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生三十论本竟。
缘生三十论,我当随顺次第解释。
从一生于三者谓无知,此无知者说名无明。于苦集灭道中不觉知故名为无知,由故则有福、非福、不动,说名三行。及身行、口行、心行等从其转生。从三转生六者,从三行生六识身,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二者,彼六识身转生二种,所谓名、色。二更六者,名色二种转生六处,所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从六亦生六者,从彼六处转生六触,所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从六有于三者,从彼六触转生三受,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复有三者,还从彼等三受转生三种爱,所谓欲爱、有爱、无有爱。从三复生于四者,从彼三种爱转生四取,所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从四复生于三者,从彼四取转生三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从三生于一者,还以彼等三有作缘,生当来一种生。彼一复生七者,还从一当有老、死、愁、叹、苦、忧、恼等七种。于中所有苦牟尼说皆摄者,于中无明为始、苦为终,无量种苦,世尊略说皆此所摄。
十二种差別智士说为空者,此无知等差別有十二支,彼一切皆自性空,应当知如此所说唯是空。法从空生、空从法生,法由缘生支法故。应当知十二法者,若以次第生支力故,彼十二法如是应知。彼中迷惑相者是无明,彼行句处积集当有相者是行,彼识句处次受生支转出相者是识,彼名色句处名身色身和合相者是名色,彼六处句安置根相者是六处,彼触句处眼色识共聚相者是触,彼受句处爱非爱颠倒受用相者是受,彼爱句处无厌足相者是爱,彼取句处执持摄取相者是取,彼有句处名身色身相者是有,彼生句处蕴生起相者是生,彼老句处成熟相者是老,彼死句处命根断者是死,彼愁句处怱遽相者是愁,彼叹句处哭声者是叹,彼苦句处身逼恼相者是苦,彼忧句处心逼恼相者是忧,彼诸热恼句处损害相者是恼。
于中无知者是无明,业者行,识者是了別,名色五蕴聚,根者是处,三和者是触,领纳者是受,渴者是爱,取者是执持,受用者是有,起者是生,熟者是老,后边者是死。
又此等差別相摄,我当次第说之。于中烦恼业差別。
三烦恼者,无明、爱、取。二业者,行,有。七报者,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等。此十二法三种所摄。又时差別。
无明、行初二种过去时,生、老死后二种未来,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八种现在时。
又此等各各次第相生。
烦恼、业、报三种如前所说。由彼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报,还由报故有烦恼,由烦恼故有业,由业故有报。
若其此心无烦恼染则不集业,若不作业则不受报,若灭报者亦不生烦恼,如是此三各各寂灭。
又此等有因果分。
五种因名为烦恼业者,如前所说,无明、行、爱、取、有是也。七种果转生者,亦如前所说七种苦,所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是也。
又此因果二种空。
若此所说因果二种,于中若因空果亦空,果空因亦空。因空因亦空,果空果亦空,于此四句际当与相应。
世中四种支因果合故有者,所说三世五种因,共七种果,总略为四种,次第有四种分。于中无明、行,过去时二法为初分。识、名色、六处、触、受,现在时为第二分。爱、取、有,亦是现在时为第三分。生、老死,未来时二法为第四分。此谓四种分也。烦恼业果结许为六分者,烦恼、业、报三种,结为二根,则为六分。于中无明乃至受以无明为根,爱乃至老死为爱根。无明根中无明是烦恼分,行是业分,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报分。爱根中爱取是烦恼分,有是业分,生、老死是报分。
又节分总略。
有节为本,發起二节,所谓有、生两间是第一节,行、识两间是第二节。此二节并为业果节。受、爱中因果共杂是第三节。此之三节,复为四种总略。无明、行二种是第一总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种是第二总略。爱、取、有三种是第三总略。生、老死二种是第四总略。此谓三节及四总略。
又此等法中位时差別。
法者,无明、行说为二种。识、名色、六处说为三种。触、受说为二种。爱、取、有说为三种。又二者,生、老死说为二种。此等五法,是苦位中作者、胎藏、境界、發转、出生、于中流行,如数当知。于中无明、行二种说为苦位中作者,识、名色、六处三种说为苦位中胎藏,触、受二种说为苦位中境界,爱、取、有三种说为苦位中發转,生老、死二种说为苦位中流行。
又果差別。
如前所说,此无明根及爱根,于无明根初分中迷惑發起报等流,名四种果。一一三二数分之道,随其次第当与相应。于中无明是迷惑果,行是發起果,识、名色、六处是报果,触、受是等流果。
复有余残果。
如前所说第二爱根分中,热恼、缺短、转生、等流果等,随其数分二一一一,于此法中当与相应。于中爱取是热恼果,有是缺短果,生是转出果,老死是等流果。如是此等则有八果。
如是无明(古译无明,今无知乃正也)为初,老死为后,有十二支,和合胜故各各缘生。而无众生、无寿命、空无,以慧应知。于中无众生者,以不牢固故。无寿命者,以无我故。空者,无作者,以无作者故。
无知是无我。此中无知是无我所,以无我故无我中无无知。四种无知无我所中亦无无知空。如四种次第无知空,如是行等余支亦皆是空,应当知之。
有是常执、无是断执,此二边由此生,缘故生彼。彼诸有中,若离二边即契中道。若不知此是义,则诸外道堕于二边。若觉悟已是则一切诸佛,如佛于世间能成就非余。
彼亦是此中道觉已,于诸众中,佛说无我无我所。汝等比丘当知,谓著我我所,愚童凡夫寡闻之类。随假施设中复我及我所。比丘生时但苦生,灭时但苦灭。如城喻经中导师已说义。又:
于前所说缘生若有正知,彼知无异。彼复何知?谓知于空。缘生若不知亦不知空者,于此缘生若其不知,亦于彼空不能解入应知之。
于空若起慢则不厌,若起空慢则于五蕴中不生厌离。若有彼无见则迷缘生义者,若复由于无见迷此缘生义故,则于四种见中随取何见,一者断见、二者常见、三者自在化语、四者一切宿业作。
缘生不迷故离慢彼知空者,于前所说各各缘生中若无迷心,及于执取我我所中若得离慢,彼则如法能入于空。及厌于蕴故不迷于业果者,五蕴中执取我我所故,则遍世间轮转不息。于彼蕴中厌离故,于业果相续则无颠倒亦不迷惑。
业作缘续生亦非不缘此者,烦恼业报如前所说,彼以如是善不善业,推遣众生傍及上下相续而生,若非此业则不作缘。若不然者,则不作业受报、已作业而失。空缘当有此业报受用具者,若由此等善不善业有报受用,自性是空、本无有我,作缘發生彼性空亦应当知。彼义今更略说。
无明为初、老死为后,是十二支缘生差別,如前所说。彼中三是烦恼,二是业,七是苦,皆已摄入。
无明、爱、取三种所生行有二种,彼二所生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彼七支中如前所说还生三种,彼三复其二更七。是故二种次第不断,此之有轮如是转。
因果生诸世无別有众生者,无明、行、爱、取、有五种名因,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种名果。此等所有普遍世间,若我、若众生、若寿、若生者、若丈夫、若人、若作者,是等分別唯虚诳,应当知之。彼云何生?唯是于空法还自生空法,谓自性空中假名烦恼业果,唯有空假名烦恼业果法生,此是其义。
若有烦恼则有种种无量业,及种种业所生果报,彼皆因共缘,应当知之无有一法无因缘者。又为明彼义,今更说譬喻。
如诵,有教诵者、受诵者,所有教诵不移转受诵,何故教诵者仍安,安故其教诵者亦不相续。何以故?自不自故。如灯次第生,非是初灯移转,亦非第二无因而生。如是印与像二种、面与镜二种、音与响二种、日与火二种、种子与芽二种、醋与舌唌二种。二种此等所有皆不移转,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彼二种五蕴相续次第转,非初蕴而移转,而第二蕴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智者于此蕴相续次第不移转,应当正观。又内外相应有十种,皆当知。于中外十种者,一者非常故、二者非断故、三者不移转故、四者因果相系无中间故、五者非彼体故、六者非別异故、七者无作者故、八者非无因故、九者刹那灭故、十者同类果相系故。彼外所有种子灭无余故、非常牙出生故、非断种子灭无余已、其牙本无今有生故、不移转彼所相续无有断绝因果相继故、无中间种子牙差別故、非彼体从出生故、非別异因缘和合故、无作者种子为因故、非无因种子牙茎枝叶花菓等展转相生故、刹那灭甜醋醎苦辛澁随因差別果转出故。同类果相系,于中内十种者,一者死边蕴灭无余故非常;二者得次生支蕴故非断;三者死边蕴灭无余已次生支蕴本无今有生故不移转;四者蕴相续无有断绝,因果相继故无中间;五者死边次生支蕴差別故非彼体;六者从彼出生故非別异;七者因缘和合故无作者;八者烦恼业为因故非无因;九者迦逻罗、頞浮陀、箄尸、伽那、奄佉、出胎、婴孩、童子、少年、长宿等,展转相生故刹那灭;十者善不善薰。随因差別果转出故,同类果相系。
又有三偈:
于中无明、行、爱、取、有是为集谛,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是为苦谛。彼十二支,道谛者令彼灭证方便,所谓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支、八圣道名为道谛。
校注
一卷【大】,〔-〕【宋】【元】【明】【宫】 (开府…译)四十六字【大】,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宋】【元】【宫】,唐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明】 知【大】,智【宋】【元】【宫】 领【大】,饮【宋】【元】【宫】 生熟次终【大】,出熟后边【宋】【元】【明】 空【大】,说【宋】【元】【宫】 果【大】*,果因果二俱空【宋】【元】【明】【宫】* 惑發起果【大】,發起果报【宋】【元】【宫】 等【大】,报【明】 故缘生【大】,缘生故【明】 慧以【大】,以慧【宋】【元】【明】【宫】 遇【大】,具【明】 名也【大】,〔-〕【明】 (于蕴…空)十字【大】,则不厌于蕴若有彼无见【明】 具【大】,故【宋】【元】【宫】 先【大】,前【明】 业苦【大】,苦业【宋】【元】【宫】 ((一切…法))十五字=((因果生诸世无別有众生唯是于空法还自生空法))二十字【明】 一切皆因果【大】,因果生诸世无別有众生【明】 从空生于空从法生于法【大】,唯是于空法还自生空法【明】 时【大】,转【明】 谓【大】,一谓【宋】【元】【明】【宫】 从【大】*,〔-〕【宋】【元】【明】【宫】* 一【大】,一生【宋】【元】【明】【宫】 当【大】,〔-〕【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根【大】,相【宋】【元】【明】 七【大】,十【宋】【元】【宫】 言【大】,曰【宋】【元】【明】【宫】 分【大】,支【明】 句矣【大】,偈半【宋】【元】【明】【宫】 分別【大】,別分【宋】【元】【明】【宫】 支【大】,分【明】 节【大】,节此二【宋】【元】【明】【宫】 转【大】,〔-〕【宋】【元】【明】【宫】 故缘生【大】,缘生故【宋】【元】【明】【宫】 此【大】,此此【宋】【元】【明】 已【大】,以【明】 厌【大】,厌者【明】 业【大】,此业【宋】【元】【明】【宫】 又【大】,又问【宋】【元】【明】【宫】 自性【大】,则自性【宋】【元】【明】【宫】 名【大】,〔-〕【宋】【元】【明】【宫】 众【大】,蕴【明】 唌【大】,涎【宋】【元】【明】【宫】 二种【大】,〔-〕【宋】【元】【明】【宫】 牙【大】下同,芽【宋】【元】【明】【宫】下同 继【大】*,系【宋】【元】【明】【宫】* 差【大】,茎【宫】 故【大】,所【元】【明】 系【CB】【丽-CB】【宋】【元】【明】【宫】,繁【大】 奄【大】,奢【宋】【元】【明】【宫】 勤【大】,断【宋】【元】【明】【宫】 一卷【大】,〔-〕【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53 大乘缘生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