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三昧经卷上

导师说难遇  闻者喜亦难
大人所乐听  小人所恶闻
众生可愍伤  坠老死崄路
野人恩爱奴  处畏痴不惧
世界若大小  法无有常者
一切不久留  暂现如电光
是身属老死  众病之所归
薄皮覆不净  愚惑为所欺
汝常为老贼  吞灭盛壮色
如华鬘枯朽  毁败无所直
顶生王功德  共释天王坐
报利福弘多  今日悉安在
此王天人中  欲乐具为最
死时极苦痛  以此可悟意
诸欲初软乐  后皆成大苦
亦如怨初善  灭族祸在后
是身为秽器  九孔常流恶
亦如那利疮  绝治于医药
骨车力甚少  筋脉缠识转
汝以为妙乘  忍著无羞耻
死人所聚处  委弃满塜间
生时所保惜  死则皆弃捐
常当念如是  一心观莫乱
破痴倒黑暝  执炬以明观
若舍四念止  心无恶不造
象逸无钩  终不顺调道
今日营此业  明日造彼事
乐著不观苦  不觉死贼至
怱怱为己务  他事亦不闲
死贼不待时  至则无脱缘
如鹿渴赴泉  已饮方向水
猎师无慈惠  不听饮竟杀
痴人亦如是  懃修诸事务
死至不待时  谁当为汝护
人心期富贵  五欲情未满
诸大国王辈  无得免此患
仙人持呪箭  亦不免死生
无常大象蹈  蚁蛭与地同
且置一切人  诸佛正真觉
越度生死流  亦复不常在
以是故当知  汝所可爱乐
悉应早舍离  一心求涅槃
后舍身死时  谁当证知我
复得遇法宝  及以不遇者
久久佛日出  破大无明
以放诸光明  示人道非道
我从何所来  从何处而
何处得解脱  此疑谁当明
佛圣一切智  久远乃出世
一心莫放逸  能破汝疑结
彼不乐实利  好著弊恶心
汝为众生长  当求实法相
谁能知死时  所趣从何道
譬如风中灯  不知灭时节
至道法不难  大圣指事说
说智及智处  此二不假外
汝若不放逸  一心常行道
不久得涅槃  第一常乐处
利智亲善人  尽心敬佛法
厌秽不净身  离苦得解脱
闲静修寂志  结跏坐林间
捡心不放逸  悟意觉诸缘
若不厌有中  安睡不自
不念世非常  可畏而不惧
烦恼深无底  生死海无边
度苦舡未办  安得乐睡眠
是以当觉悟  莫以睡覆心
于四供养中  知量知止足
大怖俱未免  当宜懃精进
一切苦至时  悔恨无所及
衲衣树下坐  如所应得食
勿为贪味故  而自致毁败
食过知味处  美恶都无异
爱好生忧苦  是以莫造爱
行业世界中  美恶无不更
一切已具受  当以是自抑
若在畜兽中  唌草为具味
地狱吞铁丸  燃热剧迸铁
在薜荔中  脓吐火粪
涕唾诸不净  以此为上味
若在天宫殿  七宝宫观中
天食苏陀味  天女以娱心
人中务贵处  七馔备众味
一切曾所更  今复何以
往返世界中  厌更苦乐事
虽未得涅槃  当懃求此利

学禅之人初至师所师应问言「汝持戒净不非重罪恶邪不」若言「五众戒净无重罪恶邪」次教道法若言「破戒」应重问言「汝破何戒」若言「重戒」师言「如人被截耳鼻不须照镜汝且还去精懃诵经劝化作福可种后世道法因缘此生永弃譬如枯树虽加溉灌不生华叶及其果实」若破余戒是时应教如法忏悔若已清净师若得天眼他心智即为随病说趣道之法若未得通应当观相或复问之「三毒之中何者偏重婬欲多耶嗔恚多耶愚痴多耶

云何观相若多婬相为人轻便多畜妻妾多语多信颜色和悦言语便易少于嗔恨亦少愁忧多能技术好闻多识爱著文颂善能谈论能察人情多诸畏怖心在房室好著薄衣渴欲女色爱著卧具服饰香华心多柔软能有怜愍美于言语好修福业意乐生天处众无难別人好丑信任妇女欲火炽盛心多悔变憙自庄饰好观䌽画悭惜己物侥幸他财好结亲友不憙独处乐著所止随逐流俗乍惊乍惧志如猕猴所见浅近作事无虑忘所为趣得适意憙啼憙哭身体细软不堪寒苦阻易悦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忧自發伏匿身温汗臭薄肤细发多皱多白剪爪治须白齿趣行憙洁净衣学不专一好游林苑多情多求意著常见附近有德先意问讯憙用他语强颜耐辱闻事速解所为事业分別好丑愍伤苦厄自大好胜不受侵𣣋憙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饮食与人共之存近细志在远大眼著色欲事不究竟无有远虑知世方俗观察颜色逆探人心美言辩慧结友不固头发稀少于睡眠坐卧行立不失容仪所有财物能速救急寻后悔惜受义疾得寻复憙忘惜于举动难自改变难得离欲作罪轻微如是种种是婬欲相

嗔恚人相多于忧恼卒暴怀忿身口麁能忍众苦触事不可多愁少欢能作大恶无怜愍心憙为鬪讼颜貌毁悴皱眉眄睐难语难悦难事难可其心如疮面宣人阙义论强梁不可折伏难可倾动难亲难沮含毒难吐受诵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懒堕造事疾持望不语意深难知受恩能报有能聚众自伏事人不可沮败能究竟事难可干乱少所畏难譬如师子不可屈伏一向不回直造直进忆念不忘多虑思惟诵习忆持能多施与小利不回为师利根离欲独处少于婬欲心常怀胜爱著断见眼常恶视真实言语说事分了少于亲为事坚著坚忆不忘多于筋力肩胸姝大广额齐发心坚难伏疾得难忘能自离欲憙作重罪如是种种是嗔恚相

愚痴人相多疑多悔懒堕无见自满难屈憍慢难受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处处信向多师轻躁无羞搪作事无虑反教浑戾不择亲友不自修饰好师异道不別善恶难受易忘钝根懈怠诃谤行施心无怜愍破坏法桥触事不了嗔目不视无有智巧多求悕望多疑少信憎恶好人破罪福报不別善言不能解过不受诲喻亲离憎怨不知礼节憙作恶口须发爪长齿衣多垢为人驱役畏处不畏乐处而忧忧处而喜悲处反笑笑处反悲牵而后随能忍苦事不別诸味难得离欲为罪深重如是种种是愚痴相

若多婬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

第一治贪欲法门

婬欲多人习不净观从足至发不净充满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汗泪垢脓脑胞胆水微脂肪脑膜身中如是种种不净复次不净观者观青瘀膖胀破烂血流涂漫臭脓啖食不尽骨散烧焦是谓不净观

复次多婬人有七种爱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仪容或著音声或著细滑或著众生或都爱著若著好色当习青瘀观法黄赤不净色等亦复如是若著端正当习膖胀身散观法若著仪容当观新死血流涂骨观法若著音声当习咽塞命断观法若著细滑当习骨见及乾枯病观法若爱众生当习六种观若都爱著一切遍观或时作种种更作异观是名不净观

问曰「若身不净如臭腐尸者何从生著

若著净身臭腐烂身亦当应著若不著臭身净身亦应不著二身等故若求二实净俱不可得人心狂惑为颠倒所覆非净计净倒心破便得实相法观便知不净虚诳不真复次死尸无火无命无识无有诸根人谛知心不生著以身有暖有命有识诸根完具心倒惑著复次心著色时谓以为净爱著心息即知不净若是实净应当常净而今不然如狗食粪谓之为净以人观之甚为不净是身内外无一净处若著身外身外薄皮举身取之才得如㮈是亦不净何况身内三十六物复次推身因缘种种不净父母精血不净合成既得为身常出不净衣服床褥亦臭不净何况死处以是当知生死内外都是不净(此下经本至二门初)

复次观亦有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作破皮想除却不净当观赤骨人系意观行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想却皮肉尽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若久习行当教言身中一寸心却皮肉系意五处眉间鼻端心处如是五处住意观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常念观心心出制持

若心疲极住念所缘舍外守住譬如猕猴被系在柱极乃住息所缘如柱念如绳锁心喻猕猴亦如乳母常观婴儿不令堕落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

若心久住是应禅法若得禅定即有三相身体和悦柔软轻便白骨流光犹如白珂心得静住是为观净是时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学禅法得色界心心应禅法即是色界法心得此法身在欲界四大极大柔软快乐色泽净洁光润和悦谓悦乐二者向者骨观白骨相中光明遍照净白色三者心住一处是名净观除肉观骨故名净观如上三相皆自知之他所不见上三品者初习行先未發意已习行三四身修久习行百年身学

第二治嗔恚法门

若嗔恚偏多当学三种慈心法门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者当教言慈及亲爱云何亲及愿与亲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寒时得衣热时得凉饥渴得饮食贫贱得富贵行极时得止息如是种种乐愿亲爱得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云何及中人而与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中人得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当教言慈及怨憎云何及彼而与其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怨憎得得与亲同同得一心心大清净亲中怨等广及世界无量众生皆令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净见十方众生皆如自见在心目前了了见之受得快乐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问曰「亲爱中人愿令得乐怨憎恶人云何怜愍复愿与乐

答曰「应与彼乐所以者何其人更有种种好清净法因我今云何岂可以一怨故而没其善复次思惟『是人过去世时或是我亲善岂以今嗔更生怨恶我当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无量此不可失复思惟言『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复次嗔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是以嗔加物其毒难制虽欲烧他实是自害复自念言『外被法服内习忍行是谓沙门岂可恶声纵此变色憋心复次五受阴者众苦林薮受恶之的苦恼恶来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无量众怨甚多不可得除当自守护著忍革屣』如佛言曰

「『以嗔报嗔  嗔还著之  嗔恚不报
能破大军  能不嗔恚  是大人法
小人嗔恚  难动如山  嗔为重毒
多所残害  不得害彼  自害乃灭
嗔为大瞑  有目无睹  嗔为尘垢
染污净心  如是嗔  当急除灭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  如是种种
毒无量  当习慈心  除灭嗔恚
是为慈三昧门

第三治愚痴法门

若愚痴偏多当学三种思惟法门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当教言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当教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

问曰「一切智人是有明一切余人是无明是中云何无明

答曰「无明名一切不知此中无明能造后世有有者无无者有弃诸善取诸恶破实相著虚妄如〈无明相品〉中说

「『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德业
而作结使因  如火钻燧生
恶法而心著  远弃于善法
夺众生明贼  去来明亦劫
常乐我净想  计于五阴中
习尽道法  亦复不能知
种种恼险道  盲人入中行
烦恼故业集  业故苦流回
不应取而取  应取而反弃
驰暗逐非道  蹴株而躃地
有目而无慧  其喻亦如是
是因缘灭故  智明如日出

「如是略说无明乃至老死亦如是

问曰「佛法中因缘甚深云何痴多人能观因缘

答曰「二种痴人如牛羊种种邪见痴惑暗蔽邪见痴人佛为此说当观因缘以习三昧

第四治思觉法门

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有三种学人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若久习行当教言数转观清净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云何为数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数一出息至竟数二若未竟而数为非数若数二至九而误更从一数起譬如算人一一为二二二为四三三为九

问曰「何以故数

答曰「无常观易得故亦断诸思觉故得一心故身心生灭无常相似相续难见入息出息生灭无常易知易见故复次心系在数断诸思诸觉思觉者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欲求净心入正道者先当除却三种麁思觉次除三种细思觉除六觉已当得一切清净法譬如采金先除麁石然后除细石砂次第得细金砂

问曰「云何为麁病云何为细病

答曰「欲恼觉是三名麁病亲里国土及不死觉是三名细病除此觉已得一切清净法

问曰「未得道者结使未断六思觉强从心生乱云何能除

答曰「心厌世间正观能遮而未能拔后得无漏道能拔结使根本谓正观

「见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护是亦苦
失之忧恼亦大苦  心得欲时无满苦
欲无常空忧恼因  众共有此当觉弃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实不贵重  种种欲求颠倒乐
如六神通阿罗汉  教诲欲觉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净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结毒蛇满心室  缠绵爱喜不相离
既知身戒不可毁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缘纵心乃如是
父母生养长育汝  宗亲恩爱共成就
咸皆涕泣恋惜汝  汝能舍离不顾念
而心常在欲觉中  共欲嬉戏无厌心
常乐欲火共一处  欢喜爱乐不暂离

「如是种种呵欲觉如是种种正观除欲觉

问曰「云何灭嗔恚觉

答曰

「从胎中来生常苦  是中众生莫嗔恼
若念嗔恼慈悲灭  慈悲嗔恼不相
汝念慈悲嗔恼灭  譬如明暗不同处
若持净戒念嗔恚  是人自毁破法利
譬如诸象入水浴  复以泥土涂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种种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众生  而复加益以嗔恼
若起嗔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烧
是故常念行慈悲  嗔恼恶念内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习佛所念
是故不应念不善  常念善法欢乐心
今世得乐后亦然  得道常乐是涅槃
若心积聚不善觉  自失己利并害他
是谓不善彼我失  他有净心亦复没
譬如阿兰若道人  举手哭言贼劫我

有人问言谁劫汝答言财贼我不畏我不聚财求世利谁有财贼能侵我我集善根诸法宝觉观贼来破我利财贼可避多藏处劫善贼来无处避如是种种呵嗔恚如是种种正观除嗔恚觉

问曰「云何除恼

答曰「众生百千种  诸病更互恒来恼
死贼捕伺常欲杀  无量众苦自沈没
云何善人复加恼  谗谤谋害无慈仁
未及伤彼被殃身  俗人起恼是可恕
此事世法恶业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净道出家人  而生嗔恚怀嫉心
清冷云中放毒火  当知此恶罪极深
阿兰若人兴嫉妬  有阿罗汉他心智
教诫苦责汝何愚  嫉妬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养当自集  诸功德本庄严身
若不持戒禅多闻  虚假染衣坏法身
实是乞儿弊恶人  云何求供养利
饥渴寒热百千苦  众生常困此诸恼
身心苦厄无穷尽  云何善人加诸恼
譬如病疮以针刺  亦如狱囚考未决
苦厄缠身众恼集  云何慈悲更令剧

「如是种种呵恼觉如是种种正观除恼觉

问曰「云何除亲里觉

答曰「应如是念世界生死中自业缘牵何者是亲何者非亲但以愚痴故横生著心计为我亲过去世非亲为亲未来世非亲为亲今世是亲过去非亲譬如鸟栖暮集一树飞各随缘去家属亲里亦复如是生世界中各各自异心缘会故亲缘散故踈无有定实因缘果报共相亲近譬如乾沙缘手团握缘捉故合缘放故散父母养子老当得报子蒙怀抱养育故应报若顺其意则亲若逆其意是贼有亲不能益而反害有非亲无损而大益人以因缘故而生爱爱因缘故而更断譬如画师作妇女像还自爱著此亦如是自生染著染著于外过去世中汝有亲里今世于汝复何所作汝亦不能益过去亲过去亲不益汝两不相益空念之为是亲非亲世界中不定无边如阿罗汉教新出家恋亲弟子言『如恶人吐食更欲还啖汝亦如是汝已得出家何以还欲爱著是剃发染衣是解脱相汝著亲里不得解脱还为爱所系三界无常流转不定若亲非亲虽今亲里久久则灭如是十方众生回转亲里无定是非我亲』人欲死时无心无识直视不转闭气命绝如堕暗坑是时亲里家属安在若初生时先世非亲今强和合作亲若当死时复非如是思惟不当著亲如人儿死一时三处父母俱时啼哭诳天上父母妻子人中亦为诳龙中父母亦为如是种种正观除亲里觉

问曰「云何除国土觉

答曰「行者若念是国土丰乐安隐多诸好人恒为国土觉绳所牵将去罪处觉心如是若有智人不应念著何以故国土种种过罪所烧时节转故亦有饥饿身疲极故一切国土无常安者复次老病死苦无国不有从是间身苦去得彼处身苦一切国土去无不苦假有国土安隐丰乐而有结恼心生苦患是非好国土能除杂恶国土能薄结使令心不恼是谓好国土一切众生有二种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恼无有国土无此二恼复次有国土大寒有国土大热有国土饥饿有国土多病有国土多贼有国土王法不理如是种种国土之恶心不应著如是正观除国土觉

问曰「云何除不死觉

答曰「应教行者若好家生若种族技力势胜人一切莫念何以故一切死时观老少贵贱才技力势是身是一切忧恼诸因缘因自见少多寿若得安隐是为痴人何以故是谓忧恼因依是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相应谁得安隐者出息期入是不可信复次人睡时欲期必觉是事难信受胎至老死事恒来求死时节言常不死云何可信譬如杀贼拔刀注箭常求杀人无怜愍心人生世间死力最大一切无胜死力强者若过去世第一妙人无能脱此死者现在亦无大智人能胜死者亦非软语求非巧言诳可得避脱亦非持戒精进能却此死以是故当知常危脆不可怙恃莫信计常我寿久活是诸死贼常将人去付老竟然后当杀

「如阿罗汉教诸觉所恼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厌世入道何以作此觉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时死者有乳𫗦时有断乳时有小儿时有盛壮时有老时一切时中间死法界譬如树华时便堕有果时堕有未熟时堕是故当知勤力精进求安隐道大力贼共住不可信此贼如虎巧覆藏身如是死贼常求杀人

「世界所有空如水泡云何当言待时入道何谁能证言汝必老可得行道譬如崄岸大树上有大风下有大水崩其根土谁当信此树得久住者人命亦如是少时不可信父如谷子母如好田先世因缘罪福如雨泽众生如谷生死如收刈种种诸天子人王智德如天王佐天鬪破诸阿须伦军种种受乐极高大明还没在黑暗以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当作此明后当作是如是正观种种除不死觉

「如是先除麁思觉却后除细思觉心清净生得正道一切结使尽从是得安隐处是谓出家果心得自在三业第一清净不复受胎读种种经多闻是时得报果如是得时不空破魔王军便得第一勇猛名称世界中烦恼将去是不名健能破烦恼贼灭三毒火凉乐清净涅槃林中安隐高枕种种禅定七觉清风四起顾念众生没三毒海德妙力如是乃名为健如是等散心当念阿那般那学六种法断诸思觉以是故念数息

问曰「若余不净念佛四等观中亦得断思觉何以故独数息

答曰「余观法宽难失故数息法急易转故譬如放牛以牛难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猕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是数息心数不得少时他念少时他念则失数以是故初断思觉应数息

已得数法当行随法断诸思觉入息至竟当随莫数一出息至竟当随莫数二譬如负债人债主随逐初不舍离如是思惟是入息是还出更有异出息是还入更有异是时知入息异出息异何以故出息入息冷

问曰「入出息是一息何以故出息还更入故譬如含水水暖吐水水冷冷者还暖者还冷故

答曰「不尔内心动故有息出出已即灭鼻口引外则有息入入故息灭亦无将出亦无将入复次老人少者入息长壮者入出息等老者出息长是故非一息复次脐边风發相似相续息出至口鼻边出已便灭譬如𭬽囊中风开时即灭若以口鼻因缘引之则风入是从新因缘边生譬如扇众缘合故则有风是时知入出息因缘而有虚诳不真生灭无常如是思惟出息从口鼻因缘引之而有入息因缘心动令生而惑者不知以为我息

息者是风与外风无异空亦复如是是五大因缘合故生识识亦如是非我有也五阴十二入十八持亦复如是如是知之逐息入息出是以名随

已得随法当行止法止法者数随心极住意风门念入出息

问曰「何以故止

答曰「断诸思觉故心不散故数随息时心不定心多剧故止则心闲少事故心住一处故

念息出入譬如守门人门边住观人入出止心亦尔知息出时从脐咽至口息入时从口心至脐如是系心一处是名为止

复次心止法中住观入息时五阴生灭异出息时五阴生灭异如是心乱便除却一心思惟令观增长是名为观法

舍风门住离麁观法离麁观法知息无常此名转观观五阴无常亦念入息出息生灭无常见初头息无所从来次观后息亦无迹处因缘合故有因缘散故无是名转观法

除灭五盖及诸烦恼虽先得止观烦恼不净心杂今此净法心独得清净复次前观异学相似行道念息入出今无漏道相似行善有漏道是谓清净复次初观身念止分渐渐一切身念止次行痛心念止是中非清净无漏道远故今法念止中观十六行念入出息得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苦法忍乃至无学尽智是名清净

是十六分中初入息分六种安那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一心念息入出若长若短譬如人怖走上山若担负重若上气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极时得安息欢喜又如得利从狱中出如是为息长一切息随二处若长若短处是故言息长息短是中亦行安那般那六事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息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觉知从足至发遍诸毛孔亦如水入沙譬如𭬽囊入出皆满口鼻风入出亦尔观身周遍见风行处如藕根孔亦如鱼网非独口鼻观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入息出是故知息遍诸身除诸身行亦念入出息

初学息时若身懈怠睡眠体重悉除弃之身轻柔软随禅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睡眠心重得心轻柔软随禅定心受喜

复次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止实今更得痛念止实受喜复次已知身实相今欲知心心数法实相是故受喜亦念息入出受乐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长名为乐复次初心中生悦是名喜后遍身喜是名乐复次初禅二禅中乐痛名喜三禅中乐痛名受乐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诸心生灭法心染法心不染法心散法心摄法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诸心相名为心行心作喜时亦念息入出——先受喜自生不故作念心故作喜

问曰「何以故故作喜

答曰「欲治二种心或散心或摄心如是作心得出烦恼是故念法心作喜

复次若心不悦劝勉令喜心作摄时亦念息入出——设心不定强伏令定如经中说「心定是道心散非道」心作解脱时亦念息入出——若意不解强伏令解譬如羊入苍耳苍耳著身人为渐渐出之心作解脱诸烦恼结亦复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脱

观无常亦念息入出——观诸法无常生灭无吾我生时诸法空生灭时诸法空灭是中无男无女无人无作无受是名随无常观

观有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无常是名出散诸有为法现世中出从过去因缘和合故集因缘坏故散——如是随观是名出散观

观离欲结亦念息入出——心离诸结是法第一是名随离欲观

观尽亦念息入出——诸结使苦在在处尽是处安隐是名随尽观

观弃舍亦念息入出诸染爱烦恼身心五阴诸有为法弃舍是第一安隐如是观是名随法意止观是名十六分

第五治等分法门

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三种人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

若初习行人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摄之令常在像若心不住师当教言「汝当责心『由汝受罪不可称计无际生死种种苦恼无不更受若在地狱吞饮洋铜食烧铁丸若在畜生食粪啖草若在饿鬼受饥饿苦若在人中贫穷困若在天上失欲忧恼常随汝故令我受此种种身恼心恼无量苦恼今当制汝汝当随我我今系汝一处我终不复为汝所困更受苦毒也汝常困我我今要当以事困汝』」如是不已心不散乱是时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如是心住是名初习行者思惟

是时当更念言「是谁像相则是过去释迦牟尼佛像相如我今见佛形像像亦不来我亦不往」如是心想见过去佛初降神时震动天地有三十二相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二者足下千辐轮三者指长好四者足跟广五者手足指合缦网六者足趺高平好七者尼延鹿𨄔八者平住手过膝九者阴马藏相十者尼俱卢陀身十一者一一孔一一毛生十二者毛生上向而右旋十三者身色胜上金十四者身光面一丈十五者皮薄好十六者七处满十七者两腋下平好十八者上身如师子十九者身大好端直二十者肩圆好二十一者四十齿二十二者齿白齐密等而根深二十三者四牙白而大二十四者颊方如师子二十五者味中得上味二十六者舌大广长而薄二十七者梵音深远二十八者迦兰频伽声二十九者眼绀青色三十者𥇒如牛王三十一者顶发肉骨成三十二者眉间白毛长好右旋

复次八十种小相一者无见顶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现三者眉如初生月绀琉璃色四者耳好五者身如那罗延六者骨际如钩锁七者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者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者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者膝圆好十一者身净洁十二者身柔软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长圆纤十五者指纹如画杂色庄严十六者脉深不现十七者踝深不现十八者身润光泽十九者身自持不委陀二十者身满足(三月受胎二月生)二十一者容仪备足二十二者住处安(如牛王立不动)二十三者振一切二十四者一切乐观二十五者面不长二十六者正容貌不挠色二十七者唇如频婆果色二十八者面圆满二十九者响声深三十者脐圆深不出三十一者毛处处右旋三十二者手足满三十三者手足如意(旧言内外握者是)三十四者手足文明直三十五者手文长三十六者手文不断三十七者一切恶心众生见者皆得和悦色三十八者面广姝三十九者面如月四十者众生见者不怖不惧四十一者毛孔出香风四十二者口出香气众生遇者乐法七日四十三者仪容如师子四十四者进止如象王四十五者行法如鹅王四十六者头如磨陀罗果(此果不圆不长)四十七者声分满足(声有六十种分佛皆具足)四十八者牙利四十九(无汉名故不得出也)五十者舌大而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纯红色色净洁五十三者广长眼五十四者孔门满(九孔门相具足满)五十五者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六者腹不见不出五十七者凸腹五十八者不动身五十九者身重六十者六十一者身长六十二者手足满净六十三者四边遍光明自照而行六十四者等视众生六十五者不著教化不贪弟子六十六者随众声满不减不过六十七者随众音声而为说法六十八者语言无碍六十九者次第相续说法七十者一切众生目不能谛视相知尽七十一者视无厌足七十二者发长好七十三者七十四者发不乱七十五者发不破七十六者发柔软七十七者发青毘琉璃色七十八者绞上七十九者发不稀八十者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

光明彻照无量世界初生行七步發口演要言出家勤苦行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后夜初明成等正觉光相分明远照十方靡不周遍诸天空中弦歌供养散华雨香一切众生咸敬无量独步三界还顾转身如象王回观视道树初转法轮天人得悟以道自证得至涅槃

佛身如是感發无量专心念佛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是不乱是时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见之既得见佛又闻说法言或自请问佛为说法解诸疑网既得佛念当复念佛功德法身无量大慧无崖底智不可计德多陀阿伽度(多陀秦言如阿伽度言解亦言实语又言诸余圣人安隐道来佛如是来复次更不来后有中也) 阿(鲁迷反)(阿犁秦言贼呵言杀佛以忍辱为铠精进为坚牢禅定为弓智慧为箭杀憍慢等贼名杀贼) 三藐(无灼反)三佛陀(三藐秦言真实三佛陀言一切觉觉苦因习涅槃因道正解见四实不可转了尽无余故言真实觉一切) 鞞伽(除夜反)遮罗那(鞞伽秦言明遮罗那言善行明三明也行清净之行以之独成无师大觉故言明善行也)三般那(秦言满成) 宿伽陀(秦言善解亦名善自得言善说无患) 路伽惫(皮拜反)(路伽秦言智智者知世因知尽道故名世智世智知世也) 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善法圣智示导一切大德无量梵魔众圣莫有及者何况能过佛尊德大故言无上) 富楼沙昙藐(富楼沙秦言大丈夫昙藐言可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或以亲以此调御令不失道故名佛为可化丈夫调御法也) 舍(赊音)(都饿反)提婆魔㝹舍(奴甘反)(秦言天人尽能解脱一切人烦恼常住不退上法) 佛婆伽婆(过去未来现在行不行知行尽不尽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一切了了知故名佛婆伽婆有大名声复次婆名女根婆名吐永弃女根故女根吐也)

尔时复念二佛神德三四五佛乃至无量尽虚空界皆悉如是复还见一佛能见一佛作十方佛能见十方佛作一佛能令一色作金水精毘琉璃色随人意乐悉令见之

尔时惟观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德更无异念心得自在意不驰散是时得成念佛三昧

若心驰散念在五尘若在六觉者当自勗勉克励其心强制伏之如是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故曰「众明日为最诸智佛为最」所以者何佛兴大悲常为一切故头目髓脑救济众生何可放心不专念佛而孤负重恩若佛不出世则无人道天道涅槃之道若人香华供养以骨髓起塔供养未若行人以法供养得至涅槃虽然犹负佛恩设当念佛空无所获犹应勤心专念不忘以报佛恩何况念佛得诸三昧智慧成佛而不专念

是故行者常当专心令意不散既得见佛请质所疑名念佛三昧除灭等分及余重罪

坐禅三昧经卷上


校注

坐禅三昧【大】*坐禅三昧法门【元】【明】【宫】*增上寺经藏宋本阙此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大】*僧伽罗刹造姚秦法师罗什译【元】【明】* 三藏【大】*法师【宫】* 野人【大】常为【元】【明】【宫】 大小【大】小大【元】【明】【宫】 象逸【大】逸象【元】【明】【宫】 已【大】以【元】【明】【宫】 死生【大】死王【元】【明】【宫】 暝【大】冥【元】【明】【宫】 生【大】去【元】【明】 趣【大】*趋【元】【明】【宫】* 悟【大】悟【宫】 舡【大】船【元】【明】【宫】 树下坐【大】坐树下【元】【明】【宫】 唌【大】呞【元】饲【明】 在【大】生【元】【明】【宫】 屎【大】尿【元】【明】 涕【大】洟【元】【明】【宫】 苏陀【大】酥酡【明】 务【大】豪【元】【明】【宫】 爱【大】受【明】 趣【大】取【宫】 技术【大】伎术【元】【宫】 䌽画【大】彩画【元】【明】【宫】 阻【大】沮【元】【明】【宫】 𣣋【大】陵【元】【明】【宫】 存【大】在【元】【明】 受【大】爱【元】【明】【宫】 【大】犷【元】【明】【宫】 速【大】成【元】【明】【宫】 有【大】又【元】【明】【宫】 友【大】厚【元】【明】【宫】 突【大】揬【元】【明】【宫】 浑戾【大】很㑦【元】【宫】狠戾【明】 悕【大】希【元】【明】【宫】 爪【大】瓜【明】 贪【大】婬【元】【明】【宫】 坋【大】圿【元】【明】【宫】 胞【大】脬【宫】 水【大】痰水【元】【明】澹水【宫】 肤【大】实【元】 膖【大】*肨【元】【明】【宫】* 咽【大】噎【元】【明】【宫】 见【大】观【元】【明】【宫】 若【大】答【元】【明】【宫】 倒【大】颠倒【元】【明】【宫】 之【大】〔-〕【元】【明】【宫】 才【大】裁【元】【明】【宫】 (此下初)【大】〔-〕【宫】 观【大】净观【元】【明】【宫】 顶额【大】顶上额上【元】【明】【宫】 观净【大】净观【元】【明】【宫】 柔软【大】柔和【元】【明】【宫】 谓【大】是谓【元】【明】【宫】 亲及【大】及亲【元】【明】【宫】 与【大】愿与【元】【明】【宫】 好【大】好事【元】【明】【宫】 更【大】便【元】【明】【宫】 纵此变色憋【大】变色纵此蔽【元】【明】【宫】 苦刺【大】刺有【元】【明】【宫】 得【大】悉【元】【明】【宫】 恚【大】毒【元】【明】【宫】 毒【大】恚【元】【明】【宫】 余【大】愚【明】 白益【大】自盖【元】【明】【宫】 习【大】集【元】【明】 一如【大】亦如【明】 痴惑【大】疑惑【元】【明】【宫】 止【大】上【元】 诸【大】〔-〕【元】【明】【宫】 思觉【大】*病【元】【明】【宫】* 人【大】沙【元】【明】【宫】 砂【大】*沙【元】【明】【宫】* 谓【大】为【明】 汝【大】而【元】【明】【宫】 比【大】离【元】 坌【大】分【宫】 欢乐【大】劝乐【元】【明】【宫】 是谓不善彼我【大】既自心中善法【元】【明】【宫】 有人问言无处避(五十六字)【元】【明】俱作七字一句八句之偈文 觉【大】觉答曰【元】【明】【宫】 答曰【大】世间【元】【明】【宫】 因【大】固【元】【明】【宫】 何【大】何而【元】【明】【宫】 身【大】〔-〕【元】【明】【宫】 困【大】因【元】【明】【宫】 考【大】拷【元】【明】【宫】 飞各随缘去【大】则随缘各自飞去【元】【明】【宫】 闭【大】行【元】【明】【宫】 亲【大】亲里【元】【明】【宫】 诳【大】〔-〕【元】【明】【宫】 人【大】谓人【元】【明】【宫】 亦为【大】为虚【元】【明】【宫】 亦【大】亦以人中【元】【明】【宫】 诳【大】虚诳【元】【明】【宫】 子【大】〔-〕【元】【明】【宫】 技力【大】*伎力【元】【明】【宫】* 观【大】觉【宫】 因【大】*本【元】【明】【宫】* 脱【大】胜【元】【明】【宫】 持戒【大】特戒【明】 常【大】命【元】【明】【宫】 寿【大】当【元】【明】【宫】 付【大】待【元】【明】【宫】 华【大】有【元】【明】【宫】 当知【大】应当【元】【明】【宫】 何【大】阿【元】【明】【宫】 正观种种【大】种种正观【元】【明】【宫】 生【大】先【明】 报果【大】果报【元】【明】【宫】 德【大】〔-〕【元】【明】【宫】 四等【大】等四【元】【明】【宫】 暖【大】煖【元】【宫】 暖【大】下同煖【元】【明】【宫】下同 𭬽【大】*鞴【元】【宫】𫖔【明】* 持【大】界【元】【明】【宫】 随【大】堕【元】【明】【宫】 怠【大】怠却【元】【明】【宫】 息【大】身【元】【明】【宫】 受乐【CB】【丽-CB】【宫】爱乐【大】 法意止观是名十六分【大】弃舍观息入出是名数息十六分也【元】【明】【宫】 第五治等分法门【大】〔-〕【宫】 取【大】忆【元】【明】 厄【大】厄苦【元】【明】【宫】 相【大】〔-〕【元】【明】【宫】 立【大】〔-〕【元】【明】【宫】 尼【大】泥【元】【明】【宫】 一【大】〔-〕【元】【明】【宫】 迦兰【大】迦陵【元】【明】【宫】 𥇒【大】睫【元】【明】【宫】 顶发【大】顶髻【元】【明】【宫】 白毛【大】白毫【元】【明】【宫】 钩锁【大】钩琐【宫】 印文【大】印纹【宫】 身润光泽【大】身光润泽【元】【明】【宫】 委陀【大】逶迤【元】【明】【宫】 三月【大】五月【元】【明】【宫】 振【大】震【元】【明】【宫】 频【大】频(夫针反)【元】【明】【宫】 文【大】*纹【元】【明】【宫】* 者【大】〔-〕【元】【明】【宫】 见【大】现【元】【明】【宫】 凸【大】失【元】【明】【宫】 身【大】身身【元】【明】【宫】 满净【大】清净【宫】 大【大】丈【元】【明】【宫】 光【大】〔-〕【宫】 好【大】旋好【元】【明】【宫】 绞【大】绞柔【元】【明】【宫】 大慧【大】深慧【元】【明】【宫】 秦【大】下同此【明】下同 更【大】反【宫】 中【大】〔-〕【明】 犁【大】*黎【元】【明】【宫】* 反【大】下同切【明】下同 名杀贼【大】杀贼也【元】云杀贼也【明】 伽【大】多【元】【明】【宫】 以之【大】〔-〕【元】【明】【宫】 自【大】因【元】【明】【宫】 言善【大】善言【元】【明】【宫】 皮【大】夫【元】【明】【宫】 反【大】下同切【明】下同 伽【CB】【碛-CB】【元】【明】【宫】加【大】 智【大】〔-〕【元】【明】【宫】 世智【大】〔-〕【元】【明】【宫】 上【大】上者也【元】【明】【宫】 言【大】化言【元】【明】【宫】 智【大】福【元】【明】【宫】 时【大】〔-〕【元】【明】【宫】 教【大】救【宫】 师【大】〔-〕【宫】 法【大】〔-〕【元】【明】 音【大】〔-〕【元】【明】 都【大】郁【元】【明】 喃【大】諵【元】【明】【宫】 奴甘【大】奴鉴【元】【明】【宫】 师【大】师佛【元】【明】【宫】 尽【大】〔-〕【元】【明】【宫】 上法【大】上【元】【宫】也【明】 婆【大】婆伽【元】【明】【宫】 吐【大】吐者【元】【明】【宫】 惟【大】唯【元】【明】【宫】 二事【大】三事【元】【明】【宫】 若【大】若行者【元】【明】【宫】 若在六觉【大】及六思觉【元】【明】【宫】 孤【大】辜【元】【明】【宫】 质【大】决【元】【明】【宫】 名【大】名曰【元】【明】【宫】 及余重罪【大】及重罪法门念佛三昧【宫】
[A1] 远【CB】【丽-CB】违【大】(cf. K30n0991_p0128b13)
[A2] 忘【CB】【丽-CB】志【大】(cf. K30n0991_p0129a17)
[A3] 踈【CB】【丽-CB】疎【大】(cf. K30n0991_p0129b07)
[A4] 面【CB】【丽-CB】【碛-CB】而【大】(cf. K30n0991_p0129b15; Q28_p0161b08)
[A5] 观【CB】【丽-CB】渐【大】(cf. K30n0991_p0130a09)
[A6] 系【CB】繁【大】
[A7] 当【CB】【丽-CB】常【大】(cf. K30n0991_p0131b18)
[A8] 土【CB】上【大】
[A9] 次【CB】心【大】(cf. K30n0991_p0135c08)
[A10] 鹅【CB】【丽-CB】鵞【大】(cf. K30n0991_p0137b0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坐禅三昧经(卷1)
关闭
坐禅三昧经(卷1)
关闭
坐禅三昧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