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

尊胜真言序品第一

稽首一切薄伽梵  及以东方金刚部
雄猛阿閦金刚藏  宝生如来虚空
达磨句攞无量寿  观自在王莲华眼
毘首羯磨大牟尼  不空成就萨埵尊
四波罗蜜四供养  八大佛顶转轮王
为利一切修瑜祇  速成尊胜大悉地
乐修无相说瑜伽  为求有相兼说相
有无一体真大空  是故我今修瑜伽
文字观照实相智  三种般若无一体
身口意业三密门  应化法身即三密
五轮即是五智轮  五智便成五分身
五轮尽摄法界轮  三密即是三身故
是故我今礼瑜伽  瑜伽即是大日尊
是故我今修瑜伽  为利法界诸含识

我今略说尊胜陀罗尼即是除一切障灭一切地狱傍生等身故号尊胜佛顶之义是故如来为善住天子说除七遍畜生之身即此修瑜伽者不同事法若于一念顷证无生转五智成五分法身悟三密即三身初發心时便越百六十种心度三无数劫行证普现色身三昧耶即是初發心时便成正觉是故我今为求有相者为说有相若求无相者兼说无相念诵之法说多种我今略说两种尽摄一一者为求世间除灾增益等故略说有相之法二者为求无上菩提修瑜伽者即说无生顿入普现色身之法其世间念诵者略有四种所谓除灾增益降伏摄召即是方圆三角半月曼荼罗等及护摩炉法即是四种念诵若增益念诵时每真言上下莫二字若除灾念诵时真言初后加以娑嚩(二合)贺二字若降伏念诵时加以泮咤(二合)三字若摄召念诵时每真言前后加哩(二合)贺(入)二字即是除灾增益降伏摄召增加句并称所为者名字其色相者黄白赤青是或以面上及遍身衣服皆想本色所有供养香涂末香并诸饮食黄白赤青香美淡辛等各依本法相应作之护摩等法各有殊异所有焚烧柴木等亦须临时看取本法相应作之

尊胜真言持诵法则品第二

复次若欲作法念诵时先须入净法界三摩地于顶上想蓝字三角智火形色如日初出时遍身为智火焚烧四大五蕴唯有空寂其法界真言曰

摩三曼多勃驮喃㘕

心念口诵想顶及遍体为三角智火形如上图次即入五轮三摩地便入金刚轮三摩地观己身脐已下方形紫金色为金刚轮便诵真言曰

娜么三曼多勃驮喃阿

每字想时口诵并归命心想本体字其形如阿字金刚轮黄色次观脐中嚩字为大悲水轮色如商佉或如乳色形如满月如图在鑁字水轮真言曰

摩三曼多勃驮南鑁

次说火轮真言曰

那摩三曼多勃驮南㘕

当心上观三角火轮色如日初出时光焰猛利如劫火形形如三角曼荼罗

次想诃字大空点形如仰月黑色含字即是天风轮安置于眉上叆叇如劫风

次观于顶上欠字大空轮具一切色种种众形号为大空轮此名为五智轮谓地水火风空即以普通印加持五支即成真实智即说普通真言曰

(一)萨婆他欠(二)那蘗谛(三)叵啰醯(四)伽伽(五)莎嚩(二合引)(引六)

次以定慧二手叉十轮顶戴及以加五即成金刚不坏身即入三昧耶故即同一切诸佛菩萨三昧耶身作三昧耶身施作佛事先入三昧耶真言曰

(一)嚩日𪢠(二合二)(三)三么野(四)

每加印处并诵真言而加持之其手印相智定相叉齐轮合掌以智押禅此名一切佛心三昧耶印作此印生一切印是故先作此印从三昧耶起即同从三昧加持五处及咽喉即名五其五轮图如

大空点具种种色名为欠字字风蓝字火大鑁字水地大金刚轮腰下大空轮顶上风轮眉上火轮心上水轮脐中

(一本无此图也)

既去有为五蕴四大立无为金刚不坏五蕴即名无漏智身即无为曼荼罗地亦然其曼荼罗五轮加持名为地水火风空去有为五大立无为五大故先观曼荼罗地(上)先从空起上观风等如左(图)

以净法界心先烧曼荼罗地中秽恶触等然后依次第安立五大轮即以结界护身辟除光显净除三业坚固菩提心等是故复入金刚三昧耶真言及印真言曰

(一)嚩日啰(二合)满驮(二)怛啰(二合)(三)

其手印相前金刚掌印便合作拳置系心上当系心时散其合拳双下三系此名结金刚界印三系心已由是真言及印力故能净三业坚菩提心

次于持诵处遣除秽浊及为障者凡献香华涂香末香并诸供养辟除去垢發光增威作金刚界结诸方护身及伴护居止处如上所说及有未详临事要须一一皆诵此真言作印护持能使成就无诸障难当以降三世真言及手印而加持各能成办诸事等

次诵降三世真言曰

(一)(上)三婆(二)日啰(二合三)𤙖(四)

此名降三世尊及手印名成办诸事者其印相智定各为拳竖其风幢二大空轮入掌内以地水火三轮押之即成其印以定手印置在心上以智印用触诸物及结地界四方乃至上下等界右转三遍上下即成结界

尊胜佛顶真言召请本尊等品第三

复次应警觉诸佛及八大佛顶轮王或本部尊等从三昧耶起观瞻愍念真言者故降赴道场所谓發生真言曰

唵嚩日啰(二合二)底瑟咤(二合三)

其手印相智定二手地轮钩锁相连其大空令入掌中以水轮及以火轮双押空轮风幢向前相著以掌向上便诵真言以印从下發起诸尊是名發生之印

次请本尊等真言手印發请真言曰

       

(一) 嚩 日啰(二合) 三 芒(二) 惹 惹(重急呼)(三) 

其手印相以智定相叉作金刚拳不解此拳以智风轮拨智大空定手亦然如是三弹即成發请诸尊之法心想本尊所在之处建竖楼阁想其楼阁内有宝莲华上观大圆明内有九轮金刚界道每轮中本尊令坐图如左

其大圆明内分为九圆八宝瓶十二金刚杵四宝轮从八宝瓶口竖八金刚杵承四金刚轮从轮四面横拄四金刚每瓶及金刚皆继䌽带叆叇垂布大圆明内各坐九圣者中心大毘卢遮那如来头戴五智宝冠坐七师子座上结跏趺坐结法界印自余诸尊下曼荼罗品具明

迎请真言曰

(一)嚩日𪢠(二合引)俱舍(二)(急重呼三)

其手印用降三世印以二风轮举作钩形而动其钩便成奉请

既蒙来赴次应请入念诵道场请入真言曰

(一)嚩日(二合)跛舍(二)(三)

其手印相以金刚拳竖二地轮二空轮交结入掌右押左既奉请入作三昧耶依请而住请住真言曰

(一)嚩日啰(二合)(二)(短急呼三)

其手印作金刚拳竖二地轮二空轮交结入掌右押左请召乃至欢喜其坚固故真言坚固真言曰

(一)萨啰嚩(二合)怛他蘗多(二引)毘三菩地(三)(二合)(四)嚩日啰(二合)底瑟姹(二合五)

其手印定相拍便成坚

次应灌沐本尊及己身灌顶真言曰

(一)嚩日啰(二合二)诺迦(去)

其手印相以其智手水轮空轮相捻轮并竖按诵水想沐浴本尊洒印己身顶上奉献阏伽想灌尊顶亦用此印拜诵真言七遍

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奉献香华品第四

次献香华饮食灯火等以本真言诵持而用奉献

先奉烧香真言曰

(一)日罗(二合二)度弊(三)

其手印作金刚拳按其香上持诵真言经一七遍即成真实宝香遍满十方虚空法界

次奉献华真言曰

(一)嚩日啰(二合二)扶瑟(二合)(三)

其手印相合金刚掌用印加持诵真言经一七遍即成真实宝华等

次奉献宝灯真言真言曰

(一)日啰(二合二)(三)

其手印相作金刚拳竖二大空置于心上持诵真言七遍便成宝灯遍虚空界

次奉涂香真言曰

(一)嚩日啰(二合二)(三)

其手印相智定覆掌散舒其轮以智大空押定空轮持诵真言经一七

次当归依三宝出罪忏悔随喜功德劝请功德常住發菩提心赞叹佛德發胜上愿其归命三宝者愿从今身乃至当坐菩提道场归依如来无上三身归依方广大乘法藏归依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僧应当如是归命三宝次应出罪忏悔者自从无始乃至今时烦恼覆源久流生死三种业障造罪无边今日诚心發露忏悔惟当广忏悔令使罪除次应發菩提心者始从今日乃至当坐菩提道场誓發无上大菩提道心誓度无量诸有情愿皆令离生死大苦今所發心复当远离我法二相我法平等无自性故应当如是發菩提心以真言加持令菩提心坚固不退真言曰

(一)菩提质多(二)牟怛(二合)陀夜弭(三)

其手印相合金刚掌發菩提心持诵真言经一七遍随喜功德者三世如来及诸菩萨为众生故备无量功德所有功德我当随喜劝请常住者唯愿诸佛久住于世依瑜伽理趣无住涅槃请转大法轮遍十方發胜上愿者愿诸众生多饶财宝常当勇施具足智慧常怀大忍乐作善缘得宿命智悲念有情愿诸众生所生之处常获如是种种胜事

次运心供养以心运想水陆诸华无主所摄遍满虚空尽十方界及以人天上妙涂香云海烧香灯明幢幡种种鼓乐歌舞妓唱真珠罗网悬诸宝铃华鬘白拂微妙磬铎宝绳罗网如意宝树衣服之云天诸厨膳上妙香羹宫殿楼阁宝柱庄严天诸严身头冠璎珞如是等瑜祇运心遍满虚空以至诚心如是供养最为胜上是故行者以决定心而行此法运心供养诵持真言及作手印如上所想悉皆成就心真言曰

(一)萨婆他(二)(三)怛蘗帝(四)萨叵(二合)啰醯么暗(二合五)誐誐娜(六)(七)婆嚩(二合引)(引八)

真言七遍即成普通供养

其手印相合金刚掌置于顶上诵此真言七遍即成就诸供养具次以真言及印护身五处真言曰

(一)质多(二)钵啰(二合)(三)吠能(四)迦路弭(五)

诵此真言令住一切如来具足三昧耶办一切诸佛事业速得成就

尊胜真言修瑜伽五智品第五

复次修瑜伽瑜祇者自住妙菩提心故速入观菩提心智观菩提心真言曰

(一)地质多(二)牟怛簸(二合)那夜弭(三)

此名發菩提心真亦名大圆镜智速令發菩提心初發心时便成正即是法身之义

次说平等性智真言曰

(一)底瑟姹(二合二)折啰(二合三)

诵此真言速令心住不令散乱即是应身之义

次说成所作智真言曰

(一)拽他(二)萨啰嚩(二合)怛他蘗多(三)娑多(二合)(四)

次说妙观察智真言曰

(一)娑嚩(二合)婆嚩(二)(入)度痕(三)

名妙观察智是应身之亦是后得智法身之义

次说方便究竟智真言曰

(一)萨啰嚩(二合二)三谟痕(三)

此名方便究竟智化身之或进修门中以方便为究竟即是后得智法身之义此明中胎五方安之其五智真言相以智定二羽外叉合掌为拳直竖二火轮以二地轮亦二风轮屈各在二火轮背上节去二三分许二大空并竖形如五股金刚以此一印通用五智后乃用大日法界印加持五处即成具足五分法身万德之身其法界印相权智各作金刚拳智手执权风幢加持五处便住当心上己身为毘卢遮那如来之身头上五智佛宝冠即是五顶轮王具五智义便以一切佛顶轮王心印真言加持五处

其一切佛顶轮王心真言曰

(一)度噜𤙖(二合二)𤙖(三)泮咤(四)

其手印相两手内相叉为拳竖直二中轮即是此印真言通一切用辨事召请發遣结界护身一切处通用复次说本尊真言其印相者两手外叉合掌为拳曲钩右风即加持五处增益时用一手作摄召时用又经中所说以两手合掌以右手大指押左大指上除灾时用若降伏念诵时以左押右即是便执数珠合掌顶戴当心上执数珠念诵当一一与本法相应念诵速得成就所求之愿除不至及以恶事却被自损

尊胜佛顶修瑜伽本尊真言品第六

复次我今略说修本尊真言法每月十五日自诵或遣人诵满一千八遍能除一切灾殃长寿增福或每日三时观本尊心上圆明中或观己身为本尊于心上圆明中旋转安布尊胜真言如字轮形一一字随本法临时本色相应放光皆变成为曼荼罗圣众即是己身为尊胜佛顶法界曼荼罗体其本尊尊胜佛顶真言曰

         南 谟 薄 伽 婆 谛(一) 怛㘑(二合) 路 迦(吉耶反)(二)       钵啰(二合) 底(丁以反) 微 室 瑟咤(二合) 耶(三)           勃 驮 耶(四) 薄 伽 婆 帝(五) 怛 姪 佗(去)(六)          唵(七) 微 戍 驮 耶(八) 娑 摩 三 漫          多(九) 嚩 皤(去) 娑(十) 萨颇(二合) 啰 拏 竭 底          伽 诃 那(十一) 萨嚩(二合) 婆 嚩 微  提(十二)         阿 毘 诜 者 睹 摩暗(二合)(十三) 苏 蘗          多 嚩 啰 嚩 者 那(十四) 阿 谜㗚(二合) 多(引)          鼻 晒 罽(十五) 阿(去) 诃 啰 阿(去) 诃 啰(十六)          阿 瑜 散 陀 罗 尼(十七) 输 驮 耶         输驮(十八) 伽 伽 那 微  提(十九) 隖          瑟尼(二合) 沙 微 社 耶 微  提(二十) 娑         诃 娑啰(二合) 啰 湿弥(二合) 散 注 地 谛(二十一)           萨 婆 怛 他 蘗 多(引) 嚩 卢 羯 儞(二十二)          沙 咤波(二合) 啰 蜜 多(引) 波 唎 布 啰          尼(二十三) 萨 婆 怛 他 蘗 多 缬哩(二合) 驮       耶(去)(二十四) 地 瑟咤(二合) 那(引) 地 瑟耻(二合)        多(二十五) 摩 诃(去) 母 姪梨(二合)(二十六) 嚩 折啰(二合)          迦 耶(二十七) 僧 诃 怛 那 微  弟(二十八)          萨 婆(引) 嚩 啰 拏 婆 耶 突 㗚揭(二合)          底 波 唎  提(二十九) 钵啰(二合) 底 儞 嚩         哩多(二合) 耶(三十) 阿 瑜  提(三十一) 三 摩        耶(去) 地 瑟耻(二合) 谛(三十二) 摩 儞 摩儞          摩 诃 摩 儞(三十三) 怛 闼 多(去引) 部(引) 多(三十四)          句(引) 知 跛 哩  弟 微 萨普(二合) 咤          勃 地  提(三十五) 若 耶 若耶(三十六) 微 若       耶 微若耶(三十七) 萨摩(二合) 啰 萨么(二合) 啰(三十八)         萨 婆 勃 驮(引)(三十九) 地 瑟耻(二合) 多         提(四十) 嚩 折㘑(二合) 嚩 折啰(二合) 竭 鞞(四十一)        嚩 折㘕(二合) 婆 嚩 睹 么 么(四十称自姓名或为他人即称他姓名所为事随四事中相应作之)      写(四十三) 舍 利 㘕 萨            嚩 萨 埵 喃 (四十四) 迦 耶 波 利 毘            提(四十五) 萨 婆 蘗 底 波 唎  提(四十六) 萨          婆 怛 他 蘗 多 室者(二合) 谜 三 摩          湿嚩(二合) 娑 琰 都 萨 嚩(二合) 怛 他 蘗        多(四十七) 三 摩 湿嚩(二合) 娑(引) 地 瑟耻(二合)         (四十八) 勃 姪(地耶反) 勃姪(四十九) 微 部 驮 耶         微部驮耶(五十) 三 曼 多 波 唎  提(五十一)          萨 婆 怛 他 蘗 多 缬哩(二合) 驮 耶(去)(五十二)        地 瑟咤(二合) 那(去) 地 瑟耻(二合) 多(五十三) 摩      

诃 母 姪㘑(二合)(五十四) 莎嚩(二合引) 诃(引)(五十五) 

(此陀罗尼本中天竺国三藏善无畏将传此土凡汉地佛陀波利已来流传诸本并阙少是故具本译出流行如上)

念诵疲乏随意或观己身心圆明中安本尊己身坐于圆明中遍法界为一身以真言轮至于乏极即广作發弘愿回向施诸众生向所修善业回施众生令免离种种地狱等苦是随喜等一如前方便次诵真言所列胜愿回向皆得成就列愿回向真言曰

(一)啰嚩(二合)俱舍逻慕(二)啰宁度夜弭(三)啰嚩(二合)俱舍逻慕(四)摩多(引)钵 啰(二合)半遮达啰莽(二合)(去五)娑嚩(二合)(去)嚩悉地夜(六)啰誐曩(去)多曳(七)

持诵既毕应發遣本尊解金刚界次以真言解所结界解界真言曰

(一)嚩折啰(二合)谟乞洒(二合)

其手印定相叉作金刚拳向顶上是名能解所结之界亦能成發遣本尊等事次已后具明曼荼罗画像护摩等事

第一法者若人欲得寿命长远不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及灭诸罪者每时至心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起大慈悲怜愍一切众生即得四恶趣罪业消灭即此第一法耳

第二法者若有飞腾罗刹鬼神入国恐怖恼乱一切众生者称南无佛心忆念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即得如上诸难皆悉消灭

第三法者有人不信者但制心一处专作此法即得大验即令不信者能起大信心若作法得验时当有白风旋来入身身上所有麁恶黑皮及诸厄难皆风吹恶皮变退厄难消灭

第四法者若人欲得为大自在者于七日中对四方诵呪一百八遍以七种谷揑作人形安置四方必得所愿称意

第五法若人欲得灭自身重罪者即于城门底作前法

第六法者若人欲得灭先世罪者即于十字街(柯崕反四通道也)

第七法者人欲得灭一切众生罪者即于佛塔前作前法

第八法者若欲得救地狱中一切众生罪苦者每时结佛顶印诵真言二十一遍即向四方散印得罪苦灭

第九法者若人能欲得施饿鬼浆水者取净水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以水散洒四方作施彼之心鬼等即得水吃

第十法者若有人欲得救一切畜生罪苦取黄净土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散于畜生身上及散四方即得罪苦消灭

第十一法者若欲得救人天罪苦及堕落诸恐怖者剪五色杂䌽华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将散三宝及佛顶上即得一切罪苦自然消灭

第十二法者若有王难百官难军兵并口舌等难者以真言加持五味香汤二十一遍洗佛及灌即得诸难消灭

第十三法者若有沙门婆罗门毘舍首陀四众等欲得福报具足者每日發愿忏悔诵此真言七遍以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但作此心即得如愿

第十四法者若有人欲得灭除一切众生业障者当以五色䌽帛作拂当用诵真言加持拂扫故像及故经常作此法即得一切众生罪障消灭

第十五法者若有人口舌起者取好蜜以净器盛之以朱砂和蜜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将用涂一百八躯佛像唇口即得口舌当即消灭

第十六法者若人长病在床若复有人欲得一切爱念敬重复有人欲救一切世间出世间事心未得定被鬼神恼乱梦想颠倒当取金薄一百八番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将用贴一百八躯佛像形顶前作摩尼宝珠形即得一切诸事消除所求如意

第十七法者若有国内被鬼病所著及时气疫病流行当于四城门上以青纸写真言用白檀香木作函盛之锁函门別以蜡印函当于四城门上之以五色伞盖函门別安一本即得诸鬼病等即皆消灭

第十八法者若有国内五谷不熟风雨不时当以白绢作幡书真言于上并画作佛顶印悬一百八十尺刹上向正南著之即得风雨调适五谷成熟人民安乐即得恶龙回心作善阿修罗王不能障碍

第十九法者若多雨不止即以绯绢书真言二十一悬著正南刹上即得雨止天晴

第二十法者若有恶贼起于国内当以青绢书真言二十一道中心画乾闼婆儿善住两手调箭悬于正东刹上即得恶贼自然退散

第二十一法者若有国王衰祸欲至当以杂物作一百八个浮图相轮又打金薄叶各书真言一本一相轮最上头函内盛之安置即得衰祸消灭福祚延长

第二十二法者若有贵人贱人欲得常拥护他人及自护身所求财宝称意者常起善心心不散乱每日每时于佛像前结印诵真言七遍瞻仰观佛面目不动如此作法即得种种福禄充足命终之后必有福报不堕恶趣

第二十三法者若有女人欲求男子者于一百日办香美饮食乞与贫病人吃施食之时口常诵真言念念不绝如此作法必获福德男女儿子

第二十四法者若有夫妇相憎者将绢帛诵真言加持二十一遍即将作衣与夫壻者即便得和顺

第二十五法者若有女人嫁娶不结者取好净盐不限多少诵真言加持二十一遍施与现前僧吃即便女得嫁处

第二十六者若有外道及国王王子大臣百官等不信佛法者取无疮瘢黄乳牛三头诵真言加持水艸二十一遍与牛食之日欲出时即将取乳以银器盛之又诵真言加持乳二十一遍即于四方净地写之其将乳人须著白衣云乾闼婆儿善住及天王帝释今有此事当自处分行者当即入城见国王王子大臣百官及诸外道不信佛法人等见此行者深生欢喜行者所说悉皆信受得信之心无有改动

第二十七法者若有人所在处界内所有恶鬼神恶鬼毒龙等行者欲得降伏者取牛乳加持二十一遍即写著有龙水中若有龙出来行者语言汝莫损此界内众生令依旧安置龙若薄媚不出来恶业不息者即诵真言加持沙二十一遍散于池中即得池平如地行者別将龙向余处安置遣令得所行者即更加持二十一遍莫遣东西其恶鬼加持饮食二十一遍以施之行者告言我今语汝若不损害众生任汝住此若拟损害众生即须出去其鬼神薄媚不受处分者此作铁𣐍长十二指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即钉入地恶鬼神即散出走去行者仍安置鬼神遣令得又告言一如处分不得东西

第二十八法者行者每欲出行之时常作一白拂诵真言加持一百八遍手常持行若逢诸类一切畜生等皆拂之一遍即得畜生恶业离苦解脱

第二十九法者若欲令先亡离苦解脱者行者当于尸陀林中安坐七日日別三时诵真言任意多少满七日已即取行者坐处土散之时亡者即得离苦解脱悉得生天永离恶道

第三十法者若有人顾卖不售所求不称意者行者为结印诵真言二十一遍安置善住形像于密处供养即得所求顾卖称意

第三十一法者若有人欲入山林逢师子虎狼毒蛇恶兽等者欲入之时预于山前诵真言二十一遍加持黄土七遍即取上土口含之数数诃气入于山中口云于此山中恶毒禽狩等所有恶毒气悉皆消灭此地属我若能依我法行者任听汝住若不能依我法行者即须急若不出者口即闭塞开口不得行者见虎狼禽狩等开口不得即须急出若不出者行者见虎狼禽狩口即须集之一处以右手摩挲其头上加持二十一遍行者口云我和上令开汝口即放出界外守护地勿令伤损此界内一切众生行者發遣乃已仍须安置令遣得所行者常坐山中二月余日更不得住即须且东西去已后更来坐若其久住诸禽狩等即不得安隐

第三十二法者若山中有悭鬼神悭龙等不许行者于山中隐逸者行者知见此事即依法处分者行者口云我乐此地乞汝与我若不与我当共汝住若不许者儞即须出去于三百由旬外安置若其薄媚不受谏劝者我即禁系汝不令东西行者即以铁杵长十二指加持一百八遍用钉住处门首即令诸恶禽狩等于一百由旬内住止安稳

第三十三法者若有诸龙被外道等禁系致令国中无雨行者当于有龙水泉边作一小坛以桑木作橛八个安于坛中又以乳酪三椀亦安坛上总加持乳𣐍等一百八遍即以木𣐍钉泉水四边八处又以乳酪写于池中又以金薄叶加持著荷叶上著泉中行者口云善知识今有厄难被诸外道禁系今此作法已讫以陀罗尼护汝發遣收领其荷叶与真言没水去行者诃气三遍外道禁法即便破坏其龙即得解脱无难其龙当即出来供养行者龙口云曹主有何处分行者口云汝可每依时兴云致雨将此陀罗尼顶上安置令汝等永得无难

第三十四法者若有大水泛涨损伤人者诵真言加持水二十一遍将投大水中更不泛溢

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画像品第七

复次我今更说修瑜伽速证有相无相悉地准例内外有异外相法者先须画像择取吉善好月时日晨朝起画好月者正二三四五六七十二月等此为最上好月好日者日月蚀时及地动时鬼宿日此为上好胜日或取白月十五日或取二十三日等已择取日月时唤画师沐与三昧耶或与三昧耶灌顶每出入洗浴换食三白食不杂秽食亦不还价其画物白或好细布绢等物中如法画之一依图上如其所画布绢㲲等大小随意中心画大圆明白色又大圆明分为九八方置宝瓶于瓶口中插以名华上置三股嚩折罗中心圆外四隅安四宝轮皆以嚩折啰相宝瓶及嚩折啰腰缠䌽带垂之中圆画毘芦遮那如来头戴五佛冠种种宝华于七师子座上结跏趺坐手结法界印左圆明中画白伞盖佛顶轮王头戴五智冠左手执莲华于莲华上安置白伞盖右手扬掌半跏趺坐其身光及头光如五色车轮形右圆明中画最胜佛顶轮王头戴五智冠种种庄严背圆光及以通身光状如车轮具种种色右手持莲华于莲华上安八辐宝轮具种种色光焰圆绕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左手扬掌中圆前画尊胜佛顶亦名除障佛顶轮王于莲华台上结跏趺坐白肉色手脐下如入禅定掌中承莲华于莲华上金刚钩如上顶轮王等种种光明五智冠等一依瑜伽图皆于白莲华座结跏趺坐大日如来后圆中画放光佛顶或名光聚佛顶轮王左执莲华于华台上画佛顶印于佛上放光五智宝冠光明等一如上说右手扬掌其尊胜顶左边圆明中画胜佛顶左手执右手扬掌五佛冠种种庄严轮光明中亦如上说其尊胜佛顶右画广生佛顶王右手持嚩折啰左手扬掌五智轮光焰璎珞等依上诸尊等例光聚佛顶右圆明中画无边声佛顶王右手持莲华于莲华台上画商左手当嬭房上扬掌五佛轮光庄严等随意种种庄严光聚左圆明中画發生佛顶王左手执开莲华右手右膝上半跏趺坐轮光璎珞同如上说皆大仁慈悲相下左边画降三世尊于半月轮邪立走势青色拘牙上出四手两手结三昧耶印一手结心印一手执缚折右边三角赤光中画无动尊于盘石上半跏趺坐一目怒出一目合咬下唇一边反出赤发交锁垂下左边身复肥满如童子形右手把剑左手执索两明王中间修瑜伽者前香炉其像上画宝盖两边画六个乘云首陀会天童子形半身涌出各执香华宝鬘等一依如上图或如外观像法修瑜祇者观己身为毘卢遮那法身周遍法界同一体更无异相我今略说观像及画法则已凡欲作法受持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呪者先须画像画像法者取好绢或用白㲲绢用三幅高一丈彩色中勿用皮胶须用香胶画师须清净不吃熏辛从黑月一日起首画像满七日即须造了当画作甘露山山中作种种树林华果流泉鸟兽山中作禅窟窟内作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佛右边作天主帝释一切眷属围绕左作乾闼婆儿名曰善住容貌端严如似菩萨头发衣冠亦复如是以种种璎珞华冠庄严又以白㲲巾斜勒左肩上右手把毬杖又作乾闼婆眷属围绕善住歌舞作乐左右各作两个四天王及其眷属又于佛左边作大梵天王并魔王画像了已即须作坛受法作坛法者先觅净地勿令有瓦石以五种香汤和净土作泥泥地方一丈作坛中心方圆一肘内作一佛顶青色于坛四面外各安饮食面別七四方各置一具香炉烧众名香南门安一铜瓶瓶中盛香水安帝释坐处东门安乾闼婆儿善住坐处于西门呪师自坐面向东方佛像面向西方又以五色䌽帛作幡悬坛场外四边又安五盏灯一盏处中高著四盏四角下著如似塔形坛场内散诸杂华供养物等于坛外四面安置勿于坛七日之中于道场内诵须满一万遍讫佛顶放大光明呪师七日之须数数發露忏悔起大慈悲發弘誓愿永不退转当尔之时即知法成更莫疑虑

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法卷上

曩谟婆(去引)誐缚帝(引)怛赖(二合)(引)枳也(二合)钵罗(二合)底尾始瑟咤野没驮(引)野婆(去)誐嚩帝(引)怛儞也(二合)(引)(引)尾戍驮野尾戍驮野娑么娑么三(去)满跢(去引)缚婆(去引)娑娑颇(二合)罗拏誐底誐贺曩娑嚩(二合)(去引)嚩尾第阿(上)诜鼻左睹𤚥素誐哆嚩罗嚩左曩(引)阿密嘌(二合)哆鼻矖罽(平)摩贺(引)曼怛啰(二合)跋乃(引)(去引)贺罗阿贺罗阿(去引)臾散驮(引)啰抳戍(引)驮耶戍驮耶誐誐曩尾第邬瑟抳(二合)洒野(上)尾惹野尾第娑贺娑啰啰湿茗(二合)散祖儞帝萨啰嚩(二合)怛他(去引)誐多嚩路(引)迦𩕳娑(上)咤幡(二合)啰弭哆(去引)跛里布(引)罗抳萨嚩(二合)怛他(去引)誐哆纥哩(二合)娜野地瑟姹(二合)曩地瑟耻(二合)多摩贺(引)母捺哩嚩日啰(二合)迦野僧贺多(上)曩尾第萨罗嚩(二合引)嚩啰拏(鼻引)播野讷蘖底跛哩尾弟钵罗(二合)底𩕳韈啰哆(二合)野阿(去引)第三么野(引)地瑟耻(二合)帝么抳摩抳摩贺摩抳怛闼(去引)哆部多句(引)致跛哩第尾娑普(二合)咤没地第惹野惹野尾惹野尾惹野娑么罗娑么罗萨嚩没(引)驮地瑟耻(二合)第嚩日哩嚩日啰(二合引)蘖陛嚩日览(二合)婆嚩都么么(某甲)设哩览萨罗嚩(二合)萨怛缚(二合)难左迦野跛哩尾第萨嚩(二合)誐底跛哩第萨罗嚩(二合)怛他蘖哆(去引)室者(二合)铭三(去)(引)湿(二合引)(平)沙琰睹萨啰嚩(二合)怛他蘖多三么(鼻)湿嚩沙(去引)地瑟耻(二合)帝没地野(二合)没地野(二合)尾没地野尾没地野冒驮野冒驮野尾没驮尾没驮野三满跢跛里第萨罗嚩(二合)怛他蘖多纥哩(二合)娜野地瑟姹曩地瑟耻(二合)多摩贺母捺哩(二合)娑嚩(二合)


校注

【原】享保年间刊丰山大学藏本【甲】高山寺藏古写本【乙】天治元年写东寺三密藏本【丙】宽治八年写仁和寺藏本 顶【大】顶真言【甲】【丙】 轨仪【大】〔-〕【甲】【丙】 卷上【大】一卷【甲】 畏【大】畏弟子喜无畏集【校异-原】畏奉诏译【甲】【丙】 宝【大】藏【校异-原】 攞【大】啰【甲】【乙】罗【丙】 祇【大】伽【校异-原】 伽【大】祇【甲】 无【大】元【甲】【乙】【丙】 (五轮故)十四字【大】〔-〕【校异-甲】 伽【大】*祇【甲】【乙】【丙】* 为利法界诸含识【大】〔-〕【甲】瑜伽即是大日尊【丙】 法【大】法印【校异-原】 佛【大】〔-〕【甲】 遍【大】返【甲】【乙】【丙】 同【大】动【校异-原】 法身【大】〔-〕【甲】 有【大】〔-〕【甲】【丙】 为【大】〔-〕【甲】【丙】 兼【大】即【校异-原】 说【大】〔-〕【校异-原】 切【大】切法【校异-原】 莫【大】摩【甲】么【丙】 娑【大】莎【甲】【丙】 贺【大】诃【丙】 吽【大】𤙖【丙】 二合【大】〔-〕【甲】【丙】 以【大】〔-〕【甲】 诃【大】贺【乙】 哩【大】唎【甲】【丙】 贺【大】诃【甲】【乙】【丙】 入【大】急入【甲】急【丙】 增【大】〔-〕【校异-原】增嗌【丙】 白【大】〔-〕【校异-原】 想【大】相【甲】 华涂【大】华等涂香【甲】【丙】 涂【大】涂香【乙】 辛【大】莘【丙】 有【大】〔-〕【甲】【丙】 蓝【大】*㘕【丙】* 火形【大】形火【甲】形【丙】 其【大】真【校异-原】 摩【大】*么【甲】【乙】*【丙】 多【大】*多(一)【甲】*【乙】 想顶【大】顶【甲】想顶上【丙】 为【大】〔-〕【甲】 心【大】〔-〕【甲】 图【大】图口【校异-原】 此梵字丙本无之 佉【大】伽【乙】【丙】 下【大】下○【校异-原】 摩【大】*么【丙】* 多【大】多(一)【校异-原】 形如【大】*〔-〕【甲】* 大【大】火【甲】 含【大】唅【甲】【丙】 甲本丙本此图无 轮【大】轮有【考偽-原】 为【大】〔-〕【丙】 那【大】〔-〕【甲】 叵【大】叵(二合)【考偽-甲】 䐽【大】瞒【丙】 那【大】怛【校异-原】 剑【大】釰【丙】 引【大】〔-〕【甲】【丙】 贺【大】诃【甲】 引六【大】六引【甲】引【乙】六【丙】 二手【大】〔-〕【甲】【丙】 支【大】处【校异-原】 耶【大】耶定以三昧耶定【校异-原】耶以三昧耶【丙】 昧【大】摩【甲】 作【大】位【甲】 里【大】哩【丙】 智定【大】以智定二手【校异-原】 作【大】〔-〕【甲】 印【大】印故能【校异-原】 是【大】〔-〕【甲】【丙】 从【大】〔-〕【甲】【丙】 昧【大】昧耶身【甲】【乙】【丙】 及【大】及左右肩心及【甲】【乙】【丙】 支【大】处【甲】 甲本此下有五轮图 字风【大】〔-〕【甲】 大【大】大空点【甲】 大【大】大欠大空点【甲】大具大空点【校异-原】 字地大【大】〔-〕【甲】 地大【大】〔-〕【丙】 (大空中)十七字【大】(金刚地输脐大悲水轮心智火轮眉间黑风轮顶虚空轮欠字黑点唅字半月青盐字三角赤鑁字圆白阿字方黄)四十四字【校异-原】 顶上【大】〔-〕【甲】 火【大】〔-〕【甲】 脐中【大】〔-〕【甲】 丙本欠五轮图 即【大】身即【甲】【乙】身既【丙】 相上【大】相【甲】【乙】想【丙】 起【大】起向【校异-原】 如左图【大】图如左【甲】【乙】【丙】 甲本丙本俱此梵字无之 丙本欠此图 以【大】金刚地轮大悲水轮智火轮大风轮大空轮阿字方黄鑁字圆白嚂字三角赤唅字半月青欠字一点黑以【校异-原】 秽【大】一切秽【校异-原】 辟【大】*僻【甲】【乙】* 二合【大】〔-〕【甲】 作【大】如【校异-原】 前【大】前合【甲】 系【大】*击【校异-原】* 心【大】〔-〕【甲】 拳【大】掌【校异-原】 浊【大】触【乙】 界【大】隅【校异-原】 日啰【大】折罗【甲】折啰【丙】 𤙖【大】吽【甲】 言【大】真言【甲】【乙】【丙】 及【大】〔-〕【甲】【乙】【丙】 二【大】〔-〕【甲】【丙】 上【大】指上【丙】 警【大】惊【甲】【丙】 及【大】及以【甲】【丙】 佛【大】〔-〕【甲】【丙】 唵【大】唵(一)【甲】【乙】【丙】 日啰【大】折噜【校异-原】折罗【甲】【丙】 其【大】其二【校异-原】屈其【丙】 相【大】〔-〕【甲】 發请【大】请發【甲】 日啰【大】折罗【甲】【丙】 惹【大】〔-〕【甲】 重【大】车【甲】 定【大】定二手【校异-原】 界【大】阶【甲】【乙】【丙】 本【大】奉【甲】 甲乙丙三本俱欠此图样 拄【大】柱【甲】【乙】【丙】 继【大】縌【校异-原】 头【大】顶【丙】 二【大】二合【甲】 重【大】〔-〕【乙】【丙】 三【大】二【甲】 甲本丙本俱此梵字无之 (相用请)二十二字【大】者以智定二手各作金刚拳举二地轮及其大空轮如钩形三动之其钩【校异-原】 用降三世印【大】作金刚拳举二地轮及其大空【甲】【丙】 啰【大】*罗【丙】* 跛【大】簸【甲】【丙】 吽【大】𤙖【丙】 甲本丙本俱此梵字无之 右【大】〔-〕【甲】 作【大】住【考偽-原】 请住【大】〔-〕【校异-原】 一【大】*〔-〕【丙】* 咤二【大】二咤【丙】 急【大】〔-〕【乙】 甲本丙本俱此梵字无之 相【大】相者以智定二手【校异-原】 二空轮交结【大】屈二大空双【甲】【乙】 右押左【大】中来發【甲】【乙】中上来發【丙】 其【大】〔-〕【甲】【乙】【丙】 诵【大】请【乙】 真言坚固真言曰【大】〔-〕【校异-原】 二合【大】*〔-〕【甲】【丙】*【乙】 蘗【大】孽【丙】 引【大】〔-〕【甲】【乙】【丙】 㗚【大】嘌【丙】 相【大】相合【校异-原】 定【大】定二手【校异-原】 固【大】固欢喜印【校异-原】 咤【大】咤【甲】【丙】 去【大】去五【考偽-原】此注次乙本有 轮【大】轮与【校异-原】 轮并【大】直【校异-原】 诵【大】〔-〕【丙】 器【大】器上【校异-原】 拜【大】并【甲】【乙】【丙】 诵【大】奉【甲】 日【大】*折【甲】【丙】* 二【大】〔-〕【甲】 三【大】二【甲】 相【大】*相者以智定二手【校异-原】* 按【大】〔-〕【甲】 香【大】花【甲】 香【大】香供养【校异-原】 献【大】献宝【校异-原】 合【大】作【校异-原】 掌【大】掌即成其印【校异-原】 宝华等【大】宝莲花供养【校异-原】 印真言【大】〔-〕【校异-原】 日【大】折【丙】 币【大】弊【甲】【乙】【丙】 经【大】〔-〕【乙】 七【大】一七【甲】【丙】 度【大】都【甲】睹【丙】 遍【大】遍即成供养【校异-原】 功德【大】〔-〕【校异-原】 劝请【大】请劝【甲】 次应【大】*〔-〕【丙】* 源【大】缠【甲】【乙】【丙】 惟【大】〔-〕【丙】 悔【大】〔-〕【丙】 道【大】〔-〕【丙】 类【大】〔-〕【甲】【乙】 愿【大】〔-〕【校异-原】 令【大】令免【甲】【丙】 跛【大】簸【甲】【丙】 合【大】作【校异-原】 真【大】〔-〕【甲】 趣【大】〔-〕【甲】【乙】 请【大】诸【甲】 界【大】世界【甲】 膳【大】胜【甲】 羹【大】美【丙】 璎珞【大】缨络【甲】 心【大】心供养【丙】 三【大】〔-〕【丙】 怛【大】〔-〕【甲】 二合啰【大】啰二合【甲】【乙】【丙】 么【大】摩【丙】 誐誐娜【大】伽伽那【甲】【丙】 剑【大】釰【丙】 婆【大】娑【甲】【乙】【丙】 引【大】〔-〕【甲】【丙】 贺【大】诃【甲】【丙】 八【大】〔-〕【丙】 真言【大】一【甲】【丙】〔-〕【校异-原】 合金刚【大】金刚合【校异-原】 掌【大】拳【甲】【乙】 经【大】〔-〕【乙】 七【大】一七【甲】【丙】 次【大】〔-〕【甲】【乙】【丙】 及【大】及以【甲】 五【大】〔-〕【丙】 令【大】速令【丙】 瑜伽【大】〔-〕【丙】 心【大】心智【校异-原】 地【大】提【甲】【丙】 二合【大】*〔-〕【甲】*【丙】 言【大】言者【乙】 觉【大】觉之义【校异-原】 法身【大】大圆镜智【校异-原】 次【大】次应【乙】 二【大】〔-〕【丙】 缚【大】嚩【丙】 折【大】*曰【乙】* 不【大】勿【校异-原】 次【大】复次【乙】 成所作【大】妙观察【校异-原】 二【大】〔-〕【甲】 合【大】合三【丙】 三娑多【大】婆【甲】四娑多【丙】 痕【大】痕此是化身之义加持身业即名为妙观察智即是应身亦是后得法身之义也【校异-原】 四【大】〔-〕【甲】【丙】 次说【大】次诵【丙】复次说【甲】【乙】 妙观察【大】大圆镜【校异-原】 合【大】*〔-〕【甲】* 二【大】〔-〕【甲】 三【大】*〔-〕【丙】* 名妙观察【大】大圆镜【校异-原】 义【大】义加持口业即成应身之体【校异-原】 次说方便【大】复次诵【校异-原】复次说方便【甲】【乙】次诵方便【丙】 化【大】法【校异-原】 义【大】义加持意业故曰法身【校异-原】 此【大】次【校异-原】 相【大】*〔-〕【甲】*者【校异-原】 外【大】外相【校异-原】 合【大】合竖【校异-原】 空【大】空轮【校异-原】 股【大】𦙶【丙】 身【大】身具【乙】【丙】 权智【大】定手【甲】【乙】 权【大】定【甲】定拳【乙】 智【大】智之【乙】 二合【大】〔-〕【甲】【丙】 相【大】相者以智定二手【校异-原】〔-〕【丙】 竖直二中【大】直竖二火【校异-原】 發遣【大】*奉送【乙】* 复【大】〔-〕【丙】 曰【大】印【甲】【乙】【丙】原本冠注曰曰下当有真言文乎 其【大】其手【校异-原】 两手【大】以二羽【校异-原】 外【大】外相【校异-原】 曲钩【大】以【校异-原】 幢【大】幢曲钩形【校异-原】 一【大】左【丙】 两手【大】二羽【校异-原】 指【大】指甲【校异-原】 当【大】当心著【校异-原】当心【甲】【乙】【丙】 心【大】诚【校异-原】诚心【乙】 及以恶事却被自损【大】〔-〕【校异-甲】 品【大】〔-〕【甲】 本尊【大】尊胜【甲】【乙】【丙】 (心上尊)十二字【大】〔-〕【丙】 尊【大】〔-〕【甲】 【大】【校异-原】甲本梵字无之此呪文乙本欠之 此陀罗尼丙本大异故別载于卷末cf. P. 37a,b 路【大】𡀔【甲】 丁以反【大】〔-〕【甲】 咤【大】咤【甲】 去六【大】二合去【甲】 【大】【校异-原】 【大】【校异-原】 娑【大】婆【甲】 【大】【校异-原】 嚩【大】啰【甲】 婆【大】娑【甲】 ィ【原】 【大】【校异-原】 【大】【校异-原】 【大】【校异-原】 摩【大】*么【甲】* 蘗【大】*𦽆【甲】* 十四【大】〔-〕【甲】 【大】【校异-原】 阿去诃啰【大】〔-〕【甲】 输【大】隖输【甲】 耶【大】〔-〕【甲】 隖【大】乌【甲】 【大】【校异-原】 提【大】社耶【甲】 ィ【原】 【大】【校异-原】 【大】【校异-原】 【大】【原】 【大】【校异-原】 二合啰【大】罗二合【甲】 唎【大】利【甲】 【大】【校异-原】 【大】【校异-原】 引地【大】〔-〕【甲】 二合【大】*〔-〕【甲】* 二十六【大】〔-〕【甲】 引【大】*〔-〕【甲】* 婆【大】波【甲】 揭二合【大】二合揭【甲】 哩【大】〔-〕【甲】 去【大】*〔-〕【甲】* 三十二【大】〔-〕【甲】 儞【大】儞(三十)【甲】 (摩诃弟)二十五字【大】〔-〕【甲】 三十五【大】〔-〕【甲】 摩【大】么【甲】 竭【大】羯【甲】 么么【大】〔-〕【甲】 二【大】〔-〕【甲】 称自【大】自称【甲】 利【大】唎【甲】 萨嚩【大】〔-〕【甲】 者四十四【大】四十四者【甲】 毘【大】〔-〕【甲】 婆【大】婆底婆利提四十七萨婆【甲】 多【大】多(去)【甲】 (琰都引)二十一字【大】〔-〕【甲】 二合【大】四十八【甲】 帝四十八【大】〔-〕【甲】 耶【大】耻【甲】 【大】〔-〕【甲】 姪字甲本白缺 五【大】五句【甲】 (此陀罗尼本中天竺国三藏善无畏将传此土凡汉地佛陀波利已来流传诸本并阙少是故具本译出流行如上)【大】此陀罗尼本中天竺国三藏善无畏将传此土凡汉地佛陀波利已来流传诸本并阙少是故具本译出流行如上【甲】【乙】【丙】 传【大】传此土【甲】【乙】 住【大】息【校异-原】 己【大】即以己【校异-原】 于【大】于大【校异-原】〔-〕【甲】大【丙】 心【大】〔-〕【校异-原】 轮【大】轮布【校异-原】 业【大】等【校异-原】 令【大】〔-〕【甲】【乙】 是【大】是回向【甲】【乙】【丙】 一【大】一切【乙】【丙】 列【大】發【校异-原】 列愿【大】次诵真言【乙】 啰【大】〔-〕【丙】 合【大】〔-〕【甲】【乙】 攞宁【大】怛攞【校异-原】攞+(三)细注【甲】攞+(二)细注【丙】 宁二【大】〔-〕【甲】【丙】 二【大】三【乙】 啰宁【大】哩宁【甲】【乙】哩儜【丙】 三【大】四【甲】【乙】 啰【大】*罗【丙】* 逻【大】罗【甲】【乙】【丙】 攞四【大】罗五【甲】【乙】罗四【丙】怛罗四【校异-原】 摩【大】度【甲】么【乙】 啰【大】〔-〕【甲】【丙】 二合【大】〔-〕【甲】【丙】 去五【大】六去【甲】五【丙】 六啰誐曩去多【大】啰二合六哦去曩去多去【校异-原】罗七誐曩去多【甲】啰六誐曩去多【乙】罗六誐曩去多【丙】 去多【大】多去【乙】 七【大】八【甲】 应【大】应诵真言【校异-原】 解【大】解所结【丙】 次以真言解所结界【大】〔-〕【校异-原】 相【大】相者二【校异-原】 定【大】定二手【校异-原】 解【大】解即【校异-原】 成【大】成就【校异-原】 从次已后具明曼荼罗画像护摩等事【大】〔-〕【校异-原】已后具明曼荼罗画像护摩等事【甲】【丙】 次【大】此【考偽-原】 此三十四法甲本有尊胜真言修瑜伽五智品第五之前乙本丙本俱有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画像品第七之后 无【大】谟【甲】【丙】 心【大】心心【甲】【乙】【丙】 有人【大】人【乙】有【丙】 皆【大】皆被【乙】 为【大】〔-〕【丙】 呪【大】真言【乙】 揑【大】捺【丙】 者若人【大】者【甲】者若【丙】 头【大】头作前法【甲】【乙】【丙】 柯崕反四通道也【大】〔-〕【甲】【丙】 人【大】〔-〕【甲】【丙】* 真言【大】呪【甲】【丙】 得【大】即得【甲】【乙】【丙】 能【大】〔-〕【甲】【乙】【丙】 以真言加持【大】呪【甲】【丙】 (若有者)十三字【大】〔-〕【校异-原】 者【大】〔-〕【丙】 以真言加持【大】*真言呪【甲】*呪【丙】* 以真言加持【大】呪【甲】【丙】 洗【大】洗浴【甲】【丙】 佛【大】顶【甲】佛顶【乙】【丙】 陀【大】陀及【甲】【丙】 真言【大】陀罗尼【甲】【丙】 当【大】常【校异-原】 真言加持【大】呪【丙】呪加持【甲】 人【大】〔-〕【甲】【丙】 砂【大】沙【乙】【丙】 以真言加持【大】呪【丙】呪加持【甲】加持【校异-原】 当【大】〔-〕【考偽-原】 想【大】相【甲】 以真言加持【大】呪之【甲】【丙】 贴【大】帖【丙】 像形【大】形像【甲】【丙】 事【大】障【甲】【丙】 除【大】灭【甲】 真言【大】*呪【甲】【丙】* 盛【大】〔-〕【甲】 门別【大】〔-〕【甲】【乙】【丙】 上【大】上悬【甲】【乙】【丙】 盖【大】盖盖【甲】【乙】 鬼【大】鬼及病【校异-原】鬼及疫【甲】【乙】【丙】 并【大】〔-〕【甲】【丙】 悬【大】悬于【甲】【乙】【丙】 刹上向【大】上向刹【甲】【乙】【丙】 向【大】向作【校异-原】向住【校异-原】〔-〕【丙】 成熟【大】熟成【甲】 道【大】*首【甲】【丙】*【乙】 一【大】一一【甲】【乙】【丙】 轮【大】论【甲】 七【大】一七【甲】【丙】 禄【大】录【丙】 女人【大】人女【丙】 女【大】女之【校异-原】 子【大】〔-〕【丙】 不绝【大】莫断【甲】【丙】 诵真言加持【大】呪之【丙】呪之加持【甲】 壻者【大】聟著【甲】【丙】 结【大】集【甲】 诵真言加持【大】呪之【甲】【丙】 六【大】六法【甲】【丙】 瘢【大】𤻷【丙】 诵真言加持【大】*呪之【校异-原】*呪【甲】【丙】* 与【大】一与【甲】 云【大】〔-〕【甲】 王【大】主【丙】 今【大】令【甲】【丙】 行者【大】*呪师【甲】【丙】* 道【大】道等【甲】 心【大】〔-〕【甲】 在【大】在住【甲】【丙】 鬼【大】*〔-〕【甲】*【丙】 加持【大】呪之【甲】【丙】 令【大】〔-〕【丙】 一【大】六【丙】 加持【大】呪龙【甲】【丙】 神【大】恶神【丙】 加持【大】呪【甲】【丙】 任汝【大】〔-〕【校异-原】 此【大】衍【考偽-原】〔-〕【甲】【丙】 𣐍【大】杵【甲】【丙】 以真言加持【大】呪之【甲】【丙】 走【大】之【甲】 所【大】所切【甲】 第二十八法乃至第三十四法七法甲本缺 行者【大】*呪师【丙】* 诵真言加持【大】呪之【丙】 真言【大】*呪【丙】* 土【大】土散于四方当【丙】 顾【大】*雇【丙】* 加持【大】*呪【丙】* 即【大】〔-〕【丙】 禽【大】*擒【校异-原】*𤢌【丙】* 出【大】出去【丙】 开【大】闭【校异-原】 急【大】免【丙】 禽【大】𤢌【丙】 开【大】闭【丙】 挲【大】沙【丙】 护【大】护守【丙】 乃【大】〔-〕【丙】 常【大】当【丙】 杵【大】𣐍柱【校异-原】 加持【大】呪之【丙】 狩【大】兽【丙】 内【大】内不得【校异-原】 橛【大】杵【丙】𣐍【校异-丙】 椀【大】垸【丙】 𣐍【大】杵【丙】 𣐍【大】柱【丙】 加持【大】上呪【校异-原】呪【丙】 其龙【大】〔-〕【丙】 诵真言加持【大】呪【丙】 泛溢【大】沈溺【校异-原】泛涨【丙】 准例【大】唯別【校异-原】准列【甲】【乙】唯列【丙】 善【大】祥【乙】 时【大】好时【校异-原】 起画【大】起首画像【校异-原】 六七【大】八【乙】【丙】 十【大】〔-〕【甲】 好月【大】〔-〕【丙】 好日【大】其好日时【校异-原】 宿【大】宿合【校异-原】 节【大】节即【乙】 浴【大】浴了即【校异-原】 与【大】与授【甲】【乙】 戒【大】〔-〕【甲】 或【大】便【校异-原】 入【大】入常须【校异-原】 衣【大】衣服【校异-原】 等【大】〔-〕【校异-原】 毡【大】*叠【甲】【丙】* 如法画【大】画如法【甲】 左【大】左图【校异-原】 布【大】〔-〕【甲】 明【大】明作【校异-原】 明【大】明内【校异-原】 圆【大】院【校异-原】 宝【大】宝及【校异-原】 啰【大】*啰二合【乙】* 拄【大】柱【丙】 缠【大】继【甲】【丙】 中【大】内中【校异-原】 画【大】画明中【校异-原】 光【大】光焰【校异-原】 座【大】〔-〕【乙】【丙】 画【大】〔-〕【甲】【丙】 轮【大】〔-〕【甲】【丙】 掌【大】掌向前【校异-原】 光【大】光明【甲】【乙】 具种种色【大】〔-〕【校异-原】 具种种色【大】〔-〕【丙】 圆【大】围【甲】【乙】【丙】 明【大】〔-〕【甲】【丙】 前【大】前圆中【校异-原】 手【大】手当【校异-原】 上【大】上安置【校异-原】 圆【大】圆明【甲】【丙】 或【大】或名光佛顶或【甲】 左【大】左手【校异-原】 顶【大】顶印【丙】 上放光【大】印上画放火光焰首带【校异-原】 佛顶【大】〔-〕【甲】 顶【大】顶轮王【校异-原】 胜佛顶【大】殊胜佛顶轮王【校异-原】 剑【大】*釰【丙】* 五【大】首戴五【校异-原】 中【大】等【校异-原】 佛顶右【大】佛顶轮王右边圆明中【校异-原】 顶【大】顶轮【校异-原】 右【大】左【甲】 嚩折【大】嚩日【乙】缚折【丙】 左【大】右【甲】【乙】 (五智等)九字【大】首戴五佛宝冠光焰璎珞【原】 冠【大】宝冠【乙】 依【大】依如【校异-原】 右【大】轮王右边【校异-原】 法【大】伽【甲】【乙】【丙】 五【大】首戴五【校异-原】 冠【大】宝冠【校异-原】 左【大】佛顶轮王左边【校异-原】 画【大】〔-〕【甲】【乙】 顶【大】顶轮【校异-原】 开【大】开敷【乙】 右【大】安右【甲】【丙】 璎珞【大】缨络【甲】 皆大仁慈悲相【大】皆具大仁相慈悲喜舍大圆明【校异-原】 轮【大】轮中【校异-原】 走势【大】作走势如身体【校异-原】 耶【大】耶心【甲】 一【大】定【乙】 一【大】惠【乙】 啰【大】啰下【校异-原】啰(二合)【乙】罗【丙】 赤【大】火【校异-原】 出【大】出半【校异-原】 目【大】目似【校异-原】 左边【大】〔-〕【校异-原】 身复【大】耳后【校异-原】 右【大】惠【乙】 把【大】执【乙】 左【大】定【乙】 两【大】二【校异-原】 坐【大】〔-〕【校异-原】 前【大】前安【校异-原】 涌【大】漏【校异-原】踊【甲】【乙】【丙】 祇【大】伽【乙】 相【大】性【乙】 竟【大】竟一心奉持【校异-原】 彩【大】䌽【甲】【丙】 造【大】遣【甲】 肩【大】扇【丙】 左【大】〔-〕【甲】 王及【大】〔-〕【校异-原】 泥【大】作泥【乙】埿【丙】 方【大】方圆【甲】【乙】【丙】 作【大】于【乙】 内【大】内画【甲】【乙】【丙】 盆【大】分【丙】 安【大】东门安【甲】【丙】 东【大】北【甲】 呪师【大】*行者【甲】* 于【大】作【甲】【丙】 勿【大】勿置【校异-原】 内【大】内三七日作道场【乙】内七日作道场【丙】 七【大】三七【乙】 于【大】作【校异-乙】 内【大】〔-〕【校异-原】 呪【大】真言【乙】 须【大】〔-〕【乙】 呪师【大】行者【甲】【乙】 内【大】中【丙】 (尊胜上)十二字【大】佛顶尊胜仪轨上【甲】尊胜佛顶瑜伽轨仪【乙】 真言修【大】〔-〕【丙】 卷上【大】〔-〕【丙】 乙本奥书曰一校了传授了天治元年于金刚峰寺书了证觉丙本奥云宽治八年四月二十四日于高野奥院东庵室书之 此陀罗尼依丙本载之 cf. P. 372a 此梵字真言依灵云寺版普通真言藏载之 cf. P. 372a
[A1] 焚【CB】梵【大】(cf. T39n1796_p0781c14)
[A2] 焚【CB】梵【大】(cf. T03n0187_p0600a03; T17n0728_p0459b09)
[A3] 办【CB】辨【大】
[A4] 办【CB】辨【大】
[A5] 办【CB】辨【大】
[A6] 【CB】【大】
[A7] 【CB】【大】
[A8] 【CB】【大】
[A9] 【CB】【大】
[A10] 【CB】【大】
[A11] 【CB】【大】
[A12] 【CB】【大】
[A13] 办【CB】辨【大】
[A14] 韈【CB】[(廿/申)*蔑]【大】
[A15] 【CB】【大】(cf. T19n0973_p0372b0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1)
关闭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1)
关闭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