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法界图

夫大圣善教无方应机随病非一迷者字迹不知失体懃而归宗故依理据教略制槃诗冀以执名之徒还归无名真源读诗之法宜从中法为始繁回屈曲乃至佛为终随印道读(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

死 ─ 涅 ─ 槃 ─ 常 ─ 共 ─ 和   是 ─ 故   界 ─ 实 ─ 宝 ─ 殿 ─ 穷 ─ 坐

│                   │   │   │   │                   │

生   意 ─ 如 ─ 出 ─ 繁   理   益   行   法   意 ─ 如 ─ 捉 ─ 巧   实

│   │           │   │   │   │   │   │           │   │

觉   不   人 ─ 境   中   事   利   者   严   归   资 ─ 粮   善   际

│   │   │   │   │   │   │   │   │   │   │   │   │   │

正   思   大   能   昧   冥   得   还   庄   家   得   以   缘   中

│   │   │   │   │   │   │   │   │   │   │   │   │   │

便   议   贤 入   三   然   器   本   宝   随 ─ 分   陀   无   道

│   │   │   │   │   │   │   │   │   │   │   │   │   │

时   雨   善   海 ─ 印   无   随   际   尽 ─ 无 ─ 尼 ─ 罗   得   床

│   │   │           │   │   │                   │   │

心   宝   佛 ─ 十 ─ 別 ─ 分   生   叵 ─ 息 ─ 忘 ─ 想 ─ 必 ─ 不   旧

│   │                   │                           │

發   益 ─ 生 ─ 满 ─ 虚─空 ─ 众   法   佛 ─ 为 ─ 名 ─ 勤 ─ 不 ─ 来

│                           │

初 ─ 成 ─ 別─隔 ─ 乱 ─ 杂 ─ 不   性   余 ─ 境   妙 ─ 不 ─ 守 ─ 自

                        │   │   │   │   │           │

十 ─ 方 ─ 一 ─ 切 ─ 尘 ─ 中   仍   圆   非   真   彻   无 ─ 名   性

│                   │   │   │   │   │   │   │   │   │

含   即 ─ 念 ─ 一 ─ 念   亦   即   融   知   性   极   相   无   随

│   │           │   │   │   │   │   │   │   │   │   │

中   是   劫 ─ 即 ─ 一   如   相   无   所   甚 ─ 深   绝   寂   缘

│   │   │           │   │   │   │           │   │   │

尘   无   远 ─ 量 ─ 无 ─ 是   互   二   智 ─ 证 ─ 切 ─ 一   来   成

│   │                   │   │                   │   │

微   量 ─ 劫 ─ 九 ─ 世 ─ 十 ─ 世   相 ─ 诸 ─ 法 ─ 不 ─ 动 ─ 本   一

│                                                   │

一 ─ 一 ─ 即 ─ 多 ─ 切 ─ 一 ─ 即 ─ 一 ─ 一 ─ 中 ─ 多 ─ 切 ─ 一 ─ 中

将欲释文二门分別一总释印意二別解印相问何以故依印答欲表释迦如来教网所摄三种世间从海印三昧槃出现显故所谓三种世间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三智正觉世间智正觉者佛菩萨也三种世间摄尽法故不论余者广义者如华严经说

第二別相门中三门分別一说印文相二明字相三释文意

一问何故印文唯有一道表如来一音故所谓一善巧方便何故多有繁回屈曲以随众生机欲不同故即是当三乘教何故一道无有始终显示善巧无方应称法界十世相应圆融满足故即是义当圆教何故有四面四角彰四摄四无量故此义依三乘显一乘印相如是

二问何故字中有始终耶约修行方便显因果不同故何故字中多屈曲显三乘根欲差別不同故何故始终两字安置当中表因果两位法性家内真实德用性在中道故字相如是

上云因果不同一家实德性在中道未知所由其义云何此义其实难解虽然依天亲论主以六相方便立义分齐准义道理随分可解若约十句以辨六相如下说今且约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现法分齐所谓六相者总相別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总相者根本印別相者余屈曲別依止印满彼印故同相者印故所谓曲別而同印故异相者增相故所谓第一第二等曲別增安故成相者略说故所谓成印故坏相者广说故所谓繁回屈曲各各自本来不作故一切缘生法无不六相成也所谓总相者义当圆教別相者义当三乘教如总相別相成相坏相等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复如是主伴相资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虽利益众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显法如是一乘別教三乘別教准义可解汝所问疑义亦如是初曲如因乃至后曲如果如初后不同而唯在当中虽因果义別而唯住自如依三乘方便教门故高下不同依一乘圆教故无有前后所以得知如经说又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诸佛法明说令入智慧地故论曰一切菩萨者谓住信行地不可思议诸佛法者是出世间道品明者见智得证说者于中分別入者信乐得证智慧地者谓十地智如本分中说此是根本入如经又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诸佛法明说令入智慧地故此修多罗中说依根本入有九种入一者摄入闻慧中摄一切善根故如经摄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议入思慧于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如经善分別选择一切佛法故三者法相入彼彼义中无量种种智故如经广知诸法故四者教化入随所思义名字具足善说法故如经善说诸法故五者证入于一切法平等智见道时中善清净故如经无分別智清净不离故菩萨教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六者不放逸入于修道时中远离一切菩提障故如经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者地地转入出世间道品无贪等善根净故如经出世间法善根清净故复有善根能为出世间道品因故八者菩萨尽入于第十地入一切如来秘密智故如经得不可思议境界故九者佛尽入于一切智人智故如经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是诸入为挍量智义差別次第转胜非根本入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別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差相者谓总相別相成相坏相总相者是根本入別相者余九別依止本满彼本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故余一切十句中随义类知论文如是唯是论主立宗道理故知虽因果信解行回地佛自位不动而无前后何故诸法各异住自如故一如多如如如相不可得故是故经云云何深信佛法一切诸法唯佛所知非我境界若如是者名为深信佛法是其义也

六相者为显何义显缘起无分別理故以此六相义故当知虽一部经七处八会及品类不同而唯在地品所以者何是根本摄法尽故地品中虽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念亦如是一即一切一念即多念等反前即是以此理故陀罗尼法主伴相成随举一法尽摄一切若约会说会会中尽摄一切若约品说品品尽摄一切乃至若约文说文文句句尽摄一切何以故若无此彼不成故陀罗尼法法如是故如下说

三释文意文有七言三十句此中大分有三初十八句约自利行次四句利他行次八句辨修行者方便及得利益

就初门中有二初四句现示证分二次十四句显缘起分此中初二句指缘起体二次二句约陀罗尼理用以辨摄法分齐三次二句即事摄法分齐四次四句约世时示摄法分齐五次二句约位以彰摄法分齐六次二句总论上意虽六门不同而唯显缘起陀罗尼法初言缘起体者即是一乘陀罗尼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障碍法法界也今且约一门显缘起义所谓缘起者大圣摄生欲令契理舍事凡夫见事即迷于理圣人得理既无于事故今举实理以会迷情令诸有情知事即无事即会理故兴此教故地论言自相者有三种一者报相名色共阿梨耶识生如经于三界地复有牙生所谓名色共生故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离彼依彼共生故如经不离故三者彼果次第相从六入乃至于有如经此名色增长已成六入聚乃至有因缘故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离我我所无知无觉如草木也此中离我我所者此二示现空无知无觉者自体无我故草木者示非众生数故当知十二因缘等即体自性空依彼阿梨耶识生梨耶微细自体无我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示皆无我故缘生等有別法佛举缘起观门以会诸法一切无分別即成实性故地论言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是其事也此义在三乘亦通一乘何以故一乘所目故若约別教一乘略说十门所谓因缘有分次第故一心所摄故自业成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前后际故三苦集故因缘生故因缘生灭缚故随顺有尽观故如是十二因缘一乘义摄何故十番数说显无量故十番因缘为当前后为当一时耶即前后即无前后何以得知门不同故即前后六相成故即前后其义云何十番虽別而同成无我故璎珞经十番因缘三乘义摄何以故唯教差別不同广如地论说如十二因缘说余缘生诸法准例可解二陀罗尼法者如下说三即事摄法者显因陀及微细陀故广义如经四所谓九世者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未来三世相即及与相入成其一念总別合名故十世一念者约事念说也五约位者以六相方便随义消息即可解也六相者如上说缘起一言中诸法无二即显了乎何须多门体解即是不须远求是故经言恼痴性即是菩提如是等迷极远是故佛教七种苦谛以外別有菩提三无数劫如说修行乃可得度为迷之者须多门说若如是者法门无数何故唯六门说耶以六门说诸法准例应可解故略如是说其实如言六冥然无分別者缘起法法如是故准上可思

二就利他行中印者约喻得名何者是大海极深明净彻底天帝共阿修罗鬪诤时一切兵众一切兵具于中离现了了分明如印显文字故名海印三昧亦复如是穷证法性无有源底以究竟清净湛然明白三种世间于中显现名曰海印繁者炽盛义故出者涌出无尽故如意者从喻得名如意宝王无心而雨宝益生随缘无穷释迦如来善巧方便亦复如是一音所畅应众生界灭恶生善利益众生随何用处无不如意故名如意

三约修行方便者此中有二一明修行方便二辨得利益初门行者谓见闻一乘普法已去未满证普法已还是此约別教一乘说也若约方便一乘说五乘总是入一乘摄何以故以一乘所流一乘所目一乘方便故若约此义总摄五乘一乘修行者亦得所流所目者约缘起道理语方便者约智语何以故进趣不住名曰方便不回心者不名方便故亦可约圣者意说何以故以善方便引接众生故如五乘说人法因果解理事教义等一切诸法准例如是

所谓五乘等法为是能诠教法耶为是所诠义耶能诠所诠一切诸法皆在言中其义如所诠之法相皆绝诸佛世尊以大慈悲本愿力故诸佛家法法如是故施设言教为众生说以是义故教网所摄一切诸法皆悉在言是故经言一切诸法但有名字即其义也

证分之法言相不及言教之在于事中者证教两法常在二边过为若约情说证教两法常在二边若约理证教两法旧来中道一无分別所以得知遍计无相依他无生真实无性三种自性常在中道三法以外更无证教是故当知一无分別是故至人得此理故名相不及为生说故言在事中故经偈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即其义也是故圣者随遍计故建立三性且安穷心渐渐已后现三无性觉悟梦人此即圣者大善巧也如摄论云遍计所执凡夫境界依他真实圣智境界何故圣者随遍计耶遍计诸法颠倒故有是故论云凡夫境界毕竟空故无所可对是故论中非圣境界非谓智空非圣境界是故圣者慈悲方便随眼病故言说空华有何妨难竟在于此依他起相从因缘生无有自性离二边过与无我同圆成实性平等法圆融彼此不可分別旧来一味以此义故分別不及是故论言圣智境界別意如是若约实说三种自性皆是凡夫境界何以故性说事安种自性即圣智境界何以故随智显理非安立故是故经中亦有处三性以外不立三无性亦有处三性以外別立三无性所以者何随情安立约解门故別立三无性随智显理约行门故三以外不立三无性尚二以外无有真实何况三性以外別有三无性所以得知无相等智现前毕竟无法可对唯在中道故是故须解教立所由

如上所言证分之法及缘起分法有何差別別不別其义云何证分之法约实相说唯证所故缘起分法为从众缘生无有自性与本不异是故不別

若如是者以自所证为众生说与末不异寻常差別耶得其义若为所证在言与末不异言说在证与本不异与本不异故用而常寂说而不说与末不异故寂而常用不说而说不说而说故不说即非不说说而不说故说即非说说即非说故说即不可得不说即非不说故不说即不可得二俱不可得故二俱不相妨以是义故说与不说等无差別生与不生等无差別动与不动等无差別一切差別相对法门准例如是故经云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无有变异是其义也亦可正说法中言说以外更无別义以言为义正义法中正义以外更无別言以义为言以义为言故言无非义以言为义故义无非言义无非言故义即非义言无非义故言即不言言即非义故二俱不可得是故一切法本来在中道中道者通言非言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在言中离名性故言说法不在真性在机益故名无真性离名性故名而无名名而无名故以名求实实不可得名无真性故名而无我同故名性不可得以此义故二俱不可得唯证所知非余境界是故经云一切诸法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前后两义何別前义可別以本末相即相即相融显中后义以名义互为客显无我义所显道理不能诠方便別此即本末相资名义互客开噵众生令致自无名真源能化所化宗要在此此义义当顿教宗何故此间说如上说说与不说等无差別何以故总是实德故无有妨难且护分別故顺三乘说盖是智者胜妙能也如上证分及缘起分义当论中义大教大也背反分別得无分別名曰无缘顺理不住故名善如说终行得圣者意故名为捉如意如前归家者证本性故家者何义阴覆义住处义故所谓法性真空觉者所住故名为宅大悲善巧荫覆众生名曰为舍此义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应法界故所谓法界陀罗尼家及因陀罗家微细家等此是圣者所依住故名曰为家随分者未满义故资粮者助菩提分故如下经离世间品中二千答等是也二明得益谓陀罗尼者总持故如下数十钱法中说实际者穷法性故中道者融二边故坐床者摄一切故安在法界十种涅槃广大宝床摄一切故名曰坐床宝者可贵故床者即摄摄义故十种涅槃者如下经离世间品说旧来不动者旧来佛义故所谓十佛如华严经一无著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二愿佛出生故三业报佛信故四持佛随顺故五化佛永度故六法界佛无处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量无著故九性佛决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何故十数说欲显多佛故此义诸法之真源究竟之玄宗甚深难解宜可深思

具缚有情永断菩萨未成福智以何义故旧来成佛也菩萨未断不名成佛菩萨断尽福智成竟自此已去名为旧来成佛

断惑云何如地论说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云何断如虚空如是断故未断已还不名为断现断已去名为旧来断也犹如觉梦睡悟不同故建立成不成断不断等其实道理诸法实相不增不减本来不动是故经言菩萨法中不见一法减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是其事也有人说言如是等经文约即理说非即事说若约三乘方便教门合有此义若依一乘如实教门不尽其理理事一无分別体用圆融常在中道自事以外何处得理

三乘教中亦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如是等义何故上言偏即理门不即事中不自在也理事相即故有如是义非谓事事相即何以故三乘教中欲治分別病会事入理为宗故若依別教一乘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事相即亦得各各不相即亦得相即何以故中即不同故亦有具足理因陀罗尼及事因陀罗尼等法门故十佛普贤法界宅中有如是等无障碍法界法门极自在故其余逆顺主半相成等法门准例相摄随义消息若欲观缘起实相陀罗尼法者先应觉数十钱法所谓一钱乃至十钱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此中有二一者即十十中一二者一即十十即一初门中有二一者向上来二者向下去言向上来中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即是本数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十即不成仍十非一故余门亦如是例可知言向下去中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中一何以故若无十一即不成仍一非十故余亦如是生变如是勘当即知一一钱中具足十门如本末两钱中具足十门余八钱中准例可解

现言一者何得一中名为十也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一切即不成定知如是其相如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一乃至十者非自性十缘成故十一切缘生法无有一法定相有性无自性故即不自在者即生不生生不生生者即是不住义不住义者即是中道道义者即通生不生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其义也中道义者是无分別义无分別法不守自性故随缘无尽亦是不住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是现一门中具足十门故明中智一门中有无尽义如一门余亦如是

一门中摄十尽不尽不尽所以者何须尽即尽须不尽即不尽故其义云何以一事辨一多故即尽以异事辨一多故即不尽文一事中一多义不相是即是多一事故即多是一四句护过失非离德准之可解异事亦准同

须何义须者缘成义何以故因缘法一不差故別別诸事门中准例如是缘起妙理应如是可知故第一门讫

第二门此中二门一者向上去二者向下来初门中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十即不成故缘成故第二门中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即一若无十一即不成故余者准例以此义故当知一一钱中具足十门

如上多门一时俱圆耶前后不同耶即圆即前后不同何故如是须圆即圆须前后即前后何以故法性家内德用自在无障碍故由缘成故皆得如是如上所说来去义其相云何自位不动而恒来去何以故来去者随缘义即是因缘义不动者向本义即是缘起义

因缘与缘起何別亦別亦同所谓別义者因缘者随随俗义別即是因缘相望显无自性义正俗谛体也缘起者随性无分別即是相即相融显平等义正随第一义体也俗谛无自性故顺第一义是故经云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其也別义如是同义如前龙树释就一一钱中于同时具足等一门以回转者准之可解十门如上说如钱中第一乃至第十不同而相即相入无碍相虽因果理事人法解行教义主伴等众多门別而随说一门尽摄一切余义准上来数钱法者且依遍计事钱显示依他因缘缘起钱也亦可依指示显生一切诸法终不可得执遍计物迷缘起法显法逗留全別经云初發心菩萨一念功德不可尽者如第一钱何以故约一门显无尽故何况无量无边诸地功德者如第二钱已去何以故约异门说故初發心时便成正觉者如一钱即十故何以故约行体说故

初發心菩萨者信地菩萨即是弟子位成正觉者佛地即是大师位高下不同位地今一別何以故同处并头脚耶三乘方便法与圆教一乘法法用逗留各別不得杂用其其义云何乘法头脚各別何耶儿子年月不同何故如是约相说故生信心故圆教一乘法者头脚总一阿耶儿子年月皆同何以故由缘成故约道理说故

一者何义一者一无分別义又问同者何义同者同不住义无分別不住故始终同处师弟子并头

同处并头者何义同处并头者不相知义何以故无分別故又问无分別者何义无分別者缘生义即是始终等是无二別何故如是一切缘生法无有作者无有成者无有知者寂用一相高下一味犹如虚空诸法法尔旧来如是是故经云观一切法无生无灭因缘而有如是等文即其义也

所以得知信位菩萨乃至佛同处并头如下经云初發心时便成正觉亦如地论释信地菩萨乃至佛六相成故明知有如是义六相如上此语欲入法性家要门开陀罗尼藏[卄/(戊@((甬-用)/皿))]𭧦上来所明者显示一乘陀罗尼大缘起法亦可论一乘无碍辨大体非三乘分齐

初教已去一切诸法即空即如一无分別何故上言头脚各別耶非无此义未满故从下为言

所以得知自三乘以外別有圆教一乘分齐如下经言一切世界群生类尠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有根明利大慈悲心余益于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圣言如常明珠不须惊怪

一乘三乘分齐別义因何得知且依十门即知也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于中有十相谓人法理事教义解行因果此等十门相应无有前后二因陀罗网境界门此中具前十门俱义从喻异耳余可准之三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缘异耳四微细相容安立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缘相异耳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世异耳六诸藏纯杂具德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事异耳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理异耳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用异耳亦可依性九随心回转善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俱义从心异耳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亦具前俱义从智异耳余可准之上十玄门并皆別异若教义分齐与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及顿教摄若诸教义分与此相应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渐教如是知也如是十门具足圆者如华严经说余广义者如经论疏抄孔目问答等分別也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依华严经及十地论表圆教宗要总章元年七月十五日记问何故不看集者名字表缘生诸法无有主者故又问何故在年月名示一切诸法依缘生故又问缘从何处来从颠倒心中来颠倒心从何处来从无始无明来无始无明从何处来从如如来如如在何处如如在自法性法性以何为相以无分別为相是故一切寻常在中道无非无分別以此义故文首诗法性圆融无二相乃至旧来不动名为佛意在于此所以依诗即虚显故誓愿见闻修集一乘普法名字及义以斯善根回施一切众生重修尽众生界一时成佛法界图章

一乘法界图(终)

华严宗香象大师末叶非人释题头法师之执笔也

建历二年三月三日子始许于高山以法胜寺同本一校  贤穴八吁


校注

华严一乘法界图【大】〔-〕【甲】【原】大日本续藏经【甲】正德二年写大谷大学藏本 字【大】守【考偽-原】 末【大】未【甲】 日【大】曰【甲】 入【大】人【甲】 空【大】*岂【甲】* 隔【大】障【甲】 槃【大】繁【甲】 繁【大】*槃【考偽-原】* 相故【大】故相【甲】 名【大】得【甲】 菩提【大】烦恼【考偽-大】 人【CB】入【大】*人【校异-原】* 相【大】相同相异相【考偽-原】 止【大】上【甲】 念【大】〔-〕【甲】 反【大】*变【甲】* 事【大】事显【考偽-原】 有【大】分【校异-原】立【甲】 目【大】因【甲】 有【大】自【甲】 显【大】*离【甲】* 答【大】是【甲】 即【大】即无【考偽-原】 (过来)十六字【大】未来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过去【甲】 世【大】也【考偽-原】 乎【大】耳【考偽-原】 恼【大】怒【考偽-原】 之者【大】者之【甲】 离【大】*显【考偽-原】* 入【大】人【甲】 解【大】解行【校异-原】 法【大】法言教之法【甲】 理【大】理入说【考偽-原】 竟【大】竟【考偽-原】 性【大】情【考偽-原】 立【大】立故【考偽-原】 种【大】种无【考偽-原】 三【大】三性【考偽-原】 以外【大】外以【甲】 所【大】所知【考偽-原】 与本【大】本与【甲】 我同故【大】〔-〕【考偽-原】 可別【大】〔-〕【考偽-原】 相即【大】〔-〕【考偽-原】【甲】 道【大】道义后【甲】 客【大】*容【校异-原】* 理【大】异【校异-原】 互【大】平【甲】 自【大】自还【校异-原】 巧【大】〔-〕【甲】 终【大】修【甲】 永【大】求【校异-原】 量【大】碍【校异-原】 永【大】未【考偽-原】 菩萨【大】*烦恼【考偽-原】* 未【大】末【甲】 即【大】中【考偽-原】 例【大】例事【甲】 道【大】中道【考偽-原】 因缘【大】缘因【甲】 是【大】〔-〕【考偽-原】 亦【大】复【甲】 文【大】又【考偽-原】 准【大】唯【甲】 之【大】〔-〕【校异-原】 问【大】门【甲】 因【大】同【甲】 随【大】相【校异-原】 其【大】其义【考偽-原】 一【大】十【甲】 之【大】云【甲】 功【大】*切【甲】* 今一【大】亦【校异-原】 其【大】〔-〕【考偽-原】 乘【大】末【甲】 何耶【大】阿爷【考偽-原】 圆【大】因【甲】 总【大】〔-〕【考偽-原】 头者【大】者头【甲】 即【大】〔-〕【甲】 [卄/(戊@((甬-用)/皿))]𭧦【大】藏匙【考偽-甲】 显【大】头【甲】 大【大】文【甲】 余【大】乐【考偽-原】 常【大】掌【校异-原】【甲】 从【大】位【甲】 前【大】前二【考偽-原】 玄门【大】门玄【甲】 看【大】著【校异-原】【甲】 实【大】宝【甲】 重【大】熏【考偽-原】 终【大】〔-〕【甲】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一乘法界图
关闭
华严一乘法界图
关闭
华严一乘法界图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