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上

闻如是

一时佛游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诃菩萨无央数尔时城中师子将军第一夫人孕有德男天虚空唱大音声而告之曰「童子汝当怀抱道教思惟经典慎莫宣说世之言谈晓了方便度世之法少言尠辞舍方俗事当归正义不取美辞严饰之说」童子遥闻如是音教未曾啼泣亦不出声初不自现婴儿之相至于七日颜貌悦豫无有顦顇众人来观视之无厌或有人言「此儿无声用为育养」父母答曰「是非随宿吾当育之所以者何今观此儿威容颜貌端正姝妙巍巍难量非是凡庶之所能及实不虚妄」于时父母亲属知识见儿无声因共字之号曰无言

于是无言童子渐遂长大至于八岁四方众人来观察者无有懈厌其有方面或有法会分別义者辄诣其所咨受法言寂然静思亦无所说时彼童子而于异日与其父母五种亲属朋友知识至耆阇崛山而诣佛所稽首足下右绕三匝于世尊前叉手而立睹无央数十方世界诸菩萨会亿百千姟各各处于严净之座心大欢然善意生焉时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是无言者师子将军之子端正姝好威光难量巍巍如此离于言谈而无所说其人前世有何余殃生无有声又不能言

佛告舍利弗「止止勿得辄慢无言童子所以者何此人则是菩萨大士于过去佛殖众德本供养无数诸佛正觉稽首足下得不退转当成无上正真之道初生之时天于虚空宣扬大音『童子汝当抱道意思惟经典勿有世谈』以是之故今此菩萨寂然不言受柔顺教于兹八岁一心结舌而无所说以斯憺怕奉行四禅

世尊复告舍利弗言「其有众生若能睹无言菩萨悉顺道教由此无言以是之故今有大会当说经法开化导利于无央数不可称人民之众

于是无言菩萨即如其三昧正受而现瑞应令诸声闻及众菩萨鬼神揵沓和阿须伦伽留罗真陀罗摩睺勒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众会各于右掌化生莲华大如车轮其色若干微妙鲜好其香难量见者心欢彼莲华上则有自然诸化菩萨加趺坐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无言菩萨见大神足稽首世尊重自归命其莲华上诸坐菩萨叉手卑身亦三自归无言菩萨口适宣此稽首归命应时自然恒边沙等诸佛世界六反震动大音普闻天于空中叹若雷震则雨众华箜篌乐器不鼓自鸣

无言菩萨承佛威神大愿所致踊在空中去地四丈九尺大菩萨众亦复如是无言大士而于中与菩萨异口同音以偈赞佛

「无形而现形  亦不住于色
欲以开化众  现身而有教
佛者无色会  亦不著有为
皆度一切数  导师故现身
显相三十二  奇好八十种
以严其身体  为众讲说法
法者则无相  亦无有音响
无声不可得  无念寂微妙
佛法觉了法  处在佛树下
彼道无言教  言辞无所说
其法无形法  求相不可得
以无相之法  安可有所说
愍伤于群生  此佛之大恩
分別无所获  所说不失时
晓了无所得  解空无所获
能如此养者  佛义无名字
有为之言教  诸佛因所说
彼数无所有  无为无自然
如无常形色  导师缘见象
此法无所有  为众说此经
又始至八岁  口未曾有言
我初生之时  诸天唱大音
以入惟经典  其耳不闻声
如是怀道业  口亦无所说
无言假有教  辞语无所畅
以言谓有说  清净妙光曜
念誓愿佛道  志在于大乘
当宣于尊教  得佛人中上
道心不可获  无言无相念
是故曰道空  解结成晖曜

于是童子谓诸众会「道与言教等无有异不可见不可持所可说无能睹口说志道人计于道而有所求其所处愿斯无所有不可得处则无所住如是住者道之所立也诸度无极亦复如是及余无数众德之本说于言教亦无所说但是音声无有言辞又说布施者以施当施者惠与有所向道住一切等口说愍哀施道教亦行慈其道为自然平均如虚空心所晓了有所说计彼一切悉为清净其道为普虚端如是身行口言心有所思舍施施斯一切尘劳是乃名曰施度无极所可劝助亦复如是布施非是道之恩惠有计道者不依布施是二事者但假声耳永无所著亦无形像假使如是受道教者为菩萨行彼乃名曰施度无极于布施主则为清净有所惠与不想报故耳闻禁戒不住于色则无所生亦无所灭是为戒者亦复如是身口心事若无所造悉无所有而反分別所讲说因缘合成口有所说因名曰戒如口所说戒亦如是此二事者俱无形像诸禁戒业一切假言语无章句计于道者无所言说其口所畅及心意以业是禁戒劝助道德言戒为道欲曜于戒一切无像犹如虚空能晓了此谓独步报行禁戒所可游志超绝无侣入平等觉亹亹深妙难及之道」于是赞曰

「如言道亦然  无持不可
所说无所睹  我宣者佛道
誓愿求于道  所愿无所住
无住无处所  道所立亦然
诸度无极然  及所作众德
言辞托音声  所说无所说
所可谓布施  所施当所施
方当所宪者  悉住平等道
口所畅布施  敷演于道事
彼道亦自然  等犹如虚空
若能晓了心  口之所说者
彼一切清净  闻净皆至道
身口及心念  舍一切尘劳
所劝亦如斯  是施度无极
布施不归道  道不倚于施
此二者假名  无著亦无象
若无所依倚  其受道若斯
若不望想报  是名曰布施
而假闻禁戒  不住于形色
不起无所灭  是为戒之相
不行戒亦尔  身口心无异
无作无所有  假有言说耳
因缘合有辞  说号禁戒耳
如吾戒正等  此二事无漏
诸可禁戒事  一切假于言
道义所获者  无言亦无业
口说心所作  禁戒劝助道
计戒及道教  一切如虚空
若晓了此者  独步普入戒
则游居于道  深妙难解句

童子又谓诸来会者「所可谓言忍辱教者亦是言辞解空空义乃为忍辱忍如平等三界亦如说忍形类无像无见等心于此乃名曰忍若能虚静为忍辱根音声香味因缘合成彼无所有但文字耳是故宣畅言忍辱矣如来正觉说有三忍心念若能晓了此忍辱者是曰为忍解断其身节节离散心无嗔恚恩爱及身譬如墻壁察身如是为忍辱远闻恶口所畅说若能堪任于诸言辞不味所说乃为忍辱若复游志一切瑕秽其心静然而无忧结意能分別诸文字者心乃入于忍辱计如忍道亦如此身口意俱同尔乃名曰道宣传于圣教多所劝助者一切精进上妙细微及诸中间亿劫合集而不可得至于成就假使精进不可逮得计于道德亦无所获不得诸法是曰精进所修精进设能如是不怀怯弱亦无恐是谓极上通大精进猛勇菩萨仁义备悉」于是童子重颂曰

「可所谓忍辱  口之所宣畅
空空义故忍  如忍等三世
说于忍色像  不貌不可见
若心等于斯  尔乃名曰忍
忍类为空静  缘合声香味
彼无有文字  此乃名曰忍
讲宣此三忍  身口及心念
若人晓了此  畅乃名曰忍
节节解其身  而心不怀恚
身受如墻壁  是为身忍辱
远闻有恶言  不报于骂辞
入此音乃忍  悉能住所说
若于诸瑕疵  心不怀爱结
设能了字空  是心入忍辱
如忍道亦然  身口意如是
此乃名曰道  名所而劝助
若诸所精进  最上中微下
合集亿垓劫  不得便成就
精进不可得  道亦无所获
不逮一切法  是曰为精进
若勤力行此  无怯不怀难
彼则大精进  为猛勇菩萨

童子复谓诸来会者「所谓禅思亦不有念计于禅者亦无所住弃一切想是乃名曰寂度无极则能寂然澹泊无言无放逸离诸漏而烧灭一切尘是名曰寂度无极心于诸法不遣往于心离心是则名曰寂度无极心及禅定常至道意恒以平等观此众事若能平等于诸所观无有邪正斯谓佛道不为难得无有文字亦无所说不可究竟亦无所有无有放逸亦不自恣此乃曰智度无极无有此际不度彼岸又于此彼而无所住正立法界以无所住亦无所著亦无文字无所颁宣无文字已不复举假一切思想若能启受于此法者尔乃名曰智度无极六度无极亦复如是假使有人等观此义则能均平一切诸法亦能等于一切众生若能同象一切诸法则能均平一切众生若能平均一切众生则能平等一切诸佛等诸佛已则能奉修于一切智是故菩萨勇猛无畏犹斯名曰无极智慧若能顺从此教命者则顺法眼不可思议」于是童子以偈颂曰

「禅行无所思  专心不有住
断一切诸想  名寂度无极
寂然而澹泊  不逸无诸漏
弃捐众尘劳  是寂度无极
其心一切法  未曾遣往反
无心脱于心  寂然度彼岸
计心及与道  观之悉平等
若能察平等  佛道不难得
舍文字无言  无本无所有
不乐不自恣  乃名为智慧
无此不度岸  不住彼此际
正立于法界  不住无所著
文字无班宣  不与一切想
以是受诸法  乃名曰智慧
诸度无极然  所见一同类
则能等诸法  平均于众生
以能等诸法  则能等众生
等于诸法  便等一切智
是故大智慧  菩萨其勇猛
能随此教令  法眼不可议

彼诸正士说此章句分別所趣以千二百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六万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时莲华上诸坐菩萨寻即退下稽首佛足及复礼于无言菩萨俱共启白无言菩萨「吾等以报圣师之恩钦乐正法奉事经典修行孝顺而有反复

贤者舍利弗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此诸菩萨何故口宣如来言辞『吾等孝顺而有反复』」

佛告舍利弗「此诸菩萨是无言菩萨大士之所劝發令宣道教演于恩慈仁义礼节无上正真大乘之教开化未闻令發道意是为孝顺而有反复报师之恩今者故来行供养德亦欲睹见于此大会奉觐佛圣听省经典咨受所闻

于是无言菩萨白世尊曰「我欲启问如来至真等正觉所怀疑结设见听者乃敢自陈

世尊即告无言菩萨「恣意所问诸不了者如来一一当为發遣可悦其心令无余疑

时舍利弗语无言菩萨「汝族姓子不能语言云何欲问如来义乎

无言答曰「一切语法悉无文字亦无言辞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皆悉自然无诸言教及众想念唯舍利弗因心所念口说言辞若无所思则无所言心所念者悉虚无实言不可说不可示人亦不可得咨问行念其想著者悉无所有而无文字其虚无者亦无想念亦不宣畅文字之说其诸行念不自想言『吾当宣布文字之说』文字不念当行想念畅文字说唯舍利弗十二缘起深奥难逮巍巍如是因缘所生彼则自然了无所有假使自然无所有者彼则无有逮成道者唯舍利弗一切诸法无所成因缘之事依无所住有所造作因于缘合是故因缘无所兴立唯舍利弗一切诸法悉无有主而君长亦无常无有志念因己思想多所驰骋从对有念处于众想颠倒之党从其起生彼若有问见难问者所想知一切此法有想无想悉为一相谓无有想彼所以问是为菩萨行于大哀唯舍利弗吾以是故兴發大哀咨问如来不以言辞声音问事倚口言教住于大哀菩萨所问

舍利弗问「若族姓子设无众生无有人物何因菩萨而于众生兴大哀乎

无言答曰「唯舍利弗设使众生不求成就至于道者尔乃菩萨不于众生兴發大哀然而众生无有众生起众生想是故菩萨处于众生兴發大哀设说有人则反逆矣一切五趣犹如幻化呜呼痛哉诸人颠倒无有众生是故为彼讲说经道使无我本末皆空由是菩萨为诸众生兴發大哀无所破坏不毁所有不坏吾我及人寿命故曰菩萨入于大哀导利众生见畅审如分別空事为诸客尘之所沾污所可游入等一切色而自观见本悉清净是故菩萨而于众生兴發大哀

时舍利弗赞无言菩萨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实如所云一无有异又从仁贤向者听者所讲辩才故欲發问当从正士启受如是不可思议所班宣法设问所说当令弊魔不得其便使如来法得久存立此诸众会乾沓和阿须伦加留罗真陀罗摩睺勒等人非人逮得无量道法光明

于是无言菩萨前白佛言「世尊常说修正见者有二因缘从他闻音思惟其行善哉大圣唯愿如来至真正觉分別宣扬何谓菩萨承于他音何谓思惟何贤圣之正见也

佛告无言菩萨「族姓子谛听善思念之今当分別犹如菩萨承他音声因而思惟奉顺贤圣之正

「善哉世尊愿乐欲闻」无言菩萨与大众会受教而听

佛言「族姓子若有菩萨化众生入于佛道是为菩萨承于他音设令其人心不怀乱是为思惟假使等观于道意者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又若听省柔顺道法此承他音若能奉持佛之道义是为思惟若能奉行菩萨之道逮得法忍是为贤圣之正见也

「复次无言若能宣于所闻微妙之慧无上正真承此他音假使能通达不计吾我是为思惟志性清净无有谀谄發起洪业是为贤圣之正见也所闻顺义而不违法是承他音修众德本是为思惟所行微妙劝助于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专精听受是承他音求殊特义是为思惟劝助道意未曾忘舍是为贤圣之正见也顺念如应劝助道意初不废退等观贤圣放舍一切所可闻念是承他音一切所有敢可尊敬悉能施与无所爱惜是为思惟不望其报不贪著道至于大乘是为贤圣之正见也闻于禁戒弘雅之教此承他音所执戒心无所习舍是为思戒无所行笃信至真劝助于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听省忍辱仁义大慈此承他音而怀愍伤无有害心是为思惟究竟闲静信诸法尽劝助佛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听省精进则而顺之是承他音其心不住懈怠垢秽是为思惟无合无散无所违失慇懃精进以劝助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令闻禅定三脱之门三昧正受此承他音心所为事而不可得观察心本是为思惟所修禅定不堕颠倒劝助佛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听闻智慧身根华实此承他音所闻法观察本末之所归趣是为思惟弃捐诸流众崖底源开化之意是为贤圣之正见示以四恩听摄所闻了无所著此承他音未曾放废四恩之教是为思惟所可救济恩及众生斯平等义开度立之于一切智是为贤圣之正见也修四梵行慈悲喜护此承他音而不坏除愍爱众类亦无所毁所可奉行不求名称是为思惟遵乐空无为众生故而修愍哀以法之故而行欢悦为二报故劝助道德是为贤圣之正见也设令听省四分別辩此承他音观察诸法威仪礼节是为思惟从法义等于平均所行具足劝發道意是为贤圣之正见也若闻所当奉行微妙导利之事此承他音念御顺行而不远离是为思惟章句道迹所由处所宣布佛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若能令闻三十七品正觉之法此承他音修于意止悉不愦乱行于断意未曾惑随不善之心而常顺从德义之志其神足者精进禅定不怀怯弱笃信如是明解章句而不退还慧能寻对一一观察心由力不行尘劳入觉意法等于道心是为思惟假使无意无所思念于四意止不起不灭于四意断柔和身心于四神足审如真谛晓了如是所趣若斯执智慧刀截断众垢情欲不散入于正法而于觉意下入等观无有二事所归径路劝助道心是为贤圣之正见也若使听闻四圣谛者此承他音五阴苦患恩爱之难灭尽所习因缘之报入于径路是为思惟虽处诸苦慧无所起于诸所习慧无所习于诸所尽慧究竟尽由于径路慧无所著劝發大道是为贤圣之正见也若以听受于三脱门此承他音笃信于空不畏无相而于无愿无所志求是为思惟不生空行开化诸见兴于无相教导一切诸所相行發于无愿所生至诚是为贤圣之正见也令初發意顺从大业此承他音修菩萨行不舍一切是为思惟不退转地当成正觉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得善知识而从其教此承他音目见世尊咨受圣路是为思惟如口所言不违所言身口相应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听所讲法等于惑乱此承他音观察诸法义之所归是为思惟奉行法义不失道教是为贤圣之正见也亲近如来咨受所宣此承他音识分別道心不舍大猷是为思惟受奉行有所开化能使成就是为贤圣之正见也设能听受八万四千诸道品法此承他音晓了分別八万四千诸佛之行是为思惟八万四千众生之类各异根者如应说法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在在所由悉无所乐發功德心此承他音假使其心不舍功德是为思惟以是德心专精劝助于一切智是为贤圣之正见也

「此族姓子设随顺念则为长命寿不可极无始无终贤圣正见所以者何五趣周旋如幻野马水月芭蕉晓了若斯是承他音一切诸法悉为平等而无偏邪是为思惟若致平等乃为贤圣之正见也名曰思惟不举不下于一切法无应不应无进不进无处不处无行不行无念不念无想不想无意不意无惟不惟无心意教是为名曰不二入法门晓了一品无合无散无违无顺晓了深念本性清净极为显曜而当讲说无冥无明无浊无清无有品第则为法界无所破坏而于本际不为动摇入于无本处于三世而无所处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音无声等诸文字义无所获无有财业无所毕置得诸所尽一切所行无有众念离一切想皆悉断于放逸之事灭除一切诸所惟行而无所著舍诸所著巍巍乃至如来所叹无为之事刈去众想是为平等无有形貌一如应思惟假使行者从三昧起则以此法而为众生及他人说便于其所推求斯本如应思惟而疗治之无所动摇是为名曰立于大哀贤圣正见

佛说贤圣正见之时一万菩萨寻即逮得贤圣正见于是舍利弗谓无言菩萨「仁族姓子从何闻法乃能兴此贤圣正见

无言答曰「唯舍利弗吾所从闻法无所造不从过去心得至于道亦不当来亦不现在平等三世等一切法有所有趣者而无所归亦无有法亦无所等吾从于彼而听闻法不有为不无为无识无住无心意识于一切法莫有所制止一切众生之心可悦诸人义无所获亦不动摇于无力毒而无著吾正从彼而听闻法见生于世者不生不起一切法若不所兴分別无本而无所说吾正从彼而听闻法其住法界等御人界法界人界及虚空界不以差別平等诸界而无所生不造若干吾正从彼而听闻法不处道场不坐树下亦不经行亦不得佛不倚于道不舍于俗不令诸著人民之等作是念心如来得道亦不得道得于相好若不得相作证不作证悉从本净自然之性唯舍利弗法者无持而不可捉则无有身以无有身无所成就以无所成就则无所生以无所生则无所起以无所起则无终没以无终没则无所著以无所著则不动摇以不动摇则无所作以无所作则游驶水已游驶水则无所得已无所得身度彼岸已度彼岸无下不下则无有器已无有器则无所应已无所应则离爱欲已离爱欲则无有想已无有想则断众乱已断众乱本性清净以至清净则无有垢已无有垢则无尘劳已无尘劳则无同像以无同像则住平等以住本平等则立无动以立无动则无所求以无所求则如真谛已如真谛则如审实以如审实则无所有以无所有则于诸缘而无有缘以于诸缘无有缘者则度境界以度诸界所起无起则无所举以无所举则无所下以无所下则无有门以无有门便离言教以离言教则度识句以度识句则不复还以不复还则无有处以无有处则无非处以无非处则无种稷以无种稷则无根以无根芽则无为超度诸识之迹寂之以至寂然究竟澹泊已至澹泊则至无惟然以无惟然究竟无恨已至无恨则至了意以至了意不复更兴以不复兴则归平等无为之道是为法唯舍利弗法如是比说经如兹其正见者为何像类其正见者等于己身以等己身则离合会以离合会于诸平等不见平等睹诸所见若无所想是舍利弗宣畅法律贤圣正见

无言菩萨谓舍利弗「如等无明恩爱之著亦等慧明解脱之事等于灭度无作不作是为等致贤圣正见若有所睹不取异见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复次舍利弗若能等于婬怒愚痴亦等于空无相无愿解脱之相则为一相谓归无相已能归此平等事者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复次处正见者于诸平等不造二事已无二事不住相应已无相应不有所住逮得诸法一切平等而无差特是为贤圣之正见也复次等无二者则等众生则等诸佛则等诸法已等诸法则等国土已等国土则等虚空其于此等若不转移能于此等平等住者修无所处是为贤圣之正见也是故舍利弗如法像类听者亦然正见若兹舍利弗耆年为兴正见乎从何闻法所见何类

舍利弗答曰「如我于今族姓子闻所说法察其义归有所讲说皆堕短乏

无言答曰「如是如是舍利弗敢有言辞皆顾短乏

舍利弗又问「族姓子如来至真无量福会有所宣畅其所说者岂堕短乏

无言答曰「如是说者而无所说不堕短乏所以者何如来至真不兴名德不当慕于如来上福所以者何其如来者无德无称若如来义无本如来亦复如是在于无本而不动转若有不欲如来上德彼所慕者则无平等亦无偏邪于欲无欲有所慕者则堕短乏

舍利弗问「唯族姓子何谓于法而无短乏

无言答曰「无大五阴六入不以顶受无所招致悉无所行不有言辞无诲不诲而于道法令心意识无所起生是法无短假使有起心意识者则堕短乏若于诸法有作无作则堕短乏设于诸法无作不作乃无短乏复次若于诸法有所分別有所蠲除而有所行有所造证则堕短乏若无晓了无除所去亦无所不有造证乃无短乏假有所见无所闻说教化获致识知所趣则堕短乏于一切界而无所行乃无短乏其有睹见功德瑕秽则堕短乏设使所行无有瑕秽无有德称亦无所见乃无短乏

时佛嗟叹无言菩萨「善哉善哉族姓子若欲讲法当作是说」是时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无言菩萨复白佛言「我识如来为诸菩萨讲说四力一曰信力二曰精进力三曰意力四曰智力唯如来至真正等正觉广分別说此四品力何谓菩萨笃信精进智慧力

佛告无言菩萨「谛听善念

「善哉世尊愿乐欲闻」无言菩萨受教而听

佛言「族姓子假使菩萨信诸佛法爱乐顺从不怀狐疑亦无犹豫是为信力诸佛精进本求道时志慕此典不以懈废不怀怯弱亦不退转是为精进力若摄其志合集德本无所忘失其意不乱不舍道心所可兴废真正之心劝助于道是为意力所修智明于一切法不须他慧而得自在慧无所碍是为智慧力

佛复告无言菩萨「信于贤圣独步三界无所疑难是为信力所施精勤恭敬奉顺是为精进力心之所念常思贤圣之所班宣未曾忘舍是为意力若从至圣所闻智慧经典之本则能奉行是为智力复次假使笃信罪福之报而不疑乱是为信力若能勤行不当作而不为之是为精进力念所兴业终无腐朽是为意力若能晓了无有罪福报应有能分別一切诸法是为智力

佛复告无言菩萨「假使其心清澄无秽能摄其意顺道教者是为信力意所启受而将养之是精进力若令其心常顺志一是为意力心观诸法一切如幻是为智力复次信一切法皆悉为空是为信力所修精进解诸见缚是为精进力于内外空不怀恐怖是为意力观究竟空本末悉空为智慧力无相无愿于一切法无所造行是为信力以此道法而为他人分別说者是精进力设使于此念于诸法所行安详是为意力昔所讲说方当宣畅令班宣者一切推求永不可得是为慧力一切所有心自当思欲以放舍信布施处是为信力有所放舍不怀懈未曾怯劣大道未曾舍施与發布施又劝助道意是为意力不得施者亦无受者不蒙想报是智慧力奉顺禁戒成就真正信戒果实是为信力以所精进灭除诸毁戒之心是为精进力若以道心念之不忘所尊禁戒皆以劝助于一切智是为意力观身如影言如呼响如幻化察于禁戒而无所行是为智力成就忍辱信于威势是为信力所行精进不听众想不演麁辞欲加于人从邪径使令支解割截身肉集忍辱力未曾怀嗔慈心忍辱是为精进力所行忍辱则以劝助于一切智是为意力无身意识不得身心是智慧力道为精进不为懈怠信于此者而心欢乐兴盛笃信是为信力常行精进不舍须臾亦无所著用化众生将护正典殖众德本奉事于佛供养随顺皆为一切众生之故修治佛土庄严清净名德之称是精进力蠲除一切众生嗔恚懈怠垢秽以被德铠所修精进则以劝助于一切智是为意力若不慇懃妄想于道不失威仪礼节之正选择精进不得一切诸法处所是智慧力乐于闲居宴静独处不慕众会發兴悦力是为信力所行精进修于禅定兴發脱门三昧正受是精进力因由所从致禅思者而不动摇是为意力于彼一心观于无常非身而不乱禅不轻慢禅不退转禅晓了善权方谋宜适是为善权方便诱进牵致至于智力闻于一切诸度无极道品之法若能信此是为信力一切所闻执持不忘能为他人嗟叹方便设于彼法若能奉遵若不奉遵自察本末是精进力处于众生其心不乱游于爱欲譬如莲华教化一切是为意力察三界空犹如泡沫芭蕉野马开示未闻是为智力以清澄心慈向众生仁靡不周是为信力信于大哀心所兴造不以懈怠是精进力心好正典不舍法乐常执奉行是为意力心无所著而不怀害不造有二无进不进逮得静观修行正法是智慧力思惟人身以无央数众恶瑕秽荒乱众力不得久存供养于此𢘙悷蛇蚖因由邪行晓了如此是为信力若速众没苦痛之患众恼并至此则为是死生之义观察佛法是精进力假使心变在于不善终不听从心亦不随声闻缘觉又心不随尘欲贪嫉心亦不从毁戒恶智是为意力若入法慧分別慧句入于宣畅体解之慧过去当来今现在慧是为智力欢乐为信相不退精进相观为意相晓了为智相行于信力不舍进力不失意力修智慧力为人说法应病与药晓了罣碍则为笃信度诸罣碍而为精进无所复著是名曰意而审晓碍则为智慧好喜佛法兴于笃信以兴笃信即發道意是为信力奉修众行合集积累道品之法是精进力柔顺法忍则为意力设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是则智力信根为忍则为意力设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是则智力信根为信力进根为精进力意根为意力禅思伏根大圣达根靡不周至是智慧力」佛说是时八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四万二千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无言童子经卷上


校注

佛说【大】*〔-〕【宋】【元】【明】【宫】* 月支【大】*〔-〕【宋】【元】【明】【宫】* 众【大】〔-〕【宋】【宫】 天【大】天于【宋】【元】【明】【宫】 音【大】言【宋】 时【大】是【明】 唯【大】惟【宫】 好【大】妙【元】【明】 辄【大】轻【宋】【元】【明】【宫】 殖【大】*植【明】* 抱【大】怀抱【宋】【元】【明】【宫】 称【大】称计【宋】【元】【明】【宫】 象【大】*像【宋】【元】【明】【宫】* 揵【大】犍【明】 加【大】跏【明】 见【大】现【宋】【元】【明】【宫】 其【大】〔-〕【宋】【元】【明】【宫】 反【大】*返【宋】*【元】 于【大】于其【宋】【元】【明】【宫】 与【大】与诸【宋】【元】【明】【宫】 施【大】于【元】【明】 想【大】相【宋】【元】【明】【宫】 心【大】意【宋】【宫】 谓【大】为【明】 志【大】去【宋】【元】【明】 亹亹【大】重叠【宫】 见【大】睹【元】【明】 施【大】世【明】 是【大】是是【宋】【元】【明】【宫】 恶【大】恶言【宋】【元】【明】【宫】 懅【大】惧【明】 猛勇【大】勇猛【明】 若人晓了此【大】于境常不动【宋】【元】【明】【宫】 爱【大】受【宫】 所【大】不【宫】 猛勇【大】勇猛【宋】【元】【明】【宫】 反【大】*返【宋】【元】【明】【宫】* 曰【大】名曰【宋】【元】【明】【宫】 不【大】彼【元】【明】 班【大】*颁【宋】【元】【明】【宫】* 与【大】兴【宋】【元】【明】【宫】 等【大】能【明】 可【大】思【宋】【元】【明】【宫】 来【大】是【宋】【元】【明】【宫】 是【大】具【宋】【元】【明】【宫】 语【大】诸【宋】【元】【明】【宫】 住【大】主【宫】 主【大】王【宋】【元】【明】【宫】 想【大】起众生想【宋】【元】【明】【宫】 我【大】吾我【宋】【元】【明】【宫】 沾【大】点【宋】【元】【明】【宫】 观【大】睹【宋】【元】【明】【宫】 鬼【大】鬼神【元】【明】 乾【大】犍【明】 何【大】何谓【宋】【元】【明】【宫】 见【大】*见也【宋】【元】【明】【宫】* 化【大】他【宋】【宫】 弘【大】加【宫】 惟【大】无【宫】 所【大】如所【宋】【元】【明】【宫】 崖【大】涯【元】【明】 之【大】道【宋】【元】【明】【宫】 从【大】顺从【宋】【元】【明】【宫】 所【大】所说【宋】【元】【明】【宫】 力【大】法力【宋】【元】【明】【宫】 刀【大】力【宫】 目【大】自【元】【明】 受【大】即受【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晓【大】〔-〕【宋】【宫】 性【大】法【宋】【宫】 一【大】〔-〕【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奉【大】奏【宋】【宫】凑【元】【明】 诸【大】说【宋】【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本【大】〔-〕【宋】【元】【明】【宫】 起【大】*趣【宋】【元】【明】【宫】* 芽【大】*牙【宋】【宫】* 然【大】自然【宋】【元】【明】【宫】 至【大】〔-〕【元】【明】 惟【大】进【宋】 是【大】是则【元】【明】 唯【大】惟【宋】【元】【明】 作【大】所【宫】 念【大】〔-〕【宋】【元】【明】【宫】 若【大】则【宋】【元】【明】【宫】 住【大】径【宋】【元】【明】【宫】 顾【大】堕【宋】【元】【明】【宫】 有【大】无【宋】【宫】 行不有【大】造证则【宋】 教化获【大】行不有【宋】 而【大】而教化获【宋】 正【大】〔-〕【元】【明】 志【大】恋【宋】【元】【明】【宫】 不乱【大】〔-〕【宫】 废【大】發【宋】【元】【明】【宫】 行【大】行所【宋】【元】【明】【宫】 所修【大】以所【宫】 为【大】是【宋】【元】【明】【宫】 班【大】*颁【宋】【元】【明】【宫】* 倦【大】倦是精进力【宋】【元】【明】【宫】 违【大】遣令【宋】【元】【明】【宫】 与【大】兴【元】【明】 诸【大】〔-〕【宋】【元】【明】【宫】 如【大】而【宋】【宫】 欲【大】妄【宋】【元】【明】【宫】 从【大】使从【宋】【元】【明】【宫】 使【大】〔-〕【宋】【元】【明】【宫】 𢘙悷【大】儱㑦【宋】 众【大】沈【宋】【元】【明】【宫】 (为忍信根)二十二字【大】〔-〕【元】【明】
[A1] 唯【CB】【丽-CB】惟【大】(cf. K07n0077_p1207a20; T13n0401_p0527b03)
[A2] 恩【CB】【丽-CB】思【大】(cf. K07n0077_p1207c08)
[A3] 妄【CB】【丽-CB】望【大】(cf. K07n0077_p1209b0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1)
关闭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1)
关闭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