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九十亿人,皆如文殊师利等。
是时竹园四面周匝,地自然生文陀般华,种种妙色非世所有,华华各有百万之叶,华上各各有佛坐之,佛上各有交露宝盖,盖间各有伎乐之声;一佛之前各有菩萨,皆如文殊而坐问事。竹园之地如三弥佛刹,皆悉平等;大千刹土日月之光,皆悉蔽没无复明耀。百日之中但见诸佛,诸大泥犁皆得休息,百鸟禽兽不饮不食,皆得法味百日安宁,见佛欢喜自忘食心;一切人民普得法味,百日安隐无饮食想,心意快然發无上意;一切树木皆有音声。竹园之中化有浴池,池中生十万种华,华有交露师子之座,各有菩萨而处其上,其边各有天人立侍,帐间各各万种音乐,千岁枯树悉生华叶,一切树木皆倾相向,竹园左右女人见佛者,皆化作男子,无复爱欲,悉得法眼。
尔时佛作宝如来三昧,遍悉感动九万亿刹,四方四隅上下方面无极佛刹,各遣菩萨赍持妙华,来诣竹园礼事供养,讫各却坐。释梵四王爱欲诸天,各与眷属于虚空中,以天华香伎乐供养;诸大龙王、阿须伦王、迦楼罗、真陀罗、摩休勒等,各各自与无数官属,来诣佛所礼事供养。
舍利弗白佛言:「今所感动是何瑞应?」
佛言:「无应之应是其应也。」
舍利弗言:「无应之应其义云何?」
佛言:「汝往问于宝来菩萨,则当为汝演说此义。」
即时舍利弗问宝来曰:「今此感动为何瑞应?」
宝来菩萨答舍利弗:「罗汉疑重故未解乎?有想想者非尽之法,无想无作是为法宝。昔者我始發意之时,与三十六亿人求菩萨道时,释迦文亦在其中,一切所志皆有起灭,诸法本空譬如野马,无想起作,持是作法而灭行求愿想欲得是,自言得道,起想罪根坏灭诸慧,求于三尊想取泥洹,疑尽灭身而生死不断。罗汉得泥洹,譬如寐人其身在床,一时休息命不离身,罗汉得禅故是大疑。」
宝来又问舍利弗言:「譬如龙王兴作云雨,四面合冥不知所从来,菩萨从第九已下,悉已逮得六万三昧,其所兴为固不可限,亦何复疑所从来处?」
舍利弗言:「我学不得善知识故,令我疑根不断绝耳,今闻尊法无所复益。譬若如人为百鸟作乐,乐虽和妙鸟不听受;今我如是不了是法,一切新学菩萨大士,闻是三昧德尊无量。譬如夜时暂见火明,火灭之后故冥无见;今我如是无益已矣。愿作八千里火以身投中,如是亿劫然后乃出,复入三恶道为一切所啖食,数千亿劫后生作人,求善知识宁可得不?」
宝来答曰:「火虽广大心垢叵烧,学无沤和拘舍罗,不得善知识者,不得萨芸若也。」
宝来菩萨白佛言:「诸法无主,谁为成萨芸若者?谁成正觉?弟子缘觉惟加大恩演示其义。」
佛言:「善哉!所问深妙,乃欲决断生死之根。今为汝说谛听受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行九法宝:一者见诸天无有处但有名耳,二者见世间人民但有字耳,三者见五道勤苦但有习耳,四者地水火风亦本空耳,五者当来过去现在如芭蕉无想,六者现生死无本际,七者观诸三昧寂无往来,八者当观大千诸佛刹土了无得三昧者,九者见大千刹土中一切蠕动悉欲度之令与佛等,是为九宝。得是无作之想者,可得决断一切大想。」
宝来又问:「诸法无想,当作何住得无所住?」
佛言:「诸法无住,住则为想,无起之念非想非道亦复是想;断求无想得住无住。」
宝来又问:「当作何缘度于众欲?」
佛言:「众欲无垢无度无主无往无来,如虚空观与泥洹等与无名等。」
宝来菩萨言:「善哉善哉!深妙乃尔。」
般施菩萨白佛言:「菩萨欲得坐佛树下,庄严刹土教导十方,令诸佛土如今竹园,普使逮得无所从生,修行何法而得致此?」
佛言:「当行八直:一者直无名之响,二者直无名之声,三者直观十方佛土等无有二,四者直见大千刹法等无异,五者直观十方一切欲令与佛等,六者直于无形见一切无有起灭,七者直见入诸三昧无有往来相报之想,八者直见十方诸佛般泥洹不般泥洹亦等无异,是为八法。菩萨从是疾得无所从生法忍,教授十方得如竹园。」
宝来菩萨复白佛言:「今诸上人各从远来,睹见世尊欢喜忘食,乃得值闻是尊三昧,为是宿福本愿所致耶?」
佛言:「亦非本愿亦不离本愿,所行常精进,不失诸三昧,常随善知识,远离于众事,寂然不数会,但志在三昧,今故以宝珠,来雨众会上。」
宝来复问:「新發意菩萨欲行是三昧,当云何行而得致是?」
佛言:「当行八法宝得是三昧:一者即于佛前得是三昧;二者供养十方罗汉真人,行菩萨法亿劫不懈,一时闻是三昧尊法,解说亲近奉不远离;三者供养舍利起塔弥满,殖福无缺而于法无益,一时转意作行者即向慧门;四者得四无畏于十方生死无所远离;五者菩萨见五道勤苦意欲度之,没命救济不以为剧,又欲令彼得安至佛;六者菩萨事人如奴事大夫贵,欲度之不以勤苦,所以者何?知本无故;七者菩萨观见九十六种道,于中觉知欲起法住;八者奉行六波罗蜜,供养比丘僧虽亿万劫,不如一时闻是三昧,十方其有当作佛者用何为证?闻是三昧即知是人为得佛证也,其有發意向是三昧,欢喜信乐而解慧者,即为已解六万三昧,是为八法宝。行是三昧即得陀隣尼门。」
佛于尔时欣然而笑,光耀炜晔靡不遍照。文殊师利稽首白佛:「佛不虚笑笑将有意。」
佛语文殊:「审如所言。是宝来菩萨,从宝如来佛刹来,去是九亿万佛国,其刹名曰诸法自然,其有善男子善女人,往生者不从胞胎,不更苦痛无有恩爱,皆于自然华香中生,生即住立无乳哺者,自然伎乐朝暮娱乐,寂然清净以为法僧。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昧,即却六百四十万劫之罪,罪尽命终便得往生彼国。宝如来刹无日月光,虽有日月明蔽不现,若人往生者日月星宿即为出现,其见日月星宿有光明者,即知有人当往生也。而诸声闻不逮知此,唯佛世尊及神通菩萨乃见知之,是故我今而笑之耳。」
贤者须菩提及舍利弗,俱前稽首而白佛言:「愿加大恩加我威神,得至彼刹诸法自然国,礼事供养须臾来还。」佛即听往俱到彼国。
即至而见其中所有,俱亦复有罗阅祇城,亦有竹园,释迦文佛一切所有如此无异。舍利弗问须菩提:「怛萨阿竭随我来乎?」须菩提、舍利弗礼事毕讫从彼来还,至睹众会续自如故。
佛问舍利弗:「向至彼国,皆何等见?」
对曰:「我见彼国悉如此间。诸佛之功德甚尊甚尊,侥哉会者得遇见此也。」
三弥菩萨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愿欲所问:「无生之法为有想无?未起之想有识无?泥洹寂然有定无?泥曰不起有形无?设无形,而在彼间教,生死五道谁是主者?」
佛言:「诸法本无一切清净,因缘起灭故生诸法,以空造空本无是主。」
三弥菩萨闻佛所说,诸天及人八万六千,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升住空中去地百六十丈,从上来下稽首佛足。
是时三千大千刹土地大震动,弥勒菩萨白佛言:「向者地动是何瑞应?」
佛告弥勒:「今地之动非独此也,十方诸刹地亦普动,诸刹亦复各有八万六千天与人,得无所从生,住在空中,皆如此也。」
弥勒复问:「菩萨云何得致无所从生法忍?」
佛言:「有六法得致之:一者知天及人当得佛者未得莂者,我当往莂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二者大千刹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当得佛未得莂者,我往莂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三者诸地狱中人当得佛者,我悉当往莂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四者十方人绝命所生处我悉知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五者十方天下人寿命尽我悉知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六者十方诸佛取泥洹不取泥洹我悉知之,不与十方天下人共知之,是为六法疾得无所从生法忍。」
弥勒菩萨白佛言:「是三昧者为极大尊,欲令众会普共逮得,当行何法而令得之?」
佛言:「当行九法:一者视诸法悉清净无边,二者视诸天亦清净无边,三者视诸生死清净无边,四者视五道悉清净,五者于欲无所求悉清净,六者视三界色悉清净无有边,七者视泥洹悉清净无有边,八者观泥犁悉清净无有边,九者见十方无有举名者,是为九法,菩萨行如是者,疾得是三昧。」
弥勒白佛言:「菩萨得六万三昧三昧,宁有边幅无耶?而得六万三昧,是为无边幅乎?」
佛言:「虽得六万三昧,但有名耳,不可极尽三昧悉具足;又三昧者非但一品,有无念三昧、有离欲三昧、有坐听十方佛三昧、有庄严诸佛国土华香自然来三昧、有所说法一切人悉逮本三昧、有出诸法无还想三昧、有说经时化为百种音声三昧、有说法亿千万佛国华香自然三昧、有伏诸群生三昧、有發师子意独行独步三昧、有所见处莫不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三昧、有所在处莫不供养三昧、有乱风一起时如佛说经声三昧、有所向门莫不开三昧、有所在处师子为现三昧、有飞到十方三昧、有向门莫不开十方菩萨往来无极三昧、有坐知十方人意三昧、有坏灭诸想三昧、有坏灭诸识三昧、有合十方诸刹土合为一刹三昧、有發意不尽三昧、有视三界了无一人三昧、有住一佛国到一佛国三昧、有所在处令法不断绝三昧、有所在常与佛相遇三昧、有坐观十方大兵大火大水大风于其中不恐怖悉往教导之三昧、有所在处但以法作器三昧、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昧即得往来无还之想三昧,如是三昧不可极尽,今为会中粗说之耳。
「有无名三昧、有住诸法三昧、有名诸慧三昧、有教法三昧、有灭坏罗汉辟支佛三昧、有法宝三昧、有总持无名法三昧、有知人意三昧、有断诸烦荷三昧、有制力欲觉三昧、有灭十方种力三昧、有智慧光明所处三昧、有不可计三昧、有见法时如水影三昧、有不可尽净慧三昧、有空诸恶三昧、有无愿想三昧、有住禅乃到泥洹三昧、有譬若金刚无秽三昧、有极明三昧、有过诸烦已尽三昧、有广大水法三昧、有庄严大船三昧、有入无名三昧、有不尽喜意三昧、有总持无所忘三昧、有在冥悉令明三昧、有所乐悉乐三昧、有慈行三昧、有净大哀三昧、有入等心三昧、有出等心三昧、有名已脱未脱三昧、有光明所从来处三昧、有晓无所晓三昧、有脱慧脱教三昧、有莲华为现三昧、有离无常三昧、有尊智慧无主三昧、有勇猛无所不伏三昧、有开辟诸刹三昧、有清净无形三昧、有无名宝三昧、有如海无所不受三昧、有神足广大三昧、有如弹指无所不及三昧。」
昙摩菩萨语舍利弗言:「所问慧住故曰不可极,是应时闻所闻如意,不自贡高所作不忘,常敬意如所教习慧用,意无所受故不失礼节,所作法不忘不乱,意如珍宝除诸老病,以意为法器,是为乐忍辱,所思但想谛言,所乐但法意慧,不用足时所施无所惜,所与无适莫,所闻谛意观,欢喜无所得,其意已悦身体为轻,意不在外道,但欲闻法味及比罗经,但欲闻沤和拘舍罗,但欲闻四等心,欲闻无底法,如意不异念,欲意受沤和拘舍罗,欲闻无所从生法,不贪观但欲意受慈度之,欲知无常声,欲知寂然之意,欲知空复是空,欲知无想生死及布施,一切不欲闻,但欲闻音乐,随乐十方忠信以作,正降伏诸欲根。」
昙摩菩萨白佛言:「菩萨已得宝如来三昧,自在所为,众慧已具,便得三宝:一者譬如水中影,影亦不在水中,亦不在水外,菩萨于是间坐,其身悉在十方,其身亦不在十方;二者菩萨于是间坐,分身悉现十方佛前坐,其身亦不在十方佛前坐;三者譬如山中呼响音声还报,音响亦不在内亦不在外,菩萨于是间坐,悉遥说十方佛诸菩萨事,十方诸菩萨亦无往来到彼者,彼亦无往者如是也。」
佛语昙摩菩萨:「已得陀隣尼门,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无所不到,菩萨持一慧入万亿慧,靡所不至,如是也。」
佛告昙摩菩萨:「汝见阿须伦欲兴兵时,弹指之顷兵到六天中间无空缺,菩萨已从第九以下欲说法时,如是也。」
宝来菩萨语舍利弗言:「净者贪欲消伏,其意无贪欲者是不可尽,其诸恶意者不能伏,复乱其意护于恶意,是故不可尽。其意嗔恚有形欲贡高,诸所不可索可欲作,菩萨常欲护是意,知不可尽去诸垢,当知意不可尽,护者不令懈怠,当知其意不可尽。其狂乱者转以法护之,当知意不可极。无智慧者欲护之,知意不可极,一切以法施与法脱之,当知意不可尽,欲教一切人皆令为功德,当知是意不可尽。」
宝来菩萨语舍利弗言:「菩萨有四法:一者意作陀隣尼行不可尽,二者陀隣尼所入行不可尽,三者以陀隣尼教一切是不可尽,四者博学问故陀隣尼不可尽,是为四。复有四事不可尽:一者上脱中脱不可尽,二者四马之路不可极,三者可意之王不可极,四者十二因缘无有主不可尽,是为四。复有九法不可尽:一者无我之语不可尽,二者无作之想不可尽,三者寂寞泥洹之语不可尽,四者所度不可尽,五者大海流水无有懈倦不可尽,六者诸恶无垢不可尽,七者苦痛之声不可尽,八者去来之想不可尽,九者所度无主不可尽,是为九。复有九法不可尽:一者诸佛刹土不可极,二者诸菩萨所从来处不可极,三者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者不可极,四者失愿取罗汉辟支佛不可极,五者十方菩萨从一佛刹飞到一佛刹不可极,六者六波罗蜜不可极,七者三三昧不可极,八者过于泥洹亦如化不可极,九者三昧不可极,是为九。」
宝来菩萨语舍利弗言:「菩萨有三十二宝:一者其心不著爱欲,是即忍辱不可极;二者不起我非我亦无所造,是故忍辱不可极;三者不念一切善恶,是为忍辱不可极;四者不恨心意于一切,是为忍辱不可极;五者不嗔怒向一切人,是为忍辱不可极;六者不怀念他人恶,是为忍辱不可极;七者亦不妄娆人有所击,是为忍辱不可极;八者于大会不调戏于座中,是为忍辱不可极;九者自护护他人身,是为忍辱不可极;十者有贫穷者给与护之,从后无所悕望,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一者自制不随恶知识,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二者无有爱欲意于身及他人身,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三者不起诸想,无念善恶如弹指顷,是为忍辱不可极;十四者护于功德庄严身相,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五者信作善不离于三昧,是为忍辱不可极;十六者常护口不妄言,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七者心意清净,是为忍辱不可极;十八者坚住善知识世世与相随,不于他处说其过恶,是为忍辱不可极;十九者自挍计他人有恶者我亦有恶,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者所念无有邪,邪即觉,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一者软心和意,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二者护恶人令心不起,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三者生天者教导诸天,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四者生天上世间,教两道中不更三道,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五者具足诸种好,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六者得音如梵天声,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七者脱婬怒痴,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八者不于诸色及名有想,是为忍辱不可极;二十九者所作功德不著,但欲起众法耳,是为忍辱不可极;三十者降伏诸外道,是为忍辱不可极;三十一者已出诸病中,是为忍辱不可极;三十二者具足诸佛法使不伤误;是则为宝不可极三十二事。
「复次舍利弗!复有三十三事为所入宝;一者欲入响欲入观,观无所观,是即为宝;二者欲入心离心,是即为宝;三者于心无主,是即为宝;四者欲入身求脱,本无脱者,是即为宝;五者欲入十二因缘无有住者,是即为宝;六者欲入不断离于不断,是即为宝;七者欲入无常视之无形,是即为宝;八者欲入无名主离于无名,是即为宝;九者欲入寂不离于起,是即为宝;十者欲入三界不离三界,是即为宝;十一者受无所受,是即为宝;十二者欲入当来过去亦出当来过去,是即为宝;十三者欲入功德观本无主,是即为宝;十四者欲入空,空中空,是即为宝;十五者欲入无相不起无相,是即为宝;十六者欲入愿离愿,是即为宝;十七者欲入空,离空想,是即为宝;十八者欲入三昧无有合,所以者何,法无二故,是即为宝;十九者不以三昧有所愿生处,是即为宝;二十者三昧不为一切诸法作证,是即为宝;二十一者欲入无生之道无有度者,是即为宝;二十二者欲入无生处,是即为宝;二十三者欲入不动摇处,是即为宝;二十四者欲入一切无我不离无我,是即为宝;二十五者欲与生死初无相知者,是即为宝;二十六者欲与三昧初无相识者,是即为宝;二十七者欲入相初无相知者,是即为宝;二十八者欲入欲能欲意,是即为宝;二十九者欲入不念无有念,是即为宝;三十者欲入陀隣尼门无所不总,是即为宝;三十一者欲入者所作恶欲不为恶,是即为宝;三十二者欲入沤和拘舍罗以意作法器,是即为宝;三十三者欲与万事相应不相远;是即为宝三十三事。」
佛语文殊师利:「譬如欲入城当从其门,欲知因缘无所诤,欲知诤者不如自守,欲知不欲语言者不如莫在中,不欲动者勿得转,欲无悕望者当无所想,不欲色者当正住,不欲有异者当寂自守,能自守者不称说,不自高自下者其人已具足故,欲有所便者所作无所失,得道亦如是无有疑,无有疑者知本无故,知本无者无所失故,三世等无有异,三世无增减者不住色,已不住色为不住众法也,眼见色者但是眼睛住非是色也,耳闻声声无所住,鼻识香香亦无所住,口识味味亦无所住,意亦不知识,识亦不知意,意无所住,如本行无有想。慧行谛谛如是,无有我是我,所诸法见但见无我,慧不知所有,所有亦不知慧,慧不知习,习不知慧,菩萨心不离心。」
佛言:「诸法不以想为证,但以音响为法,譬如人吹笛声音悲快,与歌相入音均合同,诸三昧者亦如是,诸化亦如是,念亦如是,觉亦如是,生死无名离于无名,念化觉亦如是,诸名无处我不想之,无作之想为离无离,无作之作以为作想,想行寂然都无所有,诸法非欲一切皆然。」
宝来菩萨白佛言:「诸寂不起欲决断大疑各还本处?」佛言:「诸法处无有处,化亦无处,念亦无处。」
又问:「生生处有生处无?化化处有化化无?念念处有念念无?觉觉处有觉觉无?」
佛言:「生生复生泥洹生,是为合怛萨阿竭意,生生复生不生泥洹生,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化化复化泥洹化,是为合怛萨阿竭意,化化复化不化泥洹化,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念念复念泥洹念,是为合怛萨阿竭意,念念复念不念泥洹念,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觉觉复觉泥洹觉,是为合怛萨阿竭意,觉觉复觉不觉泥洹觉,是为不合怛萨阿竭意。」
舍利弗白宝来菩萨言:「仁所来处刹土何类本愿,何如无极国土?」
宝来答曰:「无极国土为何如耶?」
舍利弗言:「无极国中悉皆菩萨,无有罗汉异种杂人也,一切所有皆是七宝。」
宝来言:「我發愿以来所度不逮,不愿无极国土所有也,法无起处岂有思想?一切刹土有起愿者,今复逮见无极想愿。」
答曰:「是华无形但以为主,而于竹园以法授之耳。又舍利弗!见佛像者为作礼,佛道威神岂在像中?虽不在像中亦不离于像,但有想者谓有威神,观之了无所有也。愿者譬如忉利天上有华名拘耆,诸天莫不爱乐者,菩萨以法为一切导眼目,道本所有但以意作法器耳。」
舍利弗言:「意者独有主耶?」
宝来曰:「意者与诸法合,诸法与意合,道者无主,以无起作主,是故为法器也。」又谓舍利弗:「汝见化未?」
曰:「见之。」
舍利弗言:「化无处所。」
宝来言:「何知为化?」
舍利弗言:「但见化成时,不见本末,故名为化。」
宝来曰:「是故无所有也。」
宝来曰:「诸想如化是为见,未起法如化、未来法无名是为见,无造法、未作法是为见,无有造化者但作无名之想是为见,怛萨阿竭作无造之作是为见。」
舍利弗言:「于是见中有往来无?」
宝来言:「无往来者以故为见,设有往来者是不为见,是为倒见也。」
舍利弗问宝来言:「乃有断轮门者无?」宝来曰:「萨婆若者已见无形之门,是为已断轮门,已空可致脱,无脱者可致于空,譬如空无所不入。何以故?都无有处用,是故无所不入,用脱于本故其轮不转。」
昙摩菩萨语宝来言:「诸新学者我欲皆使逮得是法。」
宝来曰:「欲得空定者当行九法:一者当定十方人悉令作菩萨;二者见诸恶意令心不起,是为定;三者视五道勤苦悉欲脱之,是为定;四者于痴迳中不起吾我,是为定;五者视诸不明悉欲令明,是为定;六者所作功德悉令不失,是为定;七者视十方人皆等,是为定;八者观当来过去诸可意生勿复作识,是为定;九者使诸佛刹人悉志菩萨意不动转,从是疾得三昧,是为定。」
佛语弥勒:「昔沙河楼陀佛时,我初發意,为垢所盖不得大慧,但闻菩萨谓發意当得其处也,但想空不得善师,不得沤和拘舍罗,远离善知识,为欲王所欺,意著不断,失波罗蜜,没六十二劫后,与法自然佛会,断我诸疑,逮得本无,立于空中,诸根即断,见于慧门,得无动之形,从是转行,便断法轮,便从正觉受是三昧。虽六十二劫發意,于法无益,后与法自然佛会,便得大树,乃更發意,發意时有九十亿人,俱共發心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
弥勒菩萨白佛言:「初發意者有几法?」
佛言:「有九法:一者远离众会常志寂静;二者得善知识从受法不失;三者远恶知识不与从事;四者常远离五事,一者恶沙门、二者恶婆罗门、三者恶黄门、四者恶牛恶马、五者蛇𧈭毒虫,此五者不当与从事,未得道顷令人入泥犁,以故当远之;五者初發意求罗汉辟支佛心者当远之,当觉诸魔事,不当与共事也;六者但梦中见佛说深法;七者但为法發意,不在饭食,八者不当数聚会有所悕望,九者当等心于十方、等心于三昧,志欲坐佛座,不恐怖,是为九法。」佛说是时,六万爱欲天子皆得是三昧,诸天飞在空中悉言:「善哉善哉!得闻是法福德无量。」
弥勒菩萨白佛言:「是诸天子得闻是法,自持功德?持佛威神耶?」
佛言:「是诸天子今闻是者,宿命已事二万佛,供养舍利如须弥山,虽有是福无益于泥洹。今闻是三昧起坏前福,所以者何?前世所殖福皆有生灭,今是三昧以空坏有。」
弥勒又言:「闻是三昧者,后得无复坏灭耶?」
佛言:「是三昧终不可坏。所以者何?三昧无名处、无想处、无念处、无形处、无识处、无威神处、无有结行求脱处。三昧清净,是不到彼、彼不到是,无有愿想非想处,无有造作,于化无有形处,无生死断无断处,但有名,但有响,但有开慧之处,慧无所到,无作器,是故不可坏,不可灭,无色处,于欲无作识处,无起行处,不受众味,无有形,无出无入,无生处,无应处,寂然无动,无边幅,不可坏败,欲坏败者是大痴根、生死之门也。又舍利弗!有五不直,不当与从事:一者不当处法有二,二者不当于法有所起,三者不当现诸法是非无有名者,四者不当于当来过去有所见,五者诸法不可断,是为五。菩萨得是无去无来法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
校注
无【大】,佛说无【宋】【元】【明】【宫】 卷上【大】,〔-〕【宋】【宫】 月氏【大】,〔-〕【宋】【元】【明】【宫】 三藏【大】,三藏法师【宋】【元】【明】【宫】 盖间【大】,宝间【宫】 但【大】,恒【宋】【元】【明】【宫】 食【大】,蓄【宋】【元】【明】【宫】 有【大】,百【宫】 悉【大】,逮【宋】【元】【明】【宫】 九万亿【大】,无量佛【宋】【元】【明】【宫】 虚空【大】,〔-〕【宋】【元】【明】【宫】 大【大】,天【宫】 欲【大】,愿欲【宋】【元】【明】【宫】 惟【大】,唯【宋】【元】【明】【宫】 善哉【大】,善哉善哉【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了【大】,中【明】 则【大】,得【元】【明】 无主【大】,〔-〕【宫】,主【宋】 得【大】,得令【宋】【元】【明】【宫】 报【大】,〔-〕【宋】【元】【明】【宫】 今【大】,令【宋】【元】【明】 得【大】,来【宫】 解说【大】,解悦【宫】 殖【大】*,植【宋】【元】【明】【宫】* 知【大】,如【宋】【元】【明】【宫】 观【大】,亲【宋】【元】【明】【宫】 道【大】,外道【宋】【元】【明】【宫】 罪尽【大】,若【宋】【元】【明】【宫】 终【大】,终时【宋】【元】【明】【宫】 者【大】,见【宋】【元】【明】【宫】 宿【大】,〔-〕【宋】【元】【明】【宫】 有【大】,是【宋】【元】【明】【宫】 侥【大】,侥幸【宫】 整【大】,正【宋】【元】【明】【宫】 下【大】,〔-〕【宋】【元】【明】【宫】 逮【大】,还【宋】【元】【明】【宫】 發【大】,發即【宫】 见【大】,〔-〕【宋】【元】【明】【宫】 在【大】,有【宋】【元】【明】【宫】 无【大】,无无【宋】【元】【明】【宫】 荷【大】,苛【元】【明】【宫】 到【大】,至【宋】【元】【明】【宫】 悉【大】,〔-〕【宫】 有【大】,有色【宋】【元】【明】【宫】 慧【大】,意【元】【明】【宫】 贪【大】,食【宫】 极【大】,及【明】 极【大】*,尽【元】【明】* 尽【大】,极【元】【明】 击【大】,系【宋】【元】【明】【宫】 随【大】,为【宫】 挍【大】,较【明】 耳【大】,取【宋】【元】【明】【宫】 使【大】,便【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 能【大】,厌【元】【明】 睛【大】,精【宋】【元】【明】【宫】 声【大】,〔-〕【宫】 与【大】,兴【宫】 处【大】,生【明】 言【大】,曰【宫】 已【大】,有【宫】 谛【大】,识【宋】【元】【明】【宫】 非【大】*,悲【宋】【元】【明】【宫】* 为【大】,无【宋】【元】【明】【宫】 飞来【大】,飞到【宫】 所【大】,前【宋】【元】【明】【宫】 想【大】,相【明】 卷上终【元】【明】 卷下首【元】【明】 国中【大】,国土【宫】 今【大】,令【宋】【元】【明】【宫】 见【大】,是【宋】【元】【明】【宫】 琦【大】,奇【宋】【元】【明】【宫】 从【大】,〔-〕【宫】 到【大】,倒【宋】【元】【明】【宫】 婆【大】,芸【宋】【元】【明】【宫】 耶【大】,藐【宋】【元】【明】【宫】 河【大】,呵【宋】【元】【明】【宫】 善【大】,盖【宋】【元】【明】【宫】 意【大】,音【宋】【元】【明】【宫】 常【大】,当【宋】【元】【明】【宫】 顷【大】,须【宋】【元】【明】【宫】 饭【大】,饮【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开【大】,闻【宋】【元】【明】【宫】 坏败【大】,败坏【明】 无来【大】,来之【宋】【元】【明】【宫】 不分卷【宋】【元】【明】【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36 无极宝三昧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陈伯勋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