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法相第一
夫行人欲度生死大海。登涅槃彼岸者。必须了达妄惑之本。善知至道出要。妄惑之本。是即意之实际。至道出要。所谓反照心源。识之实际即是正因佛性。反照心源即了因也。而此二因。摄一切法罄无不尽。譬如清净虚空之中。圆满日光湛然而照。然此空之与日。非即非离非住非不住。而日善作破暗良缘。显空之要。虽复灭暗显空。空无损益。理实无损事以推之。暗蔽永除。性乃无增。空界所含万象皆现。而此虚空性虽清净。若无日光则有暗起。非以虚空空故自能除暗。暗若除者。必假日光。日若无空。无光无照。空若无日。暗不自除。然此暗性无来无去。日之体相亦不生灭。但有日照空。则乾坤洞晓。以智慧日照心性空。亦复如是。如日非即空。亦不离虚空。若日即是空虚空何能照。若日离于空。则不应依空而有照。慧日亦如是。非即心性空。非离心性空。若即心性空。则不因修而有照。若离心性空修亦不能照。如日非住空亦非不住空。以不住空故能照一切空。非不住空故终不堕于空。慧日亦如是。深观心性空不住心性空。能照一切空。非不住空故。虽照一切空慧心无动退。如日能破暗。显出虚空相。慧日亦如是。能破无明暗。显發心实相。如日虽灭暗显于虚空相。而空无损益。慧日亦如是。能除无明暗显發心实相。而于心性空不增亦不减。如日不损空。亦复不益空。能除空中暗显空界万象。慧日亦如是。虽于心性空无损亦无益能断诸烦恼而成就万行显现一切法。如空虽清净无日故暗起。心性亦如是。本来虽清净。以无智慧光则有妄惑起。如空虽清净不能自除暗。而暗得除者必假于日光。心性空亦尔。本来虽清净不能自除惑。而惑得灭者必以智慧照。如日若无空则无光。亦无照。空若无日者则暗终不除。慧日亦如是。若无心性空则何能有所照。若心性空无慧妄惑终不断。如暗无去来。日亦不生灭。解惑亦如是。假名说破惑。惑性无所有。不来亦不去实亦无所破。智慧虽普照。其性常寂然。不生亦不灭毕竟无所照。如有日照空则乾坤洞然晓。反观心性空。则一切世间诸法及一切出世间法朗然圆显。以是义故。说智慧照于心性。如空中之日。若能寻空日十喻。达诸法相。因此入觉意海。是则名为辩诸法相也。
释觉意三昧名第二
问曰。云何名为觉意三昧。何等是意。菩萨觉是意故。即得具足三摩提耶。且复诸法无量。何以但对意用觉以明三昧。答曰。觉名照了。意名诸心心数。三昧名调直定。行者诸心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以是义故名为觉意三昧。如所问言。诸法无量。何以但对意用觉以明三昧。不论余者。答一切诸法虽复无量。然穷其本源。莫不皆从心意识造。所以然者。有人言。若初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筹量分別名曰意。了了识达名之识。是为心意识之別。如是取者。即堕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中。若能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则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若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则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若识中不有意亦非不有意。则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是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合。非一故非散。非合故不有。非散故不空。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是故心意识不断亦不常。若不见断常终不见一异。是故说意者。即摄于心识义。一切法亦然。若能深心观察。破意无明则余痴使亦皆随灭。是诸法虽复众多。但举觉意以明三昧。其义苞含靡所不摄也。复次如经中说。云何名觉意三昧。于诸三昧中。得七觉意故名觉意三昧。所言诸三昧者。一切法皆是三摩提。以诸法本来常寂不动故。复次三摩提略说者。有三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三出世间上上。世间三摩提者。所谓欲界散心中十大地定数。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出世间三摩提者。谓背舍。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等行行。观炼熏修禅。乃至慧行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四谛。十二因缘等三昧。出世间上上三摩提者。所谓十力种性三昧。首楞严等百八三昧。乃至如十方界微尘等数三昧。是为三种三摩提。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故名诸三昧。云何得名七觉意。七觉意者。一择觉。二精进觉。三喜觉。四除觉。五舍觉。六定觉。七念觉。是为七觉。七觉之义乃有多途。举要略明不出六种。何等为六。一者因闻七觉。二者修行七觉。三者会理七觉。四者起方便七觉。五者入法门七觉。六者圆极七觉。第一因闻七觉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毕竟清净。而诸众生无能知者。若遇诸佛菩萨及善知识说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是人闻已即大惊悟。因是了达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毕竟清净空无所有得七觉意。是人因闻發故。故名因闻七觉。第二修行七觉者。若行人。虽知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空无生灭而倒想犹起。随所起念。常以七觉调适。修心反照观察。以观行调适。故即便豁然觉了。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大涅槃。是则名为修行七觉也。第三会理七觉者。若人借此信法二行因缘。悟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理同一真如。而知真如亦非真如。若觉悟真如者。则于真如之理具七觉意。是以不住真如实际作证。是则名为会理七觉也。第四起方便七觉者。若行人得理无证怜愍众生兴心万行。随有所行悉知寂灭。虽知无住无行而以七觉善巧修一切自利利他三摩提行。如空中种树。是则名为起方便七觉也。第五入法门七觉者。菩萨若能如是不依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若真若俗。即是具足二空之观。得入中道。双照二谛随心所念。则自然出生一切十力种性诸三昧等。而亦不得诸三昧相。所以者何。诸陀罗尼诸陀罗尼相空。诸三昧诸三昧相空故。于一切陀罗尼三昧功德智慧中。心无住著。是则菩萨七觉分分圆显。故名入法门七觉。亦名开佛知见。若能开佛知见。则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清净禅中。是故得名入法门七觉也第六圆极七觉者。若菩萨摩诃萨。住金刚三昧清净禅中。朗然大悟得一念相应慧。寂然圆照一切了了分明。是名圆极七觉。亦名无上妙觉。亦名无学七觉。以如是等诸七觉义故。菩萨从初發心。所有观行法门。终至极果通名七觉意。亦名观心相。亦名反照识。如是等种种名字无量三昧者。秦言调直心。亦名常寂定。如明镜不动静水无波。若对众境。影像皆现。心亦如是。性虽明净。以念动故。则无所照了。因上修习。即得念无动转。普现法门。得此定已。心无邪曲。名为三昧。故云觉意三昧。
释觉意三昧方便行第三
问曰。已知觉意三昧名义如是。行者行何方便得此三昧。于诸三昧得七觉意。入深法性到大涅槃。获常乐我净。为一切众生作无上洲渚。答曰。行者为成就大悲度众生故。求无上菩提至真之道。先当立大誓愿。發志诚心以誓自要。若我所学其事不成。终不中途有悔生退没心。尔时心如金刚。决定信知诸法毕竟空寂。而不舍无边众生。故修诸行。云何为修。若行者了知心及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不生不灭。寂然清净。而能善用六度方便。以自调伏虚妄之心。妄心既息三昧自發。何等为六。若行者知心及物。如梦所见。皆无有实。是故于一切所有悉能舍离。常自觉识不令悭著想起。亦当回此清净舍心。遍施众生。是时名修净施之心。因是心故。则能趣向檀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幻。外诸恶法皆不可得。虽对众境常自觉了。不令恶念心生。是时名修净戒之心。因此心故。则能趣向尸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焰空无根本。外之八法亦皆无实。是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常自觉了不生爱恚。是名修坚固忍。因此心故。则能趣向羼提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化。常自觉了。观行相续。不令懈怠放逸心生。是时名修精进之心。因此心故则能趣向毘梨耶波罗蜜。若行者知心如镜中像。一切所缘诸法皆无所有。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乱想不起假令失念寻即觉知。故妄波不起心常寂然。是时名修清净定心。因是心故。则能趣向禅波罗蜜。若行者了知心如虚空。六识所缘内外诸法。皆无所有。毕竟空寂善用无所得心破诸颠倒不得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了达一切法。是时名修正智慧心。因是心故。则能趣向般若波罗蜜。行者若不修如上六种向道清净之心。则不堪修甚深三昧。是故欲修觉意三昧者。应须善学如上六度方便。此六方便摄一切方便。若能善用调伏六蔽麁心令意柔软。然后审谛细心观察入正慧门。是名习学甚深三昧初心方便。
释觉意三昧明心相第四
问曰。行者欲入此三昧。当对几心相而观察之。答曰。诸经论中辩心相。各各不同今不具述。是中略明四种心相以为观境。何等为四。一者未念。二者欲念。三者念。四者念已。未念名心未起缘境。欲念名心欲起缘境。念名缘境心满住。念已名缘境心满足已谢灭。问曰。心相众多。何以但举此四运心相。答曰。此四运心相摄一切心。如缘恶法。未念恶法。欲念恶法。念恶法。念恶法已。如缘善法。未念善。欲念善。念善。念善已。缘诸六尘及三毒等一切烦恼。乃至行住坐卧。言语饮食所作施为一切诸事。皆有如上四相之心。及缘一切世间法。皆有如此四相之心。是故但说四种之相。以为观境靡所不摄。问曰何谓为相。答曰。揽而可別名为相。心识之法既无形质。若不约此四运之念分別则难可了知。若不可了知则不可观察。故须先以四相分別。若观分明了达此相非相。即入一相平等。问曰观欲念。念二运心相可尔。未念。未起则为无心。无心故则无相可分別。念已。已灭亦与无无异。无法即无相。云何可观。答曰。未念虽未起。而非毕竟无心。所以者何。譬如人未作。后有缘事即便作作。不可以未作故。即便无人。若定无人。后谁作作。以有未作人故。则后有作人。心相亦应如是。因未念故。得有欲念。若无未念之心。何得有欲念心耶。是故未念虽未起。不得言毕竟无也。汝言。念已心已灭则不可观者。是亦不然。念已虽灭亦可观察。譬如人作竟。不得言无人。若定无人者。前谁更作。念已心灭亦复如是。不得言永灭无心。若心灭已永灭者。则是断见。说无因果。是故念已虽灭。亦可得观。问曰。汝云何观心。若观过去心。过去心已过。若观未来心未来心未至。若观现在心现在心不住。若离三世则无有別心。更观何等心。答曰。汝问非也。若过去永灭毕竟不可知者。云何诸圣人能知一切过去心。若未来心未至不有不可知。云何诸圣人能知一切未来心。若现在心无住不可知。云何诸圣人。能知一切十方众生。现在念事。如世鬼神。尚自能知己三世心。亦能知他三世之心。何得佛法行人。而起断灭见。谓三世心。如龟毛兔角。不可得知。当知三世之心。虽无定实。亦可得知。故偈云。诸佛之所说。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汝勿断见住无所知。不修观行犹如盲人。虽对众色而无所见。汝亦如是。于佛法中无正观眼。空无所获。
问曰。已知四运心相。摄一切心。行者云何观察此心。通达实相圆照。分明诸三昧具七觉意。答曰。行者先以大誓庄严。善修如上六度法门。以调其心。信知诸法毕竟空寂。而我为无明所覆未能觉了。必须勤修正观。行到乃知。岂可虚心妄解而自毁伤。既能善自调和。然后随心所起。以无所住著之心。反照观察未念欲念念念已之相。尔时谛观未念心为灭。欲念心生。未念心为不灭。欲念心生。未念心为亦灭亦不灭。欲念心生未念心为非灭非不灭。欲念心生。如此于未念四句中。观欲念心生皆不可得。若不得欲念心生亦不得不生。即于心性而得解脱。云何名于未念四句中。观欲念心生不可得。一先约未念初句。观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谓未念心灭有欲念心生者。未念心已灭欲念何处生。为即未念灭生。为离未念灭生。若即未念灭生欲念者。灭法不应生。以生灭性相违故。若谓即灭中有生。生灭不相违者。是事不然。若尔应如熟果皮中有核。皮烂核出。皮非是核核非是皮。何得皮即是核。心法亦如是。即灭不得有生。是故即未念灭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谓离未念灭有欲念心生者。则为无因而有生。是事不然。以生无所从生是则不名为生。如虚空无所从生。故虚空不名为生。当知离未念灭欲念心生不可得。行者如是。若即若离中。观未念心灭欲念心生。毕竟不可得。二明约未念第二句。观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谓未念心不灭欲念心生者。为即不灭生。为离不灭生。若即不灭生不灭已是生。是生何得生。若是生能生此生。复应有生。生则有无穷生。若此生生生是事不然。若是一体生。一中不应有多生。如一指中则无多指。若是异体生。则不应名生。生以生体別。不能相生故。如桃柰体別。桃不生柰。柰不生桃。是故即未念不灭。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谓离未念不灭。有欲念心生者。欲念何处生。若生无处生。即是无因生。若是无因生是则为非生非生而说生者是事不然。以堕无因果过。如说石女之子黄门之儿。当知离未念不灭。有欲念心生不可得。行者如是。若即若离中。观未念不灭。欲念心生。毕竟不可得。三明约未念第三句。观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谓未念心亦灭亦不灭。有欲念心生者。若是亦灭生何须亦不灭。若是亦不灭生何须亦灭。以不定因不能有定果故。如不定根人。不能生定根之子。若谓亦灭亦不灭。体一无异故。有欲念心生者是事不然。而今亦灭非亦不灭。亦不灭非亦灭。性相违故不应体一。不异能生于欲念。如不定根人二根体非一故。不能生一子。若谓亦灭亦不灭体异。二各能生欲念者。体异即还是定灭。定不灭何名亦灭亦不灭。若是定灭定不灭。各能生欲念者。即应二欲念生。今实不尔。若二各不生则无欲念生。行者如是观时。未念亦灭亦不灭。欲念心生毕竟不可得。次明约未念第四句。观欲念心生不可得。若谓未念心非灭非不灭。有欲念心生者。若因非灭生。不须非不灭。若因非不灭生。则不须非灭。以非灭非不灭所非各异。不应俱以为因。亦是相违之因。不能共有一果故。如水火互非。终不于中而生果实。若谓俱因二非而有生者。是事不然。若二非之处各是有者。二有还应生二生。今实不尔。若二非之处各是无。则无能生。何能生所生。若无能生所生者。即所生不名为所生。以所生无所从生故。行者如是观非灭非不灭。欲念心生毕竟不可得。复次行者既能如是约初运未念四句中。观欲念心生不可得。已即当还约欲念心生四句转观。观未念心灭不可得。云何为观。若谓未念心是灭者。为欲念心生未念心灭。为欲念心不生未念心灭。为欲念心亦生亦不生未念心灭。为欲念心非生非不生未念心灭。如是还反约欲念中四句推求未念心灭。毕竟不可得(推检之相还转用上约未念中四句。观欲念意言句一类。细比作自得具作云云)若行者不得未念欲念心生灭。则不得不生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但以凡夫颠倒妄。于未念欲念及一切法中。计有生灭乃至非生灭。非不生灭。虚诳无实。皆不可得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即是无名字。若不得生灭等四句名字。亦不得无名字。不得名字故非假。不得无名字故非空。不得假故非俗。不得空故非真。不得俗故非世间。不得真故非出世间。不得世间故非有漏。不得出世间故非无漏。不得有漏故非生死。不得无漏故非涅槃。行者如是观未念欲念时。若不得二边则不取二边。若不取二边则不执二边起诸结业。若无二边结业障覆。正观之心犹如虚空湛然清净。因是中道正慧。朗然开發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大涅槃海。若观未念欲念。如是余念念已及一切心法类亦可知。是则略说正观相。复次夫修正观则有二种。一者总观。二者历別观。第一所言总观者。若行人未有大方便力。不能一切处中观察实相。故当先于坐中照了心意。是则名为总观心意。第二所以名为別观者。若行人方便善巧能一切处中常得用心。是历別观于心意。复次行者欲入三昧。要先于坐中而观心意。然后亦当一切处中悉观心意。所以者何。四威仪中唯独坐时。身心安隐不沈不浮。不异缘生故则心审谛事有观法。故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是故行者。当先于闲房静室而修三昧。云何为修。行者应当善自调和身心等。事事如禅法中说。此中应广明。行者既能善自调和。是时当于坐中。正念观察心意识等。四运之义。悉不可得。观行破析悉如上说。是时名于坐禅中修行三昧。行者如是知心意识不见不得。复当随有所作。一一谛观内外心。外心名作者。内心名受者。大集经中。说作者受者。行人观于作者凡有六事。观于受者亦有六种。内外俱观有十二种。是三昧境能生三昧。行者应当随所起处而观察之。外作六者。所谓。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六言谈。内受六者。所谓。一眼受色。二耳受声。三鼻受香。四舌受味。五身受触。六意缘法。是为十二观境。是三昧门。第一若于行时。即应观行中。未行。欲行。行。行已。心相通达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如前所说。复作是念。如是行动由心运役故有去来。反观行心不见住处。无有生灭一切相貌。当知行者毕竟空寂。第二若于住时。即应谛观。未住。欲住。住。住已。心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具如前说。复作是念。如此住者。由心制御竖身安立故名为住。反观住心不见处所。况复生灭一切相貌。当知住者毕竟空寂。第三若于坐时即应谛观。未坐。欲坐。坐。坐已。心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亦如前说。复作是念。如此坐者。由心回转屈脚安身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生灭亦非内外。当知坐者毕竟空寂。第四于眠寝时。即应谛观。未眠。欲眠。眠。眠已。心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亦如上说。复作是念。如是眠者。由心劳乏。即便放任六分。委卧故名为眠。反观眠心不见相貌。当知眠者毕竟空寂。第五若于作时即应谛观。未作。欲作。作。作已。心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亦如上说。复作是念。今运身手作诸事业。举手下手由心回转。得成众事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动转。当知作者毕竟空寂。第六行者若于言语读诵之时。即应谛观。未语。欲语。语。语已。心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亦如上说。复作是念。如是音声。有所谈吐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六处。咽喉唇舌齿腭等故有此言谈。反观语心不见踪迹音声住空。当知语者毕竟空寂。是为行者观于外心六种事业。悉知空寂不见作者。有定实相。是故菩萨于一切事中。修行三昧。故般若经中。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乃至坐时知坐。卧时言语身服僧伽梨时。悉知已不可得。故是为菩萨摩诃衍。复次行者。观于内心有六种。受知无受者。所以者何。诸受虽空若不观察。能作无量烦恼生死因缘。是故行者。应当随是诸根所受尘时。一一观察。云何观察。第一行者眼见色时。即应谛观。未见色。欲见色。见色。见色已。四运之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广说如上。复作是念。如是见者。即无见相。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別。和合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出生意识。意识出时。即能分別种种诸色。亦依于意识则有眼识。眼识因缘能见于色。而生贪著。是故即当反观念色之心。如是观时不见此心从外来入。而生领纳。亦复不见心从内出而生分別。所以者何。外来于我无事。若自有不待因缘。当知受者毕竟空寂。故净名菩萨云。所见色与盲等。第二行者耳闻声时即应谛观。未闻声。欲闻声。闻声。闻声已。四运之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广说如上。复作是念。如是闻声。无有自性。但从根尘和合而生。是意识想分別故。于所闻。生诸烦恼及于恶业。即当反观缘声心识。不见体性。当知闻者毕竟空寂。故净名菩萨言。所闻声与响等。第三行者鼻嗅香时。即应谛观。未嗅香。欲嗅香。嗅香。嗅香已。四运之心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广说如上。复作是念。如是香者是无知法。所有鼻根。本亦无知。和合生识。假名说知。虚妄意识。得所领纳。而生分別。起诸烦恼生死业行。即当反观意识。不见根源及与相貌。当知领受者毕竟空寂。故净名菩萨言。所嗅香与风等。第四行者舌受味时。即应谛观。未受味。欲受味。受味。受味已。四运之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广说如上。复作是念。如是受味实无自性。所以者何。外六味六味无分別。内舌根本无知故。但从和合因缘而生舌识。此识亦不定在内外两中间。故是中心意强取味相。生著分別。故有一切诸使烦恼。是时即当反观。著味心意识等不见住处。况有生灭一切相貌。当知分別味者。毕竟清净故。净名菩萨言。所食味不分別。第五行者身觉触时。即应谛观。未觉触。欲觉触。觉触。觉触已。四运之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广说如上。复作是念。如是觉者。不从内生。亦不从外来。所以者何。冷暖软滑等。悉非外来故。离冷暖等。无別来法故身头等六分非是生法。故离身六分亦无生法故。二和合身识生时。即名为觉。而此识性不在内外。无所依倚但以心意。强作分別。谓证诸触。生苦乐想。故有爱恚一切烦恼。是时即当反观。缘触心识不见住处。况有生灭一切相貌。当知能觉触者。毕竟空寂。故净名菩萨言。受诸触如智证。第六行者意缘法时。即应谛观。未念法。欲念法。念法。念法已。四运之心相皆不可得。双照分明广说如上。复作是念。如是意识。攀缘诸法悉是虚诳。无有实事。所以者何。法如幻化性无实故。心如阳炎无暂停故。法无定性不可缘故。心无住处谁是能缘。若离能缘所缘更无別缘。当知但以虚妄忆想。强起分別是法而生诸见。一切烦恼生死业行相续不断。是故行者。为破虚妄颠倒想。及随缘境时。即当反观。反观心意识根源。谛观心时不见住止及与生灭一切法相。若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当知此心则不可得。尚不得心况心数法。若无心数一切诸法竟何所依。是故经言。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亦如是。无住无坏。行者如是观心意时不得一切法。当知所攀缘法。毕竟空寂。故净名言。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如是之言当何谓也。前破未念欲念心正观相应以十二事中。应当一一分別说。行者如是观察时。亦当应识有三种心。一者观乱心。二者观定心。三者观于观心。云何名为观于乱心。如上所说种种事中。行者初学未了诸法。于是境界悉有乱起。一心谛观不见心相。则无有乱。其心安隐行住坐卧。身心寂泊澹然不动。即是定心。于是定心若不观察。多生染著。如净名菩萨言。贪著禅味是菩萨缚。是故当观定心不可得。尚无有心定在何处。当知此定从颠倒生。如是观时不见于定及与非定。不生贪著得脱定缚。故净名经言。以方便生是菩萨解。是名观相观。于定心观定心已。行者既未悟于理。或计我能观心。是故不见有定乱相。当知如是妙慧最为殊胜。著是观慧即便自高。谓他不能解。如是念时是名智障。同彼外道。故释论说。是诸外道爱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行者既知计有观者。是大障碍不会泥洹。即当反观能观之心。不见住处亦复无起灭。当知毕竟无有观者。及非观者。既无观者谁观诸法。不得观心即离观想。故释论云。念想观已除。戏论心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是名为观于心性。故大集经亦言观于心心。是三观者。即三三昧也。所以者何。于初观中能破一切种种有相。不见内外。即空三昧也。第二观中能坏空相。是则名为无相三昧。第三观中不见作者。此即名曰无作三昧。菩萨行是三昧时。则能破坏三倒三毒心意识相及三有流。亦能降伏四种魔怨。所以者何。夫烦恼者。悉是乱惑。如是观空。能了烦恼。性无动转。即是菩提。故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若烦恼是菩提。何得复以菩提而恼菩提。若知烦恼相空即是菩提。度烦恼魔。余三魔亦如是。所以然者。如思益经云。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当知观空即度阴魔。如思益经又云。生死是涅槃无退没生故。当知观空即度死魔。首楞严经云。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故不出魔界而得佛界。当知观空即度他化天子魔。菩萨行三空正观。即时不复恐怖四魔。亦不得四魔而能度四魔。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名魔事。若能善修实相即无魔事。是故行者善观此意修行三昧。终无魔事。若离此观分別忆想必定堕魔网中。故释论云。若分別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別是则名法印。复次行者能善修如上三观。破一切法心无所著。虽知众生空相而常念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学诸波罗蜜起十力。观察法界种种法门。长养一切诸善功德。
行者如是行时。必定当入外凡位中。因是位故得入内凡初發心住。云何名为外凡位。外凡者。是铁轮菩萨。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亦名外凡十信。其名云何。一名信心。二念心。三曰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十愿心。行者善修三种观。观于诸法。若心安住念想心息时。或于入观。或于住禅中。或出四威仪中。尔时自觉身心豁然。空寂如影不实。外视诸法似如浮云。亦如幻化。必当于此生方便慧解。及知诸法不生不灭。生死涅槃无有二际。若闻十二部经。亦自开解得此慧。故自知身中秘密之藏。一体三宝与佛无异。亦能巧说三乘法要。言语无尽。虽未证真。相似慧力了了无碍。得此证故。名曰信也。但初信心功德如是。况下九心而当可说信因缘。故知法实相是第一义。万行之本众灵之源。是故于一切时常念无生。破坏种种邪见妄执。成就正念。安心一相如如之理。无所取舍故。名念心成就。勤行三慧。进趣菩提无有懈怠名精进心。精进勤行闻思修故。因是获得正智慧眼。觉一切法。其心转明。能入实相而无所著。故名慧心。智慧力故破诸乱惑。安心理性入深三昧。故名定心。禅定因缘扶同正慧即得坚固。亦能长养大慈善根。名不退心。心力勇进能遍了诸法。悉入无生。是时有所作事并趣菩提。庄严万行者。普施众生名回向心。妙善开敷勤心长养。不令诸过得入损于善根。故名护心。既能善遮内非。亦当严防外恶。为防恶故修二种戒。谓性重息世讥嫌微细不犯。故名戒心。既能内防诸漏。外以戒自严。是时心无覆盖。习理之慧踰成明显。既解了无生。观理之时。实不见众生可度。烦恼可断。法门可入。佛道可成。菩萨尔时恐失大悲堕二乘地。即作是念。诸法空中。当无众生及与佛果。但世俗法中非无众生乃至佛道。而一切众生以不知空故。轮转五道其为可愍。我当为是虚妄众生。起大誓愿增菩提心。作是愿言。愿得无生忍时。知众生空及与不空。乃至菩提佛道亦复如是。以知空故發大誓愿而成就之。住是地中。能知空故过凡夫地。知不空故过声闻地。若不住空不住不空名为中道。行于中道真正愿。故名曰愿心。菩萨住是十心名铁轮位。名曰外凡。是人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得相似中道智慧。住自性禅。善修如是十种心。故心得开發豁然意解。见如来藏悟一切法获无生忍。尔时始得入發心住。住此位中即入内凡。名铜轮位。亦名闻慧具足。亦名习种性。亦名伏忍。亦名十愿。亦名發趣。亦名道慧。亦名不生生。亦名开佛知见。如是等异名无量。所以最初名發心住者。行人从初發心已来。虽有大慈大悲。禅定智慧无量功德。而未得实相般若。但是發心不名为住。始于此位与理相应。故得住名。故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又解言。發心住者。發谓开發。住名得安止处。是始得开發如来藏理。得无生安止之处。具此二义。亦名發心住。复次菩萨住是位中。具一切禅及与难禅。所以者何。一切禅者。有三种。一乐法乐住禅者。初位能断一切三界烦恼。永尽无余。故于诸法无爱著。所有禅定不生爱见无为自在。二出生三昧禅者。入初住位能生无量十力种性诸三昧等。三利益众生禅者。入是位中或面见十方三世诸佛。具大总持辩才无碍。以利众生。或得六通。同事度脱。是名初住具于三种一切义禅。得难禅时。亦有三种。一入是位中舍此身时。虽无生死结业。而能起法性生身。遍现二十五有种种诸身。二入是位中。必定越过三乘所证一切法门。三入是位时于念念中。所有功德悉趣菩提。故璎珞经云。三贤菩萨。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是名初發心住中具足三种难禅。菩萨具足自性禅。一切义禅者。是真初住。入理贤人。名处在圣胎。得无生忍。亦复悉知上地法门。于一心中具足万行。无量功德不可穷尽。其余九住及十行。十金刚十地等觉妙觉。是诸佛境界。是菩萨所知。岂是凡识之所能量。是则略说修行觉意三昧。最初境界。是中行者。当善取其意勤而行之。
校注
【原】万历十九年刊增上寺报恩藏本,【甲】延宝五年刊宗教大学藏本 门人灌顶记【大】,〔-〕【甲】 是【大】,〔-〕【甲】 然【大】,〔-〕【甲】 空亦【大】,亦空【甲】 是【大】,虚【甲】 照【大】,然【甲】 發【大】,示【甲】 亦【大】,空亦【甲】 增【大】,减【甲】 减【大】,增【甲】 象【大】,像【甲】 惑【大】,或【甲】 法【大】,〔-〕【甲】 达【大】,建【甲】 因【大】,其人因【甲】 辩【大】*,辨【甲】* 即【大】,〔-〕【甲】 所【大】,向【甲】 (何以…虽)二十一字【大】,〔-〕【甲】 然者【大】,者何然【甲】 则【大】,〔-〕【甲】 亦【大】,亦识【甲】 若【大】,〔-〕【甲】 不【大】,非【甲】 非【大】,不【甲】 异【大】,实【甲】 故【大】,〔-〕【甲】 义【大】,如心识义【甲】 亦皆【大】,皆亦【甲】 举觉【大】,觉举【甲】 苞【大】,包【甲】 者【大】,〔-〕【甲】 数【大】,散【甲】 炼熏【大】,练薰【甲】 随【大】,故随【甲】 调【大】,诸调【甲】 则【大】,〔-〕【甲】 亦【大】,〔-〕【甲】 者【大】,非真如者【甲】 是【大】,〔-〕【甲】 名【大】,名证【甲】 人【大】,者【甲】 无【大】,不【甲】 住【大】,作【甲】 尼诸陀罗尼【CB】【甲】,尼【大】 名【大】,〔-〕【甲】 学【大】,上【甲】 有【大】,为【甲】 静【大】,净【甲】 得【大】,是【甲】 得【CB】【甲】,对【大】 行何【大】,何以【甲】 志【大】,至【甲】 学【大】,觉【甲】 无【大】,一切无【甲】 物【大】,财物【甲】 是故【CB】【甲】,是【大】 有【大】,为【甲】 利【大】,于利【甲】 于【大】,经于【甲】 定【大】,之定【甲】 慧【大】,正慧【甲】 修【大】,善修【甲】 修【大】,〔-〕【甲】 善【大】,若【甲】 念【大】*,正念【甲】* 所【大】,作【甲】 法【大】,出世间法【甲】 之【大】,心【甲】 揽【大】,览【甲】 名【大】,名之【甲】 识【大】,相【甲】 四【大】,〔-〕【甲】 观【大】,观解【甲】 无【大】,无有【甲】 后【CB】【甲】,从【大】 未【大】,此未【甲】 作【大】,作作【甲】 则后【大】,故则【甲】 若【大】*,〔-〕【甲】* 世【大】,世心【甲】 永【大】,若【甲】 者【大】,〔-〕【甲】 不【大】,不住不【甲】 念【大】,心所念【甲】 如【CB】【甲】,知【大】 自【大】,〔-〕【甲】 〔-〕【CB】【甲】,无【大】 勿【大】,局【甲】 住【大】,往【甲】 观【大】,正【甲】 诸【大】,于诸【甲】 妄【大】,无【甲】 念【大】,〔-〕【甲】 未【大】,〔-〕【甲】 未念心【大】,〔-〕【甲】 观【大】,观察【甲】 是【大】,若无因而有生是【甲】 生是【大】,是生【甲】 若即【大】,〔-〕【甲】 明【大】,次明【甲】 生不灭【大】,〔-〕【甲】 生【大】,此【甲】 则【大】,〔-〕【甲】 柰【大】*,李【甲】* 是【大】,〔-〕【甲】 儿【大】,男【甲】 三【大】,三次【甲】 亦【大】,于亦【甲】 如不定【CB】【甲】,不能【大】 无【大】,不【甲】 非【大】,〔-〕【甲】 以非灭非不灭所【CB】【甲】,所【大】 所生【CB】【甲】,所【大】 〔-〕【CB】【甲】,生【大】 所生【CB】【甲】,生【大】 所从【CB】【甲】,从【大】 念【大】,念心【甲】 灭为欲念心【大】,〔-〕【甲】 句【大】,翻【甲】 作【大】,〔-〕【甲】 不得【大】,〔-〕【甲】 灭【大】,灭颠倒妄计之生灭乃至非生灭非不生灭【甲】 诸【大】,诸法【甲】 正【大】,则正【甲】 欲【大】,如欲【甲】 正【大】,修正【甲】 故【大】,是故【甲】 能【大】,能于【甲】 生【大】,〔-〕【甲】 事【大】,易【甲】 云【大】,言【甲】 析【大】,折【甲】 时【大】,〔-〕【甲】 禅【大】,〔-〕【甲】 由【大】,犹【甲】 竖【大】,坚【甲】 反【大】*,变【甲】* 坐【大】,坐时【甲】 眠【大】,眼眠【甲】 乏【大】,之【甲】 任【大】,住【甲】 住【大】,性【甲】 故【大】,为【甲】 语【大】,谈【甲】 衍【大】,行【甲】 无量【大】,无碍碍【甲】 谛【大】,〔-〕【甲】 色【大】,〔-〕【甲】 出【大】,生【甲】 即【大】,〔-〕【甲】 別【大】,明【甲】 声【大】,〔-〕【甲】 于【大】,与【甲】 知【大】,如【甲】 所【大】,〔-〕【甲】 清净【大】,空寂【甲】 生【大】*,出【甲】* 外【大】,是【甲】 无【大】,无有【甲】 二【大】,二事【甲】 爱恚【大】,悉受【甲】 诸触【CB】【甲】,触【大】 证【大】,灯【甲】 相【大】,〔-〕【甲】 阳【大】,飓【甲】 当【CB】【甲】,岂【大】 心【大】,〔-〕【甲】 止【大】,心【甲】 尚【大】,当【甲】 切【大】,〔-〕【甲】 何【大】,〔-〕【甲】 心【大】,四心【甲】 事【大】,境【甲】 一一【大】,二【甲】 时【大】,意时【甲】 心【大】,念【甲】 泊澹【大】,怕憺【甲】 心【大】,心观心【甲】 有【大】,〔-〕【甲】 定【大】,定即破定相【甲】 相观【大】,〔-〕【甲】 解【大】,〔-〕【甲】 时【大】,如是时【甲】 复【大】,〔-〕【甲】 及【大】,观及【甲】 想【大】,相【甲】 心性【大】,观心【甲】 即【大】,是【甲】 能【大】,〔-〕【甲】 倒【大】,毒倒【甲】 能【大】,能除【甲】 动【大】,〔-〕【甲】 涅槃【大】,菩提【甲】 佛界如【大】,〔-〕【甲】 修【大】,善修【甲】 分【大】,此【甲】 门【大】,〔-〕【甲】 凡【大】,〔-〕【甲】 信【CB】【甲】,住【大】 种【大】,〔-〕【甲】 语【大】,论【甲】 也【大】,心【甲】 入【大】,照【甲】 理性【大】,性理【甲】 遮【大】,避【甲】 盖【大】,善【甲】 其【大】,甚【甲】 虚妄【大】,〔-〕【甲】 言【大】,誓得【甲】 生【大】,上【甲】 空【大】,〔-〕【甲】 为【大】,〔-〕【甲】 恼性【CB】【甲】,恼【大】 名【大】,〔-〕【甲】 理【大】,〔-〕【甲】 發心住者【大】,〔-〕【甲】 亦【大】,〔-〕【甲】 位【大】,〔-〕【甲】 位【大】,住位【甲】 生【大】,属【甲】 得【大】,报得【甲】 越【大】,超【甲】 三【大】,二【甲】 禅【大】,禅难禅【甲】 穷【大】,说【甲】 行【大】,住【甲】 之【大】,之如上法门一生可得也【甲】 (释摩…蜜)八字【大】,〔-〕【甲】 昧【大】,昧一卷【甲】【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6 册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1-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