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共会说经。
贤者阿难从坐起,白佛言:「愿欲有所问,唯天中天解说,欲决狐疑!」
阿难问佛言:「优婆塞学道,有上、中、下辈。愿佛解之!」
佛语阿难:「汝乃为当来后世發此问,如来当为汝说之。谛听受,内著心中!」
阿难言:「诺,受教。」
佛言:「上辈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五戒,不犯如毛发者。若行教授开解人者,皆令發菩萨心。何谓菩萨心者?念十方人如视赤子,度人入道,作摩诃衍行;具足教授,无所希望,不求供养衣被、饭食、珍宝、钱财之物;不为小道,以度人为本。」
「何谓小道?」佛言:「以入大法作摩诃衍行,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是为小道,非菩萨。菩萨法者,教授一切,使入般若波罗蜜,解沤惒拘舍罗,得萨芸若慧。当知是人作行来久,是过去佛时人,供养师父如佛无异。如是行者,为上优婆塞、优婆夷也。
「中辈优婆塞、优婆夷者,亦受五戒,不犯如毛发者;亦是过去佛时人。本学道,不值明师,不闻般若波罗蜜,不晓沤惒拘舍罗,但行一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于经法中见慧。逮前功德,得入人道,颇有宿识,得生法门,守戒完具,视于师父如佛无异,终不犯戒。如是行者,为是中辈优婆塞、优婆夷。
「下辈优婆塞、优婆夷者,虽受五戒,悉还犯之。若见明师、晓法贤者,便从受问法要。当时欢喜,向其悔过罪,更精进五戒,尤无反复。怀恊欲意,不复持佛戒。自贡高,还自憎明师、贤者,谤说长短:『我更见明师戒深慧,当护方便!』不知是师但食供养,反信受其言,不精经、戒。是优婆塞、优婆夷为担死人种,不当与共会同坐起。坏人好心行,开化人民,受其法戒,希望供养,欲得钱财、谷帛给活妻子。假佛威神,心不念十方五道中人,欲令度脱,反为受者作想,不语摩诃衍慧。是为不精佛正真之法,语受经人言:『当避世间人因缘,多少饮酒。佛有百味之食,不断人酒。家不持戒者,若僮客、奴婢,请使他人平杀生耳,起手莫为。』非佛弟子,复限佛功德。」
「何等为限佛功德?」佛言:「既行开授人民,不欲令四辈闻知。」
阿难长跪问佛:「何为不欲令四辈闻知?」
「是优婆塞、优婆夷愚心不解,自谓为黠,实不晓了经中深要之慧。不耻不知,反为新学贤者作限碍,不欲令见明解好师。所以者何?欲得独供养,反蔽障大道。是优婆塞、优婆夷虽为度人,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解沤惒拘舍罗。是为盲冥专行小道,或教人作福,无四等心,施不普及。请彼置此,道法不使。尔四天王太子使者、护佛道神,一一记之,稍稍去离之,勅伺命计集、积累其罪,条疏名,录白上帝。年寿未尽,顿遣恶神,因其犯戒之间夺其余命。自然堕落泥犁中,当更十八狱罪,至天地烧乃出,或堕一禽兽中,或入人道。若在人道者,当在愚痴,不见法家生。」
佛言:「阿难!道宜数数聚会讲说,法义不可不障,愚人道当得断法,灭佛教罪。」
诸弟子闻佛说经,莫不战栗,皆正心受教,为佛作礼。
佛说三品弟子经
校注
经【大】,经(一名弟子学有三辈)【元】【明】 月氏国居士【大】,〔-〕【宋】【宫】,月支优婆塞【元】【明】 唯【大】,惟【宋】【元】【明】【宫】 恣【大】,恣汝【宋】【元】【明】 所【大】,〔-〕【宫】 受【大】,谛受【宋】【元】【明】 者【大】,〔-〕【宋】【宫】 菩萨【大】,菩萨法【宋】【元】【明】【宫】 使【大】,方便【宋】【元】【明】【宫】 芸【大】,云【宋】【元】【明】【宫】 意【大】,想【宋】【元】【明】【宫】 欲【大】,敬【明】 平【大】,手【宋】【元】【明】【宫】 起【大】,趣【宋】【元】【明】【宫】 或【大】,灭【宋】【元】【明】,威【宫】 尔【大】,尔时【元】【明】 条疏【大】,修疏戒【宋】【元】【明】,条疏戒【宫】 戒【大】,〔-〕【宫】 障【大】,彰【宋】【元】【明】【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7 册 佛说三品弟子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释振溥法师提供新式标点,张革丰大德提供新式标点重校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