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上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万二千比丘俱,菩萨八万四千,一一尊复尊,诸菩萨摩诃萨,悉得诸总持、悉得无所罣阂欲、悉得无所从生法,而得如是三昧慧,悉得知一切人心之所行,如所欲以法教,令各得其所。诸四天王及天帝释,释天及诸天子,龙、阅叉、揵陀罗、阿须轮、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非人悉来会。时文殊师利在山一面异处,与二十五上人俱。何谓二十五人者?悉是菩萨,各各有名,名曰:若那师利、那罗达师利、三波师利、劫波头师利、波头师利、劫阇因陀楼、陀罗尼陀楼、罗陀波尼、罗陀牟诃多、私诃末、师诃惟迦阇、俱罗加那迦阇、沙诃质兜波沈、摩遮迦波、栝镇遮萨、惒波陀波、坻盘拘利沙竭末、摩诃麑楼耆非、陀遮阿难陀、譬叉波贸耆、罗耶阿难陀、阿蓝惟诃罗、摩抵咤沙、牟迦抵陀、阿喻达萨惒頞悉,是为二十五上人名。四兜术天子来到文殊师利所,欲闻法故,其天子名沙摩陀鸠遬摩罗、无拘遬摩、漫那罗揵陀沙诃、沤术昙惟诃,是为四天子。复有异天子少少,来到文殊师利所,欲听法故。上人诸天子悉坐,各各说佛智慧甚尊,无有极不可议、不可度不可量、不可以凡而应僧那,皆言:「当何作法证方便而至无极智慧,乃至佛一切智不可议?」
慧首菩萨言:「于功德无有厌,于诸功德无所悕望,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惠施菩萨言:「等心如寂,其心悦怿柔软,自随其教,便持萨芸若心而坚固于僧那僧涅,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具足平等菩萨言:「不计校劫数,其当来劫无央数不可以为计,是为僧那。于僧那不自贡高,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具足行菩萨言:「不自念安,可至无极慧。所以者何?欲令一切皆安故。作是念者,不求复悉安一切,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莲华具足菩萨言:「其不自伏意者,亦不能伏他人意。其能自伏意者,乃能伏他人意,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莲华具行劫菩萨言:「其有随欲者不可度欲,不随欲者是乃度欲。其菩萨者,得利不得利其心无有异,若苦若乐、若谤若叹、若恶若善于是无所著。所以者何?亦不忧亦不喜。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制持诸根菩萨言:「不念他人作功德我可得,作是者不入无极慧。当念独而无有伴。所以者何?念于一切故。诸不办者我当办之,须臾精进不以懈怠,欲教一切。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持行如地菩萨言:「譬若如地,一切草木药舍宅城郭,无不因地而住者,地亦无所置。一切仰而得活,亦不以为烦荷。菩萨者亦当如是持心,当若地亦不喜怒持心,当令一切各各得其所,亦不念还复。其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宝愿菩萨言:「当持心如尊不自卑,于梦中亦无二心。所以者何?无罗汉、辟支佛意。其所作者,譬若如宝不离菩萨,若不失一切人心,于珍宝心无所贪惜,其从索者皆开导为摩诃衍。所以者何?无心与心等者,无心慧与是心慧等者,亦无所增无所减,其心无所贪惜。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宝印手菩萨言:「视五道生死人譬如堕海,菩萨若心而愍念之,当以手授之。所以者何?为无黠者作黠首,其贪者为作无所惜首,其不持戒者为作戒首,其嗔怒者为作忍辱首,其懈怠者为作精进首,其乱意者为作一心首,其无慧者为作智慧首,其无功德者为作功德首,以功德首印三法宝。何谓三?令一切具足佛智慧教化而造作,自解其身珍宝功德,念一切诸法譬如空,是故为法宝之首,是为三。其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师子意菩萨言:「其身作是僧那者,无所恐惧亦不畏,亦不却亦不解衣,毛不复起。所以者何?于生死无有恶故。亦不作于泥洹,等住于苦乐不作二心。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师子步过无惧菩萨言:「其弱劣者不能逮此,是者大士之所作。所以者何?以舍众恶、以不谀谄、以应质朴,则不贡高、无嗔恚之心,所作不从非法。所以者何?用忠政故则无婬嫉,以无恶心其愚痴若冥,以无此者其身口意以平等,所语如语不失其意,甚尊所作欲成。所以者何?用至诚故俱以法自娱乐。以如法者不贪惜寿命。所以者何?不贪躯命、不舍一切故。所施与无所贪惜,欲令人得其所故。所入者正则非邪道。其贫者为作珍宝藏,其有病者则为作医,其恐惧者则为作护,其劣者则为作道地,其入邪者则为作政导,其无智者则为作智,一切诸顺何所恨起意。大士以度脱此中忍,所受法本如住。作是者乃至无极慧。」
紫磨金色菩萨言:「所念譬如空。所以者何?无所不遍。以大哀无所不覆,其心常喜面颊而悦,诸所欲乐者其心不在其中,所施与譬如天无所不蔽,其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复如是。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發意即转法轮菩萨言:「其有新發意者,不当令魔得其便,不失诸佛天神意,作心住者以应法轮转。所以者何?用發好心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所生。其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诸语自然普无不入菩萨言:「当持心无所不入。所以者何?诸法自然其本悉空,一切所语皆空,譬若虚空无所不入。菩萨者当复如是,其心无所不入,有所作如语,其智无所不晓。其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乐不动菩萨言:「诸所有音无有音,诸所有声而不可得,以知是者亦不以喜、亦不以忧、亦不懈怠。所以者何?譬若泰山而得风亦无所动。诸好音恶音,菩萨心亦不以喜欢、亦不以忧戚。所以者何?无所著。无所著谓佛语。若异道语俱空无所有,视诸欲有所作者皆有尽,以知尽而不贡高。作是法者疾成至佛。」
海意菩萨言:「其心当如海所受,慧而无极。譬如海,受于众流合为一味。菩萨以诸所有合为一法。所以者何?用微妙故。不与十二因缘有所变,念法身亦不增亦不减,为一切作功德。所作功德欲令一切皆得,是为不可尽功德。当护不著不断,以意力制身,诸所有所作皆等无有异。作是故發意慧者,具足可至无极慧。」
大光明菩萨言:「当持心,其智慧、其光明如佛,非俗人之所作,其意习光明无所不照。所以者何?欲令世间知以为法,则其意习施与光明无所不照,习戒光明无所不照,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悉习,其光明无所不照。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焰明菩萨言:「以功德慧心为眼,清净所视色无有恶,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以净于六事。何谓六?眼、耳、鼻、口、身、意。诸所可者不那中作乐,用心净故。所视人欲令悉入佛法,其不正者以法率化,所有好物人来索之无所爱惜,既与不从后悔。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可意王菩萨言:「其有骂詈挝捶者亦不嗔恚,但念其法。以何念法?何所骂者?何所嗔者?其挝捶亦尔。以内空无所得,于外空无所疑,身于身无所见,亦不见于他人。所以者何?其索手脚者欢喜与之,其欲取头者其心倍悦,若索城及珍宝,其有索者无所贪惜,其求妻子即持施与无有异心。若讽诵起是经得一章欢喜,不乐为金轮王欢乐,为一切人说法而不作释,愿乐造一人發心为菩萨,不作梵天愿乐见佛,不贪三千大千刹土之珍宝。作是者常无懈怠,如是欢喜可至无极慧。」
所视无底菩萨言:「视一切诸所有,不念是我所。悉清净刹土,不念有与无。见诸佛不想色求。所以者何?用法身故。视一切人心,不求一切人之所有。所以者何?其德眼逮得清净,便有道眼神足备具。以得慧眼便知所有无所可贪,便得佛眼,十八法悉具。以得法眼者具足十种力,其作如僧那僧涅者便至无极慧。」
作无底行菩萨言:「一切所作如萨芸若所作。何以故?无所住故,以无所住但念诸法。菩萨作是者不以诸顺,何为堕?亦不以罪堕,亦不以魔事堕。所以者何?不舍法故、不犯非法以故致是,以度罪所作魔事。以应是者可至无极慧。」
说息爱意菩萨言:「一切所有者亦不从人受,以所作便唵嗒诸魔。以自知者无所有亦无所复作,以知无所复作便制五阴,以知五阴者无有魔事,以度魔界者所作中道无所覆蔽,已度无所覆蔽菩萨摩诃萨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所起即悔菩萨言:「诸所作非法意而悔之,所作如法其心无异。所以者何?常当专心作善,其身有所作,不欲令人不可。若口若意所作,不欲令人有不可。其有愁忧者,以法宽大令不愁忧。作是者是为菩萨摩诃萨,可至无极慧。」
得一切愿菩萨言:「其有如净戒者所愿必得,以如净戒者不复犯俗,不犯俗者以应三十七品根林如萨芸若。其以如净戒者不犯三十七品。是为菩萨摩诃萨所作以至无极慧。」
普等华天子言:「譬若树有华,其见莫不欢喜,所作功德一切莫不蒙者。譬若忉利天上拘耆树,而有华炽盛,诸天莫不爱乐。菩萨以法为一切作眼,譬若华,若天上摩尼之宝而无瑕秽。菩萨清净其心如是,其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光明华天子言:「譬若如日出,众冥索尽,所有诸色悉见。菩萨以智慧无所不照,其诸愚痴冥尽索为开辟。所以者何?终不而当明故。其在冥者,见明便得道径。菩萨以住道径者,其忘失道径者指示道路。以如是者可至无极慧。」
天香华天子言:「譬如漫陀罗华,其香闻纵广上下四维各四十里。菩萨以所闻净戒、三昧、持智慧以为香,三千大千无不闻者。是香愈无央数人病,其以所闻净戒、三昧、智慧。菩萨以住是者便至无极慧。」
信法行得天子言:「当住法当所作者,以如菩萨法者常不复懈怠,无所复懈无复念,便当得十事:习六波罗蜜,以四等心、五句、四事,总三脱忍辱利令人發意,其身不离,以沤和拘舍罗教,悉持诸法要,所信无有异,是为十事。其作是者可至无极慧。」
文殊师利谓诸上人及诸天子:「菩萨住无所住。何谓住无所住?于三界不以三界作习,不习者是为内,亦不求习者是为外。虽外不堕弟子无所习,复不堕辟支佛地。习谓生死,所学习谓无所知。习者是为名,所学习是为色。习者是因缘,所学习谓有所见。习者谓爱,所学习谓有所根。习者谓我,所学习谓非我。习者贪,所学习所施与无有异。习者谓犯戒,所学习谓不于戒自贡高。习者谓嗔怒,所学习忍辱而不贡高。习者无精进,所学习精进而不自贡高。习者谓乱意,所学习为一心而不自贡高。习者谓无知,所学习智慧不贡高。习者谓无功德,所学习谓作功德而不贡高。习者谓俗法,所学习谓道法不自贡高。习者谓无脱,所学习谓得脱而具足不贡高。习者谓有罪,所学习无有罪亦不贡高。习者谓有余,所学习无有余尽亦不贡高。菩萨习无所习,一切护亦不著亦不断,作是者便至无极慧。诸法一切无所得。所以者何?无所入亦无所不入故。是一切智便至一切智,无所得者一切智。得一切智不可以色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不从法数亦不从非法数,亦不一切智施与为数。所以者何?施与者亦不离一切智。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不为数。何以故?一切智从智慧。一切智者无所不入,亦不过去当来,亦不入现在。所以者何?以过三世故。一切智者不以眼而视之,耳鼻舌身意亦尔。所以者何?以过诸界故。若男子女人欲求一切智者,当如一切智住。当云何住?于诸法一切无所住,是为一切智住。不自念法是我所,作是者为一切智。一切人法佛法等,如是无有异,是为一切智。其求欲得一切智者,会从四大得。所以者何?为身不作身计。所以者何?不以作因缘故。其有功德法无有功德法,其所有是为我所者皆非我所,我者无所生,无所生者无有计,其计者是为不生,其示若见者是皆无有生,以知无生无所生慧,作是等者是为萨芸若。」
文殊师利说是事时,二千天子悉得无所从生法忍,万二千人悉發无上平等道意。
乐不动菩萨谓文殊师利:「共到佛所问菩萨当云何住。」应时文殊师利化作如来在众会中而坐,其形状被服如释迦文佛。文殊师利谓波坻槃拘利菩萨言:「属之所问,今佛在是,可问菩萨住。」波坻槃拘利菩萨不知是为化佛,前长跪问:「怛萨阿竭!菩萨当云何有所住?」化佛言:「如我所作,菩萨当如是住。」复问:「云何如佛?」其佛言:「亦不从施与,亦不从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不从欲,亦不从色、亦不从无色,亦不从身行、亦不从口行、亦不从意行,诸所行无所著故。」其佛问波坻槃拘利:「化者而有所从行不?」则答言:「无所从行。」其佛言:「如化无所从行,菩萨当作是行。」
波坻槃拘利菩萨复问文殊师利:「是佛当无化佛乎?」文殊师利答言:「若自知诸法如化不?」则答言:「诸法实如化。」文殊师利言:「以知诸法化,何为复问如来化?」文殊师利言:「仁者谓以诸佛悉化?」则复问文殊师利言:「佛者从何所化?」文殊师利言:「所作本清净,何以故而有化?」文殊师利言:「故佛无有吾、无有我、无有人、无有寿、无有命,亦不依佛住,亦不依凡人住。」
波坻盘拘利菩萨复问化佛:「本何所学自致得佛?」其佛言:「无所学是菩萨学。何以故?亦不自念我欲求是亦不求是,亦不忧亦不喜,亦不缘亦不所化,亦无所见亦无处所,亦无有想亦无有字,亦无有色,一切无所希望是菩萨学。作是学者以为等学,作是学者无所著、无所缚,作是学者无有欲、无有怒、无有痴,作是学者无所爱、无所憎,其学是者不自念我作是学,是为学作是学。作是学者不堕恶道。」其佛言:「若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成至佛者,当作如我学。」复问:「何所是佛学?」其佛言:「亦不作罪亦不堕罪亦不所与,亦无所持亦无所不持,亦不持戒亦无有戒,亦不忍辱亦不恶意,亦不精进亦无懈怠,亦不禅亦不乱意,亦不智慧亦无所知,亦无所学亦不有所学,亦不所成亦无有所成,亦不菩萨亦不佛法,亦不自念有身亦不念他人有身。其所见者无有想,亦不法想亦不无法想不想无想。」其佛言:「晓了是者,菩萨当作是学。所以者何?诸法一切如幻是为相。诸法一切皆合。所以者何?虽无央数事念之皆空,无所有合则为空。诸法不可见。所以者何?诸法等而无差特。诸法悉默。所以者何?不语不言。是故无有处所。何以故?诸法无所生。其信是者,亦不念所行,亦不念得脱,亦不菩萨自贡高。」其佛言:「若闻是学者,不恐不怖不畏,是故名为菩萨。譬若空不畏火、不畏风、不畏雨、不畏烟、不畏云,亦不畏雷亦不畏电。所以者何?是空法故。菩萨者当如是,一切无所畏惧。菩萨心以如空者乃伏众魔,便能为佛,能为一切作护。」其化佛说是语竟便不复现。
波坻槃拘利菩萨问文殊师利:「今怛萨阿竭所凑?」则答言:「所从来处而所凑,所凑处从是来。」波坻槃拘利谓文殊师利:「其化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何谓从来?」文殊师利答言:「譬若如化,来无道径、去无道径。诸法亦尔,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波坻槃拘利复问:「何所是诸法之处?」则答言:「自然住是之处。」复问:「一切何所处是其处?」「如所作是其处。」复问:「诸法无所作无有罪。」文殊师利言:「如是者诸法无所作无有罪。其法去亦无有作者、无有作罪者,诸所有悉入法身。」则复问文殊师利:「无有作、无有罪,何以言人随其所作?」文殊师利言:「审如所问,人亦无所作亦无有罪。所以者何?是人之法法身故,亦无有作亦无有罪,如所作如所得,是三者等。」波坻槃拘利菩萨复问:「是三事等乎?」文殊师利言:「怛萨阿竭等,故三事适等。」复问:「怛萨阿竭者,无作、无罪、无得,是三事何缘与等?」文殊师利言:「怛萨阿竭无作、无罪、无得。其作、其罪、其得,如所为以故等。其罪以过了不见罪,已过当来亦不离怛萨阿竭故说。」
是时如在释迦文佛所,尊者舍利弗、阿难及诸尊比丘,悉承佛威神,皆闻文殊师利所说。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上人之所作,以法无所不感动,不离法身,其有智者闻是莫不發意。」佛言:「审如所语。菩萨者学无所学,所语平等无有异,如所种得其实。其菩萨者所学者慧,如是所说如慧。」佛语舍利弗:「汝若所学自致是慧。」
顶中光明菩萨白佛:「何所声闻所学?何所菩萨所学?」佛言:「有限有著故为弟子学,无有限无有碍是为菩萨学。如声闻者其学小其智少;菩萨者学广大,其所知无有极,所说无所罣碍。」
光智菩萨白佛:「唯怛萨阿竭作感应,令文殊师利众会悉来到是。所以者何?其在是会皆令得无所亡失。所以者何?文殊师利所说甚深微妙。其欲闻者,随其所欲各令得所。」佛即感动,文殊师利应时与二十五上人及诸天子俱到佛所,前作礼而住。
光智菩萨问文殊师利:「佛在是间,而若何缘得在异处而说法?」文殊师利言:「所以不在是间者,佛甚尊不可当,或所语可怛萨阿竭意、或不可意,故在一面。」其菩萨复问:「说何所法而可怛萨阿竭者?」文殊师利答言:「佛自知之。」复言:「虽尔会说其意。」文殊师利则言:「如我所知少当说。」则言:「何言是?」文殊师利言:「如所说,所说法而不异。如怛萨阿竭,如本际而不可说,如法住如法说。为怛萨阿竭意,无所止、无所断,亦不缘亦无所缘,亦无所增亦无所减,作是说而不失怛萨阿竭意,亦于身无所失,亦不令他人有所失,亦不亡法,亦不亡生死,亦不亡泥洹,作是说者亦不失怛萨阿竭意。」
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师利所说,以可怛萨阿竭意。所以者何。亦不过亦不减。适在中无所想。所以者何?文殊师利俗三昧说事如故,不见诸法有所增者、有所减者。如文殊师利所说,不失怛萨阿竭意。」说是语时,八百天子皆得无所从生法忍。
尔时众会中复有二百天子,皆前以發菩萨意而未坚固,皆欲堕落,各各有念:「佛法无有极,难得至佛。我等不在菩萨学中,不如取罗汉辟支佛而般泥洹。」佛悉知是人可成为菩萨而中欲意转,佛便化作一迦罗越,持百味饭满钵赍到佛所,前而作礼,以钵上佛:「惟加哀受之。」佛即受钵。文殊师利便从坐起,叉手白佛:「虽食,当念故恩。」舍利弗心念:「佛本从何等,而文殊师利言当念故恩乎?」则问佛:「文殊师利本有何功德而置怛萨阿竭。」佛言:「且忍,今为汝决狐疑。」即以钵舍地,其钵便下没过诸佛刹,直下过七十二恒边沙等刹土,刹土名曰沤呵沙(沤呵沙者天竺语,汉言名曰明开辟),其佛号荼毘罗耶(汉曰光明王),今现在。其钵在彼佛刹住止空中,亦无持者。钵所过诸佛刹,其佛侍者皆问佛:「是钵从何所来?」诸佛言:「上方有刹名曰沙呵,佛号字释迦文,钵从彼来。所以者何?救护堕落菩萨意故,以变化感动。」
佛语舍利弗:「行求钵来。」舍利弗即承佛威神,自以慧力入万三昧,过万佛刹亦不见亦不得。从三昧还白佛:「求之不见不得。」佛言:「且舍。」佛复谓大目揵连:「行求索钵。」则承佛威神,自蒙神足力入八千三昧,过八千佛刹,无所见无所得。则从三昧还白佛:「求之不见不能得。」佛语须菩提:「行求钵来。」则入万二千三昧,过万二千佛刹亦不见亦不得。即从三昧还白佛:「求之不见不能得。」则五百尊比丘,各各以神足行求索钵,亦不能见亦不能得。
须菩提从座起白弥勒菩萨:「仁者高才一生补处,现当来佛。吾等行求钵不能得,惟行求之。」弥勒则答言:「如若所说实一生补处,今者不及文殊师利所作三昧及其名字。听我所言。我作佛时,如恒边沙等悉为文殊师利,复不能知我行步举足下足之事;如今者实不逮及。不如报文殊师利而行求之。」则须菩提白佛:「唯怛萨阿竭!当令文殊师利而行求钵。」佛即谓文殊师利:「行求钵来。」文殊师利即默声,以受教即自思念,而不起坐、不离佛、不舍众会,于是便能致钵。即时三昧为无所不遍入,即于众会以手指地,其手而下行,所过佛刹悉为诸佛接其足,下方莫不闻其声道:「释迦文佛致问。」其臂者一一毛放亿百千光明,一一明者有亿百千莲华,一一莲华上者皆有菩萨,其菩萨者皆各各叹释迦文佛。是所过刹土皆为六反震动,其刹土皆严庄幢幡而起,所过处悉皆见文殊师利以右手悉接诸佛足,皆言释迦文佛之所致问。过七十二恒边沙等刹,到明开辟刹土,乃至荼毘罗耶佛所,前作礼,为释迦文佛致问。其臂上毛一一毛有亿百千光明亿百千莲华,一一莲华上各有坐菩萨,悉叹释迦文佛功德。其菩萨光明、彼佛光明如不相错,各各自见光明王佛边有侍者。而尊菩萨名曰光尊,自问其佛:「是谁手臂姝好乃尔?其毛光明,莲华菩萨之所歌叹彼佛功德。」其佛言:「上方过七十二恒边沙等刹土,名曰沙呵,其佛号字释迦文佛,今现在前。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不可思议僧涅,其智无所不度,以续在彼佛前,坐用钵故而投手乃到是间。」其菩萨悉作是念,皆白其佛:「譬如渴人欲得饮,愿欲得见释迦文佛、文殊师利及其刹土。」其佛即以两眉中央相而放光明,彻照过七十二恒边沙刹,乃至沙呵刹悉为开辟,其有人见其光明者皆得安隐。其身譬如遮迦越罗,其有凡比丘者得须陀洹。其过三道上者,皆有八惟务禅,应时得罗汉。其菩萨身得是光明者,皆逮得日明三昧。荼毘罗耶佛刹诸菩萨,从彼间悉见是间及诸声闻诸菩萨。以见是间刹土则而泪出,便言:「若瑠璃清净及其摩尼堕其污泥,诚可惜之。所以者何?沙呵刹土诸菩萨,诚可惜之,而生彼间。」荼毘罗耶佛谓波羇头菩萨:「汝不晓是,勿得说之。所以者何?我刹土千劫行禅,不如彼佛刹人行慈从日出至食,其所功德过倍是间。彼之菩萨虽有宿命,行法如弹指顷者其罪尽索。」
是间菩萨悉问佛:「是光明从何所来?今身皆安隐。」佛则言:「下方过七十二恒边沙等佛刹土,名沤呵沙。何佛者?号字荼毘罗耶,放两眉中央相光明。」菩萨悉白佛:「愿闻欲见沤呵沙刹土及怛萨阿竭荼毘罗耶。」应时释迦文放足下光明,照下方过七十二恒边沙等刹,沤呵沙刹土及荼毘罗耶佛尽为开辟。彼刹菩萨见其光明入其身,悉得摩仳低三昧具足(三昧者天竺语,汉解之名须弥光明)。是间菩萨尽见彼佛及刹,譬如在地住者,莫不见日月星宿。下方见是间,亦如是间见下方荼毘罗耶沤呵沙刹土。
文殊师利以右手取其钵,与无央数拘利那术百千菩萨俱而来上。所过诸刹土,其莲华一一毛光明稍稍而尽,其钵便在手中。是间文殊师利则从坐起,为佛作礼,以钵授佛,佛则受之。其菩萨从下上者悉作礼,各各自以佛名谢释迦文佛。怛萨阿竭即时各令就坐。悉皆受教,各各而坐。
佛谓舍利弗:「向之所问,用文殊师利所问故,今为汝说之。已过去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字勇莫能胜,其刹名无常。尔时诸声闻八万四千人,菩萨万二千人俱悉会,其佛为三道家如说法。」佛言:「时怛萨阿竭勇莫能胜,于五恶世而作佛。有比丘名慧王,明于经法,持钵入惟致国中而行分卫,得百味饭若干种食。尔时有尊者子名离垢王,为乳母所抱持,在城门外而住。其儿遥见明经比丘,欲从抱下,得下便取之求其食,比丘即以蜜饼授与之。其儿则食之,知味甘美,随比丘而行,不顾念乳母,便随至勇莫能胜佛所,则为佛作礼而坐一面。若那罗耶比丘以所持钵得食而与是儿,令上其佛,儿则受之以上怛萨阿竭。其佛受食,钵则为满,其儿所持钵食续如故。复以是食遍八万四千比丘及菩萨万二千人,各各悉饱满,其儿所持食续复如故。佛以威神令儿欢喜,并蒙本之功德即为尽信,便前而住,即叹其佛,所持钵食而奉上。以应时满,其所持者亦不缺减,遍比丘及诸菩萨其食续在,乃知佛尊亦不尽索而复增益。其供养佛者,功德可重而增。」
佛语舍利弗:「是儿以一钵食,乃至七日其食不减,满则如故。其佛阿波罗耆陀陀教导其儿,自归佛及法、比丘僧,授与五戒,教令悔过,劝助功德。乃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其儿父母求索子无所不遍,乃至怛萨阿竭所,前为佛作礼而住。其子见父母,前为作礼而誉言:『我今入菩萨法,用一切故愿复發意。所以者何?难值佛故。』语其父母:『视佛相及其种好,其慧无所不遍,其道以度。愿欲我身令得作沙门。所以者何?难与怛萨阿竭会故。』父母即言:『善哉善哉!随子之所欲欢乐。子之所求,悉如子之愿。吾等亦复發心,当从汝为法,则今悉放其舍宅,亦复効汝而为沙门。』」
佛语舍利弗:「是儿之所言,父母及五百人悉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悉于阿波罗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门。」佛语舍利弗:「汝之所疑者,即若那罗耶比丘者文殊师利是,其时儿尊者子惟摩罗和耶者则是我身。文殊师利以食与我,作其功德而令發心,是则本之初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恩师。」佛语舍利弗:「汝欲知其今佛十种力、四事无所畏,其智慧不可议,悉文殊师利之所發动。所以者何?心则是根本。」
佛复语舍利弗:「如我身等不可数阿僧祇刹土诸佛,悉为文殊师利之所發动,号悉字释迦文佛。如是佛数,复有号为提式沸佛,复有号式佛,复有号提和竭佛,复有号惟卫佛。」佛语舍利弗:「悉说是诸佛字,从劫至劫未有竟时,皆悉文殊师利之所發动,今现在悉转法轮中,有般泥洹者,中有行菩萨道者,中有在兜术天上者,中有在母腹者,中有生者,中有舍家求佛者,中有坐佛树下者,中有成佛者,犹不可尽。」佛谓舍利弗:「文殊师利者,是菩萨之父母,是则为迦罗蜜。属所问者,何缘而置怛萨阿竭?而我之所得,悉蒙文殊师利恩,以为是恩故。其二百天子即时自念:『诸法学者乃可有所成,吾等尚可。所以者何?今是释迦文佛,为文殊师利所發意自致成佛,我等何为懈怠?』用是念故其心则坚,悉得尽信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文殊师利以手变化而得钵,无所不感动,是谓本之学习。从是刹土乃到下方,过不可数人,皆悉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十方今现在诸佛,皆以珍宝华盖用供养法故,悉覆三千大千之刹土,从其华盖尽闻其音,如释迦文佛之所言,皆文殊师利之所感动。」
佛语舍利弗:「若男子女人欲疾般泥洹者,当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所以者何?有人畏生死而不能發心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欲求声闻作阿罗汉早取般泥洹。其作是言者,我续见在于生死中。有菩萨而精进者,已成至佛。所以者何?以过去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字一切度,寿一万岁,有百亿弟子。有尊比丘名莫能胜,其智慧甚巍巍。后有尊比丘名得大愿,其神足甚亦巍巍。尔时怛萨阿竭整衣服持钵,与比丘俱入常名闻国分卫。其尊比丘智慧备足者在佛之右,其神足比丘在佛之左,有尊比丘名悔智,随佛后而侍之。八千菩萨而在前导,中有如释者,中有如天子被服者,中有如天者,中有如四天王者,皆悉令人治道,用怛萨阿竭故。」佛语舍利弗:「时佛以入彼城道径而过于市。有三尊者子,各各尚小,庄严被服甚姝好,而共坐戏。是一儿遥见佛且来,及诸比丘菩萨光明甚巍巍。其小儿谓二儿,以手遥指示之,乃见怛萨阿竭来,光明与相随者不甚好乃尔。其二儿则言:『以见之。』是一儿便言:『此者一切之中极尊而无与等者,吾等当供养。所以者何?其福无量。』其二儿则答言:『亦无华香,当何以供之?』其一儿则脱著身白珠著手中,便报谓二儿:『是犹可以供佛智者。见怛萨阿竭,不当作贪。』则其二儿効解取著头上白珠著其手中,即各叹言,行至佛所,譬若度水。所以者何?以其心净而等住故。是一儿复问二儿:『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儿言:『愿如佛右面尊比丘。』其一儿言:『愿如左面神足比丘。』是二儿各各有是愿已,复共问一儿:『若愿何等?』即报言:『我欲如佛,其光明无辈,如师子独步,常有众而随我。』是儿作是说时,虚空中八千天子皆言:『善哉善哉!如若之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若恩。』是三儿相将来至佛前。其怛萨阿竭呼侍者沙竭:『汝乃见是三儿而持白珠来者不?其中央行小儿,悦心精进来行,举其一足时,却其罪百劫。如下一足,后事事当更百遮迦越罗。如是数,当复更释亦如是,其梵天亦等如是,其一举足之功德中百见佛。』语适竟,是三儿已到,前为怛萨阿竭作礼,各各以其白珠散佛上。其二儿發声闻意者,所散珠各在佛上肩升;其一儿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而散白珠在佛头上,而在虚空化为珠华交露之帐,正等而四方,中有床,怛萨阿竭而坐之。其佛则时笑。沙竭勃问佛:『怛萨阿竭所笑,会当有意。愿闻其说。』佛言:『见二儿發声闻意者不?所以者何?皆畏生死之惧故,是以不發菩萨心。所以者何?欲疾般泥洹故。』其侍者问:『其一儿当云何?』佛复谓言:『是中央儿以后自致成佛,是二儿乃为作声闻,其一者智慧甚当尊,一者神足亦复尔。』」
释迦文佛问舍利弗:「汝乃知是中央儿不?」舍利弗言:「不及。」佛言:「则我身是。乃知右面之儿不?」舍利弗言:「不及。」「尔时之儿,则舍利弗是。其左面之儿,则大目揵连是。」佛谓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發菩萨心,而欲疾般泥洹。观其一儿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今我自致成佛。如汝等不离吾法,而作声闻乃得解脱。」佛复谓舍利弗:「其欲疾般泥洹者,当發意求佛如我。向之所说其疾者,无过萨芸若。所以者何?无所罣碍故、用持尊故、用无尽故、用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故、莫能有及等故、持有好故、以过诸声闻辟支佛故。其欲作者,便得萨芸若意,亦复如是。」
说摩诃衍品时,万人悉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其一一尊比丘,舍利弗、摩诃目揵连、阿难、舍比、摩诃迦叶、䗍越难头、耶和致难离、分耨头陀、须菩提等,悉以头面著佛足,皆誉言:「若男子女人欲求道者,当發尊意。所以者何?如佛百千以法为吾等说,不能复發作菩萨心,皆而有悔为罗汉故,不如本作五逆恶,其罪犹有解脱,可發心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今者以无所益。所以者何?惟烧佛种故。其器者以不堪菩萨心。所以者何?譬若死人无益于生者。今吾等以得脱,无益于天上天下。有两足若四足者,皆依地而得活。其有發心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诸天及人皆蒙其恩。」
尔时阿阇世王乘四马车与群臣俱出,而到佛所,前为作礼而住,白佛言:「一切人从何因缘而作罪?」佛语阿阇世:「以住吾我人者便作罪,贪身故而有身用,是故不离其中。」阿阇世王复问:「助贪爱者根为在何所?」佛言:「无黠是。」则复问:「谁是无黠根?」佛言:「所作与念异,是故根。」复问:「何所与念异者?」佛言:「其本异所作谓是。」复问:「本异者何谓是?」佛言:「如幻所化无所有是故异。」复问:「谁化者?」佛言:「无有造者是故化。」复问:「无所生无所有,当云何计?」佛言:「用无有生无所有,故不可计。」复问:「所疑从何因缘起?」佛言:「无所据故。」「何谓无所据?」佛言:「如所说闻之则疑,是谓不据。」复问:「何所是道?何所为信?」佛言:「脱于婬怒痴是为道。何所是信?」佛言:「不得诸法根本,其心不异,是故为信。」
阿阇世王即言:「善哉善哉!如怛萨阿竭所说。一切人所以不信者何?自作故。今我用恶人之言,勅令臣下自杀其父,用贪利国故、用贪财宝故、用贪利宰民故、用贪利尊贵故。今我使臣下而害其父,贪身狐疑不能自解,若饮若食在戏乐、若在正殿听省国事、若在中宫五乐之欲、若独与众俱,昼夜而不忘,饮食则不能消,亦无其卧,颜色亦无和悦。时其心常怖懅,知不离于泥犁。」则复陈言:「若盲者承佛所得眼目,若为水所溺者依佛而得脱,其有苦痛者佛而令得安,其有恐懅者佛而为作护,其有贫穷者佛能为作珍宝,其有失道径者能示于道路。佛以加大哀不以为勤剧,等心于一切坚固而作厚,常忍于苦乐不舍于一切人。今我身而怖懅,惟佛当加护,令危者而得安。身无有能救者,唯愿而得济,无所归者唯愿受其归命。譬若无眼目唯得而视瞻,如人之欲躄惟令而得往。今当入阿鼻乃至大泥犁,愿令得不入。惟怛萨阿竭今当为我解说吾之狐疑,令心而得开至死无余疑,令重罪而得微轻。」
佛念阿阇世王,其所说甚深而微妙,是病莫能疗之者,独佛文殊师利而有感应。舍利弗承佛威神,谓阿阇世:「欲决狐疑者明旦作食,请文殊师利等,令到其宫受之者,其若之官属皆当得其福,并罗阅国诸民皆因是功德可而为本。」阿阇世王则白文殊师利:「惟加大恩,明旦屈德就宫而食。」则文殊师利答言:「以足可为供养已。」文殊师利复言:「佛法非以衣食故。」阿阇世即白:「当何以施之?」则答言:「若深入微妙,其事审谛无所污亦无所著,亦无所疑无所难、无所畏无所一惧,如是者以为得哀。」文殊师利复语阿阇世:「念诸法,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者以为得哀。不当念过去意,亦不当念当来意,亦不当念现在意,作是者以得加哀。汝不当念一切之所可见者,亦不诚作是者,以得加哀。」
阿阇世王复白文殊师利:「如所言,悉法之所载无有异,惟以身故当加哀受其请。」文殊师利复言:「且止。其道者非以是故若饮若食。若王不念有吾有我寿命人,以念是者以得加哀。若心无所持亦无所缘,亦不四大亦不五阴,亦不六衰亦不持三界,亦不于功德亦不念无有功德,亦不于俗亦不于道,亦不于罪亦不于无罪,亦不于余亦不于无余,亦不于脱亦不于无脱,亦不于生死亦不于泥洹,作如是者以得加哀。」
阿阇世王复白文殊师利:「闻如是法倍复踊跃,以是故欲请之,令我缘是而得安隐。」文殊师利答言:「汝希望有所缘欲得安隐,是以不缘则无安隐。所以者何?因其法无所缘无有安,不念是亦不贡高,一切无所念,是故缘是故安。于是中无恶意,后复无灾变者。后有灾变者是则不安,从本至竟无有异是乃为安。」
阿阇世复问:「说何所法而无异可得安?」文殊师利言:「若空无作者,无有能作者,无有想、无有愿、无有作,亦无有作者。其有念我有所作无所作,是故为异。亦不求无所缘,身口意是为作。所以者何?无生死想。是故诸法若有所缘,当知悉无所缘。」
阿阇世复问:「何谓生死无生死?」则言:不念过去以尽。亦不念当来未至。亦不念今「现在而无常,于诸法不念有所增有所减,作者是生死则无生死。」阿阇世复问:「未脱者当云何与道合?」文殊师利言:「汝知日明与冥合不?」阿阇世言:「不合。所以者何?日出众冥晦灭。」文殊师利言:「王宁知冥所去处乎?」答言:「不见可处,而在何所处?」文殊师利言:「所谓道智来时,譬若日出不可知众冥所在,如是时亦不知未脱所在。」文殊师利复言:「道与未脱等、未脱与道等。何以故?俱空故,未脱与道等故。诸法平等,其知是者未脱则为作道。何以故?求不脱不知处,是故曰道。其求不脱处而不可见,是则道。」阿阇世复问:「云何不脱而为道?」文殊师利言:「于不脱是为道,不作是者为道。」阿阇世复问:「其道者当云何学?」则答言:「如学诸法。」阿阇世复问:「以学诸法宁有处所不?」文殊师利言:「作是学道不可至。」阿阇世复问:「其学者当至泥洹不?」文殊师利言:「乃有法从泥洹来,言我从泥洹来?」阿阇世即言:「亦无往者,亦无来者。」文殊师利谓阿阇世:「其学道知无处所,是故道。」阿阇世复问:「当何所住道而学作是?」则答言:「无所住是为学道。」阿阇世复问:「其学道者不作净戒、三昧、智慧住?」即答言:「其道者不缘戒、不求三昧、不贡高于智慧住。」文殊师利谓阿阇世:「乃可缘戒、求三昧、贡高于智慧,作如是则有住处不?」阿阇世言:「无。」文殊师利言:「故当如道无所住。」阿阇世复问:「若男子女人当云何自前于道?」文殊师利言:「其欲学道者,不见法有常无常,不见法有脱无有脱,亦不见法安若苦者,亦不见法是我若一切人,亦不见法在生死至泥洹者,作是学道者为以前。」
阿阇世王即言:「善哉善哉!如文殊师利菩萨之所言。惟愿受其请。所以者何?用狐疑故。熟自思念,如诸法无吾无我、无寿无命,而我有狐疑。」文殊师利言:「如无者不可令有,以无者亦不脱亦无所脱,其说我者而有脱者,以无有脱者亦不脱亦无所脱。所以者何?诸法悉脱故。」
佛谓文殊师利:「受阿阇世王请,用无央数人故。」文殊师利则言:「惟受怛萨阿竭教。所以者何?不违教故。」阿阇世则踊跃欢喜,便从座起,为佛诸比丘及文殊师利作礼而去。
阿阇世行,且问舍利弗:「文殊师利等辈者几人?」舍利弗言:「五百人悉令于宫食。」便从道归于城。即勅大宫令作百味之食。即日治其殿上,施其幢幡帷帐华盖,以华布其地,悉持名香而熏之。设五百高床,皆布名珠琬𤥻其色若干,合宫之内悉皆治严,以华香遍之。勅令城郭诸街市里皆而扫除,以华香从之,道边者皆施帷帐幢幡而起除之,其里之门皆施双结华,令诸人民明旦皆当道迎供养。
文殊师利即初夜,文殊自念:「我与少少俱出至请,亦无他感动,乃可到他方刹土请诸菩萨,往到彼所令就请,复悉听其所说法。」作是念时,应时如伸臂之顷便从是不现,到东方过八万二千佛刹,其刹名常名闻,其佛号字惟净首,今现在,有众菩萨无异道,其刹土常转阿惟越致法轮。其土诸树悉皆众宝,其叶花实无央数色,风一起时吹其诸树,但闻佛音、但闻法音及阿惟越致僧音。用是常闻三宝声,故其刹土名曰沙陀惟瞿咤。文殊师利已在彼所,为佛作礼,白其怛萨阿竭:「愿用我故,尽令菩萨到沙呵刹土,至阿阇世所而就食。」佛则谓之:「其欲行者便可往。」
校注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大】*,〔-〕【圣】,后汉月支三藏法师支娄迦谶译【宋】【元】【明】【宫】* 译【大】*,初译【元】* 阂【大】下同,碍【宋】【元】【明】【宫】【圣】下同 是【大】,〔-〕【宋】【元】【明】【宫】 轮【大】,伦【宋】【元】【明】【宫】 是【大】,〔-〕【宫】【圣】 波【大】,披【宋】【宫】 栝【大】,括【宋】【元】【明】【宫】【圣】 惒【大】下同,和【宋】【元】【明】【圣】下同 坻盘【大】,抵槃【宋】【宫】,坻槃【元】【明】 耆【大】*,者【圣】* 遮【大】,遍【宋】【元】【明】【宫】【圣】 抵【大】*,坻【宋】【元】【明】【宫】【圣】* 喻【大】,俞【宋】【元】【明】【宫】【圣】 证【大】,镫【圣】 悕【大】,希【宋】【元】【明】【宫】【圣】 惠【大】,慧【圣】 臾【大】,臾之【宋】【元】【明】【宫】【圣】 荷【大】,何【宋】,苛【元】【明】【宫】【圣】 菩萨若【大】,萨芸若【宋】【元】【明】【宫】 菩萨若【大】,萨芸若【宫】 授【大】,援【宫】 戒【大】*,诫【宋】* 是者【大】,者是【元】【圣】,皆是【明】 谀谄【大】,谄谀【宫】 政【大】*,正【宋】【元】【明】【宫】* 嫉【大】,泆【元】【明】【圣】 作【大】,〔-〕【宋】【宫】 颊【大】,颜【元】【明】 所欲【大】,欲所【宋】【元】【明】【宫】【圣】 蔽【大】,芘【宫】 泰【大】,大【元】【明】 以【大】,〔-〕【宋】【元】【明】【宫】【圣】 知【大】,智【圣】 眼【大】,明【宫】【圣】 口【大】,舌【明】 身【大】,自【圣】 造【大】,遗【元】【明】,〔-〕【宫】 一【大】,一切【宫】 逮【大】*,还【宋】【宫】* 堕【大】*,惰【宋】【宫】,随【元】【明】* 嗒【大】,喏【宋】【宫】 作便【大】,便作【圣】 林【大】,株【元】【明】【宫】 其【大】,若其【圣】 若【大】,如【宋】【元】【明】【宫】 耆【大】,者【圣】 道【大】,尽【宫】 忘【大】,亡【圣】 漫【大】,曼【宋】【元】【明】【宫】 住【大】,作【宋】【元】【明】【宫】 懈【大】,解【圣】【宫】 句【大】,旬【元】【明】【圣】 离【大】,难【圣】 堕【大】*,惰【宋】【元】【明】【宫】* 谓【大】,为【明】 学习【大】,习学【圣】 我【大】,有我【元】【明】 谓【大】,〔-〕【宋】【元】【明】【宫】 习【大】,〔-〕【宋】【宫】 痒【大】,痒【宋】【元】【明】【宫】 入【大】,今【圣】 舌【大】,口【宋】【元】【宫】【圣】 言【大】,其【宋】【元】【明】【宫】 何【大】,〔-〕【宋】【元】【明】【宫】【圣】 命【大】,本命【宋】【宫】 盘【大】,槃【宋】【元】【明】【宫】 不【大】*,无【元】【明】* 何【大】,所【宋】【元】【明】,〔-〕【圣】 所【大】,〔-〕【宋】【元】【明】【宫】【圣】 凑【大】*,奏【宫】【圣】* 去【大】,者【宋】【元】【明】【宫】 如【大】,如如【宋】,如汝【宫】 乎【大】,平【圣】 适【大】,逗【圣】 汝若【大】,若汝【宫】,若【圣】 令【大】,各【圣】 间【大】,阎【宫】 少【大】,少少【宫】 说【大】,议【宋】【元】【明】【宫】【圣】 无【大】,不【宋】【元】【明】【宫】 俗【大】,续【宋】【元】【明】【宫】 说【大】,语【宋】【元】【明】【宫】 以【大】,已【宫】 饭【大】,食【宋】【元】【明】【宫】 惟【大】下同,唯【宋】【元】【明】【宫】【圣】下同 从【大】,作【宋】【元】【明】【宫】【圣】 则【大】,即【元】【明】 (沤呵…辟)【大】,〔-〕【明】,次下无夹注【明】 呵【大】,河【宋】 开辟【大】,辟开【宋】 汉【大】,号【宫】 曰【大】,言【宋】【元】 恒【大】,恒河【圣】 接【大】,击【圣】 一【大】,〔-〕【宫】 各【大】,者【宋】【宫】【圣】,〔-〕【元】【明】 如【大】,而【元】【明】 自【大】,相【圣】 投【大】,牧【宋】,放【宫】 沙【大】*,娑【圣】* 而【大】,是【明】 千【大】,十【宋】【元】【明】【宫】 何【大】,〔-〕【宫】【圣】 今【大】,令【宫】 耶【大】,〔-〕【圣】 仳【大】,比【圣】 足【大】,足三昧【元】【明】 见【大】,〔-〕【宋】【元】【明】【宫】【圣】 央【大】,鞅【圣】 向【大】*,属【宋】【元】【明】【宫】【圣】* 说【大】,就【圣】 如【大】,而【元】【明】 丘【大】,丘比丘【宋】【元】【明】【宫】【圣】 取【大】,趣【宋】【元】【明】【宫】【圣】 住【大】,信【圣】 陀【大】*,他【圣】* 三耶三菩【大】*,三藐三菩提【宋】【元】【明】【宫】*,三耶三菩提【圣】 儿【大】,〔-〕【圣】 初發【大】,功德【宋】【宫】,功發【圣】 恩师【大】,因【宋】【元】【明】【宫】,恩【圣】 沸【大】,佛【宋】,〔-〕【元】【明】 悉【大】,坐【宋】,若【宫】 腹者【大】,腹中者【宋】【元】【明】【宫】,腹【圣】 尽【大】,〔-〕【宫】 甚亦【大】,亦甚【元】【明】 整【大】,正【宋】【宫】,政【圣】 皆【大】,智【宋】 彼【大】,〔-〕【宋】【元】【明】【宫】【圣】 来【大】,未【宋】【元】【明】 以【大】,已【元】【明】【宫】 当【大】,当共【宋】【元】【明】【宫】【圣】 便【大】,〔-〕【圣】 则【大】,财【元】【明】 若【大】,苦【明】 辈【大】,比【元】【明】 上肩【大】,肩上【圣】 甚当【大】,当甚【宫】 时【大】,时右面【元】【明】 大【大】,摩诃【宋】【元】【明】【宫】,摩【圣】 般【大】,〔-〕【圣】 持【大】,特【元】【明】【宫】【圣】 尽【大】,盖【圣】 持【大】,特【宋】【元】【明】【宫】【圣】 诃【大】,〔-〕【圣】 舍【大】,含【宫】 䗍【大】,缧【宋】【元】【明】【宫】 和【大】,惒【圣】 难【大】,〔-〕【宋】【元】【明】【宫】【圣】 耨【大】,陀【宋】【元】【明】【宫】【圣】 以法【大】,法以【元】【明】 惟烧【大】,惟𢙒【宋】【宫】,违离【元】【明】 诸【大】,谓【圣】 四【大】,驷【元】【明】 诸【大】,说【圣】 乐之欲【大】,欲之乐【元】【明】 而【大】,如【元】【明】 命【大】,今【宋】【元】【明】【宫】【圣】 躄【大】,辟【宫】【圣】 往【大】,住【宋】【元】【明】【宫】【圣】 请【大】,谓【宫】 如【大】,〔-〕【宋】【元】【明】【宫】 想【大】,相【元】【明】【圣】 想【大】,相【元】【明】 晦灭【大】,悉辟【宋】【元】【明】【宫】【圣】 言:「王宁知冥所去处乎【CB】【丽-CB】【考偽-大】」,言王宁知冥何所去处乎【大】,复问宁知冥在何所处则【宋】【元】【明】【宫】【圣】 见可【大】,可见【宋】【元】【明】【宫】【圣】 道【大】,道文殊师利言于不脱是为道【宋】【元】【明】【宫】【圣】 如【大】,知【元】【明】 亦【大】,亦不【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圣】 谓【大】,语【圣】 宫【大】,官【宋】【元】【明】【宫】 琬𤥻【大】,綩𫄧【宋】【元】【明】【宫】,惋𢚀【圣】 治严【大】,严治【元】【明】 之【大】,〔-〕【圣】 道【大】,导【宋】【元】【明】【宫】【圣】 越【大】,〔-〕【宋】【元】【明】【宫】 叶花【大】,华叶【宋】【元】【明】【宫】 可【大】,〔-〕【圣】 光明皇后愿文【圣】 佛说【大】,〔-〕【圣】 卷【大】,〔-〕【圣】【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26 佛说阿阇世王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