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文殊尸利行经

我豆那掘多归命大智海毘卢遮那如来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祇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慧心无碍具足清净——如是等五百比丘各于自房结加趺坐身心寂静三昧正受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为欲發起自身行法令众闻知获大利故最于先起一一次第遍观诸房即见尊者舍利弗独处一房折伏其身结加趺坐入于三昧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见如是已亦不發觉更诣诸处观察余房如是展转乃至晨朝日初出时当于是时舍利弗等五百比丘皆已出定是诸比丘及余比丘诸方来者一切大众皆悉云集

尔时世尊即于此时从坐而起平身正直从容徐步谛而行如师子王出于自房敷坐一切大众左右围绕敬念世尊不敢当前尔时世尊处大众中为无上首光颜巍巍犹若金山乘大悲云雨诸法雨

尔时文殊童真菩萨于大众中问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我于向者遍观诸房我时见汝独处一房结加趺坐折伏其身汝时为当坐禅耶不耶

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菩萨言「我于是时实坐禅耳

尔时文殊菩萨即复问于舍利弗言「汝意云何为当欲令有未断者为除故坐禅耶欲令有已断者更除断故坐禅耶为依过未来三世法故坐禅耶为依色识等五阴法故坐禅耶为依眼意等诸根识故坐禅耶为依色法等六尘法故坐禅耶为依欲无色界等三有法故坐禅耶为依若内若外内外差別法故坐禅耶为依若身若心若身心名色法故坐禅耶如是等法我已问汝汝应速答何而坐禅乎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言「仁者我今现见诸法乐行念不忘故而坐禅也

文殊尸利菩萨复更问于舍利弗言「舍利弗实有诸法可得现见乐行者念不忘不

舍利弗言「仁者文殊如是乐行之法我实不见仁者文殊如是乐行之法我虽不见而佛世尊曾为声闻一切诸众说寂定法如是法者我依行之

文殊尸利菩萨复问尊者舍利弗言「何等诸法如来曾为诸声闻众说是寂定汝依行

舍利弗言「仁者文殊有一比丘依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而行略说乃至依心意等诸法如行如彼行法是佛世尊为声闻一切诸众说是寂定我依行也

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复问尊者舍利弗「汝言『如来曾为声闻一切诸众说彼三世乃至心我依行』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即彼过去现无如来彼未来世现无如来现在世无彼如来若如是者一切诸法求如来身皆不可得汝今云何作如是言『我依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而行』唯舍利弗过去际现在际彼不为此此不为彼各各別异不相为作无有处所亦无依住无所住者无有依处而可得也复次舍利弗若有人言过去未来现在于实际中说有依处说无依处者当知彼辈诽谤如来获大重罪所以者何彼真实际无忆无念亦无堕落无有形色有相状而可得者唯舍利弗真实际中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实不可得略说乃至心意等法亦不可得离于实际外无一法而可得者是故说言名之为空空故无法无可显说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问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如来可不住于实际而说法耶

文殊尸利菩萨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真实际中有何处所而使如来住于实际说诸法乎舍利弗法本自无云何如来住实际已说于诸法非但无法如来亦无云何而言如来住于真实际已说诸法耶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如来亦尔实不可得所说法体亦复如是时中不可得非时中不可得时非时中亦不可得如来复非在说时中不说时中可得显现所以者何舍利弗如来一切言语道断无为无作无所安置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文殊尸利菩萨言「文殊尸利如仁者所说谁于此处堪为法器

文殊尸利菩萨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人能破坏世谛亦复不当入于涅槃彼人于此堪为法器若复能于过去诸法不证不说未来诸法不证不说现在诸法不证不说彼人于此堪为法器无烦恼见及清净见无有有为无为见者彼于此说堪为法器若无有我亦无无我于作行中不取不舍彼于此说堪为法器如是人者虽能听受亦不于是所说法中取为决定了义说也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文殊尸利菩萨言「若如仁者所说于是义中云何修行云何教住

文殊尸利菩萨即语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是义中可有言说可得问言云何教住于是义中既无言说断诸心行云何问言云何教住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萨言「仁者文殊此义甚深于是义中少有证知者少有受持者何以故一切学人诸阿罗汉等于是地中犹尚迷没况诸凡夫岂能于是甚深义中能知能了

文殊尸利言「舍利弗诸阿罗汉于是义中无有地分所以阿罗汉无有地分可得住者以无住故名阿罗汉无得故名阿罗汉言语道断故名阿罗汉以言语道断故所有阿罗汉地分行者无有证处以无有证处故所有阿罗汉地分行者以无为法得名以不發故则名无为无有作者亦无住处云何名阿罗汉有所得地诸阿罗汉者不以名故名为阿罗汉不以色故名为阿罗汉唯诸凡夫于名色中妄作分別如是名色实无分別诸阿罗汉皆如是知不生分別是故诸阿罗汉不以名不以色名为阿罗汉无有凡夫无有凡夫法无有阿罗汉亦无阿罗汉法而可得者是故阿罗汉不作分別以无作行故无有行处无有作者即是寂定不作为有者不作为无不作为非有非无者若无作无为是中不可得彼得远离一切有无心无行可得说言决定正住沙门果中

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如是说时于大众中有五百比丘从坐而起于世尊前高声唱言「从今已去更不须见文殊身亦复不须闻其名字如是方处速应舍离所有文殊一切住处更莫趣向所以者何云何文殊烦恼解脱一相说耶」五百比丘一时高声唱是言已皆各背面出众而去复作是念「我等云何于佛世尊自说法中欢喜乐学修行梵行已云何今日忽闻如是弊恶法乎

尔时尊者舍利弗见是事已即告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尸利汝说是法不欲令诸众生辈决定了知如是法耶

文殊尸利菩萨言「如是如是

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尸利汝若如是者何故此五百比丘从坐而起诽谤仁者所说现于佛前高声唱言『不须见文殊尸亦不须闻文殊尸利名是方亦须舍所有文殊一切住处皆不须往』唱是言已出众而去

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即叹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舍利弗快能善说彼诸比丘唱告之言何以故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不得者彼亦不可见不可得闻如是彼方亦须舍离所以者何所有文殊一切住处是处及文殊皆无所有无所有者尚不可亲近可须舍

尔时文殊尸利菩萨如是说时五百比丘还来入众白文殊尸利言「如仁者所说非为我等云何能知仁者所说

尔时文殊尸利菩萨即叹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来世尊诸声闻众于是法中应如是作莫须知之诸比丘于是法中亦须如是作莫须知之亦非不须知所以者何如是法者即是常住亦名法界若常住法界者无忆无念无忆无念者一切无证无不证无不证者亦非不证不忆不念若如是知者即名如来真实声闻弟子名为最上得言应供者

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说是语时于彼五百比丘众中四百比丘于无漏法中心得解脱一百比丘更增毁起诽谤心于现身中生陷入于大地狱中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尸利仁者何故不顺众生而说法也令是一百比丘退失堕落

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作是言所以者何舍利弗是一百比丘若不闻是甚深法本者当知彼辈必定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从地狱出已然后方得人身人道以彼诸比丘辈闻是法本甚深义故——所有恶业重罪应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今日入于大叫唤地狱之中一触受已即得上生兜率天中受诸天乐汝舍利弗当知是诸比丘闻此法故速除多罪暂少轻受汝舍利弗当知是一百比丘于弥勒菩萨下生成道初会说法声闻众中得阿罗汉果尽诸有漏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身心烦恼二余俱尽是故舍利弗宁于是法本修多罗中疑心听受不用成就四禅定心及四无量心亦复不用具足成就四无色定心何以故虽复成就如是法者若不闻是甚深法本于烦恼中不得解脱生忧悲苦恼我愍此辈说是法本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萨言「希有希有文殊尸利乃能善说如是法本为欲教化诸众生故

文殊尸利菩萨言「舍利弗真实际者不增不减法界不增不减众生界者亦无增减所以者何如是等法但有言说无可得者彼不为此此不为彼即自无自有何依处是故舍利弗菩提者即是解脱也何以故所有法智无异处故非作非不作若如是知名为已入涅槃者

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文殊尸利菩萨所说真实际中无增无减法界众生界亦无增减不受烦恼不受解脱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为欲重明真实义故复以妙偈而说颂曰

「过现未来法  唯语无真实
彼若于实处  一相无差別
若无相分別  是即有真相
无相无分別  分別亦无相
若不作分別  不了別涅槃
是二皆魔事  智者应当知
诸入中  我虽名字说
无生名字者  彼二还一相
起心正分別  彼即成邪念
妙智无分別  以有空行故
分別有思量  无分別无思
了別即是相  不了得涅槃
若能如是知  名为大智者
是故尽智者  得智无分別
智能说于智  智说还自空
是中能忍者  是名为大智
假使满三千  七宝持用施
忍信是法者  其福为最上
假使亿劫中  施精进
辩成就福  不比持是经
若持是经者  至真等即说
是经功德力  彼悉当成佛

尔时世尊说是法本修多罗偈时一万杂类众生远尘离垢得清净法眼五百比丘于无漏法中心得解脱八万欲界天子未發心者皆得發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尔时即授彼记「皆于星宿劫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曰法开华如来至真等正觉

佛说是经已文殊尸利童子尊者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天龙八部诸鬼神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文殊尸利


校注

佛说【大】〔-〕【宋】【元】【宫】 隋【大】北隋【元】 藏【大】藏法师【宋】【元】【明】【宫】 豆【大】*阇【元】【明】* 结加【大】下同结跏【明】下同 静【大】靖【宋】【元】【宫】 谛【大】庠【宋】【元】【宫】详【明】 敷【大】敷坐而【元】【明】 问【大】即问【宋】【元】【明】【宫】 为【大】为断【元】【明】 何【大】何等法【元】【明】 也【大】耶【元】【明】 无彼【大】现无【元】【明】 来【大】来际【元】【明】 有【大】〔-〕【宋】【元】【明】【宫】 无【大】无如来【明】 取【大】最【宋】【宫】 仁【CB】【宋】【元】【明】【宫】人【大】 者【大】者不作为有无者【元】【明】 不【大】可不【元】【明】 利【大】利见【元】【明】 不【大】不可【宋】【元】【明】【宫】 可【大】何【元】【明】 丘【大】更【明】 智【大】至【宋】【元】【明】【宫】 佛说文殊尸利经【大】是经名圣者文殊尸利行经大乘法本竟【宋】【宫】文殊尸利行经【元】佛说文殊尸利行经【明】 经次行【大】经次行豆那掘多译本【宋】【宫】
[A1] 訾【CB】【丽-CB】呰【大】(cf. K11n0267_p0593a17)
[A2] 訾【CB】【丽-CB】呰【大】(cf. K11n0267_p0593b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关闭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关闭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