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925

法界次第初门总序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𫖮辄依经附论撰法界次第初门三百科裁为七卷流传新学略为三意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则三观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当名下略辨体相始得三卷

法界次第初门目录

 卷上之上

  名色初门第一

  五阴初门第二

  十二入初门第三

  十八界初门第四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三毒初门第七

  五盖初门第八

  十烦恼初门第九(亦名十使)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十恶初门第十一

  十善初门第十二

 卷上之下

  三归初门第十三

  五戒初门第十四

  四禅初门第十五

  四无量心初门第十六

  四无色定初门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六妙门初门第十八

  十六特胜初门第十九

  通明观初门第二十(亦名通明禅)

 卷中之上

  九想初门第二十一

  八念初门第二十二

  十想初门第二十三

  八背舍初门第二十四

  八胜处初门第二十五

  十一切处初门第二十六

  十四变化初门第二十七

  六神通初门第二十八

  九次第定初门第二十九

  三三昧初门第三十

  师子奋迅三昧初门第三十一

  起越三昧初门第三十二

 卷中之下

  四谛初门第三十三

  十六行初门第三十四

  生法二空初门第三十五

  三十七品初门第三十六

  三解脱初门第三十七

  三无漏根初门第三十八

  十一智初门第三十九

  十二因缘初门第四十

  卷下之上

  四弘誓愿初门第四十一

  六波罗蜜初门第四十二

  四依初门第四十三

  九种大禅初门第四十四

  十八空初门第四十五

  十喻初门第四十六

 卷下之下

  百八三昧初门第四十七

  五百陀罗尼初门第四十八

  四摄初门第四十九

  六和敬初门第五十

  八自在我初门第五十一(亦名八种变化)

  四无碍辩初门第五十二

  十力初门第五十三

  四无所畏初门第五十四

  十八不共法初门第五十五

  大慈大悲初门第五十六

  三十二相初门第五十七

  八十种好初门第五十八

  八种音声初门第五十九

  三念处初门第六十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名色初门第一

 一名 二色

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若诸大圣分別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別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別于异事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別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 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五阴初门第二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

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別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

十二入初门第三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

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入名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 身分对色能见色之处名眼眼是四大造色体为十色共成所谓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 身分对声能闻声之处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 身分对香能闻香之处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 身分对味能知味之处名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体对触能觉触处皆名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对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诸心数法但取心王以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一色入 一切对眼所见之色名为色色有二种色摄一切色一正报可见色众生身色青黄赤白黑色等二依报可见色外无知青黄赤白黑色等也

二声入 一切对耳所闻之色曰声声有二种声摄一切声一从正报色出声众生语言音声也二从依报色出声也

三香入 一切对鼻所闻之色名香香有二种香摄一切香一正报色处香众生身中香臭也二依报色出香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 一切对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种味摄一切味一正报色处味众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报色处味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触入 一切对身所觉之色名触触有二种触摄一切触一正报色处触众生身中冷暖澁滑等十六触也二依报色处触外一切无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触也

六法入 一切对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种法摄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法也二者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

十八界初门第四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別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別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別为义识依于根识別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一我 二众生 三寿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养育 七众数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见者

次名色阴入界而辨十六知见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略辨即有十六知见之別广对诸缘则妄计不可称数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今为欲于后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观门必须善识假实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论释之也

一我 若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无明不了若即若离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我为也

二众生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

三寿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寿有长短故名寿者

四命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名命者

五生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亦计我来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养育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于他故名养育亦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

七众数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名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

八人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故名为人亦计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为人

九作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当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当令他受苦乐果报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计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

十六见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眼根故能见一切色亦计我能起邪见我起正见名见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

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別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別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故缨络经云见著二法迷法界色心广起一切三界烦恼通名烦恼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能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發故名烦恼也

一见烦恼 邪心观理名之为见若于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随见偏理妄执为实通名为见见烦恼者谓五利使见谛所断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也

二爱烦恼 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假实二事情迷随心所对一切事境染著缠绵通名为爱爱烦恼者谓五钝使思惟所断十使及所断结流扼缠盖缠等也

三毒初门第七

 一贪毒 二嗔毒 三痴毒

次见爱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离之异事须分別合但取痴一分为见余一分及贪恚并合为爱也若离则见爱之中各有三毒如此历三界五行则离出九十八使一切烦恼通名毒者毒以沈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沈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

一贪毒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即是贪毒历三界五行十五贪使并是贪毒但上二界烦恼既薄故別受爱

二嗔毒 违忿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历欲界五行下即有五嗔使并是嗔毒数人义上二界无嗔也

三痴毒 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无明有二种一者相应无明即是与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应共起二者不相应无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痴使也

五盖初门第八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

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別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嗔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發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的为在下所明诸禅正障故须略辨其相

一贪欲盖 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分別体相具如贪毒中说三界五行中十五贪使即是贪欲

二嗔恚盖 忿怒之心名为嗔恚分別体相具如前说欲界五行五种嗔使即是嗔盖也

三睡眠盖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无记则增长无明故意识惛惛而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谓之睡眠也数人说为增心数法犹属见思所断十五痴使摄也

四掉悔盖 邪心动念曰掉退思忧悴为悔纵无明谬取则戏论动掉心生既所为乖失退思则有忧悔也亦是增心数法正属见谛所断三十二见使摄思惟断亦有少分也

五疑盖 痴心求理犹预不决名之为疑若修道定等法无明暗钝不別真偽因生犹预心无决断皆谓疑也世间通疑非一正论障道之疑即是见谛所断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十使初门第九

五钝使 一贪使 二嗔使 三无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

五利使 一身见使 二边见使 三邪见使 四戒取使 五见取使

次五盖而辨十使者岂有十使异于五盖若教门但为修定者说略立三毒五盖之数若为修慧者说欲使明识所断之惑无谬故须分別为十使也所以然者贪嗔二盖即是贪嗔二使睡盖之本即是痴使离痴出慢即为慢使疑盖即疑使也是为五钝使掉悔即是邪思掉动之心若细分別其相则有五利五钝使之別而此推之还是五盖分別为十使也若开十使则出一切烦恼此十通名使者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烦恼烦恼义如前说

一贪欲使 引取无厌名曰贪欲分別其相具如贪毒中说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中十五贪皆是贪使

二嗔恚使 忿怒之心名之曰嗔分別其相具如嗔毒中说见思所断欲界五行中五恚即是恚使也

三无明使 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若以迷心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永失而不知惭愧者皆是痴也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痴即是无明使

四慢使 自恃轻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才能轻蔑于他即是慢也慢有八种在下別出乃至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慢皆是慢使也

五疑使 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分別其相具如疑盖中说三界四行十二种疑并是疑使也

六身见使 若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若以无明不了则于五阴中起二十种身见则身见有二十种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有二身见也

七边见使 执边之心名为边见若于四边不了随见一边为实余边悉为妄语如其所见互执一边悉堕边见历三世五阴即有六十二见并是见谛所断合六十二见同是一边见摄也又约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即有三边

八邪见使 邪心取理故名邪见若无明不了四谛因果邪心推获谓无此理因断灭出世间善根乃至世间善根作阐提行是为邪见见谛所断三界四行中有十二邪见是也

九见取使 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若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發无明不了便谬计所得以为真为胜生心取著皆名见取也见谛所断三界四行有十二见取是也

十戒取使 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故曰戒取若取鸡狗牛戒乃至九十五种外道所行之戒以为真戒皆名戒取若人虽持佛戒见有戒相亦是戒取见谛所断三界二行有六种戒取是也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別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九十八使则出一切烦恼今依数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实论人所解则异也

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 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七使亦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但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

见谛惑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除嗔集谛下有六使除嗔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六使亦除嗔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嗔使及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

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別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之所断也分別使相略说并如前十使章门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 一贪使二嗔使三痴使四慢使

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

思惟惑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

思惟惑无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向断至果方尽也

次此应广出诸烦恼科目所谓三漏四流四缚八邪八倒九结九恼十缠乃至五百烦恼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及恒沙等数烦恼皆从见爱九十八使离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数科足以显教门明烦恼离合惑障润生之法诸烦恼科目至第六卷中別当更随要而出

十恶初门第十一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婬

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

 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报故非善道也

一杀生 断一切众生命故名为杀生

二偷盗 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

三邪婬 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婬

四妄语 以言诳他故名妄语

五两舌 搆鬪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

六恶口 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

七绮语 绮侧语辞言乖道理名为绮语

八贪欲 引取顺情尘境心无厌足名为贪欲

九嗔恚 若对违境心生忿怒名为嗔恚

十邪见 拨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见

次此应出四重五逆七逆谤方等经用僧鬘物作阐提行十六恶律仪等诸轻重恶业科目皆从十恶中离合分別而说者今欲论诸入道要门具出(云云)至后第六卷中別当更出

十善初门第十二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婬

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一不杀生 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即是止善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善者当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婬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婬欲之恶行善者当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语 即是止善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善者当行实语之善

五不两舌 即是止善止前搆鬪两边之恶行善者当行和合之善

六不恶口 即是止善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善者当行软语之善

七不绮语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

三归戒初门第十三

 一归佛 二归法 三归僧

次十善而辨三归者如来未兴于世尔时已有十善之化是为世间旧善岂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方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之根本三乘行者归宗进行此为初首也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發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岂同十善之旧法耶问曰十二门禅亦是旧法今何故不三归前说答曰若依说教时节实如所问但今欲次论修行戒定之次则不得尔今次三归之下备出诸戒科目并同此意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

三归依僧 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五戒初门第十四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婬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今所以次三归而明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

一不杀生戒 云何名杀生若实知是众生發心欲杀而夺其命起身业有作是名杀罪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其余系闭鞭打等是杀方便非正罪

二不偷盗戒 云何名盗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其余计校乃至手捉未离地等是盗方便非正罪

三不邪婬戒 云何名邪婬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出家戒法护乃至自妇受一日戒法若有娠乳儿及非道处如是犯者名为邪婬若不作是事名不邪婬戒其余言戏以物相要乃至捉手触身未遂婬事皆为邪婬方便非正罪

四不妄语戒 云何名妄语不净心欲诳他隐覆实事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皆是妄语方便不谓正罪

五不饮酒戒 云何名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酒若乾若湿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也

次此应明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一日一夜八戒出家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十种得戒五篇七聚相乃至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及三千威仪八万律仪是中皆应次第略出科目辨大圣从麁至细制戒之意事转繁多具列(云云)今欲且逐要出诸禅定智慧法门科目次第此诸戒中事数至下第六卷別更随要者出之

四禅初门第十五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麁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释而言根本者以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种种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出故称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別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發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別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發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別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

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故名内净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净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行者初得内净时即与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欢喜无量故名为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为乐支也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谓之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停不动故名为一心支

三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离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發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行者既發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發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一澄渟不动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乐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發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念自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何故此四禅中独名不动定也初禅觉观二禅喜所动三禅乐所动是四禅中先离忧喜今复除苦乐故名真定也三界胜定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因此定發真无漏有漏外道无慧方便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槃是为邪倒非涅槃也从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从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四无量心初门第十六

一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次四禅而辨四无量心者四禅但是自证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乐大功德者当怜愍一切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此四通名无量心者从境以得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

一慈无量心 能与他乐之心名之为慈若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令得乐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慈定是慈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 能拔他苦之心名之为悲若行者于禅定中念受苦众生令得解脱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悲定是悲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悲无量心也

三喜无量心 庆他得乐生欢悦心名之为喜若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令离苦得乐欢喜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喜定是喜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若缘于他无憎无爱之心名之为舍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悉念同得无憎无爱如证涅槃寂然清净如是念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舍定是舍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舍无量心

四空定初门第十七

一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次无量心而辨四空处定者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质之患累若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故次无量以明四空处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 若灭三种色缘空而入定者名空处定行者厌患色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故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为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若舍空缘识而入定者名识处定行者厌患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名为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若舍识处心依无所有法而入定者名无所有处定行者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为无所有处定有人解云舍多识取少识缘之入定名无所有处定也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若舍二边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无想定行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更有定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非无想之法心与非有非无想法相应是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亦云凡夫外道得此定谓证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众而住故云非无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略明三界十二门禅极在于此也

六妙门初门第十八

 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

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门者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發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察能發真明出离生死岂同上也此六通言妙门者涅槃为妙门谓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一家所明有十种六妙门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门以为次者此六门既是亦有漏亦无漏禅于余亦有漏亦无漏禅中浅而且局故以为次也

一数息门 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麁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麁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

二随息门 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發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發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發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發故以止为门

四观门 分別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發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發故以观为门

五还门 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發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

六净门 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發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發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十六特胜初门第十九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別有因缘事具出(云云)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發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別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一知息入 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所以然者数息则暗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發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者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二知息出 修特胜者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意如前释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三知息长短 修特胜者借观以调心心既静细则照了渐明若得麁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胜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也

五除诸身行 修特胜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發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如明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別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七受乐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念处犹属受念处观

八受诸心行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

九心作喜 修特胜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發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也

十心作摄 修特胜者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也若对念处犹属心念处观

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胜者离二禅入三常有观照是故若發三禅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修特胜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發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也若对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十三观出散 修特胜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空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逍散而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四观离欲 修特胜者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發识处定即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五观灭 修特胜者离识处入无所有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發无所有处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六观弃舍 修特胜者离无所有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發非想定时即观照分明知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特胜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發真无漏证三乘道略辨特胜竟言少则意难见读者必须细心比类令知地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而观慧有別也

通明禅初门第二十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虚空处 识处 少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 灭受想定

次十六特胜而辨通明此禅竖深横细定观精巧过于特胜故次后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后辨者此禅虽是实观深细而未具无漏得解广大对治之用于破烦恼义劣故不次背舍等安之亦以非其气类今次十六之后正应从容得所也言通明者辨此禅相具出大集经中但经不別出名目而北国诸禅师坐证此法者欲以教人必须标名传世若用根本禅说虽定名一往相似而行相逈异还用此名说者行人便作常解则大乖其妙若安十六特胜观法虽小相似而名目都不相关若对背舍胜处等名之与观条然并异既进退并不同余禅岂可用余禅名说故別为立自名名曰通明所言通明者修此禅时必须三事通观故云通明亦以能發六通三明故云通明但此禅境界繁多非可传述止列大集经中所出科目示知有此一法门异常所传禅也

初禅六支 大集经云言初禅者亦名为具亦名为离离者谓离五盖具者谓具足五支言五支者觉观喜乐安定一觉支者云何名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觉云何名观心行大行遍行随喜是名为观云何名喜如真实知大知心动其心是名为喜云何名为行于此法心悦受于乐触是名为乐云何名为安谓心安身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云何名为定谓若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住

二禅三支 大集经云言二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三支谓喜安定也

三禅五支 大集经云言三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谓离五盖具者具足五支谓念舍慧安

四禅四支 大集经云言四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四支谓念舍不苦不乐定

空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观身厌患远离身相一切身触喜触乐触分別色相远离色阴观无量空处是名比丘得空处定也

识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修奢摩他毘婆舍那观心意识自知此身不受三受以得远离是三种受是名比丘得识处定

少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观三世空知一切行亦生亦灭空处识处亦生亦灭作是观已次第观识我今此识亦识非识若非识者名寂静云何求断此识是名得少处定

非想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有非想心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疮是痈是不寂静若我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若有比丘能断如是想非非想是名获得无想解脱门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识想若有触想若有空想若有识想若非想非非想等皆名麁想我今若修无想想三昧则能永断如是等想是故见于非想非非想为寂如是见已入非非想定已不爱不破无明彼无明已名获阿罗汉果前三种定二道所断后第四定终不可以世俗道断凡夫于非想处虽离麁烦恼而亦有十种细法以其无麁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槃凡夫者外道欝头蓝弗是也

灭尽定 大集经云憍陈如若有比丘修习圣道厌离四禅四空处观灭庄严之道而入灭尽定也

今此所述通明禅支并出大集经文是中未有一句私解读者自具寻思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


校注

【原】万历十九年刊增上寺报恩藏本【甲】天和二年刊宗教大学藏本 法【大】法本【甲】 原本卷末注曰无动南藏作之二 二【大】三【甲】 简【大】简(云云)【甲】 受【大】〔-〕【甲】 入名【大】名入【甲】 触【大】触之【甲】 知【大】知色【甲】 法【大】法也【甲】 识【大】〔-〕【甲】 意为意识此【大】〔-〕【甲】 计【大】计我【甲】 者【大】者也【甲】 扼缠【大】轭缚【甲】 二【大】〔-〕【甲】 合【大】合则【甲】 沈【大】*鸩【甲】* 名【大】名也【甲】 盖【大】盖也【甲】 纵【大】从【甲】 五钝【大】〔-〕【甲】 乖【大】求【甲】 见【大】见也【甲】 使【大】使也【甲】 除【大】〔-〕【甲】 谛【大】行【甲】 尽【大】尽也【甲】 言【大】口【甲】 口【大】〔-〕【甲】 也【大】〔-〕【甲】 原本卷末注曰恶语南藏作语恶 心【大】心也【甲】 归【大】*归依【甲】* 兴【大】兴出【甲】 外【大】外道【甲】 害【大】害也【甲】 行【大】行之【甲】 如【大】如服【甲】 世【大】世间【甲】 已【大】色【甲】 计校【大】校计【甲】 原本卷末注曰口南藏作谤 浊若清【大】清若浊【甲】 则【大】〔-〕【甲】 乐【大】乐息则【甲】 四【大】〔-〕【甲】 观觉【大】觉观【甲】 也【大】*〔-〕【甲】* 喜【大】喜则【甲】 为【大】〔-〕【甲】 名【大】云【甲】 禅【大】界【甲】 动【大】所动【甲】 原本卷末注曰至北藏作而 原本卷末注曰受下北藏无无字 名【大】是为【甲】 处【大】〔-〕【甲】 次【大】*次四【甲】* 量【大】量心【甲】 名【大】名之【甲】 患【大】慧【甲】 行心【大】心行【甲】 心【大】心之【甲】 处【大】处观【甲】 支【大】支时【甲】 禅【大】禅时【甲】 定【大】定时【甲】 禅【大】禅者【甲】 处【大】〔-〕【甲】 止【大】正【甲】 六【大】五【甲】 为【大】谓【甲】 小【大】〔-〕【甲】 (乐行为)十九字【大】〔-〕【甲】 定【大】*定也【甲】* 此识亦识【大】观识亦非识非【甲】 我【大】我今【甲】 求【大】永【甲】 想心【大】心想【甲】 想【大】非想【甲】 者【大】〔-〕【甲】 若【大】若有【甲】 无想【大】〔-〕【甲】 想【大】相【甲】 静【大】静处【甲】 著【大】食能【甲】 后【大】从【甲】 灭【大】灭定【甲】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界次第初门(卷1)
关闭
法界次第初门(卷1)
关闭
法界次第初门(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