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本卷下

彼修差別分第六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別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极喜地离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別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別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

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  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  相续无別义
无杂染净义  种种无別义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發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得正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麁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別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別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愿波罗蜜多谓發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別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摄大乘论本增上戒学分第七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由差別殊胜由共不共学处殊胜由广大殊胜由甚深殊胜

差別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別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毘柰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如是差別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別如毘柰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摄大乘论本增上心学分第八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別应知由所缘差別故由种种差別故由对治差別故由堪能差別故由引發差別故由作业差別故

所缘差別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种种差別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对治差別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麁重故

堪能差別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

引發差別者谓能引發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作业差別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又能引發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谓如经言「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云何贝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別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云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嗔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別

摄大乘论本增上慧学分第九

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任持若助伴若异熟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別后得胜利若差別若无分別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別智名增上慧殊胜

此中无分別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离无作意故离过有寻有伺地故离想受灭寂静故离色自性故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別智

于如所说无分別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诸菩萨自性  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別智  不异计于真
诸菩萨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別智  非思义种类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別智  及如理作意
诸菩萨所缘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別智  无我性真如
诸菩萨行相  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別智  彼所知无相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別非余
字展转相应  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  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诸菩萨任持  是无分別智
后所得诸行  为进趣增长
诸菩萨助伴  说为二种
是无分別智  五到彼岸性
诸菩萨异熟  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別智  由加行证得
诸菩萨等流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別智  自体转增胜
诸菩萨出离  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別智  应知于十地
诸菩萨究竟  得清净三身
是无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別智
种种极重恶  由唯信胜解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別智
解脱一切障  得成办相应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別智
常行于世间  非世法所染
如痖求受义  如痖正受义
如非痖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义  如愚正受义
如非愚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义  如五正受义
末那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论  求论受法
次第譬三智  应知加行等
如人正闭目  是无分別智
即彼复开目  后得智亦尔
应知如虚空  是无分別智
于中现色像  后得智亦尔
如末尼天乐  无思成自事
种种佛事成  常离思亦尔
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
与境无有异  智成无分別
应知一切法  本性无分別
所分別无故  无分別智无

此中加行无分別智有三种谓因缘引發数习生差別故

根本无分別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別差別故

后得无分別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別故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別智

「鬼傍生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  无无分別智
此若无佛果  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  由胜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义皆显现
无分別智行  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  由此亦无识

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別智无有差別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远离外道我执处故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別处故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別由五种相应知差別由无分別差別谓于蕴等法无分別故由非少分差別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由无住差別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由毕竟差別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由无上差別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

此中有颂

「诸大悲为体  由五相胜智
世出世满中  说此最高远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

此中有颂

「见业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摄大乘论本果断分第十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与下劣乘同解脱故是为过失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

此中有多颂

「诸凡夫覆真  一向显虚妄
诸菩萨舍妄  一向显真实
应知显不显  真义非真义
转依即解脱  随欲自在行
于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尔时由此证  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  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槃  非得非不得

摄大乘论本彼果智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由自性身由受用身由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睹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法轮入大涅槃故

此中说一嗢拕南颂

「相证得自在  依止及摄持
差別甚深  念明诸佛

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有为无为无二为相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异性一性无二为相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別故无量相续现等觉故此中有二颂

「我执不有故  于中无別依
随前能证別  故施设有异
种姓异非虚  圆满无初故
无垢依无別  故非一非多

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

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

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別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略由三处一由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颂

「诸佛证得五性喜  皆由等证自界故
离喜都由不证此  故求喜者应等证
由能无量及事成  法味义德俱圆满
得喜最胜无过失  诸佛见常无尽故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业无別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別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別故无量依止差別转故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此中有多颂

「怜愍诸有情  起和合远离
常不舍利乐  四意乐归礼
解脱一切障  牟尼胜世间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脱归礼
能灭诸有情  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  常哀愍归礼
无功用无著  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  能解释归礼
于所依能依  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  常善说归礼
为彼诸有情  故现知言
及出离  善教者归礼
诸众生见尊  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  开导者归礼
摄受住持舍  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  随证得归礼
方便归依  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  摧魔者归礼
能说智及断  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  外道伏归礼
处众能伏说  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  摄御众归礼
遍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  实义者归礼
诸有情利乐  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  无忘失归礼
昼夜常六返  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归礼
由行及由证  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  最胜者归礼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  皆能断归礼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  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  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  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  非见人天等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此中有多颂

「佛无生为生  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无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  诸佛具三身
现等觉非有  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  有非有所显
非染非离染  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
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  他利无是思
众生罪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或现等正觉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诸佛身常故
佛于非圣法  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  最胜自体住
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  非六根所行
烦恼伏不灭  如毒呪所害
由惑至惑尽  证佛一切智
烦恼成觉分  生死为涅槃
具大方便故  诸佛不思议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此中有二颂

「圆满属自心  具常住清净
无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应修一切念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如是现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者救济萨迦耶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性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此中有颂

「因  別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別  无故非导师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  诸佛说一乘
无我解脱  等故不同
得二意乐  究竟说一乘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此中有颂

「一界中无二  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  故成有多佛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颂

「一切障脱故  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槃  毕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色身可见故无量佛众会差別可见故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別別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既不施设无教无理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由一四洲摄世界故如二轮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颂

「佛微细化身  多处胎平等
为显一切种  成等觉而转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發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令于自身發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

此中有二颂

「由所作究竟  舍不乐涅槃
离轻毁诸佛  深生于渴仰
内自發正勤  为极速成熟
故许佛化身  而非毕竟住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別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颂

「佛得无別无量因  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  断如是因不应理

《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摄大乘论本卷下


校注

入【大】人【宋】【元】【宫】 种【大】〔-〕【宋】【元】【明】【宫】 行【大】得【宋】【元】【明】【宫】 相【大】根【宋】【元】【明】【宫】 摄大乘论本【大】*〔-〕【明】* 集【大】〔-〕【宋】【元】【明】【宫】 似【大】以【宋】【元】【明】【宫】 王【大】主【明】 最【大】最略【宋】【元】【宫】 十难行故【大】〔-〕【宋】【元】【明】【宫】 苦【大】若【宋】【元】 词【大】*辞【明】* 鲁【大】曾【宫】 尔【大】令【宫】 任【大】住【宫】 等【大】寺【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道【大】行【宫】 三【CB】【宋】【元】【明】【宫】二【大】 末【大】求【宋】【元】【明】未【宫】 性【大】他【元】【明】 有情【大】所有【宋】【元】【明】【宫】 拕【大】柁【宋】【元】【明】棺【宫】 依为相谓【大】(依为相谓)【明】 性【大】性相谓【明】 复【大】得【明】 证【大】种【宋】【元】【明】【宫】 智【大】〔-〕【宋】【元】【明】【宫】 导【大】道【宋】【元】【明】【宫】 都【大】睹【宋】【元】【明】【宫】 叉【大】又【宫】 主【大】立【宋】【元】 住【大】任【宋】【元】【明】【宫】 诸【大】者【明】 超【大】起【宋】【元】【明】【宫】 性【大】姓【宋】【元】【宫】 不【大】所【宋】【元】【明】【宫】 常忆【大】常怀【宋】【元】【宫】当怀【明】 (为欲故)三十二字【大】〔-〕【宋】【元】【明】【宫】
[A1] 远【CB】迷【大】
[A2] 过【CB】遇【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摄大乘论本(卷3)
关闭
摄大乘论本(卷3)
关闭
摄大乘论本(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