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优楼频蠡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栴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等。皆大阿罗汉而众所知识,如调象王,所作已办,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梵德菩萨,净行菩萨,无边行菩萨而为上首;跋陀波罗应与无边俱为上首也,他方月音菩萨、月藏菩萨、妙音菩萨而为上首:如是等诸大菩萨,皆久修梵行,安隐清净,住首楞严三昧,皆悉具足八万四千诸波罗蜜,于娑婆世界及十方国示现作佛,转妙法轮,现般涅槃,于耆阇崛山升仙讲堂,皆师子吼。是诸菩萨摩诃萨等,各各自说过去因缘,如是音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皆悉集会。
尔时,世尊从石室出,问阿难言:「今诸声闻、诸菩萨等,皆何讲论?」
阿难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众各各自说宿世因缘。」
尔时,世尊安庠徐步如大龙象,披僧伽梨入大众中,告诸菩萨言:「汝等今者各说何义?」其大音声遍满世界。
跋陀波罗菩萨即从坐起,自为世尊敷师子座,头面礼足,请佛就坐,白佛言:「世尊!我于今日欲少咨问,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说是语时,八万四千诸菩萨等,各脱璎珞散佛供养。所散璎珞住佛顶上,如须弥山严显可观,有千化佛坐山窟中。
时,诸菩萨顶礼佛足,异口同音白佛言:「世尊!世尊与贤劫千佛过去世时种何功德?修何道行?常生一处,同共一家,于一劫中,次第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化度浊恶诸众生等,令其坚發三种清净菩提之心。愿为我等及未来世诸众生故,当广分別贤劫千菩萨过去世时诸波罗蜜本事果报!」
尔时,世尊告诸菩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广说。
「跋陀波罗!汝今当知,乃往过去无量,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复过是数,尔时,此娑婆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大宝。有佛世尊,名宝灯焰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彼佛世尊出现世时,亦以三乘教化众生。佛寿半劫,正法化世住于一劫,像法化世住于二劫。于像法中有一大王,名曰光德,十善化民,国土安乐,如转轮王。
「尔时,大王教诸人民诵毘陀论。时学堂中有千童子,年各十五,聪敏多知,闻诸比丘赞佛、法、僧。
「有一童子名莲华德,白善称比丘言:『云何名佛?云何名法?云何名僧?』
「时,千童子闻三宝名,各持香华随从比丘行诣僧房,入塔礼拜,见佛色像,彼像身量高六十二那由他由旬,八万四千诸相好门皆悉具足。
「时,千童子见佛像已,白比丘言:『如此胜人大无上士,过去世时修何功德,乃得如是无上胜相?』
「比丘答言:『善男子!汝今谛听!佛世尊者,过去修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亦复修习三十七品助菩提法,故得如此端严之身。如来身者,不但有此八万四千诸相好门,亦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大悲、三念处、三明、六通、八解脱等。』
「时,千童子闻于比丘赞叹佛已,五体投地,即于像前發弘誓愿:『我等今者,各各应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过算数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等无有异。』
「第三童子名莲华藏,复發誓愿:『我等今者,因比丘故,闻三宝名,复得见于如来色像,于未来世成佛无疑;未成佛间,恒与比丘共生一处。』
「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千童子闻三宝名,身心欢喜,随寿长短后皆命终;临命终时,以闻三宝善根因缘力故,除却五十一劫生死之业;命终之后,得生梵世、诸天生法。生梵宫已,即得三念,自忆往世闻三宝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时,千梵王各乘宫殿,与诸梵俱持七宝华,至故塔前供养佛像。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说偈言:
「说此偈已,各还梵世。
「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彼国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毘婆尸如来是;善称比丘,尸弃如来是;时千童子岂异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后楼至如来是。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我与贤劫千菩萨从彼佛所闻三宝名,始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事如是。」
佛告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我念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国,名波罗㮈,王名梵德,常以善法化诸人民,彼时人寿八万四千劫。时王梵德自见衰相,以国付子,出家学道,于仙人生地,忧昙钵林中,晨朝出家。端坐思惟,经一食顷,逆顺观于十二因缘,往复观察凡十八遍,应时即得辟支佛道,踊身虚空作十八变。优昙林中有五百梵志,见辟支佛足下有十二因缘文字: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五百梵志见此文字,有观无明缘行、无所依起,有三百人应时即得辟支佛道;又二百人观无明缘行及爱、取、有,应时即得成辟支佛;又观无明乃至老死忧悲苦恼,因无常行成辟支佛。优昙钵林一日之中,有五百一辟支佛出现于世。是时,大地六种震动,乃至梵世诸天宫殿。
「时,千梵王各以衣裓盛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至优昙林中供养辟支佛,头面礼足,白言:『大德!为我说法。』时,辟支佛踊身虚空作十八变,舒手现足。时,千梵王见其足下十二因缘文字相现,见其掌中有十善文,于顶光中见五戒法,八支斋文。时千梵王身心欢喜,受持读诵發弘誓愿:『我等今者见诸快士结加趺坐,如入禅定,身分光明,有此文字令我读诵。』
「时梵众中,有一梵王,名曰慧见,告余梵言:『我于今者见辟支佛,受持五戒,八支斋法,当行十善,观诸缘起,以此善根,回向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等作佛时,说法度人过于辟支佛百千万倍。我成佛时,闻我名者、见我形者,速得除灭无量障碍,如我今者见辟支佛。』
「时千梵王供养毕已,各还所安,随梵天寿后,各命终。命终之后,于娑婆世界千四天下为千转轮王,十善教化,本善愿故,不随因缘,寿命八万四千岁。
「临欲终时,雪山之中有一婆罗门,聪明多智,寿命半劫。于先经中,闻过去有佛,号栴檀庄严如来,十号具足。彼佛世尊说甚深檀波罗蜜,不见施者及以受者,心行平等,而行布施。时大仙人闻此事已,从雪山出,诣千圣王,求索财宝,广为诸王赞说甚深檀波罗蜜。翘于右足而举右手,住立王前而说偈言:
「时,千圣王各以国土付其太子,告下诸国:『我等今者,欲修一切施,诸有贫穷须财宝者,可诣我所,当随意施。』尔时,诸国一切人民皆悉来集千圣王所,白言圣王:『我等今者,唯乏二事,余无所须。何等二事?一者、天乐;二者、天女。』
「时,千圣王持摩尼珠置高幢上,發大誓愿:『我等福德,受善果报,真实不虚,令如意珠普雨天乐,供给一切。』应念即雨种种乐器。时,诸乐器住虚空中不鼓自鸣,复更生念:『若我福善真实不虚,令如意珠普雨天女。』应念即雨种种天女,容仪庠序如魔天后,一一天女,各有五百眷属以为侍者。
「时,千圣王满众愿已,即舍国土出家学道。时王千子及诸臣民,皆悉号咷,随从王后,奉送大王至于雪山。时,千圣王告诸臣民:『诸行无常,我身无主,性相皆空,有者归灭。我于今者,信解此义,是以弃国,无所恋著。』即随婆罗门入于雪山,王子臣民辞退还国。
「时,千圣王于雪山中各立草庵,端坐思惟,發弘誓愿当度一切,求无上道思大施义。圣王宿世十善报故,雪山千神各献仙果,日日供给更不求食,应时即得获五神通,飞腾虚空,寿命一劫。
「时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长四千里,狗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眼,眼出迸血,光如融铜,左手持剑,右手持叉,住圣王前,高声唱言:『我今饥渴,无所饭食,唯愿圣王慈悲矜愍,施我少食。』
「时千圣王告夜叉言:『我等誓愿,一切施与。』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果而令食之。
「夜叉得果,怒弃置地,告圣王言:『我父夜叉啖人精气,我母罗刹恒啖人心,饮人热血;我今饥急,唯须人心、血,何用果为?』
「时,千圣王告夜叉言:『一切难舍,无过己身。我等今日不能舍心持用相与。』
「是时,夜叉即说偈言:
「时,雪山中有婆罗门,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愿大师为我说法,我今不惜心之与血。』即脱单衣,敷为高座,即请夜叉令就此座。
「时,大夜叉即说偈言:
「时,牢度跋提闻此偈已,身心欢喜,即持利剑刺胸出心。是时,地神从地踊出,白牢度跋提:『唯愿大仙愍怜我等及山树神,莫为一鬼舍于身命。』
「时,牢度跋提告诸神言:
「说此偈已,卧夜叉前,以剑刺颈施夜叉血,即复破胸出心与之。
「是时,天地大动,日无精光,无云而雷。有五夜叉从四方来,争取分裂,竞共食之。食已大叫,跃立空中,告千圣王:『谁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
「时千圣王惊怖退没,不欲菩提,生变悔心,各欲还国。
「时,五夜叉即说偈言:
「时,千圣王闻此语已,皆默然住。」
佛告跋陀波罗:「汝今当知,第一婆罗门,赞檀波罗蜜者,过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过去然灯佛是。时千圣王出家学道,见然灯佛修诸苦行,心生悔恨,于一劫中堕大地狱;虽堕地狱,菩提愿力庄严心故,火不能烧。从是已后,复得值遇灯明王菩萨为其说法,从地狱出,广为赞叹过去千佛——解脱称庄严佛乃至最后妙自在王佛。时,千圣王闻千佛名,欢喜敬礼,以是因缘,超越九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千圣王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也。」
佛说是时,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八十人發无上道心;二百五十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复次,跋陀波罗!乃往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须阇提,国名胜幡。其王生时,七宝承足,天降瑞应三十有四,堕地即行,七宝自至,四方诸山各有一亿神仙,五通具足飞集殿前;复有百万亿恒河沙七宝大山,踊出殿前列住空中,以应神仙。须阇提王渐渐长大,王四天下,威德自在,十善化人;王德力故,一切人民,皆受快乐如忉利天。
「时诸仙人各持仙经,授王令读,王读经已,闻过去有佛,号宝华琉璃功德光照如来,十号具足。王闻佛名身心欢喜,即脱宝冠向四方礼,發大誓愿:『我于今日舍四天下一切所珍,出家学道,坐于光明菩提树下,身心不动。若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终不起。』
「是时六欲天王,名金刚摩尼珠,与诸魔众八万亿千,一一鬼兵作百亿变状甚可怖畏,竞集道树。时,须阇提王端坐树下,入智印慈心王三昧,三昧力故,时魔兵众同时碎坏,经七七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神仙,俱来劝请转妙法轮。仙人众中有一大仙,名曰光果,说偈请曰:
「第二仙人名曰光藏,复说偈言:
「尔时世尊,默然受于诸仙人请,于光明菩提树下转妙法轮,举身放光照十方界,皆如金色,广说四谛及十二因缘,凡百亿偈。初会闻法四山诸仙,皆得无生法忍,百千人發无上道心出家学道,无数四部得须陀洹道,有發菩提心数不可知。佛寿二十五万劫,正法住世二百万劫,像法住世四百万劫。
「彼佛世尊法欲灭时,有诸比丘游行教化。时有一国,名曰电光,有一长者名牢度跋提,修行外道,事梵天法。电光大王遣千童子,供给彼人洒扫天庙。时千童子,各持天华欲往天寺,于其中路,见诸比丘持佛像行,童子问言:『此是何神,端正威光,巍巍乃尔?』
「诸比丘言:『此大善寂像。』
「童子问言:『大善寂者!生何种姓?有何等义?』
「比丘答言:『汝不知乎?过去久远,须阇提王弃国出家,成无上道,号大善寂,于净光林入般涅槃。我等今者是其弟子,今我所持是善寂像。』时千童子闻佛因缘,各持莲华以供养像,顶礼像足。
「跋陀波罗!汝今当知,以是供养佛像因缘,时诸童子随寿长短,各自命终,命终之后,即得值遇六十亿那由他诸佛,亲觐供养,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跋陀波罗!汝今当知,彼佛世中,四山仙人数不可知者,今十方面各得成佛。时千童子华供养者,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也。跋陀波罗!汝今当知,佛灭度后,若诸四众,若持一华供养佛像,得二种福。何等为二?一者、常得化生;二者、形色端正。复得二果:一者、恒得值遇诸佛;二者、多生天上。」时诸比丘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佛告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我念过去无量,无数千万亿劫,彼时有佛,号宝盖照空如来、应供,十号具足。
「彼佛出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如金刚佛刹等无有异。宝盖照空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佛灭度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曰月集,游行聚落教化众生,以偈赞叹宝盖照空如来名号:
「时,彼长者说此偈已,以种种华香供养宝盖照空佛像。华供养已,有千比丘来入讲堂,见大长者华香供养,诵赞佛偈。
「第一比丘名曰日藏,问长者言:『汝今日日香华供养,赞叹佛名,欲求何等?』
「长者白言:『大德比丘!应一心听。今我供养,欲求无上平等大道。』
「比丘问言:『云何名为无上大道?』
「长者答言:
「是时,长者说此偈已,白比丘言:『唯愿大德行无上道!』
「日藏比丘复说偈言:
「是时长者,复说偈言:
「是时,长者说此偈已,白比丘言:『大德!汝今欲求无上道不?』
「日藏比丘闻长者言,深解义趣,顶礼佛足,而说偈言:
「是时,比丘说此偈已,告长者言:『汝今当知,我已解汝所说偈义,我已堪任为菩提器。我等千比丘,从今日乃至成佛,常修大慈,普爱一切,于诸众生不生毁呰,何况杀害?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常起大悲普摄一切,而于大悲不起悲相,不生恋著。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见他得乐心生欣悦,犹如比丘得三禅乐,不起乐触,及乐觉相。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不见众生及众生相,亦不住喜,不入舍中。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终不造作九十五种诸恶律仪。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终不为己畜养八种不净之物;若有畜积,必为饶益诸众生故。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终不毁谤菩萨法藏;若有辩才智慧无极,说邪见论满百千岁,我宁碎身犹如微尘,终不信受。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设有众生,不造善业作五逆罪,必当教化令得饶益。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誓愿当度五浊恶世没苦众生。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常当修行诸波罗蜜,尽其边际到大智岸。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终不放舍一切众生,必当安慰以义饶益。
「『我从今日乃至成佛,愿普庄严一切佛事,修诸净行,十种珍宝以为脚足,无愿解脱以为眼目,游于大空毕竟涅槃。』
「时,千比丘發此誓已,五体投地遍礼诸佛,而说偈言:
「说此偈已,遍礼十方一切诸佛。
「是时,空中无云而雷,诸天龙神普雨天华以为供养,而说偈言:
「时千比丘闻偈叹德,倍加精进,即得甚深观佛三昧,告长者言:『善哉!长者!我因汝故發菩提心,汝亦应于佛法海中出家学道。』
「尔时,长者受比丘教,于正法中出家学道,常修头陀,备诸苦行,经七七日,得无生忍。
「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大长者,教化多人發菩提心者,久已成佛,殊胜月王佛是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佛名,恒得值佛,于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得超越十二亿劫极重恶业。时千比丘發誓愿者,我等贤劫千佛是也。
「说是语时,百千梵王發菩提心,思佛千优婆塞等得无生法忍,欝多罗母善贤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说是语时,时会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佛告跋陀波罗:「汝今当知,我念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彼时有佛,号净音如来,十号具足。彼佛出时,此三千世界七宝庄严,如宝庄严国等无有异。佛寿二十大劫,正法住世四十劫,像法倍寿八十劫,亦以三乘教化众生。
「于像法中,有一比丘,名一切忍,持菩萨藏行菩萨法,游巡村落,常说此偈:
「忍辱进大比丘,常说此偈。时,华光林中有千梵志,修四梵,行慈、悲、喜、舍,闻此比丘赞三宝义名,身心欢喜,即白比丘:『于何经中有如此义?』
「比丘白言:『大调御师!于大方等真实经中,说佛、法、僧平等空慧,住一相中。』
「时千梵志,闻佛、法、僧平等空慧,即思甚深大空智义。八千岁中端坐正受,于空法中而不决了,复更思惟一切法空,于如实际亦不决了,然不生疑,亦不诽谤,作此思惟。
「时,有一比丘名曰智藏,告诸梵志:『汝等知不?过去有佛,名三昧尊丰如来,十号具足,如是同字百千亿佛,皆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其经中说:「不住诸法,法性皆空。」如是,梵志于空法中心不明了,但当一心归于空义。』
「时千梵志,闻此语已,心大欢喜,白比丘言:『般若波罗蜜是大空智,我等今者无明所覆,于空义中无由解了,但于大德所说法中身心随喜。』」
佛告跋陀波罗:「彼二比丘善说法者,第一比丘今已成佛于妙乐国,欢喜庄严珠王佛是;若有四众闻彼佛名,五体投地,归依顶礼,即得超越五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第二比丘久已成佛,号帝宝幢摩尼胜光如来,十号具足;若有四众闻彼佛名,五体投地,归依顶礼,即得超越七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时千梵志,以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身心欢喜,不生惊疑、怖畏、诽谤,即得超越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即得值遇十六亿佛,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以庄严心,念佛三昧庄严心故,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
「跋陀波罗!时千梵志,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以得闻空法心无疑故,于娑婆世界次第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众生,应于空义心无疑惑。」
佛说此语时,时会大众闻佛所说,有得初果,有發无上正真道意,数甚众多不可具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顶礼佛足。
佛告跋陀波罗:「我念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彼世有佛,名海慧如来,十号具足。国名净乐,七宝庄严地生宝华,如须弥山七宝合成,严显可爱。
「彼佛世尊常入禅定,默然不言终不说法,但放白毫大人相光,施作佛事。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十善印,说十善义;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五戒印,说五戒义及五戒缘;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八戒印,说八戒义及八戒缘;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波罗提木叉印,说波罗提木叉义,及波罗提木叉缘;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六波罗蜜印,说八万四千诸度义;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四谛印,说四谛义,及三十七助菩提分法;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独觉印,说十二因缘义;或有众生见白毫光如智相印,演说菩萨初地境界乃至十地,说首楞严光印三昧,说金刚定不坏境界。
「跋陀波罗!如是白毫大人相中,现无量无数恒河沙印,或有印中演法无畏;或有印中说九十五种外道邪术;或有印中说诸天众上妙报应;或有印中说于劫成及与劫坏;或有印中说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灾异变怪一切世事;或有印中说诸神仙及鬼神道:此白毫印,普照十方化度众生,随有缘者显现佛事。彼佛寿命十二大劫,正法住世亦十二劫,像法住世二十四劫。于像法中有千婆罗门,第一婆罗门名檀那世寄,其最后名分若世罗。千婆罗门聪明博智,各皆通达四毘陀论。
「海慧如来像法之中,有一比丘名曰净龙丰庄严,与诸婆罗门共相难诘。婆罗门说毘陀论经神我之法,沙门复以十二部经甚深空义,演说无相破其贪著。
「千婆罗门闻无相义,白比丘言:『汝于何处得此无我空寂之法?』
「比丘答言:『三世诸佛,十号具足,所共宣说。海慧如来白毫印中,常说此偈:
「说此偈已,千婆罗门心大欢喜,礼比丘足,各自还归,端坐林野,思无我、空。经八千万岁,于大空义心不决了,以思空义功德力故,即于空中得见百千佛,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即于三昧中见海慧佛白毫印中说甘露偈:
「时,千婆罗门闻此偈已,身心欢喜,倍加精进,即得诸佛现前三昧,于三昧中坚固正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跋陀波罗!尔时龙丰庄严比丘者,久已成佛,华光国土龙自在王佛是;千婆罗门,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
「跋陀波罗!我与贤劫千佛,于海慧如来遗法之中闻大空偈,端坐思惟心不决了,犹得超越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是故,汝等应于空义思惟取证。」
是时,众会闻佛所说,有得初果,有發无上正真之道,有种辟支佛道因缘者。时会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跋陀波罗!我念过去无量亿世,彼时有佛号自在胜如来,十号具足。彼佛世尊出现世时,此娑婆世界其地金色,金华金光充遍世界。自在胜如来寿五十大劫,正法住世三十大劫,像法住世百二十大劫。于像法中有千居士,多饶财宝各储一亿,虽获俗利不以喜悦,常修苦、空、无常之相。
「彼时世中有一优婆塞,聪明多智,名摩诃那伽,至居士所,高声说偈:
「时千居士,闻优婆塞所说偈义,深心欢喜得未曾有,即共相随到于僧房。到僧房已,白诸比丘:『此大众中,谁有智者?唯愿为我说甘露法!』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名曰净音,为诸居士广赞菩萨檀波罗蜜,即说此偈:
「时千居士,复闻比丘赞于布施,身心欢喜。即诣王所,启大王言:『我等今日,闻诸比丘赞说檀波罗蜜。唯愿大王为我宣,令一切国内贫苦众生普使闻知!』」
校注
佛说【大】,〔-〕【宋】【元】【明】【宫】 后秦龟兹国三藏【大】,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宫】 蠡【大】,螺【宋】【元】【明】【宫】 庠【大】,详【宋】【元】【明】【宫】 披【大】,被【宋】【元】【明】【宫】 家【大】,处【宫】 堂【大】,室【宋】【元】【明】【宫】 偈答【CB】【丽-CB】【宫】,答偈【大】 言【大】,曰【宋】【元】【明】【宫】 房【大】,坊【宋】【元】【明】【宫】 喜【大】,善【宫】 后皆【大】,皆悉【宋】【元】【明】【宫】 世【大】,〔-〕【宋】【元】【明】【宫】 忧【大】,优【宋】【元】【明】【宫】 踊【大】*,涌【宋】【元】【明】【宫】* 三【大】,二【宫】 世【大】,〔-〕【宋】【元】【明】【宫】 臣民【大】,民臣【元】【明】 融【大】,镕【宋】【元】【明】【宫】 灭【大】,成【宋】【元】【明】【宫】 已【大】,之【宋】【元】【明】 跃【大】,涌【宋】【元】【明】【宫】 提【大】,萨【宋】【元】【明】【宫】 成【大】,〔-〕【宋】【元】【明】【宫】 曰【大】,日【宋】【元】【明】【宫】 诵赞【大】,赞诵【宋】【元】【明】【宫】 性空【大】,空性【宋】【元】【明】【宫】 调【大】,殷【宋】【元】【明】【宫】 相【大】,海【宋】【元】【明】【宫】 性无住【大】,无心性【宋】【元】【明】【宫】 过【大】,越【宋】【元】【明】【宫】 不造善业作【大】,造不善业造【宋】【元】【明】【宫】 愿普【大】,普愿【宫】 梵志【大】,凡夫【宋】【元】【明】【宫】 越【大】,〔-〕【宫】 十【大】,〔-〕【元】【明】 所【大】,法【宫】 语【大】,经【宫】 放【大】,于【宋】【元】【明】【宫】 生【大】,主【宋】【元】【明】【宫】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宫】 佛【大】,律【元】【明】 大【大】,太【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 证【大】,正【宋】【元】【明】【宫】 苦【大】,害【宋】【元】【明】【宫】 力【大】,刀【宋】【元】【明】【宫】 涕【大】,洟【宋】【元】【明】【宫】 房【大】*,坊【宋】【元】【明】【宫】* 佛说【大】,〔-〕【宋】【元】【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4 册 佛说千佛因缘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标点,张革丰大德提供新式标点重校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