珠已便举声令于舍卫诸仁者于是城若有极贫者当以是直普世之宝而惠与之

彼时有旧长者居家贫者皆走驰诣「我等极贫以宝见惠」又复余人数百之众亦从乞宝我「等极贫

须赖答「汝等不贫所以者何是舍卫大城之中有一极贫者当以是金珠宝而惠与之

诸人答言「于是城中有谁极贫

答言「王波斯匿是极贫者当以是宝而惠与之

诸人答言「止须赖莫说是语所以者何王波斯匿者丰富大财其业周普仓藏盈积

于是国贫须赖于大众前便说偈言

「财业虽丰广  而不知充饱
大海尚可满  是贫终不足
若增益贪  展转无休息
现世及后世  如是贫无智

于是国贫须赖持是金珠已与诸大众围绕周匝诣王波斯匿当于尔时王波斯匿以财宝故收上族姓子五百长者为之设罪欲薄其财义于是国贫须赖持是金珠诣王波斯匿诣已便谓王言「我行舍卫大城之中得往古人瑞应金珠价直普世大王我便生意欲以是宝与极贫者以是故大王如我所忆念是城中惟王极贫善哉大王唯受是宝

于是王波斯匿便有惭颜谓国贫须赖言「我贫于汝耶

于是国贫须赖于大众前为王波斯匿便说偈言

「夫以贪缚者  增业而不饱
为王造损耗  热己亦热彼
不顾于后世  无德不计死
如是不贪耶  以法故明者
善立成大慈  不成长尘劳
知足无所欲  彼贪不复生
若见于众生  即生大悲心
以是无怨嫌  如是富大财
善处闲居士  贪富贵之士
如不获于法  于下贫众生
一切从众  好于女色乐
不顾当来  王如是贫者
已属于女人  其信清不浊
戒禁净无瑕  性和怀惭愧
舍决常安住  闻法从圣贤
往往慧入心  后世舍恶趣
如是不贫士  以法自校饰
手终不舍施  身寿业不要
不从道趣要  寿或于世行
或犹如醉象  如是之贫士
无有志性故  若有信佛宝
法宝敬圣众  身命业不要
不要易取要  不恚亦不愚
立志乐不惑  如是士不贫
明智者所敬  必性无饱足
梦烧不舍步  众流无充足
昼夜流入海  日月无充饱
周行于四域  王贪无终饱
积财不饱终  大王火性者
不求烧草  此是其常数
亦如是大王  于三无所烧
王富贵无常  其喻如草露
谁当愿求王  闻如是说者

于是王波斯匿谓国贫须赖言「我贫于卿谁当证是

「大王不闻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一切一切所知审诚信立所证审于一切诸世人阿须伦游于是舍卫大城

「须赖亦曾闻见是者

「大王如来为我证王贫甚于我以是故须赖当往问如来如彼所决便当奉持

于是国贫须赖说偈言

「我师行不  我今于是念
彼知乘空来  于彼无不知
今世及后世  心心俱知已
大儒当至此  彼亦无贡高
愍一切众生  虽远必当来
众生至心故  我唯愿大王
必信意莫  当立至诚誓
世尊必当来  华鬘及众香
幢幡及伎乐  大儒如是来

须赖叉手右膝著地说偈言

「若佛审谛知  我定至心者
以是至诚故  若知立我前

说是言已于是地动如来忽然化从地出五百弟子菩萨千二百释梵护世者诸天数百万见佛现神叹未曾有王及大臣一切眷属皆跪礼胜足数千众生供养世尊皆發道意

于是国贫须赖叉手白世尊言「我行是舍卫大城中得往古人瑞应金珠价直普世以是故世尊于是城中若有贫者当以与之世尊我谓是舍卫城中王波斯匿即是极贫何以故侵克他有不知厌足于财宝不谛于诚实娆恼下贫减损富有者专于王势爱著色欲以是金珠与之王不肯受问我证我贫仁富唯愿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以一切智一切慧所知审为信审为称审別为一证』善哉世尊等心于一切去离贡高无所偏党说是义

于是世尊告王波斯匿「审实大王如须赖言审尔」世尊审尔安住

于是世尊欲决须赖疑告王波斯匿「有缘大王富于须赖复有缘理须赖富于大王彼何等为缘所谓王业尊贵之利营从金银珠玉水精琉璃真珠珊瑚象马车乘仓藏储珍以是因缘大王富于须赖若复大王施与戒闻舍无著闲居之德慈悲喜护禅定解脱三昧正受信佛法众坚固之志直信惭愧有行以是因缘大王须赖富于王假令大王所部人民财宝富有皆如大王以比此族姓须赖行七步中间戒闻施智百倍不及千倍不及巨亿万倍不得为比

于是王波斯匿摄除贡高白世尊言「甚得善利安住而我界内有是大士

世尊言「如是大王如是大王王之界内有是大士又复大王又复多有余大士在王国界如须赖者

王波斯匿于须赖前说偈言

「仁是我之师  佛亦我之师
缘仁除贡高  今以国相上
愿与营从俱  为仁之弟子
为贡高所欺  使于斯长夜
为王位所惑  不行于道法
今闻须赖言  蒙仁当行法
今是五百人  吾以贪故系
今悉放舍之  愿属仁侍使

此五百人闻得解脱已欲报须赖恩灭意不顾业无所复顾以誓自誓立一切智心

于是王波斯匿谓须赖言「我贫仁不贫须仁所言是为快善其称须赖贫谪以犯王法是须赖者但当名须赖不得复称贫

于是族姓子须赖即从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是诸大众普会欲见如来善哉世尊为是大众如是说法令是大众不忘见佛

佛告须赖言「族姓子有四法具足受持若族姓子族姓女见如来者审见善见何谓四法至心爱心悦心敬心是为四

「复有四何谓四是须赖族姓子族姓女见如来色像成就便發无上正真道意至心發意不违如来意爱念众生欲永度脱故欲使奉法故欲使三宝不断故以是四法故须赖族姓子族姓女具足见如来成其审见善见

「复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见于如来成其审见善见何谓四色痛想行识行无所视见观四大等空诸情如空聚我想觉知以是四事族姓子族姓女成其审见善见

「复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见佛甚洁净净于我离我故净于众生离众生故净于寿离寿故净于命离命以是四法具足族姓子族姓女见如来甚洁净

「复有四何谓四天眼无所作为慧眼无所著行佛眼如审觉法眼如知所现是为四法

「复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见如来甚洁净何谓四净于戒品无所连著净于定品以诸法定故净于慧品以度世智等故净于解慧度智见品善解脱解脱无所度故以是四法具足故见如来甚洁净」当其说是四事次第法化时七百弟子發意以弟子乘而得解脱具满千众生發无上正真道意

于是世尊为王波斯匿及诸大众说是法教训皆令欢喜踊跃便从坐起与菩萨及诸大弟子以神足力乘于虚空犹如鴈王还到祇树给孤独园

于是王波斯匿谓族姓子须赖言「若如仁者诣如来时愿见告勅己欲侍从可尔

「时王亦愿大王后宫婇女及诸大臣大众围绕俱往见佛于是舍卫大城之中普施不诣佛者使有过讁所以者何又复大王菩萨立行不独为己故菩萨立行欲安一切众生故又复大王菩萨不以一人二人故而發道意大聚大众以为将从于是显好

又问「何谓菩萨之将从

「一切则是菩萨将从欲济度脱之故發道意者是菩萨之将从独小乘而转进故心坚固者是菩萨之将从欲摄伏一切谀谄众生之故无怀之心是菩萨之将从著异之行转进之故无犹豫之心是菩萨之将从亭等转故布施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摄怀嫉众生故持戒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摄恶戒众生故忍辱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摄持躁扰众生之故精进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摄持懈废众生故禅定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摄持乱意众生之故智慧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摄持一切恶智众生之故慈心大王是菩萨之将从存不舍众生故悲心是菩萨之将从入于生死不患厌故喜心是菩萨之将从以法乐乐于众生故护心是菩萨之将从憎爱俱灭等行之故四恩者大王是菩萨之将从诸法无家而等行故种种善本报应是菩萨之将从相好智慧充满具足故誓愿洁净是菩萨之将从净佛国土故三脱是菩萨之将从止宿甘露门之等行故诚信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菩萨之将从无违逆辞之等行故柔软甘辞是菩萨之将从应辩报答等行之故无所娆乱是菩萨之将从于一切众生无丑貌故多闻具足舍以转受是菩萨之将从志念无忘等之故尊敬师长是菩萨之将从未闻之法令人闻知受持正法等行之故舍家之心是菩萨之将从如所作无有损减等行之故闲居之心是菩萨之将从白黑之法坚守护之故威仪之心是菩萨之将从不望于他有所受故净德无染是菩萨之将从以甘善本等行之故洁净之心是菩萨之将从无信众生以立其信等行之故无放恣心是菩萨之将从一切佛道品法具足充满等行之故

于是王波斯匿闻是说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以好名衣上服若干色䌽其价百千奉上须赖「供养法故以法故受」彼不肯受而说是言「止大王是王所服所以者何我自有弊服补纳之衣有时大王我之此弊衣挂树一日或至七夜无有取者亦无贪者我起游行无顾惜意以是故大王凡衣服者但以盖形使已无著意又令彼不贪

王波斯匿谓族姓子须赖言「如汝须赖不受是衣者愿以足履令我长夜得福安隐」于是族姓子须赖使足蹈是名服百千价衣慈愍于王波斯匿故于是王波斯匿谓族姓子须赖言「是之名服仁以足蹈何置之

对曰「大王是之名服舍卫城中有诸贫穷孤独可以与之

于是王波斯匿勅其左右卿等持衣往于是舍卫城中有诸贫穷孤独羸老便以与之「唯然大王

国中若干众人及诸贫穷者闻王波斯匿以百千价衣若干种色与须赖以惠施城内城外普来集聚于舍卫城百千亿众生皆适得是百千价服已皆服著之适服著已善心生焉「我当以何等报是须赖而为供养」承佛威神又须赖所建立便于空中而现声言「不以香华及涂香不以甘肴饍而可以报须赖无过發道意须赖不以衣食故亦不利供养叹誉名德故但以度众生及發道意故顺从彼教者当行道之智

于是族姓子须赖便从坐起与王波斯匿俱后宫婇女臣吏大众人众围绕前后出舍卫城行诣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大城之中人众十亿国中贫人闻族姓子须赖往见如来念须赖恩悉皆从行以佛威神释提桓因从舍卫城至给孤独园于其中间化作场地广普杂䌽妙好如忉利天昼度之宫若干校饰又化若干种宝树于树下化作师子座高妙坚固高千以若干百千天缯敷其上文绣杂䌽阿须伦女首耶之后万玉女俱而侍卫皆持天华天香鼓乐弦歌供养如来师子之座已为供养

于是世尊知众人已会与诸菩萨及大弟子出于祇树行诣于严净师子座诣已于师子座结跏趺坐如来适坐于师子之座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现十八瑞动而复动而复大动于是释提桓因子瞿或在会中坐于是瞿或天子化作六万座之所化已请诸菩萨使各诣坐便说偈言

「唯坐诸净  士于是坐  座是善本
疾得佛座

诸菩萨愍瞿或天子故便坐其座于是般若识乾执乐王子谓日行王女言「汝往与是五百天乐俱同音歌叹佛德俱供养世尊师子之座须赖未来之顷所以者何族姓子须赖功德巍巍将从众多当见如来者则不审汝等

于是日行王女般若识乾执乐王子之后作五百乐往诣如来已皆稽首佛足手执乐器皆同一音叹世尊德而歌颂曰「世尊往古百劫修闲居行世尊普调众生使乐布施世尊身口及心乐持净戒愿礼体如须弥山世尊忍慈固不劳世尊精进坚力如树世尊神慧之光无所不作愿礼三垢无垢世尊已胜贪婬嗔恚愚痴之垢世尊所作已办愿礼三界所应供养此诸垢污魔女自如来见已以无垢目心得安隐成就佛念舍离于欲不复触近于欲乐问于如来除心之垢莫使有劳垢意者欢悦众生意愿礼彼足世二百相胜璎珞百福功德满善音于众生所往净愿礼无比神难及神天金软足行步师子之云与所往行化因释胎生今所叹德百福满愿使众生心普悦无疲惓所叹胜之德愿令疾得叹是者

于是族姓子须赖与王波斯匿及王后宫与诸大众眷属围绕诸天百千之所歌叹行诣世尊已稽首世尊足于一面住王波斯匿稽首如来足各绕三匝于一面住

于是王波斯匿以其仁座而让须赖而说此言「唯族姓子垂恩矜愍坐此仁座」须赖便坐于彼仁座

于是众中有诸天子未见须赖者见是贫人有何功德为王见敬乃如是耶于是释提桓因知诸天子意谓诸天子言「莫起慢意于是仁者令诸仁功德损减长夜不安所以者何我其审谛是族姓子大功德善法充满又诸天子且待须臾观其功德善法具足

于是族姓子须赖欲悦诸天子意便白佛言「唯然世尊现说菩萨大士济度众生之严好智之严好示现严好具足充满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是时世尊以如是像放身光明照须赖身适触身已族姓子须赖蒙佛光明是时须赖身逾释提桓因数千万倍须赖之身姝好如是于是诸天子见须赖身姝好如是甚大欢喜便礼须赖而以天华散敬其上

于是世尊告族姓子须赖言「菩萨处贵而现卑贱欲度人故是则名曰智之严净而以威仪悦可众生可众生已便现其行久现神通是智严净族姓子菩萨大士意得自在示现极贫为诸梵志诸人所敬是为严净族姓子若其菩萨示现下贫感厉外学除其贪意现处大业又现舍家欲以导示厌家众生故是为严净是为须赖是菩萨净于众生智慧严净精进严净之具足也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于是阿难白世尊言「是族姓子發行已来久远云何而为如来所光饰乃如是乎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是族姓子阿难往世具足多供养诸佛数亿百千行诸度无极所行之行而以神通用为娱乐已得三忍已得应辩以方便善度众生故示现极贫

于是阿难白世尊言「族姓子须赖示现贫行以度众生其数几如

世尊告曰阿难「欲天七千色天万二千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度世人无数發道意者及生善处

又问「久如当成无上正真之道得道之时名号云何其佛世界严净何类

于是世尊欲叹族姓子须赖国土严净便说偈言

「阿难听我称  诸世之将导
以成众生故  高广弘普称
發于行大乘  其劫无限数
从始初發意  行善行以来
奉事于诸佛  及其所供养
为诸法之长  常拥护之故
智所往往行  于诸度无极
神通自娱乐  长夜行四等
善学方便善  其见生死秽
明审于佛法  善学相纯淑
知众生之本  随本度脱之
以意智所行  住于甚清净
已得应机辩  住于诸总持
已度于魔钩  诸佛之威仪
坚住而不动  无所污染著
度世之八法  利衰现总持
无所于诸法  不远亦不近
喻如虚空性  其心无所著
无有疲厌意  常行大悲心
坚固住总持  以被慈德铠
如于己之慈  于众生所然
终不怀嫌恨  犯者不校问
如其所应受  迎待而不避
口言行无违  诸法普学法
如其解脱相  二法俱解脱
三忍具足得  于行无所起
诸佛之所行  威仪善建立
于诸土行行  多饶益众生
彼方则不定  而无有如来
须赖所行处  如供养世尊
敬亦当如是  诸天及世人
我灭度之后  后世法尽时
须赖于行彼  东方之世界
其土名妙乐  如来名无怒
当从彼来还  余三阿僧祇
于其数不  于是已之后
续当勤行道  当严净国土
欲度众生故  彼于是劫后
当成其胜道  号光世音王
土如阿閦佛  如来之世界
世界名善化  众德悉备具
安住寿万岁  处于世教化
僧数喻无限  少發小乘者
求大乘无限  普知神通力
凡夫愚暗垢  善化普清净
彼当普令称  一法化教诲
彼无魔牵  普等清净智
导世灭度后  正法住于世
八万四千岁  法慧不隐藏
须赖所化众  承奉道高行
一切当生彼  除置漏尽者

当为族姓子须赖解说决时一切众会各各以衣覆须赖上劝助之声三千大千世界莫不普知以其劝助之声无量无数诸天乾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及非人应声皆至聚会而坐供养族姓子须赖世尊亦为是等以是法化因缘种种说法皆令谛解于三乘行

于是王波斯匿住世尊前叉手白世尊「我狂醉王位狂醉财业狂醉荣贵狂醉库藏金银仓谷悭贪无厌逼迫众生以为国财如我世尊世世以如是像处位施行之法化皆从族姓子须赖闻已我为极贫须赖所决今于世尊前舍置于国琉璃太子立为王子当奉戒当许身为世尊及诸众僧守园给使所有财宝当为三分一分于佛前奉上众僧二分与诸贫穷孤独三分以为王事之储谁复世尊闻如是像法处位教化当有意著于财业者也为愚痴恶友所摄持者乃有著意我以是所作善本惠施众生愿發无上正真道意

于是会中五百长者五百居士五百梵志五百臣吏闻王波斯匿作如是像师子之吼皆發无上正真道意舍家财业欲于世尊之化舍家入道置中三百人其余皆现为比丘僧已除须发服著袈裟

于是族姓子须赖即从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向世尊叉手白佛言「愿从世尊及十方现在诸佛受舍于家

于是族姓子须赖稽首十方诸佛世尊而發愿言「诸佛世尊听许入道」于是诸佛各伸右掌摩须赖头适触其头须发皆堕法衣著身威仪安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雨于天花是诸佛臂皆不相障世尊释迦文伸金色臂摩须赖头「彼诸發道意者见是现化是辈皆当为诸佛之所授决」当说是法时五百比丘發弟子乘皆得无著满千菩萨皆得不起法忍

尔时世尊告长老阿难言「受是法化奉持诵说周满敷演广大众生所以者何是五浊世众生浊劳垢浊寿命浊邪见浊时劫浊佛兴世非是其时欲度此等故使须赖示现极贫所以者何我不以如此忍界之仪而示现一人不度也以是故阿难当现是法布示众生此众生等当信是法当从解脱当如是等为如来所化

佛告诸弟子「善念奉持

族姓子须赖及王波斯匿释提桓因长老阿难诸天及阿须伦及世间人闻佛所说莫不欢喜稽首而去

佛说须赖


校注

经【大】经(录为孤本在必函今为重本侈于此)【元】经(二译)【明】 氏【大】支【宋】【元】【明】【宫】 充【大】死【宋】【宫】 顺【大】*慎【宋】【宫】* 麁【大】奸【宋】【宫】葌【元】【明】 求【大】死【宋】【元】【明】【宫】 闬【CB】【丽-CB】闭【大】门【宫】 干【大】千【宫】 取【大】即【元】【明】 害【大】之【宋】【元】【明】【宫】 仁【大】人【宋】【元】【明】【宫】 人【大】仁【宋】【元】【明】【宫】 破【CB】【碛-CB】【宋】【元】【明】䂙【大】 尊【大】我【元】【明】 恬【大】*甜【元】【明】* 知【大】智【宋】【元】【明】【宫】 愚【大】遇【宫】 猗【大】倚【宋】【元】【明】【宫】 是【大】如是【宋】【元】【明】【宫】 先【大】*充【宋】【元】【明】【宫】* 犯【大】〔-〕【宫】 躁【大】𭋁噪【宋】【宫】 是【大】〔-〕【宋】【元】【明】【宫】 闻【大】开【元】【明】 叹【大】难【宫】 善【大】普【元】【明】 叹【大】难【宋】【宫】 作【大】〔-〕【宋】【元】【明】【宫】 言【大】*言者【宋】【元】【明】【宫】* 人【大】*仁【宋】【元】【明】【宫】* 欺【大】斯【宫】 夫【大】大【宋】【宫】 忘【大】妄【宋】【宫】 妄【大】忘【宋】【元】【明】【宫】 若【大】善【宫】 妄言【大】言妄【宋】【元】【明】【宫】 王【大】玉【宋】【元】【明】【宫】 温暖甜【大】煴煴恬【宋】【宫】温温甜【元】【明】 执【大】报【宫】 已【大】以【宋】【宫】 向所娆【大】血所浇众【宋】【元】【明】血所浇【宫】 躁【大】掺【宋】【宫】 以【大】已【宫】 六【大】〔-〕【宋】【元】【明】【宫】 欲【大】故【元】【明】 依【大】附【宋】【元】【明】【宫】 不【大】欲【宋】【元】【明】【宫】 欲【大】欲欲【宋】【元】【明】【宫】 返【大】反【元】【明】 欲近【大】近欲【明】 驴【大】马【宋】【元】【明】【宫】 豺【大】*[糸*叔]【宫】* 消【大】诮【宋】【宫】肖【元】【明】 与【大】兴【元】【明】 景【大】暑【元】【明】 元【大】源【宋】【元】【明】【宫】 鬪【大】闲【宋】【元】【明】 王【大】玉【宋】【元】【明】【宫】 彼【大】假【宋】【元】【明】【宫】 住【大】往【宋】【明】【宫】 愿仁【大】仁愿【宋】【宫】 日【大】云何明智者日【宋】【宫】 安【大】案【宋】【宫】 焉【大】焉即说偈赞【宋】【元】【明】【宫】 劝仁以下四十字作五言偈【宋】【元】【明】【宫】 心【大】仁【明】 之言说【大】言之说【宋】【宫】言说之【元】【明】 生【大】善【宋】【元】【明】【宫】 提【大】手【宋】【元】【明】【宫】 令【大】言今【宋】【元】【明】【宫】 不【大】衣【元】【明】 求【大】欲【宋】【元】【明】展【宫】 无休息【大】于谀谄【宋】【元】【明】【宫】 惟【大】唯【宫】 便【大】〔-〕【宋】【元】【明】【宫】 后【大】彼【宫】 复【大】后【宋】【元】【明】【宫】 邪【大】耶【宫】 世【大】去【宫】 性【大】姓【宫】 梦【大】焚【元】【明】 木【CB】【丽-CB】【宫】本【大】 知【大】智【宋】【元】【明】【宫】 现【大】见【元】【明】 亦【大】所【宫】 违【大】远【宋】【元】【明】【宫】 不【大】所【明】 至【大】志【宋】【宫】 疲【大】度【宋】【元】【明】【宫】 若【大】普【宋】【元】【明】【宫】 于【大】以【明】 以【大】以谁【宋】【元】【明】【宫】 证【大】谓【宫】 別【大】引【元】【明】【宫】 说【大】证【宋】【元】【明】【宫】 尔【大】尔时【宋】【元】【明】 无【大】无惑【宋】【元】【明】【宫】 今【大】令【宋】【元】【明】【宫】 应【大】恋【宋】【元】【明】【宫】 须【大】须赖【宋】【元】【明】【宫】 族姓子【大】子族姓【宫】 永【大】求【元】【明】 净【大】〔-〕【宫】 离【大】离于【宋】【元】【明】【宫】 故【大】故净【宋】【元】【明】 悟【大】悟【元】【明】 王【大】至【元】【明】 普施【大】其制【元】【明】 限【大】眼【宫】 过【大】遇【宫】 意者【大】者意【宋】【元】【明】【宫】 独【大】触【宋】【元】【明】【宫】 谀【大】谕【宋】【宫】 心【大】以【宫】 著【大】差【宋】【元】【明】【宫】 亭【大】停【元】【明】 躁【大】操【宫】 大王【大】〔-〕【元】【明】 存【大】在【宋】【宫】 丑【大】相【宋】 忘【大】妄【宋】【宫】 著【大】羞【宋】【元】【明】【宫】 使【大】便以【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宫】 以【大】已【宋】【宫】 后【大】后【明】 大众人【大】人众大【元】【明】 䌽【CB】【丽-CB】【宋】【元】【明】【宫】婇【大】 肘【大】射【宫】 干【大】千【明】 绣【大】编【宋】【元】【明】【宫】 弦【大】舞【宋】【宫】 已【大】以【宋】【宫】 跏【大】加【宋】【宫】 之【大】子【元】【明】 士【大】坐【元】【明】 座【大】以【元】【明】 若【大】*耆【宋】【元】【明】【宫】* 王【大】*玉【宋】【元】【明】【宫】* 将【大】侍【元】【明】 审【大】容【宋】【元】【明】 慈【大】慈坚【宋】【元】【明】【宫】 神【大】禅【宋】【元】【明】【宫】 垢【大】界【元】【明】 胜【大】脱【元】【明】 自【大】百【宋】【元】【宫】五百【明】 世二百【大】三十二【宋】【元】【明】【宫】 比【大】皆【宋】【宫】 之【大】多【元】【明】 垂【大】无【宫】 矜愍【大】务矝【宋】【元】【明】务愍【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适【大】这【宫】 散敬【大】敬散【元】【明】 感【大】咸【宋】【宫】 是【大】是为【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行大乘【大】大乘行【宋】【元】【明】【宫】 往【大】住【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宫】 机【大】讥【宋】【宫】 总【大】听【宋】【宫】 总持【大】于忍【元】【明】 所【大】亦【三】【明】 待【大】侍【宋】【宫】 无违【大】违无【宫】 减【大】灭【宋】【元】【明】 劫【大】郤【宋】【元】【明】【宫】 喻【大】踰【元】【明】 令【大】今【宋】【宫】 连【大】违【宫】 生【大】主【宋】【元】【明】【宫】 说【大】脱【宋】【宫】 琉璃【大】流离【宋】【元】【明】【宫】 庠【大】祥【宋】【宫】详【元】【明】 授【大】受【宋】【元】【明】【宫】 佛说【大】〔-〕【宋】【宫】 经【大】经一卷【宫】
[A1] 云【CB】法【大】
[A2] 是【CB】【丽-CB】足【大】(cf. K12n0362_p0129c06)
[A3] 言【CB】【丽-CB】王【大】(cf. K12n0362_p0130c18)
[A4] 切【CB】【丽-CB】持【大】(cf. K12n0362_p0132a16)
[A5] 置【CB】【丽-CB】会【大】(cf. K12n0362_p0135b0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须赖经
关闭
佛说须赖经
关闭
佛说须赖经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