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一心,积为三界,痴流漫远,苦树欝高,欲讨其际,难测其本。理极实相之门,筌穷假名之域,五因七果、十有二分缘生之法,总备于此,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下似免浮,上如象度。大哉妙觉,渊乎洞尽,十地与双林俱畅,闻城共稻芉咸敷。至若此经,独苞彼例,彼所未说,此乃具演。攀缘为首,对治为末,总则一十一门,別则百二十问。其旨微而密、其词约而隐,经之纲目,摄在兹焉。并有圣者欝楞迦,附此经旨作论。显發其论也,遍取三乘之意,不执一部之筌,先立偈章,后兴论释,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论也。大业二年十月,南贤豆国(旧名天竺者讹也)三藏法师达磨笈多,与故翻经法师彦琮,在东都上林园,依林邑所获贤豆梵本,译为隋言。三年九月其功乃竟,经二卷,论一卷。三藏师,究论闲明、义解沈密;琮法师,博通经论、兼善梵文。共对叶本,更相扣击,一言靡遗,三覆逾审,辞颇简质,意存允正,比之昔人,差无尤失,真曰法灯,足称智藏。愿穷后际,常益世间。云尔。
缘生论
缘生三十论本竟缘生三十论,我当随顺次第解释。
从一生于三者,一谓无智,此无智者说名无明,于苦集灭道中不觉知故,名为无智。由无智故则有福、非福、不动说名三行,及身行、口行、心行等从其转生。从三转生六者,从彼三行生六识身,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二者,彼六识身转生二种,所谓名、色。二更六者,名色二种转生六入,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从六亦生六者,从彼六入转生六触,所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从六有于三者,从彼六触转生三受,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复有三者,还从彼等三受转生三种渴爱,所谓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三复生于四者,从彼三种渴爱转生四取,所谓欲取、见取、戒苦行取、我语取。四复生于三者,从彼四取转生三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从三生于一者,还以彼等三有作缘,生当来一种生。彼一复生七者,还从彼一,当有老、死、忧、悲、苦、恼、困等七种。于中所有苦牟尼说皆摄者,于中无明为始、困为终,无量种苦,世尊略说,皆此所摄。
十二种差別善净说为空者,此无智等各別不杂,有十二分。又彼皆自性空,应当正见如此所说唯是空法、自生空法。缘生分力故应知十二法者,若以次第生分力故,彼十二法如是应知,彼中迷惑相者是无明;彼行句处,积集当有相者是行;彼识句处,次受生分转出相者是识;彼名色句处,名身色身和合相者是名色;彼六入句处,相安置相者是六入;彼触句处,眼、色、识共聚相者是触;彼受句处,爱不爱受用相者是受;彼渴爱句处,无厌足相者是渴爱;彼取句处,执持摄取相者是取;彼有句处,名身色身相者是有;彼生句处,五众出生相者是生;彼老句处,成熟相者是老;彼死句处,命根断者是死;彼忧句处,高举相者是忧;彼悲句处,哭声者是悲;彼苦句处,身烧热相者是苦;彼恼句处,心逼恼相者是恼;彼困句处,极疲乏相者是困。
于中无智者是无明。业者是行。识者是解。名色者是五众总聚。根者是入。三和者是触。知者是受。渴者是渴爱。取者是执持。集者是有。出者是生。熟者是老。后边者是死。
又此等差別相摄,我当次第说之。于中业、烦恼、报差別:
三烦恼者,无明、渴爱、取。二业者,行、有。七报者,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此十二法,三种所摄。
又时差別:
无明、行初二种,过去时中。生、老死后二种,未来时中。识、名色、六入、触、受、渴爱、取、有八种,现在时中。
又此等各各次第相生。
烦恼、业、报三种如前所说,由彼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报,还由报故有烦恼,由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报。
问曰:由烦恼尽各各寂灭。其义云何?答曰:
若其此心无烦恼染则不集业,若不作业则不受报,若灭报者亦不生烦恼。如是此三各各自灭。
又此等有因果分。
五种因名为烦恼业者,如前所说无明、行、渴爱、取、有是也。七种果转生者,亦如前所说七种苦,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也。又此因果二种空。
若此所说因果二种,于中若因空果,果亦空因;如是因亦空因,果亦空果。于此四际,当与相应。
又此更有別分。
世中四种分因果合故有者,道中五种因及七种果和合,故总略为四种,次第有四种分。于中无明、行,过去时中,二法为第一分。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时中,为第二分。渴、爱、取、有亦是现在时中,为第三分。生、老死,未来时中,二法为第四分。此谓四种分也。烦恼业果合念欲为六分者,烦恼、业、报三种和合,以次第故,于二根本有六种分。于中无明所摄乃至受,以无明为根。渴爱所摄乃至老死,以渴爱为根。无明根中,无明是烦恼分,行是业分,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报分。渴爱根中,渴爱、取是烦恼分,有是业分,生,老死是报分。
又节分总略。
有节为本,發起二节,所谓有、生两间为第一节,行、识两间是第二节,此二并为业果节。受、渴爱中因果共杂是第三节。此之三节复为四种总略。无明、行二种是第一总略,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是第二总略,渴爱、取、有三种是第三总略,生、老死二种是第四总略。此谓三节及四总略。
又此等法中住时差別。
二二法者,无明、行说为二种,识、名色说为二种。三三者,六入、触、受说为三种,渴爱、取、有说为三种。又二者,生、老死说为二种。此等五法,是苦时中作者、胎藏、境界、發转、出生,于中流行,如数当知。于中无明、行二种,说为苦时中作者,应如是见。识、名色二种,说为苦时中胎藏,应如是见。六入、触、受三种,说为苦时中境界。渴爱、取、有三种,说为苦时中發转。生、老死二种,说为苦时中出生。
又果差別。
如前所说,此无明根及渴爱根,于无明根第一分中迷惑,發起报流,名四种果。一一三二数分之中,随其次第当与相应。于中无明是迷惑果,行是發起果,识、名色、六入是报果,触、受是津流果。复有余残果。
如前所说第二渴爱根分中,热恼贫乏转生津流果等,随其数分二一一一,于此法中当与相应。于中渴爱、取是热恼果,有是贫乏果,生是转出果,老死是津流果。如是此等则有八果。
如是无明为初、老死为边,有十二分,平等胜故各各缘生,而无众生、无寿命、无动作,以慧应知。于中无众生者,以不牢固故。无寿命者,以无我故。无动作者,以无作者故。
于无我中无智、无我所中无智、无我中无智、无我因中无智,此中以无我故,四种无智空。如四种次第无智空,如是行等余分亦皆是空,应当知之。
有是常摄、无是断摄,如此二边彼作缘,彼处,彼处诸有转生。离此二边即是中道,若无智诸外道则堕于边,若已觉悟诸佛世尊,则为觉体。于此世间独能成就,余人悉无此义。
彼亦是此中道觉已,于诸众中佛说无我。所谓比丘!有我、我所,小儿凡夫无闻之类,顺堕假名;于中无复我及我所。比丘!生时但苦生,灭时但苦灭。如《城喻经》中导师已说此义。又:
此等三经及以余处,如是之相世尊已说彼亦是此。
于前所说缘生,若有正知,彼知无异。彼复何知?谓知于空。缘生若不知亦不知彼空者,于此缘生若其不知,亦于彼空不能解入。应当知之。
于空若起慢则不厌受众者,若起空慢,则于五受众中不生厌离。若有彼无见则迷缘生义者,若复由于无见迷此缘生义故,则于四种见中随取何见,一者断见、二者常见、三者自在化语、四者唯依宿世所作。
缘生不迷故离慢彼知空者,于前所说各各缘生中若无迷心,及于摄取我我所中若得离慢,彼则如法能入于空。及厌受众故不迷业果合者,五受众中摄取我我所故,则遍世间轮转不息;于彼受众起厌离故,于此业果相续则无颠倒亦不迷惑。
又问:此义云何?
业作缘续生亦非不缘此者,烦恼业染如前所说,彼以如是净不净业,推遣众生傍及上下相续而生。若非此业,则不作缘。若不然者,则未作竟而来,及已作竟而失(来谓业未作竟其果即来,失谓业已作竟其果便失)。空缘当有此业报受用具者,若由此等净不净业有报受用,则自性是空。本无有我、作缘發生,彼自性空亦应当知。彼义今更略说。
无明为初、老死为边,是十二分缘生差別,如前所说。彼中三是烦恼、二是业、七是苦,皆已摄入。
无明、渴爱、取三种所生行有二种,彼二所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分。彼七分中如前所说还生三种,彼三复二,其二更七。是故二种次第不断,此之有轮如是普转。
因果诸生世无別有众生者,无明、行、渴爱、取、有五种名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种名果,此等所有普遍世间。若我、若众生、若寿、若生者、若丈夫、若人、若作者,是等为首,次第分別,其唯虚诳,应当知之。彼云何生?唯是于空法还自生空法,谓自性空中假名烦恼、业、果,唯有別空假名烦恼、业、果法生。此是其义。
若有烦恼,则有种种无量种业,及种种业所生果报。彼皆共因共缘,应当知之。无有一处无因缘者。
又为明彼义,今更说譬喻。
如诵,有教诵者、受诵者,所有教诵不到受诵。何以故?教诵者仍安住故。其教诵者亦不相续。何以故?自不生故。如灯次第生,非是初灯超到,亦非第二无因而生。如是印与像二种、面与镜二种、音与响二种、日与火二种、种子与芽二种、酢与舌涎二种,此等所有皆不超到,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彼二种五受众相续到时,非是初受众超到,而第二受众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智者于此受众相续不超而次第到,应当正观。
又外内受用俱有十种,皆应当见。于中外十种者,一者非常故、二者非断故、三者不超到故、四者无中间故、五者非彼体故、六者非別异故、七者无作者故、八者非无因故、九者念念空故、十者同类果相系故。彼外所有种子灭无余故、非常芽出生故、非断种子灭无余已,其芽本无今有生故不超到。彼所相续无有断绝,因果相系故无中间。种子芽差別故非彼体,从彼出生故非別异,因缘和合故无作者,种子为因故非无因。种子芽茎枝叶花果等传传相生故念念空。甜酢醎苦辛澁随因差別果转出,故同类果相系于中。内十种者,一者死边受众灭无余故非常;二者得次生分受众故非断;三者死边受众灭无余已,次生分受众,本无今有生,故不超到;四者受众相续无有断绝,因果相系故无中间;五者死边次生分受众差別故非彼体;六者从彼出生故非別异;七者因缘和合故无作者;八者烦恼业为因故非无因;九者迦罗逻、頞浮陀、箄尸、伽那奢佉、出胎、婴孩、童子、少年、长宿等传传相生,故念念空;十者善不善熏,随因差別果转出,故同类果相系。
又有三偈:
于中无明、行、渴爱、取、有,是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为苦谛。彼等十二分灭,是为灭谛。若于缘生如实能知,是为道谛。
校注
缘【大】,缘生论一卷缘【宋】【元】【宫】,此序丽本缺今以宋元两本对校明本采录 例【大】,倒【宫】 大隋南印度三藏【大】,隋天竺三藏法师【宋】【元】【明】【宫】 (梵本一偈今为一偈半)【大】,梵本一偈今为一偈半【宋】【元】【明】【宫】 半【大】,半偈【宋】【元】【明】【宫】 三【大】,二【宫】 张宿名也【大】*,〔-〕【明】* 用具【大】,具用【宋】【元】【明】【宫】 业苦【大】,苦业【宋】【元】【明】【宫】 无【大】,〔-〕【宋】【元】【明】【宫】 生【大】,三【宫】 名【大】,也【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宫】 ((梵本…半))十字【大】,梵本一偈今为一偈半偈【宋】【元】【明】【宫】 中【大】,生【宋】【元】【明】 无【大】,于【明】 谓【大】,〔-〕【宋】【元】【明】【宫】 其【大】,〔-〕【宋】【元】【明】【宫】 性【大】,〔-〕【宋】【元】【明】【宫】 业苦【大】,苦业【明】 合【大】,〔-〕【明】 罗【大】,逻【宋】【元】【明】【宫】 缘生论【大】,缘生论二【宋】【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52 缘生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