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诸佛执持锡杖,未来诸佛执持锡杖,现在诸佛亦执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教诸弟子亦执锡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诸佛法,以教于汝。汝等今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
尔时尊者迦叶从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䠒跪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锡杖?云何而受持?唯然世尊!愿敷演说,我等奉行。」
「所言锡杖者,锡者轻也。依倚是杖,得除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锡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锡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复染著,故曰不回。锡言惺也。持是杖者,惺𡩺苦、空、三界结使,明了四谛、十二缘起,故曰惺也。锡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断慢业,故曰不慢。锡者言疏。持此杖者,与五欲踈,断贪爱结,散坏诸阴,远离五盖,志趣涅槃,疏有为业,故曰踈也。锡言采取,持是杖者,采取诸佛戒、定、慧宝,获得解脱,故曰采取。锡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诸佛法藏,如说修行,不令缺减,悉具成就,故曰成也。」
佛告迦叶:「如是锡字,其义广多,不可具陈,汝今且当如是受持。」
迦叶白佛言:「世尊!是锡杖者,其义如是,云何智杖,乃至建念义之志?唯然世尊!愿为敷演。」
佛言:「是锡杖者,为修智士,广修多闻,解世出世,分別善恶,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了智无碍,智慧成就,故曰智杖。
「为持禁戒、忍辱、禅定、一心不乱、常修福业、无时懈怠,如救头然,故曰德杖。
「摄持是杖,如斯之人,内具十六行(谓四谛:苦、集、灭、道。四等:慈、悲、喜、舍。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复具三十七行(谓:三十七助道法)。于是法中,了了分別,自身作证,不随音声;于是法中,而自遨戏,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在无难,名之为圣。内有是德,外执锡杖,表式此人,必有圣德。戒定忍慧,三明六通,及八解脱,皆悉具有,以记此人,望表生敬,故曰圣人之表式也。
「贤士之明记者:内有智性,故曰贤士。明记此人内有智性,习功德本,于法增进,善心成办,故曰贤士明记。
「此人不久之间,智慧成就,入无为处,寂然宴静,涅槃安乐,第一义道,故曰趣道之法幢。
「建念义之志者,是杖有三鬲。见三鬲重,则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嗔、痴;念三界之无常,则信重于三宝、除三恶、断三漏、净三业,欲具三明、入三解脱、得三念处、通三达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
「复有四钴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净四空、明四念处、坚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
「通中鬲五,用断五道苦恼轮回,修五根、具五力、除五盖、散五阴,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
「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令心无患。
「通鬲钻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脱,除灭八难,故用八也。略说锡杖其义如是!汝当善持。」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三世诸佛法同是也?」佛言:「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钴;或有二钴,环数无別;但我今日四钴十二环,用是之教。二钴者,迦叶如来之所制立,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尊者迦叶、千二百众及诸大会!皆悉欢喜,顶戴奉行。
凡体法,上台法天,下台法地,四支法四天王;十二环法十二因缘,包含天地人天上下,无不斯尽。凡發慈,广生万行,物不准此,已起善本。
持此杖法,赍天挟地,著左脇下,以小指句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鸣则常鸣,不令声绝;其声均细调和,恒使若初;若初无声,讫一行处不令有声;若初有声,讫一行处常令有声;亦使麁细一等,不得或麁或细;僧置左足、尼置右足;不得著地;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过,若过非行者法。若限内得食,持杖悬之树上,勿令著地;若无树著地,就地平处一,不令倾侧。眠时安杖与身相顺,置之床后,正与身齐,不令前却。持行路、止息时,头常向日,勿令倒逆违背。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谓持天挟地。
并观十二因缘,为护身一切。如其倾侧,一切万物皆亦倾侧;如其平正,一切含生皆令安隐无为。若下台著地之时,令三涂众生苦剧踰增;若不著地,令三涂众生因之得拔。如其颠倒,则逆世界,亦令行者其心迷乱;若能顺持,彼此俱利。若如是持,具现得威仪出入护助,后得获果,速成正觉。
持锡杖威仪法,有二十五事。持锡杖十事法:一者、为地有虫故。二者、为年朽老故。三者、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却。五者、不得担杖著肩上。六者、不得横著肩上手垂两头。七者、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八者、杖不得入众。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后。十者、杖过中不出。
复有五事。一者、远请行宿过中得出。二者、至病瘦家过中得出。三者、送过世者过中得出。四者、外道请者过中得出。五者、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
复有五事。一者、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者、到檀越门好正威仪。四者、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余家。五者、檀越出应持杖著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一者、杖恒在己房中不得离身。二者、不听下头著地。三者、不听杖许生衣。四者、日日须好磨拭。五者、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白衣亦得。
锡杖有二十五事威仪。持锡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者、为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有声。五者、不得持杖入众。六者、中后不得复杖出。七者、不得担著肩上以手悬两头。八者、不得横著膝上以悬两头。九者、不得手掉前后。十者、不得持至舍后。十一者、不得复持在三师前后,已杖出不得复杖随。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复持随。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舍杖离身。十四者、至人门户时,当三抖擞,不出,应当更至余家。十五者、主人出,应当杖著左肘挟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著地。十七者、当持自近卧床。十八者、当数取拭之。十九者、不使头有生。二十者、欲行当从沙弥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应得暮杖。二十二者、欲远送过去者,应得暮杖。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二十四者、远迎来者应得暮杖。二十五者、常当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
校注
得道梯橙【大】,〔-〕【宫】,佛说得道梯橙【明】 橙【大】,隥【宋】【元】【明】 人名【大】,〔-〕【宋】【元】【宫】 是【大】,持锡【宋】【元】【明】【宫】 执【大】*,执持【宫】* 名【大】,故曰【宋】【元】【明】【宫】 式【大】*,帜【元】【明】* 䠒【大】,胡【明】 敷【大】,开【宋】【元】【明】【宫】 等奉【大】,一一【宋】【元】【明】【宫】 思【大】,思念【宋】【元】【明】【宫】 汝说【大】,说之【宋】【元】【明】【宫】 有【大】,界【宋】【元】【明】【宫】 惺【大】*,醒【元】【明】* 𡩺【大】,悟【元】【明】 除断【大】,断除烦恼【宋】【元】【明】【宫】 此【大】*,是【宋】【元】【明】【宫】* 诸阴【大】,五阴【宋】【元】【明】,诸五阴【宫】 远【大】,〔-〕【宫】 盖【大】,苦【宫】 有【大】,者【宋】【元】【明】【宫】 悉具成就【大】,〔-〕【宫】 且当【大】,当知【宋】【元】【明】 佛【大】,〔-〕【宋】【元】【明】【宫】 如是云何【大】,云何如是【宫】 为敷演【大】,敷演说【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怠【大】,息【宫】 救【大】,杖【宫】 自身【大】,身自【宋】【元】【明】【宫】 遨【大】,游【宋】【元】【明】【宫】 为【大】,曰【宋】【元】【明】【宫】 定忍【大】,忍定【宋】【元】【明】【宫】 式【大】,识【宋】【宫】,帜【元】【明】 故【大】,〔-〕【宋】【元】【明】【宫】 进【大】,精进【宋】【元】【明】【宫】 心【大】,法【宋】【元】【明】【宫】 鬲【大】*,停【宋】,𬭚【元】【明】【宫】* 欲【大】,故【宫】 三【大】,〔-〕【宫】 脱【大】,脱也【宋】【元】【明】【宫】 钴【CB】【丽-CB】,钻【大】,楞【宋】,股【明】 四【大】,〔-〕【宫】 楞【大】,钴【宋】【宫】,股【明】 鬲【大】,高【宋】【元】【明】【宫】 轮回【大】,回轮【宋】【元】【明】【宫】 令【大】,念【宋】【元】【明】【宫】 楞【大】,钴【元】,股【明】,楼【宫】 善【大】,善听受【宋】【元】【明】【宫】 佛【大】,佛言【宋】【元】【明】【宫】 如是【大】,〔-〕【宫】 四【大】,二【宋】【元】【明】【宫】 钴【大】*,股【明】* 二【大】,四【宋】【元】【明】【宫】 之所制立【大】,所制立也【宋】【元】【明】【宫】 以立其义【大】,〔-〕【宫】 于此分经【元】【明】,得道梯隥锡杖经(经末题)【元】,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经末题)【明】,佛说持锡杖法(经首题)【元】,持锡杖法(经首题)【明】 于此分经【元】【明】,得道梯隥锡杖经(经末题)【元】,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经末题)【明】,佛说持锡杖法(经首题)【元】,持锡杖法(经首题)【明】。凡体…正觉三百六十五字【大】∞持锡…奉行三百五十五字【宋】【元】【明】 支【大】,枝【宋】【元】【明】【宫】 包【大】,苞【宫】 慈【大】,慈心【宋】【元】【明】【宫】 物【大】,勿【宋】【元】【明】【宫】 此杖法【大】,杖法此【宋】【元】【明】【宫】 挟【大】*,侠【宋】【元】【宫】* 句【大】,拘【宋】【元】【明】【宫】 其声【大】,〔-〕【宋】【元】【明】【宫】 使【大】,令【宋】【元】【明】【宫】 置【大】*,著【宋】【元】【明】【宫】* 足【大】,足上【宋】【元】【明】【宫】 不【大】,〔-〕【宋】【元】【明】【宫】 就地平处一【大】,平处【宋】【元】【明】【宫】 一【大】,〔-〕【宫】 安【大】,〔-〕【宋】【元】【明】【宫】 身【大】,身亦护【宋】【元】【明】【宫】 顺【大】,慎【宋】【元】【明】【宫】 利【大】,利矣【宋】【元】【明】【宫】 如【大】,〔-〕【宋】【元】【明】【宫】 出【大】,〔-〕【宋】【元】【明】【宫】 凡体…正觉三百六十五字【大】∞持锡…奉行三百五十五字【宋】【元】【明】,〔持锡…奉行〕三百五十五字-【宫】 上【大】,〔-〕【宋】【元】【明】 杖过中不【大】,不得持杖过中【宋】【元】【明】 惺𡩺【CB】【丽-CB】,惺𥧝【大】,醒悟【元】【明】,𥨕𥧝【宋】 得道梯橙锡杖经【大】,〔-〕【元】【明】,锡杖经【宫】 又【大】,佛说【元】,又持锡杖法丽本宋本宫本无今依明本采录与元本对挍 持锡杖法【大】,〔-〕【元】【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7 册 得道梯橙锡杖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黄金爱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