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皆悉观察,亦复如是;国王、大臣、人民姓字则能分別;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汝还就坐,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
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坐。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鷄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慇懃。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別,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別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
「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𤦲、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绸罗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咤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婆罗㮈蠰佉有大宝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宝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王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
「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脇生,如我今日右脇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
「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
「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翅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花,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
「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返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时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艳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闻展转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
「尔时,魔王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
「弥勒圣尊与诸天人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發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诸天人广分別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
「尔时,翅头城中有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別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
「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与王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
「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
「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尔时,诸女人尽得阿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
「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
「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
「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当佐弥勒劝化人民。」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摩竭国界毘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申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是事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
「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华香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
「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
「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若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华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专意听受法,来至我所;或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有书写读诵,来至我所;或复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彼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过千岁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在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翅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者、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承事诸法师,名花㨶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按《开元录》有译无本中有法护译《弥勒成佛经》,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者。乍观此经即彼失本而还得之,其实非也。何则?罗什译《弥勒成佛经》目下注云:「与《下生经》异本,与法护译《弥勒成佛经》同本。」两译一阙,则彼失本经,非此《下生经》六译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圆重校金刚般若后序云:「古德分经皆用纸数者,一纸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今捡失本弥勒经目下注云:『一十七纸』,则计有七千二百二十二字,此经只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则尚未其半,岂是彼经欤?」则丹藏无此经为得。然此经文颇似汉晋,经注又有汉云之言,还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录云今附西晋者耳,宋藏还得而编入之为得之矣。而二录并无《下生经》是法护译者,今云法护译者何耶?伏俟贤哲。
校注
佛说【大】,观【宋】【元】【宫】,佛说观【明】 勒【大】,勒菩萨【宋】【元】【明】【宫】 西晋…译【大】,诸藏经并品次并阙译人【宫】 护【大】,护单【元】【明】 五【大】,千五【宋】【元】【明】【宫】 露【大】,袒【宋】【元】【明】【宫】 肩【大】,臂【宋】【元】【明】【宫】 佛【大】,世尊【宋】【元】【明】【宫】 如是【大】,知【宋】【元】【明】【宫】 则【大】,悉【宋】【元】【明】【宫】 翅【大】,鸡【宋】【元】【明】【宫】 翅头【大】下同,鸡头【宫】下同 每向【大】,每何【宋】【元】【明】,教伺【宫】 常【大】,又【宋】【元】【明】【宫】 当知尔时【大】,当尔之时【宋】【元】【明】【宫】 浮【大】,浮提【宋】【元】【明】【宫】 千【大】,十【宋】【元】【明】【宫】 减【大】,据【宋】【元】【明】【宫】 万【大】,方【宋】【元】【明】【宫】 诸村落相近【大】,诸村聚落【宋】【元】【明】【宫】 优单越【大】*,欝单越【宋】【元】【明】【宫】* 一向无【大】,一响无有【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別【大】,別异【宋】【元】【明】【宫】 便【大】,复【宋】【元】【明】【宫】 更【大】,各【宫】 受【大】,更【宫】 蠰佉【大】下同,儴佉【宋】【元】【明】【宫】下同 轮【大】,金轮【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琦【大】,宝【宋】【元】【明】【宫】 梯【大】,提【宋】【元】【明】【宫】 绸罗【大】,般绸【宋】【元】【明】【宫】 㮈【大】,㮈国【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多【大】,亦多【宋】【元】【明】【宫】 意【大】,竟【宋】【元】【明】【宫】 宝【大】,物【宋】【元】【明】【宫】 王【大】,玉【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莲【大】,罗【宋】【元】【明】【宫】 年【大】,〔-〕【宋】【元】【明】【宫】 于【大】,〔-〕【宋】【元】【明】【宫】 夜【大】,夜分【宋】【元】【明】【宫】 时【大】,应时【宋】【元】【明】【宫】 返【大】,反【宋】【元】【明】【宫】 各【大】,各而【宋】【元】【明】【宫】 时【大】,〔-〕【宋】【元】【明】【宫】 佛【大】,佛道其声【宋】【元】【明】【宫】 转【大】,〔-〕【宋】【元】【明】【宫】 彻【大】,彻于【宋】【元】【明】【宫】 艳【大】,燄摩【宋】【元】【明】【宫】 率【大】,率陀【宋】【元】【明】【宫】 自在【大】,乐【宋】【元】【明】【宫】 化【大】,化化【宋】【元】【明】【宫】 声闻展转至【大】,乃至【宋】【元】【明】【宫】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宫】* 习【大】下同,集【宋】【元】【明】【宫】下同 尽【大】,〔-〕【宋】【元】【明】【宫】 有【大】,有一【宋】【元】【明】【宫】 与【大】*,为【宋】【元】【明】【宫】* 人民【大】,天人【宋】【元】【明】【宫】 义【大】,其义【宋】【元】【明】【宫】 阿罗汉道【大】,罗汉道果【宋】【元】【明】【宫】 人得【大】,〔-〕【宫】 竟【大】,后【宋】【元】【明】【宫】 阿【大】*,〔-〕【宋】【元】【明】【宫】* 汉【大】,汉果【宋】【元】【明】【宫】 人【大】,〔-〕【宋】【元】【明】【宫】 患厌【大】,厌患【宋】【元】【明】【宫】 修【大】,〔-〕【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宫】 日【大】,也【宋】【元】【明】【宫】 勒【大】,勒佛【宋】【元】【明】【宫】 屠【大】,君屠【宋】【元】【明】【宫】 要须【大】,须待【宋】【元】【明】【宫】 文【大】,文佛【宋】【元】【明】【宫】 众【大】,〔-〕【宋】【元】【明】【宫】 复【大】,〔-〕【宋】【元】【明】【宫】 我【大】,我教【宋】【元】【明】【宫】 尔时阿难【大】,阿难尔时【宋】【元】【明】【宫】 是【大】,得【宋】【元】【明】【宫】 皆是【大】,得【宋】【元】【明】【宫】 名【大】,曰【宋】【元】【明】【宫】 脓【大】,想【宫】 时【大】,之时【宋】【元】【明】【宫】 复【大】,〔-〕【宋】【元】【明】【宫】 佛【大】,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宋】【元】【明】【宫】 神【大】,立【宋】【元】【明】【宫】 意【大】,心【宋】【元】【明】【宫】 受【大】,〔-〕【宋】【元】【明】【宫】 善修梵行【大】,善持禁戒【宋】【元】【明】【宫】 复【大】,复尽形寿善持梵行来至我所或复【宋】【元】【明】【宫】 书写读诵【大】,书读讽诵【宋】【元】【明】【宫】 是【大】,尔【宋】【元】【明】【宫】 此偈【大】,偈言【宋】【元】【明】【宫】 施【大】,于【元】 或【大】,欲【宋】【元】【明】 饴【大】,食【宋】【元】【明】【宫】 或【大】,所【宋】【元】【明】 善【大】,若【宫】 炽然【大】,然炽【宋】【元】【明】【宫】 班【大】,颁【宋】【元】【明】【宫】 经【大】,者【宋】【元】【明】【宫】 我【大】,佛【元】 神寺【大】,塔等【宋】【元】【明】,塔寺【宫】 以【大】,已【宋】【元】【明】 在【大】,存【宋】【元】【明】 生【大】,得【宋】【元】【明】【宫】 佛说【大】,〔-〕【元】,佛说观【明】 〔按开元…贤哲〕䟦文二百六十二字-【宋】【元】【明】【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4 册 No. 453 佛说弥勒下生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