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游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六万菩萨俱持央数诸天人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在其众会中坐

佛告文殊师利言「童子菩萨行布施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谛除嫉妬意二者常清净意布施三者无数百千人不能夺其财四者无上妙而终五者生大豪贵家六者所生处好布施七者为四部众所爱念八者无所畏入众会亦无碍十方皆闻其名声九者年少手足柔软十者常乐善知识乃至坐佛树下童子是为菩萨行布施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已远除于嫉妬  意常好布施者
持上妙而终  生即于豪富家
所生处意常乐  而好喜于布施
为众生所爱念  居家者及出
于众会无所畏  所至处无疑难
其名声远而闻  于郡国及县邑
其手足常柔软  所欲得不复难
即为得善知识  诸佛及其弟子
终不复生嫉妬意  意常好乐欲布施
以持上妙而终亡  于是行事无嫉妬
即生于大豪富家  意常喜乐而布施
为若干亿人所爱  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识不复难  常见诸佛及弟子
见已即乐供养之  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语童子「菩萨持戒清净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具足其愿二者学佛道三者常尊乐于黠慧四者死不妄语五者见世不转意六者弃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无贫穷行童子是为菩萨十事清净持戒」佛于是说偈言

「即具足其所愿  学诸佛之道行
常乐于尊智慧  亦无有恐惧时
不复转其所愿  亦不转慎诸行
常弃远于生死  则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处行  即便得于三昧
而无有贫穷时  即立于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愿  是菩萨学诸佛道
慧者于人不自称  其人如是戒清净
持愿甚坚不复  终不复动所采建
以见生死无数恶  便弃捐求泥洹道
其意不复著所念  其人如是立戒
得正刹土无不可  清净戒者有是行

佛语童子「菩萨立忍辱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火不能烧二者刀不能害三者毒不能行四者水不能五者非人护之六者得庄严其身相七者闭塞诸恶道八者得生梵天不难九者昼夜得安隐十者安乐不移童子是为菩萨十事住忍辱」佛于是说偈言

「火不能烧其人  刀亦不能伤害
其毒不能得行  水亦不能漂没
诸非人悉护之  即得三十二相
便闭塞诸恶道  忍辱者德如是
求索诸梵及释  彼亦不而难致
常得安隐之行  悉觉于非常事
刀及火亦不能伤  行于毒中不能害
诸天及人鬼神护  其忍辱者有是行
即身得三十二相  其人不复畏恶道
于是死即生梵天  行慈心者有是道
昼夜即得安隐行  常好喜身得安定
于一切有清净意  终无有嗔恚志行

佛告童子「菩萨精进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有威神二者为诸佛所护三者非人悉亦护之四者闻法终不转忘五者所未闻法而得闻六者得高明智慧七者得种种三昧八者终无病时九者饭食得安隐十者得柔软如优钵不刚童子是为精进行菩萨十事」佛于是说偈

「常为得有威神  终不转犯诸恶
诸非人悉护之  即疾得成佛道
闻经法亦不忘  未闻者求得了
其人即得高明  精进者有是德
得同诸三昧行  终无有疾病时
精进者智慧俱  其人得佛道行
所饭食得安隐  即得为精进行
譬如优钵在水  稍稍长而大成
清白法亦如是  令菩萨稍稍成
终无有能当者  得在天安乐处
多陀竭精进行  以进越无数劫
诸菩萨勤力行  所修奉悉说之
其精进者有威神  常为诸佛所拥护
而皆奉受是道行  其人得佛道不久
所闻者终不复忘  及复得余众法行
其人智慧稍增益  精进行者有是事
种种三昧常自增  彼终无有疾病时
诸所可饭食之者  一切得则为安隐
昼夜成就清白行  精进之者无有休
其人不久疾得佛  行精进者尊如是

佛语童子「坐禅菩萨有十事行何等为十一者专行住二者行道事三者无有恐难四者谛正诸根五者为人所爱六者远离欲七者不转一心八者脱于魔界九者住佛界十者得解脱童子是为坐禅菩萨十事行」佛于是说偈言

「其人不转所行  即为住谛之行
专行诸道之事  其人舍不正行
所修无所复著  诸根已为寂定
即为得安隐喜  坐思惟道行事
其人已离爱欲  安隐坐于一心
以远离魔境界  即住于佛境界
专行者有是持  其独乐树间者
即便解脱之行  便成得十事句
其菩萨住转不行  皆弃捐于不当行
弃不正行乐正行  念三昧者有是事
其人终无贪著时  行安隐者贤不贪
身意善觉而持戒  行三昧者有是事
行空树间无所畏  其人终无著贪时
诸非人皆爱念之  如是远离欲独行
终不著欲亦不贪  如是即脱魔境界
便住于如来境界  其人解脱邪事竟

佛语童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一切所有悉布施无所希望二者不复犯戒不以戒自三者住忍辱力无人想住四者行精进不贪身命五者行禅不住禅六者降伏弊魔七者九十六种外道不能动之八者自得知生死九者于众生有悲意十者不求弟子缘一觉地童子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其人所施皆等  亦不念望其报
护经戒不敢犯  亦不有想著求
行忍辱及智慧  终无有人之想
见人即有精进  身志意无所著
行一心及智慧  无所住无有想
以降伏于众魔  智慧者有是德
九十六种之道  皆无能动摇者
得知了生死事  智慧者有是事
于一切众生所  有大悲哀之行
于弟子缘一觉  皆不念所求行
所有皆施无希望  为不犯戒不念恶
行忍辱者无人想  奉智慧者有是事
精进为在空闲处  禅无有想亦无住
其人智慧降伏魔  行智慧者有是事
诸外道者不能动  其人即为知生死
于众人民有哀伤  行智慧者有是事
诸弟子及缘一觉  于彼终无念求索
其人住佛道如是  行智慧者有是事

佛语童子「多智菩萨有十事行何等为十一者知恶道二者知善道三者解疑事四者为现直道五者弃捐恶道六者住正道七者在甘露门八者得坐佛树下九者为人民现明道十者不畏恶道童子是为多智菩萨十事行」佛于是说偈言

「为知了诸尘劳  悉晓了是两事
其人便弃尘劳  即随佛道之行
慧而解诸狐疑  便为现直见事
则弃捐恶道行  即得在于正道
见在于甘露门  则得坐佛树下
为人民解现正  令不畏诸恶道
晓了无数尘劳法  知解两事为如是
其人便弃捐尘劳  便于彼学上善法
为一切人解其疑  便为得见善正直
即弃捐去恶道事  其多智常在道住
常为住在甘露门  得坐在无量佛树
为无量亿人现明  其人终不畏恶道

佛语童子「菩萨尊法施持法与他人者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弃捐恶二者奉行善三者修正士四者净其佛刹五者坐佛树下六者布施众用七者降伏诸尘劳八者与一切人智九者行慈心十者现在得安隐意童子是为菩萨持尊法施十事以法施与他人者」佛于是说偈言

「诸不善皆捐之  诸善事悉奉行
得在住法智慧  意常好喜布施
便净其佛国土  即得无上之国
便则坐佛树下  兴法施譬如
布施一切所有  便学于诸法王
则远除诸尘劳  其人得佛不难
布施于一切人  常有慈心之行
其无有嫉妬行  为安隐诸非人
多智便弃诸不善  其人常为在善住
于尊法坚不可动  其多智者常与法
即常得清净之国  常奉行佛道之事
为常得在佛树下  兴法施者有是事
无有尘劳布施众  便即知了己身事
皆解脱诸世之事  其人终无所罣碍
其人自知而發意  为一切人如是施
有慈心者无嫉妬  见诸法安无有我

佛语童子「菩萨行空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行佛道二者无所著行三者不愿所生四者不犯戒法五者不诽谤贤者六者不为诤行七者无所得八者独行道九者不诤佛十者受法行童子是为菩萨行十空事」佛于是说偈言

「其诸上人所行  得上尊之世界
勇猛者于彼行  诸所不可得命
皆不著诸世界  于禅思安隐坐
亦不愿诸所生  便晓知诸空法
终不复犯戒法  持于戒无有呵
其尽寿不说恶  不诽谤余贤者
其行道无所诤  终无有诸诤讼
其便知诸所事  彼如法而习行
乃至亡失其命  终不谤于世尊
积累于一切法  自保意无所畏
于一切诸世界  佛道不可思议
即奉持诸佛法  不复疑于空法
其人之行而上妙  住不在于诸外道
行禅安隐无所著  诸所无命亦无人
其人终无有贪著  行一心者无所想
以知无人无我法  终复无有于所愿
悉晓诸空之法事  于众所用终不著
其人终无贪著念  于佛常有净信意
其人终无诤讼事  独处行者空众用
其人为住于佛道  便持如来诸所法

佛语童子「菩萨在独处行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有清净意二者无有欲三者念诸佛四者信行五者不疑慧六者有反复于诸佛七者不诽谤法八者寂寞行九者得调住十者智四解事童子是为菩萨独处行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终无有爱欲行  常有清净之意
便奉无所欲事  于独处一心行
思念普世间  其人转而成信
于智慧一无疑  佛慧不可思议
于诸佛有反  佛终不弃捐法
即而作寂定行  便为住于寂法
其人即得解事  独自乐于树间
便弃捐于财利  在一处而行道
其人即为有清意  常皆弃捐诸恶事
其人行寂无有上  终不复疑诸佛慧
其人思念佛无上  信于诸天中天行
亦不复疑诸佛慧  寂寞行者有是事
于诸上人有反复  终不复弃诸法行
独处行者而寂寞  闲处行者有是事
便得善谛寂寞地  即疾解了诸证事
常解说无央数经  其人无有罣碍时

佛语童子「菩萨在闲处行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寂行二者远离众人三者无诤讼四者无嗔恚五者不入诸行六者不入人罪七者念解脱事八者安隐一心行九者疾作证解脱十者以无所著故得三昧童子是为菩萨闲处尊行十事」佛于是说偈言

「常有寂寞之事  便远离众会人
终无有诤讼时  而独自作于行
常无有嗔恚意  终不转著诸界
亦不复作诤讼  在闲处是有德
便为寂寞之行  常在于独处行
即有解脱之事  便疾得过度去
独自在上闲处坐  常弃捐恶众会人
其人终不入人  树间坐者有是事
便厌于一切生死  其人无有贪众用
亦不有众畏之事  在树下坐有是事
终不与人共诤讼  常独行者乐寂寞
常护守于身口意  其在闲处德无数
便得上妙解脱事  即好坐在寂三昧
其于树间习寂行  在闲处者有是德

佛语童子「菩萨行分卫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不欲令知其行二者不令人知其功德三者不欲有财利四者不有自称亦无谀谄五者在贤圣道住六者不自说功德七者不从他人取足八者至他家舍亦不喜亦不忧九者离衣食施持法施与人十者住令德无谀谄皆取于其法施童子是为菩萨行分卫住十事令德无谀谄」佛于是说偈言

「彼不欲令知行  亦不著所为事
利无利而等意  其人住于教令
亦不犯贤圣事  不有称谀谄行
亦不自说其善  复不说他人恶
亦不愁不欢喜  说法离于衣食
所说皆令欢喜  分卫者有是德
不欲令称不求名  常住在四贤圣行
无谀谄求财利  受教令者有是事
不自称誉不说恶  初不说恶恶舌者
闻人功德常欢喜  其分卫者知止足
离衣食善与法施  亦不求索于财利
所说善人皆欢喜  受尊教者有是事

佛说是经时七万二千人發无上正真道万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

佛说如是文殊师利童子及一切众会天龙世间人皆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

此是丹藏《月灯三昧经》先公译者而与彼乡宋二藏之经文义逈异未知孰是按《开元录》此经有二別译一于有译无本中有后汉安世高译一卷二于有译有本中有宋沙门先公译一卷皆云「出《大月灯经》第七卷」其先公译目下注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又指多小「一十纸」今捡此丹本经始从六度乃至分卫凡历十二法皆以十事说之又其多小是古之十纸有十二行则知真是先公所译《月灯经》矣但录云「出大经第七卷」而今捡之出自第六卷之前半斯为未叶疑古今分卷有异或书写错六为七耳


校注

佛说【大】*〔-〕【宋】【元】【明】【宫】* 一卷【大】*〔-〕【宋】【明】【宫】* (一名行经)【大】(与前月灯经第八卷同本)【明】(与前月灯经第八卷同本此号十一卷)夹注【元】〔-〕【宋】【宫】 宋【大】刘宋【元】【明】 先【大】释先【宋】【元】【明】【宫】 五百人【大】比丘五百【宋】【元】【明】【宫】 持【大】无【宋】【元】【明】【宫】 人【大】万【宋】【元】【明】【宫】 无【大】持【宋】【元】【明】【宫】 亡【大】亡(疑忘字)【明】 亡【大】*亡(忘)【明】* 学【大】家【宋】【元】【明】【宫】 复【大】得【宋】【元】【明】【宫】 死【大】死怖【宋】【元】【明】死死【宫】 难【大】离【宋】【元】【明】【宫】 动【大】勤【元】 采【大】来【宋】【元】【明】【宫】 彊【大】疆【明】 没【大】*杀【宋】【元】【明】【宫】* 事【大】字【宋】【元】【明】 德【大】得【宋】【元】【明】【宫】 即生【大】生即【宋】【元】【明】【宫】 饭【大】饮【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大【大】天【宫】 常【大】当【宋】【元】【明】【宫】 得则【大】则得【明】 不【大】有【宋】 绮【大】缚【宋】【元】【明】【宫】 外【大】〔-〕【宋】【元】【明】【宫】 坐【大】生【宋】【元】【宫】 兴【大】*与【宋】【元】【明】【宫】* 宝【大】实【宋】【元】【明】【宫】 余【大】于【明】 彼【大】譬【宋】【元】【明】【宫】 佛法【大】法佛【宫】 所【大】有【明】 明【大】行【宫】 复【大】覆【宋】【元】【明】【宫】 其【CB】【碛-CB】【宋】【元】【明】【宫】有【大】 说【大】脱【明】 故【大】故△【明】 令德无谀谄【大】〔-〕【元】【明】 (此是七耳)二百字【大】〔-〕【宋】【元】【明】【宫】
[A1] 捐【CB】【丽-CB】损【大】(cf. K11n0183_p0104a17)
[A2] 即【CB】【丽-CB】【碛-CB】则【大】(cf. K11n0183_p0104a18; Q10_p0819b11)
[A3] 捐【CB】【丽-CB】损【大】(cf. K11n0183_p0104a18)
[A4] 罪【CB】【丽-CB】事【大】(cf. K11n0183_p0104b16)
[A5] 无【CB】【丽-CB】不【大】(cf. K11n0183_p0104c16)
[A6] 开【CB】闻【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月灯三昧经
关闭
佛说月灯三昧经
关闭
佛说月灯三昧经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