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卷下

自此已下释譬喻品初身子领解此文大意者上释方便品令小乘人悟入一乘得受记今释小乘悟入一乘竟自呵责小乘过失就文为二初牒经二偈次论释

譬喻品尊者舍利弗说偈言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诸功德而我皆已失 论释为二一者问偈意二者释偈意论曰此偈示现何义者即是问偈意

释曰此偈示现何义 舍利弗自呵责身下第二答释偈意就文又二初列呵责章门次释呵责章门即兼解偈就初又三一者总标自呵二別明自呵是故舍利弗下总结

舍利弗自呵责身言 我不见诸佛不往诸佛所及不闻佛说法不供养恭敬诸佛无利益众生事于未得法退 自呵凡列六句一不见佛谓身子但值頞鞞尔时不见佛也二不往佛所者值頞鞞时不往佛所也三不闻佛说法者值頞鞞时闻说三谛得道竟不闻佛说法也四不供养者值頞鞞时不供养佛也五不恭敬者值頞鞞时未恭敬诸佛也六无利益众生事者值頞鞞时无利物心及利事也前五明无上求心后一明无下利心于未得法中退者应得上来六事但取小果竟不得之所以名退 是故舍利弗下第三结自呵责

是故舍利弗作如是等呵责自身 不见佛者第二释上六门即兼解二偈初释第一不见佛章门

不见诸佛者示现不见诸佛如来大人之相不生恭敬供养心故 以不见佛故不生恭敬供养之心 不往佛所者释第二章门

不往佛所者示现教化众生力故 若往佛所知佛者有示现教化众生之力便不取小果今遂不往佛所便取小果失化物之力也 放金色光明者上来释二章今解释偈论主何故作此释前有二句一不见佛二不往佛所若见佛往佛所即见佛放金色光明三十二相此二义相成是故合释

放金色光明者示现佛自身异身获得无量诸功德故 放金色光明者牒初偈金色三十二也示现见佛自身异身者用后见佛释前不见佛之过失也自身即是本身异身谓化身也见此二身即获无量福当知前不见佛不往佛所失无量福也 闻说法者释第三章

闻说法者示现能作利益一切众生故 示现能作利益一切众生事者释章门也若闻佛说法知佛能作利益之事便不取小果也今不闻法便不知此事故取小果也 力者释初偈中十力之言佛正住十力说法能作利物之事此二相故一处合释

力者示现众生有疑依十力断疑故 初牒力章门示现众生有疑依十力断故者释章门十力正明断疑如杂心论说 供养者释第四章门

供养者示现能教化众生力故 以供养佛知佛示现教化众生力故今遂不供养即不知此事又佛所以可供养者为佛有化物之力故也我若供养于佛亦得此力便不证小果以不供养佛取于小果故失化物力也 十八不共法者释第二偈第二句以佛有十八不共法无诸过失故可供养二义相成故一处合释

十八不共法者示现远离诸障碍故 初牒不共章门示现远离下释不共义以无一切障碍过失故名不共法何故不解八十种妙好此犹属金色三十二也又属见佛等中摄故不別释 恭敬者释第五章门

恭敬者示现出生无量福德依如来教得解脱故 初牒章从示现下释章即是释恭敬之意以恭敬佛故得无量福及得解脱以不敬佛便失此利何故释福德及解脱不释第六无利益众生事恭敬佛得福德及得解脱即是利益众生事又无利益众生事是总以上来句句皆有此言故不別释也 以人无我法无我者释第二偈如是诸功德句

以人无我及法无我一切诸法悉平等故 以二无我摄一切功德尽又于诸功德中胜亦可此语释上无利益众生事亦得重释上依佛教得解脱 是故舍利弗下释偈第四而我皆已失又此文来者初标呵责于未得法中退次释自呵责于未得法中退今结自呵责于未得法中退

是故舍利弗自呵责身言我未得如是法于未得中退故 自此已下为七种人者详论意上方便品总为众生总说一乘法故论后文云方便品五章但为破二归一也从火宅譬竟经別破十种人病次明十种无上义也就文为二初破十种人病次明十种无上初又二第一总明为十种人能治所治心劝知第二別破十种人病初又二前列为七种凡夫人能治所治劝知次明为无烦恼圣人能治所治劝知就初又四一出所为人二明能治三辨所治四劝知具足烦恼染性众生者明所为人

自此已下次为七种具足烦恼染性众生 具足烦恼明是凡夫为烦恼所染称为染性 说七种譬喻者第二明能治也

说七种譬喻 对治七种增上慢者第三明所治也

对治七种增上慢心 此七种人竝于增上法中而自高举慢而不求名增上慢 此义应知下第四文也

此义应知 所以劝知者令行人识此七种过患依经对治而舍离之是故劝知 又三种下第二次明无烦恼人亦四一明所为人二辨所治之病三明能治之药四劝知三种染慢无烦恼人者出所为人也

复次为三种染慢无烦恼人 断小乘中诸烦恼尽故名无烦恼人而望大乘犹有烦恼为大乘烦恼所染故称为染未得究竟自谓究竟以此自高称之为慢 三昧解脱见等染慢者第二出所治之病

三昧解脱见等染慢 则释上染慢也如胜鬘云三界外恒沙烦恼上上烦恼观上烦恼等也今明三昧中烦恼即是胜鬘正受上烦恼于大乘解脱中烦恼即是果上烦恼见烦恼应是智上烦恼也等者等取一切恒沙烦恼也 对治此故下第三出能治

对治此故说三种平等 第四劝知

此义应知 如文 何者七种具足下第二別释又开为二初別释七种人第二別释三种人初又三一标七种人二明能治所治三总结第一前列七人

何者七种具足烦恼性人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脱人三者求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 如文 何等七种增上慢心已下释上第二能治所治章门就文为二一者依经略释第二论主重释就释七人即成七別一一中为二第一出所为人则明所治之病二明能治之药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者此第一所治之病

何等七种增上慢心云何七种譬喻对治一者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谓以世间中诸烦恼染炽燃增上而求天人胜妙境界有漏果报如是倒取 三界实是苦境而求常乐故名颠倒初标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三章门谓世间中下释上增上慢心也初遂近释增上慢心增上慢心者谓世间中诸烦恼炽然增上也而求天人胜妙境界下释上颠倒求诸功德也 对治此故明火宅喻者第二明能治也

对治此故为说火宅譬喻应知 二者声闻人下释第二中亦二初出所治次出能治

二者声闻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別如是倒取 声闻人者标其人也一向决定增上慢者叙其病也自言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別者释上病也求二乘人谓佛与二乘人同断三界烦恼尽同得尽无生智同是三无学人同得无余如是倒取者佛与二乘其实不同不同谓同故名倒取也 对治此故下第二出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穷子譬喻应知 如穷子比于长者草庵方于大宅故二乘与佛不同也 三者大乘人亦开为二一所治二能治

三者大乘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无別声闻辟支佛乘如是倒取 大乘人者标人也一向决定标病也起如是意释病也谓无別二乘人故称为病此人初闻一乘经谓唯有佛乘无有余乘遂有二失一失于一说三二失于缘成三如是倒取者实有二种二乘有而言无故言倒取 为对治此故下第二出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云雨譬喻应知 虽地雨是一于草木成差随草木成差虽理是一随缘成三于缘成三也 第四人亦雨初明所治第二明能治

四者实无而谓有增上慢心已有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倒取 所治中初标实无功德谓有增上慢心章门以有世间有漏下释章门此人得有漏定实无涅槃生涅槃想此可有二人一者内道如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得初禅时谓得初果乃至得四禅时谓得四果二者外道之人得非想无想二定谓为涅槃如是倒取者实无涅槃谓是涅槃故名倒取又实是有漏谓是无漏故名倒取也 对治此故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化城譬喻应知 此有二义一者且说二乘涅槃以为真城为治前二种人虚偽之城二者次为此人说于化城二乘涅槃尚是化城汝之所得云何真实经文但言说化城云何说真城化城品中具叙今昔意叙昔即明是真叙今即明是化也现下论文也 第五人亦二初明所治次明能治所治中初标二门次释二门

五者散乱增上慢心 标二门者一散乱二增上慢心 实无有定下释二门

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不觉知故不求大乘于狭劣心中生虚妄解谓以为第一乘如是倒取 初释散乱章门于狭劣心中下释增上慢章门如是倒取者小乘非第一谓为第一故名倒取又实有大乘而不求大乘实无小乘而求小乘亦是倒取 为对治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系宝珠譬喻应知 说系珠譬令其忆菩提心舍小求大 第六亦二初所治次能治

六者实有功德增上慢心闻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如是倒取 闻大乘法取非大乘者此人本学大乘但作有所得学故闻说大乘退大取小果如大品中有大鸟之譬初生无翅鸟子未有两翅而学飞故遂便堕落有所得人虽發大心大行无慧方便闻说大乘退取小果故大品中六十菩萨闻说波若成阿罗汉此中是凡夫人不同大品成阿罗汉与其大略相似也如是倒取者实有大乘而不取大实无小乘而取小乘故名为倒又实学大乘而取于小故是倒也 对治此故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轮王解髻中明珠与之譬喻应知 顶髻之珠最为尊贵一乘最胜以此赐之令其取大 第七人亦二初明所治第二明能治

七者实无功德增上慢心于第一乘不曾修集诸善根故闻说第一乘心中不取以为第一如是倒取 初牒实无功德及增上慢心二章门于第一乘不修习诸善根故释上实无功德此人过去不集大乘善根故也闻说大乘下释上增慢心如是倒取者于第一法谓非第一故名倒取 为对治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医师譬喻应知 良医正治狂子佛示涅槃令服大乘第一之药也 第一人者已下第二论主就义重释令七种人竝皆成佛亦成七段初文有三

第一人者示世间中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喜然后令入大涅槃故 第一前标其人示世间中种种善根三昧功德者出化此人之方也此中示世间中善根者此释佛意佛意我本说世间善根拔汝三涂重苦令汝欢喜然后令入大涅槃城云何乃保为胜妙果报为治此故故说火宅譬喻前第一人正求世间人天果报今云何言示世间中种种善根此中世间异上世间上之世间是三界世间今明未得真无漏已来發菩提心及十信等地前方便名为世间下论释法师品中及分別功德品竝明地前未得真无漏故名世间今说地前种种功德令其欢喜善根者无贪嗔痴三种善根以其人正贪著三界故说无贪等善根其人正贪著五欲等外乐故为说有觉有观等诸禅三昧以为入大涅槃方便即是因世间证出世间也言大涅槃者以大涅槃乐代其贪著世间小乐也然后入大涅槃者前是行因今令得果其人前求有漏果报今得无漏大涅槃果 释第二人

第二人者以三为一令入大乘故 以三为一令入大乘者非是三外別更有一以会三乘终归一乘如会三聚米成于一斗米也一论大宗如是故下文云破二归一又上文云三乘同一乘者同一法身故 释第三人

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诸众生善根种子而生牙故 令知种种乘者令知五乘也诸佛说法随众生善根种子而生牙者众生过去世禀过去佛五乘教门有五乘种子而故五乘人感佛出世说五乘法令五乘种子生五乘牙乃至果实 释第四人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所谓诸佛禅三昧城故过彼城已然后令入大涅槃城故 云方便令入涅槃城故者论意明欲令其人前知世间非是真城方便说小乘涅槃以为真城然后始令舍小城入大乘涅槃城也 释第五人

第五人者示其过去所有善根令忆念已然后教令入三昧故 前示其过去善根令其忆念曾發菩提心已然后令得三昧常忆菩提心不忘也 释第六人

第六人者说大乘法以此法门同十地行满诸佛如来密与授记故 说大乘法者即是赐其顶髻明珠以此法门同十地行满者此法门即是一乘法门一乘法门明十地行究竟圆满故得成佛此释何义释顶上明珠最为尊极一乘经同十地行满亦是尊极诸佛如来密与授记故者以赐其珠密欲令其成转轮王也为说法华即是密与授记令其成佛也释第七人

第七人者根未纯熟为令熟故如是示现得涅槃量 根未熟令熟故者即是狂子未敢服药欲令其服示现涅槃量如父欲令服药故现死佛今亦尔欲令众生了悟示现涅槃 为是义故如来说此七种譬喻即是也第三总结为七人说七种譬喻

为是义故如来说此七种譬喻 何者三种无烦恼人下第二释上为三种无烦恼人说三种对治就文为二初总明为三种人说三对治第二別明授记就文又二第一明所治第二明能治所治中有二初总标次別释初总标

何者三种无烦恼人三种染慢所谓三种颠倒信故 如文 何等为三下第二別出三病

何等为三一者信种种乘异二者信世间涅槃异三者信彼此身异 实无乘异而信三乘异故名颠倒二者实无世间涅槃异无异谓异故名颠倒三者实无彼此身异无异谓异故故名颠倒 为对治三种下第二明能治亦二一总标二別释

为对治此三种染慢故说三种平等此义应知 初如文 何者三种下第二別释即成三別

何者名为三种平等云何对治一者乘平等谓与声闻授菩提记唯有大乘无二乘故是乘平等无差別故 谓与声闻授菩提记谓乘平等一句释塔品已前乘权乘实经文

二者世间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入于涅槃世间涅槃彼此平等无差別故 释第二中云多宝如来入于涅槃此句标世间涅槃平等章门也世间涅槃彼此平等无差別故者以多宝如来常在十方世界中而称入涅槃故知世间涅槃平等 释第三章

三者法身平等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別故 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者此牒上世间涅槃平等也上即指多宝如来在世者是涅槃今明多宝入涅槃者常在世间故知世间涅槃平等世间涅槃既平等故知自身他身亦平等也自身即多宝身他身谓十方佛释迦佛身文相正尔须作深观行取之又多宝虽入涅槃常示现世间以此为世间涅槃平等即类释迦等十方佛虽在世间常是涅槃亦是世间涅槃平等又多宝佛常在世间而称入涅槃释迦等十方佛虽在世间亦是涅槃也故知多宝与释迦自他不异也亦自他法身平等也维摩有三种如谓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是第三平等一切众生亦如也此是第二平等众贤圣亦如也是第一平等欲示世间涅槃平等如中论涅槃品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小分別涅槃与世间亦无小分別生死之实际及与涅槃际如是二际者无豪厘差別智度论云唯大乘法中说生死涅槃平等小乘法中无有此理与法华论意同 如是三种无烦恼人者第二別论受记义亦是重释三平等中初乘平等又二乘作佛是法华正宗如智度论云法华经是秘密法明阿罗汉作佛故也就文有五第一明授记所由第二明受声闻菩萨记差別第三明受记不同第四明声闻得记不得记第五重论三乘一乘就初文又二第一叙病第二明对治药就初又四第一总明三种人有染慢之心

如是三种无烦恼人染慢之心 即是无明心也 见彼此身所作差別者第二见六道三乘不同

见彼此身所作差別 此即是分別心也 以不知彼此法身佛性悉平等故第三不得无分別智也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彼人不得第四重起分別心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彼人不得 对治此义第二明能治之药

对治此故与诸声闻授记应知 彼声闻等为实成佛下第二论声闻菩萨得记不同就文为二初问次答问中有二初定二关

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授记耶 从若实成佛者第二双结两难

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种种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虚妄与之授记 文处易知 彼声闻等得受记下第二双通两难就文亦二第一双答第二双非第一双答即成二別今前通答第一难

答曰彼声闻等得授记者得决定心非谓声闻成就法性 难意云若声闻实成佛菩萨何故无量劫修习无量功德故今释云声闻得受记者但得决定心耳言得决定心者决定者名信得入十信位非成就法性故正答其问下文明法性即是法身声闻未成法身初明得决定心即十信之始非成就法性未得究竟之修 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者释第二难

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故与授记 难意云声闻若不成佛云何虚妄为之受记是故先释云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受记非是虚妄前云得决定心故与受记后明依佛性平等故与受记此二何异前是缘因后是正因又前是引出佛性后是自性住佛性所以为异 非是具足修行功德者第二双非结酬前两难也

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 前结酬初难也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结酬第二难也 言受记者有六处示现下第三论受记不同就文为二第一总标授记不同第二別释就初又二第一总明六处示现

言授记者有六处示现 五是如来记一是菩萨记下第二別明结授记人唯有两种

五是如来记一者菩萨记 如来记者第二別释二人即成二別就释如来记五人即成五別第一人众所知识名号不同故与別记

如来记者谓舍利弗摩诃迦叶等众所知识故名号不同故与別记 身子迦叶等四大声闻此之五人是众所知识成佛名号不同故前后与记称为別记也 第二类成佛同一名号故俱时与记

富楼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时与记 第三类成佛俱同一号但非众所知识故与第二为异亦俱时与记

学无学等俱同一号又复非是众所知识故一时与记 提婆达多记者上之三类与善人记今与恶人记

与提婆达多记者示现如来无怨恶故 示现如来无怨恶者调达迹中造三逆罪名为怨恶今示佛无有怨恶故与授记 前之四类虽有善之与恶皆是男子第五比丘尼与天女即幽显二女对前善恶两男亦皆得记

与比丘尼及诸天女记者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者皆证佛果故 法华文中不见天女得记但有龙女或可即詺龙女以为天女授女人记意者示预是修菩萨行者皆得得佛故也 菩萨授记者释第二章门

菩萨授记者如不轻菩萨品示现应知礼拜赞叹作如是言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 正示众生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故与受记 声闻授记者下第四简声闻得记不得记就文为二初列四种声闻

言声闻授记者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 从二种声闻下第二明得记不得记就文又二初就佛明二种声闻得记二种不得记从菩萨与授记者下第二明菩萨通得与记

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發菩提心者决定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 就菩萨与记中有二第一句正明菩萨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 从菩萨记者已下第二释疑

菩萨授记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 疑者云若增上慢声闻佛不与受记者不轻菩萨何故通二人与之受记释云佛就根熟未熟故与记不与记菩萨约二种义故所以与记一者如前明有佛性故得与授记二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与提记也若尔佛何故不依此二义通授此四种人记以菩萨例佛义亦得也 又依何义故下第五论三乘名一乘义就文为二一者问二者答

又依何义故如来说三乘名为一乘 问意云佛依何义说三乘名为一乘 依同义故者第二答就答为二一据今教明同义故三乘名一乘第二约昔义明不同故有三乘就初又二初标同义

依同义故与诸声闻大菩提记 同义者已下举法身平等以释同义

言同义者以如来法身声闻法身彼此平等无差別故 以三乘同有法身平等是故三乘同名一乘 以诸声闻下第二明约昔教有三乘不同

以诸声闻辟支佛等异乘故有差別以彼二乘非大乘故 以昔教未说三乘同法身平等故也 如来说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者自上已来破十种人病明十种对治竟从此已去第二明十种无上就文为二第一总明无上意第二別明十无上就初又二第一标无上义唯在于佛第二明说无上不说无上意

如来说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 如来说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者佛于一切人中最为无上故判无上唯在于佛而言不离我身者谓不离法身最是无上何因缘故忽此此语来因上同不同义故生今明三乘同有法身昔明三乘不同法身因于此语故明同有法身便是无上若前门中不明同有法身便非无上也 一切声闻下第二明说无上不说无上意初明二乘法中不说无上义

一切声闻辟支佛二乘法中不说此义以其不能如实解故 以二乘人不能解故 以是义故下明菩萨法中说于无上

以是义故诸菩萨等行菩萨行非为虚妄 以菩萨能解能行非为虚妄此同摄大乘论十种胜相并无等圣教也 无上义者第二別释十种无上就文又二初总标十第二別释十总标中初一句牒无上义

无上义者 自余残修多罗下示明无上经处仍劝物令知

自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无上义者有十种应知 亦如摄论应知胜相等 一者示现种子无上故下第二释即成十阶就初文为三初标章

一者示现种子无上故 种子无上即是菩提心华严云菩提心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种子三世诸佛以菩提心成正觉故 说云雨譬喻下第二示经处

说云雨譬喻 云雨是能生种子之法故举能生以显所生又云雨譬中明种子无上故也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第三释经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發菩提心退已还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 初牒经谓發菩提心退已还發者叙声闻人有三时一过去本發菩提心时二者中间退菩提心时三者闻法华经还發菩提心时今即取前后菩提心为种无上故取此文而释之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者过去發菩提心行菩萨行中间虽退菩提心种子不灭如摄大乘论云此种子竝附著梨耶同后得果者初發菩提心同后重發菩提心得成佛果故也 二者示现行无上故者释第二前释次示经处

二者示现修行无上故 以初發菩提心次令修菩萨行菩萨行比四乘行最为无上故言行无上也 次示经处

说大通智胜如来本事等故 三根声闻及十六沙弥于大通智胜佛时行佛行也 三者示现增长力无上者释第三

三者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譬喻 以行菩萨行故菩萨行便增长故言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譬喻者商主即是化城品导师也经取能道众人故以导师为譬论取能令价客获于珍宝故以商主为譬

四者示现令解无上故说系宝珠譬喻 四者示现令解无上者亲友示衣内之衣内之珠即菩提心解菩提心是悟解中无上之解故名解无上何故云令解无上过去十六沙弥说法华经令三根人得无上解故發菩提心故云令解无上五者示现清净国土无上者上来四种竝是叙因无上从此已下明果无上上四种明因为是释迦因为是所化众生因通得明于二种別正是叙释迦因以释迦初發菩提心故有第一种子无上發菩提心后于大通智胜佛所修行故有第二行无上以行增长能导引示众人之力故云增长力无上以力增长故能于过去世系于宝珠故有能令解无上既云能令众生得无上解名解无上者亦令众生修行增长名增长力无上以不亦得尔互文也何以能知竝就释迦辨十无上初总标中不离我身有无上义故前十种无上叙释迦从初發心乃至成佛始终事尽也释迦既尔说此十事亦令众生同于释迦具于十种摄论有无等境无等行无等果今此经十种无上正明无等行无等果境蕴在其中五者示现清净土无上者释第五从此已去明果无上何以得知前四是因种子及行此二是因故知系珠是过去世事亦是因即系珠还领商主系珠既是因商主亦是因系珠商主由是一人故两义说之能导作佛故名商主令不失菩提心义故名系珠初明净土要前有土然后佛方出也前明净土无上

五者示现清净国土无上故示现多宝如来塔 如塔品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土合为一土即一切土中最胜为净土无上也

六者示现说无上故说解髻中明珠譬喻次示现说无上者让顶珠赐之即是为说平等大慧谓一切说中最胜为说无上既有净土便有教门故次辨说无上也 次教化众生无上

七者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故地中涌出无量菩萨摩诃萨等故 既有教门便有眷属故次明教化众生无上以化得千世界尘数菩萨三十二相皆已具足数多德积一切所化众生中最胜谓众生无上即眷属果也 八示现菩提无上既有所化便有能化故次辨得菩提果有三乘菩提佛菩提于二菩提中最胜故云无上就佛菩提中有五种一發心菩提二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今明第五菩提故云菩提无上此文释寿量品菩提无上文也凡释二事第一释三种菩提第二释本行菩萨道等三句合释六句经文释三菩提即三一释化身菩提二释报身菩提三释法身菩提若就修行次第前明法身法身即是自性住佛性故根本有佛性所以第一前明法身以有佛性故行因满足佛性显现称曰报身菩提自德既成次明化物故有化身菩提今明说门次第释迦八相成道示现于伽耶得佛故知化身菩提此之化身由报身故次明报身菩提报身由法身故次明法佛菩提就中有二一者标菩提无上总明三种菩提

八者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现三种佛菩提 从一者已下第二別明三菩提即成三別一一中有二初正释次引经释中有二初标应化

一者应化佛菩提 随所应见下合释应化

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 此与摄论三佛小异摄论分应化为二今合应化为一何以然者摄论明应身与真如相应即是此论报身化身即是八相成道故分应化成二门今此中明自德为报身化他之义名应化身又摄论及同性经净土中化诸菩萨名曰应身今此中合若净土秽土悉属化他合名应化身也论云报身常住随所应见而为示现名为化身

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引经易知 二者报身菩提亦二初释次引经

二者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 摄论云应身今明报身者与真如相应故名应身行因所得酬因义边自之为报义不相违二论各举其一而无违也得常涅槃证者还是佛性显现故名为报佛性既常故报身常报身既常显前化身即是无常

如经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 引经易知 三者法佛菩提就文有三一略释二引经三释经

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常恒清凉不变义故 初标法佛菩提法即是性净涅槃真如法即如体有觉义故名为佛至妙虚通名之为道道即菩提也谓如来藏性净涅槃者出法佛菩提体经论不同余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此论正以如来藏为法身显即名报身言性净涅槃者涅槃有二种一性净二方便净本性清净名为性净修方便断烦恼得净名方便净今此用性净涅槃是法佛菩提方便净属报佛也二净即是摄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也常恒清凉不变者出性净涅槃体此性净涅槃体是常住故言常恒摄论云清者是净凉者是乐是净乐二德故言清凉也又云清者有余凉者无余宜用前意释此文不变如上释 如经已下第二示经处

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 从如来如实知见乃至不如三界见于三界竝是释法佛菩提文 言三界相者第三释经凡释五句经文即成五段一一中有二初牒经次释

三界相者 三界相者牒初句经也 谓众生界即涅槃界第二释经

谓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 众生界本来四绝即涅槃界也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者上标即今以不离释上即也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释第二句初牒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 谓常恒清凉不变义故者释经

谓常恒清凉不变义故 以如来藏常恒清凉不变故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也 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释第三句初牒经谓如来藏真如之体第二释经

亦无在世及灭度者 释经有二初牒如来藏体

谓如来藏真如之体 不即众生界不离众生界释上经文

不即众生界不离众生界故 不即众生界释上无有在世不离众生界释上及无灭度者亦得云如来藏不在世间故不即众生界如来藏无有灭度不离众生界故经论得反覆相释也又于理未始二故不离众生界于缘未始一故不即众生界也亦是六道常法身故不离法身于缘成六道故不即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者释第四句初牒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者 谓离四种相者第二释经也

谓离四种相有四种相者是无常故 言四种相者依此文谓实虚如异以为四也此四云何是无常此四竝是名言所及故是无常法身绝于名言所以常住若依佛性论明四相者一者缘相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坏相缘相是无明烦恼谓方便生死因相是无漏业谓因缘生死生相是有有生死坏相是无有生死离此四种相即无四种生死故法身常住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释五句初牒经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 如来能见下第二释经

如来能见能证真如法身凡夫不见故 是故经言如来明见此第三句长取一经证第五句也

是故经言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故 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者自上已来解三佛菩提竟此下第二更释三句经即成三別第一前释行菩萨道满本愿经以得三佛菩提竟须满本愿故次释满本愿经初牒经

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者 以本愿未满者此释经也

以本愿故众生界未尽愿非究竟故言未满者非谓菩提不满足故 为菩萨时愿度法界众生令尽今虽得佛众生未尽故愿未满非谓菩提不满足故者主恐寻经人闻行菩萨道本愿未满言是菩提未满足故简之云是愿未满非是菩提未满 所成寿命复倍上数者释第二句经文前牒经

所成寿命复倍上数者 此文示现如来常命者第二释经就文为二初标常命以释经巧方便显多数故者释上常命也

此文示现如来常命 上明四种数一世界不可知二末世界为尘不可知三约尘数劫劫不可知四明佛寿复过上三数不可知今是第五数复过前四以寿数不可知所以为常 言巧方便者叹如来有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显多数过上数量不可数知故 能作如此多数过上数量不可得知以显寿以数不可知故所以为常昔僧叡法师对罗什翻法华云多宝照其不灭寿量定其非数尔时论犹未来而言之与意俱与论合什公𭴎舌不烂可谓翻之与释得经旨也故如来常命不可尽凡有五义一为满本愿故佛命若无常不得常度于物即本愿不满以佛常住故常度众生得满本愿也二者破小乘人执佛无常灰身灭智不复度物即成负誓之佛三者示有因果义初發心时愿成佛道普度一切發心愿此即是因今得佛常住普度一切名之为果故因果义成若如小乘佛者即是有因无果初心愿度为因得佛欲人涅槃便是无果然既无果因亦不成四者佛若无常即与二乘涅槃俱尽二乘之流便不舍小求大欣果行因今欲令一切众生欣果行因舍小求大故辨佛常命也又昔北土江南五宗四时正用复倍上数之言证法华犹是无常之佛今论正用此句显佛是常故知凡夫讲人多有愚痴谤罪经无论者难可释成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释经第三句自上已来释正果今此一句次释依果初牒经也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 报佛如来下释经即是举人释土

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谛之所摄故 报佛既常如前所释当知报佛之土亦常以常故不可烧也既是常土云何得有诸天击鼓及散华等耶于常土无障碍用故得有斯事也 九者示现涅槃无上前牒章故说医师譬喻下第二示经处

九者示现涅槃无上 小乘灰身灭智实入无余此是有上涅槃今为狂子方便言灭三德涅槃实非永灭故是无上上释菩提无上谓果义今释涅槃无上谓果果义竝与涅槃经意同而昔作无常及覆相常以释法华者一何谬哉

故说医师譬喻 问医师之譬是长行其文在前我净土不毁是偈其文在论主何故回文释耶论主取前三菩提为正果净土为依果此二竝明常义故总属菩提无上故一处释之槃无上明果果义故在后释也 十者示现力无上释第十无上就文为三一标总示经处二重论多宝塔土无上义三者复宗还释力无上初文又二前标名

十者示现胜妙力无上故言胜妙力无上者共叹法华有胜妙巧用故名之力也 自余残修多罗者第二示经处

自余残修多罗说示现应知 即是从分別功德品去竟一经也 多宝如来塔下第二重论前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仍释见宝塔一品何故不即就前第五无上中释至此方解耶上来数解此今欲示有疑者不了前意故重论之就文有二初总明八种次別释总明又二初总明是净土第二別明八种

多宝如来塔显示一切佛土清净者示现诸佛实相境界中种种众宝间错庄严故 多宝如来塔者此句牒多宝佛塔也显示一切佛土清净者明欲开宝塔现一切净土意也此非独释迦佛土故言显示一切佛土也示现诸佛实相境界中者出净土事也 示现有八种者下净土是总总摄八事于净土中別明八种事

示现有八种一者塔二者量三者略四者住持五者示现无量佛六者离秽七者多宝八者同一塔坐 如文 塔者已下第二別释八事成八別一一中初标章次解释

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 示现如来舍利住持者所以立塔者为欲住持舍利利益物故也 量者释第二初牒章

量者 量有二义一者土果形量谓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土果形量二者因量谓无漏善根生非有漏善根起也 方便示现下还释上二量初释果量

方便示现一切佛国土清净庄严 是出世间下释因量

是出世间清净无漏善根所生非是世间有漏善根之所生故 略者释第三初牒

略者 次释

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诸佛真法身故 多宝身一体摄一切佛法身故者此以多宝之一对分身之多故也以法身不二故多宝唯一以化用不一故分身即多亦是释疑故来疑者云何故唯一多宝塔无有多塔涌现是故释云多宝是法身十方诸佛同一真如法身故多宝法身摄一切佛法身所以唯一也多宝为是法身为表法身依光宅等师乃言多宝是化身家舍利非三身所摄亦得属佛宝所摄今明四种意一者据迹而言是佛舍利故八义中初义云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二者以多宝表法身如叡云多宝明其不灭寄多宝之身显法身不灭也三者天亲前释三平等中明多宝身即是法身以多宝此身即是入涅槃此是入三德涅槃三德涅槃即是法身又八义中第三义多宝如来身一体摄一切诸佛法身故知即是法身四者多宝虽入涅槃常在世间故世间涅槃不二即非世间非涅槃言亡虑绝也故中论云生死之实际及以涅槃际如是二际者无豪厘差別 住持者释第四

住持者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身力故 释中诸佛法身自在身力者此释多宝于十方世界涌现及發声叹佛之事以法身遍一切处故能于一切处有此功德住持佛法故为住持也 示现无量佛者释第五

示现无量佛者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差別故 释中云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差別故释意明示现十方分身佛故目之为彼释迦之身称之为此亦得十方分身相望自为彼此十方诸佛同欲弘道利人故云十方诸佛所作诸业无有差別也又十方分身佛同住净土同说一乘同化菩萨即是显诸佛道同故名所作业无差別诸佛道既同故当知今日释迦亦同诸佛 远离秽不净下释第六

远离秽不净者 即是释经中移诸天人及山海事也

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平等清净故 言多宝者释第七

言多宝者 即释经中以瑠璃为地乃至以华布地等也

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同宝性故 同一塔坐者释第八

同一塔坐者示现化佛法佛报佛等皆为成大事故 释中云示现化佛报佛法佛等皆为成大事故者明三佛同为一大事一大事者大品云救一切众生名为大事今明释迦共多宝同一塔座同命觅弘经人之令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弘一乘道竝皆成佛谓之为大事也唯多宝与释迦同一塔坐分身不同塔坐云何言三佛同一大事即释迦自具三佛示现伽耶成佛谓化身也久已成佛行因所得谓报身佛也真故即有法身故释迦具三身即是三佛同坐共成一大事也乃知释迦具三身文中但云释迦与多宝同坐此是二佛云何言三佛共作大事分身乃不同坐而诸佛意同成大事多宝释迦分身佛此三是何佛耶依文判者论主云多宝是法身释迦为报身佛分身为化身佛也前明隐时为法身多宝岂是隐时耶论解二种法身一者隐时名法身此非多宝也二者显时名法身即多宝也若尔与报佛何异体一义殊酬因义边目之为报众法所依正法为身故名法身也有人言分身佛是应身佛何以知之摄论及同性经竝言应身住净土中说法化菩萨今分身竝在净土中说法当知即是应身应身即报身也释迦在秽土故是化佛今明作斯释者亦得然也各取一义 自此已下示现法力持力修行力此第三料简多宝塔竟还复宗释前胜妙力无上就文为二一总标三力劝知

自此已下示现法力持力修行力应知 从法力者已中別释三力即成三別一一中有二一标章二解释法力者标章也

法力者 法即是法华之法有胜功用故称法力 五门示现者第二示解释处开为二一者总标列五门二者別释就初文三第一总标五门

五种门示现 一者证已下第二列五门

一者证门二者信门三者供养门四者闻法门五者读诵持说门 四种门弥勒品中示现者第三示门处

四种法门弥勒品中示现一法门常精进菩萨品中示现 弥勒品即是分別功德品常精进品即法师功德品此二从人以立名罗什经从法以受称 弥勒品中四门者第二別释初牒四一者证门已下次释四门

弥勒品中四种门者 释四门即四初门为二一标证门

一是证门 如经已下第二引经示处就文为二第一释初得无上忍第二释八生乃至一生得三菩提初又二一牒经

如经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故 得无生法忍下第二释经

此言无生法忍者谓初地证智应知 如智度论 一初地无生七地无生今此中明初地无生也以初地初证得真如法身无生故云得无生忍也 八生乃至一生下第二释最后经就文亦二一牒经二释经牒经中有二一牒八生乃至一生

八生乃至一生 二牒得阿耨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谓证初地菩提故下第二释经就文为三一就位释二解八生一生三与异人诤经

谓证初地菩提法故 谓初地菩提者经有二句一者八生乃至一生二者得三菩提今前遂近释得三菩提谓初地菩提故也

八生一生者谓诸凡夫决定能证初地随力随分乃八生乃至一生证初地故 八生一生者牒初句经也谓诸凡夫下释经明地前菩萨是凡夫闻法华经随力浅深或经八生入于初地乃至或经一生得入初地也 言阿耨三菩提者第二与异人诤经

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离三界中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谓究竟满足如来方便涅槃故 异人言经云阿耨三菩提五种菩提中此是无上菩提非初地菩提初地乃是明心菩提耳为有此疑故论主牒阿耨三菩提经文来以离三界中分段生死者论主释经有二句前明是初地菩提次明非无上菩提以离三界分段生死明有所离也以此文证地前菩萨犹受分段生死以定诸解也有摄论师等或言地前已离分段无文证也复证地前竝是凡夫也摄论云十解菩萨得人无我名为圣人此论云地前是凡夫云何会通依仁王璎珞及以此论地前是伏忍相似圣耳未即是圣也随分能见下上明所离今明所得此对地前未得真如非是无上登地能见真如故名无上菩提耳非谓究竟下第二辨非无上菩提方便涅槃即是方便净涅槃此涅槃是究竟其人未得此涅槃故非果地无上也 二者信门释第二發菩提心

二是信门者 即入十信位名为信门 如经已下示释处

如经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问此中利益有何次第此中明三种利益一者上品利益谓初得无生乃至转清净法轮二者中品利益谓八生乃至一生得三菩提三下品利益谓八佛世界众生發菩提心吾初读此论执天亲八生一生得三菩提言初从得无生乃至八生一生竝是增数自浅之深不知三品之益讲数百遍始乃解之八生一生云何是中品利益初闻法华即得无生乃至有能转清净法轮今闻法华经八过受生方入初地乃至经一过受生方入初地故是中品利益论主合此三益以之为二初二益竝称为证以同得无生后一始得發心故称为信也说寿量一品何故显有多人得道此叙释迦从初發心至后际等一切化主教门徒众处所时节其中若事若理若权若实无不显现故得道者多也 三供养门者牒第三门解释

三供养门如经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如是等故 寿量品是如来说法功德分別功德品是如来说人功德以法无不显人无不利故数感八种供养 四闻法门如随喜品说应知者释第四

四闻法门如随喜品说应知 闻法而生欢喜转更为他说故言闻法前云属弥勒品今云何属随喜品随喜品初至弥勒问随喜依此义亦得称为弥勒品若从随喜义立名称随喜故不相违也亦可是翻经人谬语也 一法门下上法力有五门前释四即今释第五读诵持说门就文为四初牒门示品处

一法门常精进菩萨品示现者 谓读诵下第二略释即是章门

谓读诵解说书写等得六根清净故 读诵等为因得六根清净等为果 如经下第三引经处证上因果初证上因

如经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是人当得下次证上果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故 此得六根清净者第四论释就释中为二初就位释次重释六根清净也就位释中有二初释次引经证

此得六根清净者谓凡夫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未入初地菩萨正位此义应知 谓凡夫以经力故得胜根用未入初地者下证地前是凡夫也 如经已下次引经证

如经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 既云父母所生肉眼故是凡夫未得初地法身法眼 又六根清净者第二重释此文可有三义故来一者上释眼根见三千乃至意亦尔今释六根互用二者上释眼根事今释鼻根事三者上明六根各用今释互用也就文为二初正明六根互用

又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別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此义应知 眼所见者闻香能知此略就一根释互用

眼所见者闻香能知 如经以下引经证眼见闻香能知也

如经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乃至说法故闻香知者此是知境以鼻根知故 闻香知此释闻香能知也此是知境者香者是鼻根所知境也以鼻根知故者出能知也又以眼所见境者以鼻根知故是互用 持力者自上已来释法力竟今释第二持力就文为二初标

持力者 言持力者以受持经有大功用故言持力 有三种法门者第二释持力也就文为二一总释三品二別释法

有三种法门示现如法师品安乐行品劝持品等广说法力如经应知 如法师品即指三品为三种法门也罗什经但云持品今何以云劝持品牒前之劝明后之持故云劝持品亦是因劝而持故云劝持实是持品广说法力者应云广说持力云何乃言法力耶有二义一者出所持之法故言法力实是持力也二者此是三品中指法师品为法力何以知之以次此文即释法师品经故也 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此第二別释法师品中语也

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修行力者释第三力初牒次释

修行力者 言修行力者依经修行有胜功用故言修行力也 有五门示现下第二解释文为三初总列五门次別释五门三別料简第三门

五门示现一者说力二者行苦行力三者护众生诸难力四者功德胜力五者护法力 初如文 说力者已下第二別释五別一一门中初牒次释

说力者 言说力者佛为十方世界众生说法故名说力亦是謦欬中说偈令十方世界闻名为说力 有三种已下初总标三种示品处

有三种法门神力品中示现 一出舌相令忆念故者第二別释也

一出广长舌者令忆念故二謦欬声者说偈令闻故令闻声已如实修行不放逸故三弹指令觉悟众生者令修行者得觉悟故 言忆念如来有此舌相异一切世间故佛语必可信受又舌相正主说法亦是说力二謦欬声令闻者罗什经直明謦欬此论意謦欬出声说偈令十方闻修行不放逸故 释第二苦行力有二品

行苦行力者药王菩萨品示现教化众生故又行苦行力者妙音菩萨品示现教化众生故 问药王可是苦行妙音云何亦是苦行妙音分形四生六道为物弘经及救济诸难亦是苦行 释第三护难力亦二品

护众生诸难力者观世音菩萨品陀罗尼品示现 观音以人护难陀罗尼品以法护难又观音品一人护难陀罗尼众人护难

功德胜力者妙庄严王品示现依过去功德彼二童子有如是力故 释第四功德胜力者正明净藏净眼二童子得诸三昧又得六度道品又得神通回父邪见引导众人见佛听受法华故言二童子有如是力 第五护法力

护法力者普贤菩萨品及后品示现 普贤正是护法故文云若法华经行阎浮提皆普贤之力及后品者是嘱累品中佛付诸菩萨令诸菩萨弘通正法亦是护法也 又说言受持观世音下第二料简上第三护难力经文就文又三一牒经标平等二释平等三结平等

又说言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及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名号彼功德平等者 初如文 有二种义下第二释平等就经中有二初列二门次释二门

有二种义一者信力故二者毕竟知故 言二门者一者信力即是地前信平等二者毕竟知谓登地证平等 从信力下第二释二门前释信力门

信力者有二种一者求我身如观世音自在无异毕竟信力故二谓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毕竟得故 信平等有二一者信己身与观音身平等彼此同一法身二者德平等既同一法身亦同一功德初亦是人平等后是法平等 从毕竟知者下释第二门

毕竟知者谓能决定知法界故言法界者名为法性彼法性者名为一切诸佛菩萨平等法身故平等法身者谓真如法身初地菩萨乃能证能入 初明法界法性法身皆是异名从初地能证入平等法身也 是故受持下第三结平等

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名号受持观世音名所得功德无差別 以观音与六十二亿同证法身平等是故功德等同证法身故平等者何故但云六十二亿是趣举一数耳但应明证入法身平等何故举信平等耶举地前之信欲显后证平等也又论主欲通释一切平等一切平等不出信等及以证等也 第一序品下第三重牒章门追示分齐

第一序品示现七种功德成就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现破二明一余品如前处分易解 言余品如向处分者即是破十病及述十无上也

      日东天台后学沙门实观分会

法华论疏卷下(毕)


校注

自【大】〔-〕【校异-原】 意【大】意来【校异-原】 言【大】〔-〕【校异-原】 已【大】以【校异-原】 释【大】论【校异-原】 下【大】下三【考偽-原】 示现【大】〔-〕【校异-原】 现【大】现见【校异-原】 门【大】门前牒章门【校异-原】 物【大】益【校异-原】 开【大】关【校异-原】 敬佛【大】恭敬【校异-原】 及【大】〔-〕【校异-原】 复次为【大】〔-〕【校异-原】 上【大】止【校异-原】 则【大】下同即【校异-原】下同 三【大】二【校异-原】 是【大】*是颠【校异-原】* 雨【大】两【考偽-大】 现【大】见【考偽-原】 轮【大】〔-〕【校异-原】 髻【大】发【校异-原】 增【大】增上【校异-原】 者【大】者谓【校异-原】 牙【大】芽【校异-原】 而【大】〔-〕【校异-原】 佛【大】〔-〕【校异-原】 已【大】来【校异-原】 纯【大】〔-〕【校异-原】 也【大】药也【校异-原】 故【大】〔-〕【考偽-原】 此义【大】〔-〕【校异-原】 亦【大】法身亦【校异-原】 法【大】〔-〕【校异-原】 问曰【大】〔-〕【校异-原】 答曰【大】〔-〕【校异-原】 谓【大】〔-〕【校异-原】 性【大】性故【校异-原】 修【大】终【校异-原】 德【大】德故【校异-原】 足【大】〔-〕【校异-原】 故【大】〔-〕【校异-原】 千二百人【大】〔-〕【校异-原】 是【大】〔-〕【校异-原】 提【大】与提【校异-原】 詺【大】诏【校异-原】 者【大】〔-〕【校异-原】 受【大】授【校异-原】 言【大】〔-〕【校异-原】 彼此【大】〔-〕【校异-原】 等【大】〔-〕【校异-原】 并【大】辨【校异-原】 者【大】*〔-〕【校异-原】* 也【大】也前【校异-原】 主【大】主之【校异-原】 道【大】导【考偽-大】 后【大】信【校异-原】 净【大】净国【校异-原】 解【大】〔-〕【校异-原】 自【大】目【校异-原】 即【大】良【校异-原】 主【大】主即【校异-原】 作【大】化【校异-原】 故【大】故明【校异-原】 發心【大】心發【校异-原】 当【大】故【校异-原】 后【大】后复【校异-原】 门【大】问【校异-原】 种【大】种八【校异-原】 示现【大】〔-〕【校异-原】 现【大】〔-〕【校异-原】 清净【大】〔-〕【校异-原】 诸【大】〔-〕【校异-原】 自【大】目【校异-原】 坐【大】〔-〕【校异-原】 行【大】同行【校异-原】 真【大】真如【校异-原】 文【大】又【校异-原】 门【大】*〔-〕【校异-原】* 法【大】〔-〕【校异-原】 示【大】示释【校异-原】 上【大】生【校异-原】 七【大】二七【校异-原】 转【大】传【校异-原】 此义【大】*〔-〕【校异-原】* 因【大】因自在【校异-原】 师【大】师品【校异-原】 释【大】释五门即成【校异-原】 谓能【大】〔-〕【校异-原】 号【大】字【校异-原】 所得【大】〔-〕【校异-原】 答【大】答此【校异-原】 前【大】向【校异-原】
[A1] 珠【CB】殊【大】
[A2] 坏【CB】壤【大】
[A3] 槃【CB】乐【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论疏(卷3)
关闭
法华论疏(卷3)
关闭
法华论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