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039

校订三国遗事叙

三国遗事继金氏史记而作收录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遗闻逸事者高丽忠烈王时僧一然所撰也书凡五卷分为九门初无序跋冠以三国年表所纪神异灵妙专主崇佛弘法论者谓荒诞不经不足取信然流风遗俗往往散见于其中矧州县都市地势沿革历然有征苟欲讲三国旧事采葑采菲宁容遗之哉其书以元至元大德间成后二百余年迨明正德七年壬申再刊庆州府尹李继福跋其后云吾东方三国本史遗事两本他无所刊而只在本府岁久刓缺一行可解仅四五字因欲改刊广求完本阅数岁不得焉星州牧使权公闻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盖再刊之举出于继福而所谓完本者亦非真完本恐阙损写本已我邦所传有二本一在尾州德川侯一藏男爵神田氏并系正德再刊文字摸稜鲁鱼焉马率仍其旧甚则空纸脱叶文断义绝殆不可读于是原二家藏本据三国史记高丽史东京杂记东国通鉴文献备考舆地胜览海东金石苑暨汉土历代史书西域求法高僧传唐续高僧传等參互检核订其譌舛补其阙漏活字印行以公于世至元距今六百余年元主忽必烈置征东省以高丽为导来寇于我筑紫镇西诸军击歼之战败之余丽主至欲驱儒生充军伍而一然以高丽人矻矻著书于其间惜不使其笔当时曲折取信于天下后世抑三韩与我关系邈在往世此书所载有间及我者且书中插入乡歌者多系新罗语乡歌犹谓国风新罗古言已亡才存乡歌十余首实为沧海遗珠则匪直核新罗旧事亦足以參我古言考古之士讨其源而究其委庶几乎其有所资焉明治三十五年壬寅九月上澣

例言

一斯编本无目次今据编中标题补之又第一卷靺鞨渤海条阙二叶第三卷南月山条阙一叶伯严寺石塔舍利条阙二叶其他或佚标题或脱篇名共不可考者姑阙疑

一年表首阙二叶今不可补焉编中文字阙失或断烂不能读者缩摹以存疑倘以意拟定文字则加( )分之其属阙失者以□□标识之

一干支数字时或有差及行文中有误脱断做纰缪者补正之间或辩其是非于鼇头

一假借音通字不敢改之标出其由于鼇头避字亦然但省画字如建作[肂-]武作正则改之建系高丽太祖讳字武则惠宗讳字并以其难通读也苏轼云前辈不敢妄改古书故文字属別体者务存其旧形供博古一端然活字印刷乌焉易讹览者谅焉

三国遗事目次

年表

卷第一

纪异第一

古朝鲜 魏满朝鲜

马韩 二府

七十二国 乐浪国

北带方 南带方

靺鞨 渤海 □□□□

卞韩 百济 辰韩

四节游宅 新罗始祖 赫居世王

第二南解王 第三弩礼王

第四脱解王 金阏智 脱解王代

延乌郎 细乌女 未邹王 竹叶军

奈勿王 金堤上 第十八实圣王

射琴匣 智哲老王

真兴王 桃花女 鼻荆郎

天赐玉带 善德王知几三事

真德王 金庾信

太宗春秋公 长春郎 罢郎

卷第二

□□□□

文虎王法敏 万波息笛

孝昭王代 竹旨郎 圣德王

水路夫人 孝成王

景德王 忠谈师 表训大德

惠恭王 元圣大王

早雪 兴德王 鹦鹉

神武大王 阎长 弓巴

第四十八景文大王 处容郎 望海寺

真圣女大王 居陀知

孝恭王 景明王

景哀王 金傅大王

南扶余 前百济 北扶余

武王 后百济 甄萱

驾洛国记

卷第三

兴法第三

顺道肇丽 难陀辟济

阿道基罗 原宗兴法 厌髑灭身

法王禁杀 宝藏奉老 普德移庵

东京兴轮寺金堂十圣 迦叶佛宴座石

辽东城育王塔 金官城婆娑石塔

高丽灵塔寺 皇龙寺丈六

皇龙寺九层塔

皇龙寺钟 芬皇寺药师 奉德寺钟

灵妙寺丈六

四佛山 掘佛山 万佛山

生义寺石弥勒 兴轮寺壁畵普贤

三所观音 众生寺 柏栗寺

敏藏寺 前后所将舍利

□□□□

弥勒仙花 未尸郎 真慈师

南白月二圣 努肹夫得 怛怛朴朴

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儿得眼

洛山二大圣 观音 正趣 调信

鱼山佛影 台山五万真身

溟州五台山宝叱徒太子传记

台山月精寺五类圣众 南月山

□□□□    □□□□

鍪藏寺弥陀殿 伯严寺石塔舍利

卷第四

义解第五

圆光西学 宝攘梨木

良志使锡 归竺诸师

二惠同尘 慈藏定律

元晓不羁 义湘传教

蛇福不言 真表传简

开东枫岳钵渊薮石记 胜诠髑髅

心地继祖 贤瑜珈 法华严

卷第五

神呪第六

密本摧邪 惠通降龙

明郎神印

感通第七

仙桃圣母随喜佛事 郁面婢念佛西升

广德 严庄 憬兴遇圣

真身受供 月明师兜卛歌

善律还生 金现感虎

融天师彗星歌 真平王代

正秀歌救氷女

避隐第八

朗智乘云 普贤树 缘会逃名 文殊岾

惠现求静 信忠挂冠

包山二圣 永才遇贼

勿稽子 迎如师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念佛师

孝善第九

真定师孝善双美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王代 向得舍知割股供亲 景德王代 孙顺埋儿 兴德王代

贫女养母 跋

三国遗事目次(终)

三国遗事王历第一

前汉宣帝 五凤(甲子)
新罗
第一赫居世 姓朴卵生年十三甲子即位理六十年俅娥伊英娥英国号徐罗伐又徐伐或斯罗或鸡林之譌至脱解王时始置鸡林之号
 甘露(戊辰)四 黄龙(壬申)元帝 初元(癸酉)五 永光(戊寅)五 建昭(癸未)
新罗
高丽
甲申筑金城
第一东明王 甲申立理十九年姓高名朱蒙一作邹蒙坛君之子
成帝 建始(己丑)四 河平(癸巳)四 阳朔(丁酉)四 鸿嘉(辛丑)四 永始(乙巳)
新罗
高丽
百济
第二瑠璃王 一作累利又□留东明子立壬寅理三十六年姓解氏
第一温祚王 东明第三子圭第二癸卯立在位四十五都慰礼城一云蛇川今稷山
 元延(乙酉)四哀帝二哀帝 建平(乙卯)
丙辰移都汉山今广州
 元寿(己未)二平帝 元始(辛酉)
第二南解次次雄 父赫居世母阏英姓朴氏妃云帝夫人甲子立理二十年此王位亦云居西干
孺子 初始(戊辰)
癸亥(移都国内城亦云不而城)
新室 建国(己巳)五 天凤(甲戌)
第三大虎神王 名无恤一作味留姓解氏瑠璃王第三子戊寅立理二十六年
 地凤(庚辰)
第三弩礼 一作弩尼叱今父南解母云帝妃辞要王之女金氏甲申立理三十三年尼叱今或作尼师今
 更始(癸未)二后汉虎帝 建虎(乙酉)三十一
新罗
高丽
百济
驾洛国一作伽耶今金州
第四闵中王 名邑朱姓解氏大虎之子甲辰立理四年 第五慕本王 闵中之兄名爱 一作忧戊申立理五年 第六国祖王 名宫亦云大祖王癸丑立理九十三年后汉传云初生开目能视后逊位子母弟次大王
第二多娄王 温祚第二子戊子立理四十九年
首露王 壬寅三月卵生是月即位理一百五十八年因金卵而生故姓金氏开皇历载
 中元(丙辰)
第四脱解 一作吐解尼叱今昔氏父琓夏国含达婆王一作花夏国王母积女国王之女妃南解王之女阿老夫人丁巳立理二十三年王崩水葬末□疏井丘中塑骨安东岳今东岳大王
明帝 永年(戊午)十八章帝 建初(丙子)
第五婆娑尼叱今 姓朴氏父弩礼王母辞要王之女妃史肖夫人庚辰立理十二年
第三己娄王 多娄子丁丑立理五十五年
 元和(甲申)三 章和(丁亥)和帝 永元(己丑)十七殇帝 元兴(乙巳)安帝 延平(丙午) 永初(丁未)
第六祇磨尼叱今 一作祇味姓朴氏父婆娑母史肖夫人妃磨帝国王之女□礼夫人一作爱礼金氏壬子立理二十三年是王代灭音质国今安康及押梁国今□山
 元初(甲寅)六 永宁(庚申) 建光(辛酉) 延光(壬戌)四顺帝 永建(丙寅)
第七逸圣尼叱今 父弩礼王之兄或云祇磨王妃□礼夫人日知葛文王之父□□礼夫人祇磨王之女母伊刊生夫人或云□□王夫人朴氏甲戌立理二十年
第四盖娄王 巳娄子戊辰立理三十八年
 阳嘉(壬申)四 永和(丙子)六 汉安(壬午)二 建康(甲申)冲帝 永嘉(乙酉)帝 本初(丙戌)
第七次大王 名遂国祖王母弟丙戌立理十九年
桓帝 建和(丁亥)三 和平(庚寅) 元嘉(辛卯)二 永兴(癸巳)
第八阿达罗尼叱今
 永寿(乙未)
乙巳国祖王年百十九岁兄二王俱见弑于新王
 延熹(戊戌)
又与倭国𪱷岭
第八新大王 名伯固一作伯句乙巳立理十四年
第五肖古王 一作素古盖娄子丙午立理五十年
 永康(丁未)
立岘个弥勒大院东岭是也
灵帝 建宁(戊申)四 熹平(壬子)六 光和(戊午)
第九故国川王 名男虎或云夷谟己未立理廿年国川亦曰国坏乃葬地名
 中平(甲子)
第九伐休尼叱今
洪农又献帝 永汉(己巳) 初平(庚午)四 兴平(甲戌)二 建安(丙子)
第十奈解尼叱今
第十山上王
第六仇首王 一作贵须肖古之子甲午立理二十年
第二居登王 首露子母许皇后己卯立理五十五年姓金氏
曹魏文帝 黄初(庚子)七明帝 大和(丁未)
第十一助贲尼叱今
第十一东川王
 青龙(癸丑)
第七沙泮王 一作沙□□□□仇首之子立即废
 景初(丁巳)三齐王 正始(庚申)
第十二理解尼叱今 一作𧮪解王昔氏助贲王之同母弟也丁卯立理十五年始与高丽通聘
第八古尔王 肖故之母弟甲寅立理五十二年
 嘉平(己巳)
第十二中川王
高贵乡公 正元(甲戌)二 甘露(丙子)
第三麻品王 父居登王母泉府卿申辅之女言今贞夫人己卯立理三十二年
陈留王 景元(庚辰)
第十三未邹尼叱今 一作味炤又未祖又未召姓金氏始立父仇道葛文王母生乎一作述礼夫人伊非葛文王之女朴氏妃诸贲王之女光明娘壬午立理二十二年
西晋虎帝 泰始(乙酉)
第十三西川王 名药卢又若友庚寅立理二十年
 咸宁(乙未)五 大康(庚子)十一
第十四儒礼尼叱今 一作世里智王昔氏父诸贲母□召夫人朴氏甲辰立治十五年补筑月城
第九责稽王 古尔子一作责替误丙午立治十二年
惠帝 元康(辛亥)
第十四烽上王 雉葛王名相夫壬子立治八年
 永宁(辛酉)
第十五基临尼叱今 一作基立王昔氏诸贲王之第二子也母阿尔夫人戊午立治二十年
第十汾西王 责稽子戊午立治六年
第四居叱弥王 一作今勿父麻品母好仇辛亥立治五十五年
 大安(壬戌)
第十五美川王 一云妙禳名乙弗又瀀弗庚申立理三十一年
 永兴(甲子)
第十一比流王 仇者第二子 沙泮之弟也甲子立治四十年
 光熙(丙寅)
丁卯年是国号曰新罗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民云或系智证法兴之世
怀帝 永嘉(丁卯)
第十六乞解尼叱今 昔氏父于老音角干即察解王第二子也庚午立治十六年是王代百济兵始来侵
愍帝 建兴(癸酉)四东晋中宗 建虎(丁丑) 大兴(戊寅)四明帝 永昌(壬午) 大宁(癸未)三显宗 咸和(丙戌)
己丑始筑碧骨堤周□万七千二十六步□□百六十六步水田一万四千七十
第十六国原王 名钊又斯由或云冈上□辛卯立理四十年甲午增筑平壤城壬寅八月移都安市城即丸都城
 咸康(乙未)八康帝 建元(癸卯)
第十二契王 汾西元子甲辰立理二年
孝宗 永和(乙巳)十二
第十七奈勿麻立干 一作□王金氏父仇道葛文王一作未召王之弟未仇角干母休礼夫人金氏丙辰立理四十六年陵在占星台西南
第十三近肖古王 比流第二子丙午立理二十九年
第五伊品王 父居叱弥母阿志丙午立理六十年
 升平(丁巳)五哀帝 隆和(壬戌) 兴宁(癸亥)三废帝 大和(丙寅)五简文帝 咸安(辛未)
第十七小兽林王 名丘夫辛未立理十三年
辛未移都北浦山
烈宗 宁康(癸酉)
第十四近仇首王 近肖古之子也乙亥立理九年
 大元(丙子)二十一
第十八国壤王 名伊速又于只支甲申立治八年
第十五枕流王 近仇首子甲申立理二年
安帝 隆安(丁酉)
第十九广开王 名谈德壬辰立治二十一年
第十六辰斯王 枕流王弟乙酉立治七年第十七阿莘王 一作河芳辰斯子壬辰立治十三年
 元兴(壬寅)
第十八实圣麻立干 一作实主王又宝金王父未邹王弟大西知角干母礼生夫人昔氏登也阿干□也妃阿留夫人壬寅立治十五王即鵄述之父
第十八腆支王 一作真支王名映阿莘子乙巳立治十五年
 义熙(乙巳)十四
第十九讷祇麻立干 一作内只王金氏父奈勿王母内礼希夫人金氏未邹王女丁巳立治四十一年
第二十长寿王 名臣连癸丑立治七十九年
第六坐知王 一云金吐王父伊品母贞信丁未立治十四年
恭帝 元熙(己未)宋武帝 永初(庚申)
第十九久尔辛王 腆支子庚申立治七年
第七吹希王 一云金喜父坐知王母福辛酉立治三十年
小帝 景平(癸亥)文帝 元嘉(甲子)二十九
丁卯移都平壤城
世祖 大初(癸巳)
第二十毘有王 久尔辛子丁卯立治二十八年
第八铚知王 一云金铚□□希母仁德辛卯立治三十六年
 孝建(甲午)三 大明(丁酉)
第二十慈悲麻立干 金氏父讷祇母阿老夫人一作次老夫人实圣王之女戊戌立治二十一年妃巴胡葛文王女一作□叱希角干一作□□角干女
第二十一盖卤王 一云近盖卤王名庆司乙未立治二十年
大宗 泰始(乙巳)八后废帝 元徽(癸丑)
始与吴国通己未年倭国兵来侵始筑明活城入避来围梁州城不克而还
顺帝 升明(丁巳)
第二十二文周王 一作文明盖卤子乙卯立移都熊川理二年 第二十三三斤王 一作三乞王文周子丁巳立理二年
齐太祖 建元(己未)
第二十一毘处麻立干 一作知王金氏慈悲王第三子母未欣角干之女己未立理二十一年妃期宝葛文王之女
第二十四东城王 名牟大一云麻帝又余大三斤王之堂弟己未立理二十六年
武帝 永明(癸亥)十一废帝
第二十一文咨明王 名明理好又个云又高云壬申立理二十七年
第九钳知王 父铚知王母邦媛壬申立理二十九年
高宗 建虎(甲戌)四 永泰(戊寅) 永元(己卯)
第二十二智订麻立干 一作智哲名又智度路王金氏父讷祇王弟期宝葛文王母乌生夫人讷祇王之女妃迎帝夫人俭揽代汉只登许作角干之女庚辰立理十四年
和帝 中兴(辛巳)
已上为上古 已下为中古
第二十五虎宁王 名斯摩即东城第二子辛巳立理二十二年南史云名扶余隆误矣隆乃宝藏王之太子详见唐史
梁高祖 天监(壬午)十八
第二十三法兴王 名原宗金氏册府元龟云姓募名秦父智订母迎帝夫人法兴谥谥始乎此甲午立理二十六年陵在哀公寺北妃巴丑夫人出家名法流住永兴寺始行律令始行十行日禁杀度为僧尼
第二十二安藏王 名兴安己亥立理十二年
第二十六圣王 名明秾虎宁子癸巳立理三十一年
 普通(庚子)
第十仇冲王 钳知子母□女辛丑立理十二年中大通四年壬子纳土投罗自首露王国除壬寅至壬子合四百九十年国除
 大通(丁未)
第二十三安原王 名宝迎辛亥立理十四年
 中大通(己酉)
建元(丙辰) 是年始置年号始此
 大同(乙卯)十一
第二十四真兴王 名彡麦宗一作深金氏父即法兴之弟立宋葛文王母只召夫人一作息道夫人朴氏妃忠刁夫人英失角干之女剃发为尼庚申立理三十六年
第二十四阳原王 一云阳岗王名平成乙丑立理十四年
戊午移都泗泚称南扶余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简文帝 大宝(庚午)侯景 大始(辛未) 开国(辛未)十七 承圣(壬申)三敬帝 绍泰(乙亥)
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大平(丙子)陈高祖 永定(丁丑)三文帝 天嘉(庚辰)
第二十五平原王 一作平冈名阳城动之云高□己卯立理三十一年
 天康(丙戌) 光大(丁亥)二 大昌(戊子)四宣帝 大建(己丑)十四 鸿济(壬辰)十二
第二十五真智王 名金轮一作舍轮金氏父真兴母未氏尼干之女一作色刁夫人朴氏妃如刁夫人起乌公之女朴氏立治四年治衰善北 第二十六真平王 名白净□□东语父太子母立宗葛文王之女万呼一云万宁夫人名行□尼妃摩耶夫人金氏名福肹□后妃僧满夫人孙氏己亥
 至德(癸卯)四 建福(甲辰) 祯明(丁未)三隋文帝 开皇(庚戌)十一
第二十六婴阳王 一云平阳名元一云大元庚戌立治三十八年
第二十八惠王 名季一云献王威德子戊午立
 仁寿(辛酉)四炀帝 大业(乙丑)十二
第二十九法王 名孝顺又宣惠王子己未立
恭帝 义宁(丁丑)
第三十武王 或云武康献丙或小名一耆筛德庚申立治四十一年
唐太祖 武德(戊寅)
第二十七荣留王 名又建成戊寅立治二十四年
太宗 贞观(丁亥)廿三
第二十七善德女王 名德曼父真平王母麻耶美人金氏圣骨男尽故女王立王之匹饮葛文王壬辰立治十六年仁平(甲午)立治十四
第二十八宝藏王 壬寅立治二十七年
第三十一义慈王 武王子辛丑立治二十年
高宗 永徽(庚戌)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 名胜曼金氏父真平王之弟国其安葛文王母阿尼夫人朴氏奴追□□□葛文王之女也或云月明非也丁未立治七年大和(戊申)(已上中古圣骨已上下古真骨) 第二十九太宗武烈王 名春秋金氏真智王子龙春卓文兴葛文王之子也龙春一作龙树母天明夫人谥文贞太后真平王之女也妃训帝夫人谥文明王后庾立之妹小名文熙也甲寅立治七年
 现庆(丙辰)
庚申国除自温祚癸卯至庚申六百七十八年
 龙朔(辛酉)三 麟德(甲子)
第三十文武王 名法敏太宗之子也母训帝夫人妃慈义一作讷王后善品海于之女辛酉立治二十年陵在感恩幸东海中
 乾封(丙寅)二 总章(戊辰)
戊辰国除 自东明甲申至戊辰合七百五年
 咸亨(庚午)四 上元(甲戌)二 仪凤(丙子)三 调露(己卯) 永隆(庚辰) 开耀(辛巳)
第三十一神文王 金氏名政明字日炤父文虎王母慈讷王后妃神穆王后金运公之女辛巳立理十一年
 永淳(壬午)虎后 洪道(癸未) 文明(甲申) 垂拱(乙酉)四 永昌(己丑)周 天授(庚寅)二 长寿(壬辰)
第三十二孝昭王 名理恭一作洪金氏父神文王母神穆王后壬辰立理十年陵在望德寺东
 延载(甲午) 天册(乙未) 通天(丙申) 神功(丁酉) 圣历(戊戌)二 久视(庚子) 长安(辛丑)
第三十三圣德王 名兴光本名隆基孝昭之母弟也先妃陪昭王后谥严贞元大阿干之女也后妃占勿王后谥炤德顺元角干之女壬寅立理三十五年陵在东村南一云杨长谷
中宗 神龙(乙巳)二 景龙(丁未)三睿宗 景云(庚戌)二玄宗 先天(壬子) 开元(癸丑)廿九
第三十四孝成王 金氏名承庆父圣德王母炤德大后妃惠明王后真宗角干之女丁丑立理五年法流寺火葬骨散东海
 天宝(壬午)十四
第三十五景德王 金氏名宪英父圣德母炤德大后先妃三毛夫人出宫无后后妃满月夫人谥景垂王后垂一作穆依忠角干之女壬午立理二十三年初葬顷只寺西岑炼石为陵后移葬杨长谷中
肃宗 至德(丙申)二 乾元(戊戌)二 上元(庚子)二 宝应(壬寅)代宗 广德(癸卯)二 永泰(乙巳)
第三十六惠恭王 金氏名乾运父景德母满月王后先妃神巴夫人魏正角干之女妃昌昌夫人金将角干之女乙巳立理十五年
 大历(丙午)十四德宗 建中(庚申)
第三十七宣德王 金氏名亮相父孝方海干追封开圣大王即元训角干之子母四召夫人谥贞懿大后圣德王之女妃具足王后狼品角干之女庚申立理五年
 兴元(甲子) 贞元(乙丑)二十
第三十八元圣王 金氏名敬慎一作敬信唐书云敬则父孝让大阿干追封明德大王母□□一云知鸟夫人谥昭文王后昌近伊已之女妃淑贞夫人神述角干之女乙丑立理十四年陵在鹄寺今崇福寺有也或远所立碑
顺宗 永贞(乙酉)
第三十九昭圣王 一作昭成王金氏名俊邕父惠忠大子母圣穆大后妃桂花王后夙明公女己卯立而崩 第四十哀庄王 金氏名重熙一云清明父昭圣母桂花王后辛卯立理十年元和四年己丑七月十九日王之叔父宪德兴德两伊干所害而崩
宪宗 元和(丙戌)十五
第四十一宪德王 金氏名彦升昭圣之母弟妃贵胜娘谥皇娥王后忠恭角干之女己丑立理十九年陵在泉林村北
穆宗 长庆(辛丑)四敬宗 宝历(乙巳)
第四十二兴德王 金氏名景晖宪德母弟妃昌花夫人谥定穆王后昭圣之女丙午立理十年陵在安康北比火壤与妃昌花合葬
文宗 大和(丁未)九 开成(丙辰)
第四十三僖康王 金氏名恺隆一作悌颙父宪贞角干谥兴圣大王一作□成礼英匝于子也母美道夫人一作深乃夫人一云巴利夫人谥顺成大后忠行大阿干之女也妃文穆王后忠孝角干之女一云重恭角干丙辰年立理二年 第四十四闵(一作敏)哀王 金氏名明父忠恭角干追封宣康大王母追封惠忠王之女贵巴夫人谥宣懿王后妃无容皇后永公角干之女戊午立至己未正月二十二日崩 第四十五神虎王 金氏名佑征父均贞角干追封成德大王母贞□夫人追封祖礼英惠康大王妃贞从一作继大后明海□□之女己未四月立至十一月一十三日崩 第四十六文圣王 金氏名庆膺父神虎王母贞从大后妃炤明王后己未十一月立理十九年
虎宗 会昌(辛酉)六宣宗 大中(丁卯)十三
第四十七宪安王 金氏名谊靖神虎王之弟母昕明夫人戊寅立理三年
懿宗 咸通(庚辰)十四
第四十八景文王 金氏名膺廉父启明角干追封义(一作懿)恭大王即僖康王之子也母神虎王之女光和夫人妃文资皇后宪安王之女辛巳立理十四年
僖宗 乾符(甲午)
第四十九宪康王 金氏名晸父景文王母文资皇后一云义明王后乙未立理十一年
 广明(庚子) 中和(辛丑)
第五十定康王 金氏名晃闵哀王之母弟丙午立而崩
 光启(乙巳)
第五十一真圣女王 金氏名曼宪即定康王之同母妹也王之匹魏弘大角干追封惠成大王丁未立理十年丁巳逊位于小子孝恭王十二月崩火葬散骨于牟梁西卉一作未黄山
昭宗 文德(戊申) 龙纪(己酉) 大顺(庚戌)
后高丽
后百济
弓裔 大顺庚戌始投北原贼良吉屯丙辰都铁圆城(今东州也)丁巳移都松岳郡
 景福(壬子)
甄萱 壬子始都光州
 乾宁(甲寅)
第五十二孝恭王 金氏名峣父宪康王母文资王后丁巳立理十五年火葬师子寺北骨藏于仇知堤东山脇
 光化(戊午)三 天复(辛酉)
辛酉称高丽
景宗 天祐(甲子)
甲子改国号摩震置元虎泰
朱梁 开平(丁卯)
第五十三神德王 朴氏名景徽本名秀宗母贞花夫人夫人之父顺弘角干追谥成虎大王祖元隣角干乃阿达王之远孙父文元伊干追封兴廉大王祖文官海干义父锐谦角干追封宣成大王妃资成王后一云懿成又孝资壬申立理五年火葬藏骨于箴岘南
 乾化(辛未)四末帝 贞明(乙亥)
第五十四景明王 朴氏名升英父神德母资成妃长砂他大尊角干追封圣僖大王之子大尊即水宗伊干之子丁丑立理七年火葬皇福寺散骨于省等仍山西
甲戌还铁原太祖 戊寅六月裔死太祖即位于铁原京己卯移都松岳郡是年创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又创天禅院(即普膺)新兴文殊通地藏□□□□前十大寺皆是年所创庚辰乳岩下立油市故今俗利市云乳下十月创大兴寺或系壬午壬午又创日月寺或系辛巳甲申创外帝释神众院兴国寺丁亥创妙寺己丑创龟山庚寅
 龙德(辛巳)二后唐 同光(癸未)
第五十五景哀王 朴氏名魏膺景明之母弟也母资成甲申立理三年
明宗 天成(丙戌)
第五十六敬顺王 金氏傅父孝宗伊干追封神兴大王祖官□角汗封懿兴大王母桂娥康王之乙未纳土归于陵在□□东向洞
 长兴(庚寅)四闵帝末帝 清泰(甲午)
自五凤甲子至乙未合九百九十二年
石晋 天福(丙申)
丙申统三
乙未萱子神釰篡父自立是年国除自壬子至此四十四年而亡

前汉高惠小文景虎昭宣元成哀平孺

后汉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农献

魏晋宋齐梁陈隋

唐大高则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

大宋

纪异卷第一

叙曰大抵古之圣人方其礼乐兴邦仁义设教则怪力乱神在所不语然而帝王之将兴也膺符命受图箓必有以异于人者然后能乘大变握大器成大业也故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作以至虹绕神母而诞羲龙感女登而注炎皇娥游穷桑之野有神童自称白帝子交通而生小昊犾吞卵而生契姜嫄履迹而生弃胎孕十四月而生尧龙交大泽而生沛公自此而降岂可殚记然则三国之始祖皆發乎神异何足怪哉此纪异之所以𠌲诸篇也意在斯焉

古朝鲜(王俭朝鲜)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坛树下呪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坛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唐裴矩传云高丽本孤竹国(今海州)周以封箕子为朝鲜汉分置三郡谓玄菟乐浪带方(北带方)通典亦同此说(汉书则真临乐玄四郡今云三郡名又不同何耶)

魏满朝鲜

前汉朝鲜传云自始燕时常略得真番朝鲜(师古曰战国时□国始略得此地也)为置吏筑障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𬇙水为界(师古曰𬇙在乐浪郡)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凶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东走出塞渡𬇙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俭(李曰地名臣赞曰王俭城在乐浪郡𬇙水之东)以兵威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师古曰孙名右渠)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雍阏不通(师古曰辰谓辰韩也)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临𬇙水使驭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师古曰送何者名也)即渡水驭入塞遂归报天子拜何为辽东之部都尉朝鲜怨何袭攻杀何天子遣楼舡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讨右渠右渠發兵距崄楼舡将军将齐七千人先到王俭右渠城规知楼舡军小即出击楼舡楼舡败走仆失众遁山中获免左将军击朝鲜𬇙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请降遣太子献马人众万余持兵方渡𬇙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宜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诈之遂不渡𬇙水复引归报天子诛山左将军破𬇙水上军迺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舡亦往会居城南右渠坚守数月未能下天子以久不能决使故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将以从事遂至缚楼舡将军并其军与左将军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尼谿相參将军王唊(师古曰尼谿地名四人也)相与谋欲降王不肯之陶唊路人皆亡降汉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使人杀王右渠来降王俭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左将军使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谋杀成已故遂定朝鲜为真番 临屯 乐浪 玄菟四郡

马韩

魏志云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甄萱上大祖书云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于是百济开国于金马山崔致远云马韩丽也辰韩罗也(据本纪则罗先起甲子丽后起甲申而此云者以王准言之耳以此知东明之起已并马韩而因之矣故称丽为马韩今人或认金马山以马韩为百济者盖误滥也丽地自有邑山故名马韩也)四夷 九夷 九韩 秽貊周礼职方氏掌四夷九貊者东夷之种即九夷也三国史云溟州古秽国野人耕田得秽王印献之 又春州古牛首州古貊国又或云今朔州是貊国或平壤城为貊国淮南子注云东方之夷九种 论语正义云九夷者 一玄菟 二乐浪 三高丽 四满饰 五凫臾 六素家 七东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东安弘记云九韩者 一日本 二中华 三吴越 四[尤-尢+乇]罗 五鹰游 六靺鞨 七丹国 八女真 九秽貊

二府

前汉书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谓朝鲜旧地平那及玄菟郡等为平州都督府临屯乐浪等两郡之地置东部都尉府(私曰朝鲜传则真番玄菟临屯乐浪等四今有平无真番盖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国

通典云朝鲜之遗民分为七十余国皆地方百里后汉书云西汉以朝鲜旧地初置为四郡后置二府法令渐烦分为七十八国各万户(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小邑皆称国辰韩在东有十二小邑称国卞韩在南有十二小邑各称国)

乐浪国

前汉时始置乐浪郡应邵曰故朝鲜国也 新唐书注云平壤城古汉之乐浪郡也 国史云赫居世三十年乐浪人来投 又第三弩礼王四年高丽第三无恤王伐乐浪灭之其国人与带方(北带方)投于罗又无恤王二十七年光虎帝遣使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据上诸文乐浪即平坏城宜矣或云乐浪中头山下靺鞨之界萨水今大同江也未详孰是)又百济温祚之言曰东有乐浪北有靺鞨则殆古汉时乐浪郡之属县之地也新罗人亦以称乐浪故今本朝亦因之而称乐浪郡夫人太祖降女于金亦曰乐浪公主

北带方

北带方本竹覃城新罗弩礼王四年带方人与乐浪人投于罗(此皆前漠所置二郡名其后僭称国今来降)

南带方

曹魏时始置南带方郡(今南原府)故云带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后汉建安中以马韩南荒地为带方郡倭韩遂属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

通典云渤海本栗未靺鞨至其酋柞荣立国自号震先天中(玄宗王子)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开元七年(己未)柞荣死谥为高王世子袭立明皇赐典册袭王私改年号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后唐天成初契丹攻破之其后为丹所制(三国史云仪凤三年高宗戊寅高丽残孽类聚北依太伯山下国号渤海开元二十年间明皇遣将讨之又圣德王三十二年玄宗甲戌渤海靺鞨越海侵唐之登州玄宗讨之又新罗古记云高丽旧将柞荣姓大氏聚残兵立国于大伯山南国号渤海按上诸文渤海乃靺鞨之別种但开合不同而已按指掌图渤海在长城东北角外) 贾耽郡国志云渤海国之鸭渌南海扶余橻城四府并是高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地理志朔州领县有泉井郡今涌州)至橻城府三十九驿 又三国史云百济末年渤海靺鞨新罗分百济地(据此则鞨海又分为二国也)罗人云北有靺鞨南有倭人西有百济是国之害也 又靺鞨地接阿瑟罗州 又东明记云卒本城地连靺鞨(或云今东真)罗第六祇麻王十四年(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袭大岭栅过泥河 后魏书靺鞨作勿吉 指掌图云挹屡与勿吉皆肃慎也 黑水 沃沮 按东坡指掌图辰韩之北有南北黑水 按东明帝立十年灭 北沃沮温柞王四十二年南沃沮二十余家来投新罗又赫居世五十二年东沃沮来献良马则又有东沃沮矣指掌图黑水在长城北 沃沮在长城南

伊西国

弩礼王十四年伊西国人来攻金城 按云门寺古传诸寺纳田记云贞观六年壬辰伊西郡今郡村零味寺纳田则今郡村今清道地即清道郡古伊西郡一

五伽耶(按驾洛记赞云垂一紫缨下六圆卵五归各邑一在兹城则一为首露王余五各为五伽耶之主金官不入五数当矣而本朝史略并数金官而滥记昌宁误)

阿罗(一作耶)伽耶(今咸安)古宁伽耶(今咸宁)大伽耶(今高灵)星山伽耶(今京山玄)碧珍小伽耶(今固城)又本朝史略云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五伽耶名一金官(为金海府)二古宁(为加利县)三非大(今昌宁恐高灵之讹)余二阿罗星山(同前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北扶余

古记云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在大辽医州界)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州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

东扶余

北扶余王解夫娄之相阿兰弗梦天帝降而谓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谓东明将兴之兆也)东海之滨有地名迦叶原土壤膏腴宜立王都阿兰弗劝王移都于彼国号东扶余夫娄老无子一日祭山川求嗣所乘马至鲲渊见大石相对侠流王怪之使人转其石有小儿金色蛙形王喜曰此乃天赉我令胤乎乃收而养之名曰金蛙及其长为太子夫娄薨金蛙嗣位为王次传位于太子带素至地皇三年壬午高丽王无恤伐之杀王带素国除

高句丽

高句丽即卒本扶余也或云今和州又成州等皆误矣卒本州在辽东界国史高丽本记云始祖东明圣帝姓言氏讳朱蒙先是北扶余王解夫娄既避地于东扶余及夫娄薨金蛙嗣位于时得一女子于太伯山南优渤水问之云我是河柏之女名柳花与诸弟出游时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诱我于熊神山下鸭绿边室中知之而往不返(坛君记云君与西河河伯之女要亲有产子名曰夫娄今按此记则解慕漱私河伯之女而后产朱蒙坛君记云产子名曰夫娄夫娄与朱蒙异母兄弟也) 父母责我无媒而从人遂谪居于此金蛙异之幽闭于室中为日光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五升许王弃之与犬猪皆不食又弃之路牛马避之弃之野鸟兽覆之王欲剖之而不能破乃还其母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儿破壳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岁𡹉嶷异常自作弓矢百發百中国俗谓善射为朱蒙故以名焉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戏技能莫及长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若不早图恐有后患王不听使之养马朱蒙知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王自乘肥瘦者给蒙王之诸子与诸臣将谋害之蒙母知之告曰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宜速图之于是蒙与乌伊等三人为友行至淹水(今未详)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孙今日逃遁追者垂及奈何于是鱼鼈成桥得渡而桥解追骑不得渡至卒本州(玄莬郡之界)遂都焉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本姓解也今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氏)年十二岁汉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岁即位称王 高丽全盛之日二十一万五百八户珠琳传第二十一卷载昔宁禀离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曰贵而当王王曰非我之胤也当杀之婢曰气从天来故我有娠及子之产谓为不祥捐圈则猪嘘弃栏则马乳而得不死卒为扶余之王(即东明帝为卒本扶余王之谓也此卒本扶余亦是北扶余之別都故云扶余王也宁禀离乃夫娄王之异称也)

卞韩  百济(亦云南扶余即泗泚城也)

新罗始祖赫居世即位十九年壬午卞韩人以国来降新旧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 后汉书云卞韩在南马韩在西辰韩在东 致远云卞韩百济也 按本记温祚之起在鸿嘉四年甲辰则后于赫世东明之世四十余年而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云者谓温祚之系出自东明故云耳或有人出乐浪之地立国于卞韩与马韩等并峙者在温祚之前尔非所都在乐浪之北也或者滥九龙山亦名卞那山故以高句丽为卞韩者盖谬当以古贤之说为是百济地自有卞山故云卞韩百济全盛之时十五万二千三百户

辰韩(亦作秦韩)

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而马韩割东界地以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十二小国各万户称国又崔致远云辰韩本燕人避之者故取涿水之名称所居之邑里云沙涿渐涿等(罗人方言读𣵠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读道)新罗全盛之时京中十七万八千九百三十六户 一千三百六十坊 五十五里 三十五金入宅(言富润大宅也) 南宅 北宅 亐比所宅 本彼宅 梁宅 池上宅(本彼部) 财买井宅(庾信公祖宗) 北维宅 南维宅(反香寺下坊) 队宅 宾支宅(反香寺犯) 长沙宅 上樱宅 下樱宅 水望宅 泉宅 杨上宅(梁南) 汉岐宅(法流寺南) 鼻穴宅(上同) 板积宅(芬皇寺上坊) 別教宅(川北) 衙南宅 金杨宗宅(梁官寺南) 曲水宅(川北) 柳也宅 寺下宅 沙梁宅 井上宅 里南宅(亐所宅) 思内曲宅 池宅 寺上宅(大宿宅)林上宅(青龙之寺东方有池) 桥南宅 巷叱宅(本彼部) 楼上宅 里上宅 椧南宅 井下宅

又四节游宅

东野宅 夏谷良宅 秋仇知宅 冬加伊宅 第四十九宪康大王代城中无一草屋接角连墙歌吹满路昼夜不绝

新罗始祖  赫居世王

辰韩之地古有六村一曰阏川杨山村南今昙严寺长曰谒平初降于瓢嵓峰是为及梁部李氏祖(奴礼王九年置名及梁部本朝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名中兴部波替东山彼上东村属焉)二曰突山高墟村长曰苏伐都利初降于兄山是为沙梁部(梁读云道或作涿亦音道)郑氏祖今曰南山部仇良伐麻等乌道北回德等南村属焉(称今曰者大祖所置也下例知)三曰茂山大树村长曰俱(一作仇)礼马初降于伊山(一作皆比山)是为渐梁(一作涿)又牟梁部孙氏之祖今云长福部朴谷村等西村属焉四曰觜山珍支村(一作宾之又宾子又氺之)长曰智伯虎初降于花山是为本彼部崔氏祖今曰通仙部柴巴等东南村属焉致远乃本彼部人也今皇龙寺南味吞寺南有古墟云是崔侯古宅也殆明矣五曰金山加利村(今金刚山柏栗寺之北山也)长曰祇沱(一作只他)初降于明活山是为汉岐部又作韩岐部斐氏祖今云加德部上下西知乃貌等东村属焉六曰明佸山高耶村长曰虎珍初降于金刚山是为习比部薛氏祖今临川部勿伊村仍仇㫆村阙谷(一作葛谷)等东北村属焉按上文此六部之祖似皆从天而降弩礼王九年始改六部名又赐六姓令俗中兴部为母长福部为父临川部为子加德部为女其实未详前汉地节元年壬子(古本云建虎元年又云建元三年等皆误)三月朔六部祖各率子弟俱会于阏川岸上议曰我辈上无君主临理蒸民民皆放逸自从所欲盖觅有德人为之君主立邦设都乎于是乘高南望杨山下萝井傍异气如电光垂地有一白马跪拜之状寻捡之有一紫卵(一云青大卵)马见人长嘶上天剖其卵得童男形仪端美惊异之俗于东泉(东泉寺在词脑野北)身生光彩鸟兽率舞天地振动日月清明因名赫居世王(盖乡言也或作弗矩内王言光明理世也说者云是西述圣母之所诞也故中华人赞仚桃圣母有娠贤肇邦之语是也乃至鸡龙现瑞产阏英又焉知非西述圣母之所现耶)位号曰居瑟邯(或作居西干开□之时自称云阏智居西干一起因其言称之自后为王者之尊称)时人争贺曰今天子已降宜觅有德女君配之是日沙梁里阏英井(一作娥利英井)边有鸡龙现而左脇诞生童女(一云龙现死而剖其腹得之)姿容殊丽然而唇似鸡觜将浴于月城北川其觜拨落因名其川曰拨川营宫室于南山西麓(今昌林寺)奉养二圣儿男以卵生卵如瓠乡人以瓠为朴故因姓朴女以所出井名名之二圣年至十三岁以五凤元年甲子男立为王仍以女为后国号徐罗伐又徐伐(今俗训京字云徐伐以此故也)或云斯罗又斯卢初王生于鸡井故或云鸡林国以其鸡龙现瑞也一说脱解王时得金阏智而鸡鸣于林中乃改国号为鸡林后世遂定新罗之号理国六十一年王升于天七日后遗体散落于地后亦云亡国人欲合而葬之有大蛇逐禁各葬五体为五陵亦名蛇陵昙严寺北陵是也太子南解王继位

第二南解王

南解居西干亦云次次雄是尊长之称唯此王称之父赫居世母阏英夫人妃云帝夫人(一作云梯今迎日县西有云梯山圣母祈旱有应)前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即位御理二十一年以地皇四年甲申崩此王乃三皇之弟一云按三国史云新罗称王曰居西干辰言王也或云呼贵人之称或曰次次雄或作慈充 金大问云次次雄方言谓巫也世人以巫事鬼神尚祭祀故畏敬之遂称尊长者为慈充或云尼师今言谓齿理也初南解王薨子弩礼让位于脱解解云吾闻圣智人多齿乃试以饼噬之古传如此或曰麻立干(立一作袖)金大问云麻立者方言谓橛也橛标准位而置则王橛为主臣橛列于下因以名之史论曰新罗称居西干次次雄者一尼师今者十六麻立干者四罗末名儒崔致远作帝王年代历皆称某王不言居西干等岂以其言鄙野不足称之也今记新罗事具存方言亦宜矣罗人凡追封者称葛文王未详此王代乐浪国人来侵金城不克而还又天凤五年戊寅高丽之裨属七国来投

第三弩礼王

朴弩礼尼叱今(一作儒礼王)初王与妹夫脱解让位脱解云凡有德者多齿宜以齿理试之乃咬饼验之王齿多故先立因名尼叱今尼叱今之称自此王始刘圣公更始元年癸未即位(年表云甲申即位)改定六部号仍赐六姓 始作兜率歌有嗟辞词脑格 始制黎耜及藏氷库作车乘建虎十八年伐伊西国灭之是年高丽兵来侵

第四脱解王

脱解齿叱今(一作吐解尼师今)南解王时(古本云壬寅年至者谬矣近则后于弩礼即位之初无争让之事前则在于赫居之世故知壬寅非也)驾洛国海中有船来泊其国首露王与臣民鼓噪而迎将欲留之而舡乃飞走至于鸡林东下西知村阿珍浦(今有上西知下西知村名)时浦边有一妪名阿珍义先乃赫居王之海尺之母望之谓曰此海中元无石嵓何因鹊集而鸣孥舡寻之鹊集一舡上舡中有一樻子长二十尺广十三尺曳其船置于一树林下而未知凶乎吉乎向天而誓尔俄而乃开见有端正男子并七宝奴婢满载其中供给七日廼言曰我本龙城国人(亦云正明国或云琓夏国琓夏或作花厦国龙城在倭东北一千里)我国甞有二十八龙王从人胎而生自五岁六岁继登王位教万民修正性命而有八品姓骨然无栋择皆登大位时我父王含达婆娉积女国王女为妃久无子胤祷祀求息七年后产一大卵于是大王会问群臣人而生卵古今未有殆非吉祥乃造樻置我并七宝奴婢载于舡中浮海而祝曰任到有缘之地立国成家便有赤龙护舡而至此矣言讫其童子曳杖率二奴登吐含山上作石塚留七日望城中可居之地见一峰如三日月势可久之地乃下寻之即瓠公宅也乃设诡计潜埋砺炭于其侧诘朝至门云此是吾祖代家屋瓠公云否争讼不决乃告于官官曰以何验是汝家童曰我本治匠乍出隣乡而人取居之请堀地检看从之果得砺炭乃取而居时南解王知脱解是智人以长公主妻之是为阿尼夫人一日吐解登东岳回程次令白衣索水饮之白衣汲水中路先甞而进其角杯贴于口不解因而啧之白衣誓曰尔后若近遥不敢先甞然后乃解自此白衣詟服不敢欺罔今东岳中有一井俗云遥乃井是也及弩礼王崩以光虎帝中元六年丁巳六月乃登王位以昔是吾家取他人家故因姓昔氏或云因鹊开樻故去鸟字姓昔氏解樻脱卵而生故因名脱解在位二十三年建初四年己卯崩葬疏川丘中后有神诏慎埋葬我骨其髑髅周三尺二寸身骨长九尺七寸齿凝如一骨节皆连琐所谓天下无敌力士之骨碎为塑像安阙内神又报云我骨置于东岳故令安之(一云崩后二十七世文虎王代调露二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辛酉夜见梦于太宗有老人貌甚威猛曰我是脱解也拔我骨于疏川丘塑像安于工含山王从其言故至今国祀不绝即东岳神也云)

金阏智  脱解王代

永平三年庚申(一云中元六年误矣中元尽二年而已)八月四日瓠公夜行月城西里见大光明于始林中(一作鸠林)有紫云从天垂地云中有黄金樻挂于树枝光自樻出亦有白鸡鸣于树下以状闻于王驾幸其林开樻有童男卧而即起如赫居世之故事故因其言以阏智名之阏智即乡言小儿之称也抱载还阙鸟兽相随喜跃跄跄土择吉日册位太子后让故婆娑不即王位因金樻而出乃姓金氏阏智生热汉汉生阿都都生首留留生郁部部生俱道(一作仇刀)道生未邹邹即王位新罗金氏自阏智始

延乌郎  细乌女

第八阿达罗王即位四年丁酉东海滨有延乌郎细乌女夫妇同居一日延乌归海采藻忽有一岩(一云一鱼)负归日本国人见之曰此非常人也乃立为王(按日本帝记前后无新罗人为王者此乃边邑小王而非真王也)细乌怪夫不来归寻之见夫脱鞋亦上其岩岩亦负归如前其国人惊讶奏献于王夫妇相会立为贵妃是时新罗日月无光日者奏云日月之精降在我国今去日本故致斯怪王遣使求二人延乌曰我到此国天使然也今何归乎虽然朕之妃有所织细绡以此祭天可矣仍赐其绡使人来奏依其言而祭之然后日月如旧藏其绡于御库为国宝名其库为贵妃库祭天所名迎日县又都祈野

末邹王  竹叶军

第十三末邹尼叱今(一作末祖又末古)金阏智七世孙赫世紫缨仍有圣德受禅于理解始登王位(今始称王之陵为始祖堂盖以金始始登王位故后代金氏诸王皆以末邹为始祖宜矣)在位二十三年而崩陵在兴轮寺东第十四儒理王代伊西国人来攻金城我大举防御久不能抗忽有异兵来助皆珥竹叶与我军并力击贼破之军退后不知所归但见竹叶积于末邹陵前乃知先王阴隲有功因呼竹现陵越三十六世惠恭王代大历十四年己未四月忽有旋风从廋信公塚起中有一人乘骏马如将军仪状亦有衣甲器仗者四十许人随从而来入于竹现陵俄而陵中似有振动哭泣声或如告诉之音其言曰臣平生有辅时救难匡合之功今为魂魄镇护邦国攘灾救患之心暂无渝改往者庚戌年臣之子孙无罪被诛君臣不念我之功烈臣欲远移他所不复劳勤愿王允之王答曰惟我与公不护此邦其如民庶何公复努力如前三请三不许旋风乃还王闻之惧乃遣工臣金敬信就金公陵谢过焉为公立功德宝田三十结于鹫仙寺以资冥福寺乃金公讨平壤后植福所置故也非末邹之灵无以遏金公之怒王之护国不为不大矣是以邦人怀德与三山同祀而不坠跻秩于五陵之上称大庙云

奈勿王(一作那密王)  金堤上

第十七那密王即位三十六年庚寅倭王遣使来朝曰寡君闻大王之神圣使臣等以告百济之罪于大王也愿大王遣一王子表诚心于寡君也于是王使第三子美海(一作末吐喜)以聘于倭美海年十岁言辞动止犹未备具故以内臣朴娑览为副使而遣之倭王留而不送三十年至讷祗王即位三年己未句丽长寿王遣使来朝云寡君闻大王之弟宝海秀智才艺愿与相亲特遣小臣恳请门之幸甚因此和通命其弟宝海道于句丽以内臣金谒为辅而送之长寿王又留而不送至十年乙丑王召集群臣及国中豪侠亲赐御宴进酒三行众乐初作王垂涕而谓群臣曰昔我圣考诚心民事故使爱子东聘于倭不见而崩又朕即位已来隣兵甚炽战争不息句丽独有结亲之言朕信其言以其亲弟聘于句丽句丽亦留而不送朕虽处富贵而未甞一日暂忘而不哭若得见二弟共谢于先主之庙则能报恩于国人谁能成其谋策时百官咸奏曰此事固非易也必有智勇方可臣等以为歃罗郡守堤上可也于是王召问焉堤上再拜对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若论难易而后行谓之不忠图死生而后动谓之无勇臣虽不肖愿受命行矣王甚嘉之分觞而饮握手而別堤上帘前受命径趋北海之路变服入句丽进于宝海所共谋逸期先以五月十五日归泊于高城水口而待期日将至宝海称病数日不朝乃夜中逃出行到高城海滨王知之使数十人追之至高城而及之然宝海在句丽常施恩于左右故其军士悯伤之皆拔箭镞而射之遂免而归王既见宝海益思美海一欣一悲垂泪而谓左右曰如一身有一臂一面一眼虽得一而亡一何敢不痛乎时堤上闻此言再拜辞朝而骑马不入家而行直至于栗浦之滨其妻闻之赤马追至栗浦见其夫已在舡上矣妻呼之切恳堤上但摇手而不驻行至倭国诈言曰鸡林王以不罪杀我父兄故逃来至此矣倭王信之赐室家而安之时堤上常陪美海游海滨逐捕鱼鸟以其所获每献于倭王王甚喜之而无疑焉适晓雾蒙晦堤上曰可行矣美海曰然则偕行堤上曰臣若行恐倭人觉而追之愿臣留而止其追也美海曰今我与汝如父兄焉何得弃汝而独归堤上曰臣能救公之命而慰大王之情则之矣何愿生乎取酒献美海时鸡林人康仇丽在倭国以其人从而逸之堤上入美海房至于明旦左右欲入见之堤上出止之曰昨日驰走于捕猎病甚未起及乎日𣅳左右怪之而更问焉对曰美海行已久矣左右奔告于王王使骑兵逐之不及于是囚堤上问曰汝何窃遣汝国王子耶对曰臣是鸡林之臣非倭国之臣今欲成吾君之志耳何敢言于君乎倭王怒曰今汝已为我臣而言鸡林之臣则必具五刑若言倭国之臣者必赏重禄对曰宁为鸡林之犬㹠不为倭国之臣子宁受鸡林之箠楚不受倭国之爵禄王怒命屠剥堤上脚下之皮刈蒹葭使趋其上(今蒹葭上有血痛俗云提上之血)更问曰汝何国臣乎曰鸡林之臣也又使立于热铁上问何国之臣乎曰鸡林之臣也倭王知不可屈烧杀于木岛中美海渡海而来使康仇丽先告于国中王惊喜命百官迎于屈歇驿王与亲弟宝海迎于南郊入阙设宴大赦国内册其妻为国大夫人以其女子为美海公夫人议者曰昔汉臣周苛在荥阳为楚兵所虏项羽谓周苛曰汝为我臣封为万禄侯周苛骂而不屈为楚王所杀堤上之忠烈无怪于周苛矣初堤上之發去也夫人闻之追不及及至望德寺门南沙上放卧长号因名其沙曰长沙亲戚二人扶腋将还夫人舒脚坐不起名其地曰伐知旨久后夫人不胜其慕率三娘子上鵄述岭望倭国痛哭而终仍为鵄述神母今祠堂存焉

第十八实圣王

义熙九年癸丑平壤州大桥成(恐南平壤也今杨州)王忌惮前王太子讷祗有德望将害之请高丽兵而诈迎讷祗高丽人见讷祗有贤行乃倒戈而杀王乃立讷祗为王而去

射琴匣

第二十一毘处王(一作炤智王)即位十年戊辰幸于天泉亭时有乌与鼠来鸣鼠作人语云此乌去处寻之(或云神德王欲行香兴轮寺路见众鼠含尾怪之而还占之明日先鸣乌寻之云云此说非也)王命骑士追之南至避村(今壤避寺村在南山东麓)两猪相鬪留连见之忽失乌所在徘徊路旁时有老翁自池中出奉书外面题云开见二人死不开一人死使来献之王曰与其二人死莫若不开但一人死日官奏云二人者庶民也一人者王也王然之开见书中云射琴匣王入宫见琴匣射之乃内殿焚修僧与宫主潜通而所姧也二人伏诛自尔国俗每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动作以十五日为乌忌之日以糯饭祭之至今行之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百事也命其池曰书出池

智哲老王

第二十二智哲老王姓金氏名智大路又智度路谥曰智澄谥号始于此又乡称王为麻立干者自此王始王以永元二年庚辰即位(或云辛巳则三年也)王阴长一尺五寸难于嘉耦發使三道求之使至牟梁部冬老树下见二狗啮一屎块如鼓大争啮其两端访于里人有一小女告云此部相公之女子洗澣于此隐林而所遗也寻其家检之身长七尺五寸具事奏闻王遣车邀入宫中封为皇后群臣皆贺

又阿瑟罗州(今溟州)东海中便风二日程有亐陵岛(今作羽陵)周回二万六千七百三十步岛夷恃其水深憍傲不臣王命伊朴伊宗将兵讨之宗作木偶师子载于大舰之上威之云不降则放此兽岛夷畏而降赏伊宗为州伯

真兴王

第二十四真兴王即位时年十五岁太后摄政太后乃法兴王之女子立宗葛文王之妃终时削发被法衣而逝承圣三年九月百济兵来侵于珍城掠取人男女三万九千马八千匹而去先是百济欲与新罗合兵谋伐高丽真兴曰国之兴亡在天若天未厌高丽则我何敢望焉乃以此言通高丽高丽感其言与罗通好而百济怨之故来尔

桃花女  鼻荆郎

第二十五舍轮王谥真智大王姓金氏妃起乌公之女知刀夫人大建八年丙申即位(古本云十一年己亥误矣)御国四年政乱荒婬国人废之前此沙梁部之庶女姿容艶美时号桃花娘王闻而召致宫中欲幸之女曰女之所守不事二夫有夫而适他虽万乘之威终不夺也王曰杀之何女曰宁斩于市有愿靡他王戏曰无夫则可乎曰可王放而遣之是年王见废而崩后二年其夫亦死浃旬忽夜中王如平昔来于女房曰汝昔有诺今无汝夫可乎女不轻诺告于父母父母曰君王之教何以避之以其女入于房留御七日常有五色云覆屋香气满室七日后忽然无踪女因而有娠月满将产天地振动产得一男名曰鼻荆真平大王闻其殊异收养宫中年至十五授差执事每夜逃去远游王使勇士五十人守之每飞过月城西去荒川岸上(在京城西)率鬼众游勇士伏林中窥伺鬼众闻诸寺晓钟各散郎亦归矣军士以事来奏王召鼻荆曰汝领鬼游信乎郎曰然王曰然则汝使鬼众成桥于神元寺北渠(一作神众寺误一云荒川东深渠)荆奉勅使其徒炼石成大桥于一夜故名鬼桥王又问鬼众之中有出现人间辅朝政者乎曰有吉达者可辅国政王曰与来翌日荆与俱见赐爵执事果忠直无双时角干林宗无子王勅为嗣子林宗命吉达创楼门于兴轮寺南每夜去宿其门上故名吉达门一日吉达变狐而遁去荆使鬼捉而杀之故其众闻鼻荆之名怖畏而走时人作词曰

圣帝魂生子  鼻荆郎室亭
飞驰诸鬼众  此处莫留停

乡俗帖此词以辟鬼

天赐玉带(清泰四年丁酉五月正承金傅献镌金粧玉排方腰带一条长十围镌銙六十二是真平王天赐带也太祖受之藏之内库)

第二十六白净王谥真平大王金氏大建十一年己亥八月即位身长十一尺驾幸内帝释宫(亦名天柱寺王之所创)踏石梯□石并折王谓左右曰不动此石以示后来即城中五不动石之一也即位元年有天使降于殿庭谓王曰上皇命我传赐玉带王亲奉跪受然后其使上天凡郊庙大祀皆服之后高丽王将谋伐罗乃曰新罗有三宝不可犯何谓也皇龙寺丈六尊像一其寺九层塔二真平王天赐玉带三也乃止其谋赞曰

云外天颁玉带围  辟雍龙衮雅相宜
吾君自此身弥重  准拟明朝铁作墀

善德王知几三事

第二十七德曼(一作万)谥善德女大王姓金氏父真平王以贞观六年壬辰即位御国十六年凡知几有三事初唐太宗送画牧丹三色红紫白以其实三升王见画花曰此花定无香仍命种于庭待其开落果如其言二于灵庙寺玉门池冬月众蛙集鸣三四日国人怪之问于王王急命角干阏川弼吞等炼精兵二千人速去西郊问女根谷必有贼兵掩取杀之二角干既受命各率千人问西郊富山下果有女根谷百济兵五百人来藏于彼并取杀之百济将军亐召者藏于南山岭石上又围而射之殪又有后兵一千二百人来亦击而杀之一无孑遗三王无恙时谓群臣曰朕死于某年某月日葬我于忉利天中群臣罔知其处奏云何所王曰狼山南也至其月日王果崩群臣葬于狼山之阳后十余年文虎大王创四天王寺于王坟之下佛经云四天王天之上有忉利天乃知大王之灵圣也当时群臣启于王曰何知花蛙二事之然乎王曰画花而无蝶知其无香斯乃唐帝欺寡人之无耦也蛙有怒形兵士之像玉门者女根也女为阴也其色白白西方也故知兵在西方男根入于女根则必死矣以是知其易捉于是群臣皆服其圣智送花三色者盖知新罗有三女王而然耶谓善德真德真圣是也唐帝以有悬解之明善德之创灵庙寺具载良志师传详之 別记云是王代炼石筑瞻星台

真德王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即位自制太平歌织锦为纹命使往唐献之(一本命春秋公为使往仍请兵太宗嘉之许苏廷方云云者皆谬矣现庆前春秋已登位现庆庚申非太宗乃高宗之世定方之来在现庆庚申故知织锦为纹非请兵时也在真德之世当矣盖请放金钦之时也)唐帝嘉赏之改封为鸡林国王其词曰

大唐开洪业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威定  修文契百王
统天崇雨施  理物体含章
深仁谐日月  𢪑军迈虞唐
幡旗何赫赫  铮鼓何锽锽
外夷违命者  剪覆被天殃
淳风凝幽现  遐迩竞呈祥
四时和玉烛  七曜巡方方
维岳降辅宰  维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王之代有阏川公林宗公述宗公虎林公(慈藏之父)廉长公庾信公会于南山亐知岩议国事时有大虎走入座间诸公惊起而阏川公略不移动谈笑自若捉虎尾扑于地而杀之阏川公膂力如此处于席首然诸公皆服庾信之威新罗有四灵地将议大事则大臣必会其地谋之则其事必成东曰青松山二曰南亐知山三曰西皮田四曰北金刚山是王代始行正旦礼始行侍郎号

金庾信

虎力伊干之子舒玄角干金氏之长子曰庾信弟曰钦钝姊妹曰宝姬小名阿海妹曰文姬小名阿之庾信公以真平王十七年乙卯生禀精七曜故背有七星文又多神异年至十八壬申釰得术为国仚时有白石者不知其所自来属于徒中有年郎以伐丽齐之事日夜深谋白石知其谋告于郎曰仆请与公密先探于彼然后图之何如郎喜亲率白石夜出行方憩于岘上有二女随郎而行至骨火川留宿又有一女忽然而至公与三娘子喜话之时娘等以美果餽之郎受而啖之心诺相许乃说其情娘等告云公之所言已闻命矣愿公谢白石而共入林中更陈情实乃与俱入娘等便现神形曰我等奈林穴礼骨火等三所护国之神今敌国之人诱郎引之郎不知而进途我欲留郎而至此矣言讫而隐公闻之惊仆再拜而出宿于骨火馆谓白石曰今归他国忘其要文请与尔还家取来遂与还至家拷缚白石而问其情我本高丽人(古本云百济误矣楸南乃高丽之又逆行阴阳亦是宝藏王事)我国群臣曰新罗庾信是我国卜筮之士楸南也(古本作春南误矣)国界有逆流之水(或云雄雌尤反覆之事)使其卜之奏曰大王夫人逆行阴阳之道其瑞如此大王惊怪而王妃大怒谓是妖狐之语告于王更以他事验问之失言则加重刑乃以一鼠藏于合中问是何物其人奏曰是必鼠其命有八乃以谓失言将加斩罪其人誓曰吾死之后愿为大将必灭高丽矣即斩之剖鼠腹而视之其命有七于是知前言有中其日夜大王梦楸南入于新罗舒玄公夫人之怀以告于群臣皆曰楸南誓心而死是其果然故遣我至此谋之尔公乃刑白石备百味祀三神皆现身受奠金氏宗财买夫人死葬于青渊上谷因名财买谷每年春月一宗士女会宴于其谷之南㵎于时百卉敷荣松花满洞府林谷口架筑为庵因名松花房传为愿刹至五十四景明王追封公为兴虎大王陵在西山毛只寺之北东向走峰

大宗春秋公

第二十九大宗大王名春秋姓金氏龙树(一作龙春)角干追封文兴大王之子也妣真平大王之女天明夫人妃文明皇后文姬即庾信公之季妹也初文姬之姊宝姬梦登西岳舍溺㳽满京城旦与妹说梦文姬闻之谓曰我买此梦姊曰与何物乎鬻锦裙可乎姊曰诺妹开襟受之姊曰畴昔之梦传付于汝妹以锦裙酬之后旬日庾信与春秋公正月午忌日(见上射琴匣事乃崔致远之说)蹴鞠于庾信宅前(罗人谓蹴鞠为弄珠之戏)故踏春秋之裙裂其襟纽曰请入吾家缝之公从之庾信命阿海奉针海曰岂以细事轻近贵公子乎因辞(古本云因病不进)乃命阿之公知庾信之意遂幸之自后数数来往庾信知其有娠乃啧之曰尔不告父母而有娠何也乃宣言于国中欲焚其妹一日侯善德王游幸南山积薪于庭中焚火烟起王望之问何烟左右奏曰殆庾信之焚妹也王问其故曰为其妹无夫有娠王曰是谁所为时公昵侍在前颜色大变王曰是汝所为也速往救之公受命驰马传宣沮之自后现行婚礼真德王薨以永徽五年甲寅即位御国八年龙朔元年辛酉崩寿五十九岁葬于哀公寺东有碑王与庾信神谋戮力一统三韩有大功于社稷故庙号太宗太子法敏角干仁问角干文王角干老旦角干智镜角干恺元等皆文姬之所出也当时买梦之征现于此矣庶子曰皆知文级干车得令公马得阿干并女五人王膳一日饭米三斗雄雉九首自庚申年灭百济后除昼饍但朝暮而已然计一日米六斗酒六斗雉十首城中市价布一疋租三十硕或五十硕民谓之圣代在东宫时欲征高丽因请兵入唐唐帝赏其风彩谓为神圣之人固留侍卫力请乃还时百济末王义慈乃虎王之元子也雄猛有胆气事亲以孝友于兄弟时号海东曾子以贞观十五年辛丑即位耽婬酒色政荒国危佐平(百济爵名)成忠极谏不听囚于狱中瘦困滨死书曰忠臣死不忘君愿一言而死臣甞观时变必有兵革之事凡用兵审择其地处上流而迎敌可以保全若异国兵来陆路不使过炭岘(一云沈岘百济要害之地)水军不使入伎伐浦(即长嵓又孙梁一作只火浦又白江)据其险隘以御之然后可也王不省现庆四年己未百济乌会寺(亦云乌合寺)有大赤马昼夜六时绕寺行道二月众狐入义慈宫中一白狐坐佐平书案上四月太子宫雌鸡与小雀交婚五月泗泚(扶余江名)岸大鱼出死长三丈人食之者皆死九月宫中槐树鸣如人哭夜鬼哭宫南路上五年庚申春二月王都井水血色西海边小鱼出死百姓食之不尽泗泚水血色四月虾蟇数万集于树上王都市人无故惊走如有捕捉惊仆死者百余亡失财物者无数六月王兴寺僧皆见如舡楫随大水入寺门有大犬如野鹿自西至泗泚岸向王宫吠之俄不知所之城中群犬集于路上或吠或哭移时而散有一鬼入宫中大呼曰百济亡百济亡即入地王怪之使人掘地深三尺许有一龟其背有百济圆月轮新罗如新月问之巫者云圆月轮者满也满则亏如新月者未满也未满则渐盈王怒杀之或曰圆月轮盛也如新月者微也意者国家盛而新罗浸微乎王喜太宗闻百济国中多怪变五年庚申遣使仁问请兵唐高宗诏左虎卫大将军荆国公苏定方为神丘道行策总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字仁远左虎卫将军𠗦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公等统十三万兵来征(乡记云军十二万二千七百十一人舡一千九百只而唐史不详言之)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定方引兵自城山济海至国西德勿岛罗王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以赴之义慈王闻之会群臣问战守之计佐平义直进曰唐兵远涉溟海不习水罗人恃大国之援有轻敌之心若见唐人失利必疑惧而不敢锐进故知先与唐人决战可也达率常永等曰不然唐兵远来意欲速战其锋不可当也罗人屡见败于我军今望我兵势不得不恐今日之计宜塞唐人之路以待师老先使偏师击罗折其锐气然后伺其便而合战则可得全军而保国矣王犹预不知所从时佐平兴首得罪流窜于古马祚知之县遣人问之曰事急矣如何首曰大概如佐平成忠之说大臣等不信曰兴首在缧絏之中怨君而不爱国矣其言不可用也莫若使唐兵入白江(即伎伐浦)沿流而不得方舟罗军升炭岘由径而不得并马当此之时纵兵击之如在笼之鸡罹网之鱼也王曰然又闻唐罗兵已过白江炭岘遣将军偕伯帅死士五千出黄山与罗兵战四合皆胜之然兵寡力尽竟败而偕伯死之进军合兵津口濒江屯兵忽有鸟回翔于定方营上使人卜之曰必伤元帅定方惧欲引兵而止庾信谓定方曰岂可以飞鸟之怪违天时也应天顺人伐至不仁何不祥之有乃拔神釰拟其鸟割裂而坠于座前于是定方出左涯垂山而阵与之战百济军大败王师乘潮轴轳含尾鼓噪而进定方将步骑直趋都城一舍止城中悉军拒之又败死者万余唐人乘胜薄城王知不免叹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于此遂与太子隆(或作孝误也)走北鄙定方围其城㳄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太子之子文思谓王泰曰王与太子出而叔擅为王若唐兵解去我等安得全率左右缒而出民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起𡍕立唐旗帜泰窘迫乃开门请命于是王及太子隆王子泰大臣贞福与诸城皆降定方以王义慈及太子隆王子泰王子演及大臣将士八十八人百姓一万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师其国本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至是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擢渠长为都督剌史以𭮔命郎将刘仁愿守都城又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余众定方以所俘见上责而宥之王病死赠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许旧臣赴临诏葬孙皓陈叔宝墓侧并为竖碑七年壬戌命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俄改平壤道破高丽之众于𬇙江夺马邑山为营遂围平壤城会大雪解围还拜凉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乾封二年卒唐帝悼之赠左骁骑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庄(已上唐史文)新罗別记云文虎王即位五年乙丑秋八月庚子王亲统大兵幸熊津城会假王扶余隆作坛刑白马而盟先祀天神及山川之灵然后歃血为文而盟曰往者百济先王迷于逆顺不敦隣好不睦亲姻结托句丽文通倭国共为残暴侵削新罗破邑屠城略无宁岁天子悯一物之失所怜百姓之被毒频命行人谕其和好负险恃远侮慢天经皇赫斯怒恭行吊伐旌旗所指一戎大定固可潴宫污宅作诫来裔塞源拔本垂训后昆怀柔伐叛先王之令典兴亡继绝往哲之通规事心师古传诸曩册故立前百济王司农正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名除宿憾结好和亲恭承诏命永为藩服仍遣使人右威卫将军鲁城县公刘仁愿亲临劝谕具宣成旨约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终始分灾恤患恩若兄弟祗奉纶言不敢坠失既盟之后共保岁寒若有乖背二三其德兴兵动众侵犯边陲神明鉴之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禋祀磨灭罔有遗余故作金书铁契藏之宗庙子孙万代无或敢犯神之听之是享是福歃讫埋弊帛于坛之壬地藏盟文于大庙盟文乃带方都督刘仁轨作(按上唐史之文定方以义慈王及太子隆等送京师今云会扶余王隆则知唐帝宥隆而遣之立为熊津都督也故盟文明言以此为验)又古记云总章元年戊辰(若总章戊辰则李𪟝之事而下文苏定方误矣若定方则年号当龙朔二年壬戌来围平壤之时也)国人之所请唐兵屯于平壤郊而通书曰急输军资王会群臣问曰入于敌国至唐兵屯所其势危矣所请王师粮匮而不轮其料亦不宜也如何庾信奏曰臣等能输其军资请大王无虑于是庾信仁问等率数万人入句丽境输料二万斛乃还王大喜又欲兴师会唐兵庾信先遣然起兵川等一人问其会期唐帅苏定方纸画鸾犊二物回之国人未解其意使问于元晓法师解之曰速还其兵谓画犊画鸾二切也于是庾信回军欲渡𬇙江今日后渡者斩之军士争先半渡句丽兵来掠杀其未渡者翌日信返追句丽兵捕杀数万级百济古记云扶余城北角有大岩下临江水相传云义慈王与诸后宫知其未免相谓曰宁自尽不死于他人手相率至此投江而死故俗云堕死岩斯乃俚谚之讹也但宫人之堕死义慈卒于唐唐史有明文又新罗古传云定方既讨丽济二国又谋伐新罗而留连于是庾信知其谋飨唐兵鸩之皆死坑之今尚州界有唐桥是其坑地(按唐史不言其所以死但书云卒何耶为复讳之耶乡谚之无据耶若壬戌年高丽之役罗人杀定方之师则后总章戊辰何有请兵灭高丽之事以此知乡传无据但戊辰灭丽之后有不臣之事擅有其地而已非至杀苏李二公也)王师定百济既还之后罗王命诸将追捕百济残贱屯次于汉山城高丽靺鞨二国兵来围之相击未解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我兵危甚王闻之议群臣曰计将何出犹豫未决庾信驰奏曰事急矣人力不可及唯神术可救乃于星浮山设坛修神术忽有光耀如大瓮从坛上而出乃星飞南北去(因此名星浮山山名或有別说云山在都林之南秀出一峰是也京城有一人谋求官命其子作高炬夜登此山举之其夜京师人望人皆谓怪星现于其地王闻之忧惧募人禳之其父将应之曰官奏曰此非大怪也但一家子死父泣之兆耳遂不行禳法是夜其子下山虎伤而死)汉山城中士卒怨救兵不至相视哭泣而已贼欲改急忽有光耀从南天际来成霹雳击碎砲石三十余所贼军弓箭矛戟筹碎皆仆地良久乃苏奔溃而归我军乃还太宗初即位有献猪一头二身八足者议者曰是必并吞六合瑞也是王代始服中国衣冠牙笏乃法师慈藏请唐帝而来传也神文王时唐高宗遣使新罗曰朕之圣考得贤臣魏征李淳风等协心同德一统天下故为太宗皇帝汝新罗海外小国有太宗之号僭天子之名义在不忠速改其号新罗王上表曰新罗虽小国得圣臣金庾信一统三国故封为太宗帝见表乃思储贰时有天唱空云三十三天之一人降于新罗为庾信纪在于书出捡视之惊惧不已更遣使许无改太宗之号

长春郎  罢郎(一作罴)

初与百济兵战于黄山之役长春郎罢郎死于阵中后讨百济时见梦于太宗曰臣等昔者为国亡身至于白骨庶欲完护邦国故随从军行无怠而已然迫于唐帅定方之威逐于人后尔愿王加我以小势大王惊怪之为二魂说经一日于牟山亭又为创壮义寺于汉山州以资冥援

三国遗事卷第一


校注

【原】大正十年刊景印正德本三国遗事【甲】大日本续藏经叙例言目次依甲本载之 和帝已上甲本阙 娑【大】娑王【甲】 三【大】二【甲】 □【大】章【甲】 第七乃至十年六十二字甲本在阳嘉之下 刊【大】利【考偽-甲】 帝【大】质帝【甲】 乙巳乃至王十九字甲本在延熹下 兄【大】兄弟【甲】 甲本冠注曰又等六字文意不通疑王与倭国通聘开竹岭之意欤 五十年【大】四十八年【甲】 夷【大】伊【考偽-原】 廿【大】十八【甲】 又【大】王【甲】 子【大】子二十四【甲】 古【大】古王【甲】 泮【大】伴【甲】 □□□□【大】佛又沙伊【甲】 理【大】沾【考偽-原】 𧮪【大】沾【考偽-原】 五【大】四【甲】 第十二中川王六字甲本在世始下 公【大】〔-〕【甲】 第三乃至年三十字甲本在嘉平下 言今【大】慕【甲】 西【大】咸熙甲申西【甲】 虎【大】*武【考偽-大】* 十【大】十二【甲】 贲【大】贲王【甲】 误【大】该【甲】 雉【大】一云雉【甲】 永【大】永康庚申永【甲】 第十乃至二年三十五字甲本在元康下 尔【大】尔兮【甲】 第十乃至年十四字甲本在元康下 第四乃至年二十四字甲本在元康下 者【大】首【考偽-甲】 是【大】改【考偽-原】 十【大】四十【甲】 □【大】王【甲】 午【大】午八月【甲】 理二年【大】〔-〕【甲】 第十乃至年十七字甲本在大元下 开【大】开土【甲】 第十六乃至三年三十六字甲本在大元下 河【大】阿【甲】 □【大】女【甲】 阿【大】向【甲】 五【大】五年【甲】 第十乃至年二十三字甲本在义熙下 吐【大】叱【甲】 福【大】福寿【甲】 小【大】少【甲】 第二乃至年十八字甲本在元嘉下 第八乃至年二十三字甲本在元嘉下 □□【大】父吹【甲】 □【大】未【考偽-甲】 □□【大】未欣【甲】 第二乃至年二十三字甲本在孝建下 始与乃至还二十九字甲本在大明下 第二乃至年二十四字甲本在元徽下 作【大】作炤【甲】 六【大】二【甲】 武帝【大】〔-〕【甲】 废帝二字甲本在高宗前行 名【大】老【甲】 宝藏【大】*义滋【考偽-原】宝臧【甲】* 秦【大】恭【校异-甲】 丑【大】刀【甲】 第二乃至年二十一字甲本在普通下 巳【大】卯【甲】 □女【大】淑【甲】 十【大】四十【甲】 国除【大】〔-〕【甲】 第二乃至年十七字甲本在中大通下 辰【大】辰十五【甲】 深【大】深麦宗【甲】 朴氏【大】〔-〕【甲】 妃已下原本不明依甲本补 第二乃至年十九字甲本在承圣下 高【大】昌【考偽-原】 第二乃至年二十七字甲本在永定下 □【大】阳【考偽-甲】 未氏【大】未丘【考偽-甲】 干【大】英失角干【甲】 女【大】女思刀【甲】 氏【大】氏丙申【甲】 甲本冠注曰善北二字难读疑一善北破百济兵七字残阙仅存其二字者欤 □□【大】轮云【考偽-甲】 □【大】尽【考偽-甲】 名【大】名葛文王【甲】 □【大】女【甲】 立【大】立理五十三年【甲】 辰【大】辰五十【甲】 三【大】二【甲】 第二乃至立十七字甲本在开皇下 第三乃至年二十六字甲本在开皇下 或【大】庚【甲】 名【大】名建武【甲】 美【大】夫【甲】 王【大】王壬辰立治十六年【甲】 立治【大】〔-〕【甲】 藏【大】臧【甲】 第二乃至真骨七十二字甲本在贞观下 六【大】二【甲】 上【大】下【甲】 熙【大】姬【甲】 第三乃至中四十八字甲本在龙朔下 讷【大】慈讷【甲】 金氏【大】〔-〕【甲】 (壬辰东)十二字【大】〔-〕【甲】 德【大】*德王【甲】* 仁【大】〔-〕【甲】 □□【大】朴氏【考偽-甲】 第三乃至而崩九十六字甲本在贞元下 圣【大】*圣王【甲】* 辛卯【大】庚辰【甲】 十【大】九【甲】 彦【大】多【甲】 九【大】七【甲】 □【大】翌【甲】 无【大】允【甲】 □【大】矫【甲】 封【大】封宪䅟大后【甲】 英【大】英追封【甲】 继【大】贞继【甲】 □□【大】角干【考偽-甲】 十一【大】*七【甲】* 一【大】二【甲】 后【大】后妃懿明夫人【甲】 第五乃至崩二十一字甲本在光启下 闵哀【大】宪康【考偽-甲】 小【大】太【考偽-甲】 文资【大】义则【考偽-甲】 第五乃至南百一字甲本在乾化下 顺【大】顷【甲】 达【大】达罗【甲】 德【大】德王【甲】 成【大】成王后【甲】 甲戌还铁原甲本在乾化下 甲本冠注曰膺疑济误普济即演福寺古名 甲本冠注曰通上下疑说字 妙上下疑脱字 甲本冠注曰安下阙佚 明【大】明王【甲】 成【大】成王后【甲】 氏【大】氏名【甲】 封【大】追封【甲】 娥【大】娥大后宪【甲】 之【大】之女也丁亥立理八年【甲】 于【大】于大祖大平兴国三年戊寅薨【甲】 韩【大】〔-〕【甲】 乙未乃至立十字甲本在清泰下 章【大】〔-〕【甲】 唐【大】唐高【甲】 卷【大】〔-〕【甲】 注【大】生【考偽-原】【考偽-甲】 犾【大】狄【甲】 𠌲【大】渐【甲】 太【大】大【甲】 弓【大】亐【甲】 甲本冠注曰避武作虎以下傚此 □【大】燕【甲】 凶【大】匈【甲】 卫【大】魏【甲】 也【大】〔-〕【甲】 驭【大】*驰【考偽-原】* 之【大】东【考偽-原】甲本冠注曰辽东之部汉书本传作辽东东部 守【大】寺【甲】 甲本冠注日报上汉书本传有山字 甲本冠注曰将汉书本传作得 陶【大】*阴【考偽-原】* 臾【大】*更【考偽-原】* [尤-尢+乇]【大】乇【甲】甲本冠注曰卷第三皇龙寺九层塔条引东都成立记乇罗作托罗 甲本冠注曰投罗纪作侵 太【大】大【甲】 傅【CB】【甲】传【大】 覃【大】军【甲】 四【大】十四【考偽-甲】 未【大】末【甲】 旦【大】国【考偽-原】 橻【大】*櫑【甲】* 麻【大】摩【考偽-原】 〔北沃卵大〕八百数字-【甲】 甲本冠注曰年下疑脱二字 反【大】坂【甲】 奴【大】弩【甲】 太【大】*大【甲】* 甲本冠注曰福东国舆地胜览作德 氺【大】氷【考偽-甲】 甲本冠注曰汉岐胜览作汉祇 佸【大】活【甲】 甲本冠注曰㫆胜览作于 原本傍注曰史云仗理王 令【大】今【甲】 俗【大】浴【甲】 产【大】用【甲】 甲本冠注日开下疑口字 瓠【大】瓢【甲】 谬【大】胶【甲】 甲本冠注曰樻罗纪作椟以下倣此 栋【大】拣【考偽-甲】 缘【大】终【甲】 甲本冠注曰治胜览作冶 为【大】焉【考偽-甲】 六【大】二【甲】 太【大】大【甲】 工【大】吐【考偽-甲】 土【大】王【考偽-甲】 同【大】而【甲】 末【大】*未【甲】* 古【大】召【考偽-甲】 始【大】俗【甲】 始【大】〔-〕【考偽-甲】 六【大】七【甲】 甲本冠注曰金本传作朴 吐【大】叱【考偽-甲】 门【大】闻【考偽-甲】 正【大】武【考偽-甲】 主【大】王【考偽-甲】 太【大】大【甲】 逃【大】𨑑【甲】 甲本冠注曰栗浦乃蔚州之地蔚州今庆尚道蔚山府栗浦故地今未详盖蔚山府沿海之地 之【大】足【考偽-甲】 痛【大】痕【考偽-甲】 荥【CB】【甲】荣【大】 耳【大】耶【甲】 所【大】为【甲】 五【大】六【甲】 甲本冠注曰今溟州当作今江陵府本高句丽州新罗景德王十六年改溟州高丽太祖十九年号东京成宗二年称河西府后改溟州为府又牧元宗元年为庆兴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今江原道府以下傚之 喰【大】湌【考偽-甲】 甲本冠注曰朴伊宗本传作姓金氏 钟【大】钟【甲】 □【大】三【甲】 太【大】大【甲】 𢪑【大】抚【考偽-原】 军【大】运【甲】 方【大】万【甲】 东曰【大】曰东【甲】 釰【大】剑【甲】 至【大】至第【考偽-甲】 大【大】*太【甲】* 因【大】固【考偽-甲】 侯【大】候【考偽-甲】 二【大】一【甲】 文【大】文曰【甲】 罗【大】新罗【甲】 如何【大】如之何兴【甲】 沿【大】㳂【甲】 甲本冠注曰津口济纪作熊津熊津本百济熊川新罗置熊津府神文王为熊川州景德王改熊州高丽太祖二十三年称公州今忠清道州 垂【大】乘【甲】 㳄【大】次【甲】 起【大】超【甲】 剌【大】刺【甲】 𭮔【大】理【甲】 改【大】攻【甲】 农【大】稼【甲】 宗【大】守【甲】 急【大】愈【甲】 于【大】如【甲】 未【大】不【考偽-甲】 贱【大】贼【考偽-甲】 南【大】于【甲】 望人【大】望之【考偽-甲】 曰【大】日【考偽-甲】 改【大】攻【甲】
[A1] [-]【CB】【大】
[A2] 四【CB】匹【大】
[A3] 女【CB】【大】(cf. TW49n2039_p0959c02)
[A4] 谥【CB】谥【大】
[A5] 谥【CB】谥【大】
[A6] 谥【CB】谥【大】
[A7] 僭【CB】僣【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三国遗事(卷1)
关闭
三国遗事(卷1)
关闭
三国遗事(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