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有四十亿人,皆逮得陀隣尼,悉得诸三昧,皆逮得空法,皆得寂无想法,悉逮得不动摇愿,悉得无所著陀隣尼行,得无央数陀隣尼门。
佛尔时便三昧三摩越,㸌然无色,不可见,不可得,如虚空不可知,无所住,不可得,无吾,无作,亦无来,亦无去,亦非住,亦非止,亦非偶,亦非不偶,亦非身,亦非忧,亦非喜,亦非心,亦非不随心,亦非行所语,亦不有是语空,亦非著。佛尔时作是三昧三摩越,便不见佛身,亦不可得想。佛身、佛心、意亦不可得想,亦不见中衣、外衣及与坐,亦不见经行时,亦非声。
尔时三昧威神照三千大千日月,于是三千大千佛刹诸日月光明,皆为覆蔽不见;诸摩尼宝、诸踰填宝、诸天及天坐、诸释梵所有名香,悉为其歇,是皆三昧威神力之所蔽隐,三千大千刹土但闻是三昧香;照于诸佛刹,其中人民眼不为遮迦惒、摩诃遮迦惒及须弥山、诸黑山之所覆蔽。
尔时便有七宝交露,覆盖三千大千刹土。一切诸佛刹及与竹园、耆阇崛山,若干种华悉遍布满其中。其地悉平等,地为生莲华。其华大如车轮。一华者有十万叶。其花上悉有七宝盖。摩竭提国界地悉为柔软如天綩𫄧。
有东方恒边沙佛等,遣无央数一生补处菩萨,令到沙诃楼陀刹土:「有多陀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名为释迦文,今现在一切诸佛境界,深入多陀竭慧印三昧三摩越。若有菩萨积累功德,奉行六波罗蜜,百劫除沤惒拘舍罗,不如一时闻是三昧。」诸菩萨即受其佛教,持神足飞到竹园中,前为佛作礼,皆却坐莲花上。如是南方恒边沙佛等,亦复遣无央数菩萨。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如是恒边沙诸佛等,各复遣无央数一生补处菩萨,令到沙呵楼陀刹土:「有陀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名为释迦文,今现在一切诸佛境界,深入陀竭慧印三昧三摩越。若有菩萨积累功德,奉行六波罗蜜,百劫除沤和拘舍罗,不如一时闻是三昧。」诸菩萨即受其佛教,持神足飞到竹园中,前为佛作礼,皆却坐莲华上。
尔时于是三千大千刹土,诸比丘僧及诸菩萨所在远方,皆来会于竹园在于佛前。
尔时无央数菩萨及四十亿比丘菩萨,皆来会于竹园。用是三昧威神故,于是三千大千刹土诸释、诸梵、诸摩夷亘天、诸遍净天、一切诸龙王、诸鬼神王、诸犍陀罗王、诸阿须轮王、诸迦留罗王、诸真陀罗王、诸摩睺勒王,是诸王皆各从无央数官属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
尔时于是三千大千刹土诸天及人、非人,从下上至二十八天,中无空缺,皆悉遍满。尊弟子舍利弗罗、摩诃目迦兰、拘提迦栴延、邠耨文陀尼弗罗等,即到文殊师利前,问文殊师利言:「佛向者三昧三摩越,今皆不见,不知所至到处。愿为吾等说之!」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罗言:「仁者智慧而具足,何以不各各自三昧共推索无央数佛刹,知佛身何如行。」
即时舍利弗罗等各各自三昧共推索无央数佛刹,了不见佛身,亦不知所至到处。舍利弗罗等即从三昧起,复前问文殊师利言:「吾等以各各三昧推索无央数佛刹,亦不见佛身,亦不知所凑。愿欲闻知,惟为说之!」
文殊师利言:「贤者舍利弗罗等不知佛所至到处者,悉且安坐。佛须臾顷自当来还。」
尔时佛从慧印三昧起,便动三千大千佛刹。舍利弗罗等便前白佛言:「佛住何三昧?吾等以智慧眼推索佛,了无有能知其处者。」
佛语舍利弗罗言:「佛所至到处,非若阿罗汉、辟支佛等所可知。独佛自知之耳。所以者何?无念、不动、不摇故。
「舍利弗罗!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难可得知。何等百六十二事?非身、无作、无起、无减、未常有、无有比、亦无所比、亦无行、亦无所至、不可知、亦无习、一切净、无所有、亦不有、亦不行、亦不住、亦非生、亦非受、亦非闻、亦非见、亦非香、亦非味、亦非细滑、亦无往启、亦无还答、亦非启答、亦非心、亦非念、亦非心心念离于心心等、心无所等、无所与、无来、无去、亦非润、亦非泽净、不复有、亦非恐、亦非惧、亦非动、亦非摇、亦无造、亦无成、亦非满、亦非不满、亦非见、亦非明、亦非不明、亦非冥、亦非不冥、亦非灭、已离灭、于灭中净、复净清净、于色无所有、无爱欲、一切非我、离于非我、住无所住、亦无处、亦无从、亦非无从、亦非法、亦非不法、亦非福田、亦非不福田、亦非尽、亦不可尽、无所有、离于无所有、远离于字、远离于向、远离于教、远离于行、远离于念、亦非祸、亦非不祸、亦非量、亦非不量、亦非来、亦非去、亦非双、亦非不双、亦非猗、亦非不猗、亦非相、亦非不相、无有相、能现相、无诸入、亦非著、离诸著、一切人令得信、不受入住、于谛谛复谛、一切非我度、无所度、净无所净、度厄难为无所度,所说、不说二无所等、于等无所等、无量等、与空等、无处等、无生等、不可得等,所安无所安、寂复寂、寂明中复明、于行无转、能转行,一切断诸所著、诸法谛无有二、从本来、无所有,所觉者已谛觉、已度于一切行、行所度无所度,亦非是、亦非不是、亦非长、亦非短、亦非圆、亦非方、亦非身、亦非体、亦非入、亦无所入、亦非世、亦非世所有、亦未曾有见者、亦未曾有知者、亦非去、亦非不去、亦非世因缘、亦非不世因缘,如是身不可获、亦非有、亦非无、亦无有去、亦无有来、亦非心念、亦非忧、亦非作、亦非不作、亦非诤、亦非不诤、亦非泥洹、亦非不泥洹、亦非行、亦非不行。是为百六十二事。」
佛告舍利弗罗言:「佛身如是。欲想视佛身,无有能见者。所以者何?佛身不可以想见知。」
佛尔时欲旷大慧印三昧于十方,便说偈言:
「如是,舍利弗罗!多陀竭慧印三昧,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无所罣碍,悉使愿欲见诸佛,当内至意,昼夜行是三昧,便见一切十方诸菩萨无央数行三昧门,住于无所罣碍法,是为陀隣尼所猗门,从是中成其相,从是中成其好。如是行者,诸罪盖悉得除;诸魔事悉已过;佛所说皆审谛;佛所住及所语,无空缺,悉具足;身所行无瑕秽;意念所行净无垢。若欲晓佛所行,欲解了一切人意,令各得其所,欲起愿成佛刹者,当行是三昧。欲得佛顶中光明者,欲起比丘僧者,欲庄严其刹土者,自在所欲,作所欲行,当奉行是三昧。所以者何?譬如一切药树在所,求索悉具足。是三昧亦如是,菩萨于是三昧中所求索亦悉具足。」
佛尔时便说偈言:
说是法时,三十恒边沙等诸菩萨皆得是三昧。六十八那术他菩萨诸罪盖皆除,悉住阿惟越致地,皆得不可尽陀隣尼所入声。六十亿天与人,从本已来未曾起菩萨意,今皆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闻是三昧,皆悉愿乐。愿乐已后,便住阿惟越致地,当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佛尔时便授其决,却后三十亿百千劫皆当为佛,号名离于恐怖。诸菩萨各自起愿,便得无所从生法忍。然后于其刹土,悉得为佛,皆同一字。
佛尔时三昧遍视众会,告文殊师利言:「以是故,文殊师利!菩萨欲护我法者,当作无所著住,当悔,当持,当说之,常当清净独处,不当有所猗。」
文殊师利便从坐起,整衣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我能忍护是无所著法,于菩萨道无吾、无我、不有、亦未曾有、不见、亦不闻、不得、亦不亡。」
尔时众会中三十亿菩萨,皆叉手起住,白佛言:「我等能忍是无数阿僧祇劫拥护菩萨行。」诸菩萨各以身上衣供养佛,便即起愿。
佛语弥勒菩萨言:「念若本所愿行,于后当持是法。于是三十亿菩萨中,八千菩萨能持是法耳。其余菩萨者,皆刚强,不能持法。于后皆当乱我法,亦不悔,亦不持。弥勒!有七事起菩萨意。何等为七事?一者、起菩萨意。二者、法欲尽时,护法使不尽,起菩萨意。三者、为十方人、非人起哀,起菩萨意。四者、见菩萨便起菩萨意。五者、施与起菩萨意。六者、见他人起菩萨意,便效起菩萨意。七者、闻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人向赞叹,便起菩萨意。弥勒!是为七事。其可起怛萨阿竭菩萨意,其护法使不尽,其哀十方人、非人起菩萨意,是三昧辈能护菩萨意,疾得阿惟越致。其四辈起菩萨意者,皆为刚强菩萨。」
佛语弥勒菩萨言:「有五法住,疾得阿惟越致。何等为五法?一者、等心于十方人、非人。二者、无所适莫于他人财宝。三者、其有说经法者,没命从后,终不说其恶。四者、其有供养衣被,若床、卧具、病瘦医药,所当得者,适无所慕。五者、深入微妙法中。是为五法。菩萨住,知是阿惟越致菩萨相。
「复有五法,菩萨住,为刚强。何等为五法?一者、面目无好色,二者、所作皆怯弱,三者、悭贪,四者、谕谄,五者、口但道空。是为五法住,菩萨刚强相也。
「复有五法,菩萨住,知是阿惟越致法。何等为五法?一者无我,二者无人,三者不处法有二,四者不著于菩萨,五者不持想视佛。是为菩萨五法住,疾得阿惟越致。」
佛尔时便说偈言:
尔时瓶沙王第一夫人,名为拔陀斯利,阿阇世之母也,亘那腊者拘隣之女也。瓶沙王第一夫人拔陀斯利便从坐起,前到佛所,为佛作礼,以杂䌽珠衣及五百七宝华盖供养于佛,便自说言:「我于后来世当解是三昧,当持是三昧。其有持是法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当拥护之,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教一切人發菩萨意,不诽谤于空法,不但口说空,朽身不惜寿命,何况世间所有!」
尔时瓶沙王宫中八千采女及摩竭提国中六万优婆夷,闻是三昧,皆發菩萨意,皆悉愿乐是三昧,然其后世皆当持是法。
佛尔时便笑,若干种色光,色色各异,从口中出——青、黄、赤、白——遍照无央数佛刹,皆覆蔽日月之明,还绕身三匝,便从顶上忽然不现。
尔时拔陀斯利便于佛前赞叹佛,而说偈言:
佛尔时为瓶沙王夫人拔陀斯利亘那腊说偈言: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后当有几人能受持是三昧者?」
佛语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后来世人持想起功德者,设使我说,若便不乐。」
弥勒菩萨白佛言:「愿佛愍伤一切人故,唯为说之!若有诸菩萨谛欲学者,菩萨当护其行,令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语弥勒菩萨言:「若有菩萨于百佛已起菩萨意,然后坏败菩萨行;若有菩萨于千佛已起菩萨意,然后复起菩萨意,诽谤方等经,亦不解;若于十万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不诽谤方等经,亦不讽诵读之;若于百万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不诽谤方等经,亦不讽诵读之;若于一亿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闻方等经书之,于其中不晓了;若于十亿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得方等经书之、讽诵读之,亦不能得法忍,亦不能得是三昧,亦不乐是三昧;若于八十亿佛闻是三昧,持之、讽诵读之,已于八十亿佛前皆起菩萨心,得方等经,持之、书之、讽诵读之,得是三昧,坚持、无瑕秽奉行之,终不为魔所得,不为罪所盖。若于阿僧祇劫中所作诸罪,若头痛,便除其罪。若乱意,若见诽谤,若见轻易,若少得供养,于一世皆毕其宿命罪。若供养阿僧祇佛,然后终不怯弱,心坚住,内晓了,若菩萨有恶道罪,然后所生不端正,便除其罪。若多病瘦,若不为人所敬,生于卑贱家,生于见轻易家,生于贫穷家,生于边远家,生于悭贪家,生于外道家,生与怨憎,不可共会,与不解意共会,心多忧念,在国国相攻伐处生,在郡郡相攻伐处生,在县县相攻伐处生,在聚聚相攻伐处生,于种姓诸家相攻伐处生,所可处相攻伐处生,不见善知识,不数闻法,不能得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既得,少少耳。所说可于凡人、不可长者,亦不能解了其意,于功德不能致得增益,数在于谴过中,数为他人所乱,不能得所便供养,若得闻法不解。若见恶梦,于梦中除其宿罪,为罪垢所可摧,魔所可作,不觉魔事,常与不可共会,若有好衣被、食饮,一切诸可持与他人。若于百佛手,自作功德,心无瑕秽,尔时皆坏败。以是故谛复谛,内起好心,可当忍者一切僧那僧涅,于深微妙法坚住于行,行于后来,世人当持是法。」
尔时可意王菩萨与文殊师利菩萨及六十贤者留于后世,令护后法。佛尔时便说偈言:
尔时可意王菩萨与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白佛言:「法名为法,何等为法?宁可得知法貌不?」
佛语可意王菩萨与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法法名,善男子!无作之貌也。无作者为何等貌也?不可得之貌也。不可得者为何等貌?不可尽之貌也。不可尽者为何等貌?无所起之貌也。无所起者为何等貌也?无所灭之貌也。无所灭者为何等貌?无所获之貌也。无所获者为何等貌?无所猗之貌也。无所猗者为何等貌?无所处之貌也。无所处者为何等貌?无所出之貌也。无所出者为何等貌?不动摇之貌也。不动摇者为何等貌?离于动摇之貌也。离于动摇者为何等貌?无心之貌也。无心者为何等貌?无念之貌也。无念者为何等貌?无二之貌也。无二者为何等貌?平等之貌也。平等者为何等貌?非有之貌也。非有者为何等貌?无所住之貌也。无所住者为何等貌?无所行之貌也。无所行者为何等貌?无懈怠之貌也。无懈怠者为何等貌?法无处所之貌也。法无处所者为何等貌?泥洹之貌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设使是法展转不相知,何所法当尽者?令吾等护后法。」
佛语文殊师利菩萨言:「起法法想者欲得度,欲得度者住于法,住于法者便处二法,处二法者为灭法之行也。法亦不灭,亦非不灭。我今若等护是后法。」
佛尔时便说偈言:
佛尔时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若有人欲得菩萨道者,菩萨当奉行是三昧。若欲成相,若欲成好、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若大哀、无所著,欲得自然慧眼,若欲成比丘僧,若欲成菩萨,若欲成佛刹,若欲得慧陀隣尼一切人所可说声,欲离于世,欲知一切人所可道,欲得力,欲得晓了三昧,当奉行如上所教,即为如佛,如将,如大将,如将中将,为一切上,为一切大哀,为怛萨阿竭,所可说皆平等、无量等、与空等、无处等、所说等、人中上。所以者何?我住于是三昧,提和竭佛时,我已得佛道。」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用三事故在于世间。何等为三?一者作佛事,二者度十方人、非人,三者不违本愿。我尔时已得佛道,为泥洹已。」
佛尔时便说偈言:
说是经时,三千刹土六反震动。诸天亿百华、香、伎乐,及与幢、幡、缯、盖、交露、七宝、璎珞、金敷色华及摩尼宝、水精、琉璃以供养佛。一切尊天、诸天玉女,及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比丘僧、优婆塞、诸优婆夷,皆大欢喜,悉弃捐家,放舍所有妻子、诸宝,起菩萨意,于一那术说行菩萨,不能究竟。其起菩萨意者,皆得阿惟越致。无央数恒边沙人皆得阿罗汉。十方诸飞来菩萨皆得欢喜去。
佛说是经法时,阿僧祇人皆發菩萨意。八十那术人皆得阿惟越致。三亿六万菩萨得是三昧。无央数人皆得阿罗汉道。可从十方诸来菩萨皆得是三昧。
佛尔时说经已竟,可意王菩萨、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瓶沙王夫人跋陀斯利亘那腊、诸天人民、龙、鬼神、阿须伦,闻经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校注
一卷【大】,〔-〕【宋】【元】【明】【宫】 月氏【大】,月氏国【元】【明】 四【大】*,三【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 悉【大】,悉逮【宋】【元】【明】【宫】 㸌【大】,霍【元】【明】 得【大】,获【宋】【元】【明】【宫】 亦【大】,不【宫】 不【大】,〔-〕【宋】【元】 亦【大】,〔-〕【宋】【元】【明】【宫】 时【大】,〔-〕【宋】【元】【明】【宫】 填【大】,瑱【宋】【元】【明】【宫】 天坐【大】,人坐【宫】 其中【大】,〔-〕【宋】【元】【明】【宫】 陀【大】*,呵【宋】【元】【明】【宫】* 耶【大】*,藐【宋】【元】【明】【宫】* 沤【大】*,优【宋】【元】【明】【宫】* 土【大】,〔-〕【元】【明】 陀竭【大】*,多呵竭【宋】【元】【明】【宫】* 诸【大】,〔-〕【宋】【元】【明】【宫】 轮【大】,伦【宋】【元】【明】【宫】 睺【大】,休【宋】【元】【明】【宫】 弗【大】,佛【宋】【元】【明】 各【大】,〔-〕【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减【大】,灭【宋】【元】【明】【宫】 无【大】,非【宋】【元】【明】【宫】 心【大】,〔-〕【宋】【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非【大】,不【宋】【元】【明】 向【大】,响【宋】【元】【明】 祸【大】*,耦【宋】【宫】*,偶【元】【明】* 相【大】*,想【宫】* 一切【大】,一切人【宋】【元】【明】【宫】 明中【大】,中明【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非心念【大】,不念【宋】【元】【明】【宫】 诤【大】*,净【宋】【元】【明】【宫】* 坏【大】,怀【宋】【元】【明】【宫】 相【大】,非【宋】【元】【明】【宫】 能【大】,而【宫】 非【大】,无【宋】【元】【明】【宫】 各【大】,名【宋】【元】【明】 非谛【大】,非常【宫】 往【大】,住【宋】【元】 获【大】,只【宋】 如【大】*,若【宋】【元】【明】【宫】* 惠【大】,慧【宫】 载【大】,戒【宋】【元】【明】 能悉【大】,悉能【宋】【元】【明】【宫】 戴【大】,载【宋】【元】【明】【宫】 以【大】,知【宫】 力【大】*,仂【宋】【元】【明】【宫】* 滴【大】,渧【宋】【元】【明】【宫】 陀【大】*,呵【元】【明】【宫】* 于【大】,〔-〕【宋】【元】【明】【宫】 念【大】,〔-〕【宋】【元】【明】【宫】 人【大】,入【宋】 佛【大】,其佛【宋】【元】【明】【宫】 根行【大】,相行【宫】 智【大】*,知【宫】* 常【大】*,当【宋】【元】【明】【宫】* 将【大】,持【宋】【元】【明】【宫】 净清【大】,清净【宋】【元】【明】【宫】 者【大】,慧【元】【明】【宫】 疑【大】,碍【宫】 低【大】,底【宋】【元】【明】【宫】 施【大】,于【宋】【元】【明】【宫】 地【大】,垢【宋】【元】【明】【宫】 他【大】,〔-〕【宋】【元】【明】【宫】 地【大】,〔-〕【宋】【元】【明】【宫】 曾【大】,甞【宋】【元】【明】【宫】 地【大】,〔-〕【宫】 三昧【大】,〔-〕【宋】【元】【明】【宫】 说【大】,广说【宋】【元】【明】【宫】 整【大】,正【宋】【元】【明】【宫】 是【大】,〔-〕【宋】【元】【明】【宫】 菩萨道【大】,菩提道【宫】 曾【大】,甞【宋】【元】【宫】,常【明】 不闻【大】,不现【宫】 亿【大】,意【元】 起【大】,發【宋】【元】【明】 效【大】,放【宫】 怛萨阿竭【大】,怛萨呵竭【宋】,多呵竭【元】【明】【宫】 十方【大】,〔-〕【宫】 言【大】,〔-〕【宋】【元】【明】【宫】 谕【大】,谀【宋】【元】【明】【宫】 后法【大】,后世【宋】【元】【明】【宫】 来【大】,来未【宋】【元】【明】【宫】 七十【大】,十七【宋】【元】【明】【宫】 世一【大】,三十【宋】【元】【明】【宫】 踰旬【大】,由旬【宋】【元】【明】【宫】 主【大】,领【明】【宫】 梦悟【大】,悟即【宋】【元】【明】 具【大】,其【宋】【元】【明】 金薄【大】,金[筷-夬+尃]【宫】 供佛【大】,供养【宫】 便即【大】,即便【宋】【元】【明】【宫】 休息【大】,休懈【宫】 缯䌽【大】,缯幡【宫】 幔【大】,幕【宫】 八十【大】,八千【宫】 常【大】,曾【宋】【元】【明】【宫】 稸【大】*,畜【宋】【元】【明】【宫】* 瓶沙【大】*,洴沙【宋】【元】【明】【宫】* 拔【大】*,跋【宋】【元】【明】【宫】* 来世【大】,世来【宋】【元】【明】【宫】 当持是三昧【大】,〔-〕【宋】【元】【明】【宫】 是【大】,〔-〕【宋】【元】【明】【宫】 我【大】,〔-〕【宋】【元】【明】【宫】 朽【大】,打【宫】 闻是三昧【大】,〔-〕【宫】 若【大】,放若【宋】【元】【明】【宫】 色光【大】,光明【宋】【元】【明】,光【宫】 之【大】,光【宋】【元】【明】【宫】 忽【大】,㸌【宋】【宫】,霍【元】【明】 现【大】,见【宋】【元】【明】【宫】 如【大】,若【宫】 来世【大】,末世【元】【明】【宫】 世【大】,三十【宫】 皆【大】,共【宋】【元】【明】【宫】 摩诃【大】,呵摩【宋】【元】【明】【宫】 切【大】,劫【宋】【元】【明】 是【大】,于【宋】【元】【明】【宫】 起【大】,持【宫】 欲【大】,俗【宋】【元】【明】【宫】 目【大】,眼【宫】 福【大】,德【宋】【元】【明】【宫】 者【大】,法【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明】【宫】 于【大】,〔-〕【宫】 后【大】,后若【宋】,后亦【元】【明】【宫】 万【大】,方【宋】 (若于百万…诵读之)三十字【大】,〔-〕【宫】 亦【大】,〔-〕【宋】【元】【明】【宫】 宿命【大】,〔-〕【宋】【元】【明】【宫】 于【大】,〔-〕【宋】【元】【明】【宫】 生【大】*,〔-〕【宋】【元】【明】【宫】* 饭【大】,饮【宋】【元】【明】【宫】 于梦【大】,〔-〕【宫】 行【大】,〔-〕【宋】【元】【明】【宫】 及【大】,〔-〕【宋】【元】【明】【宫】 行【大】,入【宋】【元】【明】【宫】 受【大】*,爱【宋】【元】【明】【宫】* 胜【大】,称【宋】【元】【明】【宫】 上【大】,之【宋】【元】【明】【宫】 空虚【大】,空事【宫】 曰【大】,洹【宋】【元】【明】 住【大】,往【宋】【元】【明】【宫】 言【大】,我【宫】 如【大】,而【宋】【元】【明】【宫】 污【大】,染【宫】 或【大】,成【宋】【元】【明】【宫】 转计【大】,计之【宋】【元】【明】 沙计【大】,计沙【宋】【元】【明】【宫】 道【大】,尊【元】【明】【宫】 边【大】,顶【宋】【元】【明】【宫】 见【大】,是【宋】【元】【明】【宫】 法【大】,〔-〕【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利【大】,利菩萨【宋】【元】【明】【宫】 今【大】,令【明】【宫】 是为【大】,为是【明】 有【大】,者【宋】【元】【明】【宫】 处【大】,起【宫】 若【大】,著【宋】【元】【明】【宫】 行法【大】,法行【宫】 常【大】,当【元】【明】【宫】 皆【大】,比【宋】【元】【明】【宫】 法【大】,道【宋】【元】【明】【宫】 照明【大】,照于【宫】 法不共【大】,不共法【宋】【元】【明】【宫】 怛萨阿竭【大】,多呵竭【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伏【大】,休【宋】【元】【明】【宫】 当【大】,常【宫】 廿一【大】,三十【宋】,三七【元】【明】 供养【大】,恭敬【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经【大】,〔-〕【宋】【元】【明】【宫】 经【大】,经者【宋】【元】【明】【宫】 三昧【大】,〔-〕【宋】【元】【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32 佛说慧印三昧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释振溥法师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