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将释此经五门分別一辨教因缘二定经宗旨三明处会四叙翻译五正释文义第一辨教因缘者于中有十一为宣说菩萨行故如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二随顺诸佛法故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解云诸佛说同名为无说三为对除我法执故如经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对除我执后所以者何对除法执也四为遮断种现疑故言种疑者谓遮彼未来如经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现疑者为防其已起如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等五为發生比证信故言比信者如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等者言证信者如经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六为成就自利利他故言自利如经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经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等七为转灭轻重业故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为解脱见修惑故如经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等九为显示福慧因故如经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者即是智度名为慧因显法身故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为福因生报化故十为發明真应果故如经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云若来若去等相明应身果亦无所去等明真身也

第二定经宗旨者此经上明智慧即以般若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异一实相二观照三文字如是三种义该诸慧实相显般若之境观照彰般若之体文字即般若之诠无诠不可以会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无境不可以标真故实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从而说慧包文理克实而言宗唯观照观照即此经之义金刚有断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观照般若依庄严论以六义释一以慧为性以能正择诸法故二以定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脱为果于染污法得解脱故四以命说为业菩萨以智慧为命以正说为业故五以上首为相应于一切法为上首故六以三种为品谓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故

第三明处会者依大般若经总有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二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言十六会者具如彼说此经四处之中当何处说十六会中于何会说四处之中当在给孤独园说十六会中第九说也

第四叙翻译者此经前后凡经六译第一后秦时鸠摩罗什法师于长安译文云舍卫国第二后魏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洛阳译文云婆伽婆并译天亲菩萨论三卷金刚仙记十卷第三陈梁间真谛三藏于广州译文云祇树林并出本记四卷第四隋大业中笈多三藏所译金刚能断并译无著论两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能断金刚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论两卷第六周义净三藏所译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称大城并重译天亲论三卷如上诸本大况相同于中文质遂成广略故使读持之者偏仰秦经义学之徒多从魏本今所释之者即当罗什法师所译秦本经也

第五正释文义者于中有二一释经题目二科文解义初释题目者经金刚者举能喻之宝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殊胜体类众多今略取其坚利二义坚即就体利即就用坚故物不能坏用利故能摧万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净慧亦云无相智以三种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刚波罗者梵语此翻云岸岸有二种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语此云能到亦云能离即以三界生死为此岸菩提涅槃为彼岸二障烦恼为中流妙用般若为船筏故發心者乘妙用船舍生死岸度烦恼海登涅槃山是故名为波罗蜜也经者以贯穿摄持所义即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上之七字所诠下之一字能诠能诠所诠及法喻等是故题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已上释题目讫自此已下科断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道安法师经无大小例开三分谓序正流通今判此经亦为三分初名序分时长老须菩提下至应作如是观即正宗分后佛说此经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中复分为二初名证信序分后尔时世尊下名發起序前证信序中依真谛三藏般若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阿难云佛所说经如于诸法故名为如如诸法言契理非谬称之为是二我者辨能闻人传法弟子阿难比丘五蕴假者称之为我三闻者即亲承音言谓耳根發识听受曰闻四一时者明所闻法善合时机谓说者听者共相会遇非前非后名曰一时五佛者彰能说师梵音佛陀此名觉者具真俗智自他觉满故名为佛六在舍卫国等者显说有处也游化所居目之为在舍卫国者此云闻物也祇树者谓祇陀太子所施树也此云战胜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给孤独园者须达长者所买园也此云善施其人内慈外富赈贫恤寡乡人美之号给孤独也须达布金买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故于此处双举二人之名以辨伽蓝之目矣故曰祇陀树给孤独园也七与大比丘众等者明非独闻也与者共也大也胜也此诸比丘皆是大阿罗汉胜前有学故名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士清净活命故众者四人已上和合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论云优楼频螺迦叶并门徒五百人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并门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连并门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应化声闻常随逐佛是故经中往往別列俱者同处同时之义即是阿难或是如来与诸比丘及四部众同在给孤独园时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国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自下明第三發起序也發起之义多种不同广如诸经而今此经偏明智慧故以戒定而为發起發起序中文分为三初示以戒化明三昧有因后示以定摄明智慧为果此文初也文中有七句第一尔时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曰世尊食时者第二明化晨也寅卯所营未辨巳午饭食已终辰时行乞故曰食时著衣持钵者第三明化仪也言著衣者入王宫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钵者即持菩提树下四天王所献石钵如是四钵佛神力故按之为一名应量器世尊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为破手捧食故所以持钵入舍卫大城者第四明化处也准西域记园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适内名之为入智度论云此城纵广十二由旬居家九亿故名为大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转女身经云如来化身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众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叶舍富从贫益贫不益富须菩提舍贫从富益富不益贫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还至本处者第七明化终也如来食处有二一者受请在白衣家二者不受乞食事讫还所住今却至祇园义当第二总以知足故乞不过量故知时故还至本处也

饭食讫收衣钵者第二示以定摄明智慧为果也文中有三一并资缘二清净业三正明入定此文初也外化必资于衣钵故先明著持衣内静要并于资缘故今收置

洗足已者第二清身业也仙记云如来行时地神化花以承其足离地四指为众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业也

敷座而坐者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师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讫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自下第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麁判分为二周初明地前后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详文理将为不然断疑中论自释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別今就正宗之中文分为四一善现申请二如来赞许三善现乐闻四如来正答此文初也文复有三一标列请人二赞佛化德三正宣请词此文初也所言时者问法时也言长老者是尊之称也谓有长者老年之德言须菩提者请法人也须菩提声含三义谓生时室空现空善相父母问师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现亦曰空生随举无失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者问法之义也偏袒右肩者敬师之相也右膝著地者發问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敛容专念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第二叹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总叹二別叹此文总也十住婆沙论云一者现通希有二者逆说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当第三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号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者第二別叹德也言如来举佛第一号也如者所证之法来者能证之智智证真如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言善护念诸菩萨者根熟菩萨佛自护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众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嘱者根未熟菩萨佛将付与根熟菩萨嘱令教受令于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进修也种性已去菩萨名为根熟种性已前菩萨名根未熟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正宣请词也言世尊者标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为人也具信等根名为善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标所起心也阿之言无耨多罗者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別智觉是后得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別智断二无知故言知后得智出过眼梦之表故言觉此之四智即佛果正体若人發心远求此果名發菩提心也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请行也准魏本经及无著天亲等论合有三问今阙第二修行问也言应云何住者问發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住何等心次问云何修行者问發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修何等行后问云何降伏者问發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降伏何想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自下第三明如来赞许也于中有三一赞述二勅听三许说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赞之极也所以重赞者以须菩提赞问两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说等述也

汝今谛听 第二勅听也谛谓审实欲令须菩提以实信深慧乐闻观察故言谛听

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许说也以将说故名之为当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谓如来许可说也谓随二问我当分別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善现乐闻也既承印述又蒙勅听一心渴仰故曰乐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自下第四如来正答也于中有二初答问后可以身相下断疑前中有三第一答前云何住问第二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下答前所阙云何修行问第三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下答前云何降伏其心问此文第一答前住问也准魏本经此中云何菩萨生如是心此本云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众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众生之义故此就降伏义译也文中有二初总令降伏示起广大等四心后別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萨者菩谓菩提即所求佛果萨谓萨埵即所化众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众生菩下去提萨下去埵故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者谓降伏凡夫二乘不度众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萨度众生心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第二別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別有四一明广大心二明第一心三明常心四明不颠倒心就广大心中文別有二初总举后別显此总举也言广大者即是约境以显心也由境宽遍心名广大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总举四生三界等所有众生也故无著论云此总相说也言众生者智度论云五荫和合中生名众生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后文显也依无著论分为三摄一受生摄二依止摄三境界摄此即第一受生摄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种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称湿无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种称一切众生尽是故菩萨总之为愿

若有色若无色 第二称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谓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无色者谓上四空众生无形色故此二亦摄一切众生是故菩萨总令众生出离三界也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第三境界称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摄也若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已下众生除无想一天余皆有麁想取麁境界故若无想者谓四禅中无想一天都无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谓有顶一地无麁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无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賸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摄一切众生尽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谓令众生得大涅槃第一乐故然彼菩萨所起如上广大愿者定也为与众生究竟常乐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举菩萨之大慈也无余涅槃者明所得之圆寂也永尽三火名之为灭高升彼岸目之为度以斯证入名灭度之言无余涅槃者离二生死故名无余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萨远离分別见成就同体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无二即无疲厌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论云菩萨取一切众生由如己身以此义故菩萨自灭度无异众生灭度也

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颠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征起后释成此文初也征之意者菩萨设见众生己所度有何过耶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后文释成也今泛明颠倒有其三种一见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离想倒故名为不颠倒如是想倒依身见起是故菩萨起如是想失菩萨名若翻于此即顺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颠倒心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阙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萨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萨不住报恩修行三教菩萨不住果报修行此中阙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问先明布施者以菩萨万行六度为愿源波罗蜜中檀义通摄是故举斯一号该彼六门即檀波罗蜜名资生施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名无畏施谓持戒忍辱施人无畏故毘离耶禅那般若等名为法施由精进故说不疲惓由禅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实说也言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不著果报恩修行也不应求彼供养恭敬赞叹等报也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第三明不住果报修行也谓不求未来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报即六尘等是当果体为此行施名著果报菩萨远离名不住色等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三答降伏心问也准魏经云不住于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标二征三释四喻五合六劝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还成有漏是故菩萨除灭妄想清净三轮故于施门更彰降伏言不于相想者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何以故者第二明征起也此之征意谓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从心想生想既不存福凭何起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三释也住相有漏果报有边不住无漏故福聚无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举东方二广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复有二一如来问二善现问答此即问也虚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应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东方虚空耳

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不者非义也者助词虚空无边故非思量矣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第二广引九方也文复有二名义如上此即第一如来问也言四维者不正之义也

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谓无住施福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六劝也此中劝意义合六度准知万行例亦应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断疑也准下论云疑有总別总即二十七段別有三十二疑论虽不叙而无別目今取论意略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为佛疑也论叙疑云若不住于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于布施为断此疑经文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述六成此即第一问也谓可以得生住异灭三种有为色身之相得见真法身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第二答也为防疑者起分別执有为相言见法身是故答中总言不可

何以故 第三征也现见如来王宫生双林灭八十年住世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见也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释也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实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虚诳而不称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成也若见有为虚妄之相非是无为真实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为见佛故言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自下断第三疑此名因果难信疑论叙疑云向依波罗蜜说不住行于布施说因深义向依如来非有为体说果深义若尔未来恶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说耶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须菩提疑问二如来正答此初问也言颇者能也如是深经现在正法有能信者未来恶世人能生实信也耶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第二如来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后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后文教也文复有二初总教后別教总中有三一明信时二明信德三明信相此初明信时也准大集经说五种坚固初五百年解脱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坚固次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福德坚固次五百年鬪诤坚固今言后五百岁者即当第五五百年也于此恶世时有能生信者也

持戒修福者 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经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谓息灭诸恶福德者谓修诸三昧智慧者谓随顺二空要当具此三学方能生其实信前之五度总名福德焉知此义偏受定门通而论之即该前五克取殊胜定学偏优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诸神通安乐事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者第三明信相也于此章句者谓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谓德备人也以此为实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备矣说岂徒然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后文別教也于中有二初明修福后明修智此文初也于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体三明信缘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简异初心已于无量千万佛所者彰其已多记明根熟 种诸善根者谓于佛田烧香散花称名赞德种无贪等三种善根也

闻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净信者第二明信体也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念即一刹那心净意乐也信以心净为性故言净信矣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第三明信缘也为佛知见故信心不退知见二种有何別耶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愿智亦知亦见异肉眼故言知异比智故言见故曰悉知悉见由佛知见故若有人欲得供养恭敬自叹已有持戒等功德彼人不能说是人自知故

得如是无量福德 第四明信果也信虽一念福即无量庄严论云谓有智人于大乘胜法而生大信得三种果一得大胜果信增长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长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无等及佛大体故

何以故 自下后文明修智也文中有三初正释次重成后辨別异初中复二先征后释此文征也征之意者修习成福已生净信复说修智有何意耶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后文释也此复有二先释离我相后释离法相此文初也我等四相通名我执有何差別建立四名不观三世差別之异总执为我名为我相计现在蕴有续前义名众生相计现在蕴一期住因名寿者相计现在蕴趣后六通名为人相由斯差別故名四种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后文別释离法相也准魏经有四句此中但有两句无法相者离增益过亦无非法相者离损减执

何以故 自下第二重成也文中有二先征后释此初征也征之意者先离我相已成证净更离法相其故何耶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文释也文复有二先总后別此文初也通举有无二执故言总也夫法执为因我执为果不断法执我执还生故云若心取相取有无二种相也即为著我人等者我执因之而起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別释也于中有二一明离我相二明离法相此文初也若取法相者谓妄执诸法实有体故即为著我人等者法执为因我执还生也

何以故 第二释无法相也文中有二先征后释此初征也前离法相已我执不生更离非法相其故何耶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文释也虽离法相不起我执若取非法相还成法执法执为因人执还生故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后文辨异也文中有二初正简后引证此文初也此中文意欲明证信离法非法不同向前所说此信不应取法者不应如声取法也不应取非法者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也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后文引证也得旨忘诠法尚应舍凭诠会旨何况取为非法此意明证信于言教上不得作有无信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自下断第三疑也此名化佛证说疑论叙疑云向说不可以身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非有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名为佛云何为人说法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问答断疑二校量显胜前中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重征六重释此初问也汝意可谓化身如来所得菩提是真得耶说四谛法是真说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第二答也言如来者三身之中是化身也此佛于金刚座上示得菩提不依法空非真证故鹿野苑中十二行相现转法轮但说小乘非真说故由斯善现答此二相无有定法名为证说矣

何以故 第三征也岂得如来都不说耶是故论云有人谤言如来一向不说法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四释也此中但说言化说非真非谓都无言说是故经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也听者不可作有无相取说者不可作有无相说何以故非法非非法故言非法者妄法无体故非非法者真如实有故

所以者何 第五重征也何故但言如来所说法耶不言如来所证法耶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第六重释也一切圣人皆证真如无为为此立三乘贤圣等差別名也以下智证故得声闻菩提以中智证故得缘觉菩提以上智证故得无上菩提故言而有差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第二较量显胜也文別有二初举劣后辨胜初中复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问也所以断疑之后有较量者当知疑生即理惑疑断即福增福增既在于能诠故彰施福之非福而今返问善现者宝丰而福胜故曰甚多

何以故 第三征也以多为聚聚有二义一积聚义二进趣义义既有两今但言多为目何等故须征矣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第四释也言福德者谓施等积聚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谓非持经说法进取之福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是积聚多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第二辨胜也文中有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此初也施宝虽满于大千总以积聚之福故多为劣持经下至于四句为是进取之福故名为胜言受持者受谓领纳听闻持谓任持不忘受持者令自成佛为他说者令他成佛自利利他皆菩提业是故此福胜彼难量矣

何以故 第二征也怪其福胜所以返征是故论云云何此二能大得菩提耶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第三释也一切诸佛者所谓法身诸佛也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报化身也皆从此经出者法身从此经显出报化二身从此经生出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四结也此明生了二因得三身果总名佛法佛谓觉者即能觉为智身法谓所证即所觉为法身能觉所觉合而称之故名佛法即非佛法者谓如来所得佛法非二乘等共佛法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自下断第四疑此名声闻得果疑论叙疑云何说圣人以无为法得名以是义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说若尔须陀洹等圣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不可取不可说既如证如说云何成不可取说为断此疑经文有三一总约四果以显其得二別约罗汉以显其失三引己证成种彰其事前中有四所谓四果一一果中皆有问答征释此即初果之中第一问也须陀洹者名合二义一名预流创预出世圣果流故二名逆流已逆世间生死流故此人永断三界见惑我执已亡以须菩提证无学道能知是事为欲成其无取说义是故问言须陀洹人已断我执作是念言我得果以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善现了知须陀洹人我执已亡离分別见故答言不也

何以故 第三征也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第四释也名为入流者义如上解而无所入者以无我故而不见有我是入流者不入色声香等者以无我故不见六尘境界以为我所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第二果中初问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三征也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第四释也斯陀含者名一往来人中得果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灭度天中亦然如是之人同证我空亦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第三果中初问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三征也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第四释也阿那含者此云不来亦曰不还已尽欲界漏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此等所断我执前亦同前故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第四果中初问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三征也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第四释也阿罗汉者名曰不生已尽三有业烦恼故获得尽智无生智深证我空故无所得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大文第二別约罗汉以显其失也若阿罗汉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过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第三引己证成重彰其事文复有四一明佛先记二彰己不取三返释四顺成此即第一明佛先记也言无诤者定之別名三昧者定之总称此定具足慈悲能护彼我远离惑诤有胜功德俱解脱中离空障者善现最胜故称第一言离欲者欲即是贪贪于诸惑过失偏重今举重以摄轻即是离烦恼障也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第二彰己不取也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第三返释也若有我见即有彼诤诤若不亡佛不应记记必不妄当知无我阿兰那者此云无诤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四顺成也实无所行者谓心善解脱于二障中不复行故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由断二障故乐行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自下断第五疑也此名菩萨得法疑论叙疑云释迦如来昔于燃灯佛所授法彼佛为此佛说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取不可说为断此疑经文有二先问后答此初问也如来所以反问须菩提者欲明佛及菩萨已证真如真如法中岂取说耶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第二答也善现所以有此答者正显燃灯如来已证菩提法故离名言即佛无说示之相复明释迦菩萨已登受记之位位证无生即知无闻无得之取故曰于法实无所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自下断第六疑也此名菩萨庄严土疑论叙疑云若圣人以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说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佛国土为断此疑经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劝此初问也如来所以反问须菩提者为明菩萨必不以取相之心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三征也何故菩萨非庄严佛土不耶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四释也庄严者有二一取识外净土为所庄严此是取想庄严也二了知净土不离自心此是离想庄严今言庄严者是离想庄严也即非庄严非取心外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是第一义谛离想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劝也如来所以诫劝者欲令众生不住心外形相庄严成就唯识第一义谛庄严也不应住色生心者以彼六尘即形相庄严若住于此便失于彼是故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自下断第七疑也此报佛有取疑论叙疑云若圣人以无为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说云何受乐报佛自取法王身云何余世间人复取彼是法王身为断此疑经文有二初问答断疑后校量显胜前中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问也言譬如有人举报佛之身也如须弥山王者显身胜大也是身为大不者问佛大身有分別心取大相不须弥山者此云妙高四宝合成六万诸山而为眷属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报佛身如须弥山王出过众山故名为大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乐报佛出过众圣胜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义相似故引为喻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第二答也答意是身虽大以无分別不取大相

何以故 第三征也其无分別其故何耶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四释也佛说非身者非有漏有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无漏无为身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第二校量显胜也文中有二先约外财后约内财前中复二一举劣胜二释胜所以前中复二初举劣后显胜前中又四一问沙二答沙三问福四答福此即第一问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为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说持经四句过于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今说无量恒河沙世界七宝亦过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二义俱胜何等胜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断此疑显此持经功德非但过于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亦胜舍无量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显其胜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第一重略明沙无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总明河无量也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者第二广明沙无量也宁之言能总问尔许河沙能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第二答沙也独举沙河尚多无量况说河沙此非甚耶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第三问福也我今实言告汝者为欲校量先显如来口无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宝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者总显施宝量也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四答福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显胜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因违涅槃故持经至少而福增者以无漏因破生死故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文第二释胜所以也文总有四一尊处故胜二同说故胜三降染故胜四超净故胜就中第一尊处故胜中文复有四一辨处尊二明人胜三双释四问答此即第一辨处尊也如王所居非说多少乃至暂时一切见者悉皆恭敬说此经处亦复如是非论多少下至一偈应当供养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诸经王故天人阿修罗者六趣之中略举三也此三福业供养义增是故偏述余三罪报多诸障碍虽有少分略而不论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第二明人胜也说一偈处处是非情犹应供养义同塔庙何况尽能受持之人人成胜慧得非尊重言何况者一以无情况有情谓次处况人二以少说多即一偈况于尽受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总明持经菩萨成无住行近超地上诸果具多百法明门远趣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总以佛之果体无胜故名为最上超过诸地名为第一世间所无名为希有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三双释也今言经典所在之处者义含说经人及说经处以处及人皆所依故即为有佛者为显说经处开示法身如塔庙故若尊重弟子者为敬持经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云尊重似佛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第四问答也文复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也此中所以问答经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叹二处胜故今明受持者应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于此尊处文中便申问答当何名此经者问经名也我等云何奉持问受持方法也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第二答也金刚者喻也即坚利宝般若者法也即无分別智波罗蜜者名到彼岸显此真智极究竟故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以犹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诠之名诠彼所诠之理理为义持名为文持文义恭受总名为奉持

所以者何 第三征也征经名义是何意也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第四释也言佛说般若波罗蜜者谓观照等真实慧也即非般若波罗蜜者谓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总中第二同说故胜也文复有二一问二答此初问也此中问意明释迦如来离诸佛所说法外別有一法是佛所说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第二答也总言如来无所说者为显说同非谓世尊都无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总中第三降染故胜也将明此义先辨因果有其三种一布施因果因谓布施果谓烦恼由取相施增烦恼故二世界因果因谓世界果谓微尘由界聚相散为尘故三持经因果因谓持经果谓法身由能持说证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显后一然经举诸微尘等者即世界因果此之微尘名为色尘体是无记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烦恼名为法尘能坋净心及以法身故今将此无记因果对彼布施染污因果彼尚不及无记尘因何能更方持说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经灭惑也今释此文复分为二初举劣显胜后辨胜过劣前中有二一问二答此初问也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因也所有微尘者显其果也是为多不者问其量也所以问此微尘多少者将显染尘过于此故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二答也此中所言甚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尘极少破麁为细尘即无边多义难量故言甚也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二辨胜过劣也文复有二初约果辨后约因辨此即初也诸微尘者谓世界无记尘也如来说非微尘者谓非如施福所生染烦恼尘也是名微尘者是地等之微尘也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二约因辨也如来说世界者谓微尘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谓非染尘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无记尘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为明施福是染烦恼因尚劣世界无记尘因何能比此持经功德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总中第四超净故胜文复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问也将释此义先明因果有其三种一布施因果因谓布施果即依报二持戒因果因谓持戒果即正报三持经因果因谓持说果即法身今明三十二相者此乃偏举中间持戒因果对量前后之优劣耳总以持戒为正报之因已胜布施依报之业何况布施为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经离相之福耶此中文意举果显因故问持戒所感三十二相之身为是持经所显法身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第二答也若以相见同法身者义不然也

何以故 第三征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释也言如来说三十二相者谓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谓非持经智慧所得法身之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结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经故名超净也戒福能生净报尚自不及持经施福能生染因岂比持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第二内财校量也文复有二一举劣显胜二释胜所以前中有三一举劣二显胜三领解此初举劣也前虽舍无量珍宝为是外财犹疑轻尠今举恒沙身命为是内财恐将殊胜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举无贪心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无量福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二显胜也取相布施虽舍多身终成有漏离相持经纵传一偈已过无量所以然者世间出世间因非□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第三领解也文复有二一领解二叹胜此文初也言涕泪悲泣者涕者落也泪者目津也神恸谓之悲无声泪下谓之泣彼须菩提闻能诠深教解所诠深义又闻舍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经一偈所以念彼舍身之苦欻尔增悲敦敬法之诚零然下泪闻经悟解应喜何以悲泣有悟解生悲如须菩提闻此经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闻法华经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闻金光明经悲喜交集今须菩提所以悲泣者谓耳飡正说慧鉴真如一即慜彼舍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说三即恨不早闻四伤不闻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此下第二叹胜也而白佛言者启告之词也希有世尊者总叹胜也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者別举所叹希有法也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大文第二释胜所以也文別有四一希有故胜二不同余法故胜三坚实故四胜余修多罗故胜此文初也所谓昔得慧眼开人空目出烦恼障见无我理其所得者谓是化城非究竟故今闻此经闻法空目破所知障见法空如其所得者即真实所乃名希有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第二不同余法故胜文复有二初标举后释成此文标举也此经不同余教诠佛所得甚深法故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二释成也言实相者谓依此经生如实信即是非相者谓不同世间虚妄信也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引教证成结初句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如是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第三坚实故胜也文复有三一总举二別释三述赞此总举也为此法门智体坚实犹若金刚慧用深入能除惑障故令持者处下恶之世成第一之功今总以须菩提成就五义故闻经信解不足为难一非难时故谓得值如来二佛摄授故谓具信出家三得无学果故谓办诸功德四蒙佛加持故谓速令开解五成就变化谓实是菩萨由斯道理不名希有彼未来者无是五义具多障难能受持者故称第一也

何以故 第二別释也文中有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俱空就我空中先征后释此即初也总问未来受持之人何以独成第一希有也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第二释也此中相字并从想义由持经人了我空故不复能起我人等想故

所以者何 第二明法空也先征后释此初征也但说我空想应有耶

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后文释也我相等者谓能取我等之心也即是非相者谓此执心当体故

何以故 第二明俱空也先征后释此初征也一切诸法不离能取所取今总言空其意何也耶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后文释也相若不空佛不应离离得觉者即是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第三述赞也言如是如是者谓上所说正是其义故名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词也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者谓成就信解也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是故名惊以可呵故如非道行故怖者心体怖故已起不能断疑心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必竟惊怖堕故离此三种闻经信解故名希有

何以故 第四胜余修多罗故胜也文复有二先征后释此初征也不惊等者有何奇特名希有也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后文释也谓显此经于一切波罗蜜教中是最妙故由此世间难生信解多起疑谤是故若闻不生惊等即为希有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即是此经所诠第一波罗蜜也非第一波罗蜜者谓非是余经所诠第一波罗蜜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结成初句也

金刚经疏卷上


校注

【原】佛兰西国民图书馆藏炖煌本, P. 2159
[A1] 利【CB】[-]【大】
[A2] [-]【CB】他【大】
[A3] 惑【CB】或【大】
[A4] [-]【CB】译【大】
[A5] 坚【CB】竖【大】
[A6] 独【CB】[-]【大】
[A7] 乞【CB】讫【大】
[A8] 何【CB】[-]【大】
[A9] 何【CB】可【大】
[A10] 大【CB】[-]【大】
[A11] 己【CB】已【大】
[A12] 相【CB】[-]【大】
[A13] 相【CB】想【大】
[A14] 总【CB】[-]【大】
[A15] [-]【CB】莫【大】
[A16] 身【CB】三【大】
[A17] 信【CB】[-]【大】
[A18] 来【CB】是【大】
[A19] 法【CB】有【大】
[A20] 取【CB】相【大】
[A21] 故【CB】[-]【大】
[A22] 洹【CB】[-]【大】
[A23] 己【CB】已【大】
[A24] 阿【CB】何【大】(cf. T08n0235_p0749c05)
[A25] 汉【CB】[-]【大】
[A26] 己【CB】已【大】
[A27] 己【CB】已【大】
[A28] 惑【CB】或【大】
[A29] 惑【CB】或【大】
[A30] 己【CB】已【大】
[A31] 我【CB】[-]【大】
[A32] [-]【CB】不【大】
[A33] 宝【CB】实【大】
[A34] 故【CB】[-]【大】
[A35] 释【CB】择【大】
[A36] 蜜【CB】[-]【大】
[A37] 同【CB】周【大】
[A38] 甚【CB】微【大】
[A39] 可【CB】[-]【大】
[A40] 相【CB】想【大】
[A41] 相【CB】想【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
关闭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