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878

华严發菩提心章凡例

此章別有异本而文画多纰谬字句颇缺脱今以梅尾南都诸本随义參订改正笔削非私意也每值文有大异系之鼇头《法界义镜》曰「香象大师《菩提心章》载法界观门以明發心相」故今章明第四表德中有五门自第一真空观至第三周遍含容观全举彼观文耳也又如圆超《疏钞录》凝然《华严宗要义》永超《东域传灯录》及《高山寺藏目》等皆标为贤首撰也世別有题为《华严三昧章》者然其文大同此章今谓是乃后学误以今章残编为《三昧章》者耶故《探玄记》说十重唯识曰「上来所明约教就解而说若就观亦有十重如一卷《华严三昧》中说云」然考世所题为《三昧章》者总无其文故知彼非其于《探玄记》所指者必矣

正德四年纳锦绫山曼陀罗院

华严發菩提心章

 發心第一 简教第二 显过第三 表德第四

初中问曰「云何名为發菩提心

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

「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

「一者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

「二者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源底故

「三者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

「四者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

「五者无间心谓观此真如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

「六者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

「七者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

「八者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

「九者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不二还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

「十者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

「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

「一者广大心谓于遍法界一切行门誓当修习学故

「二者修行心谓于此无边行海对缘修造故

「三者究竟心谓凡所修学要当成就乃至菩提故

「四者忍苦心谓能忍大苦修诸难行不以为难故

「五者无厌足心谓顿修多行情无厌足故

「六者无疲倦心谓于一一难行多时勇悍无疲倦故

「七者常心谓于一一行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恒不断故

「八者不求果报心谓修此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

「九者欢喜心谓凡修诸行称本求心皆大欢喜故

「十者不颠倒心谓凡所修行皆离二俱绝三轮故

「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

「一者广大心谓于一切众生皆立誓愿将度脱故

「二者最胜心谓度彼要当得佛果故

「三者巧方便心谓求度众生巧方便法要当成熟故

「四者忍苦心谓堪忍代彼一切众生受大苦故

「五者无厌足心谓于一一难化众生化以无量方便无厌足故

「六者无疲倦心谓化难化众生设于无量劫荷负众生苦不以为劳故

「七者常心谓于一一众生尽未来际念念无间不休息故

「八者不求恩报心谓于诸众生作此广大饶益终不希望毛端恩报故

「九者欢喜心谓令众生得安乐时通令得转轮王乐释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乐故

「十者不颠倒心谓不见能化及所化故

第二简教者

「众生修行为要籍受持圣教方成行耶为要须舍教法行方成立耶

「通辨此义略有十类众生

「一者自有众生元不识教悬舍圣言师自妄心或随邪友违教修行以为心要外现威仪内实朽㦨巧偽诳惑是魔徒党此为最恶人也

「二者自有众生亦背圣教不读经典唯以质直心随逐前巧偽人谓为出要勤苦修行竟无所益此虽胜于前类犹非好人也此上二人俱舍圣教不得义理

「三者自有众生闻前二人背教为损即便唯读圣言不解义意莫知修行唯以巧偽傍依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顺妄背真此虽不舍圣言犹非好人也

「四者自有众生虽受持读诵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不解修行唯以直心读诵为业虽无巧偽胜过前人犹非究竟此上二人俱不舍圣教而不得义理也

「五者自有众生读诵圣教分知解行随力修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虽是好人犹未究竟

「六者自有众生广寻圣教遍知解行略圣言而顺教修行取意专修不复多读此虽复胜前犹非究竟

「七者自有众生受持圣教深会其意亡筌得实唯在修行不复寻言虽舍教筌犹非究竟

「八者自有众生寻教得旨一切法无不穪性是故于文字教法亦不待舍离持此顺称之教则为正行此虽不舍教而得真犹非究竟

「九者自有众生常受持称性之言教遂得于教不舍不著恒观绝言之真理乃得于理亦不舍亦不滞俱起二行故《经》曰『圣说法圣默然』者是其事也此虽理事无碍二行俱起犹非究竟

「十者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故《经》曰『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乃至学三世诸佛无二语随顺如来一切智慧』等此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也

第三显过者

「色空空色为相即耶为不相即耶

「有二门显过表德

「第一显过中有四句谓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俱非亦不可

「初中有二谓据人及法

「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过失凡迷同圣过以凡夫见色即是空故圣智同凡过以所证真空即是凡见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圣应同凡见妄色故凡应同圣见真空故

「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还有二过失坏俗谛过以青黄等色即是真空则无別俗故二者坏真谛过既以青黄等相为真空则別无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坏真谛过以空是青黄等则无真空故坏俗谛过以真空为色则无妄色故

「第二非即亦不可者亦有二失

「据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者凡迷不成过以所见色非虚妄故凡无悟圣过以所见妄色隔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圣智不成过以空取色外是非真空故圣不从凡过以空异妄色圣自圣故

「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亦有二失坏俗谛过以色不无性则待缘不得有故坏真谛过以不会色归空则无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坏真谛过以色外断空理非真故坏俗谛过以空非色妄依故

「第三俱亦不可者谓若色即空不即空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种失

「初据人有二失凡圣杂乱过迷悟不成过

「次就法亦有二失二谛杂乱过二谛不成过思之可见

「第四俱非亦不可者谓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种失

「就人有二失迷无悟圣期悟不从凡过圣凡杂乱二位俱坏过

「二据法者亦有二失二谛各別俱不成过二谛混杂失法体过思之可见

第四表德者自有五门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偏含容观色空章十门止观理事圆融义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

就初门中为四

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故云不即空也

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是即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

上三句以法拣情讫

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第二明空即色观者于中亦作四门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是故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

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

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

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又于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第二理事无碍观者谓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此全遍门超情离见非世喻能况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于一尘又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既成矛盾义极相违

「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得全收而不坏本位

「先理望事有其四句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真理与事非一故理性恒无边际以非一即是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以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

「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无边真理以非异即非一故匝无边理而尘不大思之

「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体遍一切事义甚相违

「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是故各有四句

「先就理四句者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以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明与一切法非一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

「次就事四句者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以诸事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在内亦全在外无有障碍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思之

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別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

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

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

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

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思之

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以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

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

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也

第三周遍含容观者谓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參自在略辨十门

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此则事无別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

事含理事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事理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中一一切中一一中一切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广陜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陜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彼一切法全住自一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別法中是故此一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摄无碍思之

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

交涉无碍门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法一入一法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參无碍

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无障无碍

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

第四色空章十门止观者

第一会相归性门于中有二种于所缘境会事归理于能缘心摄将入正也

第二依理起事门者亦有二种一者所归理非断空故不碍事相宛然二者所入止不滞寂故复有随事起修妙觉观

第三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种由习前理事能通交彻故今无碍也双现前故遂使止观同于一念顿照故

第四理事双绝门者由事理双观互相形夺故遂使而双俱尽非理非事寂然双绝是故令止观双泯逈然无寄也

第五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

第六事事相在门者由理带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观于一事中现一切法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

第七彼此相是门者由诸事悉不异于理理复不异于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乱如一事一切亦尔

第八即入无碍门者由交參非一与相含非异体无二故是故以止观无二之智顿现即入二门同一法界即心无散动也

第九帝网重现门者由于一事中具一切复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一事既尔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观心境不异之目顿现一切各各重重悉无穷尽普眼所瞩朗然现前而无分別亦无散动也

第十主伴圆备门者菩萨以普门之智顿照于此普门法界然举一为主一切为伴主伴伴主皆悉无尽不可称说菩萨三昧海门皆悉安立自在无碍然无异念也

第五理事圆融义者亦有十门

第一理事俱融门事虚理实相摄全收融成十义缘起事法以虚空无性故举体全理也真性理法以真实故不碍举体全事也由前二义不相离故理事俱存由二义相夺故理事双绝也事全理而事不坏理全事而理不失也二俱存而俱不立俱亡而俱不泯前八相顺而俱现皆各相夺而不泯并会意思之

第二理法隐显门性随事显融通亦有十义以理全事故理隐也事全理故理显也以前二不相离故隐显俱立也以二义相夺故非隐显以全事而不自失故即隐常显也以事尽而不泯他即显常隐也此二不相离故即俱隐俱显也相夺二亡故俱非隐现也由前八义同一理性不相碍故同时俱显也同时相夺义无不尽泯同一味亦非一也深思可见

又单隐单显各有十义及俱存俱泯十义思惟可知

第三事法存泯门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以事全理故事泯也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以举体全理事方成故即泯而存也以事举体全成理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以二义相顺故即泯俱存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以前八义同一事法亡自在无碍俱现故也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逈超出情表亦深思可见

单存单泯等十义准前思之

第四事事相在门诸法缘起用相收亦有十义众缘起法于中若无一缘余一切缘全不成故是故即一缘有力能摄一切余并无力摄在一中即一现多隐也以多唯一故是故即多缘有力而能收一一缘无力摄在多中即多现一隐也由前二义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以各相形夺无不尽故即非隐非现也由有力摄他时必无力入他故现即隐也无力入他时必有力摄他故隐即现也俱摄无不俱入故隐显俱现也俱摄俱入必不俱故隐显斯绝也以前八义同一缘起故自在俱现前也各相形夺超然无寄圆融绝虑也亦深思会意可以准知

又单摄单收入等十义准前思之

第五一事隐现门一事望多有摄有入显自在亦有十义由摄多故一现也由一入多故一隐也以摄入同时一法故亦隐亦显也全摄相夺各尽故非隐非现也由一能摄多方能入于多是即现常隐也由入多故方能摄多是即隐常现由具前六义方为一故俱隐俱现也二义同一相夺俱尽故非隐非现也合前八义同在一法无碍顿现前由前诸义各相夺尽泯然无寄逈超言虑即俱泯也并各去情如理思之

又如摄入具隐有此十义当知隐现具摄入亦有十义准思之

第六多事隐现门多事望一有摄有入显自在亦有十义由多摄一故多显也由多入一故多隐也以显入俱现故亦隐亦现也摄入相夺故俱非也以多能摄一方能入一即显常隐以多能入一方能摄一故即隐常显也以具前二义方为多故即隐即现俱现也同体二义必相夺尽即隐显非也合前八义同时顿现相现前也以前法义各相形夺泯然超绝准前思之

又隐显具摄入十义同前思推

第七事事相是门缘起事法展转相成体互相无彼此相是亦有十义于大缘起中若无一缘起非直所起不彼能起缘体亦不成是故一缘是能成为有义多缘所成无体是空义是即多归于一故一存多泯也多亦为一故多为能成是有义一为所成是空义是即一归于多故存一泯两门二义并不相离故即存亡俱现形夺俱尽故即存亡俱泯也一为能成必有所成故是则摄多同一之有即是废自同他之空也多为能成必有所成故亦摄废同前一多各二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摄废同体定不得故即俱非也一多缘起随义成立故则相是存亡俱存现前能所存亡空有俱尽故泯然超绝也深思可知

第八一多存泯门然一望多有摄他废自相是存泯亦有十义此法有摄他同己故自存也废己同他故自泯也收废俱现故亦存亦泯也以二义全夺故俱非也非尽己同他无己尽他同己是故即泯常存也反上句故即存常泯也二义不相离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现也相夺全尽故存泯泯存俱非也

合前八义一事法不相障碍俱现前也法义同体相夺俱尽故超然绝虑也思之可见

第九多事存泯门然多望一既摄他废自相是存亡亦有十义以多有摄一同己故多存也以多有废自同一故多泯也以前二义不相离故存泯双现形夺俱尽故双非也以非不摄一同多无以废多同一是故存即泯也非不同一无以摄一故泯即存也由存即泯故有泯由泯即存故有存二义不相离故存泯泯存俱现前也由存无不泯故非存由泯无不存故非泯二义形夺两亡故俱非也由八义同位相顺法体方立是故圆通无碍俱现前也由前诸义各互相夺定取不得是故无不超绝挺然无寄唯证相应也会意思之

第十圆融具德门然上法门并同大缘起无障碍圆明自在亦有十义诸门融合圆明顿现具足一功随举一门亦具一切随举一义亦具一切随举一句亦具一切以此圆融俱总相是故融摄一切俱是別相莫不皆是所摄一切俱是同相能所摄义齐均故俱是异相义各別不离故俱是成相缘起义门正立俱现故俱是坏相缘起无作同一味故

然此具德门中一法法尔性具善故《经》曰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作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如斯并是实事非变化作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此也如上之义去情深思可知

然此十门同时相应为一缘起就初门中有十义圆融随一各具余一切义如初门既尔余理法隐显等九门亦然但随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十千等思之可见

又此上法义中各有解会意思之此则略辨理事圆融若能熟思便法理现前则华严义旨由此少闻耳

华严發菩提心章(终)


校注

【原】日本续藏经【甲】德川时代刊宗教大学藏本此凡例文甲本缺 明【大】满【校异-原】【甲】 乘【大】我【校异-原】【甲】 及大【大】〔-〕【校异-原】【甲】 胜【大】轻【校异-原】【甲】 略【大】修【校异-原】 甲本冠注曰一切法下二十三字栂尾本脱 (经曰等)三十七字【大】〔-〕【校异-原】【甲】 依【大】体【校异-甲】 尽色之【大】〔-〕【校异-原】【甲】 十【大】四【校异-原】【甲】 各【大】名【校异-原】【甲】 多【大】一【校异-原】【甲】 (然此可见)百七十二字【大】〔-〕【校异-甲】
[A1] 迥【CB】回【大】(cf. X09n0248_p0900a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發菩提心章
关闭
华严發菩提心章
关闭
华严發菩提心章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